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十三卷目錄

 順天府部彙考十六

  順天府古蹟考二

職方典第二十三卷

順天府部彙考十六

[編輯]

順天府古蹟考二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

良鄉縣

廣陽城 在縣東北。漢舊縣,齊省入薊縣。多寶塔 ,隋建,在燎石岡上。五級玲瓏,高十五丈,圍十丈,四門,十二階級。唐尉遲敬德重修。五古城 ,在縣東三里許,燎石岡上。五城分列,各去里許,修築無考。

黑狗臺 在縣南五里許。相傳金時里人王恭畜犬甚馴,出必隨。一日,恭醉臥於道傍草間,野火延燒犬身,浥鹽溝河水以濡其草。恭寤,見草盡濕,始知火滅由於犬,而犬以力竭斃矣。遂負歸,築臺葬之。

觀蓮池 即琉璃河下流分出也。在邑南三十里立教村西。金狀元梁斗南種蓮於此,廣六頃,今淤平成陸。

固安縣

臨鄉 舊城名,周惠王與燕臨鄉即此,後省張華宅 。范陽曰:張華宅者二,其一,蘆溝河北岸,指是焉耳,更無址蹟可尋。其一,固安縣東北八里張華村頭,村人指石井欄八角焉,曰故宅處也。村今多張姓,雲是華後,亦不復有博辯強記其人者。蓋華范陽故有二宅,皇初中,居隱約而賦鷦鷯。及太康中,則出督幽州,非舊也。嘗徙居,載書籍三十乘。及元康中,華難將作,晝夢屋壞,朝見劍穿屋飛去者,雒陽監省舍,非范陽屋矣。劍當即豐城所得之。《干將傳》曰:「華被害,失干將所在,已飛去,不應更一劍也。」 華事載《晉書》及。

《固安舊志其所著博物志》
今猶有傳固安戶冊

[編輯]

有曰張華里者,萬曆中,縣令胡其俊編審次,重其姓諱,更唱曰「賢」 ,今則編張賢里矣。

武陽城 ,在縣西北。燕昭王築,今廢。

韓侯城 ,在縣南,即今韓寨營。

方城 在縣西南,今為村。二城始築莫考。雀臺 ,在縣西十八里。高丈餘,廣平數百步,相傳趙李牧將臺。

歇馬亭 在東嶽廟前,元至元十年建。

陽鄉城 ,漢舊縣,晉改「長鄉。」

黃金臺 後人慕易水燕昭王之意,亦築臺於此。又《水經註》雲「固安有黃金臺」 ,今廢。

永清縣

淮陰城 ,在縣西八里。漢韓信平燕時所築,遺址未湮,邑人立廟其中。

六郎城 ,在縣信安鎮。楊延昭故砦。

自來鐘 在縣譙樓上,篆文斑駁莫辨。《路史》云:「唐貞觀末,桑乾河決,土人得一鐘於水涘,遂呼為自來鐘。」

「文丞相館 」 宋文天祥北上時館此,達旦不寐,題詩壁間。

金輪石幢 ,上刻「周聖曆年造。」

劉越石壇址 晉太尉劉琨進兵屯信安,冀圖燕薊,築臺與段匹磾歃血同盟,翼戴王室。壇在拒馬河之陰,其址尚存。

東安縣

安次城 ,在縣西北。漢舊縣。唐武德間,移治石樑城。

常道城 ,在縣西北。魏文帝封宇文英為常道鄉公,即此。

石樑城 在縣東南。唐武德移安次縣治於此。東安廢州 ,在縣西北。金以前皆為縣,元陞為州。明洪武三年,避水患移今治,舊州城廢。安壚 ,黃帝時已有之,在常道城。

盧王屯 在常道鄉東南二十五里。漢盧綰屯兵處。

飛虹橋 在安次南。漢元狩二年建,劉琨曾飲此。

長慶宮 ,舊在廣平淀,遼天會三年,移安次南五十里。有大石橋,以受宋諸國之禮。今「次平屯」 ,其舊址也。

崧州城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遼稱「城古喇王店」 ,即今機察王是也。

《修市 》漢名「安次修市」 ,在古縣。

行市 漢立縣在此,至遼時移耿就橋。

「飛空故里 」 即僊莊,在安次縣南九十里。一說在半截河之南。

馬莊 在縣治西十五里。遼人牧馬之所,今「馬子莊。」

尼姑口 ,何承矩言:「自淘河至尼姑口,屈曲百二三十里,天設險阻,真地利也。昔人講水戰之地,大為要害。」

印臺 一名「砥柱臺」 ,在縣南東沾港半截河之西。北接九河,南連大海。

省抑宮 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妃嬪之有犯者。繚以高墉,錮以重鎖,置契丹軍千人以守之。元至元六年,囚後於東安州,是也。今名「皇后店。」 初為安次之邊防,今屬武清縣境。

