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2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二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二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八

  腫脹門一

  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 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別論 五臟生成論 藏氣法時

  論 宣明五氣篇 腹中論 風論 厥論 奇病論 大奇論 脈解篇 水熱穴論 調

  經論 標本病傳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至真要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靈樞經本神篇 師傳篇 海論 脹論 五癃津液別論 本臟篇 水脹篇 玉

  版篇 刺節真邪篇

  張機金匱要略腫脹 腹脹

  華佗中藏經論水腫脈證生死

  孫思邈千金方水脹 水腫有五傷 水病禁忌

  楊士瀛直指方腫證 脹證

  劉完素六書腫脹論 腫滿 脹病

  李杲十書中滿腹脹論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

  朱震亨心法水腫 鼓脹

  危亦林得效方腫滿有可治不可治 禁忌 脹病有寒有熱 凶證

藝術典第三百二十八卷

醫部彙考三百八

[編輯]

腫脹門一

[編輯]

《黃帝素問》

[編輯]

《生氣通天論》

[編輯]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外淫之邪,傷於陽氣,不能運行,則榮血泣而為腫。四肢之陽,交相代謝,而陽氣乃竭也。

《陰陽應象大論》

[編輯]

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寒氣下凝,故生濁陰。今濁氣反在上,故生䐜脹。

《陰陽別論》

[編輯]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結」,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結陽者,腫四肢。

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結斜》者,偏結於陰陽之間。此多偏於腎臟,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二陰一陽者,少陰少陽也。此腎氣與生陽並逆,故善脹。心腎之氣不能相交,故心滿善氣。

《五臟生成論》

[編輯]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腹滿䐜脹,邪薄於太陰陽明之氣分,太陰陽明之支絡貫膈,氣分之邪,轉入於經,是以連及支膈胠脅皆脹滿也。

《藏氣法時論》

[編輯]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

腎之經病。故腹大脛腫。水邪上逆。則喘欬。生氣下衰。則身重。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

《宣明五氣篇》

[編輯]

五氣所病:下焦溢為水。

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

《腹中論》

[編輯]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 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此乃脾土艱於運化,以致脹滿不食。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瘖,石 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 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 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諸陽之氣上升,而腹氣又厥逆於上,為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之病,是陽氣重上,而有餘於上矣。而反灸之,則陽熱之氣反入經絡之陰,則為㾦。若石砭之,則陽氣外泄而虛,虛則狂矣。衝脈之血,亦從胸中而散於肌腠皮膚之間,故須其與厥逆之脾氣併合,而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 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 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 也。」

病熱者,陽脈盛而三陽之氣動之也。三陽俱盛,當主病熱頭痛。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如陽入於陰,又當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

《風論》

[編輯]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 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胗,形瘦而腹大。

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形寒則䐜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

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論》

[編輯]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 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 下虛則腹脹滿。」

中焦之陽氣日損,故陰氣獨盛於上,而下焦之陽氣亦虛,是以腹脹滿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 見而妄言。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其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 臥。

足太陰之脈厥逆,則腹滿䐜脹。食飲入胃,脾為轉輸,逆氣在脾,故後便不利。脾不轉運,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

足少陰之脈厥逆,則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乾心痛。肺金不能通調於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滿也。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 縮腫胻,內熱。

足厥陰之脈厥逆,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也。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穀。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於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語。譫語者,肝氣鬱也。

《奇病論》

[編輯]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 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痝然,浮腫貌。乃水氣上乘,非有形之水也。大則為風,緊則為寒,故脈大緊。夫病風水者,外證骨節疼痛,此病在腎,非外受之風邪,故身無痛;水氣上乘,故形不瘦;風水侮土,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 已心氣痿者死。

此腎臟自生之風,非外受之邪。

《大奇論》

[編輯]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滿。謂臟氣充滿也。夫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如滿而皆實。是為太過。當即為腫。

