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1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十七卷 |
第二百十七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九
兗州府公署考下
職方典第二百十七卷
兗州府部彙考九
[編輯]兗州府公署考下 府州縣志合載
[編輯]濟寧州署 按《州志》:在西門內。正堂六楹,前後抱廈如堂數。左右庫藏東州庫,本州管;西河庫,運河丞管。正堂之後,穿廊四楹,後堂六楹,左為廳,兩軒四楹,右為茶房,今廢;幕廳在堂西,今廢;軍器庫在堂東,今廢。後為知州宅,東廨為同知宅,判官宅,西廨為吏目宅。堂下東西序列,東吏、戶、禮三房,共九間;禮房圮西、兵、刑、工三房,共九間。軍器庫東為承發司幕廳,西為皂隸房,前為御箴亭,知州王孫蕃易以坊。儀門四楹,東為寅賓館、衙神、土地祠,西為監鋪,兩翼為收櫃,今廢。大門四楹,左為陰陽學,右為申明亭、旌善亭。東西兩坊:東鐫歷科進士,西鐫歷科舉貢,明末火。永豐倉在學西。預備倉,在普照寺東。兌軍倉,在城外東南一里許。
南城水驛 在壩口南河西。
東闕馬驛 在泗水橋西,今廢。
稅課局 :在南關外稅課街。
醫學 在南門外運河北岸。
僧正司 ,在普照寺東。改為「清署館。」 明末改為「中營中軍廳」 ,今廢。
道正司 在城隍廟西,今廢。
養濟院 在西門外,今廢。
巡檢司 在魯橋,今廢。
總督河道部院衙門 ,原係濟寧左衛,宣德二年調衛臨清,改置軍門。正堂六楹,前抱廈如堂數,後為穿廊。後堂六楹,扁曰「禹思堂」 ,左為掾房,右為茶房,後為部院宅,左為帝咨樓,曲周劉榮嗣建,三韓楊方興改為雅歌數。又東為後樂圃,南樂李從心有《記》,鍾秀楊方興有記。西為射圃,原係儒學射圃,廣寧盧崇峻改入署內。堂前為東、西皂隸房,儀門六楹,凡三門。東為寅賓館、衙神廟。西為土地祠,大門四楹,凡三門。吹鼓亭二座。東、西二坊:東曰「砥柱中原」 ,西曰「轉漕上國。」 西轅門內,道廳、旗鼓廳。東轅門外,中軍廳、巡捕廳,分巡濟寧通省。管河道衙門 ,原係濟寧衛添設道署,以察院換建。康熙十一年,副使岳登科重修。正堂六楹,前抱廈如堂數;後堂四楹,副使岳登科創建。左為花廳,右為書吏房,東為軒,後為居宅。堂兩列為皂隸門、子房、儀門,東為寅賓館,西為衙神、土地祠。大門、鼓吹亭二座。左為中軍廳,今廢。巡捕廳前牌坊曰「肅清河濟。」 轅門二座相對為府、州廳。
工部分司衙門 ,正堂六楹。左為君子軒,吳人汪邦柱建。右為花廳,後為居宅,東西書吏門子、皂隸房。儀門左為寅賓館,右為衙神、土地祠。大門東西鼓樓,前牌坊匾曰:「都水行臺,砥柱中流。」 東西牌坊匾曰:「節宣國脈」 、「飛輓京儲。」 又坊曰「瀹濟」 ,又坊曰「排泗。」
運河廳衙門 ,原係「曾子書院」 ,後為頤真宮,即正學書院,今改兗州府運河同知公署。正堂四楹。東為花廳,西為庫吏房,後為居宅,西為三檜堂,老檜三株,數千百年物。撫寧翟凌雲建,今廢。後為委蛇閤,麻城王有容建,結茅為之。鑿池疊山,具體而微,頗稱幽雅。東西為書吏皂隸房。儀門東為寅賓館,西為土地祠。大門前牌坊:撫寧翟凌雲題曰「三省蜀譚絲」 ,改曰「司農重寄。」 東、西牌坊:東曰「符分望國」 、西曰「餉轉神京。」
撫按察院 在東北隅。改為濟寧衛,後又改為察院。正堂六楹,匾曰「周爰咨訪。」 穿廊後堂六楹,匾曰「采風堂。」 東西為書吏廚、茶房兩列為皂隸房。儀門左為寅賓館,右為土地祠。大門左為府廳,原係衛經歷司廳,後改。右為州廳,原係衛照磨廳,後改。東為小教場,今改中營、營房。
布政司行臺 在院西,今改入總河署內。正堂六楹,後堂六楹,左右廂房、儀門、大門。
