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十二卷目錄

 會稽山部彙考一

  圖

  考

 會稽山部彙考二

  夏大禹一則

  秦始皇二則 二世一則

  晉成帝咸和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四則 宣宗宣德二則 英宗正統四則 代宗景泰二則 憲宗成化三則

  孝宗弘治二則 武宗正德二則 世宗嘉靖一則 神宗萬曆一則 熹宗天啟一則

  愍帝崇禎一則

 會稽山部彙考三

皇清順治二則 康熙一則

 會稽山部藝文一

  秦會稽山刻石銘

  會稽山讚         晉郭璞

  會稽禹穴賦有序   元楊維楨

  遊南鎮記        明沈純中

  會稽山辯         蔣平階

 會稽山部藝文二

  登會稽刻石山      晉王彪之

  會稽山          唐孫逖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李白

  仲春晚尋覆釜山       錢起

  登覆釜山遇道人       前人

  會稽山           李紳

  望會稽山         宋高宗

  會稽山          元吳萊

  前題           黃元鎮

  登香爐峰二首      明王守仁

  宴集南鎮山池        沈鍊

 會稽山部紀事

 會稽山部雜錄

 會稽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十二卷

會稽山部彙考一

[編輯]

南鎮會稽山

會稽山一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防山,一名棟山,一 名覆釜山,一名衡山,一名塗山,一名鎮山,一名覆鬴 山,一名南山。其山在今浙江紹興府城東南十二里, 山下有洞,名「陽明洞。」天山西北五里為禹陵山,之陰 為南鎮廟,歷代皆有敕祭焉。

會稽山圖

會稽山圖

[編輯]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 「會稽山」在越州,今紹興府。訂義王昭禹曰:「九州之山,皆 言其山鎮者,蓋國主山川而保之,山之大者可以鎮 安其地也。」鄭康成曰:「凡九州及山鎮言曰者,以其非 一,特舉其大者耳。」《易氏》曰:「稽,計也。」《吳越春秋》曰:「禹巡 狩天下,會計修國之道,以會稽名山。」《漢志》屬會稽之 山陰縣,唐為越州會稽縣,山在州東南二十里,今州 為紹興府按《山海經,南山經》成山「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其 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溴。」 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

按《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 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會計治國之道,遂更名 茅山曰會稽之山。」

按《史紀·夏本紀》:「太史公曰:『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 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封禪書》:「禹禪會稽。」《索隱》曰:晉灼云:本名茅山。《吳越 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乃大會計,更名 茅山為會稽,亦曰苗山也。」

按:《漢書地理志》:「會稽郡山陰。」會稽山在南,山有禹 冢、禹井。揚州山越王句踐本國,有靈文園。師古曰:「靈 文侯,薄太后父。」

按:《後漢書郡國志》,「會稽郡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 冢。」《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 瑛石。郭璞曰:「有禹井。」《越絕書》曰:「有重山,句踐葬大夫 種。」

按《水經漸江水注》,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為茅 山,又曰棟山。《越絕書》云:「棟猶鎮也。」蓋《周禮》所謂揚州 之鎮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山海經》曰:「夕 水出焉,南流注於湖。」《吳越春秋》稱,覆釜山之中,有金 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 像。《禮樂緯》云:「禹治水旱,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 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因而 葬之。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 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山東有硎,去廟七 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 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征書》雲「丞 相李斯所篆也。」

