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0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卷 |
第二卷目錄
職方總部藝文
輿地論 〈臣〉蔡方炳
前題 前人
地勢論 前人
增訂廣輿記序 前人
車書圖攷序 〈臣〉張蜚聲
方輿圖書序 〈臣〉嵇仞巘
坤輿圖說序 〈臣〉艾儒略
職方總部紀事
職方總部雜錄
京畿總部彙考一
京畿建置沿革考
京畿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京畿星野考
職方典第二卷
職方總部藝文
[編輯]輿地論 〈臣〉蔡方炳
[編輯]「『古之善治國者,未有不審疆域之衝僻以措為方略, 因事體之繁簡以善其敷施,察土俗之淳漓以異其 恩威者也。故立朝行政者,在乎周知天下之利病;受 職分猷者,在乎周知一方之利病,而利病未易悉也。 有為百年之利病,則循其固然,去其太甚可也;有為 一時之利病,則更絃期其必調,拯溺不得不急者也』。 有此方之利行於彼而未必利,昔日之利行於今而 反不利者,當因時而制宜者也。有人初以為病,及其 成功而轉為利。人未受其病,究其流弊而足為害者, 當先事而圖維也。」若此等類,非從疆域衝僻、事體繁 簡、土俗淳漓中辨之如列眉,何由使治道緩急運之 如指掌乎?今天下之士,絕不識天下之大所謂衝僻 繁簡淳漓者何?若一旦臨事,唯有避衝求僻、畏繁就 簡、喜淳惡漓之思,能隨時隨地以施其實政者有幾 人哉?夫天下之不能盡僻盡簡、盡淳者,勢也。而即其 為衝為繁為漓者治之,豈盡無術?或曰:「疆域衝僻有 定耳,若事體則更變不常也,土俗則美惡可易也。然 繁者豈必遽簡,漓者」豈必遽淳?故不復論其形勢,而 第考其豐亨凋耗之大略,則撫循拯救之方,從可思 矣。如盛京為畿甸重地,根本係焉,順天役賦並繁,事 務掣肘,真定、保定路極衝要,河間亦然,而更多水患, 皆撫輯為難。且其中有圈為滿洲莊地者,失業之民 尤宜憐惜。惟順德俗淳訟簡,大名、廣平地僻土饒,稍 為易「治。至永平一帶,向以逼近邊陲,防守最為勞費, 今則無是患矣。」江南之江寧以及蘇、松、常,皆為賦重 役繁之地,而蘇為最,松次之,常又次之。合之鎮江,其 財賦肩天下之半,而蘇州又肩諸府之半。蘇田亦等 耳,而賦獨重者,不過因蘇民為張士誠死守。故明太 祖聽劉基言,重其糧以苦之,垂二百八十年矣。民謠 有云:「一畝田無七斗收,先將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 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又有「黃金齊北斗,莫買洛 陽田」之句,先朝且然,況在今日,為民上者肯念及此, 吳民庶有瘳乎?若謂習俗刁偽,則質本柔弱,未為難 治也。鎮江與太平、寧國、安慶、池州,皆民朴產瘠,吏事 殊簡,特鎮江為專閫重地,稍異於昔。徽俗健訟逐末, 且有山寇,守令非廉而有威,不能安於其職也。江以 北,廬為善地,淮、揚衝要,而淮為轉漕之地,煩劇尤甚。 鳳陽地廣而荒,與淮北一帶不困賦而困役。徐、邳俗 悍業鹽,水陸孔道,州邑疲敝,為已極矣。「山東、濟、兗、東, 患在役重,其民頑,輕於流移;登、青、萊,患在賦繁,其民 悍,敢於武斷,且濟、清依山多礦盜,登、萊瀕海多鹽徒, 臨、淄之間多奸俠,單、曹之境多奸民。」綏輯之外,尤當 注意於不虞之戒者也。山西昔為衝邊,今為內地,但 地皆山產則瘠,民鮮葢藏則貧,此太原、汾州、潞澤之 大概也。惟平陽可稱富庶,然其實止蒲、絳、臨汾、太平、 襄陵、曲沃、翼城足當富庶之稱耳。休養之道,責「在民 牧矣。陝西外臨三邊,皆重鎮也。內控八郡,半多凋敝。 比年生聚教訓稍有可觀。西鳳、漢中雖饒裕而衝,供 應頗難。延慶、平涼、臨鞏逼近邊陲,向有鋒鏑死亡之 虞,今則可謂安堵矣。河南夙稱樂土,向因殘破,土地 荒而人民少孑遺,殊不堪命。今能復其舊俗否也?開 封、河南、衛輝、懷慶、彰德五郡衝」繁則同,而彰德尤甚。 歸德地聯數省,宿奸大猾,時雜處焉。南陽疲弊,亦非 一日。殷富則汝、蔡差優,勁強則河、洛為最也。浙江亦 財賦要區,頃歲海氛未靖,寧、紹、溫、台時被蹂躝,罷兵 輟餉,未敢言也。況定海為兩浙門戶,懷安攘之遠圖 者,奚容一日忘備哉?至杭、嘉、湖地似饒裕,而俗尚紛 華,賦役不均,逋「負日多,救弊補偏,誠非易事。」處州與 金、衢、嚴一帶,山寇哨聚不常,防釁為急,而今日保釐 大臣,唯浙民獨蒙其福雲。江西土雖薄而民勤,賦雖急而俗嗇,故猶稱安壤。南昌以省會衝繁,吉安以健 訟奸猾,而豪右掣肘。田糧逋負,則二郡同之也。南贛 當閩、廣之界,故稱重地。饒州南枕彭蠡、九江,東據上 流;瑞州地狹民頑,撫州訟煩多盜,惟袁州、臨江、建昌、 廣信似易治耳。湖廣民俗剽輕,其素然也。武漢、德安、 承天,民窮事煩,近為大水漂損田廬,亦未有之變。鄖、 襄之間,盜又乘之。荊、岳、潛、沔,民疲地瘠。長沙稍沃,而 賦稅甲於他郡。黃州澆頑,常、德困憊,辰、沅新經平靖, 俱賴民牧加意焉。衡、永僻饒,寶慶簡「靜,庶幾可為四 川虔劉未己地方,新造尚當經始。大抵蜀地彝、漢雜 處,氣習靡淳,地里遼邈,兵燹之餘,所望於生聚教訓 者,非十年不為功。」福建僻處南服,福、興、泉、漳以海為 襟,習俗獷悍,而月港、海滄、詔安、漳浦、同安、福清等屬 則為溟渤要害焉。延、建、卲、汀以山為枕,民多負固,而 上杭、永定、大田、永安、松溪、光澤等屬,則為逋迯淵藪 焉。福寧居通省上游,南粵係廣、閩交界,尤難控制。大 抵「窺伺者未已,兵食之計不可緩也;反側者未安,綏 靖之力不可後也。廣東昔稱饒富,近則師旅繁興,殘 疲已極。雖廣、潮、惠、肇、南、韶諸郡盜熾事煩,雷、廉、高、瓊 諸郡民淳務簡,而總為南粵思息肩之日,則安輯當 何如」也?第地遠法疏,官多黷貨,積習詎易挽乎?廣西 與廣東,珠聯繩貫,民情土俗,大抵相同,故昔以一大 臣總理之。雲南遠在天末,民隱希得上聞,大都桀驁 之習勝。今雄藩壓鎮,竭東南財力以保此一塊土,而 西南之事一以付之矣。貴州官則流、土相參,民則漢 彝雜處,不當中土一大郡。但以一線之路「外通滇南, 故貴州開為雲南也,無貴州是無雲南也。」各省《大略》 如此。使能睹邊陲要害,則思保障之略;睹遠方凋弊, 則思拯救之術;睹盜賊,則思撫循而掃蕩;睹災傷,則 思賑恤而安全;睹衝疲,則思愛人而節用;睹刁頑,則 思更化而易俗。下吏以此而修善政,大吏以此而課 成績,又何患政治之不返淳古,而民生之不臻康樂 也哉。
《前題》前人
[編輯]「秦漢以前,天運旺於北,故天下之勢舉萃於西北。其 冠冕之盛,風化之美,穀粟之豐,機巧之利,財用之饒, 戶口之登,畢在淮漢以北。」是以舜分天下為十二州, 淮漢以北居其九,淮漢以南止居其三。周公分天下 為九州,淮漢以北居其七,淮漢以南止居其二。漢武 分天下為十三部,淮漢以北居其九,淮漢以南止居 「其四」,是萬里南邦,僅當天下四分之一而已。夫東南 之境,三代以前,荒涼實甚;春秋而下,又為吳楚之境, 兩漢之際,未經緝理。自吳主孫權以來,始倚武昌為 重,更西晉南朝之時,始為重鎮。兼以馬援修駱越之 律,張霸興吳會之學,王景導淮西以牛耕,韋宙教江 西以陶瓦,許荊以人倫之教新桂嶺「之治。」任延錫以 諸華之風,移嶺表之俗。馴至宋之南渡,而山川之改 觀,民俗之變革,物產之豐阜,人才之涵養,大倍於昔。 吳特一隅,遂霸中國。於是南北成抗衡之勢,而江淮 交界之地,遂為天下要害。故自淮以東,以楚、泗、廣陵 為之表,則京口、秣陵得以藩蔽;自淮以西,以壽、廬、歷 陽為之表,則建康、姑熟得以襟帶。江西之鎮,莫重於 潯陽,而舒、蘄者,潯陽之表也;湖北之鎮,莫重於武昌, 而齊安者,武昌之表也;江陵、巫峽為長江之上流,則 又以襄陽、隨、郢為之表焉。此為立國江左者言也。若 豳、岐、雍、冀,固自昔帝王所由興乎?第古今來未必盡 成一統之勢,則扼控要區,雄跨勝地,自不能已。如戰 國七雄並起,合齊、楚、燕、趙以當西秦,而特以重輕繫 之三晉。昔人謂「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誠以 三晉者,天下之腸胃也。若其居高而處天下之脊,則 關、隴是;負海而扼天下之吭,則青、齊是。昔人謂山東 之地,王者不得不可為王,霸者不得不可為霸。猾賊 得之,足以致天下不安。關中之地,北控河、朔,南挈荊 楚,東面足以臨中原四塞,以為固天府之國者也。中 原以四達之郊,坐九圍之衝,《春秋》之盟會聚於此,列 國之戰爭聚於此,鴻溝之畫界,劉項之遺跡也。官渡 之相持,袁、曹之已事也。雍丘之鎮,滑臺之爭,南北視 為勝負焉。雖守則險要之無憑,而戰則搏擊之最便 者。至閩、越,滇、粵昔為蠻邦,今悉與中土無異。然中國 有聖人,則「來享」、「來王」巳耳,不係天下之要害,宜周公 於此不復置屬雲。
地勢論 前人