按察司行臺 在州東。正堂六楹,後堂六楹,左右廂房今廢。儀門、大門。
「分守東兗道行臺 」 ,今改為中軍,廳,在院東。正堂四楹,後堂四楹,儀門、大門東為箭道,改入總
河署內
嘉祥縣署 按《縣志》:「金元時縣治遷徙不常,大都依山為之,頗湫隘。洪武間,署縣事王禮始加修葺。天順間,邑令張慶建正堂四楹,其左右為庫各一間。順治五年燬於寇,邑令張大昇建草堂以視事。康熙辛亥,浙東徐之駿知是邑,謀所以創興之,慮力不能竣,役因未果。至癸丑春,併草堂又摧於風,爰與邑尉馮奇共」 定議,以二月鳩工,七月豎造,九月落成。為大堂三間,左右仍翼以庫,為二堂三間,兩翼如之。為三堂者一。大堂之前為捲篷,又其前圍以石欄、材料,徒眾擇人分理,井井有條。然皆以捐募集事,自始工以至畢工,無一錢取辦於科罰也。堂之下東西相向為六曹石欄,前中道有戒石亭。後改為坊,坊前為儀門,東西各角門一座。儀門外左有土地祠,右有獄神祠,相傳為邑令李倫、齊雲相次建。又其前為大門,門之外,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令皆毀。又其前有坊額曰:「絃歌古治。」 土地祠之前,舊有寅賓館,萬曆間建於邑令龔仲敏,今亦毀。堂之東為邑令宅,凡廳一,堂房二,各有左右室。翼之。右翼之西為高樓一座,從宅廳東上有室南向,軒敞豁目,蓋退思之所也。宅門舊從宅廳前西出,今自內宅從二堂抵大堂。浙東徐令相度而更正之。
典史廨 儀門之內,知縣宅之前,《小橫門》東入為典史廳,北為典史宅,今皆毀。
舊有管河、管馬主簿宅 ,在正堂西,後廢。崇禎十二年,部檄州縣官地估賣,以濟軍國匱。邑令李公昌年變價起解,以故公廨隙地,今皆為民宅。
察院 在縣治東。正廳後堂一,各四楹。廳之東為茶房三間,其前左右各皂隸房三間。中門左右角門各一座,大門三間。後堂之左監書房三間,右廚房三間。堂後歷階而上,為山之高麓,有亭一間,皆知縣葉得全創,高淳李倫重修者,然頗隘。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劉思顏廓而增之,並創書吏房三間雲。
分司 在縣治西。正廳四楹。廳之左右皂隸房各三間,中門、左右角門各一座。大門三間。廳後為過廳,為後堂四楹,左為書房,右為廚房,各三間。知縣虞士隆創,劉淵、李倫重修。今毀。
陰陽學 ,在西街北。堂三間,門一座,今廢。醫學 與陰陽學東西並制度俱同。皆知縣高淳創,今廢。
預備倉 ,在東街城隍廟左,廒三十間。收支廳一座,倉門一座。
「兌軍糧倉 」 在長溝水次倉十四間,官廳三間,後屋十間,門一座。今毀。
社倉二十所 在城一所,各鄉十九所,今廢。養濟院 在西門裏,改清涼院為之。
鉅野縣署 按《縣志》:「正堂五楹,二堂三楹、三堂三楹。堂後為宅,宅西為書房,堂東為庫樓,堂下東西序為六房,臺前為甬道,為戒石亭。儀門外為土地祠,為寅賓館,西南為獄。」
縣丞衙 在縣治西,前廳三楹,廳後為宅。典史衙 在縣署東,前廳三楹,廳後為宅。主簿衙 在長溝。距縣六十里。
巡檢廳 在城西安興墓,距縣八十里。
通濟閘廳 稅課局 、陰陽學 俱在縣治南。僧會司 在縣治東南。
道會司 「在所居觀。」
察院 在縣治東,儒學右。正堂五楹,後廳三楹,廂房、儀門各三楹。
布政司 ,在儒學左。正堂五楹,後廳三楹,廂房、儀門各三楹。
按察司 在布政司右。正堂五楹,後廳三楹,廂房、儀門亦各三楹。
鄆城縣署 按《縣志》:「舊在南門內西街,洪武七年知縣王公子章改建於城西北隅。東抵按察司,西抵小巷,北扺官海子。正統六年孫海增修。成化間任昶,嘉靖間趙若唐、蕭時震、王敬,萬曆間宋星耀、武文達、王遠宜,天啟初田吉。」
皇清康熙中,陳良謨相繼重修。大門三楹。舊為鼓樓。
朱星耀改今制,儀門三楹。武文達改建角門東西各一,戒石亭,王遠宜建「親民堂」 五楹。田吉重修。
