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2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十三卷 |
第二十三卷目錄
歷山部彙考一
圖
考
歷山部彙考二
圖
考
歷山部彙考三
圖
考
歷山部彙考四
圖
考
歷山部彙考五
圖
考
歷山部彙考六
圖
考
歷山部彙考七
圖
考
歷山部彙考八
圖
考
歷山部藝文一
象耕鳥耘辯 唐陸龜蒙
歷山 宋羅泌
重修舜宮記 元孟從仕
登千佛山記 明樊獻科
帝舜歷山辯 賀逢吉
歷山 尤應魯
歷山部藝文二〈詩〉
歷山思親操 虞帝舜
田辭 同前
過歷山湛長史草堂 宋南平王鑠
歷山草堂應教 湛茂之
舜廟 唐張濯
舜祠 宋鮮于侁
登歷山下亭 元張養浩
同張侍御登歷山對華亭二首 明蔡經
歷山 周鳳瑞
舜廟 李先芳
九日登千佛山寺 邊貢
千佛山 陸釴
登千佛山寺 鄭芝
登千佛山 王在晉
前題 蔡汝楠
歷山部紀事
歷山部雜錄
華不注山部彙考
圖
考
華不注山部藝文一
遊華不注記 元王惲
遊華不注記 明亢思謙
華不注山部藝文二〈詩〉
遊華不注登後追詠 唐李白
登華不注山 宋曾鞏
遊華不注 元張養浩
濟南道中望華不注三首 明王世貞
同近山年丈登山 范瑟
與轉運諸公登華不注山絕頂 李攀龍
華不注晴望二首 前人
華不注 雷逵
同嚴侍御登山 黃克纘
同遊次中丞黃公韻 嚴一鵬
詠山 陳陞
華不注 劉敕
華不注山部紀事
華不注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十三卷
=歷山部彙考一〈{{{1}}}〉
濟南府之歷山
天下稱舜耕之歷山有八:在山東者三,在山西者一, 在浙江者三,在直隸者一,其在山東者一,在今濟南 府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一名大佛頭山,一名千佛 山
歷城縣歷山圖
考
[編輯]按:《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戌陽有雷澤。」〈註〉《禹貢》曰:「雷 夏既澤。」《帝王世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濟陰有歷山, 按《續博物志》,濟水東北濼水出焉。濼水出歷縣,舊水 涌若輪,齊侯會於濼是也。有舜妃廟。對山有舜祠、舜 井。舜耕歷山,亦云在此。蒲坂縣西有歷觀,舜所耕。歷 山有舜井、溈汭二水,山上有舜廟周處。《風土記》曰:舜 葬上虞,耕處即始寧、剡二縣。山下多柞木,吳越之間 名柞為「櫪」,故曰「歷山。」二說一以「濼」為「歷」,一以「櫪」為「歷」, 未知孰是,皆酈道元說。
按:《明一統志山東山川》:「歷山在濟南府城南五里,即 舜耕處。漢鄭元謂歷山在河東,宋曾鞏嘗辨其非,見 《齊州二堂記》。」
按《圖書編山東山考》:「『歷山在濟南府南五里,一名舜 耕山。古有舜祠。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 壽丘,就時於負夏』。鄭康成釋歷山在河東,雷澤在濟 陰,負夏在衛地,皇甫謐釋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河濱 在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余考之,耕、稼、陶、漁, 皆舜之初,宜同時,則其地不宜相遠。《孟子》又謂舜東 夷之人。二家所釋雷澤、河濱、壽丘、負夏,皆在魯、衛之 間。東方之地,歷山不宜獨在河東,在齊者是也。世因 河東雷首山,一號歷山,溈氷所出,舜娶堯女所居,遷 就附會,謂歷山為雷首之別號,不考其寔。由是言之, 則《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歷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 歷城,為信然也。
按《山東通志山川》:「歷山在濟南府城南五里,俗傳即 舜耕處。山南危石矗立如佛頭,人呼為大佛頭山,亦 名千佛山,南屬泰山,東連瑯琊,崇岡疊嶂,脊脈不斷。」 《通典》云:「山有太甲塚。」未詳。
按《濟南府志山川》:「歷山在歷城縣南五里,一名舜耕 山,古有舜祠。隋開皇間因石作形,鐫成佛像,又名千 佛山,建寺於上。」
按《歷城縣志山川》,歷山在城南五里,亦名佛山。《齊乘》 曰:「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歷山,舜所耕處,故其城為 歷城,為信然也。」
歷山部彙考二
[編輯]濮州之歷山
歷山之在山東者,「一在東昌府濮州城東南七十里, 西南接兗州府曹州界,相傳為舜耕處,山下有姚城」, 即舜所生之姚墟也。
濮州歷山圖
考
