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0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十七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五十七卷目錄

 蒜部彙考

  小蒜圖

  爾雅釋草

  大戴禮記夏小正

  崔豹古今注卵蒜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蒜 胡芹小蒜葅法

  羅願爾雅翼

  多能鄙事種蒜

  王世懋瓜蔬疏

  王圻三才圖會

  徐光啟農政全書蒜 澤蒜

  本草綱目蒜 山蒜

  高濂遵生八牋蒜苗乾 做蒜苗方

  大蒜圖

  羅願爾雅翼

  王圻三才圖會

  本草綱目

  老鴉蒜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老鴉蒜考

  本草綱目石蒜

 蒜部藝文

  頃在嶠南其人好食檳榔合蠣灰蔞藤食之輒

  昏然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膿血可厭今來

  蜀道又為食蒜者所薰戲題 宋范成大

 蒜部紀事

 蒜部雜錄

 蒜部外編

草木典第五十七卷

蒜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蒚》。爾雅     山蒜。爾雅

卵蒜:大戴禮記  小蒜。古今注

宅蒜:衍義    澤蒜。農書

葫。爾雅翼    大蒜。別錄

老鴉蒜。農政全書 石蒜。圖經

烏蒜。綱目    《一枝箭》,綱目

小蒜圖

小蒜圖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蒚》。音力山蒜。

今山中多有此菜,如人家所種者。蒜:《說文》云:「葷菜也。」一云:菜之美者。雲夢之葷菜。生山中者名蒚。

《大戴禮記》

[編輯]

夏小正

[編輯]

十二月納卵蒜。卵蒜也者,本如卵者也。納者何也?納 之君也。

《崔豹古今注》

[編輯]

卵蒜

[編輯]

蒜,卵蒜也,俗人謂之小蒜。外國有蒜,十許子共為一 株,籜幕裹之,尤辛於小蒜,俗人呼之為「大蒜。」

《賈思勰齊民要術》

[編輯]

種蒜

[編輯]

《說文》曰:「蒜,葷菜也。」 《博物志》曰:「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延篤曰:「張騫大宛之蒜,又有胡蒜、澤蒜也。」

蒜宜良軟地。

白軟地。甜美而科大。黑軟及剛強地。辛辣而瘦小。

三遍熟耕。「九月初種。」種法黃。請幫助識別此字。音商時以耬耩逐壟手 下之,五寸一株。

《諺》曰:「左右過鋤,一萬餘株。」

《空曳勞》二月半鋤之,令滿三遍。

勿以無草而不鋤,不鋤則科小。

條拳而軋之。

不軋則獨科

《葉黃》,鋒出,則辮於屋下風涼之處桁之。

早出者,皮赤科堅,可以遠行,晚則皮壞而善碎。

冬寒取穀。請幫助識別此字。布地一行蒜。

不爾則凍死

《收條》中子種者。一年為獨瓣種。二年者則成大蒜。科 皆如拳。又逾於凡蒜矣。

「尾子,壟底置獨瓣蒜於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橫闊而大。」 形容殊則不足以異。今并州無大蒜,朝歌取種,一歲之後,還成百子蒜矣。其瓣粗細正與條中子同。蕪菁根其大如碗口,雖種他州,子一年亦變大。蒜瓣變小,蕪菁根變大。二事相反,其理難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茹刈得花子。至於五穀蔬果,與餘州早晚不殊,亦一異也。「并州豌豆變井陘已東,山東穀子入壺關、上黨,苗而無實」 ,皆余目所親見,傳信傳疑,蓋土地之異者也。

種澤蒜法:「預耕地熟時採取子漫散勞之。」澤蒜可以 香食,吳人調鼎,率多用此。根葉作葅,更勝蔥韭。此物 繁息,一種永生,蔓延滋漫,年稍廣闊區斸取,隨子還 合。但種數畝,用之無窮。種者地熟,美於野生。

《崔寔》曰:「布穀鳴,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種小蒜,八月可 種大蒜。」

胡芹小蒜葅法

[編輯]

並暫經小沸湯出,下令冷,水中出之。胡芹細切,小蒜 寸切,與鹽酢分半奠,青白各在一邊,若不各在一邊, 不入於水中,則黃壞滿奠。

《羅願爾雅翼》

[編輯]

[編輯]

