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11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錄
建都部彙考三
北魏〈太祖一則 孝文帝一則 出帝一則 孝靜帝一則〉
北齊〈文宣帝一則〉
周〈孝閔帝一則〉
隋〈文帝一則〉
唐〈高祖一則 昭宗一則〉
梁〈太祖一則〉
後唐〈莊宗一則〉
後晉〈高祖一則〉
後漢〈高祖一則〉
後周〈太祖一則〉
遼〈太祖一則〉
宋〈太祖一則 高宗一則〉
金〈太祖一則 廢帝一則 宣宗一則〉
元〈太祖一則 世祖一則〉
明〈太祖一則 成祖一則〉
坤輿典第一百十一卷
建都部彙考三
[編輯]北魏
[編輯]太祖都平城
[編輯]按:《魏書太祖本紀》:「天興元年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 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八月,詔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 徑術,標道里。」
按《地理通釋》,「拓拔氏世居北荒,力微遷定襄之盛樂。」
〈注〉盛樂縣在朔州北。《漢志》「成樂。」
《祿官》分國為三部。
一居上谷北渾源西,東接宇文部,自統之。一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使子猗㐌統之;一居定襄之盛樂故城,使猗盧統之。
晉懷帝時,劉琨表以猗盧為大單于封代公徙馬邑。 〈唐為朔州〉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愍帝進 猗盧為代王。
食代常山二郡《通典》:「今代州城,後魏所置。」
賀傉始都東木根山,什翼犍更營盛樂。
建國元年,即位於《繁畤》北。三年,都雲中之盛樂宮。四年,築盛樂城於故城南八里。
《什翼犍》之孫珪立為代王,都雲中,在朔州北三百餘 里。
《魏土地記》:「雲中宮在雲中故城東四十里。」 《唐志》:「單于府金河縣,本道武所都,秦、漢雲中郡地。」
改代曰魏。自雲中徙都平城,置司州,代尹。
天興元年,遷都平城。《後漢注》:今雲州定襄縣。《通典》:即今雲州,隋雲內縣常安鎮也。
孝文帝遷都於洛陽
[編輯]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七年,八月己丑,車駕發 京師南伐。九月庚午,幸洛陽。丙子,詔六軍發軫。丁丑, 群臣請停南伐,帝乃止,仍定遷都之計。冬十月戊寅 朔,詔徵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 洛京。乙未,設壇於滑臺城東,告行廟,以遷都之意。乙 巳,詔安定王休率從官迎家於代京。十八年二月甲」 辰,詔天下,諭以遷都之意。三月壬辰,諭在代群臣以 遷移之略。十九年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按《李沖傳》:車駕南伐,加沖輔國大將軍,統眾翼從。自 發都至於洛陽,霖雨不霽,仍詔六軍發軫。高祖戎服 執鞭,御馬而出,群臣稽顙於馬首之前。於是大司馬 安定王休,兼左僕射任城王澄等,並殷勤泣諫。高祖 乃諭群臣曰:「今者興動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後?苟 欲班師,無以垂之千載。朕仰惟遠祖,世居幽漠,違眾 南遷,以享無窮之美,豈其無心,輕遺陵壤。今之君子, 寧獨有懷?當由天工人代,王業須成故也。若不南鑾, 即當移都於此,光宅土中,機亦時矣,王公等以為何 如?議之所決,不得旋」踵,欲遷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 休等相率如右。南安王楨進曰:「夫愚者闇於成事,智 者見於未萌。行至德者不議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 眾。非常之人,乃能非常之事。廓神都以延王業,度土 中以制帝京。周公啟之於前,陛下行之於後,固其宜 也。且天下至重,莫若皇居;人之所貴,寧如遺體!請上 安聖躬,下慰民望,光宅中原,輟彼南伐,此臣等願言, 蒼生幸甚。」群臣咸唱萬歲。高祖初謀南遷,恐眾心戀 舊,乃示為大舉,因以協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實遷也。 舊人懷土,多所不願,內憚南征,無敢言者。於是定都 洛陽。沖言於高祖曰:「陛下方修周公之制,定鼎成周, 然營建六寢,不可遊駕,待就興築城郛,難以馬上營 訖。願暫還北都,令臣下經造,功成事訖,然後備文物 之章,和王鑾之響,巡時南徙,軌儀土中。」高祖曰:「朕將 巡省方岳,至鄴小停春始便還,未宜。」遂不歸北。尋以 沖為鎮南將軍,侍中少傅如故,委以營構之任。 按《韓麒麟傳》,麒麟子顯宗,車駕南討,兼中書侍郎。既
定遷都,顯宗上書,其一曰:「竊聞輿駕今夏若不巡三齊,當幸中山,竊以為非計也。何者?當今徭役宜早息,洛京宜速成,省費則徭役可簡,並功則洛京易就,往」 「輿駕停鄴,是閑隙之時,猶編戶供奉,勞費為劇。聖 鑒矜愍,優旨殷勤,爵浹高年,賚周鰥寡,雖賑普霑,今 猶恐來夏菜色。況三農要時,六軍雲會,其所損業,實 為不少。雖調斂薄省,未足稱勞,然大駕親臨,誰敢寧 息?往來承奉,紛紛道路,田蠶暫廢,則將來無資,此國 之深憂也。且向炎暑,而六軍暴露,恐生癘疫,此可憂 之次也。臣願輿駕早還北京,以省諸州供帳之費,並 功專力,以營洛邑,則南州免雜徭之煩,北都息分析 之歎,洛京可以時就遷者,僉爾如歸。」其二曰:「自古聖 帝必以儉約為美,亂主必以奢侈貽患。仰惟先朝,皆 卑宮室而致力於經略,故能基宇開廣,業祚隆泰。今 洛陽基址,魏明帝所營,取譏前代。伏願陛下損之又 損。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 約,令貴賤有檢,無得踰制。端廣衢路,通利溝渠,使寺 署有別,四民異居,永垂百世不刊之範,則天下幸甚 矣。」高祖頗納之。
《平陽郡公丕傳》:高祖欲遷都,臨太極殿引見留守之 官,大議,乃詔丕等,如有所懷,各陳其志。燕州刺史穆 羆進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見,謂為未可。」高祖曰:「卿便 言不可之理。」羆曰:「北有獫狁之寇,南有荊、揚未賓,西 有吐谷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四方未平,九區未 定。以此推之,謂為不可。」高祖曰:「今代在恆山之北,為 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於中原。」羆曰:「臣聞黃帝都涿 鹿,以此言之,古昔聖王不必悉舉中原。」高祖曰:「黃帝 以天下未定,居於涿鹿;既定,亦遷於河南。」尚書於杲 曰:「臣誠不識古事,如聞百姓之言,先皇建都於此,無 何欲移,以為不可。安土重遷,物之常性,一旦南移,懼 不樂也。」丕曰:「陛下去歲親御六軍討蕭氏,至洛,遣任 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議:都洛,初奉恩旨,心情惶越。凡 欲遷移,當訊之卜筮,審定吉否,然後可。」高祖謂丕曰: 「往往鄴中司徒公誕、咸陽王禧、尚書李沖等,皆欲請 龜占移洛吉凶之事。朕時謂誕等曰:『昔周邵卜宅伊 洛,乃識至兆。今無若斯之人,卜亦無益。然卜者所以 決疑,此既不疑,何須卜也?昔軒轅卜兆龜焦,卜者請 訪諸賢哲,軒轅乃問天老,天老謂為善,遂從其言,終 致昌吉。然則至人之量未然,審於龜矣。朕既以四海 為家,或南或北,遲速無常。南移之民,朕自多積倉儲, 不令窘乏』。」丕曰:「臣仰奉慈詔,不勝喜舞。」高祖詔群官 曰:「卿等或以朕無為移徙也。昔平文皇帝棄背率土, 昭成營居盛樂。《太祖道武皇帝》神武應天,遷居平城。 朕雖虛寡,幸屬勝殘之運,故移宅中原,肇成皇宇。卿 等當奉先君令德,光跡洪規。前懷州刺史青龍、前秦 州刺史呂受恩等,仍守愚固。」帝皆撫而答之,辭屈而 退。
