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4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四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九卷目錄
江南總部彙考一
江南建置沿革考
江南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江南星野考
江南封建考
江南戶口考
江南田賦考〈屯丁附 鹽法附〉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九卷
江南總部彙考一
[編輯]江南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江南疆土,括江、淮南北。淮以南古東南荒服。《禹貢》揚州之域,淮北域於徐、豫,周為宋、魯、吳、楚、徐、舒、沈、皖、郯、鄫、廬、蓼、六、巢、桐、蕭、焦、霍、莒、宿、舒、庸、舒、鳩、鍾離、鍾吾、州來、偪陽諸國地,而春秋吳為大,後屬越。戰國屬楚。秦罷侯置守,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在揚者為鄣、九江、會稽,在徐者為瑯琊、郯、泗水、薛郡,在豫者為碭郡、潁川。漢懲秦弊,復建諸侯。初封韓信為楚王,信誅,分其地為二:彭城、東海、薛郡屬楚王交;下邳、會稽、臨淮屬荊王賈,後屬吳王濞。濞敗,國除,更為江都國英布為淮南王。布誅,而九江、廬江地屬淮南王長。其後率國除,為郡縣。武帝時,置十三部刺史,不常所治,而江南郡邑屬揚、徐、豫三部。東漢分會稽為吳郡,更潁川為汝南,置彭城、沛,下邳為國,廣陵為郡。三國屬吳,盱、泗、潁、亳、彭城皆屬魏。晉以廣陵、丹陽、宣城、新安、毘陵、吳郡、廬江屬揚,彭城、下邳、東海、臨淮、瑯琊屬徐。其後以淮南為徐州,而淮陰、海陽隸焉。劉宋《揚州》屬郡五:丹陽、吳郡、淮南、宣城、新安。南徐州「屬郡八:南、東海、南瑯琊、晉陵、義興、南蘭陵、臨淮、淮陵、南彭城。徐州屬郡七沛郡、下邳、東海、淮陽、濟陰、北濟陰、鍾離。南兗州屬郡六廣陵、海陵、山陽、南沛、北淮北下邳。南豫州屬郡六歷陽、南譙、廬江、南汝陰。南梁晉熙豫州屬郡一梁郡。南齊增設州四,冀、豫、北兗。北徐增設郡四臨江、盱眙、沛北東海。梁陳因之。」 北魏元嘉以後,夾淮立徐、揚、北揚海合、淮諸州,皆兵爭置鎮,廢置靡常,地號紛更,不可勝紀。隋受宇文之禪,先有江北屬徐、豫、揚者郡十二,曰彭城、瑯琊、東海、下邳,曰汝陰;譙曰江都、鍾離、淮南、廬江、同安、歷陽。迄平陳,而丹陽五郡盡入版圖,既而改郡為州,所稱蘇、常、揚、廬、壽、潁、亳,及今因之。其蔣、宣、熙、歙,暫稱即易,大業旋復稱郡。唐分天下為十道,江南道二,昇、蘇、常、潤為東,宣、歙、池為西;揚、楚、滁、和、壽、廬、舒為淮南;宋、亳、泗、濠、宿、海為河南。唐末藩鎮分立節度使。五代江左統於南唐,江北併於周,偏據可不詳。宋制,府、州、軍雜置,江寧、寧國、太平、歙、池、廣德,江南東路領之;平江、常州、嘉興、鎮江,兩浙西路領之;淮南東路州十,曰揚、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軍五:曰高郵、安東、招信、淮安、清河。淮南西路,府二,曰壽春、安慶,州三曰廬、和、濠,軍二,曰六安、無為。惟徐州本隸山東西路,為武寧軍,為碭郡。南渡後,邳州屬縣四,海州屬縣六,及壽、潁、亳、宿、泗五州,並入於金。金以壽、潁等屬南京路,餘皆隸山東。元以行中書省分轄諸道江浙行省。內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屬路四,集慶、太平、池州、廣德。江東建康道屬路二,寧國、徽州。江南浙西道,屬路三,平江、常州。鎮江府一,松江州一,江陰。河南江北行省內,江北淮東道,屬路二,揚州、淮安、滁屬揚州府一,高郵。淮西江北道屬路三,廬州、安豐、安慶、和,屬廬。其潁州及二縣隸汝寧府者,宿、亳二州及二縣,邳州並三縣與徐州同隸歸德府者,統轄於河南、江北道。」 明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隨以金陵為京師,改知府為應天府尹。凡所領安慶、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十三府,滁、和、廣德、徐四州直隸焉。以原附歸德、汝寧之四州九縣,分隸鳳陽、淮安,並徐州,亦從河南來屬。永樂北遷,南稱陪京府及直隸州,訖無增省。弘治中,增置屬州一,太倉。後增縣四,高淳,青浦、靖江、霍丘。又設京外衛共八十二。
