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0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卷目錄

 混同江部彙考按山川古人俱有圖但山之峙立有定所高廣有定數所以古人之

 圖今無可易也至於川則衝決無時遷徙不常或始流而今涸或昔廣而今狹所歷州縣皆不可執

 故道以求之也古雖有圖今未敢具載

  考

 混同江部藝文一

  冊封混同江神文      金世宗

 混同江部藝文二

  渡混同江        金蔡松年

 混同江部紀事

 混同江部雜錄

 鴨綠江部彙考

  考

 鴨綠江部藝文

  瞷鴨綠江        明王之誥

 鴨綠江部紀事

 遼河部彙考

  考

 遼河部藝文

  渡遼河          金劉著

  渡遼河坐新舫中     明王之誥

 遼河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卷

混同江部彙考[編輯]

奉天府東之《混同江》。

「混同江即松阿里江,一名鴨子河,一名粟末江,一名 宋瓦江,一名松花江」,在今奉天府開原縣城東北一 千里,源出長白山巔之潭,北流經船廠東南出邊南, 受長白山北諸窩集中各泉之水,北受諾尼江之水。 又折而東南,受烏喇城南諸水及寧古塔之烏蘇里 江諸水,北受邊外諸水及黑龍江之水。合而東流,繞 乞勒兒黑真、飛牙喀諸國而入東海,凡三千五百餘 里。

按《魏書勿吉國本傳》:「自和龍北二百餘里,有善玉山。 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瓌水。 水廣里餘。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 日,到其國。國有大水,闊三里餘,名速末水。」

按《唐書黑水靺鞨傳》,「古肅慎地,其著者曰粟末部,居 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 居。」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 按《金史世紀》,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 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按:《全遼志》,「混同江在開原境外一千五百里,源出長 白山。」

按《盛京通志》,烏喇境內有長白山,山巔有潭,週圍八 十里。西南流入海者為鴨綠江。東南流入海者為土 門江。北流遶船廠城,東南出邊,受諾尼江東注,北受 黑龍江,南受烏蘇哩江,曲折入海者為混同江。 混同江在烏喇城之東南,即松阿里江也。一名鴨子 河,一名粟末江,一名宋瓦江,一名松花江。按《明一統 志》云:「混同江在開原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長白山, 舊名粟末河,俗呼宋瓦江。北流經金故會寧府,下達 五國城,東入於海。」又云:「松花江在開原城東北一千 里,源出長白山,北流經金故南京城,合灰扒江、混同 江東流入海」云云。是以松花、混同為二江也。今按其 地,長白山為諸水發源之地,小者為河,大者為江。江 有三,西南流為鴨綠,東南流為土門山之北,百泉奔 湊。自船廠東南北流,出邊,受諾尼江。折而東北,受黑 龍江,南受烏蘇哩江。遂東注入海者,混同江也。按《遼 史》,聖宗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為混同江。混同江之 名始見於此,而土人呼為松阿里江。《金志》有宋瓦江, 則松阿里音之訛也。《明一統志》松花江即宋、瓦字之 變也。《金史帝紀》有云:「混同江一名黑龍江。」蓋指其下 流兩江交會之處言之。而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薩 哈連江為混同,誤也。按: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冊混 同江之神為興國應聖公,立廟致祭,其文曰:「江源出 於長白。」則此江稱混同無疑。前代冊文可據,而宋、瓦、 松花皆隨音取字,不可為準。遠地簡冊,傳聞多誤,故 特詳辨之。

「長嶺子」,即歌爾民朱敦,在烏喇城西南五百里,南接 納綠窩集,北接庫魯訥窩集。自長白山南一嶺環遶, 至此綿亙不絕,遂為眾水分流之地。東北流為遼吉 善河、輝發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為英額占、尼哈達、 葉赫黑兒蘇等諸河,入奉天府界內遂哈河在烏喇城西四十里,源出庫魯訥窩集,與搜 登河、一拉秦河合北流,總為「莪河」,入混同江。

撒淪河,在烏喇城西一百二十餘里,源出庫魯訥窩 集,北流會衣兒門河,入混同江。

衣兒門河在烏喇城西一百四十餘里,源出庫魯訥 窩集,東北流與易屯河會入混同江。

一把單河在烏喇城西二百六十七里,源出吉林峰, 有泉五道,合為一,東北流,會易屯河,入混同江。 易屯河在烏喇城西二百九十餘里,源出額黑峰,北 流出邊,東入混同江。易屯門在河西。

