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1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九十八
臟腑門六〈心〉
黃帝素問〈四時調神大論 生氣通天論 金匱真言論 陰陽應象大論 靈蘭
祕典論 六節臟象論 五臟生成篇 診要經終論 平人氣象論 臟氣法時論 刺熱
篇 氣厥論 標本病傳論 方盛衰論〉
靈樞經〈本輸篇 本神篇 經脈篇 心經諸穴之圖 經水篇 病傳篇 淫邪發
夢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本臟篇 邪客篇〉
扁鵲難經〈心臟形象 心臟形象之圖〉
張機金匱要略〈心臟死傷 心虛〉
華佗中藏經〈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王叔和脈訣〈心臟歌〉
孫思邈千金方〈心臟脈論 心實熱 心虛寒 心小腸俱實 心小腸俱虛
心勞 脈極 脈虛實〉
嚴用和濟生方〈心小腸虛實論治〉
劉完素六書〈風消證 心掣證 心疝證 伏梁證〉
李杲十書〈心臟苦欲補瀉藥味 安養心神調理脾胃論〉
李梴醫學入門〈心臟賦〉
王圻三才圖會〈心神〉
章潢圖書編〈心臟說 心部食忌 養心法言 治心要法〉
趙獻可醫貫〈心主論〉
喻昌醫門法律〈心志〉
彭用光體仁彙編〈心臟藥性 本經補瀉溫涼藥〉
李瀠身經通考〈心臟得病虛實橫逆〉
鍼灸
導引
臟腑門七〈小腸〉
黃帝素問〈靈蘭祕典論 氣厥論〉
靈樞經〈本輸篇 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小腸經諸穴之圖 經水篇 淫邪
發夢篇〉
扁鵲難經〈小腸形象 小腸腑形象之圖〉
張機金匱要略〈小腸寒熱〉
華佗中藏經〈論小腸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孫思邈千金方〈小腸腑病脈論 小腸實熱 小腸虛寒〉
劉完素六書〈控睪證〉
李梴醫學入門〈小腸腑賦〉
彭用光體仁彙編〈小腸藥性 本經補瀉溫涼藥〉
鍼灸
藝術典第一百十八卷
醫部彙考九十八
[編輯]臟腑門六〈心〉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四氣調神大論》
[編輯]「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 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 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註〉夏三月,陽氣浮長,故茂盛而華秀也。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故為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夜臥早起,養長之氣也。無厭於長日,氣不宜惰也。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使志無怒,而使華英成秀。華者,心之華,即神氣也。夏氣浮長,故欲其疏洩,氣泄則膚腠宣通,時「氣疏暢,有若好樂之在外也。凡此應夏氣者,所以養長氣之道也。心屬火,王於夏,逆夏長之氣,則傷心矣。心傷至秋為痎瘧」,因奉收者少故也。蓋夏之陽氣,浮長於外,至秋而收斂於內,夏失其長,秋何以收?至秋時陰氣上升,下焦所出之陰,與上焦所逆之陽相搏,而為寒熱之陰瘧也。夫陽氣發原於下焦陰臟,春生於上,夏長於外,秋收於內,冬藏於下。今夏逆於上,秋無以收,收機有礙,則冬無所藏,陽不歸原,是根氣已損。至冬時寒水當令,無陽熱溫配,故冬時為病甚危也。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註〉太陽主夏長之氣,太陽不長,則心氣虛而內洞矣。
《生氣通天論》
[編輯]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註〉大骨腰高之骨,腎之腑也。過食鹹則傷腎,故骨氣勞傷。水邪盛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上凌心,故心氣抑鬱也。
《金匱真言論》
[編輯]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 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註〉心屬火,受南方之赤色,通於心而養精於內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別氣者,心主之氣也。病在五臟者,病五臟之氣也。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氣通於南方,故與五行之火同類。《五常政論》曰:「其畜馬」,蓋以午未皆屬火也。黍糯,小米也,性溫而赤色,故為心之穀。其應天之四時,則上為熒惑,熒惑,火之精也。七百四十日一周天。心主脈,故病在脈。脈以應地。曰「是以」者,以地之五味五行,羊畜黍穀,以應病之在脈也。徵火音,其應在夏。七火之成數,焦氣因火變也。
《陰陽應象大論》
[編輯]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 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 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 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 苦傷氣,鹹勝苦。
〈註〉「南方,主夏令,故生熱。」夫火生熱,今以在天之熱而生火,正陰陽不測之變化。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苦生心,蓋苦乃心之味,味為陰,臟亦為陰,故味生臟也。心生血,蓋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血生脾者,由本臟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臟也。心氣通於舌,心和則知五味,故心主舌。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之陰陽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則參天兩地者也。先言體而後言臟者,人秉天地之生氣,自外而內也。赤,南方之火色也。徵為火,音和而美也。心誌喜,故發聲為笑。心獨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並於肺則憂也。舌者心之官,苦者火之味,在志為「喜」者,心中和樂則喜也,過於喜則心志自傷。恐勝喜者,恐為腎志,水勝火也。熱則氣泄,故熱傷氣有亢害,則有承制陰陽五行之自然,故寒勝熱。苦乃火味,故亦傷氣也。鹹為水味,故勝苦。
雷氣通於心。
〈註〉《雷》。火之發聲也。心為火臟。氣相感召。故與心相通。
《靈蘭祕典論》
[編輯]《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註〉心位南面,靈應萬機,故為君主之官。清靜虛靈,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
〈註〉五臟六腑,心為之主,君主神明。則十二官各安其職,以此養生,則壽終身而不致危殆,蓋「心正則身修也。」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 此養生則殃。
〈註〉心為身之主,即我之神明。心主不明,則十二官皆不安矣。心主包絡,為臣使之官,代君行令而主脈。脈者血脈也,血者神氣也。神明昏亂,則血脈凝泣,而使道閉塞矣。血氣者,充膚熱肉,滲皮膚,生毫毛,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血脈不通,而形乃大傷矣。故以此養生,則殃折不壽。
《六節臟象論》
[編輯]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 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註〉臟腑之形像,以應天地之陰陽。心主血,中焦受氣,取汁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應變萬事,故曰「神之變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在體為脈,故其充在血脈。其類火,而位居尊高,故為陽中之太陽,而通於夏氣,夏主火也。
《五臟生成篇》
[編輯]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是故多食鹹,則脈 凝泣而色變。
〈註〉心主血脈,故合脈。心之華在面,故其榮在色。夫五臟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主火而受制於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多食鹹,則水味太過而傷心,故其脈凝泣而色變矣。
《診要經終論》
[編輯]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註〉收藏之氣,從天而降,肺屬乾金而主天,為心臟之蓋,故秋冬之氣,從肺而心,心而腎也。少陰主冬令,故先從手少陰而至於足少陰。
《平人氣象論》
[編輯]「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註〉夏臟之元真。通於心而主藏。血脈之氣。心主血
脈故曰通
《臟氣法時論》
[編輯]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 以收之。」
〈註〉心主夏火之氣,手少陰主丁火,太陽主丙火,二者相為表裏,而主治其經氣。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在時主夏,在日為丙丁。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 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 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 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 甘瀉之。
