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44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四十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四十四卷目錄
大同府部彙考二
大同府山川考下
大同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三百四十四卷
大同府部彙考二
[編輯]《大同府山川考下 府志》
[編輯]靈丘縣
聖水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聖水泉。花山 ,在縣西北十二里。春花盛開。
孤山 在縣東一十八里。以不接他山,故名。「惡道山 」 ,在縣東北二十里。山路崎嶇,嶮峻難行。過隘門,兩峭壁笏立數千尋,山樹交接,大類瞿塘三峽。中有溪路,闊數尺,僅容騎仰,天光一線,非子午不見日月。行人偶一發聲,震響岩谷間,群鳥飛鳴,絲竹競奏。每暑月,人不敢行,恐驟雨時過,山水瀑漲,亂石蜣轉而下,無以避其怒也。俗呼「二道峽」 ,又名「崿道山。」
龍泉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下有龍泉。一本雲「即聖水山。」
太白山 在縣南十里,或雲二十里。山有鍾乳穴,穴中乳滴如懸穗然。蓋太白為郡邑諸山之最高極雲表,磴道十八盤,素稱嶮峻。每欲雨雪,巔上雲氣如覆幢,土人望之,以卜晴晦。諺云:「南山戴帽,下雨無道。」 值雨雪初霽,平地流雲,高數丈騰躍,山家屋舍以為常。山多叢木豐草,樵採者及麓而返,緣空谷,久無足音,虎狼踞成窟宅,是以無敢至巔。初夏雨過,積霰經旬不沒。岩壑間時有古冰厚數尺,歷四時不減,土人稱「千年冰」 雲。山之南面,地廣衍,多平疇,產黃花蕨菜。明萬曆中,曾遣中使採礦此山,駐節邑城,經年後,以入不償出,奏罷之。至今遺有爐竈洞穴,俗稱「太白巍山。」
隘門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壁立直上,極險隘。溏河所經之處,瀠洄噴射,晝夜時鼙鼓聲。冬春兩季,水漲至山足,梯路俱絕。後魏於此置義倉,宋設關防。
三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三峰巍峙,地多渠壑。銀釵嶺 在縣東二十五里,連廣昌縣界。其嶺兩旁高山峙立,盤路紆回。每盛暑過之,山風起栗,聲勢怒號。俗傳「妲已過此墮釵。」
黑龍河 在縣西四十里黑龍谷。上建黑龍池廟。其水南入溏河。
淶水 發源廣昌縣城南,流入縣境。
馱水 在縣南十里。俗傳有僧蓄驢馱桶,自山下取水,時人識之,酌水注桶,自馱而去,故名。滋水 ,在縣西南枚迴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山谷。
白馬泉 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傳漢文帝在潛邸時經此,乏水,騶從皆罷困。帝禱之,忽有白馬跑地得泉。
覺山井 在縣東南三十里。環堵皆山,而井在其中,深幾三百尺。
廣昌縣
白石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多白石,有白石口,通保定府唐縣。東有浮圖峪口。
旗山 在縣西南三里。相傳宋將楊景豎旗於上。又七峰山相連,亦名「七山。」
香山 ,在縣西南十里。上有古寺,松柏蔥鬱,號為勝境。
登梯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內有古剎,石磴直上梯。
聚雲山 ,在縣北十三里。上建北嶽廟,雲聚即雨。
玉皇山 ,在縣西十餘里。上建玉皇廟。