按《李寶傳》:寶子承,承長子韶,歷給事黃門侍郎。高祖 將創遷都之計,詔引侍臣,訪以古事。韶對:「洛陽九鼎 舊所,七百攸基,地則土中,實均朝貢,惟王建國,莫尚 於此。」高祖稱善。
按《任城王澄傳》:高祖外示南討,意在謀遷,齋於明堂 左個,詔太常卿王諶親令龜卜,易筮南伐之事,其兆 遇革。高祖曰:「此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之卦也。」群臣 莫敢言。澄進曰:「《易》言革者,更也,將欲應天順人,革君 臣之命,湯武得之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葉,今 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雲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 全為吉也。」高祖厲聲曰:「《象》雲『大人虎變』,何言不吉也?」 澄曰:「陛下龍興既久,豈可方同虎變?」高祖勃然作色 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眾也。」澄曰:「社稷,誠知陛 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參顧問,敢盡愚衷。」 高祖既銳意必行,惡澄此對,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 亦復何傷?」車駕還宮,便召澄,未及昇階,遙謂曰:「向者 之《革》卦,今更欲論之。明堂之忿,懼眾人競言,阻我大 計,故厲色怖文武耳,想解朕意也。」乃獨謂澄曰:「今日 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 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 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任城意以為何如?」澄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 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高祖曰:「北 人戀本,忽聞將移,不能不驚擾也。」澄曰:「此既非常之 事,當非常人所知,唯須決之聖懷,此輩亦何能為也。」 高祖曰:「任城便是我之子房。」加撫軍大將軍、太子少 保,又兼尚書左僕射。及駕幸洛陽,定遷都之策。高祖 詔曰:「遷移之旨,必須訪眾,當遣任城馳驛向代,問彼 百司,論擇可否。近日論革,今真所謂革也,王其勉之。」 既至代都,眾聞遷詔,莫不驚駭。澄援引今古,徐以曉 之,眾乃開伏。澄遂南馳還報。會車駕於滑臺,高祖大 悅曰:「若非任城,朕事業不得就也。」
按:《地理通釋》:「孝文太和十九年,遷洛陽,以平城之司 州為恆州,洛陽置司州河南尹。」
====出帝遷都於長安====按:《魏書出帝本紀》:「永熙三年,帝貳於齊,秋七月丁未, 遂出於長安。」
按《周書文帝本紀》,「魏永熙三年七月丁未,帝從洛陽 率輕騎人關,太祖備儀衛奉迎,謁見東陽驛,乃奉帝 都長安,披草萊,立朝廷,軍國之政咸取太祖決焉。」 按《通志》,孝武帝為高歡所逼,出居長安,依宇文泰,是 為西魏。
孝靜帝遷都於鄴
[編輯]按《魏書孝靜帝本紀》,永熙三年冬十月丙寅即位,改 天平元年。十月壬申,詔曰:「安安能遷,自古之明典;所 居靡定,往昔之成規。是以殷遷八城,周卜三地,吉凶 有數,隆替無恆,事由於變通,理出於不得已故也。高 祖皇帝式觀乾象,俯協人謀,發自武州,來幸嵩縣。魏 雖舊國,其命惟新。及正光之季,國步孔棘,喪亂不已, 寇賊交侵,俾我生民無所措手。今遠遵古式,深驗時 事,考龜襲吉,遷宅漳滏,庶克隆洪基,再昌寶曆。主者 明為條格,及時發邁。」丙子,車駕北遷於鄴。詔齊獻武 王留後部分,改司州為洛州。以衛大將軍、尚書令元 弼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洛州刺史,鎮洛陽。詔從 遷之戶,百官給復三年,安居人五年。十有一月庚寅, 車駕至鄴,居北城相州之廨。改相州刺史為司州牧, 魏郡太守為魏尹。徙鄴舊人西徑百里,以居新遷之 人。分鄴置臨漳縣,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𥟖陽、 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
按《李業興傳》,「出帝登極之初,業興轉中軍將軍、通直 散騎常侍。帝遷鄴,起部郎中辛術奏曰:今皇居徙御, 百度創始,營構一興,必宜中制,上則憲章前代,下則 模寫洛京。今鄴都雖舊,基址毀滅,又圖記參差,事宜 審定。臣雖曰職司,學不稽古,國家大事,非敢專之。通 直散騎常侍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萬門千戶, 所宜訪詢。今求就之披圖案記,考定是非,參古雜今, 折中為制。召畫工並所須調度,具造新圖,由奏取定。 庶經始之日,執事無疑。」詔從之。天平二年,除鎮南將 軍,尋為侍讀。於時尚書右僕射、營構大將高隆之被 詔繕治三署樂器、衣服及百戲之屬,乃奏請業興共 參其事。
按《通志》:「高歡立孝靜帝,遷都於鄴,是為東魏。」
按《彰德府志》:鄴都南城在鄴鎮東南。《鄴中記》云:「高歡 以北城窄隘,令僕射高隆之更築此城,掘得神龜,大 踰方丈,具堵堞之狀,城以龜象焉。因漳水近城,起長 堤為防,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以造水碾水磨雲。」
北齊
[編輯]文宣帝都鄴
[編輯]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不載。
按《通志》:「高氏繼東魏居鄴,謂之北齊。」
按:《地理通釋》「北齊都」註:「後魏置相州,東魏初遷都,置 魏尹,北齊改為清都,以鄴為上都,晉陽為下都,鄴縣 省入臨漳縣。」
周
[編輯]孝閔帝都長安
[編輯]按:《周書孝閔帝本紀》不載。
按《于謹傳》:謹除衛將軍,咸陽郡守。太祖臨夏州,以謹 為大都督,兼夏州長史。及賀拔岳被害,太祖赴平涼, 謹乃言於太祖曰:「魏祚陵遲,權臣擅命,群盜蜂起,黔 首嗷然。明公杖超世之姿,懷濟時之略,四方遠近,咸 所歸心,願早建良圖,以副眾望。」太祖曰:「『何以言之』?謹 對曰:『關右秦漢舊都,古稱天府,將士驍勇,厥壤膏腴。 西有巴蜀之饒,北有羊馬之利。今若據其要害,招集 英雄,養卒勸農,足觀時變。且天子在洛,逼迫群兇,若 陳明公之懇誠,算時事之利害,請都關右,帝必嘉而 西遷。然後挾天子而令諸侯,奉王命以討暴亂,桓文 之業,千載一時也』。」太祖大悅。會有敕追謹為關內大 都督,謹因進都關中之策,魏帝納之。
按《冊府元龜》,「後周閔帝既受魏禪,都長安。」
按《通志》:「宇文氏繼西魏,居長安,謂之後周。」
按《地理通釋》:「周宇文氏繼魏,都長安。」
〈注〉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唐高宗幸故長安城,問侍臣:「秦、漢以來幾君都此?」許敬宗曰:「秦居咸陽,漢惠帝始城之後,苻堅、姚萇、宇文周居之。」
隋
[編輯]文帝都長安
