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2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二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二十六卷目錄
眉州部彙考二
眉州驛遞考
眉州物產考
眉州古蹟考〈陵墓附〉
眉州部藝文一
蘇氏族譜亭記 宋蘇洵
眉山遠景樓記 蘇軾
大雅堂記 黃庭堅
中岩記 明熊相
中岩記 鍾惺
眉州部藝文二〈詩〉
朝陽峰東閣 宋蘇軾
八陣磧 前人
入峽 前人
寄黎眉州 前人
鴈湖梅花 李燾
㢲崖書院 魏了翁
眉山天下秀 明周洪謨
瑞蓮亭〈八首〉 前人
眉州部紀事
眉州部雜錄
職方典第六百二十六卷
眉州部彙考二
[編輯]眉州驛遞考 州志
[編輯]本州
眉州水驛 。石佛水驛。
武陽驛 《彭山》水驛。
青神水驛 以上俱明置,今廢。
《皇清》額設站馬二匹、馬夫一名,扛夫六名,歲支工料
銀八十四兩九錢六分
總鋪 在州治前
三橋鋪 去城十里
松江口 ,去城二十里。
里山鋪 去城三十里
思濛鋪 去城四十里
左溪鋪 去城五十里
金流鋪 去城六十里
陰山鋪 去城七十里
土門鋪 去城八十里,交峽江縣界。以上諸鋪皆在州南。
李相橋鋪 去城十里
白馬鋪 去城二十里
東館鋪 去城三十里
石橋鋪 去城四十里
梓潼寺鋪 去城五十里,至丹稜縣六十里。以上諸鋪皆在州西。
梓潼鋪 去城五十里
隆安鋪 去城二十里
界牌鋪 去城三十里。以上諸鋪皆在州北。觀音鋪 去城五十里。
梓潼宮鋪 去城六十里。
柏木鋪 去城七十里,交新津縣界。
丹稜縣
總鋪 在治東門外
東十五里石橋鋪,送「眉州路。」
南十五里石馬鋪,三十里烏尤鋪,又五里接洪雅縣界,送峽江縣路。
西十五里,高岡鋪,送洪雅縣路。
北二十里,麻柳鋪,送蒲江縣路。
眉州物產考 州志
[編輯]州屬總
榖屬
飯白黏 百早 毛香。
麻早 黃泥黏 ,黑泥黏。
青稈黏 ,三百顆 。酒白糯。
《花殼糯 》《柳條糯 》《豬油糯》
清酒缸
蕎有甜有苦
荳:有黑、黃、赤、菉各色,惟黃、赤多,黑菉最少。粟有酒、飯二種。
蔬屬
波菱 、茼蒿 、芫荽。
「莙薘 木耳 」 枸杞芽。
匏瓜 、苦菜 、江荳
扁荳 、刀荳 、王瓜。
冬瓜 、西瓜 、南瓜
芋 :蒟蒻 ,菌。
苦瓜 甜瓜 、菜瓜
油菜子可柞油
果屬
桃 、梅 、李。
柿 、梨 、栗。
枇杷 藕 。《石榴》
木屬
桑 柘 以上二木可養蠶。
冬青 、白蠟 、《紫荊》
「麻柳 」 《青檀 夜合》。
黃葛 榆 、白楊。
絲栗 《馬騮光》。
竹屬
斑竹 、筐竹 、《慈竹》。
「苦竹 」 、《水竹 》《白筴竹》。
刺竹
花屬
桂 薔薇 粉團。
《五色梅 :蘭 蕙》
菊 、《海棠 》《雞冠》
《射干 月》。「月開 木槿。」
《十姊妹 》玉簪 剪紅羅,
水仙 、鳳仙 、白梔子
雙石榴 、棣棠 、《秋海棠》
《百日紅 臙脂 》滴滴金。
《七里香 ·金釵 樹琪》
葵
羽屬
「鵓鴿 」 ,《杜鵑 》《鷓鴣》
《山和尚 》,拜天子 ,白頭翁。
《畫眉 啄木 鷂》。
野雞 麻啄 。「山啄。」
介屬
蟹小不可食
貨屬
綿布 ,《綿紬 》,《黃臘》
麩金今無淘人
藥屬
鬱金 何首烏 蒼耳。
薄荷 、紫蘇 、山梔
白芨 《寒水石 槐花》。
小茴香 、鼠粘子 、牽牛。
天冬 、麥冬 、瓜蔞。
地骨皮 、桑白皮 、益母草。
乾葛 、香附子 、半夏。
萆麻子 、蛇床子 、枸杞子。
「車前子 」 金銀花 、紅花。
天花粉 、皮硝 、使君子
木通
毛屬
𤜶俗名《毛狗》。獺 。豪豬 狸。
𪊍,鱗屬。
桃花魚 、《蘆花魚 》《白鰷魚》。
魚舅 黃顙魚 。鰱子魚。
眉州古蹟考 州志
[編輯]本州
齊通城 在州治北。南齊建武初,置郡及縣。隋初廢郡,改縣曰廣通,又改曰義通。唐為眉州治,後改州為通義郡。
裴城 在州治東。昔有裴氏者,夜築此城,天明即畢。又東北三里有洛城,相傳後漢築,後廢。臥牛城 即州城。《孫北雜記》:「宋淳化中,李順攻之不下,郡人呼為臥牛城。城有芙蓉,又名芙蓉。」
城
張遠霄宅 在治西北,後歸蘇氏,又歸蒲氏。園中有雙檜尚存。李石詩:「野草閑花不計年,亭亭雙檜徑參天。讀書卻得騎鯨老,買藥來尋跨鶴仙。」
「三蘇故里」 石坊 在州城內。
皇清知州趙蕙芽重建,知府冀應熊書額。
蠶市 在州城內。蜀本蠶叢之國,州民習俗重蠶事,每歲二月望日,相聚鬻蠶器於此,因作樂縱觀,至暮而散,故名「蠶市。」
雁塔 在櫺星門外,東西二塔。宋乾道間,建州之士登科者題名於上。景泰四年,作亭以覆之。