孤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地突出,四虛無倚。野狐山 在縣東北十里。山中有狐狸,恆夜鳴。插箭嶺 在縣南三十里,有六郎祠,相傳六郎插箭於此,有石跡。
鐵嶺 ,在縣東三十里。石狀如鐵。
驛馬嶺 在縣西五十里。
黑石嶺 在縣北六十里。石黑色。
雕窩嶺 在縣東六十里。舊有銀洞,今塞。獅子崖 在縣東北二十里,有石塊形類獅子,又名「獅子峪。」
拒馬河 在縣南三里七山下。即淶水之源也。
世傳楊彥朗拒敵兵於此,故名拒馬河。又云:金章宗至此,馬乏水,見土色濕潤,有水之形,以鞭指而得水,穴馬跑而飲之。又名馬跑河。《水經》:「拒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注》云:「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
淶水 一在縣東郊外,源出北崖古塔,下通拒馬河,經紫荊關流入易州淶水縣界。一源發於關內巽方,亦名淶水,從關堡牆下水口流於拒馬河。《周禮職方氏》「正北由并州,其寖曰淶、易。」 即此。
木瓜澗 在縣。唐乾寧間,李克用討燕師劉仁恭,遇戰於此。
馬跑泉 在縣南七十里。楊六郎屯兵此地,馬渴,以蹄跑土水出。至今北山大石上有楊六郎親題「福勝地」 三硃字。
一斗泉 :在縣城西北三十里九層崖。
左衛
龍王堂山 在城西三十里。衛人禱雨多應。石山 在城東六十里。
傅家嶺 在城北五十里。
啼哭嶺 在城西北三十五里。
鵰嶺 :在城東六十里。有鵰窩寺。
廖家河 自西而東,襟帶城北。
寒泉 在城東六十里石佛寺。
溫泉 在城北門外,嚴冬不凍。
右衛
牛心山 :在城東四十里。
楊鐵山 :在城西南二十里。
黃家山 :在城西北十里。
邊家山 :在城西南二十一里。
聖山 :在城西三十里。
平桓山 :在城北三十五里。
大青山 :在城西五十里。
南山 :在城南四十里。
玉林山 :在城西二十里。
黃土山 :在城西五十里。
東團山 :在城西三十里。
長安嶺 :在城北二十五里。
忙牛嶺 :在城西二十里。
紅土嶺 :在城東南十五里。
盤石嶺 在衛東四十里。
圈海 :在城東南五里,乃今羊圈村泉水也。一名「羊圈海。」
黑海 在古豐州界,源出官山,西流入雲內。「兔毛河 」 在殺虎堡外駱駝山,流過古東勝州,入黃河。
《王石匠》河 :在城西南四十里。
馬營河 :在城北五十里。
《南小河 》在城南關近門。
楊千戶河 在城南
蕭官人河 :在城西二十里。
南大河 :在城南二十里。
三家川 在城西五十里。一雲「在城北。」
石溫泉 在城北
三里泉 在城北
陽和衛
威寧海 在城西北二百二十里左邊衛。馬邑河 在城西來,遶城北東流,萬錦灘,園圃賴以灌溉。
天城衛
盆山 在城東十里,其形似盆,故名。上有石洞。神頭山 在城東南六十里,其山尖峰拱出,望愈遠愈高。
晚霞山 在城東南,日落晚照,霞彩燦然,其形似蓮花,又名「蓮花山。」
福祿山 :在城東北十里許。
孤峰山 ,在城南二十里,由平地起,故名。上有神廟,每遇大風不止,祭之即息。
二郎山 在城東北十五里。上有一泉,不涸不溢,取之不竭。上建二郎廟,遇旱祈禱輒應。天河 在城南一里,流至城北,常泥濘不易過。「湧泉 」 在城西南角百步餘。其水萬人用之不竭,終年不用不溢。
威遠衛
《賀蘭山 》與寧夏賀蘭山遙峙。
《大南山 》:一名「賀蘭。」
吳二山 在城西
「小南山 」 下有海窟,地方一畝,澄清湛澈。尖山 尖峰疊出,下有「聖水堂。」
《石香爐峰 》夾山對峙,狀如鼎形,故名。
滴水崖 在城東南十里。石匣激流,清湛可掬。
滄頭河 在城南一百五十步。
龍井灘 在城北二里許。一名廟兒灘。列樹成陰,中建八靈王廟,里人禱雨於此。
十八灘 在城西,衛人修禊於此。
平遠衛。〈一名《平櫓衛》。〉
紅山 :在城北三十里。土石俱紅,故名。
磨兒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山形險峻,周環如磨,又古今用武之地。昔單于把禿王與漢兵轉戰數日於此,今建以廟。旁有碧峰,古洞幽邃,人莫敢入。
