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5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五十三卷目錄

 淮水部藝文二

  江皋曲          齊王融

  早渡淮          隋煬帝

  奉和出潁至淮應令    唐虞世南

  前題           蔡允恭

  前題           諸葛穎

  前題           弘執恭

  初宿淮口         宋之問

  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    李嶠

  淮亭吟          徐彥伯

  早發淮口望盱眙      駱賓王

  泊舟盱眙          常建

  送郭司倉         王昌齡

  淮南秋夜呈同僚       李嶷

  早過臨淮          陶翰

  夜渡淮          閭丘曉

  寄淮南友人         李白

  淮畔遇洛陽李主簿     韋應物

  淮浦喜會梁州故人      前人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前人

  夕次盱眙縣         前人

  晚次淮陽          張繼

  淮河            韓翃

  洪澤館          皇甫冉

  淮上秋夜         劉方平

  寄淮上柳十三        顧況

  宿淮浦           李端

  渡淮           武元衡

  問淮水          白居易

  五河口           李紳

  初出澮口入淮        前人

  入淮至浮山         前人

  夜泊淮陰          項斯

  夕次淮口          馬戴

  送淮陽縣令         前人

  淮浦漁者          鄭谷

  淮南別故人         前人

  亂後經淮陰岸        朱放

  過淮           宋蘇軾

  淮上遇風         范仲淹

  淮中晚泊犢頭       蘇舜欽

  和淮上遇便風        前人

  渡淮            唐介

  淮之水           徐積

  初入淮河二首       楊萬里

  臨淮感事         王安石

  望淮口           前人

  過淮            蘇軾

  淮上曉發          前人

  過淮贈景山兼寄子由二首   前人

  正月一日雪中過淮謁客回作二首

                前人

  新息渡淮         黃庭堅

  長淮晚眺         王清叔

  淮上夜風          張耒

  出汴過淮有作       李彌遜

  過淮            陳淵

  渡淮           劉子翬

  頻酌淮河水        戴復古

  過淮河          文天祥

  夜泊淮上復寄逄原      道潛

  長淮謠          馬子才

  望淮           元王惲

  長淮有感          陳孚

  發淮浦          馬祖常

  淮上偶成          前人

  過淮河有感        薩都剌

  渡淮即事          前人

  秋夜宿淮口         景池

  浮淮           薛明道

  泊淮口           張翥

  送錢成大赴淮東       倪瓚

  初見淮水          薛𨭉

  和州鎮淮樓        明太祖

  夜泊淮陰          林鴻

  舟下淮水          逯昶

  次清江浦邵文敬吳文盛二主事邀飲寄寄亭

  夜放舟清口晚渡淮至清河  程敏政

  淮水春瀾          劉淮  渡淮            張昇

  渡淮二首         朱應登

  渡淮            馬錄

  泊淮上           金鑾

  前題            張本

  臨淮思           狄沖

  淮上泊舟         唐順之

  淮水春瀾          劉愨

  渡淮河          周復俊

  淮河雨夕         魏文焲

  渡淮春曉         張祥鳶

  淮上作          歸有光

  除日淮上         黃尚質

  淮上阻風          余寅

  淮上重送永奉       謝肇淛

  晚渡淮河         馬任遠

  淮浦           田有年

  夜月泛淮         何朝宗

  淮瀆廟和柳地官韻      雲厓

  登楚州城望淮河      楊庭秀

  淮之水送別        僧宗泐

 淮水部選句

 淮水部紀事

 淮水部雜錄

 淮水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五十三卷

淮水部藝文二

[編輯]

江皋典          齊王融

[編輯]

「林斷山更續,洲盡江復開。」雲峰帝鄉起,水源桐柏來。

早渡淮          隋煬帝

[編輯]

平淮既淼淼,曉霧復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暉。 晴霞轉孤嶼,錦帆出長圻。潮魚時躍浪,沙禽鳴欲飛。 會待高秋晚,愁因逝水歸。

奉和出潁全淮應令    唐虞世南

[編輯]

良晨喜利涉,解纜入淮潯。寒流泛鷁首,霜吹響哀吟。 潛鱗波裏躍,水鳥浪前沈。邗溝非復遠,悵望悅宸襟。

《前題》
蔡允恭

[編輯]

久倦川塗曲,忽此望淮圻。波長泛淼淼,眺迥情依依。 稍覺金烏轉,漸見錦帆稀。欲知仁化洽,謳歌滿路歸。

《前題》
諸葛穎

[編輯]

涉潁倦紆迴,浮淮欣迥直。遙村含水氣,遠浦澄天色。 靈濤稍欲近,仙巖行可識。元覽屬睿辭,風雲有餘力。

《前題》
弘執恭

[編輯]

睿情欣逸賞,臨泛入淮淝。棹聲喧岸渡,颿影出雲飛。 清流含日彩,奔浪蕩霞暉。還如漳水曲,鳴笳啟路歸。

初宿淮口         宋之問

[編輯]

孤舟汴河水,去國情無已。晚泊投楚鄉,明月清淮裏。 汴河東瀉路窮茲,洛陽西顧日增悲。夜聞楚歌思欲 斷,況值淮南木落時。

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    李嶠

[編輯]

夕吹生淮浦,清淮上暝潮。迎風欲舉棹,觸浪反停橈。 淼漫煙波闊,參差林岸遙。日沉丹氣斂,天敞白雲消。 水鴈銜蘆葉,沙鷗隱荻苗。客行殊未已,川路已迢迢。

淮亭吟          徐彥伯

[編輯]

貞寂慮兮淮山幽,憐芳若兮拏牛洲。崩湍委咽日夜 流,孤客危坐心自愁。矧鶴唳兮風曉,復猿鳴兮霜秋。 熠燿飛兮蟋蟀吟,倚清瑟兮橫涼琴。擷瑤芳兮弔楚 水,弄琪樹兮歌《越吟》。山碕礒兮隈曲,水涓漣兮洞汨 金。光延起兮驟興沒,青苔竟兮綠蘋歇。綠蘋歇兮凋 朱顏,媺人寂歷兮何時閒。君不見,可憐桐柏上,丰茸, 桂樹花滿山。

早發淮口望盱眙      駱賓王

[編輯]

養蒙分四瀆,習坎奠三荊。徙帝留餘地,封王表舊城。 岸昏涵蜃氣,潮滿應雞聲。洲迥連沙靜,川虛積溜明。 一朝從捧檄,千里倦懸旌。背流桐柏遠,逗浦木蘭輕。 小山迷隱路,大塊切勞生。惟有貞心在,獨映寒潭清。

泊舟盱眙          常建

[編輯]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鴈宿,候館聽雞鳴。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

送郭司倉         王昌齡

[編輯]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淮南秋夜呈同僚       李嶷

[編輯]

天淨河漢高,夜閒砧杵發。清秋忽如此,離恨應難歇。 風亂池上萍,露光竹間月。與君共遊處,勿作他鄉別。

早過臨淮          陶翰

[編輯]

夜來三渚風,晨過臨淮島。潮中海氣白,城上楚雲早。 鱗鱗漁浦帆,漭漭蘆洲草。川路日浩蕩,惄焉心如擣。 且言任倚伏,何暇念枯槁。范子名屢移,蘧公志常抱。 古人已雲去,此理今難道

夜渡淮          閭丘曉

[編輯]

舟人自相報,落日下芳潭。夜火連河市,春風滿客帆。 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且喜鄉園近,言榮意未甘。

寄淮南友人         李白

[編輯]

