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4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十一卷目錄
恆山部彙考一
圖
考
恆山部彙考二
陶唐氏〈帝堯一則〉
周〈成王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武帝天漢一則 宣帝神爵一則〉
後漢〈章帝元和一則〉
北魏〈太宗泰常二則 世祖太延一則 太平真君一則 高宗和平二則 高祖太和
一則〉
隋〈煬帝大業二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元宗開元三則 天寶三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真宗大中祥符二則 高宗紹興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二則〉
明〈太祖洪武四則 成祖永樂一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二則
代宗景泰四則 英宗天順一則 憲宗成化六則 孝宗弘治七則 武宗正德三則
世宗嘉靖七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二則 熹宗天啟一則 愍帝崇禎一則〉
恆山部彙考三
皇清〈順治三則〉
山川典第四十一卷
恆山部彙考一
[編輯]北嶽恆山
自虞帝有「十一月」之巡狩,而北嶽以名,歷三代及漢、 唐,相沿至今。雖更名不一,要皆兢兢致祭,罔敢或缺。 其山在今山西大同府渾源州之南二十里,直隸真 定府曲陽縣之西北一百四十里,高三千九百餘丈, 周迴約三千里,峰巖洞峪為勝景、為仙跡者甚眾。嶽 廟昔在曲陽,今則移於渾源。
北嶽恆山圖
考
[編輯]按《書經虞書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蔡傳〉北 岳,恆山也。「十一月北」,以其時也。
《夏書·禹貢》:「太行恆山。」〈蔡傳〉恆山,冀州,《山地誌》「在常山郡 上曲陽縣西北」,今定州曲陽也。
按《禮記王制》:「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如西巡守 之禮。〈疏〉恆山為北嶽。郭註云:「在常山上曲陽縣西北。」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莊〉 《恆山》,北嶽也,在《上曲陽縣》。〈訂義〉易氏曰:「《漢志》恆山郡上 曲陽縣,常山谷在西北。」按唐定州恆陽縣有北嶽,今 改為中山府,縣為曲陽,即漢之舊也。
按《爾雅釋山》:「河北恆。」〈註〉《北嶽恆山》。〈疏〉「河北恆」,《註》「北嶽 恆山」者,下文「恆山為北嶽」是也。鄭元雲「在上曲陽, 恆山為北嶽。」〈註〉常山。
按《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又北二百里曰北嶽之 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 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鴈,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 西流注於囂水,其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 兒,食之已狂。」〈釋義〉「北嶽」,當為恆山,在雲中渾源。 按《春秋元命苞》:「昴、畢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恆山。」 宋均注曰:「恆山,昴、畢之精。」
按:《漢書地理志》,「常山郡,上曲陽。」〈註〉郡本作「恆山」,避文 帝諱,故改曰常山。恆山在上曲陽縣西北,有祠。并州。 山,《禹貢》「恆水所出,東入滱。」莽曰常山亭。應劭曰:「滱音 彄。」
按:《後漢書郡國志》,「中山國,上曲陽,故屬常山,恆山在 西北。」〈註〉有泉水于吉得神書。《晉地道記》:自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恆多山坂,名飛狐口。 按《白虎通》,巡狩北方為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 北方,有常也。《尚書大傳》曰:「五嶽,謂岱山、霍山、華山、恆 山、嵩山也。」