西平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
呂公山 :在城北四十里。
中平山 與西平山近
小青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
最高峰 在衛境
湯旗河 :在城西北三十里。
姚河 :在城北三十里。
「趙河 」 與「姚河」 近,俱流入滄頭河。
細水河 在井坪堡南十里。
西澗泉 在城西一里。滔滔湧出,其濟無窮。
《府志》未載山川
[編輯]《懷仁縣志》
[編輯]得勝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山脊崎嶇。明隆慶年,上建元帝廟、老君廟,居人鑿砌石梯數里,攀援而上。
陳家峪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峪傳宋楊業敗兵處,未知是否。
鵝毛口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西通左右二衛。牙余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許。
紅山峪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中有捨身崖。滴水崖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金仙洞南。石壁有孔,日滴水數壺,可供一人。
三里河 在縣北三里許。
里八莊河 在縣北二十里許。
五里河 在縣南五里
泥河 ,在縣南一十里。
水磨河 在縣南十五里。
宋家莊河 在縣南二十里。
鴛鴦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
小峪河 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小峪口。
大峪河 在縣南四十里,通大峪口。
薛家莊河 在縣南三十里,通紅山峪口。
《渾源州志》
[編輯]鎗峰嶺 :在城東南五十里。嘔夷河經流於麓。一作「槍峰嶺。」
遠望峪水 :在城東南十里。出峪即伏至顧冊村,匯澤西流。
李峪水 在縣西南十里,西流。
《應州志》
[編輯]「書堂巖 」 在茹越山內。金進士曹之謙講書處。「趙霸岡 」 ,在城東二十五里。其勢南北橫臥,右腋下即渾河,上有觀音閣、鬻閔廳。
護駕岡 在城南三十里。故老相傳:魏孝文皇帝駐蹕於此,因以立名。
牛槽峪 :去城東南三十里。
大石峪 :去城東南三十里。
小石峪 去城東南三十里,南通繁峙縣。內有劉淨山房在溝東坡上。相傳唐田游岩常棲此,今名「大覺精舍。」
箭桿峪 :去城西南四十里。
明福峪 與箭桿峪近
劉家峪 與明福峪近
神堂峪 與劉家峪近
東安峪 :在城西南五十五里。
西安峪 :在城西南六十里。
《山陰縣志》
[編輯]《白泥河 》,源出榆林峪,會流桑乾。
《朔州志》
[編輯]門家嶺 在州西三十里。
顧北嶺 在州西北四十里。土人母被虜,子日登此嶺望,母死葬嶺上,故名。
鄯河 在州東五十里
𡼏河 在州北十里,發源團堡西。金龍池,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南泉 在州南五里
西井 在西門內
東井 在城東南隅,餘井水皆苦澀,獨四井水清味甘,居人取汲。
十里鋪井 在州東七里河西。有井泉亭,今廢。
《馬邑縣志》
[編輯]雙化嶺 在縣西七十里。
《蔚州志》
[編輯]玉泉山 在城南二十里。石泉飛瀑,佳士每讀書於此。
玉屏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西接襄山。金李純甫自號「玉屏山主。」
石佛山 :在城東七十里。
五岔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通西城、大同。近因盜賊充斥,添設把總防禦。
