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1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十一卷目錄

 重慶府部彙考五

  重慶府兵制考

  重慶府物產考

  重慶府古蹟考陵墓附

 重慶府部藝文一

  四賢閣記        宋黃庭堅

  鄰母洞記          劉幹

  唐質肅公祠記       王十朋

  合州釣魚城記        闕名

  塗山古碑        元賈易巖

職方典第六百十一卷

重慶府部彙考五[編輯]

重慶府兵制考        府志[編輯]

府總

順治十五年,設總督四川軍務部院一員,駐劄重慶。康熙七年,奉裁復設。兼制川湖總督一員,駐劄荊州府。奉裁今設川陝總督一員,駐劄漢中府。

「督標中軍」 、管中營副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重夔鎮總兵官一員

「鎮標中軍」 、管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重慶城守」 副將一員。

左營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康熙七年奉裁。今改設。

重慶鎮總兵官一員

「鎮標中軍」 、管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黔彭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添設忠州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重慶府物產考        府志[編輯]

府總

麩金 合涪、忠州、大足俱有。

《土降香 》,黔江、武隆、彭水俱出。

鹽 忠州、大足、榮昌、銅梁、酆都、武隆,彭水出,今僅忠州彭水煎。

茶 南川、黔江、酆都、武隆、彭水俱出。

鐵 牡丹 、桃竹 補骨脂 ,合州俱出。荔枝 出涪州城西五里,唐時有「妃子園,中有荔枝百餘株,為妃所嘉。當時以馬馳載,七日夜至京,人馬多斃。」 然蜀中荔枝,敘、瀘之品為上,涪次之,合州又次之。

大龜 涪州出

「松屏 」 ,出涪州石山間,不加人力,天然成文。《靈壽杖 》,涪州出。

引藤 忠州出,大如指,中空可吸,俗用取酒。苦藥。子 ,忠州出,性寒。解諸毒。

黃心樹 ,忠州出。白居易《水蓮詩》,自序云:「巴民呼為黃心樹。高四五丈,經冬不凋。身如青楊,葉如桂,花如蓮,香色艷膩,超然獨芳。四月初,花開連謝,僅二十日。」

《九節狸 》,長壽出。

方竹 、蘇油 、天花粉 、威靈仙 ,俱出南川。孤瓜子仁 ,出江津縣,近因遷閩人於此創種。《孤瓜子仁》,漸至繁穰。至土產粳稻、木棉,果蔬樹蓄之類俱常物,無殊不錄。

花竹簟 江津出

實竹 綦江出

《蘇薰席 》,《墊江》出,色深碧。

重慶府古蹟考        府志[編輯]

本府。巴縣附郭。

古巴子國 在署左巴子園內有巴山石二十七枚,石盆裝盛,天造地設,不假人為,因名。古灘城 ,在府東。相傳巴子於此置津立城。霸州城 ,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唐貞觀中,置南平州,後改霸州,後又廢入南平縣。

江州縣城 在府西。張儀築,漢為縣。巴郡治枳縣城 ,在府西。《史記》:「楚得枳而國亡」 ,即此。晉桓溫伐蜀,移枳縣於臨溪,其城遂廢。

東陽城 在府西一百里。齊割巴陽置此縣。廢南平縣 ,在府治東南三百三十里。唐分巴郡置此縣。及置州後,州廢,以縣屬於渝州。狼狽鄉 ,在府治山谷中。土人構屋高樹,謂之「閣檻。」 不解絲竹,惟擊銅鼓,視木葉以別四時。父子同諱,夫婦共名,尚鬼祈福。

廢丹陽縣 ,在治東南三十里。唐置。

廢隆化縣 ,唐置,後改賓化,屬涪州。宋屬南平軍。

廢漢初縣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梁置新興郡。西魏改縣曰漢初。隋屬涪州。唐、宋屬合州。廢巴川縣 ,在治南。唐置,屬合州。宋因之。廢隆渠縣 ,在治東南。宋置,屬忠州。

屈原塔 在治東一十里。蘇軾詩:「屈原古壯士,就死義甚烈。世俗安得知,拳拳不忍決。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萬壽縣城 ,在治西。唐初分江津置此縣。初名萬春,後改今名。

廢赤水縣 ,在治西北一百三十里。隋置,屬涪州。唐、宋屬合州。

禹王廟 在治南渡江里許。考禹娶塗山氏,故塗山禹廟歷建久矣。郡人倪斯蕙題聯云:「四日辛壬癸甲;八年河漢江淮。」 今祠廢址存。

塗後祠 《水經》云:「江州塗山有夏禹廟、塗後祠」 ,杜預所謂巴國江州乃今重慶府巴縣,即江州,非九江之江州也。因並建焉。祠廢址存。

「御書樓 」 在府學內,收貯欽賜書籍。

澄清樓 ,在朝天門內,覽秀環翠,俯瞰大江。桂香樓 ,在文昌宮後。

華光樓 一在府治西三里,一在忠孝坊。轉閣樓 在治西。

潮音閣 在治北

紫金閣 在治北一里許。

萬佛閣 「在府治前。」

金碧臺 在府治後,宋制置使余玠築。

招賢館 在治左,宋余玠建,其供帳一如帥府所居,下命曰:「欲有謀以告我者,近則徑詣府,遠則自言於郡,所在以禮聘之。」 故士之至者,鹹得其歡心。言可用隨才而任,不可用亦厚遣之。雙狀元碑 在儒學三賢祠外。渝州守黃鳳翔為宋紹興狀元,馮時行開禧狀元,滿國寶題西湖池 ,天啟癸亥嘉平月,郡人倪斯蕙題書《西湖古跡》:

洗墨池 在文昌祠內。相傳張三丰畫帝君像,洗墨於此。

溫泉 在治北,有泉冬夏溫融,浴之卻疾。孝父石 在南紀門外一字城。先民居於下,其子至孝,城石崩墜,冒過房屋,寸木不損,因名。金子石 在金子門外。邑民偶遊,遇張三丰民云:「此係吾宅所供仙像。」 三豐鑿石與之,攜歸,父見黃金,奇之往觀,以金合石痕上,竟長一塊,因名。

文星石 :在治東學宮前,即縣學《風水》。

岑陰石 在治北小江右,石上記「董公死難處。」 龍王塘八角池 在縉雲山上。古傳其龍萬曆間至京師,請封康濟侯。今土人遇旱求雨頗驗,其上四時有雲氣。

江津縣

七門郡 在縣西。魏置北郡,隋廢。

荔枝園 在縣廳西北。相傳唐時置。

《金注字 》昔有僧憩此,有鳥銜僧衣袖牽之而上,見石縫中有一金注字,手不能及,遺跡尚存。

金釵影 在周溪上。石磧中有淺水一段,周迴五、六尺,隱見雙金釵影。按《縣志》,在周望山下。昔有孝婦周氏姑以渴病思泉,旱甚水涸,婦方徘徊山下求之,忽遇異人謂曰:「與吾釵,吾與若泉。」 婦與釵!彼投地而清泉出,婦飲,姑病癒。今石磧中有淺水一泓,周四五尺,金釵一雙,隱隱可見。碧雲莊 在縣西石壁上,書此三大宇。

御史壩 在小河岸賈師灘上,側有古塚。傳雲「御史墓前有地可耕」 ,人訛傳為御史壩。

大佛喦 在石門對岸。古鐫「大佛寺」 於巖上,約長十丈許。

狀元字 在南江口石壁上刻「狀元」 二字。下有墓,亦名狀元墓,旁有溪,亦名狀元溪。

挑燈石 即蓮花石,在縣江北,水中不常見,見則人占豐年。古有題詠,鐫於江岸石壁云:「乾道辛卯正月十九,天水趙宜之陪王屋李希仲、泰原王直夫同寺首座珍況來遊,飲不至醉。翌日晚,再陪希仲。」 王屋李孝友書此以記歲月云:「喜見挑燈石,還通飲闕洲。」 諺云:「傳父老,間出顯公侯。」 此石之生,其名挑燈。凡或出水,百穀用登。士必榮達,喜莫不增。諺雲「實証,振古已曾。惜哉窄狹,難伍來朋。」

石蟹泉 一在石佛寺後,一在禪居寺前。歲旱求雨於此。石隙中微水出,有蟹隨之。黑者即雨,黃者無雨。其在禪居寺者,古砌石磴九十九級,每級高一丈。級盡處,石壁十丈,大刻一十六字云:「天下大亂,此處無憂。天下大旱,此處薄收。」 邑人徐大本、李廷實俱有詩,見《藝文》。