莪河,在烏喇城西六十餘里,即遂哈搜登、一拉秦三 河會處,名「莪河」,東北流入混同江。

渣星阿河:在烏喇城北八十五里,源出色黑勒峰,東 入混同江。

奇他木河在烏喇城北一百里,源出法西藍峰,東入 混同江。

諾尼江,在法忒哈邊門北,《明一統志》作「腦溫江」,即此。 源出西北邊外,不可考。東南流與混同江合,東注入 海。

伊漢河在烏喇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訥木窩集,西 流入混同江。

渣兒虎赤河,在烏喇城東北七十五里,源出色黑力 山,西北流,會西蘭河入混同江。

西蘭河:在烏喇城東北九十五里,源出西蘭窩集,西 北流入混同江。

臘林河在烏喇城東北二百二十五里,源出臘林山, 北流入混同江。

賀淪河,在烏喇城東北二百三十里,源出賀淪窩集, 會臘林河入《混同江》。

墨稜河,在烏喇城東北二百四十里,源出墨稜山,西 北會臘林河,入混同江。

阿爾楚哈河在烏喇城東北九百里,源出加松阿山, 西北流入混同江。

湖淪河,在混同江北。源出邊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 江。

額者米河,在混同江北,源出邊外,不可考。南流入《混 同江》。

額渾河,在混同江北,源出邊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 江。

訥民河,在混同江北,源出邊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 江。

額虎河在烏喇城東一百四十里,源出訥木窩集,南 流合拉發河,西入混同江。

噶魯河:在烏喇城東一百七十二里,源出色齊窩集, 南流合拉發河,西入混同江。

義實河在烏喇城東一百四十里,源出色齊窩集,合 噶魯河,西入混同江。

額黑木河:在烏喇城東南六十里,源出訥木窩集,西 流入混同江。

拉發河在烏喇城東南九十六里,源出訥木窩集,即 額虎、百辰、義實噶魯四河合流處,名拉發河,西南流 入混同江。

牙門河:在烏喇城東南九十八里,源出訥木窩集,西 流入混同江。

佛多賀河在烏喇城東南一百十里,源出訥木窩集, 西流入混同江。

飛虎河:在烏喇城東南二百四十四里,源出額敦山, 西流入混同江。

木欽河在烏喇城東南三百十里,源出色齊窩集,西 流入混同江。

色勒河在烏喇城東南四百十六里,源出色齊窩集, 西流入混同江。

撒木西河在烏喇城東南四百四十里,源出色齊窩 集,西南流入混同江。

農額勒海闌河在烏喇城東南五百八十七里,源出 色齊窩集,西南流入混同江。

打虎河:在烏喇城東南六百七十里,源出《訥秦窩集》, 西北流入混同江。

五里河在烏喇城東南七百七十里,源出訥秦窩集, 北流入混同江。

吉郎吉海闌河,在烏喇城東南七百九十里,源出訥 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

庚寅河,在烏喇城東南八百二十七里,源出色齊窩 集,南流入混同江。

英阿什庫河在烏喇城東南九百三十七里,源出訥 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

哈占河在烏喇城東南九百六十餘里,源出訥秦窩 集,北流入混同江。

色渚淪河在烏喇城東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訥秦 窩集,北流入混同江。

合克通吉河,在烏喇城東南一千四十五里,源出勒福陳岡,西北流,會福爾虎河,遂併入混同江。

福爾虎河,在烏喇城東南一千一百二十五里,源出 額敦山,南流會合克通吉河入混同江。

昂邦土拉庫河在烏喇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 出長白山,激湍奔出,瀑布千尋,俗名「土拉庫。」北流並 阿脊革土拉庫河及娘木娘庫河,即為混同江。 娘木娘庫河在烏喇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 長白山,東北流,復折而西,入昂邦土拉庫河,為混同 江。

阿脊革土拉庫河在烏喇城東南一千五百二十里, 源出長白山,東北入昂邦土拉庫河,為混同江。 佛爾門河,在烏喇城南四十餘里,源出庫魯訥《窩集》, 東流入混同江。

海闌河:在烏喇城南七十里,源出庫魯訥窩集,東流 入混同江。

馬彥河:在烏喇城南一百七十里,源出庫魯訥窩集, 東流入混同江。

輝發河在烏喇城南三百二十里,源出納綠窩集,即 遼吉善河、土門河、三屯河三水合流處,名輝發河,東 北流入混同江。

賽因訥因河,在烏喇城南五百三十餘里,源出長白 山,西北流,復折而東北,入混同江。

瓦怒虎河在烏喇城南五百五十里,源出訥秦窩集, 北流入賽因訥因,額黑訥因兩河會流處,入混同江。 納兒渾河,在烏喇城南五百六十里,源出佛思恆山, 東南入於兩訥因會流處,入混同江。

