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九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目錄

 石松部彙考

  石松圖

  本草綱目石松

 石韋部彙考

  石韋圖

  本草綱目石韋

 石莧部彙考

  石莧圖

  本草綱目石莧 附石垂

 石斛部彙考

  石斛圖

  本草綱目石斛

 石斛部雜錄

 石帆部彙考

  本草綱目石帆

 石蕊部彙考

  石蕊圖

  本草綱目石蕊

 絡石部彙考

  絡石圖

  本草綱目絡石

 崖棕部彙考

  崖棕圖

  本草綱目崖棕

 秦艽部彙考

  秦艽圖

  本草綱目秦艽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九卷

石松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石松。拾遺    《玉柏》:綱目

石松圖

石松圖

《本草綱目》

[編輯]

石松集解

[編輯]

陳藏器曰:「生天台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 莖用。」

李時珍曰:「此即玉柏之長者也,名山皆有之。」

氣味

甘辛溫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久患風痺,腳膝痛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 久服,去風血風瘙,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良。」

石韋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石韋》。本經    石皮。別錄

《瓦韋》。本經    石:請幫助識別此字。綱目 《石蘭》:綱目    金星草。綱目

石韋圖

石韋圖

《本草綱目》

[編輯]

石韋釋名

[編輯]

陶弘景曰:「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

李時珍曰:「柔皮曰韋。」請幫助識別此字。亦皮也。

集解

《別錄》曰:「石韋,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聲及人聲者 良。二月采葉,陰乾。」

陶弘景曰:「處處有之。出建平者,葉長大而厚。」

蘇恭曰:「此物叢生石旁陰處,亦不作蔓。其生古瓦屋 上者,名瓦韋,療淋亦好。」

《蘇頌》曰:「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皆有之。叢生石上,葉 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福州別有一種石皮,三月 有毛。采作浴湯,治風。」

李時珍曰:「多生陰厓險罅處。其葉長者近尺,闊寸餘, 柔韌如皮,背有黃毛。」亦有金星者,名「金星草」,並凌冬 不凋。又一種如杏葉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修治

《別錄》曰:「凡用,去黃毛射人肺,令人欬,不可療。」

《大明》曰:「入藥去梗須,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乾用。」

氣味

苦平無毒。

《別錄》曰:「甘。」

甄權曰:「微寒。」

徐之才曰:「滑石、杏仁、射干為之使,得菖蒲良。製丹砂、 礬石。」

主治

《本經》曰:「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別錄》曰:「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 益精氣。」

陳日華曰:「治淋瀝遺溺。」

《蘇頌》曰:「炒末,冷酒調服,治發背。」

李時珍曰:「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附方

小便淋痛: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飲服刀圭,最駛。聖惠 方

《小便轉脬》:石韋去毛、車前子各二錢半,水二琖,煎一 琖,食前服。指迷方

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甚效。

便前有血:石皮為末,茄子枝煎湯下二錢。普濟方 氣熱欬嗽:石韋、檳榔等分為末,薑湯服二錢。聖濟錄

石莧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石莧。圖經    《石垂》。

石莧圖

石莧圖

《本草綱目》

[編輯]

石莧集解

[編輯]

《蘇頌》曰:「生筠州,多附河岸沙石上。春生苗,莖青,高一 尺以來。葉如水柳而短,八、九月土人采之。」

氣味

辛苦有小毒。

主治

《蘇頌》曰:「同甘草煎服,主齁。」請幫助識別此字。又吐風涎。

===附錄石垂===《蘇頌》曰:「生福州山中。三月花,四月采子。生擣為末,丸 服,治蟲毒。」

石斛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石斛。本經    《禁生》:本經

《林蘭》:本經    石蓫:別錄

杜蘭。別錄    木斛。別錄

麥、斛唐本草   《雀髀》斛。唐本草

《金釵》:綱目    《千年潤》。綱目

百丈鬚。藥譜

春州石斛

春州石斛

溫州石斛

溫州石斛

{{{2}}}

{{{2}}}

《本草綱目》

[編輯]

石斛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石斛名義未詳。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古 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盛弘之 《荊州記》云:「來陽龍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釵。」是矣。林 蘭、杜蘭與木部木蘭同名,恐誤。

