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5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十二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十三

職方典第五十二卷

順天府部雜錄十三此卷自霸州而文安大城保定

[編輯]

《長安客話》:「霸城,宋將楊延朗修葺,以控契丹,當時號 為北方重鎮。沿城有七十餘井,亦延朗所鑿,謂之護 城井。」

《城邑考》:「霸州舊有土墉,蓋金元時所築。弘治中,始磚 甃北面。正德中復修完三面。嘉靖十九年增修。」 《霸州志》:「城高三丈五尺,周環六里餘,堞一千五百一 十有二。城下濠深一丈二尺,廣七尺。門三:東曰臨津, 南曰文明,北曰瞻極。北甕城門曰迎恩,東曰旭升,南 曰向離。西不設門,而樓臺具焉。」

州治在城西隅。洪武庚戌建。儒學在州治東,元初建。 皇慶三十年置贍學田,有碑。

《長安客話》:州城南十五里宮家莊,舊有益津書院。元 時宮君祺建,翰林學士黃溍記之。萬曆初,如皋錢藻 備兵霸上,移建城內,即公館一區,加黝堊焉,仍扁曰 「益津書院。」

《方輿紀要》:「益津書院,今州治也。」

《霸州志》:「州城東北隅有瀦水,故益津縣治也。廣三里 許,中有東岳祠,武廟時巨璫張忠所建。廟東水曰鹽 廠河,每歲冰泮,輒有水鳥千群容與其上。」

《長安客話》:「霸臺舊在州署後圃,其後改題於州治左 譙樓之臺。」

《名勝志》引馬洞,楊延朗所穿,始自州城中通雄縣。 《長安客話》:「州舊有神霄宮,在州治之南,丁真人嘗居 之。」

熙寧酒課:霸州酒務四。熙寧中,榷三萬貫。

《霸州志》:「澄清街舊有酒樓,元華亭管訥為學正,有『東 城酒樓花滿煙』」之句。今廢。

《長安客話》:「霸在宋時,蓋與遼分界處,若今靖邊諸城, 一垣之外,即敵境也。州北一里舊有界河,相傳楊延 朗建草橋於此間,因以名。」

《霸州志》:「沙城堤,西至臨津固安縣界白廟,東抵青口 永清縣界信安縣,亙八十里。明洪武中,知州梁伯常 築。萬曆甲戌,副使錢藻增修。」

《長安客話》:沙城、臺山二村皆平壤也。土人語云:「臺山 無山,沙城無城。」臺山村在州東。

《霸州志》:「普濟寺在州東門外,至正二年建。」

栲栳圈在州東十五里。隆慶戊辰建安濟橋橫堤,在 城東十八里。南抵苑家口,北抵栲栳圈。西來諸水,至 此率阻斂入會同河。河口狹流,卒難速洩,致上源為 災。副使顧褒議盡決此堤,殺水勢使回臺山,注信安。 或阻之乃止。

