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6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十七卷 |
第六十七卷目錄
保定府部彙考一
保定府建置沿革考
保定府疆域考〈形勝附 有圖〉
保定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六十七卷
保定府部彙考一
[編輯]保定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編輯]本府
《禹貢》冀州之域。戰國時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地。漢為涿郡及信都、中山國地。晉屬范陽、高陽、中山、安平、河間國。後魏為樂浪、北平、上谷郡地。隋屬上谷、愽陵二郡,始於此置清苑縣。唐時其地屬莫定、滿、瀛等州。五代晉割屬契丹,於此置泰州,後移州治滿城,而舊州仍為清苑縣。宋即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中,陞為保州。政和初,號清苑郡。金天會中,改順天軍。初屬河間路,後改屬中都路。元為保州,改為順天路。至元又改保定路。明洪武元年,改為保定府,初屬北平布政使司。永樂初,直隸京師。
皇清因之。領州三,縣十七。
清苑縣:〈附郭。〉
秦屬上谷郡。漢為樊輿地,屬涿郡。高祖封樂毅後,樂巨叔於此置樂鄉郡。隋改為清苑縣,屬河間。唐屬文安郡。五代晉天福元年,割賂契丹,改置泰州。宋初為平戎軍,改清苑為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以穆宗三陵及族屬在此,析易州滿城南境,陞為保州,附郭曰保塞縣。政和間,復為清苑郡保塞軍,金為保定清苑縣。貞祐元年,元兵屠城,其地遂墟,移治滿城。元太祖十二年,元帥張柔復治保定。至正間,改為保定路,並樊輿縣地為清苑縣。明洪武八年,改府縣附郭。永樂隸京師。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滿城縣
秦屬上谷。漢高祖封張蒼為北平侯於此,始名北平縣。後因蒼子孫蕃盛,遍滿城中,遂名滿城,屬中山國。東漢復曰北平,屬涿郡。南北朝後魏永熙二年,改為永樂縣,屬樂浪郡。隋初以地多產玉,改玉川郡。開皇三年,仍為唐縣。天寶元年,復為滿城。五代晉天福元年,割以賂契丹。周開運二年,復之,徙泰州治於此,附入清苑。宋太平興國初,復名滿城,屬保州。金大定二十八年,析清苑復為滿城。元因之,隸保定路。明仍名滿城,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安肅縣
秦為遂城,屬上谷郡。項羽封臧荼為燕王,曰遂州。漢改為武遂。唐武德元年,改遂成縣,屬易州。五代唐改為靜戎鎮。周為梁門口塞。宋太宗時,為靜戎軍,置靜戎縣。景德元年,以梁門為安肅軍,武遂為廣信軍。金改遂州。元至元間,立為州,隸保定路。明為安肅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定興縣
秦置范陽縣,隸上谷,即今固城鎮。漢置涿郡,以范陽隸之。唐廢涿郡,以范陽隸幽州。大曆中,於縣置涿郡。五代石敬塘以十六州賂契丹,周世宗復收之。宋與遼以白溝分界,縣屬金。金大定八年,於皇甫店置定縣,隸涿州范陽固城廢。元因之,改隸易州,後改隸保定路。明永樂時,改路為府,縣隸之。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新城縣
上古新昌國也。秦屬上谷郡。漢高帝改上谷郡為燕國,置涿郡,屬涿,名「北新城。」 唐屬涿郡。五代石敬塘割以賂契丹。周世宗復之,改隸雄州。宋景德時,以白溝為界,入契丹。元世祖陞為新泰州,尋復為新城縣。明永樂中,改路為府,縣隸之。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唐縣