退虎嶺 在城西南七十里,通靈丘縣、山西省城。
石門峪 即古代谷
桑乾河 在城北七十里,源發朔州馬邑縣金龍池。
嘔夷河 在州境。《寰宇記》:「出靈丘縣西北高氏山。」 《周禮職方氏》曰:「并州川曰嘔夷。」 謂此。今名唐河。
葫蘆河 在州城北。其水上槽狹,下流闊,有似葫蘆然。發源廣靈縣豐水而來,下流入安定縣,西流。
「甘泉 」 在太白山下。
白石溝 :在城東南五十里。
石板溝 :在城東南七十里。
上寺溝 與石板溝近
龍泉溝 :在城東南一百里。
深澗 在城北三十里
淺澗 與深澗近
「沙澗 」 與《淺澗》近。
水澗 在城西十里
油澗 在城東北七十里。
盂澗 在城東北六十里。
岔澗 在城東一百里
橫澗 在城東四十里
鴉兒澗 在城東八十里。
陡澗 在城北二十里
蘆子澗 :在城東四十里。
掘頭澗 在城北十里
《廣靈縣志》
[編輯]大山 在縣北三十里。碥道直躋,峻而不險。至嶺巔,頗廣漫,復聳一山,名「平原堝」 ,形如離堆,高插雲表。北瞰陽和塞,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顧間。道通天成,陽和曲折夾石溝,為縣北界。從此趨下,磴道盤旋,馬不並馳。設伏以守,寇不能度。亦縣北之屏障也。
任家洞 ,在千福山後。
周家洞 在縣西山三十里。俱可避兵。
鴉兒匯 ,在縣西南四里,鴉多飲啄於此。暑月有水,人感寒疾,取而食之,汗出即愈。諺云:「壽民丹水。」
石井 在壺山內。其水每從大士菴座下獅子口內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腳流出。其空靈神異,駭人見聞。且環山皆泉,如沸如噴,猶萬斛珠璣,隨地而湧。匯為一池,周廣數畝。夏秋碧光瀲灔,春冬霧氣空濛,魚躍波底,鳥語枝頭。遊人登眺,頗稱奇觀。舊有飛雉懸樓,水渠稻壟,今俱廢。
《靈丘縣志》
[編輯]覺山 ,距縣東南三十里。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巖石間,路僅容騎。右壁峭插干霄,懸崖山木側出,間以壽藤,如設游幢。左則石澗數百丈,下有怒湍奔流,轟然晴雷起足下;耳目所攝,心膽俱怖。山之腹地土平衍,後魏建有廣剎,至今盡廢;僅存佛舍、經堂數楹而已。
紅山 ,在縣西六十里。石色如赭,夕陽如旭,爛金紫。
漫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無層巒危峰之騰達,山勢紆徐而旋折,故名。
鼓子山 在縣西三十里。平地突屼,儼一石鼓,立田山中側,地稱饒沃,多不治。緣兵燹災祲後,居民逃亡殆盡,遂廢棄,隸荒土,以待開墾焉。流石山 在縣西五十里。石理劈斧,側然建瓶。駱駝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兩峰若駝背,蒼然欲頹狀而得名。
團山 在縣北二十二里。形如覆釜,無草木。山麓設郵遞郎,呼「團子山鋪。」
黑山 在縣北三十二里。山石作煤黛色,因名。「野窩嶺 」 ,在縣西南,為行旅入鐵嶺口孔道。山半有舊日礦洞,遺砂灼灼,尚積林麓。地多虎,夜常突出。
鎗嶽嶺 在縣東二十里,無磴路,直上數千仞,鑿壁「數十盤,蟻附而登,數步一息,石齒俱斧鋸痕,每一經過,足未有不繭者。」 嶺上下多產野芍藥,黃白最繁,一叢十數本。入夏蜂採之,聲不絕。
耳,常藪盜,以壤接蔚州、廣昌兩界,時煩顧慮。義泉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勢不甚峻,頂上皆阡陌,久蕪不治。嶺腰有界石,與廣靈分壤。煙燻崖 在縣南四十里。凡山石或蒼翠,或丹碧,或黑白,其土骨然也。朝暾夕曛,晴嵐陰靄,青黃錯出,此則氣所蒸耳。惟煙燉崖無冬春,樹木皆窅黑,濃如墨,漬石作火燼色,餘煤浮起,殷殷欲颺。
鵝毛嶺 ,在縣南七十里。路叢岐,多藪盜。以距村甚遠,樵徑錯出,時滋延蔓。自高鼎就撫而南,山中村民始稱「貼席。」