臨津堤自源州東境,接固安、揚先務、荊請幫助識別此字。至州之趙 家務臨津,經州南抵苑家口,綿延百里。弘治戊午,知 州事劉珩築。

普和寺在煎茶鋪城東二十五里,堤劉化營,營經州 城,北抵信安鎮,知州毛實增築。

《太平寰宇記》:「平曲城,在縣東三十二里。」漢景帝封公 孫渾邪為平曲侯,即此地。

《長安客話》:「平曲城公孫渾邢卒,葬於此,俗名花達墓, 在霸州東二十五里。」

《九域志》:「莫金口城,漢封公孫渾邪為平曲侯,即其地。」 《方輿紀要》:「莫金山,相傳以莫、金二姓居此而名。宋設 莫金口塞於此,俗名口頭村。」

元混一《方輿勝覽》:「桃花寨,去莫金口五里。」

《宋史·地理志》:「宋有劉渦、刀魚莫、金口、阿翁、鴈頭、黎陽、 喜渦、鹿角八砦。政和三年,改劉家渦砦曰安平,阿翁 曰仁孝,鴈頭曰和寧,喜渦曰喜安。」

《霸州志》:「馬貉隄在城東四十里田家口,由棘針墳至 信安縣。」

《名勝志》:「信安城,宋之信安軍也。」

《方輿紀要》:「城在州東五十里,唐至淤口關,後沒於契 丹。周世宗收復,置淤口塞。」

《宋史》:「太平興國六年,以霸州淤口砦建破鹵軍。景德 二年改為信安。」

《九域志》:「信安軍砦六:周和軍西五里,刀魚軍北三步, 田家軍東一十里,狼城軍東五十里,佛聖渦軍東五 十里,李詳軍東六十里。」

《宋史》:「元豐四年,割鹿角砦隸信安軍。」

《金史·地理志》:「金初因宋為信安軍。大定七年,降為信

安縣,隸霸州
考證
《宋史·河渠志》:「塘濼,緣邊諸水所聚,因以限遼。河北屯

田司、緣邊安撫司皆掌之,而以河北轉運使兼都大 制置。凡水之淺深,屯田司季申工部。其水東起滄洲 界拒海岸黑龍港,西至乾寧軍,沿永濟河,合破船淀、 灰淀、方淀為一水,衡廣一百二十里,縱九十里至一 百三十里,其深五尺。」東起乾寧軍西信安軍永濟渠 為一水,西合鵝巢淀、陳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 為一水,衡廣一百一十里,縱三十里或五十里,其深 丈餘或六尺。東起信安軍永濟渠,西至霸州莫金口, 合水汶淀、得勝淀、下光淀、小蘭淀、季子淀、大蘭淀為 一水,衡廣七十「里或十五里或六里,其深六尺或七 尺;東北起霸州莫金口,西南保定軍父母砦,合糧料 淀、迴淀為一水,衡廣二十七里,縱八里,其深六尺。霸 州至保定軍並塘岸水最淺,故咸平、景德中,契丹南 牧,以霸州、信安軍為歸路;東南起保安軍,西北雄州, 合百水淀、黑羊淀、小蓮花淀為一水,衡廣六十里,縱 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東起雄州,西至 順安軍,合大蓮花淀、洛陽淀、牛橫淀、康池淀、疇淀、白 羊淀為一水,衡廣七十里,縱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 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東起順安軍西邊吳淀至保 州,合齊女淀、勞淀為一水,衡廣三十餘里,縱百五十 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起安肅廣信軍之「南,保州 西北畜沈苑河為塘,衡廣三十里,縱十里,其深五尺, 淺或三尺,曰瀋河泊。自保州西,合雞距泉、尚泉為稻 田方田,衡廣十里,其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 《夢溪筆談》:「往歲六宅使何承矩議因陂澤之地瀦水 為塞,欲自相度,恐其謀泄,日會僚佐,泛船置酒賞蓼 花,作《蓼花遊》數十篇,因命座客屬」和,畫以為圖,傳至 京師,人莫喻其意。自此始壅諸淀。慶曆中,內侍湯懷 敏復踵為之。至熙寧中,又閒徐村、柳莊等濼,於是自 保州西北沉遠濼,東盡滄洲,泛枯梅,幾八百里,悉為 瀦潦,其闊處有及六七十里者,至今為藩籬。而澱淤 之處,皆變斥鹵為美田,而魚蟹菰蒲之利,人亦賴之 雲。

