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5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五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目錄

 武當山部彙考一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五卷

武當山部彙考一[編輯]

《後漢書之武當山水經注》
之太和山
[編輯]

武當山,在今湖廣襄陽府,均州城南二百里,一名「太 和」,一名「太嶽」,一名「仙室」,一名「嵾上」,一名「參嶺。」高二十 餘里,週迴八百餘里。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 四澗,五臺五,井三泉三潭三,天門三,洞天一福地,真 神仙奧區也。

武當山圖

武當山圖

[編輯]

按:《後漢書郡國志》,「南陽郡武當有和城聚。」《荊州記》 曰:「縣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當山。」

按《南雍州記》:「武當山,山高巃峻,若博山,香爐岧亭峻 極,干霄出霧,學道者常百數,相繼不絕。若有於此山 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獸所逐。」

按《荊州記》。「武當山在縣南二百里,一名仙室,一名太 和。」斯山乃嵩高之參伍,五嶽之流輩。

按《水經·沔水注》:「武當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又 曰仙室山,形特秀,異於眾嶽。峰首狀博山,香爐亭亭 遠出,藥食延年者萃焉。晉咸和中,歷陽謝允舍羅邑 宰,隱遁斯山,故亦曰謝羅山。」曾水發源山麓。

按《武當山記》:武當山周迴四五百里,中有一峰,名曰 參嶺,高二十餘里,望之秀絕,垂於雲表,清朗之日,然 後見峰,一月之間,不見四五,輕霄蓋於上,白雲帶其 前,旦必西行,夕而東返。嘗謂之曰「朝山」,蓋以眾山朝 揖之主也。

按《輿地紀》,「太和山在均州,初名太嶽,又名仙室,又名 篸上山。真武奉元君之言,遊覽至此,更名太和。後人 謂非元武不足以當,又更名武當山。」上有七十二峰, 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其峰最高者,曰天柱,曰紫霄。 按《方輿勝覽》,京西路均州,武當山,在武當縣南二百 里,山有石室,相傳尹喜所棲之山。山在南陽界,而去 洛陽甚近。《圖經》引《道書》載:真武開皇三年三月生,生 而神靈,誓除妖孽,救護群品,舍俗入道,居武當山四 十三年,功成飛昇,遂鎮北方。人召而至,語以其故,妖 氛頓息。因曰:「爾後每遇庚申甲子,及三七日,當下人 間斷滅不祥。」五龍觀即其隱處。