周為鮮虞國,後改為中山國。威烈王十三年,屬魏,赧王二十年,屬趙。秦屬上谷郡。漢置唐縣,屬中山國。南北朝、北齊省入安喜縣。隋復置。唐因之。五代梁改中山縣。晉改慱陵縣。漢復為宋。金仍舊。元因之,屬保定路。明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博野縣
周為晉地,後分為趙。秦屬上谷郡。漢初隸涿郡。元初六年,封故蠡吾侯為孝崇皇帝,立陵廟博陵縣,後改為博野縣。南北朝北齊省入蠡吾。唐因之,屬瀛州。五代周屬定州。宋雍熙三年,屬永寧軍。景德元年,改屬河北道。祥符中,屬中山府。宣和七年,廢蠡吾為博野。金置寧州,後改蠡州。元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於蠡州西南為《新博野》,隸祁州。六年,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慶都縣
《上古通鑑》云:「堯母名慶都氏,蓋以地為氏也。」 秦始置縣,隸鉅鹿郡,析其北鄙置曲逆縣。漢隸中山國。元狩六年,封中山靖王子為廣望侯,更名望都。南北朝省入北平。隋因之。唐武德四年,復置望都縣,隸博陵郡。宋隸中山府。金復為慶都縣。元初隸真定路,尋改隸保定路。明永樂時,改路為府,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容城縣
秦屬上谷郡。漢置容城縣,屬涿郡,封降王有容氏於此。東漢省。三國魏文帝時,更名范陽郡。晉武帝封宣帝子為王,置范陽國,縣隸之。南北朝北齊併入范陽。唐武德四年,改為遒縣,屬北義州。貞觀元年,罷歸本屬,聖曆元年,改為全忠縣。天寶元年,復舊名,後罷。乾元四年,復屬雄州。五代周顯德六年,克瓦橋關,置歸義,割以屬之。宋建隆初,復屬雄州。慶曆八年,置高陽關路,仍屬雄州。貞祐二年,改屬安肅州。元至元二年,改新安鎮屬歸信。明洪武七年,復為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完縣
唐邑。始於堯築王子城以居丹朱。虞、夏、商、周因之。秦名為曲逆,隸上谷,以曲逆河得名也。漢高帝嘉戶牖侯陳平解白登功,益封二千戶,改封曲逆侯。章帝改為蒲陰,取在蒲水之南也。建安十一年,改蒲陰為北平縣。晉仍其名。南北朝北齊為北平省。唐改為徇忠,旌木蘭也。中宗改為北平。五代唐為燕平縣。宋置北平軍。太平興國七年,改軍為北平縣。金太和九年,陞為完州。元世祖割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改州為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蠡縣
周置蠡吾。戰國屬趙。秦屬上谷郡。漢屬涿郡,後屬中山,名悉仍舊。新莽更曰垣翰。晉屬高陽國。南北朝魏屬高陽郡。齊曰博野。隋因之。唐初省入滿州。武德五年,置蠡州,義豐隸之。五代唐為鄭州。宋曰蠡,尋改博野,隸永寧、寧邊二軍。金曰蠡州。元仍之,屬真定路。明洪武八年,曰蠡州,領高陽縣。十二年,改蠡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
雄縣
周本燕地。戰國屬趙。秦屬上谷。漢屬涿郡。文帝元年,更屬河間國。東漢獻帝時,公孫瓚據之,號易京。三國魏為易城縣。南北朝北齊省入鄭州。隋大業時,屬河間。唐武德元年,為北義州。貞觀六年廢,八年復置為歸信縣。五代建瓦橋關於邑外。周顯德六年,始建雄州。宋太平興國六年,改曰歸信。政和三年,陞州為郡曰易陽,置廣信軍。金改永定軍。元復建雄州保定路。明洪武初,改州為縣,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二里。
祁州
周屬鮮虞,後屬中山。戰國屬趙。漢曰安國縣,廢於北齊。隋復謂之義豐縣。唐中宗時,契丹攻之不下,改曰立節。神龍中,復舊名,屬定州。景福二年,置祁州,領無極、深澤二縣。祁山,祁水出焉,故名。宋太平興國中,改曰蒲陰。景德二年,割無極屬定州。靖康間,陷於金。金天會間,建西城,移治焉,隸真定。元復名蒲陰,隸順天軍,後屬保定路。明洪武元年,為祁州,屬保定府。二年,析蒲陰入州,深澤、束鹿、博野屬焉,六年,割博野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領縣二:
深澤縣
上古鼓子國。周為晉地。秦屬上谷郡。漢有深澤、南深澤二縣。南深澤屬涿郡。東漢省深澤,屬安平國。三國魏、晉俱曰深澤。隋初為深澤,後為鹿城,為陵澤。唐曰鼓城。宋曰深澤。金為蒲陰,為束鹿。元為蒲陰。明為深澤。領於祁州,隸於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里
束鹿縣
秦屬鉅鹿郡。漢為郻,又曰陸城、安國、安定。東漢曰鄡。疑即「郻」 之訛。晉仍之。北齊、北魏俱曰安國。隋開皇中,改為安定,又改曰安城,曰鹿城。唐始為束鹿。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反,詔改常山之鹿泉為獲鹿,鹿城為束鹿以厭之,義固不經,名實始此。宋、金、元俱仍之。明隸祁州,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九里。
安州
上。古濡陽地。周為葛鄉。秦屬上谷郡。漢為依城縣。唐武德元年,改武興縣,屬易州。廣德二年,置唐興縣一曰高興,又曰興鎮,屬鄭州。五代梁開平間,改曰順安塞,隸保塞軍。晉天福中,割賂遼,改曰順安軍。宋太平興國七年,置唐興塞,尋改為順安軍。雍熙二年,改為保塞軍節度使。端拱元年,陷契丹。四年,尹繼倫敗契丹於徐河,恢復之。金天輔元年,始置安州,隸中都大興路,領高陽縣。元世祖以安州屬保定路,領高陽、葛城二縣。明洪武七年,改為安縣。十四年,復為州,領高陽、新安二縣,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領縣二:
高陽縣
上。古顓頊氏封國。周屬晉。戰國屬趙。秦改縣,屬上谷郡。漢高祖十二年,隸涿郡。文帝元年,改屬河間。新莽曰亭高。太和元年,改縣為國,建和仍為縣,屬河間。隋置瀛州,煬帝時,改置滿州。唐武德仍其名。開元間,改置范陽。五代周世宗置高陽關。宋太平興國七年,置唐興寨。金屬安州。元至元中,隸保定路。明洪武二年,「改屬安州,隸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四里。
新安縣
上。古渥水鄉。漢高帝十二年,立子建為燕王,始有新安之名。東漢屬涿。三國魏更名范陽。晉因之。唐聖曆三年,改全忠縣。天寶元年,改名容城。宋仍之。金泰和四年,改渾渥城為渥城縣。元至元二年,改為新安。明洪武元年,省入安州,尋復置。十四年,改屬安州,隸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易州
周莊王二年,燕恆侯徙都易。秦始皇二十五年,併燕,以易隸上谷郡。漢高帝元年,改為固安縣,十二年,分上谷郡置涿郡,領易縣。永元三年,割隸河間。晉太和元年,改易州為范陽國。隋開皇元年,置昌黎郡,尋改為易州。十六年,置易縣。大業元年,改易州為上谷郡,統易、淶、遒、遂城、永陽、蜚狐六縣。唐武德四年,復以上「谷郡為易州,統易、容遂、淶、滿、五迴六縣。」 二十七年,改易為高陽軍。乾元元年,復為易州。廣德二年,以易隸成德軍。五代晉天福元年,割易州賂契丹。宋太平興國四年,下易州,建靜戎、威敵二軍。端拱二年,契丹破易州,連高陽軍。宣和四年,契丹將高鳳以州降宋,約金入遼。紹興三年,金陷高陽軍,復改易州,隸河北東路。元至元二十四年,改易州,隸保定路。明洪武初,改易縣為州,領淶水,隸北平行中書省。七年,改屬布政使司。永樂十八年,改屬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八里。領縣一:
淶水縣
周戰國時燕國邑也。在淶水之陽,故名。秦屬上谷郡。漢曰遒縣,以其近遒攔河也。又曰故安。南北朝周置永陽。隋曰固安、永陽、淶水三名之。唐曰淶水。宋、遼、金、元、明俱屬易州,隸保定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保定府疆域考 府志〈州縣志附〉
[編輯]保定府疆域圖
本府