皇清知州趙蕙芽增修,後燬。康熙四十四年,知州金
一鳳重建瓦亭覆之
小桃源 在州治南門外。村家多竹籬桃樹,小橋流水,夾以槐柳,綠陰翳然。遊人汎舟其間,謂之小桃源。蘇軾詩:「髣髴城南路,繁花撲石頭。」 轍詩:「清江入城郭,小浦生微瀾。」
「瑞蓮池 」 在蘇祠。昔老泉手種蓮其中,後每開並蔕花,則科目必盛,歲久荒穢。
皇清州守趙蕙芽復種之,作亭池上。知府冀應熊書。
「瑞蓮池」 三字額之。康熙四十三年,知州金一鳳重修。遷任之日,署後亦發並蔕,宛若蘇、池,州人咸稱瑞異。
仙翁洞 在蟆頤山中。唐張清子深於《易》理,修道於此。洞中嘗出紫芝、白蟹,雖甚旱水不渴。每歲禱雨立應。元阿朝寶有記。
書樓 在州治西。唐光啟初,州人孫長孺建,為藏書之所。僖宗御書「書樓」 二字賜之。長孺四世孫降衷,宋初授眉州別駕,因市書萬卷以貯之。六世孫闢重修。魏了翁作記。
遠景樓 在治北。宋郡守黎錞建,蘇軾作《記》。景蘇樓 在州治西。宋司農少卿陳曄總領蜀餉,過眉,為蘇氏父子建。
春風樓 在蟆頤山,宋建,為遊息之所,久廢,知州金一鳳重建。
明霞閣 在蟆頤山,亦宋建,為遊息之所,久廢,知州金一鳳重建。
臨風閣 在州治內。宋沈迥詩:「煙霞生座右,林沼匝城隈。」
嘉祐閣 在遠景樓西,宋建。元至元間,郡守張淇重修。舊刻《和陶詩》,有「李龍眠所畫三蘇像。」 四賢堂 在州治學西,宋建,繪孫抃及蘇氏父子像於內。
起文堂 在環湖上。宋李石為蘇軾建。後邵博重修,刻銘於上。
大雅堂 在州治南五十里,宋丹稜楊素建。黃庭堅謫戎州,嘗曰:「安得奇士盡如杜甫《兩川》及夔州詩,使《大雅》之音復盈三巴之耳哉?」 素聞之,訪於戎,請攻堅珉,刻詩作堂翼之。庭堅乃悉書杜甫詩遺之,因名堂曰《大雅》,且為之記。
族譜亭 在州治西南七十里修文鄉蘇氏祖塋之側。有記。
岷峨亭 在蟆頤山,宋建,以介岷峨之間,故名。觀蓮亭 在蘇祠西池中,軾建。自池東岸為石樑,至中築臺,砌以石,建亭臺,環繞種蓮,宛如在瓊島中。中有碑,刻軾小像及轍與《黃庭堅贊》。永樂間重修。
百坡亭 在州治西,宋建,取蘇軾「散為百東坡」 之句。
雪臺 在遠景樓前,宋郡守黎錞築。
「翠洞書臺 」 環湖西,魏了翁築。
披風榭 在起文堂之東,宋建,中繪蘇軾像。江鄉館 在州治東玻璃江濱,舊為共飲亭,宋邑宰胡文靖建,為迎賓客之所。嘉定間,魏了翁來為州牧,更拓之,改今名,且為《記》。
東館 在州治西七十五里東館鎮。宋紹興初,鄉士倣古鄉校創為肄業之所。馮時行為「記。」 元至元間重建。
武陽城 在舊彭山縣治東十里。秦張儀伐蜀,開明拒戰不勝,退走至武陽,即此。
彭山廢縣 明置
皇清歸併眉州,今舊址尚存。
犍為縣 在舊彭山縣治西北五里。漢建元中築。昭帝時築犍為,自僰道移至武陽,即此。晉又遷郡治僰,乃改武陽。犍為縣,宋末省。
江州城 在舊彭山縣東十里。晉置州,後周省。綿水縣城 ,在舊彭山縣東南十餘里。後魏置。周武帝改為白水縣。
彭祖宅 在舊彭山縣內象耳山。
石倉 ,在舊彭山,縣東北二十五里,半山石壁。
間有巖竇如蜂房,相傳竇中常出米,崖上刻「石倉米洞」 四字。
讀書臺 在舊彭山縣象耳山上,李白讀書於此,上有石刻白詩。杜光庭詩:「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插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 又盤石山,亦有范鎮讀書臺,上有石刻。鎮詩:「窮幽訪盤石,細徑入荒涼。踏葉屐齒濕,觸花衣袂香。」
青州城 在舊青神縣治南,梁置。西魏改曰眉州,治不在,今眉州在嘉定界內。
青神郡城 在舊青神縣治南。後周置。隋初廢。青神廢縣 ,明置。
皇清歸併眉州,今舊址尚存。
麒麟院 在舊青神縣治長泉鎮。偽蜀時,有麟見於里中。是歲王衍僭立,以為見祥,即其地建院。
石筍 在舊青神縣中巖山半,三石突起,其形類筍。宋元徽中,有異僧入牛頭寺,主僧厚禮待之。別去,贈以一鑰,曰:「後欲見我,當至中巖山見石筍,扣之可以見我。」 明年,寺以低頭。佛失珠,主僧馳至筍峰下,扣以鑰,峰裂為三,乃見異僧曰:「盜取佛珠江濱,我得之久矣。」 主僧喜,持珠而還。知州金一鳳於石壁上刻「文峰鼎峙」 四大字。清風閣 在舊青神縣內,宋元符初建,黃庭堅扁名。
繼瑞堂 在舊青神縣治內。宋建炎間,縣令劉濬卿以縣產靈芝,作堂翼之。後呂彥章來為令,復產靈芝。彥章乃重修此堂,因名。
