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6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六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六十三卷目錄

 衡山部彙考一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六十三卷

衡山部彙考一

[編輯]

南嶽衡山

衡山在今湖廣衡州府衡山縣西北三十里,其山發 脈於岷山,由蜀入黔,迢遞九疑,連絡五嶺,突起為七 十二峰,盤紆八百餘里,高聳九千餘丈,南臨衡州,北 鎮長沙,歷代皆尊為「南嶽」,今猶載在祀典。

衡山圖

衡山圖

[編輯]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 及衡山之陽。南及衡山之陽,其境過衡山也。以衡 是大山,其南無復有名山大川可以為記,故言「陽」,見 其南至山南也。蔡傳唐孔氏曰:「荊州以衡山之陽為至 者,蓋南方惟衡山為大。以衡陽言之,見其地不止此 山,而猶包其南也。」大全曾氏曰:「衡山在長沙」,今潭州湘 南縣。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衡山江所經,在荊州。《地理 志》云:「衡山在長沙湘南縣東南。」蔡傳衡山,南嶽也,《地誌》 「在長沙郡湘南縣」,今潭州衡山縣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訂義 易氏曰:《漢志》「長沙國湘南縣,衡山在東南,唐屬衡州 衡陽縣本酃縣地。」要之,衡山連亙數邑,凡酃縣之東 北,以至湘南縣之東南,則皆衡山也。

按《爾雅釋山》。「江南衡。」衡山南嶽:《禹貢》云:「岷山導 江。」又曰:「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孔註:「衡山,江所經。」然則 江水經此山之北,東入於海,故曰「江南衡也。」鄭註《大 宗伯》云:「五嶽南曰衡」是也。

按《山海經中山經》:「龍山又東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 㝢木榖柞,多黃堊白堊。」 「宣山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䨼,多桑,其鳥 多鴝鵒。」今衡山在衡陽湘南縣,南嶽也,俗謂之《岣 嶁山》。

按:《史記夏本紀》:「汶山之陽,至于衡山。」索隱曰:在長 沙湘南縣東南。《廣雅》云:「岣嶁謂之衡山。」《正義》曰:衡山 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

《秦始皇本紀》:「西南渡淮水之衡山。」正義曰:《括地誌》 云:「衡山,一名岣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岣 音苟。嶁音樓。」

按:《後漢書郡國志》,「長沙郡,湘南侯國,衡山在東南。」 郭璞曰:「山別名岣嶁。《湘中記》曰:『衡山有玉牒,禹案其 文治水遙望衡山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迺不 復見』。」

按《風俗通義》五嶽衡山,一名霍,言萬物霍然大也。 按《西征記》:「岣嶁山,自湘川至長沙七百里,九向九背然後不見。禹治水,登而祭之,因夢兀夷使者,遂獲金 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

按《荊州記》:「南嶽衡山,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 冥宿,銓德鈞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故號 南嶽。赤帝館其嶺,祝融寄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 是以宅藪神靈,室宇仙羅。」

衡山有三峰極秀,其一名「紫蓋」,天景明徹,有一雙白 鶴迴翔其上;一峰名「石國」,下有石室,中常聞誦經聲, 清響亮徹。一峰名「芙蓉」,最為竦傑,自非清霽素朝,不 可望見。峰上有泉飛流,如一幅絹,分映青林,直注山 下。

按《寰宇記》:「宿當軫翼,度應機衡,故曰衡山。山有錦石, 裴然成文。」

衡山有懸泉,滴瀝巖間,聲泠泠如絃,有白鶴迴翔其 上如舞。

按《湘中記》:「衡山近望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 衡山九疑皆有舜廟。太守至官,常遣戶曹致祀,則如 聞絃歌之聲。」

按《三禮義宗》:「南嶽謂之霍。」霍者,護也。言陽氣用事,盛 夏之日,能護養乎萬物,故以為稱。

按《洞淵集》:衡山,洞名朱陵太虛之天,即神農為赤帝 治南嶽者。昔上帝降玉冊寶印,賜注生真君,永鎮靈 嶽,即吾皇比壽之山。

按《水經湘水注》:湘水北逕衡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 峰,一名紫蓋,一名容峰。容峰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 蒼隱天。故羅含云:望若陣雲,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 丹水湧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經》謂之岣嶁山,為南嶽 也。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楚靈王之世,山崩,毀其 墳,得營丘九頭圖,治洪水血馬。祭山,得金簡玉字之 書。容峰之東有仙人石室,學者經過,往往聞諷誦之 音矣。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自長沙至此,江湘七 百里,中有九背,故漁者歌曰:「帆隨湘轉,望衡九面。」山 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練在 山矣。