[編輯]按《水經瓠子水注》:「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 上,亭亭傑峙,謂之歷山。山北有小阜,南屬池澤之東 北有陶墟」,緣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聯屬,濱帶瓠河 也。鄭元曰:「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曰:「或言今 濟陰歷山是也,與雷澤相比。」余謂鄭元之言為然,故 揚雄《河東賦》曰:「登歷觀而遙望兮,聊浮遊於河之巖。」 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圖緯》,於事為允。
按圖書編:山東山考:東昌府山曰歷山,漢有舜廟。 按《山東通志山川》:「歷山在東昌府濮州東南七十里, 即舜耕處,有舜祠舊址。」東有再熟、成都二鄉,取一種 再熟,三年成都之義。
又在兗州府曹州東六十里,上有舜祠,地接東昌府 濮州。
按《東昌府志山川》:歷山在濮州城東南七十里,即舜 耕處。元千奴、王耳別里、伯牙、吾台民卜築其下,賜額 歷山書院。按《一統志》,歷山一在山西蒲州,一在濟南 歷城,並在濮者凡三。《援神契》曰:「舜生姚墟。」應劭曰:「姚 墟與雷澤相近。」今姚墟在濮,與歷山雷澤河濱壽丘 相望。則耕處在濮明矣。
《帝跡》帝舜,有虞氏,瞽瞍之子也。生於姚墟,耕於歷山, 歷山之人讓畔。〈注〉按《援神契》曰:「舜生姚墟。」應劭曰:「姚 墟與雷澤相近,後世稱為姚城,今濮州歷山下有姚 城。」鄭元曰:「歷山在河東,雷澤屬濟陰。」皇甫謐曰:「河濱 屬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則舜之生與耕稼陶 漁皆在兗、濮之間,舜疑為濮人,或謂冀州為河東,又 以舜居溈汭,乃因《禹貢》「溈水出雷首」,謂歷山為雷首 之別號,遂以冀州當之。不知《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 則鄭元所謂河東者,以濮不以冀也。好事者遂指雷 首為歷山,誤矣。宋曾鞏以齊之南山為舜耕歷山,又 非也。《孟子》曰:「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按《史記正義》 曰:《括地誌》云:「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又 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按:濮州北臨漯河,在 堯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貢》「至於南河」是也。其偃朱城 所居,即舜讓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處也。以此推之, 則舜未即位時,托跡在濮明矣。按《濮州志》語俱同 此。
按《兗州府志山川》:「歷山在曹州城東北六十里,其上 有舜祠。」又按《一統志》,「舜耕歷山,在濮州東南七十里。」 即此地也。《水經》:「雷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上, 亭亭傑峙,謂之歷山。澤之東南有陶墟。」郭緣生《述征 記》言舜耕陶所在,雷澤在今濮州。則此地為歷山無 疑。故皇甫謐亦以為濟陰歷山也。鄭元謂歷山在河 東,而《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其澤曰大野。」大野即鉅 野,則河東歷山即濟陰矣。按《曹州志》語同此。
歷山部彙考三
[編輯]費縣之歷山
歷山之在山東者,「一在今兗州府費縣城西一百二 十里,相傳為舜耕處,其旁有舜祠。」
費縣歷山圖
考
[編輯]按《兗州府志輿地攷》:「歷山在費縣西一百二十里,其 旁有舜祠,漏澤在其東北,世謂之雷澤,相傳以為舜 跡雲。」〈按明人賀逢吉尤應魯皆有辨以為宜在泗水今志泗水不載而載於費縣亦存之〉 按《費縣志地理攷》,「歷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相傳舜 耕處,旁有舜祠,東北為雷澤湖
歷山部彙考四
[編輯]蒲州之歷山
歷山之在山西者,在今平陽府蒲州城東南三十里, 相傳為舜耕處。其山上有舜廟,下有二泉,名「媯汭」,相 傳即堯釐降二女處。
蒲州歷山圖
考
[編輯]按:《書經虞書大禹謨》:「帝初於歷山,往于田。」〈蔡傳〉歷山在 河中府河東縣。
按:《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註〉鄭元曰:「在河東。」又《正 義》曰:《括地誌》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 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 山,亦名豬山,亦名狗頭山,亦名吳山。」此山西起雷首 山,東至吳坂,凡十二名,隨州縣分之。歷山南有舜井。 又云:「越州餘姚縣有歷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雲生 舜處也。」及媯州歷山、舜井,皆云舜所耕處,未詳也。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註〉縣南二 十里有「歷山」,舜所耕處。