借景亭 在舊青神縣治後。舊有亭,下瞰史家園,園多佳景。宋黃庭堅嘗遊,因題扁曰「借景」 ,遂留詩云:「當官借景未傷民,恰似鑿池取月明。」 漢刻《黃龍甘露之碑 》,在彭山之黃龍鎮。《楊洪碑 》,漢犍為太守,在今彭山縣北小板橋。楊中云:「五十年前餘洪字」 ,其他皆磨滅不可考。今三字亦無矣。
《北平山碑 》在彭山縣之北平山。大書「北平山治之碑」 ,餘不可讀。碑陰書「大唐上元二年道士施士衡」 等字。
《南康郡王紀功碑 》唐貞元十三年建,碑原在龍興寺,乃皇太子誦書,天聖五年移在州衙門外。
唐《眉州創羅城記 》唐大順三年盧極撰文;《眉州新移彭山縣記 》,唐會昌五年樓旦撰文。唐丹稜縣《龍鵠山成煉師植松碑 》唐天寶元年歲次庚寅建。
城東貢院佛殿中唐碑及《五代碑 》。城東寺殿宇建於唐時,今為貢士院,有石刻二堵。
象耳山,李白留題 ,「夜來月下臥醒,花影零落滿人襟袖」 ,疑始濯魄於冰壺也。李白書文,杜子美《兩川夔峽》諸詩石刻 ,黃庭堅書,見大雅堂下。
彝獠誓碑 《寰宇記》云:「在洪雅縣市中。」
大池院題 :「去眉山縣一十里。」 蘇文忠公嘗過之。今柱上有手書云:「自老翁井還,偶憩治平丁未十二月七日子瞻。」 凡十八字。
丹稜縣
齊樂郡城 ,在治東南二十里。齊置郡,後周改為縣。
洪雅城 在治東五里,即後周齊樂縣治也。隋置洪雅縣,屬眉州。唐初以縣置犍州,後廢。柵頭鎮 在治南四十里。鎮有書院、夫子廟。宋紹興間,縣令馮時行建並《記》。元至大間,縣令張文桂重葺之,廣陵𥟖采為《記》。右有花卿祠,年久悉廢,止石碣存焉。
茅市鎮 在治西十里。宋進士程安、程定居此鎮。
龍涎洞 ,在龍鵠山天柱峰下,乃成無為楊正見李煉師修真處。弘治中,學士王敕書「龍涎洞」 三大字並記見《藝文》。
龍鵠山房 在龍鵠山,李燾父子讀書處。燾詩:「已作清時烏亂飛,杜鵑更勸阿誰歸。似嫌住處猶城郭,不解攜家隱翠微。」 子璧詩:「蕭條白日閉巖扄,留作遊人萬古情。猶有山中舊麋鹿,舉頭如聽讀書聲。」
吞雲樓 在治北巽崖西。李埴建。
朝陽閣 在治北,《龍鵠山》之東。一峰獨峙,橫抹天半。
雙荔堂 在治西。李燾父子遊憩之所,今廢。翠碧軒 在治西南三里。宋忠佑侯史克恭建。
墳墓附
[編輯]本州
唐花卿墓 ,在東館鎮,知州金一鳳有詩。孫抃墓 ,在州南石佛鎮。
蘇洵墓 在蟆頤山東二十里老翁泉旁。蘇軾詩:「老翁山下玉翁迴。」 即此也。明余承勛有《復修墳祠記》。亂離之後,榛莽荒蕪,松楸莫辨。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金一鳳訪於老翁山下,誅茅得之。更加封築。復祀田數十畝,在廣福寺左。
楊素墓 ,在州治北十五里。係魏了翁舅楊成墓 ,在州治北一里。
尚書樊漢柄墓 ,在州治北石牛山,許奕題墓。李埴墓 ,在州治西棲雲寺。
「白鶴仙翁墓 」 係蘇東坡之孫。在州治西四十里。墓前有楊柳二株,今枯瘁。
彭祖墓 在舊彭山縣彭亡山,舊有祠。蘇轍詩:「猖狂戰國古神仙,曳尾泥塗老更安。厭世乘雲人不見,空墳聊復葬衣冠。」
張綱墓 在舊彭山縣崌崍山東。綱以討廣陵賊張嬰有恩信,比卒,嬰率五百餘人,制服送至武陽,負土成墳而去。
李密墓 在舊彭山縣忠孝橋北。以上三墓,知州金一鳳重修。
莊懿王墓 在舊彭山縣盤龍山,明宗室內江王葬焉。
「五子墓 」 在舊彭山縣象耳山。明內江王第五子葬焉。
程掌墓 ,在舊青神縣西橫石山。
余子俊墓 ,在舊青神縣長泉麒麟院後。
眉州部藝文一
[編輯]《蘇氏族譜亭記》宋·蘇洵
[編輯]匹夫而化鄉人者,吾聞其語矣。國有君,邑有大夫,而 爭訟者訴於其門。鄉有庠,里有學,而學道者赴於其 家。鄉人有為不善於室者,父兄輒相與恐曰:「吾夫子 無乃聞之。」嗚呼!彼獨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積之有 本末,而施之有次第耶?今吾族人猶有服者,不過百 人,而歲時蠟社,不能相與盡其歡欣愛洽,稍遠至不 「相往來,是無以示吾鄉黨鄰里也。」乃作《蘇氏族譜》,立 亭於高祖墓塋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 此者,死必計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而 無歸則冨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讓也。」歲 正月,相與拜奠於墓下,既奠,列坐於亭。其老者顧少 者而嘆曰:「是不及見吾鄉鄰風俗之美矣。自吾少時, 見有為不義者,則眾相與疾之,如見怪物焉,慄然而 不寧。其後少衰也,猶相與笑之,今也則相與安之耳。」 是起於某人也。夫某人者,是鄉之望人也,而大亂吾 俗焉。