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5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五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五十八卷目錄
澤州部彙考二
澤州關梁考
澤州封建考
澤州公署考
澤州學校考
職方典第三百五十八卷
澤州部彙考二
[編輯]澤州關梁考〈津渡堤堰附〉 州志
[編輯]本州
天井關 ,在城南四十五里太行絕頂,即孔子回轍處。《長短策》云:「桀居天井,漢梁王守此,章帝亦嘗過焉。」 酈道元、蔡邕俱稱關在太行。
橫望隘 在城南八十里太行絕頂,即狄梁公「望雲思親」 處。洪武二年,置巡檢司。南距碗子城一十里。
柳樹隘 ,去城八十里,路通懷慶清化鎮。晉南第一橋 ,在郡南關,跨白水。
景德橋 在郡西關溝澗,一名「沁陽橋。」 金大定間,知州黃仲宣建。
雙橋 在郡北一十五里雙溝上。
景忠橋 在郡東關溝澗上。元至正間建,又名「永濟橋。」
七嶺橋 在州東十里溝澗上。明成化六年,知州陳登重建。
通濟橋 在郡西北大陽鎮。
長橋 在郡西周村鎮
常澗橋 在郡東三里
通懷橋 在郡南小箕村。
雙李橋 在郡東北巴公南。
高平縣
長平關 ,在縣西北四十里,即丹朱嶺長子縣界。
浚水橋 在西關。明知縣李楨建,有《碑記》。永濟橋 ,在換馬鎮,弘治四年建。
崇正橋 在唐莊、「梨園」 之交。明知縣許安國請建,知縣洪聲遠、任大僚,相繼告成。
橫澗橋 在縣南三里。傳聞楊道人建,望如垂虹,橋北路頗陡險,兩淮監院張翮甃石成路,進士龐大樸有《記》。
陽城縣
通濟石橋 在東關。宣德十年知縣劉綱建。西關石橋 ,在總鋪東。
吉莊石橋 在水磨頭東,州人白所蘊建。「通驛」 石橋 ,在下孔村東。
觀音石橋 :在柵村東。
土橋 一在王曲村東,一在澤城村北。
潤城津
沁渡津
王村津 各官船一隻,春冬以橋
陵川縣
五度關 :在縣城南八十里。
通文橋 在東南隅。城牆有通文門,其跡尚在東南城角外。金時孔廟在,故名。
獅頭橋 在縣東三里
蒲水橋 在縣北二十里蒲水村。
水利橋 在縣西十五里魯山村。邑人曹延庚兄弟建。
沁水縣
烏嶺關 在縣正北三十里。
曲堤渡
鄭莊渡
武安渡
《州志》未載橋梁
[編輯]高平縣
集賢橋 在縣治前。順治十一年,封翁張鑒議起傾圮,知縣范繩祖捐銀修建。有記。
范公橋 順治十五年,知縣范繩祖創建。橋北又修石路,直抵南關,民甚利賴之。
老金橋 在縣南十五里喬村驛,驛丞金姓建。通濟橋 在縣南二十里。邑民許朝家建浮雲橋 按《一統志》:今改名迎恩橋,在東關。每夏月河水暴漲,行旅不通。萬曆三十八年,知縣許安遇申請創建。知縣洪聲遠、任大遼、韋炳相繼修建,三就而三圮,水患不息。
許河橋 按《通志》:「在高平南二十五里許河上。」
澤州封建考 州志
[編輯]周
原伯絞 ,文王第十六子。武王十三年封。初為公,尋為伯。傳魯至貫襄王三年,晉侯圖原,降遷翼。
晉靖公俱酒 武公之後。趙、魏、韓分晉地廢為「家人,食以《端氏》一城。」
漢
陽陵侯傅寬 ,以舍人從起橫陽,至霸上,為騎將,入定三秦,屬淮陰。定齊丞相侯,二千五百戶。陽阿侯下訢 ,高帝七年封。
陽阿侯其石 ,以中謁者從入漢,以郎中騎從定諸侯。文帝十年封。子安國嗣。傳午,午傳章,章傳仁。元封元年,罪免。
鄔侯《駟鈞 》,《齊王舅》《文帝》元年封。
高平侯劉喜 ,景帝孫,《中山靖王》子。武帝元朔四年封。元鼎五年,坐酎金免。
長平侯衛青 ,以將軍擊匈奴,取朔方,《武帝》元朔二年封。
高平侯魏相 ,《地節》三年,以丞相封。