《釋草》:「蒚,山蒜。」釋曰:《說文》云:「葷菜也。一云:菜之美者,雲 夢之葷菜。生山中者,名蒚蒿」,不注其狀。今蒜有大蒜、 小蒜。《本草蜀本》註:《圖經》云:「小蒜野生,小者一名蒚。苗、 葉、根、子似葫而細,數倍。」然則小蒜即蒚爾。小蒜生葉 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薍子,正爾噉之,亦 甚薰臭,食之損人,不可長服。崔寔曰:「布穀鳴收小蒜」, 六月、七月可種小蒜,八月可種大蒜,蓋皆謂此。《爾雅》 則以小蒜為蒜,大蒜為葫,承俗稱爾。孫炎乃云:「帝登 蒚山,遭蕕芋草毒將死,得蒜乃嚙之解毒,乃收植之。 能殺蟲魚之毒,攝諸腥羶。」則是蒚是山名,其上出蒜 耳,與郭異說也。

《多能鄙事》

[編輯]

種蒜

[編輯]

熟耕地一二次,爬成溝二寸一窠,種一瓣,苗出高尺 餘。頻鋤鬆根,旁頻以糞水澆之。拔去薹則瓣肥大,不 則瘦小。澤潞種蒜,初出如剪韭,二三次愈肥美。 一說:九月初,於菜畦中稠栽蒜瓣,候來年春二月,先 將地熟鋤數次,每畝上糞數十擔,再鋤耙勻,持木槊 插一竅,栽一株,栽遍或無雨,常以水澆。至五月大如 拳,極佳。

《王世懋瓜蔬疏》

[編輯]

[編輯]

蔥蒜薤與韭雖俱五葷,而為人所常用。

《王圻三才圖會》

[編輯]

[編輯]

小蒜也,處處有之。生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極細小。 五月五日採。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 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一名「夏蒜。」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編輯]

《說文》曰:「蒜,葷菜也。」按初,中國止有小蒜,一名澤蒜,餘 唯山蒜、石蒜。自張騫使西域,得大蒜,種歸種之。今京 口有蒜山,多出蒜。蒜有大小之異,大曰葫,即今大蒜。 每頭六、七瓣,收條中子。種者一年為獨蒜,再種之則 皆六、七瓣矣。小曰蒜,葉似細蔥而澀,頭小如蕎,即今 山蒜也。

王禎曰:「性熱而有小毒。氣極葷。然以入臭肉,掩臭氣。 夏月食之,解暑辟瘴氣。北方食餅肉不可無。此家有 其種,多者收一二頃,以供歲計。今在在種之。」

《農桑通訣》曰:「一種澤蒜,可以香食。吳人調鼎,率多用 此根解葅,更勝蔥韭。此物易滋蔓,隨斸隨合,熟時採 子,漫散種之。」按:諸菜之葷者,惟宜採鮮食之,經日則 不美,惟蒜雖久而味不變,嫩薹亦可為蔬。

又曰:「種法:半尺地一根,鋤治令淨,時加糞壅菜上一 尺許,漸漸撥開,上頭土,見白則本大。不爾,止益草耳。 或結葉亦佳。」

《四時類要》曰:「種蒜作行,下糞水澆之。」

《務本新書》:「蒜畦栽,每窠先下麥糠少許。地宜虛,春暖 則鋤拔,薹時頻澆。」請幫助識別此字。麥時人多食,解暑毒。蒜於肥地 鋤成溝壟,隔二寸栽一科,糞水澆之,八月初可種,或 以牛糞、草鞋、小便浸之,將種包在內,一夾糞土栽之, 上糞令厚,其大如碗。請幫助識別此字。音潑。

澤蒜

[編輯]

又名小蒜。生田野中,今處處有之。生山中者名蒚。苗似細韭,葉中心攛葶,開淡粉紫花,根似蒜而甚小。味 辛,性溫,有小毒。又云:「熱,有毒。」

救饑

《採苗根》作羹,或生淹,或煠熟,油鹽調,皆可食。

《本草綱目》

[編輯]

蒜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蒜字從。」請幫助識別此字。音蒜,諧聲也。又象蒜根之形。中 國初惟有此,後因漢人得胡蒜於西域,遂呼此為小 蒜以別之。故伏候《古今注》云:「蒜,卵蒜也,俗謂之小蒜。」 胡國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謂之大蒜是矣。蒜 乃五葷之一,故許氏《說文》謂之葷菜。五葷即五辛,謂 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練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 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 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雖 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淫,有損性 靈,故絕之也。