〈註〉「持於春,起於夏者,不死則能持,能持則能愈矣。禁溫食熱衣者,心惡熱也。當愈不愈,故有所加;值死不死,故有所起。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故自得其位而慧,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靜也。心為火臟,心病則剛燥矣,故宜食鹹以耎之。鹹味下泄,上湧而從水化,能泄心氣以下交。湧水氣以上濟。水火既濟。則心氣自益。火欲炎散。以甘之發散而瀉之。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註〉心誌喜,喜則氣緩,緩則心神懈弛,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以收養心氣。
《刺熱篇》
[編輯]心熱病者,顏先赤。
〈註〉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額顏》先赤。」
《氣厥論》
[編輯]肝移寒於心,狂隔中。
〈註〉肝為陽臟,而木火主氣,陽並於陽,故狂。心居膈上,肝處膈下,母子之氣,上下相通,肝邪上移於心,留於心下,故為膈中。蓋言臟不受邪,五臟之寒熱相移,留薄於臟外而干臟氣,不傷臟真者也。
肝移熱於心則死。
〈註〉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熱乘之,故死。
《標本病傳論》
[編輯]「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 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註〉「心先痛者,病先發於心欬者,一日而之肺也;脅支痛者,三日而之肝也;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者,五日而之脾也。」此皆逆傳其所勝,是以三日不已而死。心為火臟,冬之夜半者,水勝而火滅也。夏之日中者,亢極而自焚矣。
《方盛衰論》
[編輯]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
〈註〉「救火」,心氣虛也。陽物,龍也,乃龍雷之火遊行也。得其時氣之助,則君相二火並炎,故夢燔灼。
《靈樞經》
[編輯]《本輸篇》
[編輯]心出於中衝,中衝,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水;溜於勞宮。 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內間也,為榮;注於大陵,大陵, 掌後高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於間使,間使之道, 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 於曲澤。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 手少陰也。
〈註〉「心出於中衝」者,心臟所出之血氣,滲於皮膚之間,從中衝之井,而行於手厥陰之經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謂止於經處而不行,過於肘中,與胞絡之血脈相合,乃自入於手少陰之經也。蓋血者,心神之化,心與胞絡,血脈相通,心臟所出之血氣,間行於手少陰、厥陰之經也。
《本神篇》
[編輯]《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 悴色夭,死於冬。
〈註〉思慮脾之情如心,因怵惕思慮則傷心臟之神,神傷則不能主持,而恐懼自失矣。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氣而主皮毛,肉之膏肥曰「䐃」,色者氣之華。䐃肉者,地所成之形,毛色者,天所生之氣也。破䐃脫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絕矣。「死於冬」者,五行之氣,死於四時之勝尅也。
《經脈篇》
[編輯]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 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繫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 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 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 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 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註〉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是故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少陰之氣盛也。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心系上系於目,心火盛故黃也。臑臂,掌中心脈所循之部分。蓋心所生之病,而外及於經脈也
心經諸穴之圖
《心經諸穴歌 》「手少陰九穴成,極泉、青靈少海行,自靈道通里過陰郄,神門抵於少府少衝可尋分寸歌 :『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後五分容,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同,陰郄腕後方半寸,神門掌後兌骨隆,少府節後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經水篇》
[編輯]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註〉濟水發源王屋山,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名曰「清濟。」尊居四瀆,故手少陰外合濟水,內屬於心。
《病傳篇》
[編輯]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 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註〉「五臟秉五方五行之氣而生,故生於相生而死於相勝也。病先發於心,一日而傳之肺,三日而傳之肝,五日而傳之脾,皆逆傳其所不勝,再至三日不已而死。」夫心為火臟,冬主水,夏主火。冬夜半者,水勝而火滅也。「夏日中者,亢極而自焚也。」
《淫邪發夢篇》
[編輯]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 火。
〈註〉「厥氣」者,虛氣厥逆於臟腑之間。客者,薄於臟腑之外也。夢丘山煙火,心屬火,而心氣虛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
[編輯]心為牡臟。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註〉屬火,故為「牡臟。」
《本臟篇》
[編輯]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 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 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 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 持不一,無守司也。
〈註〉心小則神氣收藏,故邪弗能害,而易傷以憂;心大則神旺而憂不能傷,大則神氣外弛,故易傷於邪也。肺者心之蓋,故心高則滿於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聲,滿則心肺之竅閉塞,故悶而善忘,難開以言也。《經》云:「心部於表,故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心卑下故易恐以言也。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五臟脈微小為消癉。」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脆弱,則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癉。心正則精神和利,而邪病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𩩲骭者心高;《𩩲骭》 小短舉者心下;𩩲骭長者心下堅;《𩩲骭》弱小以薄者 心脆;《𩩲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骭》倚一方者,心偏 傾也。
〈註〉小理者,肌肉之文理細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臟之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精細,即知臟形之大小。𩩲骭,胸下蔽骨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 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 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註〉《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皮脈之相應也。故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邪客篇》
[編輯]「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 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註〉血脈,心所主也。君主無為而神明內藏,包絡之相代,君行其令也。精神內藏,其臟堅固,故邪弗能傷,傷則死矣。少陰心脈,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扁鵲難經》
[編輯]《心臟形象》
[編輯]《四十二難》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 合,主藏神