鑾駕庫在堂東。六房科在堂前、東西各十餘間。後
堂五楹,前有穿廊。庫樓三間,高三級,在後堂左。寅賓館在儀門外迤東。土地神祠在寅賓館後,田吉改建,尋圮,陳良謨重建。天駟神祠三楹,在土地祠後。棟宇高敞,廟貌森然。陳良謨建,《有記》。
有詩,見《藝文》。禁獄在大門內迤西。知縣宅在中堂後。廳五間,趙若唐建來鶴軒即此。樓五間朱星耀改建東西房各三間,書房三間武文達建襭青軒四楹。陳良謨建餐霞樓一座,高三級。陳良謨建廐房五間,料房三間陳良謨捐造。鹽捕廳 在寅賓館東,後有典史廨。
舊有縣丞、主簿廨 ,在土地祠。後因裁革,改書院,今廢。
縣倉 在縣門迤東街南,今為「萬公祠。」
預備倉 在西門內街南,有東、西、南、北四廒,中為會計廳。
官社倉三座 ,一在縣中,一在大老人集,一在「丁里長集」 ,各房三楹。康熙十九年,陳良謨奉文捐建。
法古堂義倉 在南門內路東面,原係樊尚書第大門一楹,居中東廳三楹,四圍廒房共計十七楹。康熙二十年,陳良謨倡捐創建,有碑記,見《藝文》。
稅課局 ,成化間罷,改為「總鋪。」
申明亭 在縣門外街西。舊有門坊正廳,今廢。聖公樓 在按察司東。王遠宜建,今廢。
陰陽學 ,在縣門外街東。
醫學 在陰陽學南,今俱廢,民僦居焉。
僧會司 在觀音寺
道會司 在《丹霄觀》。
養濟院 在縣治南。廨舍久圮無存,孤貧皆散處。蒲公昌迪重建。公廨三間,東西瓦舍各五間,街房三間,大門居其中,貧民復有寧宇矣。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久廢。今梁山營分防駐所即其址。或曰原郡治,或曰郡旁寺宇,舊有碑曰「古大麓」 ,即此地也。
府館 在西門內街北,久廢,近成民舍。
東平州署 按《州志》:「在州城中央,宋咸平中建,元大德間,知州王仁重建。明知州李湘、傅霖相繼重修。」 正堂五楹,前有抱廳。崇禎五年盜劫焚燬,十年知州王奠民重建,基址仍舊,規模軒豁,庫房即堂之左,帑藏即堂之右。穴地為室,封之以石。穿堂二層,退堂二層,俱三楹。內宅五進,在退堂後,另有宅門封鎖,甲首四名宿守儀門三楹。知州周耀冕建戒石亭在儀門甬道中。正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碑陰大書「為善最樂」 四字。知州趙之璧移置甬道左。六房:東為吏、戶、禮三房,承發鋪長二司糧料;西為兵、刑、工三房,軍、馬二科,俱為盜燬,尚未復舊。同知宅 在東角門外,州堂東北有堂,有大門。儀門廂房、內室、書房、廚房,今俱拆毀無存。判官宅 舊有三,其一為管河宅,其一為管糧宅,在同知宅南;其一為管馬宅,在州堂西。制皆如同知宅後。糧馬宅廢,止存河廳,今俱拆毀無存。
吏目宅 在州堂西。管馬宅南,制亦如之,差小。寅賓館 在儀門西。土地祠在儀門東。監獄在儀門東南邊。譙樓在儀門正南,即州治大門。榜棚在譙樓東西二所。旌善亭在州治前。申明亭在州治前。今俱廢。
管河判官分署 在安山閘北。金線閘口巡檢司今廢。
東原馬驛 在州治南。永樂間建,廢,門基尚存。安山水驛 在州西十二里安山鎮。永樂間建。萬曆四年知州丘如嵩改創。郡人唐交作《碑記》。金線閘 遞運所 ,今圯壞。
常豐倉 今廢
預備倉 今廢
兌軍水次倉 在州西安山鎮西,今改移於張官屯。
安山閘:官署 :與閘同建。
靳家口閘:官署 :與閘同建。
戴家廟閘官署 與閘同建,今俱圮。
僧正司 ,在州治東《報恩寺》。
撫按察院行臺 在州治南迤西。嘉靖四年,知州李昇創建。
後察院 「在州治東。」
按察分司 在後察院西。
布政分司 在後察院東,制如察院行臺,俱知州李湘建。今俱廢。
分守道行署 在州治前路東,知州梁珍改建。制如察院,今廢。
皇華外館 在南郊八蜡廟東。知州丘如嵩建,今廢。
汶上縣署 按《縣志》在城西北隅,即漢、唐以來