《郡縣釋名》:「霸州,以霸水名。」

《名勝志》:「州城,舊傳燕昭王所築。」

潞水、客、譚口外諸山之水,自京西蘆溝橋而下,經固 安、永清至於信安,匯於三角淀,達於直沽,入於海。良、 涿九川之水,會於胡良河,自楊家務而下,經北樂店, 東過辛店,至於信安,此霸州以北之水也。宣府、紫荊、 白溝諸水,自新城而下,匯於茅兒灣,經保定玉帶河, 達於苑家口,至於信安、直沽,入於海。易、安、苑、肅、唐、蠡 九河之水,自雄縣而下,東過茅兒灣,入於苑家口。山 西五臺之水,自河間而下,經任丘匯於五官淀,亦入 於苑家口。此霸州以南之水也。南北二川,東狹汙淺, 堤岸蕩蝕,不足以容萬派之流。水至則瀰漫無際,溢 入文安大城,積為巨浸,民不得耕。治之之法,不以壅 而以導,不先於決口而始於下流。按「直沽之上有大 淀,有小淀,有三角淀,廣延六七十里,深止四五尺。若 因而增益之,又為隄以停蓄眾水,而以委輸於海。水 有所受,然後濬治舊川,為長隄以束之,高廣倍於前 功,使水有所行。又多開支河,聯絡相屬,使水有所分。 見在窪淀數十處,各深而隄之,使水有所積。雖有淫 潦,大川瀉之,支河析」之諸淀瀦之高隄防之無患矣。 《方輿紀要》:信安軍有永濟渠,宋咸平中置塘濼以為 邊備,今廢。

元時府縣俱廢。

《名勝志》:「狼臧城去信安城三十里,又十里為折城,宋 將楊延朗屯兵拒契丹於此。」

《方輿紀要》:「大良驛,在州東八十里。」

大城《志》:古南關城,《圖經》云:「趙武靈王所築,以朝鮮有 關城,故此曰南關城。」

《九域志》:「漢光祿大夫周堪墓在霸州城南二里。」 《長安客話》:「霸去都近,去海亦近。凡雲、朔、恆、代諸山之 水,由天津入海者,必經流霸,出丁字沽,總稱霸水。」 《元混一方輿勝覽》:「雙柳東西二寨,相去十餘里。」 黃溍《宣聖廟學記略》:「霸州之益津人宮君祺,即其西 鄉所居宮哥莊作學舍,合韓、謝、莊子弟肄業其中,且 為廟像先聖」先賢以春秋旦朢,奠謁如學宮法。念無 以示永久,爰狀其事,走京師,請奎章閣侍書學士、內 翰虞伯生為之記。公方有大論譔,未暇如君祺請,乃 以狀授溍,俾執筆而書之。以上俱霸州

《郡縣釋名》:「文安,潭名,在縣北一十五里。」

《文安縣志》:「漢縣令趙夔創建土城。明正德九年,知縣 事王鼎重修,翰林院侍讀李時撰記。」

《縣志》:「縣治,元皇慶元年知縣事李祐修建。明洪武初 縣丞鄧士龍重修。儒學創自宋大觀八年,元皇慶中, 知縣楊潤、李祐重建。泮池東北壁有大觀碑,宋徽宗 手跡也。」 《文安縣志》:「靈集寺在莊頭村,僧文淳撰記。內有藏經 閣,閣後古檜二株,傳是漢時植《方輿紀要》:「蘇家橋在縣東二十里,當往來之孔道。靖 難初,燕王自」固安縣度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 《日下紀聞》按蘇橋,縣志謂蘇明允故蹟,載詩云:「蘇公 曾授文安簿,河上蘇橋自昔傳。」然明允為文安主簿, 以修禮書授秩,未嘗赴州也。

《太平寰宇記》:「樂巨叔墓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樂毅伐 齊後,從燕入趙。毅生間,間生巨叔,毅封昌國君。至漢 高祖,求毅之後,封巨叔為華城君,卒葬於此。」

