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7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十一卷目錄
保定府部彙考五
保定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七十一卷
保定府部彙考五
[編輯]保定府學校考〈書院附〉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府儒學 在府治東南。「元中統二年,順天路總管萬戶張弘略建。明正統十年,知府常景先增建大成殿為七間,兩廡各增九間。天順四年,知府張柷易兩廡木主為塑像。成化二年,知府章律、弘治四年,知府趙英以堂齋卑隘,先後撤而新之。嘉靖十五年,知府汪堅大加修飭,益恢前度。」
武學 在府學東。明正統四年,都指揮張銳建。弘治五年,銳子溥修。今改為「左衛儒學。」
二程書院 在府治西北。明道伊川,五世祖居博野。明嘉靖十年,知府徐嵩立書院祀之。後改為「金臺書院。」 今廢。
社學 五衛地方各一。今廢。
清苑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洪武八年建。
文廟在學東百步許。景泰中,改建於學前。嘉靖中,
改建學於文廟之右,開拓地址,復移學於舊址之北,規模嚴整。按《縣志》
先師殿三楹,殿後為「啟聖祠」 三楹,再後為「敬一亭。」
三楹,內有明世宗御製《敬一箴》、御註宋儒范浚《心箴》及程頤《視聽言動四箴》刻石。殿前兩翼為廡,東西各列十五楹。東南隅為魁星祠塑像。西南隅闢門西向達學署。再前為戟門三楹。門左掖為名宦祠三楹,門右掖為鄉賢祠三楹,皆南向。前為泮池,跨一橋,甎石甃之。橋南為坊額,其坊曰:「泮池。」 坊前為櫺星門,左右有金聲玉振坊。又前為禮門、義路二門。門外建坊於左右:左坊榜曰「德配天地」 ,右坊榜曰:「道冠古今。」 景泰三年,知縣吳宗慶改建。
文廟於明倫堂前,祭酒劉鉉「記。」 成化四年,知縣陳
瓛增修。嘉靖十六年,知縣李廷寶改建學於文廟之右。四十一年,知縣段繡、知府沈廷乾開拓地址,視昔有加,名曰「重修」 ,實為創建。邑人尚書高燿記。萬曆十六年,知縣王政修,副使劉行素記。三十四年,知縣王之寀重修,副使劉不盈記。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馬崇詔重修《邑人光祿寺》寺
丞高桂記
明倫堂五間 ,左為「進德齋,右為修業齋」 ,各三間,東西號房各十五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尊經閣在明倫堂後,閣上祀文昌帝君。
教諭宅 在「尊經閣後。」
訓導二宅 在尊經閣東。
社學五 :一在城內,四在城外;其在鄉二十,今廢。按《縣志》,明萬曆十五年,知府查志隆建保定左衛學 按《縣志》,在縣治東南,舊為大寧都司學。今都司裁革,改為左衛學。
上谷書院 按《縣志》:「在縣治西北。明萬曆三十四年,知府王國楨巿地北察院東為,構屋三層,堂室俱備程、朱三賢木主,俾諸生修業其中,日瞻拜焉。」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范永錫捐俸立小學四所於《四》
門,後又廢。至十四年,知縣時來敏復捐俸設立學田 。按《縣志》:明嘉靖四十年,知縣高文薦奉例清查民地造冊,間有額外隱漏無糧地九頃餘,被訐編入學田,四至並徵租石,載在木牌戶房存注,備助貧生婚喪支給。隆慶五年,置買民人蘇卓地二十八畝七分七釐,坐落城南馬池村,東至道,西至水榆,南至楊家墳,北至道。萬曆十年,置買沒官張大受地三頃一十畝,坐落城東閻莊村,東至道,西至劉寵,南北二至道。以上學田十二頃三十八畝七分九釐。今圈丈。
皇清順治四年,撥補「真定府衛衛地八頃八十七畝」
外州縣
滿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建明倫堂,在文廟西南。明天順初,遷置文廟後。弘治中,創建尊經閣。嘉靖中,建敬一亭。明年建啟聖祠,續建名宦、鄉賢二祠。按《縣志》,在縣治東南隅。據《舊志》載,地五十二畝。元至元二年,知縣劉漢臣建,而以明倫堂置於文廟右。天曆元年,知縣劉思建重修。
「之。迄明朝仍其制。」 正統六年,知縣王義復修焉。成化十二年,知縣李思明增修兩廡戟門、櫺星門,隨修「明倫堂,創會饌堂一區,構諸生齋舍十二間。十五年,修建大成殿,增砌石欄。」 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袁欽儒復修之。四十一年,知縣辛吉繼修之。隆慶六年,知縣申九峰修櫺星門,建周圍牆垣,功未竟而遷。萬曆六、七年,知縣張嶢、齊作霖相繼修葺,建教諭宅於北。二十年,知縣侯大節遷敬一亭於櫺星門東,建文昌祠。而教諭馮日望亦以是年開泮池。迄萬曆四十二年,邑人知府張邦政、同知張調元各捐金請於知縣冀懋中,仍以明倫堂改建學宮之右。前後修葺,洵稱備美。
皇清康熙十五年春,知縣裴國禎捐資倡眾重修。
先師殿,見東西兩廡「名宦祠」 ,頹壞太甚,撤其腐朽。
俱重建之。鄉賢祠戟門、櫺星門,俱補葺增修。泮池南建「雲衢坊」 ,臨街建「育英坊。」 十六年,重建尊經閣,修整宮牆內外彩飾煇煌,規制煥然一新。
先師殿五間 ,周圍露臺,俱石欄干。東西廡各七。
間:櫺星門一座,戟門五間;
名宦祠三間
鄉賢祠三間
啟聖祠三間 文廟後偏東。明嘉靖間,知縣汪滋建。
皇清順治年,知縣葉獻論倡募重修。
文昌帝君祠 櫺星門外。偏東向西。築臺建閣,上層魁星。明萬曆二十年,知縣侯大節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何郡烈、貢士李倫、生員陳士前。
張鎰、郭大鵬、李僖、鄉耆楊俸、梁新民等重修「魁神祠」 二 :一在文昌閣上層,一在城東南角,即城東南角樓,乃學宮之東南隅。「文星」 ,巽地也。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余允光建。