按孔靈符《會稽記》:「會稽山在縣東南,其上石狀如覆 釜,禹夢元夷倉水使者卻倚覆釜之上是也。」今禹廟 在下,秦始皇嘗配食此廟。

山有石室,雲是仙人射堂。東高巖有射的石,遠望的 的如射侯,形圜,視之如鏡,土人常以占穀食貴賤。射 的明則米賤,暗則米貴。諺曰:「射的白斛一百,射的元 斛一千。」

按《太平御覽地部》:會稽山有石帆壁立,臨川湧出,亙 山遙望,芄芄有似張帆也。下有懸巖,名為「射堂。傳雲 仙人常射於此,使白鶴取箭。」此是會稽東峰。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紹興府,會稽山在城西二十里。 《周禮》:「揚州之鎮山曰會稽山,又名衡山,又名苗山、龜 山。」《白玉上經》:「會稽山周迴三百五十里,名陽明洞天, 一名極伭太元之天。」此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也。《史 記封禪書》:「禹封泰山,禪會稽。」又云:「始皇上會稽,祭大 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司馬遷傳》:「禹巡狩至 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間雲禹入此穴」《遁甲 開山圖》,禹治水至會稽,宿于衡嶺,宛委之神奏玉匱 之書十二卷以授禹,禹未及持之,四卷飛入泉,四卷 飛上天。禹得四卷,開而視之,乃《遁甲開山圖》。因用以 治水,訖乃緘書於洞穴。

按《三才圖》,會會稽禹穴圖。考《史記》,禹會江南,計功而 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山之東也,有隴 隱若劍脊,西嚮而下有窆石。窆石之右是為禹廟,背 湖而南嚮。《舊經》:禹廟之梅梁,張僧繇畫龍於其上,風 雨夜飛入鏡湖,人見梁上萍藻,始駭異之,乃以鐵維 於柱。禹廟之西曰中峰,下有禹寺,寺之後相傳為禹 「陵。陵有禹井,並有菲泉」,以禹菲飲食,故名。山之東北 接官嶺,其上有盤石屹立,曰降仙臺,下有茗塢、淘沙。 徑山南曰玉笥,其別峰曰石傘,曰香爐。西北五里與 宛委山相接。宛委山上有石匱壁立,中有孔穴,號陽 明洞,即《舊經》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夏禹發 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又中得金簡玉字之書,悟 百川之理。賀知章《纂山記》曰:黃帝號宛委穴,為赤帝 陽明之府,於此藏書。大禹始於此穴得書,復於此穴 藏書,人因謂之禹穴。越句踐自夫椒之敗,棲於會稽 之石室,受辱養馬,蓋即此處也。《史記》:秦始皇上會稽, 祭大禹,望於南海,刻頌秦德。今山下傳有始皇坐石, 並無刻石,惟縣西南七十里有刻石山,一名鵝鼻山, 此山最高,上有始皇刻石,雲「李斯書。」山頂有巨石如 屋,中開,插一碑於其中,文皆為風雨所剝,隱約可見。 及司馬遷《自敘》上會稽,探禹穴,然舊經諸書皆以禹 穴繫會稽山之宛委山,今里人以陽明洞外飛來石 下為禹穴。又楊升庵謂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謂之禹 穴。諸如此類,皆流傳失真矣。過會稽,自鏡湖達楓橋, 美竹嘉樹相望,十里而至於王逸少之蘭亭。亭有曲 水,有鵝池、墨池。曲水非其舊,當是溪流失其處矣。又 去而入薴蘿村,觀西施浣沙石,拜范蠡祠,群峰擁簇, 昔人謂「行山陰道上,如行鏡中」,信矣。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會稽山在紹興府城東南十二 里,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狀如覆鬴,亦謂之覆鬴山,又名苗山,又名塗山。吳王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 保會稽山。」《水經注》:「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鎮山,又 曰棟山。《越絕書》云:『棟猶鎮也』。」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會稽山在府城東南十二里。《吳 越春秋》,禹登茅山,大會計治國之道,更名曰會稽。隋 開皇十四年,詔會稽等山並就山立祠。唐開元十四 年,封四鎮山為公,會稽曰永興公,有南鎮永興公祠。 經史地誌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釜山,曰防 山,曰覆鬴,曰棟山,曰南山,實一山也。東北接官嶺,其」 上有磐石屹立,曰降仙臺,一曰苗龍仙人臺。臺下有 香爐峰,永興公祠之側有茗塢、淘沙徑、思古亭遺跡。 山南別峰曰石傘峰,下有范蠡養魚池,唐齊抗書堂。 山西北五里,即禹井、禹廟。又西百餘步有大禹寺,菲 飲泉。又按《舊經》云:「會稽山周迴三百五十里。」蓋總言 東南諸山之隸會稽郡者,如晉王彪之《刻石山贊》云: 「會稽刻石山。」宋《何引傳》云:「居會稽秦望山。」然則刻石 秦望,皆可以會稽山名之。《泊宅編》:「會稽東南巨鎮,對 案梅里尖,其周迴六十里。」此又兼言寶山也。然則會 稽山雲者,諸山之通稱爾。

