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4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四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錄

 薄荷部彙考

  薄荷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薄荷考

  本草綱目薄荷

 薄荷部藝文

  題畫薄荷扇二首    宋陸游

 薄荷部紀事

 薄荷部雜錄

 蘩蔞部彙考

  蘩蔞圖

  爾雅釋草

  本草綱目蘩蔞

 茵蔯部彙考

  茵蔯圖

  本草綱目茵蔯蒿

 茵蔯部選句

 萹蓄部彙考

  萹蓄圖

  詩經衛風淇奧

  爾雅釋草

  毛詩陸疏廣要菉竹猗猗

  徐光啟農政全書萹蓄考

  本草綱目萹蓄

 萹蓄部雜錄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薄荷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編輯]

薄荷。本經      《菝》。請幫助識別此字。本經 《茇,葀》。甘泉賦     《茇》。請幫助識別此字。字林 冰喉尉。藥譜     蕃荷菜:千金方

吳菝:請幫助識別此字。食療本草   南薄荷。衍義 石薄荷。衍義     新羅薄荷。衍義

金錢薄荷:綱目    《雞蘇》。農政全書

薄荷圖

薄荷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薄荷考》

[編輯]

一名雞蘇。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莖方,葉似 荏子葉小頗細長。又似香菜葉而大,開細碎黲白花。 其根經冬不死,至春發苗。味辛、苦,性溫,無毒。一雲性 平。東平龍腦岡者尤佳。又有胡薄荷,與此相類,但味 少甘為別。生江浙閒,彼人多作茶飲,俗呼為「新羅薄 荷。」又有南薄荷,其葉微小。

《救饑》

[編輯]

採苗、葉煠熟,水浸去辣味,油鹽調食,與薤作虀食相 宜。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並宜。新病瘥人勿食,令人 虛汗不止。貓食之即醉,物相感耳。

《本草綱目》

[編輯]

《薄荷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薄荷俗稱也。」陳士良《食性本草》。作菝。請幫助識別此字。揚 雄《甘泉賦》作「茇葀」,呂忱《字林》作「茇苦」,則「薄荷」之為訛 稱可知矣。孫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訛也。今 人藥用,多以蘇州者為勝,故陳士良謂之「吳菝。」請幫助識別此字。以 別胡菝。請幫助識別此字。也。 《寇宗奭》曰:「世稱此為南薄荷」,為有一種龍腦薄荷,所 以別之。

汪機曰:「小兒方,多用金錢薄荷,謂其葉小,頗圓如錢 也。書作金銀」,誤矣。

集解

蘇頌曰:「薄荷處處有之。莖葉似荏而尖長,經冬根不 死,夏秋采莖葉暴乾。古方稀用,或與薤作虀食。近世 治風寒為要藥,故人家多蒔之。又有胡薄荷,與此相 類,但味少甘為別。生江浙閒,彼人多以作茶飲之,俗 呼新羅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木部,《天寶單方》 所謂『連錢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閒,葉』」 微小,至冬紫色,不聞有別功用。

蘇恭曰:「薄荷,人家種之,亦堪生食。一種蔓生者,功用 相似。」

李時珍曰:「薄荷,人多栽蒔,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後 分之。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而頭圓,及長則 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為勝。」《物類相 感志》云:「凡收薄荷,須隔夜以糞水澆之,雨後乃可刈 收則性涼,不爾則不涼也。野生者,莖葉氣味都相似。」

莖葉氣味

辛溫無毒。

孫思邈曰:「苦、辛,平。」

張元素曰:「辛、涼。」

《雷斆》曰:「莖性燥。」 甄權曰:「同薤作虀食,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之,令人虛 汗不止。瘦弱人久食之,動消渴病。」

莖葉主治

《唐本草》曰:「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 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 孫思邈曰:「作菜久食,卻胃氣,辟邪毒,除勞氣,令人口 氣香潔。煎湯洗漆瘡。」

甄權曰:「通利關節,發毒汗,去憤氣,破血止痢。」

陳士良曰:「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

陳日華曰:「治中風失音,吐痰。」

蘇頌曰:「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 孟詵曰:「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李杲曰:「清頭目,除風熱。」

李時珍曰:「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𤻤瘡疥,風瘙癮𤺋。 搗汁含漱,去舌胎語澀。挼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 傷。」