卓崙峨河在烏喇城南六百餘里,源出城南之勒克 山,東入兩訥因會流處,入混同江。

伽庫河,在烏喇城南六百五十餘里,源出城南之勒 克山,東流入兩訥因會流處入《混同江》。

發河,在烏喇城南六百六十餘里,源出訥秦窩集,北 流入兩訥因會流處入混同江。

理河在烏喇城南六百七十里。按《明一統志》云:在開 原城北一千二百里,源出斡朵憐諸山,北流入混同 江,即此。今按其河源出城南之勒克山,東流入兩訥 因,會流處併入混同江。

渣哈河在烏喇城南七百十五里,源出城南勒克山, 東流入兩訥因會流處,併入混同江。

舍稜河在烏喇城南七百四十里,源出城南勒克山, 東流入兩訥因會流處,併入混同江。

額黑訥因河在烏喇城南八百十七里,源出長白山, 西北入賽因訥因河,併入《混同江》。

溫德恆河:在烏喇城南五里,源出庫魯訥窩集,東北 入混同江。

七弩渾河在烏喇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庫魯訥窩集, 東入溫德恆河,併入《混同江》。

寧古塔虎爾哈河即古呼里改江,源出船廠界內色 齊窩集中諸河,匯為一大河,東注入鏡泊。又從鏡泊 之發庫東注,繞城之南,復東北折入混同江。按《金史》, 呼里改路在會寧府東北五百餘里,蓋在其下流將 入大江之處也。《明一統志》云:「呼里改江出建州東南 山下,東北匯為鏡泊,又北入混同江。」蓋合鏡泊之上 流言之也。

翁欽河在寧古塔城東北六百餘里,源出阿爾哈窩 集,北流入混同江。

巴闌河在寧古塔城東北六百餘里,源出巴闌窩集, 南流入混同江。

吞河:在寧古塔城東北七百里,源出《吞窩集》,南流入 混同江。

溫吞河在寧古塔城東北九百餘里,源出溫吞窩集, 南流入混同江。

都耳河在寧古塔城東北一千一百餘里,源出都《耳 窩集》,南流入混同江。

黑龍江在寧古塔城東北一千二百餘里,即薩哈連 江也。《明一統志》云:「黑龍江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 今按:此江源出西北塞外,山名莫考。東南流並混同 江入海。又按《金史帝紀》,混同江一名黑龍江,水微黑, 故名。然混同之源,出自長白,黑龍江出自塞北,前史 就二水合流之處言之也。

奇木寧河在寧古塔城東北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 奇木寧窩集,南流入混同江。

庫魯河在寧古塔城東北一千五百餘里,源出庫魯 窩集,南流入混同江。

多忒敦河,在烏蘇哩江之東,路遠其源莫考,北流入 混同江。

壁臘兒河,在多忒敦河之東,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 江》。

革林河在庫魯河之東,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 必津河在革林河之東,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 夏哩河在必津河之東,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 亨滾河在夏哩河之東,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模稜河在寧古塔城東四百里,源出《模稜窩集》,東流 會烏蘇哩江,入混同江。

烏蘇哩江在寧古塔城東一千餘里,源出希喀塔山, 東北流,會混同江入海。

混同江部藝文一[編輯]

冊封《混同江神文      金世宗》。

「昔我太祖武元皇帝受天明命,掃遼季荒茀,成師以 出,至於大江,浩浩洪流,不舟而濟。雖穆滿渡江而黿 梁,光武濟河而水冰,自今觀之,無足言矣。執徐之歲, 四月孟夏」,朕時邁舊邦,臨江永嘆,仰藝祖之開基,佳 江神之效靈。至止上都,議所以尊崇之典。蓋古者五 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至有唐以來,遂享帝王之尊 稱。非直後世彌文,而崇德報功,理亦有當然者。矧茲 江源,出於長白,經營帝鄉,實相興運。非錫以「上公」之 號,則無以昭答神休。今遣某官某持節備物冊命神 為「興國應聖公」,申命有司,歲時奉祀。於戲!嚴廟貌,正 封爵,禮亦至矣。惟神其衍靈長之德,用輔我國家彌 億年,神亦享廟食於無窮,豈不休哉!