落水河 在縣東十五里。每山水泛漲,則亂石順流蜣轉,雨霽後仍然,故道可趾。
白龍池 在縣西北三十餘里。相傳元時建廟其側,每天旱,取池水祈雨,時見白龍如蜿蜒出沒池中,即雨。
聖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聖水山之麓。一泓徑尺,涓涓有聲。祀龍神於泉旁。天旱禱於神,用瓶取聖水迎置神前,日夕拜禱。得雨後,仍送水入泉內。
《甘泉 》在縣治西團內,甚清冽,與「惠泉」 頡頏,體稍重耳,為全邑甲。
牛心山 在縣東南五里。山嶺有大石如牛心,故名。又云:「山如牛心。」 舊有比干廟,今廢。
神仙山 在縣南一百一十里,接唐縣境。頂上有娘娘宮,高四十里。每季春,遠近瞻拜甚眾。故老相傳有神奕於上,又名尖山。
祭刀嶺 在縣南四十里。相傳楊六郎在此祭刀。
鼻子嶺 在縣南二十裏白石山左。險峻,高脊如鼻。
煙熏嶺 在縣南五十里,崖多煙痕。
浮圖峪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唐太宗征劉黑闥,屯兵於此。明景泰二年,建城。今直隸紫荊關,設把總一員防禦。
北口峪 ,在縣北七十里,一線路通蔚州。峪長四十里,無人煙。
湖山石 在縣東三十里,平地突出數尺許,其狀如虎,亦名「太虎石。」
湯河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靈丘縣北渾源州南湯頭鋪,流入直隸唐縣界,俗又名「唐河。」 昔年水勢甚盛,居民結筏以渡,今淤涸處成水田,可以種稻,因名之曰「湯河。」 又俗名溏河者,因流入唐縣倒馬關,故名之曰「唐河。」 考其實,以溏河為正發源於嘔彝者是也。
搏虎澗 在縣南五里。相傳晉李存孝搏虎,即此地。
烏龍溝 在縣東九十里,直隸設千總一員防禦。
大同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本府。〈大同縣附郭。〉
府城池 明洪武五年,中山王徐達因舊土城增築,周圍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包以磚。東曰「和陽」 ,南曰「永泰」 ,西曰「清遠」 ,北曰「武定」 ,上各建樓、角樓四,敵樓五十五,窩鋪九十六。西半屬大同前衛,東半屬後衛。西北角樓宏壯。景泰間,巡撫年富於城北築小城,周六里,高三丈八尺,門三。天順間,巡撫韓雍續築東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濠深一丈五尺,各三門。嘉靖三十九年,巡撫李文進將南小城加高八尺。隆慶間,巡撫劉應箕高增一丈,厚增寺八尺,包以磚,建門樓各四。萬曆壬辰,北門樓改文昌閣』。萬曆八年,總兵郭琥復加磚砌女牆。萬曆三十年,巡撫房守士復修。」
皇清順治十年,總督鳴佩、《馬子先》,總兵《彭有德》相繼
重修
外州縣衛所
懷仁縣城 ,明洪武十六年,指揮桑桂因舊城增築。永樂九年,指揮於忠「重修,周圍三里零六步,高三丈,濠深一丈,舊惟東西二門。成化元年,守備姜裕增修月城二座。嘉靖三十四年,知縣殷宗虞、守備景希賢因舊幇修,增高三尺,闊二尺,南北添工字墩二座。隆慶四年,因戎騎逼城,知縣劉邦彥、守備葉繼文增高大」 牆四,女牆俱用磚包。萬曆元年,部院大臣請內帑用磚石包修,增高三丈八尺,女牆六尺,周圍七百三十七丈九尺,濠深二丈,水深數尺。東西二門外各增
《土牆》、每關各建門一座
「渾源州城池 ,唐時築,其形如龜,周圍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五尺,濠深七尺,東西二門,明洪武元年修,東半屬安東中屯衛中所,西半屬安東中屯衛前所。」 永樂二十年,北兵入城,知州陳淵疏請復築,增高二丈五尺,添外濠一道。嘉靖四十五年,知州顧守賢議修築,請之當道,延袤仍舊。垣高三丈九尺,闊二丈,濠深三丈,有重樓、角樓、鋪舍。