天柱山在武當山上有三石門。

金鎖嶺在武當山前有流水,相傳國師鎖獮猴於此, 水涸乃放去。

龍池在武當山頂,祈禱無不應者。

按《三才圖》會武當山圖,考武當山在襄陽府均州,從 界山驛西行四十里,至遇真宮。宮前開朗夷曠,不甚 峻始,宮名會仙館,仙人張三丰居焉。故今東廊下有 銅像,東方丈有遺像各一,與世所傳像稍異。觀東二里曰修真觀,又東曰鴉鵠嶺,上有太山廟,出仙關,其 上有黑虎潭,潭上有二石崚,嶒中廣如屋,可坐其下。 洞深莫測,常有雲氣。西北行四十里,至紫霄宮,宮負 展旗峰下,峰迤邐,竦矗千仞,壁削宛然皂纛形。其左 右有泉池四,並清澈可汲,欄甃礱琢甚工。前左曰日 池,右曰月池。前右曰大善泉,後右曰上善泉。從殿後 右轉陟山椒,有巖曰太子巖,巖名以「帝」故,蓋帝為淨 樂王子也。上有三大字甚深可辨。其左曰「蓬萊第一 峰」,亦橫刻巖上。有泉一泓,風吹餘瀝四散,其濺如沫 如珠,可挹出道士院。左折北上曰練丹巖。右折西上 曰七星巖。又上為三清巖,險絕不可到,杉檜桐梓,陰 翳甚鬱。仰逼三公山,頫瞰禹跡池,擁大小寶珠二峰。 後負欻,宮前古松數百株,皆參天倚雲。距此北十五 里有觀曰復真觀,一名太子坡。殿下有池曰「聖母滴 淚池。」相傳帝為太子時,棄家居此,其母追泣,故云。直 北十里曰龍泉觀,在九溪渡天津橋上。自此南折深 入有巖,曰玉虛巖,其路回阻窈窕,沿流以入,望之若 窮,行而愈出。其上峰薄穹,聳削可畫,其旁萬山,攢簇 掩映,松蘿蒙密,絕不肖人。境北數百步曰威烈觀,祀 唐太守姚簡。貞觀中嘗為武當節度,感遇神人,棄官 隱此,後時時著靈顯,乃敕封「威烈王。」西北四五里至 南巖宮,其傍多重崦曲阜,㟏岈之壑,嵌空之洞。從此 自南天門循山左行,過小天門,緣崖峻折,經大巖下, 陟殿中基在峻高處,擘崖之半為之。又即其最上一 乘為圓光殿。從殿後折而西行,過元君殿,坐南薰亭。 亭據崖杪,萬景畢矚。亭外有石枰一具,縱廣十八道, 相傳為洞賓故物。從元君殿東折,上獨陽、紫霄二巖, 獨陽有磚室一,紫霄有石室一。紫霄巖前有石龍頭 橫尺餘,縱出欄外五六尺許,下臨深壑,數百仞,甚峻。 西北五里有巖曰「滴水巖」,中廣如廈,下鑿石為池,承 泉注於外。又里許曰仙侶巖。相傳帝道成,群仙旅集, 賓迓於此。下為五花泉,相傳神仙陶幼安得道於此。 直西有飛昇臺,臺下有謝天地巖,至險。昔宋有人居 此,往來如飛,有問訊者,但云「謝天地」,竟無他語,後仙 去,人以是名之。出南天門,緣南崖可百餘步,經北崖。 崖兩旁深峭直下,中橫一道如堵,行者皆逡巡《踧踖 反》足。折西北行,過榔梅祠,經朝天宮,自是彌益高峻。 又前過摘星橋,上一天門,約可三里至二天門。又里 許至三天門。三天門磴數千丈,從高直下如弦。行者 攀石欄,緣絚仰視,脅息者數四,然後得望一二。其旁 負土而爭出者為巘,累石而欲墮者為崿,種種異態, 顧盼不暇。繚而曲,往而復,折而縈,如窮而終。計「五六 里乃可至絕頂,飄然凌雲御氣,神遊太虛,不知此身 尚在人世間也。頂之上曰天柱峰」,一名「參嶺」,高出平 地萬丈,居七十二峰中。帝昔於此沖舉絕頂,東西九 丈,南北纔二丈,四維皆石脊如金銀色。有怪松數株, 盤桓糾曲,如龍蛇狀,其高纔仞許,甚奇。頂中平置金 殿,乃文皇製以奉神。其中及外並純銅為之,外塗黃 金,制極工巧,宛若渾成。其梁楹鉤合處,無半罅,若不 假輳合者。殿外為臺,臺外為欄,欄外為城,臺下置石 梯,懸崖間,高出木末。俯飛鳥之背而行其上,曳踵跼 趾,目不敢旁游。舉武大石相搏。闢四天門以像天闕, 居然上界東西北三門皆絕壁不可行,祇以備制。相 傳殿上五鼓東「望見日出,當不誣。」右下為太和宮,其 旁錯置道院。蓋宮之制隨地形,故不能相屬。自故道 右折,度朝聖門,繞天柱峰後為尹喜巖,絕壁不可躋。 殿前四維諸峰,不可盡名。其對峙而起逼几案者,名 蠟燭峰。頂北為顯定峰,一名副頂峰,翠巘薄天,人跡 稀及。北為獅子峰,為皇后峰。峰之下巖曰皇后巖。又 北有峰七,其一曰貪狼峰,次二曰巨門峰,次三曰祿 存峰,次四曰文曲峰,次五曰廉真峰,次六曰武曲峰, 次七曰破軍峰,次又總曰北斗巖。再北為中笏峰,宛 如朝士執圭,鞠躬以趨。東北為萬丈峰,正西曰大蓮 峰、小蓮峰相望並秀,亭亭然如芙蕖初發,隱映清波, 其中有大筆、小筆二峰對峙蓮峰之門,狀如卓筆。又 西曰大明峰,曰千丈峰,群山之下,超然獨出。再西曰 白雲巖,傍一石穴如星,曰「星牖。」南為仙人峰、隱士峰 下為隱士巖,時有神仙出沒,或解衣披髮,或奇形異 狀,或坐磐石,或濯澗濱,恍惚之間,即失所在。東南有 峰五:一曰中鼻峰,二曰聚雲峰,三曰手扒峰,四曰竹 篠峰,五曰牙峰,當均、房往來之間,石稜峭削,行者 不能以步。其南為竈門峰,嵐煙瘴霧,昕旦如炊。又南 為玉筍峰,迸地而出,宛然新篁未籜也,以其類人,又 呼曰「石人山。」此外又有曰拄笏峰,曰大夷峰,拄笏如 搢笏,大夷坦如掌,其中猛獸不可通。其絕下曰萬虎 澗,澗濱石穴,噫氣震響林樾。其外諸峰,或如天丁拱 立,或如百官侍衛,或倚如劍,或列如牆,或立如鶻,或 卓如筆,炫目怵心,雖更數十僕不能數。從南巖以望 五龍諸殿,如在絇履下。去巖而北,過滴水、仙侶二祠, 下青羊澗三十餘里,山行多虎,行者皆摐金執戟自 衛。澗陷大麓下如行簷底,道傍怪石侵徑,萬木交互成幄,殆昔人所謂「別為一天」者,非耶?踰澗西,復緣山 行陰磴,苔蘚甚滑,可二三里。東向逆折而入,其門北 向。門內為道九曲,其八折有龍井五,左三右二,水極 寒澈,其欄檻皆極精良。右廊之陰有日月二池,二池 相距纔數尺,日池色綠,月池色緇,絕不類名字。金魚 可數百頭,出遊甚適。正殿之左為玉像,殿像皆肖帝 形,高數寸,凡蒼玉、菜玉、碧玉各一,亦精緻,並元人遺 物。下折而左,出大門外,並山西行,下小谷,澗水出焉, 所謂「磨針澗」也。澗上有老姥祠。折而右行,過碑亭南 數百步,平聳如臺,陳希夷誦經處也,今號「誦經臺。」又 直下為凌虛巖,唐孫思邈、宋陳希夷嘗居焉。復從故 道折而西上百餘步,為自然庵。庵前右作小池,而橋 其上,金魚十數頭,聞人咳嗽聲,從橋下群起向客。其 頂為靈虛巖,險不可上。宮南二十里曰紫蓋峰,北有 巖,曰臥龍峰、桃源峰,皆幽勝。東二百步曰雲母巖,曰 楊仙巖,昔有楊先生者,仙去,故名。發五龍趨玉虛宮。 宮負展旗峰北,蓋遇真故址。西南五里曰回龍觀,其 山巒蜿蜒,若回顧然。西十五里曰關王廟,宮南二十 里有觀曰「八仙觀」,相傳八仙嘗過之遇真。東南行三 十里,至迎恩宮。宮在石板灘,當鄖、襄孔道。又十里至 均州,淨樂宮在焉。傳稱元帝生於淨樂之國,故宮之 勝,半於城中。其規模宏敞,雖謝《玉虛》,而佳麗過之。至 幡幄之垂,悉綴以玉,皆內降及藩國物也。宮左有紫 雲亭。出大東門,望江東岸,巨石屹屹,山麓昂聳如馬 首,平如幾,高數十尺。其上有亭曰「滄浪亭」,可濯可詠, 可壺可弈,景絕似嚴瀨、釣臺。亭中下率江岸左行百 餘步,上有觀音閣。閣後有小石洞,洞廣步有半,甚森 爽。出閣道,拏舟順流,行六七里,抵龍山。山廣亙江口, 上有禹王廟一、玉皇閣一、臥龍亭一,下有三義廟一, 皆附宮可遊觀者。