按《風俗通義》,「五嶽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 有常也。」廟在中山上曲陽縣。
按:《晉書地理志》,「常山郡,上曲陽。」〈註〉恆山,在縣西北,有 坂號「飛狐口。」 按:《魏書地理志》,中山郡上曲陽〈註〉有恆山。
按:《隋書地理志》,「恆山郡滋陽。」〈註〉有大茂山。
博陵郡「恆陽。」〈註〉有恆山。
按:《唐書天文志》:「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於恆山。」 《地理志》:定州曲陽〈註〉本恆陽,元和十五年更名。是年 又更恆岳曰「鎮岳。」有岳祠。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常嶽在定州曲陽縣西北。 《郡縣志》:『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常水所出』。」《職方》:并州山 鎮曰恆山,是為北嶽。
《歷代州域》,總敘唐十道,「河北道」常、嶽在焉。
按《太平御覽地部》,北嶽恆山,《常山圖經》曰:「在縣西北 百四十里。」《尚書禹貢》:「太行恆山,至於碣石,有恆水出 焉,其下有祠。」晏天王按:《山記》曰:「高三千九百丈,方三 十里,周迴三千里,上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道者 服之成仙。」又太史公云:「北嶽有五名,一名蘭臺府,二 名列女宮,三名華陽臺,四名紫微宮,五名太乙宮。或」 雲大茂山,上至四百餘里,號飛狐之口,有率然蛇。《孫 吳論兵勢》,《管子》曰:「其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海之 間,早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熟,四種五穫焉。」楊固《北 都賦》曰:「茂丘,茂山也」,蓋恆岳別名。泒水從西來甚大, 至茂山之西,伏於地,過山而復出,其大如初,世言避 恆之靈。
按《三才圖會》《恆山圖考》:恆山,五嶽之北嶽也,在山西 大同府渾源州。《周官》:并州,其山鎮曰恆山。《風俗通》曰: 「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亦謂之常山。高三千九百 丈七尺,上方三十里。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 可度世。」《管子》云:「其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海之間。 早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熟,四種五穫焉。」《後魏書》云: 「道武帝立廟於其上,置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水旱 至。文成帝東巡,親禮其神焉。」
又云:「北嶽在渾源州之南,為舜北巡狩之所,恣生於 天,縱盤於地,其胸盪高雲。其巔經赤日,循坡東迤嶺 北而上,是多珍花靈草,姿態不類,桃芳李葩,映帶左 右。山半俯窺,高如緣虛,歷空上七里,是為虎風口。其 間多橫松彊柏,狀如飛龍怒虯,葉皆四衍。登眺三里, 始至嶽廟之上。上有飛石窟,兩崖壁立,豁然中虛,相 傳飛於曲陽縣,今尚有石突峙,故歷代怯升登就祠 於曲陽,以為亦嶽靈所寓也。又數十步許為聚仙臺, 臺上有石坪,東則漁陽上谷,西則大同以南,奔峰來 趨,北盡渾源雲中之景。南目五臺,隱隱在三百里外, 而翠屏、五峰、晝錦、封龍諸山,皆俛首伏脊於其下。」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恆山在渾源州,即」北嶽也。《水經》 謂之「元嶽山。」多奇花靈草,映帶左右,斧斤不敢入。上 有飛石窟,兩崖壁立,豁然中虛。相傳飛至曲陽縣。歷 代怯升登者,就祠於曲陽,以為嶽靈所寄也。
按《圖書編》:《山西山考》,「恆山在山西大同府渾源州南 二十里,即北嶽也。《水經》謂之元嶽。」其山高侵霄漢,舜 北巡狩至於恆山,即此山。有天峰嶺、大茂山、安王石、 龍泉觀及通元谷、步雲路、望仙嶺、碧峰障、虎風口、集 仙洞、白雲堂、紫芝谷、潛龍泉、琴棋臺、會仙府、聚仙臺、 得一菴、夕陽巖、白虎峰、古老嶺、石脂圖、白龍洞。 按《山西通志山川》:「恆山在大同府渾源州南二十里, 即北嶽,亦謂之元嶽,其山高侵霄漢,山之頂名天峰 嶺,下建北嶽觀,觀側有飛石窟,上建后土祠鎮之。觀 前風如虎吼,名虎風口。觀東南五十里有潛龍泉,歲 旱禱雨輒應,又能愈疾,上建龍泉觀。觀之東有夕陽 巖,巖下有通谷巖,東面有碧峰障,東南有」古老嶺,嶺 下有白虎峰。觀之北峰頂百餘步,有琴棋臺、會仙府、 聚仙臺、得一菴。又東北有白雲堂,初入山,有道名「步 雲路」,行數里有翠雲亭。上亭坡有望仙嶺,東半崖有 集仙洞,東北有紫芝峪,西南有石脂圖。今釐正祀典, 始遣官祭北嶽於此。