「《敬一箴》碑」 亭 在儒學門內。明嘉靖間,知縣汪滋建。萬曆間,知縣侯大節遷建櫺星門東,久廢俟修。
尊經閣三間 文廟後。明弘治十五年,知縣金山創建。高五丈,廣袤四丈,廢圮久盡。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裴國禎「捐資倡募紳衿商庶。」
等重建。越三祀,丹雘告成。四圍增築石壁,修砌甬路。閣前及學宮內外,雜植桃、李、柏、槐、楊柳數百餘株,有《碑記》。兩傍廂房各二間,久廢俟修。明倫堂三間 原在文廟右,後改建「廟後。」 明萬曆四十二年,邑人張邦政請於知縣戴懋中,仍改建廟右。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縣裴國禎重修「博文」齋五間。今
三間:「約《禮齋》」 五間,今三間;「儒學門」 三間,「儀門角門」 三間。
教諭宅 原在明倫堂後,明萬曆四年,知縣張嶢建。
皇清康熙三年,教諭奉文裁,宅廢。十五年《新例》復設。
十八年冬,知縣裴國禎、教諭劉之源復修宅於堂後。
訓導宅 ,原在舊明倫堂東,嘉靖間知縣袁欽儒修,今在明倫堂前。偏西住房三間,客廳三間,東西廂房各二間,係
皇清順治十八年,教諭胡心尹遷教諭宅修於此。
社學 在縣治東
學田 「按《縣志》」 :「一處在縣東南二十里江城村,計地一頃,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府吳嶽以居民爭訟絕僧王本山地,因批給本學,責令民人王崑等佃種,每年納租銀六兩。一處在縣北十里巿頭村,計地一頃。明萬曆十七年,知縣王一正以鄰河淤地,水不經流,令民墾種,申為學田,責令趙鼎等佃種,每年納租銀五兩」 ,俱本縣收庫,以備賑濟貧生婚喪薪水不及之用。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縣裴國禎清查江城村學田,除。
圈去七十二畝一分,下剩地二十八畝八釐,承種人納銀九錢。巿頭村學田下下地四頃一畝七分五釐,折行糧地一頃,俱被圈。
義學 按縣志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余允光捐俸倡募,創建在城學。
北關書舍四間,義田四十九畝三分。南關書舍四間,義田四十七畝八分。涇陽學書舍三間,義田四十畝。方順學書舍三間,地鋪租銀二兩,義田三十畝。郭村學書舍四間,義田一百畝。尉公學書舍三間,義田五十畝。江城學書舍三間,義田二十二畝。北蒲學書舍四間,義田六十四畝。顧店學書舍三間,義田三十八畝。奇村學書舍三間,義田四十五畝。西莊學書舍三間,義田三十七畝。方上學書舍三間,義田三十四畝。南宋學書舍三間,義田二十二畝。大聞學書舍四間。
義田二十四畝右義學之書舍學田,俱詳載於《義學記》及各學之石碣,以垂永久。其田仍給賣主佃種,自納官糧,每畝量出租糧,以供義師束脩之資。又外捐俸買城東園地二畝,近城各村地一十八畝。欲以所積租糧,立忠孝祠,以為諸生課讀之所。
安肅縣儒學 洪武三年設立,在縣治東南。景泰中重修建,規制整飭,高糓有記。嘉靖中增修。明倫堂、養廉倉在明倫堂後。學田八十七畝,詳見《縣志》。按《縣志》:儒學學宮建在縣治東南。中為明倫堂,堂左壁有御製臥碑,後為尊經閣,閣內藏書及敬一箴、視聽言動箴。堂左為進德齋,右為修業齋,南為大成殿,五楹,翼以東西兩廡。前戟門三楹。左連東廡為左角門,右接西廡為右角門。門外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正前為櫺星門,門內之左為啟聖祠,祠北為號房二重,今廢。櫺星門右為儒學門。教諭宅在堂之東。宅門左有耿三麟《石刻卦爻竹圖》。司訓宅在堂之西。明洪武三年,知縣劉炯、主簿王麟創建。正統十四年罹兵火。景泰六年,知縣王正重修。語具大司空《高穀記》中。弘治四年,知縣裴倫繪飾殿廡及牆垣戶牖,規制尤備,詳見張太史《天瑞記》中。後十一年,知縣王維翰補所未備,見李御史《葵記》中。嘉靖元年,知縣武昊復加修葺,高大軒豁。二十九年,知縣趙定始創建教諭宅於堂之東,司訓宅於堂之西。邢奇有記。其後高陵為敬一亭,為垣、為門,東序為講堂,為祭器庫,西序為饌堂,為俸廩,後廢。隆慶四年,知縣周以庠重修,始制祭器,教諭王集義有記。萬曆十三年至十七年,知縣徐臬、郭璲相繼修舉。二十六年,知縣周三聘重修,完葺諭、訓兩宅。見《鄭襄敏記》中。三十一年,知縣楊世增建尊經閣,補二百餘年之闕。聖門左右建二坊,鑿泮池,煥然改觀。語具《鄭少參記》中。署諭沈起蛟以學舍不堪棲止,出居民房,久之傾圮。後教諭沙蘊金率庠士督修,稍就緒。惟西齋危牆破椽,尚未謀葺,日久東西俱敝。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盧應魁捐俸脩學,兩宅葺治。
可居
社學 在城北
射圃 按《縣志》:「舊圃前在櫺星門右,後廢。明天啟三年,督學左光斗移建於南郊道東,地六畝,有廳坊。」
學田 按《縣志》,「舊置學田共二頃三十三畝三釐,有教諭邵伯棠記。」 新置學田六十一畝一分八釐,兵道渭南張經世置,有碣。立儒學門左。養賢倉 按《縣志》,「在明倫堂後西序,今廢。」 定興縣儒學 在縣治南,元創建。
文廟,泰定中作。東、西廡,元統中作「泮池。」 櫺星門燬。
於兵。明洪武中重修,置饌堂、學倉、射圃。嘉靖中,增正殿為五間,兩廡亦廣其制。廡尋壞,重修更新。
先師四配神龕 按《縣志》
明倫堂 在文廟後櫺星門。左有門,曰「儒學。」 北行西轉門曰「義路。」 入而南向者為儀門,左右有翼門,別有門與聖殿通。堂三楹,翼為兩齋,左曰「進德」 ,右為「修業。」 明萬曆末,知縣畢自肅重修。崇禎初圮,知縣薛綦隆重建。庭各三楹,古槐二,皆數百年今存一。教諭宅在堂後。訓導宅二,在堂左。右各廳事三楹。茅茨數椽,蔽風雨而已。別有號房數間,舊皆諸生絃誦之所,今但居廟。「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邑令張文繡建,天啟六年,大雨壞泮池,在櫺星門內。
