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孟門山部彙考

  圖

  考

 孟門山部藝文

  孟門夜月        明張周祜

  前題           張應春

 孟門山部雜錄

 底柱山部彙考

  圖

  考

 底柱山部藝文一

  底柱山銘         唐魏徵

  三門賦並序      趙冬曦

  底柱賦並序      明唐肅

  觀底柱記          呂柟

  遊三門記          王翰

  遊底柱記          都穆

  書底柱峰          慎蒙

 底柱山部藝文二

  底柱          唐柳公權

  禹祠          宋司馬光

  三門底柱         張保源

  前題           金王渥

  題底柱圖          周昂

  三門底柱         元好問

  前題          元王思誠

  底柱詩          明彭綱

  秋日三門          曹金

  禹門積雪         王子謙

  三門觀底柱        邢雲路

  三門阻遊         黃九鼎

  三門底柱二首       張孫振

  前題            閔槐

  前題            王翰

  前題           楊文卿

  前題二首         張士龍

  前題二首         朱實昌

  前題            舒遷

  前題二首         湯維新

  前題           舒國華

  前題二首          熊蘭

  底柱篇          焦源溥

  登三門山看河樓二首    宋廷佐

  前題            蔣暘

  山行曉晴望底柱      楊文卿

  煉丹爐           前人

 底柱山部紀事

 底柱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三十九卷

孟門山部彙考

[編輯]

《山海經》
之孟門山

[編輯]

孟門山在今山西平陽府吉州之西七十里,大寧縣 西馬鬥關之南三十里,西南與陝西延安府宜川縣 接壤。當洪水未平時,黃河經流其上,逆行肆溢,民苦 昏墊。自神禹疏鑿後,昔稱懷襄,今號「安流」矣。

孟門山圖

孟門山圖

[編輯]

按《山海經。北山經》:「景山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 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按《水經河水注》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 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 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 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 門九河之蹬。」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謂黃河之巨 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 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 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 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魂。其水尚崩浪萬尋, 縣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頹疊,迄於下口。 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按《山西通志山川》:「孟門山在平陽府吉州西七十里, 大寧縣西馬鬥關之南三十里。《山海經》云:『孟門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 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即此山也。《穆天子傳》曰:「北 登孟門九河之磴。」酈道元《水經注》曰:「孟門即龍門之 上口也。」按《平陽府志》同此。

按《吉州志山川》:孟門山在黃河中流,呂不韋曰:龍門 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即此山也。為本州八 景之一,號孟門夜月。所謂夜月者,蓋當水落石出之 時,山高月小,素魄流彩,光映河山故云。按《大寧縣 志》同此。

按《陜西通志山川》:「孟門山在延安府宜川縣北八十 里石溞下,黃河中流有石扼之,禹鑿石導流之處,魚 之溯河者扼此。」按《延安府志》《宜川縣志》俱同此。

孟門山部藝文

[編輯]

《孟門夜月》
明·張周祜

[編輯]

峨岡矗矗水洋洋,銀漢橫空夜未央。河底有天涵兔 魄,山間無物掩蟾光。清輝厚積千林雪,寒氣轉飛九 陌霜。因甚孟門開寶鏡,姮娥向晚理殘裝。

《前題》
張應春

[編輯]

蒼蓋橫銀漢,翠峰掛玉盤。林疏光皎皎,水靜影團團。 耿耿冰輪滿,迢迢白練寒。素娥離桂殿,翫水更遊山。

孟門山部雜錄

[編輯]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至慈州文城縣孟門山,是 為入龍門。至絳州、汾州合河之上,是為出龍門口。柳 子晉問晉之故封,黃河迤之。」

底柱山部彙考

[編輯]

《禹貢》之「底柱。」按:《書》作「底柱」 ,《史記》作「砥柱。」 諸書從經從「史」 者不一,俱仍原本。

底柱山,在今山西之平陸縣東南五十里,河南之陜 州東四十里,特立大河中,其形如柱,故名。西北有三 門山,三流並湧,乃禹鑿之以通河者。

底柱山圖

底柱山圖
考證

[編輯]