按《雲中郡志山川》:「恆山在渾源州南二十里,初入山, 迤邐而上,有步雲路、翠雲亭。其巔最高處,名天峰嶺。 嶺之下建北嶽觀,觀之側有飛石窟,其前有虎風口。 東南五十里有潛龍泉,禱雨輒應,又能愈疾。其東有 夕陽巖、通元谷、碧峰㠉,其東南有果老嶺、白虎峰,其 北有琴棋臺、會仙府、聚仙臺、得一菴。而東北又有白 雲堂」、望仙嶺,東半壁有「集仙洞」,東北有「紫芝谷」,西南 有《石脂圖》諸勝。
柏山與「恆山」相連,多柏,故名。
按《渾源州志》:山川恆山在城南二十里,即北嶽,為並 州鎮,山頂建岳廟,有十八景,詳見《岳志按《畿輔通志》,山川恆山在真定府曲陽縣西北一百 四十里,即舊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州發脈,由蜚 狐嶺達曲陽。《寰宇記》云:「舊傳一峰自渾源州恆山飛 來,故名。」又《輿地要覽》云:「山有太元之泉,神草一十九 種,服之可以」度世。
按《真定府志山川》:「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 《天文志》:「恆山,辰星主焉。」《爾雅》曰:「恆山為北嶽。蓋祀典 五嶽之一。」《輿地要覽》:「其山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 服之成仙。唐貞觀間,忽有飛石墜於縣西,因建祠,自 是皆於祠望而祭之。」
「大茂山」,即神仙山,在阜平縣東北七十里,山下昔有 古祠。
《古蹟》四土山,在曲陽北嶽廟垣四隅,高三丈,基圓百 步許,當時樓臺今廢而基址存焉。
飛來石在曲陽北嶽廟內。《世傳》以為大舜十有一月 北巡狩,至曲陽,因阻雪柴望,有大石飛墜帝側,遂建 祠焉。細玩之,有磨礱形。想此石飛時粗厲,後人磨礱 以作美觀爾。
《祀典》:「北嶽廟在曲陽縣西附城,距恆山百餘里,舊在 山西渾源州恆山之麓,而嶽名不著。」《括地誌》云:「北嶽 有五別名,一曰蘭臺府,二曰列女宮,三曰華陽臺,四 曰紫臺,五曰太乙宮。其立祠於此,不知始於何代。或 曰:唐貞觀間,忽有飛石墜於縣西,因建祠,於是望而 祭之,初稱北嶽府君,元宗開元中封安天王,宋真宗」 祥符四年,復加安天。元聖帝慶曆八年,安撫使韓琦 領定州事,責員外郎游君開重修立碑。元又加為安 天大貞。元聖帝洪武三年特定為北嶽恆山之神。 按《曲陽縣志》《方域志》:恆山在治西北一百四十里,即 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州發脈,由蜚狐嶺達曲陽。 《寰宇記》云:「舊傳一峰自渾源州恆山飛」來,遂名。又《輿 地要覽》云:「山有太元之泉,神草一十九種,服之可以 度世。」
按《恆岳志星紀》,恆山為元岳,下鎮元州,上應元天,當 北方元武七宿,辰星在位焉。於方為北,於時為冬,於 行為水,於卦為坎,於支為子,於干為壬癸,於德為貞, 為智,於色為黑,於音為羽,於味為鹹,於數為六,於律 為黃鍾,於神為黑。帝顓頊之所治,元冥之所宅。 《山紀》:恆山,五嶽之北嶽也。《舜典》曰:「至於北嶽。」《禹貢》曰: 「太行恆山。」《周禮》曰:「并州鎮山曰恆山」,《尚書大傳》謂之 弘山。漢諱文帝,改常山。唐元和中,更名鎮岳。宋諱真 宗,亦名常山。凡經史稱常山,皆漢宋人闌入者。《水經》 謂之元岳,又名陰岳紫岳。葛洪《枕中書》謂之太恆山, 亦稱恆宗,命岳茂丘《括地誌》曰:北嶽有五,別名蘭臺 府、列女宮、華陽臺、紫臺、太乙宮,釋家謂之青峰埵,道 家謂之總元洞天,金城福地,又名太乙洞天。應劭《風 俗通》曰:「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白虎通》曰:「北方 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山脈發崑崙,其東北 一支,自積石而北入塞外,東為陰山,又南入雲中境。 從朔州西折而東,為寧武之天池,代之鴈門勾注,又 東為覆宿、夏屋,茹越書厓「突起於渾源州之南為恆 山,自恆山南出為太行、王屋,西南盡於河,東出為紫 荊、居庸,而東北盡於海。」《五嶽圖》云:「恆山高三千九百 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周迴三千里。」《福地記》云:「恆山周 迴一百三十里,其疆域在唐為冀州,虞為并州,夏復 為冀州,周復為并州。春秋時為代國,戰國時為趙國。 秦以後建」置分合不一,然凡因地冀並者,皆恆之四 履也。