石灘雙鯉 在長池裡。有二石橫臥於灘,狀如鯉,鬐鬣皆備。里人周岐鳳有詩。

臥牛灘 在縣南筍溪河有石樑,委曲過河,以張孝子得名。詳見《節孝類》。邑人王珙有詩。范鎮村 在縣治西長池裡樓臺山之麓。范鎮常寓在此。後人慕之,因名。

石板井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明正德辛未,都御史林俊破賊曹甫於此。

仙馬石 在張村溪,石壁上有馬蹄跡二百餘處,故名。

鄰母洞 在碓溪游心山之左二里許。

金紫 ,去縣四十五里,日出雲黃紅,或雲「以上有金紫光祿大夫墓。」

龍門 去邑六十里,兩峰如門,故名。

「二賢 」 去縣七十里,以毋雅、石公恕先後居此。虎腦 去邑七十里,如虎蹲踞,上有杜萃老石刻。

官山 去縣治八十餘里。上有墳塚,名為「官子墓。」 制度弘敞巧麗,因名。

龍登 去縣一百里。舊傳宋太祖曾登山。有虎跳嶺、雙峰絕頂有井泉。有龍塘、巨蟹泉、飛泉、棋枰石、聚寶峰、盤沱石、千佛巖、紅巖等景。

東南之山曰「雙山 」 ,去縣一百二十里。二峰突起,青翠可人。邑進士鄒魯結書屋於中,因以自號。有歌。

紫金 去縣八十里,邑進士楊鈺有詩。

大埡 去縣一百二十里,高峰聯峙,僅通一埡為路。正德辛未,副使李鉞以請兵破賊方四於此。

鶴山 去縣二十里,上有仙鶴池。邑封御史楊濟之莊居於此,因號「鶴峰。」

游溪 去縣四十里,《唐史》:趙延之曾遊此。樓臺 去縣八十里,邑參議陳渭世家其側,上有觀音閣,渭微時潛修,因扁「樓峰書院」 ,遂以自號。

營盤 去縣一百二十里。正德辛未,流賊方四屯兵於此,尋敗去。一去縣二十五里,四圍峻絕,中如砥平,古屯營之地。正德庚午,都憲林俊破賊曹甫,屯兵於此。

寶鼎 去縣一百三十里,上有三石如鼎。正德年中,鄉耆鄧綱率眾築城為寨,盜不敢侵。銅鼓 一在縣治西一百三十里,與插旗山相對。一在縣南一百里,上有石如鼓。

北之山曰「石佛 」 ,去縣北一里,一名「鍾秀」 ,宋張商英隱此。

僰溪 在縣東南十里。自播夜郎流經南川入江,即綦江河,今南川口是也。二水合流,故名。齊移江州縣於此。見《方輿勝覽》。

黃石龍 在漢東驛下,邑舉人夏澤有《記》。「九溉 」 有「董公、黑石」 、「金釵虎」 諸名。

「凌雲 」 在聖泉寺左。一石突起,上逼雲霄。其端俯瞰,可覆數十人。嘉靖己亥,知縣太和楊元吉奇之,始題今名。築臺於下。

雙鶴 在縣江北,提學張鯤題曰:「雙鶴雲流。」 僉事劉卿有詩。

虎喦 在虎頭山。石壁上有字題云:「紹興乙亥,右朝奉郎守司農少卿杜萃老題次乾道三年丙戌杜宗甫磨崖。」

文仙洞 在聖燈里

蓮池 去縣東二里許,廣袤三十餘畝,池中蓮花紅白相雜可愛。宋元中,鑿渠引水入泮池,環帶學宮,由大通橋注之江,邑人以此卜科第。宣德初,知縣袁旭以水東泄,乃築堤捍水。成化中,知縣宋潛亭於上,尋為左右者侵剋。弘治中,知府毛泰行縣復之,古渝學士江朝宗記。後開塞不常,嘉靖乙酉,知縣王貢令疏之。至於丁酉,知縣楊元吉復加疏理,葺其舊亭扁曰「君子池」 ,建池亭三扁曰「水心亭。」 邑副使楊彝《記》,縣令楊元吉有詩。

流杯 在縣西二里大江側。石盤磅礡,鑿渠引水為九曲碑刻磨滅莫考。春夏之交,遊人泛觴為樂,踰月則漲沒矣。邑人明經龔恕有詩:「天水 」 在縣治北,鐵佛寺之上。其水無源,四時不竭。相傳摸石祈嗣,得石者男,得瓦者女,間亦有驗。弘治季年,邑庠生季林曾有事於此,其子廷春詩載《藝文》。

龜子 在縣西一里。諺云:「龜石跳,三公到。」 景泰中,三跳至腰。果江淵陞太子少師,工部尚書。石門 一在縣石門驛。一在縣南筍溪河,兩岸巨石如門,邑舉人曹英莊居於此,因以自號。《金釵 》在縣東一里。清泉可飲,甚旱不竭。邑人李鑑有詩。

高寨 在思善鄉。一山平地,突出插天,周匝縣治,僅通一路。昔人避兵於此,卒成保障。今上有崇林寺。

北寨 在魯市里,與石筍相接,上有屯兵遺址。茅草寨 ,在石門驛一里。

石寨 在龍登山後。一山突起,四圍石壁皆一百丈,深闊百尺,僅有一路通焉。

七門廢郡 在南江口

萬壽廢縣 在漢東驛

江州廢縣 在馬騣嶺

香草樓 在縣西南三十里。李膺《益州記》:「江州縣西南有仙池,昔仙人居此,池側多植香草。」 清溪廢井 ,在筍溪里。

皮袋廢井 在華蓋山下。

長壽縣

煉丹臺 在縣北一里。相傳徐神翁煉丹處。今石臺有坐痕跡,含小窩可掬,指中常有硃砂見。明嘉隆間,士人取以畫書史,每天清月朗,臺間煙霞直起。故邑景以北觀煙霞為最。里人何其徽《九日登臺》詩:「徑滿藤蘿石滿苔,仙人不見瑞香開。登臨尚有清風在,好對煙霞送酒杯。」 廢樂溫縣 ,在治北一百一十里。唐初置,屬南陵州,後屬涪州。元省置,有巡檢司。

魁星樓 舊址湫隘,知縣黎時舉捐料未建,署掾事史彰拓基閎制,捐俸庀材,鳩工以成之。知縣黃龍見命匠丹彩黝堊之。

尊經閣 在治左。山勢蜿蜒,直達大江。萬曆中,邑侯周廷侍建閣其上,形家名文筆點水。紫雲巖 在治後一百里。石壁篆刻「紫雲巖」 三字,有紹興中古刻碑文,漫漶不可識。

清陰洞 ,在學宮左,丹巖下,高二十餘尺,形勢深廣。古有榕木,蓊翳陰森。昔人鐫古詩於石上,楷書類黃庭堅。又有大碑,高尋於上,刻「端雲巖」 三大字。壁多古刻,磨滅不可讀。昔許魯齋常憩此,門人趙進與立石以記其事。

蓬萊洞 ,在治南龍山寨下,高數尺,深廣尋餘,其上有石刻人物。

風月臺 在廢樂溫縣白虎山,有石龕,題「風月之臺。」 《圖經》云:「風月之臺四字甚古。其上石巖,桃花水出焉。有洞古邃幽深,銀鴨石筍,杳然人境。」 今按:風月臺在廢樂溫縣,桃花洞在今縣治側。未知孰是。

㬊子山 在治北七十里。宋賢、譙定夫發、㬊亞夫淵所居講學處。譙學於伊川,㬊學於考亭古書。山 去樂溫四十里,有大曆初石刻,云:「昔人砌山路,見石穴中有蝌蚪數軸,古書之名起於此。」

《鳳山讀書處 ,志》云:白虎山亦云鳳山,在涪水西一里。山麓刻「讀書處」 三大字,旁識云:「端平二年,鶴山赴召,過樂溫,為史子書。」 按:眉人史大用讀書於樂溫白虎山撰崇德廟碑者。

《牧騾化 》在鳳山下。有韓村。宋開禧中,土人韓

申之見山陂有綠衣端坐,指揮其僕入村沽酒,有白騾齕草其傍,即《文昌書》所謂「牧騾化」 也。今上石巖中有畫風洞境象,即此。

三友巖 在治西,石壁上有「三友巖」 三字。《永川縣》。

佛巖寺 去城二十里,鑿石為洞,洞內鐫諸佛像。有三井,俱名「聖泉。」 洞外旁修殿宇一層,如置空中,危巖峭壁,藤蘿掩映,真有名勝景也。石筍 去城五十里,千嶂凌雲,一峰如筍,故名。現有丹爐在上,相傳有仙真來往。

