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2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十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二十卷目錄

 石部雜錄

 石部外編

坤輿典第二十卷

石部雜錄[編輯]

《易經·豫》六三:「介於石,不終日,貞吉。」本義上下皆溺 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

《困》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程傳「石」,堅重難勝之物, 三以剛險而上進,則二陽在上,力不能勝,堅不可犯, 益自困耳。

《漸》六二,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本義「磐」,大石也。漸 遠於水,進於磐而益安矣。「衎衎」,和樂意。

《說卦》:「艮,為小石。」正義「小石」取其《艮》為山,又為陽卦 之小者,故為「小石。」

《書經·益稷謨》:「夔曰:予擊石拊石。」

說命若金,用汝作礪。

《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唐風》「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鑿鑿》, 巉巖貌。揚之水,白石皓皓。揚之水,白石粼粼。 《粼粼》,水清石見之貌。言水緩弱而石巉巖,以比晉衰 而沃盛也。

《小雅鶴鳴章》:「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錯,礪石也。言憎 當知其善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南山》篇:「節彼南山,維石巖巖。」《巖巖》:高峻貌。

《白華章》「有扁斯石。履之卑兮」,有「扁然而卑之石」,則 履之者亦卑矣;如妾之賤,則寵之者亦賤矣。

《漸漸之石章》「漸漸之石,維其高矣。」漸漸之石,維其 卒矣。漸漸,高峻貌。卒,崔嵬也。

《周禮夏官》:「隸僕,王行洗,乘石。」鄭司農曰:「乘石,王所 登車之石。《詩》云:『有扁斯石,履之卑兮』。」鄭諤曰:「王所踐 履,猶致其潔如此,則是至尊之禮嚴。」

《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罷民,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 麗於法而害於州里者,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 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 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 月役。使州里任之,則宥而舍之,以肺石達窮民。凡遠 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 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鄭康成曰: 「嘉石,文石也。樹之外朝門左。」賈氏曰:「嘉,善也。有文乃 稱嘉,故知文石也。欲使罷民思其文理,以自改悔。」鄭 康成曰:「肺石,赤石也。」賈氏曰:「坐赤石者,使之赤心,不 妄告也。」鄭鍔曰:「人之氣由肺而通。石之形似肺而色 赤者,使窮而無告之民,立於其上,冤抑之氣,由此而 通。」

《春秋說題辭》:「《周易》:艮為山,為小石,陰中陽,陽中陰,陰 精輔陽,故山含石。石之為言託也,託,立法也。」

《道德經法本》篇:「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琭琭》喻 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見貴,石多故見賤。不欲如玉為 人所貴,如石為人所賤,當處其中也。

《尸子》:「鐵使平越之工鑄之以為劎,而弗知砥礪,則以 刺弗入,擊不斷,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黃砥,則刺也無 前,擊也無下。自是觀之,礪之與弗礪,其相去遠矣。」今 人皆礪其劎,而弗知礪其身,夫學,身之砥礪也。 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 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元服以發,寶匵十重, 華緹中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 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呂氏春秋》:「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其堅。」

《漢書郊祀志》:「元封元年三月,上東上泰山,泰山草木 未生,迺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師古曰:「從山下轉 石而上也。」

《抱朴子》:「白石似玉,姦佞似賢。」

磁石引針。

《浮磬》息音,未別於眾石。

《物理論》:「土精為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 之生爪牙也。」

《雜五行書》:「婦姑𩰚諍,取石重六十斤,埋門外即罷。」 《西京雜記》:「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 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像 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他日復獵於冥山之陽,又 見臥虎,射之,沒矢飲羽,進而視之,乃石也,其形類虎。 退而更射,鏃破幹折,而石不傷。予嘗以問揚子雲,子 雲」曰:「至誠則金石為開。」余應之曰:「昔人有遊東海者, 既而風惡船漂不能制,船隨風浪,莫知所之。一日一 夜,得至一孤洲,其侶歡然,下石植纜,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沒,在船者斫斷其纜,船復漂蕩。向者孤洲乃 大魚,怒掉揚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風雲,在洲死者 十餘人。又余所知陳縞質,木人也,入終」南山採薪還, 晚趨舍,未至,見張丞相墓前石馬,謂為鹿也,即以斧 之,斧缺柯折,石馬不傷,此二者亦至誠也。卒有沈 溺斧缺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雲無以應予。 《嵩高志存異》:「《漢書》,武帝詔曰:『朕用事至於中嶽,見夏 後啟母石』。顏師古註曰:『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 先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 山氏往見禹,方化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 孕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見《淮南子》。

按:《穆天子傳》,「天子遊於黃口室之丘,以觀夏後啟之所居。」 郭璞註:「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啟母在此山化為石,而子啟亦登仙,故其上有啟石也。」 皆見《歸藏》及《淮南子》。焦氏曰:「《歸藏經》不可見,考《淮南》今本並無載,此抑古有別本耶?」

《廣志》:「礪石出首陽山,有紫白彩色,出南昌者最善。今 武庫有數枚治御刀。」

《南越志》:「衡陽湘鄉縣有石魚山,下多元石,石色黑而 理若雲母,發開一重,輒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 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因以名之。」

《搜神後記》:「平樂縣有山臨水,巖間有兩目如人眼,極 大,瞳子白黑分明,名為目巖。」

始興機山東有兩巖相向,如䲭尾,石室數十所,經過 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

《湘中記》:「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其石子 如樗蒲大,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南康記》:「處州石人山,在泥水口,近有三石,形甚似人, 居中者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

南康縣歸義山,去縣七百里,下有石城,高數丈,遠望 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

《峽程記》:「灩澦堆乃積石所成,江心突兀而出。」《水經》所 載:「白帝城西有孤石,冬月石出二十餘丈,夏即沒。世 俗相傳,灩澦大如象,瞿唐不敢上;灩澦大如馬,瞿唐 不可下」是也。

《異苑》:「百丈山上有石房,內有石案,置石書二卷。」 《華陽國志》:「臨卭縣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 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祠。」

《埤雅》:「鸛泥,其巢一傍為池,以石宿水,今人謂之鸛石。 俗說:鵲梁蔽形,鸛石歸酒。」又曰:「礜石溫,鸛石涼。」 《荊州記》:「興安縣水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石履各一 具。俗云:越王渡溪,脫履墮櫛於此。」

《齊諧記》: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豎 一石可高百餘丈,至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斗絕, 仰之於雲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 蓋,恆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快則年豐, 轉遲則歲儉,欲知年之豐儉,驗之無失。

虞喜《志林》:「夷陵有陰陽石,陰石常潤,陽石常燥,旱則 鞭陰石而雨,久雨鞭陽石則止。」

《述異記》:搗衣山,一名靈山,在瑯琊郡,山南絕險,巖有 方石,昔有神女於此擣衣,其石明瑩,謂之「玉女擣練 碪。」

丹陽大姑陵陵下有石麟二枚,不知年代。傳曰「秦漢 間公卿墓則以石麒麟鎮之。」虞氏縣有盧君古塚,塚 旁柏二株,枝條蔭茂二百餘步,樹文隱起,皆如龜甲, 根勁如銅石。

儋耳郡明山有二石如人形,雲昔有兄弟二人向海 捕魚,因化為石,因號「兄弟石。」

《十道四蕃志》:「生公,異僧竺道生也。講經於此,人無信 者,乃聚石為徒,與談至理,石皆點頭。寺今有生公講 堂。」

《拾遺記》:「太山下有連理文石,狀如柏樹,自下及上,皆 合而中開,廣六尺,望若真樹也。」

岱輿山有員淵千重,孟冬水涸,中有黃煙從地出,起 數丈,煙色萬變。山人掘之,入數尺,得焦石如炭滅,有 碎火以蒸燭,投之則水面青色,深掘則火轉盛。 《郡國志》:「五如石在道州左北岸,左右前後及登石巔 皆相似,故以五如名。」

《九江志》:「虛谷東英巨川巖內有石人坐磐石上。體上 塵穢則興風,濕潤則致雨,晴日便舉體鮮潔,朗然玉 淨。」

《岳陽風土記》:方臺山在縣南蕭城《荊南志》雲:「山出雲 母,土人採之,先候雲所出處,在其下掘之,無不大獲。 有長五尺者,可以為屏風,當掘時有聲,即粗惡也。」 《始興記:桂陽貞女峽傳》云:「秦世有數女,取螺於此,遇 風雨,一女忽化為石人,今形高七尺,狀如女子。」 《水經注》:「夷水自沙渠入縣,水流淺狹,裁得通船,東逕 難留城」南城即山也,獨立峻絕。西面上里餘,得石穴。 把火行百許步,得二大石磧,並立穴中,相去一丈,俗 名「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每水旱不調,居民作 威儀服飾,往入穴中。旱則鞭陰石,應時雨,多雨則鞭陽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說,往往有效。捉鞭者不壽,人 頗惡之,故不為也。

澧水自縣東逕臨澧、零陽二縣故界。水之南岸,白石 雙立,厥狀類人,高各三十丈,周四十丈。故老傳言,昔 充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 聖水又東逕白石山,謂之白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 以白石名之。