按《會稽縣志山川攷》:「南鎮會稽山在縣東南一十二 里。」

憶家嶺在縣南十五里,會稽山之東北麓。過嶺有「朱 氏宜園」書室,多樹梅竹。

「石傘峰」,會稽山之別峰,峰下有范蠡養魚池。

方干島在會稽山東北麓,俗呼「寒山」,唐方干之別墅 也。

陽明洞,在會稽山龍瑞宮旁。其洞是一巨石,中有罅, 即道書「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也。又按《龜山白 玉上經》:會稽山週迴三百五十里,名陽明洞天,皆仙 聖天人都會之所。據此則陽明洞天不止龍瑞宮之 一石矣。唐觀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金簡於此,詩曰: 「偶因投祕簡,聊得泛平湖。」其後王文成守仁為刑部 主事時,以告歸,結廬洞側,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 址猶存,其謫居龍場也。嘗名其東洞曰「小陽明洞天」, 以寄思雲。

「禹陵」,在會稽山西北五里。

南鎮廟在縣治東南一十二里會稽山之陰。

會稽山部彙考二

[編輯]

大禹禪會稽

[編輯]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管子封禪》:「禹封泰山,禪會 稽。」

[編輯]

始皇 年定祀典祭會稽

[編輯]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按《封禪書》:「秦並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殽 以東,名山曰會稽,春以脯酒為歲祠,因泮凍,秋涸凍, 冬賽禱祠。其牲用牛犢一,牢具珪幣。」

始皇三十七年,上會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一月,臨浙江水波 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 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二世元年巡狩禮祠會稽

[編輯]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皇帝元年春,東行郡縣,李 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按《封禪書》,「元年東巡 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 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編輯]

成帝咸和八年以會稽山從祀北郊

[編輯]

按《晉書成帝本紀》,不載。按《禮志》,「咸和八年正月,追 述前旨,於覆舟山南立地郊祀五嶽、四望、四海、四瀆、 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嶽山、白山、霍山、醫無閭山、蔣山、 松江、會稽山、錢塘江先農,凡四十四神也。」

按《會稽縣志》,「晉成帝咸和八年,會稽山從祀北郊。」

北齊
[編輯]

北齊祀地祇以方澤,其神則會稽鎮諸山。

按《北齊書》。不載。按《會稽縣志》云云。

[編輯]

文帝開皇十四年詔於會稽山立南鎮祠

[編輯]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十月,詔南鎮會稽山就山立祠,並取側近巫一人,主 知灑掃,並命多蒔松柏。」

===唐===

元宗開元十四年定祀南鎮會稽於越州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云云。

天寶十載封南鎮為永興公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二 月己亥。遣江東道採訪使吳郡太守趙居貞祭會稽 山。永興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祭。」

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會稽山為永興公。」

按《會稽縣志》:「天寶十載,封永興公,歲以南郊迎氣之 日祭。」

[編輯]

太祖乾德六年詔祭會稽山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圖書編》,宋初緣舊制,祭 止四嶽。乾德六年有司請案祭典,祭南鎮會稽山於 越州。

按《會稽縣志》,「乾德六年,以會稽在吳越國,乃下其國 行祭事。」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南鎮之祀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 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 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 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 於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夏日祀南鎮 會稽山于越州。