按《水經》,「河水又南過蒲坂縣西。」〈注〉郡南有歷山,謂之 歷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 北曰汭水,迺逕歷山下,上有舜廟。周處《風土記》曰:「舊 說舜葬上虞。又《記》雲耕於歷山。而始寧、剡二縣界上, 舜所耕田,於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 歷山。」余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 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彊引大舜。
按《路史·後紀》:「歷陽之耕侵畔,乃往耕焉。田父推畔,爭 以督亢授。」〈註〉舜耕歷山,在河東,乃首陽山。《九域志》云: 「歷山有三:濟南、濮陽、河中。」今秦地池陽、灃陽、潘城、始 寧等處皆有之。
按《山西通志山川》:「歷山在蒲州東南三十里,相傳即 舜耕處,上有舜廟,山下有二泉,名媯汭,東西相距二 里,南流者為媯,北流者為汭,合流入黃河,即堯釐降 二女處。」
按《平陽府志山川》:「歷山在蒲州東南三十里,舜所耕 處,上有舜廟。」
按《蒲州志山川》:「歷山在州南六十里,乃舜所耕處,媯 汭二水出焉,上有舜井、舜廟。」
歷山部彙考五
[編輯]上虞之歷山
歷山之在浙江者,一在今紹興府上虞縣城西南四 十里,相傳為舜耕處,其山下有田,曰「象田」,井曰「舜井
上虞歷山圖
考
[編輯]按:《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無錫。」〈註〉有《歷山》《春申君》,歲祠 以牛。
按周處《風土記》,舜葬上虞,耕處即始寧、剡二縣。山下 多柞木。吳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歷山。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歷山在縣東八十里。按 《本紀》:舜冀州人,耕歷山。鄭元註云:「在河南,漁雷澤。」鄭 註云:「今屬濟陰陶河濱,今濟陰陶丘亭。」則知舜不居 於越明矣。今越有歷山、舜井、象田,蓋餘姚縣,周處《風 土記》:舜之餘族所封。舜姚姓,故曰餘姚。疑其子孫思 舜之鄉,取象於此,亦猶漢新豐之義也。
按《紹興府志山川》:「歷山在上虞縣西南四十里。今郡 中三歷山一,蕭山一,餘姚一,在此。」
按《上虞縣志山川》:「歷山即舜耕處也,在縣西南。」《會稽 舊記》云:「在小江裏始寧、剡二縣界。」
歷山部彙考六
[編輯]餘姚之歷山
歷山之在浙江者,一在今紹興府餘姚縣城北三十 五里,相傳為舜耕處,下有象田、舜井及石床足蹈處, 雙跡宛然。
餘姚歷山圖
考
[編輯]按:《明一統志》:「浙江紹興府歷山在餘姚縣北四十里。 《史記註》云:『歷山在河東,今越有歷山,舜井象田者。蓋 餘姚,舜支庶所封,其子孫思舜之鄉,取象於此。其縣 又有姚丘山,相傳雲舜母握登,感虹生舜之地。虞山 為舜避丹朱之處。大抵皆此類』。」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歷山在餘姚縣,舜支庶封此。」 按《浙江通志山川》:「歷山在紹興府餘姚縣北三十五 里,相傳舜所耕也,下有田曰象田,井曰舜井。又有石床,足蹈處,雙跡宛然。舊經云:『舜支庶封於餘姚。歷山 舜井之類,皆子孫思舜故鄉,取象於此。亦猶漢新豐 之義,非舜所耕鑿也』。」
按《紹興府志山川》:「歷山在餘姚縣北三十五里,相傳 舜所耕也。」按蘇鶚《演義》云:「歷山有四,一河中,二齊州, 三冀州,四濮州。又其二不聞。」所云不聞者,豈此山乃 其一耶?
按《餘姚縣志山川》,「歷山在縣治北四十里樣山西,帝 舜所耕之處也,有象田舜井諸蹟。」按《野客叢書》云:「歷 山有四,一河中府,二齊州歷陽縣,三冀州,四濮州雷 澤縣」,皆有舜之遺蹟。而餘姚之歷山不列其間者,則 以支庶所封,一言誤之也。夫數千年之遠,桑海變遷, 欲據之以相傳,固為不可。然自漢以來,餘姚、上虞之 名縣,皆以大舜,彼四歷山之所無,此一證也。舜禹並 時,禹之蹟在會稽,人所不疑;舜之蹟在會稽,乃獨疑 之乎?此又一證也。虞氏子孫盛於姚江者數千年,彼 四歷山未聞有顯者,此又一證也。合此三證,則歷山 之在餘姚者為是。葉華滋曰:「歷山方廣僅數畝,高尋 丈計,磊磊皆石。循東麓而上,有圓石」出土,叩之作聲。 山陽石鐫「耕隱」二字,苔蘚彷彿。有石嵌空,橫覆如床, 可坐數人,相傳為帝舜耕時避雨處,雙跡隱然。折而 西,有石圓如盆盎,盛水一泓,亢旱不竭,即舜井也。