心臟形象之圖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心臟死傷》
[編輯]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 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心虛》
[編輯]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 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 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華佗中藏經》
[編輯]《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編輯]心者,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為表裏,神之所 舍,又主血,屬於火,旺於夏,手少陰是其經也。凡夏脈 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為太過, 病在外;來衰去盛為不足,病在內。太過則令人熱而 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則令人煩躁,上為欬唾,下 為氣泄。其脈來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脈來累累連 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又思 慮過多,怵惕傷心,心傷神失,神失則恐懼。又心痛手 足寒,過五寸,則旦得夕死,夕得旦歿。又心有水氣,則 身腫不得臥,煩躁心中風,則翕翕然發熱不能行。主 饑而不食,食則吐嘔,夏心旺。左寸脈洪,浮大而散曰 平,反此則病。若沈而滑者,水尅火,十死不治。弦而長 者,木來歸子,其病自愈。緩而大者,土入火,微邪相干, 無所害。心病則胸中痛,四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病。虛 則多悸,惕然無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時眩仆。心 積氣久不去,則憂煩,心中疼,喜笑不息。夢火發。心氣 盛則夢喜笑恐畏。邪氣客於心則夢煙火。心脹則短 氣,夜臥不寧,懊憹腫,「氣往來,腹中熱,喜水涎出。」「心病 則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又左寸脈大則手熱赤腫 大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心病則先心 痛而咳不止,關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虛則畏 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心脈沈小而緊浮, 氣喘,若心下氣堅不下,喜嚥唾,手熱煩滿,多忘太息, 此得「之思慮太過。其脈急甚則瘈瘲,微急心中痛引 腰背,病不下食,太緩則發狂笑,微緩則吐血,大甚則 喉閉,微大則痛引背,多淚,小甚則噦,微小則消癉,滑 甚則為渴,微滑則心痛引臍腹鳴,澀甚瘖不能言。」又 心脈搏堅而長,主強舌不能語,軟而散,當懾怯不食 也。又急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又 「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沈濡而 滑,其色當赤反黑者,水尅火,十死不可治也。」又心積 沈而空空然,上下往來無常處,病胸滿悸,腰腹中熱, 頰赤,咽喉乾燥,掌熱甚則嘔,春瘥冬甚,宜急療之,止 於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目赤黃亦死,赤 如血亦死。又憂喜思慮太過,心氣內去,其色反和而 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鵲》曰:「心絕一日死,色見凶多,人 雖健敏,名為行屍,一歲之中,禍必至矣。」又其人語聲 前寬而後急,後語不接前聲,其聲濁惡,其口不正,冒 昧喜笑,此風入心也。又心傷則心壞,為水所乘,身體 手足不遂,骨節解,舒緩不自由,下利無休,此病急宜 治之,不治「十死。」又笑不待呻而後憂,此水乘火也。陰 系於陽,陰起陽伏,伏則生熱,熱則生狂,冒昧亂妄,言 語錯誤,不可採問,心已損矣。《扁鵲》云:「其人脣口赤色 可治,青黑則死。」又心瘧先煩而後渴,翕翕然發熱也。 其脈浮緊而大者是也。心氣實,則小便不利,腹滿身 熱而重,溫溫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臥,其脈左 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也。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 不樂,胸腹中苦痛,言語顫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 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晉王叔和脈訣》
[編輯]《心臟歌》
[編輯]心臟身之精,小腸為弟兄,
〈註〉心也者,隨機應變,主宰萬物,而為一身之主,故曰身之精。《朱子》曰:「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丙屬小腸而剛,丁屬心火而柔,剛在先而為兄,柔在後而為弟,二者俱繫君火,同氣連枝,故言兄弟而不言夫婦。心之夫,膀胱是也;小腸之婦,肺金是也。
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
〈註〉《離》卦中虛。心臟屬火,亦猶是也。火旺於夏。所以隨夏而旺。南方乃火之位。故向南生。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
〈註〉任物者,任親萬物也。人心之應物,隨其大小,無不任親也。《朱子》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所以多謀,
內行於血海,外應舌將榮。」
〈註〉血海,肝也。心主血,肝藏之,故內行血海。舌乃心竅,心氣通於舌,故外應舌,而舌能榮,則知味也。
「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
〈註〉多聰慧者,心有七孔,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則不全矣。
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
〈註〉心脈屬火而旺,夏反得冬脈沈濡而滑,此乃腎邪干心,水來尅火,謂之賊邪,是可憂也。順候診得夏脈也,驚者,大而散也。其脈洪大而散,謂之順候。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
〈註〉腎主液,入心為汗;肺主聲,入心為言。水能尅火,汗通則腎水平而皮潤,火不受水制矣;火能尅金,言爽則肺金平而氣消,金不受火侵矣。
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
〈註〉《經》曰:「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旺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留滯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積形如手臂,環於臍畔,縈繫不動也。
順視雞冠色,凶看瘀血凝。
〈註〉雞冠色之赤者,瘀血赤而黑者也。赤乃本色而為順,黑則水來尅火而凶矣。 通津子曰:「心,其色赤,然心藏於內,不得見此雲順視雞冠,凶看瘀血。」叔和以《經》雲五臟有五色,皆得見於面,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赤者,赤脈浮大而散。赤,心色也;浮大而散,心脈也。以此言之,五臟之色,皆可察之於面也。
診時須審委,細察在「叮嚀。」
〈註〉凡醫必從望、聞、問、切四字。上文言「視其血色,而知其吉凶,聞其聲言爽,而知其氣清,切其脈,而知其反時順候。」獨缺「問」之一字,故於此言診脈必須詳審委曲,細察病源,不致差悞也。此叔和致囑後學之意也。
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註〉心臟有餘,則夢憂或驚,或怪異之事;心臟不足,則夢煙火光明,化竭而見本矣。
秤之十二兩,大小與常平。
〈註〉心重十二兩,不分大小皆等,其斤兩之數,皆起於《同身寸》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心臟脈論》
[編輯]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 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臟,舌 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 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 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 環炎宮,上出脣,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 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 主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 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 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 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凡心臟象 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裏,其脈 洪,相於春,王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 如曲,故名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 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 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 得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 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脈浮有表無 裏,陽無所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 以壬癸日方。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誌喜,其經手 少陰。厥逆太陽,則榮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 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 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喎冒昧自笑, 此為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