按《湖廣通志·山川攷》,「武當山在襄陽府均州城南一 百二十里,一名太和,一名大嶽,元帝修真之處。」 按《襄陽府志山川攷》,「大嶽太和山在均州南二百里, 先名太和,一名仙室,一名大嶽,元帝昇真之處,謂非 元武不足以當之,故又名武當。嵩高之儲副,五嶽之 流輩,周迴八百餘里,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五臺」五,井三,泉三,潭四,石三,天門三,洞天一福地,風 穴,雷洞,藥圃丹爐,霄館龍宮,慶雲彩霧,幽蘭青蕙,石 乳天花,勝跡不可勝紀。明永樂間,欽改今名。

石階山在太和山,一名「華嶽地肺。」

女思山,在太和山。漢來歙曾孫女,嫁為河內張德子 婦,隨夫還至此山,南望其父母,思慕而死,遂葬此山 焉。

「外朝山」在太和山後。

「天柱峰」,居七十二峰之上,高凌霄漢,俯視眾山皆卑 小。

「紫霄峰」在太和山下。

《蠟燭峰》,以形似,故名。

太子坡,在紫霄宮後,元帝為太子時,修真於此。 「白雲峰」,陳希夷修真於此。

「逍遙峰」,在清微宮南。

「五龍峰」中有靈湫,大旱不竭。

「紫炁峰」,在五龍宮西南。 「五老峰」,在紫霄宮南。

「疊字峰」,在五龍宮西南。

磨針澗,在太和山北,真武修煉未成,亟欲出山,至此 澗,忽遇老嫗操鐵杵磨石上,問磨此何為,曰:「為針耳。」 曰:「不亦難乎。」嫗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卒得道,故名。 按《太和山志形勝攷》:武當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嶽,一 名仙室。中嶽佐命之山,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 南,周迴六百里,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嵩高之儲副,五嶽之流輩,唐虞柴望遍祀之地。七十 二福地之一。乾《兌》發源,盤亙萬里,周旋若地軸天關 之象。地勢雄偉,非元武不足以當之,因名曰「武當。」自 佑聖真君上昇之後,宮觀巍峨,神仙隱顯,歷代封崇, 不可枚舉。至元二十三年,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 真承應御前,充武當山都提點,奏奉「護持聖旨,累降 御香,願祈福,黑虎巡廊,烏鴉唱曉,實塵外之境也。」 金頂天柱峰,一名嵾嶺,高萬丈,居七十二峰之中,上 應三天。當翼軫之次,俯眺均州、鄧州、襄陽、房州千里 之地,晨夕見日月之昇降,常有彩雲密覆其巔。峰頂 東西長七尺,南北闊九尺,四圍皆石脊,如金銀之色。 地產異草,細葉延蔓,四時弗凋,其味頗辛。砌石為殿, 安奉元帝聖容。怪松數株,盤桓如龍蛇之狀,高不滿 丈許。以其上鄰霄漢,當罡風浩氣之所,靈烏瑞雀,飛 翔左右。下視群峰,有如丘垤朝頂,到此,骨凜毛寒。倘 或厲聲指顧,烈風雷雨立至。南峭壁下,有池如井,名 曰「天池。」北下石門三所,呼之曰「三天門」,皆插空萬仞。 昔元帝沖舉於此。元時有銅殿一,明永樂朝,以規制 弗稱,乃撤置於小蓮峰,改冶銅殿,飾以黃金,範元帝 金像於內。殿左右益以飛棧,為更衣二小室。殿外為臺,臺外為檻,檻外為紫金城。城闢東西、南、北天門,以 象天闕,儼然上界五城十二樓也。

顯定峰,在金頂之北,一名副頂,上應顯定,極風天,翠 巘倚空,人跡不及,祥雲瑞氣,彌覆其間。耆舊相傳,此 處即《天真校錄》之處,但隱顯變化耳。

萬丈峰,在金頂之東北。「萬仞聳雲,時聞鶴唳猿啼,人 莫能至。」

獅子峰,在《金頂》之北,第一天門之上。蒼巒突出,踞鎮 雲端,儼然獅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棲之地,非策景排 空之士,曷能居焉?

皇巖峰在金頂之北,上應《太安》,皇巖天,金璧障空,瑞 光交映,夕陽回景,輝射九霄,雨霽之間,飛虹絢綵,可 仰而不可及。下有一巖,名曰皇后巖,絕壁凌空,若體 未洞真,焉能寢息?昔聖母善勝太后尋真憩息於此, 故有是名。

《小筆峰》在金頂之東,孤岑卓立如毫端,抑天造地設, 何其巧耶?