社學 在申明亭南。知縣陳廷瓚建。
射圃 在儒學門西
學田 按《縣志》,舊五十二畝五分,今在圈內矣。新學田九十八畝九分二釐一毫八絲,邑令李瑾置。其四至租糧,載《明倫堂碑》,今被圈。
新城縣儒學 在縣治西,自元以來皆在此地。按《縣志》
文廟在縣治西北,漢桓帝時,新城令劉梁建,遼知。
縣馬人望,金武略將軍行新城縣事李彥成,元縣尹李天祐、劉恭、劉安定「相繼重修。明洪武年知縣孔文,永樂年知縣鄭謙,天順年知縣孔禮,成化年知縣李循,弘治年知縣楊澤,嘉靖年知縣陳璣、張仁、房韞玉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周世祿、康熙六年知縣王宜。
亨九年知縣閻興邦,十一年知縣周家柱相繼重修。
先師廟 :正殿五間,臺高三尺,三面石級,東西廡。
各五間:戟門三間,「名宦祠」 三間,在戟門外之東。
鄉賢祠三間,在戟門外之西;「櫺星門」 三間,知縣張仁改建;「泮池」 在櫺星門內,邑人參議崔峨施地二畝,指揮張大用施銀四十兩,本縣縣丞李垣施甎一萬,本學訓導張存性暨廩生蘇仁等各捐廩俸成之。牆垣二百餘堵,知縣陳璣築。
文廟內外明倫堂前後樹木皆訓導張存性知縣。
王好義相繼栽植。又教諭何濟及訓導呂汴修補「聖域坊」 櫺星門左。知縣劉宗禹建,今廢。「啟聖祠 」 在文廟東。
明倫堂五間 在文廟後,朱子書匾。洪武臥碑,鐘鼓列左右。知縣陳璣、王好義重修。
尊經閣 在明倫堂後,舊「文會亭」 ,知縣曹一豸改建。
敬一亭 在啟聖祠前。進德、修業二齋在明倫堂前左右。祭器、文案二庫在明倫堂左右翼。「知縣王好義重修《科貢題名碑》」 :「明倫堂前左右各一,崇儒門即儒學儀門,兩旁為左宜,右有二門。知縣王好義建。射圃久廢,知縣王好義改建游藝門,其東建依仁門、禮門、義路二坊,知縣王好義建今廢。」 儒學門在義路南。儒林坊在儒學門外。知縣張仁建。教諭宅今廢。訓導宅二,今俱廢。號房、「天」 、「地」 、「人」 字三號,每號五間,在啟聖祠後。知縣李志學建,今廢。養廉倉在教諭宅前,今廢。社學 在預備倉前。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周家柱捐俸修葺。
學田 按《縣志》,一段在城西北馬村河,知縣李志學置;一段在城北廡殿遺址,李志學申准,知縣王好義立碑記。今俱開為民田。
唐縣儒學 在縣治西。唐開元始立廟學,迨金之興,北方學廢,基址僅存。泰和三年,邑人好義者更新之。元至和間,撤堂建殿,以崇其基。明成化中,重建大成殿、門堂、齋舍。按《縣志》,「儒學東至縣衙,西至城隍廟,南北至街,計地畝周九十步,射圃在內。明嘉靖三年,知縣馬訓重修。二十四年,知縣王國生重修。隆慶三年,知」 縣洪濟遠重修。萬曆元年知縣彭芹修。「櫺星門」 舊無泮池,始鑿於櫺星門內。門外有石屏,嫌其逼窄,徙街之南。萬曆二十三年,知縣孫希夔重修。萬曆三十七年,知縣黃巍重修。崇禎六年,知縣向列星重修。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周日宣重修。十一年,知縣張問
政重修櫺星門。康熙十二年,知縣王政建照壁,本府通判署縣事吳紹琯創建左右門坊。
先師廟五楹 、東西廡各五楹。戟門三楹。左右儀
門各一楹:櫺星門三楹:泮池
啟聖祠三楹 在
先師廟之右。順治十一年,知縣張問政重修。
名宦祠三楹 ,在啟聖廟前。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周日宣修。
鄉賢祠三楹 ,在名宦祠前。康熙六年,訓導張暄重修。
文昌祠三楹 ,在興賢育才門之東。順治二年,教諭徐曉重修。康熙七年,署訓導紀其勳重修。奎星閣 在儒學門上。明崇禎九年,教諭劉顯績修。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武自安改建城東南角臺,「上應」
《巽》《離》,文明之象。以望學宮,順治十二年大雨,毀復徙此。
「敬一亭 」 「在文昌祠」 之後,宰牲所。
明倫堂五楹 ,左曰「進德齋」 ,右曰「修業齋」 ,各三間,今圮廢。「興賢」 、「育才」 門在。
先師廟之東一間;儒學門在櫺星門之東一間。
教諭宅 在「明倫堂」 之後,今廢。
訓導宅 一在明倫堂東。順治十八年,教諭栗濟寬修。一在明倫堂西,今廢。
廩倉 今廢
號房 今廢
射圃亭三楹 ,在明倫堂之西,今廢。《圮》射圃東至啟聖廟,西至城隍廟,南至街,北至街。
社學 在縣治西。按《縣志》,在縣治東,東至街,西至捕衙宅,南至街,北至倉房。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嚴欽謨建講堂三間,「左右學舍。」
各二間學門一間
學田 按《縣志》舊志云:儒學學田三頃七十二畝四分,每年租銀一十七兩一錢九分。後因徵糧地荒,失額銀十四兩,遂將學租編補正額外,剩銀三兩一錢九分。又奉學院查盤,不敢擅動。學田名雖存而實廢,貧生賑助無資,每每告乞,既失士子固窮之道,亦非上官養士之體。至萬曆二十七年,知縣楊一桂查有開《荒地》六頃六十八畝七分,計每年徵銀一十四兩八分。復撥。
為學田,秋成每銀一分徵穀三升,計穀四十二石二斗四升貯學。遇貧生婚、喪、饑饉應賑助者,該學酌支西都亭五十五畝。
皇清順治四年,全圈「西潘河淤地一頃四十七畝沙。」
「壓白家莊二十六畝,順治四年,圈杏樹里河淤地一頃二十畝,水衝張盆」 九十三畝,圈去三十七畝,存剩地五十六畝。明崇禎間,知縣曾就義置房莊九十畝,圈去十一畝,存剩地七十九畝。五里鋪一段二十畝,一段一頃。明隆慶間,知縣鄒慎置見存學田二頃七十五畝,共折大地七十四畝零。每畝租銀不等,共租銀七兩二錢三分,起解銀一兩六錢零。凡冊籍奏銷,俱由儒學。按:學田自順治四年半被圈佔,至順治十一年河淤之田水衝沙壓,又不堪租佃,其下剩地每畝徵銀歲終起解,所剩餘租尚不足供紙張使費。《舊志》所云「名存而實廢」 者,今又然矣。是不能無望於當事之君子。
社學田,前未有之。有之自康熙三年,知縣嚴欽謨始用價買民田三十四畝八分,令民佃種,每畝租穀有四斗五升,每年租穀共十四石七斗六升。秋成官收送社師,一以作館穀,一以代束脩。為社學永久計,實盛舉也。