按《會稽縣志》:「淳化二年,從祕書監李至言,以立夏日 祀南鎮會稽山永興公于越州。」按此作淳化二年與宋史不同當以宋史

太平興國八年為是

徽宗政和三年封南鎮為王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祀不載。按《禮志》,會稽山舊封永興 公,政和三年封永濟王。

[編輯]

世宗大定四年詔以立夏日望祭南鎮會稽山於河南府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云云。

章宗明昌 年封南鎮為永興王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 士楊道全請,封會稽山為永興王。」

[編輯]

世祖中統二年分南鎮為南道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祭祀志》,「嶽鎮海瀆代祀 自中統二年始分南鎮為南道,遣使二人出璽書給 驛以行。」

至元三年定南鎮祭日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 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三月南嶽鎮海瀆立夏日 遙祭衡山,土王日遙祭會稽山。皆於河南府界。」

成宗大德二年封南鎮為昭德順應王

[編輯]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二年二月癸未,詔諸王駙馬 毋擅祀嶽鎮海瀆。三月壬子,詔加封南鎮會稽山為 昭德順應王,歲時與嶽瀆同祀,著為令式。」

[編輯]

太祖洪武二年遣官張本致祭南鎮

[編輯]

按《會稽縣志》云云。

洪武三年、「定南鎮」稱號

按《會稽縣志》,洪武三年,詔去前代所封爵號,止稱「南 鎮會稽山之神。」每三歲制遣道士齎香帛致祭。凡遇 登極則遣官告祭,災眚則以祈禱祭。每歲則有司以 春秋二仲月祭後禹陵一日。

洪武四年,以登極、遣官致祭於南鎮會稽山。

按《會稽縣志》云云。

洪武七年、令禮部頒《祭典》。定南鎮會稽山於浙江紹 興府祭

按《明會典》云云。

宣宗宣德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宣德十年,以災眚遣官祈禱於會稽山。

按:以上俱《會稽縣志》云云。

英宗正統元年以登極遣言祭會稽山

[編輯]

正統二年,以祈穀,遣官祭會稽山。

正統九年,以歲旱,遣使禱祭會稽山。

正統十年,以禳疫,遣使祭會稽山。

按:以上俱《會稽縣志》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以登極遣使祭會稽山

[編輯]

景泰六年,祈穀,遣使禱於會稽山。

按:以上俱《會稽縣志》云云。

憲宗成化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成化十三年,以災異遣官禱於會稽山。

成化二十年,以歲旱地震,遣官祭會稽山。

按:以上俱《會稽縣志》云云。

孝宗弘治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弘治六年,以旱,遣官禱祭會稽山。

按:以上俱《會稽縣志》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正德六年,以寧夏平,遣使祭謝會稽山。

按:以上俱《會稽縣志》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按《會稽縣志》云云。

神宗萬曆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按《會稽縣志》云云。

熹宗天啟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按《會稽縣志》云云。

愍帝崇禎元年以登極遣官祭會稽山

[編輯]

按《會稽縣志》云云。

會稽山部彙考三

[編輯]

《皇清》。

順治八年

[編輯]

按《會稽縣志》,順治八年,遣翰林院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孫廷銓致祭於南鎮會稽山之神。順治十八年

按《會稽縣志》,「順治十八年,遣刑部左侍郎李敬致祭於南鎮會稽山之神。」

康熙六年

[編輯]

按《會稽縣志》,「康熙六年,遣刑部右侍郎王清致祭於南鎮會稽山之神。」

會稽山部藝文一

[編輯]

秦會稽山刻石銘

《史記》:「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遊,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 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 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 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六王專倍,貪戾傲 猛,率眾自彊,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 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 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 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 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 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 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 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 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脩潔,人樂同 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 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會稽山讚         晉郭璞

[編輯]

「禹徂會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討,乃戮長人。」《玉匱》表夏, 元石勒秦。

會稽禹穴賦有序   元楊維楨

[編輯]