於潛縣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南流,名為「紫谿」,中 道挾水,有紫色盤石,長百餘丈,望如朝霞。又桐廬縣 至於潛,有嚴陵瀨,瀨帶山,山下有盤石,蓋嚴陵所遊 也。

白山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挾水,兩峰交峙十餘里, 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 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樓林。」

築水東南流逕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 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而黃色,見者多凶,相與號為 「承受石。」

沔水北岸數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或言女父為 人所害,居固城,五女思復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北 今淪於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將為水毀。其人五 女無男,皆悉巨富,共修此激以全墳宅。然激作甚工。 又云:「女嫁為陰縣佷子,家貨萬金,而自少小不從父 語。父臨亡,意欲葬山上,恐兒不從,故命言葬我著渚 下石磧上。」《佷子》曰:「我由來不奉教,今從語。」遂盡散家 財,作石蒙,積土繞之,成一洲,長數百步。元康中,始為 水所壞,今石皆如半榻許,數百枚聚在水中。佷子是 前漢人。

獨山上有巖,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上有兩手跡,山 下石上有兩足跡,俗名之為「仙人石。」

利水又南逕靈石下,一名逃石。《耆舊傳》言,石本桂陽 武城縣石,因夜風雷之變,忽然遷此。彼人來見,歎曰: 「石乃逃來。」因名逃石。以其有靈運徙,又曰靈石。 湘水北,又歷印石,石在衡水縣南。江水又有盤石,或 大或小,臨水而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纍然行列如此, 可二里許,因名印石。

《洽聞記》:「于闐國北五日行,又有山。山上石,駱駝溺水 滴下,以金銀等器承之皆漏,人掌亦漏,唯瓠取不漏。 或執之令人身臭,皮毛改。」

《南嶽》岣嶁峰有響石,呼喚則應,如人共語而不可解 也。南州南河縣東南三十里,丹溪之響石,高三丈五 尺,闊二丈,狀如臥獸。人呼之應,笑亦應之,塊然獨處, 亦號曰「獨石」也。

《劫比他國》,中天竺之屬國也。有石柱高七十尺,紺色 有光。或觀其身,隨其罪福,悉向影中見之。

《錄異記》:「岐府西隴州路七十餘里,有魚龍洞,中有石, 或大或小,隨水流出。破而看之,石中皆有魚龍形。人 過洞前,並不敢語,語者便聞風雷之聲,立致驚懼奔 走,但諸人不聞耳。」

《寰宇記》:「安福縣長嶺山有石,可以種火,是為不灰石。」 「日月石在夔州東鄉西北岸,壁間懸二石,右類日,左 類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樹一枝。」

《續博物志》:「西海郡北山有赤石白石,以兩石相打則 水潤,打之不已則潤盡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不 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

《方輿勝覽》。「六穿石在梧州府陸川,壁立如碑,高可丈 餘,上穿六孔,故名。」

《孔帖》:回紇拔野古有康干河,斷松投之,三年化為石, 色蒼節理,號「康干石。」

《因話錄》:《漢書》載張騫窮河源,言其奉使之遠,實無天 河之說。惟張茂先《博物志》說:近世有人居海上,每年 八月見海槎來,不違時,齎一年糧,乘之到天河,見婦 人織丈夫飲牛,遣問嚴君平,雲「某年某月某日,客星 犯牛斗,即此人也。」後人相傳雲得織女支機石,持以 問君平,都是憑虛之說。今成都嚴真觀有一石,俗呼 為「支機石」,皆目雲當時君平留之。寶曆中,餘下第還 家於京洛,途中逢官差遞夫舁張騫槎,先在東都禁 中,今准詔索有司取進,不知是何物也。前輩詩往往 有用張騫槎者,相襲謬誤矣,縱出雜書,亦不足據。 《酉陽雜俎》石人:「尋陽山上有石人,高丈餘,虎至此輒 倒石人前。」

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採以膏車及 燃燈,極明。」

《鏡石》,濟南郡有方山,相傳有奐生得仙於此。山南有 明鏡崖,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瞭然在鏡中。南燕時, 鏡上遂使漆焉。俗言「山神惡其照物,故漆之。」

「石靴」,《于闐國》剎利寺有「石靴。」

石阜石《河目》縣東有「石阜石,破之有祿馬跡。」

《石鼓》冀縣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搖動則石 鼓鳴,鳴則秦土有殃。」

荊州永豐縣東鄉里有臥石一,長九尺六寸,其形似 人體,青黃隱起,狀若雕刻。境若旱,便齊手而舉之,小舉小雨,大舉大雨。相傳此石忽見於此,本長九尺,今 加六寸矣。

《石人》,萊子國海上有石人,長一丈五尺,大十圍。昔秦 始皇遣此石人追勞山不得,遂立於此。

石欄干,生大海底,高尺餘,有根,莖上有孔如物點。漁 人網骨取之。初出水正紅色,見風漸漸青色。主石淋 釜。《石夷道》縣有釜瀨,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斗,形色 亂真,唯實中耳。

《談苑》:虢石重重,紫白相間,以筆描紫上,緩手剖之紫 去。曰:「見隨意所欲作何物象。」至於林木,亦可以藥筆 為之。以手試之,有參差齟齬者,皆偽物也。

《玉匣記》:「河洲有禽,名骨託」,狀如鵰,高三尺許,常鳴,自 呼其名,能食鐵石。郡守每置酒,輒出以樂坐客。或疑 鐵石至堅,非可食之物,乃取三寸白石,繫以絲繩,擲 其前,即啄而吞之,良久牽出,是石已如泥矣。

《倦遊雜錄》:「零陵出石燕,舊傳雨過則飛。嘗見同年謝 郎中鳴雲,向在鄉中山寺為學,高巖石上有如燕狀 者,因以筆識之。石為烈日所暴,忽有驟雨過,所識者 往往墜地。蓋寒熱相激而遁,非能飛也。」

「貴耳。」集石言於晉,師曠曰:「石不能言,或馮焉。」晉方築 虒祈之宮,叔向曰:「是宮也,諸侯必叛,君必有咎。」唐《開 元龍池聖德頌》:「石自鳴。」《春秋傳》:「怨讟動於民,有非言 之物而言。」廣明元年,華嶽廟元宗御製碑,隱然有聲, 聞數里。劉曜時,石言於峽。永嘉五年石言於平陽,懷 帝蒙塵。建興五年,愍帝蒙塵,石言於平陽。宣和間,艮 嶽成,朱勔進太湖石,有大者數千人,輦不動。徽考云: 「此石必要官爵。」遂封為大將軍,賜金帶,橫於石上。石 始輦動,何異石言也。

《賈氏談錄》:「贊皇公平泉莊周圍十里,構臺榭百餘所, 今基址猶存,天下奇花異草、珍松怪石,靡不畢致其 間。故德裕自製《平泉草木記》,今悉蕪絕,唯鴈翅檜、珠 子柏、蓮房、玉藻等,蓋僅有存焉。怪石名品甚眾,多為 洛城有力者取去,唯禮星石及獅子石今為陶學士 徙置梨園別墅。」

五色線《河南志》:「河南長殿南,有婆娑亭,貯奇石處。世 傳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狀,今謂 婆娑石」,蓋以樹名。

《蠡海集》:「萬物之生也本乎天。故其生質也皆圓,父之 道也。惟石之生也或方,方者為地之骨也。」

《文昌雜錄》:長安故宮闕前有唐肺石尚在,其制如佛 寺所係響石而甚大,可長八九尺,形如人肺。亦有款 志,但漫剝不可讀。秋官大司寇以肺石達窮民,原其 義乃伸冤者擊之,立其下,就士師聽詞,如今之撾登 聞鼓也。所以肺形者,便於垂,又肺主聲,聲所以達其 冤也。

長安故都多碑石,景祐初,莊獻太后遣中使建塔城 中。時姜遵知永興,盡力於塔材,漢、唐公卿墓石十亡 八九。楊大年《談苑》敘五行德金石厄事:宋有國百餘 年,長安碑刻再厄矣,惜哉!