《文安縣志》:「元平章政事王伯勝墓在縣治東南二十 五里岳村,墓道有碑。」

《文安縣志》:「唐御史董甫墓在城西南安祖店。萬曆初, 土人掘得墓石,乃裴晉公撰文。」

相公莊唐工部尚書張仁憲故里,有《神道碑》在莊北。 其東南道左有相公祠。

《集古錄目》:「唐《張仁憲神道碑》,幽州節度掌書記李儉 撰,幽州節度參軍蔡陵八分書並篆額。仁憲字仁憲, 官至太子中允。其孫仲武為盧龍節度使,追贈仁憲 為工部尚書。碑以大中二年立,在文安縣。」

《太平寰宇記》:「三角城,在縣西北二十里,石勒築以備 燕。」

《方輿紀要》:「廣陵城在縣西北二十里,與保定縣接界。 宋時聚糧於此,以守益津關。」

《文安縣志》:「趙君廟今名仙公堂,在近郭莊。」

《文安縣志》:「舊文安城,《寰宇記》在縣東北三十里,今柳 河有古城,正當艮隅,即文安故城無疑矣。上有漢縣 令趙夔祠。」

《方輿紀要》:「安平砦,在縣西北三十里,宋置,金廢。」 《太平寰宇記》:「滹沱河水在縣西北三十里,又東溢為 趙淀。」今川原改易滹沱,經縣東南,不經縣西。

《日下紀聞》:「狐狸砦,俗謂之掘鯉淀。」按掘鯉之淀,見左 思《魏都賦》。

元尚野《重修文廟記略》:「文安廟學,貞祐甲戌,金主南 渡,焚蕩殆盡,僅存大觀八行之碑。遼金祚終,皇元受 命,肇開貢舉,草昧漸革。世祖潛藩,賓禮師儒,務先學 校。至元三年,敕上都建孔子廟,用敦化源。文安近在 畿內,無以應德意。二仲釋奠,即其故基,表以草幕,觀 者惻然。八年辛未,縣設教諭,以邑儒董君榮為之。」董 君素有興復議,即言於縣,不獲所請。以屋賃錢合若 干緡,伐木湯川,往返千里,三歷寒暑,眾材始具。不期 月,禮殿四楹鼎鼎宏敞靚深,先聖先師十哲,像設顯 嚴。惟從祀之室,大成之門,經畫井井,未克備舉。董君 既沒,子道清學正,孫禎,教諭承其事。大德辛丑後,以 講堂前以櫺星,至大四年,以雀育廡瓦易版以㼧。初, 講堂有闕,至是戶牖端朗,階址堅整,燦然一新。縣侯 李侯伻來請,文勒於石。

《括地誌》:「武平亭在文安縣北七十二里,今名渭城 城。」《蒙記》:「南北盧蒲城,在文安縣西二十七里,齊侯放 盧蒲嫳於此。」

李時《修城記略》:「正德辛未,河北盜起,摽掠諸州縣,文 安荼毒最甚,坐城之廢故也。歲癸酉,齊東王君來尹 是邑,集耆老併力交作興役,於甲戌乙亥秋訖工。」 《長安客話》:「霸州苦水,而文安形如釜底,尤為諸水所 匯。其苑家口、會同河與栲栳圈新挑河,各東西相去 約二十里。北岸屬霸州,南岸屬文安,各築高堤文安 約」六七十里,霸州約五六十里,屹如長城。累年有秋, 實賴於此。但築堤愈高,壅水愈甚,故議者謂「京師之 南水害以霸州、文安為之阻也。」