集解

《別錄》曰:「蒜,小蒜也。五月五日采之。」

陶弘景曰:「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 名薍子。正爾噉之,亦甚熏臭。」

韓保昇曰:小蒜,野生處處有之。小者一名薍,音亂,一 名蒚,音力。苗、葉、根、子皆似葫而細,數倍也。《爾雅》云:「蒚, 山蒜也。」《說文》云:「蒜,葷菜也。」菜之美者,雲夢之葷。生山 中者名蒚。

蘇頌曰:「《本草》謂大蒜為葫。小蒜為蒜。」而《說文》所謂葷 菜者。乃大蒜也。蒚即小蒜也。書傳載物之別名不同 如此用藥不可不審。

寇宗奭曰:「小蒜即蒚也。苗如蔥針,根白,大者如烏芋 子,兼根煮食,謂之宅蒜。」

李時珍曰:家蒜有二種:根莖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 也,小蒜也;根莖俱大,而瓣多辛而帶甘者,葫也,大蒜 也。按:孫炎《爾雅正義》云:「帝登蒚山,遭蕕芋毒,將死,得 蒜囓食乃解,遂收植之,能殺腥羶蟲魚之毒。」又孫愐 《唐韻》云:「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種歸。」據此,則小蒜之 種,自蒚移栽,從古已有。故《爾雅》以蒚為山蒜,所以別 家蒜也。大蒜之種,自胡地移來,至漢始有。故《別錄》以 葫為大蒜,所以見中國之蒜小也。又王禎《農書》云:「一 種澤蒜,最易滋蔓,隨斸隨合,熟時采子,漫散種之。吳 人調鼎,多用此根作葅,更勝蔥、韭也。」按:此正《別錄》所 謂小蒜是也。其始自野澤移來,故有澤名,而寇氏誤 作「宅」字矣。諸家皆以野生山蒜、澤蒜《解家蒔》之小蒜, 皆失於詳攷。小蒜雖出於蒚,既經人力栽培,則性氣 不能不移,故不得不辨。

蒜氣味

辛溫,有小毒。

陶弘景曰:「味、辛,性熱,損人,不可長食。」

孫思邈曰:無毒。三月勿久食,傷人志性。《黃帝書》云:「同 生魚食,令人奪氣,陰核疼。」

吳瑞曰:「腳氣風病人及時病後,忌食之。」

主治

《別錄》曰:「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 邪痹毒氣。」

陶弘景曰:「主溪毒。」

陳日華曰:「下氣,治蠱毒,傅蛇蟲沙蝨瘡。」

蘇恭曰:「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蛓毒,山溪中沙蝨水 毒大效。山人狸獠時用之。」

《孟詵》曰:「塗丁腫甚良。」

葉主治

孫思邈曰:「心煩痛,解諸毒,小兒丹疹。」

發明

《蘇頌》曰:「古方多用小蒜,治中冷霍亂,煮汁飲之。」南齊 褚澄治李道念雞瘕便瘥。

寇宗奭曰:「《華陀》用蒜虀,即此蒜也。」

李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云:「李道念病已五年,丞相 褚澄診之曰:『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也』。取 蒜一升煮食,吐出一物涎裹,視之,乃雞雛,翅足俱全。 澄曰:『未盡也』。更吐之,凡十二枚而愈。或以蒜字作『蘇』 字者,誤矣。」《後漢書華陀傳》云:「陀見一人病噎食,不得 下令,取餅店家蒜虀大醋二升飲之,立吐一蛇。病者」 懸蛇於車造陀家,見壁北懸蛇數十,乃知其奇。又夏 子益《奇疾方》云:「人頭面上有光,他人手近之如火熾 者,此中蠱也。用蒜汁半兩,和酒服之,當吐出如蛇狀。」 觀三書所載,則蒜乃吐蠱要藥,而後人鮮有知者。

附方

《時氣》溫病,初得頭痛壯熱,脈大,即以小蒜一升,杵汁 三合,頓服,不過再作,便愈。肘後方

霍亂脹滿不得吐下,名乾霍亂:小蒜一升,水三升,煮 一升,頓服。肘後方

霍亂轉筋,入腹殺人:以小蒜、鹽各一兩,擣傅臍中,灸 七壯,立止。聖濟錄

積年心痛不可忍,不拘十年五年者,隨手見效。濃醋煮小蒜,食飽,勿著鹽,曾用之有效,再不發也。兵部手集 水毒中人,一名「中溪」,一名「中溼」,一名「水病。」似射工而 無物。初得惡寒,頭目微疼,旦醒暮劇,手足逆冷,三日 則生蟲,食下不癢不痛,過六七日,蟲食五臟,注下不 禁,以小蒜三升煮微熱,大熱即無力以浴身。若身發 赤斑文者,毋以他病治之也。肘後方