淄州淄川縣梓桐山石門澗有石曰青金,色青黑相 雜,其文如銅屑,或雲即自然銅也,理細密。范文正公 早居長白山,往來於此,嘗見其石。皇祐末,公知青,遣 石工取以為硯,極發墨,頗類歙石,今東方人多用之, 或曰「范公石。」然不耐久,久則下乃斷裂。

《緗素雜記》:《倦遊雜錄》云:「古之石刻存於今者,唯石鼓 也,本露處於野。司馬池待制知鳳翔日,輦置於府學 之門廡下,外以木櫺護之。其石質堅頑,類今人為碓 磑者。古篆刻缺,可辨者幾希。歐陽論石鼓,元在岐陽, 初不見稱於前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物以為 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耳。韓退之直以為宣王之」 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於野,鄭餘 慶置於廟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求於民間得 之,於鼓乃足。其文可見者四百八十五,磨滅不可識 者過半。余所集錄,文之古者,莫先於此,然其可疑者 三四。今世所有漢桓、靈時碑,往往尚見在,距今未及 千歲,大書深刻而磨滅者十猶八九。此鼓按《太史公 年表》,自宣王共和元年至今嘉祐八年,實千有九百 一十四年,鼓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此其可疑者一 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與《雅》《頌》同文,而《詩》《書》所傳之 外,三代文章真蹟在者,唯此而已。然自漢以來,博古 好奇之士,皆略而不道。此其可疑者二也。隋氏藏書 最多,其志所錄秦皇帝刻石,《婆羅門》,外國書皆有,而 獨無《石鼓》。遺近錄遠,不宜如此。此其可疑者三也。前 世所傳古遠奇怪之事,類多虛誕而難信,況傳記不 載,不知韋、韓二君何據而知為文宣王之鼓也?隋唐 古今,書籍麤備,豈當時猶有所見,而今不見之耶?然 退之好古不妄者,余姑取以為信耳。至於字畫,亦非 史籀不能作也。

東坡《志林》:王烈入山得石髓,懷之以餉嵇叔夜,叔夜 視之,則堅為石矣。當時若杵碎,或錯磨食之,豈不賢 於雲母鍾乳輩哉?然神仙要有定分,不可力求。退之有言:「我能詰曲自世閒,安能從汝巢神仙。」如退之性 氣,雖出世閒,人亦不能容。叔夜悻直,又甚於退之也。 《蒙齋筆談》:李文饒《平泉草木記》云:「以吾平泉一草一 木,與人者,非吾子孫也。」歐陽永叔嘗笑之。余謂文饒 之惑,何止平泉草木而已哉?後讀《五代史》,至張全義 監軍與重孫延古爭醒酒石事,全義殺之,延古可謂 克家之子矣。然以與監軍則違其戒,守其戒則或因 之,以至於殺身,一石亦何足言。使文饒而先悟此,豈 直無以累後人,亦當自免其身矣。好石良是一癖,古 今文士每見於詩詠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 能解。余紹聖間春試下第,歸道靈璧縣,世以為出奇 石。余時病臥舟中,行橐蕭然,聞茶肆多有求售,公私 未乏,貴人亦不甚重,亟得其一,長四尺許,價當八百, 取之以歸,探所有,僅得七百金,假之同舍而足,不覺 病頓愈。夜抱之以眠,知余之好石,不特其言也。自此 行壑刳剔巖洞,與藏於土中者,愈得愈奇。今巖洞殆 十餘處,而奇石林立,左右不可以數計,心猶愛之不 已,豈非余之癖哉!賴晚粗知道文饒之病,則無復有 客,欲得者,皆聽其自取以去,未嘗較。嘗戲謂兒輩云: 「此不但吾無所累,汝亦可以免矣。」天下事何嘗不類 爾。每以文饒之言觀之,世間安得更有一物也? 《志雅堂雜抄》沈草庭云:「以煮酒腳塗靈璧石,其黑如 漆,洗之不脫,極妙。」

《聞見後錄》:兗州之東有漏澤,每夏中頻雨,則積水彌 望,至秋分後,聲起水中如雷,一夕盡涸,初不可測,奇 石林立。或尋其下得穴,水自此入。李衛公平泉,有石 刻字曰「漏澤」,作亭其前,曰「魯石。」有詩云:「魯客持相贈, 瓊瓌乃不如」者,兗之漏澤石也。 《偃曝叢談》:孫雪居守漢陽,山民劚石之內坎,有白龜 在焉,獻而放之於江。大石未破,不解何緣中有此龜。 天寶中,李應物開砥柱,石中得古鐵,掣鏵有「平陸」字, 改為平陸縣。見《天寶傳信錄》。夏侯孜開貞陵,於堅石 中得金釵半股,其長如掌,餘尚銜石中見。《唐史》闕二 事,與白龜相類,而終不能曉。因偶檢《東觀餘論》,潯陽 役兵鑿一石,石中又有小石若碑版,視之乃王逸少 書,頭眩方可異也。黃長睿謂「埋沒既久,土或變石,故 是刻入於石中,了不足怪。」餘思之亦有理,正如琥珀 內蟻蟲,水晶內桃花片耳。然王文秉石破而得金蠶, 杜綰石墜而得活魚,又若自然一種化機也。

《湘山野錄》:汝州葉縣大井涸,忽有一石,上刻四句云: 「葉邑之陰,汝潁之東,茲有國寶,永藏其中。」葉人大惑, 謂之神石。寘於縣祠中,享禱日盛,貪夫至有濬井掘 田,願求國寶者,累歲未已。忽一客因遊仙島,觀北極 殿有一礎為柱所壓,柱稜外鐫四句猶可見,曰:「賦世 永算,享國巨庸。子賢而嗣,命考而終。」其客徐以「廟中 神石」之句合之,其韻頗協。量之,復長短無差。白邑宰, 取其礎觀,乃唐開成中一《中郎將墓誌》爾。安礎時欲 取其方,因裁去餘石,棄井中。後得之,遂解惑焉。 衢州廳事下,舊有土勢隆起,篠本叢生,相傳雲古冢 也。舊有碑,其文云:五百年刺史為吾守墓以此。前後 相承,皆畏而不敢慢。紹聖元年,齊安孫賁公素為守, 問之,左右以是對,公命毀去之,官吏大恐,闔府叩頭 以諫。公曰:「藉令土中有賢者骨,當以禮法遷之。」乃為 文自祭而除之。斸深丈餘,了無他異,但有二石峰,長 五六尺,堅瘦泔潤。又有大木之根蟠居其下,群疑遂 定。石上有刻云:「乾符五年五月三日安於此。」押衙徐 諷龍山起此石處得二石,刺史季公題。又刻云:「開寶 七年,重疊峨嵋山。」於廳事前於郡齋文會閣移季公 之石,安置於此,刺史慎知禮題。時公素方修州治南 韶光園,重建清冷臺,堂成,乃移二石於堂下,名曰「雙 石。」嗟乎!慎公移石去,季公之得石,凡九十七年。公素 之破疑冢出石,去慎公又一百二十一年。物之顯晦, 抑自有數,第不知峨嵋之廢,乃冒冢之名,自何時也? 公素一旦戲笑為之,遂釋千百年之惑。張芸叟有詩 云:「芝蘭雖好忌當門,何況庭前惡土墩。畚鍤纔興雙 劍出,狐狸盡去老松蹲。百年守蒙真堪笑,一日開軒 亦可尊。安得擲從天外去,成都石筍至今存。」公素可 謂剛毅正直,自信之君子也。

禹餘糧石,形似多怪,磈礧百出,或正類蝦蟆,中空藏 白粉,去其粉,可貯水作研滴。出鼎州祗闍山者多此 類。他亦有之,然未及也。

《墨莊漫錄》:鎮江府兵火之餘,有石一株在瓦礫中,勢 如掀舞,色紺而澤,奇物也。上有刻字云:「有唐上元甲 子歲,潁川陳良參叨尹延陵,獲此石,置西齏之前。銘 曰:『嵯嵯峨峨,蒼翠其多。是稟混元,非因琢磨。置於庭 隅,公退常過,疑乎乃身,居高之阿。後期來者,見茲若 何』。」其後又有令人刻字云:「皇宋治平丙午歲仲夏晦」 日,邑令掌文紀於壞垣得之,立於此。後為都統王侯 勝所得,移置於所居園中。有一士大夫見而愛之,紿 曰:「此本吾家舊物也,先君平昔寶惜之,不意尚存於 茲,願復歸我。」王侯欲許之,有一將校聞之,謂主帥曰「不可與之。此石上有『上元甲子及皇宋治平』之語,恐 朝廷聞之來取之,當以此意拒之。」王「侯用其說,遂止。」 今按唐之上元甲子,德宗之興元元年也,距今紹興 上元甲子三百六十年矣,堅頑閱世如是之久,信乎 金石之壽也。

《西溪叢語》:《異苑》云: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山岡 不生百草。王粲曰:「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礜石,葬而石 生,熱蒸出外,故草木焦滅。」即令發看,果得大墓,內有 礜石滿塋。據本經,礜石性寒,《異苑》雲熱,蓋誤矣。又魏 武六年平烏丸,粲猶在荊州,其說非也。一雲粲在荊 州與劉表登鄣山,嘗見此異。

雞跖載「摩娑石出西番山石澗中,辟諸毒爐火。」《本草》 雲,「陽也。出南中,人傳之不經,雲是觀音菩薩所居山 座,若手按者也。」此說大謬。《寰宇記》:「三佛齊國南海水 中有山,五色聳峙,其石有小燄,每舶過其下,水流如 湧,人或以刀斫擊之,有石迸入船中者,是此石也,燒 之有硫黃氣。」又謂舶船上下愛其山石者,多以手捫 之,故云「摩娑石」,非前說也。

