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3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七卷目錄

 首陽山部彙考一

  圖

  考

 首陽山部彙考二

  圖

  考

 首陽山部彙考三

  圖

  考

 首陽山部彙考四

  圖

  考

 首陽山部藝文一

  首陽山賦         漢杜篤

  弔伯夷文         魏阮瑀

  首陽山賦有序     晉阮籍

  伯夷叔齊祠記      宋黃庭堅

  雷首山記         明呂柟

  遊首陽山記         都穆

  首陽山夷齊祠記      張四維

  首陽山辯        河南通志

 首陽山部藝文二

  採薇歌        商伯夷叔齊

  詠懷詩第九首       晉阮籍

  謁夷齊廟         唐李頎

  首陽山行        宋郭仕道

  謁夷齊廟         明薛瑄

  夷齊墓           胡謚

  夷齊祠          劉成德

  謁二賢祠         史資教

  舜城東有舜廟首陽有夷齊祠 張四維

  首陽晴雪         張循占

  前題            楊瑩

  謁首陽山夷齊祠       張廣

 首陽山部紀事

 首陽山部雜錄

 首陽山部外編

 五老山部彙考

  圖

  考

 五老山部藝文

  五老峰大明觀贈隱者    唐姚係

  五峰隱者          薛逢

  五老峰         宋王禹偁

  五老歌          明楊溥

  五老峰訪張赤腳       胡濙

  玉峰山偶題         韓文

  五老峰          王含光

 五老山部紀事

 五老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三十七卷

=首陽山部彙考一{{{1}}}

蒲州之首陽山

歷觀傳記所稱首陽山為夷、齊隱處者不一,一說在 山西蒲州,一說在河南偃師,一說在直隸永平,一說 在陝西鞏昌,諸家所論,蓋各有案據焉。其在蒲州者, 即《禹貢》「雷首」、《唐風》所謂「采苓采苦」者也。一名方山,一 名堯山,又名獨頭山。山南有夷、齊墓與祠。

蒲州首陽山圖

蒲州首陽山圖
考證

[編輯]

按:《書經夏書禹貢》:「壺口雷首,至於太岳。」蔡傳雷首,地誌 在河東郡蒲坂縣南,今河中府河東縣也。 按《詩經唐風》:「采苓采苓,首陽之巔。采苦采苦,首陽之 下。《采葑》采葑,首陽之東。」朱註《首陽》,《首山》之南也。大全孔氏 曰:首陽,在河東蒲坂南。「三山。」李氏曰:「亦名雷首山。」安 成劉氏曰:「《集傳》以『首』」為山名,「陽」為山之南。《春秋傳》亦 曰「趙宣子田於首山。」然此詩下章又雲「首陽之東」,則 似「首陽」二字同為山名。《論語集註》亦嘗指首陽為山 名矣。豈泛名其山則曰首山;自山南而言則又獨得 首陽之稱乎?

按《史記伯夷傳》:「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 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在南。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史記》曰: 「趙盾田首山,息桑下有餓人。祁彌明縣南二十里有 歷山,舜所耕處。」又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馬融曰:「在 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按《晉書地理志》,河東郡蒲坂。有雷首山,夷齊居其 陽,所謂「首陽山。」

按《水經》,「河水又南逕雷首山西。」山臨大河,北去蒲 坂三十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俗亦謂之堯山。山 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 曰:「縣有堯山,有祠,雷首山在南。」事有似而非,非而是, 千載眇藐,非所詳耳。

又南,《涑水》注之。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坂 分,山有夷齊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 齊所隱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 夷齊墓。」其水也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傳》曰:「壬戌, 天子至於雷首。犬戎胡觴天子於雷首之阿,乃獻良 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於雷水之干」是也。昔趙盾 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即於此也。涑水又西南 流,注於河,《春秋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 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雷首山在河中府河東縣, 本蒲坂,舜都也。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石曼卿 詩謂「恥生湯武干戈日,寧死唐虞揖遜區。」《詩唐風采 苓首陽》。

按《詩·地理攷·唐風》·首陽,朱氏曰:「『首山之南也』。孔氏曰: 『首陽之山,河東蒲坂縣南』。馬融曰:『華山之北,河曲之 中』。」《水經注》:雷首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輿地廣 記》:「在永樂縣北三十里。」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首陽山在蒲州東南三十里, 即《禹貢》雷首山也。殷伯夷、叔齊隱此,上有夷齊墓並 廟。」

按《山西通志山川》:「首陽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一名 雷首。」《禹貢》:「壺口雷首,至於太岳,與二華爭高,峰巒巉 崒,又名方山。殷伯夷、叔齊隱此,歿葬山麓,墓祠俱存。」 唐李頎有詩。《水經注》曰: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俗亦謂之堯山。