博野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創建。弘治中,增建號舍十楹。嘉靖中改建饌堂為尊經閣,戟門、櫺星門煥然一新。按《縣志》
文廟在縣治東。明永樂、正統間,知縣李太喬俊黎。
亨,相繼修理。弘治二年知縣何正重新鼎建。嘉靖十年知縣王應禎,十六年知縣張舜臣,泰昌元年署教諭李克振,天啟六年知縣巨道凝,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郭堯都設帳幔,置神龕,修櫺星。
門,立柵欄於門外。訓導張輪重修「啟聖祠」 戟門垣牆。
大成殿五楹 ,東西廡各五楹,中戟門三楹,門東名宦祠三楹,門西鄉賢祠三楹。前為櫺星門。殿東啟聖祠三楹,祠北敬一亭三楹,亭南神庫、神廚各三楹。其亭、庫、廚俱圮壞。
啟聖祠 在大成殿東。明嘉靖十一年,知縣王應禎奉敕旨創建。
名宦祠 在戟門左,西向。明嘉靖戊戍,縣丞劉俊奉敕旨創建。
鄉賢祠 在戟門右,東向。明嘉靖戊戍,縣丞劉俊奉敕旨創建。
明倫堂三楹 ,在大成殿後,左壁立御製碑。中有屏,屏有箴。左吏房一楹,藏案牘,右庫房一楹,藏祭器,久壞。堂北尊經閣三楹,閣前古槐一株,左右號房二十六間,久壞。堂前為禮庭,左架鼓,右懸鐘。庭前東進德齋,西修業齋,各三楹。東齋久壞。又前二門一座,左右角門二座。東南隅養賢倉久壞,西南隅禮門一座。西轉而南,「庠門」 一座,儒林坊一座,今壞。禮門西為教諭宅,西衚衕為訓導宅。
皇清康熙四年、奉
旨裁教諭訓導移於教諭宅,今壞。
社學 在太僕寺西,明嘉靖中建。後毀鄉村淫祠為「崇正堂」 ,令童子習讀於中。
義塾 在城委村二程祠西。
社學 按《縣志》:「建自明洪武八年,在郵亭東。弘治十二年為御史孫恭所有,教事始廢。嘉靖元年,知縣沈璇奉巡按王琳明文,建設非一。今廢。」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郭堯都奉督學王澤弘《明文》。
建立「社學」 考選社師,教事復興。一在宣慶關,南社師鄭鋐;一在陶墟村,社師馬士昌;一在南邑村,社師鄧雨瑞。
射圃 按《縣志》:「在東北,觀德亭三楹,門坊一座。明洪武二年,詔令生員講罷習射,遇朔望日試演,以提調正官主射。永樂六年,申明舊制,定習射儀式。今射圃亭壞。」
二程夫子祠 按《縣志》:「在程委村,元人創建,明正統間,肖像。」
帝君廟 按《縣志》,「一在啟聖祠南,一在二程祠東,明成化癸巳知縣裴太創建。」
魁星閣 按《縣志》,在東南城角。
慶都縣儒學 ,創建無考。明弘治中,修學門,置祭器。嘉靖中,建啟聖祠、櫺星門、戟門東西廡十五楹。戊寅之變,盡燬。明末。
皇清相繼增修。按《縣志》:「大成殿五間東廡,五間西廡。」
五間:戟門三間:泮池橋一座,櫺星門三楹。東角門一間、西角門一間。俎豆庫燬。省牲所三間在廟西;啟聖祠三間在
文廟西北
名宦祠 三間:在泮池東。
鄉賢祠 三間在泮池西。
儒林坊二座 一在廟東,一在廟西。
聖域坊 在櫺星門東
賢關坊 在櫺星門西
儒學 在文廟東。大門一座三間,儀門一間,禮門一間,義路坊一座。明倫堂五間,「日新齋」 五間,燬「時習齋」 五間,燬「敬一亭」 三間,在堂後;尊經閣三間,在堂西北;燬饌堂三間,在敬一亭東。燬庫房三間,在饌堂前。燬廚房二間,在敬一亭西。燬學倉三間,在堂前,燬射圃亭,在廟西。教諭秦毓琦建,廳四圍遍種荷花。教諭公署在儀門內,全燬。訓導公署廳三間,住房六間,馬房一間。社學 在縣治北。
帝君祠三間 按《縣志》,「魁神祠三間,俱明崇禎時邑令段緯重修。」
容城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因併雄州,棄毀,後復設縣,擇地建於縣東北。明正德中,修宣聖廟,增築庖廚。嘉靖中,鑿泮池。按《縣志》
文廟殿 五間「內偏東。」
先師像一碣
皇清康熙九年,大尹趙士麟重修。東廡五間,西廡五。
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泮池一區,在櫺星門內。嘉靖三十七年,大尹張大經開甃後圮毀。萬曆三十年,大尹蔣如苹重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署教諭舉人柴應辰重修。康熙九
年,趙士麟「重修。」 「神廚」 房三間,久廢;宰牲房三間,久廢。
明倫堂 五間,在後殿內。豎明太祖臥碑一道。成德齋三間,達材齋三間,號房二十間,久廢。學倉三間,久廢。敬一亭三間,在堂後內。豎明世宗《敬一箴》及注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毓秀坊一座,在文廟街口。嘉靖二十八年廢。隆慶三年,大尹李蓁春重修。學門一間,儀門一間,未修。啟聖祠 三間,在學東。
「鄉賢、名宦」 二祠 三間在戟門左右。
教諭宅一所 ,在堂西。
訓導宅二所 在堂東,因裁革一員,止存一所。射圃亭 在明倫堂東城下。正廳三間,今廢。社學一所 ,在縣治南百餘步街北。萬曆八年奉兵道,余移文改縣治西南街北。正房二間,門樓一座。萬曆甲辰,大尹蔣如苹重建。正房三間,門樓一座,久廢。
正學書院 ,以邑令趙士麟講學於
皇清康熙十二年創,址在大街路北,縣治東,察院西。
門面五楹,正廳五楹,額曰:「敬一堂。」 東廂為經義齋,西廂為治事齋,倣胡安定遺意,前後共計三十一楹,講誦、燕息、庖湢之所靡不備。
完縣儒學 在縣治東,不詳創始。元重修,毀於兵,明洪武初重建。按《縣志》
啟聖祠三間 ,在大殿後。
大成殿十五間,楊知縣有成。內添神座,外設石欄,左右開二門,達「啟聖祠。」 劉知縣安國重修,煥然聿新。東廡七間,西廡七間,萬曆二十四年,何知縣出光,於西廡南闢一門,達於明倫堂。戟門三間。名宦祠三間,在戟門左。文昌帝君閣在名宦祠前。萬曆二十四年,何知縣重創建。鄉賢祠三間,在戟門右。田、楊二公祠在鄉賢前。何知縣於戟門前左闢一門,入名宦達文昌閣,右闢一門,入鄉賢達出楊二公祠。櫺星門三座,照壁一座。以上各廡祠俱劉知縣安國重修,左右復添「禮門」 、「義路」 二坊、思樂坊三間,在道南。舊係神路,內有泮池,日久荒廢。明季兵興,遂作草廠。草廠革去,被人討作場圃。劉知縣安國批學查明,仍歸