會稽山為南鎮,見《周禮職方》,至於今祀典不廢,人以不見於《禹貢》為疑。《禹貢》書治水,起自揚州,止於震澤,故會稽與浙江皆不登載。禹穴在會稽山,見《皇覽》,又見《太史書》,人以葬衣冠為疑。考帝少康封其庶子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則禹穴在會稽無疑也。《真誥》以禹醉鍾山而仙去,此異說之謬也。又以穴藏禹治水《祕策》者為尤謬,故辨其說以為賦雲。

「追太史之東遊兮,躡夏後之巡蹤。過會稽之鉅鎮兮, 登宛委之神峰。曰群聖之所棲兮,闢陽明之洞府;問 東巡之故陵兮,固已失其窆所。繞古屋之雲氣兮,瞻 袞冕之穹窿。雷霆掣夫鐵鎖兮,梅之梁兮已龍湫。空 山無人兮,掛長松之落日。枕荒草之芋眠兮,棲專車 之朽骨。忽白日其有爛兮,射五色之神晶。窺神跡於」 一竇兮,眩太陰之窈冥。世以為衣冠之壙兮,神書之 竇也。圭璧出乎耕土兮,彼巨石者不可扣也。曰《玉匱》 之發書兮,遽淵淪而天飛。賴餘策以淚鴻兮,復韞櫝 以閟之。夫以四載之跋履兮,亦云行其無事。錫元圭 以告成兮,始龜文之來瑞。何誕者之誇毗兮,異九疇 而不經。使穴書之不泄兮,夫豈汨陳「其五行。觀連天 之巨石兮,妙斧鑿之無痕。南笥削乎其玉立兮,東娥 接其雷奔。塗峰歸其西北兮,執玉帛者萬億。夫既遊而遂息兮,吾又何疑乎窀穸。綿祀典之常尊兮,石豈 泐乎一拳?妄鍾山之金酒兮,又何附會於妖仙?噫嘻! 南望蒼梧兮,東上會稽,九疑澒洞兮,窆石悽迷。秦之 望兮低回,悲沙丘兮」不西。客有釃酒荒宮,而和之以 歌曰:「稽之鎮兮南之邦,紛萬國兮來梯航。若有人兮 東一方,酌余菲兮薦余芳。舞《大夏》兮象德,泳東海兮 西江。」

遊南鎮記        明沈純中

[編輯]

《職方氏》:「東南之州曰揚州,其藪曰具區,其山曰會稽, 謂之南鎮。以其能興雲雨,施潤澤,鎮一方之民。」禮望 秩於山川,《小宗伯》:「四望於四郊。」鄭元謂:四望為五嶽、 五鎮、四瀆也。蓋天子方望之祀,無所不通,而嶽鎮海 瀆之在諸侯,祭其封內名山大川也。秦罷封建,嶽瀆 之祭,皆領於祠官。祭殽以東,名山五,會稽與焉。其牲 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春泮凍,秋涸凍,冬賽禱 祠。宣帝時,始有使者持節以祠之禮。由魏及隋,嶽鎮 海瀆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制,命本界 刺史、縣令祠之。元遣使分祀。國初稽古,以夏至日祀 方澤,五嶽、五鎮從祀。五嶽在東,五鎮在西,用純犢一, 帛五,籩豆八,簠簋各二。三年,罷神之封號,而止曰「南 鎮會稽山之神,依古定製也。」乃命都督孫遇仙等一 十八人分祭五嶽、五鎮、海瀆之神。九年,分遣國子生 周渭等往修祠宇,命江陰侯吳良祠南鎮。夫會稽素 沃饒鉅麗,甲於東南,且人材特盛,咸以為山嶽之靈 所鍾也。然神為南鎮,將盡南方之民而庇之,則江、淮、 閩、浙皆其所佑也。功大者其典隆,是以歷代禋祠加 虔焉,罔敢失禮,而豈其獨厚此一郡之民?戊戌歲,余 讀書越之戢山,暇時遂與同人遊會稽也。神甚靈爽, 占夢者競祈焉,其應如響。山有夏後禹之陵,聖王之 墓也,亦領於祠官。山之草木俱蘙蔚蒙蘢,蔥翠如幕, 雖盛夏不見旭日也,遊者堪憩息焉。祠有古松數十 株,頂皆結屈,輪囷如偃蓋,蓋數百歲矣。茲山也,遙望 之,則凡越之巖嶂峰巒皆趨向焉,洵仙靈之所棲也。 同遊者為遊子士林,亦稽古好文之士也。既歸而為 之記。

