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4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四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七卷目錄

 永寧宣撫司部彙考

  永寧宣撫司建置沿革考

  永寧宣撫司疆域考形勝附

  永寧宣撫司星野考

  永寧宣撫司山川考

  永寧宣撫司關梁考

  永寧宣撫司公署考

  永寧宣撫司學校考

  永寧宣撫司風俗考

  永寧宣撫司祠廟考寺觀附

  永寧宣撫司驛遞考

  永寧宣撫司兵制考

  永寧宣撫司物產考

  永寧宣撫司古蹟考陵墓附

 九姓長官司部彙考

  九姓長官司建置沿革考

  九姓長官司山川考

  九姓長官司學校考

  九姓長官司祠廟考寺觀附

 平茶洞長官司部彙考

  平茶洞長官司建置沿革考

  平茶洞長官司疆域考形勝附

  平茶洞長官司星野考

  平茶洞長官司山川考

  平茶洞長官司關梁考

  平茶洞長官司公署考

  平茶洞長官司賦役考

  平茶洞長官司風俗考

  平茶洞長官司祠廟考寺觀附

  平茶洞長官司物產考

 酉陽宣撫司部彙考

  酉陽宣撫司建置沿革考

  酉陽宣撫司疆域考形勝附

  酉陽宣撫司山川考

  酉陽宣撫司城池考

  酉陽宣撫司公署考

  酉陽宣撫司學校考

  酉陽宣撫司田賦考

  酉陽宣撫司風俗考

  酉陽宣撫司祠廟考寺觀附

  酉陽宣撫司物產考

  酉陽宣撫司古蹟考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七卷

永寧宣撫司部彙考

[編輯]

永寧宣撫司建置沿革考    總志

[編輯]

《禹貢》梁州之域。周、秦為蜀郡地。漢屬益州。晉置永寧縣,屬雲南郡。宋及周、隋因之。唐改置藺州。宋革州,為江安、合江二縣之境,後設永寧路,遷至馬口崖魚漕溪側。元因之,後改騰川縣,隸四川行省,尋改軍民宣撫司。明玉珍改設永寧鎮邊都元帥府,仍設宣撫司。明洪武中,改永寧長官司,割筠連入敘州,後仍陞宣撫司,隸四川布政司,屬川南。領長官司一,編戶七里。天啟初,土官奢寅叛,討平之,改土設同知一員,隸敘州。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永寧宣撫司疆域考      總志

[編輯]

東至播州宣慰司界三百五十里。

西至戎縣界二百里

南至芒部軍民府界四百里。

北至合江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西廣四百五十里,南北袤五百六十里。自司治至省城八百五十里,至

京師八千七百八十里

形勝附

[編輯]

環城皆山,疊翠如屏。紅崖鎮北,漁溪橫南,上通雲南,北連川廣,水陸交通,分界於此。

永寧宣撫司星野考    明一統志

[編輯]

天文井鬼分野

永寧宣撫司山川考      總志

[編輯]

土保山 在司城內。昔有夷人土保居此,因名。西珠山 在司城內西南。山形圓瑩如珠,故名。海漫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北,延袤八十餘里,如海水之汗漫。

青龍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南二里,形如青龍,俗因呼之。」

紅崖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東北一十里,山多赤石。」

木案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東南五十里,上有林木,下平如案。」

烏降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西北五十五里。疋絹山 按《明一統志》在城西北六十里,山頂瀑布飛流,宛若疋絹,因以名山。

雪山 按《明一統志》:「在赤水衛北二十里,高峻巉巖,幽陰莫測,方冬積雪,春盡始消。」

水東河 按《明一統志》:「源出落郎連山澗,流經司城南一十里,下流會江門峽。」

赤水河 按《明一統志》:源出芒部界水腦洞,流經司城東南一百四十里,下經赤水衛。

通江溪 按《明一統志》,「源出貴州界,流經九姓長官司南十五里,名落卜姑溪,下流會江門峽。」 靈湫泉 按「《明一統志》,在城西五十里,有山洞,深二丈許,泉水四時不竭,禱雨即應。」