文廟創建牌坊三間,內鑿池蓄水栽花,為神路泮。
池,甚有益於文風。左牌坊一座,題曰「德配天地。」 右牌坊一座,題曰「道貫古今。」 明倫堂三間,左豎進士舉人題名碑記,右豎貢士題名碑記。北牆砌臥碑石刻。敬一亭三間,內有御製《敬箴》,《程子四箴》石刻。進德齋五間,在明倫堂下。東。修業齋五間,在明倫堂下。西儀門三間,儀門北向東開一門,達
文廟前儀門南,迤西通儒學宅。以上俱劉知縣安。
國重修大門三間,門前照壁一座,石獅子一對。教諭宅 ,廳房三間,寢室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東「訓導宅 」 ,廳房三間,寢室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
西訓導宅 廢
忠孝書院 在南門內。明嘉靖中,毀淫祠,創為
養正書院後改「樂群書院。」
社學四
文筆峰 按《縣志》,在城外東南隅。
蠡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即古蠡州,元天曆三年建,明因之。弘治中置學倉、射圃。嘉靖中作東西序。按《縣志》,「廟學地廣五十畝,元皇曆二年監州事蒙古徹里帖木兒重修。明洪武二年詔天下立學,永樂四年重修。前為櫺星門,次戟門,中為廟五楹,廟前有聖旨碑,西北折為明倫堂,內有御製臥碑,景泰七年立石。」 其東存心齋,西養性齋。齋堂之東,敬一亭,亭內有世宗御製《敬一箴》及「註釋五箴碑」 六通。亭前為號房,東西各十楹,俱張鳧建。東學倉,北教諭宅,二訓導宅。學之外,右育才坊。坊西十餘步為射圃,圃地六畝,有觀德亭,左為興賢坊。俱蕭鵬建。
啟聖祠 在明倫堂,東西向,三楹,前建門樓。嘉靖中,李復初創建。隆慶三年,劉伯縉重修。文昌祠側有便門,通於明倫堂,左右分東西廡。名宦、鄉賢二祠 在戟門左右。
振英書院 在太僕寺西。先是張鳧創為學社而廢,李復初改為書院。按《縣志》:「前建門樓,中建精一堂三楹,扁。精一堂右,掘地偶得古甘井,前後號房十六楹。」
社學 :散建各村。按《縣志》:「在城內大悲閣南,本道給創,通曉韻學、五音者」 ;儒士劉與潔以為社師。
宙泉書院 按《縣志》,宙泉者,吏科左給事中沈迅別號也。宰縣時,恆讀書其中,與士子講藝衡文,月有程課。茲因縣舊署廢,縣令暫寓此聽政。陽春書院 按《縣志》,「郭南門外街東。」
學田 :按《縣志》:「臨城河溝地六頃二十一畝九分有零,不係徵糧,每畝止徵籽粒五分。係前令劉伯縉新置,仍令原人承種。近學院置發循環登簿。霸易道安世鼎捐價置西城大隄學田十畝,乂與縣設處公田五十畝,以供書院諸士肄業。」
雄縣儒學 在縣治北。舊在東,相傳為夫子窪,蓋卑濕處也。洪武中,改創於此。嘉靖中,創建鏡堂於明倫堂後,以課多士。後增明倫堂為五間,置學田五頃五十畝有奇。按《縣志》,「儒學,洪武八年程九鼎改創。」
文廟五楹,右為西廡,左為東廡,廟東西有二便門。
達於學宮。廟前為露臺,為戟門,前有碑二通,有記。前為泮池,有坊二,曰「洙泗源流」 ,曰「鳶魚飛躍。」 萬曆間,縣丞劉天健建。又前為櫺星門,洪武間九鼎創,成化間,縣丞王某修,萬曆十四年,知縣康功重修。東有啟聖祠三楹。後名宦、鄉賢二祠俱三楹,有門有垣。西有敬一亭碑石七通。
文廟後有明倫堂五楹,左《御製臥碑》一通,右「學田。」
碑一通,有《記》。堂前為禮庭,東曰「明德」 ,西曰「日新」 ,兩齋相向。齋南各有號房七楹,堂左為祭器庫,右為養賢倉,俱圮。堂後為教諭宅,縣丞劉天健修葺之。宅之東有尊經閣二楹,萬曆間,邑人侍御馬文學倡建。閣前有號房五楹,縣丞劉天健建。閣後有鏡堂三楹,有門有垣,嘉靖間,教諭王齊建。大梁楊東山有《記》。圮久。萬曆十六年,縣學官同士夫重建。禮庭之左右有科貢題名碑二通,有記。其南為「風化本源亭」 三楹。亭之前,循
文廟後、西趨迤南有訓導宅二。東趨為禮門、直南
為儒學門。門之東有文昌祠三楹,有門有屏,侍御馬文學倡建。門外有坊二:東曰「育才」 ,西曰「興賢。」 謝九儀、范元愷修建文昌閣,後射圃中有觀德亭三楹。萬曆間,縣丞房選、侍御馬文學倡建。祭器庫,銅爵七十二,籩豆四百有奇,訓導劉相置。
社學 在預備倉北。有養正堂十二社、七屯,各隨其地焉。
學田 按《縣志》:「五頃六十畝,坐落邢哥莊等處。先是,嘉靖間,豪民許天敘欺隱民田,事覺,知縣胡政問擬入官,置為學田。後天敘子時並孫來登假裕府票復霸前地。生員韓玠等辨明歸學,豎石記事。其地段並至,俱載在碑陰。有邑人馬文學碑記,今俱水沒。」
社學 按《縣志》久經淹沒,萬曆年間,知縣王則古重修,延塾師韓文董其事,後寢廢,迄今五十餘年。
皇清康熙十年,復創興於馬神廟之前,禮庭五間,有
門有垣,前為大門,後復留廂房。餘地陸續增補,悉邑人趙貢士引龍力辦之,承先志也。復捐己田四十畝為養贍費。其聞風好義者,郭內監憲臣,亦捐己田四十畝,王生員燿,亦捐己田一頃。
今復查官壕地四十六畝一分九釐,悉勒碑陰,永為「絳帳之資」 雲。
祁州儒學 在州治東。元創。明正統末燬於兵,成化中更新。弘治中,修戟門、月橋。隆慶初,修廟學,置祭器,改建敬一亭、啟聖祠、鄉賢、名宦祠。按《州志》:「為畝四十有三。元副元帥賈文備始創。大德初,知州成克敬始蓋廟堂。皇慶間,通判王榮祖修。明宣德間,知州余徽重修。正德十四年壞於兵。成化三年,賈貞新之。前為明」 倫堂,兩壁列科貢題名二扁。後為「敬一亭」 ,左右為庫房,久廢。東西為四齋,曰「志道」 、「據德」 、「依仁」 、「游藝。」 前為饌堂,久廢。四隅為號舍,久廢。外為教官諸宅堂,天啟五年,知州郭應響修。
橫渠書院 在儒學北。後為祠堂,祀張子厚。社學 舊十有二,明成化末,增置者六。