舊址,前為坊為屏。舊在坊內,今即坊之棖楣,施木屏焉。為大門,為儀門,為左右角門。中為正堂三楹,中為準字池,東西為庫各二楹。又東為贊政廳,為鑾駕庫,又西則思聖堂在焉。內有杏壇亭,今廢。正堂前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亭,其兩翼為六曹吏廨,後為穿廊。延津周公易以壁為退堂,其額曰「忠過兩思。」 東西為耳房,又前為東西廂,最後為宅。儀門之外東為土地祠。接祠而南為寅賓館,永清張公創建。其東南斜峙者為「中都餘韻樓」 ,舊名五椿譙樓,建大門上,以上森然有五椿,故名。巴蜀趙公移此樓之東,曠地一區,方數畝許,瀦水澄泓,荻蘆掩映,登臨眺覽,亦一勝也。又有旌善亭、申明亭,獄在大門內,男女各一區。
常平倉 在縣治東,今廢。
預備倉 在新察院東
保赤倉 ,即社倉,分置各里二十餘所,今俱廢。兌軍倉 在袁家口水次。
農桑園 在城一區,在鄉四十八區,俱廢。補助廠 「永清張公建。」 東西兩關各一區,孳牛儲種,以給貧民之不能耕斂者。
養濟院 舊在南街東,今移布政司前。
醫學 在縣治前,今廢。
「《惠民》藥局 」 在關王廟東,今廢。
漏澤園 :在城北二里許邑厲壇側。
草夫廠 在縣治西
支應所 在「按察司前。」
官蔬園 在西關,今廢。
丞署 在縣治東
捕署 在縣治西
主簿衙 在南旺,距城三十五里,以職「麗《水衡》」 也。
稅課局 陰陽學 、僧道會司 俱在縣內。遞運所 在城南二十里。
布政司 在舊察院之西。正統四年,縣令衛公昉建。
按察司 洪武五年,縣令陳公宗義建。
太僕寺 。嘉靖間設,後與種馬法俱廢。詳見《馬政》。其在南旺者,則為總河部院。
工部分司者二 :一為河道郎中所駐,一為泉閘主事所駐。
府館 駐《管河》同知。
分巡兵備道 在城西北楊家橋,距城八十里東阿縣署 按《縣志》:在狼溪橋東。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建,弘治十三年,知縣秦昴鼎新之。廳舊三楹,拓而為五,命曰牧愛堂。其兩翼為六曹廊房,其後為恪共堂,扁曰「棠陰深處。」 其東為贊政廳,西為儀仗庫;前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為近民樓。萬曆四年,知縣白棟於儀門東建寅賓館。萬曆六年,知縣朱應轂於恪共堂左建「萬億庫。」 知縣宅在恪共堂後。廳事三楹,曰「自公堂」 ,又後曰致祥堂,左為鳴琴堂,右為寶劍軒,後為一槐亭。宅內有大槐數株,可數圍,其旁有亭一區,舊呼為「大樹亭」 ,不詳其始。萬曆五年,知縣朱應轂更名曰「一槐亭。」 亭之東南為雲翠軒,萬曆七年知縣朱應轂建。縣丞、主簿、典史宅俱在贊政廳之東。其公廨則各隨六曹廊房分左右焉。旌善亭在縣治前街東,申明亭在縣治前街西,俱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建。鼓樓二座:一在儀門前,弘治十一年知縣秦昂建,即今之「近民樓」 也。一在安平鎮河西岸,弘治十七年通政韓鼎建。鐘樓二座:「一在縣治前壽聖寺內,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夏時建。一在安平鎮河東岸,成化二十二年管河通判邵廷貴建。」 官廳二所一在南郭外靈惠祠南,一在北郭外演武場西,俱萬曆四年知縣白棟建。養濟院「在縣治北,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建。」 夫廠在縣治東,弘治十一年知縣秦昂建。明季崇禎間,縣治「牧愛堂」 及恪共堂、儀仗庫、近民樓,悉為土寇焚毀,至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劉沛先重建「牧愛堂」五楹。近民