紫霄峰在金頂東北。石作金星、銀星之色,竹木交翠, 巨虯異蛇,盤穴其間,為無人跡,故靈物得以攸居。 「雷石峰」在金頂西北,山南路經於此。上有石土地,踞 虎而坐,地多山蛭,往來苦之。疊石架空,獻瑰納奇,跧 伏拱立,如虎如神。雜以煙雲林木,可敬可玩。

《貪狼峰》。

巨門峰。

祿存峰。

文曲峰。

廉貞峰。

武曲峰。

破軍峰七峰在大頂之北,若北斗拱極之象。昂霄聳 漢,左參右互,雲開霧幕,綽約璇樞。《傳》云:「天真校善之 所。」其中南有長春巖,謂向明高敞,常如陽春。西有朱 砂巖,石為日華所爍,其色如之。北有北斗巖,上極太 虛。皆非中下士修煉之地。夏秋之際,雷電威奮,其間 夜漏清寂,惟聞鳥猿嘯月之聲。

中笏峰:在金頂之北。石如圭瓚,鞠躬朝頂,類進趨之 勢。

千丈峰,在金頂之西,群山之下,超然獨出。其石即神 仙房陵宋仲所居。仲有《縹仙李》,世所希有,因名曰「仙 李園」,今無之矣。

大蓮峰。

《小蓮峰》二峰在金頂之西,相望並秀,稜層崔嵬,亭亭 然如隱清波,春夏之間,明媚尤絕。

《大筆峰》。

中筆峰二峰相峙於蓮峰之間,千仞石筍,倒倚枯松, 毛穎《中書》「烏能比擬?」按二峰即今之蠟燭峰,下臨蠟 燭澗,故復改今名。

落帽峰,在中筆峰之北,巨靈鎮立,險絕難攀。昔神仙 戴孟於此飛昇,落帽於上。下有石橋,古有文記,今亦 無之矣。

白雲峰,在金頂之西,紫蓋皇巖,東西互拱。下有一巖, 名曰「白雲」,虛寂軒豁。傍一石穴如星,名曰「星牖。」俯視 萬虎澗,松風哮吼,磵雲交飛,與道合真,方可棲息。陳 希夷辟穀,三遷於此,次從五龍徙之華嶽。

紫蓋峰,在金頂之西,五龍宮之南二十里。橫立太空, 若牙纛森列。清曉紫氣騰覆,夜間頻見仙燈往來。傳 雲有神丹瘞此屢有,覓之者不得。昔有隱者劉道人, 結庵於下久之,一夕有童子捧詔召之,移時車從畢 至。其徒王先生告其師曰:「天詔下臨,當清晨陽光發 見之時。今暮夜陰晦而詔至,無乃魔靈見試耶?」潛歸 法請,《密篆雷符》焚之。霹靂一聲,悉無所見。平旦視之, 但有血跡。逐步行約二三里,石穴之中有一巨獸為 所擊。倘非雷法分部正邪,幾至傷生。

松蘿峰,在紫蓋峰之西,下有山坳,亦以此名。昔元帝 修真之時,常以松蘿為服,此峰最盛。北有一巖,名曰 「臥龍巖。」

桃源峰在紫蓋峰之北,地勢闊遠。其西曰桃源洞,即 道人帨形藏劍之總塋,古有道域安眾以奉歲祀。東 即誦經臺,昔陳希夷遁跡,再遷誦《易》於此,臺址巋然。 疊字峰在五龍頂南。三山疊字,上窺空谾,石磴攀緣, 松竹扶疏。其西峭壁之中,有一石穴,名曰「雷巖」,深可 二丈,自上貫繩而下,石皆作火燄之狀,有坐形,足跡 存,神風凜凜,心膽震慄。傳云:「雷師欻火,律令鄧天君」, 煉丹之處,風雷多從此起。

金鼎峰在疊字峰西。山形類鼎,時噴雲煙。其下一巖, 名曰「藏雲」,皆非尋常棲隱之地。甫近龍頂,陰風逼人。 伏龍峰在龍頂峰西。山勢屈伏,瞻望四表,龍湫密邇, 人跡少到。

五龍峰,一名五龍頂,上應龍變梵度天。五峰分列,中 有靈池,大旱不竭。石廟一區,名曰「真源之殿」,即五炁 龍君神寓之所。東有一巖,以奉五炁龍君,歷代祈禱, 應如響答,常建殿宇,即為風雷所移,石棧崎嶇,延蔓而上,白蛇異蝮,草木混處。其東即靈應峰,五龍宮也。 靈應峰在五龍宮後,松杉接翠,上凌星斗。昔仙人房 長鬚手植是木,親遇元帝。其西即宮門,蔬果園,芡池 蓮沼,分置上下

隱仙峰在龍頂之北,其下即隱仙巖,前曰「竹關」,即宮 中之第二門。山神堂在路之左。

陽鶴峰,在龍頂之西北。連峰疊嶂,修竹茂林,壽杉數 株。昔有瑞鶴巢宿於上,庵宇亦以此名。中有藥圃、蓮 池,隱者居之。嶺畔即上山正路。姚靈官祠即威烈王 也。

健人峰,在金頂之東北,三公山之右。上控雲霄,仰衝 牛斗,堂堂如天丁拱立之狀。下一巖名曰「道者巖」、 太師峰。

太傅峰。

太保峰三峰在金頂之東,又曰「三公山,在紫霄宮之 前,如玉筍分班,黃鶴猿猱,飛攀莫進,巫峽華頂,似難 並肩,極天下峻秀,無以加此。下有一巖,名曰三公巖, 山高雲深,陽光難駐,絕粒之士,始可棲此。」

《始老峰》。

《真老峰》。

皇老峰。

《鉉老峰》。

元老峰五峰在金頂東南,一名五老峰。五峰列居,宛 然筆架。昔元帝上昇,五老奉詔啟途,駐輦於此,地神 踴現,下即昇真巖。白雲澗,其水環崖飛湍由九渡澗 而出。

仙人峰。

「隱士峰」又二峰,在金頂之南,大嶺高山,僅能企仰,下 即隱士巖。本山神仙出沒,人多見之。或檞衣披髮,或 奇形異相,手足爪甲各長五六寸,或坐盤石,或濯澗 濱,真氣逼人,莫可近及。恍惚之間,俱失所在。

大名峰在金頂之西。數峰矗矗,正處陽明,竹木泉石, 森天蔭日。山深路僻,畬原沃壤,學道者多卜居之。中 有一庵,名曰「王母宮。」大松數株,羅列四畔。耆舊相傳: 昔聖母善勝太后尋訪元帝於此,後因名焉。