紅顏悲舊國。青歲歇芳洲。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 海雲迷驛道。江月隱鄉樓。復作淮南客,因逢桂樹留。

淮畔遇洛陽李主簿     韋應物

[編輯]

結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窗裏人將老,門前樹已秋。 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遊。

淮浦喜會梁州故人      前人

[編輯]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前人

[編輯]

前舟已渺渺,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夕次盱眙縣         前人

[編輯]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

晚次淮陽          張繼

[編輯]

微涼風葉下,楚俗轉清閑。候館臨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漸滿,露濕雁初還。浮客了無定,萍流淮海間。

淮河            韓翃

[編輯]

淮水東南地,無風渡亦難。孤煙生乍直,遠樹望多團。 春浪棹聲急,夕陽帆影殘。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洪澤館          皇甫冉

[編輯]

底事洪澤壁,空留「《黃卷》詞。年年淮水上,行客不勝悲。」

淮上秋夜         劉方平

[編輯]

旅夢何時盡,征途望每賒。晚秋淮水上,新月楚人家。 猿嘯空山近,鴻飛極浦斜。明朝南岸去,定折《桂枝花》。

寄淮上柳十三        顧況

[編輯]

葦蕭中闢戶,相應綠淮流。莫訝春潮闊,鷗邊好泊舟。

宿淮浦           李端

[編輯]

愁心一倍長離憂,夜思千重戀舊遊。秦地故人成遠 夢,楚天涼雨在孤舟。諸溪連海潮皆應,獨樹邊淮葉 盡流。別恨轉深何處寫,前程惟有一登樓。

渡淮           武元衡

[編輯]

暮濤凝雪長淮水,細雨飛梅五月天。行子不須愁夜 泊,綠楊多處有人煙。

問淮水          白居易

[編輯]

所嗟名利客,擾擾在人間。何事長淮水,東流亦不閑。

五河口           李紳

[編輯]

洪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蘆花萬里秋。煙樹蒼茫分楚 澤,海雲明滅見揚州。望深江漢連天遠,思起鄉關滿 眼愁。惆悵路岐真此處,夕陽西下水東流。

初出澮口入淮        前人

[編輯]

東風五日雪初晴,澮口冰開好濯纓。野老擁途知意 重,病夫拋郡喜身輕。人心莫厭如絃直,淮水長憐似 鏡清。回首夕嵐山翠遠,楚郊煙樹隱層城。

入淮至浮山         前人

[編輯]

山凝翠黛孤峰迥,浪起銀花五丈高。天外綺霞鳴海 鶴,日邊紅樹艷仙桃。岸驚目眩同奔馬,浦溢心疑睹 抃鰲。寄謝雲帆疾飛鳥,「莫誇回雁卷輕毛。」

夜泊淮陰          項斯

[編輯]

夜入楚家煙,煙中人未眠。望來淮岸盡,坐到酒樓前。 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乘流向東去,別此《易》經年。

夕次淮口          馬戴

[編輯]

天涯秋光盡。木末群鳥還。夜久遊子息。月明岐路閒。 風生淮水上。帆落楚雲間。此意今誰見。行行非古關。

送淮陽縣令         前人

[編輯]

荒堤楊柳煙,孤棹正悠然。蕭寺通淮戍,蕪城枕楚田。 魚鹽橋上市,燈火雨中船。故老青葭岸,先知宓子賢。

淮浦漁者          鄭谷

[編輯]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淮浦風。一尺驢魚新釣 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淮南別故人         前人

[編輯]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 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亂後經淮陰岸        朱放

[編輯]

荒村古岸誰家在,野水溪雲處處愁。惟有河邊衰柳 樹,蟬聲相送到揚州。

過淮           宋蘇軾

[編輯]

「好在長淮水,十年三往來。」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 今日風憐客,平時浪作堆。晚來洪澤口,桿索響如雷。

淮上遇風         范仲淹

[編輯]

一棹危於葉,旁觀欲損神。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

淮中晚泊犢頭       蘇舜欽

[編輯]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 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和淮上遇便風        前人

[編輯]

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應愁晚泊喧卑

地,吹入《滄溟》始自由
考證

渡淮            唐介

[編輯]

聖宋非狂楚,清淮異汨羅。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風波。 舟楫顛危甚,魚龍出沒多。斜陽幸無事,沽酒聽《漁歌》。

淮之水           徐積

[編輯]

淮之水春風吹,春風洗。青於藍,綠染指。魚不來,鷗不 起。瀲瀲灔灔天盡頭,祇見孤帆不見舟。殘陽欲落未 落處,盡是人間今古愁。可奈何,可奈何,莫使騷人問 棹歌。我曹盡是浩歌客,笑聲酒面春風和。

初入淮河二首       楊萬里

[編輯]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 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餘鷗鷺無拘 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臨淮感事         王安石

[編輯]

柵鎖城扉曉一開,柁牙車軸轉成雷。黃塵慾障龜山 出,白浪空分汴水來。澄觀有材邀昧陋,霽雲無力報 奸回。騷人此日追前事,悲氣隨秋動管灰。

望淮口           前人

[編輯]

白煙瀰漫接天涯,黯黯長空一道斜。有似錢塘江上 望,晚潮初落見平沙。

過淮            蘇軾

[編輯]

朝離新息縣,初亂一水碧。暮宿淮南村,已渡千山赤。 麏鼯號古戍,霧雨暗破驛。回頭梁楚郊,永與中原隔。 黃州在何許,想想雲夢澤。吾生如寄耳,初不擇所適。 所適但有魚,生理已自畢。獨喜小兒子,少小事安佚。 相從艱難中,肝膽如鐵石。便應與晤語,何山寄衰疾。

淮上曉發          前人

[編輯]

淡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此生定向江湖 老,默數淮中十往來。

過淮贈景山兼寄子由二首   前人

[編輯]

過淮山漸好,松檜亦蒼然。靄靄藏孤寺,泠泠出細泉。 故人真吏隱,小檻帶巖偏。卻望臨淮市,東風語笑傳。

其二

迴首睢陽幕,簿書高沒人。何時桐柏水,一洗庾公塵。 此去多佳景,獨遊長慘神。待君詩百首,來寫浙江春。

正月一日雪中過淮謁客回作二首

[編輯]

前人

十里清淮上,長堤轉雪龍。冰崖落屐齒。風葉亂裘茸。 萬頃穿銀海,千尋渡玉峰。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

其二

攢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霽霧開寒谷,飢鴉舞雪城。 橋聲春市散,塔影暮淮平。不用殘燈火,船窗夜月明。

新息渡淮         黃庭堅

[編輯]

京塵無處可軒眉,照面淮濱喜自知。風裏麥苗連地 起,雨中楊樹帶煙垂。故林歸計何遲暮,久客平生厭 別離。落日江南采蘋去,長歌《柳惲》《洞庭詩》。

長淮晚眺         王清叔

[編輯]

目斷長淮渺莽中,孤城突兀倚層空。寒砧幾許遞秋 信,漁笛一聲生晚風。龍吐清雲嵐氣白,鴉翻落日水 天紅。扁舟今夜宿何處,赤壁斷磯蘆葦叢。

淮上夜風          張耒

[編輯]

縣郭初傳柝,船窗已閉蓬。星低春野路,月淡夜淮風。 煙水東南闊,魚鹽吳楚同。久游諳里社,賒酒問鄰翁。

出汴過淮有作       李彌遜

[編輯]

十年猶媿飽侏儒,卻到淮山識舊途。一櫂輕於堂上 芥,此中閒似水中鳧。受風帆影隨南北,弄日雲容自 有無。不用浮槎泛滄海,半生全欲老江湖。

過淮            陳淵

[編輯]