「應州城池 ,唐天寶初節度使王宗嗣創建,李克用父子居之。乾符間,克用父為大同節度使,因古城廢塌,移築於天王村,距舊城八里餘。明洪武八年,知州陳立誠以舊城西北三面多曠地,遂就東南城牆改築今城,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計五里八十五步,高三丈二尺,重以甕圈,池深一丈。原設門三座:東曰暢和」 ,西曰「懷城」 ,南曰「宣陽。」 北為樓城,上曰「拱極。」 成化六年,本城千戶劉鑑改建元武廟,作鎮北方。成化二十年,知州薛之敬修葺,加增月城,創築東、西、南三關廂,以衛鄉民來避兵者。嘉靖四十三年,知州宗𦶜、守備蕭以望重修,增高三丈。南門創修一樓,濬濠及泉,外築護濠牆。守備剛續修月城,增築敵臺。隆慶五年,知州吳守節奉文修築,通高四丈,四面皆石砌磚包。重建四樓:東曰「龍山秀峙」 ,西曰「鴈嶂雄屏」 ,南曰「茹峰壁立」 ,北曰「桑水帶」 ,環角樓四。萬曆五年,知州徐濂沼壕植柳。二十四年,知州王有容築官牆,周二百六十丈,高三丈三尺。垛口、墁頂俱磚包。
山陰縣城池 ,宋神宗時建。明永樂三年重築,高二丈五尺。正統二年修。正德六年知縣王紘、嘉靖十六年知縣王郎俱重修。二十六年增高三丈三尺。隆慶四年增高四丈六尺。巡按劉良弼奏請磚包,知縣苗浡然董役,周四里零二十步,高如舊,基闊三丈八尺,頂廣二丈,濠深八尺,廣二丈。為門三:東曰永泰,南曰宿峰,西曰「靖遠。」 上建樓櫓。外為甕城,外為月城。北城無門,上建真武廟角樓四,警鋪八。城下列垣為蔽垣。外三十餘步,周圍築堤,以防黃河水之漲。萬曆三十五年,復以磚漫頂及女牆水口馬道,號完固矣。說者謂墁頂當用磚三層,參差其縫,水始不能入,今止一層。
「朔州城池 ,秦人築,即武州之馬邑,父老因馬周走而依之」 ,築始不崩者也。元至正末,右丞相孛羅帖木兒駐兵大同,使其將姚副樞省去西北,築東南一隅,以便守備,未完而棄。明洪武三年,指揮使鄭遇春奉旨開設朔州衛,依姚副樞所築舊址,修完磚圈四門,並立門名。二十年,指揮薛壽奉文用磚包砌,城高三丈六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二尺。頂闊四丈,腳闊八丈,周一千二百六十丈。堞口三千一百三十五,池深三丈五尺,闊一十一丈,周一千六百八十丈。甕城四座,各周一百三十八丈。敵臺樓一十二座,門樓四,角樓四,鋪樓二十四,煙墩四,門四:「東曰文德,西曰武定,南曰承恩,北曰鎮塞。」 外連弔橋,各樹危樓。萬曆十三年守道李《釆菲》委知州張守訓重修。三十四年守道徐準委通判郭如松濬池。池以內築「護城牆」 ,池以外築「馬騣牆。」
馬邑縣城池 始建,自秦歷漢、唐、宋,皆土墉,周二百七十九丈。明洪武十六年,朔州衛指揮孫昭修。正統二年,武安侯鄭亨展拓其基。隆慶六年,巡撫劉應箕、巡按劉良弼會議築邊城,得請。乃命知縣岳汴、守備時爾宜分督之。踰年始落成。四面石基五尺,上皆磚包。角樓四,城樓二,東西門有重樓,高四丈,周六百四十丈。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因城毀,續加修葺。
蔚州城池 ,後周大象二年建。明洪武五年德慶侯廖允中開濠。十年,置衛指揮周房修築,規制宏麗堅固。周七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堞高六尺,共四丈一尺。磚包濠深三丈五尺。門三:東曰「安定」 ,西曰「清遠」 ,南曰「景山」 ,上各建樓。東曰「景陽」 ,西曰「廣運」 ,南曰「萬山」 ,北無名角樓四,敵臺二十四。外各建月城為橋。
廣靈縣城池 ,肇於後唐莊宗同光二年,歲久傾圮。明洪武十六年,知縣葉時茂因舊城修築。天順初,巡撫馬昂以城卑薄,令蔚州知州史魁增築,高廣倍舊。敵臺十二,每臺窩鋪一間,門二,南曰「景陽」 ,北曰「永安」 ,外各置懸橋。弘治二年,知縣程觀再築。十一年,知縣孟繼先置各門層樓。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孫武臣,四十一年知縣孫應明相繼重築南關。隆慶二年知縣馬承志悉撤鋪舍角樓四,鋪樓八,甕城增樓二座。萬曆二