歷山部彙考七
[編輯]蕭山縣之歷山
歷山之在浙江者,一在今紹興府蕭山縣城西三十 里,相傳為舜耕處,其下為「漁浦。」
蕭山縣歷山圖
考
[編輯]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歷山,在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俗 傳為舜耕處,其下為漁浦。」《十道志》,以舜所漁,故名。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歷山在蕭山縣西三十里,相傳 為舜耕處。又餘姚縣亦有歷山,今並存之。」
歷山部彙考八
[編輯]延慶州之歷山
歷山之在直隸者,在今宣府延慶州城西北三十里,
相傳為舜耕處,其山形似覆釜延慶州歷山圖
考
[編輯]按周處《風土記》:「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按延
《慶州志》:「延慶州,古為冀州域,在漢時為潘縣。」
〉按:《明一統志》:「延慶州歷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形似覆 釜,相傳為舜所耕之歷山。」
按:《畿輔通志山川攷》:「歷陽山在宣府延慶州西北三 十里,形似覆釜。」《明一統志》云:「即歷山。」
按:《宣府鎮志》《輿地攷》:「歷山在隆慶城之西北三十里, 形似覆釜。《隋志》」稱歷陽山在懷戎縣
{{{2}}}
=歷山部藝文一
[編輯]《象耕鳥耘辯》唐·陸龜蒙
[編輯]世謂舜之在下也,田於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聖 德感召也如是。余曰:斯異術也,何聖德歟?孔子敘《書》 於舜曰:「濬哲文明,聖德止於是而足矣,何感召之雲 云乎?」然象耕鳥耘之說,吾得於農家,請試辯之。吾觀 耕者行端而徐起,撥欲深獸之形。魁者無出於象,行 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舉手務 疾而畏晚;鳥之啄食,務疾而畏奪法。其疾畏,故曰鳥 耘。試禹之績大成,而後薦之於天,其為端且深,非得 於象耕乎?去四凶,恐害於政,其為疾且畏,非得於鳥 耘乎?不然,則雷澤之漁,河濱之陶,竟一無感召,何也? 豈聖德有時而不德耶?《孟子》曰:「堯舜與人同耳。」而好 事者飾張以就其怪,非聖人之意也。吾病其說之近 於異端,敺使合於道,人其從我乎?雖不從,吾亦不能 變其說。
《歷山》宋·羅泌
[編輯]按《九域志》,濟南、濮陽、河中,皆有歷山,俱存祠廟。而今 秦地池陽、灃陽、始寧、河縣,上虞、吳錫亦皆有之。《子列 子》云:「舜耕河陽。」《書大傳》云:「舜陶河濱。」按《元和志》乃河 東縣北四十里之故陶城。《蘇氏演義》云:「歷山有四,一 河中,二齊之歷陽縣,三冀州,四濮之雷澤。」雷澤不聞 有二,耕漁必不相遠,即此為是。今曹、濮間有舜豢龍 井、定陶城,皆其蹤也。然歷山何止四哉?信都之歷山, 《樂史》亦以為舜耕在是。《援神契》云:「舜姚墟。」應劭謂「與 雷澤相近。」《寰宇記》:「雷澤在縣東十三里,歷山在縣西 北十六里。」今濮之雷澤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謂 之歷山。山北有小阜,屬池陽之姚墟。劭、謐緣之,皆記 舜耕之所有。池之建德東十里,更有「堯城山,縣南三 十里有堯城、堯祠,雲堯巡所至。梁武於此立太原府, 縣北二十里為舜城,城有舜井,有歷山,上有堯舜二 祠。」《元和郡志》謂是兩帝南巡所至,而《周處記》「始寧界 復有舜所耕田,一山多柞,因為歷山,而以具區謂之 雷澤,以其中有大小雷山也。」王介甫從之,妄矣。夫使 帝果南巡至是,亦何豫耕稼之日邪?且杜佑謂舜生 此,而《世本》亦謂媯墟舜所生,今在西城。今長沙縣有 溈水雲。舜有都,而上虞之損石號為公嶄。會稽又有 溈水,三撫之泉經之,東入海。《圖經》以為釐降之地。祝 阿故縣又有濼水,俗呼娥姜水,原有娥英之廟。水原 山上有帝舜祠,下開大穴,謂之舜井。兗之泗源又有 陶墟,亦有舜井。其西阜號溈亭,山之下一漏澤,方十 五里,指為帝之所漁,不知此自姚墟謝息所遷。又《水 經注》,上虞一曰虞濱,《太康地記》為避丹朱之所,而雷 澤亦非一周處,謂是太湖,故《寰宇記》引《尚書釋言》謂 在震澤。若陽城,漢獲澤縣,《墨子》言舜漁在此澤,今在陽城西北十二里。《寰宇記》謂烏虢,誤矣。《郡國志》言邑 西今有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陽、岳之沅江,故梁之 重華縣有《虞帝城記》,亦謂是所都。而《述異記》云:「湘水 岸三十里有相思宮、望帝臺,志為二妃之跡。冷道、臨 武、桂陽、藍山等處,悉有帝堯之祠。藍山更有舜水、舜 鄉,縣西十五里與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 廟。江華太平鄉有舜女寺」,即此。按歷城東南十里廟 山,晏氏《三齊記》在縣東南,後人思舜而置廟也。《湘中 記》云:「地有舜之遺風,人民純朴,故老猶彈五絃之琴, 為漁父辭,莫不以為虞帝之居。」豈盡信耶?