[編輯]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二年六月丙申,詔曰:朕祗奉 上元,君臨萬國。屬生人之敝,處前代之宮,常以為作 之者勞,居之者逸,改創之事,心未遑也。而王公大臣, 陳謀獻策,咸雲羲、農以降,至於姬、劉,有當代而屢遷, 無革命而不徙。曹馬之後,時見因循,乃末代之宴安, 非往聖之宏義。此城從漢彫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 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 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眾所聚,論變通之數,具幽顯 之情。同心固請,詞情深切。然則京師百官之府,四海 歸向,非朕一人之所獨有,苟利於物,其可違乎?」是則以吉凶之土,制長短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雖暫 劬勞,其究安宅。今區宇寧一,陰陽順「序,安安以遷,勿 懷胥怨。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 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公私府宅,規模 遠近,營構資費,隨事條奏。」仍詔左僕射高熲、將作大 匠劉龍、鉅鹿郡公賀婁子幹、太府少卿高龍乂等創 造新都。十月,以營新都副監賀婁子幹為工部尚書。 十二月,名新都曰大《興城》。
按《庾季才傳》:開皇元年,授通直散騎常侍。高祖將遷 都,夜與高熲、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而奏曰:「臣仰觀 元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且堯都平陽,舜 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且漢營此城,經今 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 為遷徙之計。」高祖愕然,謂熲等曰:「是何神也!」遂發詔 施行。賜絹三百段,馬兩匹,進爵為公。謂季才曰:「朕自 今已後,信有天道矣。」
按《李穆傳》:「穆拜太師致仕時,太史奏雲,當有移都之 事。上以初受命,甚難之。穆上表曰,帝王所居,隨時興 廢,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兩漢,有一世 而屢徙,無革命而不遷。曹、馬同洛水之陽,魏、周共長 安之內,此之四代,葢聞之矣?曹則三家鼎立,馬則四 海尋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師古。往」 者周運將窮,禍生華裔,廟堂冠帶,屢睹奸回,士有包 藏,人稀柱石。四海萬國,皆縱豺狼,不叛不侵,百城罕 一。伏惟陛下膺期誕聖,秉籙受圖,始晦君人之德,俯 從將相之重。內翦群凶,崇朝大定;外誅巨猾,不日肅 清。變大亂之民,成太平之俗。百靈符命,兆庶謳歌,幽 顯樂推,日月填積。方屈箕潁之志,始順內外之請。自 受命神宗,弘道設教,陶冶與陰陽合德,覆育共天地 齊旨。萬物開闢之初,八表光華之旦,視聽以革,風俗 且移。至若帝室天居,未議經刱,非所謂發明大造,光 贊惟新。自漢已來,為喪亂之地,爰從近代,累葉所都, 未嘗謀龜問筮,瞻星定鼎,何以副聖主之規,表大隋 之德?竊以神州之廣,「福地之多,將為皇家興廟建寢, 上元之意,當別有之。伏願遠順天人,取決卜筮,時改 都邑,光宅區夏,任子來之民,垂無窮之業,應神宮於 辰極,順和氣於天壤,理康物阜,永隆長世。臣日薄桑 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丹赤所懷,無容噤 嘿。」上素嫌臺城制度迮小,又宮內多鬼祅,蘇威常勸 遷,上不納,遇太史奏狀,意乃惑之。至是,省《穆表》,上曰: 「天道聰明,已有徵應,太師民望,復抗此請,則可矣。」遂 從之。
按《通志》:「文帝繼周,即都長安。開皇二年,帝以長安故 城,漢來舊邑,年代既久,凋弊實多,又制度狹小,不稱 皇居,乃作新都於龍首山,在漢城東南。」
〈注〉「屬杜縣。」本後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也。
南直終南山子午谷,北據渭水,東臨灞滻,西枕龍首, 謂之「大興城。」
文帝初封《大興公》,故登極以後,其命、城、縣、門、殿、池及寺,皆以《大興》焉。
按:《地理通釋·隋都》註:文帝初封大興公,故名正殿曰 大興殿,宮曰大興宮,宮北苑曰大興苑,改萬年縣為 大興縣。或曰,宮之大興殿,本大興村,故名。《通典》:唐京 城是也。呂氏曰:「《西京記》云:『大興城南直子午谷』。」今據 子午谷乃漢城所直,隋城南直石鱉谷,則已微西,不 正與子午谷對也。《六典》:「京城東西十八里一百十五」 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皇城之南東西十坊, 南北九坊。皇城之東西各十二坊,兩市居四坊之地, 凡一百十坊。
唐
[編輯]高祖都長安
[編輯]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唐書地理志》:「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 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 都。」
〈注〉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宮城在北,長千四百四十步,廣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謂之「西內。」神龍元年,曰「太極宮。」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曰「東內」,本永安宮,貞觀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以助役。高宗以風痹,厭西內湫濕,龍朔三年始大興葺,曰「蓬萊宮。」咸亨元年曰含元宮。長安元年復曰大明宮。興慶宮在皇城東南,距京城之東。開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謂之「南內。」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京城前直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灃水,其長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按《冊府元龜》,「高祖武德元年五月,受隋禪,都長安,改 隋大興殿為太極殿,昭陽門為順天門按《地理通釋》:「高祖都長安。」
〈注〉本隋都。改「大興縣」,復為萬年縣。
《六典》:「京城,左河華,右隴坻,前終南,後九崚。皇城在京 城之中。」〈今謂之子城〉宮城在皇城之北。禁苑在大內宮城 之北。
按《長安縣志》:「唐京城即隋大興城,內外凡三重,東西 一十八里,南北一十五里,周六十七里。城門十,東南 西皆三門,惟北門一。坊市總一百一十區。萬年長安 以朱雀街為界,其內為皇城,亦曰子城,東西五里,南 北三里。又內為宮城,東西四里,南北二里,周十三里, 崇三丈五尺。」其皇城之內,宮城之外,列諸府寺臺省 輿衛。
昭宗遷都於洛陽
[編輯]按《唐書昭宗本紀》:天祐元年:「春正月戊午,全忠遷唐 都於洛陽。二月戊寅,次陝州。閏四月壬寅,次穀水;甲 辰,至自西都。」