皇清順治二年,平定江南,改京置省,以應天為「江寧。」
府,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使,皆駐省城。暨十八年,分右布政使駐蘇州。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五府。康熙三年,以江省刑名務繁,
詔設安徽按察使於安慶,領安慶、徽州、寧國、太平池。
州、廬州、鳳陽七府及滁、和、廣德三州,而江寧按察使領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七府及徐州,駐省城如故。五年以淮安、揚州二府
及徐州歸併右藩,於是藩臬所領郡邑,分屬如一。六年,更左右布政使為江蘇安徽布政司,停左右使之名。其分置守巡各道,裁復不一。二十一年,定為江鎮常道,淮揚道,廬鳳道,淮徐道,而以蘇、松併於蘇、常糧道,池、太併於安徽糧道。又置江南都使司,領江淮、興武、蘇州、太倉、鎮海、金山、鎮江、淮安、大河、揚州、儀真、徐州、新安、宣州、建陽、安慶、廬州、鳳陽、鳳陽、右鳳陽中,長淮、宿州、泗州、滁州二十四衛,東海守禦一所,治江寧府。州仍舊,裁併五十八衛入州縣,並裁守禦所一,以海門縣瀕海坍沒降為鄉,松江府增置婁縣二。布政司。共領府十四,直隸州四,屬州十三,縣共九十六。
江南疆域考 通志
[編輯]江南疆域圖
東至揚州府,海門縣,大海五百五十里。
西至河南固始縣界八百五十里。
南至江西浮梁縣界八百五十里。
北至山東嶧縣界,九百五十里。
東西廣一千四百里,南北袤一千八百里。省城,江寧府東南五百八十里為蘇州府,東南八百里為「松江府。」
東三百六十里為「常州府。」
東一百八十里為鎮江府。
東北五百里為淮安府
東北二百里為「揚州府。」
北七百四十里為「徐州。」
西南五百四十里為「安慶府。」
西南五百九十里為「徽州府。」
南三百二十里為「寧國府。」
西南四百七十里為「池州府。」
南一百七十里為「寧國府。」
西北五百里為「廬州府。」
西北五百五十里為「鳳陽府。」
西北一百二十里為「和州。」
北一百二十里為「滁州。」
南五百里為「廣德州。」
形勝附
[編輯]《諸葛亮》曰:「龍蟠虎踞。」
《吳都賦》:「指衡嶽以鎮野,目龍川而帶坰。」
陶弘景曰:「連峰入海,重障切雲。」
《舊地輿志》:「外連江淮,內控湖海。」
《舊志》:鍾山石城之形勝,長江秦淮之天險。
江南星野考 通志
[編輯]分野
《史記天官書註》:「南斗、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丑,鬥牛為吳之分野也。」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奎婁胃徐州
《後漢書郡國志註》,《帝王世紀》曰:「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 《晉書天文志》:「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於辰在卯,宋之分野,屬豫州。」
「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 ,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 ,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徐州。
潁川入房一度
沛郡入房四度
《九江,入斗》一度;〈按:秦漢時,江寧揚州、安慶廬州俱為「九江郡。」 〉廬江,入斗六度
;丹陽,《入斗》十六度。
《會稽》《入牛》一度。〈按秦漢時,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俱為會稽郡。〉臨淮,入牛四度
;廣陵入牛八度
泗水入女一度
六安入女六度
琅邪入奎六度;〈按:秦、漢時,淮安為「琅邪郡。」 〉《唐書天文志》:「奎、婁,降婁也。初,奎二度,餘千二百一十七,秒十七少,中婁一度,終胃三度。自蛇丘、肥城南屆鉅野,東達梁文,循岱嶽眾山之陽,以負東海,又濱泗水。經《方輿》沛、留、彭城,東至於呂梁,乃東南抵淮,並淮水而東,盡徐夷之地,得漢東平、魯國、琅邪、東海、泗水、城陽、古魯、薛、邾、莒、小邾、徐、郯、鄫、鄅、邳、邽、任、宿、須句、顓臾、牟,遂鑄夷、介、根牟及大庭氏之國。」奎為大澤,在陬訾下流,當鉅野之東陽,至於淮、泗。婁、胃之壚,東北負山。蓋中國膏腴地,百穀之阜也。胃得馬牧之氣,與冀北之土同占。