樓五楹,其兩翼六曹廊房漸次修舉,覆以草茅,未及壯麗者,力未逮也。
察院 在縣治東南。正統四年,知縣葉麒建。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南。洪武八年建。
太僕分司 在縣治東。宣德六年,知縣葉麒建,今廢。其在張秋者,則有軍門都察院、管河、工部郎中司、舊行臺館、新行臺館、管河同知廳、捕務通判廳。
稅課局 在縣西南六十里安平鎮。正統九年,大使宗銘建。
陰陽學 在縣治前街西,弘治八年建。
醫學 在縣治前街東,洪治七年建。
義倉 在縣治東北 。預備倉 在義倉西。僧會司 在縣治東南壽聖寺內。洪武十五年建,有址在。
平陰縣署 按《縣志》: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知縣黃澤建。成化十六年知縣蔣昺重修大門、鼓樓三間,後改樓為大門三楹。由儀門而北,正堂三楹,扁曰「清慎勤」 ,前有捲廈。正堂之後為後堂,又後為官宅。正樓三間,東西房各三間。萬曆七年知縣牛犉建,繼修於山陽李潤民,易正堂扁曰「嚴慈堂。」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劉昇祚重修後宅,有記。九年,知
縣陳秉直重修。大堂扁曰「製錦堂」 ,有碑記事。又縣丞宅,今廢。幕廳在正堂之西。又西為典史宅,亦三楹,今為廳。戒石亭在正堂前。亭前為儀門,又前為鼓樓,即大門。樓久廢,堂之左右為六房,後為吏舍。庫在堂東。獄在儀門西。架閣庫、支應庫列堂左右。寅賓館在門內迤東。衙神祠在寅賓館後。明知縣王自謹建,順治三年,知縣劉昇祚重修。獄神祠在大門內西偏。大門內有石豬一,係城鎮物。大門外石獅一對,正德年張元祥製。
布政分司 在治東。穿堂、後堂西書吏房,東廚房,正堂前,左右皂隸房,前為儀門。明萬曆十年,知縣牛犉建東、西角門外為大門,今廢。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東,制度皆同。亦牛犉建。後知縣李潤民、郭子智重修。順治四年,知縣劉昇祚重修。九年,知縣陳秉直又重修。今為察院。府館 在縣宅後,制度與察院同。知縣徐州牧建,今廢。
興文館 在東門內,邑人侍御孫琉置。今借為知縣劉昇祚生祠。
陰陽學 在治東
醫學 在治西,今俱廢。
僧會司 在福勝寺
養濟院 在縣前街西
《羈犯人》鋪 在縣前街南。
預備倉 在北門迤西
漏澤園 在東門外會仙山東北。知縣蔡可陞置。
陽穀縣舊治 。按《縣志》:在城西南隅。正廳五間,抱廈三間,東庫房二間,幕廳三間,東司房七間,西司房七間,樓一座,儀門三間。知縣宅在縣廳後。縣丞宅在縣廳東。管馬主簿宅在縣廳西,後改管河,移署。張秋典史宅在縣廳東南。吏舍在縣廳西南。明洪武三十年,知縣劉源建。正統十一年,知縣楊茂重修。弘治二年,知縣孫預重修。嗣後屢經修葺。
皇清順治四年,土賊丁惟岳破城,衙舍盡燬。惟典史。
宅尚存
今縣治 在南街,正廳五間,大門瓦房七間,儀門一座、兩皂房六間,後堂五間、兩廂房六間,宅門一座,後宅五間,廚房二間、後草房八間,磚樓一座。原係邑生員侯振邦私宅,前任僦居。康熙十年,知縣王天璧捐資購之。河廳、荊門驛、三閘並快皂壯班等各捐輸有差。但地非南嚮,尚擬移歸舊址雲。
儒學 :詳見《學校》。
察院 在縣治東。正廳五間,後堂五間,東司房三間,西司房三間,廚房三間,儀門三間,前房三間。明洪武五年,知縣孫俊建。宣德六年,知縣楊茂重修。成化十九年,知縣劉洪重修。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范宗文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正廳五間,後堂五間。明正統四年,知縣楊茂創建,今廢。