按《舊唐書》,「天祐元年春正月己酉,全忠遣牙將寇彥 卿奉表請車駕遷都洛陽。丁巳,車駕發京師。癸亥,次 陝州,全忠迎謁於路。二月乙亥,全忠辭赴洛陽。閏四 月丁酉,車駕發陝州。壬寅,次穀水。甲辰,車駕由徽安 門入,朱全忠、張全義、宰相裴樞、獨孤損前導。是日,上 謁太廟,禮畢還宮,御正殿,宣勞從官,衛士受賀。乙巳」, 上御光政門,大赦。制曰:「乃睠中州,便侯伯會朝之路; 運逢百六,順古今禳避之宜。況建鼎舊京,我家二宅, 轘轅通其左,郟鄏引其前。周平王之東遷,更延姬姓; 漢光武之定業,克茂劉宗。肇葺新都,祈天永命,皆因 否運,復啟昌期,或西避於戎狄,或載殲於妖孽。朕遭 家不造,布德不明,十載以來,三罹播」越,亦屬災纏秦 雍,叛起邠、岐。始幸石門,以避衛兵之亂;載遷華嶽,仍 驚畿邑之侵。憂危則矢及輦輿,凌脅則火延宮廟。迨 至逆連宮豎,搆結姦兇,致劉季述幽朕於下宮,韓全 誨劫予於右輔。莫非兵圍內殿,焰亙九重,皆思假武 以容身,唯效指鹿而威眾。矯宣天憲,欺蔑外藩,行書 詔以任情,欲忠良而獲罪。雖群方嶽牧,協力匡扶,拘 戎律於阻修,報朝恩而隔越。副元帥梁王全忠,以兼 鎮近輔,總兵四藩,遠赴岐陽,躬迎大駕。辛勤百戰,盡 勦兇渠,營野三年,竟迴鑾輅。咸鎬載新其宮闕,讓、珪 絕類於閹徒,方崇再造之功,以正中興之運。又邠岐 結釁,巴蜀連兵,上負國恩,下隳鄰好。焚宮烈火,更延 爇於親鄰;卻駕兇鋒,復延侵於禁苑。抑又太乙遊處, 併集六宮;罰星熒惑,久纏東井。元象薦災於秦分,地 形無過於洛陽。爰有一二藎臣,洎四方同志,竭心王 室,共誓嘉謨。魏鎮定燕,航大河而畢至。陳徐潞蔡,輦 巨軸以偕來。披荊棘以立朝廷,劃灰燼而化輪奐。左 郊祧而右社稷,肅爾崇嚴。前廣殿而後重「廊,藹然華 邃,公卿僉議,龜筮協從。甲子令年,孟夏初吉,備法駕 而離陝分,列百官而入洛郊。觀此殷繁,良多嘉慰,謝 罪太廟,憂惕驚懷,登御端門,軫惻興感。蓋以一人寡 祐,致萬姓靡寧,工役艱疲,忠良盡瘁,克建再遷之業, 冀延八百之基。宜覃渙汗之恩,俟此雍熙之慶,滌瑕 盪垢,咸與維新,可大赦天」下,改天復四年為「天祐元 年。」於戲!肆眚閶闔,即安宮闈。雖九廟几筵,已閟於新 室;而諸陵松柏,遙隔於舊都。將務乂寧,難申綣慕。文 武百辟,執事具僚,從我千里而來,端爾一心蒞政。恩 覃既往,效責從新。方當開國之初,必舉慢官之罰。
梁
[編輯]太祖都汴
[編輯]按:《五代史梁本紀》:「開平元年夏四月戊辰,升汴州為 開封府,建為東都。」
按《冊府元龜》,梁太祖開平元年四月詔曰:「古者興王 之地,受命之邦,集大勳有異庶方,霑慶澤所宜加等。 故豐沛著起祚之美,襄、鄧有建都之榮,用壯洪基,且 旌故里,爰遵令典,先示殊恩,宜升汴州為開封府,建 名東都。」是月,制宮殿門及都門名額,正殿為崇元殿, 東殿為元德殿,內殿為金祥殿,萬歲堂為萬歲殿,門 如殿名。大內正門為元化門,皇牆南門為建國門,滴 漏門為啟運門,下馬門為升龍門,元德殿前門為崇 明門,正殿東門為金烏門,西門為玉兔門。正衙東門 為崇禮門,東偏門為銀臺門,宴堂門為德陽門,天王 門為賓天門,皇牆東門為寬仁門,浚儀門為厚載門, 皇牆西門為神獸門,望京門為金鳳門,宋門為觀化 門,尉氏門為高明門,鄭門為開明門,梁門為乾象門, 酸棗門為興和門,封丘門為含曜門,曹門為建陽門。 升開封、浚儀為赤縣,尉氏、封丘、雍丘、陳留為畿縣。三 年二月,《敕東都》曰:「自昇州作府,建邑為都,未廣邦畿, 頗虧國體。其以滑州酸棗縣、長垣縣、鄭州中牟縣、陽 武縣、宋州襄邑縣、曹」州《戴邑縣》、許州「扶溝縣」、《鄢陵縣》、 陳州「《太康縣》等九縣,宜並割屬開封府,仍升為畿縣。」
後唐
[編輯]莊宗都洛陽
[編輯]按《五代史唐本紀》,同光元年冬十月己卯滅梁,十一月甲子如洛京。三年三月辛酉,以洛京為東都 按《冊府元龜》,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八月,敕:「三川奧壤, 四海名區,為帝王光宅之都,乃符瑞薦臻之地。」周朝 始建,卜年遂啟於延洪;漢室中興,即土是圖於遠大。 咸茲建極。至我本朝,壯麗可觀,浩穰為最。千門萬戶, 實為「富庶之鄉;接廡連甍,宛有昇平之俗。而自偽梁 僭逆,諸夏憑陵,尋干戈而虐用烝黎,恣塗炭而毒流 草木,依憑兔苑,嘯聚梟巢,遂令輦轂之間,鞠興蕪沒 之歎。朕自削平大憝,纂嗣丕圖,重興卜雒之都,永啟 朝宗之會,將資久遠,須議葺修,務令壯觀於九重,實 在駢羅於萬戶。京城應有空閒之地,任諸色人請射 蓋造。」藩方侯伯內外臣寮,於京邑之中無安居之所, 亦可請射,各自修營。其空閒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 主自行修蓋。如過限不見屋宇,亦許他人占射,貴在 成功,不得虛占。
按:《地理通釋》:「後唐莊宗即位於魏州,滅梁,遷洛京。」
〈注〉二年,以洛京為東都。
後晉
[編輯]高祖都汴
[編輯]按,《五代史晉本紀》:「天福二年三月庚辰,如汴州。」「三年 冬十月庚辰,升汴州為東京。」
按《冊府元龜》,晉高祖三年十月丙辰詔曰:「為國之規, 在於敏政;建都之法,務要利民。歷攷前經,朗然通論。 顧惟涼德,獲啟丕基。當數朝戰伐之餘,是兆庶傷殘 之後。車徒既廣,帑廩咸虛。經年之輓粟,飛芻繼日。而 勞民動眾,嘗煩漕運,不給供須。今汴州水陸要衝,山 河形勢,乃萬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爰自按 巡,益觀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為東京, 置開封、浚儀兩縣為赤縣,餘升為畿縣。應舊制開封 府時所管屬縣,並可仍舊割屬收管,亦升為畿縣。」丁 亥,詔改大寧宮門為明德門,又改京城諸門名額,南 門尉氏門以薰風為名,西二門鄭門、梁門以金義、乾 明為名,北二門酸棗、封丘門以元化、「宣陽」為名。東二 門:曹門、宋門以「迎春」、「仁和」為名。
按《通鑑綱目》:「天福二年夏四月,晉遷都汴州。」
范延光聚卒繕兵,將作亂。會晉主謀徙都大梁,桑維翰曰:「大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水陸都會,資用富饒。今延光反形已露,大梁距魏不過十驛,彼若有變,大軍尋至,所謂疾雷不及掩耳也。」 下詔託以洛陽漕運有闕,東巡汴州。
按《地理通釋》:「晉石敬瑭鎮太原,即位,都洛陽,徙都汴。」
〈注〉行闕以「大寧宮」為名。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
後漢
[編輯]高祖都汴
[編輯]按《五代史漢本紀》:「開運四年二月戊辰即位,五月丙 申,如東京,六月甲子,至自太原。」
按《通鑑綱目》:「天福十二年六月,晉主知遠入大梁,復 以汴州為東京。」
按《地理通釋》:「漢劉暠即位於太原,都汴。」
〈注〉改晉昌為「永興軍。」
後周
[編輯]太祖都汴
[編輯]按:《五代史周本紀》不載。
按《地理通釋》:「周郭威都汴。」
〈注〉廣順二年,修大梁城。三年,築郊社壇,作太廟於大梁。顯德元年,廢鄴都。二年,以大梁城中迫隘,詔展外城。
遼
[編輯]太祖都皇都
[編輯]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三年春二月癸亥,城皇都。 按《地理志》,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 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別魯等三山之勢,於葦甸 射金齪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神冊三年城之,名曰 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淶流河自西 北南流,遶京三面,東入於曲江,其北東流為按出河, 又」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鴨子河、他魯河、狼河、蒼耳 河、輞子河、臚胊河、陰涼河、瀦河、鴛鴦湖、興國惠民湖、 廣濟湖、鹽濼、百狗濼、大神淀、馬盂山、兔兒山、野鵲山、 鹽山、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屈劣山、勒得 山。唐所封大賀氏勒得王有基存焉。