發明

張元素曰:「薄荷辛涼,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故能去 高巔及皮膚風熱。」

陳士良曰:「薄荷能引諸藥入營衛,故能發散風寒。」 寇宗奭曰:「小兒驚狂壯熱,須此引藥。又治骨蒸熱勞, 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貓食薄荷,則醉物相感耳。」 王好古曰:「薄荷,手足厥陰氣分藥也。能搜肝氣,又主 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李時珍曰:「薄荷,入手太陰、足厥陰。辛能發散,涼能清 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 小兒驚熱及瘰𤻤瘡疥為要藥。」戴原禮氏治貓咬,取 其汁塗之,有效,蓋取其相制也。陸農師曰:「薄荷,貓之 酒也。犬,虎之酒也。桑葚,鳩之酒也。𦬣草,魚之酒也。」昝 殷《食醫心鏡》云:「薄荷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食並」 宜,蓋菜之有益者也。

附方

清上化痰利咽隔,治風熱。以薄荷末煉蜜丸芡子大。 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風氣瘙癢:用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 錢。永類鈐方

《舌胎》語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薑汁擦之。醫學集成 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 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瘰𤻤結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莢一挺 水浸去皮,搗取汁,同於銀石器內熬膏,入連翹末半 兩,連白青皮、陳皮、黑牽牛半生半炒各一兩,皂莢仁 一兩半,同搗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下。」 濟生方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乾者水煮綿裹塞鼻。許學 士本事方

血痢不止:薄荷葉煎湯常服。普濟方

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外臺祕要

蜂蠆螫傷,薄荷葉挼貼之。

火毒生瘡火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用薄荷 煎汁,頻塗立愈。張果醫說

薄荷部藝文

[編輯]

《題畫薄荷扇》
宋·陸游

[編輯]

薄荷花開蝶翅翻,風枝露葉弄秋妍。自憐不及貍奴 黠,爛醉籬邊不用錢。

一枝香草出幽叢,雙蝶紛飛戲晚風。莫恨村居相識 晚,知名元向《楚辭》中。

薄荷部紀事

[編輯]

《貴耳集》:楊伯洪知黃州,忽一日早飯,覺有薄荷氣,食 之而疑,素養白雞黑犬,就其內飼之,雞與犬俱斃。有 孫來前,以匙數粒食之,晚亦斃。楊始驚,急服解毒藥, 嘔血數升。遂將庖者鞫之,乃雲童德興授其藥。庖則 荊湖制司人,後改為飯局。童諭之:藥不驗,當以薄荷 可發。朝廷知之,差中使齎金器宣賜兼撫問。伯洪引 庖者對,中使自白本末,中使亦驚,復奏童德興赴召, 慮事覺,先飲藥而卒

薄荷部雜錄

[編輯]

《發蒙記》:「貓以薄荷為酒」,謂飲之即醉也。

《續博物志》:「貓食薄荷則醉。」

《物類相感志》,薄荷去魚腥。

蘩蔞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編輯]

《蔜》。爾雅       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爾雅 雞腸草。爾雅注    《蘩》。請幫助識別此字。爾雅疏 鵝腸草。綱目     滋草。綱目

遼縷。綱目

蘩蔞圖

蘩蔞圖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蔜》。音敖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音縷

今蘩。請幫助識別此字。也。或曰「雞腸草。」《蔜》:一名。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一名「蘩。」請幫助識別此字。一名雞腸草。《本草》云:「蘩。」請幫助識別此字。味辛。陶註:「此菜,人以作羹。」《唐本》註云:「此即雞腸草也,多生下濕坑渠之側,人家園庭亦有此草。是也。」

《本草綱目》

[編輯]

《蘩請幫助識別此字。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俗呼鵝兒 腸菜,象形也。易於滋長,故曰「滋草。」《古樂府》云:「為樂當 及時,何能待來滋。」滋乃草名,即此也。

集解

《別錄》曰:「繁縷,五月五日日中采,乾用。」

蘇恭曰:「此即是雞腸也。多生濕地坑渠之側,流俗通 謂雞腸。雅士總名《繁縷》。」

《孟詵》曰:「繁縷,即藤也。又恐白軟草似之。」

韓保昇曰:「葉青花白,采苗入藥。」

蘇頌曰:即雞腸也。南中多有之。生於田野間,近水下 濕地,亦或有之。葉似荇菜而小,夏秋間生小白黃花, 其莖梗作蔓,斷之有絲縷,又細而中空,似雞腸,因得 此名。《本草繁縷》,雞腸作兩條,蘇恭以為一物。謹按郭 璞註《爾雅》雲。請幫助識別此字。縷一名雞腸草,實一物也。今南北所 生,或肥瘠不同,故人疑為二物。而葛洪《肘後方》治卒 淋,雲「用雞腸及繁縷。」如此,又似是一物,其用大概主 血,故人宜食之。