今之大同府,在恆北一百二十里,渾源州隸焉。 自州南十里入磁硤,又五里至岳廟山門,又十里陟 山巔,巔高入天際,松檜蔽空,風聲若濤,群山羅列擁 衛,若眾星拱極。其得名者曰大茂山,一名神尖山。嶺 則有天風嶺,一作天峰嶺、望仙嶺、果老嶺。峰則有白 虎峰,嶂則有碧嶂,巖則有夕陽巖,洞則有總真洞,一 名金龍洞、集山洞、白龍洞、還元洞。石則有石脂圖,窟 則有飛石窟,口則有虎風口,峪則有紫芝峪,谷則有 通元谷,臺則有琴棋臺、聚仙臺。泉則有潛龍泉。《福地 記》云:「恆山有太元之泉。」湫則有龍湫,井則有滌井。前 人標其勝概為十八景,惟大茂山、「天風嶺」,或以為「支 山」,或以為「恆頂」,不可攷雲。恆距岱一千五百里,距華 二千一百里,距衡五千八百里,距嵩二千一百里,距 京師七百里,距晉省六百餘里。
《廟紀》:「恆山嶽廟,創自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於宣武 景明元年乃災。唐武德間復建。唐末頹圯,金復建,天 會、大定間重修。金末廟燬於兵亂,元復建。元末復燬。 明洪武中,都指揮周立復建。成化初,都御史王世昌 檄知州關宗重修。弘治初,知府閻鉦檄知州董錫重 修。二十四年,奉敕擴修。都御史劉宇行視,以古廟陿」 隘,度地中峰之陽,建朝殿廡門,規制始備,改古廟為 寢宮。古廟在山巔,負艮抱坤,所謂「高入天際,松檜蔽 空」者。邃廣若霤,中空若窟,深廣僅容殿三楹,脊隱於 窟,簷縮於霤,兩翼山削如壁,去殿五丈許。左翼自前 折而右如障所,不與右翼接者丈許如箭筈,因建門焉。門內向上建小廡,廡前二丈許即為殿臺。臺陿至 不能容陛,不稱鈞天。居然結構窈窕,幾於化工。寢宮 奉岳神及配,前小廡及門,祀太尉神。朝殿在中峰前, 去宮里許,負坎抱離。正殿七楹,金鋪朱戶,壯麗聳觀。 殿前為臺,臺高十餘丈,臺南地陡,下石陛百級,乃至 中阪。東西為兩廡,廡脊不及陛之半。外建門三楹,額 曰:「崇靈。」正殿奉岳神,從祀,部使者祈方郡守修常秩, 必駿奔於此。其士女祝釐走望,仍頂禮於寢宮焉。但 正殿束於山險,後峻前蹴,微乏平廠,然眾山環拱,憑 虛躡空。孫統云:「櫺軒臨萬仞之壑,土木被丹藻之華」, 語若為廟設矣。亭則有煙霞亭、潛龍亭、九華亭、碧雲 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茶亭,堂則有白雲堂,庵則 有得「一庵」,茶庵樓則有「天下名山樓。」山門去廟十里, 在磁峽東麓,扁曰「北嶽恆山」,前建大坊,扁曰「北嶽恆 宗」,左坊曰「屏藩燕晉」,右坊曰「拱翊京畿」坊前為甬路, 石級百餘,下建小坊,扁曰「百祀朝宗」,後曰「千巖拱極」, 前為官道焉。
后土夫人祠在寢宮右,飛石窟前。
風伯、雨師廟在寢宮左,還元洞旁。
康太尉廟在寢宮山門右。
會仙府,在朝殿後右。
龍王廟「在朝殿前右。」
玉皇廟在龍王廟右。
文昌廟在玉皇廟右。
救苦天尊廟在文昌廟右。
聖母廟在天尊廟右。
山神廟在聖母廟前。
藥王廟在山神廟左。
「三清殿」在《煙霞亭》右。
元帝廟,在虎風口前。
三元廟在山門內右。
《游紀》:步雲路在山門東北三里許,為遊人首陟,石徑 盤紆,入輕煙薄靄間,故曰「步雲路。」
望仙亭去步雲路二里,在望仙嶺上。高入翠微,頫視 下方,迥絕塵境。相傳有仙子至羽流於此,佇望雲 虎。風口去望仙亭三里,路益斗峻,上接巉巖,下臨絕 壑,風聲怒號,疑虎嘯其中,萬山響應也。
通元谷在夕陽巖下。唐張果賜號「通元先生」,隱於此, 故以名谷。
白雲堂,在會僊府東,中有小洞,深窅有致,內奉《元武 小像》。
潛龍泉:泉有二,相距尺許,一甘一苦,瀵沸潾。「不竭 不溢。」取以禜雨頗驗,飲浴能愈疾。在煙霞亭東。 夕陽巖在琴棋臺東。劖削如障,日入崦嵫,群山皆黝, 此巖猶明,良久迺黯。
果老嶺,亦以通元先生得名。嶺綿亙峻險披蒙茸,攀 巉巖始得登。在氣毬場,驢蹄跡宛然石上,一名「古老 嶺。」
白虎峰聳峙於會仙府東,巋然蹲峙,不可攀躋。 琴棋臺在會仙府西北,一峰突出,不及峰杪五尋,忽 小阜如坪。坪上石几鑿棋局,磴道鱗鱗,下臨無地。傴 僂捫歷而上,幾傍隙地,僅布一席。下視諸山,如攢戟 覆墩,出沒眥際,奇觀也。《銅棋子》猶在。
會仙府,即聚仙臺。自琴棋臺下折而東,稍北得平衍 地半畝許,丹而紺者為「會仙府」,奉三清列仙兩翼居, 羽流繞以石垣。
「得一庵」在虎風口上。陡崖劖削,庵居其前。
翠雪亭亭下為自在林,萬松攢植,如蒼龍,如虯如虺, 鱗鬣奮怒,攫拏騰搴。根際怪石嵯岈,蹲踞如虎,如鹿 如獖。自亭上眺視,蔥菁之色,決眥而入,亦奇觀也。林 名「快活」,意猶岱之快活,三正不必以雅語易之耳。 集仙洞會仙府之左山,嵌空為洞,谽谺幽邃,可以棲 真。
紫芝峪,在「得一庵」西偏。仙人採芝於此,故名。
「碧峰障」在琴棋臺東。巀嵲崢嶸,峻不容屐。