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 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天 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以「天贊。」起三 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鑾中有歷代帝王御容。每月朔 朢、節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並赴致祭。又於內城東 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簡皇帝遺像。是歲太祖 崩,太宗援立,晉遣宰相馮道、劉煦等持節具鹵簿法 服,至此冊上太宗及應天皇后尊號。太宗詔蕃部並 依漢制,御開皇殿,闢承天門受禮。改皇都為上京,城 高二丈,不設敵樓,幅貟二十七里。門東曰迎春,曰雁 兒,南曰順陽,西曰金鳳,曰西鴈兒,曰「南福。」其北謂之皇城,高三丈,有樓櫓。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 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內。內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門 曰東華,西曰西華,此通內出入之所。正南街東留守 司衙,次鹽鐵司。次南門龍寺街南曰臨潢府,其側臨 潢縣。縣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長泰縣。又西 天長觀。西南國子監,監北孔子廟,廟東節義寺。又西 北安國寺,太宗所建,寺東齊天皇后故宅,宅東有元 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具聖尼寺、綾錦院、內 省司、麴院、贍國省司二倉皆在大內西南。八作司與 天雄寺對。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 列井肆。東門之北,潞縣。又東南,興仁縣。南門之東,回 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 國信使居之。驛西南臨潢驛,以待夏國使。驛西福先 寺。寺西,宣化縣。西南,定霸縣。縣西,保和縣。西門之北, 易俗縣。東,遷遼縣。
周廣順中,胡嶠《記》曰:「上京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教坊、角觝、儒、僧、尼、道士、中國人、並、汾、幽、薊為多。」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館,七十里至崇信館,九十里至廣寧館,五十里至姚家寨館,五十里至咸寧館,三十里度潢水石橋,旁有饒州」,唐於契丹嘗置饒樂,今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和館,度黑水河,七十里宣化館,五十里長泰館。館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臨潢府,自過崇信館乃契丹舊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門,門曰金德,內有臨潢館。子城東門曰「順陽。」北行至景福門,又至承天門,內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臨潢西北二百餘里號「涼淀」,在饅頭山南,避暑處,多豐草,掘地丈餘,即有堅冰。〈按《遼史營衛志》:「國俗,秋冬違寒,春夏避暑。人主居則有斡魯朵,行則有捺缽,雖建五都,實無常所也。太祖起自朔方,後徙皇都,故斷以上京為遼都,餘都則入留都雲。」 〉
宋
[編輯]太祖都開封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 為東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 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雍熙 三年,欲廣宮城,詔殿前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以 居民多不欲徙,遂罷。宮城周迴五里,南三門:中曰乾 元,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西面門曰東華、西華。北一 門曰「拱宸。」乾元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東、西橫門曰左、 右升龍。左、右北門內各二門曰左、右長慶、左右銀臺。 東華門內一門曰左承天、祥符。〈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詔加其上祥 符二字〉西華門內一門曰「右承天。」左承天門內道北門 曰「宣祐」,正南門內正殿曰「大慶」,東西門曰左、右太和, 正衙殿曰文德,兩掖門曰東、西上閤,東西門曰左、右 嘉福。大慶殿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 殿,常日視朝之所也。次西有皇儀殿,又次西有集英 殿,宴殿也。殿後有需雲殿。東有昇平樓,宮中觀宴之 所也。宮後有崇政殿,閱事之所也。殿後有景福殿,西 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凡殿有門者,皆隨殿名。 宮中又有延慶、安福觀、文清景、慶雲、玉京等殿,壽寧 堂、延春閣。福寧殿東西有門,曰左右昭慶。觀文殿西 門曰延真,其東真君殿曰積慶,前建感真閣。又有龍 圖閣,下有資政、崇和、宣德、述古四殿。天章閣下有群 玉、蕊珠二殿,後有寶文閣,閣東西有嘉德、延康二殿, 前有景輝門。後苑東門曰寧陽苑,內有崇聖殿、太清 樓。其西又有宜聖、化成、金華、西涼、清心等殿,翔鸞、儀 鳳二閣,華景、翠芳、瑤津三亭。延福宮有穆清殿,延慶 殿北有柔儀殿,崇徽殿北有欽明殿,延福宮北有廣 聖宮,內有太清、玉清、沖和、集福、會祥五殿,建流盃殿 於後苑。又有慈德殿、觀稼殿、延羲閣、邇英閣、隆儒殿、 慈壽殿、慶壽宮、保慈宮、玉華殿、基春殿、睿思殿、承極 殿、崇慶、隆祐二宮,睿成宮、宣和殿、聖瑞宮、顯謨閣、玉 虛殿、玉華閣、親蠶宮、燕寧殿、延福宮、保和殿、玉清神 霄宮、上清寶籙宮。萬歲山。艮嶽舊城,周迴二十里,一 百五十五步。東二門:北曰望春,南曰麗景。南面三門: 中曰朱雀,東曰保康,西曰崇明。西二門:南曰宜秋,北 曰閶闔。北三門:中曰景龍,東曰安遠,西曰天波。《新城》 周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門:中曰南薰,東曰宣 化,西曰安上。東二門:南曰朝陽,北曰含輝。西二門:南 曰順天,北曰金輝。北四門:中曰通天,東曰長景,次東 曰永泰,西曰「安肅。」汴河上水門:南曰大通,北曰「宣澤。」 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澤。」惠民河上曰普濟,下曰 「廣利。」廣濟河上曰咸豐,下曰「善利。」上南門曰「永順。」其 後又於金輝門南置開遠門。
《宋史李懷忠傳》:懷忠為左右廂都指揮使,上幸西京, 愛其地形勢,得天下中正,有留都之意。懷忠乘間進 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禁衛數 十萬人,仰給於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本安固已久, 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上嘉納之按《地理通釋》:東京,開封府舊城。〈即汴州城〉唐建中初,李勉 築。
