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一卷目錄

 建昌五衛部彙考一

  建昌五衛建置沿革考

  建昌五衛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建昌五衛星野考

  建昌五衛山川考

  建昌五衛城池考

  建昌五衛關梁考

  建昌五衛公署考

  建昌五衛學校考

  建昌五衛賦役考

  建昌五衛風俗考

  建昌五衛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一卷

建昌五衛部彙考一

[編輯]

建昌五衛建置沿革考     總志

[編輯]

五衛總

《禹貢》梁州之境。本西南彝邛都地。漢武帝置越嶲郡,領邛都等縣。晉徙郡治會無縣。宋因之,齊名㺐郡。後周置嚴州。隋改西寧州,後復為嶲州,治越嶲縣。大業初,改越嶲郡。至德初,沒於吐番。貞元中收復。太和中,徙治臺登縣。懿宗時,為蒙詔所據,改此城名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元至元間,置建昌路,又立羅羅斯「宣慰司以統之,隸四川行省,尋改隸雲南行省。明洪武中,罷宣慰司,置建昌衛,隸四川都司。改建昌路為府,隸四川布政司。後廢府,改建昌衛為軍民指揮使司」 ,尋置行都司,領衛六,千戶所十一。

皇清改軍為民,凡衛所俱設武職流官軍戶皆為民。

戶。今行都司改設總鎮府。至建昌等衛、各改設守備。禮州等千戶所,各改設千總。俱屬建昌監理廳管轄

建昌衛

漢越嶲郡地。明置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禮州、德昌、打沖河四千戶所,昌州威龍、普濟三長官司。

皇清改設建昌衛守備一守禦;禮州所千總一守禦。

打沖河中前千總一,守禦德昌千總一,守禦左所千總一,守禦右所千總一。其建昌前衛,今裁會川衛

漢越嶲會無縣地。晉、宋仍之。齊屬㺐郡。後周屬亮善郡。隋屬嶲州。唐為會川縣。南詔置會川都督府。宋屬大理,為會川府。元為會川路,隸羅羅司。明為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迷易千戶所。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迷易所。千總一、守禦左所。千

總一守禦右所千總一

鹽井衛

漢定莋縣,晉仍之。齊屬㺐縣。唐置昆明縣,屬嶲州。南詔為香城郡。宋為賀頭甸部,屬大理國。元為落蘭部。至元中,於黑白鹽井置柏興府、閏鹽縣,隸羅羅斯宣慰司。明初,改「柏興千戶所,隸建昌。後為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打沖河千戶所馬喇長官司。」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中左所千總一、守禦左所千

總一

寧番衛

漢邛都國地。隋屬嶲州。唐因之。蒙氏隸建昌府。元為蘇州,屬建昌路。明初因之。洪武二十三年,立蘇州衛。二十七年改寧番衛,領守禦冕山橋千戶所。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冕山所千總一、守禦中所千

總一

越嶲衛

漢為越嶲郡邛都闡縣地。後周置邛部縣。隋罷郡,以縣屬嶲州。唐因之,蒙氏為建昌府所屬邛部川。元中統間,立邛部川安撫招討使。至元中,改為邛部州,隸建昌路。明初因之。洪武中,改為邛部軍民州,尋廢。州始置越嶲衛軍民指揮使司,領邛部長官司。

皇清改設守備一、守禦鎮西所千總一、守禦左所千

總一

建昌衛疆域考        總志

[編輯]

建昌五衛疆域圖

建昌五衛疆域圖

五衛總

東至烏蒙府界五百里

西至常郎堡,生吐蕃界五十里。

南至雲南武定府界七百八十里。

北至寧蕃衛界一百四十里,過界抵寧蕃衛一百九十里,又至越嶲衛三百八十里,又至鹽井衛二百里,又至會川衛五十里。

至省城一千四百八十里。「至。」

京師一萬一千五百里

東西廣一千六百七十里。南北袤一千三百里。

形勝附

[編輯]

五衛總

疊嶂週圍,百蠻環繞,東距烏蒙,西控吐蕃,南帶金沙,北連黎、雅。「玉虛、金沙,會川標其勝;瀘河相嶺,越嶲著其雄。」 鐵石打沖,鹽井之勢險也;瀘沽九盤,寧蕃之扼要也。建昌峙其中,則又以四衛之形勝為形勝也。誠為三巴鎖鑰,六詔咽喉,蜀邊重要之地。