獨頭坂在州南四十里,乃雷首一丘,突兀當路,外臨 大河,內穿峻坂,東接夷齊祠,南達潼關。 按《平陽府志山川》:「首陽山在蒲州南三十里,一名雷 首。《禹貢》雷首即此。又名方山。殷伯夷、叔齊隱此,歿葬 山麓,墓祠俱存,俗亦謂之堯山。」又都穆以中條為雷 首,謂首陽乃首山之陽,非雷首也。其說與《括地誌》亦 合,並載之。

獨頭坡 語同《通志》。

獨頭村在首陽山下。俗謂首陽為「龍頭。」

《古蹟》雷澤在蒲州南四十五里雷首山下。舜漁於雷 澤,即此。

按《蒲州志山川》:「首陽山在州南四十五里,即雷首山 之陽,南與太華對峙。殷伯夷、叔齊隱於此,祠墓在焉。」 《西京述紀》與《太華仙掌辨》皆云「太華、首陽本為一山, 巨靈劈開,以通河流。」其說誕不足信,舊志亦為辨雲。

首陽山部彙考二

[編輯]

偃師縣之首陽山

首陽山之在河南偃師者,在縣城西北二十五里,即 戴延之所謂「洛陽之東北山」也。山有夷齊廟,相傳即 夷、齊餓死處

河南首陽山圖

河南首陽山圖

[編輯]

按:《水經》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河水南對首陽 山,《春秋》所謂「首戴」也。夷齊之歌所矣,曰「登彼西山,上 有夷齊之廟。」前有二碑,並是後漢河南尹廣陵陳導、 洛陽令徐循與處士平陽蘇騰、南陽何進等立,事見 其碑。

按戴延之《西征記》:「洛陽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 有伯夷、叔齊祠,或雲餓死此山。」

按:宋王楙《野客叢談》:首陽山有三:一蒲坂,二隴西,三 洛陽。《論語注》以蒲坂為夷、齊所餓之地,以僕考之,洛 陽者為是。阮瑀弔伯夷曰:「適彼洛師,瞻彼首陽,敬弔 伯夷。」《論語注》謂蒲坂,非也。按洛陽與偃師接壤此謂在洛陽即西征記所謂洛

陽東北,今偃師縣之西北也。

按:《明一統志河南山川》:「首陽山在河南府偃師縣西 北二十五里,商伯夷叔齊隱此。」詩:「采苓采苓,首陽之 巔。」晉阮籍詩「步出上東門,北望首陽岑」,即此。

按《河南通志山川》:「首陽山在偃師縣西北二十五里, 日之方升,光必先及,故名。」

按《河南府志山川》:「首陽山在偃師縣西北二十五里, 邙山之最高者,日出先照,故名。商伯夷、叔齊叩馬諫 武王,後隱此。詩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即此。又漢賈 逵雲在蒲坂,亦未考孰是。」按《偃師縣志》語同此。

首陽山部彙考三

[編輯]

永平府之首陽山

首陽山之在直隸永平者,在府城東南十五里,俗名 「陽山」,與孤竹山對峙,相傳為夷齊隱處。

直隸首陽山圖

直隸首陽山圖

[編輯]

按《廣輿記》,「永平府陽山,在府城東南十五里,峰巒高 聳,下多溪谷,即李廣射石處。」按盧龍縣志陽山即首陽山 按《永平府志古蹟攷》:首陽山在盧龍縣城東南十五 里,南臺山之左。又有孤竹山,在南臺山之右,與首陽 山對峙。《論語註》:「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坂縣華山 之北,河曲之中』。」《史記正義》所引諸說,或雲在隴西,或 雲在洛陽,或雲在遼西,或雲在清源縣岐山西北。又 宋白《北番地理志》曰:「首陽山在平州。」舊志言:「今永平府城東南十五里有崵山,一作陽山,即其地。竊意二 子當日之逃,為國人之將立己耳。及中子既為君,則 名分已定,可以無嫌。子臧之反於曹,季札之反於吳, 古之人有行之者,二子何獨不然?況西土之人皆為 讎國,箕子之去,又適朝鮮,天下宗周之時,舍故都其 何往?《舊志》云:孤竹遠在東方,周初隔「山戎而蔽於燕, 燕史無通於中國。中國之首陽,人表為口實,而海濱 孤竹,無從稱之矣。是後日入於夷,史失表之,是或一 說也,存之以備採。」按:《盧龍縣志》語同此。

首陽山部彙考四

[編輯]

鞏昌府之首陽山

首陽山之在陝西鞏昌者,在府城西四十里,即曹大 家所謂「在隴西」者也。其山為渭水發源處,山之麓有 夷齊祠及夷齊墓,相傳夷、齊採薇於此。

陜西首陽山圖

陜西首陽山圖

[編輯]

按:《史記伯夷傳註正義》曰:「曹大家注《幽通賦》云:『夷齊 餓於首陽山,在隴西』。」

按:《水經渭水注》:「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 山在鳥鼠山西北。」

按:《廣輿記》:「鞏昌府首陽山,在府城西四十里,即夷齊 採薇處,有二賢祠、雙塚」可證。

按《鞏昌府志山川攷》:「首陽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夷齊 採薇處,其麓有二聖墓,墓旁建祠,年遠損壞,紀太守 重葺。」按《隴西縣志》語同此。