是故其誘人也速,其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 兄之遺孤子而不卹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 取其先人之貲田而欺其諸孤子也,而孝悌之行缺; 自斯人之為其諸孤子之所訟也,而禮義之節廢;自 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別混;自斯人之篤 於聲色,而父子雜處、讙譁不嚴也,而閨門之政亂;自 斯人之黷財無厭;惟富者之為賢也,而廉恥之路塞。 此六行者,吾往時所謂大慚而不容者也。今無知之 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猶且為之。其輿馬赫奕,婢妾倩 麗,足以蕩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貨力,足以搖動府 縣;其矯詐修飾言語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盜 也。吾不敢以告鄉人,而私以告族人焉。髣髴於斯人 之一節者,願無過吾門也』。」予聞之,懼而請書焉。老人 曰:「書其事而闕其姓名,使他人觀之,則不知其為誰; 而夫人之觀之,則面熱內慚,汗出而食不下也。且無 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曰:「然。」乃記之。
《眉山遠景樓記》蘇軾
[編輯]「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 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 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聲律取士, 而天聖以前,學者猶襲五代文弊,獨吾州之士通經 學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方是時,四方指以為迂闊, 至於郡縣胥史,皆挾經載筆,應對進退,有足觀者。而 大家顯人以門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謂之「江 鄉。」非此族也,雖冨且貴,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縣令, 如古君臣,既去,輒畫像事之,而其賢者則紀錄其行 事,以為口實,至四五十年不忘。商賈小民,常儲善物 而別異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 以為非,雖薄刑小罪,終身有不敢犯者。歲二月,農事 始作,四月初吉,穀稚而草壯,耘者畢出。數十百人為 曹,立表下漏,鳴鼓以致眾,擇其徒為眾所畏信者二 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進退作止,惟二人之聽。鼓之 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罰。量田計功,終事而會之。田 多而丁少,則出錢以償眾。七月既望,穀艾而草衰,則 仆鼓決漏,取罰金與「償眾之錢,買羊豕酒醴以祀田 祖,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俗蓋如此。故 其民皆聰明才智,務本而力作,易治而難服。守令始至,視其言語動作,輒了其為人。其明且能者,不復以 事試,終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則陳義秉法以譏切之, 故不知者以為難治。今太守黎侯希聲,軾先君子之 友人也。簡而文,剛而仁,明而不苛,眾以為易事。既滿 將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奪其請。既留三年, 民益信,遂以無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築之,作遠景 樓,日與賓客僚吏游處其上。軾方為徐州,吾州之人 以書相往來,未嘗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為記。