《脈解篇》

[編輯]

《陽明》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 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 收也。

五月陽氣始衰,而下一陰始生,而上陰與陽交爭,以致經脈不和,而為脛腫不收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 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陽明之氣並於上,迫於陽明之孫絡,則頭痛鼻鼽,迫於太陰之經脈,則腹腫也。

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 中之陰,邪在中,故為㿗疝少腹腫也。

三月陽盛之時,而厥陰主氣,故為陽中之陰。厥陰之氣在內而未得盡出,故為㿗疝腹腫也。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 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陰氣下而復上」者,謂冬至一陽初生,陰氣下降,至五月陰氣復上也。陰氣下歸於水臟,至陰氣從上而漸盛,則水邪隨氣而上升,上客於臟腑之間,故喘而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 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此「水氣上乘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 中,故曰「病脹。」

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於中,故主病腹脹也。

《水熱穴論》

[編輯]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 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 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 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 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 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逄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 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 腎,名曰風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水由中焦入胃之飲而生,從下焦決瀆而出,故關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水聚於下,則反溢於上,故腫脹於皮膚之間。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逢於風,則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蓋因風而致水,腫於皮膚間也。

《調經論》

[編輯]

帝曰:「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 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餘則脹。《靈樞經》云:「脾氣實則涇溲不利。」蓋土氣盛實,則尅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支,故虛則不用。

帝曰:「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飱泄, 不足則厥。」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矣。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而冷。

《標本病傳論》

[編輯]

肺病喘欬,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體重痛,五日而 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冬氣收藏,夏氣浮長,日出氣始生,日入氣收引。肺主氣,故終於氣之出入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 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夏早食者,寅卯之時,木氣絕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時,金氣旺而木氣絕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 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 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 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一日腹脹, 一日身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冬雞鳴在丑。乃太陽少陽生氣之時。氣絕故不能生。夏下晡。乃陽明生氣之時。陽明之氣亦絕也。

《氣交變大論》

[編輯]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則腹大脛腫。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甚則胕腫。上臨 太陰,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

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此諸病。

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腹支滿。

此脾土之病也。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甚則胸中滿,脅支滿。

胸內乃心主之宮城。其脈出脅。故病如是。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此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滿,溏泄腸鳴。

此脾土之虛證。蓋「淫勝則本位反虛而自傷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滿且痛引 少腹。」

此肝木之病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脅支滿,復則病鶩溏腹滿, 食飲不下。

此寒濕之為病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跗腫。上臨 太陰,則大寒數舉,甚則腹滿浮腫。

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腹滿身重,濡泄跗腫。若上臨太陽,則濕淫太過,而脾土受傷也。

《五常政大論》

[編輯]

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是謂「廣化」,其臟脾腎,其病 腹滿,四支不舉。

此水濕之為病也。

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是謂「封藏」,其臟腎心,其病 脹。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寒熱胕腫。

此火熱之為病也。

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甚則胕腫。

此水濕之為病也。

《至真要大論》

[編輯]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少腹中痛,腹大。

氣上衝胸者,火炎上也;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熱在下焦,則少腹中痛;熱在中焦,則腹大也。

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心 痛支滿,兩脅裏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 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此木淫而土病也。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胕腫骨痛,陰痹。

此感寒濕之氣也。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 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腹脹。

此脾經之病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甚 則胕腫,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欬。

此肺經之病也。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

《傳》為水者,火淫逼其金,水外溢。故為腫滿之水病「仰息」者,肺氣逆而不得偃息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胸腹滿,胸脅胃脘不安。

此陽熱中盛之病也。

少陽司天,客勝甚則胕腫;主勝甚則脅痛支滿。

胕腫者,太陽寒水之氣勝也;脅痛支滿者,厥陰之初氣勝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 滿,食已而瞀。