東一百九十里至順天府「霸州之文安縣界,西二百一十里至山西大同府之廣昌縣界,南三百四十里至真定府之寧晉縣界。」
北一百九十里,至順天府之涿州界。
由府治東北三百二十里達於。
京師,東西廣四百里,南北袤五百三十里。
《清苑》:〈附邑。〉
東至安州界四十里
西至滿城界二十里
南至博野界六十里
北至安肅界十五里
府西北四十里為「滿城。」
東至安肅界七十里
西至完縣界四十里
南至慶都界九十里
北至易州界一百二十里。
府北五十五里為「安肅。」
東至容城界,二十五里。
西至滿城界,四十五里。
南至清苑界四十里
北至定興界三十里
府北一百二十里為「定興。」
東至新城界二十里
西至易州界三十里
南至安肅界五十里
北至淶水界十二里
府東北一百五十里為「新城。」
東至順天府固安縣界,四十里。
西至定興界一十里
南至容城界,三十五里。
北至順天府涿州界三十里。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唐縣。」
東至慶都界十五里
西至真定府曲陽縣界,四十里。
南至真定府定州界三十五里。
北至山西大同府廣昌縣界,一百六十里。府東南九十里為博野。
東至蠡縣界十八里
西至真定府定州界五十里。
南至真定府安平縣界三十里。
北至清苑界三十里
府南九十里為「慶都。」
東至清苑界三十里
西至真定府定州界三十里。
南至唐縣界一十里
北至完縣界一十里
府東北九十里為「容城。」
東至雄縣界三十里
西至安肅界,二十五里。
南至新安界十八里
北至定興界十七里
府西七十里為「完縣。」
東至滿城界三十里
西至唐縣界六十里
南至慶都界二十里
北至易州界八十里
府南九十里為蠡縣
東至河間府肅寧縣界,三十五里。
西至博野界一十里
南至真定府安平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清苑界五十里
府東一百二十里為「雄縣。」
東至順天府保定縣界,六十里。
西至容城界三十里
南至河間府任丘縣界一十里。
北至新城界三十里
府南一百二十里為「祁州。」
東至博野界十七里
西至真定府定州界六十里。
南至束鹿界九十里
北至清苑界,一百二十里。
州之南六十里為《深澤》。
東至真定府安平縣界,三十里。
西至真定府晉州界三十里。
南至真定府無極縣界二十里。
北至祁州界二十里
州之南九十里為「束鹿。」
東至真定府深州界八里。
西至真定府晉州界五十里。
南至真定府冀州界八十里。
北至真定府安平縣界三十里。
府東七十里為《安州》。
東至雄縣界六十里
西至清苑界,二十五里。
南至河間府肅寧縣界,六十里。
北至安肅界,四十五里。
州之南四十里為「高陽。」
東至河間府任丘縣界,五十里。
西至清苑界三十里
南至蠡縣界一十里
北至安州界七里
州之東北二十里為「新安。」
東至雄縣界二十里
西至安肅界三十里
南至河間府任丘縣界十五里。
北至容城界二十里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為「易州。」
東至順天府涿州界,九十里。
西至山西大同府廣昌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安肅界,五十里。
北至淶水界九十里
州之東四十里為淶水
東至順天府涿州界十五里。
西至易州界二十里
南至定興界二十里
北至龍安山五十里
形勝附
[編輯]本府
《九州志》:「燕南陲,趙北際。」
《史記》:「天府之國。」
《寰宇記》一「大都會。」
范鎮《幽州賦》,「博大爽塏。」
《舊志》:「群山西峙,眾水東瀠。」
《劉因賦》「北控三關,南通九省。地連督亢,城壓樊輿。」
舊《志》:雞水瀠洄其左狼峰崷峍於右。舊《志》:「唐塞周關,東西雄要。」
清苑縣:〈附郭。〉
《圖經》按:「《縣志》,城臨四野,地址坦平。」
《地理志》:「四達之衢,人民湊集。」
《舊志》:「群山西峙,林麓鬱然。」
《元志》:「二川交流,夾繞州治。」
《橫翠樓賦》:「地連四部,雄冠中州,星分箕尾,州別冀幽。控鴈門之紫塞,引雞距之清流,倚太行之巖觀,接易水之長流。」
舊《志》:「北控三關,南通九省,燕趙界區,神京要地。」 雞水瀠洄繞其左,狼山秀拔拱其右。
八景