天生池 按:《明一統志》:「在城西北六十里,四面山繞,水積於中,不假穿鑿,故名。」

金鵝池 按《明一統志》:「在長官司西南五十里,昔有天鵝,羽如黃金,遊內,至暮飛去,因名。」

永寧宣撫司關梁考      總志

[編輯]

魚浮關 在司城東三里。洪武四年建。

雪山關 :在司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按前圖所載,止有此關。

赤水河關 在司城東一百五十里。以上二關,隸赤水衛,舊有戍守。

永福橋 在長官司北一十五里。

上橋 在司城內東南隅。

下橋 在司城內西北隅。

通濟橋 :在司城東南二里。

永寧宣撫司公署考      總志

[編輯]

「整飭敘瀘道」 ,治 在城東北。

鎮守永寧總兵治 ,在城內。

鎮標左營中軍遊擊治 。鎮標右營遊擊治。永寧衛治      。永寧道治。

管糧廳治      ,川貴參將治。

大壩守備。治     《龍昌壩》守備。治永安驛       、江門驛。

大州驛       。摩泥驛。

普右所 俱未詳所在

永寧宣撫司學校考      總志

[編輯]

永寧司儒學 。初為宣撫司學。明萬曆中,改永寧衛學,屬黔中。

皇清巡道楊應魁申請巡撫張德地改屬敘永。按:明

《一統志》:「元至元間建。」

赤水衛學 按《明一統志》:「在衛治西北,正統五年建。」

永寧宣撫司風俗考      總志

[編輯]

「刻木為信。」 巢居箐寨,不事商賈,惟務農業,今則稍異近內郡矣。其民稱「淳」

習俗鄙陋性格野朴

永寧宣撫司祠廟考      總志

[編輯]

文昌祠 在治西

關王廟 按《明一統志》在城內之北。

五龍廟 按《明一統志》:「在城西門外小山上。二廟俱明洪武中建。」

寺觀附

[編輯]

萬壽寺 在治西

永福寺 按《明一統志》:「在治北三里,明洪武三十一年建。」

玉皇觀 在治東

梓潼觀 按《明一統志》:「在城西門外,明洪武十八年建。」

三清觀 按《明一統志》,「在東南二里,明洪武二十八年建。」

永寧宣撫司驛遞考     總志

[編輯]

永安驛 在司東

江門驛 去司二十里

大州驛 在司東南

永寧宣撫司兵制考      總志

[編輯]

鎮守永寧總兵一員 ,今改設副將。

「鎮標左營」 、管中軍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永寧宣撫司物產考    明一統志

[編輯]

茶     、梅     、柑

葛     思木    ,「苦竹。」

馬     猿

永寧宣撫司古蹟考      總志

[編輯]

舊藺州 ,在治東一百里,唐元和初置。

米利城 :在治北八十里。有田,繞米穀,無水旱憂。

舊永寧路 按《明一統志》:「在西北八十里漁漕溪岸,元路治此。」

陵墓附

[編輯]

仙婆墓 ,在烏降山下銅鼓溪岸。相傳:昔有阿婆滿道者,修道有功,能知吉凶事,卒葬於此。

九姓長官司部彙考

[編輯]

九姓長官司《建置沿革考    》《總志》:「唐蠻彝地。宋,蠻彝地。元立彝民羅黨九人為總把。至元初,改為九姓羅氏黨蠻彝長官司十戶。明改九姓長官司,屬永寧宣撫司。天啟間,土官奢寅叛,討平之,改屬瀘州編戶五里。」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九姓長官司山川考      總志

[編輯]

中和山 ,在司治,天將晴,朝霞先透;欲雨,則山嵐迷空。乃司學發源之主山。

古硐巖 上有聯珠三硐,景堪遊覽。

東巖天池 山巔天生一池,水澇不盈,旱乾不涸,故名。

龍女灣 隆冬魚躍,小民常獲鮮鱗。

九姓長官司學校考      總志

[編輯]

司儒學 在治西南。明洪武初,僉事何英建。

九姓長官司祠廟考      總志

[編輯]