南斗,牽牛,星紀也。初,南斗九度,餘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自廬江、九江負淮水,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西濱彭蠡,南涉越門,訖蒼梧,南逾嶺表,自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也。古吳、越、群、舒、廬、桐、六、蓼及東南百越之國。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
《舊志考之漢晉諸志》大率隸星紀者十之九隸
[編輯]大火及降婁者十之一,而星紀中屬斗者又七八,屬牛者僅二三。雖其言小有參錯,要不越本次之內也。至於淮南北之分入大火、降婁,今昔
《史書郡志》並同而近乃有以淮鳳屬之危度則
[編輯]涉元枵鳳陽、潁川屬之亢度,又入壽星,或以為本之青田,而《清類分野書》固無是說也。其為無徵之言,蓋可知矣。今以《唐史》為斷,而證之畿豫諸志,庶存舊聞,以歸畫一。其歷代分次度數不齊,蓋以恆星歲差,而古今曆法亦各有不同之故。
江南封建考 通志
[編輯]漢
楚元王 交,字遊,高祖同父弟。好讀書,多才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浮丘伯與蕭、曹等俱從攻戰。封文信君。漢六年,既廢楚王,韓信分其地,立交為楚王,王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至宣帝時,國除。
荊王 賈,高祖從父弟。為將有功。六年,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賈為王。後為英布所殺,國除。今寧國府廣德州諸郡皆是。
陸梁侯 須無,高帝五年封。三傳至孫冉,坐《酎金》,國除,地在江南。
南北朝
「齊王 」 蕭道成,宋時歷位相國。以南徐州之蘭陵、晉陵、義興等十郡封齊公,進封齊王,後為帝。梁王 蕭衍始事齊,中興二年,加揚州牧,以南徐州之義興等十郡封梁公,尋爵為王。又以十郡益所封國,晉陵等處在焉,後為帝。
陳
陳王 陳霸先,始事梁,太平元年,封義興郡公,賜印策。二年,進相國,以南徐州之義興等十郡封陳公。尋進爵為陳王,又以十郡益所封國,後為帝。
江南戶口考 通志
[編輯]江南總數
原額人丁四百一十三萬三千一百六十四丁八分五釐。內除編審開除故絕逃亡人丁外,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三百六十四萬三千三百八十五丁一分一釐。又淮安府、邳州異戶四百四十七丁。又於順治十六年鳳陽府屬歸併潁川、潁上二衛所原額人丁一千三百六十二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三百七十四萬三千八百九十八丁九分七釐五絲。
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三百七十八萬五千四百三十九丁七分二釐五絲。續除淮安、揚州二府屬故流淹溺逃亡人丁外,
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 三百八十一萬八千二百三十四丁二分二釐五絲。
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三百九十萬三千八百七十一丁二分二釐五絲。
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三百九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八丁九分五絲。內除優免人丁四萬三千一百三十七丁一分,實在當差並不免人丁共三百八十九萬九千八百一十一丁八分五絲。又徽州府婺源縣有江西樂平、德興二縣寄莊人丁八十七丁,又滁州全椒縣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共該丁徭銀四十五萬四千八百三十八兩二錢五分九釐零,鹽鈔銀四十九兩八錢八分五釐零。
額外歸併省外衛所,原額軍丁一十七萬四千二百二十四丁,又清出新增軍丁二千五百八十四丁,內除駕運、領佃納糧不納丁銀,並逃亡、故絕、奉減等丁九萬四千一百八十二丁五分,二十二年實在軍丁八萬二千六百二十五丁五分,共該《丁徭》銀二萬六千八百五十二兩七錢七分五釐。