天高秋月涼,風定秋水清。扁舟淮海間,愛此一葉輕。 微生久羈旅,艱險已飽更。經今幾往來,始見波浪平。 篙師且停櫂,莫遣魚龍驚。吾行欲安之,要待東方明。

渡淮           劉子翬

[編輯]

「《鳴鼙》渡長淮,霏煙散清晨。皎皎初日光,照耀草木新。 橫林度餘碧,疊嶂開嶙峋。移橈失向背,煙波浩無垠。 兒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輕帆互相踰,畫鷁映流津。 徘徊望洲渚,悠然獨懷人。樵漁有棲遯,寂寞誰問鄰。」 「暮風翻洪濤,魚蝦亦有神。四顧天地黑,孤舟恐漂淪。」

頻酌淮河水        戴復古

[編輯]

有客游濠梁,頻酌淮河水。東南水多鹹,不如此水美。 春風吹綠波,鬱鬱中原氣。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淚。

過淮河          文天祥

[編輯]

北征垂半年,依依只南土;今晨渡淮河,始覺非故宇。 江鄉已無家,三年一羈旅。朔雲在何方?乃我妻子所。 昔也無奈何,忽以直念慮。今茲日已近,使我涕如雨。 我為《綱常》謀,有身不得顧。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 天長與地久,此恨極千古;來生業緣在,骨肉當如故。

夜泊淮上復寄逢原      道潛

[編輯]

「黃沙白草滿堆垠,逆旅蕭條思不禁。風約亂雲歸隴 首,角催明月出波心。」槎頭湧處潮初上,斗柄移時夢 未沉。遙想故人投宿地,畫船應在碧榆林。

===長淮謠          馬子才===長淮之水青如苔,行人但覺心眼開。湘江豈無水?魚 腹忠魂埋。但見愁雲結雨猿聲哀。浙江豈無水?《䲭革》 漂胥骸。但見潮頭怒氣如山來。孤臣詞客到江上,何 以寬心懷。長淮之水繞楚流,先生家住淮上頭。黃金 萬斛浴明月,碧玉一片含清秋。酒花人面歌一曲,淮 上百物無閑愁。

望淮           元王惲

[編輯]

朝日慘無色,昏昏水氣間。到淮猶數里,隔岸見尖山。

長淮有感          陳孚

[編輯]

一笛山陽上,東風蜃氣腥。煙迷隋帝柳,潮湧楚王萍。 曉市推淮白,秋郊獵海青。古今愁不絕,落日蓼花汀。

發淮浦          馬祖常

[編輯]

發淮浦兮愬黃流,鼓船舷兮極浮游。雲漠漠兮天已 秋,攬芙蓉兮艤芳舟。酌吾酒兮樂無憂,懷佳人兮結 綢繆。

淮上偶成          前人

[編輯]

由京不寄入京書,淮水南邊有舊居。官比馬曹過騎 省,文因狗監愧相如。西巖仙店終來鳳,東谷湯泉亦 戲魚。豈是高情能放逸,山中蘿桂正扶疏。

過淮河有感        薩都剌

[編輯]

淮水清。河水黃,出山偶爾同異鄉。排空卷雪勢莫當, 隨風逐浪庸何傷。東流入海殊不惡,萬里同行有清 濁。

渡淮即事          前人

[編輯]

楊花點點衝帆過,燕子雙雙掠水飛。淮上漁人閑不 得,船頭對結綠蓑衣。

秋夜宿淮口         景池

[編輯]

露白草猶青,淮舟倚岸停。風帆幾處客,天地兩河星。 樹靜禽眠草,沙閑鹿過汀。明朝誰結伴,直去泛滄溟。

浮淮           薛明道

[編輯]

千里風吹櫂,三春客渡淮。卻憐鄉國異,祇與僕夫偕。 芻豈防河貴,魚因入饌佳。不堪舒病目,杼軸轉傷懷。

泊淮口           張翥

[編輯]

灩灩潮初上,移舟出浦中。岸分清濁水,帆掉合離風。 傖楚方言雜,徐揚地利通。何殊入喬口,懷古思無窮。

送錢成大赴淮東       倪瓚

[編輯]

桐柏山高淮水闊,道途悠悠心忽忽。大藩作鎮據兩 淮,公侯干城孰予越。帶雨春潮送雨聲,淮山千里青 相迎。《隱居行義》今寥落,到邑煩君訪董生。

初見淮水          薛𨭉

[編輯]

崑崙欲倒星海微,黃龍飛走出人間。奔馳坐使看無 力,竟入東海挽不歸。偶上仙槎入淮浦,欲見清流自 千古。但令河伯知我心,莫把泥沙溷茲土。

和州鎮淮樓        明太祖

[編輯]

年年殺氣未曾收,淮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鎮淮樓一 望,滿天明月大江流。

夜泊淮陰          林鴻

[編輯]

《泊舟淮水次》,「津樹暗蕭蕭。遠火明漁舫,長吟倚客簫。 夜鐘聞古寺,寒月照歸潮。莫近啼猿處,愁多夢更遙。」

舟下淮水          逯昶

[編輯]

伐鼓下淮津,川光迴暮色。數峰雲外青,一鳥沙上白。 悠悠水驛浮,颭颭風帆側。舟人有嚴程,知我歸朝客。

次清江浦邵文敬吳文盛二主事邀飲寄寄亭

[編輯]

夜放舟清口,晚渡淮至清河  。程敏政

杏花紅爛竹梢青,水次新開寄寄亭。共挽行裝春送 酒,還催撾鼓夜揚舲。風悲舊楚遙開樹,天入長淮遠 見星。記取客程分去住,驛樓殘角夢初醒。

淮水春瀾          劉淮

[編輯]

西山雨腳斷虹收,河上驚濤蹴日浮。泛泛魚舟迷釣 艇,飛飛沙鳥失汀洲。怒風晴雪排山起,沒樹寒光滿 地留。誰識浩然川上興,不妨倚枕漱飛流。

渡淮            張昇

[編輯]

長淮一道入滄溟,滾滾黃流若建瓴。回首故鄉何處 是,春風多少《短長亭》。

渡淮二首         朱應登

[編輯]

楚岸崩沙仄,淮流積潦深。沙明疑雪霽,潦迥似秋陰。 舟楫煩相待,炎蒸喜不侵。重憐行宦地,獨感濟時心。

其二

水外長天盡,煙中遠嶼銜。即看乘泱漭,已若釋憂讒。 波撼青楓樹,涼輕白紵衫。舟人不愁思,滿引夕陽帆。

渡淮            馬錄

[編輯]

淮水深秋淺,中流不見灘。岸峰過雨碧,沙樹著霜丹。 一日程初晚,孤舟興未闌。南通江漢迥,應識禹功寬。

泊淮上           金鑾

[編輯]

愁輕遊冶興,老重別離情。野戍寒更盡,河橋春水生。 斷雲疏雁影,殘月亂雞聲。明發應千里,蕭蕭過楚城。

《前題》
張本

[編輯]

古廟逼崔嵬,龍旂擁翠來。鶴飛千丈樹,碑臥萬年苔。 刊《木》疏源遠,乘樏鑿罅開。至今追禹蹟,俯仰重荒臺。

臨淮思           狄沖

[編輯]
淮之水兮清且洌,思若人兮情夷猶。愬予舟兮夕逝
考證
願從之兮靡由。淮之水兮清且駛,思若人兮不能已。

抱多病兮焉投?隔淮湍兮千里。淮之水兮洋洋,睠我 情兮難忘。永悠悠兮冬夕,輾轉反側兮未央。悲莫悲 兮生別離,我思君兮君不知。臨北風兮隕涕,屬孤雲 兮南馳。

淮上泊舟         唐順之

[編輯]