學田 按《州志》,「田以備賑貧生,故不載《田賦志》」 而載「儒學。明隆慶四年,知州周濟用發新收河灘地七百畝送學,備賑貧生。詳載《新建學田碑記》。萬曆十年間,本學收租不明,復送還州,州申報本道,徵穀解道,而學田廢矣。」 萬曆二十二年,知州王昌期發白地一百七十二畝七分六毫,送學賑貧,每畝徵銀三分,共徵銀五兩一錢八分二釐八毫。萬曆四十八年三月,本道張發贖銀三十兩,買王民皋地二十畝,王禮地十畝,又知州宋應蛟捐俸銀三十兩九錢,買邵自興地三十畝九分五釐四毫。以上共地六十畝九分五釐四毫,俱送學賑貧,每畝徵銀三分五釐,共徵銀二兩一錢三分三釐三毫零。崇禎元年五月,知州郭應響發新墾荒地五十九畝九分七釐二毫,送學賑貧。每畝徵銀四分,共徵銀二兩四錢九毫零。以上現在學田共二百九十三畝六分三釐二毫,每年共徵銀九兩七錢一分七釐。
射圃 按《州志》:「舊在學右,久廢。明天啟六年新闢,在東西二察院之中,建堂三楹,額曰『好是正直』。」
講堂 按《州志》,在儒學後,明天啟五年新建。深澤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建,明永樂中重行修葺。大成殿、東西廡、神廚、神庫、宰牲房、明倫堂、齋舍、射圃,嘉靖中重修。殿廡、戟門、櫺星門、名宦、鄉賢二祠。按《縣志》
聖殿五間 ,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學門左右各
一間兩廡各九間,兵燹毀墜,先賢木主多失。
皇清順治九年,邑武進士袁碔捐重資,同生員劉灝。
等募修「神路街」 有坊,兩旁有樹,直接城南上,今廢。
啟聖祠三間 ,在聖殿東。
名宦、鄉賢祠各三間 舊在戟門兩旁,又改「啟聖祠前。」
「明倫堂」 五間 ,齋房十二間,儀門三間,在
聖殿後
敬一亭三間 在明倫堂後,今廢。
尊經閣三間 在城上
「文昌祠」 三間 在城東南隅,今改城上。
魁星塔 :在東南城上。
公廨 在
文廟西
樂善書院 在故羅村,元杜儒建。按《縣志》:「元至正乙酉,鄉人杜儒建,以啟迪一鄉子弟。當時摳衣環聽者,動以百人。順帝聞而義之,授雷州路教授,賜今名。」 今廢,故址猶存。
社學 在縣治東。按《縣志》社學一十有五,出《祁州志》,今無考。
學田 按《縣志》,三十四頃二十畝。
皇清順治四年,奉文盡數撥補安州圈占之數另置。
買學田一頃三十三畝九分七釐八毫。一買封為政地九十八畝五分七釐八毫,坐址西鄉賈村、侯村,係明季道尊發封為政贓銀四十二兩五錢七分置買。一買馮世豪地,二十六畝四分,坐東故羅村。一買王夢鯉地九畝,坐西關外。此二段係天啟年知縣程可登置買。以上學田係置買備賑貧生,故不載《田賦志》,而載《學校志》。
「先師孔子廟 」 在鄉村。三一在東野莊頭村,《明萬》
曆二十二年,里人翟世顯以歲貢生授曲阜縣教諭,召曲阜匠倣真像塑造,四配十哲俱全,建廟崇祀。一在東故羅村,雷州教授杜儒建。一在趙八莊村,萬曆九年李娘娘建,命內官王臣督工。
皇清康熙九年,監生李杞父麟祥重修。
束鹿縣儒學 在縣治南南街。
文廟、名宦、鄉賢等祠 按《縣志》
文廟等處。地基長四十丈六尺。南闊十八丈五尺。
北:闊二十一丈六尺:大成殿二十五間:東廡七間;西廡七間;戟門六間;啟聖祠三間,名宦祠三間,鄉賢祠三間,櫺星門六間,東西牌樓兩座,泮池橋長四丈;明倫堂三間,抱廈三間,敬一亭三間;東齋房三間,西齋房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東官舍四層,共十四間;西官舍二層,共七間,碑三。泮池橋東西兩牌坊碑一。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馬登祥撰《重修大成殿碑》二一。
順治十八年巡撫延綏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馮聖兆撰。《一》順治十八年山東督糧左參議李世洽撰。
社學十三 在城內,一,在鄉十二。
學田 按《縣志》,五十畝。一坐落舊城北石家莊西,十畝。一坐落北謝村東,四十畝。
「至聖先師孔子廟 」 在城北三十里范家莊。明洪
武年間,本村舉人王府長史邢哲、廣東布政司理問邢端創建。正德十六年重修。
先師四配,十哲皆塑像。
社學 按《縣志》「在舊縣治西,明天順元年知縣盛顒創建,天啟二年滹沱河衝沒。」
義學五 按《縣志》,「一建城西南耿虔寺村。明萬曆四十年,鄉人王仲善、姚世壯、王國聘、劉守家、王崇儉等創立,置學田三十餘畝。知縣袁夢庚賜童子筆墨書紙獎掖之,題扁曰『養正館』。」 滹沱河淹沒。一建城西南《木丘集》。
皇清康熙三年,武舉魏武英創立,延生員張徽臣教。
之,自給館穀。一、建城西耿家莊。明天啟七年,生員曹新、曹又新、鄉人張開先、張從政等創立;生員馬又圖、監生史崇正等,置學田三十畝,延生員曹登第、趙際可教之。知縣甯一鶴題匾曰「義學。」 一、建城北北郭村。順治元年,生員趙尊珠、鄉民董光朝、李春秀等,謝村鄉民梁應龍等四十餘人創立。順治十八年,置學田二十畝,歲積租糧。康熙五年至九年,又置學田四十餘畝,尊珠種地三十畝,充束脩教鄉弟子。餘三十畝租銀創建館舍,以棲社師。立石一,建城西北白店村。康熙七年,鄉人時增謝皇恩王加有時應登、時應乾等創立,置社師房一所,學田二十畝,時增又捐地二十畝,充館穀。
安州儒學 元時在州治東。明洪武中,改建州治西。嘉靖中,置樂舞學正,創建尊經閣。後燬於火,復建。萬曆四十五年,知州杜旻重修學宮。後日漸頹圮,祗存一殿。康熙四年,知州夏毓龍倡率紳衿捐助建修。工未半而陞任,去後遂中止。按《州志》,基東西闊三十七步,後七十五步,南北長一百三十步。明倫堂及東西齋,「明正統間知州陳綸、成化間知州王欽重建。舊制堂三楹,萬曆己亥知州曹育賢盡撤其舊,而廣為五楹,視昔自是偉觀。號房一十六間,正統間知州陳綸建。弘治三年知州宋經重修三十六間。饌堂在尊經閣之左。嘉靖中知州張寅重建,今廢。」 學正宅一所在。
文廟東。訓導宅三所在學正宅後。以上俱知州。王。
思祖建。嘉靖末,並「三」 為「二。」 萬曆間,知州曹育賢重修。
文廟,洪武初,知州王思祖建。正統以後,陳綸、金鐸
「重修。」 正德元年,孫鑑增廣大成殿七間,兩廡一十八間,四隅角房一十二間。嘉隆以後,張寅、李應春、曹育賢相繼增修。萬曆庚戌,知州馬鳴轂重修。有侍郎呂雯、參政甯化龍《修學碑記》。櫺星門、戟門,景泰中建,知州王欽、張斾、馬鳴轂重修。泮水橋在戟門外。弘治初知州宋經造,後孫鑑、張寅重修。名宦鄉賢祠舊在尊經閣左右。嘉靖甲午,知州張寅改於戟門之東西。啟聖祠,嘉靖初,知州鄭朝輔建於尊經閣左。十三年,張寅改建尊經閣前,神廚在。