[編輯]蓋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勢,度為九州,謂之九有, 各居其一而為之長。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輔,於是土 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水有六品。何謂九州?東 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 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 土,正北濟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 「申土。」「何謂九山?」曰:會稽、泰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 行、羊腸、孟門。何謂九塞?曰:太汾、澠阨、荊阮、方城、殽坂、 井陘、令疵、句注、居庸。何謂九藪?曰:越之具區,楚之雲夢,秦之陽紆,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 隅,趙之鉅鹿,燕之昭餘祈。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 水、黑水、江水、淮水。合四海之內,四方各二萬八千里, 水道八千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陸徑三千里。昔禹使 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 極,各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其所產也,東 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東南方之美者,有 會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 方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 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崑崙之球琳琅玕焉。北方 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東北方之美者,有《斤山》之 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 焉。凡地,以名山為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 之毛,土為之肉。凡地形,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 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谿谷為 牝。」是故東方為岱宗者,言萬物更相代於東方也。「南 方為霍山」者,霍之為言護也,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 「西方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收穫 也。北方為恆山,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 中央為嵩山者,言其後大之也,後世王者至以比三 公焉。「五嶽何以視三公也?能大布雲雨焉,能大斂雲 雨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 大,故視三公也。「四瀆,江、淮、河、濟也。四瀆何以視諸侯? 能蕩滌垢濁焉,能通百川於海焉,能出雲雨千里焉, 為施甚大,故視諸侯也。山川何以視子男也?能出物 焉,能潤澤物焉,能生雲雨焉」,為恩甚多,然品類以百 數,故視子男也。合而論之,山者水之源,水者山之委。 諸山皆發脈於崑崙,本雖同而末則異;諸水皆會歸 於海,本雖異而末則同,所以山愈聳愈高而分則小, 水愈下愈大而合則多,其勢然也。然山各鎮一方,而 水則以江河為中原兩大界也。是故河為北界,而濟 會於河,江「為南界,而漢則會於江。」然河之源,發於崑 崙以西之星宿海,江雖發源岷山,若以雲南之金沙 江言之,則江源亦本之西也。是水皆源於西也,雖因 江河以分於南北,不其會歸於東海已乎?即水之兩 界以觀乎山,凡河北諸山,皆自代北《寰武》《嵐憲》而來, 為華嶽,為析城、王屋,為雷首,為太行,為恆嶽,而「東為 岱嶽。江南諸山皆來自岷、峨,由滇貴自廣右經武岡、 寶慶至衡陽,為南嶽,散為廬阜,為會稽、雁蕩為金陵, 又別為閩粵。」是山之支分,又水之流派所由辨也。然 則論天下之大勢,必周覽乎山川明矣。若夫畫野分 畿,不又有可得而言者乎?黃帝則東海南江,登空躡 岱,至於崑峰振轡,風山訪道,存「諸汗竹,不可厚誣。」高 陽任地,依神帝嚳,順天行義,始創制九州,統領萬國, 東踰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趾,日月所炤, 莫不砥屬。唐堯之時,禹平水土,分為九州,悉如舊制, 當時所載者山川也。冀州王都,不言所至,而壺口、碣 石、衛絳在其地焉。自是以及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 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 荊河惟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以 今考之,各州之山川豈異於古歟?所以兗州可移,而 濟河之兗如故也;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如故 也。豈非以山川定其疆界,斯固萬世而可徵者乎?至 於九州之內,分為五服,曰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咸暨,聲教訖於四海。禹 之明德,洵可謂弘且遠矣。虞舜登庸,厥功彌卲,冀北 創並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則《書》所謂「肇十有二 州,封十有二山」者也。禹復並為九州,商因之。其制,四 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 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 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閒田。天子之縣內,方 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 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其餘以祿士, 以為閒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 侯之附庸,不與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 為御,千里之外曰采,曰流。自恆山至於南河,千里而 近;自南河至於江,千里而近;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 遙;自東河至於東海,千里而遙;自東河至於西河,千 里而近;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遙。西不盡流沙,南 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凡四海之內,斷 長補短,方三千里。」此有商疆域之概也。周武克商,自 豐徂鎬,至成王時,改作《禹貢》:「徐梁入於青、雍,冀野析 於幽,營職方掌天下之士,以周厥利。」保章辨九州之 野,皆有分星。「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 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民二男五 女,畜宜鳥獸,穀宜稻。」「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 澤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其利丹」、銀齒革;民 一男二女,畜及穀宜同揚州。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 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川曰滎雒,浸曰波溠,其利林漆、 絲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穀宜五種。