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 口面喎邪,薑附湯主之。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 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尅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 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 採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脣正赤,可療;青黃白黑,不 可療也。
「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 處陷起,即病生矣。臟舍內外,沈濁屬內,浮清居外。若 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裏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 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 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咎,則臟神前
變形於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語聲不轉。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即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勝旬月 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顏, 若見顏度年上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 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 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 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胐胐,而見赤 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屍。」若年上無應,三 年之中,病必死矣。
《心實熱》
[編輯]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 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心虛寒》
[編輯]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 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心小腸俱實》
[編輯]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 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 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
《心小腸俱虛》
[編輯]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 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厥,腸澼,名曰心 小腸俱虛。
《心勞》
[編輯]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於心矣。人逆夏 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不得 生矣。
《脈極》
[編輯]「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 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 心,則飲食不為肌膚,欬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 脣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髮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 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 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脣色赤,甚則言語不快,血 脫色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 欬,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痹。故曰心風 虛實候也。若陽經脈病治陰絡,陰絡脈病治陽經。定 其血氣,各守其鄉。脈實宜瀉,氣虛宜補。善治病者,定 其虛實,治之取瘥。病在皮毛肌膚筋脈,則全治之。若 至六腑五臟,則半死矣。
《脈虛實》
[編輯]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 主於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 腑也。
《宋嚴用和濟生方》
[編輯]《心小腸虛實論治》
[編輯]「夫心者手少陰之經,位居南方,屬乎丙丁,火,為形之 君,外應於舌,主宰一身,統攝諸臟血脈,灌溉谿谷,內 潤五臟,外衛腠理,與手陽明小腸之經相為表裏。若 憂愁思慮傷之,因其虛實,由是寒熱見焉。方其虛也, 虛則生寒,寒則血脈虛少,時多恐畏,情緒不樂,心腹 暴痛,時唾清涎,心膈脹滿,好忘多驚,夢寐飛揚,精神 離散」,其脈浮而虛者,是虛寒之候也。及其實也,實則 生熱,熱則心神煩亂,面赤身熱,口舌生瘡,咽燥頭痛, 喜笑恐悸,手心煩熱,汗出衄血,其脈洪實者,是實熱 之候也。診其脈浮大而散,是不病之脈反得浮澀而 短,或前曲後據,如操帶鉤,此皆心死矣。治之之法,熱 則清之,寒則溫之,又當審其所自焉。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風消證》〈主心脾〉
[編輯]「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 病食不化。風勝。真氣消。黃芪羌活散主之。
《心掣證》〈主心〉
[編輯]一陽發病。少氣嗽洩。三焦不利。上咳下洩,心火不寧。 其動若掣。調中散主之。
《心疝證》〈主心痛〉
[編輯]心脈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傳於腑,故小腹有形。 心氣逆不順。當痛不已。當兼心氣治。不止,為有寒邪 所中。木香散主之。
《伏梁證》〈主心積〉
[編輯]「若梁之伏隱也。」居臍上逆。臍下順。不可移動。為水溺。 故有二等。𪔀甲湯主之。
《元李杲十書》
[編輯]《心臟苦欲補瀉藥味》
[編輯]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 芒硝;以鹹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芪、甘草;虛,以 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 也,以生薑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 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 散
《安養心神調理脾胃論》
[編輯]《靈蘭祕曲》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怒忿悲思 恐懼,皆損元氣。夫陰火之熾盛,由心生凝滯,七情不 安故也。心脈者,神之舍,心君不寧,化而為火。火者,七 神之賊也,故曰:陰火太盛。經營之氣,不能頤養於神, 乃脈病也。神無所養,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脈也。心之 神,真氣之別名也,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脈者神之」 舍,若心生凝滯,七神離形,而脈中惟有火矣。善治斯 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懽忻,或逢喜 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 愛事,則慧然如無病矣,蓋胃中元氣得舒伸故也。
《明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心臟》