文安縣舊志,嘗細考文邑之水自西北來者九,曰蘆 溝、拒馬、夾河、琉璃、胡良、桑乾、烏流、白澗、白溝;自西南 來者六,曰黑牛、一畝泉、方順、唐河、沙河、磁河,共十五 河。據《水經》《史》《漢一統志》,益津、易水,鄚縣邑乘河,奚啻 十五,況桑乾即蘆溝,止十四雲。水自霸州注者,為廣 陽、涿水、范水、鹽溝水、蘆溝河、胡良河、拒馬河、夾河、琉 璃河、沙河、龍泉河、玉帶河、磁河、汊河、霸水,共十五河, 惟桑乾最大。自雄縣安州注者,為「白溝河、梁河、土尾 河、徐河、方順河、長流河、溫義河、馬村河、紫泉河、五里 河、拒馬河、白澗河、唐河、沙河、滋河、滹沱河、雄河、鴉兒 河、遒欄河、邪水、易水、女思谷水、濡水、淶水、雷溪、子莊 溪、清苑河、石橋河、一畝泉、雞距泉」,共三十河,惟白溝 最大。自河間任丘注者,為滹沱河、滱水、西韓河、甘淘 河、即冶河、綿蔓河、松楊河、衛河、濊河、泒河、臙脂河、當 城河、告河、濁漳河、清漳河、夾河、橫水、倒馬關水、漕河、 高陽河、長豐渠、五官淀共二十一河,惟滹沱河最大。 水自任丘注者,經城東半截河,抵東莊橋,由陵城武 溘淀匯於王村口數步之渠,此廖家等口所以易決。 由高陽、新城、雄縣注者,匯於毛兒灣,此黑牛等口所 以易決。然猶南北分流,河濼漫衍,至保定縣北鹿畽 村,河止數武,悉納眾流,且土脈疏鹵,雜以沙礫,俗名 「雞土地形陡峻,直受奔衝。此鹿畽口之決,較廖家、 黑牛等處最險而更捷也。迤邐不數里,至霸州口頭,

又會桑乾、琉璃九河,共會於通惠河,直射南堤,此口
考證
頭所以易潰也。以苑家口一河,匯巨浸者七十,《舊志》

止五十者,苐未暇深考。蓋太行東麓之水,不匯於桑 乾,即匯於巨易;不匯於滹沱,即匯於衡漳。萬派飛流, 而轉「注於一葦之渡。秋霖泛漲,勢必衝決。往時桑乾 經方城北,今經易津南注會通河,橫截西來諸水,波 濤湧溢,駕軼凌堤,益津首罹其災,而餘波漸及於豐 利。」此文安西北之水患也。滹沱之環文邑者三支:北 支由沙唐下白洋淀;中支由晉州天宮口、河間下五 官淀;南支由深州臧家橋、鴿旦窪、鹽河下子牙河最 南一支,由深州衡水清河單家橋,下青縣,入御河。今 中二支俱淤,惟南北匯流。南水泛漲湧溢,鹽河自平 舒縣東南北注,即《水經》所云「右出為澱,北為濊口」任 《邑志》:子牙河下流為清河、夾河、月河,三道同趨三角 丁字沽,而入於海。文安東隄時被衝齧,即滹沱泛溢 之水。而靜海之民,乃欲塞三家淀口,不知鹽河下流 洩於何所,獨未嘗考《水經》於《任邑志》,滹水經由之故 道,歷歷可指數也耶?今憲約勒之河干曲防者,寧不 畏此載書此邑東南之水患也。使大河寬衍,支流疏 淪,淀濼穵濬,則有大河以注水,支河以分水,淀濼以 蓄水,隄防以障水,雖有浮天浴日之波,而水有所歸, 自不為害。今大河逼窄,支河淤塞,淀濼悉墾為田,所 恃以障水者,唯倚隄防為長城而已。

水在堤外者曰「石溝河」,在縣東北。勝芳澱在縣東北。 水在堤內者文安潭在縣北,黃龍港在縣南。曰「柳河」 在縣東北。曰「急河」在縣東北。大寧橋在縣東南。玳瑁 口在縣東。火燒淀在縣東。麻淀在縣東南。牛臺淀在 縣東,白龍淀在縣北。

按《縣志》:明萬曆中,官令延澤修堤,十五年,既決復塞。 按官令分工條議,自注窩起至王李墳止,共三萬八 千六百三十六工。霸州、保定大城文安分築。

霸州三段:一段自蘇橋西頭起,至羊耳窩止,長二百 三十二弓;一段自大堡莊西頭起,至藥王廟前止,長 六百弓;一段自藥王廟前起,至保定界牌止,長二百 六十弓。以上共長一千九十三弓。