首面胕腫,濕淫於上也。「呼吸氣喘」,淫於內也。胸腹滿者,初氣之木勝傷土也。

少陽司天主勝,則胸滿欬仰息。

此主氣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肺受制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 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

「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於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客氣乃司天之濕土,故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乃濕氣上逆,而病及於厥陰之經也。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

「清氣動下」者,清肅之天氣,而動於下也。少腹堅滿而數便瀉者,太陽寒水之病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瀉。

陽明之復,發於本位主令之時,是以清氣大舉,心痛否滿,腹脹而泄,乘火土也。

太陽之勝,皮膚否腫,腹滿食減。

皮膚否腫者。太陽之氣主表也。腹滿食減者。水氣乘脾也。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 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少腹滿,腰脽重強者,濕氣下淫而及於腎也;足下溫,頭重者,風火之氣復流於下也。足脛胕腫者,土淫而水泛也;飲發於中,胕腫於上者,水邪之從下而中,中而上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厥, 胸中不便,飲發於中,欬喘有聲。

陰濕盛。故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逆。則胸中不便。欬喘有聲者。飲乘於肺也。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熱。乃君火之氣也。

《六元正紀大論》

[編輯]

火鬱之發,民病脅腹胸背面目四支䐜膹臚脹。

此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金鬱之發,民病欬逆,心脅滿,引小腹。

此肺金之病也。

帝曰:「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 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 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賊, 其病益甚。」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 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 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瞤瘛腫 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 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辛甘發散為陽,故有病應發散者,即當遠熱而不遠熱矣。酸苦涌洩為陰,如有病而應攻裏者,即當遠寒而不遠寒矣。如雖病而不宜發表攻裏,若妄犯之,則寒熱內賊,其病益甚;若無病而不遠熱,不遠寒者,則堅痞、腹滿、身熱、吐下之病生矣。時,謂四時,治以勝者,如犯熱則以所勝之寒治之,犯寒則以所勝之熱治之。

《靈樞經》

[編輯]

《本神篇》

[編輯]

脾藏榮,榮舍意,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實則腹不能轉輸其水也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腎者胃之關,故實則關門不利而為脹。

《師傳篇》

[編輯]

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胃中寒,腸中熱, 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熱中》寒中者。寒熱之氣。皆由中而發。內而外也。

《海論》

[編輯]

膻中者,為氣之海。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膻中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脹論》

[編輯]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 以濇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岐伯曰:陰 為臟,陽為腑。

大者邪盛,堅者邪實,濇者氣血虛而不流利。濇而堅者為陰,其脹在臟;大而堅者為陽,其脹在腑。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 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 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 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脹之舍,在內者,臟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皮膚腠理之間。謂脹在無形之氣分也。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 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 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 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 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 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衝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 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營氣循脈,衛氣逆於脈中,則為脈脹。若並脈而循行於分肉,則為膚脹,當取足陽明胃經之三里而瀉之。在於膚脈而近者一瀉,在於城郭而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蓋留之則為臟腑之脹矣。衛氣出於太倉,故瀉胃之三里。

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 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肋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 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 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 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飱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 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 苦,善太息。

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臟腑之脹也。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瀉虛補 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 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脹有虛實,當補當瀉,其道惟一,無二岐也。「逆順」者,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逆順而為行也。先天之精,水穀之精,兩精相搏,合而為神。塞其空者,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內使臟腑之神氣充足,自無厥逆之患矣。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 臟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榮衛留 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夫衛氣與脈內之榮氣,相逆順而行,得天地自然之和氣,外內出入,陰陽遞更,終而復始,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五穀乃化,榮衛生焉。若厥逆之氣,自下而上,榮衛失常,則真邪相攻,而合為脹矣。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帝 曰:「善。」

下焦先天之真元,上與陽明相合,化水穀之精微,生此榮衛二氣。榮衛之氣通會於腠理,與榮衛合併,而充行於形身者也。故榮衛二氣,合之於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氣厥逆在下,則榮衛之氣留止於上,下焦寒水之氣上逆,則真邪相攻,榮衛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 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 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 內閉,鍼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 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 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 其於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 惡有不下者乎。