《市閣》凌霄 閣在郡莊嶽之間,祀觀音大士。其中相傳金遼時建。高可數百尺。數十里外遙望層閣,丹碧若霞,實稱「雄觀」 雲。
奎樓應宿 樓在府學泮池東,跨城而構,亦映司學。前守王公所建,秀聳凌空,直干奎宿。迄今兩庠科第蟬聯,蓋其應也。
橫翠朝暉 。橫翠樓即今叢勝樓,元平章花樓也,日華東上,紫翠交輝。
蓮漪夏艷 漪,相傳為古蓮花池,前郡丞陳公有《記》。夏月池荷滿放,芳香襲人。守公之餘,二三賓佐泛舟呼酒,足稱清賞焉。
郎峰聳秀 郎山去郡可百里,而群峰疊巘,嵐彩青蔥,晚尤可愛。自郡西望,鬱然翠圍焉。雞水環清 水,去郡二十里餘,合流一畝泉形若雞距,湧珠萬斛,溉田千頃。抱郡東流,尤澄澈若鑑雲。
《東皋春雨 》東郊有士若陵,呼為「東皋。」 地宜園果圃蔬,咸為嘉種。春雨一犁,綠雲遍野,實是沃壤雲。
《西剎秋濤 》剎建河濱,秋夏之交,泉水匯流,煙霏雲斂,雨霽晴空,驚濤四起,水天一色,爽氣逼人,足堪清賞雲。
滿城縣
抱陽之珠照一城,荊山之玉明百里 。按《縣志》舊志云:東湧雞距泉,西峙抱陽山,南連方順河,北擁玉峰嶺。《近誌》亦云:負眺山而襟方順,左雞距而右順陵,亦形勝縣也。又謂:右背山陵,前左水澤,有表裡山河之勢,守可以憑,進可以據,所謂扼吭負背者,庶幾其近之矣。此滿城之形勝也。
八景
《眺山春色 即縣北眺山》,群峰環向,和煦可挹,初春之時,即有霏蒙之態,草木滋榮,視他處最為先暢。
《紫口晴嵐 》即縣北環山紫口崒嵂於群山之表,雨過雪消,但見嵐氣浮騰,晴光射彩,誠一方之偉觀也。
《陵山異蹟 》:即縣西南陵山,頂有平石,人人呼為「一畝石。」 上有數足跡,如人所踐履者,蹤跡宛然,無斧鑿痕,誠為奇異。
龍洞雲封 即縣西抱陽山龍潭。崖下有一石洞,水滴自石中,源源不竭,二青蛇蜿蜒其間,能興雲雨。洞口常有雲氣浮騰,霞光籠罩。
渝水伏流 即縣西北渝河源頭,發於嶺西,至此伏流地中,幾三十里,至一畝泉,奮湧上出,誠一方之勝概也。
雞距泉湧 即縣東奇村河雞距泉數孔噴湧,形如雞距。但見流水潺潺,曲澗瀠迴。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使益以修飾,雖濟南之「泡突泉」 ,何以加此。嘉靖甲子時,土人掘泉栽稻,形蹟盡消,迄今祗為一水塘矣。
賢臺《夕照 》,在縣東北二十里。昔燕昭王禮賢築也。
「玉峰聳翠 」 即縣西北玉山,勢極巍峨,火形尖銳,宛如樹映,誠一方叢勝處也。
安肅縣
龍山突兀,瀑水漣漪 。《縣志》不載。
定興縣
督亢之原膴膴,河陽之樹森森 。《縣志》不載「八景」 ,
《督亢春晴 》,《金臺夕照》。
《百樓聳翠 》,《河陽晚渡》。
「北海孤亭 」 ,「《易》水秋風。」
《長安曉月 》,羽閣籠煙。
新城縣
「紫水瀠洄,白溝灝淼 。」 按《縣志》,地勢坦平,城臨四野,遠山雄峙,近水環縈,京師咽喉,東南門戶八景。
《柳塘春早 》在縣治後。柳依北城,春青獨蚤,後久廢。知縣王好義於明萬曆十一年栽柳千株,築「仁義臺」 於其中。
紫泉垂釣 在縣北十裡衣錦鄉。相傳有人釣此,鉤不設餌,今臺尚存。
「時林秋色 」 ,在縣西北一里。相傳為鉅鹿時苗墓。《舊志》作「時陵。」
「蘭若佛塔 」 ,在古城西北隅。塔七級,高數丈,不知何代建。
《北圃蓮池 》在儒學西北隅。
「文會詩亭 」 「明倫堂後」 ,今建「尊經閣。」
白溝大渡 在縣南三十里。
《昇仙曉月 》在縣南關。相傳金時有人賣藥於石橋上,號「藥仙」 ,忽一日白晝飛舉,因名「昇仙橋。」 《唐縣》。
大茂尊而眾岫堆螺,唐河闊而諸津遶帶 。《縣志》不載。
八景
馬耳《雙峰 》,靈源《曉月》。
石臼停舟 ,磨巖滴翠。
《狼山曉照 》,風山鐘鳴。
「清虛聳翠 」 ,《恆山積雪》。
博野縣
龍岡虯折,蟾水珠浮 。按《縣志》,東望蠡塔,西連鮮虞,南流滋水,北拱金臺。依重三關之險,控扼幽燕之衝。
八景
雲巖夜月 ,寺在西北隅,臺殿高廣,更深夜靜,明月清皎,俯仰一天星斗,真勝景也。
《王母春,耕 縣西南王母村》。每春初土膏萌動,夜半聞叱牛之聲,農事咸起而舉事焉。
《滋水夜渡 》滋河水勢洶湧,夕陽落山,野渡舟橫呼,渡之聲驚聞數里,沙鷗翔集,貨船往來,亦稱勝概。
《縣治古槐 》縣治儀門西,宋初古槐一株,根深枝茂,鬱然高聳,真奇觀也。