《石腳跡 》,去城南三十里,其石磐廣闊數圍,上有仙人雙足跡,其巨如箕,故名。

登雲坪 在治南七十里,有毘盧寺,明建文帝潛修於此,有坊曰「隱帝流光。」 其山似盤,長十里,橫八里,結為大坪。秀峰羅列,四面朝拱。

榮昌縣

羅漢寺 建自唐天寶元年。左有圓覺硐,右有生佛硐。硐通中殿約百餘步,名曰氣眼。修建僧懷忍批題者,「孝感皇帝昔有聖燈」 ,今殿閣尚存。葛仙嶺 ,去城東十五里,晉時葛洪遺有仙桃蹟。嶺巔有石乳,乳上生桃樹,根無寸土,春生枝葉。縣人以結桃多寡卜中式名數,亂後樹毀無存。今尚有《桃香仙嶺碑》。

五桂樓 在縣東。宋乾道間,邑士五人同奏名,太守曹岍建造樓以旌之。

海棠香國 在縣內。海棠無香,此地產者獨有香。舊治前有「香霏亭」 、棠花亭,今俱廢。

綦江縣

廢南平縣 去治南九十里。宋置南平縣。觀音堂 在治南,石壁丈餘,勒觀音大士像,傍書「吳道子寫。」 萬曆三十二年,許忠建閣覆之。白雲觀 開創時掘得白雲石硯及古鏡,上鑄湖州青銅照子並「淳祐通寶」 古錢。尚有古劍山開創時掘得古劍一口,今存。

大道觀 有一石勒古佛,遇旱迎省焦枯,即興雲雨,往往有驗。

銅鐘寺 江心湧一銅鐘,抬畀寺中,因以名寺。今存。

南川縣

三溪縣城 ,唐貞觀置,屬南川城,甚高險。賽樂國 在治西郭。宋太守封固以邊境清寧,築為遊宴之地。有賞心、風月二亭。綠猗軒。懷清臺 在治西二里。秦寡婦清得丹穴,而擅其利以自衛。始皇以為貞婦,為築此臺。今燬。老龍洞 在縣東。宋時宮中災,帝夢龍繞內殿,問其名,答曰:「吾重慶府南川縣四十八渡老龍王也。」 因敕封四十八渡金角老龍王。明萬曆間,復至南京救火,加封普濟洞行雨得道。《金角老龍王古碑》尚存。

孝婦泉 明初有民婦錢氏,甚窘,奉事孀姑至孝。其夫外營,姑病篤,思飲泉水。時天寒,嚴冰未解,氏把甕涕泣。忽石穴中湧水清涼,乃汲歸以飲姑,姑病遂愈,因號為「孝婦泉。」

飛雲樓 普澤寺有四樓,曰《飛雲》《萬卷》《衍慶》《凝香》。

合州

巴子城 ,去州南五里。又忠州東一百里江北岸亦有巴子城,一名臨江故城,蓋濮縣地也。石鏡 :涪江中有石,圓正如月,冬出水三丈。碑目:涪內水《石鏡題名》云:「大曆三年此石出,兵甲息,黎庶歸,六氣調,五穀熟。」 石照,即石鏡也。沉厚堂 ,唐張柬之守合州,姚崇薦其沉厚,具相才,故州治內有沉厚堂,今名景厚,本此。堂中篆《繫辭》八字,字徑四尺,李陽冰書碑陰。

招鶴亭 宣和間,許生愛其鄰人朱受家群鶴起亭,作詩招之,鶴果來集。朱憤而愬諸朝,上命均之。鶴以離群,悲鳴不已。道君為書額賜焉。夜雨寺 ,僧智果所居,取李義山「巴山夜雨」 之句也。

龍骨寺 ,為龍蛻處。《巴中記》云:「墊江多龍。」 亦即秦漢之墊江縣也。

通曉橋 周元公判州事,常與客奕,一老人來觀,口流涎而香,公驚問曰:「汝龍也,何以至此?」 老人曰:「安知之?」 公曰:「以涎知耳。」 忽大雷電起,老人化龍泝溪而上。公乃令琢方石二十四片以鎮之,即通曉橋。其處在城內之明月街。

龍多山 ,去州西一百二十里。

《赤水縣 》,唐人刻字。「此山高明窈深,變態萬狀,下視涪水,如帶煙霞出沒」 等語。

志道觀 。觀東大池,為則天放生池。

靈山院 泉自巖出,瀦為方池,大旱不竭。

《駕鶴軒 圖經》云:「晉永嘉三年,有馮仙舉家十七人此山昇去。」 按馮仙即馮蓋羅也。今仙臺觀有燒丹處,志道觀壁問繪像猶存。

清華樓 在州東,晁公武作「記。」

紫清樓 在州治土主廟前。

朝宗閣 「在州內,下瞰金石磧。」

養心亭 宋張宗範所居。背山面水,構亭其中。周茂叔偶至愛之,題曰「養心亭」 ,而為之《記》。讀書臺 一在州東北七里,漢末薛融讀書處。一在州西二十里,唐康元良讀書處。