《重修舜宮記》元·孟從仕
[編輯]出泗水縣治愬陽,朝而行八十里之遙,有山曰歷山, 世傳以為帝舜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臺, 指為遺跡者甚多。山之東里許有祠有石,刻金大安 元年重修碑也。其營始之日,則莫可考矣。日月既久, 風雨剝落,丹青汙漫,瓦甓罅漏。里之耆老季珍諸人, 一日聚而謀曰:「吾徒幸生帝里,祠宇傾圮,可坐視耶?」 於是同聲相和,戮力相率,富者以資,貧者以力,庀匠 飭材,勞於王事,不數月畢功焉。翬飛矢棘,一復舊觀, 乃礱石為碑,咸來求文。嗚呼!帝之盛德至道,大聖大 賢,孔孟而下數千年間,贊稱褒美,載在方冊者,不可 勝紀。復加一辭,是譽天之高,誇地之厚,非愚則惑也。 雖然,嘗試叩歷山之人,雖嘖嘖雲「舜跡」,似常談之不 經者耳。曷摭諸經史之中,表表然係乎世教者,而告 之以興起其俗而正其妄哉?夫天地始位,而人生焉, 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綱紀固已從而具矣。然載 籍之中,行之各能盡其道為法則,於天下後世不失 其正者,帝舜而已。舜之於為君,則憂勞天下以熙其 績;於為臣,則舉賢去凶,佐帝堯以竭其忠。於為子,則 「祗載齋慄」,《事瞽》。「以盡其孝;於為兄則棄怨捐怒,友 弟象以全其愛;於為夫則修己行敬,刑二女以信其 義。」蓋帝之行如此,故雖極天地之運,窮四海之廣,凡 為君臣、為父子、為兄弟、為夫婦,取以為法,無有所不 當廟而祀者。今此社之眾,特以陵寢之故而興是功, 其亦能達於斯乎?衣冠祠宇,煥然既具。苟能因廟而 敬像,因像而思道,「求帝之行於經史之中,較以為法, 必將風俗漸厚,而歸於善矣。」某承乏縣職,既愧無承 宣之術以導斯民,而此廟之新者,關乎世教。故拜稽 首而樂為之書。仍作歌詩,俾侑歲時之祭祀雲。辭曰: 「於穆舜兮古聖皇,升側陋兮繼陶唐。治無為兮坐巖 廊,調五絃兮四海康。嗟百年兮道陟方。渺蒼梧兮雲 茫」茫,仰神靈兮心不忘。望歸來兮安故鄉。薦蘋藻兮 羅酒漿,竭微誠兮歲蒸嘗。不遐棄兮御一觴,祐吾民 兮樂無央。
《登千佛山記》明·樊獻科
[編輯]予來濟南之三月,居臬署中,望城南有山翼然者,千 佛山也,山去城僅六七里。七月七日,古橋宋君邀飲 演武場,場與山復邇,予時先往,亟命輿登山,歷石澗, 循香積院右轉,蓋盤陟三四折,始至山巔。巔巖鑿佛 像,大小不可勝計,故名「千佛山」雲。山多棗樹,方纍纍 如垂珠,而蟬聲如曳縷不絕。近巖下,石洞奧窔,中有 池丈許,深碧不可測,遊人多飲而甘之。洞口有門,題 曰:「龍泉洞。」洞之前為對華亭,蓋與華不注山相向也。 亭之東為大佛山,奇衺;而右為茂陵山。華之西為鵲 山,乃扁鵲舊跡。復迤𨓦為藥山,陽起石產焉。自藥山 而南為匡山,隱隱隆隆,復環接千佛山之左,而濟南 城當其中。予乃坐對華亭,命酌而歌。既而俯瞰城中, 有若池荷浮碧者數處,蓋碧琉璃瓦掩映,乃德王諸 宮殿也。稍後有若鋪紅閃日者,僅一隙,孔子宮牆也。 餘見草樹微茫,煙雲蔽野,而城中官舍室廬殆蟻穴 哉!予竊嘆茲山之高,不過數百丈,而下視城中已若 是。設真仙從空中視之,則不啻秋毫矣。世人顧多怩 怩塵壤間,日悚意駢顏於得失利害之衝。豈非爭雄 蟻穴。競銳秋毫哉。
《帝舜歷山辯》賀逢吉
[編輯]按:舜耕歷山,紀載不一。《山東通志》博綜審覈,一以為 在濮州,一以為在冀州、河東,一以為在齊地,而卒以 濮州為正,並無一語及泗。惟祠祀內載有舜皇廟云: 「夫三者之說,或取諸應劭,或取諸鄭元,或取諸皇甫 謐,而竟未聞以《孟子》說為証者。《孟子》不云乎:『舜生於 諸馮,遷於負夏,東夷之人也』。」又云:「自耕稼陶漁以至」 為帝,無非取諸人者。《朱子解》曰:「耕於歷山,陶於河濱, 漁於雷澤。」今考本縣,歷山之東有費縣諸馮村,是舜 所生處也。兗州古瑕丘,即負夏地,是所遷處也。歷山 沃饒,是所耕處也。泗河之濱有土澗石溝,稱為名陶, 是所陶處也。歷山東北匯為巨湖,每遇盛夏,瀰漫無 涯,霜降水涸,聲震原野,是所漁處也。以是地而質諸 孟子之言,若合符節矣。於今歷山有帝舜廟及娥皇、 女英二臺,雖未詳所始,而宋金元三朝有重修碑記, 稱帝里雲。《詩》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我泗山川,故稱 奇異,有帝舜遺跡,在在可稽,獨奈何不辯?且《孟子》既曰:「舜東夷之人也」,又曰:舜之居深山之中,冀州河東 姑置無論,即濮州濟南,孰有在吾泗之東者?濮州、濟 南之山,孰有深於吾泗者?草茅《管窺》,必以舜為「泗人」 無疑,敢冒論之,以俟考古君子或於鄙言有取焉。
《歷山》尤應魯