《中鼻峰》。

聚雲峰。

《手扒峰》。

《竹篠峰》。

牙峰又五峰,在《金頂》之東南。一嶺南飛,五峰分布, 崇岡峻壑,迢遙數里。中有山徑,名曰「主簿坳」,當均、房 往來之道。山蛭為害,莫能駐足。

聚雲峰下有一巖,名曰「集雲」,蛇虎所居,非修煉之所 也。

竈門峰,在金頂東南。「雲嶺橫鋪,怪石鞏豎。嵐煙瘴霧, 清晨如炊。」

九卿峰在金頂之南。峰巒秀麗,蔥蒨奇特。松篁花卉, 分置內外。傳曰「天真校福之所。」下有一巖,亦以是名。 昔有道流遊宿巖畔,夜聞金鐘玉磬之聲。下有深潭, 人莫能至。

伏魔峰在金頂之南,接來龍之脈。山勢威雄,林木挺 特,下即大小鬼谷,澗喧豗噴雪,裂石通流,常見靈龜 巨蛇,遊走上下。傳雲元帝收魔,詰問聞奏,俟命之地。 玉筍峰在金頂之南,人呼曰「石人山」,以其峰巒之類 人也。其北名雞冠嶺,群峰裂地而上,有新篁未籜之 象。南澗之外即房州界,有山徑可通。下即碧峰巖,地 僻土肥,亦堪修養。

《拄笏峰》。

大夷峰又二峰,在金頂西,南望天柱、嵩、副之巘。岡嶺 平夷,其橫如帶。一峰迴仰,渾如搢笏。一峰坦然,如掌 托天。皆猛獸所棲之域。

把鍼峰,在金頂之西。岑小而高,穎秀可敬。傳云:「元帝 頓悟之後,元君飛鐵杵於此。」

丹竈峰在金頂之西。其山類偃月之體,昏曉之交,間 有青煙紫霧,人謂丹竈凝煙,足跡不可及。 天馬峰在金頂之西百里,一名馬嘶山,一名西望峰, 即武當來山之正脈。按《圖記》,山自乾兌發源,歷關隴 金房之地,盤亙萬里而至於斯,當均房官道。中有龍 井,深不可測,泉清而美,商旅莫不飲爨於此。西澗發 源於西下一巖,名曰天馬巖,行旅多宿於內,俗呼「巖 屋」者是也。

雞鳴峰。

雞籠峰又二峰,在金頂峰之西,天馬峰之北,當均、房 官道,俗呼山曰大雞鳴、小雞鳴。右即金雞澗,會西澗 之水,羊腸灣曲,夏秋水泛,澎湃湍急,懷山襄陵,商旅 經月不可渡。諺曰:「上得馬嘶山,四十九渡不曾乾。」是 此水也。《傳》曰:昔有丹鳳集於山巔,鳴及上下,人莫之 識,指之曰天雞,移棲次峰,因名曰籠。

「眉稜峰」,在五龍頂之西,房陵登山之路,高低昂藏,縈 迂盤曲,三十餘里而至五龍宮。兩澗列乎左右,群山 聳其高低,黑虎嘯風,頑嚚兇狠之人,雖欲進登,悉皆逐出。

復朝峰即外朝山也。當均、房官道,七十峰巒俱拱天 柱,獨此一山飄然外居,謂去有可復之理,因名焉。其 北平田敞豁,桑麻蔽野,雞犬相聞。自山而南,崎嶇百 里,直至房邑。東有龍湫,民常禱之。

「香鑪峰」,在金頂之東北,仙關之南。巉巖磊落,浮嵐晻 靄,千態萬狀。下即紫霄澗,循澗即登山道路。

九渡峰,一名「仙關」,在金頂之東,紫霄宮之正路。峭峰 屹巀,上摩青蒼,石徑灣環,白雲來去。遊人到此,萬慮 豁然。

展旗峰在金頂之東,紫霄宮之後山也。一柱擎天,千 仞如削。東鋪翠嶂,如幟飛空,宛然皂纛之形。煙靄嵐 橫,人間紫府。中有玉清、太清、太子三巖。

金鎖峰在展旗峰之北,地形類閣,上倚蒼穹,下臨青 澗,石如刀劍,藤若網羅,凜凜有不可近之勢,牛漕澗 即其西也。《傳》云:元帝收攝妖魔,戮其渠魁,奇形異狀, 如獮如猴,悉鎖於下。誓曰:「俟此山下澗水枯竭,方纔 放爾。」今石壁即其門也。

青羊峰在金鎖峰之北。高聳突兀,林木蔚暢。傳雲太 上駕青羊常遊於此。其下即清泉,名曰青羊澗。 七里峰在隱仙巖之北,竹關之下,一逕七里,百步九 折,越山度嶺,即鑽天五里,下即五龍接待庵。土花盈 砌,山桂飄香。駐鶴迎賓,烹茶炊粟,一如仙家故事。 繫馬峰在接待庵西北,當登山正路,一峰特起,即天 馬臺。《傳》云:昔元帝現真容,乘白天馬,立於其上,下有 殿,曰黑虎大神之祠。

會仙峰在登山大道之間。仙樹鋪地,橡木映天。昔宋 端平中,主山曹觀妙迎三茅真君於此,遇而不識。事 見本傳。今列於此,曰「會仙都土地。」

「茅阜峰」,即山上之一嶺,福地之初門。上有《守山土地 靈官》之祠,靈顯異眾。人有茹葷褻侮登山者,微則蛇 虎斥逐,否則攝於樹下,如束縛之狀。由此觀之,神物 護山如是,居者登者,其靈應又當何如哉?