嗟 夫!軾之去鄉久矣,所謂「遠景樓」者,雖想見其處,而不 能道其詳矣。然州人之所以樂斯樓之成而欲記焉 者,豈非上有易事之長,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 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是二者,於道未有大損益也,然且錄之。今吾州近古 之俗,獨能累世而不遷,蓋耆老昔人豈弟之澤,而賢 守令撫循教誨不倦之力也,可不錄乎?若夫登臨覽 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軾將歸老於故丘,布衣幅巾, 從邦君於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𥟖侯之 遺愛,尚未晚也。
《大雅堂記》黃庭堅
[編輯]余謫居黔州,盡書子美夔峽兩川諸詩,以遺丹稜素 翁,俾刻諸石,使《大雅》遺音久湮沒,而復盈三巴之耳。 素翁乃作高屋廣楹,以庇此石,因請名焉。余名之曰 大雅堂,仍為作記。其略云:「由子美來四百餘年,斯文 委地。文章之士,隨時所能傑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 堂者,況室家之好耶?」余嘗欲忻然會意,箋以數語,終 以汨沒世俗,初不暇給。雖然,子美詩妙在無意於文 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 能咀嚼其意味,闖然而入其門耶?故使後輩自求之, 則得之深矣。使後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說而求之,思 過半矣。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取其發興於所遇林 泉人物,草木魚蟲,為物物皆有所託,如世商度隱語 者,則子美之詩委地矣。
《中巖記》明·熊相
[編輯]正德戊寅,予南巡,至青神,宿下巖。明日,登水月樓,時 白露橫江,水天一色,峨眉諸峰,近若几案,心目覺怡 曠。又明日,行半里,至喚魚池。花竹如繡,澄潭一泓。崖 巔詩刻佳者,讀之令人肯首其可嘆者,不覺撫掌,池 魚驚駭遊躍,若助予之興。又半里,至羅漢洞。門如屋, 其深莫測,壁間刊《頭陀像》,夜間有人見光者。蓋山川 靈氣,初不足異。又數百步,至玉泉,崖覆如屋,泉出崖 之東西,兩石龍吞吐之,噴若濺珠,殊可愛。亭午至中 巖,宿距那尊者閣,如深洞然,四維懸崖,飛鳥不能越, 而當面一壁,直立千仞,久視之,增人氣魄。明日遊上 巖,不一里,過伏虎崖上多古今名筆。入石峰,一石而 中分,若一字然。中有尊者像,塑自唐人。峰之東,石平 若臺,多古今墨刻,蓋三巖絕佳處也。
《中巖記》鍾惺
[編輯]去青神西南五十里。江色盡綠玉,中邊皆見。隔岸坐 立數山,若架閣者,中巖也。巖下上連延可十數里許, 迴流峻壁,冥壑複磴,竹樹蒙籠,大要向背往復,皆與 此巖終始。渡江即水月樓,樓趾齧江,寺冠之。由樓視 江,則已頫。由寺登樓,乃返降階,階垂窮與樓湊。階代 樓為梯者強半。揣本齊末,度樓之腰,猶未能至乎寺 「趾也。」降自樓出山門,右行不見江,則摩磴如蟻。數折 為喚魚潭,魚聽掌出。石壁百仞,立而微頫,潭漱其脛, 石無完膚,有邵伯溫大書可模。並壁行數武為羅漢 洞。洞低曲僂而入,如行牛角中隙處。稍右則為伏虎 巖,鑱巖為百千萬億佛,如恆河沙,數巖半之。跨壑為 一小石橋,銜木其壁,閣若居人架竹梁上以承燕巢 者,人屈曲行其下,沿緣洞壑,俯仰竹石者數里,曰此 走井研冨順道也。巖又半為流盃池,一曰太極池,有 屋數楹,屋後為泉,泉流洞中。石壁四週有黃魯直大 小二石刻,壁間宋元刻頗多。每兩石縫接處,往往上 下各截其半,中嵌俗筆。亦有居石隙苟完者,出洞緣 磴,行輿步繹代去,所謂「羅漢洞」、「伏虎巖」者,度可三四 里,乃復睹前鑱巖佛像,鬚眉歷歷可數,才隔一壑,尋 橦可度,疑前此一段途徑可省矣。大抵喚魚潭以往, 行皆並壑,石壁夾之。若岸,壑若溪,藤蘿虧蔽。壑中若 荇藻,老樹如槎,根若石,猿鳥往來若游魚,特無水耳。 諸峰映帶,時讓時爭,時違時應,時拒時迎,裒益避。就 准形匠心,橫豎參錯,各有妙理,不可思議。又行里許, 蹭蹬拾級,乃睹古中巖題額,去三石筍不遠,所謂「諾 矩羅尊者引牛頭僧持鑰扣石筍,筍開,得低頭佛盜 珠」是也。鍾子曰:「自中巖至尊者巖,從下視上,頂、踵、腹、 背,其石脈皆當為筍。