《西山晴翠 》縣西北遠望狼山,天氣清明,疊翠參差如屏列,可為博景第一。
《春花香滿 城》西南一帶桃李成林,二三月間,花發葉盛,紅紅綠綠,色艷香瀰,遊人每留連而不忍去。
《堤柳鶯嬌 》:城外四圍堤岸,柳青燕語鶯嬌。枝搖堤上,影落池中,不減蘇堤柳浪。
《枯柏榮分 》雲巖寺有古柏一株,自根至頂,半枯半榮,挺然獨立,與他樹不同,至今數百年如故。
慶都縣
千尋翠壁,欲參天以起;萬斛珠泉,不擇地而生。按《縣志》,「邑據要衝,桑麻萬頃。」〈見劉郛《五嶽廟碑記》。〉京省扼地。〈見舊志〉孕地名「邦。」〈見坊文〉
八景
「堯臺曉靄 」 臺為堯母慶都氏陵,在邑治東。高三丈,週二十丈。每日華東上,暹氣蒸麓,紫翠交輝,有佳況焉。
《龍窟夜澄 》窟在邑北三里許,有泉迸地而出,名曰「龍泉。」
《北平翠微 》北平,山名,距邑五十里,三代時為邑之北鄙。其形層巒疊嶂,清秋雨霽,翠色若浮,自邑南門望之,儼如列屏。
東嶺芳豔 ,九水彙為龍泉河,東注廿餘里,疏籬三五,夾岸相續不絕,直抵高嶺,林木接天,綠縟滿地,雖江南名勝,未許多讓。
雙河聳秀 邑艮隅三里許,有土阜二,偶排並峙其巔,俯瞷郊原,遠近平眺,巒嶂有無,夕陽倒掛,嵐煙橫流,午夜尤為差勝。
九水《環清 》自邑之北隅及西南隅,泉凡有九,皆迸地而出,勢若噴珠,逶迤注於隍內,汪洋浩涆,為邑之天險。雖冬月盛寒,不冰不澌。在隍名玉帶河,東注名龍泉河,大有灌溉利。
蒼柏鬱蔥 ,計四十四本。二本在堯祠,其東十五,圍三岐,其西十七,圍五岐。邑人辛向道題曰:「三皇一本,五帝同根。」 四十二本在三元廟。參天蔽日,狀如鳳舞龍翔,暑月憩此,如入清涼。國。靈碑高古 碑在五嶽廟,其文宋主簿劉郛撰,高雄奧古,傑出一世。
容城縣
東控瓦橋,西連武遂,南通渥水,北倚范陽 。《縣志》不載。
八景
《古城春意 》,土壤肥饒,草木暢茂。每春萌糵早發,比他地異觀美。
《易水秋聲 》,兩岸樹木環匝,禾稼繁盛。當暑退時,風氣清爽,水聲嘹喨。燕荊卿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 ,蓋以此也。
玉井甘泉 在城南五里午方村地。金章宗曾經此,跓蹕取井水飲而甘之,因建寺曰玉泉。白溝曉渡 在縣東二十八里,即遼、宋分界處。文文山有《渡白溝》詩:「地當神京孔道,人民繡錯,貨物岔集」 ,大都會也。
賢塚迴瀾 劉靜修墓北臨白溝河,河水衝決,地多圯壞,獨此處三面瀠迴無侵虞,因名「白塔。」 鴉鳴 塔,在縣東二里許,人於下兩手相擊,則塔頂鴉聲即應。
忠祠松雪 祠在邑學東,堂廡嚴整,柏檜森然,每當風雪,青翠亭亭,獨立於風塵之表,過者矜式。
古篆「搖風 」 ,元至正九年,為記講堂而立也。今在明倫堂前,每遇微風,其碑座縫內塵埃徐徐挨出,似有搖撼狀。
完縣
河十八折,故云曲逆縣,三千年猶名「壯哉 。」 《縣志》不載。
八景
南樓煙雨 ,西山晴雪。
馬耳雙峰 ,龍泉五竅。
菜圃黃花 ,柿林紅葉。
曲逆春風 ,堯城夜月。
蠡縣
東枕瀛州,古號「燕齊」 之界,南襟滱水,今當晉魏之衝 。《縣志》不載。
八景
《紫薇煙雨 》,《浮圖晚照》。
佛獅奇形 ,古陵相影。
《神井陰雲 》,《孟嘗懷古》。
《博陸靈祠 》,《龍淵感應》。
雄縣
角峙雙雄,帶環諸澤。九水同歸於月漾,一航直
達彼天津 。按《縣志》,右跨白溝,前臨易水,〈《郡志》:〉收復三關,控扼燕薊。〈輿地〉山川秀拔,雄鎮千里。〈應邵地里〉雄冠中州,星分箕尾。〈劉因〉角峙雙雄,帶環諸水,近則京師之咽喉,遠則東南之門戶。〈王元修志〉《八景》。
雄山晚照 ,《易》水《秋聲》。
《瓦橋夜月 石》:《甘泉》柳溪垂釣 望山雲樹。
呂廟煙波 ,蓮浦晴遊。
祁州
三河環境,比洋洋大國之風;兩阜臨關,有仡仡名城之勢 。按《州志》:「東連瀛海,西接中山,南襟滹河,北枕上谷。舊有唐滋沙三河環繞其中,近創南北界上二關,雄峙於外,四塞險固,實畿南之雄鎮雲。」
深澤縣
危渡在南,直扼滹沱之口;滋流逕北,橫闌博野之區 。《縣志》不載。
十景
「北臺柳月 」 ,在北城臺。真武廟。
「西院《荷風 》」 在城內西小街白衣庵。
「文昌塔」 影 在東城臺文昌廟前。
《興化泉香 》在城中興化寺後殿東。石欄井。《古井龍珠 》在邑西鄉賈村。「龍堂」 八角井。《中山蜃氣 》在南鄉中山村。