刊侯李壽 ,以新安令史得衛太子侯,一百五十戶。
陽城侯劉田 ,頃王子。元康四年封。子賢嗣。傳說。說,傳報。
陽城侯劉德 ,宣帝時,以宗正關內,制行謹重,為宗室率。子安民嗣。以戶五百贖弟更生罪,傳慶忌,諷王莽敗。
陽城侯田延年 ,宣帝時以大司空與定策功封。
「高平侯王逢時 」 ,元帝時封。子置嗣。
長平侯彭宣 ,以大司空侯,二千七百戶。節侯。聖嗣傳豐,王莽敗,絕。
長平侯劉隆 ,初封樂鄉侯。從馬援擊交趾別于禁溪口,破之,獲其帥徵貳。更封大國為長平侯。子安嗣。
泫鄉侯樊尋 ,重兄子。建武五年封。
濩澤侯鄧鯉 ,明帝時以楚獄引陷,侍禦寒《朗白》出之。
端氏侯劉遵 ,初封成武侯。坐與諸王交通,降侯。端氏子弇嗣。
泫氏侯《萬普 》,修子。初襲封槐里侯,徙封泫氏侯。
魏
高平侯曹幹 太祖子初封趙王建安二十年封。
長平侯《曹休 》《太祖》族子。以征伐功增封二千五百戶。子肇嗣肇弟纂《文帝》分三百戶封為「列侯。」
高平侯諸《葛誕 》,明帝時以御史中丞討吳功封。
晉
安平王司馬宇 ,宣帝弟。泰始元年封。孫降嗣。高平侯郗鑒 以預討王敦功封。謚「文成。」 子愔嗣。傅超
長平伯褚翜 ,太傅裒從兄,以拒蘇峻封。謚穆。子希嗣。
後魏
永寧侯酈範 ,大武時以舊勳封。子道元嗣。高平王琚 ,高祖時豫州刺史。子蓋誨嗣。建寧王元崇 ,以撫軍大將軍封。
建興公古彌
永安侯宣穆 皇后兄從道武平中原賜爵公後封侯。
長平侯晁暉 ,高祖時,以給事中賜爵。子林嗣。傳清
安平男《斛律》金 高祖初為汾州大都督後為四川刺史以功封。
高平男韋閬 ,大武時以功賜爵。子範嗣。傳燦安平公崔說 ,西魏時以戰功封。子弘度嗣。長平男張熠 ,隨長孫稚西征,轉平西將軍,以功封。
北齊
《永安王高》。 高祖第三子東魏元象中封郡公天保元年進爵。
濩澤公劉弘
廣寧公《高孝衍 》《襄王子》。
高平王高仁英 《武成王》第六子以定州刺史封。
隋
高都公李子雄 ,隋初以戰功封。傳公挺永寧公楊文思 ,仕周為車騎大將軍,治冀州。
事以勳封
高都侯楊尚希 ,《文帝》受禪,進爵公。歷禮、兵兩部尚書。謚「平博。」 子旻嗣,後封丹水縣公。
唐
永安王孝基 高祖從弟隋末封蜀郡公武德元年改封姪道嗣封高平王。
韓王元嘉 ,高祖第十一子。始封宋,改封徐,為潞州刺史。貞觀初,更封。武后時,與子譔匡復不克。神龍初,追復爵土。其子譔、訓、諠、諶皆有爵。訥嗣。
澤王元曉 高祖二十一子貞觀中為虢州刺史初封密實封千戶徙澤諡貞子穎嗣為南安王。
澤王上金 ,高宗第三子。始王杞,文明七年徙王畢,又徙王澤,歷五州刺史。後武承嗣誣繫獄,自殺。神龍初,復爵。子《義珣》嗣。
建寧王倓 肅宗子有材略善騎射中興有功為張良娣譖殺諡「承天皇帝。」
長平王叔良 ,郇王偉子。以擊突厥,中流矢道斃。諡肅。子《孝協》,嗣王范陽。弟孝斌,生思訓,中宗封隴西公。善畫,世稱「李將軍山水。」
元
高平郡公鄭甫 ,潞國公鼎之弟。
澤國公鄭《制宜 》《鼎》之子。
陵川男李順 ,以「晉寧路同知知河中府事、飛騎尉封。」
明
宣寧王朱遜炓 ,代簡王第七子。天順四年,自大同徙封。傳仕嬴、成鈷聰獻俊相剋燦。
《隰川王朱遜》: 代簡王第十子。天順五年,自大同徙封。傳仕𡑞、成、鈞,聰羨俊相。
《州志》未載封建
[編輯]元
潞國公鄭鼎
滎陽郡公鄭鈞
陽城縣男尹 。以上俱按《陽城縣志》。
漢
《沁水公主 》,明帝女,適鄧乾。
後魏
永安縣侯劉羅臣 ,以勳戚賜爵「永安公。」 「子」 之裔。
唐
廣寧公主 ,元宗女,適程昌。
《永安公主 》,憲宗女,入道不嫁。
明
沁水王 ,瀋簡王第六子。府在潞安,係名沁水,不之國。以上俱按《沁水縣志》。