《建昌志》:「山清水秀,土廣人稀,田地膏腴,市井荒陋,有青草黃茅之瘴。」

又云:「邊陲,形勝之地。」

《會川志》:「金沙環遶於東南,玉虛鎮拱於西北。」 《鹽井志》:「南有柏林之聳翠,北有龍潭之盤迴。」 《寧蕃志》:「東枕長河,西接吐蕃,南接建昌,北鄰邊隘。」

《越嶲志》:「東望岷峨,西接吐蕃。」

建昌五衛星野考       總志

[編輯]

五衛總

《天文》:「參星《入觜》三度。」

建昌五衛山川考 總志五衛總志合載

[編輯]

建昌衛

呂金坡山 在治西四里。昔土酋呂金居此。瀘山 在治南二十五里,山頂有青牛宮、青羊宮、玉皇閣、王母殿、三教殿。山腰有大佛寺,係七佛道場。明建文時敕封為「光福寺。」 天光水色,綠樹煙雲,古柏蒼松,鳥啼花放,四時掩映。柏樹下有仙腳石跋,巍然建治偉觀。

天王山 :在治西一十五里,上有天王廟。按《越嶲衛》亦載此山。

青山 :在治北三十里。上有松林,四時青翠,因名。

螺髻山 :在治東二百里。山勢高聳盤曲,狀如螺髻。

鹿角山 :在治東一百一十里。山峰尖削,狀如鹿角。

涼山 ,「在治東一百三十五里,群峰嵯峨,四時多寒。」

落腰山 :在治南六百二十里。

木托長山 在治東二十里,山外有營汛居民。「東河 」 ,在城外,源出涼山吽沽地,入西寧河,合金沙江。

安寧河 在治西十五里窯山外。源出寧蕃衛蘇州,入打沖河,合金沙江。

寧遠河 在寧遠門外。源自青山麓流出,西南合瀘水入金沙江。

懷遠河 在大通門外。源出東北山麓,經城南合瀘水入金沙河。

瀘水 在治南一十里,源自吐蕃,南入金沙江。《元史》云:「其水深廣而多瘴,鮮有行者。春夏常熱,可燖雞豚。」

熱水池 在治北七十里。池水常熱,流入越溪河,合瀘水,接金沙江。

《邛池 建昌衛》治南瀘山腳下,《文昌帝君六十五化之遺跡。有詩》云:「恃勢凌人不可為,無辜母子被誅夷。含冤入地痛極矣,不共戴天良以之。諸呂後身同一邑,雙親乞命時在斯。海波平陷四十里,還我當年受百罹。」

海子 :在治東一十五里。

倪家井 在城南,其水清甘,居民日汲不竭。瀑布井 ,在南三十里,自山頂流下,狀如白練。會川衛

玉虛沙山 :在治西北四十里。其山高聳,中有白沙。

土白山 :在治東南三十里。土產石,綠有二色。

萬砧山 :在治東南八里。土產石青,有四色。今洞口坍塌,荒翳難尋。

彌勒獅子山 在治東二百里。出二銀廠。海溪山 在治南一百二十里,附黎溪站。出白銅。

分水嶺 在治北一百里,出紅銅廠,內夾銀星。金沙江 在治西南二百五十里,源出吐蕃,東流合瀘水,至黎溪接馬湖。其江有嵐瘴,隆冬人過之,雖袒裼皆流汗,唯雨中及夜渡無苦。夾岸石縫中沙土黃色,因名。