楓林望盡見蒼山,桐柏飛流入楚關。潮散海門孤島 出,月明渡口數帆還。客夢祇驚青瑣遠,滄波長羨白 鷗閑。聞道淮南多桂樹,朝來策杖一相攀。

淮水春瀾          劉愨

[編輯]

「桃浪來何急,奔湍漲曉清。」煙迷垂柳弱,雁渡遠沙輕。 鷗鶩乘春興,漁蓑趁晚晴。岸雲堆疊嶂,會傍碧岑生。

渡淮河          周復俊

[編輯]

衰草深苔徑,微瀾盡日流。西風捲殘葉,飛上《木蘭舟》。

淮河雨夕         魏文焲

[編輯]

桂棹倚淮流,蕭條歲已秋。悲風吹古樹,微雨灑孤舟。 遠火時明滅,流螢自去留。客懷愁不寐,飛夢阻滄洲。

渡淮春曉         張祥鳶

[編輯]

朝辭桐柏水,時序又殊方。河抱中原轉,天圍遠樹蒼。 緒風啼鳥變,紅雨落花忙。坐惜春芳晏,高歌西日黃。

淮上作          歸有光

[編輯]

長淮餞落日,圓光正如赭。傾紅注流波,殊景不可寫。 淮水自西流,黃河從北下。併合向東行,終年無停瀉。 哀此千里客,春至復已夏。獨立空惆悵,所與晤言寡。

除日淮上         黃尚質

[編輯]

「除暮立江涯,朔風吹白沙。」冰橋艱渡馬,雪柳亦棲鴉。 寒重角聲咽,日殘帆影斜。「淮陽三逼歲,無那憶梅花。」

淮上阻風          余寅

[編輯]

大艑激風湍,長淮五月寒。客情無處住,折取楝花看。

淮上重送永奉       謝肇淛

[編輯]

輕黃柳色綠煙含,欲折行人自不堪。兩岸梨花寒食 雨,孤舟今夜泊淮南。

晚渡淮河         馬任遠

[編輯]

夕景散濠梁,周回淮水外。方之大江濱,渺爾一衣帶。 波濤起其中,於焉亦氣概。沙明月在湖,樹靜風生瀨。 憶昔漆園公,觀瀾心自快。魚水本忘情,遠人欣所愛。 我來一葦渡,浮雲驚世代。樂意付水濱,徒茲發感慨。 鷗鷺各呈聲,荇藻爭作態。萬慮俱東流,蕭然鳴天籟。

淮浦           田有年

[編輯]

「極浦連天邈,橫堤引練長。」雨新魚吸浪,風過鳥銜香。 地入三洲闊,人同六郡良。《榜歌》隨所適,到處有「漁郎。」

夜月泛淮         何朝宗

[編輯]

波光瀲灩水蘭橫,斗酒堪追《赤壁情》。天際星搖潭水 動,樽前人倚玉山清。鐘敲野寺千林韻,月漾長淮一 派明。滿載風光歸棹緩,鸕鶿穩睡不相驚。

淮瀆廟和柳地官韻      雲厓

[編輯]

青山遙路不知遙,俯瞰河流仰碧霄。雲出洞來時作 雨,泉從地起暗通潮。古碑剝落前朝字,老檜支撐晚 歲標。千載靈祠隆祀典,一方民物賴豐饒。

登楚州城望淮河      楊庭秀

[編輯]

望中白處日爭明,箇是淮河凍作冰。此去中原三里 許,一條玉帶界天橫。

淮之水送別        僧宗泐

[編輯]

淮之水向東流,水流只載行人舟。舟行如飛水如射, 一日可到吳江頭。何不載此離情去,擲向天涯不知 處。濠梁有客今白頭,望斷孤雲海天暮。

淮水部選句

[編輯]

《楚辭》:「潛周鼎於江淮兮,爨土鬵於中宇。」

漢馮衍《明志賦》:「浮江河而入海,泝淮濟而上征。」 唐韓愈《送僧詩》:「清淮無波平如席。」

《贈張籍詩》「淮之水舒舒。」

李白《贈華州王司士》詩:「淮水不絕濤瀾高。」

劉方平《送別》詩:「清淮一日兩迴潮。」

崔國輔《漂母岸》詩:「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秦時有 漂母,於此飯王孫。」

劉禹錫《春日寄楊八唐州》詩:「淮西春草長,淮水逶迤 光。」

《送李中丞赴楚州》詩:「四時煙月映淮清。」

《寄楊八赴壽州詩》:「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面 人。」

鄭綮《別郡後寄席中三蘭》詩:「淮淝兩水不相通,隔岸 臨流望向東

淮水部紀事

[編輯]

《竹書紀年》:「周宣王六年,召穆公帥師伐淮夷。王帥師 伐徐戎,皇父休父從王伐徐戎,次於淮。」

《左傳桓公八年》,「楚子伐隨,軍於漢、淮之間。」

襄公三年「六月公會單頃公及諸侯己未同盟於雞 澤晉侯使荀會逆吳子於淮上吳子不至。」

定公四年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 章與楚夾漢。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 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 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武城黑 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 史皇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 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乃 濟漢而陳。

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於邗江」築城穿溝, 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 邗江是。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 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 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 吳越。」《春秋》:「勾踐已滅吳,乃以兵北渡江、淮,與齊、晉諸 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 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 東方」百里。當是之時,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諸侯畢 賀。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齋戒禱祀,欲出周鼎泗水,使 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

《漢書項羽傳》:「羽戲下騎,從者八百餘人。漢軍令騎將 灌嬰以五千騎追羽。羽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 《鳳陽府志》:「和帝永元元年,淮水變赤成血。」

《三國吳志孫策傳》:「策字伯符。堅初興義兵,策將毋從。 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 《魏志文帝本紀》:「黃初六年,帝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 從陸道幸徐。」

《魏志明帝本紀》青龍二年:「孫權遣將陸議、孫韶各將 萬餘人入淮沔。」

《鄧艾傳》:「時欲廣田蓄縠,為滅賊資,乃開廣漕渠,每東 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 無水害」,艾所建也。

《毋丘儉傳》:「正元二年,儉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 景王舉兵反,迫脅淮南將守諸別屯者,及吏民大小 皆入壽春城,為壇於城西,歃血稱兵為盟,分老弱守 城。儉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大將軍統中外軍 討之,令諸軍皆堅壁勿與戰。儉計窮不知所為。淮南 將士家皆在北,眾心沮喪,降者相屬,惟淮南新附農」 民為之用。大將軍縱騎追擊,大破之。

《晉書景帝本紀》:魏嘉平五年夏五月,吳太傅諸葛恪 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帝曰:「恪欲邀一時 之利,並兵合肥以冀萬一,不暇復為青、徐患也。」果卒 如所度。

《吳志孫亮傳》太平元年:「二月,孫峻用征北大將軍文 欽計,將征魏,八月,先遣欽及驃騎呂據、車騎劉纂、鎮 南朱異、前將軍唐咨軍自江都入淮泗。」

《晉書王濬傳》:「初,詔書使濬下建平,受杜預節度。濬至 西陵,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當徑取秣陵, 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於塗炭,自江入淮,逾於泗汴, 泝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濬大悅。」