鐘樓 在縣治東
鼓樓 在縣治西,今廢。
馬廠 在縣治西。明宣德七年,主簿魏奇建。成化二十一年,知縣王佐重修。
醫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七年,馬敏建,今廢。
陰陽學 今無存
社學 一在北街,一在南街。俱知縣范宗文建,今廢。
譙樓 在縣東四十里會通河西岸。明弘治六年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正廳三間,前門一座,草房二十間。明洪武十七年,知縣宋德建。嘉靖十四年,知縣劉素重修。今廢。
申明亭 在縣治東,今廢。
旌善亭 在縣治東,今廢。
預備倉 在縣治東北。正廳三間,後倉房五間。東廒三十間,西廒三十間,儀門一間,角門二座,大門三間。門內西宿倉夫鋪屋三間。明成化十六年,知縣劉洪建。嘉靖十四年,知縣劉素重修。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范宗文增修,易以磚瓦。今廢,惟正廳存。
保赤社倉 在縣治北。正堂三間,左廒四十間,右廒四十間。大門三間,二門一間,角門二座,門內倉夫鋪房三間。明萬曆十八年,知縣賈應墀奉文建,立社倉三十六所。萬曆三十六年,知縣范宗文遷貯城中。今廢。
兌軍糧廠 在縣東北六十里七級鎮。正廳三間,後廳三間,廚房三間,南廒十八間,北廒十八間,大門三間。明成化五年縣丞張祿建。正德十年典史張創修,嘉靖十四年知縣劉素修,今廢。新買兌軍廒廠 在七級鎮河西。舊兌軍廠原在河西,明季被水淹沒,頹廢已久。前任俱於河東賃民居收糧。但陽穀三十九里,在河東者僅一里,其餘盡在河西。每歲輸輓之時,爭舟而渡,民多露宿,耽延時日。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天璧捐價銀一百三十二。
兩六錢。買「生員申銀榜、薛位、薛維瑄瓦草房二十四間,隨廒地畝一百六十三畝,以為收貯漕糧之所,里甲便之。」
戶部監兌察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七級鎮。正廳三間,後廳三間,廚房三間,皂隸房六間,大門一座,儀門一座。明萬曆十八年,知縣賈應墀創修,今廢。
張秋新察院 ,在城內北司街。正廳三間,大門三間,二門三間;西皂房四間,兩角門二座,後堂三間,西廚房三間,宅門一座,影牆一座,後宅房五間,東西兩廂房六間,西號房一處,原係「明德藩典寶司衙門。」
國初變價陽穀,知縣具價銀二百一十兩買之為
荊門驛供應
荊門水驛 在縣東四十里張秋鎮河西。管河主簿廳 在張秋北水門內北廳街。工部西窯廠 ,在張秋西關外,今廢。
「椿草廠 」 在張秋,城隍廟迤南街東。
壽張縣署 按《縣志》:在城內稍東北。前左右鄰街,北聯預備倉,西接守道。大門三間,上鐘、鼓樓、寅賓館。大門內東。知縣曹勣刱建,扁曰「象咸堂。」 收稅所東西共九間。儀門五間。誡石樓,知縣馬時敘改木坊。牧愛堂三間,即正堂。贊政廳三間,在堂之右。庫、室、庫樓相聯,在堂之左。六房,左吏、戶、禮、承發司、架閣庫,右兵、刑、工、馬科,東西公廨,今廢。皂隸房東西各三間,短壁無戶。土地祠在二門內。鑾駕庫在庫樓東。二堂三間,廚房東西各三間,宅門一座,三堂三間,書房三間,上房五間,廚房東西各三間,家廟三間。茂對亭在宅東花園內。典史宅在縣治西。幕廳五間,書房三間,在廳之東。書役房各三間,宅門一座,正房三間,獄在南,倉在北。以上洪武十四年知縣譚道創建。庚子知縣張玉林大加修整。後知縣錢俊民、荀玹、吳珂、胡玠各繼續增修。丙午知縣周三錫重修。旌善亭在縣治東。申明亭在縣治西。陰陽學、醫學舊在縣治前,東向。今廢。
僧會司 在顯慶寺
養濟院 :正廳三間,草房二十間,在城西城隅。知縣周三錫添修。