待清樓 在安次北王禮村渾河東岸。元皇慶元年建,常駐此。修決河防,行勞工禮。

二士樓 在行市南,宋楊存勖、周伯藎二士講讀之所,有「志欲靖蕩中原,聞元已入承大統,棄業而遯,不知所終。」 其樓相傳為元人所毀。《香河縣》。

晉王莊 在縣北十五里。世傳李晉王克用率眾歸唐,明宗給地一區,即此。

古城 ,在縣北五里。唐太宗東征,築以屯兵。今存遺址,猶高五尺。

義井 在縣東五里。世傳本莊苦無水,唐太宗征高麗至此,軍馬渴甚,突然見井及二石槽,槽水清且甘,足一軍用,至今賴之。其槽一名「天槽」 ,一名「地槽。」

香河 在縣東里許,俗名「長溝。」 雖盛暑時,掬之覺有微馨,邑之名由此。

鐵佛堂 ,在縣東南十六里,舊有《鐵佛像》,極高大。鄉人夢欲別去,因以鐵索繫佛手,其佛遂之東光。彼處缺一手,此處僅存一手。

香城塔 在縣南二十里。

白塔 在縣東北二里

百家灣 在縣北五里。俗傳舊有一村,聚姓百家,一家陰行善事,夜夢神人謂是村誤吞龍魚,村東石獅眼紅,「村當為沼,汝宜速避。」 人以為妄,有好事者以紅脂塗獅眼紿之,夫婦亟徙去。有頃,黑霧四塞,村果陷,故名百家灣。形如半璧,深不可測。至今晦冥猶聞雞犬聲。《一統志》云:「雲霧四起,常聞有雞犬之聲者。」 即此也。

通州

平谷城 ,在州北。漢舊縣,屬漁陽。

安樂城 ,在州西北。漢舊縣。見杜氏《通典》及《方輿勝覽》。

古城 在州東八里甘棠鄉。周匝四里。相傳為前朝駐兵處,即漢潞縣故址。

燃燈佛塔 《景物略》曰:「古有曰佑聖教寺者,今通州學宮也。宮牆外片地,故塔存焉。塔級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圍百四尺,中空供燃燈。古佛塔今剝盡,所存膚寸,則金碧琉璃也。今人自謂曰『文巧已然。此古塔工花紋,妍色澤,後人實莫及。佛,石佛也,石面亦剝盡,復存其壞未裝時,塔有碣,楷書續續字間存。周某號幾年』」 ,矜古者相譁淆,曰「成周也。」 佛法入中國,先漢明帝時殆三四百年,不知此北朝後周宇文氏也。成周無建號,亦無今楷書。塔別存石一方,唐貞觀某年尉遲敬德修。又一方,元至德某年篤烈圖述再修。塔頂一鐵箭貫之,傳為金將楊彥升射者。天氣清霽,塔影飛五里外,現白河,水面蠕蠕搖搖然,而旁近河乃無影。

通潞亭 在州東南,王莽置。

《崔氏園亭 》原屬漷縣南小安村,相傳邑人崔禮仕金為四鄉教授,金亡隱居於此。

晾鷹臺 原屬漷縣西南二十五里,高十數丈,周圍一頃,上有石碑,「元主駐蹕處。」

將臺 有三:二在州西土阜,高半里,廣方半里。明洪武初,徐達師至通州,築臺駐軍。或曰「唐薛仁貴征遼駐軍。一在城北,通京師東直門中路,俗傳慕容氏拜將臺。」

虛糧臺 在甘棠鄉堤子裡,有臺十餘座。相傳趙德鈞拒契丹,因軍中乏糧,築此臺以張聲勢。長城岡 ,在城北二三里許,俗傳秦蒙恬所築長城遺址,恐非。

牧羊臺 在州城南。詳見《飲羊河》。

沙墩 在城南,沙如山阜,亙古不散。

乾水門 ,在舊城西門迤北,門已砌塞,門外有額書「成治門」 三字,今作火藥局。

倒馬坡 在城北安德鄉。相傳明都司平安倒

馬處

海子 在德安鄉,水闊頃餘,相傳「平都司馬」 陷於此。

神潛故宮 在城南二十里,遼后妃從獵行宮也。遺址尚存。

放鷹臺 在城西四里。相傳遼主遊獵所築,遺址尚存。

覓子店塔 。在城東南二十里。始建莫考。塔下有泉通海,僧欲募甎修塔鎮之,未就。《隆禧觀碑 》。在大都東南數里,漷州地。漷州本漢泉州。

《通惠河碑 》元翰林歐陽元文碑略「首導昌平白浮之水,次緒太行西山之麓,會馬眼等諸泉,瀦為七里河,東流入自城西水門,匯集成潭。又東並宮牆,環大內之左,合金水河南流,東至潞水之陽,南會白河,又南會直沽入海。凡三百里,是為通惠河。置閘二十有四,延祐中,易木以石雲。」