文廟內東角房藏祭器樂器。隆慶初、封僉事沈元
成,置宰牲所,在明倫堂西,齋房之後。尊經閣在學後。正德十六年,學正鄧鏞出俸金建,知州樊鵬記。萬曆庚戌,知州馬鳴轂重修。敬一亭在明倫堂後。嘉靖初,知州鄭朝輔建,立御製《敬一箴》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讀書精舍在射圃亭後。乃劉靜修先生講道之處。初建為鄉賢祠,知州張寅改為讀書堂,蓋存靜修之遺跡雲。今堂亦廢。射圃在明倫堂西。明洪武初,知州王思祖置中建「觀德亭」 三楹。後學正鄧鏞、知州李應春、判官欒尚約重修。
社學 在州治西南。明洪武初改建。按《州志》:「在儒學東南,知州王思祖建,後宋經樊鵬、張斾重修。」 今遷文昌帝君於內,春秋祀之。
正學書院 在葛城鄉內。按《州志》:在州治東北,舊為葛城縣基,後廢為觀音寺。嘉靖辛卯,知州鄭朝輔請於巡撫林有孚,改為觀光書院。禮部尚書湛若水寓安州,親書其匾曰「正學。」 朝輔遷去,復為尼僧所居。乙未,張寅徙之於城北觀音堂,仍立為書院。寅去,今尼僧復居之雲。
按《州續志》:「明萬曆四十五年,學宮圮壞,州守杜侯旻重修,有碑記明倫堂東。崇禎二年,訓導劉新民創建文昌祠三楹,遷尊經閣神像於內。」
皇清康熙四年,學宮圮壞,州守夏毓龍率闔州紳士
共捐金三百兩。自正殿而下暨東西兩廡,戟門、櫺星等門,名宦、鄉賢二祠,泮橋、明倫堂,宮牆數十丈,俱重修如舊制。學宮西北隅,置買民人張高標隙地一塊一畝六分,價銀四兩,設為修造取土之用。
高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時在舊城,大學士呂原記曰:「高陽之為縣,舊治龍化鄉,去今縣治東二十里。明洪武三年,河溢縣圮,與學俱遷。無幾,縣省入蠡,而學亦廢。越十年,縣復置,創建廟學,殿廡、堂序、齋廬及庫庾庖廚之所,皆撤舊為新。」 按《縣志》《儒學》
文廟:宋、元在舊城,明洪武三年遷今治東周圍地。
四百五十六。武始建大成殿五楹,東西廡各九楹,戟門三楹。戟門內之左右有神廚、神庫各三楹,俱洪武中建。外之右有宰牲房三楹,為王教諭質建。外之左有門,取道東出,通教諭宅。中戟門而南為泮池,三梁侯提封建。又南為櫺星門,又南為金聲玉振坊,下為闔扉以代屏。踰街而南有聚奎坊,題「科甲。」 大成殿之東掖而北,其東為義路坊,南通儒學大門,北通啟聖祠。西掖而北,其西為禮門坊,通射圃。直殿之北門三楹。出門而北為明倫堂五楹,左右懸題名。其兩翼為齋房,左崇德、右廣業,各三楹,東西號房各九楹。洪武中,徐主簿原創建。宣德中王弼、魯能修塑理賢像,嘉靖中張經綸、馬侖;萬曆中冒守愚、馬庭荊、喬繼科重修。庭荊題戟門曰「萬世師宗。」 繼科樹柏於殿堂,蔚如也,各有記。敬一亭龕,明世宗皇帝御製《六箴註》。舊在明倫堂之南,張經綸創建,馬侖遷於堂之北,增左右翼房各三間,左曰載道所,右曰祭器所。啟聖祠三楹,舊在大成殿之東北,種雲龍建,馬侖改建於明倫堂之東,而左右為名宦、「鄉賢」 二祠,各三楹。初,張經綸創祠於堂之後,馬侖移治左右,錢春復移啟聖祠於二祠前。萬曆三十五年,大雨,傾廡若祠幾盡。錢春以明年夏大修之,有《記》。
文昌祠 在敬一亭後,據北城為臺,而祠其上。喬繼科建。
教諭宅 在
文廟之左有大門,額曰「儒學。」 折而東,與訓導之宅。
共一門,徑訓導門而東,有門西向。入而北,堂三楹,匾曰「尚友」 ,馮教諭運隆題。左有書吏房二堂之後有重簷房三楹,左右翼房各二楹,其後有亭曰「環翠」 ,張教諭拱辰題。宅有棲經堂三楹,舊在尚友堂之南,王教諭質建,馬侖移棲經堂於宅北,今圮。
訓導宅 二區,規制如教諭宅。馬侖修,今廢;其一鞠為茂草矣。按《縣志》
皇清康熙年,訓導裁。今併其一,又廢。
射圃 :在明倫堂西十五武。馬侖改建於福泉寺南,有亭曰《觀德》,後仍歸堂之西。
社學 在縣治東。按《縣志》社學二區,一在太僕寺東,一在愚堤村。
學田 按《縣志》:「二十七頃一十七畝九分八釐二毫。龍化鄉十七頃,萬曆中馬庭荊申置,歲僅納葦蒲數百束耳。東作關南,五畝,餞成關西,二十二畝,本教場孔承先改場於東,以此作學田。百尺村二頃,馬侖置小管村,一頃三十畝。杜鶴齡置沙窩村,十九畝七分八釐二毫。錢春捐俸二十八兩二錢八分六釐九毫。置。」 每畝徵租穀八斗送學。顓頊祠側,十畝,係祠地,二十餘畝,除撥給守祠外,作學田。祠西十畝,係官田,改置涸出豬龍河地六頃,亦作學田。俱錢春置。南圈頭村,三十三畝,易州道張崇禮捐俸三十兩置。又舊《志》:「馬侖措銀一百兩,置學田五十畝,在城東二里許。」 今不可考。
社學文昌祠 按《縣續志》:「明崇禎十四年,教諭焦莊同諸生重建,架梁為閣。」 我
皇清康熙七年,鄉紳諸生重修。
魁星閣 在東南城隅角臺上。
新安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元年創建。明永樂中建大成殿。景泰中重建明倫堂及東。
西二齋。正德中,修櫺星門、戟門號舍。嘉靖中建名宦、鄉賢二祠。按《縣志》:「廟學,金元在三臺,有山長主其事。」 明永樂六年,移今治東南隅,始建大成殿三楹,東西廡各七楹,櫺星、戟門各三楹。戟門左曰名宦祠,右曰鄉賢祠。櫺星門外東西兩坊,舊名曰禮門,曰「義路」 ,今易名。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櫺星門西為儒學門,三楹,一逕深入。折而東為角門。入門而北為儀門。再北為明倫堂五楹,在大成殿後。兩齋各五楹,東「日新」 ,後易「進德」 ;西名「時習」 ,後易「修業。」 神廚、學倉各一楹。永樂六年,武全創建。後李縉、趙俊、焦祥、譚綬相繼重修,至周倫始廣其制。王舉、李昇、蔣學成、王德新稍巍其觀。至萬曆四十六年,大成殿漏壞,學博陳盟、王瑞圖率諸生仇立愛、劉邦重、白瑀、張鴻儒等申請重修。陳盟勒石於壁,林勝選、危思謙大修,學博孫引奇撰文。崇禎中,訓導鄔萃重修。臥碑在堂壁,今不存。教諭黃榜製一木牌,在明倫堂。