荷花池 在治西一百六十里,池產芰荷。按《總志》:「在黎溪驛北。」

懸泉 在治東。泉色稍黑,灌溉山田,民獲其利。常以仲春,土人皆祀之。

勝功井 在治西北五里。水自石竇中出,四時不涸。

鹽井衛

柏林山 在治南一十里。多產松柏,山神有祀。鐵石山 在治西北七十里,有砮石,燒之成鐵,為劍戟,極剛利。

白耳山 在治西一百里,山下有白耳村。越溪河 在治東二百里。源出涼山,入打沖河,合金沙江。

雙橋河 在治西五里,源出涼山,入打沖河,合金沙江。

打沖河 在守禦千戶所治西,蠻名「黑水江寺」 ,又名「納彝江。」 源出吐蕃,流合金沙河。

龍潭 :在治北五里。水從地湧出,方圓四丈,四時清潔。相傳有龍潛其中。

海子 :在治西二百九十里。

寧蕃衛

南山 在治南五里

北山 在治北二里

東山 在治東四里

白土山 ,在治南四十里,出白土。

冕山 在冕山橋千戶所東三里。其山高聳,狀如冠冕。

南河 在治南二里。源出西蕃彝地,東流會長河入金沙江。

瀘沽河 在治南八十里,源出涼山小相公嶺,由桐槽河流入金沙江。按《會川衛》亦載此河。「長河 」 在治東三里,源出彝地蘇州、架州窩卜,會瀘沽入金沙江。

溫泉 :在治東一百四十里。常帶溫煖,可以療疾。

越嶲衛

孤山 有二,一在治南五里,名小孤山。一在治南二十五里,名「大孤山。」

阿露山 :在治西五十里,即雪山。積雪盛夏不消。

金馬山 :在治南十里,文昌帝君生此。

天王山 :在治北五里。

石巖洞 在治北三十里,中可容十數人。小相公嶺 在治南五十里。形勢高聳,石磴崎嶇,為野彝出掠之處。到今每月逢六撥兵送,商客方得往來。

大渡河 在治北二百二十里,即瀘水。源出吐蕃,下流與馬湖府江合,西南煙瘴,惟此為甚。魚洞河 有二:一在治北二十五里,源出吐蕃,流合猓羅河。一在治南十里,源出金馬山,名湧泉,源出東河。又云:「源出羅羅河,入大渡河,其中常出魚。」 《漢志》:「邛部河中有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

猓羅河 在治南二十三里。夏秋泛漲,波濤洶湧難渡。冬春消涸,如履平地。又云:「其河有二源出吐蕃,東流與大渡河合。」

東河 :在治東二里,源出涼山彝地,襟帶衛城,流合猓羅河。

溫泉 :在治東二十里。水溫浴之,可療疾病。

建昌五衛城池考  總志五衛志合載

[編輯]

建昌衛城池 「石城。明洪武二十四年築。宣德二年,地震搖圯,復修補完固。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門四,曰安定、建平、大通、寧遠。」

會川衛城池 ,明洪武初年築土城,指揮李毅用石「包之,周圍五里三分,高二丈三尺,門四,壕,闊一丈。」

鹽井衛城池 明洪武初年築土城。二十五年,指揮李華用石包砌,周圍四里三分,高一丈八

尺門四曰:「崇仁、正義、廣禮、順智。」

寧蕃衛城池 ,明洪武中築土城,永樂初,指揮李信包石。周圍六里四分,高二丈,門四,曰「寅賓、平彝、寧遠、鎮安。」 壕闊二丈。

越嶲衛城池 ,「明洪武初年築土城,指揮李毅用石包之,周圍四里三分,高一丈二尺,門四。嘉靖四年,兵備道胡東皋重修,壕闊三丈。」

建昌衛守禦禮州所 土城,周一里三分。建昌衛守禦德昌所 土城,周三里。

寧蕃衛守禦冕山所 土城傾圮,今改移桐槽隘口新築土城。

建昌五衛關梁考  總志五衛志合載

[編輯]

建昌衛

石門關 :在治東五十里,入東彝寨。

羅鎖關 :在治西南六十里。

懷遠橋 在治南三里

瀘川橋 在治西十里

龍溪橋 在治北八十里。

龍溪索橋 在治東四百里。

祿馬橋 在治南六十里。

南門橋 :在治南門外,市井通衢之梁。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建昌鎮總兵王進才重修。

寧遠橋 在治西一里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建昌鎮總兵王進才重修。

海門橋 在治南十里,邛池水口界。

窯山橋 在治西南十里。

會川衛

永昌關 :在治西三十里。

迷郎關 在治南六十里。

大龍關 :在治西六十里。

甸沙關 :在治北一百七十里。

松平關 :在治南一百八十里。

鎮安橋 :在治北三十里。

鹽井衛

雙橋關 :在治東八十里。

古得關 ,在治西二百八十里。

崇仁關 在治東五里

寧蕃衛

沙沱關 :在治東一百七十里。

羅羅關 :在治東一百七十里。

北山關 :在治北二十里。

烏角關 :在治南五十里。

九盤關 :在治西南五十里。

相嶺關 :在治東一百九十里。

南門城河木橋 在南門外。

瀘沽石橋 在治南八十里。

太平木橋 在治東南九十五里。又云:「在治東一百二十里。」

越嶲衛

喇伯關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

小相公關 :在治西南四十里,今名「小哨」 ,仍盤詰。

炒米關 在治南二十里。

青岡關 :在治北三十里。

海棠關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

曬經關 :在治北一百九十里。

頂山橋 在治南十里

梅子嶺橋 :在治北六十里。

深溝橋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

太平橋 在治北一百七十里。

白馬橋 :在治北一百八十里。

建昌五衛公署考  總志五衛志合載

[編輯]