南臺 在舊城南關,土阜寬平如臺。

「獨秀」 園亭 在州北二里。遼司徒郭世珍建,今廢。

新店石閘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今廢。

柳林 在州西。元主於至元十八年如漷州,又如柳林。自後建行宮於柳林,為遊畋之地。棗林 ,在州西北。元至正十八年,山東賊毛貴攻漷縣,至棗林,遂掠柳林。

長城 ,在州東北一里。南抵武清,北接通郡,即「長堤」 之異名也。

下店 在潞河東

三河縣

英城 ,在縣西北三十里,耶律英公城也。古城 在縣東三里。

明道堂 在儒學內,金時建。元因舊址改為講堂,今為「明倫堂。」

武清縣

泉州城 ,在縣東南四十里。元順帝嘗幸此,遺址尚存。

始皇堤 在縣西三里,延袤數百里,相傳長城遺址。

元帥府 在縣治東,即武清衛,今廢。

帥府家廟 在縣東南隅。明改為儒學。嘉靖十六年,知縣趙公輔遷學於縣治之南。嘉靖二十二年,霸州兵備副使楊大章復遷於城。舊學宮毀於城外,學田入豪右。舊《志》之失也,從茲始矣。甘泉 在縣治內,泉水多苦,惟舊學隆興寺、城隍廟、龍王廟四泉皆甘,而學泉為最。今舊學廢泉涸,今止存龍王廟泉,餘俱廢。

田村塔 在縣東北五里,即今「白家屯塔」 是也。古城 在縣東十里,即今舊縣。

三角淀 在縣南八十里,舊有城池,雲霧朦朧,漁人每見城形四起,城門宛然。

寶坻縣

梁城 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梁劉仁恭築,即今梁城鎮。

秦城 在縣南十里。內有舍利塔。金大定十年重建。《志》云:「前大安時建。」

紅心堤 在縣東南二十里。秦始皇所築以望海,長百餘里,雖海水盛,潮不沒,亦奇觀也。歇馬臺 在縣南五里。相傳金章宗駐蹕處。義井 在縣治前,今廢。

蘆臺軍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後唐同光中,劉守光、劉守文相拒所置。天祐十年,晉王拔之,有臺一座,俗名「將臺。」

淤泥河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唐將羅士信征遼,高開道失陷於此。

糧河 在縣南五里,古運河故道也。元世祖以越海不便,塞之。今河形尚存。

舊縣治 ,在縣東門內大覺寺處。金大定十二年,王。請幫助識別此字。創,後遷今所,鹽使司 乃後唐榷鹽院也,故址即今儒學。《透靈碑》 在廣濟寺,遼重熙五年立。

朝霞寺 舊有《朝霞晚照》之景,今廢。縣西「朝霞寺」 ,非其故址也。

馬跑泉 在北塘口海堤北,有泉泓然如馬跑狀。土民曰:「唐王出兵至此,人馬皆渴,眾水鹹鹵不可食。馬跑地,得泉甘美,異於他水。泉雖一勺,挹之不窮。」 至今居民遠近胥取資焉。

海口雙臺 在北塘口。明崇禎間建。登臺眺望,風濤浩瀚,煙波無際,洵宇內大觀。

昌平州

軍都城 ,在州東南四十五里。漢縣,元魏移治。

於東北二十五里

芹城 ,在州東三十里。

宣中城 在州內,學與「演武場」 即其故址。舊昌平城 在今城西八里,居民宛然。

古長城 ,在鎮邊長城嶺,秦築。

鞏華城 在昌平州

諫議書院 在州西南五里。元泰定間,為唐諫議大夫劉蕡建。

沮陽故城 ,在州治東南四十里。

古城 有二:一在州西十七里,一州東三十里。雙塔故城 在州西南十八里。

大口故城 ,在州治東南五十里。

「仙人棋 」 ,在州西北五十里駐蹕山巖下。棋枰棋子,方圓完好,可取可置,但推之不動,亦奇蹟也。

鐵釜 在州北二十里老君堂,時現時沒,移之不動,擊之不碎。

章宗房 在駐蹕山。金章宗常遊息於此。石屋天成,下有石床,繞以流澌。

古疑城 ,在州治西北二十五里,南小口之西。相傳遼蕭後曾屯兵於此。

「拴馬樁 」 相傳為楊六郎拴馬處,在馬跑泉上。祭堂 舊在溫泉之上,今圮。

棲雲嘯堂 在州西南三十里,駐蹕山之南,高二丈許,正北有石梯可上,傍刻「棲雲嘯臺」 四字。金章宗建亭於此。

誦經臺 在銀山。唐鄧隱峰誦經處。

半截塔 在州東南四十里,高丈餘,本小末大,半欹土中相傳為「飛來者。」

石經幢 一在州昭聖寺,唐沙門不空譯,《劉詔書》。一在舊昌平大街東,沙門佛陀波利譯。「灌頂石 」 ,危聳陡立,莫由攀躋。上有青石塔三座,大鐵瓦數片,長可三四尺,唐僧灌頂國師遺跡。