《桓彝傳》:「彝子沖,沖遷鎮姑熟,既而苻堅寇涼州,沖遣 淮南太守劉波,汎舟淮泗,乘虛致討,以救涼州。會張 天錫陷沒,於是罷兵。」

《揚州府志》:「謝元,安從子也。太元二年,苻堅數侵寇邊 境,朝廷求良將可鎮北方者,安以元應詔,拜建武將 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四年,堅將 句難等攻淮南,元遣何謙帥舟師乘潮而上,夜焚淮 橋,難等北走,僅以身免。」

《宋書高祖本紀》:「慕容超屢為邊患。義熙五年二月,大 掠淮北,執陽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驅略千 餘家。三月,公抗表北討,以丹陽尹孟昶監中軍留府 事。四月,舟師發京都,泝淮入泗。」

《臧質傳》:「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燾率眾數十萬向彭城, 以質為輔國將軍北救。始至盱眙,燾已過淮,質因守 盱眙,增修守備,莫不完嚴。燾乃引大船,欲於軍山作浮橋,以絕淮道,城南乘艦逆戰,大破之。明旦,更方舫 為桁,桁上各嚴兵自衛。城內更擊不能禁,遂於軍山 立桁,水陸路斷,如此三旬。燾聞彭城斷其歸路,京邑 遣水軍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眾,乃解圍遁走。」 《南史明僧紹傳》:「僧紹字休烈,平原鬲人。昇明中,齊高 帝為太傅,教辟僧紹及顧歡、臧榮緒,以旌幣之禮為 記室參軍,不至。僧紹弟慶符為青州,僧紹乏糧食,隨 慶符之鬱洲,住弇榆山棲雲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 入州城。泰始季年,岷、益有山崩,淮水竭」齊郡。僧紹竊 謂其弟曰:「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夫陽伏而不泄, 陰迫而不蒸,於是乎有山崩川竭之變。故伊、洛竭而 夏亡,河竭而殷亡;三川竭,岐山崩而周亡,五山崩而 漢亡。夫有國必依山川而為固,山川有變,不亡何待? 今宋德如四代之季,爾誌吾言而勿泄也。」竟如其言。 《南齊書·高帝本紀》:徐州「刺史薛安都反彭城,從子索 兒寇淮陰。山陽太守程天祚舉城叛,徐州刺史申令 孫又降,徵太祖討之。時太祖平東賊還,又將南討,出 次新亭,前軍已發,而索兒自睢陵渡淮,馬步萬餘人, 擊殺臺軍主孫耿,縱兵逼前軍張永營告急。明帝聞 賊渡,遽追太祖往救之,屯破釜。索兒向鍾離,永遣王 寬據盱」眙,遏其歸路。寬先據白鵠澗,索兒引軍頓石 梁。太祖率軍擊破之,索兒走鍾離,太祖追至《黯黮》而 還。

泰始三年,魏軍至淮北,圍角城。諸將遣太祖渡岸救 之,太祖不許,遣軍主高道慶將數百張弩,浮艦淮中, 遙射之。弩一發,數百箭俱去,圍乃解。

「建元二年閏七月,遣領軍將軍李安民行淮泗。」 《文獻通考》:「永元元年七月辛未,淮水變赤如血。」 《梁書曹景宗傳》:「天監五年,魏托跋英寇鍾離,圍徐州 刺史昌義之。高祖詔景宗督軍援義之,豫州刺史韋 叡亦預焉。叡至,與景宗進頓邵陽洲立壘,去魏城百 餘步,自是魏軍不敢逼。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長 六七尺。韋」叡遣所督將馮道根、李文釗、裴邃、韋寂等 乘艦登岸,擊魏軍,盡殪。景宗因使眾軍皆鼓譟登城, 呼聲震天地。楊大眼於西岸燒營,托跋英自東岸棄 城走,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淮水為 之不流。

《梁書康絢傳》:時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 陽。足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 為激溝,併灌鉅野澤。」高祖以為然,使水工陳承伯、材 官將軍祖暅視地形,咸謂淮內沙土漂輕不堅實,其 功不可就。高祖弗納,發徐揚人率二十戶取五丁以 築之。假絢節,都督淮上諸軍事,並護堰作役人及戰 士,有眾二十萬。於鍾離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 築土,合脊於中流。十四年,堰將合,淮水漂疾,輒復決 潰,眾患之,或謂「江淮多有蛟,能乘風雨決壞崖岸,其 性惡鐵。」因是引東西二冶鐵器,大則釜鬵,小則鋘鍬, 數千萬斤,沈於堰所,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幹,填以 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巨細必盡, 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 相合。」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書右僕射袁昂、侍中謝 舉假節慰勞之,並加蠲復。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 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復遣賜以衣褲。十一月,魏遣將 楊大眼揚聲決堰,絢命諸軍撤營,露次以待之。遣其 子悅挑戰,斬魏咸陽王府司馬徐方興,魏軍小卻。十 二月,魏遣其尚書僕射李曇定督眾軍來戰,絢與徐 州刺史劉思祖等拒之。高祖又遣右衛將軍昌義之、 太僕卿魚弘文、直閣曹世宗、徐元和相次拒守。「十五 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 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並樹杞 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了 然皆在其下。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 可久塞。若鑿湫東注,則游波寬緩,堰得不壞。」絢然之, 開湫東注。又縱反間於魏曰:「梁人所懼開湫,不畏野 戰。」魏人信之,果鑿山深五丈,開湫北注,水日夜分流, 湫猶不減。其月,魏軍竟潰而歸。水之所及,夾淮方數 百里地。魏壽陽城戍稍徙頓於八公山,南北,居人散 就岡壟。初,堰起於徐州界,刺史張豹子宣言於境,謂 己必屍其事。既而絢以他官來監作,豹子甚慚。俄而 敕豹子受絢節度,每事輒先謞諮焉,由是遂譖。絢與魏 交通,高祖雖不納,猶以事畢徵絢。尋以絢為持節、都 督司州諸軍事、信武將「軍、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增 封二百戶。」絢還後,《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 漲,堰悉決壞,奔流於海。

《隋書五行志》:「梁武帝天監十二年四月,建康大水。是 時大發卒築浮山堰以遏淮水,勞役連年。」

秦少游《浮山堰賦序》:「『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 足計,欲以淮水灌壽陽,乃假太子右衛康絢節,督率 二十萬,作浮山堰於鍾離,而淮流湍駛漂疾,將合復 潰。或曰,淮有蛟龍,喜乘風雨壞岸,其性惡鐵』。絢以為 然,乃引東西冶鐵器數千斤,益以薪石沈之。猶踰年乃合堰,袤九里,水逆淮而上,所蒙甚廣。魏人患之,果」 徙壽陽戍,頓八公山。餘民分就岡瀧。未幾,淮暴漲,堰 壞,奔於海,有聲如雷,水之怪妖,蔽流而下,死者數十 萬人。

《梁書武帝本紀》:普通元年「秋七月己卯,江、淮、海並溢。」 《魏書孝明帝本紀》:熙平元年「九月丁丑,淮堰破,蕭衍 緣淮城戍村落十餘萬口皆漂於海。」

《鳳陽府志》:「隋文帝開皇九年,淮河上下數百里間,水 絕無魚。」

《宋史河渠志》:「大業三年,詔尚書左丞相皇甫誼發淮 南兵夫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淮至於揚子江,三百 餘里,水面闊四十步,而後行幸焉,自後天下利於轉 輸。」