《射工》中人成瘡者,取蒜切片貼瘡上,灸七壯。千金方 止截瘧疾:小蒜不拘多少,研泥入黃丹少許,丸如芡 子大,每服一丸,面東新汲水下至妙。唐慎微方 陰腫如刺,汗出者。小蒜一升。韭根一升。楊柳根二升。 酒三升,煎沸乘熱熏之。永類方

惡核腫結:「小蒜、吳茱茰等分,擣傅即散。」肘後方 五色丹毒無常,及發足踝者,杵蒜厚傅,頻易。葛氏方 小兒白禿,頭上團團白色:以蒜切口揩之。子母祕錄 蛇蠍螫人:小蒜擣汁服,以滓傅之。肘後方

蜈蚣咬瘡:嚼小蒜塗之良。肘後方

蚰蜒入耳:小蒜洗淨,擣汁滴之,未出再滴。李絳兵部手集

山蒜集解

[編輯]

《蘇頌》曰:「江南一種山蒜,似大蒜而臭。」

陳藏器曰:「澤蒜,根如小蒜,葉如韭。又生石間者,名石 蒜,與蒜無異。」

李時珍曰:山蒜、澤蒜、石蒜,同一物也,但分生於山澤 石間不同耳。人間栽蒔小蒜,始自三種移成,故猶有 澤蒜之稱。《爾雅》云:「蒚,山蒜也。」今京口有蒜山產蒜是 也。處處有之,不獨江南。又呂忱《字林》雲。請幫助識別此字。「水中蒜也。」 則蒜不但產於山,而又產於水也。別有「山慈姑」、水仙 花、老鴉蒜、石蒜之類,根葉皆似蒜而不可食,其花亦 異。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蘇頌》曰:「山蒜治積塊及婦人血瘕,用苦醋磨傅多效。」 陳藏器曰:「澤蒜石蒜並溫補下氣滑水源。」

《高濂遵生八牋》

[編輯]

蒜苗乾

[編輯]

蒜苗《切寸段》一斤,鹽一兩,淹出臭水,略晾乾,拌醬糖 少許,蒸熟曬乾收藏。

做蒜苗方

[編輯]

苗用些少鹽,淹一宿,晾乾,湯焯過,又晾乾,以甘草湯 拌過,上甑蒸之,曬乾入甕。

大蒜圖

大蒜圖

《羅願爾雅翼》

[編輯]

[編輯]

蒜有大小,大蒜為葫,小蒜為蒜。本草所別,葫又稱胡 蒜。陸法言《切韻》曰:「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則此物 漢始有之,以自胡中來,故名胡蒜爾。種宜良軟地三 遍熟耕之,五寸一株。諺曰:「左右通鋤,一萬餘株。」收條 中種者,一年為獨瓣種。二年者則成大蒜,科皆如拳, 又逾於凡蒜矣。今并州無大蒜。朝歌取種,一歲之後, 「還成百子蒜,其瓣粗細正與條中子同。其蔓菁根大 如碗口,雖種他州,子一年亦變。然大蒜瓣變小,蔓菁 根變大。」二事相反,其理難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 中始刈得花子。至於五穀蔬果,與餘州早晚不殊,亦 一異也。又并州豌豆,度井陘以東,山東穀子入壺關、 上黨,苗而無實,信土地之異也。葫性最葷,不可食。俗 人作虀,以鱠魚肉,久食傷人,損目明。嵇叔夜《養生論》 曰:「薰辛害目,謂之葷菜也。」此為甚爾。說者乃又曰:「此 物煮為羹臑極美,葷氣亦微。」又云:「初食不利目,多食 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似皆好食者之辭。今北人以大 蒜等塗體,愛其芳氣,又以護寒,且生噉之。南人所不 習,效之者無不目腫。

《王圻三才圖會》

[編輯]

[編輯]

葫,大蒜也,處處有之。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 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花中有實,亦葫瓣狀 而小,亦可種之。五月五日採用。味辛,溫,有毒。主散癰 腫,𧏾瘡,除風邪,殺毒氣。久食損目明。

==
《本草綱目》
==

葫釋名

[編輯]

陶弘景曰:「今人謂葫為大蒜,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 似也。」

李時珍曰:按:孫愐《唐韻》云:「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胡 荽。」則小蒜乃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 蒜皆屬五葷,故通可稱葷。詳見蒜下。

集解

《別錄》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獨子者,入藥尤佳。」 韓保昇曰:「葫出梁州者,大徑二寸,最美少辛;涇陽者 皮赤,甚辣。」