按以上所載首陽山凡四處謂在蒲州者固是矣即謂在偃師在永平在鞏昌者亦各近似蓋偃師西接洛陽近孟津牧野之地當為西來孔道以地勢考之似可信也永平為古孤竹國而夷齊孤竹君子去國懷鄉人情類然況夷齊自叩馬而讓之後視天下無一可居之土或者思先人之墳壟而還居故都未可知也至鞏昌昔屬周地夷齊既不食周粟寧復密邇其國乎但伯夷曾就養西伯或因就養之後遊行西方偶至其山而遂居之此亦事之或然者故並有取焉他若莊子所云首陽山在岐陽之西山西通志所云遼州和順縣有首陽山其謂在岐陽之西者既無可考即謂在和順縣者查縣志首陽山下亦未言夷齊事則意此皆山名偶同非即為夷齊隱處也故不敢概入此山彙考

首陽山部藝文一

[編輯]

《首陽山賦》
漢·杜篤

[編輯]

嗟首陽之孤嶺,形勢崛其盤曲,面河源而抗巖,隴堆 隈而相屬。長松落落,卉木蒙蒙,青羅落莫而上覆,穴 溜滴瀝而下通。高岫帶乎巖側,洞房隱於雲中。忽吾 睹兮二老,時採薇以從容。於是乎乃訊其所求,問其 所修,州域鄉黨,親戚匹儔,何務何樂,而並茲遊矣。二 老迺答余曰:「吾殷之遺民者也。厥嗣孤竹,作藩北湄。」 少名叔齊,長曰「伯夷,聞西伯昌之善政,育年艾於黃 耇,遂相攜而隨之,冀寄命乎餘壽。而天命之不常,伊 事變而無方,昌服事而畢命,子忽覯其不祥,乃興師 於牧野,遂干戈以伐商。乃棄之而來遊,誓不步於其 鄉,余閉口而不食,並卒命乎山旁。」

《弔伯夷文》
魏·阮瑀

[編輯]

余以王事,適彼洛師。瞻望《首陽》,敬弔伯夷。東海讓國, 西山食薇。重德輕身,隱景潛暉。求仁得仁,報之仲尼。 沒而不朽,身沉名飛。

===
《首陽山賦》有序
晉·阮籍
===

正元元年秋,余尚為中郎,在大將軍府,獨往南牆下北《首陽山,賦》曰:

「在茲年之末歲兮,端旬首而重陰。風飄回以曲至兮, 雨旋轉而纖襟。蟋蟀鳴乎東房兮,鶗鴂號乎西林。時 將暮而無儔兮,慮悽愴而感心。振沙衣而出門兮,纓 委絕而靡尋。步徙倚而遙思兮,喟歎息而微吟。」《將修》 請幫助識別此字。而欲往兮,眾齹齹而笑人。靜寂寞而獨立兮,亮孤 植而靡因。懷分索之情一兮,穢群偽之射真。信可實 而弗離兮,寧高舉而自儐。聊仰首以廣頫兮,瞻首陽 之岡岑。樹叢茂以傾倚兮,紛蕭爽而揚音。下崎嶇而 無薄兮,上洞徹而無依。鳳翔過而不集兮,鳴梟群而 並棲。颺遙逝而遠去兮,二老窮而來歸。實囚軋而處 斯兮,焉暇豫而敢誹?嘉粟屏而不存兮,故甘死而採 薇。彼背殷而從昌兮,投危敗而弗遲。此進而不合兮, 又何稱乎仁義?肆壽夭而弗豫兮,競毀譽以為度。察 前載之是雲兮,何美論之足慕?苟道求之在細兮,焉 《子誕》而多辭?且清虛以守神兮,豈慷慨而言之?

《伯夷叔齊祠記》
宋·黃庭堅

[編輯]