《一人石 》在神嶺上,其石浮臥,大可丈許,一人偶撼之,便動,數人極力推之,絕不動,仍一人則復動。

灌酪石 在駐蹕山前。相傳,金章宗在此打毬,自曰:「奈無人見。」 須臾群石皆起,帝以酪灌之,石頂皆白。至今猶有跡存者,故名。

仙枕石 ,在居庸關,形類枕。上刻「仙枕」 二字,傍刻呂賁書。世代莫考。

燕窩石 ,在居庸關東山之巔,形類盆,下刻「燕窩」 二字,相傳遼蕭後梳洗之處,又名水盆石。范陽荒石 ,在永安河邊,上刻一犬吠,二鳳之狀,傍有「范陽荒石」 四字。

掛衣樹 在州東北七十里銀山,為唐鄧隱峰掛衣處。

竇槐 在州東北十里龍虎莊。相傳為禹鈞讀書處,槐其故物也。偉幹輪囷,廣可數十圍。中空墁以白堊,地布以甎,能容八九人坐而飲。虯枝蓊薆垂至地,若墮若升。好事者以漆杖撐之,奇特為甚,多遊人題詠,近為屯丁爨下物矣。惟兵部尚書劉餘佑石刻尚存。

石室 在居庸關東,戶牖扇扉悉石也,為古之候臺。

長陵衛 領七所在州城內東北,今廢。

獻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西南。今廢。

景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南,今廢。

裕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東,今廢。

茂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東,今廢。

泰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東南,今廢。

康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東南,今廢。

永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正西,今廢。

昭陵衛 領五所在州城內正東,今廢。

定陵衛 領五所。以下有衛無署

慶陵衛 領五所無署

德陵衛 領五所無署

思陵 無衛

都察院 在大街西,今廢。

西察院 在州治西近城牆下,今廢。

翰林院 在儒學內,劉諫議祠後。凡內翰陪祀到州,必宿於此。今廢。

六科 在州譙樓西北,今廢。

十三道 在文廟,今廢。

順天府 在北城下,今廢。

太僕寺 在《十三道》西,今廢。

通政司 在《十三道》西,今廢。

刑部行臺 在六科東壁。

戶部行臺 在州口南,今廢。

光祿寺 在譙樓南大街東第二巷,今廢。

吏部四司 在東察院西壁,今廢。

八景《天峰拔萃 》按州東十八里東山口之內為天壽山。其山不甚大,水繞山麓,清奇可愛,一登山望,遠近盡在目中。相傳明成祖卜陵時,在此祝萬壽,因名。嘉靖十五年世宗幸陵,偶經此山,覽其勝概,在此山頂起建圓亭,玉石欄干,金碧輝映,週圍甎砌,旋梯而上,宛然仙境。帝復親題「聖蹟」 二字,顏其額,因隤廢已久,今易以《陵闕晴霞》。

石洞《仙蹤 》:按州北十五里紅門內之東有仙人洞,在山腰間,石梯而下,洞石皆倒垂奇怪,下為平地,洞內西壁有一門,高四五尺,闊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近門上有一大石鐘,倒縣可畏。門之內少入轉而南,如夾道深黑不敢前,觀者咸稱奇異,因「仙蹤」 二字無指,今易「松濤」 二字。銀山鐵壁 :按州北五十里為銀山,上有松菴,下有古寺。山之極高峻處名「中峰。」 頂下瞰城市,屋宇如彈丸。山之中麓有石如壁,其色似鐵,巍聳特立,迥出雲霄,殊為奇觀。昔為唐僧鄧隱峰藏修之處,今有隱峰石刻《銀山十詠》尚存。虎峪輝金 按:州西十數里為虎峪,下有土岡,名小金山,在西山口之內。其山岡不甚大,日午人過山下,衣面映如金色。勝國時有官兵防守,今撤。