衛氣之逆於內而為脹者,在於宮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於肉肓,而中氣穴故也。故鍼不中氣穴,則氣閉於內,不得外出;鍼不陷肓,則氣不行,不能上越,故三

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氣穴。惡有不下者乎。

《五癃津液別篇》

[編輯]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 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 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 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 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 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 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 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 化,水糓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 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歸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流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陰陽者,少陰陽明也。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而下流於陰,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則津液不得注於海,而四海閉塞,三焦之氣不能通瀉於肌腠,則津液不化,濟泌之汁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於下,則上逆而為水脹。

《本臟篇》

[編輯]

脾偏傾,則善滿善脹。

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水脹篇》

[編輯]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何以別之?」岐伯答 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 時欬,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 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目窠上微腫,水循經而溢於上也。頸脈動,水傷氣而及於脈也。水邪上乘於肺,故欬。太陽之氣虛,而水流於下,則陰股寒,足脛腫。水泛而土虛,故腹大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 膚之間。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 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無形之氣故。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然:不堅氣脹,故腹大身盡腫;寒氣在肌腠,故皮厚窅深;病在氣,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寒氣在皮膚,而脾土未傷也。

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 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蒼黃,腹筋起者,土敗而水氣乘之也。

《玉板篇》

[編輯]

腹脹身熱,脈大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如是者, 不過十五日死。

《刺節真邪篇》

[編輯]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 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 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 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

腰脊者,從大椎至尾骶,乃身之大關節也。津液淖澤於肢脛,則筋骨利而脛能步趨,肢能如翼之翔也。津液從宗脈而上濡於空竅,故曰:「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如飲食不節,喜怒不時,則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囊,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

腫脹

[編輯]

《肺癰篇》曰:「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 湯主之。」

《五臟篇》曰:「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水氣篇》曰:「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 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 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 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 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 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 癮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 以俛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 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 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 欬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重而 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 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欬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 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 之。

趺陽脈當㐲。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 之。即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 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 「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 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 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 於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 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 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 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 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 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 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 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 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 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 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 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 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 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 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 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 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圓下水,當時如 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 揚溢,則浮欬喘逆。當先攻擊衛氣令止,乃治欬。欬止, 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 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 婢湯主之。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 己茯苓湯主之。

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 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 杏子湯。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從何得之?」師曰:「以汗 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 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 上必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 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 芪湯主之。」 師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趺陽脈 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 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 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 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 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 藥加麻莘附子湯主之。」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腹脹

[編輯]

《痓篇》曰:「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痓《黃疸篇》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 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 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 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額 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 時欲吐。名曰「酒疸。」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 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 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 治。消石礬石散主之。

《華佗中藏經》

[編輯]

《論水腫脈證生死》

[編輯]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出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 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腎,腎虛則水散於皮。又 三焦壅塞,榮衛關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 故為水病。」有腫於頭目者,有腫於腰腳者,有腫於四 肢者,有腫於雙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勞而生者, 有因凝滯而起者,有因虛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 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皆多種,狀各不同,所以難治。由 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以嬌恣,不循理法, 冒犯禁忌,弗能備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 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 水,六曰元水,七曰風水,八曰石水,九曰裏水,十曰氣 水。青水者,其根起於肝,其狀先從面腫而漸行於一 身。「赤水者,其根起於心,其狀先從胸腫起。」「黃水者,其 根起於脾,其狀先從腹腫。」「白水者,其根起於肺,先從 腳腫而上氣喘嗽。」「黑水者,其根起於腎,其狀先從足 趺腫。」「元水者,其根在膽,其狀先從面腫至足。」「風水者, 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腫。」「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狀小 腹腫大。」「裏水者,其根」在小腸,其狀先從腹脹而不腫, 漸漸而腫。氣水者,其根在腸,乍來乍去,乍盛乍衰者 是也。良由上下不通,關竅不利,氣血痞格,陰陽不調, 而致。其脈洪大者死。久不愈之病,令人患水氣,臨時 發散,歸五臟六腑,則主為病也。消渴者,因冒風衝熱, 饑飽失常,飲酒過量,嗜慾傷頻,或服藥石,久而積成 使之「然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編輯]