集解

《別錄》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采莖, 陰乾。」

陶弘景曰:「今用石斛,出始興,生石上。細實,以桑灰沃 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近道亦有,次於宣城者。 其生櫟木上者,名木斛。其莖至虛,長大而色淺,不入 丸散,惟可為酒漬煮之用。俗方最以補虛,療腳膝。」 蘇恭曰:「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種似大麥, 纍纍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名麥斛。一種莖大如雀 髀」,葉在莖頭,名雀髀斛。其他斛如竹,而節間生葉也。 作乾石斛法,以酒洗蒸,暴成生者,漬酒勝於乾者。 蘇頌曰:「今荊州、光州、壽州、廬州、江州、溫州、台州亦有 之,以廣南者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莖似小竹, 節節間出碎葉,七月開花,十月結實。其根細長黃色, 惟生石上者為勝。

寇宗奭曰:「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 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混之,亦不能明。木斛中虛,如木 長尺餘,但色深黃光澤耳。」

李時珍曰:「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紏結甚繁,乾則白軟。 其莖葉,生皆青色,乾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鬚, 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掛屋下,頻澆以水, 經年不死,俗稱為『千年潤』。」石斛短而中實,木斛長而 中虛,甚易分別,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

修治

《雷斆》曰:「凡使,去根頭,用酒浸一宿,暴乾,以酥拌蒸之, 從巳至酉,徐徐焙乾用,入補藥乃效。」

氣味

甘平無毒。

《吳普》曰:「神農:甘,平;扁鵲:酸;李當之:寒。」

李時珍曰:「甘、淡、微鹹。」

徐之才曰:「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蠶。」

主治

《本經》曰:「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 久服厚腸胃。」

《別錄》曰:「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疿 氣,腳膝痛冷痺弱,定志除驚,輕身延年。」

甄權曰:「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 痺,骨中久冷,補腎益力。」

陳日華曰:「壯筋骨,煖水臟,益智清氣。」

李時珍曰:「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發明

《雷斆》曰:「石斛鎮涎,澀丈夫元氣。酒浸酥蒸,服滿一鎰, 永不骨痛也。」

寇宗奭曰:「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李時珍曰:「石斛氣平,味甘、淡、微鹹,陰中之陽,降也,乃 足太陰脾、足少陰右腎之藥。《深師》云:『囊濕精少,小便 餘瀝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錢,入生薑一片,水煎代 茶飲,甚清肺補脾也

附方

睫毛倒入:川石斛、川芎藭等分為末,口內銜水,隨左 右㗜鼻,日二次。袖珍方 飛蟲入耳石斛數條,去根如筒子,一邊紝入耳中,四 畔以蠟封閉,用火燒石斛盡則止,熏右耳則蟲從左 出,未出更作。聖濟錄

石斛部雜錄

[編輯]

《西溪叢語》:「石斛出始興六安山傍,石上或生木上,謂 之木斛,不中用。」盛弘之《荊州記》云:「隋郡永王縣有瀧 石山,山上多石斛,精好如金環。」

石帆部彙考

[編輯]

圖缺

《本草綱目》。

石帆集解

[編輯]

陶弘景曰:「石帆狀如柏,水松狀如松。」

陳藏器曰:「石帆生海底,高尺餘,根如漆色,至稍上漸 軟,作交羅紋。」

《大明》曰:「石帆紫色,梗大者如著,見風漸硬,色如漆,人 以飾作珊瑚裝。」

蘇頌曰:「左思《吳都賦》:『草則石帆水松』。」劉淵林註云:「石 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無葉,高尺許,其花離樓相貫, 若死則浮水中。人於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氣味

甜鹹平無毒。

主治

陶弘景曰:「石淋。」

陳藏器曰:「煮汁服,主婦人血結月閉。」

石蕊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石濡》。別錄    石芥。別錄

石蕊:拾遺    雲:「茶。」綱目

蒙頂茶。綱目

石蕊圖

石蕊圖

《本草綱目》

[編輯]

石蕊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其狀如花蕊,其味如茶,故名石芥,乃「茶」字 之訛。

集解

陳藏器曰:「石蕊生泰山石上,如花蕊,為丸散服之。今 時無復有此也。」王隱《晉書》:「唐褒入林慮山,食木實,餌 石蕊,遂得長年。」即此也。

又曰:石濡,生石之陰,如屋遊垣衣之類,得雨即展,故 名「石濡。」早春青翠,端開四葉,山人名「石芥。」

李時珍曰:《別錄》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狀。陳藏器言 是屋遊之類,復出石蕊一調,功同石濡,蓋不知其即 一物也。此物惟諸高山石上者為良。今人謂之蒙頂 茶,生兗州蒙山石上,乃煙霧薰染,日久結成,蓋苔衣 類也。彼人春初刮取暴乾餽人,謂之雲茶。其狀白色, 輕薄如花蕊,其氣香如蕈,其味甘濇如茗,不可煎飲, 止宜咀嚼及浸湯啜,清涼有味。唐褒入山,餌此以代 茗而已。長年之道,未必盡緣此物也。