《龍泉漱玉 》按州東南五里有龍泉山,上建都龍王廟,山之東麓泉湧山下,石竇瀠迴如玉,噴吐清洌可愛。州之遊觀者無間四時,蓋以此為便雲。

安濟春流 :按州南三十里沙河店有安濟橋,橋跨河流,漁舟往來,春沂可愛。河之東由史家橋以達潞河,每遇大雨,時行水長,往往客舟直扺此橋,今一望荒涼,易以請幫助識別此字。崖雙請幫助識別此字。《居庸霽雪》 按州西三十里為居庸關,而關居州之上遊,關內道由中而上,公私房舍分列兩山,數級而上。每遇雪霽之後,登城而望,悉如銀錦層鋪,頗壯嚴關之麗。

松葢長青 ,按州東門外,乃勝國時備補各陵樹栽,今已斫伐無餘,易以「神嶺千峰。」

順義縣

南河舊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

呼孥舊城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鄧禹子調屯兵處。

軍都舊城 ,在縣西三十里義店北。

土垠舊城 在縣北門外里許。

安樂郡舊城 ,在縣西北六里。良牧署。

密雲縣

漁陽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秦發閭左戍漁陽,即此。

共工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即舜流共工處華林莊。

天柱莊 俱在縣南十五里黍谷山,遼時建。亭臺池沼為遊息之所。

金溝館 在縣東北五十里。宋王曾上契丹書,由檀州至金溝館,即此。

安樂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後漢置安樂縣,址存。

黍穀院 在縣風臺之南。即鄒衍《分別黍穀》之處。

看花臺 在縣西大水谷三十里。蕭後登臺賞花,址尚存。

釣魚臺 在縣東北五十里共工城東三里。俗傳共工遊息處。

土垠縣 在縣東一百里陳宮山下。今址存。鄒衍廟 在縣南黍谷山。衍吹律於此,址存燕山。竇家莊 在縣東四十里。後周人竇禹鈞修德積善,五子登第。

元太子寨 ,在縣北三十里平頂山上,址猶存懷柔縣。

風臺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北屋莊。鄒衍祭風之處。上有風洞,洞口風聲凜冽,身不敢近。至今土人祭賽。

漿水洞 ,在縣東北百餘里深山中。洞旁出水如漿,酌之不絕,不酌不溢,旁有人掌痕,俗曰「佛掌」 也。

燕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

廟城 去縣甫五里,不知築於何代,俗傳「蕭後家廟。」

仙臺 在縣東十里,高十餘丈,下有深洞。「孤臺 」 ,在縣北三里,高十餘丈,舊有金勝寺塔一座,俱廢。

涿州

考證

欒城 ,在州東二十里,遼時築。

田城 ,在州東二十里,遼時築。

西鄉城 在州西北二十里。又名都鄉。漢縣。樓桑村 在州西南十五里,道右。大桑高五丈,層陰如樓,蔭可十畝,漢昭烈故居也。昭烈兒時,與宗中兒戲桑下,指謂「帝王羽葆」,後因名村。經千五百年矣。今樹無存。旁有昭烈古廟。唐建寧五年建。按:《昭烈本傳》,幼指桑樹言日:「吾當乘此羽蓋車。」 叔父止之日:「汝勿妄言,滅吾門也。」 今《志》云云,失其語氣。

張桓侯故居 ,在州東北數里。又西五里有桓侯洗馬潭。

酈亭 在州西南樓桑村南三里,後魏酈道元故居。按《夢餘錄》:道元《水經注》云:「酈亭溝水,上承督亢溝,歷紫淵東。餘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歷茲水,其水東南流,名之為酈亭溝。」 道元蓋世居於此也。道元襲父範永寧侯爵,執法清刻,治尚威猛,歷有能稱,好學,博覽古圖書。所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卷,行世。