混同江部藝文二[編輯]

《渡混同江        》·金·蔡松年

十年八喚清江渡,江水江花笑我勞。老境歸心質孤 月,倦遊陳跡付驚濤。兩都絡繹波神肅,六合清明斗 極高。湖海小臣屍厚祿,夢尋煙雨一漁舠。

混同江部紀事[編輯]

《宋史王拱辰傳》:拱辰,至和三年復拜三司使,聘契丹, 見其主混同江,設宴垂釣,每得魚必酌拱辰酒,親鼓 琵琶以侑飲,謂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狀元也,入翰林 十五年,故吾厚待之。」

《遼史聖宗本紀》:太平四年「春正月,如鴨子河,詔改鴨 子河為混同江。」

五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

六年二月己酉,以「迷離己同知樞密院,黃翩為兵馬 都部署」,達骨只副之,赫石為都監,引軍城混同江、疏 木河之間。

七年春正月壬寅,如混同江。

八年春正月己亥,如混同江。

十一年春正月己酉,如混同江。

《興宗本紀》重熙七年「春正月辛丑,如混同江。」

十三年春正月戊辰,如混同江。

十五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

十六年春正月己卯,如混同江。

二十年春正月戊戌,駐蹕混同江。

二十一年春正月辛亥,如混同江。

二十二年春正月乙巳,如混同江。

二十三年春正月己巳,如混同江。

二十四年春正月癸亥,如混同江。

《道宗本紀》:「太康元年春正月乙未,如混同江。」

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

五年春正月壬申,如混同江。

六年十二月戊子,如混同江。

八年春正月甲申,如混同江。

大「安元年春正月丁酉,如《混同江》。」

二年春正月辛卯,如混同江。

四年春正月庚戌,如《混同江》。十二月丙午,如混同江。 六年春正月,如《混同江》。

七年春正月壬戌,如混同江。

九年春正月庚辰,如混同江。

壽隆元年春正月己亥,如《混同江》。

七年春正月癸亥,如混同江。

《天祚本紀》:「乾統三年春正月辛巳朔,如混同江。 天慶二年二月丁酉,如春州,幸混同江釣魚。界外酋 長以故事皆來朝,適遇頭魚宴,酒酣,上命諸酋起舞, 獨阿骨打不從。阿骨打自混同江宴歸,遂稱兵。 四年秋七月,蕭撻不也遇女直戰於寧江東,敗績。十 月壬寅,以守司空蕭嗣先為東北路都統,靜江軍節 度使蕭撻」不也為副,發契丹、奚軍三千人,中京禁兵 及土豪二千人,別選諸路武勇二千餘人,以虞候崔 公義為都押官,控鶴指揮邢穎為副,引軍屯出河店兩軍對壘,女直軍潛渡混同江,掩擊遼眾。蕭嗣先軍 潰,崔公義刑穎,耶律佛留、蕭葛十等死之。

《金史太祖本紀》:收國元年,上親征黃龍府,次混同江, 無舟,上使一人道前乘赭白馬徑涉,曰:「視吾鞭所指 而行。」諸軍隨之,水及馬腹,後使舟人測其渡處,深不 得其底。

《太宗本紀》:「天會十年四月庚寅,聞鴨綠、混同江暴漲, 命賑徙戍邊戶在混同江者。」

《熙宗本紀》:天眷元年「二月己巳,詔罷來流水混同江 護邏地,與民耕牧。」

《世宗本紀》:大定二十四年四月乙酉,觀漁於混同江。 《禮志》:「混同江,大定二十五年。有司言,昔太祖征遼,策 馬徑渡,江神助順,靈應昭著,宜修祠宇,加賜封爵。」迺 封神為興國應聖公,致祭如長白山儀,冊封如保陵 公故事。

混同江部雜錄[編輯]

《書經禹貢》:「既載壺口。」《朱子》曰:「天下有三大水,江河 混同江是也。」混同江不知所出,斜迤東南入海,其下 為遼海。遼東遼西,指此水而分也。按朱子生於南宋此時遼地宋人輪

蹄所不及,故誤指遼水為混同。不知混同猶在遼水東千里之外,然其所云「天下有三大水」 ,以混同與內地江河並列,則雖得於傳聞之言,實至確不可易。此水之大,非他水可及也。

鴨綠江部彙考[編輯]

奉天府東南之《鴨綠江》。

鴨綠江即《唐書》之馬訾水,一曰益州江,又曰靉江,以 色如鴨頭,故名。鴨綠,在今奉天府遼陽州東五百六 十里,源出長白山巔之潭,西南流與佟家江會,繞鳳 凰城之東南,行五百餘里,入於海。其東為朝鮮界。