合江樓 在治內。杜甫有詩。

姚皋山 ,去治西八里。古有姚皋廟。

巴嶽山 ,去治南五十里。《勝覽》云:「此去絕頂,蟠螭若爐,上建元天宮,旁有崑崙洞,在懸巖石壁上。有一窄路可進,乃張三丰修道之所,內有蒼玉。」 山有仙茅,唐長慶中採樵者服之仙去。山中有古剎,巴嶽寺側有三豐手植木蓮花樹一株,高五六丈,葉如梗楠,花如菡萏。每遇科年,花朵可決鄉試名數。又有玉版泉,其味甘美,四時不竭。相傳昔人淘井得玉版印,扣之清響如磬聲。此皆三豐遺跡也。宋周濂溪題有《木蓮花》詩。計壽山 去治南三十里古寺後有雲蓋松一株,傳雲張三丰手植,每日出時,祥光照殿前。望仙樓 在治西南關山上。唐縣令趙延之修建,並題。

元天宮 在治南巴嶽山巔上。張佳蔭有詩。祝英臺寺 在治東二十里,寺前里許有祝英臺故里坊。又數里有祝英臺墳墓。又二十裏白沙寺路瀑裡灘岸上,有祝英臺書題《大懽喜》石碑,行數武,又有《錯懽喜》石碑,皆祝英臺書。望仙樓 在治西。唐合州刺史趙延之仙去,後人為建此樓。

退思閣 在治廳後,嘉靖中,知縣胡濂建,《忠州》。

東坡 《白居易詩》:「何處慇懃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 又有西坡,亦居易故蹟。東坡有移政種花一亭,西坡有極目亭。

《宣公書》洞 ,在江之南。

「《樂天書》洞 」 ,在城內。

白鹿洞 ,在文昌宮後。昔有二獵人逐白鹿入洞,失鹿所在,但見二碧瓜,食之仙去。

木蓮洞 在州治北八里許。宋紹定庚寅,嘉州錢子山有題詠。

荔枝樓 在州西南,白居易建,有《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對誰嘗。」

東樓 在治內。白居易詩:「林巒少濕地,露雨多陰天。賴此東樓夕,風月時悠然。」 向敏中詩:「南浦花臨水,東樓月伴風。」

西樓 白居易詩:「小郡大江邊,危樓月照前。」 四望樓 在州南,白居易所建,詩曰:「江上新樓名四望,東西南北水茫茫。」

四賢閣 在州後,知州王闢之建。「四賢」 ,謂劉晏、陸贄、李吉甫、白居易,宋黃庭堅為記。

鳴玉亭 在治西城外半里。

連理亭 ,去州東北十里,宋建,有連理樹,相去二步而合。

神溪 在城南崖,以神禹得名。

巴子城 古漢縣

皇華城 ,宋度宗潛邸於此,改名咸淳府。「屈原塔 」 ,春秋時屬楚,因思屈原故建,在渰井溪邊,蘇子瞻有詩。

引藤山 在州之南,山出引藤,可以吸酒。白居易詩:「閑拈蕉葉題詩句,悶取藤枝吸酒嘗。」 《酆都縣》

五雲洞 ,漢王方平、陰長生二仙修煉丹井也。常有五色雲見,因名焉。久經兵燹閉塞,童謠云:「若要洞口開,除非王孫來。」

麻姑崖 :相傳「摩姑」 飛昇於此,故名。

《道山洞天碑 》,字大如輪,世傳呂純陽筆,在平都山中。

筆架山 在縣治前枳江之中。心有一石,亭然澄峙如山。上有遺題,橫勒數字云:「天下文章,莫大於是。」 旁一聯云:「閣乾坤之大筆,寫江漢之雄才。」 冬時水落石出,則見之。

「五靈樓 」 在平都山上,唐段文昌建。

「挹翠樓 」 「在治右。」

拱辰樓 在治北

凌雲閣 在平都山頂,有碑,刻「凌雲」 二字。《涪州》

廢樂溫縣 ,去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唐初置,屬。

《南鄰州》。後屬涪州。

赤甲戍 ,漢末為赤甲兵所聚,事見《寰宇記》。江心石魚 ,且湖上流有石刻雙魚,皆三十六鱗,一銜萱草,一銜蓮花。有石秤、石斗在旁,現則年豐。

吳公堂 宋太守吳光輔疏「城南谿,便民取汲。其孫信仲仍守是邦,臨溪建堂,因名。」

四賢樓 在北巖。「四賢」 ,謂程頤、黃庭堅、尹焞、譙定也。

彭水縣

紹慶城 宋時建,在大江南岸,故城尚存。採芹城 ,明洪武中建。相傳施南土酋叛,上命藍玉征之,築土為城以屯兵者,在半山中。綠陰軒 在城內。黃庭堅築。巉巖峭壁,俯臨長江,上有榕樹,夏則陰濃蔽日,清風徐來,涼氣襲人,雖盛夏不知暑熱也。游覽者頗多題詠,或書或鐫,滿於石壁。

飛來石 在縣治前,相傳自月巖飛來。方廣六、七尺,周身文甲,形勢嶙峋。上有一竅如滿月,傍聯三星如貫珠。宋鐫銘其上曰《月巖銘》,八景之一。

洗墨池 在縣城南門外綠陰軒傍。黃庭堅著書洗墨於此,池水盡黑,至今如故,因名。

天倉 在縣西北石峽中,有小蹟,四圍石限,沙石堆聚如倉。倉盈則年豐,倉虛則年歉,邑人以此卜歲。

萬卷堂 在治東,黃庭堅建,聚書萬卷,因名。

陵墓附[編輯]