按:《書經夏書禹貢》:「底柱析城。」蔡傳《底柱石》,在大河中流, 其形如柱。今陜州陜縣三門山是也。

按:《史記河渠書》:「禹南到華陰,東下砥柱。」正義曰:「底 柱山,俗名三門山,在夾右縣東北五十里,在河之中。」 按《水經》,「河水又東過砥柱間。」砥柱,山名也。昔禹治 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 山而過,山在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川既決,水 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 陽城東也。《搜神記》稱「齊景公渡於江沅之河,黿銜左 驂,沒之,眾皆惕。古冶子於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 行三里,至於砥柱之下,乃黿也。」左手持黿頭,右手挾 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 者皆以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為 名,則宜在蜀及長沙。按《春秋》,此二土並景公之所不 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劉向敘《晏子春秋》,稱 古冶子曰:「吾嘗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 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 記》云: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 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柱,事或在茲。又云:「觀者 以為河伯賢於江沅」之證。河伯本非江神,又可知也。 按《隋書地理志》河東郡河北有《砥柱山》。

按:《唐書地理志》:「陝州硤石。」有「砥柱山」,山有三門河 所經,太宗勒銘。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砥柱俗名三門山,在陝州 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中,山有三門河所經。唐太 宗勒銘:山在河中,形若柱。《水經注》謂禹所鑿。」

按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底柱屬陜州硤石縣。其 曰「底柱」者,石在大河中流峙立為三河水包貫以行, 以其如柱而立,故曰底柱,以其石如水門,故又曰三 門。賈逵及《淮南子、水經》皆言禹鑿此石而通河使行 也。河至華陰潼關,則已改為東流,不待至底柱,乃始 折東。今其曰「東至底柱」者,自改「東」以後,惟「底柱」為可 記也。

按《山西通志山川》:「砥柱峰在平陸縣南。《禹貢》曰:『東至 於砥柱。黃河中流,其形如柱,禹鑿之以通河,三川既 決,謂之三門。砥柱之側有老君爐,世傳老子嘗煉丹 於此』。」《水經注》曰:《搜神記》稱「齊景公渡於江沅之河,黿 銜左驂,沒之,眾皆惕。古冶子於是拔劍從之,邪行五 里,逆行三里,至於砥柱之下,乃黿也。左手持黿頭,右」 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 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東五十里。禹鑿砥柱,決三川,有 上中下三門,上曰鬼門,中曰夜義門,下曰人門。 按《平陽府志山川》:「砥柱峰在三門山東,迤南黃河中 流,孤峰峭立,斷壁巉嶮,高數仞,石形如柱,故名。」《禹貢》 「東至於砥柱。」即此也。孔安國曰:「砥柱山,河水分流,包 山而過,石見水中,若柱然也。」《通志》載《搜神記》古冶子 事,殊無取焉。

三門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黃河中。《水經》云:「禹鑿河 道,三門既決,謂之三門。」《史記正義》曰:「禹鑿此山,三道 河水,故曰三門也。」《綱目》:「山有三門,禹鑿以通,南曰鬼 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故謂之三門集津前。」提學副 使陳棐遊此,以為勝覽,因大書題其壁曰:宇內大觀, 九年底績,萬世永賴。千尋丹碧,萬古風雲。

按《平陸縣志古蹟》,砥柱峰在三門山東,迤南黃河中 流。語同《府志》。

三門山,在縣東五十里,語同《府志》。

「老君爐」,在砥柱側黃河中,世傳周李聃嘗煉丹於此, 險不可升,上流有列石,蓋聃於此渡河雲。

集津,唐貞元二年,李泌開運河成。泌為陝虢轉運使, 自集津至三門,鑿山開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險。益 開集津倉山西徑為運道,屬於三門倉,治上路以為 空車,費錢五萬緡,下路減半。