伯夷、叔齊墓在河東蒲坂雷首之陽,見於《水經地誌》, 可考不妄。其即墓為廟,則不知所始。以二子之賢,意 其為唐、晉之祀典也,舊矣。元祐六年,予同年進士,臨 淄王闢之為河東縣,政成乃用。四年九月,大享赦書, 以公錢七萬及廢徹淫祠之屋,作新廟,凡三十有二 楹。貴德尚賢,聞者興起,貌象祠器,皆中法程。五月辛 未,有事於廟,乃相與謀記歲月,來乞文於豫章黃庭 堅。謹按伯夷、叔齊蓋有國君之二子,逃其國而不有 者也。予嘗求其說,伯夷之不得立也,其宗與國人必 有不說者矣;叔齊之立也,其宗與國人亦有不說者 矣。於是時紂又在上,虐用諸侯,則二子之去,亦以避 紂耶?二子雖去其國,其社稷必血食「如初也。」事雖不 經見,以曹子臧、吳季札之傳考之,意其若是也。故孔 子以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身中清,廢中權,求仁而 得仁,又何怨?」又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 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孟 子以為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不立於惡人之朝, 不與惡人言。故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 此則二子之行也。至於諫武王不用,去而餓死,則予 疑焉。陽夏謝景平曰:「二子之事,凡孔子、孟子之所不 言,可無信也。」其初蓋出於莊周,空言無事實。其後司 馬遷作《史記列傳》,韓愈作《頌事》,傳三人而空言成實。 若三家之學,皆有罪於聖人者也,徒以文章擅天下, 學者「又弗深考,故從而信之。」以予觀謝氏之論,可謂 篤信好學者矣,然可謂智者道也。予觀今之為吏,愒 日玩歲,及為政者鮮矣。政且不舉,又何暇教民?今河 東為縣,吏治膚敏,政成而舉典祀以教民,可謂知本 矣。故樂為之書,並書余所聞二子事,以告來者。

《雷首山記》
明·呂柟

[編輯]

夷齊採薇處,自束髮聞之而未至也。即過蒲南畹、華 原楚約、南山謝應憲、首山史宗道、龍谷劉貫道暨沮 濱劉以學同謁祠墓。是日天晴,泛舟自蒲州西河而 南,行三十里至下陽鋪,風雨驟至,遂舍舟登山,乃歎 曰:「是天使吾數人者謁斯二賢也。」既參神,西謁雙塚, 其東南有宋人墓,刻古賢人碑及山谷、黃公庭堅記。 其前障以祠院西序,皆不識當時背周向商之意,甚 惘然也。已而進二塚之西,得古碑傾側下插地中尺, 乃愴然曰:「此非為二賢初心者耶?然碑字甚楷,微近 八分,多似魏晉間人書。此去古不遠,當以為據。」乃謀 諸南畹,仍開東向之門,復豎此石。移宋石於羨道之 南,移黃碑於二門之外。南畹於是即以官價買富人 磚二千,各遣輿皁,任負砌甃。遂乃豎古碑於二墓西 中舊處,尚辛乙向宛乎二賢,非豐鎬而望朝歌之志 也。嗚呼!遜國之仁,叩馬之義,載諸《經傳》,白矣,而黃子 猶疑之。此碑立,則黃論可勿辯而息矣。

《遊首陽山記》
都穆

[編輯]

「首陽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為伯夷、叔齊隱處。癸酉 十月,道過潼關,去首陽僅餘二十里」,遂出關,北渡黃 河,登岸即蒲州也。至山下,謁「二賢祠,門之外有古柏 二,其一大二十圍,高二丈許,形狀殊怪,其次圍殺三 之一,二根相距數尺,而𠏉上交,若兄弟之相倚者。傳 為二賢手植」,殆未必然,其亦千年物歟?祠之像為宋 元祐中所塑,其前復塑一白鹿道士,雲「二賢食薇,兼 飲鹿乳,故塑之。」此說不見傳記,人鮮有知者。祠下有 歷代石刻,其最舊者唐開元十三年《梁昇卿碑》也。祠 之右即二賢葬處,高墳並峙,上多古柏。植墳之前為 屋,中樹《山谷老人碑》,及刻「首陽山古賢人墓」七大字, 日暮乃還。夫首陽之重於天下,後世以二賢之故。然 考山之所以得名,其說不一。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於 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考亭註:「首陽,山名。」及其注 《詩》,至首陽之巔,則雲首陽,首山之南。安成劉氏取《春 秋傳》「趙宣子田於首山」,謂汎名其山則曰首山,以山 南而言則曰首陽。先儒謂首陽即古之雷首也。《禹貢曰:「壺口雷首,至於太」岳。蔡仲默云:「雷首在蒲坂縣南。」 蒲坂即今之蒲州,盡州之山,無所謂雷首者。今首陽 山數里有中條山,《州志》謂此即雷首。曰中條者,以其 界河曲之間,延綿不絕,故名。又謂中條之下有水曰 雷澤,即舜所漁之地。此又可見中條之為雷首矣。若 雷首之獨稱首山,猶太華而曰華山,匡廬而曰廬山, 此自昔皆然。不可謂首山為汎名也。

《首陽山夷齊祠記》
張四維

[編輯]