《石脂圖》,在嶽廟西石阪,作五色紋,或如雲母,如彈丸、 如珠,光彩煥然,相傳是仙人煉丹處,其膩者雲「可作 散。」
白龍洞,在太尉祠上。白雲縷縷自洞口出,即為雨徵, 相傳有白龍蟠蟄其中。
懸空寺,在山門北二里,嵫峽西崖。上崖壁立如削鐵, 空中竅石,結構層樓。仄磴危梯,高入雲漢。乃恆山第 一景也。以在山門外,故附之。
《物紀》:「恆山去平原幾二十里,地高寒,不宜穀,惟黍與 菽可得中熟,木則有松柏檜栝。」樺、榆、柳之屬;花則 有山丹、石竹、金蓮、萱草之屬;鳥則有雉、雀、鳩烏、鷹鷂 之屬;獸則有虎豹、麞麃、豺狼、狐狸之屬;藥則有黃精、 黃芪、黃芩、蒼朮、紫蘇、白芷、薄荷、荊芥、桔梗、枸杞、甘草、 升麻、麻黃、茅香、柴胡、知母、益母、遠志、防風、羌活、三稜、 百合、百部、車前子、側柏葉、酸棗仁、《王不留行》之屬,響 樹、連理,枝樹,王其最異者也
恆山部彙考二
[編輯]陶唐氏
帝堯時舜居攝十有一月登北嶽柴望
[編輯]按《書經虞書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 禮。」〈疏〉西嶽禮畢,即向恆山。朔北也。十有一月,北巡守, 至於北嶽之下,一如西嶽之禮。
按《通鑑前編》:「虞帝舜巡狩四岳八伯。」〈註〉《虞夏傳》曰:「維 元祀,巡狩四岳八伯,壇四奧,沈四海,封十有二山,肇 十有二州,樂正定樂名。冬祀幽都弘山,貢兩伯之樂, 為冬伯之樂。舞《齊落》,歌曰《縵縵》。」
按:《史記封禪書》:「十有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嶽,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周
[編輯]成王定巡狩祭方岳禮至北方則祭北嶽
[編輯]按《書經周書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 考制度於四岳,諸侯各朝於方岳。」〈疏〉正義曰:周制,十 二年一巡守。如《舜典》所云「春東,夏南,秋西,冬北。」以四 時巡行,考正制度於四岳之下,如虞帝巡守然。 按《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註〉五嶽,北曰「恆山。」
按《恆岳志》:「成王定製,十二年一巡狩,登方岳。康王、昭 王、穆王皆遵行無改。」
秦
[編輯]始皇二十八年定名山祀典恆山與焉
[編輯]按《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上鄒嶧山,議封禪, 望祭山川之事。」按《封禪書》:「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 奉名山十二,自殽以東,名山曰恆山,其牲用牛犢一, 牢具珪幣。」
漢
[編輯]武帝天漢三年春三月祀恆山
[編輯]按《史記武帝本紀》:「帝在泰山,親禪焉。其後五年,復至 泰山修封,還過祭常山。」
按《漢書武帝本紀》:「天漢三年春三月,行幸泰山,修封, 祀明堂,因受計還,幸北地,祠常山,瘞元玉。」
宣帝神爵元年使使者持節祀北嶽於上曲陽
[編輯]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郊祀志》,「宣帝十三年改 元神爵,令祠官以禮為歲事,自是五嶽皆有常禮。北 岳恆山於上曲陽,使者持節往祠,一禱而三祠。」
後漢
[編輯]章帝元和三年春二月遣使者祀恆山
[編輯]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元和三年春二月戊辰,進幸中 山,遣使者祠北嶽。」
按《恆岳志》:「時帝北巡至中山,遣使以太牢祀北嶽於 上曲陽,見黃白氣,有神魚躍出十數。」
北魏
[編輯]太宗泰常四年秋八月遣使祀恆山
[編輯]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北史魏明元帝本紀》。「泰 常三年秋八月辛未。東巡。遣使祠恆山。」
泰常八年正月祀恆岳。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泰常八年正月,「南 巡恆岳,祀以太牢。」
世祖太延元年立廟於恆岳春秋遣官致祭十二月祀北嶽
[編輯]按《魏書世祖本紀》,「太延元年十有二月癸卯,遣使者 以太牢祀北嶽。」按《禮志》:「太延元年,立廟於恆岳,置 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水旱其春秋泮涸,遣官卒刺 史祭以牲牢,有玉幣。」
太平真君十一年冬十一月祀恆山
[編輯]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真君十一年 十一月,「世祖南征,過恆山,祀以太牢。」