按《唐書天文志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乎衡山, 熒惑位焉。」

《地理志》「江南道衡州,衡陽郡衡山。」有南嶽衡山祠。 按《續博物志》:「衡山,五嶽之南嶽也。黃帝以灊霍為衡 之副。」《爾雅》云:「霍山為南嶽。」至漢武以衡山道遠,徙祭 於廬江灊山,或曰衡山即霍山。《山海經》云:「衡山即岣 嶁山。」

按《初學記》徐靈期《南嶽記》云:「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 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之霍山為其副焉。及漢 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徙南嶽之祭 於廬江灊山。此亦承軒轅副義也。故南嶽衡山,朱陵 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鈞物,故稱衡山。 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故號」 南嶽,名朱陵,太虛之天。其山盤繞八百里,高四千一 十丈。山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 溪、九池、九潭、九井。東南臨湘川,遙望如陣雲。沿湘千 里,九向九背,乃不復見。

按《洞天福地記》:第三洞天,南嶽衡山,週迴七百里,名 朱陵之天,在衡州衡山縣。

第二十福地洞真壇,在長沙縣西,南嶽祝融峰。 第二十二福地洞靈源,在南嶽招仙觀西。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南名山,衡嶽職方》,荊州 山鎮在潭州衡山縣西三十里,衡州衡陽縣北七十 里,有五峰,曰紫蓋、天柱、芙蓉、石廩。祝融《湘中記》曰:『衡 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遙望衡山如陣雲』。郭璞 曰:『山別名岣嶁』。」韓文公詩:「岣嶁山尖。」《神禹碑》《南嶽記》 曰:「朱陵之靈臺,宿當翼軫,度應機衡,故為名。禹導水」 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高。《南嶽文》雲。「高四千一十丈。」 岣嶁者,衡山南麓別峰之名。《通典》:「衡山在衡州湘潭 縣,衡嶽廟在衡山縣西三十里。」

按《方輿勝覽》湖南路潭州,「南嶽,一名衡山,在衡山縣 西三十里,晉因山以名郡。」

祝融峰,位直離宮。盧載詩:「五千里地望皆見,七十二 峰中最高。」

朱陵洞,在衡山《南嶽記》名太虛小有之天,三十六洞, 天中第三。

衡州衡嶽,在衡陽縣。《寰宇記》:「宿當翼軫,度應機衡」,書 所謂南嶽也。乃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國初緣舊 制,祠官所奉,止東、西、北、中四嶽。開寶元年,有司按祭 典,請祭南嶽於衡山,從之。

回鴈峰在衡陽之南,鴈至此不過遇春而回,故名。或 曰「峰勢如鴈之回。」

紫蓋峰,《山海經》云:「山有玉牒,遙望如陣雲。有峰名紫 蓋,禹治水,登而祭之,遇元夷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 果得治水法。」或曰:「其形如蓋。」

兜率峰,陶弼詩云:「兜率一峰旁,林開見寶幢。鳥行高 避縣,山骨下連江白雲峰,在南嶽下有龍潭。又有碧雲峰、明月峰、香爐 峰、天柱峰、石廩峰、石菌峰、芙蓉峰。

岣嶁峰在衡陽北。《湘水記》:「衡山南有一山,名岣嶁,東 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禹登山,獲金 簡玉牒治水之書。山上承翼宿,銓德鈞物,故名岣;下 據離宮,攝統火師,故名嶁。」

按《廣輿記》:「衡州府衡山,即南嶽也,周八百里,上有七 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其峰高峻 者五,而祝融為最。」

按《樹萱錄》:「南嶽諸峰皆朝於祝融,獨紫蓋一峰勢轉 東去。」

按《楊升菴集》:衡山一名「芝岡。」

按《三才圖會》《衡嶽圖》,考《周禮》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徐 靈期《山嶽記》及盛弘之《荊州記》云:「衡山者,五嶽之南 嶽也。周旋數百里,高四千一十丈,東南臨湘川。自湘 川至長沙七百里,九向九背,然後不見。禹治水,登而 祭之,因夢元夷使者,遂獲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 要。山有三峰,其一名紫蓋,天景明徹,有一雙白鶴迴」 翔其上。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中常聞諷誦聲。一峰 名芙蓉,上有泉水飛流,如舒一幅練。《山海經》云:「衡山 一名岣嶁山,其上多青䨼,鳥多鴝鵒。」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衡州府,衡山在衡山縣,即南嶽 也。上承翼軫,鈐總萬物,故名衡山。度應斗衡,位直離 宮,故曰南嶽。