《昇元子伏汞圖》,有試鳥場消石法云:「其色青,取白石 英炙令熱,將點上便消入石中。」《道書》言:「出鳥場國,能 消金石為水,服之盡得長生。其石出處,氣極穢惡,飛 鳥不能過其上,人或單服從之,過身上諸蟲盡化為 水,而得長生矣。形若鵝管者佳。」《狐剛子粉圖》云:「青消 石一名北帝元珠」,又三十六水方化曾青方,用正消 石。觀此則今世間謂之消石,似非正也。《藥名隱訣》云: 「自古傳消石,能化一切金石為水者,服乃長生。」不聞 所出之處,徒有其名,而與無無異。近代陶隱居撰《本 草》,乃言朴消是消石之朴,又言芒消與石脾合煮,成 為真消石,石脾無復識者。尋其事由,殊為乖僻,則消 石有正有贗,信矣。然《經》謂「消石,天地」至神之物。陶言 今無正石,亦未為全失。今《圖經》引梁隋間方書,謂雖 非真石,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則今世所用者 或可也。崔昉《爐火本草》云:「消石,陰石也。」此非石類,即 鹹鹵煎成,今呼燄消,是河北商城及懷界沿河人家 刮滷淋沖所就。與朴硝小鹽一蔀煎之,能制伏鈆,出 銅暈南地不產。朴消能熟皮,芒消可入藥用。今《消石 注》乃雲,此即地霜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 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蓋以能化諸石,故名消石,非 與芒消、朴消一類而有消名也。《圖經》又云:「今醫家但 以末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消;煉成盆中上有芒者, 為芒消;其芒消底澄凝者,為消石。」又云:「煉朴消或地 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消石也。」則雜煉朴消、地霜而 成消石是矣,非別有消石也。余謂不假煎煉,如《仙經》 所言,乃正消石。設煎煉而成者,亦名消石,乃今世所 用燄消亦能伏八石,而芒消可入藥,且據所有用之 耳。非必消石為天地至神之物也。《丹房鏡源》諸消篇 有馬牙消、朴消、芒消、縮砂坑消五種,若消石則列在 《諸石篇》可見也。

《仁和縣圖經》云:「鹽消,出縣東十里,煉成朴消。又有冬 月自地中湧起,消,通透光瑩者,名霜花,亦名劎脊消, 藥中用為元明粉、紫雪之屬。」

王治知南恩州,其子《藎臣》云:「海邊有石山觜,每蟹過 之,則化為石,蛇亦然。」

《捫蝨新話》:晉人虛無,類多欺誕。予觀王烈入山得石 髓,懷以餉嵇叔夜,夜視之,則已為石矣。然《抱朴子》云: 「石中黃子,所在有之。近水之山有多在大石中,其石 常滋潤不燥,打石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者, 便飲之,不爾,便堅凝成石也。」據此與王烈所謂石髓 何異?恐所得者只是此。按《仙經》:「神山五百年一開,石 髓出,飲之者壽與天地齊。」故東坡因謂康當時杵碎, 或揩磨食之,豈不賢於雲母鍾乳輩?然神仙要有定 分,不可力求也。晉人固好奇無實,而東坡復以《仙經》 為信,無乃一徑庭耶?

《緯略》:周宣王石鼓文,韋應物、韓退之最所贊善。如老 杜李潮《八分小篆歌》,亦曰「陳倉石鼓」,亦已訛。唯歐陽 公以為可疑者三。《蘇勖載記》曰:「石鼓文謂之獵碣,共 十鼓。」其文則史籀所篆,周宣王所創,「獵碣」二字甚生。 蘇氏用此,必有所據。任昉《述異記》曰:「崆峒山有堯碑、 禹碣,亦用碣字。」

《後山詩話》:「望夫石在處有之,古今詩人共用一律,唯 夢得云:『望來已是幾千歲,只似當年初望時』。語雖拙 而意工。黃叔度,魯直之弟也,以顧況為第一,云:『山頭 日日風和雨,行人歸來石應語』。」語意皆工。江南有望 夫石,每過其下,不風即雨,疑況得句處也。

《夢溪筆談》:「太陰元精,生解州鹽澤大滷中,溝渠土內 得之。大者如杏葉,小者如魚鱗,悉皆尖角端正如龜 甲。其裙襴小撱,其前則下剡,其後則上剡,正如穿山 甲,相掩之處全是龜甲,更無異也。色綠而瑩徹,叩之 則直理而拆,瑩明如鑑,拆處亦六角如柳葉,火燒過 則悉解拆,薄似柳葉,片片相離,白如霜雪,平潔可愛。」 此乃稟積陰之氣凝結,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元精乃絳州山中所出絳石耳,非元精也。楚州鹽城古鹽 倉下土中又有一物,六稜如馬牙消,清瑩如水晶,潤 澤可愛。彼方亦名「太陰元精」,然喜暴潤,如鹽鹼之類, 唯解州所出者為正。

陝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澗中,水遂橫流為害。石之 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縣患之。雷簡夫為縣令, 乃使人各於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 水患遂息也。

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 筍一林,凡數百莖,根榦相連,悉化為石。適有中人過, 亦取數莖去,雲欲進呈。延郡素無竹,此入在數十尺 土下,不知其何代物,無乃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 竹耶?婺州金華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蘆根、蛇蟹之類, 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此深地 中所無,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異耳。

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蜿蜒如龍蛇狀, 畏之不敢觸。久之,見其不動,試撲之,乃石也。村民無 知,遂碎之。時程伯純為晉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 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

隨州醫蔡士寧嘗寶一息石,雲「數十年前得於一道 人,其色紫光,如辰州丹砂,極光瑩映人,如搜和藥劑, 有纏紐之紋,重如金錫,其上有兩三竅,以細蔑剔之, 出赤屑如丹砂。病心狂熱者,服麻子許,即定其斤兩。 歲息」士寧不能名,乃以歸予。或云:「昔人所煉丹藥也, 形色既異,又能滋息,必非凡物,當求識者辨之。」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 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盌脣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 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繭 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鍼腰無風處懸之,則鍼常指南, 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 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補筆談》:熙寧中,閹婆國使人入貢方物,中有摩娑石 一塊,大如棗,色微黃,似花蕊,入無名異一塊,如蓮菂, 皆以金函貯之。問其人真偽,何以為驗,使人云:「摩娑 石有五色,雖不同,皆薑黃汁磨之,汁赤如丹砂者為 真;無名異色黑如漆,水磨之,色如乳者為真。」廣州市 舶司依其言試之,皆驗,方以上聞。世人蓄摩娑石無 名異頗多,常患不能辨真偽,小說及古方書如《炮炙 論》之類亦有說者,但其言多怪誕,不近人情。天聖中, 余伯父吏書新除明州,章獻太后有旨,令於舶船求 此二物,內出銀三百兩為價值,如不足,更許於州庫 貼支,終任求之,竟不可得。醫潘璟家有白摩娑石,色 如糯石,磁磨之亦有驗。璟以治中毒者,得汁栗殼許, 入口即瘥。

《纂異記》:有人得青石,大如磚,背有鼻,穿鐵索,長數丈, 循環無相斷處。海商見之,以數十千易之,雲「此吸金 石,垂於海中,經夕引出,上必有金。」

《遊宦紀聞》:「今之遠官及遠服賈者,皆云天涯海角」,蓋 談遠也。頃在成都,嘗聞有天涯地角石。暇時訪古及 閱圖志,乃知天涯石在中興寺。耆老傳云:「人坐其上, 則腳腫不能行。」至今人不敢踐履及坐其上。又有天 牙石,在大東門,對昭覺寺,高六七尺,有廟,今石市入 湯家園。地角石舊有廟,在羅城內西北角,高三尺餘。 王均之亂,為守城者所壞,今不復存矣。歙州有「天涯 亭」,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皆南轅窮途也。

《容齋四筆》讀黃伯思《東觀餘論》內評王大令書一節 曰:「《靜息帖》云:『礜石深』是可疑事。兄憙患散輒發癰,散 者,寒食散之類,散中蓋用礜石,是性極熱,有毒,故云 深可疑也。劉表在荊州與王粲登障山,見一岡不生 百草,粲曰:『此必古冢,其人在日服生礜石,熱蒸在外, 故草木焦滅,鑿看果墓,礜石滿塋。又今洛水冬月不 冰,古人謂之溫。洛下亦有礜石,今取此石置甕水中, 水亦不冰。又鸛伏卵以助煖氣,其烈酷如此,固不宜 餌服』。」子敬之語實然。《淮南子》曰:「人食礜石死,蠶食之 而不饑。」予仲兄文安公鎮金陵,因秋暑減食,當塗醫 湯三益教以服礜石,病已而飲啖日進,遂加意服之。 越十月而毒作,鼻衂血斗餘,自是數數不止,竟至精 液皆竭。迨於捐館,偶見其語,使人追痛,因書之以戒 未來者

《老學庵筆記》:「興元城固縣產礜石不可勝計,與凡土 石無異,雖數十百擔亦可立取。然其性酷烈,有大毒, 非置瓦窯中鍛三過,不可用,然猶動能害人,尤非他 金石之比。《千金》有一方,用礜石,輔以乾薑、烏頭之類, 名匈奴露宿丹,其酷烈可想見也。」

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鍾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 有數家專以取石為生。其隹者,質溫潤蒼翠,叩之聲 如金玉然,匠者頗閟之。常時官司所得,色枯槁,聲如 擊朽木,皆下材也。