[編輯]余按《山東通志》及府志,歷山凡三見,而泗不與焉:一 在冀州,一在濟南,一在濮州。據二誌所參定,皆謂歷 山在濮州,蓋本於《援神契》「舜生姚墟」,應劭「姚墟與雷 澤相近」之言也。姚墟在濮,與歷山雷澤河濱,負夏相 望,故謂舜之耕歷在濮,而談濟南、冀州者皆退矣。第 於吾泗亦未之深考焉。夫舜生於諸馮,而今曰舜生 姚墟,蓋謂諸馮之姚墟也。語見本府《帝跡誌》。其說是 矣。今濮州亦有諸馮乎?余考費縣有諸馮村,離泗十 里。而《水經》云:魯國卞縣東南有姚墟,世謂之陶墟,井 曰舜井。墟東有漏澤,方十五里,淥水泓渟,凡三大澤。 西際有阜,俗謂之媯亭山,見《天中誌》。由此觀之,則泗 固亦有姚墟矣。《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余觀濮州 多澤國,深山二字,恐濮與泗自當有辨。雷澤在歷山 之北,雖非《禹貢》之雷,夏既澤而湖面方十五里,秋冬 水涸,響聲若雷,名固不虛。再讀唐人《過河濱賦》云:「步 出城西門,徘徊見河濱。當其側陋時,河水清且潾。至 化無苦窳,宇宙將陶甄。」則泗河之濱,良舜所陶處也。 《水經》又云:負夏即瑕丘,為今兗州府城,則負夏固濮、 泗共之矣。故舜廟、舜井、媯亭山、娥皇、女英臺皆在泗 歷山遺跡尚在,自宋而金而元,俱有遺碑稱帝里雲。 余登歷山,謁帝舜廟,詢之老成人,咸謂此廟十里之 內,蝗暔不入境,冰雹不降災。儻所謂聖跡,是耶非耶? 再考府誌所述《水經》,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與《天中 誌》所載《水經》「姚墟」、「姚桃」不同。以愚意度之,桃與陶音 相類,陶與姚音相類,訛以傳訛,所從來舊矣。則以「桃 墟」即為姚墟,亦未為牽合附會之說也,而況《天中誌》 又足徵乎?因併述之,以備參考。
歷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歷山思親操》虞帝舜
[編輯]舜遊歷山,見烏飛,思親而作此歌。
陟彼《歷山》兮崔嵬,有烏翔兮高飛。「瞻彼鳩兮徘徊,河 水洋洋兮清泠,深谷鳥鳴兮嚶嚶,設罝張𦊰兮思我 父母力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吾將安歸?」
《田辭》〈按此二首俱見琴操疑皆後人所損也〉同前
[編輯]「荷此長耜,耕彼南畂。」四海俱有,
《過歷山湛長史草堂》宋·南平王鑠
[編輯]茲嶽蘊虛詭,憑覽趣亦贍。九峰相接連,五渚逆縈浸。 層阿疲且引,絕巖暢方禁。溜泉夏更寒,林交晝常蔭。 伊余久緇涅,復得味恬淡。願逐安期生,於焉愜高枕。
《歷山草堂應教》湛茂之
[編輯]閉戶守元漠,無復車馬跡。衰廢歸丘樊,歲寒見松柏。 身慚雎陽老,名忝「《梁園》客。」習隱非朝市,追常在山澤。 離離插天樹,磊磊閒雲石。持此怡一生,傷哉駒過隙。
《舜廟》唐·張濯
[編輯]古都遺廟出河汾,萬代千秋仰聖君。蒲坂城邊長逝 水,蒼梧野外不歸雲。寥寥設薦魂應在,寂寂虞篇德 已聞。向晚風吹庭下柏,猶疑琴曲詠《南薰》。
《舜祠》宋·鮮于侁
[編輯]道歷山兮逶蛇,思古人兮感嘆。並儲胥兮肅止,仰魯 雲兮晻曖。獸何鳴兮林中,鳥何悲兮山上。木何為兮 不剪,草何為兮茂暢?帝之神兮在天,帝之德兮在人。 物具兮四海,心精兮一純。采秀實兮山間,摘其毛兮 澗底。玉醴湛兮瓊芽,肴脩雜兮蘭𦶜。樂備兮九奏,鳳 舞兮《儀韶》。人駿奔兮如在,君卒享兮神交。
《登歷山下亭》元·張養浩
[編輯]童年曾記此遊遨,邂逅重來感二毛。翠繞軒窗山陸 續,碧縈城郭水周遭。風流誰道江南好,人物都傳海 右高。怪得登臨詩興淺,鵲華曾見謫仙豪。
《同張侍御登歷山對華亭》明·蔡經
[編輯]歷下名山秋復登,丹崖青嶂鬱層層。徑緣採菊行將 遍,檻為看雲悵獨憑。遠岫斜陽迷去鳥,疏林涼月送 歸僧。凌高小結依龍洞,坐對華峰翠欲凝。
又 《前人》:
秋日南山氣轉嘉,縈迴石磴帶晴沙。琳宮上接三千 界,雲樹遙連幾萬家。百頃蒼茫凌菡萏,諸峰羅列鎖 煙霞。同遊並是觀風客,極目應憐草樹斜。
《歷山》周鳳瑞
[編輯]城頭清曉日曈曈,環聳群峰氣象雄。春雨滿犁千古 淚,《南薰》高唱萬年風。懸崖水瀉波紋綠,絕頂花開樹 色紅。入暮環山松籟發,依稀猶似理絲桐。
《舜廟》李先芳
[編輯]歷山高枕瓠河隅,遺廟千秋壯版圖。土俗至今傳讓畔,居人猶自說成都。重華遙想風雲會,《元德》空瞻日 月徂。欲弔湘靈無處所,海天愁思隔蒼梧。
《九日登千佛山寺》邊貢
[編輯]南山空崒嵂,野老倦登臨。城郭千年跡,雲霄萬里心。 夕陰涵積水,風葉下長林。短髮新來白,黃花不可簪。
《千佛山》陸釴
[編輯]岱陰煙霧鎖龍宮,香閣岧嶢翠巘重。狂客偶攜青玉 杖,高僧長住白雲峰。瑤燈萬象懸虛照,松磬千年起 暮舂。蓮社風流吾所羨,宦途禪榻未從容。
《登千佛山寺》鄭芝
[編輯]千佛何年鑿,躋攀此日緣。乾坤浮華㟙,雲樹入幽燕。 龍去洞無主,鶴來寺有仙。山靈知客至,細雨故濛然。
《登千佛山》王在晉
[編輯]春郊積翠錦雲連,嫩綠新黃色色鮮。千佛蓮花香帶 雨,孤城雉堞翠生煙。高峰東鎖華泉水,飛瀑平分歷 下田。憶昔旻天呼不應,牛羊畎畝苦胝胼。
《登千佛山》蔡汝楠
[編輯]出郭偕雙彥。登巖扣梵筵。松雲龍洞口。花雨佛樓前。 濟水南流合。華峰北斗連。照臨齊地小。共覽一燈燃。
歷山部紀事
[編輯]《搜神記》:「虞舜耕於歷山,得玉曆於河際之巖。舜知天 命在己,體道不倦。」