按《衡州府志封域攷》,「衡山在衡山縣西北三十里,為 五嶽之一。地脈發於岷山,由蜀入黔,迢遞九疑,連絡 五嶺,橫亙其南,即南方之幹也。自騎田嶺入楚,蘊結 磅礡,盤紆八百里,突起南嶽,高聳九千餘丈,巍然伯 仲於太華嵩恆間矣。」按《寰宇記》:「宿當翼軫,上應機衡, 故云衡山南嶽。」《小錄周職方氏》曰:「南嶽之鎮曰衡。」以 其分當翼軫光,輔紫宸,鈐二氣之根,均五靈之德。上 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稱物平施,故謂之衡。又 《星經》云:「玉衡主荊州。而長沙一星,在軫之中,主壽長, 子孫昌。」亦曰壽昌之次。衡嶽舊屬長沙,故又謂衡嶽 為壽嶽也。《山海經》云:「衡山一名岣嶁。」盛弘之《荊州記》 云:「衡山南嶽,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 德均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故號南嶽。赤 帝館其巔,祝融宅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是以宅 藪神靈,室宇仙羅。《藏經》云:「南嶽主掌星象分野,水族 魚龍。」《南嶽志》云:「昔黃帝遊觀六合,後造神靈,見東中 西北四嶽,顯有佐命之山,惟衡山峙立無輔,乃與昌 宇、力牧、方明等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灊山為南 嶽儲君,並青城山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嶽 以鼎鎮,舉德真而為主。儲君,衡嶽之副君也。《爾雅》云: 「以霍山為嶽」,其實非正也。《廣雅》又云:「天柱謂之霍山。」 《三禮義宗》云:「南嶽謂之霍,霍者,護也,言陽氣用事,盛 夏之日,護養萬物也。」又《龍魚河圖》曰:「衡山君,神姓丹, 名靈」峙,或曰「神姓崇」,諱請幫助識別此字。封號「司天昭聖帝。」山周環 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 九潭、九井。

按《衡嶽志山水攷》:「黃帝定五嶽,以灊霍為南嶽,衡山 之副。夏禹導水岷山之陽,至於衡山。周武王受命,辨 九州之國,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至漢武南巡,又 以衡山敻遠,道隔江漢,讖記皆以灊山為嶽,乃徙南 嶽之祭於廬江灊山,蓋承軒轅為副之義也。太史公 稱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在中國,有五嶽作鎮,羅浮」、 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若羅浮為南嶽佐,乃第七洞 天也。舊《志》云:「自迴鴈至仙頂七峰,在衡陽縣界。自祝 融至天柱五峰,及金簡、降真、芙蓉等五十五峰,俱在 衡山縣境。其碧岫、屏障」、日華、嶽麓,則在長沙府界,共 為七十二峰。紫蓋、雲密、天柱、石廩四峰,皆去衡山縣 西北三十里。

祝融峰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三十丈,為諸 峰之最高。位直離宮,以配火德,乃祝融君遊息之所, 《道書》二十四福地也。山巔有風穴,雨將作,陰風自穴 而發。又有雷池,宋時禱雨有應,建廟池上。按楚之先 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 黎,重黎為高辛火正,命曰祝融。祝融之弟吳回,吳回 「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 連,芊姓。」季連之裔曰鬻熊。鬻熊生熊麗,熊麗生熊狂 態。狂生熊繹。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 涉山林,桃弧棘矢,以共王事,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 牟、晉侯燮、齊太子呂伋俱事成王。且鬻熊為文王師 也,故成王封之於楚丹陽,錫以子男之田。丹陽在今 枝江縣。《六帖》云:「衡山有五峰,極高而祝融為最。嘗有 銕腳道人,夜半登此觀,日出,仰天大叫曰:『雲海盪吾 心胸』。」

紫蓋峰在岳廟東,高四千五百丈九尺,乃朱陵洞天 之源。其形嵯峨,有似麾蓋,因以為名。諸峰皆向祝融, 而此獨南面,若不回顧,覽勝者情若恨之。頂上有鶴 泉、仙人池、翠麓巖及鶴鳴、寶霞、天寶等臺。又有飛泉如幅絹,分映青林,直注山下。下有紫蓋院故基與王 氏藥堂存焉。

天柱峰,即雙柱峰,在岳廟西北。兩山端聳百丈,其形 似柱,因以為名。《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 此為第六柱也,下有天柱寺。西北有石巖,即獅子巖, 吳時李洞叟居之。

石廩峰在岳廟西南,其上方闊十丈。《方輿記》云:形如 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闔。《湘中記》云:「閉則歲豐,開則歲 歉。」上有承天寺玉清宮故址。又有風穴、雷泓、鬼栽石、 誦經壇、陳真人煉丹臺遺跡。昔有胡浮先生常乘白 豹遊之。畢田詩:「時雨聞開闔,年秋識儉豐。」

芙蓉峰在岳廟後。上有飛泉瀑布,下灌田畝。昔赤精 子授經於此,有講經壇,即今講經石是也。方圓丈餘, 刻有「天下太平」四字。《荊州記》云:「衡山三峰極秀,一紫 蓋,一石囷,一芙蓉,最為竦傑,非晴不見。」