筍隙且平處則置屋,仄則鑿磴, 斷則為橋,處危臨深,則設石欄,欄則復見」江。從江中 望巖上僧舍佛剎,雖一居之內,前軒後寢,纍纍綴高 壁,上下疊,而不覺其前後通也。登巖行屋,中皆磴道, 乃稍得其要領。趾後竟,即摩前頂。石筍中分處如一 門,尊者像處其中。右旋復為佛殿。殿傍一筍,屹如浮 屠,與中分者而三,實一筍也。人直指其巋然三峰者為石筍耳。筍上宋、元刻亦多俗書,災石者亦復倍之。 萬曆辛亥十月二十一日曉霽,與弟恬及艾子登於 中巖焉。禮諾矩羅尊者畢,說偈。偈曰:「偶爾喪珠復返, 急時扣鑰相求。未免勞勞多事,世尊不合低頭。」又曰: 「未必衣珠真失,總緣巖石當開。自供羅漢游戲,不管 山僧往來。」說偈訖,返。
眉州部藝文二〈詩〉
[編輯]《朝陽峰東閣》宋·蘇軾
[編輯]月落星稀露氣香,煙消日出曉光涼。天東扶木三千 丈,一片丹心似許長。
《八陣磧》前人
[編輯]「平沙何茫茫,髣髴見石蕝。縱橫滿江上,歲歲沙水齧。 孔明死已久,誰復辨行列。神兵非學到,自古不留訣。 至人心已悟,後世徒妄說。自從漢道衰,蜂起盡姦傑。 英雄不相下,禍難久連結。驅民市無煙,戰野江流血。 萬人賭一擲,殺盡如沃雪。不為久遠計,草草常無法。 孔明最後起,意欲掃群孽。崎嶇事節制,隱忍久不決。」 志大遂成迂,歲月去如瞥。六師紛未整,一旦英氣折。 唯餘八陣圖,千古壯夔峽。
《入峽》前人
[編輯]「自昔懷清賞,今茲得縱探。長江連楚蜀,萬派瀉東南。 合水來如電,黔波綠似藍。餘流細不數,遠勢競相參。 入峽初無路,連山忽似龕。縈紆收浩渺,蹙縮作淵潭。 風過如呼吸,雲生似吐含。墜崖鳴窣窣,垂蔓綠毿毿。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 絕澗如深淺,樵僮忽兩三。人煙偶逢郭,沙岸可乘籃。 野戍荒州縣,邦君古子男。放衙鳴曉鼓,留客薦霜柑。 聞道黃精草,叢生綠玉篸。盡應充食飲,不見有彭聃。 氣候冬猶暖,星河夜半涵。遺民悲昶衍,舊俗接魚蠶。 版屋漫無瓦,巖居窄似庵。伐薪常冒險,得米不盈甔。 歎息生何陋,劬勞不自慚。葉舟輕遠泝,大浪固無諳。 矍鑠空相視,嘔啞莫與談。蠻荒安可」駐,幽邃信難耽。 獨愛孤棲鶻,高超百丈嵐。橫飛應自得,遠颺似無貪。 振翮遊霄漢,無心顧雀䳺。塵勞方增病,局朿我何堪。 盡解林泉好,多為冨貴酣。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
《寄黎眉州》前人
[編輯]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雲落照邊。瓦屋寒堆春後 雪,峨眉翠掃雨餘天。治經方笑《春秋》學,好士今無六 一賢。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鴈湖梅花》李燾
[編輯]鏡面千頃闊,修眉一帶橫。湖深有龍勢,山靜少人行。 似與真仙約,都忘世俗情。鳥啼猿叫歇,軒樂有餘情。
《巽崖書院》魏·了翁
[編輯]古往今來一貉丘,行藏有道坎還流。鳳凰池上春風 夢,龍鵠山頭夜月秋。閒拽深衣聊獨樂,有懷連璧賦 《三遊》。何人得與予心會,野水黏天一片鷗。
《眉山天下秀》明·周洪謨
[編輯]大峨兩山相對開,小峨迤邐中峨來。三峨之秀甲天 下,何須涉海尋蓬萊。昔我登臨彩雲表,獨騎白鶴招 青鳥。石龕石洞何參差,時遇仙人拾瑤草。丹崖瀑布 連天河,大鵬圖南不可過。晝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 斗棲巖阿。四時青黛如繡繪,岷嶓蔡蒙實相對。昔生 三蘇草木枯,但願再出三蘇輩。
《瑞蓮亭》前人
[編輯]一泓十丈花茵馥,輟斝呼童分淺盝。輕風浪綠上人 衣,對酌《煙霞》詩萬斛。
又
好雨橋頭灑葛衣,環池荷氣渾忘機。談深萬籟喧愈 靜。古柏依依帶翠微。
又
蟬鳴竹樹水鳴蛙,耳熱呼盧興未賒。玉井勻來甘冷 味,平看並蔕映清華。
又
翠柄金牆碧玉腰,綠雲叢裏醉詩瓢。倚蓮待月池光 漾,《並蔕奇葩》傍小橋。
又
濂溪猶憶舊風流,渺莽乾坤獨自收。長嘯直教新月 發,薰風正向此中留。
又
群花有意待來朝,剖菂燒鵝酒欲澆。池上相招興不 淺,裁詩應得滿芭蕉。
又
荷珠照月月痕濕,聽月臨花寒氣襲。花正時開月正 來,枕簟新涼攜月入。
又
玉壘蒼蒼入望中,引來雪色靜簾櫳。池虛新月亭虛 榻,臥聽鶴鳴過翠空
眉州部紀事