《曹州志》:「舜耕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
《路史疏仡紀》:「夏后氏取歷山之金制幣賣之,羨餘胥 給,以均諸侯。」〈註〉《高道穆表》:「禹遭大水,以歷山之金鑄 錢,救人之困。」
《歷城縣志》:「公玉帶,歷山老樵也。得黃帝明堂圖於石 窟中。武帝欲作明堂於奉高傍,未曉其制度,帶乃上 之。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如帶圖。」
歷山部雜錄
[編輯]《歷城縣志》:太甲陵中宮東南,《漢書》載《皇覽》云:「太甲有 冢在歷山上。」
王秋娘墓在佛山下,碑鐫「王小姐」者是也。王大儒詩 云:「斷腸碑上小名香,風雨經年損珮璫。鏡瘦迥非新 月樣,花殘猶憶舊時妝。家家載酒逢寒食,歲歲招魂 總故鄉。紅袖撩人尋女伴,誰憐孤塚葬鴛鴦。」
齊郡歷山上舊有鐵鎖,大如人,背繞其峰再匝。相傳 本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挽鎖斷,飛來於此。 歷山題詠,獨王中丞在晉,寫出旻天號泣之懷。近日 丹陽諸葛晉明詩曰:「南山秀色映齊州,千佛雲屏蒼 翠浮。北眺湖城縈濼水,遙臨華㟙障清流。耕耘業舊 遺淳俗,鹿豕林荒憶昔遊。願借旻天千古淚,化為甘
澍潤平疇」,大與黎陽意協華不注山部彙考
[編輯]《左傳》「之華」 不注。
華不注山在今山東濟南府城東北十五里,一名摩 笄山,亦名金輿山,山下有華泉,以其形如華跗之注 於水,故名。
華不注山圖
考
[編輯]按:《春秋左傳,成公二年》:「六月癸酉,齊師、晉師戰於鞍, 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註〉「華」,不注「山名。」
按《水經》,「濟水又東北。」〈脫一逕字〉華不注山。〈注〉單椒。秀澤不 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 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 也。」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 與晉郤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逢丑 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丑父使公下 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丑父,郤子將戮之,呼 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矣。」郤 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 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絕聽瀆二十里,注於濟。 按:《書》蕉華不注,言此山孤秀,如華跗之注於水,其說 甚異而有徵。《九域志》云:大明湖望華不注,山如在水 中。
按:《山東通志山川》華不註:「山在濟南府城東北十五 里,一名金輿山,下有華泉。」
按《濟南府志山川》華,不註:「山在府城東北十五里。《左 傳》云:『從齊師至於靡笄之下,逢丑父與公易位,使公 下如華泉取飲』。」則此山亦名靡笄。《地記》亦名金輿山 前道院有石刻太白諸賢詩。院前即華泉。按《歷城 縣志》語同此。
華不注山部藝文一
[編輯]《遊華不注記》元·王惲
[編輯]濟南山水可遊觀者甚富,而華峰、濼源為之冠。余到 官八月,湖光山色,朝夕與對於庭戶幾席間,若無所 睹,心有所不快焉。然每以歷居卑濕為念。或有云:「堰 頭者,迺自昔潨引諸泉入大清之峻口也。一鍤之力, 不崇朝可徹而陸之,常欲一往而未遑也。」冷竈節得 暇且寬。憲使耶律君邀餘暨簽書杜君為茲山遊,且 「尋堰頭之盟諾焉。」逮十有一日,遂自歷下亭登舟,亂 大明湖,經會波樓下,出水門,入廢齊漕渠,所謂小清 河者是也。汎灔東行,約里餘,運肘而北,水漸瀰漫,北 際黃臺,東連疊徑,悉為稻畦蓮蕩,水村漁舍,間錯煙 際,真畫圖也。於是綠萍蕩漿,白鳥前導,北望長吟,華 之風煙勝賞,盡在吾目前矣。是日也,天朗氣淑,清風 徐來,水平不波,鳴絲歌板,響動林谷,舉酒相屬,開口 而噱。少頃,扶掖登岸,相與步入華陽道觀。主人方布 幾延賓,僕以疾作遽還,二君為愀然也。至於罔獲陟 連雲絕頂,追謫仙之逸駕,叫蒼梧之暮雲,富覽江山, 以盡遊觀之美。特閑適餘事,初不訝其從違,正恐山 靈獨回俗駕,造物者有所靳耳。既歸,伏臥舟中,怦怦 焉如宿酲在懷,殊伊鬱也。但聞兩舷間風水之聲,自 宮自商,拍拍盈耳,殆魏獻子之歌鐘石、鍾山之水樂 也。且念華峰之勝,樂在近郊。因以步里計之,自歷亭 北至華陽院下,廿里而遠。由水門抵黃臺北渚,十八 里而近。以葦汀漁箔,周折灣漵,從城東北阿至艤舟 山家,蓋且十曲矣。