李時珍曰:繁縷即鵝腸,非雞腸也。下濕地極多。正月 生苗,葉大如指頭,細莖引蔓斷之,中空有一縷如絲, 作蔬甘脆。三月以後漸老,開細瓣白花,結小實,大如 稗粒,中有細子,如葶藶子。吳瑞《本草》謂黃花者為繁 縷,白花者為雞腸,亦不然。二物蓋相似。但鵝腸味甘, 莖空有縷,花白色;雞腸味微苦,咀之涎滑,莖中無縷, 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為別。

氣味

酸平無毒。

甄權曰:「苦。」

李時珍曰:「甘、微鹹。」

孟詵曰:「溫。」

孫思邈曰:《黃帝》云:「合䱉鮓食,發消渴,令人多忘。」

主治

《別錄》曰:「積年惡瘡,痔不愈。」

陳藏器曰:「破血下乳汁,產婦宜食之。產後腹有塊痛, 以酒炒絞汁溫服。又暴乾為末,醋糊和丸。空腹服五 十丸,取下惡血。」

發明

陶弘景曰:「此菜五月五日采,暴乾,燒作屑,療雜瘡有 效。亦雜百草服之,不止此一種也。」

《孟詵》曰:「治惡瘡,有神效之功。搗汁塗之,作菜食,益人。 須五月五日者,乃驗。」

李時珍曰:「能去惡血,不可久食,恐血盡也。」

附方

《食》治烏髭,繁縷為虀,久久食之,能烏髭髮。聖惠方 小便卒淋:繁縷草滿兩手,水煮,常常飲之。范汪東陽方 產婦有塊作痛:《繁縷》方見上丈夫陰瘡,莖及頭潰爛,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 五日繁縷燒焦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 研作餅貼之,乾即易。禁酒、麪、五辛及熱食等物,甚效。 扁鵲方

茵蔯部彙考

[編輯]

釋名

因塵。廣雅      茵蔯蒿。本經

石:「茵蔯。」大明     山茵蔯。圖經

龍腦、薄荷。俗名

茵蔯圖

茵蔯圖

《本草綱目》

[編輯]

《茵蔯蒿釋名》

[編輯]

陳藏器曰:此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 因陳後加「蒿」字耳。

李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並作「因塵」,不知 何義。

集解

《別錄》曰:「茵蔯,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 陰乾。」

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 經冬不死,至春又生。」

韓保昇曰:「葉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蔯出和州及南山嶺上,一名石茵蔯。」 蘇頌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 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五月、七月采莖葉,陰 乾,今謂之山茵蔯。江寧府一種茵蔯,葉大根粗,黃白 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白蒿,一似青蒿而背白。 本土皆以為茵蔯,入藥。今南方醫人用山茵蔯,乃有 數種。或著其說云:「山茵蔯,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 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甘、苦,乾則色黑。江南所 用者,莖葉都似家茵蔯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 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葇也。葉至 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若誤作解脾藥服,大令人 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蔯蒿,無山茵蔯。註云:「葉似蓬 蒿而緊細,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蔯是也。」大抵世方 用山茵蔯療體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 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疸,利小便,與世 方都不應。今試取汴京所用山茵蔯,為解肌發汗藥, 灼然少效。江南山茵蔯,療傷寒腦痛絕勝。比見諸醫 議論,謂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 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蔯蒿,當別 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茵蔯也。此說亦未可據。 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 出。醫方所用,更當考論爾。

《雷斆》曰:「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陰乾,去根細剉,勿令 犯火。」

李時珍曰:茵蔯,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藥用山茵蔯,所 以別家茵蔯也。洪舜俞《老圃賦》云:「『酣糟,紫薑之掌,沐 醯青蔯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蔯 苗和粉麪作茵蔯餅食之。後人各據方土所傳,遂致 淆亂。今山茵蔯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 蒿而背白,葉岐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 大如艾子,花實並與菴䕡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

莖葉氣味

苦平微寒,無毒。

《吳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黃帝:辛,無毒。」

甄權曰:「辛、苦,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蔯,苦,涼,無毒。伏硇砂。 張元素曰:苦、甘,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