《祀典》「神禹廟」在縣東五十里三門山上。唐天寶社人 梁友仁建。元至正年間,社民王成甫、李良甫相繼增 修。明景泰年間,知縣李榮重修。顧祀典久廢,嘉靖三 十四年,生員劉守、劉䚸呈請督學副使陳公棐,爰定 祭儀品式,有司歲於三月十日詣祠祭焉。

按《河南通志山川》:「底柱山在陝州東四十里,黃河中 流,《禹貢》導河東至底柱,即此。石形似柱,故名。山有三 門,禹鑿以通河,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故曰 三門集津。唐太宗勒銘尚存。」

按《河南府志山川》:砥柱山在陝州東四十里,黃河中 流,《禹貢》「導河至於砥柱即此。山形似柱,故名。」

三門山,在砥柱上,流百餘步。《玉海》云:「禹導河,鑿以通 流,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隋開皇十五年疏 鑿之。」又云:「唐太宗令魏徵勒銘。」《食貨志》云:「開元二十 九年,李齊物又鑿之。」《陸宣公集》云:「至德宗貞元元年, 遣官致祭,又復鑿之。」按《陝州志》同此

底柱山部藝文一

[編輯]

《砥柱山銘》
魏·徵

[編輯]

「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三門賦》並序
趙冬曦

[編輯]

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蓋夏後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 也。次於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頂平闊,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 ,中曰「三堆」 ,西曰天柱。湍水從黃老祠前東流,湍激蹙於蝦石,折流而南,漱於三門,包於廟山。乃分為四流,淙於三峰之下,抵於曲限,會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壁立千仞,盤紆激射,天下罕比。時以內兄牛氏壯而遊焉,相顧賦之,《以紀奇跡》。

「大河瀰漫,上應天漢。濬靈波於積石之西,瀑懸流於 崑崙之半。茫茫禹功,茲焉會同。」鑿連巖而瀉瀲,羅崛 島以攢空。闊兮若橫兩闕於江上,岌兮若稜三山於 海中。崇山嶔崟,呀水淙射。左右飛濤,起伏相擊。截奔 湍兮躋石臺,目霍濩兮心徘徊。三峰砥其卻立,架崇 門以洞開。連嶂紆河以壁峭,疊巘喬空而半頹。洪流 蹙折以坌涌,漱湍崟窟而相磓。苞巒祕隒,砯其鼓作, 徊澩澎瀑,灕以山摧。奔濤迅澓,紛其蕩駭。蓬渤滑淈 霍以雲迴,盤渦窙寥以谷施,奔石砰磕以成雷。拗怒 未洩,橫流逆折,合如地轉,散如天裂,搖騰䂬嶼,刷蕩 請幫助識別此字。穴。硉巖腰而沫沸,淙隘口而湍咽。然後澡雲霽靄, 收濤卷瀨。汨沄沄以無聲,漫浩浩以東會。總四流而 混合,注三穴而滂沛。泛洪漣於大磧之東,薄餘怒於 天池之外。當其時也,山獸驚躍,水禽亂飛;魚獺沉潭 以不動,獑猱拱樹以相依。竄鮫人於洞壑,帖舟子於 漣漪。莫不愁白鷺之初下,歎黃牛之暝歸。若乃降望 金門,忀徉石觜,窮巖萬仞,一曲千里。松歷歷而生涯, 草鬖鬖而覆水。雲蓬茸兮歷地生,風颼飀兮百籟驚。 猿惜暮以悲叫,鳥辭春而不鳴。阽嵲屼兮杪崢嶸,飛 客心兮動客情,憐石菌之冬茂,賞瑤芝之夜明,惟夏 君兮永蟄,拜靈廟兮何及?榱梁古兮山鳥棲,階壁蕪 兮野鼯入。感微禹之歎深,亢幽歌以佇立。歌曰:「中負 石兮空自奇,客乘查兮何遠為?君不見虛舟之泛泛, 浩乘流而不羈。」