會稽山辯         蔣平階

[編輯]

《紹興舊志》,以禹陵南之覆鬴山指為會稽山,傳聞乖 謬,襲而不考,一至此哉!《虞書》以四嶽為天子巡狩之 所,禹定九州,各以道里適均之地,大會諸侯,封其高 山,為州之鎮,揚之會稽其一也。夫《王制》五嶽視三公, 言德高地峻,品物儀章,莫隆於此。是則四隩之山,惟 此四者難可等倫,故命之為嶽。嶽者,高也。《大雅》賦崧 高,亦曰「崧高。惟嶽,峻極於天」,言非二室、三臺所能並 也。《周禮職方氏》不雲嶽,而均謂之鎮。鎮者,尊也,鎮猶 嶽也。然則會稽之在揚州,猶青、齊之有岱宗、漢南之 有衡山也。若覆鬴蜿蜒,卑伏屈於諸山之下,而名之 曰鎮。以與石閭、日觀、祝融、玉女並稱赤帝之闕,而表 受命之符,抑亦爽其實矣。必若所云,則作鎮金天者, 當於少華、首陽,而何必從太華七十二君之金泥玉 簡,當於雲亭、梁父、社首肅然,而奚必登介丘?由斯以 談,覆鬴之欲當會稽,求諸義類,無適而可。按《宋志》作 於陸待制游,《明志》相傳以為徐山人渭代作。二君素 號淹雅,豈其有罣漏與?然則會稽山云何?曰:即今所 稱秦望者是。《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勺水出焉,南 流至於溴諸山。惟秦望其形削成,而方有南流之水, 若天柱而下香爐宛委水皆北流,與《山經》不合。」此一 證也。《吳越春秋》:「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保會稽。 秦望險峻,故可擐甲自衛,敵不能仰攻,若在覆鬴,蹙 之即鳥散矣。且其山僅可棲數十人耳,五千之眾,安 所容」足乎?《泊宅編》亦云:會稽東南巨鎮,周圍六十里, 覆鬴未及里許。何雲六十里,豈不謬乎?故《舊志》又曰: 「會稽山者,諸山之通稱爾。」彼刻石望秦,皆可以會稽 名之。歷考古經並後賢緒論,秦望之為會稽,彰彰可 據矣。自始皇東巡,登之以望東海,輒置其故名,貺以 榮號,而謂之秦望,蓋秦以後之文,非三代之舊也。宋 陸參《法華山碑》亦曰: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會稽,後 世分而為秦望,釐而為雲門、法華,其實一也。而李斯 所作頌德之碑,其文蓋謂遂登會稽,宣省習俗。舊雲 碑在秦望,則當昔時祖龍馳道之初,其山名從古未 之有改也。然則覆鬴之稱會稽者何居?曰:以南鎮之 廟在其側也。夫廟之立也,必擇爽塏平衍之區,廣可 設壇場,而塗足以通使臣之車轍。若必於秦望,則崎 嶇斗絕,非其便矣。且以其無非會稽也,故隨所擇而 廟焉。豈牲犢圭璧獨此培塿能歆之哉?苟循端反覆

於此,則時人之惑可以釋矣
考證

會稽山部藝文二

[編輯]