水脹

[編輯]

大凡水病難治,瘥後特須慎口味,不則復病。水病人 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難愈也。代有醫者,隨逐時情, 意在財物,不本性命,病人飲食於貴勝之處,勸令食 羊頭蹄肉,如此未見有一愈者。又此病百脈之中,氣 水俱實,治者皆欲令瀉之便虛,羊頭蹄極補,那得瘳 愈?所以治水藥多用葶藶子等諸藥。《本草》云:「葶藶久 服,令人大虛,故水病非久虛,不得絕其根本。有蠱脹, 但腹滿不腫,水脹脹而四肢面目俱腫。大凡醫者不 善診候,治蠱以水藥,治水以蠱藥,或但見脹滿,皆以 水藥,如此者,仲景所云,愚醫殺之。」

水腫有五傷

[編輯]

水有十種,不可治者有五:第一脣黑,傷肝;第二缺盆 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背平,傷肺;第五足下平 滿傷腎;此五傷,必不可治。

水病禁忌

[編輯]

凡水病大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中軍侯黑圓》 治膽元水,先從頭面至腳腫,頭眩痛,身虛熱,名曰「元 水。」

《宋楊士瀛直指方》

[編輯]

《腫證》

[編輯]

凡腫,其狀目泡上下微腫如裹水,通身浮腫,欬喘怔 忪,股間清涼,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 滿,是浮腫也。如飲隔痞滿,腹鳴骨痛冷痢,則曰「氣分」, 亦曰「水氣。」經脈不行,血化為水。四肢紅腫,則曰「血分」, 皆水氣之所由作也。氣分宜桂朮湯,血分宜桂苓湯。 大凡虛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 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至若蠱脹而肚上有青筋, 腹滿而大便滑泄,久瘧而轉作虛浮,與夫脣黑傷肝, 「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心平傷腎,背平傷肺,皆為 不治之證。或肉硬,或手掌平者,亦不治。

《脹證》

[編輯]

失饑傷飽,痞悶停酸,朝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 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為穀脹。脾 土受濕,水漬於腸胃,而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忪喘 息,是為水脹。七情鬱結,氣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 升,身體腫大,四肢瘦削,是為氣脹。煩躁漱水,迷忘驚 狂,痛悶嘔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多有之,是為血脹。 久病羸乏,卒然腫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 利頻頻,未見一愈者耳。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

《腫脹論》

[編輯]

經云:「平治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平治權衡者,察脈之浮沉也。去菀陳莝者,疏滌腸胃也。開鬼門, 潔淨府者,發汗利小便也。又,鼓脹之病,治以雞屎醴。 《名醫》云:「其腫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痛為肝水, 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皆腫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 水,口苦嗌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各隨其經」 絡,分其內外,審其脈證而別之。又有風水、皮水、石水、 黃汗,歸各臟以論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 石合歸腎。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下沒指; 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而多涎,久而 不愈,必致癰膿水腫。脈浮帶數,即是虛寒潛止其間, 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要知水脈必 沉是也。《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諸脣黑則傷 肝,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平則傷腎,背平則 傷肺,此五者,必不可療也。《治法》云:腰以上宜發汗,腰 以下利小便。錢氏論虛實腹脹,實則不因吐瀉,久病 之後,亦不因下利,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 宿食不化而脹者,宜服大黃丸、白餅子、紫霜丸下之。 更詳認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虛則 久病吐瀉後,其脈微細。脾主目胞腮虛腫,手足冷,當 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及和中丸、益黃散溫其氣。 因於氣腫者,橘皮煎丸。因於濕為腫者,煎防己黃芪 湯,調五苓散。因於熱為腫者,服八正散。又法,燥熱於 肺為腫者,乃絕水之源也,當清肺除燥,水自生矣,於 梔豉湯中加黃芩。如熱在下焦,陰消使氣不得化者, 當益陰則陽氣自化,黃蘗黃連是也。