《蘇頌》曰:「今處處園圃種之,每顆六七瓣。初種一瓣,當 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其花中有實,亦 作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

李時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種,春食苗,夏初食薹,五 月食根,秋月收種,北人不可一日無者也。」

氣味

辛溫,有毒。久食損人目。

陶弘景曰:「性最薰臭,不可食。俗人作虀,以菹鱠肉,損 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

蘇恭曰:「此物煮羹臛為饌中之俊。而陶雲不中煮,當 是未經試耳。」

陳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 毛髮白。」

李時珍曰:「久食傷肝損眼。故嵇康《養生論》云:『葷辛害 目,此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陳氏乃 雲多食明目,與《別錄》相左,何耶?

朱震亨曰:「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 多食之,傷氣之禍,積久自見,養生者忌之。化肉之功, 不足論也。」

《蘇頌》曰:「多食傷肺,傷脾,傷肝膽,生痰助火昏神。」 孫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傷神,令人喘悸,口味多爽。 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生葫合青魚鮓 食,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發黃疾。合蜜食 殺人。凡服一切補藥,不可食之。」

主治

《別錄》曰:「歸五臟。散癰腫𧏾瘡。除風邪。殺毒氣。」 蘇恭曰:「下氣消穀化肉。」

陳藏器曰:「去水惡癢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 惡,宣通溫補,療瘡癬,殺鬼去痛。」

陳日華曰:「健脾胃,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祟, 解溫疫,療勞瘧,冷風,傳風損冷痛,惡瘡,蛇蟲蠱毒,溪 毒沙蝨,並擣貼之。熟醋浸經年者良。」

寇宗奭曰:「溫水擣爛服,治中暑不醒。擣貼足心,止鼻 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

李時珍曰:「擣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 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 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擣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 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痢及乾濕 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

發明

寇宗奭曰:「葫氣極葷,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 人,爛嚼三兩瓣,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但禁飲冷水。又 鼻衄不止者,擣貼足心,衄止即拭去。」

李時珍曰:「葫蒜入太陰、陽明,其氣薰烈,能通五臟,達 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此其功也。」 故王禎稱之云:「味久不變,可以資生,可以致遠,化臭 腐為神奇,調鼎俎代醯醬,攜之旅塗,則炎風瘴雨不 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氣,北方食肉 麪尤不可無,乃《食經》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蓋不 知其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昏神伐性之害, 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嘗有一婦衄血,一晝夜不止,諸 治不效。時珍令以蒜傅足心,即時血止,真奇方也。又 葉石林《避暑錄》云:「一僕暑月馳馬,忽仆地欲絕,同食 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熱土各一握,研爛,以新汲水 一琖和取汁,決齒灌之,少頃即甦。相」傳徐州市門。忽 有版書此方。咸以為神仙救人云。

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 初服遂至暝昡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取數片,合 皮截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大效也。」

蘇頌曰:「經言葫散癰腫。按李絳《兵部手集方》云:『毒瘡 腫毒,號叫臥眠不得,人不能別者,取獨頭蒜兩顆擣 爛,麻油和厚傅瘡上,乾即易之。屢用救人,無不神效。 盧坦侍郎肩上瘡作,連心痛悶,用此便瘥。又李僕射 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亦瘥。又葛洪《肘後方》云:凡 背腫,取獨顆蒜橫截一分,安腫頭上,炷艾如梧子大, 灸蒜百壯,不覺漸消,多灸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 孳起蒜,蒜焦更換新者,勿令損皮肉』。」洪嘗苦小腹下 患一大腫,灸之亦瘥,數用灸人,無不應效。又江寧府 紫極宮刻石記其事云:「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 初起有異,皆可灸之,不計壯數,惟要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疣贅之類,灸」之亦便成痂自脫。其效如神。乃知方書無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詳 審。則不得盡應耳。