年,兵部侍郎吳兌因《大閱》,行縣登城,以邊邑土垣非保障長策,疏請發內帑修包。知縣喬密董役石基甎甃,凡門及甕城二、敵樓四,悉堅麗,高四丈七尺,廣四丈,池深三丈,廣如之,周二里一百八十步。知縣鄭簡重修北樓及東關牆,增築二敵樓。
靈丘縣城池 ,唐開元二年築,周三里二百三十步,高二丈,濠深一丈。明天順二年徙城南三十二步,重築,周五里,高四丈,濠深一丈五尺,門二。正德三年,知縣楊文奎創建東西街,通商賈。東門曰「迎恩」 ,西門曰「鎮櫓」 ,俱有樓閣。嘉靖二十年,因邊外入警,知縣劉永明重修,高厚倍加。隆慶元年重修,高二丈八尺,女牆五尺。萬曆二十四年,知縣於尚絅重修甎包,高三丈五尺,女牆七尺
皇清順治十二年,久雨,城毀,知縣宋起鳳重加修築。
始稱鞏固
廣昌縣城池 ,「明洪武十三年,千戶李貞修,周三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角樓四,腰鋪十間,東、西、南三門。」 參將王志中新增鎮邊樓三間。掌印千戶孫安「建東角樓土城,高三丈,闊二丈,開東、北二小門。嘉靖三十年,知縣張九功於各門上建樓五,敵臺一十五,鋪房一十五。」 嘉靖二十七年,知縣陳大夏增修關城,高厚《丈餘》。
皇清康熙七年、十年、二十四年,相繼修葺。
左衛城池:〈雲川衛附〉 明洪武二十五年築,初設鎮朔衛,其後衛革。永樂七年設今衛,城始完固。周十里一百六十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二丈,門三,無東。門外各建月城,窩鋪五十。自東北及南半面俱屬左衛,西及南半面俱屬雲川衛。
右衛城池。〈玉林衛附〉 明洪武二十五年築。初設定邊衛,其後衛革。永樂七年設,今衛城始完築。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三丈。門四:東曰「閱武」,西曰「懷來」,南曰永寧,北曰「鎮遠。」上各建樓。外各為月城。窩鋪五十。東半屬右衛,西半屬玉林衛。
陽和衛城池 ,係重鎮也,與他衛不同。明洪武三十一年,中山王築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三丈,門三:東曰「成安」 ,西曰「成武」 ,南曰「迎宣。」 上各建樓、窩鋪十四,外各建月城。萬曆壬辰,磚包南關,堅且嚴整。崇禎四年,總督魏雲中於敵臺上每面修敵樓六座,磚包壁立,屹然邊鎮。
天城衛城池:〈鎮遠衛附〉 明洪武三十一年,因舊城築,周八里二十四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二丈。門四:東曰「泰定」,西曰「武寧」,南曰「迎宣」,北曰「鎮遠」,各上建樓,外各建月樓。窩鋪二十五。
威遠衛城池 ,明正統三年築,周四里五步,高三丈五尺,濠深一丈八尺,四面皆為月城,上建樓鋪三十二。
平遠衛城池:〈一名《平櫓衛》。〉 明成化十七年,郭巡撫疊土為之,周六里三分,高三丈,女牆六尺,闊四丈。門三:東曰「東作」,南曰「南訛」,西曰「西成。」上各建樓,外各為月城。角樓四,腰鋪十五,濠深一丈,闊二丈。弘治十一年,守備關祥、指揮燕英節因傾圮,用磚石包砌東、北二面。隆慶六年至萬曆二年,參將袁世傑、趙崇璧相繼通用磚石包砌,樓櫓一新。二十七年,參將賈邦直新築南關土牆,周二百五十丈,高二丈。三十四年,參將郭增輝以山水渰沒民居,用石砌水濠,南北長二百五十丈,深一丈,闊二丈,堅固可久。自此城中居民不被水害。
井坪城池 明成化「二十二年,總督侍郎佘子俊築,周六百六十六丈,濠二丈四尺,闊四尺,南北二門,上各建樓。」
邊堡附
聚落堡 舊府城東六十里。明天順三年築,周三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一尺。門二:東曰「鎮安」 ,西曰「遠設。」 弘治十三年,增展北面。嘉靖年間,樊繼祖復築。