當蒲州治之南。河曲之中,對華而峙。有山曰首陽者, 夷、齊之墓存焉。陵柏鬱然,攢茂丘阜,闞駰《十三州志》 已爾然矣。其廟貌所肇,宋黃庭堅、元王惲咸謂起自 唐代,而郡志雲「自晉太康。」然余考後魏酈道元注《水 經》,已稱雷首山有夷、齊廟,及漢熹平中,蔡邕所撰《夷 齊碑記》內述登山升祠,又其事原於平陽蘇騰,疑漢 人固已祀之,不獨唐晉也。皇朝褒禮德讓,咸秩群祀, 凡古賢臣義士墳墓所在,令有司崇護時祀之。故其 廟宇閎深甍楝壯麗,視前代有加者。嘉靖乙卯,秦晉 地大震,祠乃盡圮委像設,瓦礫中不蔽風日者十年 矣。故址寖湮,鞠為榛莽。歲甲子,選部洪都吳公一瀾 來貳郡政,睹遺跡動心焉。越明年,公既假守是郡,剔 蠹起罷,撫鰥甦困,不三月,民信且悅,四境熙然。迺重 建首陽祠,增其舊制,度材賦工,量力授事,負河而陶, 埏埴取足。於是財罔告詘,民未知役,而工用竣矣。戒 事於乙丑秋八月,迨冬十有二月而畢。凡為正殿五 楹,殿左右各有廡,共為楹六。殿前為獻殿三楹,又前 曰中門,楹如獻殿之數。又前曰櫺星門者,楹亦如之。 殿東曰「致齊所」,有前堂,有後堂,有左右廊,前後共四, 有鐘樓,有鼓樓,以楹計,凡二十。殿西曰「宰牲所」,有二 堂,各為楹三。二所殿中門外,左右各樹坊表其道。又 為碑亭二,在雙塚前為井亭一,繚以祟垣,輪廣凡若 干計。奕奕新廟,突出於層岡茂柏之中,河嶽中條,相 顧頓生色矣。初太守將蒞蒲,蒲人張生四維以《首陽 祠》為請。及是太守以祠成來告,併命紀之。余維二君, 當商周之際,餓於茲域,距今固已數千歲矣。清風泠 然,孤標若此,豈惟制行之卓,足以聳人觀聽哉?蓋五 常之性,烝民具之,而二君信心任理,其於父子兄弟 君臣之際,以為必如是而後為得者,故確然行之不 疑,而非自異也。夫心,烝民之所同也;跡,二君之所獨 也。唯其同,故百世聞風,猶足以興起;唯其獨,故當世 以為奇,而二君無心也。莊周乃謂夷、齊死名於首陽 之下,或者猶以為二君憂萬世之無君。嗚呼!身名孰 親也?至以身為後世易乎?此皆好事喜奇之士,以其 心為聖賢量,而不知其必不出於是也。孔子曰:「求仁 而得仁,又何怨?」二君之心固如此。黃庭堅、王安石諸 人紛紛疑其遜國,扣馬、《採薇》之事,其說甚具。夫事在 千載上,真贗有無,惡可盡辨,但所傳聞者如此,夫亦 有所受矣。聖賢之心,萬世一日,所謂廉頑立懦者,固 自有在,尚論者不泥跡焉可也。余既重太守,表章往 哲,興舉廢典不辭紀其成蹟,因併著二君之心事,俾 鄉人知盛德所以百世祀者在此雲。嘉靖四十五年 冬十月望日記。

《首陽山辯》
河南通志

[編輯]

首陽山,按《一統志》在偃師縣西北二十五里,商伯夷 叔齊隱此。又按戴延之《西征記》,洛陽東北有首陽山。 《莊子》又稱,夷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 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遭亂世不為苟存。與其仕周 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 之山,遂飢餓而死。其詩「登彼西山」,西山即岐陽之西 首陽山也。曹大家注《幽通賦》又雲在隴西。及考《山西 通志》,首陽山在蒲州南四十五里,一名雷首,又名方 山。夷齊隱居之地,墓祠俱存。又和順縣南四十里,亦 有山,名首陽。《史記·伯夷傳》馬融註:「首陽在河東蒲坂 華山之北,河曲之中。」《唐風·采苓》:「采苓首陽之巔。」孔安 國曰:「首陽在蒲坂南也。」《禹貢》雷首注曰:「在河東郡。」予 按首陽傳記所見凡六所,各有按據,先後不詳。今觀 《唐風》《禹貢》《山西志》,俱與史合,仍以蒲南為是。

首陽山部藝文二

[編輯]

《採薇歌》
商伯夷叔齊

[編輯]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 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詠懷詩第九首》
晉·阮籍

[編輯]

步出上東門,北望首陽岑。下有採薇士,上有嘉樹林。 良辰在何許,凝霜霑衣襟。寒風振山岡,元雲起重陰。 鳴鴈飛南征,《鶗鴂》發哀音。素質《游商》聲,悽愴傷我心。

===
《謁夷齊廟》
唐·李頎
===古人已不見,喬木竟誰過。寂寞首陽山,白雲空復多。

蒼苔歸地骨,皓首《採薇歌》。畢命無怨色,成仁其若何。 我來入遺廟,時候微清和。落日弔山鬼,回風吹女蘿。 石門正西豁,引領望黃河。千里一飛鳥,孤光東逝波。 驅車層城路,惆悵此巖阿。

《首陽山行》
宋·郭仕道

[編輯]