主治

《本經》曰:「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 老,面目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

《別錄》曰:「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陳藏器曰:「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大明》曰:「石茵蔯,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 瘴瘧,女人癥瘕,並閃損乏絕。」

發明

陶弘景曰:「《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蔯乃雲 此,恐是誤耳。」

寇宗奭曰:「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身面悉黃者,用 之極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面身皆黃, 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治,不對而食不減。予與此藥, 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 悉去。方用山茵蔯、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 為散。每用三錢,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 為度。此藥以山茵蔯為本。故書之。

王好古曰:「張仲景茵蔯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 蘗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 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祇和、李思 訓治陰黃,用茵蔯附子湯。大抵以茵蔯為君主,而佐 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附方

茵蔯羹,除大熱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 茵蔯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醫心鏡

遍身風癢生瘡疥:用茵蔯煮濃汁洗之,立瘥。千金方 𤻤瘍風病:茵蔯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 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 痛也。崔行功纂要

風疾攣急:茵蔯蒿一斤,秫米一石,麴三斤,和勻如常 法,釀酒服之。聖濟總錄

癇黃如金,好眠吐涎:茵蔯蒿、白鮮皮等分,水二鍾,煎 服,日二服。三十六黃方

遍身黃疸:茵蔯蒿一把,同生薑一塊,擣爛於胸前四 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蔯蒿四根,梔子七箇,大田螺一箇,連 殼擣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祕方》也。 眼熱赤腫,山茵蔯、車前子等分煎湯,調茶調散,服數 服。直指方

茵蔯部選句

[編輯]

宋蘇軾詩:「堆盤紅縷細茵蔯,巧與椒花兩鬥新。」 明王世貞詩:「坐來薜荔時添潤,齋罷茵蔯尚送香。」

萹蓄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竹》:爾雅       《萹蓄》:爾雅

《𦺇》。韓詩       《萹竹》:詩傳 《扁築》。說文      《扁辨》。綱目

扁蔓:綱目      粉節草:綱目

《道生草》:綱目

萹蓄圖

萹蓄圖

《詩經》

[編輯]

《衛風淇奧》

[編輯]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瞻彼 淇奧,綠竹如簀。

綠,王芻也。竹,萹竹也。《韓詩》:「竹作𦺇。」𦺇,萹,築也。郭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父殺蟲。」《草木疏》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側人謂之菉竹也。」正義《釋草》曰:「竹,萹蓄。」李巡曰:「一物二名。」郭璞曰:「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此作「竹萹竹」,字異音同。故孫炎、某氏皆引此詩,明其同也。陸璣云:「綠竹,一草名。其莖、葉似竹,青綠色,高數尺,今淇隩傍生。此。人謂此為綠竹。」此說亦非也。《詩》有「終朝采綠」,則綠與竹別草,故傳依《爾雅》,以為王芻,與萹竹異也。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竹《萹蓄》。

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又殺蟲。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孫炎某氏引《詩衛風》云:「菉竹猗猗

考證

郭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又殺蟲。」 案:陶隱居《本草註》云:「『處處有,布地而生,節間白華,葉細綠,人謂之萹竹。煮汁與小兒飲,療蚘蟲』是也。」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

《衛風淇奧》

[編輯]

菉竹猗猗

[編輯]

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側人謂之「菉竹」 也。菉竹,一草名,其莖葉似竹,青綠色,高數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謂此為「綠竹。」 淇澳,二水名。

菉《爾雅》云:「菉,王芻。」 郭云:「菉,蓐也。今呼䲭腳莎。」 某氏云:「鹿蓐也。」 鄭云:「藎草,亦名菉蓐。」 《本草》唐注云:「藎草,葉似竹而細薄,莖亦圓小。生平澤溪澗之側,荊襄人鬻以染黃,色極鮮好,洗瘡有效。《爾雅》所謂王芻。」 《爾雅翼》云:「《說文》曰:『菉,王芻也』。引《詩》曰:『菉竹猗猗』。」 則綠與菉同。《本草》名藎草,俗亦呼淡竹葉,所謂「終朝采綠,不盈一匊」 者,《上林賦》稱香草云:「揜以綠蕙,被以江蘺。」 張揖亦以綠為「王芻」 ,《衛風》引以為首,蓋必嘉草也。而《離騷》云:「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以三者皆惡草,與《衛風》相反。《詩》《騷》所取,各有義耳。