邵村 在州西北十里,康節故里。

北臺村 在州東三里。宋太祖故里,今為「清涼寺。」

姚莊 在州西北里許。漢桓侯張飛生於此,遺址尚存,行人呼為「張飛店。」

督亢陂 在州東南十五里。燕太子丹遣荊軻獻《秦王圖》,即其地。陂有故亭址,高丈餘,周七十餘步,土人稱之曰「督亢亭。」 今名海龍祠。

汾門 在州西南十里,對長城門,謂之汾門。《史記·世家》:「孝成十九年,趙與燕易以龍兌、汾門與燕,燕以葛城、武陽與趙。」 即此。又謂之梁門。易水東分為梁門坡。

燕昭王臺 ,在州西南五十里。昭王嘗求仙於此。臺東有三峰,甚高峻,「騰雲冠峰,高霞翼嶺,岫壑沖深,含煙鎖霧。」

展臺 在州西南。相傳燕昭王嘗展禮於此。華陽臺 ,在州城內。舊傳燕太子丹與樊將軍置酒華陽館,出美人奇馬,即此處。

廣陽城 在州西南十五里。後漢劉良封於此。鐵柱 ,在州西北三十里。大禹治水,嘗纜舟於此,其山遂名「鐵柱。」

漢《崔寔頌德碑 》。在涿州,大鴻臚袁隗撰。寔字真長,桓帝時為尚書,免歸,著《月令》十二篇。《晉康王碑 》在涿州。

《范陽王虓廟碑 》在涿州。

《范陽王誨碑 》在涿州,孝武帝太元九年,唐《紫陽觀碑 》,元宗御製。在涿州,道士邊洞元修真成仙於此。

《重修蜀先主廟記 》,金王庭筠書。在涿州先主廟中。

房山縣

賈島庵 在縣西南十五里,唐賈島宅,址尚存。《景物略》曰:「房山縣南十里,睪然而土埠,唐詩人賈島墓也,榛蕪不可識。弘治中,御史盧某訪得於石樓村,讀仆斷碑,有據,乃植碑闢地三畝,大學士李西涯別樹一碑記焉。」

五侯村 在縣西南二十里。漢光武封王興五子為侯,居此。

「玉室洞天 」 在縣北七十里。張良辟穀處,有獨橋、十八灘。

鐵鎖崖 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夏禹王治水於此,今斷崖上尚有鐵練下垂。

大安館 在大安山上,五代劉仁恭建。仁恭師方士王若訥,學煉丹羽化之術,遂創宮觀,置「玉河縣」 以供給之。

瑞雲宮 ,在縣西北二十餘里。金太祖陵側,址尚存。

文靖書院 在縣西南七十里。祀元容城郡公劉因因,容城人,文靖其諡也。時考亭之學未行於北,而因獨窺其奧。因之弟子總管趙密、教授賈壤得因之說,以教房人,乃建書院,與祠奉之,取其諡以為賜額雲。