「紫炁峰」,在五龍西南,天仙呂純陽憩此,有詩歌。 「蓬萊第一峰」,在紫霄宮後,太子巖左。

《大寶珠峰》。

《小寶珠峰》二峰在紫霄賜劍臺之前,左右相距數武, 山斷而復圓,起如小兒擎拳之狀。

「逍遙峰」,在清微宮南。

金童峰。

《玉女峰》二峰在金頂之前,左右對峙,如金童玉女拱 立之像。

紫霄巖,一名獨陽巖,在金頂之北,更衣臺之東,欻火 巖之西,僊侶巖之南。當陽虛寂,上倚雲霄,下臨虎澗, 高明豁敞,石精玉瑩,皆自然作鸞鳳之形。萬壑松風, 千巖浩氣,元帝煉丹之地,神仙遊息之墟。品列殿宇, 安奉佑聖銅像。至元甲申,住巖張守清大興修造,疊 石為路,積水為池,以「太和、紫霄」名之。巖上分列殿庭, 晨鐘夕燈,山鳴谷震,真象外之境。有泉名曰「甘露」,水 如珠燦,甘美清麗,幽人達士多居此,即三十六巖之 第一。循嶺西上百餘步,一石突出於虛壁萬仞之上, 名曰「試心」,石心弗虔,到此股慄。又十餘步,即元帝更 衣臺,易松蘿之衣,服所賜冠帔之處。其臺下懸空石 室,為謝天地修煉之巖。至元乙亥,洞雲:道人魯大宥 以道著遠,開復香火,行緣受供,與五龍、紫霄二宮等 隱。仙巖一名尹仙,一名北巖,在竹關之上。高聳雲煙, 俯視漢水,石如玉璧,呈瑰納奇。古神仙尹喜、尹軌所 居。歷代神仙多煉大丹於此,丹室爐竈存焉。近代田 蓑衣隱此證道。巖右大木下,石棋盤局橫鋪於上,左 右列石為坐,傳雲尹「喜枰棋之所,夜籟澄寂,常聞步 虛玉磬之聲。」

仙侶巖,在金頂之北,面朝天門。山畬平坦,一泉自巖 而出,有鳴金漱玉之韻,神仙多棲之。遊人至此,無一 點塵坌氣。其泉名「百花」,昔陶幼安得道於此。

「臥龍巖」,在松蘿峰,面向東北,豁達高潔。霜天月夜,鶴 唳猿啼,清幽無比,雲靄霧霾,隱然南陽氣象。

尹喜巖,一名「仙巖」,展旗峰在北。翠巒聳筆,玉澗調琴。 昔文始先生隱此,下有一澗,名曰「牛漕」,蓋太上隱化 訪喜,青牛臥此,因以名焉。

玉虛巖,一名俞公巖,在仙關之東,九渡澗之上。石壁 半空,巖高千仞,澗聲雷震,萬壑風煙。昔有隱者俞惠 哲誦經於此,一老人常往聽之。忽一日語曰:「我東溟 之子,謫居於是,限滿得還所居,願奉仁者。」一夕雷雨, 為整。其石近代人往避兵火焚,石落,不可居。

五龍巖在五龍峰東。

玉清巖。

太清巖原名「修道巖。」昔黃太清得道於此,因名之 「太子巖。」三巖俱在展旗峰下。

皇后巖在皇后峰下。

白雲巖在白雲峰下。

「道者巖」,在健人峰下「三公巖」,在三公峰下。

硃砂巖在七星峰下。

天馬巖在天馬峰下。

藏雲巖,在金鼎峰下。

隱士巖在隱士峰下。

雲母巖。

楊仙巖二巖俱在五龍宮東二百步。二巖對立,桃花 夾徑,雲龕月席,面對群巒。松竹交青,四時如一。昔隱 士華陽先生服朮於此,年百餘歲。人往訪之,飛步而 走。或問之曰:「何故卻人如此?」應曰:「腥坌之氣,觸我之 神,不容坐爾。」後不知所在。

沈仙巖在飛昇臺之西,桃源洞之對。石室偃仰,泉溜 清幽。昔有沈仙成道於此,因名。

滴水巖,在仙侶巖之南。巖如大廈,裂石出泉,因名。 「長春巖」,在七星峰下。

集雲巖在聚雲峰下。

謝天地巖,昔有仙人居此,絕粒不食,步履如飛,不言 姓名,人有啟問,但曰「謝天地。」後仙去,不知所在,因以 名巖。

北斗巖在七星峰下。

欻火巖,一名雷洞,在紫霄巖之北。石如火燄,樹如龍 爪,中有一靈池,水能療疾,叩禱服之無不應驗。有私 飲此水者,則神火燒身,雷火大作。內有欻火真形,見 者悚慄。其正雷洞鄧天君修煉處,在疊字峰,人跡所 不可及。

黑龍巖在仙關九渡峰南龍潭之上。

白龍巖在飛昇臺下龍潭之南。二巖俱近龍室,不可 居止。

「黑虎巖」,在黑虎澗上,大林巨石之中,黑虎所棲之地。 「昇真巖」,在五老峰下。

碧峰巖在玉筍峰下。

仙龜巖,在金鼎峰下。石如神龜,含煙噴霧,巖居其中。 「雷巖」,在疊字峰下,乃鄧天君修行處。

風巖在金頂之下,萬虎澗濱。石穴噫氣,震響林壑,人 莫能近。

「九卿巖」,在九卿峰下。

崇福巖在南巖宮南天門外。

凌虛巖在五龍宮西南二里許。唐孫思邈、宋陳希夷 俱修煉於此,路側有希夷誦經臺。

太上巖,即太上觀,去玉虛南二十五里,東西有二泉, 巖上刻眾神像。

「青巖」,在金頂北,淄河南。山勢壁削,可以避兵。

獨陽巖,在南巖宮,由元君殿折而下,直東,有二室,石 室曰「紫霄巖」,磚室曰「獨陽巖。」

靈應巖即《總真集》五龍巖。《舊志》有靈應巖,在五龍頂 上。蓋巖內奉五炁神君,歷代祈禱,應如響答,故又名 焉。

「浩然巖」,在五龍之南,襄陽孟浩然常隱於此,今尚有 石刻遺像焉。

悟真巖在蠟燭澗北,白雲巖東。山勢壁削,人跡不到。 妙華巖,即清微宮也,仙人張守清、張三丰修煉之所 自。永樂十年建為宮,迤西為妙華巖。

羅狀元巖在太上巖對面。明羅洪先隱居修煉於此。 北巖,《總真集》:「隱仙巖一名北巖。」考舊志「《南巖宮圖記》 有由榔梅祠。右行南巖百餘步,度北巖,即紫霄、獨陽 二巖之巔也。」