正東曰青州, 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孟瀦,川曰淮泗,浸曰沂、沐其利蒲魚;民二男二女,畜宜雞狗,穀宜稻麥。河東曰 「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壄,川曰河泲,浸曰盧 維,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穀宜四種。正西 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川曰涇汭,浸 曰洛渭,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 稷。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 川河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 穀宜三種。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 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 羊,穀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其澤藪曰 「昭餘祁,其川滹沱嘔彝,其澤淶易,其利布帛,民二男 三女,畜宜五擾,穀宜五種。」而分天下以為九畿。中方 千里為王畿,其外侯畿、甸畿、男畿、采畿、衛畿。又其外 蠻貊鎮藩皆曰畿,皆方五百里為之限,分五服而九。 蓋禹之五服各五百里,自其一面而數之也;《職方》九 服各五百里,自其兩面而數之也。大扺,周之王畿即 禹之甸服,周之侯甸即禹之侯服,周之男采即禹之 綏服,周之衛蠻即禹之要服,周之鎮藩即禹之荒服, 大率二畿而當一服焉。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 七,合從《連衡》,經數十年。周後自分為東西,比其亡也, 七城而已。秦始皇初並天下,罷侯置守,分天下為三 十六郡內史〈雍州之域〉北地。〈雍州之域〉隴西。〈雍州之域〉上郡。〈雍州之域〉九 原。〈雍州之域〉三川。〈荊州之域〉碭郡。〈豫州之域〉潁川。〈豫州之域〉南陽。〈豫州之域〉邯 鄲。〈冀州之域〉上谷。〈冀州之域〉鉅鹿。〈冀州之域〉漁陽。〈冀州之域〉右「北平。」〈冀州之域〉 遼東:〈青州之域〉河東。〈冀州之域〉上黨。〈冀州之域〉太原。〈冀州之域〉代郡。〈冀州之域〉 《鴈門》。〈冀州之域〉雲中:〈冀州之域〉東郡。〈兗州之域〉齊郡。〈兗州之域〉薛郡。〈兗州之域〉 瑯琊。〈青州之域〉泗水。〈徐州之域〉漢中:〈梁州之域〉蜀郡。〈梁州之域〉會稽:〈揚州之域〉 南郡。〈荊州之域〉《長沙》:〈荊州之域〉巴郡。〈梁州之域〉《黔中》:〈荊州之域〉於是興師 踰江,平取百粵,又置閩中。〈揚州之域〉南海。〈南越之域〉《桂林》:〈南越之域〉 象郡。〈南越之域〉共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西臨洮,北沙漠, 東索南帶,皆臨大海,疆域之廣,莫踰於此矣。漢興,革 秦之弊,分內史為三部,更置郡國二十有三,文增厥 九,景加其四。武帝拓土開疆,初置十七,又增十四。昭 帝少事,亦增其一。至平帝元始二年,凡郡國合一百 一十有二,改「雍」曰「梁」,改「梁」曰「益」,又置徐州,凡為十三 部,司隸治河南。〈今河南府〉《豫》治譙。〈鄴縣〉《兗》治昌邑。〈魯郡〉徐治郯。 〈下邳縣〉青治臨淄。〈北海郡〉「涼』。《怡隴》。〈天水郡〉並治晉陽。〈太原〉冀治 鄗。〈趙郡〉《幽》治薊。〈范陽〉揚治歷陽。〈今縣〉益治雒。〈永昌〉《荊治》壽春。〈武陵 縣〉交治。廣信。〈蒼梧〉「其地。東樂浪郡、西燉煌郡、南日南郡、 北雁門郡、西南永昌郡,土宇最廣。光武投戈之歲,郡 國蕭條,並省者八。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復置刺史員 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章帝置二,和順改作,其 名有九省朔方刺史」合之於司隸,凡十三部,而郡國 百有八焉。桓、靈頗增於前,復置六郡,疆理所屆,何其 盛歟!三國鼎建,土宇分裂。至晉武太康元年,既平孫 氏,版圖歸一,凡十九州部置司,州治洛陽,兗治廩丘。 〈雷澤縣〉《豫治》項:〈項城〉冀治房子。〈趙郡〉並治晉陽,青治臨淄,徐 治彭城,荊初襄陽,後江陵,揚初壽陽,春後建業,涼治 武威;分三輔為雍,治京兆;分隴山之西為秦,治上邽; 益治成都;分巴、漢為梁,治南鄭。〈漢中〉分雲南為「寧治,雲 南幽治。」分遼東為平。治昌黎。〈安東府〉《交治龍編》。〈安南〉「分 合浦之北為廣,治番禹,計郡國一百七十三,以為冠 帶之國」,盡有殷周之土。及永嘉南渡,境宇殊狹,九州 之地有其二焉。元帝命祖逖鎮雍丘。逖死,北境漸蹙, 於是荊、豫、青、兗四州及徐州之半,陷劉曜、石勒,而以 合肥、淮陰、壽陽四口角城為重鎮。成帝時,酇守將退 屯襄陽。穆帝時,平蜀、漢,復梁、益之地。洎苻堅東平慕 容暐,西南陷蜀、漢,西北克姑臧,則漢水、長淮以北悉 為堅有。及堅敗,再復梁、益、青、徐、兗、豫、司之地。其後,青、 兗陷於慕容德,豫、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扞。 後梁、益陷於譙縱,唯大陵、上明、江陵、夏口、武昌、合肥、 壽陽、淮陰嘗為晉氏鎮守。義熙以後,雖復青、兗、司、豫、 梁、益之地,然自元帝植國於江右,終晉之世,究不能 踰淮而北,而政移於宋矣。宋武東滅南燕,西定梁、益, 北平廣固,又克長安,前日諸人所悉力經畫而不可 得者,次第以平,志氣亦雄健矣。獨惜其入關之後,不 能事形勢以長國威,故東還之師,未及脫斾,而秦隴 之變,已竊發而不可禦,此夏連勃勃所以得志於長 安也。至文帝元嘉,遣將北伐,水軍入河,克碻、磽、滑臺、 武牢、洛陽四城,其後復失。明帝時,後魏大武,一振兵 威,而淮北青、冀、徐、兗四州,以及豫州西境,拱手歸魏 矣。雖到彥之統帥舟師,徑趣河洛,魏人斂席而退,司、 兗之地,嘗一平矣,未幾而復失。柳伭景以襄陽之師 克復潼關,向義之徒,所在響應,關輔之地,嘗一平矣, 又未幾而復失。是晉、宋以來,凡植國於北方,未有能 久者也。劉淵父子奄有關、洛而稱漢,雖賴石勒之力, 未幾而反為石勒所取。石勒據河南而稱趙,未幾而 竟為冉閔所取。慕容雋之興燕,慕容恪之功也;雖其 取中山,破青、齊,略取關、河之地,然不二世而遂並於 秦。苻堅之興秦,王猛之功也,雖取洛陽,平關東,以據
中原之地,然肥水既敗之後,遂分裂於慕容垂、姚萇之徒而不可禁。其餘後涼之呂光,北燕之馮跋、赫連勃勃之於夏,私自竊據,而無可久之長筭,是以隨起 隨滅而不自知也。語北方之盛者,莫如魏,然自孝文 遷洛之後,亡形已見。其後孝明六鎮之變纔起,而東 西分裂之禍卒移於高氏宇文,亦可見矣。齊氏淮北 之地全少,州郡悉因宋代。其後頻為後魏所侵。至東 昏永元初,沔北諸州,相繼敗沒,又遣軍北伐,敗於馬 圈,退屯彭城,又失壽春。後三年齊亡,始全盛也。梁氏 州郡,多法舊制,受禪數年,即失漢川及淮西之地。頻 年與魏軍交戰於淮南北,互有勝負。雖得垂瓠、彭城, 俄而又失,又克壽春。大通初,大舉北伐,城鎮相次克 平,直至洛陽,蹔為梁有。其後又復漢中。至東魏,將侯 景,以河南地降。逆亂相尋,有名無實。及景平後,江北 之地,悉陷高齊、漢川、蜀川沒於西魏矣。陳氏比於梁 代,土宇彌蹙,西不得蜀、漢,北失淮、肥,以長江為境。宣 帝大建中,頻年北伐,諸將屢捷,盡復淮南之地。更經 略淮北,大破齊軍於石樑。及旋師,屬高齊亡國,又總 軍北伐,旋為周軍所敗,自是江北之地,盡沒於周,又 以長江為界。及隋軍來伐,自採石京口渡江而平之。 後魏起自北方,至道武,率兵下山東,攻拔慕容寶中 山,遂有河北之地,於是遷都平城。慕容氏喪敗,遣將 南略地,至滑臺、許昌、彭城。明元帝太常中,始於滑臺、 許昌置兵鎮守。太武帝時,又得蒲坂、長安。太延以後, 東平遼東,西平姑城,於是西至流沙,東至高麗。所未 得者,漢中及南陽、垂瓠、彭城、青州之南而已。其後帝 自南征,遂臨瓜步,自河之南,長淮之北,皆為魏有。孝 文遷都洛陽,頻歲親征,皆渡淮沔。宣武初,又得壽春, 續收漢川,至於劍閣,兼得淮西之地。莊帝時,內難相 繼,不暇外略,三四年後,分為東西魏矣。北齊神武,東 魏天平末,大舉西伐,至蒲津,西魏乘勝攻陷陝州。神 武西至沙苑,西師又乘勝攻陷洛陽。其後神武攻圍 西魏玉璧,不克。西師來伐,至於邙山,後神武又圍玉 璧,不克。文襄遣將圍潁川,拔之。於是河南自洛陽之 西,河北自晉州之西,皆入於西魏。文宣之世,命將略 地,際於江矣。幼主崇化末,西師攻拔晉州,因之國滅。 自東魏之後,天下三分,「梁陳有江東,宇文有關西,高 氏據河北。隋高祖開皇三年,遂廢諸郡。