[編輯]心,君臟也,神明居焉。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著色象,謂有何有?謂無復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恆相因。凡心之病,皆因憂愁思慮,而後邪得以入之,此聖人所以無病也。
《七竅三毛星》,應熒惑台斗。
「熒惑南嶽火星七孔,以應北斗,七星三毛,以應三台。」 故此心至誠,則帝宰無所不應之,此上智聰明之人也。中智五竅三毛,下智三竅一毛,常人二竅無毛,愚人一竅,下愚一小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
十有二兩,系通肺葉關元。
心重十二兩,不論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五臟系通於心,心通五臟系,心之系與五臟之系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臟有病,先干於心,其系上系於肺。其別者自肺兩葉之中,向後通脊著腎,自腎而至於膀胱,與膀胱膜絡並行,而之溲溺處,乃關元下極部分。
內主血而外應舌,盛則榮髮華面。
人心動則血行於諸經,靜則血藏於肝臟,故肝為血海,心乃內運行之,是心主血也。舌者心之苖,故外應舌,舌和則知五味。髮者血之苖,血盛則髮潤。心榮色,其華在面。
所惡熱而所喜靜,衰則懶語錯言。
心本熱,故惡熱,虛則寒耳。心靜則安,心動則躁。延年不老,心靜而已。人年六十,則心氣衰,而言多錯忘。
丙丁傷風癲癇,嗜臥脈痿。
丙丁日傷於風者,為心風,其狀多汗惡風,脣焦赤,剝皮,甚則言不可快,嗜臥而為癲癇神亂,善怒嚇人。心之風為行痹。五痹以夏遇之,則為脈痹,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不能任用於地。或疑下體肝腎所主,而不知心火內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肝腎亦隨火炎而筋脈上逆也。又心痹則脈不通利,心下鼓滿,喜噫之以出其氣,上氣喘急,嗌乾氣逆,則生恐懼。或問:「丙丁傷風,不亦泥歟?」 曰:「此陰陽自然之妙也。春甲乙傷風為肝風,秋庚辛為肺風,冬壬癸為腎風,四季戊己為脾胃風,推之南風舍於心,則為心風,東肝西肺北腎,皆此意也。」
庚辛滯氣伏梁,縈痛生煩。
《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其積形有似乎臂,而在臍畔縈繫,伏而不動,如屋之棟梁然。久不愈,令人心煩而悶,或夜眠不安。
熱則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黃,咽瘡,甚則狂渴,無汗,流 衄。
笑者,火之象,心實則笑,心虛則悲。「口糜」 ,乃口瘡糜爛。目黃,為濕熱熏蒸。「咽瘡」 者,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譫語發狂,熱則神慌而亂。渴者,火盛則腎液乾而咽絡焦。汗為心液,熱則無汗,得汗則腎水平而皮潤,火不受尅矣。血乃心主,熱逼上行,虛則為衄為唾。凡熱者。頤必先赤。當預防之。
虛則神昏,夢飛而健忘,驚悸不樂,甚則胸腹腰脅痛 牽。
心實則夢憂驚可怪之事,虛則魂夢飛揚;氣逆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內懊憹不樂,皆心血少也。「胸腹腰脅相引痛」 者,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胞,下鬲,歷絡三焦;其支別者,循胸出脅,心系下鬲,絡小腸,故病如是也。
血滯經閉可治。
女子不月,多因勞極驚悸,暴憂思慮,以致心氣不足,而後血滯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難援。
冷證即真心痛。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尅火。必死。已上風氣血熱冷虛。纂華氏丹溪之法。有非本臟病而兼見者何故。蓋五臟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風。
證:為癇者,肝風入心也;為頭重嘔吐者,脾風入心也;為咳嗽唾衄血者,肺風入心也;為眼旋生花者,腎風入心也。心氣證,為脅痛伏梁者,肝氣入心也;為背膊妨悶者,脾氣入心也;為胸背痛短氣夜臥不安者,肺氣入心也;為痃癖面黃者,腎氣入心也。《心熱證》「為舌乾少睡者,肝熱入心也;為目黃惡心者,脾熱入心也」 ;為咳逆喘氣生瘡者,肺熱入心也;為顛狂骨煩者,腎熱入心也。心冷證,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腎冷入心,不治;為痰冷吐瀉者,脾冷入心也;為悲思不樂者,肺冷入心也。心虛證,為驚悸,不欲聞人語者,肝虛入心也;為食了旋饑,心中往往多熱,嗜臥者,脾虛入心也;為悲思,鼻塞驚怖者,肺虛入心也;「為四肢無力多汗」 者,腎虛入心也。舉此心臟為例,餘可類推。
涼以犀黃。
犀角牛黃生地竹葉丹砂礬石元明粉珍珠麥門冬鬱金黃連知母貝母連翹蘆根之類。
溫則茰桂。
吳萸、肉桂、當歸、芍藥、蒼朮、白朮、石菖蒲、藿香、丁香、蘇子之類。
瀉以連艽。
黃連秦艽苦參枳實葶藶貝母半夏杏仁鬱金延胡索前胡木香之類。
補則兔茯。
兔絲、茯神、遠志、菖蒲、天冬、麥冬、棗仁、山藥、天竺黃、金銀屑、當歸、紅花、川芎、羚羊角之類,又分風、氣、熱、冷、虛用藥,大概風宜涼藥為主,兼以溫瀉,氣宜溫瀉竝用,熱則純用瀉藥,冷則純用熱藥,虛則用補藥,各臟皆然。
吁!「黍羊韭李,每食宜設。」
其穀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懽樂,夏氣常存。
「夏三月,天地氣交,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 ,長養之道也。
《王圻三才圖會》
[編輯]《心神》
[編輯]神名丹元,字守靈,心之狀如朱雀,主藏神象,如蓮花 下垂,色如縞映絳,生居肺中,肝上對鳩尾下一寸,心 脈出於中衝。中衝左手指端去甲二分許陷者之中。
《章潢圖書編》
[編輯]《心臟說》
[編輯]心火官也,居肺下肝上,對鳩尾下一寸。丈夫六十心 氣衰,脈出於中衝。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汗者心之 液,腎邪入心則多汗。小腸為心之腑,舌為心之苖,心 氣通則舌知五味,心病則舌焦卷而短,不知五味矣。 合於脈,其榮色也。心之合也,血脈虛少,而不榮於臟 腑者,心先死也。口乾舌彊,或咽喉中痛,嚥唾不便,口 內生瘡,忘前失後,心氣衰也。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 氣入膽,母能令子虛,而心血為之不足,又遇事繁冗, 思想無窮,則心君為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 悸之證作矣。
《心部食忌》
[編輯]四月,勿食大蒜,令人髮白,及墮齒。五月,勿食薤,損心。 並勿食各物心腎,令人心痛。宜食大小麥、黍、藿,禁鹹 味。
《養心法言》
[編輯]心者,身之主宰,萬事由之應酬,而病否之所繫也。故 相思一病,神僊難治,正心之人,鬼神亦憚。養與不養 故也。未事不可先迎,既事不可留滯,忿懥恐懼,好樂 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
《治心要法》
[編輯]心臟之病,必先調肝腎兩臟。蓋腎者心之鬼,肝者心 之母也。故心病者,先求乎肝,清其源也。五臟受病,必 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之受邪,必傳於心,故先治 腎,逐其邪也。若診脈肝腎俱和,而心自生病,然後察 其心象之虛實而調治之,斯得之矣。
《趙獻可醫貫》
[編輯]《心主論》
[編輯]玩《內經》「十二官」之文,即以心為主。愚謂人身別有一 主,非心也。謂之君主之官,當與十二官平等,不得獨 尊心之官為主。若以心之官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 十二官危,當雲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註《內經》者昧 此邪?蓋此一主者,氣血之根,生死之關,十二經之綱 維,醫不達此,醫云乎哉!
或問:「心既非主,而君主又是一身之要。然則主果何 物邪?何形邪?何處安頓邪?」余曰:悉乎問也。若有物可 指,有形可見,人皆得而知之矣。惟其無形與無物也, 故自古聖賢因心立論,而卒不能直指其實。孔門之 一貫,上繼精一執中之統,惟曾子、子貢得其傳,然而 二子俱以心悟,而非言傳也。可以言傳,當時門人之 所共聞,不應復有何謂之問也。後來子思衍其傳而作《中庸》:「天命之謂性」,以中為大本,而終於無聲無臭。 孟子說:「不動心有道,而根於浩然之氣。」及問浩然之 氣,而又曰:「難言也。」老氏《道德經》云:「穀神不死,是謂元 牝。元牝之門,造化之根。」又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 氏《心經》云:「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又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夫一也,中也,性也,浩然也, 元牝也,空中也,皆虛名也,不得已而彊名之也。立言 之士,皆可以虛名著論,至於行醫濟世,將以何味的 為君主之藥,而可以綱維一身之疾病耶?餘一日遇 一高僧,問之曰:「心是佛,佛在胸中也。」僧曰:「非也。在胸 中者是肉團。心有一真如心是佛。」又問僧曰:「真如心 有何形狀?」僧曰:「無形。」余又問在何處安寄?僧曰:「想在 下邊。」余曰:「此可幾於道矣。」因與談《內經》諸書及《銅人 圖》,豁然超悟,唯唯而退。
《醫門法律》〈臣喻昌著〉
[編輯]《心志》
[編輯]《本神篇》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邪 氣。」臟腑《病形篇》曰:「憂愁恐懼則傷心。」《口問篇》曰:「悲哀 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心為五臟 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 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 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此心,而 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忻忻,婉然從物而不爭,與 時變化而無我,則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 散,五臟俱寧,邪亦安從奈我何哉!