澤州公署考
[編輯]本州
州治 在城內正北。元至正五年建。明洪武二年,知州李祥重建。成化間,知州陳奎重修,商文毅《輅》有記。嘉靖間,知州張文質、陸偉、崔哲、王楊、朱舜民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年間,知州王國輔重修大堂,知州張維垣
重修「東、西六房。」 知州倫可大重修譙樓。
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同知廳 ,在大堂東。
州判廳 在大堂西,今裁廢。
吏目廳 在儀門內東
土地祠 在儀門外東
關帝廟 在儀門外東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
譙樓
旌善亭 在儀門外東南,今廢。
申明亭 在儀門外西南,今廢。
察院 在州治西,今廢。
理刑公署 在察院南,今廢。
布政分司 在察院西,今廢。
按察司 在州治東,今為考院,東西號舍各十五間。
醫學 在察院東南
陰陽學 在醫學北
僧道司 在青蓮寺
「道正司 」 在城隍廟。
惠民局 在大街西,今廢。
稅課司 在南門內
獄 在儀門外西南
庫 在大堂西
陳因倉 在大堂西
廣豐倉 在中和坊
社倉 凡二十所。隆慶間,知州顧顯仁增十五所,在周村、星軺、七嶺鎮、犁川、府城、葦町、史村、四義等處,今廢。
巴公鎮公館 距州城北四十里。
周村鎮公館 距州城西四十里。
星軺驛公館 距州城六十里。
養濟院 在州城西南
「漏澤園 」 在州城南。
《州志》未載公署
[編輯]橫望鎮巡檢司 在城南八十里。
柳樹店巡檢司 ,在城東南八十里。俱按《山西通志》云:
高平縣
縣治 在城內北。宋開寶六年,知縣楊咸弼建。明洪武三年縣丞潘珪、永樂八年知縣李規,嘉靖間知縣王準、劉大實,三十年知縣衛東吳,三十七年知縣傅思明,萬曆間知縣張居仁、劉應詔,相繼修葺。天啟二年知縣田景新,三年知縣喬淳,崇禎四年知縣魯光國,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范繩祖衙署後增築土山。《康》
熙十一年,知縣白良玉重修縣治內宅、譙樓兩司較舊制益廓。
大堂 按《縣志》曰「牧愛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
縣丞廳 在大堂東。按《縣志》曰:「贊政廳。」
典史廳 在儀門內東
土地祠 在儀門外東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
譙樓
旌善亭 在譙樓東
「申明亭 」 在譙樓西。
察院 在縣治東。按《縣志》:「明洪武二年,縣丞潘珪創建。嘉靖十九年知縣劉大實,二十七年知縣傅思明,萬曆三十五年知縣劉應詔增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范繩祖重修,東西各設候館。
左立「澄清坊」 ,中三楹為正堂,左右抄案、皂隸房各三楹。堂之後為「退思軒」 ,再後為寢所。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按《縣志》,「明洪武二年創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范繩祖重修。右立《旬宣坊》內。
立三楹為正堂,左右抄案、皂隸房各三楹,後為「退思軒」 ,再後為寢所。
理刑公署 在《雙桂坊巷》。