洎於九載,廓 定江表,析置州縣。煬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 而並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乃置司隸刺史,分部巡 守。五年,平定吐谷渾,更置四郡,東西九千三百里,南 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至於海,西至且未, 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極於此也。唐興,高祖改郡為州, 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 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並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 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山北, 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劎南, 十曰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 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三,縣六。其後,北 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踰陰山,西抵大漠。其地東 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 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 里。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 既而以其權重不便,罷之。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 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 十五採訪使,簡察如漢刺史之職。天寶盜起,中國用 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於吐番。至大中、咸通,始復隴 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亂,至於唐亡。五季迭興,五十餘 年,更易八姓,㝢縣分裂,莫之能一。宋太祖受周禪,初 有州百一十一。建隆四年取荊南,平湖南,乾德三年, 平蜀;開寶四年平廣南;八年平江南。至末年,凡有州 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六。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 洪進獻地錢俶入朝;十四年,平太原。十五年,李繼捧 來朝。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 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 五路。天聖析為十八。元豐又析為二十:曰京東西,曰 京西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泰鳳,曰河東,曰淮南 東、西,曰兩浙、江南東、西曰荊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 曰福建,曰廣南。東西東南際海,西盡巴、夔,北極三關。 東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萬一千六百三十里。 崇寧四年,復置京畿路。大觀元年,別置黔南路。三年, 並黔南入廣西,以「廣西」、「黔南」為名。四年,仍舊為廣南 西路。當是時,共分天下為二十四路。迨宣和四年,又 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四,府 十,州二百五十四,監六十三,縣一千二百三十四,可 謂極盛矣。嗣是,州郡沿革,無大增損,至熙寧,始務闢 土,而種諤先取緩州,韓絳繼取銀州,王紹取熙河,章 惇取懿、洽,謝景溫取徽、誠,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廣源, 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取葭蘆、米脂、淳圖、安疆等砦, 雖嘗以河東邊界七百里地與遼人。當時,王安石議 葢曰:「吾將取之,寧姑與之也。」迨元祐更張葭蘆等四 砦給賜夏人,而分畫久不能定。紹聖遂罷分畫,督諸路各乘勢攻討進築,自三年秋八月迄元符二年冬, 凡陝西、河東置州一、軍二、關三、城九、砦二十八、堡十。 又取青唐、邈州、寧塞、龍支等。建中靖國悉還吐蕃故 壞,稍紓民力。崇寧亟變前議,專以「紹述」為事。蔡京始 任童貫、王厚,更取湟、蔀、郭三州二十餘壘。陶節夫、鍾 傳、邢恕、胡宗回、曾孝序之徒,又相與鑿空駕虛,馳騖 於元符封域之表。迄於重和,既立靖夏、制羌三城,雖 夏人浸衰,而民力亦弊。西事甫定,北事旋起,中原板 蕩,故府淪沒。高宗倉皇渡江,駐驆吳、會,中原、陝右「盡 入於金。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關為界,其所 存者,兩浙、兩淮東西、湖南北屬福建、廣東西十五路 而已。」建國江左,又百五十年。元興,先並遼、金之地,次 闢宋室之疆,天下一統,亙古未有也。明祖龍興,天下 既定,建都金陵,分王畿以外為省。成祖登基,以北平 省為行在,遂遷都焉,改曰北京,而改舊都曰南京,是 為兩直隸而外,改貴州宣慰司為布政司,共十三省, 畿內郡縣,親領於六部,故曰「隸。」惟兩京府南曰「應天」, 北曰「順天」,在天子輦轂下,與內司相頡頏,不以直隸 稱。又按永樂初平安南,又立交趾布政司,未幾罷之。 而疆域所屆,固已過於宋,敵於唐,特不及於漢耳。
增訂廣輿記序 前人
[編輯]既置其身於天地間,詎無囊括古今、包舉宇宙之志, 而勢不能歷九州以窮其所見,閱上下千百年以悉 其所聞,惟求之載籍,庶幾得之。然載籍極博,散不可 紀,而力又不能多,聚書如鄴侯之萬籤,茂先之三十 乘,於是摭拾舊聞,編薈成書,以資考鏡。若《杜氏通典》 《鄭氏通志》《馬氏通考》,其尤著也。學者猶不能竟讀,蓋 樂簡而畏繁,去難而趍易,人情類然。嗟乎!閱歷不多, 見聞不廣,而欲使九州之大,上下千百年之久,瞭然 如燭照而數計,是必不能無以燭照數計。於九州之 大,上下千百年之久,而欲裁天下之務,靡不當研天 下之幾,無不悉證乎前而不為傳聞所惑,垂乎後而 不為當世所譏,則更不能。故學者每兢兢求之,而又 欲得至簡至易,可以覽之而無遺、習之而有用者,莫 善於陸氏伯生所纂《廣輿記》一書。夫考鏡之所資,不 越陰陽曆數,山海圖志、政事沿革,人才隱顯,以及殊 名詭號之物,而天官家言微渺難稽,宜俟之專門之 士。若山川土壤之殊宜,聲名文物之迭出,飛潛動植 之類別,一以地為經,而以事緯之,亦彬彬可觀矣。嘗 讀《禹貢》而知厥土之上下,讀《周官》而知山川藪澤之 高廣,讀《風》《詩》而知士女之正淫,鳥獸草木之變態,則 此書未嘗不合於經也。讀《左氏》、司馬氏、班氏、范氏、歐 陽氏諸史而知立事行政之得失,嘉言懿行之昭垂, 則此書未嘗不合於史也。遠合於經史之遺意,近則 與《一統志》相表裡,特不載科第之目、土田戶口之數, 以避進士錄黃白冊之誚。此所以為文人之緒言,而 騷雅之士恆尚之也。第勝代遺聞,缺焉弗載。余為采 輯補綴,頗為詳備,豈猶是伯生、陸氏之士雲爾哉?余 曩謬承纂修《江南通志》之役,得攬大江南北之勝,其 可以資考鏡者何限?自傷鄙賤,弗獲如太史公遍遊 名山大川,採取舊俗風謠,殘文斷句,以成一家言;又 弗獲如「《蘭臺》《虎觀》」諸英,窺內府之藏,搜金石之祕,以 窮其討論,僅沾沾是書,庸有當乎?然稱說「先民」,或亦 士君子所不棄也。今
天子運際昌期,特命纂修《一統志》以昭同文之治。煌 煌巨典,自足軼宇宙而超今古。然《一統志》則職詳,而 「廣輿記」則職要,然雲霞麗天而文繡亦煥其采;江湖 行地,而溝洫亦潤其流。雲霞江湖自成其大,文繡溝 洫自成其小;天地之間,正以小大並存而益彰其盛。 雖然,予嘗聞象山陸子之言矣:東海有聖人出焉,此 「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 此理同也。」得乎此心此理之同,將印之千百世以前, 千百世以後,九州以內,九州以外,無不廓然符合,豈 區區一水一山,一言一行,遂足盡囊括包舉之妙哉?