《彭用光體仁彙編》
[編輯]《心臟藥性》
[編輯]且夫「心」乃手少陰之經。
居左手寸部。其經起自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廉之端。終極泉穴。在掖下筋間。動脈入腦。
多氣少血,丁火之臟,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任治於物,故云「君主之官。」 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
其旺於夏。
心火旺於夏
為生之本也。
「君主」 者,萬物繫之以興王,故為生之本也。
內合脈而外榮乎色。
遍行榮衛而養血也
《味喜苦》而志在乎笑。
《洪範》曰:「炎上作苦」 ,心屬於火,故喜則笑者,火之象也。
髮乃血苖,汗為心液,開竅於舌。
熱則汗出,司辨五味,舌和則知五味矣。
脈在左寸。
沈取候心,浮取候小腸。
是心也,實則熱,而虛則寒。
《守真》云:「心本熱,虛則寒。」
《靜則安》而動則躁。
養心惟靜。《老子》曰:「延年不老。心靜而已。」
虛寒者,怯怕多驚,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脈必濡細遲。 虛實熱者,顛狂讝語,腮赤舌乾,二腑澀黃,脈須數洪 沈實,心盛則熱見乎標。
左心臟實熱。則口舌生瘡。乾裂腫痛。
心虛則熱收於內。
心虛煩熱也
虛則補其母。
「肝乃心之母」 ,心虛當補肝。
實則瀉其子。
脾乃心之子,心實當瀉脾土,餘臟皆然。
虛實既知,補瀉,必當味甘瀉而補之以鹹。
凡味甘者能瀉心。味鹹者能補心。
氣熱,補而瀉之以冷。
凡氣熱者能補心,氣寒者能瀉心。
心陽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補須參附。
參附湯薑煎服
離火有餘,竹葉大黃山梔子,瀉用芩連。涼心者硃砂, 壯心者琥珀。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 炒槐花糝之即止。除瘡落菌膏,犀角與辰砂。
琥珀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菌。用真琥珀研一錢,生犀角屑一錢,辰砂研一錢,茯神二錢,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二錢,酸棗仁去殼研二錢,以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鉢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杵為膏子,以瓦瓶收貯,俟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進五服,取效。
「定志寧神丸」,硃砂共連草。
《拔萃方》「硃砂安神丸,治心煩懊憹,心亂怔忡,心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吐出。硃砂四錢研,黃連五錢,甘草生二錢半,為末,蒸餅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唾津送下。」
「蔓荊子涼諸經之血,草連喬瀉六經之火。驚悸不安須龍齒、沙參、小草;健忘失記必茯神、遠志、當歸。多睡 兮飲盧仝之苦茶,不眠兮服雷公之酸棗。涼血補陰, 生地黃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瘡,銹鐵粉 噙消舌腫。」中風不語,燒竹瀝涼之更良;感熱多言,末 硃砂鎮之又善。胸間痞痛,開之枳實瓜蔞;心內懊憹 治之梔子豆豉心熱痛炒菖蒲川練梔子宜焦冷心 痛須木香。肉桂元胡可炒。心驚盜汗末白芷與辰砂。
有一男子因驚恐自汗無度,以致倦怠困弱,服麻黃根、黃芪、牡蠣輩無效。《潛谿》曰:「汗為心液。以白芷一兩,硃砂半兩,為細末,每二錢,酒調下。如不用酒,用麥門冬、茯神煎湯調服,良愈,甚妙。」
鼻衄流紅,煮黃芩草芍藥,驚熱獨妙珍珠,顛狂惟加 鐵粉。
鐵拍作片,置醋槽中積久,衣生,刮取為鐵粉。
《安鎮靈台》,琥珀丹砂和玉屑開精神府。茯神遠志共 菖蒲。病在心詳,藥須心悟。
《本經補瀉溫涼藥》
[編輯]補: 「酸棗仁、天竺黃、金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紅 花、川芎、羚羊角、川歸。」
瀉: 「枳實、葶藶、苦參、貝母、半夏、杏仁、鬱金、延胡、前胡、 黃連、木香。」
溫: 「石菖蒲、藿香、蘇子。」
涼: 「竹葉、丹砂、礬石、珍珠、牛黃、鬱金、黃連、知母、貝母、 連翹、蘆根、元明粉、麥門冬、柴胡。」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獨活、細辛。
《身經通考》〈臣李瀠著〉
[編輯]《心臟得病虛實橫逆》
[編輯]「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 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先求於肝,是 澄其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 邪必傳於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不使腎邪干心。」用 萆薢、牛膝、茯苓、石斛、續斷各五錢,羌活、獨活、木香、川 芎各一錢,為末,以小便少許,化麝香三銖,煉蜜為丸, 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心虛,以炒鹽補之。
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薑補肝。如 無他證。用「安神丸」主之。
心實以甘草瀉之,如無他證,用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心實則煩熱,黃連瀉心湯。虛則驚悸,生犀散。
肺乘心,微邪喘熱,瀉白散。
肝乘心,虛邪風濕。煎大羌活湯,下「大青丸。」
脾乘心,實邪泄瀉,身熱,瀉黃散。
腎乘心,賊邪恐怖,惡寒,安神丸。
鍼灸
[編輯]《素問》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 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 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註〉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心火氣虛,則水濁上乘,故《胸腹大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心氣不能交於陰,故脅下與腰相引而痛也。心脈上循咽喉,開竅於舌,故取舌下血者,蓋手足陰陽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瀉有餘,補不足。設有變病而邪不在經絡者,亦取其郄中出血,蓋臟腑經氣之相通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 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太陽。
〈註〉心志,喜而恐,勝之先不樂者,為恐所傷也。夫心為君主之官,臟熱乃神志之病,故獨舉心臟,以申明五臟之熱,乃五志之為病也。外內交爭,熱干神臟,故卒然煩痛也。少陰病者,欲吐不吐,故善嘔。心為陽中之太陽,故頭痛;心之華在面,故面赤。心主血,故無汗也。心病者,加於壬癸,壬癸不死,起於丙丁,逆則無起色矣。手少陰太陽。相為表裏。故宜刺二經。以瀉其熱。
《靈樞》曰:「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 而調之,其輸也。」
〈註〉邪在心,邪薄於心之分也。喜為心志,心氣病故喜悲,神氣傷故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輸也。
《難經》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 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 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 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註〉迎而奪之。瀉也。隨而濟之。補也。假令心病。心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太陵也。實則瀉之。是
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
《千金方》曰:「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 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 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太陵,皆 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又當灸巨闕五十 壯,背第五椎百壯。」邪在心則病,心病善悲,時眩仆,視 有餘不足而調其腧。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熱痛,掌中 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少陽,治陽。左手關前寸 口陰實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 主,治陰。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 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 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七壯。
《導引》
[編輯]《千金方》曰:「若患心冷病,氣即呼出。若熱病,氣即吹出。 其法:夜半後八十一,雞鳴七十二,平旦六十二,日出 五十四,辰時四十五,巳時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 導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種:一冷痹,二氣疾,三邪風, 四熱毒。若有患者,安心調氣,此法無有不瘥也。 心病用呼吹心臟,病者體冷熱。」相法:「心色赤,患者夢 中見」人著赤衣,持赤刀杖火來怖人。療法用呼吹方, 「氣呼療冷,吹治熱。」
《養性書》曰:「修養法常以四月五月朔望,清旦,面南端 坐,叩金梁九,漱元泉三,靜思注想,吸離宮赤色氣入 口,三吞之,閉氣三十息。」
吐納法:心病用呵,呵為瀉,吸為補。須正身端坐,先調 氣和勻,以鼻微長引氣,然後細細呵之,令耳不得聞, 大略以三十六遍為則,能去心部一切煩熱,病癒則 止,過則損。
導引法:「正坐,以兩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相築,各六度。 又可正坐,以手按腕上,一手向下,拓空如重石。又以 兩手相叉,以腳踏手中,各六度。」能去心胸中風邪諸 疾,閉氣為之,畢,良久,三咽三叩齒而止。