〈注〉周迴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本朝曰「闕城」,亦曰「裏城。」
新城周顯德三年,韓通築。
周迴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本朝曰「國城」 ,亦曰「外城。」
大內據闕城之西北,宮城周迴五里。
即唐宣武節度治所。梁為建昌宮,晉為大寧宮。建隆三年,廣皇城之東北隅,按《洛陽宮殿圖》修之。乾德三年,導五丈河,通皇城為池。祥符九年,增築新城。熙寧八年,重修都城。
高宗都臨安
[編輯]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八年,始定都於杭。」
按《地理志》:「行在所,建炎三年閏八月,高宗自建康如 臨安,以州治為行宮。宮室制度,皆從簡省,不尚華飾。 垂拱、大慶、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隨事易名,實一 殿。重華、慈福、壽慈、壽康四宮,重壽、寧福二殿,隨時異 額,實德壽一宮。」延和、崇政、復古、選德四殿,本射殿也。 慈寧殿,欽先、孝思殿、翠寒堂、損齋東宮講筵所,資善 堂,「天章、龍圖、寶文、顯猷、徽猷、敷文、煥章、華文、寶謨九 閣,實天章一閣。」
按《宋史紀事本末》。高宗建炎元年。秋七月。帝以京師 未可往。手詔巡幸東南。冬十月丁巳朔。帝如揚州。二 年冬十月甲子。侍御史張浚請先定六宮所居地。詔 孟忠厚及六宮皇子如杭州。十二月乙卯。太后至杭 州。三年二月庚戌。劉正彥部兵衛六宮皇子如杭州。 壬子。帝南行至鎮江府。翌日召從臣問去留。呂頤浩 乞留蹕,以為江北聲援,群臣皆以為然。王淵獨言:「鎮 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自通州渡江以據姑蘇,將若 之何?不如錢塘有重江之險。」帝意遂決。張卲上疏曰: 「有中原之形勢,有東南之形勢,今縱未能遽爭中原, 宜建都金陵,因江、淮、蜀、漢、閩、廣之資,以圖恢復。」不報。 壬戌,駐蹕杭州,即州治為行宮。夏,四月,丁卯,帝發杭 州。乙酉,至江寧府,改府名建康。閏月辛卯,帝召諸將 議駐蹕之地。壬寅,帝發建康,將如臨安。考功員外郎 婁炤上疏言:「今日之計,當思古人量力之言,察兵家 知己之計。力可以保淮南,則以淮南為屏蔽,權都建 康,漸圖恢復;力未可以保淮南,則因長江為險阻,權 都吳會,以養國力。」於是帝一意還臨安,不復防淮矣。 冬十月,帝至臨安。十二月壬午,議航海避兵。庚子,帝 移溫、台。紹興二年春正月丙午,帝自紹興如臨安,從 呂頤浩之請也。五年二月己丑,建太廟於臨安。時太 廟神主寓溫州,遣太常少卿迎神主奉安,帝行款謁 禮。殿中侍御史張絢言:「去年建明堂,今年立太廟,是 將以臨安為久居之地,不復有意中原。」不報。七年春 正月癸亥朔,詔移蹕建康。八年春正月戊戌,帝議還 臨安。張守言:「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氣象雄偉,且據 都會以經理中原,依險阻以捍禦強敵。陛下席未及 暖,今又巡幸,百司,六軍有勤動之苦,民力邦國有煩 費之憂。願少安於此,以繫中原民心。」不從。二月,癸亥, 帝發建康;戊寅,帝至臨安。自是始定都矣。
金
[編輯]太祖都上京
[編輯]按:《金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國言金 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於此,故名金源。建國之號 蓋取諸此。國初稱為內地,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 祐二年遷都於燕,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稱為國 中者以違制論。大定十三年七月,復為上京。其山有 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 流河、宋瓦江、鴨子河。舊有會平州,天會二年築,契丹 之周特城也。後廢。
其宮室有乾元殿,天會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極殿。」 慶元宮,天會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門曰景暉,天眷元年安太祖以下御容,為原廟。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門曰延光,寢殿曰宵衣,書殿曰「稽古。」 又有明德宮。明德殿,熙宗嘗享太宗御容於此,太后所居也。涼殿,皇統二年構,門曰延福,樓曰五雲,殿曰重明。東廡南殿曰東華,次曰廣仁;西廡南殿曰西清,次曰明義。重明後東殿曰龍壽,西殿曰奎文。時令殿及其門曰奉元。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風殿。其行宮有天開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宮。太廟、社稷,皇統三年建,正隆二年毀原廟。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 ,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諸後御容。春亭者,太祖所嘗御之所也。天眷二年作原廟,皇統七年改原廟乾文殿曰「世德」 ,正隆二年毀,大定五年復建太祖廟。興聖宮,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興德宮」 ,後更名永祚宮,睿宗所居也。光興宮,世宗所居也。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
族邸第及儲慶寺,夷其址耕墾之。大定二十一年,復修宮殿,建城隍廟。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有皇武殿,擊毬校射之所也。有雲錦亭,有臨漪亭,為籠鷹之所在。按:《出虎水》側。
按《全遼志》:「開原即古肅慎氏地,後曰挹婁,元魏時號 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貞觀二年,始以其地為燕 州,開元中,置黑水府,以其部長為都督刺史,而置長 史以監之。元和以後屬渤海,為上京龍泉府。契丹攻 渤海,黑水乘間復其地,號熟女直。後滅遼,遂建都,後 遷都於燕,改為會寧府,號上京。」
金宮開原城內。金天眷初,以此為上京,後廢。
廢帝遷都於中都
[編輯]按《金史廢帝本紀》:天德三年三月壬辰,詔廣燕城,建 宮室。四月丙午,詔遷都燕京。辛酉,有司圖上燕城宮 室制度、營建陰陽,五姓所宜。海陵曰:「國家吉凶,在德 不在地。使桀紂居之,雖卜善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 用卜為?」九月庚戌,賜燕京役夫帛,人一匹。四年二月 甲戌,如燕京。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 遷都詔中外,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
按《地理志》,「中都路,遼會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 燕京,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 京師號,遂改為聖都路。」