成都石筍,其狀與筍不類,乃纍疊數石成之。所謂「海 眼」,亦非妄。「瑟瑟」至今有得之者。蜀食井鹽如仙井大 寧猶是大穴。若榮州則井絕小,僅容一竹筒,真海眼也。石犀在廟之東階下,亦粗似一犀,正如陝之鐵牛, 但望之大概似牛耳。石犀一足不備,以他石續之,氣 象甚古。

《對雨編》:白樂天有《奉和牛思黯以李蘇州所寄太湖 石》奇狀絕倫,因作詩兼呈劉夢得,其末云:「共嗟無此 分,虛管太湖來。」註:與夢得俱典姑蘇而不獲此石。又 有《感石上舊字》云:「太湖石上鐫三字,十五年前陳結 之」並無所經見,全不可曉。後觀其《對酒有懷寄李郎 中》一絕句云:「往年江外拋桃葉,去歲樓中別柳枝。寂」 寞春來一杯酒,此情唯有李君知。注曰:「桃葉,結之也。 柳枝,樊素也。然後結之之義始明。」

《齊東野語》:「玉人攻玉,必以邢河之沙,其鐫鏤之具必 用。」所謂金剛鑽者,形如鼠糞,色青黑,如鐵如石。相傳 產西域諸國,或謂出回紇國,往往得之河北沙磧間, 鷙鳥海東青所遺糞中,然竟莫知為何物也。葢,天下 至堅者莫如玉,古者惟錕鋙刀可以切之,今此物功 用乃與錕鋙均,其堅可知矣。貞觀中,有婆羅門言得 佛齒,所擊無堅物。時傅奕方臥病,謂其子曰:「是非佛 齒。吾聞金剛石至堅,物不能敵,惟羚羊角能破,汝可 往擊之。」果應手而碎。是知此物自昔亦罕知者矣。 《鄰幾雜志》:高敏之以鍾乳飼牛,飲其乳後患血痢卒, 或以為冷熱相激所致。

《悅生隨抄》襄州穀城縣城門外道旁石人缺剝,腹上 有字云:「磨兜堅,慎勿言。」是亦金人之流也。距縣西五 十里有石人二,相偶而立,腹上題刻,一雲「已及」,一雲 「未匝」,不可得而詳也。

《保生要錄》:或問曰:「夫金石之藥,埋之不腐,煮之不爛, 用能固氣,可以延年。草木之藥,未免腐爛,焉有固駐 之功?」答曰:「夫金石之藥,其性慓悍,而無津液之潤,盛 壯時未見其害,及其衰弱,毒則發焉。夫壯年則氣盛 而能制石,滑則能行石,故不發也。及其衰弱則榮衛 氣澀則不能行石,弱則不能制石,無所制而行者留 積,故人大患焉。無益而損,何固駐之有?」或問曰:「亦有 未虛而石發者乎?」答曰:「憂恚在心而不能宣,則榮澀 滯而不能行,石熱結積而不散,隨其積聚,發為癰瘡。 又有服石之人,倚石熱而縱佚,恃石勢而行淫,不曉 者以為奇效,精液焦枯,猛勢遂作,洞釜加爨,罕不焦 然。」問曰:「金石之為害若此,農皇何以標之於《本經》?」答 曰:「大虛積冷之人,不妨暫服,疾愈而止,則無害矣。」又 問云:「石勢慓悍,臟衰則發,今先虛而服石者,豈能制 其勢力乎?且未見其害,何也?」答曰:「初服之時,石勢未 積,又乘虛冷之甚,故不發也。」又問曰:「草木自不能久, 豈能固人哉?」答曰:「服之不倦,勢力相接,積年之後,必 獲大益。」夫攻療之藥,「以疾差而見功,固駐之方,覺體 安而為效,形神既寧,則壽命日永矣。」

《三柳軒雜識》:夷堅載「高州茂名縣黃沙大石嶺,理有 崖樹景物。宋子固師帥桂林,以兩石致景。盧老幹扶 疏,上挾雲氣,下臨廣漠,混然天成,痕無斧鑿,過永石 遠矣。」

山家清供,溪流清處,取小石子或帶蘚者一二十枚, 汲泉煮之,隱然有羹之氣。此法得之莫季高,且曰:「固 非通宵煮食之物」,然其意則清矣。

《澄懷錄》:「太湖石出洞庭西山,生水中者隹。牛僧孺家 諸石,以此為甲。」

《盧氏雜記》:有達僚差軍將於淛西買太湖石,軍將申 狀云:「前件石蛀。」蚛「不堪買。」 《輟耕錄》:「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 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 按,西漢史游《急就章》云:「石敢當。」顏師古注曰:「衛有石 碏、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 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據所說,則世 之用此,亦欲以為保障之意。

《明一統志》:「燕石山在平南縣東南,山有石燕。」

盞石在萊州府城北五十里,臨大海,有一磐石方圓 五步,上有汙樽狀。世傳秦始皇於此鑿盞以盛酒醯, 祈祭百神。

趙侯航石在縉雲縣東一十五里。趙侯廟側,一石如 航,又有石如杖、如履、如甕,皆以「侯」名。

動石山在鄞縣境。山有堅石,高五六丈,下有小石支 之,暴風雨則石自動。

罾石山在安福縣東一十五里,臨江有山,輪囷特起, 狀若魚罾。

跳石在歙縣西北五十里溪水中,去岸數丈。昔有羅 腰者,膂力絕人,常躍過之,至今足跡猶存。

《玉堂漫筆》:「薛文清公觀崖石,每層有紋橫界而層層 相沓,謂為天地之初,陰陽磨盪而成,若水之漾沙,一 層復一層也。殊不知實是水所漾耳。蓋天地之初,混 沌一物,惟有水火二者。開闢之際,火日生,水日降,而 天地分矣。凡山阜皆從水中洗出,觀江河間沙洲可 見。余嘗謂水,天下之至高者也;山,天下之至卑者也。」 故海底有石,而山巔有水。然水亦實至高,霜露雨雪是也。

《居山雜志》:「山故多美石,巉巉高聳,皆碧綠色,或至十 餘丈,有壁立之勢。其左有石焉,尤偉而峭,或題其上 曰『最勝』,字徑丈餘,筆力奇勁,翩翩動人。相傳是五代 隱士陸遹書,好事者梯而觀焉,為之剔蘚而出之。今 已為山下愚民斧去,前此猶有見者。一石方二丈餘, 平垣如砥,在山半,嘉木蔭覆,其名曰『繙經之石』。」 都穆游《伊闕記》:鳳凰石,其跡大幾一尺,五爪一距,深 入石理,有似偽為。然觀今之圖鳳者,惟一距三爪,未 聞其爪之五。使有偽曷,不效圖之形,則又疑其真也。 《吳風錄》:自朱勔創以花石媚進建節鉞,而太湖石一 座,得銀盌千,役夫賜郎官金帶,石封為盤固侯,壘為 艮嶽。至今吳中富豪,競以湖石築峙奇峰陰洞。至諸 貴占據,名島以鑿,鑿而嵌空妙絕,珍花異木,錯映闌 圃。雖閭閻下戶,亦飾小小盆島為翫。迄今朱勔子孫 居虎丘之麓,尚以種藝疊山為業,游於王侯之門,俗 呼為「花園子。」

《蜀都雜抄》:同年安給事磐,字公石,作《州志》亦云:「有白 石如泰山之狼牙,上饒之水晶之類,置之日隙,則有 五色光,日中則無。僧曰佛現者此也。」予近覓視之,大 類水晶。

《五塊石》在今萬里橋之西,其一入地上疊四石,俱方。 或云:「其下有一井,相傳以為海眼」,其南即漢昭烈陵。 予疑是當時作陵時所餘。嘉定州之金銀岡,亦有所 謂五塊石。

支機石,在蜀城西南隅石牛寺之側,出土而立,高可 五尺餘,石微紫。近土有一窩,傍刻「支機石」三篆文,似 是唐人書跡,想曾橫置,故刻字如之。事本荒唐,此石 蓋出傅會,然亦舊物也。

天涯石在城東門內,寶光寺東之側,有亭覆之。《舊志》 以為在寧州衛李小旗家,蜀人莫詳所始,意亦萬里 橋之類,行旅之人志遠也。石首銳而微頑爾。

李侍御鳳翔,號五石,其居近五塊石,故云。予問成都 《石筍遺跡》,五石指五塊石是也,與少陵所賦《石筍行》 不肖。又云:「五塊為南筍,天涯石」為北筍石。

《石譜》:燕山石出水中,名「奪玉」,瑩白而溫潤,土人琢為 器,頗似真玉。

《文昌旅語》:謙謙子曰:「嘉靖初年,漁人於苕溪中網得 一石,圓大如鵝,子內鏗然有聲,擊碎之,有銅牌一方, 上刻『宣聖』二字。東沙劉子熠曰:其殆前次開闢有此 牌,渾沌之時,灰沙滾而包裹之者乎?」

《金臺紀聞》:「郿縣河灘上有亂石,隨手碎之。中有石魚, 長可二三寸,天然鱗鬣,或雙或隻不等,雲藏衣笥中, 能辟蠹魚。」

《泉南雜志》:「出仁風門半里許為靈山。其上有磐石,可 坐百餘人。中一圓石,下不聯屬,勢重萬觔。一夫撼之, 輒動搖不止。其勢就下,若將彈丸走坂然。然而百夫 撼之,雖動不移也。郡守周道光題為『碧玉毬』。」又惠安 縣有雲峰,上有大石,高廣四丈許。又有一石,上廣下 削,高丈餘,架於其上,恆有落勢,併力推之不動,以芥 挺之輒動,故名曰「危石。」二石之異,若一轍焉。

《閩部疏》:泉之南北,奇石尤多。有名「紗帽」者,有名「馬頭」 者,有名鼓者,有名「青蛇者,有名蝦蟆者,都如巨靈,斧 劈五丁,負置四十里外,一石龜聳坐磐石上,宛若斲 成,遂以名郵。」

《甲乙剩言》:新安楊不棄精於鑒別法書、名畫,吳用卿 所刻新帖,皆其審定鉤摹上石。不棄鄉人有得一石 於水濱,狀如鵝子而青瑩可愛,楊以千錢易之,恆以 自隨,作鎮紙。及楊來燕,有外國人數來看之,不忍釋 手。楊詢之,其人曰:「此名青鳳子,即吾土價亦不貲。」於 是聲價一旦貴踴,有一兩殿供事,許以千金易去,進 內,聞為禁中寶重。夫此一石也,棄之水濱,與瓦礫無 異,一遇知者,遂為上方大寶物。固有遭與不遭如此 哉!