本府。巴縣附郭。

巴子塚 在府治西北五里。左右石獸、石龜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國君塚也。

蹇尚書墓 ,在府城北五十里。明宣德十年,奉敕葬此。

江津縣

白君塚 在白君山。宋知縣白啟之墓。

杜莘老墓 在縣南。宋殿中侍御史,丞相虞允文過此,題曰「剛直御史。」

「馬將軍墓 」 在馬驍山,宋馬藐也。

王居士墓 在縣治南一里,失其名。天順盜發,有二絕鐫墓中石壁。

宋王夫人墓 ,迪功郎劉鼎撰,有《墓誌銘》。艾尚書墓 在鼎山後,名發明,仕至吏部尚書。弟發、其發官。三墓俱在,碑壞時,序莫考。

馮隱君墓 在石橋里。宋朝奉通判水州軍州事。

欒巴墓 在鶴山下。《漢書》云:「巴字叔元,蜀郡人也。漢順帝世,補黃門令,遷桂陽太守。定禮興學,政事明察。後拜議郎,守光祿大夫,與杜喬循行州郡。素有道術,能役鬼神,尋拜尚書。」 有噀酒為雨,救成都失火事。靈帝時上書極理陳蕃、竇武之冤,下獄自殺。或雲成都人。

江侍郎墓 在縣北三河口,故雲南參議、贈嘉議大夫、戶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江英之墓。其享堂、封碑、葬祭、遣官如制。《碑文》則吏部尚書王直所撰,歲久堂傾頹。嘉靖辛卯,孫江遠狀上巡按御史丘道隆行提學道舉行,議未決。己亥,提學副使毛稽故牘,責之郡縣出帑錢若干,縣令楊元吉治其工。

鬍子照墓 ,在縣南七十里。

綦江縣

明王應熊墓 葬縣治東龍角溪。

合州

濮子墓 在瑞應山

酆都縣

楊御史墓 楊奉命巡方,登平都山,忽九蟒繞車而化,遂葬焉。邑人立祠於墓上,肖像祀之。前建「九蟒殿」 ,世傳「九炁化身」 ,蓋明弘治二年成神也。

彭水縣

長孫無忌墓 在彭水縣信寧鄉內。唐顯慶間,無忌貶黔州,歿葬此。

田祐恭墓 在縣境內。祐恭仕宋知思州,歿葬於此。

元狀元向午鳳墓 在郁山鎮鳳凰山下。

重慶府部藝文一[編輯]

《四賢閣記》
宋·黃庭堅
[編輯]

忠州漢巴郡之臨江、墊江縣也,其治所在臨江,故梁 以為臨州,後周以為南賓郡。唐貞觀八年,始為忠州。 其地荒遠瘴癘,近臣得罪,多出為刺史司馬。故劉尚 書以刺史貶,一年死,陸宣公以別駕貶,十年死;李忠 懿公以刺史居六年,白文公以刺史居二年。其後州 守以四公俱賢,圖像為「四賢閣。」故相贈司徒、鄭州刺 史南華劉晏士安,故相、贈兵部尚書、嘉興陸贄敬輿, 中書侍郎、平章事、贈司徒、安邑李吉甫宏憲,刑部尚 書、贈右僕射下邽白居易樂天,由開元以來,訖於會 昌,四君子相望,凜然猶有生氣。忠民每以此自負,而 郡守至者,必矜式焉。紹聖三年正月,知州事營丘王 君闢之,字聖塗,下車問民疾苦,曰:「吏驚而民困。」故聖 塗為州拊,養柔良,知其飢飽,鉏治猾姦,幾於傷手,治 聲翕然。邑中豪吏,故時受賂舞文弄法者,相與謀曰: 「屬且無類。」即以智籠小騃。吏群訴於部使者,聖塗不 為變,且歎曰:「白頭翁安能碌碌畏吏羞民耶?」亦會部 使者察其為姦。而聖塗治成時休,車騎野次,咨問故 老,詠《四賢》之逸事,而三君之政寂寥無聞葢!士安即 賜死,而敬輿別駕不治民,宏憲雖在州六年,亦嘿耳。 樂天由江州司馬除刺史,為稍遷,故為郡最暇豫有 聲爾。又其在州時詩見傳。東樓以宴賓佐,西樓以瞰 鳴玉溪,登龍昌寺以望江南諸山,張樂巴子臺以會 竹枝歌女。東坡種花,東澗種柳,皆相傳識其處所。於 是一花一竹,皆攷於詩,復其舊實,種荔枝數百株,移 木蓮且十本,忠於一時,遂為三峽名郡。聖塗乃以書 誇涪翁曰:「為我記之。」涪翁曰:「聖塗急鰥寡之病,使遠 方沐浴縣官之澤,可謂知務矣;掃除四賢之室,思欲 追配古人,可謂樂善矣。」樂天忠州,於今三百七十有 九年,在官者鰓鰓然常憂瘴癘之病,已數日求去,故 樂天之遺事,蕪沒欲盡。聖塗,齊人也,蓋不熟巴峽之 風土,又其擊強撥煩,材有餘地,而晚暮為遠郡守,乃 敢慨然不倦,興舊起廢,使郡中池觀花竹,鬱然如元 和己亥時,追樂天而與之友,聖塗於是賢於人遠矣。

《鄰母洞記》
劉幹
[編輯]

孝為百行先。予幹承乏恭南教官,聞士人頗道李氏 孝友行,及予行邑,見李語及其母,則蹙額涕欲下,慨 而言曰:「某少失父,賴母兄之教。」及籍太學,而兄喪母 亡,號踴露哭來奔。既卜宅兆,則為居廬於側庵,名為 《永慕》。既乃四顧於丘隴上,偶然數百步之外,覿異趣 焉。於是被荊榛,鋤荒翳,則巖崖竦然,洞穴開豁,其高 寬可容數百人,上扳秀嶺,下冽清泉,四周修竹,東垂 瀑布,而蕭瑟潺湲之聲,洞以虛容,聞之泠然善也。千 里撫掌,喜見眉間。咤曰:「天造地設,吾以母故得之。」名 曰鄰母,以為歲時享祭休憩所洞之陰。北顧塋城,如 指諸掌。有鄉人為之序,且屬予記,因繫以歌曰:重巖 千古闢靈蹤,虛室蕭然晻靄中。抉翳開荒正豐熾,應 知孝愛與天通。宣和辛丑上元日酉陽別乘劉行之 《梅軒書》。