雲霧巖在南巖崇福巖之左。穹窿如屋,仰視石上有 痕,似巨人跡。傳雲元帝修煉於此。巖將崩,以足抵之, 故石有遺跡雲。上有石,刊《雲霧勝跡》並詩。

西巖地里無考。

大青羊澗一名「青羊河」,自大頂之北,會諸澗而出。淄 河蛟室龍宮,分列上下,春夏水泛,噴雪轟雷,夕現霓 虹,朝騰煙靄,石魚金鯉,神獸幽禽,神仙洞天之所。 萬虎澗在大頂之北,風雷震怒,如萬虎之咆哮,會於 青羊澗。

牛漕澗自尹喜巖飛湍西入青羊澗。

桃源澗自紫蓋峰發源,由龍潭東入青羊澗。

黑虎澗。

「磨針澗」二澗起自龍頂,會於白龍潭。

小青羊澗:

「陽鶴澗」二澗自陽鶴峰穿林麓東入於青羊澗、 金鎖澗

飛雲澗。

瀑布澗名曰「水簾三澗。」起於金鎖、青羊二峰之左右, 西入於青羊澗。

會仙澗在五龍頂之北。諸峰之水會而北出蒿口,會 於蒿谷澗。

蒿谷澗自梅溪之東,諸山之水西入於青羊澗,會於 淄河。

武當澗,在大頂之東。皇巖諸峰之水,北入於紫霄澗。 紫霄澗,三公山之水轉自紫霄宮南迤北會諸澗入九渡澗中。

黑虎澗香爐諸峰之水,會前二澗自龍潭飛流,東入 九渡澗。

白雲澗自五老峰出,接九渡澗。

《九渡澗》,會諸澗而出。《梅谿澗》

梅谿澗,出梅溪左,而為淄河。

「西澗」:自馬嘶山龍井發源而北,總山西諸澗。

金雞澗自大小雞鳴峰之水會於西澗。

「雷澗」,自疊字峰雷洞之水由南會於五龍澗。

五龍澗自伏龍諸峰之水由雷澗出,西澗自蒿口會 青羊、梅溪二澗合為淄河,東北入於漢。

鬼谷澗自大頂之南發源,會山南諸峰之水,東會雙 溪澗。

雙溪澗:自大頂東南諸峰之水交會鬼谷澗,由浪河 西北入於漢。

蠟燭澗,在金頂之南,自天柱峰下發源,會於九渡澗 「雷洞」,即欻火巖,鄧天君修真處。

「桃源洞」,在五龍諸仙瘞劍之所。

白龍洞,在竈門峰東。洞中時有白氣如龍,即大雨如 注。

「碧天洞」,在天柱峰下。

太元洞,在柱笏峰下。

黃龍洞,在紫蓋峰下。

老君洞,在八仙觀下。

靈洞,在玉虛宮望仙臺下,一名「水簾洞。」

黑龍潭在仙關之上,紫霄澗水之中。二石參天,下闊 如屋。潭深不可測,大旱禱之立應。廟在其上。

白龍潭二所一在磨針澗下,瀑布千丈,巖內有廟,祈 禱屢應。一在飛昇臺下,潭黑而深,雲氣上昇,立澍霖 雨,人罕有至者。

「甘露泉」在紫霄巖。

參斗泉,在金頂之下,雷石峰南。石巖下一泉,前有二 井。《圖經》云:「千人汲之不減,不汲不增,上應參星」故也。 百花泉,在仙侶巖。昔陶幼安得道於此。

「真乙泉」在紫霄宮右。

《一泓泉》:在《關王廟》前。

益人泉在迴龍觀上。

東《靈石泉》。

南靈、石泉二泉在太上巖,巖高峻無水,宣德三年於 此纂修。《太和志》。「巖東隴石穴下,泉忽出,已而巖西路 傍石根下亦復出泉」,於是鑿砌成池,清洌可食。 甘泉在南巖宮內,亦名一泓泉。

天池,在金頂,進封「廣潤龍王。」

龍池,五炁龍君所寓。 日池、月池,在五龍宮天寶壇南廡後,二池相並。月池 時草延蔓日池,周圍約二十餘丈,大旱不乾,久雨不 溢,其水五色,時時變更。西南皆連山之石,每遇霜降 清曉之際,間有白氣如雲上昇,移時方散,至此者毛 骨凜然。端平之前,山門全盛,管轄曹侍德建《寶藏》於 池南,鳩工,夢神仙語之曰:「此處上應三天,下即洞府, 群仙神龍居焉。若法輪運轉,神靈弗安,將若何?」覺而 語諸同僚,夢悉符合。於是設藏殿而不連池濱。嘗榜 之曰:「洞天在近,過往低聲。」中統庚申,宣慰孫嗣舉眾 內附,時當七月,兵土詣池洗劍,神龍擁脊而現鱗鬣, 天地昏暗,雷雨大震。近年朝山之士引至,犬馬誤飲 之者立斃。其顯應之跡若是。