《底柱賦》有序
唐·肅

[編輯]

按:底柱在冀州大河中流,禹導河自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又東至於底柱,然後至孟津,過洛汭而復北折焉。蓋河自龍門既決以來,奔騰迅怏,勢不可遏,至是而齟齬之,乃分為四流,貫於三門之下,然後力殺而行緩。故酈氏注《水經》,謂底柱、龍門,皆禹所疏鑿也。昔蘇子瞻賦灩澦堆,以為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瀰漫灝瀚,橫放大野,而峽之小大,曾不當其什一。苟無是堆,則瞿唐之險,當不啻此。余謂「底柱之功,亦有類於《灔澦》」 者,故述而賦之。賦曰:

黃河之流,西來數千里兮,貫長城而南馳。激龍門之 險阨兮,霆奔電掣,氣洶湧而莫支。歷華陰而徑趨兮, 乃折流而東下。勢若萬騎御枚而疾走兮,將悉鋒盡 銳鏖戰於平野。「何底柱之崔巍崒嵂兮,獨凝立乎中 流。」儼一夫之當關兮,強兵悍卒,睥睨退縮,不敢運其 戈矛。惟崇伯子之敷土兮,導浲洞而平之。鑿茲山以 疏洩兮,剖三門之嶔巇。然後洪波巨浪齟齬而不騁 兮,分流析派,間度以逶迤。指孟津而逾《洛汭》兮,遂東 極於大邳。苟非是以中梗兮,曷以殺天吳水伯之淫 威。余嘗駕方舟而遠求古蹟兮,誓將豁心胸於浩蕩。 過黃老之神祠兮,溯蝦石之泱瀁。睇連天之脩楹兮, 於雲霄而直上。濁波汨汨包其下兮,顯神功於俯仰。 使昔懷襄之莫救兮,匯四海為一區。上巢下窟之赤 子兮,殆皆戢以為魚。覽斯險而慨歎兮,雖天造而地 設。微元聖之大智兮,孰能成夫萬世之烈?彼蜀江之 灔澦兮,羌地勢之所同。誦金聲於《儋叟》兮,信物理安 危之所從噫吁!請幫助識別此字。世道降兮,風移而俗偷。頹波汗漫 兮,忌剛而茹柔。魚蝦鼓舞兮,蛟龍鬱愁。豈無吾人之 底柱兮,障百川之橫流。

《觀底柱記》
呂柟

[編輯]

「底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西來,至是微 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金駱 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河中。今年內濱祁公谷 泉,儲公約往觀之,乃七月三日至平陸,同劉虞州緣 河北岸,崎嶇而東,至其下,登拜禹廟,出臨先門,蹈禾 黍中,迤邐南望,彷彿窺其形狀,但為雙樹所蔽蘙爾。」 既坐,三公問:砥柱何在?群指而未得。予曰:「西岸雙樹 蔽蘙,而突兀祠前者是也。」乃自臨先門之磴而下,東 緣河滸至懸崖,去河咫尺,倚崖而立,南望斯柱,形狀 峭拔,與河中諸峰不同。時暴雨新下,大河泛漲,是柱 頗偏西岸。予又疑曰:「往何以謂之柱在中流邪?」《虞州 子》曰:「河至秋闌冬後,則東流倒於西」岸,而是柱正當 中爾。諸公更欲前進,求至其所,而路益隘阨。內濱子乃命繪人扶二吏往,直至紫金峰東,與柱相對。而東 岸山砰有古刻「底柱」二字,及唐宋元人銘詩。繪人皆 謄來以觀,遂開尊《河滸》之上。內濱子浩然歎曰:「斯河 也,自崑崙積石而來,北過龍門,東至底柱,納水不啻 萬流,過山不啻千里。」雖崇嶺峻巘,俱避左右,無一能 當之者。獨此柱高不及數尋,圍不及百丈,乃巋然中 流,上撐昊天,下係厚地,污濁不染,波盪不去,亙萬古 而不磨。乃人之一心本與乾坤相通,或為巧言所入, 或為正議所拂,遂移其正理,變其常性,乃不若此柱, 何耶?