《唐質肅公祠記》
王十朋
[編輯]

予始聞彝陵巴東名,意其為邑必壯。自予適夔過焉, 皆蕞爾邑。巴東陋尤甚,問其名之所由著,曰:「昔寇萊 公、歐陽文忠公嘗令二邑,地重以人,非山川城郭人 物之異於他邦也。」予因謁其祠,訪其遺躅,嘆息而去。 至一日,登郡之東城,城下臨奉節縣治,問喻君,思然 曰:「昔宰是邑,亦有如寇、歐二公者乎?」喻君以唐質肅 公對。予曰:「是皇祐中為御史,獨立敢言,嘗疏論貴戚, 廷斥宰相以貶,天下稱為真御史,不敢斥其名,而曰 唐子方」者乎?熙寧中,首言王臨川不可大用,及參大 政,奮然與爭是非於天子前,氣不為之屈,至不勝其 忿而死,天下至今稱為正人。吾夫子歎未見剛者,唐 公非剛者歟?名節凜然,固無愧乎忠愍《決澶淵》之策, 文忠移司諫公書也。其令是邑,有殊績異政,故相張 公天覺嘗筆之於墓碑矣。邑故有令如此,而無祠,非 缺典歟?令聞之慨然不謀於僚,不役於民,即廳事之 東隅,易亭為祠,求畫像於江陵,得之故家。丹青一新, 儼然如生。觀者莫不起敬,如見其冠豸觸邪正色立 朝時也。且丐予記其事。予謂質肅公之高名大節,固 已大書特書於國史,何以記為?然是邑賴公而重,有 不可不書者。令蜀人捫膝,先生子也,有家學,治邑有 能聲。觀其所慕,可以知其人矣。乾道二年六月,永嘉 梅溪王十朋記。

《合州釣魚城記》
闕名
[編輯]

山在州治之東北,渡江十里至其下。其山高千仞,峰 巒岌岌,聳然可觀。其東南北三面據江,皆峭壁懸巖, 陡然阻絕。至修城之後,鑿山通道,方可登臨。其西南 山稍低,於此築城,高一十仞。城之門有八,曰護國、青 華,正西、東新出,奇奇勝小。東始關其山腳周回四十 餘里,峰頂有寺,曰「護國」,堂殿廊廡百有餘間。宋紹興 間,思南宣慰田少卿所建。至元戊戌,為兵火焚熄灰燼。寺門之外,突然一臺,曰「釣魚臺。」其上平正,可坐十 餘人,上有巨人足跡。年代雖遠,風雨不能磨滅,岸邊 插竿之目猶存焉。此臺乃在山之巔,俯視大江,懸崖 千仞,相去險遠,釣可施乎?名為「釣臺」,似不侔矣。竊嘗 稽之,古之洪水為患,蕩蕩懷山襄陵,此山三面據巖 渠,嘉、陵二江自西北而來,衝於山之西流,至合州城 下,則與涪江會同,皆浩浩蕩蕩,環繞山足而東下。往 古水患之際,勢必懷抱此山,則釣魚之名必自始矣 乎?後有石庵,凡二十四片,石斲成,乃開山祖僧石頭 和尚自造也。宋高宗南渡之後,北兵益熾,彭大雅奉 命入蜀,命郡縣圖險保民。太尉甘閏至州,觀此山形 勢,可以據守。故城之郡牧王堅發郡所屬石照、銅梁、 巴川、漢初、赤水五縣之民,計戶口八萬,丁一十七萬, 以完其城。西門之內,因溝為池,周迴一百餘步,名曰 「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魚鱉可棹舟舉網。又 開小池十有三所,井九十二眼,泉水春夏秋冬,足備 不乾。「城中之民,春則出屯四野,以耕以耘,秋則收糧 運薪,以戰以守。厥後秦、鞏、利、沔之民,皆避兵至此,人 物愈繁,兵精食足,兼獲池地之利,官民協心,是以能 堅守力戰,而效忠節。東有溝曰天澗溝」,東北有山曰 天澗嶺。龜山與魚山對峙,城上呼語相聞。元憲宗蒙 哥以此駐蹕。王堅去任之後,繼任乃安撫張玨也。有 謀略,應敵出奇,制勝,尤有過人。其時北兵大營駐漢 中利沔,初冬嚴寒則來攻圍,春夏暄熱則復退去。已 來歲值大旱,自春至秋,半年無雨,北兵圍逼其城,意 城中無水,急攻之。一旦至西門外築臺,建橋樓,樓上 接桅,欲觀城內之水有無。城內知其計,置砲於其所。 次日,憲宗親率其兵於下玨,命城中取魚二尾,重三 十斤者,蒸麪餅百數。俟緣桅者至其竿木,方欲舉首, 發砲擊之,果將上桅人遠擲,身殞百步之外。即遺鮮 活之魚及餅以贈。諭以《書》曰:「爾北兵可烹鮮食餅,再 守十年,亦不可得也。」時北兵遂退。憲宗為砲風所震, 因成疾班師。至愁軍山,病甚,遺詔曰:「我之嬰疾,為此 城也,不諱之後,若克此城,當赭城剖赤而盡誅之。」次 過金劍山溫湯峽而崩。期年之間,世祖皇帝即位,北 兵大集,總元帥蒙古等軍,於本州雲門、虎頭、渠口、魚 村、富谷、石子山等處,連營對壘,攻圍甚急。而城中設 奇制勝,或擊卻之,或掩襲之,斬獲累捷。是後不敢久 留城下。春去秋來,去沒不常者十有餘年。安撫張玨 以功陞渝州制置使,繼以王立為安撫。立至任,益嚴 守備,兵民相為腹心。聲息稍緩,即調兵討捕鄰邑之 降北者,取果州之青居城,復潼、遂州境土,攻鐵爐城 堡,承命旌賞,權授遷秩矣。至元丁丑,北兵攻圍甚急, 加以兩秋致旱,人民易子而食,王命不通三年矣。戊 寅春正月,渝城為守門者,獻之北兵矣。制署張玨被 俘而魚城孤而無援矣。北軍畢至,攻城,且曰:「宋已歸 我國久矣,爾既無主,為誰守乎?」城中之民惶惶汲汲, 危如累卵釜魚,知其禍在頃刻,然皆協力而無異謀。 王立命眾曰:「某等荷國厚恩,當以死報,然其如數十 萬生靈何?今渝城已陷,制置亦擒,將如之何?」愁蹙無 計,歸家不食其家之義妹者,乃北營所掠北平渠帥 之妻,名熊耳。夫人初至,王立問之,答曰:「妾姓王氏。」立 乃喜曰:「作吾之妹,侍吾之母,待獲爾夫,俾其完娶,待 之若同乳之妹,已數年矣。」至是熊耳夫人亦憂城危 禍及,素知有兄在北營而不敢言,因見王立之憂而 告之曰:「妹本姓李,今成都總兵李德輝是吾親兄,若 知安撫待我恩禮,必盡心上聞,親來救此一城人民。」 立乃大喜,即命致書熊耳夫人:「常為兄作鞋有式,兄 甚愛之,仍作一鞋以奉,必見手澤為信。」遂遣儒生楊 獬等潛赴成都納款。李相得其降書,知妹在魚城,喜 不自勝,乃遣使星馳赴闕奏聞,仍領兵親至城下,先 遣獬歸語王立。夤夜豎降旗於城上。次日,北兵見說 納款降,欲登城,而門閉,壁堅而不能入。又次日,乘舟 至城下,民皆懽呼焚香望拜。李麾退圍兵。汪總帥《蒙 古軍》曰:「我等攻守此城十餘年,戰而死者以萬計。憲 宗皇帝亦因此城致疾而崩,臨崩遺詔來降,必因攻 困致斃。赭城則當上為先帝雪恥,下為亡卒報讎。」李 相諭慰未決。又數日,朝使適至,奉詔旨:「魚城既降,可 赦其罪,諸軍毋得擅便殺掠,宜與秋毫無犯。」李相仍 推其功於汪總帥,賫立降書,大軍隨退。李相命城中 之民悉力陷城,築門旬日,仍徙其民,復舊治所,士農 工商,各復其業。黔黎老稚,咸感李相再生之恩。安撫 王立隨李相至京,奏賀對品,蒙授懷遠將軍、合州軍 民安撫使。合民遂於城之西南隅建樓立祠,以奉李 忠宣公,歲時祭祀以報其恩雲。