保定縣七段:一段自界牌起至十王堂止,長六百四 十二弓;一段自鹿畽起至北壇止,長六百七十五弓; 一段自劉家莊起至北門止,長二百九十弓;一段自 西關起至西壇止,長八十二弓;一段自擺渡口起至 蘄家莊止,長三百三十弓;一段自橫堤起至五哥莊 止,長二千四百二十五弓。共長五千二百八十三弓。 大城縣六段:一段自善來營起至張家裡十甲堤止, 長一百二十弓;一段自張家裡堤起至下五哥莊止, 長六百二十三弓;一段自北壇起至劉家莊止,長二 百八弓;一段自西壇起至擺渡口止,長四十三弓。一 自靳家莊起至姜家村止,長一百九十弓;一段自河 家道口起至橫堤止,長一百六十九弓。以上共長一 千三百五十三弓。

文安九段一段自王東起,至新堤頭保定堤止,長四 千九百五十五弓。安祖里村花里修一段,自鹿畽起 至十王堂廟前止,長一千三百三十弓。豐臺里修一 段,自大堡莊起,至善來營大城堤界止,長二千一百 五十二弓。廣陵里急流里修一段,自善來營起,至蘇 橋西霸州堤界止,長一千九百四十弓。張家裡寇皁 里修一段,自蘇橋起至堂頭止,長三千九百八十三 弓。留郡里寇剛里大趙里曲堤里修一段,自堂頭起 至艾窩止,長七千九百六十三弓。京頭里柳河裡蘇 橋里堂頭里勝芳辛留里石溝里修一段,自艾窩起 至王李墳止,長八千五十五弓。豐益屯豐富屯豐厚, 廣濟屯保安屯,黃甫里司丘里小保里,艾窩里,淀莊 里,潘平里,德歸里,寧受屯,土橋里,「共十四。屯裡修一 段。羊耳窩堤長四百弓。急流,張家寇,皁留郡、京頭、柳 河、蘇橋、堂頭、勝芳、黃甫、司丘、石溝,艾窩淀莊,德歸、辛 留、土橋,共十七里,寄莊修一段。口頭藥王廟堤長一 百三十弓。安祖、富花、豐台、廣陵、寧受、豐富、豐益、豐厚、 廣濟、保安,共一十里。」屯寄莊修。以上共長三萬九百 八弓。

萬曆四十二年甲寅,崔令儒秀大城梁令綱、保定令 田龍用井、憲副濟博策,自白家道口至上五哥莊止, 築遙堤一道,以防廖家、黑牛等口之衝,長八里,文安 修五分,保定修二分,大城修三分。歷丙寅,黑牛口決, 果賴以無虞。按文安一邑水患為最大此志所載水道分合通塞源委至詳附錄於此以備 有心者之參考

《明一統志》:「大城縣州城南一百三十里。」

《太平寰宇記》:「大城,本漢東平舒縣,屬渤海郡。」

《水經注》:「代郡有平舒城,故加東,渤海之屬縣也。」 《大城縣志》:「正德七年,知縣事石恩始築土城。嘉靖中, 知縣全尚貢、張應武相繼甃以磚,建門樓二。隆慶間, 知縣趙德光補建二樓。城周四里一十三步,高一丈 六尺,為堞一千有九十四。門東曰通和,西曰安阜,南 曰明遠,北曰恩光,環以濠,廣六丈。崇禎六年,知縣毛 雲翰」復增崇六尺《大城》。《縣志》:「縣治當城之中,洪武元年主簿周自銘創 置。」

《大城縣志》:「學宮在縣治西。金天會十二年縣令姚璧 建。元至正二十三年達魯花赤楊甫重建。元末兵燬, 洪武間縣丞王巒復建。弘治三年知縣張津重修,增 講堂及光風霽月亭。」