《遊三門記》
王翰

[編輯]

三門集津,在平陸縣治東六十里,道由東西延至黃 堆,循河東下,再行十里至其處。河南山脊峻下,其尾 屬於北山,鑿山作三門,以通河流。南者為鬼門,中為 人門,次北為神門,又次北及開元新開河。又以中為 夜叉門,北為金門,新開河為公主河,未詳其說也。鬼 門迫窄,水勢極峻急。人門水稍平緩,直東可十五步。 中流有小山,乃砥柱也。又東十步,其水瀠迴,謂之「海 眼」,深不可測。神門最修廣,水安妥,蓋唐、宋漕運之道。 山喦上有閣道,且牽泐石,深尺許。正南下五十步,有 石聳起,側視若香爐然。又東三十步,一峰可高數丈, 不甚奇。新開河,南北廣約二丈,其峰石如甃,又如繩 之取直者。行百餘步,與神門水合。其南一峰壁立,度 二百尺許,極奇秀,石紋青黃相雜。其巔多鵠鸛巢,疊 石為爐形,非飛舉者不可至,不知其始。或謂老君煉 丹爐,蓋神之也。新開河左,就喦石下刻宋金人題名 並詩,且刻「翠陰禹功」二喦,稍東刻「忠孝清慎」四字,字 畫若顏魯公書者。其南山上有石,巉然如鴟蹲者,人 號「掛鼓石」,蓋禹用以節時齊力也。自新開河東口涉 水上山,舊有開化寺,今不存,有小祠象龍神者。前碑 剝落不可模,不知何時立祠。檐下二石,其狀如碑,無 字,上作三竅。一碑蓋「金源興定十二年修《禹廟》」之記 也。回至西可二里,上山謁禹廟而還。所至處,皆用小 律詩記之。

《遊砥柱記》
都穆

[編輯]

砥柱,在陝州東五十里黃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 貢》謂「導河東至於砥柱」,即此。乙卯,往遊砥柱,離州二 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門集津。三門 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而 平如砥。想昔河水汎濫,禹鑿之為三,令水行其間,聲 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得脫者,名之 曰「鬼」宜矣。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 柱,崇約三丈,周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 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山, 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誤若此。又按《隋書》載,大業七 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 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 至數十里之遠?蓋距河兩岸皆山,意者當時或崩,人 遂以為砥柱,而史氏書之也。《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 書。」有以哉?

《書底柱峰》
慎蒙

[編輯]

底柱峰在平陸縣東南五十里,黃河中流,其形如柱。 禹鑿底柱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門。底。」柱之側有 老君爐,世傳老子嘗煉丹於此。

底柱山部藝文二

[編輯]

《砥柱》
唐·柳公權

[編輯]

禹鑿鋒鈚後,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 頂壓三門險,根隨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勢浮沉。 岸嚮秋濤射,祠斑夜漲侵。噴香龍上下,刷羽鳥登臨。 只有尖迎日,曾無柱影陰。舊碑文字在,遺事可追尋。

《禹祠》
宋·司馬光

[編輯]

「長山忽中斷,巨浸失橫流。」跡與天地久,民無魚鱉憂。

《三門砥柱》
張保源

[編輯]

鑿開山骨過長河,水土方平敘《九歌》。舉世但傳神禹 力,誰人知是帝功多。

《前題》
金·王渥

[編輯]

「層崖摩蒼穹,四月號陰風。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 他山亦崔巍,砥柱獨尊雄。雷霆日鬥擊,悍暴愁天公。 留侯智有餘,始令舟楫通。仍餘石上穴,飛棧曾連空。 遙瞻白玉枝,挺植丹竈中。仙翁去不返,此事真冥濛。 夫人與《鼓崖》,怪幻尤難窮。獨喜兵火餘,巋然出新宮。 當時疏鑿意,四海期會同。誰知千載後,築壘防嘯凶。」 詩成一大笑,浩浩洪波東。