赤帝峰在岳廟後,古名煉玉峰。上有惠車子屍解處, 東有趙澗石碁盤。按赤帝一雲祝融,一雲炎帝。宋太 祖求帝王之應祀者,獨神農氏陵不可得。夢神人戴 一笠,持兩火訴,不血食,覺而問群臣曰:「茲非炎帝乎? 火位南方,宜南方求焉。」遂遣至長沙衡山之境求之, 遇一老人,引而示之曰:「此炎帝塚也。」忽不見,報遣祀 之。

朱明峰,在正殿後。昔有鄺仙修真南嶽朱明峰下。一 日偶復遊羅浮,騎牛入朱眀洞,不復出,雲「此南嶽前 洞。」

「獅子峰」,即柿蔕峰,在岳廟後。下有靈源,但聞石間泠 泠然而不見水。其下為《福嚴寺明道山房》。

煙霞峰在岳廟右,南有大明寺、小伏牛塔。院東有李 鄴侯端居室及懶殘巖。按:李泌隱居南嶽,嘗夜訪懶 殘,殘方撥牛糞火煨芋,出半芋食之,曰:「慎勿言,領取 十年作相。」即其地也。煙霞遠望,浮動可愛。

擲缽峰在岳廟後。上有定心石、隱身巖、虎跑、卓錫二 泉,觀音、馬祖二庵,八功德水、三生藏、岳心亭、兜率橋, 皆列前後左右。世傳思大和尚擲缽於此,赴陳主之 召,故名。

彌陀峰在山左。東北有巖,虛險而暗,古木怪藤蔭蔽 其間,下有彌陀寺,唐柳子厚為之《記》。

香爐峰在紫蓋鄉,形如香爐,南有寶勝寺,與朱陵洞 最近。

架鶴峰,即紫霄峰,在岳廟東,下有銓德觀,上有架鶴 亭,傳東晉尹真人飛昇於此。

「軫宿峰」,在岳廟後,居祝融峰南,上當軫宿,漢天師第 七代孫獲《天書》之所。

瑞應峰在岳廟西北。昔有大木,枝柯臃腫,窿然而起, 如龜龍狀,故名。

「紫雲峰」,在南臺寺下,有「衡嶽寺故基」,胡文定書院、湛 甘泉精舍。

集賢峰下有南麓書院,為唐李泌、張九齡舊遊地。宋 胡文定公與子致堂先生寅、五峰先生宏、朱晦庵先 生熹、張南軒先生栻講學其中。明萬曆間,曾金簡重 修書院,祀朱、張二夫子,並韓文公、周濂溪諸賢,每歲 春秋二祭。

「華蓋峰」,即靈芝峰,在嶽廟後,南有華蓋廟,乃華蓋君 雙子辨修行處,地產靈芝,故亦名「靈芝峰。」

天堂峰在嶽廟右。東有石室,殷景童禮斗處。巖中多 生芝草,兩莖相纏,有垂頭如絛,俗呼為羅漢絛。 安上峰在南臺之西,下有攝受寺。安樂寺即今止觀 橋。趙、李兩書齋墨池皆在,有舜廟、舜溪、舜洞,傳者謂 舜南巡寓此,故名。峰下石巉多古題刻,里人呼為靈 嵒。摩諸舊刻,率不可辨。其可識者曰筆墟,曰琴臺,曰 蟾石。復有題詩蟾石,不題姓名,其詩曰:「月宮曾折桂, 遺影玉蟾邊。人既收仙籍,嵒應係洞天。有名終不古, 無物勝長年。玅得琴中趣,此聲非指傳。」又平田處元 峭壁題曰「舜樟」,字大如斗,然莫知所謂。或曰:《嶽志》舊 稱安上峰,為舜巡狩經行處,當時尚有古木存者,亦 秦松漢柏雲耳。彼秦五松且傳於岱嶽,矧有虞氏耶? 永和峰在嶽山右,四時融和如春暖,故名。上有永和 臺,舊傳有寺觀二基。

觀音峰在山右,遊方廣寺必經過其麓。下有羅漢臺、 金竹坪,俱有異跡。

雲居峰在嶽廟西南。下有雲居寺、凝碧亭、金牛跡、退 道坡,與南臺相近。寺有《唐梵經》,太宗御書五十卷。昔 皮日休過元福上人舊居,有詩。

「紅花峰」,即石榴峰。在嶽廟西南,有洞門觀基。又有夕 陽溪、夕陽巖。

雲龍峰在嶽廟右,即小五臺後山也。下有栖真觀,西 漢時蜀之青城山道士王穀神、皮元曜修真之所,後 唐有董奉先繼之。今有誦經石,與故雲龍寺基存焉。 明月峰在嶽廟右,四時如月明狀。南有承天、楚寧二 寺,明月庵當山之半,踰之即衡陽界,小嵩山在焉。 雙石峰在嶽廟西南,下有雙峰寺、能仁寺、抱老送燈橋,橋下有詩。北有瀑布、玉虹亭、楚安寺、捨身巖、華林 禪師拾穗巖,二虎為侍者處。