李時珍曰:按李迅論蒜錢灸法云:「癰疽之法,著灸勝 於用藥。緣熱毒中鬲,上下不通,必得毒氣發洩,然後 解散。凡初發一日之內,便用大獨頭蒜,切如小錢,厚 貼頂上灸之,三壯一易,大概以百壯為率,一使瘡不 開大,二使內肉不壞;三瘡口易合,一舉而三得之。但 頭及項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氣上,更生大禍也。」又 《史源》記蒜灸之功云:母氏背脾作癢,有赤暈半寸,白 粒如黍,灸二七壯,其赤隨消,信宿有赤流下,長二寸。 舉家歸咎於灸外醫用膏護之,日增一暈,二十二日 橫斜約六七寸,痛楚不勝。或言一尼病此,得灸而愈。 予奔問之,尼云:「劇時昏不知人,但聞范奉議坐守,灸 八百餘壯方甦,約艾一篩。」予亟歸,以炷如銀杏大,灸 十數,殊不覺,乃灸四旁赤處皆痛,每一壯燼,則赤隨 縮入,三十餘壯,赤暈收退。蓋灸遲則初發處肉已壞, 故不痛,直待灸到好肉方痛也。至夜則火焮滿背,瘡 高阜而熱,夜得安寢矣。至曉,如覆一甌,高三四寸,上 有數百小竅,色正黑,調理而安。蓋高阜者,毒外出也; 小竅多,毒不聚也;色正黑。皮肉壞也。非艾火出其毒 於壞肉之裡。則內逼五臟而危矣。庸醫敷貼涼冷消 散之說。何可信哉。

附方

背瘡灸法:「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尋瘡頭,用 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一錢,細研,隨瘡頭大小,用 竹片作圈圍定,填藥於內二分厚,著艾灸之。痛灸至 癢,癢灸至痛,以百壯為率,與蒜錢灸法同功。」外科精要 疔腫惡毒:用門白灰一撮羅細,以獨蒜或新蒜薹染 灰擦瘡內,候瘡自然出少汗,再擦,少頃即消散也。雖 發背癰腫,亦可擦之。

五色丹毒無常色,及發足踝者,擣蒜厚傅,乾即易之。 肘後方

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 部,氣立通也。外臺祕要

乾濕霍亂轉筋:用大蒜擣塗足心,立愈。永類鈐方 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 從便漩而下,數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腫,一卜者傳 此,用之有效。仇遠稗史

山嵐瘴氣。生熟大蒜各七片共食之。少頃腹鳴。或吐 血。或大便泄。即愈。攝生妙用方

瘧疾寒熱:《肘後》:「用獨頭蒜炭上燒之,酒服方寸匕。」 《簡便方》:用桃仁半片,放內關穴上,將獨蒜擣爛罨之 縛住,男左女右即止。鄰嫗用此治人屢效。 《普濟方》: 「端午日取獨頭蒜煨熟,入礬紅等分,擣丸芡子大。每 白湯嚼下一丸。」

寒瘧冷痢:端午日以獨頭蒜十箇,黃丹二錢,擣丸梧 子大,每服九丸,長流水下,甚妙。普濟方

泄瀉暴痢:大蒜擣貼兩足心,亦可貼臍中。千金方 《下痢禁口》及小兒泄痢方並同上。

腸毒下血:「蒜連丸」:用獨蒜煨擣,和黃連末為丸,日日 米湯服之。濟生方

暴下血病:用葫五七枚,去皮研膏,入豆豉擣丸梧子 大,每米飲下五六十丸,無不愈者。本草衍義

鼻血不止,服藥不應,用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 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 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立瘥。簡要濟眾方

血逆心痛:生蒜擣汁服二升,即愈。肘後方

鬼疰,腹痛不可忍者:獨頭蒜一枚,香墨如棗大,擣和 醬汁一合,頓服。永類鈐方

心腹冷痛法醋浸至二三年,蒜食至數顆,其效如神。 李時珍灝湖集簡方

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用大蒜一枚,煨研日乾,乳香 五分,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危氏得效方 寒濕氣痛,「端午日收,獨蒜同辰粉擣塗之。」唐珤經驗方 鬼毒風氣:獨頭蒜一枚,和雄黃杏仁研為丸,空腹飲 下三丸,靜坐少時,當下毛出,即安。孟詵食療本草 狗咽氣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用獨頭蒜二枚,削去 兩頭,塞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候口中膿血出,立 效。聖惠方

喉痹腫痛:大蒜塞耳鼻中,日二易之。肘後方

魚骨哽咽:獨頭蒜塞鼻中自出。千便良方

牙齒疼痛:獨頭蒜煨熟,切熨痛處,轉易之。亦主蟲痛。 外臺祕要

眉毛動搖,目不能交睫,喚之不應,但能飲食。用蒜三 兩,杵汁調酒飲,即愈。夏子益奇疾方

腦瀉鼻淵,大蒜切片貼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頭風苦痛:《易簡方》:用大蒜研汁,㗜鼻中。 《聖濟錄》:「用 大蒜七箇去皮,先燒紅地,以蒜逐箇於地上磨成膏 子,卻以僵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透 氣,只取蠶研末,㗜入鼻內,口中含水,甚效。」 小兒驚風:《總錄》方同上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 氣即止。黎居士簡易方