按《唐書高麗傳》:高麗有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 鴨頭,號鴨綠水。歷國內城西,與鹽難水合,又西南至 安市入於海。而平壤在鴨綠東南,以巨艫濟人,因恃 以為壍。 按《性理》,朱子曰:「女真起處有鴨綠江。」傳云:「天下有三 處大水,曰黃河,曰長江。並鴨綠是也。」今按書經大全禹貢既載壺口

註引朱子之言,「三大水」 指混同江,此又以指鴨綠。然混同源自長白北流,受諾尼江,東折北受黑龍江,南受烏蘇哩江,然後東注入海。其間小河自南自北奔趨此水者不啻數十,經行三千餘里而後入海。以此配江河為「三大水」 ,信然。若鴨綠則亦源自長白,南流入海,其西為奉天鳳凰城之地,其東則為朝鮮之界,其長不過數百里,非混同可並也。朱子生於南宋,二水皆得於傳聞,未嘗親歷,然以此見天下有「三大水」 之名,其來久矣。

按:《明一統志》:「鴨綠江在都司城東五百六十里。唐太 宗征高麗,耀兵於鴨綠水,即此。」

按《全遼志》,「鴨綠江在遼陽城東五百三十里,又名馬 訾水,源出靺鞨長白山,水色如鴨頭,故名。由夾州城 西南流,與禿魯江合流,至艾州與豬婆江同流,入於 海。」

按《盛京通志》,「烏喇境內有長白山,其巔有潭,週圍八 十里,南流為鴨綠江。」

鴨綠江即益州江,或呼靉江。按《唐書》:「馬訾水出白山, 色若鴨頭,故名鴨綠。西與鹽難水合,又西南至安市 入海。」今按:長白山南諸泉南注,匯為大江,西南流與 佟家江會,行五百餘里,繞鳳凰城之東南入於海。江 之東南為朝鮮界。

珠魯木克善峰有二,在長白山南。兩䃳子山,俱長白 山南麓,一榦西南指者,而峰巒相續。其東鴨綠江,其 西即通加江,山盡處,兩江合流入海。

大蟲江《明一統志》云:「在都司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 鳳山,南流入鴨綠江。」今鳳凰城界內有龍鳳臺山,不 聞有大蟲江南流入鴨綠者。有佟家江,或亦名稱之 異也。

靉河,在烏喇城西南,源出分水嶺,西流繞鳳凰城西 南入鴨綠江。

佟家江在長白山南。源出分水嶺,又曰「黑林嶺。」其南 有三泉自谷中出,匯為佟家江。西南流,受哈爾民等 諸河。鴨綠江自東來會,南入於海。

鴨綠江部藝文[編輯]

《瞷鴨綠江        》明·王之誥

祈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津頭生暮煙。對岸鳥鳴分異 域,隔江人語戴同天。皇仁本自無私覆,海國從來奉 朔虔。分付邊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擾東田

鴨綠江部紀事[編輯]

《唐書高麗傳》:「貞觀十九年,帝自將征高麗,程名振為 總管,攻沙早城,夜入其西,城潰,虜其口八千,游兵鴨 綠上。」

《元萬頃傳》:萬頃起家為通事舍人,從李勣征高麗,管 書記,使萬頃草檄讓高麗,而譏其不知守鴨綠之險。 莫離支報曰:「謹聞命。」徙兵固守,軍不得入。高宗聞之, 投萬頃嶺外。

《遼史太祖本紀》:「九年冬十月戊申,釣魚於鴨綠江。」 《太宗本紀》:會同三年「二月乙卯,鴨綠江女直遣使來 覲。」

四年十一月丙子,鴨綠江女直來貢。

《聖宗本紀》:「統和十一年春三月,出內帑錢賜南京統 軍司軍。高麗王治,遣朴良柔奉表請罪。詔取女直鴨 綠江東數百里地賜之。」

統和二十八年八月丁卯,自將伐高麗。十一月乙酉。 大軍渡鴨綠江。康肇拒戰,敗之,退保銅州。

二十九年春,班師,所降諸城復叛。至貴州南峻嶺谷, 大雨連日,馬駝皆疲,甲仗多遺棄,霽乃得渡。己丑,次 鴨綠江。

開泰二年冬十月丙寅,詳穩張馬留獻女直人知高 麗事者。上問之曰:「臣三年前為高麗所虜,為郎官,故 知之。自開京東,馬行七日,有大砦,廣如開京,旁州所 貢珍異,皆積於此。勝、羅等州之南,亦有二大砦,所積 如之。若大軍行,由前路取曷蘇館女直,北直渡鴨綠 江,並大河而上,至郭州與大路會,高麗可取而有也。」 上納之。