《海槎餘錄》:「石相思子生於海中,如螺之狀,而中實若 石焉,大比豆粒。好事者藏之篋笥,積歲不壞,亦不轉 動。若置醋一盂,試投其中,遂移動盤旋不已,亦一奇 物也。」

石蟹生於崖之榆林港,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最寒。 但蟹入則不能運動,片時成石矣。人獲之,則曰「石蟹。」 相傳置之几案,能明目。

《武夷遊記》:「捨舟從磴道仰觀接筍,卓上無端,蒨潤飛 動,絕似仲珪筆。其下崖石刻露,或懸而墜,或削而攀, 贏而突者或額或鼻,詘而弇者,或目或口,或噴簷牙, 仰甍俯檻,如嵌板屋藤樹雲蘿相蔽,以為幽竇。倚石 作垣,柴扉不設,而雲窩賓雲之堂左次。」

《芳洲雜錄》:「予嘗見某侯家傳美石一方,中有緋龜玉 帶,人端拱而坐。又見觀寺衚衕寺僧收謝廷循一石, 方廣二三寸,中劈為二,內函魚骨,首尾皆全。予先君 葬祖考時,啟祖妣攢合葬發,砌石一,紫色者,剖為二, 其中樹石茂密,一冠帶人立樹下,若凝眸遠望,如筆墨描畫。先君謹藏,欲解為畫屏,後因被災而毀。家藏」 石蟹一枚,具體如生。以水磨之,腥氣如蟹。病目者稍 塗兩眥,頗能定痛。大氣流行。融結變化。真有不可強 論者。

《燕山叢錄》:「遵化縣小燕口有石如臥牛,其上杵跡遍 滿,名曰試杵石。又五里水門口,有石如龜形,潦水暴 至,勢苞陵阜,而此石依然水上,相傳龜沒則有兵。」 《吳中勝記》:「已亥,放舟木瀆,縱步靈陽之巖,遙見塔影 上下怪石叢立,有塊然突者,有若倚者、望者、蹲者、偃 者、銳者、斬絕者、不可名狀者,怪石故有異名。倚者,醉 羅漢也;望者,延頸龜也;蹲者,駝也;偃者,飛來石也;銳 者,圓照塔也;斬絕者,佛日巖也;『塊然突者,西施洞也』。」 《祕閣閑話》:「熊山野好訪異物,有石龜、石桃、石棗之類。 嘗夢人自雲姓石,相依附,後得一石人,長尺餘,眉目 皆具,今世有石燕、石蟹之類。又松亦化為石。隴州有 魚石子,置書籍中,能辟蠹。」

「銷夏凌水石」,出常山谷中,以此石為末,置水中,夏月 能為冰。

《偃曝談餘》:「新安西王喬洞,其石皆土所成。取而破之, 木葉之形,交錯其間,文理具在,若雕刻者。不特一石 為然,眾石皆然。洞之上二木亦皆化石,而一木復產 枝葉。」

《珍珠船石梅》,生海中,一藂數枝,橫斜瘦硬,形色真枯 梅也。

伏波巖有懸石如柱,去地一線不合,俗名「馬伏波試 劍石。」

《妮古錄》:「天目道傍崑山石皆有之。」蓋崑山天目龍之 子也。

《後村》云:「牛李嗜如冰炭,惟愛石則如一人。」

子陵灘下有佳石,可作硯材。往三懷講師,投水中抱 一石,沉綠色也,而更朴質。余題云:「鎮之以無名之璞 書蕉。」唐鄭璠在嶺南象江得怪石,紺冰而平理,彈之 有好聲。輦歸滎陽,費錢六十萬。宋榮咨道嘗以錢三 百萬買虞世南夫子廟。初刻碑,或談此二事,有應聲 曰:「這兩箇痴人,好一棒打殺,何不買百弓上水田,九 品入流官乎?」

《太平清話》:靈璧縣兩岸奇石可愛。石產於縣鳳凰山, 以大為貴,或雲花石岡所棄者。唐房琯云:「不游覽洞 庭,未見山水也。」

試劍石不獨虎丘有之。武夷山六曲邊有控鶴仙人 試劍石。又武昌縣郭外西山,蘇子瞻建九曲亭,其亭 傍有孫權宮,亦有試劍石。山西亦有「楊六郎試劍石。」 「巖棲幽事,石青不能研碎,以耳塞粟許,彈入便成粉 墨,多麻眼」,亦用此法。

《雪濤談叢》:余鄉延溪廠有石犀牛,其來頗久。近歲居 民藝麥,被鄰牛夜食幾盡,牛主懼其訟己,乃故言曰: 「早見牧兒言,石犀汗如喘,又口有餘青,食鄰麥者,殆 是乎?」眾皆信然,謂石犀歲久變物於藝麥家,持石往, 斷犀足,不復疑鄰牛雲。嗟夫,鄰牛食麥,石犀受擊,石 犀之形,以一擊壞,石犀之神,以眾口名。凡事如是,何 可不揆諸理?

白香山詩自言:「久宦蘇州,不置太湖一片石。」余以語 張伯起,伯起曰:「如此累心事,香山不做。」余深服伯起 此言。然則天下事累心者多矣,都丟下不做,可使心 不受累。

《日知錄》:今永平府盧龍縣南有李廣射虎石,廣為右 北平太守,而此地為遼西郡之肥如,其謬不辨自明。 《水經注》言:「右北平西北百三十里有無終城」,亦非也。 考右北平郡,前漢治平剛,後漢治土垠。酈氏所引《魏 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此後漢 所治之土垠,而平剛則在盧龍塞之東北三四百里, 乃武帝時郡治,李廣所守,今之塞外,其不在土垠明 矣。又考《西京雜記》述此事則云:「獵於冥山之陽。」《莊子》 言:「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司馬彪註:「冥山, 北海山名。」是廣之出獵乃冥山,而非近郡之山也。《新 序》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弓射之,滅 矢飲羽,下視知石也。卻復射之,矢摧」無跡。《韓詩外傳》 張華《博物志》亦同是射石者,又熊渠而非李廣也。即 使二事偶同,而太史公所述,本無其地,今必欲指一 卷之石以當之,不已惑乎?

《後周書李遠傳》:嘗校獵於莎柵,見石於叢薄中,以為 伏兔,射之,鏃入寸餘,就而視之,乃石也。太祖聞而異 之,賜書曰:「昔李將軍親有此事,公今復爾,可謂世載 其德,雖熊渠之名,不能獨羨其美。」李廣、熊渠,二事併 用。

《靈巖石說》:「靈巖山之西磵,名瑪瑙磵,石卵充斥,砂礫 雜之。內有文石,雨後流露。然玉質天章,色不啻五。或 一石顓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備美眾色,多作雲霞星 日峰樹水藻之狀,天成幻出,思議不及。略摹其似,丹 砂遜赤,水碧讓綠,茄花歉紫,栗胎輸黃,脂肪媿白。更 有間色,倍難麤擬。其或水墨空青,不炫他采,亦別具格外風韻。俗子好以菩薩、人物、禽蟲貌之,強加名目。 殊不知果有天然肖像,不待強名,如其依稀,徒穢仙 骨。若夫天光蒨燦,膚胎透漏者,入手奪目,不待貯之 清泉,涵之舊陶,而後發色,此神品也。有奇文非乏,天 光,稍昒而色勝其骨者,必待入水。若助其姿,屈居二 乘。其或章美內含,有璞其蘊,必假礪琢,庶免按劍。及 其後天瑩澈,璧彩盡呈,有目共賞,較前二流,亦不易 以甲乙論也。但不稱為玉者,玉質光潤不露,而此石 子神明太露耳。外國瑪瑙,有此石子之潤,而無其文, 至世俗所云「纏絲」,斯屬奴隸矣。吾邑賞鑑家謂之「沒 石氣」,以端圓扁薄為貴。倘輪囷離奇,雖石子佳,亦不 免汰而居追琢成器之列矣。