按察分司 在書院巷。按《縣志》:「萬曆初,張居正拜相,命毀各處書院,以箝群議。」 知縣劉一相奉文改司中三楹為正堂,左右各有抄案皂隸房。堂之左為茶亭,後為寢室五楹,東西房各三楹。南察院 在南關。按《縣志》:萬曆十三年,知縣楊應中改舊長平逓運所為察院,中三楹為正堂,堂之後為詁政軒,再左為寢室五楹,東西各三楹。
醫學 在縣治前
陰陽學 在縣治前
僧會司 在金峰寺
道會司 在瑞雲觀
庫 在大堂東
獄 在六房西南
預備倉 按《縣志》,「弘治元年知縣柳豸建,知縣王準、傅思明增修。」 萬曆六年知縣劉一相重修,創建經國堂三楹,在縣治內,廒房共四十餘間。義倉 按《縣志》,「萬曆十四年知縣楊應中改小書院為義廩。」
社倉 :在馬村社、周纂社、米山社、義莊社、換馬社、建寧社、河西社、丁壁社、范店社、野川社、南關公館。
馬村鎮公館
換馬鎮公館
養濟院 在縣治內北隅。
漏澤園 在東關
《州志不載按縣志》
[編輯]飲泉堂 在大堂後
「民隱堂 」 「在大堂後。」
「向日軒 」 在大堂後。
主簿宅 在大堂右
《桂香亭 》在飲泉堂右。
「昭昭亭 」 在飲泉堂後。
《適適亭 》在飲泉堂後。
牌坊 在大門外,題曰「晉南首邑。」
照壁 在縣治前
習射亭 二楹,在箭道後。
稅課局 在城內,嘉靖間裁革。
陽城縣
縣治 在城內東北化源坊。明洪武四年知縣李芾建。天順六年知縣曹銘,正德間知縣郝安,嘉靖間知縣鄒頤賢、辛珊,萬曆間知縣王雅量。
皇清康熙間,知縣都甫項。龍章、許岳生,《線楩》相繼重。
修
大堂 按《縣志》:「三楹兩翼,左幕廳,右庫房、戒石亭 、儀門 、大門。」
東西六房 按《縣志》,東西各三楹。
典史廳 在儀門東
寅賓館 在儀門東
衛政司 在儀門西
「申明亭 」 在立平坊街南。
譙樓 在大門上
察院 在城西北
布政分司 在察院西,廢。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南,廢。
公館 在化源坊街南
陰陽學 ,在化源坊街南。
醫學 在「陰陽學」 東。
僧會司 在開福寺
道會司 在大清觀
獄 在儀門外西
庫 在大堂東
預備倉 在城隍廟
社倉 凡六,在潤城下交王曲、「北留」 等處,今俱廢。
養濟院 在東關通濟坊。
漏澤園 在東進里
《州志》未載諸署
[編輯]鐘樓 在大門東
燕思廳 在正廳後,三楹,兩翼,左儀仗所,右茶房,東西各三楹。
知縣宅 在正廳東北
縣丞宅 舊在知縣南。官裁,宅廢。
主簿宅 舊在正廳西南。官裁,宅廢。
養廉倉 在教諭宅西北,今廢。以上俱按《縣志》陵川縣
縣治 在城內東北。「隋大業二年建。元大德三年達魯花赤重修。明洪武元年縣丞宋從善、正統天順間知縣王憲任、弘治間知縣揚璽、陳班相繼重修。」 嘉靖三十一年間知縣趙孟乾增修。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完東氣、許自嚴拓修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縣丞廳 在大堂東。
典史廳 在儀門東
土地祠 在儀門東
寅賓館 在儀門東南
旌善亭 在儀門東南
「申明亭 」 在儀門西南。
譙樓 在東南
按察司 在縣治東
布政司 在縣治西
陰陽學 在北門內,今廢。
醫學 在南門內,今廢。
僧會司 在崇安寺
道會司 在太清觀
獄 在儀門西
庫 在大堂右
預備倉 在城東北
常平倉 按《縣志》:在預備倉前側立。知縣唐廷焞奉按院楊文炳、明文修。
社倉 在公署西
養濟院 在城西街
漏澤園 在縣西里許
《州志》未載諸署
[編輯]冰蘗堂 :在大堂後,三楹。
中和亭 在大堂後,三楹。
收糧所 在東西
牌坊
永和巡檢司 見《山西通志》。以上俱按《縣志》沁水縣