岣嶁峰在岳廟西南五十里,衡陽縣界,高一千五百 丈。禹登是山,得金簡玉牒治水之書。《山海經》云:「衡山 一名岣嶁山,其上多青䨼,鳥多鴝鵒。」《湘中記》:「岣嶁山 有玉牒,禹案之以治水。上有神禹碑、先王殿、雷洞、玅 喜洞、道人亭、湛甘泉有銘記焉。」

潛聖峰,在岳廟西。昔高僧希遷遊南嶽,尋方廣寺,訪 惠海尊者,了無蹤跡。一日見精舍號「方廣」,遇海尊者 止宿之,送出。反顧入宅俱無。

玅高峰,在崇岳鄉方廣寺後。左潛聖,右玅高,中有平 坦一區,相傳為梁海尊者誦經處。時有五白衣長者 聽經,詢之,乃龍王也,願獻寺基。一夕擁沙為平地,故 建方廣寺。

天台峰在方廣寺西,乃智者顗禪師拜楞嚴處。師故 為思大高足弟子,得法華三昧。因竺僧言:「西方有《楞 嚴經》,與《法華》互相發明」,故拜而求之。積十六載。今有 拜經臺遺址,並玅高峰、無縫塔、神轍亭、分糧觓、龍頭 並、會仙橋、蓮花池、酥酪泉、落葉松,共為十景。今行燈 禪師住此。

蓮花峰在崇岳鄉,下有方廣寺,四水環繞,山如蓮花 擁出,有宋徽宗《天下名山》四字。范寅亮詩云:「寺藏螺 髻頂,人在藕花心。」

青岑峰,在岳廟後。有東林、西林二寺。東林即大福源, 西林今名西明寺。又其上有「清江菴」雲。其峰高而青 銳。

白馬峰在縣治西。《山海經》云:「昔大禹巡狩至此,殺白 馬祭天。」今名殺馬沖,蓋有所本也。

永參峰在紅花峰後,當小嵩山石龍塘之間,相傳為 殷姓者朝斗參真之處。下有石室,東西有寺觀二基。 仙頂峰在永參峰右。

會善峰,古名毛女峰,在岳西南。下有會善寺,乃十八 高僧相會處,故更其名。一雲即女善峰也。

白石峰在崇岳鄉。上有白石岩,與應相峰相似。相傳 有龍棲其後,洞水流而不竭。

回鴈峰在衡郡城南。《圖經》云:南嶽周迴八百里,以鴈 峰為首,嶽麓為足。相傳鴈至此即止不過。邑人羅楨 曰:岳廟北有嶺脊石磴,紆回蓁莽,中有巨石,上鐫上 「『回鴈峰』四大字。」觀其山形,盤旋如鴈回狀,豈古之所 謂回鴈峰,其在斯歟?附記之以存疑。

朝日峰,在岳廟左。昔人有姓殷者負暄於此,故名。按 《古史》載赫胥氏葬處。

惠日峰在岳廟東,有高僧憩於此。後隋帝詔赴惠日 道場,稱旨,賜號「惠日」,因以其號名此山雲。

瑰霄峰,在岳廟左。昔齊司空謁祝融頂,回息於此。 碧蘿峰,即觀音巖,在祝融峰下。上有觀音閣、阿育王 塔,今無存,一名「元明洞。」巖石甚奇,如蟾望月,象朝真, 無裝點者。

靈藥峰,在岳廟左,有石室。昔新野先生與徐君周遊 三湘,入衡山採藥於此。

會仙峰在岳廟右,昔鄧郁之註《經》於此。一雲「薛幽棲 經此與白雲子談道」,下有白雲先生堂,今廢矣。其上 有會仙橋。

降真峰在岳廟西。《仙籙》云:「昔炎帝之女致齋於此,感 元君降,故名。」

文殊峰在岳廟北。相傳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 至峻坡西望,見金色瑞相,彌陀僧以為文殊現,故名。 金簡峰在山後,東有大禹巖。《吳越春秋》云:禹傷父功 不成,乃處衡山,血馬以祭天。夜夢一人,自稱元夷蒼 水使者,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齊焉。」禹乃退齊。一 日遂有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其間有石,高數 丈,闊數丈,而中斷之。聽石下有水聲,號斷石源。崖上 有石刻云:「玉砂之水,如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長。」 雲密峰,在岳山西北。昔大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紀其 山高下丈尺。上有會仙壇、丹崖、仙人石室,夜遇陰晦, 有光跳躍,俗呼仙燈,又謂之聖燈岩。又有大禹岩。桃 花源峰半有禹碑,皆蝌蚪文字。