《江南通志》:「大業六年,命尚書左丞皇甫大發淮南諸 州丁夫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江,徑三百餘 里,自揚子達六合,由山陽瀆入淮。」

《冊府元龜》:「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河南採訪使、汴州 刺史齊澣,以江淮漕運經淮水波濤有沉損,遂開廣 濟渠下流,自泗州虹縣至楚州淮陰縣北十八里,合 於淮而踰時畢功。既而以水浚急,行旅艱險,旋即停 廢,卻由舊河。」

《唐書第五琦傳》:肅宗駐彭原,琦奏:「兵強弱在賦,賦所 出以江淮為淵,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寶貲,飛餉函、 洛。」

《杜佑傳》:「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卒,軍亂,立其子愔請於 朝,帝不許,乃詔佑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節度徐泗,討定之。佑具舠艦遣屬將孟準渡淮 擊徐,不克引還。」

《文獻通考》:「貞元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沒泗州 城。」

《唐書五行志》:「貞元十三年七月,淮水溢於亳州。」 《權德輿傳》:「德輿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貞元八年,關 東、淮南、浙西州縣大水,壞廬舍,漂殺人。德輿建言,江 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今 霪雨二時,農田不開,逋亡日眾。宜擇群臣明識通方 者,持節勞來,問人所疾苦,蠲其租入,與連帥守長講 求所宜,賦取於人,不若藏於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 等四人循行慰撫。

《五行志》:「憲宗元和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

文宗開成二年三月壬申,有大魚長六丈,自海入淮, 至濠州招義,民殺之。《近魚》孽也。

懿宗咸通七年夏,江、淮大水。

《杜慆傳》:「慆咸通中為泗州刺史。會龐勛反,圍城,賊將 李圓焚淮口,晝夜不息。處士辛讜乃請救於戍將郭 厚本。賊解去,浙西節度杜審權遣將以兵千人來援, 反為圓軍所包,一軍盡沒。慆使人間道走京師,詔戴 可師以沙陀、吐渾兵二萬招討。淮南節度使令狐綯 遣牙將李湘屯淮口,與郭厚本合,為圓所敗,湘等並」 沒,於是援絕。賊乃以鐵索絕淮流,梯衝乘城。

《辛讜傳》:讜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濟時意。龐勛 反,攻杜慆於泗州,賊將李圓焚淮口,讜曰:「事棘矣,獨 出可以求援。」乃與楊文播、李行實戊夜踰淮,坎岸登 馳三十里,至洪澤,見戍將郭厚本告急,厚本許出兵。 《五行志》:僖宗中和三年秋,汴水入於淮水鬥,壞船數 艘。

《楊行密傳》:「行密授江南諸道行營都統,以銳士萬二 千,齕雪馳迫清口不進,壅淮上流,灌龐師古軍。」 《河南通志》:「張訓,乾寧初,楊行密㧞漣水,令訓據守。行 密與朱瑾拒汴軍楚州,訓引兵會淮水大至,汴軍駭 亂,以訓為淮海遊弈使。」

《河南通志》:「柴再用,天祐初為光州刺史。時朱全忠攻 淮南,抵光州,再用嚴設守備,俟其渡淮而北,抄其後 軍,斬獲萬計。」

《唐闕史》:雞林僧云:「本國瀕海島上,其水多鹵,或有如 剉糵投其中者。惟淮波截海而渡,味甘色徹,愈病析 酲。其國或一歲怠於朝貢,則淮水為之不至,且多疾 疫,水旱作災。」

《淮安府志》:「劉仁瞻,淮陰洪澤人。為淮軍節度使,每當 歲暮淮涸,輒增戍以備。後罷之,仁瞻表陳不可,未及 添戍,周已遣將帥師大入,上下失色,仁瞻獨部分如 平時。周世宗自將數道進攻,鼓角聲震壁室,仁瞻意 氣強壯,子崇諫渡淮將謀自全,命腰斬之。」

《冊府元龜》:「周世宗顯德五年三月,世宗在淮南,會濬 汴口,導其流而達於淮。」

《宋史五行志》:「太祖乾德四年八月,泗州淮溢。」

開寶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廬、潁五水並漲, 壞廬舍、民田。

《太祖本紀》:開寶七年六月己亥,淮溢入泗州城。 《五行志》:「開寶七年,泗州淮水暴漲入城,壞民舍五百 家。」

《程德元傳》:「德元字禹錫,鄭州滎澤人。善醫術。太宗尹京邑,頗親信用事。太宗即位,拜翰林使。太平興國二 年,陳洪進來朝,命德元迎勞之。船艦渡淮,暴風起,眾 恐,皆請勿進。德元曰:『吾將君命,豈避險』。以酒祝而行, 風浪遽止。」

《五行志》:「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六月,泗州淮漲入南城。 汴水又漲一丈,塞州北門。」

《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七年秋七月,淮水、漢水、易水皆 溢。八年五月,河決滑州,過澶、濮、曹、濟,東南入於淮。」 《五行志》:「太平興國八年五月,河大決滑州房村,徑澶、 濮、曹、濟諸州,浸民田,壞居民廬舍,東南流入淮。」 《朱昂傳》:「昂字舉之,遷殿中丞,知泗州,嘗聚淮水流屍 三千為塚瘞之。」

《揚州府志》:「喬維岳字伯周,太平興國中任淮南轉運 使。時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陽灣,水勢湍悍,運舟多 罹覆溺。維岳親行規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陰磨 盤口,凡四十里。」

《宋史河渠志》:「初,楚州北山陽灣尤迅急,多有沈溺之 患。雍熙中,轉運使劉蟠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未 克而受代。喬維岳繼之,開河自楚州至淮陰,凡六十 里,舟行便之。」

《五行志》:「真宗景德三年七月,應天府汴水決,南注亳 州,合浪宕渠東入於淮。」

天禧元年六月,江、淮大風,多吹蝗入江海。

《仁宗本紀》:「景祐元年閏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 嘉祐二年三月戊戌,「淮水溢。」

《五行志》:「嘉祐二年七月,京東西、荊湖北路水災。淮水 自夏秋暴漲,環浸泗州城。」

《仁宗本紀》:嘉祐六年「秋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 《馬仲甫傳》:「仲甫,字子山,廬江人,為發運使,自淮陰徑 泗上,浮長淮,風波覆舟,歲罹其患。仲甫建議鑿洪澤 渠六十里,漕者便之。」

《神宗本紀》:熙寧四年十一月壬寅,開洪澤河達於淮。 《河渠志》:「熙寧五年閏七月,提舉京西常平陳世修乞 於唐州引淮水入東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溉 田二百里。」

《蔣之奇傳》:「之奇字穎叔,常州宜興人。擢江淮荊浙發 運副使。元豐六年,漕粟至京,比常歲溢六百二十萬 石,錫服三品。請鑿龜山左肘至洪澤為新河,以避淮 險,自是無覆溺之患。」

《河渠志》:「元豐三年二月,宋用臣言,洛水入汴至淮,河 道漫闊,多淺澀。乞狹河六十里,為二十一萬六千步, 以四月興役。」五月癸亥,罷草屯浮堰。

《五行志》:「元豐四年五月,淮水泛漲。」

《鳳陽府志》:「趙抃通判泗州,居官廉潔,素畜一龜。遷官 日,舟過龜山,投龜於淮河而去。」

《江寧府志》:「徽宗崇寧元年十二月,詔江南開遇明河, 自宣化江口至泗州淮河口。」

《宋史河渠志》:「政和元年,知陳州霍端友言,陳地汙下, 久雨則積潦害稼。比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遠,水 不時洩,請益開二百里,起西華,循宛丘,入項城,以達 於淮。」從之。