《通共》實在當差人丁、寄莊人丁及歸併省外衛所軍丁三百九十八萬二千五百二十四丁,三分五絲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江蘇布政使司,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七府,徐州一州。
原額人丁二百六十四萬六千三百一十二丁八分五釐。內除逃亡人丁二十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丁,於順治十一、十二十四年審增招徠人丁六萬七千一百三十六丁五分。
順治十四年,實在人丁二百四十九萬三千六百六十三丁三分五釐;於順治十五、十八年審,增人丁二萬三千四百七十七丁。又康熙元年審,增清出人丁三萬七千四百一丁一分一釐五絲。又淮安府邳州集鎮異戶四百四十七丁;康熙元年,實在人丁二百五十五萬四千九百八十八丁四分六釐五絲;於康熙三、四、五年審,增清出人丁九千九百一十六丁。
六年實在人丁二百五十六萬四千九百四丁四分六釐五絲。內除淮屬安東縣、海州故流淹溺、揚屬海門縣逃亡、蘇屬長洲縣審減,共人丁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丁外,於九年江屬上元中衛改入上元縣當差。十一年各屬審增共人丁三萬六千四百六十七丁七分五釐。
十一年,實在人丁二百五十七萬五千八十三丁二分一釐五絲。於十四、十五、十六年審,增人丁五萬八千五百六十四丁。
十六年,實在人丁二百六十三萬三千六百四十七丁二分一釐五絲。於二十年除蘇屬長洲縣審減人丁二千七百三十七丁,各府州屬審增人丁二萬二千八十一丁三分八釐。
二十二年,實在人丁二百六十五萬二千九百九十一丁五分九釐五絲。內除優免本身人丁二萬一千七百六丁一分,實在當差並不免人丁共二百六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五丁四分九釐五絲,共該丁徭連閏銀二十五萬六千四十六兩七分一釐零。
額外歸併省外衛所,原額軍丁八萬一千二百九十八丁,又清出軍丁二千三百八十五丁。內:
除逃亡故絕軍丁,並奉文減丁共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五丁,又除領田納糧並改入縣額當差及裁汰城操、備倭、領駕漕船等項,原無編派丁銀,共丁二萬八千一百一十五丁,於二十年審缺軍丁二百四丁,審增軍丁五丁。
二十二年,實在軍丁四萬三千四百八十四丁,共該銀一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兩三錢八分二釐五毫。
以上實在當差並不免人丁,及歸併省外衛所軍丁共二百六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九丁四分九釐五絲。
安徽布政使司,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滁、和、廣德三州。
原額人丁一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二丁。內除《編審》開除故絕逃亡人丁外,
順治十四年審增實在人丁一百一十四萬九千七百二十一丁七分六釐。又於十六年鳳陽府屬歸併潁川、潁上二衛所原額人丁一千三百六十二丁。
康熙元年審增實在人丁一百一十八萬八千九百一十丁五分一釐。
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一百二十二萬五百三十五丁二分六釐。
十一年,審增實在人丁一百二十四萬三千一百五十一丁一釐。
十六年,審增實在人丁一百二十七萬二百二十四丁一釐。
二十二年審,增實在人丁一百二十八萬九千九百五十七丁三分一釐。內除優免人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一丁,實在當差人丁一百二十六萬八千五百二十六丁三分一釐。又徽州府婺源縣有江西樂平、德興二縣寄莊人丁八十七丁,又滁州全椒縣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共該丁徭銀一十九萬八千七百九十二兩一錢八分七釐零。《鹽鈔》該銀四十九兩八錢八分五釐零。
額外歸併省外衛原額黃快竄並上中下三則官舍閒丁共九萬二千九百二十六丁,又新增人丁一百九十四丁,內除駕運屯丁領佃納糧不納丁銀並故絕逃亡各丁共五萬三千九百七十八丁五分。