竹:《爾雅》云:「竹,萹蓄。」郭註:「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又殺蟲。」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孫炎某氏引《詩·衛風》云:「菉竹猗猗。」案陶隱居《本草註》云:「處處有,布地而生,節間白華,葉細綠,人謂之萹竹。鬻汁與小兒飲,療蚘蟲。」鄭註:「即萹竹也。」《韓詩》:「綠𦺇猗猗。」𦺇萹築也。陸德明曰:「𦺇,萹竹也。」《石經》同。萹竹亦作「扁竹。」《蜀本草》云:「葉如竹,莖有節,細如釵股,生下濕地。」《圖經》云:「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閒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爾雅翼》云:「《九章》曰:『攬大薄之芳𦶜兮,搴長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之上兮,吾誰與玩此芳草。解萹蓄與雜菜兮,備以為交佩』。」王逸曰:「言已解折萹蓄,雜以香菜,合而佩之,修飾彌盛也。然萹蓄、雜菜,皆非芳草,逸義非是。蓋言解去萹蓄與雜菜,而佩芳𦶜宿莽為交佩爾。然則竹又惡物,與《衛風》相反耶?」又云:「萹蓄既似竹,則宜謂之竹爾。」按璣所說,則又合綠與竹為一草,未知其審。然古今說者,皆言淇水旁自生竹箭,故古人言「伐竹淇衛」,又曰「淇衛之箭」,如此多矣。蓋淇水宜竹箭,自古已然。然《說文》引《詩》作「菉竹」,《韓詩》作「綠𦺇」,菉既非色,而𦺇又非竹,不可合為綠色之竹箭,故析而解之云:菉,王芻。𦺇,萹築也。然則淇澳自出竹箭,不妨兼有菉、竹二草耶?綠竹,《朱傳》云:「綠色也。淇上多竹。」漢世猶然,所謂「淇園之竹」是也。《竹譜》云:「淇園,衛地,殷紂竹箭園也。」《淮南子》曰:「烏號之弓,貫淇衛之箭。」《毛詩》云:「綠竹猗猗」是也。又云:「植物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或茂沙水,或挺巖陸。」又云:「竹之別類,六十有一。」又云:「竹六十年一易根,輒結實而枯死,其實落地復生,六年遂成畽。」《埤雅》云:「竹,物之有筋節者也。」故蒼史制字,筋節皆從竹。《爾雅》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今竹性亦喜東南引生,故古之種法云:劚取東南,引根於園,西北種之,久之自當滿園。《語》曰:「西家種竹,東家治地。」言其滋引而生來也。《易》曰:「方以類聚,竹引東南。」則以卦推之,巽為竹矣。震,東方也,故震為蒼筤竹而已。蒼筤,幼竹也。《傳》曰:「淇衛箘簬。」又曰:「淇衛之箭。」又曰:「下淇園之竹以為楗,伐淇園之竹以為矢。」蓋淇之產竹,土地所宜,故風人以此美武公之德也。《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青青。竹之初生,其色綠長則綠轉而青矣。卒章又曰:「如簀,言盛也」,則又明其為竹矣。《說文》:「竹,冬生草也。圓質虛中,深根勁節。」其種大小不一字。從倒草,竹草也,而冬不死,故從倒草。按綠一作菉,王芻也。竹一作𦺇,萹,蓄也。毛、韓說皆同,而《竹譜》未傳,皆以為即《漢書》淇園之竹。酈道元云:「淇川無竹,惟王芻萹草不異。」毛興、劉執中云:「淇水之旁,至今多美竹。」豈淇園之竹在後魏無復遺種,而至宋更滋茂乎?然據兩《漢書》,淇奧有竹,據《水經注》有王芻萹草,毛、韓、朱三家各自可通。陸璣又以綠竹為一草名,古今並無,從其說者。今木賊草醫方通用,木工以治器,但無華、葉,寸寸有節,與陸說有葉者稍殊,未知即一物否也。《爾雅釋簜》莽等在草中,然實非草類。王元美所云:「竹於草木如魚於鳥獸」是也。其類至多。《山海經》帝俊竹共谷竹鉤端竹尋竹、禮斗威儀。請幫助識別此字。竹:《吳越春秋》「晉竹」、《述異記》:斑竹、孤竹、孝竹。《呂覽》:「嶰谷竹。」《南都賦》:「籦籠䈽篾,篠簳箛箠。」《吳都賦》:「篔簹林箊,桂箭射筒,柚梧篻簩。」竹譜單名者。請幫助識別此字。篁棘單苦甘、弓筋筇䈏、𥲊𥴡、蓋狗蘆篃之屬。雙名者蘇麻般腸、百葉雞脛篲篠之屬,《廣志》有雲母䙰𥯨、漢利之屬,《酉陽雜俎》有䈄𥳔之屬。《筍譜》至八十五種。竹筍及諸方志有疏節、人面、綿貓、叢澀、碧玉、電斑之屬,難以具載,然多出交廣荒