棲真峰在山後,下產雲母石。昔武陽洞人遇一異人, 披髮草衣,身毫長寸餘,見之而走。異人曰:「吾地仙,非 山鬼,知汝至孝,今日相遇,亦有緣耳。我棲此久,常服 蒼耳,今二百餘歲,吾教汝服之。」指草以示,忽失所在。 後其人亦壽至百餘歲,故有棲真之名。

僊巖峰在山後,下有石岩高丈許,說者謂劉根先生 煉神之所。南有大洞,相傳為朱陵洞之東門。

「翠鷲峰」在岳廟北,唐末王生修煉處。形如鷲鳥,故名。 「石囷峰」在岳廟北,中有二石,其形圓。

崱屴峰,在山後,與赤帝峰相連。東有石室,世傳惠車 子修行於此,上有藏經閣,即瑞光念佛處。

祥光峰即古「鶴鳴峰。」在岳廟西北。有靈田,常有月光 現如飛燭狀,故名。

雷祖峰在山後,當祝融之麓。祝融有雷池,能興雲布雨,故以「祖」名。

「碧雲峰」,在岳山後,上有紫金臺,雲氣如潑藍黛,故名。 「白雲峰」在紫蓋鄉,西有白雲寺。下有龍潭,神龍出入, 靈感有驗,人茹葷者不敢近。下有白雲洞。

九女峰在紫蓋鄉。下有九女廟,今廢。

靈禽峰在岳廟西北。唐薛幽棲於此,祈真感格。有鳥 群飛,羽毛鮮異,紅碧相間,上下和鳴,音如笙簧,故名。 雲隱峰,在紫蓋鄉,雲隱見不常,下有伏虎巖。

耆闍峰,在岳廟北,山形似天竺耆闍,故名。

「喜陽峰」,在岳廟北,祝融峰之左,喜先見日,故名。 「靈應峰」,在山左,南陽新野人鄧郁之子元達曾修煉 於此,其峰正當湘潭、湘鄉之界。

鳳凰峰在永平鄉。昔祝融君登南嶽謁元君,感碧雞 鳳凰集此,故名。

採霞峰在武陽鄉,即古「應相峰」,齊褚白玉隱於此。 曉霞峰,在縣東,日出銜山,丹霞掩映。

巾紫峰在縣治後。上有平臺,名「紫巾臺」,徑三丈。昔大 禹南巡至此,望九疑而祭舜。其山無林木,多杜鵑花, 狀若紫巾,故名。其下有白龍潭、流杯池。

吐霧峰在縣後,與巾紫峰相連。雲氣升騰,雖晴亦雨, 霧開則晴。邑人觀之,以定晴雨。

碧岫峰在湘潭縣界,下有碧岫寺,西北有西臺觀基。 屏嶂峰即峽峙峰,在湘潭縣界,上有煉丹壇、朝斗石。 日華峰在岳廟東,左瞰聖壽華嚴,右盼南臺天柱。 雲麓峰在長沙古潭州之西,是南嶽之足也。