《首陽山青巃嵸》,上聳紫蓋凌瑤空,下周林壑盤蒼龍。 嵯峨自太古,崒嵂鎮寰中。黃河西來遶其下,日夕雲 氣開鴻濛。恍疑鬼神護,又似丹青工。諸峰不敢並,蒼 翠光玲瓏。我生癖性愛山水,見此奇絕摩雙瞳。忽憶 武王收諸夏,夷齊叩馬來山東。風雲變化適際會,恥 逐龍虎爭奇功。歸來守岩穴,鬱鬱抱孤忠。朝采山上 蕨,暮拾山下蓬。渴飲澗中水,熱眠雲外松。既不學赤 松子,又不侶商山翁。丹誠耿耿照白日,勁節凜凜摩 蒼穹。首陽青青萬古色,不改夷齊之心胸,直與天地 相始終。千載扶名教,二子功無窮。我歌首陽歌未歇, 泠然八表生清風。

《謁夷齊廟》
明·薛瑄

[編輯]

荒祠古柏首陽阿,再拜仁賢感慨多。像設一堂還儼 雅,草封雙塚並嵯峨。心存兄弟難能節,力挽君臣欲 逝波。世上爭名爭利者,高風奈爾二公何。

《夷齊墓》
胡謚

[編輯]

名賢千古重夷齊,雙墓巋然倚翠微。宰木尚疑風凜 凜,條山長並節巍巍。夕陽塚畔空芳草,春雨巖阿滿 舊薇。幸荷皇明崇祀典,九原遺魄有餘輝。

《夷齊祠》
劉成德

[編輯]

西山弔古獨悲歌,曉日初經野漲過。季世君臣誰讓 國,興周王業自干戈。長松連理枝相抱,斷碣侵苔字 半磨。南望嶽雲千萬仞,風陵高塚尚嵯峨。

《謁二賢祠》
史資教

[編輯]

雅志盱衡弔首陽,空山古木棲幽芳。清風拂拂薇苗 秀,勁節稜稜鹿骨香。一餓爭傳千古頌,雙魂並慰萬 年揚。任教世變江河日,不使君臣分義亡。

《舜城東有舜廟首陽有夷齊祠》
張四維

[編輯]

每談鄉國即長吁,襟帶關河亦壯區。天地何心變桑 海,郊原極目莽蓁蕪。松號斷碣殷祠歇,麥秀空城舜 井孤。野老歲時憐伏臘,椒漿無地薦《荊巫》。

《首陽晴雪》
張循占

[編輯]

霽雪依微見首陽,墓田松柏鬱相望。雲封馬鬣猶含 凍,日照龍鱗似有霜。月出鴈迷青嶂暮,水流人去白 梅芳。《採薇歌》罷悲風起,萬井周田半已荒。

《前題》
楊瑩

[編輯]

巨靈曾蹈首陽欹,自有清風永不隳。旭日遙看雲斂 處,蒼崖白雪卻相宜。

《謁首陽山夷齊祠》
張廣

[編輯]

太華欻中斷,巋然見首陽。吾家近歷耳,驅馬陟其岡。 繚垣叢灌木,弔古空徬徨。依依雙塚間,二難同一堂。 赤藤𦊰頹碣,翠柏經千霜。風雨黯文榱,丹青脫杏梁。 荒徑踔狐兔,林薄遊麏麞。大義凜如昨,客來猶負牆。 矯矯《採薇》歌,吾將釋眾芳。嗟彼熊羆流,如何鸞鳳翔。

首陽山部紀事

[編輯]

《史記伯夷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 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 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 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 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 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 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 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 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鎖語》:晉平公與齊景公乘至於瀂,見人乘白驂八駟, 來平公之前。公問師曠曰:「有犬狸身而狐尾者也?」師 曠有頃而答曰:「有之。首陽神,其名曰某。來者與霍泰 山飲酒而歸,其居於會乎?見之甚善,居有喜焉。」戴延 之《西征記》曰:「洛東北去首陽山二十里,山上有伯夷、 叔齊祠,或雲餓死此山。今河東蒲坂南謂首陽亦有 夷、齊,未詳餓死所在。」

《南史齊武陵昭王曄傳》:曄名後堂山為首陽,蓋怨貧 薄也。豫章王於邸起土山,列種桐竹,號為桐山。武帝 幸之,置酒為樂,顧臨川王映:「王邸亦有嘉名否?」映曰: 「臣好棲靜,因以為稱。」又問曄,曄曰:「臣山卑,不曾棲靈 昭景,惟有薇蕨,直號首陽山。」帝曰:「此直勞者之歌也

首陽山部雜錄

[編輯]

《史記伯夷傳》註《正義》曰:曹大家注《幽通賦》云:「夷齊餓 於首陽山,在隴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記》云:「洛陽東北 首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北。」又《孟子》云:「夷齊 避紂,居北海之濱首陽山」,《說文》云:「首陽山在遼西。」《史 傳》及諸書,夷、齊餓於首陽凡五所,各有案據,先後不 詳。《莊子》云:「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 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 下闇,周德衰,其立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 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飢餓而死。又作詩「登 彼西山」是也。今清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即夷齊 餓死處也。