實在屯丁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一丁五分,共該銀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三兩三錢九分二釐五毫。
以上實在當差人丁、寄莊人丁及歸併省外衛屯丁共一百三十萬七千七百五十四丁八分一釐,鹽鈔六千六百七十八口。
江南田賦考 通志
[編輯]江南總數
原額田地、山塘、蕩、漊塹塗埄墩、灘塌雜產並馬田、雲霧、荒山共一百一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頃四十五畝七釐九絲五忽二微二纖六沙。又草山三千二十里七毫,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內除減去水占並久不起科徵山河、沉湖、挑堤、公占義塚及挖廢等項田、塘地、灘溝七千九百九十七頃九十畝一分五釐七毫六絲。又坍海、坍江荒蕪田地,除開墾外,實共一十八萬七千八百一十四頃五十二畝七分五釐九毫六忽。又除荒草山一千二百九十里六分二釐一毫七絲。又松江府滁州折實去田山、塘蕩、漊一千三百七十五頃五十六畝八分五釐九毫九絲一忽。額外陞科並城壕地折實,共田地四頃七十一畝二分八釐五毫八絲
順治十四年,實在田地等項九十六萬一百五十頃一十六畝五分八釐一絲八忽二微二纖六沙,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三分八釐五毫三絲,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於順治十六年鳳陽府屬歸併潁川、潁上二衛所原額屯田八千二百三十三頃五十七畝五分,內,除民衛續拋荒田地一萬七千一百四十五頃二十一畝八分四釐一毫六絲二忽,又節年奉豁坍江、坍海、遷沙、缺額、版荒、堤占、丈減、棄廢、積荒等項田地九千七百九十
四頃一十畝二分三釐九毫九絲二忽一纖八沙八塵六埃。又和州屬折實去田地山塘一千六百二頃九十九畝五分六釐二毫四絲九忽五微八纖四沙四塵五埃一渺八漠。於順治十六年起,至康熙十七年,共陞科額內,墾荒田地六萬五千五百四十九頃九十二畝二分一釐二毫六絲八忽一微九纖。又清出草山八百六十三里七分二釐一毫,又節年陞增、丈增,清出溢額,並蘆洲歸入民田地山塘蕩塗、灘塌溝埂共一萬四百六十四頃七十五畝六分六毫五絲八忽三微二纖八沙。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並陞丈、增清出等項田地,共一百一萬五千八百五十六頃一十畝二分五釐五毫四絲一忽一微四纖六塵八埃八渺二漠。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六毫三絲。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內於康熙二十年奉豁坍荒挑廢並堤占水沉新荒田地二千二百九十六頃六十二畝四分一釐七毫一忽。又,廬州、鳳陽二府屬,折實去田地、山塘二萬六千三百一十一頃一十八畝八分四釐五毫六絲七忽八微四纖一沙三塵三埃三渺七漠。於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二年陞科,額內,墾荒復沙、棄廢復業田地、蘆岸、泥灘共二千一百二十頃九十七畝七分九釐二毫一絲二忽二微。又節年額外丈增清出墾荒新漲蘆洲、歸漕等項田地一千九十二頃九十二畝二分六釐一毫三絲一忽四微四纖一塵七埃三渺七漠。又鳳陽府清出溢額積荒田地五百六十八頃七十七畝四分八釐二毫五絲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並額外丈增等項田地,共九十九萬四百六十二頃一十九畝四釐六毫一絲五忽九微三纖九沙五塵二埃八渺二漠。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六毫三絲。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共該折色起存連閏並雲霧荒山租鈔銀五百七萬七千六百八十兩九錢三釐四毫二絲三忽一微六纖九沙九塵五埃五渺二漠五逡七巡。又不在丁田派徵魚課羨餘廠租抵解正項銀二千九十四兩九錢一分八釐六毫八絲。本色米二百八十五萬七千一百一十石一斗四升九合五勺八抄四撮六圭三粒二穎五黍九稷九糠七秕五粞麥七萬五千二十七石六斗九升七合二勺二抄七撮三圭四粟九顆三穎四黍六稷八糠;豆二萬八千四百一十九石三斗六合四勺五抄八撮二粟五顆八粒五黍六稷。