《霍端友傳》:「端友字仁仲,常州武進人。以顯謨閣待制 知平江,改陳州。為政以寬聞,不立聲威。陳地汙下,久 雨則積潦。時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遠,水不時洩, 端友請益開二百里徹於淮,自是水患遂去。」

《江南通志》:「韓世忠建炎初,駐軍京口,諸將懦怯,莫敢 渡江。世忠獨請控扼經理,移屯楚州。劉豫遣兵入寇, 輒敗卻之。」

《宋史高宗本紀》:「建炎二年冬,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 以阻金兵。」

紹興元年夏四月庚午,金將撻懶渡淮,屯宿遷縣馬 樂湖。

《鳳陽府志》:「高宗紹興四年,淮水泛溢,中有赤氣如凝 血。」

《枕譚》:紹興甲寅乙卯間,劉麟導敵南侵,時車駕駐平 江,有趙九齡者,策士也,請決淮西水以灌營,上不能 用,而敵已實偵知之矣。已而韓世忠得其酋長《約戰 書》曰:「聞江南欲決淮西水以浸吾軍。」書到明日,敵即 退師。當時但以為卻敵之功,而不知九齡之力,蓋陰 庇之也。

《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年「八月丁亥,楊沂中自宿州 夜襲柳子鎮,軍潰,遂自壽春府渡淮歸。」

十一年春正月己未,劉錡「自太平州率兵二萬援淮 西。」庚申,金人渡淮。

三月,壬子,金人渡淮北歸。

十一月,與金國和議成,立盟書,約「以淮水中流畫疆, 割唐、鄧二州畀之。」

十八年三月乙酉,禁民私渡淮。

三十一年九月,金主亮以尚書左丞李通為大都督, 造浮梁於淮水之上,遂自將來攻,兵號「百萬。」

三十二年夏四月,大雨,淮水暴溢數百里,漂沒廬舍人畜,死者甚眾。

《五行志》:「紹興三十二年春,淮水溢,中有赤氣如凝血。 四月,淮溢數百里,漂民田廬,死者尤眾。」

《合肥縣志》:「劉虎字伯林,廬州梁縣人。擢鎮江副都統, 仍總轄淮陰水陸軍馬。時察罕擁兵攻濠,別遣阿術 魯由渦、潁入淮,水陸並進。公領師於五河,率勇士奮 前拒戰,乘風縱火槍火砲、火箭、火蒺藜焚之,北兵敗 績。」

《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四年「八月辛巳,禁耕牛過淮。」 《五行志》:「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斷流。」

十五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廬、濠、楚州、無為、安 豐、高郵、盱眙軍皆漂廬舍田稼,廬州城圮。

《江南通志》:紹熙中,淮東提舉陳損之言,「楚州、高郵間 陂湖渺漫,宜創堤堰以為瀦泄。乃築堰,自江都經高 郵、楚州、寶應,北至淮陰,達於淮。」

《宋史五行志》:「寧宗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漢、淮水溢。荊 襄、《淮東郡國》水,楚州、盱眙軍為甚,圮民廬,害稼。」 《寧宗本紀》:「開禧二年十月丙子,金人自清河口渡淮, 遂圍楚州。」

《五行志》:「嘉定八年四月,飛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 禾苗,山林草木皆盡。」

《寧宗本紀》:嘉定十四年「夏四月戊辰,金人渡淮而北, 李全遣兵追擊,敗之。」

《徐鹿卿傳》:「鹿卿字德夫,隆興豐城人。為江東轉運判 官。江東諸郡,飛蝗蔽天,入當塗境。鹿卿露香默禱,忽 颶風大起,蝗悉渡淮。」

《理宗本紀》:「嘉熙四年九月,以余玠帥舟師渡淮入河 抵汴,所向有功,全師而還。」至是論功定賞。

《江南通志》:「劉蒙政通判揚州。江淮水患,諸郡流移咸 聚於揚,蒙政曲加調恤,得以存活。事聞,特遷一秩旌 之。」

《鳳陽府志》:「歐陽載嘗知泗州,有浮屠惑民,雲投淮水 死,得大利,歲溺數百人。臨溺時,其徒擁之,有悔而欲 走者,叫號不得免。載聞之,驚曰:『害有大於此者耶』?盡 捕其徒,詰其奸,誅數人,遣還鄉里者數百人,遂毀其 寺。」

《江南通志》:「李氏,淮陰大義鄉富商妻。同商者見而悅 之,道殺其夫,厚殮以歸。紿雲溺死,且盡歸其財,除喪 謀婚許嫁之。恃已生一子,不虞其讎己也。以實告。氏 嘿然,伺其便,奔告有司,卒正其獄。即縛其子赴淮投 之,已而自投淮水死焉。」

《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九月,都元帥宗弼伐宋,渡 淮,以書讓宋。宋復書乞罷兵,宗弼以便宜畫淮為界。 二年二月辛卯,宋使曹勛來,許歲幣銀絹二十五萬 兩疋,畫淮為界,世世子孫永守誓言。」

《廢帝本紀》: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大軍渡淮,將至廬州, 獲白鹿,以為武王白魚之兆。」

《宣宗本紀》:興定四年八月庚申,高陽公張甫請增兵 守冀州。上諭樞密,「潁州民渡淮為宋軍者凡十村,可 追索主者懲一二,以誡其餘。」

《江南通志》:「湯福新,河南杞人。元初徙居山陽,後遷桃 源赤鯉湖,居積甚富,好行義。淮水泛清河,以東受害, 乃募人築堤四十里,捍其患。」

《元史太宗本紀》:「壬寅年秋七月,張柔自五河口渡淮, 攻宋揚、滁、和等州。」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元年八月「癸丑,李璮乞遣將益 兵,渡淮攻宋,以方遣使修好,不從。」

《賀祉傳》:「祉,益都人。至元六年,襲父職為千戶,仍守膠 州。七年,宋兵攻膠州,祉固守,戰退之。十年,領舟師五 百艘為先鋒,攻五河口城,軍還殿後。時宋兵以巨索 橫截淮水,號混江龍。祉用大刀斷之,卻其救兵,清河 城遂降。」

《太平府志》:「張禎字善夫,潁州人。至元十七年,蕪湖尹。 時大兵東征,市民百輩操舟冒風雨渡淮,禎奮不顧 身,扁舟往請,得其民以還。」

《元史五行志》:「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安豐、廬州淮水溢, 損禾麥一萬頃。」

《順帝本紀》:「元統二年六月戊午,淮河漲,淮安路山陽 縣滿浦、清岡等處,民畜房舍多漂溺。」

至正四年冬十月乙酉,議修黃、淮河堤堰。

《淮安府志》:「明洪武二十四年,河決陽武、開封之黑陽 山,由壽入淮。」

《江南通志》:「丁玨,山陽人。居淮北鎮,授徒鄉塾,有澄清 天下之志。成祖渡淮,獻十二策。宣德中,以人才就徵, 授御史。」

《淮安府志》:「永樂十四年,河決開封,經懷遠縣,由渦河 入淮。」

陳瑄,合肥人。開府淮安兼鎮守。其督漕也,「疏故沙河 以達清口,脫長淮六十里之險。」

《鳳陽府志》:「英宗正統元年十一月,淮河清一日。」 《淮安府志》:「正德間,駕幸江南,過淮,駐常盈倉之河隈乘舟濡衣於水。今更其池曰滾龍池焉。」

《鳳陽府志》:「張禴,直隸平谷人。正德六年,由都御史謫 知州事,以廉明平易稱,捍淮水,禦流賊尤有功。」 《莆田縣志》:「王鳳靈字應時,正德丁丑進士,為襄陽知 府。未幾,以母喪歸。服闋,補淮安,闢龍溪書院,引淮水 入泮,以開科第之祥。」