「巖以靈稱,舊未聞厥旨,而孕石子乃爾」,靈斯極矣,但 謂之石子耳,雖非玉非瑪瑙,而其實有玉與瑪瑙不 能及,故足貴也。往日覽諸《地誌》所載,如南京聚寶山 雨花臺側產瑪瑙石,想古時生育或盛,今虛語耳。又 杭州有瑪瑙坡,在西湖孤山之東,碎石文瑩如瑪瑙, 然,人多採之以鐫圖篆。又順德府堯山出文石五色 錦章。又登州府丹崖山之下,峭壁千丈,水中有小石, 狀如珠璣,或如彈丸子,歲久為海浪所磨,圓潔光瑩 可愛。蘇子瞻嘗取數百枚,養石菖蒲。又黃州府聚寶 山多小石,日照之紅黃燦然,即蘇子瞻取作怪石供 以寄佛印者也。近日袁玉蟠集中《紀遊》云:「余家江上, 江心湧出一洲,長可五七里,滿洲皆」五色石子,或潔 白如玉,或紅黃透明如瑪瑙,如今時所重六合石子, 千錢一枚者不可勝計。余嘗拾取數枚,歸一類雀卵, 中分元、黃二色,一類圭,正青色,紅黃數道,如秋天晚 霞。又一枚墨地布金彩,大約如小李將軍山水人物。 東坡《怪石供》所述,殊覺平常。藏簏中數日,不知何人 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如前《地誌》所載,名實難稽,古 多虛美。如近日袁玉蟠所紀,如六合石子不可勝計 者,恐縱佳,不過纏絲錦文止耳。有如六合石子之沒 石氣者乎?玉蟠新參石牙,浪作雌黃,未必石之董狐, 當非篤論。且六合好石子,真沒石氣者,正不多,到進 賢冠眼孔來耳。

靈巖童童以饒眾牧,故牧子於崖上下過磵搜剔得 石子,多瘞之田勝間。私識其地,俟游山客有問石子 者,出升許,纔換得餅餌數枚去。然亦難得奇石。此余 齠年時結交石丈事也。里中人亦有收藏家,然乏表 章之力,雖有珪璧,難享連城。乃有新安程別駕,僑居 長千里,作醉石齋,齋中所藏石子甚夥,如郇廚鄴架 列盆盂成隊。一石奴,唱石名號,以見客號多鄙俚,以 石亦多麤俗故也。焦太史弱侯先生作《醉石齋》詩,有 「摩娑承碧草,斑駁帶清泉。錦文紛燦爛,玉質謝雕鐫」 之句,其他名人讚詠不具載,比時價亦未甚騰貴也。 里人邇稍競奉,貴官廣市希有,不惜數千錢以備筐 篚之末。而貴官又多耳食,或得空青「水碧,乃猶致憾 於不纏絲。」余嘗聞之,不覺噴案。噫!千秋以來,獨一石 子難知己哉!萬曆戊申,北地米仲詒先生來令吾邑, 以南宮法嗣,特具隻眼,善於激賞,自懸高價,殆十目 羅之。一時吾鄉收藏家,或多貧士,割愛獻琛,恐誤厚 直,或代贈劍,亦幸其得所主。遂至荷鍤之徒,斲山斧 壑,先期候雨衝流,搜討如鯪,鱧甲深穿山骨,獲一文 石,即剖腹為藏,待以舉火,然皆不之里中舊收藏家 而之米,令君做聲捏價,遂至與「明月《車璖》」、「《木難》《火齊》」 相伯仲。是時地亦不愛寶,一片瑪瑙磵,幾不脛而走 入寶晉齋中矣。噫!一石子顯晦亦有時耶?

仲詒先生既富有文石,復雅多貯石之具,上者官定 舊陶,下亦不失為宣德間窯器。大小異涵,寡眾殊置, 全不仍俗子「十石一盤」格,或離之以標雙美,或配之 以資暎帶。清泉易滌,錦綺十襲,衙齋孤賞,如在珠宮 寶船中。手自品題,終日不倦。或清讌示客,拭幾焚香, 以次薦目,激賞移時,授簡命賦,不則亦必飲客一蕉 葉賞之已。乃呼童子引捧而宅其舊所,更呼別涵以 薦,或從衣袖中時出尤物,一博奇賞,則余所稱「光彩 蒨燦,膚胎透漏,入手駴目,不待貯之清泉而後發色」 者也。余謂仲詒先生:「昔米顛奇石,祇是樹表峰岫,及 靈璧、研山之族,初不聞有如今靈巖石子,可用充衿 佩而飾盆盎者。先生無米顛所有,乃復有米顛所無, 異日可備湛園中一段石。」史先生曰:「余內子陸夫人 賞鑑石子尤怪異,但聽余袖中石子相戛擊聲,便知 某石以文綺勝,某石以澤潤勝。審音定品,不煩目擊。 出石視一一如券噫。」然則此石子與米家有宿因,又 不獨以先生癖嗜故矣。先生藏石既有聲,簪紳中徵 求頗眾。或者樵青,宋禕時充賜婢,絕未嘗遣王昭君 入胡也。余每代為荅求者曰:「非無明珠,但驪龍睡時 故難遇。」聞者掀髯笑去。

石子,以「靈巖著稱,其實橫山、馬鞍山、鴨山皆產之,賣 石人各山披揀來,卻只掛靈巖」名目耳。各山石子,不 乏綺繡,然玉質朗潤,正背通透無翳障,則靈巖獨也。 石質硬,且離磵穴久易燥,故居平,宜常換清泉浸漬以養其脈,天落水次之,河水又次之,井水絕不堪用, 令石體透澀滓穢,又不宜油手觸污,斯二者,皆石刑 也。王文學忠所家多藏石,常語余,得一奇石,沃以泉 水,閉置一瓦瓿中,安柱礎畔者久之。偶一取看,則大 石下孕生小石子,纍纍數十枚,或若雀卵,或若蠶荳 粒,其色皆稚嫩可愛。嘗聞陶隱居云:「雲母以砂土養 之,歲月生長,定當不誣。」余乃嘆既離山矣,生意育孕, 尚猶不可禦,況其深宅地肺,得山澤之全氣,其嗣續 顧可測哉。

余家在崑山,而不能蓄良玉,亦一缺陷也。時過從里 中藏石諸家,如袁二川、王忠所、唐逸我、朱鷺洲、褚明, 自以博一飽玩。仲詒先生嘗讓余不藏石子,對曰:「貨 惡其置於地也,不必居於己。」先生曰:「君但未知其趣 耳。然苟得其趣,安問主賓?」近日諸公石子藏亦幾為 傳舍,而忠所特精品石,乃取石之質美而局延袤者, 以供鐫鏤,作環玦爐鼎、扇牌之屬,自匠新意,取勢擬 物,就色造奇,種種可賞。但作簪難其料,然短簪正宜 我輩人蒜髮耳。異日有補著《宣和博古圖》者,不得少 王氏靈巖石一段也。余亦得忠所所製石荔枝十數 件,絕佳。初藏之未嘗不堅,頃乃漸羽化去,入米甕中 為八口噉盡,余灑然笑曰:「古人猶煮石代糧,我幸不 煩煮。」

靈巖石極難狀,非不欲狀其妙,然反將活物說向死 去,使孔門論石,恐宰我、子貢未必登言語之科耳。近 里中人或擇唐詩貌之,亦多屬點金成鐵手。吳城徐 警櫟舊愛《石子》,嘗圖其所藏石子為一譜,付不佞為 序,傳示好事。不佞逡巡未有以應之,非魯人不識麟 也。蓋圖以五彩,業已失真,勒之剞劂,何啻千里。余不 獨敘石子之難,亦敘其譜石子者難也。今其譜尚留 余所。頃聞仲詒先生已屬吳文仲,圖其家藏石子為 一卷,而授時賢題詠之。此自其書畫船中家常飯也。 然余嘗纂《靈巖小記志》一書,當向先生鈔一本來載 志中。

《畿輔物產志》:「上水石,多年水沫與石液相聚而成,通 體玲瓏,其形有如松柏,枝有如蚯蚓糞漬水於麓,潤 可至頂。」

《陝西通志》:「橋山之麓,有石屹然,遇大雪輒有迴風旋 繞,雪不落石上。」

《六合縣志》:「東坡先生黃州,在江崖細石,第有溫瑩如 玉,或深淺紅黃之色,或細文如人手指螺文。又有一 枚如虎豹者,有口鼻眼處而已。余鄉王藩幕家有一 大石子,中具兜塵觀音象,面目跏趺儼然如生,衣裓 亦復分曉。」又:「程別駕家南門外有石子累數百,有白 質五彩文,或黑質素文,中或現北斗七星,或具山川」 草木狀,或具鴝鵒眼,或如桃絲竹根,圓點數十,斑駁 如畫,或赤如丹砂,或碧如翡翠,種種奇特,不但如東 坡《志林》所書矣。石多出六合山中,今盡為人掘取,如 前所記,一枚可值數千。