鍊丹池、自然庵,庵池相侔,在五龍西五十步。歷井捫 參而上,介乎二山之間,松杉盤屈,如龍如虯,雖三伏 蘊隆,略無暑氣。東簷下即鍊丹池也。水中巨石下一 穴,有龍居焉,人常見之,虎豹禽獸常飲於此。按《圖經》 記:「馬明生故址,陳希夷次居之。此處感五炁神君授 以睡法,得盡其妙。明生所鍊太陽神丹,爐灰尚存,非」 鐵非石。希夷聲譽遠著,倦於迎待,遂遷誦經臺以避 之。

「鹽池」,即元帝伏魔處。

飲馬池在關王廟西。

天乙池:

太乙池。

滄水庫池三池俱在南巖宮內。

「禹跡池」在紫霄禹跡橋南。

上善池,在紫霄東方丈。

天池。

地池二池在五龍日月池後,一方一圓,圓曰天池,方 曰地池。天池水藍色,不可食,惟地池水甘美,今道眾 汲飲。

龍井在天馬峰。

「五龍井」,在五龍宮大殿前之四陲。中一井在拜殿內, 即歷代投簡之所,今以石掩之。泉甘而美,色清而瑩, 飲之可以蠲疾。本山諸宮觀庵巖居者,為癭所厄,到 宮住之,其癭自消。道侶汲水和藥,能療諸疾。信龍井 之靈如是「甘露井」,在南巖宮前。

神泉井在玉虛神廚後。

「舜井」在會真庵東,沖虛庵西。

磨針石在五龍宮北一里許,有澗曰磨針澗,其源自 五龍頂而下,飛泉怪石,喬木芳草。有石橫於澗濱,若 磨礱痕跡。《古今相傳》云:元帝鍊真之時,久未契元,念 欲出山,因步澗下,見一神女以鐵杵磨之,即紫元君 神化也。因問曰:「磨欲何為?」應之曰:「家住山中,失姑繡 針,磨以償之。」謂曰:「鐵杵成針,不亦難乎?」答曰:「工至自 成,元帝大悟,厥後愈勤修進,克證天真。」

試劍石在金頂二天門之內,一石中分,劍跡昭然。傳 雲「元帝試劍處。」

「仙棋石」即尹喜枰碁處,在紫霄隱仙巖。

試心石在紫霄巖。

「鳳凰石」在太和玉筍峰側。

《金星石》:

銀星石二石。出金頂上。石中。若有金銀光彩。或雲碎 為末。心神不寧。服之即愈。

飛昇臺在五龍宮東南百步。松杉扶疏,煙霞交映,古 殿屹立,萬壑千巖,一目可觀。登臨之人,萬慮灑然。按 《圖經》碑刻,「元帝奉詔於此,五龍掖之上,昇地皆變金 玉之色。」今舉山皆金星石,於此為最。

更衣臺在紫霄峰下,乃元帝飛昇更松蘿衣服天衣 處。

誦經臺在桃源峰東,陳希夷誦《易》處。

望仙臺,在五龍宮東北百步,福地門東。一臺巍然,數 松森立,有亭高敞,仰眺嶂巒。元符初,劉睿記其事。 天馬臺在繫馬峰,乃元帝現真容乘馬立處。

朝聖臺在飛昇臺西。

「禮斗臺」在南巖宮紫霄巖下。

瓊臺在金頂東南。其峰壁立,亞於天柱。相傳元帝受 冊於此。

賜劍臺,在紫霄宮前,相傳上帝賜元帝劍於此。 「紫雲亭」,在靜樂宮東,以元帝降生於此,紫雲彌覆,故 名。

滄浪亭在州城東門外。漢江東《舊志》云:「古《孺子歌》處。」 憑虛亭在滄浪亭之上。

「臥雲亭」在龍山玉皇閣左。

益人泉亭在迴龍觀上。

一「泓泉亭」在關王廟前。

神泉亭在玉虛宮神廚後。

《萬松亭》在紫霄宮福地內。

太子亭在紫霄宮太子巖前。

「禹跡亭」在紫霄宮禹跡池上。

「淵默」亭在九渡巖下。

「臨清亭」在大寶珠峰下。

迎恩橋在迎恩宮北圈門外。

尋真橋在石板灘西南。

絞口橋在石板灘南一里許。

中橋在石板灘北五里許。

「沖和」西橋:

《沖和》「中《橋》」

「沖和」東橋:

春和橋四橋俱在蛐蟮峪。 元和西橋

元和中,「橋」:

《元和東橋》:

集仙橋四橋俱在元和觀前。

僊都橋在玉虛宮北天門內。

會仙橋在遇真宮前。

遊仙橋在玉虛宮左。

仙源橋在玉虛宮西天門內。

西天門橋,在玉虛宮西,上有華陽高亭,下有蓮花池。 《西山橋》,在玉虛宮西天門外。

北山橋在玉虛宮北天門外。

東山橋在玉虛宮東天門外。

登仙橋在玉虛宮東天門外。

東萊橋在東山橋東。

豐和橋在蒿口石碑東。

蒿口橋在五龍行宮前。

普福橋在仁威觀前。

隱仙橋在仁威觀上。

聚仙橋在黑虎澗。

《磨針澗橋》在老姥殿前。

禹跡橋在紫霄宮前。

通會橋在紫霄宮北,威烈觀南。

天津橋在九渡澗。

「黑虎橋」在紫霄宮北,黑虎廟南。

復真橋在太子坡北。

太乙橋在南巖宮北天門外。

步雲橋在飛昇臺梯雲橋,在榔梅祠上。

摘星橋一名「會仙橋。」在一天門上,當兩山缺處。上瞰 天柱諸峰,下臨絕谷,仰見人行,如在天上。

白雲橋在雲巖南。

斜橋在朝天宮下二里許。

《星牖》在白雲峰。

虎溪即「萬虎澗。」

風穴在萬虎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