《題砥柱圖》
周昂

[編輯]

鬼門幽險深百篙,人門過窄踰兩牢。舟人叫渡口流 血,性命咫尺輕鴻毛。開圖便覽風雷怒,素髮飄瀟激 衰暮。河來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砥柱。

《三門砥柱》
元·好問

[編輯]

南北爭教限大江,吳家纔了又陳亡。畫工只說「三門 險,不記茅津一葦航。」

===
《前題》
元·王思誠
===鬼斧神工砥柱開,黃流滾滾自天來。三門浪捲千堆

雪,五戶灘砅萬壑雷。漕轉多虞舟楫敗,疏排幾使匠 夫哀。唐虞平治功歸禹,廟下豐碑滿綠苔。

《砥柱詩》
明·彭綱

[編輯]

雲根突怒出,形狀卓向蛟宮判奔浪。星光下照神靈 依,千古中州一枝壯。火敦《腦兒》萬竅穿,深滋地軸高 連天。東經崑崙導積石,始入中國雄諸川。馮夷奮手 驅濁濤,陽侯叱咤從鯨鰲。桴丁惴惴舟人恐,渚草蕭 蕭野猿號。群山交峙東波走,怒湍激石晴雷吼。汎濫 尚想堯憂先,平成真賴禹功久。崖雲籠水水和雲,人 「家遠在雲水村。太平車馬動千里,狂瀾歲月閑三門。 初疑織女墜支機,莫或張騫乘槎歸。不然是龍劈山 破,頭角微露拖虹霓。」關中自昔稱天府,河山到此知 險阻。當時漕舸苦難推,此日輓路猶堪睹。方今天子 都北辰,長河遙抱陰陽真。卻憐九里潤無所,惡沫崩 翻少行人。機頭古廟染濺土,漁郎枵腹勞網罟。惟有 飛鳶技最長,霞天上下乘氣翥。我來問俗偶取遊,縱 觀水石添煩憂。無因為斫《鬼門》碎,坐令危瀨成安流。

《秋日三門》
曹金

[編輯]

碧落流鴻影,瀟瀟滿目秋。二毛人自老,一派水空流。 形勝分關陝,勳名仰召周。感君談治理,民瘼重吾憂。

《禹門積雪》
王子謙

[編輯]

大河西來觸禹門,洪濤千丈如雲奔。天生砥柱屹然 立,疏通古跡今猶存。飛廉一夕驅滕六,剪出瓊花積 空谷。誰移銀海向人間,玉立冰山絢吟目。甘棠有客 賦《遠遊》,沙邊落日暫停舟。春雷咫尺驚潛蟄,行當努 力爭鰲頭。

《三門觀砥柱》
邢雲路

[編輯]

神工何日決崑崙,觸石東來萬里奔。風浪無端晴作 雨,乾坤不定勢翻盆。龍宮橫鎖三門壯,鰲極中撐一 柱尊。咫尺浮槎橫漢上,支機還欲覓天孫。

《三門阻遊》
黃九鼎

[編輯]

「舟之行,何翩翩,群徒側望如登仙。遊神業到三門邊, 砥柱儼然若待焉。疏鑿而來幾千年,懷襄之後今平 平。誰謂桃花三月天,猶如風塵九塞邊。行沙如雨復 如煙,遊人眼前殊可憐。本為探奇泛客船,石尤河伯 相顛連。阻我行舟不得前,行止亦聽其所便。」明德遠 矣稱聖賢,徒爾揚厲寄詩篇,河神與我兩茫然。

《三門砥柱》
張孫振

[編輯]

河勢逞狂奔,經茲天欲吞。神工煩六甲,地道闢三門。 迴瀨盤巒柱,怒濤撼石根。沛然禦仍發,別是小崑崙。

又             《前人》:

門分人神鬼,鑿破石渾淪。風雨喧晴日,雪霜積煦春。 曲隨波覓路,中立砥如人。此戶安能塞,挽河洗寇塵。

《前題》
閔槐

[編輯]

九曲有天嶮,三門無夜扃。浪花飛碎白,砥柱立孤青。 鬼斧何年劈,龍窩尚爾腥。禹王不可作,吾欲問《山靈》。

《前題》
王翰

[編輯]

中流一表立,千古獨崔巍。水激揚瀾里,船危灔澦堆。 《隋書》傷覆溺,《唐史》記崩摧。獨覺神功大,光芒日月垂。

《前題》
楊文卿

[編輯]

寓目迴瀾處,中流氣色渾。風濤吞日月,雪浪濺乾坤。 地踞三門險,天擎一柱尊。行人多過此,應有未「銷魂。」

《前題》
張士龍

[編輯]

禹峽洪濤跨險開,馬遷奇興逐春來。漫迷函谷春城 迥,隱望梁臺洛澗迴。急雨魚龍催過化,暖風鳥雀自 徘徊。神功思睹還青簡,古廟空看變綠苔。

又             《前人》:

三門東去近,激浪早先鳴。列石黿鼉見,翻風鳥雀驚。 沙洲春自媚,花岸景偏明。因憶追遊樂,何人惜此情。

《前題》
朱實昌

[編輯]

河近山自潤,新草如寒露。同舟喜登仙,高坂成偉顧。 問俗陝之東,陰陰豈棠樹。登山不在急,置足須實路。 航河貴識時,風波無競渡。石屹一柱立,水吼萬雷聚。 怪哉老君硤,為爾驚良晤。知己寄佳韻,此成《登高賦》。

又             《前人》:

涉河履平地,對酒莫停斝。三門分水道,萬峰失平野。 魚龍變化地,津人誰敢下。舟中豈無酒,酒箸尚難把。 有陸莫登舟,言近意偏雅。戒險身不危,知悔過自寡。 所賴濟川才,撇疑如駛馬。山雲遞晚暝,詩成倦難寫。 同遊知何地,留連不欲舍。

《前題》
舒遷

[編輯]

一水天河外,三門砥柱邊。鰲盤根腳老,鳥駭浪花穿。 古廟藏深樹,寒鴉落晚煙。遊人萬里客,豪興更飄然。

《前題》
湯維新

[編輯]

傳來疏鑿地,此日足幽尋。雲滿煙嵐濕,春深蘿薜陰。 如斯恣勝覽,能不動「長吟。」拜罷吾猶想,八年於外心。

又             《前人》:

「初聞神已往,況值春晴時。」一柱中流峙,三門鬥勢奇。 蘚苔封畫壁,風雨剝殘詩。撫景彽徊下,悠然有所思。

===
《前題》
舒國華
===「何年留柱石,此日砥狂瀾。」萬馬奔騰急,三門突兀攢。

丹爐雲半掩,蒼柏月長寒。疏鑿高千古,風雷薄急湍。

《前題》
熊蘭

[編輯]

狂瀾震盪自優游,彷彿雲間結蜃樓。一柱擎天真獨 立,兩山排闥更遭周。根蟠下土坤維固,勢拔中流地 脈浮。極目縱觀應不壓,百年能得幾「經遊。」

又             《前人》:

「一逕通幽壑,孤亭倚碧岑。峰高礙鳥度,泉急聽龍吟。」 牆蘚留春色,庭槐障午陰。停驂讀碑刻,仰見濟艱心。

《砥柱篇》
焦源溥

[編輯]