《保生祕要》曰:「心氣滯澀,古云:醫道通僊,道苐要清明 氣血二字之理。氣為先天之用,屬於陽,無形而有影; 血為後天之行,屬於陰,有形而成質。氣旺則血榮而 潤調,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血弱,滯澀而成病。 澀於心,心為一身之主,統領血海,故心血少則神不 定,寢不安,百病集作。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當常呵」 以洩其火,吸以和其心,諸心切勿食,穢氣觸我靈。夏 至夜半後,地氣一陰生,大熱勿食冷,受寒霍亂侵,更 忌房中事,元氣離命門。大抵甚暑天,善於養心,則無 秋患時當飲六一燈心湯,豆蔻香茹水,飽醉勿頂風 前,慎此則無患矣。
《心邪導引》,用一指認真尻尾穴,而行泄法,後二指從 胸至脅分之。
運功守黃庭,或歸元注念《太乙救苦默呪》,以正其心, 邪自不見。
《臟腑門七》〈小腸〉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靈蘭祕典論》
[編輯]「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註〉小腸居胃之下,胃之運化者。賴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從是出焉。
《氣厥論》
[編輯]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註〉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鬲,屬小腸。小腸之下,名曰「闌門」,濟泌別汁,滲入膀胱。膀胱反移熱於小腸,是以鬲腸不能下滲,濕熱之氣反隨經上逆,而口為之糜爛矣。
《靈樞經》
[編輯]《本輸篇》
[編輯]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出於少澤,少澤,小指之 端也,為井金;溜於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 中也,為榮;注於後谿,後谿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 為俞;過於腕骨,腕骨,在手外側腕骨之前,為原;行於 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入於小海,小 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 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註〉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出於陽明之巨虛下廉。故曰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
《邪氣臟腑病形篇》
[編輯]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 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 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註〉小腸為受盛之腑,其氣與膀胱相通,是以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者,病腑氣,而痛窘之後,則入於手之經脈矣。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上頰,入耳中,至目眥,脈陷者,此太陽之經脈病也。腑氣之從下而上,合於手太陽之經,故當取之巨虛下廉。
《經脈篇》
[編輯]「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 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 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 顴。是動則病咽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臑似折》,是 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 廉痛。
〈註〉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乃病氣而及於有形。小腸化水穀之精微。故主液所生病者。為耳聾目黃頰腫。頸項肘臂痛。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小腸經諸穴之圖
小腸經諸穴歌 「小腸穴,十九終,少澤前谷後谿隆,腕骨陽谷養老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臑俞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窻兮見天容,匪由顴髎曷造。聽宮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節後捏拳取後谿,腕骨腕前骨陷側,兌骨下陷陽谷討,腕上一寸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貞胛下兩骨解,臑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風後骨中,秉風髎外舉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後一寸從,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窻扶突後陷詳,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銳端量,聽宮耳端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經水篇》
[編輯]手太陽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註〉小腸受盛胃之水液,而濟泌於膀胱,故外合淮水,內屬小腸。
《淫邪發夢篇》
[編輯]厥氣客於小腸,則夢聚邑衝衢。
〈註〉「厥氣」者,虛氣厥逆於臟腑之間。《客》者,薄於臟腑之外也。「夢聚貨物之衢邑」者,小腸之氣虛也。
《扁鵲難經》
[編輯]《小腸形象》
[編輯]《四十二難》曰:「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 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重二 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 左回疊積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 大半。」
小腸腑形象之圖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小腸寒熱》
[編輯]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華佗中藏經》
[編輯]《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編輯]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心為表裏也,太陽是其經也。心 與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髮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 屈伸者是也。又心病久則傳小腸,小腸欬則氣欬一 齊出也。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瘡,虛則傷寒,寒則泄 膿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腸。又小腸寒則下腫重熱 久不出則漸生痔疾。若積多發熱,則上病。若氣多發 冷則腰下重,食則窘迫而難,是其候也。小腹脹則小 腹膜脹,引腰疼。厥則邪入小腸,則夢聚井邑中,或咽 痛頷腫,不可回首,肩如杖,腳如折。又《黃帝》曰:心也者, 神之舍也。其臟周密而不傷,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 矣。故人心多病,病即死,不可治也,小腸受病也。又左 手寸口陽絕,則無小腸也,六日死。病則臍旁小腹中 有疝瘕也。右手寸口實大者,小腸實也,有熱小便赤澀。又實則口瘡,身熱去來,心中煩滿,體重。又小腸主 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別其味也。虛 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驚狂無所守,下 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小腸腑脈論》
[編輯]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 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 二寸四分,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傳臍 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 升是水,一斗二升是穀,應主二十四氣也。脣厚,人中 長,以候小腸。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 乏。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 熱。若脈滑者。此其候也。
《小腸實熱》
[編輯]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 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 實熱也。
《小腸虛寒》
[編輯]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 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控睪證》〈主小腸〉
[編輯]小腸病。結於腰上而不下。痛衝心。肺邪所系。「茴香楝 實丸」主之。
《明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小腸腑賦》
[編輯]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廣》。〈廣腸大腸〉 《泌》,「別」其清濁宣通。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別清濁,水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居臍上而長三丈二尺,脈紆,則結曲十六,而大二寸 有四,形小難容。