高宗和平元年春正月如中山過恆岳致祭
[編輯]按《魏書高宗本紀》。不載。「按《恆岳志》」云云。
和平二年。如中山。遣使者。用蒼璧牲牢。禮恆岳 按《魏書高宗本紀》。不載按《恆岳志》云云。
高祖太和十八年親為文遣使祭恆岳薦牲玉
[編輯]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按《恆岳志》」云云。
隋
[編輯]煬帝大業三年有事於恆岳
[編輯]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按《恆岳志》」云云。
大業四年八月辛酉親祀恆岳。
按:《隋書煬帝本紀》云云。
按《恆岳志》:「大業四年秋八月,巡河北,親祀恆岳。西域 吐谷渾十餘國咸來助祭。」
唐
[編輯]太宗貞觀十九年親為文祭北嶽
[編輯]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恆岳志》,貞觀十九年,親 為文,以太牢祭北嶽於上曲陽。一說唐貞觀間有石 飛墮於曲陽,因建祠,自是祭岳於祠。
元宗開元元年封北嶽為安天王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恆岳志》,開元年封北 岳為安天王。《唐六典》,立冬日祭北嶽於定州北鎮。封始此。張嘉貞撰文碣在曲陽。按安王石之名,蓋因安 天王封號附會其說爾。
開元十四年,定製祭北嶽恆山於定州。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五嶽四瀆歲一 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北嶽恆山祭於定州。 開元二十五年十月戊申。命太子賓客王丘祭北嶽」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元年十二月乙亥詔太常卿韋縚祭北嶽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五載,封北嶽為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五載春正月。「封中嶽為中天王,南嶽為司天王,北嶽 為安天王。」
天寶八載九月。命太子詹事李旭祭北嶽。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宋
[編輯]太祖乾德六年定祭北鎮於定州北嶽祠
[編輯]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圖書編》,宋初緣舊制祭 北嶽恆山於定州,至乾德六年,有司請祭北鎮,從之。 此後望祭北鎮於定州北嶽祠。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冬日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云云。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加北嶽帝號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乙未,加上五 岳帝號。」
按《恆岳志》:「大中祥符四年冬十月,加封北嶽安天元 聖帝,後加號靖明後。帝惑於天書,加上五嶽帝后號, 御朝元殿發冊命,以工部侍郎馮起攝太尉,太僕少 卿裴莊攝司徒,奉玉冊冕服於曲陽祠。」
大中祥符八年三月。製北嶽醮壇文。刊石於廟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高宗紹興七年詔以立冬日祭北嶽
[編輯]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七年五月壬申,命禮官舉岳 鎮海瀆之祀。」
按《恆岳志》:紹興七年,詔以立冬日祭北嶽。太常博士 黃積厚言,「岳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祭東西南北 中五嶽,如祭五方帝禮。」詔從之。時岱、華、嵩、恆皆陷於 金,蓋望祀雲。
金
[編輯]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冬日祭北嶽
[編輯]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嶽 四瀆禮。按《禮志》:「四年禮官言,岳鎮海瀆當以五郊 迎氣日祭。」詔依典禮,以立冬日祀北嶽恆山於定州。
元