祠廟未載

寺觀附

[編輯]

永福寺 在治北一里

三清觀 在治西

平茶洞長官司部彙考

[編輯]

平茶洞長官司《建置沿革考   》《總志》:「《禹貢》荊、梁二州之界。戰國楚為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三國吳為黔陽縣地。後周屬奉州。隋屬巴東郡。唐武德初,屬思州。天寶間,屬寧彝郡。五代時陷於番。宋政和間,得其地,置平茶洞。元初,改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隸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初,改平茶洞長官司,隸酉」 陽宣撫司。十七年,改隸四川布政使司,屬川南道。

皇清因之。

平茶洞長官司疆域考     總志

[編輯]

東至石耶洞長官司界,一十里。

西至貴州烏羅長官司界,二十里。

南至銅仁府界一百里

北至酉陽宣撫司界五十里。

自司治至省城一千三百五十里。《至》

京師八千六百六十里

東西廣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形勝附

[編輯]

以「酉陽」 為藩籬,石耶為襟帶,路通荊楚。

平茶洞長官司星野考     總志

[編輯]

天文軫分野

平茶洞長官司山川考     總志

[編輯]

岑仰山 在治西

團山 在治西,山勢團聳,特出眾山。

高秀山 在治北。屹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畫。

百歲山 :在治西二十里。高聳插天,冬有積雪幔頂,歲則豐稔。

諸葛洞 在治南。相傳武侯征九溪蠻獠,嘗宿洞中。設一床,懸粟一握以秣馬,後化為石床。石粟至今尚存。按《明一統志》:「石崖屹立,傍有石洞數丈。」

哨溪 :在治東南。發源百歲山,水流激石,有聲如哨。

滿溪 :在治西南十里,源出百歲山。

龍潭 :在治西兩傍。山崖陡峻,潭水深而莫測,有龍潛焉。

濟渴井 在治北。其水清甘,行者汲之以濟渴。龍泉 在治北石洞中,昔有龍出於此,水清瑩不竭。

平茶洞長官司關梁考     總志

[編輯]

迎恩橋 在治東北,跨小溪。

通蜀橋 在治南,跨小溪,路通於蜀,因名。

平茶洞長官司公署考     總志

[編輯]

平茶洞長官司治 明洪武間,楊再勝刱建司隸四川布政司。

平茶洞長官司賦役考     總志

[編輯]

糧銀一百兩

平茶洞長官司風俗考     總志

[編輯]

言語侏𠌯,性好捕獵。火炕焙榖,野麻緝布,巫禱治病,歌唱送殯。號曰南客,古為難治。按《明一統志》:「火炕焙榖,而給木浪槽之春;野麻緝布,而製花斑色之服。」

平茶洞長官司祠廟考   明一統志

[編輯]

祠廟未載

崇興寺 在司治東,正統十二年建。

平茶洞長官司物產考     總志

[編輯]

土降香   、黃蠟   花。斑竹。

斑竹    、楠木   、樟木 俱本司出。

酉陽宣撫司部彙考

[編輯]

酉陽宣撫司《建置沿革考    》《總志》本司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為楚地。秦昭王取之,屬黔中郡。漢以酉陽縣地置武陵郡,尋置牂牁郡。吳分置黔陽郡。隋以縣屬巴東郡。唐武德初,徙縣治婺川。貞觀初,改思州。天寶間,改寧彝郡。五代地陷於番。宋政和間,於婺川縣置思州,領縣三,酉陽隸焉,後陞為州。元因之。明玉珍僭據,以酉陽州為沿邊溪洞軍民宣慰使司明仍為酉陽州。洪武七年,「陞酉陽宣撫司,隸四川布政司,屬川東,領石耶洞長官司。」 永樂十六年,改隸重慶府。

皇清因之。

石耶洞長官司,建置沿革未載無考。

酉陽宣撫司疆域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東至保靖軍民宣慰使司界三百里。

西至彭水縣界二百里

南至平茶洞長官司界三百里。

北至大田軍民千戶所界四百里。

自司治至省城二千里。《至》

京師五千九百五十里

東西廣六百里,南北袤七百里。

石耶洞長官司,疆域未載,無考。

形勝附

[編輯]