建昌衛治 舊治廢,今改守備廳。

建昌前衛 :在建昌,併入本衛,今裁。

建昌守禦中前所千總署 昔在祿馬站,廢,今移建昌衛東門外。

德昌守禦千總署 所城東門內千戶所改禮州守禦千總署 所。城東門內千戶所改「附城左所」 ,千總署 廢。

打沖河中前千總署 廢。

稅課司 、河泊所 ,俱廢。

瀘州遞運所 在治南

麻剌巡檢司 ,在治南一百八十里。

瀘沽巡檢司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

龍溪巡檢司 在治南八十里。今裁。

昌州長官司 ,在治南二十里。

普濟長官司 ,在治北四十里。

威龍長官司 ,在治東四百二十里。

瀘川驛 在治東

龍溪驛 在治北八十里。

瀘沽驛 在治北一百八十里。

祿馬驛 在治北一百里。

阿用馬驛 在治南三百里。

白水馬驛 在治南二百里。

陰陽學 、醫學 俱在「治內。」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 俱在治左。

建昌道署 :在治南門內。

監理廳署 :在治東門內。

建昌鎮署 :在治北門內。

鎮標中營遊擊署 在治南門內。

鎮標左營遊擊署 在治南門內。

鎮標右營遊擊署 在治東門內。

鎮標中營守備署 在治南門內。

鎮標左營守備署 在治南門內。

鎮標右營守備署 在治東門內。

宣慰土司 ,在治東門外。

會川衛治 在南門內,今改守備廳。

迷易守禦千總署 在治北八十里。千戶所改「塔甲」 渡巡檢司 ,在治東南二百里。

會川衛驛 在治北

大龍驛 :在治北六十里。

馬松驛 :在治北四十里。

腰驛 :在治南七十里。

黎溪驛 在治南一百四十里。

「陰陽學 」 、「醫學 俱廢。」

會川營遊擊署 在北門內。

會川營守備署 在東門內。

鹽井衛治 在西門內建昌治北二百里,即古柏興州,今改守備廳。

守禦打沖河中左所千總署 在河西街黑鹽井鹽課司 。燬。

鹽井逓運所 在治東一里。平川遞運所 在治東一百里。

河口逓運所 在治東一百六十里。沙平遞運所 在治東二百五十里。

馬喇長官司 ,在治南三百里。

鹽井衛驛 在治內

平川驛 在治東一百里。

河口驛 :在治東一百六十里。

沙河驛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

陰陽學 、醫學 俱在「治內。」

會鹽營守備署 在東門內。

寧蕃衛治 在西門內,今改守備廳。

蘇州驛 燬

龍溪馬驛 燬

冕山營遊擊署 ,駐桐槽隘。

冕山營守備署 ,駐桐槽隘。

守禦冕山所千總署 今改,移駐桐槽隘。越嶲衛治 在東門內右邛部舊址,今改守備廳。

邛部長官司 在治東

龍泉驛 在治南十五里。

利濟驛 在治北三十里。

鎮西驛 :在治北二百三十里。

河南驛 在治北二百八十里。

越嶲營守備署 在南門內。

寧越營守備署 在治北一百裏海棠堡鎮西所千總署 ,新設。

左所千總署 新設

建昌五衛學校考     五衛總志

[編輯]

建昌衛儒學 在發蒙寺左。地震搖傾,繼遷建建昌道署右。兵變,攤燬過半。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署建昌通判韓文璟捐資重修。

會川衛儒學 在治西北。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歷久傾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官紳士捐助重修。

鹽井衛儒學 在治南,後移治東。兵燹後傾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寧蕃衛儒學 在治西北。流寇拆燬,片瓦不存。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衛守備冀之璧,同紳衿捐資重

越嶲衛儒學 在治南,兵亂燬廢。

建昌五衛賦役考     五衛總志

[編輯]

五衛總

實在民戶共七千三百三十九戶,男婦共一萬四千六百七十八口。

實熟民屯本折秋田共四百五十頃九十二畝一分三釐五毫一絲四忽,見載糧一萬一千六十六石四斗六升九合一抄八撮四圭。應徵折色銀五百七十八兩九錢七分五釐二毫七絲三忽二微七纖四塵。本色京斗、米、豆共八千三十七石八斗一升一合一勺八抄七撮一粒三粟。

建昌衛

康熙六年清丈後本折屯秋田共二百七十五頃四十八畝二分五釐一毫三絲四忽。

實徵本色屯秋京斗糧米四千九百七十五石二斗七升四合五勺四抄三撮三圭二粒五粟。實徵折色銀三百八十八兩二錢二分八釐五絲九忽六微一纖。遇閏加徵銀四兩七錢九分一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七塵。