腫滿

[編輯]

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其證如溢囊裹漿,或遍身腫 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故喘欬不定。葶藶丸 主之。

四肢熱勝則腫。四肢者。諸陽之本。陽結者。故不行於 陰脈。陽脈不行。故留結也。犀角湯主之。

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泥之象也。土過濕則為泥,濕 為病也。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故甚則胕腫 矣。

脹病

[編輯]

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腫 脹,熱勝於內,則氣鬱而為腫也。陽熱氣甚,則腹脹也。 火主長而茂,形貌彰顯,升明舒榮,皆腫脹之象也。濁 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則氣結不散,脹滿如飽, 吳茱萸湯主之。

病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腸 不傳逆滿,雞屎醴散。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陽氣有餘, 鬱於胸也,不可鍼灸,宜服順氣湯,小茯苓湯主之。 胃寒主收,水穀不化,洩瀉,寒之氣在上,腸熱之氣在 下,故脹而洩,妙應丸主之。

《元李杲十書》

[編輯]

《中滿腹脹論》

[編輯]

《六元正紀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太陰所至為稸滿,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論云:「脾乃陰中之太陰,司濕土 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化。」天為陽,為熱,主運化;地 為陰,為濕,主長養,無陽則陰不能生化,故云:「臟寒生 滿病。」《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 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 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䐜脹,支隔胠脅,下 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所謂胃中寒 則脹滿者是也。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 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 脹,與《通評虛實論》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 之募同。取者,瀉也。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宜 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 如開鬼門,潔淨府,溫衣繆刺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 調其真經,氣和血平,陽布神清,此正治也。或曰:諸腹 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 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裏,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 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 成脹滿者。此屬熱脹。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也。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

[編輯]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天 外而入,是感風寒之邪,傳裏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 潮熱,大渴引飲,讝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 承氣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下之泄之,則 脹已,此之謂也。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 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 瘧病旋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內 虛不足,寒濕令人中滿,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脈 家寒熱多少較之,胃中寒則脹滿,濁氣在上,則生䐜 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腹暴滿,按 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腹滿䐜脹,支 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胃「中,寒濕鬱遏也。 太陰䐜脹,腹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說寒脹之多如此。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 謂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中滿者,瀉之於內。謂 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濕,下焦如瀆,氣血自然 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 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麵,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 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 脹亦是熱脹,治熱脹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涼,及 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以至 寒脹,中滿分消湯主之。

《朱震亨心法》

[編輯]

水腫

[編輯]

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 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 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 下,宜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冬、 炒梔子制肝木。若腹脹少,佐以厚朴,氣不運加木香、 木通,氣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 行濕,二陳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產後必須大補血氣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降, 用大劑白朮補脾。若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 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

「腰以下腫,宜利小便。腰以上腫,宜發汗。」此仲景之要 法也。

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 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 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刦效 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禍亦不旋踵而至。

大法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當以 「嚴氏實脾散加減用。」

陽病水兼陽證者,脈必沉數;陰病水兼陰證者,脈必 沉遲。水之為病不一,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錮疾」, 雖有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夫 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穀而已。水則腎主之, 穀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胃 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 「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 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泡上下 微起,支體重著,欬喘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 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法身有熱者,水氣 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裏,可下。」其間通利小便, 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證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 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 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