本司

東接保靖,西抵彭涪,當思南之要衝,接荊湘之邊境。

石耶長官司

鎮蠻洞而帶五溪,連黔彭而接荊楚。

酉陽宣撫司山川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酉陽山 :在治西一百八十里。酉陽黔江以此為界。

火山 :在治東三十里。其山高聳,日射返照,其色如火。

唐店山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有唐姓者居此,因名。

龍山 在治東一里,山傍有龍家寨。

何家山 :在治南一百里。山多古木奇石,有土人何姓者居此。

三江山 在治東南九十里。源出酉陽山,與三小溪會合平茶南溪,東注辰州大江,因名。小酉山 在治北二里,西向高三里,荒山無路。

《志》
載龍標界即王昌齡謪處也

[編輯]

楠溪 在治西二百里,其溪清淺,傍有楠木。疊溪 在治前,源出邑梅洞,漫流東注辰州大江。

石耶洞長官司

隘山 :在司治北二里。前代於此把隘。

巴慣山 :在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為「巴慣。」

酉陽宣撫司城池考      府志

[編輯]

本司城池未載

石耶洞長官司城池 土城高八尺,周二里。倚山為門,四,東西、南北

酉陽宣撫司公署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酉陽司治 東向。明洪武初,冉如彪建。

經歷司 在司治東

公館 在司治東。明景泰初,冉廷輔建。

石耶洞長官司治 向東。明永樂初,長官司楊光勝建。

酉陽宣撫司學校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酉陽司儒學 在司治東。明永樂初,宣撫冉興邦建。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酉陽宣慰使冉永沛捐資重建。

石耶洞長官司,儒學。未載,無考。

酉陽宣撫司田賦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原額秋糧六百五十六石一斗三升。拋荒秋糧一百八十六石八斗三升。今

見在熟糧四百六十九石三斗,每斗折銀四分,見折徵糧銀一百八十七兩七錢二分。

石耶洞長官司

原額秋糧八十八石。內除養廉秋糧八石,拋荒秋糧五十八石五升。今

見在熟糧二十一石九斗五升。每斗折銀四分,見折徵糧銀八兩七錢八分。

酉陽宣撫司風俗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人分三種,犵獠冉家。南客暖則捕獵山林,寒則散處巖穴。借貸以刻木為契,講婚則累世為親。古號「難治,今被《華風》。」

石耶洞長官司

織《斑布》以為衣,佩長刀而捕獵。教化漸入,風俗漸易。

酉陽宣撫司祠廟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治南。

社稷壇 在治北

厲壇 在治東北

城隍廟 在治南

土地廟 在治南一里

寺觀附

[編輯]

觀音寺 去治里許

崇聖寺 在治東

文昌宮 在治左

石耶洞長官司祠廟未載,無考。

酉陽宣撫司物產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花斑布    。降香    蠟。

石耶洞長官司

野豬

酉陽宣撫司古蹟考      總志

[編輯]

本司

蠻洞舊司 在司治東南二百五十里。昔有通達等處五路蠻洞長官司,今通達寨即故址。鬍子崖 在司治北一百里,巖下,路通司治,行者過之,如渴欲飲,四顧無水,高聲呼曰:「婆婆,齎水來吃。」 初呼一聲,巖下水滴一點,再呼滴數點,至呼三五聲,其水如壺中傾下注於巖下之石盤中,量定數人,飲足即止。至今如常。

去思堂 在司治門外。太守陳立有惠愛於民,去後,民思之,因建此堂。

巴江亭 舊《志》云:「在邛水縣界。太守陳立建,以望巴江之景。」

石耶洞長官司

蜜羅那巖 在司治南一里。巖石陡峻,中有洞空闊,常有泉流其中。世傳:昔有道人修煉於此,作石餅餌獻之。好事者至巖內,則見熱麵持出巖外,乃石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