天德三年,始圖上燕城宮室制度。三月,命張浩等增廣燕城。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 ,南曰「景風」 、曰「豐宜」 、曰「端禮」 ,西曰「麗澤」 、曰「顥華」 、曰「彰義」 ,北曰「會城」 ,曰「通元、曰崇智、曰光泰。」 浩等取真定府潭園材木,營建宮室及涼位十六。應天門十一楹,左右有樓,門內有左、右翔龍門及日華、月華門。前殿曰「泰安」 ,左、右掖門,內殿東廊曰敷德門。大安殿之東北為東宮,正北列三門,中曰粹英,為壽康宮,母后所居也。西曰會通門,門北曰承明門,又北曰昭慶門,東曰集禧門,尚書省在其外。其東西門,左右嘉會門也。門有二樓,大安殿後門之後也。其北曰宣明門,則常朝後殿門也。北曰仁政門,傍為朵殿,朵殿上為兩高樓,曰東西上閤門,內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宮城之前廊,東西各二百餘間,分為三節,節為一門。將至宮城東西轉,各有廊百許間,馳道爾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宮闕殿門則純用碧瓦。應天門舊名通天門,大定五年更。七年,改福壽殿曰壽安宮。明昌五年,復以隆慶宮為東宮,慈訓殿為承華殿。承華殿者,皇太子所居之東宮也。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慶寧殿,又有崇慶殿、魚藻池、瑤池殿位貞元元年建,有神龍殿,又有觀會亭,又有安仁殿、隆德殿、臨芳殿,皇統元年有元和殿,有常武殿,有廣武殿,為擊毬習射之所。京城北離宮有大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後更為寧壽,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 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皇統元年有宣和門。正隆二年有宣華門,又有撒合門。
按《金圖經》,「亮欲都燕,遣畫工寫京師宮室制度闊狹 修短,盡以授之。左相張浩輩按圖修之。城之四圍九 里三十步,自天津橋之門,北曰宣陽門,門分三,中繪 一龍,兩偏繪一鳳,用金鍍銅實之。中門常不開,惟車 駕出入。兩邊分雙隻,日開兩樓,曰文,曰武。」自文轉東, 曰來寧館,自武轉西,曰會同館。二館皆為本朝使設 也。正北曰「千步廊」,東西對。兩廊之半,各有偏門,向東 曰「太廟」,向西曰「尚書省」、通天門。觀高八丈,門五,飾以 金釘,東西相去里餘。又設一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 南城之正東曰「宣華」,正西曰「玉華」,北曰「拱宸門。」內殿 凡九重,殿三十有六,門閤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位」, 後曰「皇后正位。」位之東曰「內省」,西曰「十六位」,乃妃嬪 所居之地也。西出玉華門,為「同樂園」,瑤池、蓬瀛、杏林 盡在是。
宣宗遷都於南京
[編輯]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三年夏四月「乙卯,尚書省奏 巡幸南京,詔從之。五月乙亥,上南遷,詔告國內。太學 生趙昉等上章極論利害,以大計已定,不能中止,皆 慰諭而遣之,詣原廟奉辭。戊寅,將發雨,不果行,以南 京留守僕散瑞等嘗請臨幸,及行,先詔諭之。壬午,車 駕發中都。秋七月,車駕至南京。」
按:《地理志》:「南京路,國初曰汴京,貞元元年更號南京。」
都城門十四:曰開陽,曰宣仁,曰安利,曰平化,曰通遠,曰宜照,曰利川,曰崇德,曰迎秋,曰廣澤,曰順義,曰迎朔,曰順常,曰廣智。官城門南門外曰南薰。南薰北新城門曰豐宜橋,曰龍津橋。北門曰丹鳳,其門三:丹鳳。北曰丹橋,橋少北曰文武樓。遵御路而北,橫街也。東曰太廟,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門,其門五,雙闕前引。東曰登聞檢院,西曰「登聞鼓院。」 檢院東曰左掖門,門南曰「待漏院。」 鼓院西曰右掖門,門南曰「都堂」 ,直承天門北曰大慶門,門東曰「日精。」
門,又東曰左昇平門、大慶門,西曰月華門,又西曰右昇平門。正殿曰大慶殿,前有龍墀,又南有丹墀。東廡曰嘉福樓,西廡曰嘉瑞樓。大慶後曰德儀殿,殿東曰左昇龍門,西曰右昇龍門。正門曰「隆德」,內有隆德殿,有蕭牆,有丹墀。隆德殿左曰東上閤門,右曰西上閤門,皆南向,鼓樓在東,鐘樓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門。仁安殿東則內侍局,又東曰近侍局,又東則嚴祗門,宮中則稱曰「撒合門。」少南曰東樓,則授除樓也。西曰西樓。仁安之次曰純和殿,正寢也。純和西曰雪香亭,亭北則后妃位也,有樓。樓西曰瓊香亭,亭西曰涼位,有樓。樓北少西曰玉清殿。純和之次曰福寧殿,殿後曰苑門,內曰仁智殿,有二太湖石,左曰「敷錫神運」,萬歲峰右曰「玉京獨秀」,太平巖殿曰「山莊」,其西南曰翠微閤苑門東曰僊韶院,院北曰翠峰峰之洞曰「大滌湧翠。」東連長生殿,又東曰湧金殿,又東曰蓬萊殿,長生西曰浮玉殿,又西曰瀛洲殿。長生殿南曰閱武殿,又南曰內藏庫,嚴祗門東曰尚食局,又東曰宣徽院,院北曰御藥院,又北右藏庫,東則左藏庫。宣徽院東曰點檢司,司北曰祕書監,又北曰學士院,又北曰諫院,又北曰武器署。點檢司南曰儀鑾局,又南曰尚輦局。宣徽院南曰拱衛司,又南曰尚衣局。其南為繁禧門,又南曰安泰門,門與左昇龍門相直。東壽聖宮,兩宮太后位也,本明俊殿試進士之所。宮北曰徽音院,又北曰燕壽殿,殿垣後少西曰振肅衛司,東曰中衛尉司。儀鑾局東曰小東華門,更漏在焉。中尉衛司東曰祗肅門,少東南曰將軍司。徽音、壽聖,東曰太后苑。苑殿曰「慶春」,與燕壽殿並,小東華與正東華門對。東華門內正北尚局,其西北曰「臨武殿」,在掖門北。尚食局南曰宮苑司,其西北尚醞局、湯藥局、侍儀司,少西曰符寶局、器物局,又西則撒合門也。嘉瑞樓西曰三廟,正殿曰「德昌」,東曰文昭,西曰「光興」,德昌,後宣宗廟也。宮西門曰「西華」,與東華相直。北門曰「安貞。」
元
[編輯]太祖都和林
[編輯]按:《元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和寧路,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 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諸郡,建都於此。初立元 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
太宗乙未年,城和林,作萬安宮。丁酉,治迦堅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餘里。戊戌,營圖蘇胡迎駕殿,去和林城三十餘里。
世祖都大都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八月乙卯,詔改燕京為 中都,其大興府仍舊。九年二月壬辰,改中都為大都 按《地理志》,大都路,唐幽州范陽郡,遼改燕京,金遷都 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 府,太宗七年置版籍。世祖至元元年,中書省臣言,「開 平府闕庭所在,加號上都,燕京分立省部,亦乞正名。」 遂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 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 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