預備倉 正廳三間,廒十四所,在北門內西。知縣周三錫重修。
「保赤倉」 七處 寇家營、上嶺、黑虎廟、沙陵、梁山、裴寺、竹口,倉厫傾倒,基址猶存,舊時盤委非人,收頭受害最甚。知縣周三錫委任壽官鄉耆查放,百姓稱便。
水次倉 在安平鎮河西。
布政分司 在按察司西,今廢為民居。
府館 在城隍、馬神二廟之間,知縣曹勣建。工部分司 在安平鎮河西。
兗州府捕河廳署 在安平鎮河西。
壽張行署 在安平鎮河西觀音寺。
壽張管河廳 在安平鎮河西南水門外。梁山巡檢司 在虎頭崖前。
新制公館 ,知縣陳璜捐俸醵資買置,在縣前西。
守道 「舊為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孔詩鼎新之。隆慶元年,改分巡道駐劄。萬曆六年,奉例裁革。二十四年,又改分守東兗道駐劄。」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堂五間,穿廊三間,後堂五間,東抄案房三間,西門子房三間,《皂》。
「隸房」 、書吏房各三間,宅門一座,前廳五間,書房三所,上房五間,東西房各三間,家廟五間,後鋪二所,花園十畝,亭一座。大門內俱莘朝、范縣修理,門以外本縣修理。萬曆丙午,知縣周三錫捐俸買磚砌南北甬道。
沂州署 按《州志》:「在城東北隅。元時罹兵火,節度使胡義重建。明洪武初年,知州羅希孟修,成化七年,知州張雲修。嘉靖三十年知州何格重加恢飾。正中為節愛堂,東北隅有題名碑記。東西為庫藏堂,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堂之後為存畏堂,進為內宅,有書房,曰香林館。堂外之東為同知廨,南為吏目廨,西為判官」 廨,自裁判廨廢。正堂五間,地震傾圮。自康熙癸丑,知州邵士新建。前為月臺,中為戒石亭。東序為吏、戶、禮房,為糧科,為倉科。西序為兵、刑、工房,為馬科,為承發科。西南為犴狴,中立獄神廟,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左為收穀小倉,為申明亭,為土地祠。右為旌善亭,為寅賓館。正南為大門,左右為榜棚,前為屏牆。牆前有坊扁曰「齊魯名邦。」 自地震後,堂廡俱已傾圮,因頻年凶荒相仍,財盡力疲,寧安固陋,不能重整。茲以次第興修,蒞治改觀。儒學 門在櫺星門之東。內為學正宅。天衢坊係在迤北,歲久坍頹,知州邵士修葺之。雲路坊西為訓導宅,自奉裁俱廢。
沂州衛 舊治在州西南隅。後經藩以衛址為「掖庭。」 嘉靖二十年,改建洗硯池之西。中為正堂,南為儀門,為大門。經歷司廳在衛堂東,鎮撫廳在衛堂西,久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州治西,廢。
永豐倉 「在州治西北」 ,廢。
預備倉 「在州治西」 ,廢。
稅課司 在南關廢
提舉司 在寶山莊,廢。
羅滕巡檢司 在向城集。
新添青駝寺驛丞 ,在青駝寺。
僧會司 在普照寺
道紀司 在祐德宮
察院公署 在州治東,因地震傾圮,未修。布政司公署 在州治西。舊為兵備道,改為西司。中為正堂,堂以北為穿廊,為退座,再北為後堂,西為廂房,南為月臺,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地震傾圮,僅存大堂,未修。
按察司公署 在州治北。洪水坍廢,知州李萼因故址建立義倉。後倉廢,皆為民居。