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三年,縣丞陳德建。正德間,知縣張昇、王溱相繼修葺。崇禎六年,流寇焚毀署事,州同張大為重建。
皇清康熙間,知縣趙鳳詔增修。大堂 ,戒石亭 ,東西六房 ,儀門 、大門。縣丞廳 在大堂東。
典史廳 在大堂西。按《縣志》,舊為主簿宅,後裁。其典史宅故基,在縣丞宅南。
土地祠 在儀門外東。知縣邵以道建。
寅賓館 在儀門外東
旌善亭 在治西南,今廢。
申明亭 在治西南,今廢。
獄 在大門外東南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司在東門內,今廢。
按察司 在縣治北,知縣趙鳳詔改設。義學。醫學 在西關,今廢。
陰陽學 在西關,今廢。
僧會司 在法隆寺
道會司 在《玉虛觀》。
庫 在堂東
儲備倉 在堂東
常平倉 在堂西。按《縣志》,舊為西庫。
社倉 凡五,在東關寺、郎壁鎮、端氏鎮、武安鎮、中村鎮,俱知縣朱大化立,今廢。
養濟院 在西關。按《縣志》,舊以號房改置,今廢。其地為玉虛觀。
漏澤園 在城西北
二堂
馬神祠 在知縣宅西南。
馬廠 在馬神祠南
大戶房 在二門外兩邊。舊為「大戶收糧處」 ,改為「兵快樂戶」 等宿房。
「譙樓 」 即《大門》。
巡檢司 在東烏嶺,今廢。巡檢,僦居民舍。
《州志》未載公署
[編輯]潞澤營參將署
中軍守備廳 俱按《山西通志》
澤州學校考 州志
[編輯]本州
學宮 在州治東南。宋至和間,知州吳中徙今地。金貞祐間,知州高少中重修。元燬於兵,長官段直重修。明洪武間,知州李祥重建,王堅、陸偉繼修。正德間,知州馬汝驥、王揚拓今制。嘉靖萬曆間,知州朱舜民、韓容、蕭籍重修。
皇清順治間知州孫丕承、傅繼說康熙間知州官於
宣繼修
先師殿 七間,以顏、曾、思、孟四子配。「閔子」 、「子貢子」 、
《路》、冉有、冉牛、仲弓、子游、子夏、宰予、子張,「十哲從祀。」
東廡 九間:祀先賢「步子」 等三十一位,先儒「左子」 等十八位。
西廡 九間,祀先賢顏子等三十一位,先儒公羊子等十七位,位次依《闕里志》所載為昭穆。啟聖祠 三間,在正殿東。以先賢顏無繇、曾點、孔鯉、激公宜配,先儒周輔成、程晌、蔡元定、朱松從祀。
名宦祠 三間,在戟門東。
鄉賢祠 三間在戟門西。
文昌祠 三間在櫺星門內東。
戟門 三間:「東金聲,西玉振。」
泮池 ,在戟門外,覆以橋。
櫺星門 三間
太和元氣壁
聖域坊 在櫺星門東
賢關坊 在櫺星門西
五魁樓 在城頭東南。明崇禎間,知州黃圖昌建。
明倫堂 五間:「在正殿後。」
東齋房 九間
西齋房 九間
神廚 三間,「在堂東。」
神庫 三間在堂西
「敬一亭 」 三間在明倫堂後。康熙間知州陶自悅修,樹石勒。
御製《訓飭士子文》。
「尊經閣 」 五間在《敬一亭》後。
東西書舍 各十五間
射圃 在尊經閣東
《周道 》在《西廡》後。
「更衣亭 」 三間在櫺星門西。
宰牲所 在「文昌祠後。」
學正宅 在周道西
訓導宅 在學正宅後
關帝廟 :在學正宅西南。康熙間,學正陳適月創建。
祭器 存者十之三
射器 俱廢
樂器 半廢
學田 :「元時長官段直置田計十一頃九十畝,暨明存廟東南地三十六畝七分。」 隆慶間,知州顧顯仁置學田。無比寺地二十畝,城南地八畝,白馬寺地十二畝,棗園地八畝四分。鄉官石延壽捐道頭村地二十畝,張家嶺地十畝。生員司璧捐牛匠村地十畝五分。生員王進義捐牛匠村地五畝五分。
社學 宋程子令晉城,於城北建社學一區,親為民子弟,明句讀。今廢為書院村。明洪武詔州城內外建置。