小兒氣淋,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 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餅三物 擣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二服,病當減三 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 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 通利故也。」愛竹翁談藪

產後中風,角弓反張不語,用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 煮一升,灌之即甦。張傑子母祕錄

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取蒜一升去心,無灰酒四升,煮 極爛,並滓服之,須臾得汗,即瘥。外臺祕要

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永類鈐方

陰汗作癢:大蒜淡豉擣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空腹 燈心湯下三十丸。

小便淋瀝,或有或無:用大蒜一箇,紙包煨熟,露一夜, 空心新水送下。朱氏集驗方

小兒白禿團團然,切蒜日日揩之。祕錄方

《閉口》椒毒:氣閉欲絕者,煮蒜食之。張仲景方

射工溪毒,獨頭蒜切三分厚,貼上灸之,令蒜氣射入 即瘥。梅師方

蜈蠍螫傷:獨頭蒜摩之即止。梅師方

蛇虺螫傷《孟詵》曰:「即時嚼蒜封之,六七易。仍以蒜一 升去皮,以乳二升煮熟,空心頓服,明日又進。外以去 皮蒜一升,擣細小便一升,煮三四沸,浸損處。」 《梅師》 用獨頭蒜、酸草擣絞傅咬處。

腳肚轉筋:大蒜擦足心,令熱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 攝生方

食蟹中毒,乾蒜煮汁飲之。集驗方

蛇瘕,面光發熱如火炙人,飲蒜汁一盌,吐出如蛇狀 即安。危氏方

老鴉蒜圖

老鴉蒜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老鴉蒜考

[編輯]

生水邊下濕地中。其葉直生。出土四垂。葉狀似蒲而 短。背起劍脊。其形根如蒜瓣。味甜。

救饑

採根煠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

元扈先生曰:「此草中顏料用。」

《本草綱目》

[編輯]

石蒜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石蒜,又名一枝箭。」鐵色箭蒜以根狀名,箭 以莖狀名。

集解

蘇頌曰:「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之。」或 雲「金燈花根,亦名石蒜」,即此類也。

李時珍曰:石蒜,處處下濕地有之,古謂之烏蒜,俗謂 之老鴉蒜,一枝箭是也。春初生葉如蒜秧及山慈姑 葉背有劍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於平地抽出一 莖,如箭簳,長尺許,莖端開花四五朵,六出,紅色,如山 丹花狀而瓣長,黃蕊長鬚。其根狀如蒜皮,色紫赤,肉 白色,此有小毒,而《救荒本草》言其可煠熟水浸過食, 蓋為救荒爾。一種葉如大韭,四五月抽莖開花,如小 萱花,黃白色者,謂之「鐵色箭」,功與此同。二物並抽莖 開花後乃生葉,葉花不相見,與金燈同。

根氣味

辛甘溫,有小毒。

主治

《蘇頌》曰:「傅貼腫毒。」

李時珍曰:「疔瘡惡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擣傅之。又中 溪毒者,酒煎半升服,取吐良。」

附方

便毒諸瘡一枝箭擣爛塗之即消。若毒大甚者洗淨 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即愈。王永輔濟世方

產腸脫下:老鴉蒜,即蒜頭草一把,以水三盌,煎一盌 半,去滓熏洗,神效。危氏得效方

小兒驚風,大叫一聲就死者,名「老鴉驚。」以散麻纏住 脅下及手心足心,以燈火爆之,用老鴉蒜曬乾,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貼手心,仍以燈心焠手足心及肩 膊、眉心、鼻心,即醒也。王日新小兒方

蒜部藝文

[編輯]

頃在嶠南,其人好食檳榔,合蠣灰、蔞藤食之,輒昏然,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膿血可厭。今來蜀道,又為食蒜者所薰。《戲題 宋范成大》

旅食諳殊俗,堆盤駭異聞。南餐灰薦蠣,巴饌菜先葷。 幸脫蔞藤醉,還遭胡蒜薰。絲蓴鄉味好,歸夢水連雲。

蒜部紀事

[編輯]

《爾雅》孫炎正義:「黃帝登蒚山,遭蕕芋毒,得蒜嚙食乃 解,遂收植之,能殺腥羶蟲魚之毒。」

《後漢書周黃徐姜傳序》:「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雖 周黨之潔清,自以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 蒜,受而不食。」