[編輯]《總志》:宋太宗淳化四年正月,青神民王小波聚眾為 亂,曰:「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貧者爭附,遂攻青 神,掠彭山,殺縣令,剖其腹,旁邑響應。西川都巡檢使 張𤣱與戰於江源,射殺小波,而𤣱亦死之。其黨推小 波妻弟李順為主,眾至數十萬,攻陷綿、漢、彭、邛州,進 攻成都,陷之。
五年正月,「命宦者王繼恩為兩川招討使,雷有終為 轉運使討之。」王果率兵趨劍門,尹元率兵由峽路而 進。二月,李順分眾數萬寇劍州,劍門都監上官正有 卒數百,激以忠義,力戰以守。會成都監軍宿翰兵至, 正乃與之合,迎擊賊眾,大破之,斬馘幾盡,餘三百人 奔歸成都。順怒其驚眾,盡斬之。王師長驅西進,順又 攻施州,亦為利兵所敗。三月,詔「凡被脅從能歸順者, 並釋其罪。」四月,王師由小劍門路入研石寨,破其眾, 斬首五百級,追至綿州,順兵望風奔走,殺戮及溺死 者不可勝計。又遣曹習破賊於老溪,進復閬、巴、蓬、劍 等州。五月,破賊十萬眾,斬首三萬級,獲李順,復成都, 生擒偽樞密使。計祠具文賞等並甲鎧僭偽服用甚 眾。其黨張餘復攻陷嘉、戎等八州,繼恩等頓師不進, 專務飲博,其下恣橫剽掠,餘勢復張。八月,張詠知益 州,遣正翰、楊瓊、衛紹欽等分出,且舉酒囑軍校曰:「爾 曹荷國厚恩,此行當蕩平醜類。若老師曠日,此地還 為爾死所矣。」由是正等決行深入,大致克捷。時民多 脅從,詠諭以恩信,使各歸田裡。至次年正月,帝又下 詔罪己,聞者感悅。二月,餘攻眉州,翰擊敗,獲之,餘黨 悉平。
《宋史張逸傳》:「逸知長水縣時,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 之。及徙青神縣,貧不自給,嗣宗假俸半年,使辦裝。既 至縣,興學校,教生徒。後邑人陳希亮、楊異相繼登科, 逸改其居曰桂枝里。縣東南有松柏灘,夏秋暴漲,多 覆舟。逸禱江神,不踰月,灘為徙五里,時人異之。再遷 太常博士。」
《湘山錄》:楊叔寶郎中與眉州人言:頃有眉州新掾,視 事後三日作大排,樂人獻口號,其末句云:「為報士民 須慶賀,災星去了福星來。」掾喜,召優人問曰:「大排致 語誰做?」對曰:「本州自來舊例,只用此一首。」
《東坡志林》:眉州青神縣道側有小佛屋,俗謂之豬母 佛,雲百年前有牝豬伏於此,化為泉,有二鯉魚在泉 中,雲蓋豬龍也。蜀人謂牝豬為母,而立佛堂其上,故 以名之。泉出石上,深不及二寸,大旱不竭,而二鯉莫 有見者。餘一日偶見之,以告妻兄王願,願深疑,意余 之誕也。余亦不平其見疑,因與願禱於泉上曰:「余若 不誕者,果當復見。」已而二鯉復出,願大驚,再拜謝罪 而去,此地應為靈異。青神文及者,以父病求醫,夜過 其側,有髽而負琴者邀至室。及辭以父病不可留,而 其人苦留之,欲曉乃遣去。行未數里,見道傍有劫盜 所殺人,赫然未冷也,否者及亦不免矣。泉在石佛鎮 南五里許,去《青神》二十五里。
蘇洵,祜曾孫,序之季子。兄渙,舉進士,官至都官郎中。 洵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遂通百家六經之說。二子 軾、轍同舉進士。父子文章遂擅天下。宰相韓琦奏於 朝,除校書郎。尋以文安主簿修纂禮書。卒贈光祿寺 丞。有文集二十卷、《諡法》三卷,傳於世。初,王安石名始 盛,洵以其不近人情,作《辯奸論》。及安石用事,人服其 先見雲。
蘇軾字子瞻,洵長子。父嘗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 書。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 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 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歐陽修得軾《刑賞忠厚論》,驚 喜,擢置第二,復以《春秋對議》居第一。修嘗曰:「吾當避 此人出一頭地。」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 邸聞其名,欲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 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今驟進,適以累之。」遂 直史館。熙寧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軾上議。