《遊華不注記》明·亢思謙
[編輯]「華不注」之奇,聞宇內舊矣。嘉靖壬戌季秋既望,余履 齊之三月也。值政務稍清,乃約司農南海黃公可大、 憲長豐城雷公逵、憲副上黨李公敏德、安成劉公佃, 閫帥仁和周公嶅、淮陽劉公煥往遊焉。道故,自大明 湖出,時關門樞腐不可闢,乃出齊川門,繇陸行穿澮 畝間。秋雨新霽,野無纖埃,稻刈方登,三農樂歲豐。執 手相慰勞,觸之令人脫然有遐思。抵華陽宮,會食廣 庭中。頃則逶迤造山麓,仰視孤峰,四無延附,峭拔特 起,如碧凝黛染,直侵雲表;奇石雜列,若虯龍虎豹,盤踞奮揚,攀延而登,窮峰之奇止焉。俯視齊城,若在幾 席下。群山環峙,泉流交注,湖光樹色,映帶左右,斜陽 暮靄,焜燿飛揚,誠天下奇觀也。夫宇「宙既開,茲峰即 奠,近連城邑,非荒絕僻遠之區。顧樵夫賈客過之,而 不知官轍來遊,或值時多故困於簡書而不及。今聖 明久道,環海乂康,封域政修,民安田裡。自公多暇,偕 我良朋,悠悠然境物與俱而中無所繫,洋洋然造物 與遊而外無所營,心暢神怡,得以適吾真焉。孰非君 上之賜,遭值之隆耶?」於是雷公倡《近律》一章。各應而 和之。晉亢思謙為之記。
華不注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遊華不注登後追詠》唐·李白
[編輯]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拔,綠秀如芙蓉。 瀟灑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餘一白鹿,自挾雙青龍。 含笑凌倒影,欣然願相從。
《登華不注山》宋·曾鞏
[編輯]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遙臨濟水南。翠嶺嫩峰晴可 掇,《金輿》陳跡久誰探。高標特起青雲近,壯士三周戰 氣酣。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
《遊華不注》元·張養浩
[編輯]蒼煙萬頃插孤岑,未許華山冠古今。翠刃刺雲天倚 劍,白頭歸第日揮金。攀援直欲窮危頂,歌舞休教阻 壯心。星月滿湖歸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陰》。
《濟南道中望華不注》明·王世貞
[編輯]《華不》注何崎嶔,青天削立峰岑。寄語三周鐵騎,何如 一杖登臨。
又 《前人》:
欲雪千山自瞑,將風萬樹生寒。償債平生車馬,誤人 一世衣冠。
又 《前人》:
翛翛檜栝風緊,藹藹桑榆日斜。莫怪牛羊未下,中峰 自有人家。
《同近山年丈登山》范瑟
[編輯]福地標雲迥不群,春山邀客醉晴雲。煙開華頂芙蓉 出,風送霞觴蘭蕙薰。湖水似隨孤嶼轉,洞簫如向九 天聞。蓬萊清勝稱難到,何得相攜挹翠芬。
《與轉運諸公登華不注山絕頂》李攀龍
[編輯]中天紫氣抱香爐,複道金輿落帝都。二水遙分青嶂 合。一峰深注白雲孤。岱宗風雨通來往。海色樓臺入 有無。不是登高能賦客。誰堪灑酒向「平蕪。」
《華不注晴望》前人
[編輯]颺紫芙蓉第一枝,層雲吞吐弄奇姿。斜陽倒影明湖 裏,還似當年三匝時。
又 《前人》:
西嶽蓮峰誰擘開,浮嵐滴翠遠飛來。還如畫出明湖 上,螺髻朝朝對鏡臺。
《華不注》雷逵
[編輯]怪石崢嶸薄碧空,巨靈何此卓巃嵷。三齊城郭湖光 裏,一代風塵眼界中。移坐頻斟消野興,振衣欲上倚 穹窿。徘徊忽憶《垂堂戒》,惆悵雲梯月色東。
《同嚴侍御登山》黃克纘
[編輯]一徑迢迢上翠微,洞門深處憩斜暉。孤高欲競南山 聳,窈窕如含細雨飛。載酒峰頭酣野色,行春郭外霽 霜威。珠宮不瞰明湖水,醉泛蘭舟待月歸。
《同遊次中丞黃公韻》嚴一鵬
[編輯]寂寂山陰花事微,攜樽選勝倚斜暉。危峰崒嵂形如 墜,怪石參差勢欲飛。已慶桑麻沾雨濕,還教狐鼠避 霜威。登臨不盡《探奇興》,日暮蘭橈醉月歸。
《詠山》陳陞
[編輯]嶙峋高峙小清前,直達山根泊畫船。半頃遙浮紅日 動,一峰半與白雲連。捫蘿倏可凌霄外,載酒還看到 斗邊。南望群峰無數處,何如孤嶂插青天。
《華不注》劉敕
[編輯]亂石堆雲立,孤峰入碧天。杯浮銀漢水,袖挽海門煙。 帆影清流外,湖光落照邊。「好乘白鹿去,蓬島覓群仙
華不注山部紀事
[編輯]《歷城縣志》:「華不注泉,齊頃公取水處,方圓百餘步。北 齊時有人以繩千尺沉下,試之不窮,繩出赤如血,其 人不久坐事死。」
明黃郡守濬河,掘出閔子石棺,盛其首移之高原。今 華不注山下石棺尚存。
王敕字懋倫,號雲芝,成化甲辰進士,少有仙骨,穎邁 絕人。讀《書華》不注山東臥牛山寺。嘗與友人趙璧晚 眺,見山坡火光,疑為燐火。公不言,但夜分持石誌火, 積石成壘,一夜潛發之,二尺許得石匣,函書二冊,脫 衣裹回。每中夜沐浴焚香虔祝,展誦一年後能知未 來休咎,御風出神。
華不注山部雜錄
[編輯]《歷城縣志》:「迴車澗在華山下,郤克逐齊侯處也。草俱 連騫,蔓生如旋螺,俗雲兵車繞匝所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