金章宗歇涼臺 在縣西二十里茶樓頂上。呆漢臺 在縣北十二里,上多雲霧。世傳曾有仙人著棋於此,有樵夫旁觀,爛其斧柯。

龍門臺 在縣南二百里。四面皆山,澗深莫測。內有一竅,上建龍神廟。

皇后臺 在縣西南二十里。臺下有《龍潭碑記》存焉。

釣魚臺 在縣西北二十里。馮賢隱退,垂釣於此。

《隋房山石經 》。「開皇中,釋靜琬鑿石刻經一藏。」

僅成而卒。唐、宋皆有續刻。

香樹林 在縣內

霸州

南關城 ,相傳趙武靈王築,因朝鮮有關城,加「南」 字。

益津城 在州治東。金置縣,明省入州,址存。平曲城 ,在州東二十五里。漢景帝封公孫渾邪為平曲侯,即此。

信安城 在州東五十里。五代周立寨於此。宋升為信安軍。金降縣。後置鎮安府。元省。今廢。坼城 ,在州東八十里。宋楊延朗屯兵處。明更曰「策。」

三榷場 宋端拱二年,詔雄、霸、安肅軍置三榷場以貿易。

狼城 ,信安城三十里。

舊運河 在城南二里許。元之漕河故道,下達天津,今淤。

益津關 ,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後周復以其地置霸州。

草橋關 在城北一里。宋遼分界處,楊延朗建。淤口關 ,在城東五十里。周顯德六年置,今廢。雙柳二寨 ,在城西南八里。二寨東西相去十里。

莫金口寨 ,在城南十五里。漢公孫弘所封之地。

莫金橋 宋楊延朗建

蘇家橋 在城東二十里。相傳宋蘇洵建,引馬洞 楊延朗治自州城,中通雄縣,相傳延朗潛以出師者。

益津書院 在城南《宮家莊》。《元宮君》。請幫助識別此字。建合韓、謝二莊子弟肄業其中。時學士黃縉《記》。

護城井 在州城中,沿城共井七十有二,宋楊延朗所鑿。值隆冬,甲士汲水澆城,敵疑不敢進。今廢,僅存者,郡人汲焉。

石橋 在信安鎮北,宋楊延朗建。

霸臺 周、宋時將臺,在州治後,今圮。

文安縣

廣陵城 ,在縣北十七里。《五代史》云:「劉海蟾,廣陵人」 ,即此。又為宋積粟處。

舊文安城 ,見《後漢書文安令度公傳》。在今縣東北。有漢令趙夔祠。

相公莊 唐工部尚書張仁憲故里,有碑,有祠。雀臺 在縣西十八里。相傳趙李牧守邊時築。匏瓜亭 在縣西一里許,元時侍郎趙文清公故里。

「《大觀閣帖》碑 」 在縣儒學內,宋徽宗手臨上石。「蘇橋 」 在縣北四十里河邊。宋蘇洵曾為文安簿,此其故蹟。

雙檜 在縣東門外月巖寺後。蒼虯古鬣,並立干霄。相傳為漢時所置。

孟母臺 ,在柳河下。有洞,深莫測,傳為宋將孟良藏母處。

長城 在邑東南,延袤幾百里。其創建無考。然秦始皇起自臨洮,迤東至遼海,築長城。戰國趙武靈王亦築長城。今韓村有元敕建法雲寺碑陰曰「寸金堤畔古佛堂。」 當是燕、趙之界域也。《宋史》:文安有劉家渦、刀魚口、莫金口、阿翁、雁頭、黎陽、喜渦、鹿角八砦。元豐四年,割鹿角砦屬信安軍。政和二年,改劉家渦砦曰安平,「阿翁」 ,曰「仁壽鴈頭」 ,曰「和寧,喜渦」 ,曰「喜安。」 八砦皆趙宋所置,以備不虞者。

大城縣

《舊城 》:相傳城北土壟迴折處。

麒麟窪 在縣北里許,耕牛產麟。

仙人洞 在縣南。昔年洞開,人入,深不可測,後失口,尋不可得。

孝順窪 在縣西。相傳唐太宗征高麗,萬馬飲此不涸,故名。

鳳凰臺 在城南,春日晴明,堪以遠眺。

五龍潭 在玉皇廟後。匯水半畝餘,見五龍出沒,今涸。

清風井 在縣西牛村,因牛烈女投井全節得名。

保定縣

二里城 在縣東北。宋時積糧於此。

將臺 在縣西南,楊延朗《演武》處。

桃花寨 ,去城三里,相傳宋楊延朗築,今稱為「桃花漫。」

柏木橋 在城南二十里。相傳舊有何行者病涉,將河濱古柏數丈餘倒植河中,往來競渡。張青口 眾流中一凸,千艘來集,為三府行鹽。

要地

父沒寨 ,在城西八里。楊延朗守平戎時,感父業死於敵,祭父於此,今稱「寨上。」

六郎洞 ,在東關。古傳通數十里,今失其處。殺虎嶺 在縣南高岡。世傳有樵者遇虎,與𩰚執擔搏之,因名。

薊州

博陸城 ,漢封霍光為博陸侯。薛瓚曰:「博陸城在漁陽。」 見《水經》。

雄武城 杜詩云:「禰山北築雄武城。」 即此。舞劍臺 在州盤山嶺西,有李靖庵,峰高二里,頂廣四丈而平。相傳李靖伐高麗過此,舞劍處。臺石特堅,不可鑿。有唐李從簡來遊,刻數字,字各徑五寸。

石鼓 在州燕山。懸崖旁有石如鼓,去地百餘丈,大如數百石之囷,石樑貫之,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擊鼓狀。俗傳石鼓鳴地有兵,唐太宗征朝鮮,擊以聚兵。後人建寺於此。

銅馬洞 ,在舊燕城東南隅,即古薊城之門。慕容雋得奇馬,鑄銅像之,置之此,後以名門。北平城 ,在州。《括地》云:「在漁陽郡東七十里,即漢右北平。」

避暑亭 在州西北五里。金章宗避暑於此。竇氏莊 在州東五里,五代周諫議大夫竇禹鈞故居也。莊南建義塾四十餘楹,聚書數千卷,禮文儒,延置師席。凡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者,聽其自至,貧無供需者咸資之。士由此登顯貴者接踵。

薊丘 在舊燕城西北隅,即古薊門也。丘舊有樓臺並廢,但門存二土阜,旁多林木,蓊請幫助識別此字。蒼翠為京師八景之一,曰《薊門煙樹》云:

《毉無閭山碑 》在州城平津門外,洪武三年御製。

《盤山五峰舍利塔前掛月峰 》峰巒高聳,疑侔天際。每皎月當空,恰與峰俱。

自來峰 ,在舍利塔後。相傳此山舊無此峰,所云「自來」 者,猶浙江所謂「飛來峰」 也。

九華峰 ,在定慧寺。九華山,天下名山也。此峰林壑佳麗,岡巒秀挺,故擬其名曰「九華。」

中盤寺,《紫蓋峰 》。山峰圓轉,如傘蓋然。

雙峰寺雙峰 南北兩峰,崔巍對峙。

盤山《八石》感化寺晾甲石 ,石有甲痕,俗傳唐太宗征東,嘗於此駐蹕晾甲,故名。

千像寺《搖動石 》,石形甚偉,搖之輒動。

上方寺懸空石 ,四壁峻峭,有石中懸前人題「盤山」 二字於其上,蓋一山之勝覽雲。

少林寺《蟒石 》,其形類蟒,長數丈餘。

《稜角石 》:石形三尖,肖稜角,而尖峭峻削,更為奇特。

先師臺仙人石 ,有石一片,遊其下者,遠視之,宛肖仙人。相傳「有隱者成仙而去,留其形於石」 雲。

金馬石 在下天城

「將軍」 石 在桃源洞。

玉田縣

種玉田 ,在縣東北。《景物略》曰:「種玉田,一蹟也,兩其方。一氏,一家也,兩其名,一事也,兩其說。」 《搜神記》曰:「漢陽雍伯,洛陽人,至性篤孝。葬父母無終山,山高而上無水,雍伯置飲焉。有人就飲,雍伯無吝。久之,飲者與石一斗,令種之,玉生其田。雍伯求婚北平徐氏女,要以白璧一雙為聘,雍伯以五雙往,遂得妻。縣西北有陽」 公壇社,其故居也。又《陽氏譜序》言:「周景王孫翁伯者,春秋末爰宅無終,食采陽樊,而易氏焉。仁愛博施,天錫玉田。」 其碑文云:「居於縣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徙西山下。陽公又遷而受玉田之賜。性不好寶,玉自去。後人陽千寶作石柱,四角各丈,中央地約百畝,名曰玉田。」 然今無終山玉田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溪有沙曰「玉田」 ,砂晳而膩,有光爛然,天下冶氏資之。

田疇宅 ,在縣東北二十里「徐無山」 ,漢末疇隱居處。

三樂臺 在縣西北二十里。

遍林 ,在縣東南二十里。大定二十年,改為「御林。」

雙城 ,在縣東二十里。

平谷縣

再生柏 在縣城東延祥觀。柏古質而葉幽光,再生柏也。柏初生何代何年?其再生也異代矣,幾四百年矣。元至元中,丘真人往燕京長春宮,弟子遍京東西。歲丁亥,迎往盤山,作醮事,過觀。

中見枯柏,扶而摩之曰:「憐惜」 ,憐惜去,柏乃葉生,茂至今焉。

古縣城 ,在縣西北十二里。即城子莊。

看花臺 在縣南五里。相傳金章宗看花於此。石室 ,在縣東五十里城山。

望馬臺 在縣東二十里。

摩鼓臺 在縣東二十里。

登箭臺 在縣北二十里。相傳金章宗出獵,登此三臺以觀逐獸。

《漢將馬成碑 》,在縣南五里。

遵化州

平安城 ,在州西南五十里。唐太宗征遼,遘疾,駐蹕於此,疾愈,遂命為「平安城。」

《喜逢口 史》稱有子久戍,其父求之,至此忽遇,相抱大笑,喜極俱死,因名。

石門峽 在州西六十里。嶄絕壁立,其中洞開,俗為「石門口。」 漢漁陽太守張純叛,靈帝遣中郎將孟溢率公孫純戰於此。

徐太傅城 ,在州東北喜逢口中山,武寧王建。無終子洞 ,在州東南六十里。

豐潤縣

令公莊 在縣西十五里。宋楊業屯兵拒遼,立莊於此。有德於民,為立祠。

「天宮古塔 」 在縣天宮寺西北。遼清寧八年建,高聳凌雲。西有水田數十頃,菡萏香浮,為遊觀勝地。唐北平守唐旻命吳道子作畫,道子請旻舞一曲,舞罷,道子奪筆立成,如有神助。

石龍塔 在縣內,元時建,上有石龍六。明成化間,陰雨飛去其二。

《石經碑 》在石經山下。

無梁閣 在縣南車軸山。

古鐘 ,在縣弘法寺中。上有梵字,人莫能辨。明初還鄉,河水漲,衝流而去。居民取之置寺中,至今陰晴異音。

《商鼎 》在縣儒學中。鄉人掘土得之,大可合抱,形圓而腹闊,三足俱牛形,蹄足宛然,銅色斑駁,有篆銘四十一字,邑人不能辨。

鐵人馬 ,在縣石龍塔北,明初鑄,覆以樓,或曰「作鎮也。」

南關城 ,在縣東十里。相傳春秋時趙武靈王所築。

長城 在縣北,即秦太子扶蘇將軍蒙恬所築。韓城 ,在縣南五十里。《縣志》云:「或亦韓之城也。」 址存。

花園村 在縣東二十里趙武靈王花園址存。送甲營 在縣南一百里,舊有土城。相傳唐太宗征高麗時,在營南煆爐坨打造兵甲,造完送於此營收貯取用,故名。今誤名「宋家營」 矣。望馬臺 在縣西閆家鋪。唐太宗屯兵於此。南有神馬,黑色,時飲於潭。敬德聞之,築臺以望,遂計得之。今黑馬甸深潭猶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