左迴疊積六十曲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但腸有厚薄大小之分,從脈知之,諸陽經脈皆紆曲,小腸氣結。
機發心極。
小腸與心相應。所以臍輪能知冷煖。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則不能從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為三才。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為中。以配人。得陰陽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虛者脣青下白。」
臍㽲痛而成痢成疝者,屬「氣。」
臍下㽲痛。赤白痢。小腸疝氣連腰脊。控睪丸而疼。皆心氣入小腸也。
腸激鳴而為淋為祕者屬風。
腸鳴作聲,或時激痛,小便五種淋瀝,或祕澀,以致肚腹脹急。皆心風入小腸也。
熱入口渴生瘡,火逆嘔脹有異。
心熱入小腸者,血熱煩悶作渴,或虛火反逆入胃,而為嘔噦,小便不通,中滿腹硬脹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滲也,古方「滋腎丸」 最宜。
「虛陷遺精懊憹,隱曲帶濁」相同。
心虛入小腸者,神魂恍惚狂亂,夢中遺精,男子赤白濁,婦人赤白帶,或陰中瘡瘍,隱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熱峻攻也。
冷凝。水穀不化。
寒入下焦腸痛
血滯肩頷腫紅。
「氣熱反上,則為頭痛咽痛,頷腫,不可以顧,肩如拔,臑似折。」 血熱反上,則為耳聾目黃,腮頰腫痛。
溫則茴戟。
大茴、小茴、巴戟、烏藥之類。
涼以通芩。
通草、黃芩、天花粉、茅根之類。
補以牡蠣石斛,瀉則「金砂續隨。」
補用牡蠣、石斛。瀉用海金砂、續隨子、蔥白、荔核、紫蘇之類。
降火邪二便自順,灸水分一陽遂充。
《彭用光體仁彙編》
[編輯]《小腸藥性》
[編輯]小腸乃手太陽之經,多血少氣。
其經起自「少澤穴。在手小指之端。終於秉風穴。」 在肩上。舉臂有空。
「丙火之臟,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謂司受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物化出焉。《千金》號監倉吏。
合心臟而長三丈二尺,曲十六,而廣二寸有四,泌清別濁,各歸前後。
「胃之下口。」 乃小腸上口也。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膀胱查穢入大腸也。
候在人中。
《千金》云:「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脈詳左寸。」是腑也。病則小腸痛連腰脊。控睪而疼。
與心脈同位。若輕診而陽實者。小腸實也。
實則脈實煩滿,而口舌生瘡。
左寸浮診而實
虛則脈虛懊憹而脣青下白。
左寸浮診而虛
氣涼,補而溫瀉。
藥性氣涼者補小腸,溫者瀉小腸。
味辛瀉而酸補。
藥性辛瀉酸補
小便頻而美縮泉。
《縮泉丸》治脬氣不足,小便頻數,用天台、烏藥、益智仁各等分為細末,酒煮山藥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臨臥鹽酒送下,甚效。
精不固而佳,威喜。
威喜丸「治精氣不固,夢泄白濁。用白茯苓去皮,切作塊,以豬苓一分,同放於磁器內,用水煮二十餘沸,取出焙乾,研為細末四兩,將黃蠟四兩鎔化,搜和茯苓末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津服,以小便清為度,仍忌食醋。
智神遠志能清濁,
遠志丸「治小便赤濁如神。用遠志半斤,以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兩,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臨臥用棗湯送下。
龍益石。蓮果澀精。
《思濟堂》曰:「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等疾。用石蓮肉、益智仁、龍骨五色者,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清米飲調下。」
小腸疝氣:茴香薑浸,入青鹽。
《去鈴丸》治疝消鈴。用角茴香一斤,以老生薑二斤,取自然汁浸茴香一夜,約薑汁盡入茴香內,以好青鹽二兩同炒赤,取出焙燥,碾羅為末,無灰酒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食前服三十丸,溫酒米飲下。此藥專實脾胃,以其有鹽引入下部,遂大治小腸疝氣,服之累有效。尋常治疝氣藥多是疏導,久而未有不為害者。此藥用薑汁。專一發散。而無疏導之害。所以為妙也。
川練炒成加《木破》。
川練子丸「治一切下部之疾,悉皆治之,腫痛縮小,雖多年服此藥去根。川練子一斤,淨肉四兩,用麩一合,螌蝥四十九個,同麩炒黃色,去麩蝥不用;又四兩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黃色,去麩,巴豆不用;又四兩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炒麩黃色,去麩,巴戟不用;又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兩,同炒黃為度,去鹽茴」 香不用,同木香一兩,不見火,破故紙一兩,炒黃為度,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兩服,空心食前服。
滑石寒,而治諸淋。
透膈散:治諸淋。用滑石一兩,細研,勞碌勞倦,虛損則發。用葵花末煎湯,調二錢服,效。又方:白花散:「治小便不通,膀胱濕熱。用𥐚硝為末。每服二錢,煎茴香湯調服。」
沉香溫而行諸氣。
沉香散:治氣淋,多因五內鬱結不舒,此陰滯於陽而致壅塞,小腹脹滿,尿不通,大便多泄,小便不利。用沉香、石葦去毛、滑石、王不留行、當歸各五錢,葵子、白芍各三錢,甘草、橘皮各一錢,為細末,每服二錢,大麥湯送下。
尿血《煮苦》。菜根:
用水與酒煎服。出《自生經》中。
血淋煎:「車前子葉。」
用車前根葉子。用水煎。多飲佳。
清泉旋汲飲髮灰。
用自己頭髮燒灰。或他人者亦可。細研。清水調服。或用溫酒調服二錢。立有效驗。
薄荷時煎調「琥珀。」
小便尿血:用琥珀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燈心、薄荷煎湯調服,神效。
熱入小腸為「赤帶。」茴香、苦練、當歸。
《拔萃方》「苦練丸,治婦人帶病,熱入小腸為赤,熱入大腸為白,皆任脈經虛也。宜苦練碎、酒炒、茴香、炒當歸各五錢,為細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立效。」
「邪歸六腑變膏淋」,滑石金砂甘草
海金砂散:治膏淋。海金砂、滑石末各一兩,甘草末一分,研勻,每一匙,用麥門冬湯下,燈心湯亦可。
自朝至夜思《經義》,果痊欲死之癃。
發明曰:「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戚趙謙甫求治,視歸,從夜至日,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是無陰而』」 陽氣不化。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火反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潔古云:「熱在下焦,䐜塞不便,須用關格之法。」 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蘗、知母,用桂為引,丸如梧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人云:「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熱之痛,溺如暴泉湧出,臥具皆濕,牀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 余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 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燥者是也。」 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必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
考古驗今,得論詳《幸濟》將危之祕。升《坎》水以沃心陽, 降《離》火而溫腎水。
適有一富人因事繫獄,得大便祕。醫以大黃藥通之不行,兼小便閉澀,肚腹急脹,食寐俱廢。診其脈,「虛弱不渴,此因體虛傷於七情,致三焦氣澀,運掉不行,乃氣祕耳。」 遂與三和散一貼,大小便頓利而勿藥,見古人處方之良也。又一童男,年十二歲,夏得疾,證熱似瘧,食飲少貪,餘無所苦。余以藿茹飲、六和湯,病減,熱未甚除。彼請小方脈治之,用諸苦寒之劑,熱愈甚,數日往白余曰:「求其退熱而反甚,然且從之。若見腳浮,可止藥。」 數日,腳果浮,小便赤濁,少時凝如糊,熱日甚,有欲進至寶丹者。余曰:非熱甚也,乃苦多瀉,脾傷氣耳。脾得瀉而虛,虛則熱甚而至浮,氣傷則小便赤濁如糊。《經》曰:「苦傷氣,氣傷則不化,故赤濁而熱也。」 思擇處方,用白朮、赤茯苓、澤瀉、豬苓、大腹皮、蓬朮各五錢,神麯四錢,木香一錢,陳皮、青皮、縮砂、三稜各三錢半,滑石、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甘草一錢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大鍾,燈心二十根,煎至七分,食前服。未盡劑則食進熱除,便清腫退,治得其本矣。
《本經補瀉溫涼藥》
[編輯]補 牡蠣、石斛。
「瀉 海金砂續隨子荔枝核蔥白紫蘇」 溫 巴戟小茴香「八角茴香烏藥。」
涼, 通草:茅根黃芩天花粉。
《東垣報使》引《本經》、藥藁本羌活。〈行上〉黃蘗:〈行下〉
《鍼灸》
[編輯]《靈樞》曰:「小腸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 系,屬於脊,貫肝肺,結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 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 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 經以調之。」
〈註〉「控睪引腰脊上衝心」者,小腸之疝氣也。肓乃小腸外之脂膜,故取肓之原以散之。刺手太陰以奪之,取足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小腸之邪,按其所過之經,以調其氣。
《千金方》曰:「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俠中脘兩邊 相去一寸是也。」
「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俠臍 兩邊相去各一寸。又灸小腸腧七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