以上七十二峰外,又有馬鞍峰,在岳廟東,形如馬鞍。 又有彌勒峰,在岳廟西。又有高奇峰,在湘潭界,高奇 可愛。皆李珣《志》中所有,《鄧志》所不載。

西嶺在山右天柱峰側。張南軒《記》云:「出西嶺過天柱。」 南嶺在山前,今稱橫嶺。

開雲嶺在縣治北。韓文公過此,陰雨默禱雲開,故名。 馬嶺在縣治南三十里。

排子嶺在明月峰後。

羅漢嶺在黃華坪。一峰聳秀如觀音,為後嶂,十八圓 峰拱之如羅漢,故名。黃華老人道場枕此。

大禹巖,在雲密峰下。禹治水致齊於此,故名。

聖燈巖在金簡峰。舊傳此山有珊瑚芝,陰晦之夜,有 燈光搖動,如人秉燭之狀,俗呼「聖燈。」

黃帝巖,在金簡峰下。

「懶殘巖」,在煙霞峰,與李鄴侯書室相近,岩前有泉一 掬。

伏虎巖在雲隱峰,一雲「在靈應峰下。」

把鍼巖在祝融峰。

觀音巖,在碧蘿峰下。昔羅念庵先生居此,故巖畔有 《念庵松》。

祖師巖,在祝融峰下。

仙巖在仙巖峰。

《田真藥巖》,在喜陽峰。田真諱良逸,元和中修行於此, 後得道。

《劉根先生藥巖》,昔有仙人劉根居之,在九仙宮西北, 頗甚深邃,亦殊異之境。

聽月巖,在講經臺下。

白雲先生藥巖,在九真觀西。開元中,司馬天師承禎, 本號白雲先生,後授真一先生,嘗於此修行。

九子巖在九女峰。

「上清巖」在嶽廟後。

爛柯巖,在煙霞峰下,有大悲閣、蓮池,高徒直指習靜 其中十餘年,日禮大悲懺。蔡承植、曾鳳儀俱有《石記》。 隱身巖,在擲缽峰。

「夕陽巖」,在石榴峰下。

夜光巖,在祝融峰。

獅子巖在天柱峰下。

拾穗巖在雙石峰。華林禪師拾餘穗,令二虎負之入 岩,故名。

「白石巖」在白石峰。

淨瓶巖在煙霞峰,原知休居此。

白鶴巖在白鶴寺後。

「天聖巖」,在衡陽西南四十里,申真人得道處。

朱陵洞在紫蓋鄉第八都。石刻「朱陵太虛」大字,為道 家第三洞天。山上有泉,至洞門,如垂簾狀。白玉蟾詩 云:「天上珍珠直下垂,更無鉤箔惹塵埃。青鸞白鶴從 教入,紫詔黃封不用來。夜月祇為蘇鄺照,曉峰多為 葛黃開。縱饒展掛長千尺,莫掩羅浮紫翠堆。」九仙云: 「此洞與羅浮相通。」

舜洞在安上峰,舜南巡至此,故名。洞前石壁有「靈巖」 二字。

「靈境洞」,在黃庭觀右,洞深遠,可穿過舜洞,今茅塞之 矣。

元明洞:在觀音巖,今架屋其上,洞為堙塞。

朱陵後洞,在石鼓山。相傳有仙從此入南嶽,朝往暮 歸,今塞其洞門抱黃洞在長沙嶽麓峰下,相傳晉時有妖蟒居此。 「九真洞」,在碧岫峰下。

白雲洞,在吐霧峰,一雲「在白雲峰下。」

玅喜洞,在岣嶁峰。

玉清洞,在嶽廟後。

雷洞,在岣嶁峰。

毘佛洞,在芙蓉峰後,往往有佛光顯現,於望日亭見 之甚確。竺菴禪師曰:「山形似洞,故以洞名。」周迴五十 餘里,相傳即古禹王城也。

「黃藥洞」,在嶽山西北。

石室五一在石囷峰,一在天柱峰,一在天堂峰,一在 靈藥峰,一在崱屴峰。

「青玉壇」即會仙橋,俗呼「試心橋。」昔朱晦庵、張南軒同 遊仙人橋,即此路,並石側足以入。前崖挺出,下臨萬 仞之壑,真南嶽奇勝處也。

《白壁壇》即「光天壇」,在祝融峰,今改為「上封寺。」

尹真人壇,在嶽觀北百餘步,真人諱道全上昇之處。 禮斗壇,一在黃庭觀,魏元君禮斗處。一在九仙觀,鐫 有斗星,全真道人李長庚禮斗處。

凌霄壇在煙霞峰下,有巨石,上立石柱,羽人李長庚 鐫十六字云:「乾天坤地,名山大川,上下四維,有感名 神。」

九仙飛昇壇,在九仙觀。有石十丈,圓平如掌,上鐫「九 仙飛昇之壇」六大字,今存。

望日臺在祝融峰東。五鼓雞鳴時,登臺而望,萬山寂 靜,人間尚夜。此處已光彩射映。一望海門,並無遮礙, 金輪擁出,上下蕩漾,高數丈,始有精光。蓋初望時日 在海中,漸升尚未離水,分明天地間一大異物,真奇 觀也。日出良久,山下方曉。旁有石屋,諸石刻存焉。 望月臺在祝融峰西。人間夜月已沈,而此處清輝自 若,良久始沒。明正德中,知縣鄒綱重建。

仰天臺在金簡峰。禹治水至此,仰天而嘯,故名。 「朝陽臺」,在流杯池。

白雲臺在紫霄峰下,相傳白雲道人所居。

紫巾臺在巾紫峰。

祝聖臺在紫雲峰。

凌虛臺,昔有薛天師季昌,同尊師混汙,相次居之,得 道。

洞靈臺,相傳李天師明後居之,得道亦是福地。 金簡臺,在黃庭觀右。

添香臺,昔有女真居之,得道,今臺及聖境存焉。 補衲臺,在方廣寺右,梁海尊者補衲處。

講經臺,在擲缽峰,其石方平,上有「天子萬年」四字。 煙雨臺,在回鴈峰南,龐居士修真處。

《上南溝》,在崱屴峰下,山西。老法華無用居此。水齋隱 凡,相與為友。

下南溝,去上南溝十餘里。

隱真坪,在雲密峰之中,坦然而平,方闊五里許。相傳 為神仙遨遊之所,時人尋之,罕有到者。

黃華坪,乃黃華老人隱居之所,即黃華觀。有詩刻石, 人甚珍之。臨武鄺祖詩。劉亨甲重建「道一堂。」

栗樹坪在小嵩山。

九龍坪白齋建大禪林,集十方衲子煉磨此中。 蒼筤谷,在嶽麓山下,乃仙巢先生鍾尚書閑居遊觀 之地。上有吹香亭,宋理宗親書「仙巢吹香亭」五字,有 詩云:「放鶴去尋三島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靜谷」在巾紫峰右流杯池上,為邑人忠誠伯茹瑺遊 息處。