邛池魚課銀三十兩

會川衛

康熙六年清丈後屯秋田共五十三頃四十四畝九釐九毫四忽。

實徵本色屯秋京斗糧米一千一百六十石四斗三升三合八勺一抄七撮二圭六粒九粟。實徵折色銀二百四兩九錢九分一釐二毫一忽九微八纖。遇閏加徵一兩七錢七分九釐一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纖八塵。

鹽井衛

康熙六年清丈後,附城屯蕎糧旱地二頃八十七畝一分。每蕎一石,折徵米五斗。

實徵京斗米三十九石一斗四升九合九勺九抄九撮八圭九粒六粟。

瀘州屯中左所,屯田三十二頃一十六畝四分三釐六毫三絲。

實徵本色京斗糧米七百一石七斗六升七合九勺九抄九撮九圭九粟。遇閏加徵銀六錢七分八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纖四塵。

白鹽井鹽課,每年實徵銀三百六十九兩六錢。遇閏加徵銀三十三兩六錢

寧蕃衛

康熙六年清丈屯秋田共三十頃二十四畝七分六釐七毫一絲九忽五微。

實徵本色屯秋京斗糧米六百五十九石九斗五升四勺。遇閏加徵銀六錢七分八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纖四塵。

越嶲衛

康熙六年清丈後屯秋田共四十五頃二十一畝九釐六毫八絲八忽。

實徵本色屯秋京斗糧米七百一十三石八斗五升七合四勺二撮八圭一粒九粟。遇閏加徵銀二兩一錢八釐三毫三絲三忽三微三纖四塵。

建昌五衛風俗考     五衛總志

[編輯]

五衛總

建昌五衛,漢彝雜處。彝類百種,其風俗與漢迥別也。在漢俗厚民醇,重儒敬佛,敦習《詩》書,業農務本,布衣蔬食,不事聲容,惜邊地荒僻,未免鄙陋耳。若彝俗椎髻披髮,男女混處,近水依山,巖居板舍,披氈赤足,飲食蟲鼠,出帶刀弩,剛戾好殺,並不可以言風俗也。

僰人重儒敬佛,相見之禮,長跪不拜。所為多有《西蜀風》。

「金珠冨產,穀粟豐盈」 ,民足衣食,牛羊鹽馬氈布。

通商殖貨

男女摘鬚髡髮,佩刀喜𩰚。婦人裙不過胯,乘馬則併坐橫足。

酋長死,無子,則妻女繼之。

不識醫藥有疾惟用女巫號「大溪波。」 以雞骨占吉凶。酋長事無巨細皆決之。

建昌衛

善造堅甲利刃弩,置毒其末,沾血立死。

舊《志》:「彝有五種:摩些、白彝、西番、吐番。鹿、麂。生性剛悍。」

會川衛

民有三種

寧蕃衛

「氣候不齊」 ,刻木為信。

越嶲衛

《竹籬板舍,不事修飾》。

鹽井衛未載

建昌五衛祠廟考     五衛總志

[編輯]

建昌衛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厲壇 在治北

關帝廟 在治西南

城隍廟 :在治西門內。

旗纛廟 在治內

東嶽祠 在治東門內

文昌祠 在治南門外

會川衛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厲壇 在治北

關帝廟 在治西南

城隍廟 在治西北

旗纛廟 在治內

鹽井衛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厲壇 在治北

關帝廟 :在治北門內。

城隍廟 :在治東門內。

旗纛廟 在治內

東嶽廟 在治南門內

寧蕃衛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西

厲壇 在治北

關帝廟 在治北

城隍廟 在治東南

旗纛廟 在治東

越嶲衛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北

厲壇 在治北

關帝廟 :在治北門內。

城隍廟 :在治北門內。

旗纛廟 在治內

天王廟 在治北五里

文昌祠 在治東門內

寺觀附

[編輯]

建昌衛

光福寺 在治南,舊名《瀘山寺》。

景淨寺 在治西北

三清觀 在治南門內

隱溪庵 按《明一統志》「在治南十五里。」

靈應庵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南三十里」 ,二庵俱元建。

會川衛

勝功寺 在治北

西來寺 在治西

迎恩寺 在治北

東山寺 在治東

鹽井衛

華嚴寺 在治內

寧蕃衛

圓通寺 在治東北

東山寺 在治東

元真觀 在治東

崇真觀 在治內

越嶲衛

聖壽寺 在治南

報恩寺 在治北

圓通寺 在治西南

龍泉寺 在治海棠堡

魯班寺 在治河南站

瀘江寺 在治大渡河岸邊。

真武觀 在治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