首陽山部外編

[編輯]

《山海經中山經》:「凡首陽山之首,至於丙山,凡九山,二 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 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精。」

《路史·後紀》:「黃帝陟王屋而受丹經。」抱璞子《真源》云: 「黃帝以地皇九年正月上寅詣首陽山,宰牧從焉。」次 駕東行,請青丘紫府先生,授《三皇籙》及天文大字。次 西入空,同禮廣成子,回駕王屋,啟石函,發玉笈,得九 鼎飛靈神丹訣。次遊元圃,禮雲臺先生,授《龍蹻經》,役 使龍虎,令詣天皇真人。故庾信云:「治身紫府,問政青 丘」也。

《窮怪錄》:後魏明帝正光二年夏六月,首陽山中有晚 虹下飲於溪泉。有樵人陽萬於嶺下見之,良久化為 女子,年十六七,異之,問不言,乃告蒲津戍將宇文顯 取之以聞。明帝召入宮,幸未央宮視之,見其容貌姝 美,問云:「我天女也,暫降人間。」帝欲逼幸,而色甚難,復 令左右擁抱,聲如鐘磬,化為虹而上天。

五老山部彙考

[編輯]

臨晉之五老山

世傳帝堯時,五老負圖於河,歌而告帝,其事似近荒 誕,但其山猶以「五老」名,則亦似乎可據。今此山在山 西平陽府臨晉縣西南七十里,一名玉峰,亦名靈峰, 其中之坪巖洞谷,每有仙跡可尋焉。

五老山圖

五老山圖

[編輯]

按《水經》:「河水又東,浿水入焉。」《山海經》曰:「和山,上無 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典》九水出 焉。合而北流注於河,其陽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是 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呂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 於東陽萯山,遇大風雨,迷惑入於民室。」皇甫謐《帝王 世紀》以為即東首陽山也,蓋是山之殊目矣。今於首 陽東山無水以應之。當是今古世懸,川域改狀矣。昔 帝堯修壇河洛,擇良議沈,率舜等升於首山而導河渚。有五老遊焉,相謂「《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 瞳也。」五老乃翻為流星,而升於昴,即於此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五老山在臨晉,上接中條,一名 靈峰。」《名山記》謂「堯登首山,觀於河渚,有五老人飛為 流星入昴處也。」

按《山西通志山川》:「五老峰在臨晉縣西南七十里,一 名玉峰,亦名靈峰,在虞鄉城南十里。昔帝觀舜德,至 首山之陽,有五老人者自河負圖而出,歌而告帝之 期,歌畢同登此山,故名。其山有雷公洞上洞在歸雲 巖下,洞在北,峰有東西錦屏峰,峰之陰有張果老洞, 洞之東西有所乘白驢行,跡其韓君隱處,號韓峰。峰」 東南有韓君洞,羅通微隱處號「真人洞。」又有青城、太 乙、玉峰、蒼龍、太白、王母、白沙、元武、保德諸洞。洞之陽 有棄瓢以奠山靈處,又號「皮囊洞。」旁有龍井,旱禱雨 輒應。唐明皇敕玉真公主投金龍於其中,號「玉真洞。」 又有鹿飲金龜、金沙、玉女諸泉,俱出其麓。

北斗峰在靈峰觀上,有北斗臺。

步虛坪在太乙峰南,乃羅真人步虛絕粒之處。 按《平陽府志山川》:「五老峰在臨晉縣西南七十里,虞 鄉城西南十里方山東,其南最高曰玉峰,一名靈峰。」 《洞天福地記》:「五十二福地,玉峰在河中府,謂此山也。 峭壁千尋,危磴削立,鐵索下垂,攀引而上。好事者往 往發興登臨,如入仙境。」

棄瓢巖,在五老山諸洞之陽,嵩山羽士李皮囊棄酒 瓢以奠山靈處,一號「皮囊洞。」又有青城、太乙、蒼龍、太 白、王母、白沙、元武、保德諸洞。

按《臨晉縣志山川》:五老峰在方山東,虞鄉城西南十 里,其南最高曰玉峰,一名靈峰洞天《福地記》五十二 福地玉峰,在河中府,謂此山也。峭壁千尋,危磴削立, 鐵索下垂,攀引而上,有真武廟。每年七月十五日聖 會,好事者往往發興登臨,如入仙境焉。按《論語讖》云: 「堯率舜遊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亦觀河渚,一老曰: 『《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持龜告帝謀。」三老曰: 「《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 「《河圖》將浮龍銜玉苞,金泥玉簡封。」盛書歌畢,五老飛 為流星,上入昴山名五老,以此。或謂五老為五行之 精。今豫章匡廬山亦有五老峰。晉張僧鍳《潯陽記》云: 「橫隱蒼空,其形勢如虞鄉五老山。」則此山「五老」之名, 先於匡廬久矣。