《漢渡留冰 》在南鄉水凍村東漢光武渡軍冰合處。
《秦樓望雪 》在城北小王家莊。
神波驗雨 在縣西二十五里。澬、滹二河衝嚙成之。天將雨,翻波鼓涷,若有神物居焉。名「神渚皇閣《觀瀾 》」 在趙八莊永濟橋北。
束鹿縣
東觀瀛郡,坐鹿巖而指廣川,如鄰座下;西睇恆州,溯滹澤以達肥子,儼在舟中 。《縣志》不載,《舊城八景》。
三丘古洞
《臺寺晨鐘 》縣治西北臺頭寺。
城頭秋月
《堤口夕陽 》即趙堰堤,今廢。
忠墳宿草 在縣南,名「紅草坡」 ,唐裨將張興墓草也。餘草皆綠,此獨紅,相傳為忠血所化。丫河春漲 ,丫河亦滹沱支流,今併入大河矣。滹沱冰合。
傾井遺蹤
新城八景
《草橋夜月 》邑治中橋之通輿者有二:東偏者架木為之,曰「草橋」 ,所以別西之為石者也。其下乃滹沱河故道。河從留瀦水一灣,極溯洄之致,居人於兩岸多植槐柳,隨勢之高下築屋焉。每月望日登橋四顧,水光月色,一片空明,如置身冰壺玉洞中。
《杏林春曉 》邑四郊多杏樹,城東南尤盛。春日遍開,邑人攜壺提榼,競為遊冶之場。
「雙閣」 、晴雲 ,邑南有二閣,東者在回生村,西者在趙古營,俱距邑治八里。天氣晴明,登城遠眺,晴雲冉冉,從朱欄碧瓦中相對浮出,最異觀也。古甃、甘泉 城西南女牆外塹堭中。順治年間,邑人掘土得一石,蓋開視之井也,泠泠然深二丈許,磚質堅潤,厚不過寸,長不盈尺,相傳為廣武磚。又有謂「光武磚」 者,究不可考。束「鹿皆苦水,甘泉不三四處」 ,此為第一。
遠香蓮沼 ,邑西門內迤東北。舊有瀦水一區,邑人山東督糧參議李世洽闢之。濬池,遍栽蓮,四圍垂柳,中建一亭,柏鄉魏相國署曰「遠香亭。」 梧院琴堂 ,邑人寧夏副使耿啟築,落於邑城南隅。耿性孤介,獨嗜琴,堂名「響山」 ,取少文撫琴動操,眾山皆響也。
《東山勝蹟 》,邑人蜀永州推官張基命別墅也。素慕謝安,因號「小東山。」 其地在草橋東數十武,臨河疊土築臺,楹外即草橋,河水瀠繞,臺名「修月臺」 ,後曰「逸休亭」 ,亭中多邃室虛窗,以棲讀書。亭東垂柳掩映,巍然一閣,曰「奎樓亭。」 後季子繩康別構一亭,與逸休相接,曰「敝庵。」 中有垂柳長槐,竹枝蕉葉,隨地皆成蔭落,亦此中佳地也。南塘早稻 ,滹沱河昔由舊縣遷癭陶,數年來仍漸次北矣。地可種稻,今城南八里外皆水田也。黃鳥嚶嚶,青秧刺刺,竟是一小江南。《雲安州》
一河遶西北,九水匯東南。板橋之戍壘猶存,土尾之危堤可恃 。按《州志》:東跨大雄山,西接黃金臺,南窮高河,北鎮宥九河環匯,神京密邇
《童謠》「燕南陲,趙北際,惟有此中可避世。」 即其地,《濡陽八景》。
《雲錦春遊 》,《齊雲晚眺》。
石臼停舟 ,白洋垂釣。
柳灘飛絮 ,蒲口落花。
板橋曉月 ,易水秋風。
高陽縣
「界分瀛、易,雄關未改乎高河。境接蠡、濡,龍脈直趨於龐口。風水攸聚,形勢獨隆 。」 按縣舊志云:「燕陲趙際,南北會衝;唐塞周關,東西雄要。」 又云:「土尾西環而纏濡上,楊河前佩以入渥中。帝陵結秀於龍山,金嶺發祥於豐漵。」 又云:「逶迤瀛海之仙舟,呼吸西山之爽氣。掎角舊稱於瓦濟,股肱今倚於金臺。」 又云:「九水疊衾西北,三河,縈帶東南,燕趙界區,京畿善地。」
新安縣
南北之水,夾境三臺,宛在河壖;東西之壤,列屏九派,同歸城址 ,《縣志》不載。
八景
《靜修書院 ,臺城晚照》,
《易水秋風 》,長溝釣叟。
《忩寺曉鐘 》,《妃子妝臺》。《明昌鵝樓 》,《仙翁春苑》。
易州
東容範陽之瀇瀁,西收紫塞之鬱蔥,北則矗矗之洪崖,南則蕭蕭之易水 。按《易水志》:東容距馬,西跨紫荊,南環易水,北抵洪崖,山明水秀,林壑幽雅。
十景
太巍煙嵐 ,洪崖積雪。
太寧疊翠 ,孔山星月。
《狼山競秀 》,紫荊殘月。
《易》水秋風 ,雷溪春濤。
《侯臺清曉 》,《金臺夕照》。
州東南二十五里。相傳燕昭王所築,以居郭隗。臺基猶存。今屬定興縣。
淶水縣
龍門白馬,關塞稱雄;龜洞紫梁,山巒峙秀 。按《縣志》,「東縈拒馬,西帶遒欄,南襟易水,北障燕山。山明水秀,地列高原。昔劉琨守此,以拒石勒,亦雄武之區也。」〈舊《志》。〉
舊十二景
《金山落照 》,《釜山靉雲》。
《紫涼秋月 》,《龍灣夜雨》。
《西岡古塔 》,「萬沱秋晴。」
大寺鯨鐘 ,太虛鳳笛。
《拒馬斷河 》,《東閣忠碑》。