氣味

甘溫無毒。

李時珍曰:「甘、濇,涼。」

主治

《別錄》曰:「石濡,明目,益精氣,令人不饑渴,輕身延年。」 陳藏器曰:「石蕊,主長年不饑。」

李時珍曰:「生津潤咽,解熱化痰

絡石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絡石:本經    石鯪:本經

石龍藤:別錄   懸石:別錄

雲:《珠》。別錄    略石:別錄

領石:別錄    明石:別錄

石蹉。別錄    耐冬。圖經

雲英。綱目    雲:「丹。」綱目

雲:《花》。綱目    《鬼纏腰》。外科精要

絡石圖

絡石圖

《本草綱目》

[編輯]

絡石釋名

[編輯]

蘇恭曰:「俗名耐冬,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山 南人謂之石血,療產後血結大良也。」

集解

《別錄》曰:「絡石,生泰山川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巖石 上,或生人間。五月采。」

陶弘景曰:「不識此藥方法,無用者,或雲是石類,既生 人間,則非石。猶如石斛,繫石為名耳。」

蘇恭曰:「此物生陰濕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 延,遶樹石側。若在石間者,葉細厚而圓短。遶樹生者, 葉大而薄。人家亦種之為飾。」

韓保昇曰:「所在有之。生木石間,凌冬不凋。葉似細橘 葉,莖節著處即生,根鬚包絡石旁。花白子黑。六月、七 月采莖葉,日乾。」

陳藏器曰:「在石者良,在木者隨。木性有功,與薜荔相 似。更有石血、地錦等十餘種藤,並是其類,大略皆主 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老。」蘇恭言「石血」即「絡石」,殊誤矣。 絡石,葉圓正青。《石血》,葉尖,一頭赤色。

李時珍曰:「絡石貼石而生,其蔓折之有白汁。其葉小 於指頭,厚實木強,面青背淡,濇而不光。有尖葉、圓葉 二種,功用相同,蓋一物也。」蘇恭所說不誤,但欠詳耳。

莖葉修治

《雷斆》曰:「凡採得,用麤布揩去毛子,以熟甘草水浸一 伏時,切,曬用。」

氣味

苦溫無毒。

《別錄》曰:「微寒。」

《吳普》曰:「神農:苦,小溫;雷公:苦,平,無毒;扁鵲、桐君:甘,無 毒。」

《李當之》曰:「大寒,藥中君也。采無時。」

李時珍曰:「味甘、微酸,不苦。」

徐之才曰:「杜仲、牡丹為之使。惡鐵落。畏貝母、菖蒲。殺 殷蘗毒。」

主治

《本經》曰:「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 閉,水漿不下。」

《別錄》曰:「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 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 陳藏器曰:「主一切風,變白宜老。」

蘇恭曰:「蝮蛇瘡毒,心悶,服汁並洗之。刀斧傷瘡,傅之 立瘥。」

發明

李時珍曰:絡石性質耐久,氣味平和,神農列之上品, 李當之稱為藥中之君。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 變白耐老。而醫家鮮知用者,豈以其近賤而忽之耶? 服之當浸酒耳。《仁存堂方》云:小便白濁,緣心腎不濟, 或由酒色,遂至已甚,謂之上淫。蓋有虛熱而腎不足, 故土邪干水。史載之言:「夏則土燥水濁,冬則土堅水」 清,即此理也。醫者往往峻補,其疾反甚。惟服博金散, 則水火既濟,源潔而流清矣。用絡石、人參、茯苓各二 兩,龍骨鍛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水下,日二服。

附方

小便白濁:方見上。

喉痺腫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方》:用絡石草一 兩,水一升,煎一大盞,細細呷之,少頃即通。外臺祕要 癰疽焮痛,止痛靈寶散用鬼纏腰,生竹籬陰濕石岸 間,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 形生三角,用莖葉一兩洗曬,勿見火,皁莢刺一兩新 瓦炒黃、甘草節半兩大瓜蔞一箇取仁炒香、乳香、沒 藥各三錢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半盞,慢火煎至一盞 溫服。外科精要

崖棕部彙考

[編輯]

釋名

崖棕:圖經    雞翁藤。

《半天回》:    野蘭根:

崖棕圖

崖棕圖

《本草綱目》

[編輯]

崖棕集解

[編輯]