[編輯]世祖中統二年以北嶽為西道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祭祀志》。「自中統二年始。 凡十有九處。分五道。後乃以北嶽為西道。」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以十月祀恆山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年秋七月丙午。遣使祀五 岳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岳鎮海瀆之制。 十月土王日祀恆山於曲陽縣界。」
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加北嶽封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丁酉。詔加 岳瀆四海封號。各遣官詣祠致祭按《祭祀志》。至元 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按恆岳志
云:「至元五年加號北嶽安天大貞元聖帝。」 今據本紀及《祭祀志》俱雲在二十八年,自當以此為是。
〉明
[編輯]太祖洪武二年春正月遣使祀北嶽
[編輯]按《明會典》:「洪武二年,令有司時祀祀典神祇。」
按《恆岳志》:「洪武二年春正月,遣內藏庫副使魏士舉 代祀北嶽於上曲陽。」
洪武三年夏六月詔更北嶽封號。稱北嶽恆山之神。 秋七月遣祠祭署令王俊齎祀文祭北嶽於上曲陽 按《恆岳志》云云。
洪武七年定「祭北嶽恆山於直隸真定府。又令春秋 仲月上旬擇日祭。」
按《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祭北嶽祝文。稱「北嶽恆山之神」 按《明會典》云云
成祖永樂七年春三月車駕駐蹕景州望祭恆山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仁宗洪熙元年遣順天府尹甄儀告祀北嶽於上曲陽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宣宗宣德元年遣興安伯徐亨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英宗正統元年春正月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魯穆相祀北嶽於廟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正統九年夏四月,大旱,遣翰林院編修倪謙齎《祀文禱雨北嶽。
按《恆岳志》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春正月遣翰林院修撰周旋告祀北嶽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泰景四年,春秋兩祀北嶽。
按《恆岳志》:「景泰四年春二月,恆陰積雪,遣太常寺寺 丞丘晟祈祀北嶽。秋七月大水,遣翰林院修撰曹恩 祈祀北嶽。」
景泰五年夏四月,大旱,遣翰林院典籍吳恆禱祀北 岳。
按《恆岳志》云云。
景泰六年夏六月。大旱。遣中書舍人劉福。禱祀恆岳 按《恆岳志》云云。
英宗天順元年春三月遣中書舍人王成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憲宗成化元年春三月遣禮科右給事中王詔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成化四年夏四月,大旱,遣真定府知府邢簡禱祀北 岳。
成化七年春正月,大雪,遣禮部左侍郎邢讓祈祀北 岳。
成化十三年夏四月,雨雪,遣真定府知府田濟祈祀 北嶽。
成化二十年冬十二月,不雪,遣真定府知府余瓚祈 祀北嶽。
成化二十三年夏五月,大旱,遣吏部左侍郎劉宣禱 祀北嶽。
按:以上俱《恆岳志》云云。
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遣禮科右給事中張九功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弘治四年春三月,大旱,遣吏部左侍郎彭韶禱祀北 岳。
弘治六年夏四月,大旱,遣巡撫都御史張琳禱祀北 岳。
弘治十年夏四月,大旱,遣巡撫都御史高銓禱祀北 岳。
按:以上俱《恆岳志》云云。
弘治十四年春三月,遣官祀《恆岳》。
按《恆岳志》:「弘治十四年,宣大延綏馬災,春三月,遣宣 大巡撫都御史劉宇禱祀北嶽於恆山,災止。」
弘治十五年,詔修「《恆山》岳廟。」