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豎明世宗皇帝御製《敬一箴》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邑令張廷玉重為修葺堅緻。
皇清康熙十年,本學訓導王顯暨闔學辛允修等重
修
啟聖祠 三楹,在大成殿東偏。邑令張廷玉重修。
文明樓 在邑學東,跨城而構,即「梳洗臺」 遺址。樓久廢,順治戊子,高侍御景創建。
文昌祠 三楹有記
魁星閣 在東南城上。邑令吳會斗建,訓導鄔萃修。
皇清康熙五年,邑令張四維、訓導王顯暨闔學重修。
邑令夏祚煥募捐,令善人張北修補。
泮池 在學宮前,制甚隘。前列屏,學博陳明闢之而去其屏。跨池起一橋,橋南建一坊,匾曰「攀龍附翼」 ,曰「騰蛟起鳳。」 湯尉應麟捐俸成之。張尹廷玉就甬東西規為二池,大可數畝。訓導王瑞圖督浚。周抱如環,規模宏敞。岸植垂柳,中插芙蕖。建亭甬間,題曰「思樂橋。」 坊亭俱廢,通二池為一,如月形。訓導鄔萃績也。
文筆峰 在學前望鵝臺遺址,上與大成殿對。學博陳盟建,以達學宮秀靈之氣。高一丈八尺,徑八尺。同知邑人陳諤言有記。
教諭、訓導二宅 在敬一亭左右。張尹廷玉創修。今教諭宅久廢,訓導宅尚存,學博陳盟有《記》。靜修書院 在三台社。元至元中,鄉耆儒梁浩然建置。當時留守、監縣諸臣助成之,聞於朝,賜額,設山長以主教。王左危素記。
社學 在縣治西南。按《縣志》:舊在察院正西,明成化中邑令李俊建。弘治九年,譚綬以其地狹不足容生徒,遷於察院南。至十三年,周倫重建門坊,扁曰「養正」 ,生徒聚斯者,蠲徭役以優之。迄今百八十年,無有問舍學者遺址廢入民房。學田 二頃七十一畝九分二釐,張家莊葦地一段三十八畝,明隆慶中置。東南城下葦地一段三畝。萬曆八年,李令希稷置。後築城掘土,廢燒車淀蒲地一段二十八畝,在六里村東。萬曆三十三年,韓令瑋置。段村葦地七段,共二頃二畝九分二釐。萬曆四十七年,兵道張渭南置三臺義學 ,在山西村之西,乃劉兌創建,以居鄉之業儒者。有正堂五楹,東西齋各三楹,儀門一楹,題曰「秉義作人。」 東西有夾室各三楹,前有坊一座,上即「三臺義學」 四字。坊前有泮池,內有牆垣、影壁、廚庫。義學後向西為精舍,與諸生講學較藝之所。有堂、有齋、有廚庫、有垣牆、有門樓、有僧舍、有蓮塘、有柳隄,有棗園、有菜畦;零星可耕之地有二十畝,為士人薪水資。
《靜修祠 》:在城西二十里三臺堡。以先生曾講學此地,至今士人以地租卜牲。
明倫堂
皇清康熙二年,本邑高大司寇捐資重修。
鄉賢祠 康熙二年,廕生高翼化捐資「重修。」 文昌閣 康熙十九年,邑侯夏祚煥捐建;「善人張北重修。」
易州儒學 在州治南。元至正中,知州藺茂修。按《州志》:儒學在州東南,周五百二十步,計地二十六畝。元至正四年,知州耿安泰作祭器。學正成晉「記。」 明宣德七年,知州許銓、景泰二年知州王鑄,成化二十二年知州羅綺相繼繕修。丘濬《記》。弘治十三年,知州戴敏見廟制隘陋,且就頹圮,而明倫堂居後非式,又前壓龍興觀,乃易地改建左廟、右學。李東陽「記。」 嘉靖三十年兵憲畢
竟容重修,移泮池於櫺星門外。四十年,巡撫李遷、兵憲張淵修移馬神廟於州治,建「啟聖祠」 與
文廟並東建名宦祠,西建「鄉賢祠。」 復移敬一亭於
前更闢一門,與儒學並峙。建尊經閣於東南隅,建「聖域」 「賢關」 坊於東西,陳以勤「記。」 萬曆十九年,知州陳濂一撤而新之,增建三庾、三庖、三割牲所。
明倫堂
皇清順治元年,知州朱懋文重修。十三年,知州劉啟
復重修《興詩齋》,立「禮齋」 儀門、大門。
先師廟 :劉啟復重修。東西廡。明崇禎十六年知。
州藺民孚修,劉啟復重修。戟門、學倉朱懋文修。學庫、神廚在堂西,宰牲房在儀門外西,櫺星門劉啟復修。
啟聖祠 泮池 俱劉啟復修。
名宦祠 鄉賢祠
敬一亭 、尊經閣 俱在廟前。
射圃 計十五畝,在學西。
學正宅 在「明倫堂後。」
「訓導」 宅 在堂兩邊。
社學三十八 按《州志》:在州西迤北侯臺之東。大門一座,講堂三間,學舍三間。明嘉靖十四年兵道張淵建。萬曆十九年知州陳濂修。
棠陰書院
成德書院
學田 按《州志》:「七里莊七十四畝,每畝租穀四斗三升,共三十一石八斗二升;北石莊三十畝,每畝租穀七斗,共二十一石。以上俱明萬曆十七年兵道劉東星捐鍰金二十兩,及廠商孫瓚、孫璋、孫瑞入官山場價銀三十八兩,置墾開城壕地二十五畝,每畝租穀四斗,共十石;墾開各社荒地一十頃七十二畝,坐落各」 社新增七里亭地,六十畝。萬曆四十八年,兵道張經世置,又四十畝。天啟二年,知州徐廷松置宋村,二十畝。吏部王鄉官置。固村,十五畝。
皇清順治年間,知州朱懋文置。
淶水縣儒學 在縣治西。元至元初建。明成化中、嘉靖中修。
先師殿櫺星門,建「名宦」 、「鄉賢」 二祠。重修明倫堂,增
前廈治泮池,修東廡按《縣志》:「東西五十九步,南北一百零三步。計地二十畝。元延祐七年,知縣韓嵩增建明倫堂、號房、宰牲房。明正統十二年,李憲修兩廡;景泰三年,修櫺星門、射圃亭。天順六年,知縣李森增建大成殿。」
先師殿 五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楹,兩廡各八。
間東壁、西垣門各一間,知縣許書修、知縣陸扆箴重修。泮池舊在櫺星門外,寬僅容勺
皇清康熙十三年,陸扆箴「改置櫺星門內,廣闊淵深。」
環橋石欄,修極華麗。櫺星門改建崇峻,四面垣牆併啟聖祠東西兩廡戟門頹廢者,概重修之,有《碑記》。
啟聖祠 三間大門一間在聖殿後,知縣陸扆箴重修。
「名宦」 、「鄉賢」 二祠 各三間舊在戟門兩旁,今改於學儀門兩旁。知縣許書重建。
明倫堂 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二間在聖殿東;敬一亭 一間在明倫堂後,今廢。
文昌祠 三間,大門一間,知縣柳白卿建。「魁星樓 」 在南城上,今廢。
教諭、訓導公廨 在明倫堂後。
社學 在縣治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