「外,不在丁田。征解草場租、匠班商稅、魚課、門攤、義米、折役田租、蘆灘絲綿麻布、民山茶引租錢鈔,城壕牧象、草場鰣鮓、門面江夫河篷租、更名丁田」 並船桅商稅等鈔,龍江裏外河泊所等項,共銀八萬八千三百六十九兩一錢七分六釐八毫二絲二忽八微五沙一塵二埃五渺一漠一逡一巡。安寧等屬,遇閏加銀三百八十三兩一錢六分三釐七毫五絲五忽八微二纖二沙六塵一埃五渺八漠。又錢三萬三千六百七十五文五分;和州遇閏加錢七百五十八文一分;米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八抄九撮一圭三顆八粒一穎,三黍七稷麥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一勺四抄八撮五圭二粟二顆六粒六穎、四黍二稷
額外歸併省外衛所原額屯田地四萬二千七十一頃三十八畝七分六毫三絲七微六纖二沙七塵四埃五渺四漠二溟九茫。內有積荒奉蠲圈田、坍江,除開墾外,仍存積荒、坍江圈田地共五千三百四十三頃一十四畝一分八釐五毫七絲八忽五微五纖二沙八埃七渺四漠六溟。又,和州改併及節年丈增清出田地六千三百九十頃二十八畝三分二釐六毫四絲二忽七微二纖一沙六塵五埃二漠。內除揚州府寶應縣併高郵衛低淤水田折去田一十二頃五十二畝八分七釐五毫二絲九忽二微九纖三沙六塵六渺三漠。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並丈增清出田地四萬三千一百五頃九十九畝九分七釐一毫六絲五忽六微三纖八沙七塵一渺八漠六溟九茫。
共該折色銀七萬八千八十五兩八錢四分六釐「八毫四絲四忽三微四纖八沙二塵九埃四渺四漠一逡八巡。」 折色豆二千五百九十六石
八斗二升九合八勺四抄四圭六粟。每石折銀七錢,共該豆折銀一千八百一十七兩七錢八分八毫八絲八忽三微二纖二沙。本色米一十四萬三千三百二石三斗七升五合一勺五抄三撮六圭八粟六顆三粒九穎二黍一稷五糠五秕麥四千四百六十六石八斗六升八合八勺六抄八撮五圭二粟五顆一粒六穎三稷五糠五秕豆五十六石二斗九升
外不在丁田徵解房地、集租、火藥、楞木等銀二千六百四十四兩一錢九分七釐八毫二絲八忽五微四纖三沙五塵。制錢十千文。
江蘇布政使司,轄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七府,徐州一州。
原額「田地、山塘、蕩、漊、塹塗、埄墩、灘塌雜產」 共七十一萬九千八百三十六頃六十七畝二分六釐五毫五絲五忽五微九纖,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內除明季減去水占並久不起科徵山河、沉湖、挑堤、公占義塚等地七千六百四十四頃九畝二分四釐七毫六絲,又於順治八年、十年、十三、十四年,除坍海、坍江無主荒地六萬九千五百三頃九十四畝九分九釐。又松江府屬折實去田山蕩漊一千九十七頃一十一畝七分一毫七絲。於順治十四年陞出並城壕地折實田三頃九十九畝九分四釐九毫八絲。
順治十四年,實在田地等項六十四萬一千五百九十五頃五十一畝二分七釐六毫五忽五微九纖,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內於順治十六年起,至康熙十三年,奉豁坍江、坍海、遷沙、缺額、版荒、堤占、丈減、棄廢、積荒等項田地九千七百九十四頃一十畝二分三釐九毫九絲二忽一纖八沙八塵六渺;於順治十六年起,至康熙十七年,共陞科額內,墾荒田地二萬三千三百八十一頃九十九畝六釐四毫四絲六忽五微四纖八沙。又於順治十六年起,至康熙十七年,陞增丈增清出,並蘆洲歸入民田地、山塘、蕩塗、灘塌溝埂共一萬一百五十九頃三十一畝一分三釐一毫八絲六忽九微七纖。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並陞丈、增清出及歸併海門鄉」 等項田地六十六萬五千三百四十二頃七十一畝二分三釐二毫四絲七忽八纖九沙一塵四渺,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內於康熙二十年奉豁坍荒挑廢田地二千二百九十三頃五十七畝五分六釐三毫一忽;於康熙十八、十九、二十年、二十二年陞科墾荒、復沙、廢棄、復業等項田地、蘆岸泥灘共八百六十一頃一十八畝八分一釐五毫六絲一忽。又於康熙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年額外丈增清出,墾荒、新漲並蘆洲歸漕共田地九百九十六頃四十二畝二分八釐九毫八絲八忽二微。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田地等項共六十六萬四千九百六頃七十四畝七分七釐四毫九絲五忽二微八纖九沙一塵四渺,屋基一百六十二間半。