《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風腫也。皮厚,四肢瘦削,腹 脅膨脹,氣腫也。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 婦人懷胎,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 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 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大便滑泄,與夫脣黑、缺盆平、 臍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又或男從腳下腫 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皆不治。若遍身腫,煩渴,小便 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 生枳殼,重則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 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陽水腫,敗荷葉燒灰存性為末,米飲下。若可下者,以 三聖散,牽牛、枳實、蘿蔔子三味,看大小虛實與服。氣 實者,三花神佑丸、舟車丸、禹功散選用。

鼓脹

[編輯]

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 《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 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 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 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今也七 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 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穀,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 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溷,隧道 壅塞,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 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膨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 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 蠱侵蝕,有蠱之義。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 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 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 安。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衒能希謝?病者苦於 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 其腫愈甚,病邪愈甚,真氣愈傷,去死不遠。古方惟「禹 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 切當,亦須隨證順時加減用之。余友俞仁叔,儒而醫 連,得家難,年五十得此疾,自製禹餘糧丸服之。予診 其脈弦濇而數緊,曰:此丸新製煅煉之火邪尚存,溫 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今人不及 古人,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骨立而死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酒,病瘧已半年,患脹病,自察 必死,來求治。「診其脈弦而濇,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 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朮為君,當歸、川芎、芍藥 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少,作濃湯 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因汗而 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稍有加減,大意只是 補氣行濕。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於 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診其脈,數而濇,重 似弱。予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 生甘草,作湯與之,近一年而安。一補氣,一補血,餘藥 大率相出入,皆獲安,以保天壽。或曰:「氣無補法,何子 補氣而獲安?果有說以通之乎?」予曰:「氣無補法,世俗 之言也。以氣之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恐增病勢。 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所著而不出,所以為 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 用補法,氣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則審矣,何效之遲 也?病者久在牀枕,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者矣。」予曰: 「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矣,勢篤矣,欲求 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 終,不可與利藥耶?」余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 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而又有有餘之證,亦宜略與疏 導。若授張子和濬川散、禹功丸為例,行迅速之策,實 所不敢。」

鼓脹,又名「單鼓」,宜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須 遠音樂,斷厚味,大劑參、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 有血虛者,用四物湯行血藥。有脈實堅人壯盛者,或 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參、朮為主。

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氣聚 於下焦故也。須用薑汁制之。

如肥胖之人腹脹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 脹者,是氣虛,宜參、朮、厚朴、陳皮。如瘦人腹脹者,是熱, 宜黃連、厚朴、香附、白芍。

如因有故畜血而腹脹者,宜抵當丸下死血。

如因有食積而腹脹者,有熱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用 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 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麻黃、升麻、葛根、 桂枝。

因大怒而腹脹者,宜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 薈。實者,按之不堅不痛,治須實者下之、消之,次補之。 虛者溫之、升之,以補為要。

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 腹脹不覺滿者,食肉多。以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酢浸 蒸餅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

食肉多,腹脹,《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麯,蒸餅丸服。

《危亦林得效方》

[編輯]

腫滿有可治不可治

[編輯]

男從上而腫下,女從下而腫上。所患未久,漩利腫退 喘定則愈矣。

凡水腫大喘,氣粗不食,乃腎水盈溢上行,旁浸於肺 也,不治。

禁忌

[編輯]

凡水腫,惟忌鹽,雖毫末許不得入口,若無以為味,即 水病去後,宜以酢少許調和飲食。不能忌鹽,勿服藥。 果欲去病,切須忌鹽。

脹病有寒有熱

[編輯]

寒脹者,腹滿濡時減。吐利厥冷,宜溫之。

熱脹者,以陽並陰,則陽實陰虛,陽盛生外熱,陰虛生 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 飲食如故,腹中脹滿者,為熱脹。

《凶證》

[編輯]

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喘,隨治 隨差。若臍心突起,利,後復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 安,名曰「脾腎俱敗」,不治。腹滿欬逆,不得小便,不治。腹 大滿而下泄,不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