體仁書院 在州治北,東西齋房各二十四間。明萬曆間,知州王所用創建。捐田二十四畝,取本州四縣百士子肄業其中。崇禎間,巡鹽御史楊鶚檄捐田三十三畝,崇祀周二,程、張、朱、邵、二呂八賢。
皇清康熙間,知州倫可《大拓》修。
考場 在州治東,十數武,東西號舍各十五間。明萬曆間,知州賀聖瑞、吳澄拓今制,為「歲科試院。」
宣聖廟 在城南四十五里天井關,有回車轍。廟祀肇於唐駕部。至元九年,知州皇甫琰踵成,誘民傍居創旅店,以供廟祀。嗣令王佑繪像用房課幕關民權子母,歲取息九十緡,以充祀事。至順二年,以饑饉故,行本之家逃亡,廟宇圮壞。晉城尹裴從善徵存戶,得中統鈔一百五十緡,命王璽等收受為二丁用。明永樂七年星軺大使羅榮重修。萬曆間生員任敦化捐地四十畝,供春秋祭。明末失考。
皇清康熙間,清出捐地三十二畝,生員孔興銑管收。
供用。春秋仲月上丁日,本州動支泒銀,遣訓導官往奠
高平縣
學宮 在縣治東南。宋金時燬於兵。元至正八年,縣令劉好德重建。明正德九年知縣龔進。嘉靖二十七年知縣傅思明,三十年知縣王省身,三十五年知縣劉應召,四十二年知縣洪聲遠。崇禎五年潞安府同知署縣事焦浴。六年知縣侯弘文,七年知縣劉大祥,九年潞安府通判董良瓊,十二年知縣王漢。十三年知縣滕仁政、教諭王繼祖相增修。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劉廣國,十一年知縣范繩祖、《康》
熙六年,知縣白良玉、教諭劉佐世、知縣梅建重修。
先師殿 五間
東西廡 各十八間按《縣志》,廡之上,東為神庫,西為神廚祠。
啟聖祠 三間,在正殿東北。
名宦祠 三間,在戟門東。
鄉賢祠 三間在戟門西。
戟門 三間
櫺星門 三間
泮池 上建石橋
東、西石坊 按《縣志》曰:「尊崇聖道,興起斯文。」 文廟坊 在橋前。
大成坊
育賢坊
魁星樓 在城東南
文昌閣 在
文廟東南,即舊「奎光閣。」
明倫堂五間在
文廟後
東西齋 各七間按《縣志》,「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
「敬一亭 」 「在明倫堂後。」
尊經閣 在「敬一亭」 後。
射圃 在西南隅
「元魁」 坊 在教論宅外。
教諭宅 在明倫堂西
訓導宅 在鄉賢祠西
學田 按《縣志》:「嘉靖四十三年,知縣張鹵始置學田,在徘泉東里,計一頃一十二畝七分七釐,佃戶每年折籽粒銀一十一兩五錢六分,歲給貧生養贍。」
社學 程子《鄉校原蹟》共四十餘所,元知縣郭質明、知縣楊子器、劉應召、楊應中相繼興復。
《州志》未載
[編輯]程子祠廟 按《縣志》,在橋前。
樂育門 按《縣志》,「在明倫堂前,東曰義路,西曰禮門。」
晉城書院 按《山西通志》:「在縣治西,嘉靖十四年縣丞孫應魁建。」
陽城縣
學宮 在城內東南隅。明洪武四年,知縣李芾重建。嘉靖、萬曆間,知縣鄒頤賢、張應詔增建。
皇清順治間,署縣事州同知戴天德、知縣陳國珍重。
修。康熙間知縣都甫增修。辛酉「明倫堂」 圮,郡人侍郎田六善重修。戊辰冬
先師殿災,知縣項龍章「重建。」
先師殿 五間
東西廡 各七間
啟聖祠 三間,在正殿西北。
名宦祠 三間,在戟門東。
鄉賢祠 三間在戟門西。
戟門 三間
櫺星門 三楹
琉璃屏
魁星閣 按《縣志》:在城東南角,改舊尊經閣為之,加三層,層各五面。中祀魁星,象以石,金碧璀璨,為邑巨觀。
「文昌祠 」 即舊「青雲館。」
「明倫堂 」 七間:在文廟西。
東西齋 各五間按《縣志》,在儀門左右。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項龍章同教諭高澄、訓導張凌霄重建。