《車書圖攷》序 〈臣〉張蜚聲
[編輯]「昔酇侯收咸陽圖書,故能周知天下山河關隘,及戶 口盈虛之數,以佐時建豎」,誠得志經世者之能事已。 即學士家呫嗶一室,睹前人往事,其道途郡邑為平 日轍跡所歷者,必更爽然會心,與懸想於空文者不 同,是域圖亦誦讀之要務也。九州自禹蹟規畫方員 之後,為此圖者,漢有班孟堅《輿地誌》,今郡邑已非昔 日之舊。繼是,而《水經注》《山海經》等書,語涉荒唐,其於 此道未盡善也。邇來朱、羅、潘、陳諸公,各有輯本,建置 因革,亦云備矣。奈卷帙猶煩,傳摹多訛。其稗說里譚, 既無足取。至於州鎮,或南北易向,遠近岐形,當詳反 略,豈作志之本務乎?余友薛君,苦心芸業,間亦留心 世務,編《車書圖攷》數帖,辭頗易簡,事則詳盡。至於《邊 防》《海運》,《江防》《海防》,寸指之間,敷指數言,俱有領要,真 米可聚為山谷,箸可借為前籌者,我
興朝膺天啟運,指臂萬方,「西南一尉,罔稽聲教。若按 圖而索之,何者可敷文教?何者可奮武威?」又未必非主張「世道」者之一助矣。
《方輿圖書》序 〈臣〉嵇仞巘
[編輯]地之有志,自《禹貢》始也,至《職方》而加詳,至司馬遷之 《貨殖傳》、班固之《地理志》而愈詳。地之有圖,自元人朱 思本始也,至羅念菴、陳伯玉而加備,至儀甫薛先生 之《車書圖考》而益備。先生具奇偉卓犖之才,而刻志 鑱心於經世之業,上自天文星曆,以下及於兵鹽河 漕,無不髮櫛而緡貫之。余嘗觀其所次日月五星、三 垣二十八宿,雖古之甘、石二家不能易也。其所次交 蝕歲差、時刻分秒,雖古之洛下閎、僧一行、郭守敬諸 人不能易也。已又出其《車書圖考》,皆其所身歷而目 見之者,而非傳說窕言之士,徒剽舊聞,止同帖括講 簏之具已也。余嘗怪古今人不甚相遠,至伯益所記, 如「東自大壑迄於赤水,以至不周附」禺,皆人跡之所 未蹍,一切輪蹄舟楫之所未至者,而其中女媧之腸, 女丑之屍,歷歷皆目睹焉。至讀管敬仲之書,其手實 七尺而二十施,五山、十二草、九州、三土、九十物,臚列 而標命之,豈古人真有夸父之足,章亥之步?而要其 所以詮次而詳志之者,亦足以見古人留心地職,其 學問該博如此也。今「天下東起薊、遼,涉雲中、上谷,西 接隴、蜀,南及蒼梧、象郡、百越之地,縱橫不過萬里。此 其居大地之中,僅如黑子之著面。然而甌粵之人,有 終身而不知罽者矣,秦晉之人,有白首而不識黂者 矣,又況其騁目於八荒之外乎?」先生生長齊魯,足跡 半天下,因取秦、漢以來圖牒所次者,復以己意增損 之,以「為阻要不出無以繕戍守也,故為之詳。阨塞山 川,不出無以別險夷也,故為之標。形勝職掌不出,無 以辨煩劇也,故為之詳。建置土產,不出,無以見沃瘠 也,故為之悉。物宜繁簡,不出無以別任使也,故為之 注。」衝僻不越尺幅,而地域之廣,輪已見於軒墀之外; 不出戶庭,而一切民情風俗,物宜地利,與夫國家所 以建官設牧之旨,「辨土定方」之制,無不洞如觀火,粲 若列眉。使後世之學士大夫得是圖而熟悉之,或入 為從官大臣,或出而操符專城受方州之寄,其有裨 於經世之務,豈淺鮮哉!