道署 在州治西,舊為布政司公署。自明正德十年以兵備道涖鎮沂州,改為本道駐劄,漸加漸擴,遂成具瞻。照壁牌樓,扁曰「二東風紀。」 驛傳道徐惺創建。周圍棚欄,東轅門題曰:「整文飭武」 ;西轅門題曰:「察吏安民。」 大門一座,門外左右為文武修容。廳前各建鼓棚旗二:一曰「揆文奪武」 ,一曰「振綱肅紀。」 大門內東為土地祠,祠前為寅賓館,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中為正堂,扁曰「天鑒在玆」 南為月臺,兩廊為皂隸房。堂迤東為籌遠樓,樓西為僉押廳,樓東為內宅,堂後北為書吏房。自地震傾圮,止存大堂。及今漸次修整,視昔改觀。俱東兗道李煖捐俸修置。
郯城縣署 按《縣志》,「在城東北隅。正堂五間,東西二間為庫藏堂東幕廳三間。堂前左右六房,科司共二十間。甬路中戒石銘一座。銘座前正南為儀門三間,左右角門二間,外為大門,門上譙樓三間,東土地祠、申明、旌善二亭,在縣治大門外。左右寅賓館三間,在儀門外土地祠西。知縣宅在堂北,凡三重。前正廳三楹」 ,東西廂房亦各三楹。
縣丞宅 在縣堂東北。主簿宅、典史宅在縣堂西。崇禎十五年,大兵破城,堂庫房科並三宅,官廨焚燬一空。
國朝定鼎,歷任官長俱各賃民房居住,官宅全未。
修整順治五年,本縣縣丞史標始建大堂、二庫,共五間。順治十一年,知縣張崇德繼建。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倒塌東庫一間,堂多毀裂,尚未修整。康熙十一年,知縣黃六鴻始於官宅舊址內,建草堂三間,東西廂房並宅門各草房三間。其餘宅並縣丞、典史二宅,俱未修整。稅課局 在縣治西,前後二層各三間。今廢為「小倉。」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正堂三楹,穿堂、寢室各三楹。前後廂房六間,二門三間,大門三間,門西水廳三間。今傾圮無存,尚未修整。
布政分司 在文廟西,今廢為民舍。
府館 在布政司西,後廢。改建「馬神廟」 ,今廢。前
半為民舍
陰陽學 舊在縣治南。成化四年,知縣李楷移建於按察司門東。今久廢。
磨山巡檢司 ,在縣西北七十里。久廢。
醫學 舊在縣治南,即「惠民藥局。」 成化四年,知縣李楷移建於按察司門西。今久廢。
預備倉 在縣治西。成化年間,知縣李楷移建於此。自明末傾廢,今久為民居。
東庫一間、西庫一間 在堂左右。
獄神廟 在儀門外西邊。
在城義倉 在縣治西北隅,即主簿宅北。萬曆五年知縣趙蛟建。壬午年失城焚燬,僅存遺址。馬頭義倉 在《本集》。萬曆十二年知縣顏若愚建。今廢。
東鄉義倉,芙蓉鄉義倉,西鄉義倉,紅花埠義倉,長樂鄉義倉,神山義倉以上俱係萬曆十三年知縣顏若愚建,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隅,內草房三間。「舊在縣治西南隅,明嘉靖二十年,知縣郎湘移置於此。」 今有草房止一間。
費縣署 按《縣志》「在東門內。創修次第,遠莫可考。明正德十一年燬於流寇。」 縣丞武謹重建。左鄰縣丞,右鄰典史二廳。典史堂南,原係公廨,今作禾黍之區。至
皇清知縣張士誌、「重修。」大堂、二堂、及左右各房、皆以
瓦覆各有牌號
布政司公館 在縣門東。
按察司公館 在布政司公館東。
府公館 在縣治西街北。
縣丞 裁
典史 在縣西
毛陽巡檢司
關陽巡檢司
道會司 在《洞真觀》。
僧會司 在開福寺
陰陽學 ,在城隍街西。
醫學 在「陰陽學」 西。
「惠民藥局 」 在駉馬街。
「申明亭 」 在東周街南。
旌善亭 在縣門前
縣倉 在縣門東街南,以備官吏之俸者。預備倉 在縣前街南,與縣倉連。
義倉 明郡縣皆設義倉,以廣聚蓄,豐年斂,凶年散,有司掌其出納,憲臣提其綱領,是亦常平之遺。義費社倉久廢,基址無存。知縣楊果、縣丞馬朝用、典史張九高,於四十二社創建義倉四十二區,中堂設
《聖諭》牌朔望講行。《鄉約》東西廂房貯粟。選殷實老人。
「經管收支。」 凡應納罪贖,悉令輸穀,就貯本社倉,以備荒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