洪河龍門來,奔崩華山趾。誰能繫飛流,疾如弦激矢。 下流日以深,滔滔想莫已。有石一拳多,亭亭水中峙。 憑來欲東歸,觸之還復止。老蛟鬥且爭,萬馬風聲起。 沬塵散九天,轟陳吞九地。有石屹不驚,日夜焉能砥。 黿鼉怯盡逃,行來波臣禮。俛首落日前,受約三門底。 三門阿誰名,名之神人鬼。後人總傷魂,來往稀一葦。 莫謂架山梁,五丁額亦泚。縱有漢唐人,堆崖紅生米。 新開寶篆文,平陸黃炎址。四載大禹勤,元圭端在此。 踏足望樓頭,歷歷見星嵬。一壁四削成,的的芙蓉蕊。 風搖草青青,千年絕人履。傳聞周老聃,曾煉藥不死。 人從函谷遊,剩有丹竈壘。

《登三門山看河樓》
宋·廷佐

[編輯]

萬里風煙此上遊,百年樓古獨登樓。連村草樹環三 晉,隔岸河山已二周。危檻乍憑天欲墮,洪濤初撼地 應浮。茫茫禹跡行將遍,自喜今朝是「壯遊。」

又             《前人》:

「滔滔東下浪花浮,萬里惟應到海休。」未論三門過瀲 灔,且看一柱障中流。千年勝跡渾如昨,六月涼飈凜 似秋。攬轡重來是何日,漫題崖石記曾遊。

《前題》
蔣暘

[編輯]

浩浩靈源駭盛遊,飛仙招上挹雲樓。太行北顧空憐 晉,《小雅》東來不是周。條麓澄波彰國瑞,函關紫氣為 誰浮。興來便欲乘風去,覓泛山槎作「遠遊。」

《山行曉晴望砥柱》
楊文卿

[編輯]

輕雷收宿雨,曉色媚新晴。澗草隨波綠,林花浥露明。 鳥銜雲錦出,人在畫圖行。望望天中柱,依稀接太清。

《煉丹爐》
前人

[編輯]

相傳煉丹爐,雲是老聃子。一自丹藥成,鼎沸黃河水。

底柱山部紀事

[編輯]

《書經夏書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 至於底柱。」

《搜神記》:「齊景公渡於江沅之河,黿銜左驂,沒之,眾皆 驚惕,古冶子於是拔劍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 於砥柱之下。乃殺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 仰天大呼,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以為河伯也。」 《懷慶府志》:「漢末李郭之變,車駕過砥柱,出孟津,到大 陽,幸李樂營。」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隋開皇十五年,鑿砥柱。」 《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七年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偃 河逆流數十里。」

《唐書食貨志》:「開元二十九年,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 通漕。」

《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宋乾德元年鑿砥柱。」

《金史李晏傳》:「晏歷中牟令,會海陵方營汴京,運木於 河,晏領之。晏以經三門之險,前後失敗者眾,乃馳白 行臺,以其木散投之水,使工取於下流,人皆便之。」 《鄭建充傳》:「建充改平涼尹,是時營建南京宮室,大發 河東、陝西材木,浮河而下,經砥柱之險,筏工多沈溺, 有司不敢以聞,乃誣以逃亡,錮其家。建充白其事,請 至」砥柱解筏,順流散下,令善游者下流接出之,而錮 者得釋。

底柱山部雜錄

[編輯]

「《見聞搜玉》底柱在山西平陸縣之東五十里,大河自 蒲津西來,至是微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 門山之陽,紫金、駱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河中, 納水不啻萬流,過山不啻千里,雖崇嶺峻巘,俱避左 右,無一能當之者。獨此柱高不及數尋,圍不及百丈, 乃巋然中流,亙萬古而不磨。吾人處此,百折不回,而 挺然獨立」,何以異是?此其所以為難。

《山西通志山川》:「砥柱山,在澤州陽城縣南五十里,山有三峰,中峰高大,最秀。其下為土起峰處,惟石若石 柱然,故名。登其嶺,俯視黃河如練。《禹貢》『至於太岳,底 柱、析城,至於王屋』」是也。西南五十里三山,距黃河百 有餘里。按此亦名底柱引禹貢為証然細玩其文義曰距河百餘里當不是導河積石之底柱也 故入雜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