《坤輿圖說》序 〈臣〉艾儒略
[編輯]造物主生我人類於世也,如進之大庭中,令饗豐醼, 又娛歌舞之樂也。嘗試仰觀天象,而有日月五星列 宿之麗,則天似室廬,列象似瑰寶之飾垣壁者然;俯 察地形,而有山川草木之羅列芬芳,則猶劇戲之當 場者然。其他空中飛鳥,江海潛鱗,地上百糓果實,則 集五齊八珍之薦列几筵者然。然則造物主之恩厚 「亦極矣。胡為乎人每日用不知」,若將謂固然宜然,而 曾莫究其所以然也。夫士抱雅志,將以週遊四遠,或 為采風問俗以弘教化,或為搜珍覓寶以充美觀,或 窮此疆爾界以察地形,或訪聖賢名流以資師友,或 通有無貿易以求贏羨,或考群方萬國山川形勝,以 證經傳子史之載紀,或探奇覽秀以富襟懷,以開神 智。諸如此類,即有志焉,而勢不無道里跋涉之勞瘁, 舟車貲費之經營,以至寇賊風波意外之警,又往往 足為我虞。矧人壽之幾何,勢非假羽翮以翔遊,或莫 能遍歷八荒,以畢吾一生壯遊之願也。茲賴後先同 志,出遊寰宇,合聞合見,以成此書。不出戶庭,可以周 知遐遠。在創聞者固未免或駭為奇,然而非奇實常; 或疑為虛,然而非虛皆實。夫惟造物主之神化無量, 是故五方萬國之奇詭不窮。倘一轉念,思厥所由,返 本還原,徑固不遠。區區之愚,良有見於此耳。所願共 戴天履地者,既幸宅是庭,饗是醼,觀是樂,因而愬流 窮源,循末求本,言念創設萬有一大主宰,而喟然昭 事之是惕,則巵言薈萃,庶其不貽《說鈴》之誚乎?若曰 異聞異見,姑以炫燿耳目,則儒略何人,而敢於學海 名區呈此伎倆?是又與於玩物喪志之甚者也。
職方總部紀事
[編輯]《春明夢餘錄》:「《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定天下之 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 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居易錄》:監察御史江蘩條奏會試事宜,奉。
旨與御史王承祐「前疏下九卿、詹事、科道再議。以直 隸、山東為北左,河南、山西、陝西為北右,江南、浙江為 南左,江西、湖廣、福建、廣東為南右,四川、雲南為中左, 廣西、貴州為中右。」從江請也。
成愚崑,青州樂安人。通知天文。賊據岳州,官軍未即 攻拔。成時為御史,密疏言「當於某月日克復岳州。」已 而捷至,如所言。後長沙之捷,雲、貴、川、廣之捷,皆密疏 克復,時日不爽。遂內擢通政司參議,超拜太常寺卿。 進兵部右侍郎,罷歸。
《牂柯漫志》:「南嶽位離明,品秩視三公,歷代崇奉,國有 大事,輒遣官祭告。」順治三年
王師下湖南,即命有司修飭廟貌,遣大臣齎祝版往 行禮,蓋「首重懷柔」之典也。廟故有神龜,大如錢,廟祝奉以銀合,置神座下。龜故能服氣不食飲,時遊行合 中。凡以事至者禱於神,出龜視之,輒示以兆,或隱或 顯,奇驗類如響。康熙十二年冬,吳逆據滇、黔以叛,又 以次糾廣西孫延齡、廣東尚之信、福建耿精忠同反, 陝西、四川、江西、浙江俱騷動。十七年,築臺衡山,僭即 偽位。乃躬禱於神,陳《職方圖》於前,謂:「能如吾志者,龜 則循圖一周以示我。」祝罷,出龜置圖中。龜矯首四顧, 逡巡,走圖之西南隅。盤旋往復,不出辰、常、衡、岳之間。 吳逆再祝再如之,三祝三如之,竦然知曆數之有在 也。韜圖禮神而去。
《居易錄》:辛未年九月十九日。
上諭戶部、「河南連歲秋成未獲豐稔非大蠲恤,恐致 生計艱難。康熙三十一年錢糧著通行蠲免,並漕糧 亦著停徵。至山西、陝西被災州縣錢糧,除照分數蠲 免外其康熙三十一年春夏二季應徵錢糧俱著緩 至秋季徵收。自罷兵十數年來,凡被兵及運饟地方, 歲有捐恤」己巳。
南巡視河,所過蠲租,如山東、江南、浙江諸省蠲至二 千餘萬,真亙古所稀覯也。《萬年》有道之長,實基於此 矣。
十二月初二日,內閣傳集九卿,宣
旨欲盡蠲三十一年天下直省漕糧。時有謂「正糧之 外,尚有餘米,京師地大人眾,胥仰給焉。若漕糧不至, 京師米價翔貴,於事體未便。」或謂:「此固當慮,只須分 省分年作三年,遞為蠲免。」兩議啟奏。
上以「分省遞蠲」之議為然。尋頒。
諭雲、「比歲各省額徵錢糧業已次第蠲豁其歲運漕 米向來未經議免所有京通倉米穀。撙節支給數載 於茲今觀歷年儲積之粟恰足供用應將起運漕糧 逐省蠲免以紓民力除河南省明歲漕糧已免徵外 湖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應輸漕米著自康熙 三十一年始以次各蠲免一年至江寧京口杭州荊」 州、大兵駐防地方。亦應預行積貯。著將康熙三十一 年起運三十年漕米。各截留十萬石。存置倉廒。令該 地方官敬慎守視。以備需用
《陸友記》:「天下湯泉知名者七:匡廬、汝水、尉氏、驪山、鳳 翔之駱谷、和州之惠濟、渝州陳氏山居。」又云:「燕之昌 平亦有溫泉,而不及遵化之石門。」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百官候宣
詔於天安門。戶部赦江南等九省、山西平陽府積欠 錢糧二百三十餘萬。刑部奏釋繫獄前陝西巡撫布 哈、湖廣巡撫張汧、兵部督捕理事官熊賜瓚。
自平定額魯特後,幅員益廣,西北諸部落盡隸典屬 國。三十七年戊寅時,《憲曆》所列,有杜爾百特、札魯特、 札賴特、郭爾羅斯、科爾沁、土默特、阿祿、科爾沁、奈曼、 烏朱穆秦、敖漢、阿霸哈納、蘇尼特、蒿齊忒、毛明安、阿 霸垓、巴林、喀爾喀、喀喇沁、翁牛特、克西克騰、吳喇忒、 鄂爾多斯、歸化城,四子部落,盛矣哉!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恩。詔「軍民七十以上,許一丁侍養,仍免雜汎徭役。八 十以上者,給絹一匹、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 上倍之。郡縣各撫臣上其數於戶部。直隸九十以上 五百三十五人;奉天九十以上五人;山東九十以上 一千三百三十人;百歲以上九人;山西九十以上二 百五十人;河南九十以上四百五十一人;江南九十 以上一千六十五人,百歲以上三人;浙江九十以上 九百八十二人;陝西九十以上三百十七人;湖廣九 十以上二千八百五十人,百歲以上四人。江西九十 以上五百八十人;福建九十以上三百六十九人。廣 東九十以上五百九十一人;廣西九十以上一百十 四人;四川九十以上一十三人;雲南」九十以上,四百 五十人;貴州九十以上,九十四人。按宋開寶五年,澶、 密、齊、沂、萊、江、吉等州各奏八十以上,呂繼美等二十 九人並賜爵公士。史冊書之,以為盛事,然未有能如 今日之盛者也,故備列之。
《宋九域志》十卷,總三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 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二百三十五首。京、府、 郡、軍名次,所隸縣,縣隸四京者分畿、赤凡二等,外郡 者分望、緊、上、中、中、下、下凡六等,止列地里、戶口、土貢, 餘皆不及進表。自謂文直事核,顧太簡略矣。承議郎、 知制誥、丹陽縣開國子、賜紫金魚袋王存,國史院編 修官奉議郎充集賢校理曾肇,宣義郎輕車都尉李 德芻同撰進。蓋本「唐《十道圖》」、「宋《九域圖》」而為之者。康 熙戊午年奉。
旨令翰詹諸臣修《皇輿表》,倣《史記年表》之例,代為一 格,橫書之,惟詳歷代沿革名號,他皆不及,與此書互 有詳略。
隋大業初,命竇威等撰《區宇圖志》五百餘卷,又命虞 世基等撰《十郡志》一千二百卷。其圖序字極細,並歐 陽肅書。肅,詢之長子,通之兄也
職方總部雜錄
[編輯]《圖書編》:《左傳注》:雲:夢跨江南北,故有南夢、北夢。浯水 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瑯琊靈門,南浯在九疑、零陵。冀 州之浸曰潞,有東潞、西潞。東潞,今之張家灣潞河驛。 西潞,山西之上黨也。東陽,今之金華。西陽,今之黃州。 《山海經注》:東甌,今之永嘉,在岐海中。西甌,即閩越,今 之建安,亦在岐海中。山有東吳、西吳。〈西鎮吳山在隴川〉水有 《東漢水》、西漢水,即此數處,可見各方地名異同,不可 不察。
《春明夢餘錄》掌天下之地圖,而隸於司馬,何也?謹之 也。戰國策士每言「窺周室,則可以按圖籍爭天下。」漢 大將軍王鳳亦云:「太史公書有地形阨塞,不宜在諸 侯王。」然則古人圖志,雖司徒營之,即藏之司馬,祕不 得見,所以弭奸而防患也。蕭何入秦,獨收圖書,自漢 掌之,司空浸以泄露,當時如淮南諸王,皆按輿地圖 謀變。以此知古人之慮遠矣。
《日知錄:書正義》言天地之勢,四邊有水。鄒衍書言:「九 州之外,有大瀛海環之。」是九州居水內,故以州為名。 〈注〉州,古洲字。然《五經》無西海、北海之文,而所謂四海 者,亦概萬國而言之爾。《爾雅》:九夷八蠻、五戎六狄,謂 之四海。《周禮校人》:「凡將有事於四海山川。」註:「四海猶 四方也。」則海非真水之名。《易卦》「兌為澤」而不言海。《禮 記·鄉飲酒義》曰:「祖天地之左海也。」則又以見右之無 海矣。《虞書》禹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據《禹貢》但有一海, 而「南海」之名,猶之「西河」,即此河爾。
九州之名,始見於《禹貢》。《周禮職方氏疏》曰:「自神農以 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以來,德不 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蓋天下有九州,古之 帝者皆治之。後世德薄,止治神州。神州者,東南一州 也。」此荒誕之說,固無足采。然中國之大,亦未有窮其 涯域者。尹耕《兩鎮志》引《漢書地理志》言:「黃帝方制萬」 里,畫埜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而疑不盡於禹九州 之內。且曰:「以今觀之,涿鹿」〈今保安州〉「東北之極陬」也。而黃 帝以之建都《釜山》。〈在懷來城北〉塞上之小山也,而黃帝以 之合符,則當時藩國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漢以 來,如尒朱、宇文之類,往往祖黃帝,稱「昌意後」,亦一證 也。厥後昌意降居,帝摯遜位,至於洪水之災,天下分 絕,而諸侯之不朝者有矣。以《書》考之,禹別九州,而舜 又肇十二州,其分為幽、並、營者,皆在冀之東北,必其 前閉而後通,前距而後服者也。而此三州以外,則舜 不得而有之矣,此後世幅員所以止於《禹跡》。九州之 內,而天地之氣,亦自西北而趨於東南,日荒日闢,而 今猶未已也。《騶!子》之言雖不盡然,亦豈可謂其無所 自哉?