敬一亭 在文昌祠東北,改舊「聚奎亭」 為之。康熙四十二年,樹碑勒。
御製《訓飭士子文》。
教諭宅 在文廟東
訓導宅 在教諭宅東
社學 在縣治東,今廢。
聚奎書院 在魁星閣北。《縣志》:「康熙十五年,紳士捐貲改建。堂五楹,祀三賢侯王公良臣、安公伸、楊公鎮原象,有諸生陳弘度記。」 東西角房各三楹,東、西翼室各四楹,外偏小亭一院。
《州志》未載
[編輯]東西號房 各五楹,在儀門左右。
退廳 三楹,在「明倫堂後。」
陵川縣
學宮 舊在城內東南隅。金天會間,縣令魏致隆、主簿趙大允遷城外。元大德間,知縣安〈失名。〉增修。明洪武初,縣丞宋崇善、天順、成化、嘉靖間,知縣任通、李滸、趙孟乾相繼重修。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孫紹先病其湫隘,又遷關外。萬曆二十九年,知縣楊畏、知奉巡道楊應《中文》建修。三十九年,知縣許自嚴、教諭張堯卿、訓導李養榮重修。天啟間,知縣楊如桂、教諭張弘道復遷城內。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黃國燦、教諭鞏璿圖重修。《康》
熙十四年,知縣孫必振、縣丞胡北奇、典史王楊復遷《東關》舊址,而拓其制。
先師殿 五間
東西廡 各九間
啟聖祠 三間,在正殿東北。
名宦祠 三間在殿廡東。
鄉賢祠 三間在殿廡西。
文昌祠 在啟聖祠後
奎光樓 在廟東南
明倫堂 五間:「在大殿後。」
東西齋 各五間按《縣志》,左正誼齋,右明道齋;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
尊經閣 在「敬一亭」 後。
書院 在西廡後。按《山西通志》:「元至正間,達魯花赤蒙完普化,因郝氏棣華堂故基,創建書院,肖郝文公像於內,春秋享祀。」
義學 :知縣黃圖燦、訓導張其蘊創置學田百畝。
《州志》不載
[編輯]教諭宅 在文廟後
訓導宅 在文廟後
茶亭 六楹,在明倫堂東西。
講堂五楹 書院後
書齋六楹 ,書院東西。
儒學牌樓 一座
書院牌樓 一座
沁水縣
學宮 在城西門外。金正隆二年,知縣李搏建。明洪武間,縣丞陳德修。正統、弘治、嘉靖、萬曆間,
知縣姚璉、楊範、王進賢、郭廷楨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間,知縣丘璐重修。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傾。
毀,知縣趙鳳詔重修。按《縣志》,「儒學,明初在文廟左,正統中知縣姚璉徙於右。」
先師殿 五間
東西廡 各十間
戟門
櫺星門 按《縣志》:「限於地止,繚以垣,如櫺星狀而無門。」
泮池
啟聖祠 三間在殿東
名宦祠 在明倫堂東,舊為饌堂。
鄉賢祠 在明倫堂西,舊為學倉。
「明倫堂 」 五間「在殿西。」
「尊經閣 」 「在啟聖祠」 內,豎石勒。
御製《訓飭士子文》。
文昌閣 在城東南上
教諭宅 在縣治東街北。
訓導宅 在城內西北隅。
射圃 在學東南。宋時置。明洪武中,建亭曰「觀德」 ,今廢。
射學 在北街今廢
鳳源書院 在西關外北巷。按《山西通志》:「明萬曆六年,知縣扈文魁建。」 又按《沁水縣志》:「舊以養濟院改建,今廢。」
《州志》未載
[編輯]神庫廚 今廢
牲房 今廢
「崇志齋 」 即「東廊。」
「廣業齋 」 即「西廊。」
學田 六百畝,無糧。元至正間,縣令陳榮祖置,今因之。在縣西北十餘里。山多松柏,物產田租,皆入學宮,今皆荒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