「定心石」一在祝融峰,一在擲缽峰,即講經臺也。 「試心石」在會仙橋。

《金牛石》,上有金牛跡。

沖退醉石在水簾洞。石方平,可坐可眠,在水中上刻 「沖退醉石」四大字。

「壽」字石,宋三山黃桂書,大「壽」字,方廣丈餘,在東嶽書 一「福」字,與此並存。

《石頭和尚盤陀石》,在南臺。

《谷泉和尚》《盤陀石》,在山後。

棋盤石在九仙觀,相傳為「趙澗石棋盤。」

船石,其狀如船,在擲缽峰,諸石相倚。人經其下,造講 經臺,因呼為「飛來船。」

《龜石》在祝融峰上,其形似龜。

飛仙石在黃庭觀,魏元君飛昇之所。

洗衲石在方廣寺。一石方平,水流其上,僅一、二寸,可 以洗濯,相傳為梁惠海尊者洗衲石。

「伏象朝真」石在觀音巖。

《玉蚌含珠石》在《黃庭觀》。

「虎爬泉」在祝融峰頂。

「太陽泉」在上封寺右。

「貫道泉」,在湘南寺後。

「甘泉」在嶽廟東。舊有亭,今廢。

「洗心泉」,近水簾洞「紫氣泉」在黃庭觀。

卓錫泉在擲缽峰。

一、《環泉》

九曲泉:

偃月泉:

垂練泉:以上四泉俱在流杯池。

「碧泉」,在黃庭觀。

白龜泉,在古跡壽寧宮基址右。其泉甘洌,有石刻「壽 仙亭」三大字。

白鶴泉,在白龜泉後。為衡嶽遐齡永壽之瑞。

萬仙泉,在九仙觀左,水恆碧色,亦名「萬仙囦。」 九龍泉,在岳路,去頭巾石半里許。

「玉虹泉」流至社老澗,《鶉居》築此,

《將軍泉》,在將軍橋下。

娑羅泉在方廣寺後。上有一娑羅樹覆之。

《懶殘泉》在懶殘岩前。

舜溪在安上峰,又名「舜井。」

禹溪,在雲密峰。

《夕陽溪》,在石榴峰。

《玉版溪》,在寶善山房。

止觀溪:在止觀橋。

霞石溪:在霞石橋。

石門溪:在石門橋。

壽澗在紫蓋峰。石上有「壽岳」二字,相傳為宋徽宗筆, 因以「壽」名澗。經岳廟靈壽橋合流而出,灌田五百餘 畝。

社老澗,僧鶉居在此藏六結社,其中有詩行世。昔人 書「社老澗」三大字,玅絕。有詩二章書於字傍。

「靈澗」,出天柱峰,高低懸流而下,以其通於仙源而多 靈藥,故名。

洞真源出朱陵洞,灌田千餘畝。

斷石源在隱真坪。水源有石,高數丈,闊數丈而中斷, 上有鐫字云:「此有丹沙水如乳,甚甘香,有人得掬飲 之,可壽千載。」尋遊者到此間,唯聞石下有流水聲,在 左邊聽即落右,在右聽即左,罕有得者。

仙人池,在紫蓋峰頂。

墨池,在安上峰,其水黑色。

雷池,在祝融峰。

化生池,在祝融峰,胎生、化生、卵生皆於此脫殼。 流杯池,在靜谷下,相去巾紫峰半里許。

老龍池,在崱屴峰右,每春月間,各色蝦蟆相聚,至六 七日而去。

石龍池,在白石峰左,無礙靜修之處。

絡絲潭在嶽廟後。受壽澗水匯而為潭。

「白雲潭」,在白雲峰白雲寺下,有龍時見,禱雨輒應。 白龍潭,在巾紫峰。

黃沙潭:在嶽山後。

黑沙潭:在嶽山。

白沙潭,在嶽山對岫,上常有雲氣。一雲俱在蓮花峰。 相傳梁海尊者送五龍王各居其所,故其沙各以色 稱,至今每祈禱輒應。

抱老潭:在能仁寺。抱老每夕送燈於龍潭。一夕,龍迎 去,不復返,故名。

洞真瀑布在招仙觀北,去觀三里。瀑布如簾,上有朝 天壇,相傳張真人曇要上昇處。下有投龍潭,每修齊 畢,輒投金龍於此,故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