幽、並、營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先儒謂以冀、青二州 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以北至塞外之地, 並則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營則今遼東、大寧之 地,其山川皆不載之《禹貢》,故靡得而詳。然而益稷之 書,謂「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則冀方之北,不應僅數百 里而止。《遼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 代、朔、營州,東暨遼海。《營衛志》言:「冀州以南,歷洪水之 變,夏後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並、營以北,勁風多 寒,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曠土萬里。」或其說之有所本 也。劉三吾《書傳》謂孔氏以遼東屬青州,隔越巨海,道 里殊遠,非所謂因高山大川以為限之意。蓋幽、並、營 三州皆分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攷。
禹畫九州在前,舜肇十二州在後。肇,始也。昔但有九 州,今有十二州,自舜始也。然則謂《禹貢》九州為盡虞、 夏之疆域者,疏矣。
夏商以後,沿上世「九州」之名,各就其疆理所及而分 之,故每代小有不同。《周禮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 為九州。曰「分」,則不循於其舊可知矣。
州有二名。《舜典》:「肇十有二州。」《禹貢》:九州,大名也。《周禮 大司徒》:五黨為州,州有長。〈注〉二千五百家為州。《左傳》 僖十五年,「晉作州兵。」《宣十一年》,「楚子入陳,鄉取一人 焉以歸,謂之夏州。」《昭二十二年》,「晉籍談、荀躒帥九州 之戎。」《哀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國語》:「謝西之九州 何如?」並小名也。陳祥道:《禮書》:「二百一十國謂之州,五 黨亦謂之州。萬二千五百家謂之遂,一夫之間亦謂 之遂。王畿謂之縣,五鄙亦謂」之縣。
《居易錄》:「自明改元行中書省為十三布政司,今因之 為十四」〈南直隸改江南〉而相沿,猶稱「某某省」者,非也。三代以 後,秦並天下,置四十郡。兩漢為十三部。唐初為十道, 開元分為十五道。宋初為十五路,熙寧分為二十三 路。元為十二省。中書省外,嶺北、遼陽等處各置行中 書省,凡十有一。明廢中書省。行中書省南北兩直隸 外,置布政司者凡十有三。故自明及今,止當稱布政 司,而不當稱省。其相沿舊稱,至形於奏牘文章,皆習 而不察也。至河南、京畿等道,則尚沿唐稱
開寶四年,改密州輔唐縣曰「安丘」,蜀州唐興縣曰「江 源」,壽州盛唐縣曰「六安」,廣南恩唐州曰「恩州。」當是去唐未遠,人心思唐,故改之耶。
分野之說,謬悠傅會,予嘗疑之。近見《黃太沖文集》,辨 之甚晰。《路史星次說》一篇,固先之矣。其最與予說合 者,如云:「春秋、戰國,地每變遷,三晉未分,晉果何分?秦 拔西河,魏當何屬?周既東西,何都而直鶉火,陳滅於 楚,何自而入?韓分」云云。終雲要以九州之分為正,此 為直截不易之論。
日下舊聞:《禹貢》九州之名舊矣。《爾雅》「九州,商之制也。」 《職方》「九州,周之制也。」《職方》之冀,小於《禹貢》,則一分而 三也。既有冀而又有幽、並,故幽州多入《禹貢》之青、徐。 其山醫無閭,在遼東,光武時以遼東屬青州,又屬幽 州,非幽州入青乎?其澤貕養在長廣,其浸菑時菑出 萊蕪,《地理志》以長廣屬徐州,瑯琊有萊山,非幽之入 「徐乎?」
《廣治平略》:三河:堯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故稱 三河。三秦:項羽三分關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馬欣塞 王、董翳翟王,故稱「三秦。」「三齊」,謂齊及齊北膠東也。三 楚,淮北沛、陳、汝南二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 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此南楚也。 或曰: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壽春,故 曰三楚。《三吳國經》云:「漢分會稽為吳,與吳興、丹陽為 三吳。」《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 湖為三吳。其說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吳,都蘇、常之 間;漢封之吳,都會稽。」〈即蘇常嘉杭非紹興之會稽也〉三國之吳,初為 會稽太守,封吳侯,即蘇、松、常、鎮、杭、嘉、湖之地,《備記》之 「三梁」,謂南梁、大梁、少梁,「三蔡」謂上蔡、新蔡、下蔡。三苗 在堯時為蠻地,在今日則為中國,乃湖、廣、江、鄂、岳之 三州,故今三州人尚有苗姓。
京畿總部彙考一
[編輯]《京畿建置沿革考 》:《畿輔通志》。〈按:修《志》在康熙二十二年,宣化未改為府,故《志》止稱「八府。」 〉直隸八府,古皆冀州之域。舜分燕以北為幽州,置牧,南仍為冀州。夏、殷省入冀,又為冀州地。《周禮職方考》為幽州兼兗州地。春秋時可考者,有邢、北燕、鼓肥、黎陽、共、鮮虞、赤狄、無終、山戎、潞十一國。秦並天下,置郡,鉅鹿、邯鄲、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皆其地也。漢為廣陽、信都、中山、廣平、河間、真定、趙國諸國,暨恆山、魏郡、鉅鹿、涿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諸郡,魏並因之。晉置冀州、《幽州》、安平國、領八縣,《趙國》領九縣,鉅鹿國領二縣,章武國、領四縣,博陵國領四縣,《河間國》、領六縣,《中山國》、領八縣,高陽國領四縣,范陽國、領八縣,《燕國》領十縣,上谷郡、領二縣,遼西郡領三縣,北平郡、領四縣,廣平郡、領十五縣,《常山郡》、領八縣,魏郡領八縣,頓丘郡領四縣,八府什居其八。隋曰常山、曰汲,曰襄國,曰武安、曰安樂、曰博陵、曰河間、曰信都、曰趙,曰涿,曰上谷、曰遼西、曰北平、曰漁陽,八府又什居其九。唐分置十五部,八府多屬河北道,則有恆州、相州、邢州、定州、深州、瀛州、莫州、冀州、趙州、營州、平州、檀州、薊州、順州、媯州、幽州、涿州、易州、單于大都護府之分地焉。唐末,營、平二州沒於契丹。梁初,劉仁恭父子據幽、燕,繼而為晉王所滅,晉滅梁稱唐。唐末,石敬瑭叛,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賂契丹,資其兵伐唐為晉,其建置變易,不可考已。晉亡,漢繼之。漢亡為周,周世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其他仍未復也。周亡而宋受命,分河北為東、西二路。宣和間,遣使攻遼,取石晉所沒之地,金人止以薊、景、檀、順、涿、易六州二十四縣來歸,遼將張玨又以平州來降,後復為金所取。靖康後,冀地盡沒於金。金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領之。順天即其析津府,號「中都。」統府一,節鎮一,刺史三,郡九,縣四十九,後改大興府。永平即其南京,後復為平州。興平軍,保定即其順天軍,隸河北東路,後改屬中都。海陵「河間,仍曰河間,為河北東路。」真定即其鎮州「成德軍節度,後改府,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順德即其邢州,置安國軍節度。廣平為邊地,置防禦使。大名即其安武軍府,後改總管府,以附近十二猛安隸焉。元立中書省行中書省,分鎮藩服路。「順天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後改中都,再改大都,置留守司,又置大都路總管府,永平改曰興平,昇平欒路置總管府,設錄事司,尋復改為永平,升保定為順天路,置總管