寺觀靈峰觀在縣南七十里五老山靈峰下。本名「無 相」,隋開皇中更名「遊仙」,唐貞觀中更名「大明」,至貞元 中更名靈峰,即羅真人受業之處。

五老山部藝文

[編輯]

《五老峰大明觀贈隱者》
唐·姚係

[編輯]

雲觀此山北,與君攜手稀。林端涉橫水,洞口入斜暉。 乍見鸞鶴邇,忽為煙霧飛。故人清和客,默會琴心微。 丹術幸可授,青龍當未歸。悠悠平生意,此日復相違。

《五峰隱者》
薛逢

[編輯]

煙霞壁立水溶溶,路轉崖回旦暮中。鸂𪆟畏人沈澗 月,山羊投石掛巖松。高齋既許陪雲宿,晚稻何妨為 客舂。今日見君嘉遯處,悔將名利役疏慵。

《五老峰》
宋·王禹偁

[編輯]

「矗矗拂星榆,崢嶸與眾殊。精靈奔昴宿,神異載《河》圖。 捧日光先及,參天禮不趨。綠蘿供組綬,清籟獻笙竽。 洩雨遙瞻華,帷嵐下照蒲。僧窗分未足,郡閣占應俱。 漠漠雲交袂,霏霏雪映鬚。巨靈羞未壯,玉女願為奴。 磊落工難盡,參差德不孤。兒孫溪石小,几杖澗松枯。 洞鄙三茅隱,山嫌四皓逋。分形皆自立,倒影要誰扶。」 將數慚同漢,臣名合贊虞。嵩峰真樹黨,天柱大無徒。 安得隨人意,移將近帝都。吾君處南面,萬歲一齊呼。

《五老歌》
明·楊溥

[編輯]

「曉披五老峰上雲,晚釣五姓湖中鯉。忽逢漁父三五 人,問是五姓誰家子。自雲無姓亦無名,接輩相傳常 釣此。月落天昏駕小舟,從來未見風波起。得魚心自 安,無魚心亦喜。公昔提兵在薊門,單于繫頸呼韓死。 頗聞飛語轉流傳,彤弓幾付東流水。東流水,真可笑, 何如相將日垂釣。白雲冉冉生,元鶴雙雙叫。極地與 窮天」,居然不盡其中妙。

《五老峰訪張赤腳》
胡濙

[編輯]

萬木蕭蕭興未窮,河東山北水雲濃。分明記得經由 處,只在中條第一峰。

《玉峰山偶題》
韓文

[編輯]

「不到仙家十五年,可人風景尚依然。」半巖花雨龍歸 洞,滿地松雲鶴避煙。近水丹崖常得月,凌空畫閣欲 參天。賞懷未了登臨興,歸騎斜陽懶著鞭。

《五老峰》
王含光

[編輯]

《虞鄉西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層城亂插櫻桃 樹,絕頂斜參羅漢松。中峰孤秀凌空起,矗矗去天一握耳。四峰卻立不敢前,儼然商皓翊帝子。羅列石筍 似兒孫,或載雲旗驂騄駬。我欲步虛叩僊寰,絕巘蘿 颺不可攀。但見流風吹素氣,懸泉飛瀑戛珮環。玉寶 穹嵌鍾乳滴,香雨溟濛非人間。」西過林坳登欹石,道 人指點羅公跡。柯爛丹成去不迴,至今樵者聞流奕。 「月照前峰雲影飛,相傳半是蓬萊客。一壺春酒謝山 靈,空翠撲人衣帶青。野鶴歸來憐華表,仙翁何處化 流星。恍惚不知歸路在,谿煙花樹雨冥冥。」

五老山部紀事

[編輯]

《平陽府志》:「韓君丈人名終,又名眾臨,晉人。善幻,養不 服食,年百歲,其行如飛,匿跡五老山阿,不知所終。」按 王子年《拾遺記》:「闇河之北,有紫桂成林,其實如棗,群 仙餌焉。故韓終《採藥詩》云:『闇河之桂,實大如棗,得而 食之,後天而老』。」《抱朴子》云:「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 白毛,日視書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按:韓終詩載 於《古逸》,當是周秦間人。《舊志》編入唐,非也。

羅通微,臨晉人。貞觀時,其母趙氏妊通微,有雙鶴翼 行。既生,骨相巉崱。稍長,入山樵薪,遇閻使君寀授以 幻養之術,遂冠褐於五老峰之遊仙觀,學《步虛》絕粒。 今太乙峰南有「步虛坪」,相傳是其處。

五老山部外編

[編輯]

《平陽府志》:「張果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世傳數百歲。 嘗騎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疊之如紙,置巾箱中, 乘則以水噀之,復成驢。今五老峰有張果洞,石上驢 跡宛然,相傳為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