紅寺堡 ,舊府北五十里。明正統元年築,周一里二十步,高二丈三尺。
高山堡 府西六十里。明天順三年築,周三里十步,高三丈一尺,門二。
沙河堡 府西北六十里。明正統初築,周二里五十步,高二丈五尺。
懷仁堡 府西南八十里。明永樂九年築,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七尺,濠深一丈七尺。趙麻堡 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永樂九年築,周一百三十丈,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
第三祚堡 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七年築。
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
長安堡 府東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四丈,高三丈,原開八門,今塞六存二。
神泉堡 府東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二十丈,高二丈,濠深二丈四尺,門一。
漫流堡 府東一百四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高三丈,濠深二丈,門一。
鴉兒崖堡 府西一百二里。明永樂二十一年築,周二百丈,濠深三丈。
新城堡 右衛城南二十五里。周一百九丈,高二丈五尺,濠深一丈五尺。窩鋪十二座。
大柳樹堡 右衛南三十里,周一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濠深一丈三尺,窩鋪十二座。牛心堡 右衛東南四十里,周一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濠深一丈五尺,窩鋪十二座。
蒼頭河堡 ,右衛西南五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五尺。窩鋪十二座。
薛家馬營堡 右衛北二十里。
王家官屯堡 右衛南四十里。
淨水瓶堡 威遠衛城西北六十里。明宣德間築,周一里八十步,高二丈八尺,門二。
白登堡 陽和衛城南三十里。明永樂九年築,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門二,窩鋪十二座。
關頭堡 陽和衛北七十里。明宣德年築,周二里四十二步,高三丈二尺。
貓兒莊堡 陽和北一百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二里四十步,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牆,高一丈五尺。
上畔莊堡 ,天城衛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七丈,高三丈,濠深二丈,門二,窩鋪十二座。《米辛》關堡 ,天城衛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高三丈三尺,濠深二丈,窩鋪十二座。
方城堡 ,天城衛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濠深一丈,門二,窩鋪十二座。
長勝堡 天城衛北六十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五百六十丈,濠深一丈,門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