「開泰三年夏,詔國舅詳穩蕭敵烈、東京留守耶律團 石等討高麗,造浮梁於鴨綠江,城保、宣、義、定遠等州。」 《全遼志》:「耶律蒲古,字提隱,以武勇稱。開泰末,為上京 客省副使。太平二年,城鴨綠江守之。在鎮有治績。」 《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十年夏四月,詔罷修鴨綠江浮 梁及漢兵屯戍之役。」

《道宗本紀》:太康四年「夏四月辛亥,高麗遣使乞賜鴨 綠江以東地,不許。」

《金史太宗本紀》:「天會十年四月庚寅,聞鴨綠、混同江 暴漲,命賑徙戍邊戶在混同江者。」

《世宗本紀》:大定十五年「九月辛卯,高麗西京留守趙 位寵叛其君,請以慈悲嶺以西,鴨綠江以東四十餘 城內附,不納。」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巴思荅兒乞於高 麗、鴨綠江西立互市,從之。」

至元三十年二月,詔「沿海置水驛,自耽羅至鴨綠江 口,凡十一所,令洪君祥董之。」

《順帝本紀》:「皇后奇氏宗族,在高麗,恃寵驕橫,伯顏帖 木兒屢戒飭不悛,高麗王遂盡殺奇氏族。皇后謂太 子曰:『爾年已長,何不為我報讎』。」時高麗王昆弟有留 京師者,乃議立塔思帖木兒為王,而以奇族子三寶 奴為元子,以將作同知崔帖木兒為丞相,以兵萬人 送之國。至鴨綠江,為高麗兵所敗,僅餘十七騎還京 師。

《全遼志》:「徐玉,德州德平人。以驍勇著聞,歷陞永寧、懷 遠、定遼左衛指揮僉事。納哈出犯金、蓋二州,玉率部 邀擊於三角山,納哈出眾敗走,追至鴨綠江,擒其官 忽林卜花及獲軍校百餘、馬牛稱是。」

《饒州府志》:「祝孟獻字丕文,德興人。洪武間,御史張宣 薦,授太僕寺少卿。使朝鮮,渡鴨綠江,舟遇風幾覆。孟 獻曰:『死則可矣,如君命何』?乃焚香告天。須臾風息,至 其國,遺以金帶,辭弗獲。回至江邊,解帶還之。」

遼河部彙考[編輯]

奉天之遼河

遼河即古大遼水,今呼「巨流河」,其源有二:一自邊外 西北來者,遠不可考。一自東北來者,出長白山西北 諸窩集中,為黑兒蘇等河合流,北出邊西北,繞鄧公 村,又西南折與邊外西北來之水合,遂西南流,東受 開原縣之沙河、馬訾河、亮子河、清河,又受鐵嶺縣之 范河、柴河,西北受廣寧縣之五道河、楊檉木河,遂分 為內外遼河,經鐵嶺縣之西南合為一,又東受承德 縣之渾河,為「巨流河。」又復分流而南,匯至海城縣之 西,與太子河合,遂為「三汊河」,南入於海。

按:《前漢書地理志》:「遼東郡遼陽。」《大梁水》,西南至遼 陽入遼。按此即太子河合為三汊河

《元菟郡高句麗》。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 遼水》。按此即承德縣之渾河

按《水經》,「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 襄平縣西。」遼水,亦言「出。」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 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漢 高帝八年,封紀通為侯國,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 又東逕遼隧縣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順陸也。公孫 淵遣將軍畢衍拒司馬懿於遼隧,即是處也。遼水又 南歷縣,有小遼水,其流注之也。