宋山陰雲林杜綰《石譜》有品石,「建康府有石三塊,頗 雄偉,有巖洞嶮怪,色稍蒼翠,遍產竹木,茂鬱可觀。石 罅中有六朝、唐、宋諸公刻字,謂之品石。又有螺子石, 江寧府江水中有碎石,謂之『螺子。凡有五色,大抵全 如六合縣靈巖及他處所產瑪瑙無異,紋理縈繞,石 面望之透明可喜』。」

余少不嗜石,有兄守一,恆以《六合石》誇示余,余以必 借水為潤,何奇之有?丁巳春,為六合廣文,閑居無事, 稍稍易數枚。久之,千奇萬態,不可名狀,漸覺津津嗜 之,形於夢寐。其最佳者,不必入水。由前思之,嗜者何 心?不嗜者何心?畢竟以眼入,以心受習也,非性也。然 石無聲味,似與嗜慾不同。蘇、米二公,亦以寄情而名 流後世,其實未嘗見六合石也。佛家有多寶如來,寶 從何得?意者偶坐寶山,遂以寶名,而寶實非佛有,佛 亦不以為有。昔崇伯子為此石,開山祖師曾以作貢。 元德先生為館甥時,被衣鼓琴,嘗置一二盤於座上, 此賞鑒家也,石可謂富貴矣。予入寶山,恐空手而歸, 然予石只在北窗臥風,東籬見山,時一翫之,亦是窮 廣文實實受享也。又恐石有貧賤煩惱,因題以清名 而貴之。則此石與予周旋,無佛相,無帝王相,無宰官 相,無措大相,無嗜好,無煩惱,無無嗜好,無無煩惱,如 是如是,石將為點頭矣。

石部外編[編輯]

《龍魚河圖》:「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上多山川積 石,名為昆吾石。冶其石為鐵作劎,光明照洞如水精, 以割玉如土。」

《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末年,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 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 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

《大月支傳注括地誌》云:「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 其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其跡尚存。」

《十洲記》:「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 萬里。海四而繞島,各廣五千里,水皆蒼色,仙人謂之 蒼海也。島上俱是大山,積石至多,石象、石人、石腦、石 桂、英流丹、黃子、石膽之輩百餘種,皆生於島。石服之 神仙長生。島中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所治,仙官數 萬人居焉。」

《後漢書費長房傳》: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 及市罷,輒跳入壺中。長房異焉,於是遂隨從入深山, 踐荊棘於群虎之中,留使獨處,長房不恐。又臥於空 室,以朽索懸萬斤石於心上,眾蛇競來,齧索且斷,長 房亦不移。翁還撫之曰:「子可教也。」

《晉書單道開傳》:「道開,燉煌人也。常衣麤褐,或贈以繒 服,皆不著,不畏寒暑,晝夜不臥。恆服細石子,一吞數 枚,日一服,或多或少。好山居,而山樹諸神見異形試 之,初無懼色。」

《拾遺記》: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 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 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 初開之時,了如親睹,曰:「臣少時躡虛郤行,日遊萬里, 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臣國在咸池日沒之 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遇其晴日則天」 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元龍黑鳳翻翔而下。及夜, 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徹,扣之 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 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 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建安三年,胥徒國獻沉明石雞,色如丹,大如燕,常在 地中,應時而鳴,聲能遠徹。其國聞鳴,乃殺牲以祀之。 當鳴處掘地,則得此雞。若天下太平,翔飛頡頏,以為 嘉瑞,亦為寶雞。其國無雞犬,聽地中候晷刻。《道家》云: 「昔仙人桐君採石,入穴數里,得丹石雞,碎舂為藥,服 之令人有神氣,後天而死。」昔漢武帝寶鼎元年,西方 貢珍怪,有琥珀燕,置之靜室,自於室中鳴翔,蓋此類 也。《洛書》云:「皇圖之寶,上德之徵,大魏之嘉瑞。」

崑崙山西有螭潭,多龍螭,皆白色,千歲一蛻其五臟。 此潭左側有五色石,皆云是白螭腸化成此石。 蓬萊山亦名防丘,亦名「雲來。」高二萬里,廣七萬里,水 淺有細石如金玉。得之不加陶冶,自然光淨,仙者服 之。

方丈山西有照石,去石十里,視人物之影如鏡焉。碎 石片片皆能照人,而質方一丈則重一兩。昭王舂此 石為泥,泥通霞之臺,與西王母常遊居此臺上,常有 眾鸞鳳鼓舞,如琴瑟和鳴,神光照耀,如日月之出。臺 左右種恆春之樹,葉如蓮花,芬芳如桂花,隨四時之 色。昭王之末,仙人貢焉,列國咸賀。王曰:「寡人得恆春 矣,何憂太清不至?」恆春一名沉生,如今之沉香也。 貟嶠山東有雲石,廣五百里,駮駱如錦,扣之片片,則 蓊然雲出。

岱輿山西有玉山,其石五色而輕,或似履舄之狀,光 澤可愛,有類人工。其黑色者為勝,眾仙所用焉。 《神仙傳》:「焦先者,字孝然,河東人也。年一百七十歲,常 食白石,以分與人,熟煮如芋食之。」

介象字元則,會稽人。入山求神仙,見谷有石子,紫色, 大如雞子。象取二枚,見一美女,被服五采,象叩頭乞 長生,女曰:「急送汝手中物,還著故處。」象送石還,女授 以《還丹方》一首。

《述異記》:「日林國有神藥數千種,其西南有石鏡,方數 百里,光明瑩徹,可鑒五臟六腑,亦名仙人鏡。國中人 若有疾,輒照其形,遂知病起何臟腑,即采神藥餌之, 無不愈。其國人壽三千歲,亦有長生者。」

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徑千里,撞之其音即成雷也。天 之申威於此。

《三齊略記》:「秦始皇作石塘,欲過海看日出處。時有神 人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 赤。」

《水經注》:「佛缽在大月支國,起浮圖,高三十丈,七層缽 處,第二層金絡,絡鎖懸缽,缽是青石。」

《錄異記》:廬山九天使者真君廟門外有石如瓦甑,光 滑瑩潔,人嘗看翫之,頗有靈異。或廟中穢觸者,多被 靈官執於石邊撲之。忽有寄居士人家,小童戲弄此 石,或坐或溺,如此數四。俄有劉敦者,詣州陳狀,訟此 小童。州官差人就廟所追尋,但有小童戲弄此石之 事,而無劉敦廟前居住蹤跡。時有毛尊師寄止廟中, 云:「近有官人劉敦雲,在廟前居止,曾相訪,言話甚是 風流。稽古之人亦曾訪之,不知居處。既言坐其頭上, 又雲溺之,恐是此石耳。」因與眾人斸掘其下,纔三四 尺,即連大石,根甚廣闊。眾共神異,因立小亭,作紗窗, 以護淨之。

《誠齋雜記》:禹治水,過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女曰: 「聞鼓聲乃來餉禹,排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作熊慚而去,至嵩山下化為石。

《瑯嬛記》:「水仙子為南溟夫人侍者,手恆弄一圓石,如 鳥卵,色類玉。後以贈青霞君,以為經鎮。一日誦《陰符 經》,忽大風雨,其石裂破,有一蟲走出,狀如綠螈,就硯 池飲少水,乘風雨飛去,蓋龍也。石隨合,略無縫痕。」 南蕃白胡山出貓,晴極多且佳,他處不及也。古傳此 山有胡人,遍身俱白,素無生業,惟畜一貓,貓死埋於 山中,久之,貓忽見夢焉,曰:「我已活矣。」不信者可掘觀 之。及掘,貓身已化,惟得二睛堅滑如珠,中間一道白, 橫搭轉側分明,驗十二時無誤,與生不異。胡人怪之, 夜又見夢,云:埋此於山之陰,可以變化無窮,中一顆 赤色有光者,吞之得仙。胡掘得,遂集山人,置酒食為 別。及吞,即有一貓如獅子,負之騰空而去,至今此山 最多貓睛,貓睛一名「獅負。」仙女上元宗,獅負二枚即 此。元宗藏於牡丹鈿合中,以驗時

余家楓橋別業,港運河中有青石一方,可長四五尺, 蓋冢墓間物,偶落於此,歲久為怪。每至秋間,能自行 出於河,出必有覆舟之患。一歲,有木商泊筏於港口, 自其下過,木為撐起尺餘,商大驚,而外報覆一麥舟, 少時復自外入,木起如前,今猶在水中,時為變怪。 《雲窗私志》:涓子至平固縣山中,扣石忽開,中有宮室, 額曰「輸廖之館。」有一石笥,發之得祕書十二卷,讀之 欣然,遂著《天人經》四十八篇,故名其山曰「覆笥。」 《寶櫝記》:「瀛洲上有青石,可作磬,長一丈而輕若鴻毛。」 《雷州府志》:「舊州治前立石人十二,執牙旗兩傍,即今 州治是也。忽一夜,守宿軍聞人賭博爭聲,趨而視之, 乃石人,得錢數千。次早聞於郡守,閱視庫藏」,鎖鑰如 故,而所失錢如所得錢數。郡守將石人分置城隍嶽 廟等處,其怪遂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