《鳳陽府志》:「嘉靖三十一年,淮河大溢。」

《福州府志》:「陳懋觀字孔質,長樂人。嘉靖癸丑進士,拜 給事中。以言事謫推官,調南京吏部郎中,出為廬州 知府。覲還渡淮,舟覆不死。人謂天實庇之。」

《揚州府志》:「張膽,字惟慎,高郵人。嘉靖丙辰進士,授監 察御史。性孝,少孤,嫡母尤氏撫之。後母歸里,卒於途 中。膽扶櫬渡淮,風大作,鄰舟多覆,膽撫棺痛哭籲天, 須臾波恬抵岸,人以為孝感雲。」

《松江府志》:「潘允哲字伯明,嘉靖乙丑進士,授新蔡令。 時淮、汝水溢,漂沒民居,請穀賑之,流移盡復。」

《揚州府志》:「陳堯字敬甫,通州人。為南京戶部右侍郎, 尋改工部兼副都御史,督漕河。時江淮大水,高郵湖 岸善崩,堯畫策樹木,實茭楗以代石,隄無壞。會河徙 百二十里,而景恭王薨。自楚歸葬,輜重千艘,又江南 漕艘皆膠淤。堯大患之,遣水工探刁陽湖,得故漕道 自潰口入,轉達湖陵,得以通行無滯。改刑部右侍郎。」 《淮安府志》:「張朝瑞字子禎,海州人。隆慶戊辰進士,參 政杭嘉湖,轉南大鴻臚,奏分河導淮之說,大失策,人 服其先見。」

《瑞州府志》:「況於梧字汝材,高安舉人。萬曆甲戌,選南 直隸天長知縣,數月政聲鵲起,調繁儀真縣,時苦淮 水泛溢,大為河患,遂條陳開便河,修築高家堰,拮据 數載,陞嘉興府判。兩臺以河工未竣,題改淮安,竟厥 功,居民號『況公河。功成奏聞,敕賜金四十兩,紀錄陞 邵武府同知,河道至今賴之』。」

《鳳陽府志》:「陳永直,山西蒲州人。萬曆年任捕盜通判。 持重質直,守法不失尺寸。初至方家集,獲劇盜,折其 脛,沉大淮中,四境肅然。」

《淮安府志》:「張東魯,山陽人。萬曆十三年,淮水衝決,墳 棺掩埋六十餘口。」

《鳳陽府志》:「萬曆二十二年,淮水清一百六十里。」 《江南通志》:「黃楷,萬曆中令霍丘,力勤教養。時淮水溢, 壞廬舍,沒人畜,楷督舟拯溺,全活甚眾。」

《肇慶府志》:「龐尚鴻字少襄,授鹽城司訓,擢英山令。上 安邊、治河諸疏,奉檄治淮河,漸次底績。」

《鳳陽府志》:「愍帝崇禎十六年,黃河溢,由渦入淮,漂沒 廬舍。」

《江南通志》:「許士俊年十七,同父應元渡淮。應元落水, 士俊大號,隨跳入淮。三日後,抱父屍而出。」

《鳳陽府志》:「錢應龍生平樂善好施,見淮水泛漲,蕩析 民居,捐貲築堤十五丈,以為好義者倡。」

《江南通志》:「孔春妻謝氏,年二十而寡,三月後生子金 氏日績紝以供姑。姑亡,或勸之嫁,遂斷其髮。鹽賈杜 言強娶之,投淮死。金白母冤,言乃伏辜。」

青陽民妻,失其姓,夫以官逋繫獄,妻曰:「鬻我於遠商, 不至偕亡也。」夫從其言,乃痛哭,分袂渡淮,至中流,遂 赴水而死。

何雄二養女,盱眙人,長名春景,少名進喜。雄逼為娼, 二女聯臂投淮。數日逆流,二女雙浮水面,顏如生。 劉自靖,字共位,山陽庠生。淮水暴漲,居民惶惶。自備 樁木,募民夫築堰以障之,三城賴以安寧。

淮水部雜錄

[編輯]

《書經·禹貢》:「淮夷蠙珠暨魚。」孔傳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 魚。

《詩經小雅》:「鼓鐘將將,淮水湯湯,鼓鐘喈喈。淮水湝湝, 鼓鐘伐鼛」,淮有三洲。朱註湯湯,沸騰之貌。湝湝,猶湯湯。 三洲,水落而洲見也。幽王鼓鐘於淮水之上,為流連 之樂,久而忘反,聞者憂傷。

《大雅》:「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既出 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朱註《淮夷》,夷之在 淮上者也。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詩人美之。此 章總序其事。大全孔氏曰:「召公伐淮夷,當在淮南;魯公 伐淮夷,應在淮北。淮之南北,皆有夷也。」永嘉陳氏曰: 「淮夷之地不一,徐州有夷,則在淮北者也;揚州有夷, 則在淮南者也。《江》《漢》《常武》二篇,同言淮夷。以地理考 之,曰江、漢之滸者,是淮南之夷也。若在淮北,則江、漢 非所由入之路也。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者,是淮北 之夷也。若在淮」南,則徐土非聯接之地矣。

《禮記·月令》:「雉入大水為蜃。」鄭註大水,淮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訂義 趙氏曰:橘是江南之物,過淮以北,則變為枳殼。 《博物志》:「魯前有淮水,後有岱嶽。」

《焦氏易林》:「蠱之蠱,魴生江淮,一轉為百,周流四浸,無 有難惡。」

蠱之《豐》,江淮海隅,眾利聚居。可以遨遊,卒歲無憂。 蠱之既濟,湧泉汨汨,南流不絕。洿為淮海,敗壞邑里。 大《畜》之訟,江淮易服。元黃朱飾。靈公夏徵,哀禍無極。 高位崩顛,失其寵室。

《淮南子》:「嵹臺者,南望料山,以臨方皇。左江而右淮,其 樂忘死。」

昔者楚人地,西包巴蜀,東裹郯淮。

夫醉者超江淮以為尋常之溝也。

《晉書。宣帝本紀》:「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 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 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 不安矣』。」

淮水部外編

[編輯]

《古岳瀆經》:「禹治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迅雷,石號木鳴, 五伯擁川,天老肅,岳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 龍、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商章氏、兜 氏、盧氏、黎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祈,善應對言 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 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踰九象,搏擊騰踔, 疾奔,輕利倏忽間,視不可及。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 之《烏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 靈,山妖石怪,奔號藂繞以千數。庚辰持戟逐去頸鎖 大索,鼻穿金鈴,徙之淮陽之龜山足下,俾淮水永安, 流注於海也。」庚辰之後,皆圖此形者,以免淮濤風水 之難。

《廣州府志》:「盧度字孝章,清遠人。預知未來事,嘗阻淮 水,籲天得兩楯流來以濟行事多神異如此。」

《徐州志》:初高宗為康王時,質於金。靖康之亂,得逸南 奔,力疲困於豐之崔府君廟中。夢有人促之曰:「起,起, 追兵至矣,請乘馬。」王驚寤,果有馬在側,馳之,日行七 百餘里。及渡淮,鞭之不動,下視則泥馬也,方知神助, 由是得以延宋祚。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