《登會稽刻石山      》晉·王彪之

隆山嵯峨,崇巒岧嶢。傍覿滄洲,仰拂元霄。文命遠會, 風淳道遼。秦皇遐巡,邁茲英豪。宅基靈阿,銘跡峻嶠。 青陽曜景,時和氣淳。修嶺增鮮,長松挺新。飛鴻振羽, 騰龍躍鱗。

會稽山          唐孫逖

[編輯]

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煙景畫清明,九峰爭隱嶙。 望中厭朱紱,谷內探元牝。野老聽鳴騶,山童擁竹軫。 仙花寒不落,古蔓柔堪引。竹澗入霜多,松崖向天近。 雲從海山去,日就江村隕。能賦丘嘗聞,和歌參不敏。 冥搜信沖漠,多士期標準。願奉濯纓心,長謠反招隱。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李白

[編輯]

聞道稽山去,偏宜謝客才。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迴。 東海橫秦望,西陵遶越臺。湖清雙鏡曉,濤白雪山來。 八月枚乘筆,三吳張翰杯。此中多逸興,早晚向「天台。」

仲春晚尋覆釜山       錢起

[編輯]

蝴蝶弄和風,飛花不知晚。王孫尋芳草,步步忘路遠。 況我愛青山,涉處皆遊踐。縈迴必中路,陰晦陽復顯。 古岸生新泉,霞峰映雪巘。交枝花色異,奇石雲根淺。 碧洞志忘歸,紫芝行可搴。方嗤嵇叔夜,林臥方沉湎。

登覆釜山遇道人       前人

[編輯]

真氣重嶂裡,知君嘉遁幽。山階壓丹穴,藥井通洑流。 道人帶經出,洞中攜我遊。欲驂《白蜺》去,且為紫芝留。 忽憶武陵事,別家疑數秋。

會稽山           李紳

[編輯]

削平水土窮滄海,畚插東南盡會稽。山擁翠屏朝玉 帛,穴通金闕駕雲霓。祕文鏤石藏元璧,寶檢封雲化 紫泥。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

望會稽山         宋高宗

[編輯]

六龍轉淮海,萬騎臨吳津。王者本無外,駕言蘇遠民。 瞻彼草木秀,感此瘡痍新。登臨望稽山,懷哉夏禹勤。 神功既盛大,後世蒙其仁。願同越句踐,焦思先吾身。 艱難勝遵養,聖賢有屈伸。高風動君子,屬意種蠡臣。

會稽山          元吳萊

[編輯]

自我行至越,因之成《越吟》。會稽乃巨鎮,擁拔天東南。 東南誰開闢,大禹世所欽。外方島嶼接,支子祧廟臨。 磬鞀或聲諫,樏橇惟力任。收功黃熊化,畫道應龍深。 衣冠千年定,玉帛萬國沉。荒煙專車骨,落日望狩心。 「盛德蔑以過,遺祠尚茲歆。渤澥斂餘漲,蒼梧分遠陰。 前迎蓮花渚,後擁竹箭林。猶迴剡曲棹,肯鼓玉門琴。」 秦皇舊時輦,散亂何可尋。欲去不忍去,追遊更來今。

《前題》
黃元鎮

[編輯]

巨鎮東南表海邦,玉書金簡昔人藏。雲從禹會奔侯 國,星列《周官》奠職方。野逕莓苔秋樹老,空山香火夕 輝涼。恭惟歲遍宗群祀,敕使年年攝薦璋。

登香爐峰二首      明王守仁

[編輯]

曾從爐頂躡天風,下數天南百二峰。勝事總為多病 阻,幽懷還與故人同。旌旗影動星辰北,鼓角聲迴滄 海東。世故茫茫渾未定,且乘溪月放歸篷。

其二

道人不奈登山僻,日暮猶思絕棧雲。巖底獨行穿虎 穴,峰頭狐嘯亂猿群。清溪月出時尋寺,歸棹城隅夜 款門。可笑中郎無好興,獨留松院坐黃昏。

宴集南鎮山池        沈鍊

[編輯]