「府,後改保定路,設錄事司。」 河間路置總管府,真定路亦置總管府。順德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又分洺水之半,於武道鎮置總管司,以武道鎮置廣宗縣,後又以洺磁自為一路,順德為順德路總管府,廣平置邢洺路總管府,後為洺磁路,再升廣平路總管府。大名因舊名為總管府。明洪武初,設北平布政使司。太宗靖難,建都北平,為北京,統順天、永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八府,通、昌平、涿、霸、薊、灤、祁、安、易、景、滄、定、冀、晉、趙、深、開、延、慶、保安十九州,大興等一百一十二縣。順天府為京兆郡,置大寧等都指揮使司,領各衛所。嘉靖間,以易州、昌平州、通州為三輔,設經略使。而總督、巡撫因地特設,不常所治大約以邊防為重焉。
皇清因之。順治十六年,省順天府之漷縣入《通州河》。
間府之興濟入青縣,真定府之阜平入曲陽。《行唐》裁大寧都指揮使司,留「左衛」 以統之。領州縣共一百三十一。
京畿疆域考 畿輔通志
[編輯]京畿疆域圖
東抵
盛京界
東北抵
盛京界
西抵山西省界
西北抵山西省界
南抵河南省界
西南抵河南省界
東南抵山東省界
北抵長城
廣二千里,袤一千八百里。
形勝附
[編輯]《禹貢》註:「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
《周禮·夏官》:「其山鎮曰常山,其藪澤曰昭餘祁,其川滹沱,其浸淶易。」
《史記》:「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湖、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碣石、雁門之饒。」
《漢書·地理志》:「其名山:林慮、白鹿、封龍,井陘、碣石、常嶽。其大川:漳、衛、滹沱。」
魏劉邵《趙都賦》:「洪川巨瀆,黃水濁河,發源積石,徑拂太華,灑為九流,入於元波,天浪水府,百川是鍾,包絡坤維,連溥大濛。」
《六典》:「東至於海,南迫於河,西距太行,北通渝關、薊門。」
《金史》:「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
《元史》:「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駐蹕之所,非此不可。」
《輟耕錄》:「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師,以為天下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萬歲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縈畿帶甸,負山引河。壯哉帝居,擇此天府。」
《劉誠意文集》:「元主中夏,雖因其邇於陰山以定都,而地形之強,實甲天下。撫據全盛,幾將百年。」
一時文章,亦頗有奇氣,未必非「山川形勝、風氣之觀感有以助之也。」
《明輿地指掌圖》:京師形勝甲天下,展山帶海,有金湯之固。
《大學衍義補》:「太行自西來,演迤而北,綿亙魏晉燕趙之境,東極於醫無閭,重岡疊阜,擁護而圍繞之,不知其幾千里也。其東則汪洋大海,稍北乃古碣石,稍南則九河故道,浴日月而浸乾坤,所以界之者又如此其直截而廣大也。況居直北之地,上應天垣之紫微,其對面之案,以地勢度之,則泰岱萬山之宗,正當其」 前。夫天之象以北為極,則地之勢亦當以北為極。《易》曰:「艮者,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離》,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今之京師,居乎艮位,成始成終之地,介乎震坎之間,出乎震而勞乎坎,以受萬物之所歸,「體乎北極之尊,嚮乎離明之光。使萬物之廣,億兆之多,莫不面焉以相見。則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者,莫不在於照臨之下。」 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心,未有過此者也。《明一統志》:「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天下。」
《景物略敘》,「北宅南向。威外福中,玉食航焉。捶勒九邊,橐篋四海。陰陽異特,眷顧維宅。流泉膴原,士烝民止。」
《長安客話》:「國家建都幽朔,毋論山川峙濯,險甲寰區。而紫荊扼蜚狐之吭,居庸拊上谷之背,山海掣元兔之肘,其因地利而盡人謀,可謂千古石畫。」
《吾學編》:「京師負重山,面平陸,地饒魚鹽穀馬果蓏之利,又轉東南之粟,財貨駢集。天險地利,足制諸邊,汴洛、關中、江左皆不及也。」
《鳳洲筆記》:「北京雖號稍東北,南與餉遠,然左滄海、右太行,風氣敦厚,長安之下,此其最也。」 湧幢小品:「京師前挹九河,後拱萬山,正中表宅,水隨龍下,自辛而庚,環注皇城,繞巽而出,天造地設。」
《職方圖考》:「京師扆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真定以北至於永平關,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口、古北口、黃花鎮,險阨尤著。」
《治平略》:北京,上應天辰,以象天極,南面而聽天下,天險地利,甲於關中。
《雞肋集》:「居庸曹王大安黍谷崆峒之山,環抱如箕,而燕城峙其中,其池如掌。」
《莊渠遺書》:「大地之脈,咸祖崑崙,而南北二絡最大。北絡極於幽燕,大河至此入海,與鴨綠江會。東有下沙,此山水一大交會也。其北崇岡千疊,其前坦平千有餘里,泰山聳於南,誠國家萬年之基也。」
《圖書編》:「漢唐宋皆並建兩京。漢唐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宋以汴為東京,洛為西京,其地皆相去不遠。高皇帝定鼎金陵,文皇帝遷都金臺,則跨江南、河北而各為一大都會。蓋天下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於西北而金臺為其樞。並建兩京,用東南之財賦,會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矣。」
京畿星野考
[編輯]《周禮》「保章氏」 註:「尾箕,析木,燕幽州。」
《史記》:「尾、箕,幽州。」
《漢書天文志》:「燕地,尾箕分野,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張衡云:「五車東北星曰天獄,主辰星燕、趙也。」 《唐書天文志》:「尾、箕,析木津也。」 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其分野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河間、涿郡、廣陽、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樂浪、元菟、北燕、孤竹、無終等地。今為順天府、永平府境、保定府、河間府北境及宣府。
《石氏星經》「北斗第六開陽星,主燕。」
《宋史天文志》:「天市垣,東垣第三星主燕,第九星主九河,西垣第十星主河間。」
牛女下十二國星,楚南一星曰「燕。」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