按《恆岳志》:「弘治十五年,詔建廟於恆山。兵部尚書馬 文昇疏請釐正祀典,改北嶽祭於恆山。下禮官覆奏, 曲陽廟祀已久,當仍舊山,在渾源者,修治其廟。詔從 之。」
弘治十七年夏五月,大旱,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 沂禱祀北嶽於上曲陽。
按《恆岳志》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春三月遣通政司右參議熊偉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正德六年秋八月,寧夏逆黨平,遣真定府通判孫邦 直謝祀北嶽。
按《恆岳志》云云。
正德七年冬十一月,「流寇」復起,遣真定府知府李璞 祈祀北嶽。
按《恆岳志》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夏四月遣鴻臚寺左寺丞翟宗仁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按《恆岳志》云云。
嘉靖 年,科臣陳棐請正嶽祀。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初,科臣陳棐請正嶽祀,略曰:「真 定府曲陽縣有北嶽恆山廟,為朝廷秩祀之所。及查 其實,恆山在迤北渾源州,南北相去甚遠,俗傳曾有 飛石一方,自恆山坎中飛來,墜於曲陽,故立廟祀。今 其廟扁有『飛石殿,臣竊疑之』。」臣考《舜典》,「十有一月,巡 狩至於北嶽。」《周禮》載恆山為并州之鎮,《水經》為北嶽, 為元嶽。《天文志》:「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恆山。」三 代而下,歷唐、隋,俱於此致祭。石晉失燕、雲十六州之 地,宋未能混一,北為契丹所據,無緣至幽薊之域,而 睹所謂北嶽者,所以止得祭之於曲陽,詭言飛石之 謬,以粉飾其削弱之跡耳。然宋都汴,而真定在汴京 之北,以為北門,不得已權宜祭之,猶之可也。我太祖 高皇帝恢復中夏,奄有萬方,首定岳鎮海瀆之祀,但 時都金陵,真定迥在京師之北,所以因循,未曾釐正。 我成祖文皇帝建都北平,而真定已在京師之南,使 當時有禮官建明,顧有南面而登,踵宋人削弱之跡 哉?臣因此而論及五嶽焉。臣觀《祀典》載:嵩山中嶽在 河南登封縣,泰山東「岳在山東泰安州,衡山南嶽在湖廣衡山縣,華山西嶽在陝西華陰縣,祠祀皆近在 本山之麓,而恆山北嶽則即大同府東南渾源州是 也。今不惟北嶽之祀缺謬,而東岳行祠遍天下,尤為 惑妄。乞將渾源州北嶽恆山定為秩祀之所,其廟制 加修拓,以後凡遣告祈請,皆詣此致登。其曲陽祠廟, 但令有司致祭,《飛石殿扁》,並令改撤。」於凡《東岳行祠》 除京師及齊魯之境外,其餘量改書院社學,仍不許 加修創建,以昭皇上麓正祀典之盛,則治道幸甚。 嘉靖九年夏五月,遣使祀北嶽。
按《恆岳志》:「嘉靖九年夏五月,大旱蝗為災,遣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錢如京祈祀北嶽。」
嘉靖十一年夏六月,大澇。遣真定府知府胡效才祈 祀北嶽。
按《恆岳志》云云。
嘉靖十八年春二月,帝南巡,祭恆山。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南巡,過真定,望祭北嶽恆山 之神,用牛犢羊豕,上具常服行禮如常儀。五府九卿 巡撫大臣吉服陪拜,命翰林院撰祭文。」
嘉靖三十三年大旱,遣巡撫都御史艾希淳祈祀北 岳。
嘉靖四十年、「蝗為災。遣巡撫都御史毛愷祈祀北嶽。」
穆宗隆慶元年秋八月遣通政司右參議夏範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神宗萬曆元年春三月遣吏科給事中李日強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萬曆十五年秋八月朔,雨雹傷禾稼。遣巡撫都御史 賈三近祈祀北嶽。
熹宗天啟元年夏四月遣太僕寺少卿杜士全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愍帝崇禎元年夏四月遣禮部儀制司主事張定志告祀北嶽於廟
[編輯]按:以上俱《恆岳志》云云。
恆山部彙考三
[編輯]《皇清》。
順治八年
[編輯]按《恆岳志》:「順治八年,遣鑾儀衛都督同知喬可用告祀北嶽於上曲陽。」
順治十七年
按:《恆岳志》,順治十七年奉。
旨改「北嶽祭於恆山。」
順治十八年
按《恆岳志》:「順治十八年,遣工部右侍郎李呈祥祭恆岳。」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