桂席俯雲端,山禽舞《合歡》。羽觴流滿月,仙管發幽蘭。 香醑花能釀,清絲水共彈。不知歌詠地,猶作晉衣冠。

會稽山部紀事

[編輯]

《山陵雜記》:「禹到大越,上苗山,更山名曰會稽,死因葬 焉。穿地深七尺,上無瀉泄,下無流水。壇高三尺,土階 三等,周圍方一畝。」

《史記·孔子世家》:「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 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 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 「『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紀天下,其守為神, 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 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釐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 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 氏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於是吳 客曰:「善哉聖人!」

《述異記》:「吳既滅越,棲勾踐於會稽之上,地方千里。勾 踐得范蠡之謀,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臺於 外而館賢士。」今會稽山有越王臺。今交州麻林,一名 紵林,勾踐種麻,將以絃弓。交州糠頭山,勾踐貯米於 其上,春積糠為山。今會稽之上有越王鑄劍洲。箭鏃洲往往有得古箭鏃,蓋古制也。

《拾遺記》:越俗說,會稽山夏禹廟中有梅梁,忽一春而 生枝葉。漢成帝常與趙飛燕遊太液池,以沙棠木為 舟,其木出崑崙山,人食其實,入水不溺。《詩》曰:「安得沙 棠木,刳以為舟船。」

《梁書何引傳》:「引以會稽山多靈異,往遊焉,居若耶山 雲門寺。初,引二兄求、點並棲遁,求先卒,至是引又隱。 世號點為大山,引為小山,亦曰東山。」

會稽山部雜錄

[編輯]

《述異記》:「會稽山有虞舜巡狩臺,臺下有望陵祠,帝舜 南巡,葬於九疑,立祠曰望陵祠。」

《續博物志》:王充云:「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於此, 遂以名郡。」或曰:「此非五嶽,禹時吳裸斷髮文身,無會 計事。」

《西溪叢語》:《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上會稽祭大禹,望於 南海,有立石刻頌秦德。」《越絕書》云:「始皇以二十七年 來游會稽,以正月甲戌到越,留舍都亭,取錢塘浙江 岑石,石長丈四尺,南北面廣一尺,東西面廣一尺六 寸,刻文於大越東山上,其道九曲,去越二十里。」《水經》 云:「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紀功,尚在山側。」孫暢之《述 征記》云:「丞相李斯所篆也。」《梁書》,竟陵王子良為會稽 太守,范雲為主簿。雲以山上有始皇刻石,三句一韻, 多作兩句讀之,並不得韻。又字皆大篆,人多不詳。雲 夜取《史記》讀之,明日登山,讀之如流。張守節云:「會稽 山,刻李斯書,其字四寸,畫如小指,圓鐫。今文字整頓, 是小篆字。」予嘗上會稽東山,自秦望山之巔,並黃茅, 無樹木。其山側有三石筍,中有水一泓,別無他石,石 筍並無字。復自小逕別至一山,俗名鵝鼻山。又雲「越 王棲於會稽宮娥避於此」,又雲娥避山,山頂有石如 屋大,中開,插一碑於其中,文皆為風雨所剝,隱約就 碑可見缺畫,如禹廟沒字碑之類,不知此石果岑石 歟,非始皇之力不能「插於石中。」此山險絕,罕有至者, 得一《採藥》者則至之耳,非偽碑也。或雲大篆,或雲小 篆,皆不可考。

會稽山部外編

[編輯]

《山陵雜記》:舜葬蒼梧之野,有鳥如丹雀,自丹洲而來, 吐五色之氣,氤氳如雲,名曰「憑霄雀」,能群飛,銜土以 成墳。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將老,命群臣曰:「五百世 之後,葬我會稽之山,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下無及泉, 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葬之後曰:『無改畝』。」以為居之者 樂,為之者苦。禹崩之後,眾瑞並去。天美禹德而勞其 功,使百鳥還為民田,大小有差,進退有行。

《太平御覽》。「會稽山上有草,莖赤葉青。人死覆之便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