文廟「雙松 」 ,義祠「古茂。」
新八景
《石龜洞天 》,《紫涼秋月》。
《釜峰晴雲 》,《龍灣夜雨》。
《亭山晚照 》,雲淡棲煙。
《水峪瀑布 》《西岡古塔》。
保定府星野考
[編輯]經傳所載星野
《春秋元命苞》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畢昴散為冀州,分為趙國。」
《史記》:「尾箕幽州,昴、畢冀州。」
《漢志》:「燕地,尾箕分野。趙地,昴畢分野。」
《後漢志》:「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噩,於律為姑洗,斗建在辰,今趙分野。」《晉書》:「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於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魏太史令陳卓言:「郡國所入宿度尾、箕,燕、幽州。」〈《上谷,入尾》一度;〉昴、畢,趙,冀州:〈中山入昴一度安平入畢四度〉《隋志》:「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屬冀州。」「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屬幽州。」
《唐志》:「尾、箕,析木津也。」 初尾七度,餘二千七百五十,杪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胃、昴、畢,大梁也。初胃四度,餘二千五百四十九杪八太。中昴六度,終畢九度。
《宋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蕃十一星,南第三星曰燕,第八星曰中山,第九星曰九河,第十星曰趙。」
《宋史》:「中台之下星主冀。」
《明一統志》:「保定府尾箕兼昴畢分野。」
郡《舊志》:「冀州趙分,在大梁、胃、昴間。」 先儒又謂衛
水,南為趙分,北為燕分,在尾、箕之次,是則南境屬趙,北境屬燕,分野當在尾、箕、昴、胃之間。《論》曰:「考漢高帝三年十月晦,日食斗二十度,占曰燕分。昭帝始元二年十一月朔,日食斗九度,占曰燕分。晉穆帝八年六月,流星大如斗,行箕、斗間,占曰燕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為燕分野明矣。」故圖分星必尾、箕、斗也,然言分野者,但云尾箕,概舉之詞。《史記》曰:「尾箕幽州不及斗。」《元命苞》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亦不及尾。蓋不可以全度論也。《前漢志》自尾四度至斗六度。《後漢志》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晉書》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與《前志》同。《唐志》起尾七度,終斗八度,紛紛不齊,言人人殊,雖聖人復起,有能折衷而一之者乎?而「終於斗」之說,乃無不同者。故燕得尾、箕斗,趙得胃、昴畢,為定論雲。〈《費直》云:「趙分野起婁十度,兼婁、胃、昴、畢四宿。」 尢不可信。〉
又按牛、女之下十二諸國,楚南一星曰燕,齊北二星曰趙。說者以為天之所覆者廣,華夏止宜占此,其星有變,各以其國當之。或問:「既占分野,何以復占國星?」 尹畊曰:「眾星者,萬物之精,質具於地而氣形於天。分野者,周天之次舍,懸象於上,而示法於下。考一國之休咎,則國星是稽;察諸變之凌犯,則分野必變。蓋並」 行者也。又有屬之五星者,曰辰星,為燕趙。蓋辰為水星,司北方,治元冥之區,故其屬如此。又主之七星者,曰斗區,主冀州之域。又曰「玉衡,主燕。」 常以五寅日候之,庚寅為上谷代郡。又配之以干支者,曰壬為燕元,為燕代。又合之以節氣者,曰尾四,至斗六日躔析木之次,為立冬小雪節。燕分也,亦不可不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