按《劉秉忠傳》:「初帝以燕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築中 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 都為大都。
按《春明夢餘錄》:元世祖問劉秉忠曰:「今之定都,惟上 都大都耳,何處最佳?」秉忠曰:「上都國祚短,民風淳;大 都國祚長,民風淫。」遂定都燕之計。
明
[編輯]太祖都應天
[編輯]按《昭代典則》:「洪武二年,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 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 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或言北平, 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上曰:『所言皆善,惟時 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 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 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 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 真足以立國。臨濠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 朕欲以為中都,何如』?」群臣稱善。至是始命有司建置 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焉。
按《江寧府志》:「『明太祖於元至正丙申三月取集慶路, 戊申混一海內,改路為應天府,大建城闕』。考諸都城 之域,惟南門、大西、水西三門,因舊更名聚寶、石城、三 山自舊東門處截壕為城,沿淮水北崇禮鄉地,開拓 八里,增建南出者二門,曰通濟、正陽。自正陽以東而 北,建東出者一門,曰朝陽。自鍾山之麓,由龍廣山圍」 繞而西,抵覆舟山,建北門曰「太平。」又西據覆舟山、雞 鳴山。緣湖水以北,至直瀆山而西八里,又建北出者 二門:曰「神策」、「金川。」自金川北繞獅子山於內,雉堞東西相向,亦建二門,曰「鍾阜」、「儀鳳。」自儀鳳迤𨓦而南,建 「定淮」、「清涼」二門,以接舊西門。而周門西出者五:由聚 寶北至金川、神策,比通濟、正陽至太平之南北倍之。 由朝陽至石城三山,比定淮至神策之東城三山水 門至通濟,水門之東西亦倍之。東盡鍾山之南岡,北 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於內外,橫縮 屈曲,計周九十六里。《外郭》西北據山帶江,東南阻山 控野,闢十有六門:「東五曰姚坊、仙鶴、麒麟、滄波、高橋; 南七曰上方、夾岡、雙」橋、鳳臺、馴象、大安德、小安德、西 一,曰江、東、北三,曰佛寧、上元、觀音,周一百八十里。
成祖都北京
[編輯]按《成祖實錄》,「永樂元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等言: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 其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 承運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 都。制曰:『可,其以北平為北京』』。」
十四年十一月,復詔群臣議營建北京。先是,車駕至 自北京,工部奏請擇日興工。上以營建事重,乃命文 武群臣復議。於是公、侯、伯、五軍都督及在京都指揮 等官上疏曰:「臣等切惟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 俗淳樸,物產豐富,誠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皇上營 建北京,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比年車駕巡狩,四海 會同,人心協和,嘉瑞駢集。天運維新,實兆於此。矧河 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賈輻輳,財貨充盈,良材巨木已 集京師,天下軍民樂於趨事。揆之天時,察之人事,誠 所當為而不可緩。伏乞上順天心,下從人望,早敕所 司,興工營建,天下幸甚。」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 太常寺等衙門尚書、都御史等官復上疏曰:「伏惟北 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 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昔太 祖高皇帝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誠有待於今 日。陛下嗣太祖之位,即位之初,嘗陞為北京,而宮殿 未建。文武群臣合詞奏請,已蒙俞允。所司掄材,川廣 官民樂於趨事,長材大木,不勞而集。比年聖駕巡狩, 萬國來同,民物阜成,禎祥協應,天意人心,昭然可見。 然陛下重於勞民,延緩至今。臣等切惟宗社大計,正 陛下當為之時。況今漕運已通,儲蓄充溢,材用具備, 軍民一心,營建之辰,天實啟之。伏乞早賜聖斷,敕所 司擇日興工,以成國家悠久之計,以副臣民之望。」上 從之。
北京營建。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 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 安門外建十五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 十五年六月興工,至十八年冬告成。詔曰:「開基創業, 興王之本為先;繼體守成,經國之宜尤重。昔朕皇考 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建都江左,以肇邦基。肆朕纘 承大統,惟懷永圖。眷茲北京,實為都會。地勢雄偉,山 川鞏固。四方萬國,道里適均。惟天意之所屬,實卜筮 之攸同。乃倣古制,徇輿情,立兩京,置郊社宗廟,創建 宮室。上以紹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開子孫 萬世之弘規,且於巡狩駐守,實有便焉。爰自營建以 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工已 告成,選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誕新治 理,用致雍熙。於戲!天地清寧,衍宗社萬年之福;山河 綏靖,隆古今全盛之基。」乃命禮部正北京為京師,不 稱行在。
按《舊京遺事》:「京師大城一重,周四十五里,九門城周 正如印,南正陽,崇文、宣武,東朝陽,東直西阜成,西直 北德勝、安定。大城內為皇城,皇城六門:大明南向直 正陽門,東安直朝陽門,西安直阜成門,北安當德勝 門,大明東轉長安左門,西轉長安右門」,於京城正中, 皇城內樹色菁蔥,罘罳金雀,人騎馬上可望也。城外 「紅鋪七十二,禁軍守之。皇城內為宮城八門,正南第 一重曰承天之門,二重曰端門,三重曰午門。午門魏 闕分焉,曰左掖門、右掖門。」正南有五門也,東曰「東華, 西曰西華,北曰元武,周迴紅鋪三十六,亦禁軍守之, 城河遶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