《燕山叢錄》:大城北有子牙堽,相傳以為太公嘗居此, 所謂北海之濱是也。河中有釣臺,浮出煙波。土人云: 「常隨水高下,雖大浸不沒。」

《燕山叢錄》:縣北十里所民家耕牛生麟,其地名「麒麟 窪。」

《太平寰宇記》:「鳳凰臺,在縣東北十五里,晉石勒四年, 鳳凰見於此,因築臺。」

《城冢記》:「秦太子墓在縣城北六十里段隄村,相傳始 皇巡狩,駐蹕於此,值幼子薨,因瘞之。」

《大城縣志》:「居民向太子冢祈禱,無不應者。俗呼為仙 人臺。」

《太平寰宇記》:「平陵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漢書》「蘇 建封平陵侯」,即此地也。

《大城縣志》:「興寧寺在縣東南十五裏白楊村,唐貞觀 年建,明成化中重修。」

《名勝志》:「唐靳夫人墓在城東南十五里,兗州長史靳 思室也。墓石尚存。」

《方輿紀要》:「章武故城,在縣南四十七里。漢置縣,屬渤 海郡。武帝封竇廣德為侯邑,仍屬渤海。後漢、魏因之。 晉屬章武國。後魏屬浮陽郡,又析置西章武縣,屬章 武郡。高齊省入平舒縣。」

《水經注》:「清漳自章武縣故城西,故濊邑也,枝瀆出焉, 謂之濊水。東北逕參後亭,分為二瀆。」應劭曰:「平舒縣 西南五十里有參後亭,故縣也,世謂之平鹵城。」枝水 又東注,謂之蔡伏溝,又東積而為淀,一水逕亭北,又 逕東平舒縣故城,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右出為澱, 一水北注滹沱,謂之濊口。

《名勝志》:「仙人洞在縣南,故縣村,洞深入不能窮,今已 閉塞。」

《大城縣志》:「孝順窪在縣西良村,相傳唐太宗征高麗, 萬馬飲之不涸。」

《燕山叢錄》:大城城西五里有古墓,近世民竊發之,見 五色石槨上有「王羲之」三字,乃掩之,好事者因立石 識其處。右軍故瑯琊人,流寓江左,墓本在會稽,今大 城云云。其妄無疑矣。然大城、外黃皆有右軍祠,聞金 世貴書,至以字工拙進退士,故北士多墓右軍而祀 之。

《明一統志》:「縣在州城南一百三十里。周顯德六年,屬 霸州。宋、金、元仍舊。明因之。」以上大城界內

《郡縣釋名》:「保定城,從軍名也。」

《保定縣志》:「保定故城,相傳宋團練使楊延朗所築。嘉 靖庚戌,羽書告亟,郊圻震驚,知縣事崇德呂煥首出 俸錢以為倡,乃度地量工,斟酌舊址,棄東南而依西 北,以便守也。僅五月而告成,煥自為之記。」

《保定縣志》:「縣治及學宮,皆洪武中知縣事張仲謙建。」 《九域志》:「保定軍砦二,桃花軍北七里,父母軍北一十 一里。」

《宋史》:「政和三年,改父母砦曰安寧。」

《保定縣志》:「二里城在縣東北,宋時積糧於此。」

《名勝志》:「保定堤自路畽村起,直抵西營、唐頭等村,長 四十里。其南與文安界,而北則霸州也。議者謂決霸 州之地以疏水性,而築大堤於南,以衛文安,則畿南 十數州可免於水患矣。」

《保定縣志》:「張堪墓在城西南二里。」

《保定縣志》:「竇建德墓在城西南二十里。」

《日下紀聞》「按《新舊唐書》,建德於陣前俘獲,戮於長安 市,保定有墓,未必真也。」

《九域志》:「保定本雄州歸信縣之新鎮也。其形勝乃邊 陣之衝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