《東觀漢記》:「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園小麥、胡蒜悉付 從事,無所留。」

《袁子正書袁子》曰:吾嘗與陳子息於鄴東門外,見一 老父方坐而食,其子投之蒜,食必有餘,欲棄則惜,欲 持去則暑,遂盡食。於是太辛螫其腸胃,兩目盡赤。陳 子笑之。吾謂曰:「子之家中牛羊數千而不敢食,天暑 有暍死者而後食之,病子之軀,亦猶是也。」

《魏志華佗傳》:「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 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 『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虀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 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縣車邊,欲造佗。佗尚未 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 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 王隱《晉書》:「郄詵母病,苦車,及亡,不欲車載,乃養雞種 蒜,得馬八匹,輿棺至冢。」

晉四王起事,成都王穎奉惠帝還洛陽道中,於客舍 作食,宮人持斗餘粳米飯,以供至尊,大蒜鹽豉。到獲 嘉,市麤米飯,瓦盂盛之,天子噉兩盂,燥蒜數枚,鹽豉 而已。

《南齊書張融傳》:「融為司徒從事中郎。豫章王大會賓 僚,融食炙,始行畢,行炙人便去。融欲求鹽蒜,口終不 言,方搖食指,半日乃息。」

《唐書宗楚客傳》:楚客諷趙延禧陳符命以媚帝,曰:「去 六月九日,內出瑞蒜也。」

《因話錄》:裴晉公不喜服食,每語人曰:「雞豬魚蒜,遇著 即食。」

《清異錄》:「蒜,五代宮中呼麝香草。」

《圖經》:「京口有蒜山,多生大蒜。」

蒜部雜錄

[編輯]

《抱朴子》:「薺、麥、大蒜,仲夏而枯。」

《顏氏家訓》《三輔決錄》云:「前隊大夫范仲公,鹽豉蒜果 共一筩。」果當作「魏顆」之顆,北土通呼物一由改為一 顆,蒜顆是俗間常語耳,故陳思王《鷂雀賦》曰:「頭如蒜 顆,目似花椒。」江南但呼為「蒜符」,不知謂為顆,學士相 承讀為裹結之裹,言鹽與蒜共包一裹,內筩中耳。《正 史削繁音義》又音蒜顆為苦戈反,皆失也。

《齊民要術》《說文》曰:「菜之美者,雲夢之蔒菜。」

《種樹書》:種花藥處栽數株蒜,遇麝香則不損。

《物類相感志》:「食蒜,令口中不臭。用生薑、棗子同食 香圓去蒂,以大蒜搗爛醢蒂上,則滿室香,更以濕紙 圍蓋上。」

《吳下田家志》:「種蒜宜戊辰、辛未、戊申、丙子、壬辰、癸巳、 辛丑。」

蒜部外編

[編輯]

《蓮社高賢傳》:曇翼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有二年,感 普賢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攜筠籠一白豕、大蒜兩 根,至師前託宿。夜半呼腹疼,告師摩按,師辭以持戒, 不應。手觸,乃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采服化 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 菩薩,特來相試。」

《冤報記》:梁廬陵王蕭績在荊州時,常遣從事量括民 田,南陽樂孟卿亦充一使。公府舍人韋破鹵遣試,失敕主本意。及孟卿以數誤得罪,破鹵惶懼不敢引𠍴, 但誑孟卿:「當為公分雪,無勞訴也。」數日之間,遂斬於 市。孟卿號叫,無由自陳,唯語人以紙筆隨殮。死後少 日,破鹵在槽上看牛,忽見孟卿挈頭而入,持一碗蒜 虀。與之破鹵。驚呼奔走。不獲已而服之。因爾病。未幾 乃卒。

《廣五行記》:唐咸亨四年,洛州司戶唐望之冬集,計至 五品,進止未出間,有僧來覓,初不相識,延之共坐,少 頃問曰:「貧道出家人,得飲食亦少,以公名,故闇相記, 能設一頓鱠否。」司戶欣然,即處置魚。此僧云:「看有蒜 否?」司戶家人云:「蒜盡得買。」僧云:蒜既盡,不可更住,苦 留不可。司戶果無疾暴亡。

《李鄴侯外傳》:「泌為兒童時,身輕,能於屏風上立,薰籠 上行。道者雲,十五歲必白日昇天。」至其年八月十五 日,笙歌在室,時有綵雲掛於庭樹。李氏之親愛乃多 貯蒜虀至數斛,伺其異音奇香之至,潛令人登屋,以 巨杓颺濃蒜潑之,香樂遂散。自此不復更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