《塗山古碑》
元·賈易巖
[編輯]

至正十五年三月初四日,涪陵賈易巖撰《華陽誌》云: 「渝郡塗山,禹後家也。古廟廢於宋。至元郡守費著仍 建廟。」嘗考娶於塗山之說,一謂在此,一謂在九江當 塗。《東漢郡志》云:「塗山在巴郡江州。」杜預考曰:「巴國也。 有塗山禹廟。」又《古巴郡志》云:「山在縣東五千二百步岷江東圻,高七里,周圍三十里。」酈道元《水經》云:「江州 塗山有夏禹廟,塗後祠。」九江當塗亦有。杜預所謂巴 國,江州乃重慶府巴縣,江州非九江之江州,《漢史蜀 志》可稽。至今洞曰塗洞,村曰塗村,灘曰遮夫,石曰啟 母,復合《帝王世紀》《蜀本紀》《華陽國志》《元和志》等書參 考之,禹乃汶山郡廣柔人,其母有莘氏感星之異,生 禹於石紐、廣柔,隋改廣柔為汶川。石紐,在茂州域,隸 石泉軍。所生之地,方百里,彝人共營之,不敢居牧,靈 異可畏。禹為蜀人,在於蜀,娶於蜀,古今人情不大相 遠。導江之役,往來必經,過門不顧,為可憑信。先是,帝 曾大父曰昌意,為黃帝次子。娶蜀山氏,生帝顓頊,顓 頊生鯀,鯀生帝。帝之娶於蜀,又有自來。又謂「蜀塗山, 肇自人皇,為蜀君,掌」塗山之國,亦一徵也。至會諸侯 於塗山,當以九江郡者為是。《東溪郡志》云:「山在當塗。」 杜預云:「在壽春東北。今有禹會村」,柳子有銘,蘇子有 詩。且於天下稍向中,會同於此,宜矣。《通鑑外紀》亦:禹 娶塗山之女,生子。啟南巡狩,會諸俟於塗山,如是則 娶而生子,生子而後南巡而後會諸侯。娶則在此,會 則在彼,次序昭然。會稽乃致群臣之地,或崩葬之所, 故有禹穴。所謂塗山,一曰棟山,一曰防山,紛紛不一。 太平乃晉成帝世當塗之民徙居於此,故亦名其縣 曰當塗。好事者援此為說,而實非塗山世次綿遠,地 名改易,煩亂傅會不足徵,況會稽、當塗,在禹時未入 中國,禹安得娶彼哉?今特辨而正之,庶祠「廟之建,得 其本真,而禹後受享於誕生之地,尤不可闕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