《蘇頌》曰:「生施州石崖上。苗高一尺以來,其狀如棕,四 季有葉無花。土人采根,去麤皮入藥。」

氣味

甘辛溫無毒。

主治

蘇頌曰:「婦人血氣,並五勞七傷,以根同半天回、雞翁 藤、野蘭根四味,洗焙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丈夫無 所忌。婦人忌雞魚濕麪。」

附錄雞翁藤

蘇頌曰:「生施州。蔓延大木上,有葉無花。味辛,性溫,無 毒。采無時。」

半天回

蘇頌曰:「生施州。春生苗,高二尺以來,赤斑色,至冬苗 枯。土人夏月采根。味苦、濇,性溫,無毒。」

野蘭根

蘇頌曰:「生施州。叢生,高二尺以來,四時有葉無花。其 根味微苦,性溫,無毒,采無時。」方並見上。

秦艽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秦艽。本經    《秦糾》。唐本草

《秦爪》。本經    秦膠。唐本草

產家大器。藥譜

秦艽圖

秦艽圖

《山海經》。

中山經

成侯之山,其草多艽。

《本草綱目》

[編輯]

秦艽釋名

[編輯]

蘇恭曰:《秦艽》,俗作《秦膠》,本名《秦糾》,與糾同。

李時珍曰。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羅紋交糾者佳,故名 《秦艽、秦糾》。

集解

《別錄》曰:「秦艽,生飛烏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今出甘松、龍洞蠶」請幫助識別此字。以根作羅紋相交,長 大黃白色者為佳。中多沖土,用宜破去。

《蘇恭》曰:「今出涇州、鄜州、岐州者良。」

《蘇頌》曰:「今河、陝州郡多有之。其根土黃色而相交糾, 長一尺以來,麤細不等。枝榦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 梗俱青色,如萵苣葉。六月中開花,紫色似葛花。當月 結子。每於春秋采根,陰乾。」

根修治

《雷斆》曰:「秦艽須於腳文處認取,左文列為『秦』,治疾,右

文列為『艽』」,即發腳氣。凡用秦,以布拭去黃白毛,乃用 還元湯浸一宿,日乾用。

李時珍曰:《秦艽》但以《左》文者為良,分「秦」與「艽」為二名, 謬矣。

氣味

苦平無毒。

《別錄》曰:「辛,微溫。」

《大明》曰:「苦、冷。」

張元素曰:「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手 陽明經。」

徐之才曰:「菖蒲為之使,畏牛乳。」

主治

《本經》曰:「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別錄》曰:「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大明》曰:「傳屍骨蒸,治疳及時氣。」

甄權曰:「牛乳點服,利大小便,療酒黃、黃疸,解酒毒,去 頭風。」

張元素曰:「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 腸風,瀉血,養血榮筋。」

王好古曰:「泄熱。益膽氣。」

李時珍曰:「治胃熱虛勞發熱。」

發明

李時珍曰:「秦艽,手足陽明經藥也。兼入肝膽,故手足 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 明有濕,則身體酸痛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 以《聖惠方》治急勞煩熱,身體酸痛。用秦艽柴胡一兩, 甘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治小兒骨蒸潮 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每用一二錢,水」 煎服之。錢乙加薄荷葉五錢。

附方

五種黃疸。崔元亮《海上方》云:「凡黃有數種,傷酒發黃, 誤食鼠糞,亦作黃。因勞發黃,多痰涕,目有赤脈,益憔 悴,或面赤惡心者是也。」用秦艽一大兩,剉作兩帖,每 帖用酒半升浸,絞取汁,空腹服,或利便止。就中飲酒 人易治,屢用得力。 《貞元廣利方》治黃病內外皆黃, 小便赤,心煩口乾者。以秦艽三兩,牛乳一大升,煮取 七合。分溫再服。此方出於許仁則。又《孫真人方》。加芒 硝六錢。

暴瀉引飲:秦艽二兩,甘草炙,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 聖惠方

傷寒煩渴,心神躁熱:用秦艽一兩,牛乳一大盞,煎六 分,分作二服。太平聖惠方

急勞煩熱:方見《發明》下。

小兒骨蒸。同上。

小便艱難,或轉胞腹滿悶,不急療殺人。用秦艽一兩, 水一盞,煎六分,分作二服。 又方加冬葵子等分為 末。酒服一匕。聖惠方

胎動不安:「秦艽甘草炙、鹿角膠炒各半兩為末。每服 三錢,水一大盞,糯米五十粒煎服。」 又方:「秦艽阿膠 炒、艾葉等分,如上煎服。」聖惠方

發背初起疑似者,便以秦艽、牛乳煎服,得快利三、五 行即愈。海上方

瘡口不合。一切皆治。秦艽為末糝之。直指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