神宗悟曰: 「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上元節,敕府市浙燈,軾 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即 詔罷之。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曰:「願陛 下信人心,厚風俗,存紀綱而已。」安石怒,使御史謝景 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復徙 知徐州,再知湖州。事不便民者以詩托諷,御史李定、 舒亶、何正言媒孽以為訕謗,欲置之死。神宗憐之,謫 惠州。起知杭州。未幾,為黃州團練。三年,移汝州。元祐 元年,遷中書舍人,尋除翰林學士。進讀反覆開導,覬 有所啟悟,哲宗雖默不言,輒首肯之。嘗召對便殿,宣 仁後問其所由進,徐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誦卿文 章,必嘆曰:『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軾不覺哭失聲,後 與哲宗亦泣,左右感泣。已而命坐賜茶,撤御前蓮燈 送歸。歷官禮部兼端明殿、翰林院二學士。所著有《易 書傳》《論語說》、奏議、《內外制》《東坡集》,凡數百卷。其詩,前
代評之詳矣。近世公安袁宏道評云:「蘇文如晴空鳥跡,水面風浪,自有天地以來,一人而已。」海內以為名言。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又同制策舉, 以直言寘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養親三年。神宗二 年,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時青苗法既行,轍以力詆 安石,遂為河南推官。又二年,改著作佐郎,復簽書南 京判官。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 得調,移知績溪。哲宗立,加祕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 召為右司諫。宣仁後臨朝,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政, 而舊相蔡確、韓縝、樞密使章惇皆在位,窺伺得失,轍 皆論去之,且又疏呂惠卿之姦,以散官安置建州。二 年夏,遣使入境,轍明決利害,朝廷遂許還砦,夏人悅 服。遷起居郎、中書舍人。呂大防、劉摰欲稍引用元豐 舊黨以平夙怨,謂之「調停。」宣仁後疑不決,轍面斥其 非,復疏論君子小人不可並處。宣仁命宰執讀於簾 前,曰:「轍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中理,調停之說遂 已。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是年,夏人犯邊,轍 引漢武帝之事上奏。哲宗不悅,落職知汝州,又謫化 州別駕、雷州安置。徽宗即位,徙永川。已而復大中大 夫。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復大中 大夫,致仕。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不復與人相見,終 日默坐者幾十年。卒,年七十四。贈復端明殿學士。淳 熙中,諡文定。轍性沉靜簡默,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 人,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與兄軾相近。所著 《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集》並行於世。
眉州部雜錄
[編輯]《總志》:眉州有蘇長公水坻小像,李龍眠畫,子由贊,雖 明初重刻,不失古意。又有長公馬券刻黃魯直跋,及 《醉翁亭記》《水調歌頭》諸碑,皆近代效滁、黃鐫者。 油井在嘉定眉州青神、井研、洪雅、犍為諸縣居人皆 用以燃燈。官長夜行,則以竹筒貯而燃之,一筒可行 數里,價減常油之半,光明無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