又東南過房縣西。《地理志》曰:「房,故遼東之屬縣。」遼 水又右,會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謝雲南下當有 逕字廣成縣,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南,王莽之平 虜也,俗謂之廣都城。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 南石城山,東流逕石城縣故城南。《地理志》曰:右北平 有石城縣,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魏書國志》 曰:「遼西單于蹋頓尤彊,為袁氏所厚,故袁尚歸之,數 入為害。公出盧龍,塹山堙谷五百餘里,未至柳城二 百里,尚與蹋頓將數萬騎逆戰。公登白狼山,望柳城, 卒與虜遇,乘其不整,縱兵擊之,虜眾大潰,斬蹋頓胡 漢降者二十萬口。」《英雄記》曰:「曹操於是擊馬鞍,於馬 上作十片。」即於此也。《博物志》曰:「魏武於馬上逢獅子, 使格之,殺傷甚眾。王乃統率常從健兒數百人擊之, 獅子哮呼奮越,左右咸驚。王忽見一物」從林中出,如 貍,超上王車軛上。獅子將至,此獸便跳上獅子頭上, 獅子即伏不敢起。於是遂殺之,得獅子而還。未至洛 陽四十里,洛陽雞狗皆無鳴吠者也。其水又東北入 廣成縣,東注白狼水。白狼水北逕白狼縣城東,王莽 更名伏狄。《白狼水》又古本作入東,方城川水注之。水發川 西南山,下流北屈,逕一故城西,世謂之雀目城。東屈 逕方城北,東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逕昌黎縣故 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東部都尉治,王莽之禽虜也。 應劭曰:「今昌黎也。」高平川水注之。水出西北平川,東 流逕倭城北,蓋委也,人從之。又東南,逕乳樓城北,蓋 逕戎鄉邑,兼夷稱之。又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 北,自魯水注之,導西北遠山,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 又東北,逕龍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 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柳城為龍城縣。十二年,黑 龍、白龍見於龍山,皝親觀,龍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 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悅,大赦,號新宮曰「和龍宮」, 立龍翔祠於山上。白狼水又北,逕黃龍城東。《十三州 志》曰:「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黎道,有黃龍亭者也。魏營 州刺史治。」《魏氏土地記》曰: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 北流,附城東北下,即是也。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 外,東南歷重山,東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出,東 流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 狼水,西南巡山逕一故城,以為河連城,疑是臨渝縣 之故城,王莽曰「憑德者矣。」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 世名之曰倫水蓋戎方之變名耳,疑即《地理志》所 謂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 志》言蓋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於渝。渝水又東南, 逕一故城東,俗曰女羅城。又南逕營丘城西。營丘在 齊,而名之於遼燕之間者,蓋燕齊遼迥。宋本作遠舊本作迴僑 分所在,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 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至當作注 於遼,《魏氏土地記》曰:「白狼水下入遼」也。

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十三州志》:「大遼水自 塞西南至安市,入於海。」

又《元菟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隧 縣,入於大遼水也。縣,故高句麗相之國也。漢武帝 元封二年,平右渠,置元菟郡於此。王莽之下句麗。水 出遼山,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梁水會。水出北塞外, 西南流,逕至遼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遼陽, 入遼。」《郡國志》曰:「縣故屬遼東,後入元菟。其水西南流, 故謂之為梁水也。」小遼水又西南,逕襄平縣,為淡淵。 晉永嘉三年,涸小遼水又逕襄平縣。入大梁水。司馬 宣王之平遼東也。斬公孫淵於斯水之上者也。 按《金史地理志》。咸平府銅山遼同州,鎮安軍。本漢 襄平縣,西有遼河。

《新興》。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西有遼河、 慶雲。遼祺州祐聖軍,本以所俘檀州密雲民建州。 有遼河。

瀋州:章義。遼舊廣州。有《遼河》。

遼濱。舊遼遼州東平軍,遼太宗改為始平軍,皇統 三年廢為縣。有遼河。

按《續文獻通考》:「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河源出塞外三 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 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 里。」

珠子河,源出廣寧衛東北一百里,自雲山南流入遼 河。

大清河源出三萬衛東北分水嶺,南流經城東南十 五里,合小清河入遼河。

《南北通》江「源出海州衛東二十里滑石山,自東而西, 橫渡遼河,折而南流,又折而東,復入於遼,其間洲渚方十餘里,可以耕稼。」

太子河,即東梁河,源出幹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 城東北五里,折而西南流,至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 入海。

按《明一統志》:「遼東都指揮使司,遼河源出塞外,自三 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 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 里。」按《唐書》:「太宗征高麗,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 不可通,布土作橋,既濟撤之,以堅士卒之心。」即此。至 今遼地遇雨則多淖,其亦天造之險歟?