外,非詩人所盡見也。《竹田》曰「篁」,《竹胎》曰「筍」,《竹膚》曰「笢」,《竹皮》曰「筠」,《竹裡》曰「笨」,《竹枚》曰「箇」,《竹約》曰「節」,「剖」竹未去節曰請幫助識別此字。「竹死曰䈙。竹有雌雄,雄者多筍,五月十三日謂之竹醉日,栽竹多茂盛,其性惡寒好溫,故曰九河鮮育,五嶺實繁。然處處有之,不似萹蓄,但盛於淇川也。」上文皆馮嗣宗辨證,可謂詳明博雅矣。但遍搜陸《疏》刻本,並未載木賊,惟馮本「多其草,澀礪,可以洗攪笏及盤枕,利於刀錯,俗呼為木賊」數語,因《多木賊草》一辨。然木賊產秦隴間,不聞產於淇、衛,未知昔人何以云然?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萹蓄考》

[編輯]

亦名萹竹。生東萊山谷,今在處有之,布地生道旁。苗 似石竹,葉微闊,嫩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 細,淡桃紅色。結小細子,根如蒿根。苗葉味苦性平。一 云:「味甘無毒。」

救饑

採苗、葉煠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編輯]

《萹蓄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許慎《說文》作「扁築」,與竹同音。節閒有粉,多 生道旁,故方士呼為粉節草、道生草。

集解

《別錄》曰:「萹蓄,生東萊山谷。五月采,陰乾。」

陶弘景曰:處處有之,布地而生,花節閒白,葉細綠,人 呼為「扁竹。」

蘇頌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麥,葉細綠如竹,赤 莖如釵股,節閒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五 月采苗,陰乾。」《蜀圖經》云:「二月日乾。」郭璞注《爾雅》云:「似 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殺蟲。」是也。或雲《爾雅》「王 芻」,即此也。

李時珍曰:「其葉似落帚葉而不尖,弱莖引蔓促節。三 月開細紅花如蓼藍花,結細子,爐火家燒灰煉霜用。」 一種水扁築名「𦺇《音督》」,出《說文》。

氣味

苦平無毒。

甄權曰:「甘、濇。」

主治

《本經》曰:「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

《別錄》曰:「療女子陰蝕。」

甄權曰:「煮汁飲小兒,療蚘蟲有驗。」

李時珍曰:「治霍亂黃疸。利小便,小兒鬾病。」

附方

熱淋濇痛:「扁竹煎湯頻飲之。」生生編

熱黃疸疾:「扁竹搗汁,頓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藥性 論

霍亂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醫心鏡 丹石衝眼服丹石人毒發衝眼腫痛:扁竹根一握,洗, 搗汁服之。食療本草

蚘咬心痛《食療》:治小兒蚘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 死者。取扁竹十斤剉,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 餳,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蟲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飯 食。《海上歌》云:「心頭急痛不能當,我有仙人海上方, 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時刻便安康。」

《蟲食下部》:蟲狀如蝸牛,食下部作癢。取扁竹一把,水 二升煮熟,五歲兒空腹服三五合。楊氏產乳

痔發腫痛:扁竹搗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 汁和麪作餺飥煮食,日三次。藥性論 惡瘡痂癢作痛:扁竹搗封,痂落即瘥。肘後方

萹蓄部雜錄

[編輯]

《資暇錄》:《詩衛淇澳篇》云:「綠竹漪漪。」按陸璣《草木疏》稱: 郭璞云:「綠竹,王芻也,今呼為䲭腳莎。一雲即鹿蓐草。」 又云:「萹竹似小藜,赤莖節。」韓詩作𦺇,亦云「𦺇萹竹。」則 明知非筍竹矣。今為辭賦,皆引「漪漪」入竹事,大誤也。 當時謝莊《竹贊》云:「瞻彼中唐,綠竹漪漪。」便襲其謬。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