塗河,源出塞外,自三萬衛西北二百五十里入境,南 流入遼河。

柴河源出瀋陽衛東諸山,西流經城北入遼河。 按《盛京通志》:遼河在奉天府城西一百里,即巨流河 也。《漢書》及《水經》俱作「大遼水」,謂出塞外衛白平山,東 南入塞,過遼東襄平縣西,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南 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明一統志》云:「源出塞外,自三 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 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 五里。」今按:遼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遠 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亦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 為黑兒蘇等河。合而北流出邊西北,繞鄧子村,又西 南折,與自西北來河合而為一,遂西南流,自開原縣 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流經鐵嶺縣北,清河自東 來會,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內遼河、外遼河,遶縣 之西南,合而為一,至開城為巨流河,又分流復南匯, 經海城縣之西,與太子河會,遂為三汊河入海。此河 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魏公孫淵拒司馬懿,使將 屯遼隊自固。懿張軍其南,潛渡其北,即此。唐太宗征 高麗,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乃濟。至今此地遇雨, 泥淖不可行,天造之險,自古已然也。

烏喇昂邦牙哈河,在城西三百二十餘里,源出庫魯 訥《窩集》,西北會黑兒蘇河,出邊為遼河。

黑兒蘇河,在城西四百餘里,源出庫魯訥窩集,北流 出邊,即遼河上流也。

承德縣渾河在城南一十里。《明一統志》云:「一名小遼 水」,謂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 都司城,西北入於太子河。按小遼水,《漢書》及《水經注》 俱云:「高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今按:渾河發源 自長白山《納綠諸窩集》中。西北流入英額邊門,繞奉 天府城之西南,至王大人屯東南與太子河會,西流 合遼河為「三汊河」,入海。

開原縣沙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堡峰,入遼河。 「馬鬃河」在城西二十里,源出邊外,自漾鋪西入境,至 史家堡入遼河。

亮子河在城西四十五里。《明一統志》云:「源出三萬衛 東北槍杆嶺,南流入遼河。」

清河在城南二里。《明一統志》云:「出分水嶺。」今按:阿綠、 覺羅、哈達諸河經拐磨子山合流,即為此河,西入遼 河。

鐵嶺縣范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佳瑚禪山,至螞蜂 溝入遼河。

外遼河在城西十里,即遼河。自下塔子分出,至紅寶 石大臺入遼河,遂為內外遼河。

柴河在城北二里。源出分水嶺,至席家莊入遼河。 錦州府廣寧縣之珠子河,在城東北四十里。《明一統 志》云:「源出廣寧縣東北一百裏白雲山,南流入遼河。」 五道河,在城東北二百十里,即楊檉木河分流三十 里入遼河。

楊檉木河在城東北二百二十里。源出邊外,由彰武 臺邊門入境,流二百七十里入遼河。

遼河:在城東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

遼陽州太子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邊外撒木禪山, 自葦子峪東入邊,西南流,匯渾河、遼河為「三汊河。」 海城縣「三汊河,在城西六十里,係遼河、渾河、太子河 流入海處。」

遼河部藝文[編輯]

《渡遼河          》金劉著。

「身隔遼東渡,心懷冀北群。會歸蘇屬國,卻憶范將軍。」 風陣橫秋雁,雷聲吼夜蚊。《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

渡遼河坐新舫中     明王之誥[編輯]

《畫舫樂新成》,牙檣引柔浪。鼓楫泛中流,搴篷凝遠望。

宿雨潤良疇,晴嵐起巖嶂。慚予利涉心,已在菰蒲上
考證

遼河部紀事[編輯]

《晉書宣帝本紀》:青龍四年,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徵 帝詣京師。天子曰:「『此不足以勞軍,事欲必克,故以相 煩耳。君度其行何計』?對曰:『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 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計 將安出』?對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已豫有所棄,此非其 所及也。今懸軍遠征,將謂不能持久,必先距遼水而 後守,此中下計也』。」既而公孫淵使將屯遼隊自固。帝 張軍其南,潛渡其北,遂平之。

《隋書煬帝本紀》:「詔曰:『朕當親執武節,臨御諸軍,秣馬 丸都,觀兵遼水』。」

《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二十二年「二月丁卯,詔渡遼水 有功未酬勳而犯罪者,與成官同。」

《遼史聖宗本紀》:「太平三年冬十月,駐蹕遼河。」

四年冬十月,駐蹕遼河。

六年九月,駐蹕《遼河滸》。十二月庚子,駐蹕遼河。 七年五月,清暑永安。山。西南路招討司奏:「陰山中產 金銀,請置冶。」從之。復遣使循遼河源求產金銀之所。 九月,駐蹕遼河。

《興宗本紀》:「重熙七年十月甲子朔,渡遼河。」

《道宗本紀》:「大安四年冬十月丁丑,獵遼水之濱。」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五年七月甲申,次遼水,召 見百二十歲女直老人,能道太祖開創事。上嘉歎,賜 食併賜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