共該折色起存連閏銀三百六十九萬六千一百二十五兩八錢二分四釐七毫四絲八忽二微二纖一沙二塵五埃一渺六漠五逡七巡。本色米二百四十五萬二十九石九斗七升九抄五撮六圭四粟三顆四粒三黍四稷二禾九糠七秕五粞麥六萬四千一石三斗七升四合五勺四抄八撮一圭六粟四粒三黍三稷三禾八糠、豆五千一百八十三石三斗一升二合四勺二抄三撮八粟三顆六粒三黍三稷
外,不在丁田。徵解草場租、匠班商稅、漁課、門攤義米、折役田租、蘆灘絲綿麻布,民山茶引租錢鈔,並船桅商稅等鈔,龍江裏外河泊所等項,連閏銀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七兩一錢七分四釐六毫二絲二忽一微四纖八沙三塵五埃三渺七漠一逡一巡。又租錢二萬一千六百文,額外歸併省外衛原額田地一萬四千四百一十一頃一十四畝一分一釐四毫九絲七忽七微二纎五沙六塵一渺一漠二溟九茫。內有積荒奉蠲圈田坍江,除開墾外,仍存積荒、坍江圈田地八百一十一頃四十四畝九分四釐三毫三絲三忽五微九沙七埃二渺五漠六溟。又增入和州改併,及各年丈增清出田地九百三頃四十二畝七分二釐三毫八絲七忽八微七纖六沙四塵。內除揚州府寶應縣併高郵衛低淤水田折去田一十二頃五十二畝八分七釐五毫二絲九忽二微九纎三沙六塵六埃三漠。康熙二十二年,實在田地一萬四千四百九十頃五十九畝二釐二絲二忽七微九纖九沙三
塵,三埃二渺,一漠六溟,九茫。
共該折色銀二萬四千一百七兩五錢六釐五毫九絲「四忽八微二纖九沙七塵四埃三渺四漠九逡二巡。」 本色米五萬六千五十六石六斗三升五合六勺三抄一撮九圭一粟二顆九粒九黍二稷六禾麥五百二十一石六斗九升三合二勺。豆五十六石二斗九升。
外,不在丁田,徵解房地租等項銀二千一百二兩九錢四分七釐四毫三絲二忽六微六纖。安徽布政使司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滁、和、廣德三州。
原額田地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九頃七十三畝九分五毫三絲九忽六微三纖六沙。又池州府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畝九分。廬州府草山三千二十里七毫。滁州馬田一百七十一頃,畝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內除挖廢坍江田塘地灘溝三百五十三頃八十畝九分一釐。又除荒蕪田地一十三萬二千二百七十頃七十四畝三釐八毫四絲二忽。荒草山一千二百九十里六分二釐一毫七絲。又節年開墾陞科田一萬三千九百六十頃一十六畝二分六釐九毫三絲六忽。仍有荒田一十一萬八千三百一十頃五十七畝七分六釐九毫六忽。又滁州額外陞科田七十一畝三分三釐六毫。又查滁州山塘折實成田,計折去田二百七十八頃四十五畝一分五釐八毫二絲
順治十四年,實在成熟田三十一萬八千三百六十七頃六十一畝四分四毫一絲三忽六微三纖六沙,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畝九分,草山一千七百二十九里三分八釐五毫三絲,馬田一百七十一頃畝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又於順治十六年,鳳陽府歸併潁川、潁上二衛所原額屯田八千二百三十三頃五十七畝五分。內除民衛續拋荒田地一萬七千一百四十五頃二十一畝八分四釐一毫六絲二忽,又節年開墾陞科田四萬二千一百六十七頃九十三畝一分四釐八毫二絲一忽六微四纖二沙。仍有荒田九萬三千二百八十七頃八十六畝四分六釐二毫四絲六忽三微五纖八沙。又清出草山八百六十三里七分二釐一毫,仍有荒草山四百二十六里九分七絲。又節年清出溢額陞科田三百五頃四十四畝四分七釐四毫七絲一忽三微五纖八沙。又和州屬田地山塘折實成田,計折去田一千六百二頃九十九畝五分六釐二毫四絲九忽五微八纖四沙四塵五埃一渺八漠。
康熙十七年,實在成熟田三十五萬三百二十六頃三十五畝一分二釐二毫九絲四忽五纖一沙五塵四埃八渺二漠。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畝九分。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六毫三絲。馬田一百七十一頃畝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又節年開墾陞科田一千二百五十九頃七十八畝九分七釐六毫五絲一忽二微。仍有荒田九萬二千二十八頃七畝四分八釐五毫九絲五忽一微五纖八沙。又開墾併清出溢額田地九十六頃四十九畝九分七釐一毫四絲三忽二微四纖一塵七埃三渺七漠。又鳳陽府清出溢額積荒田地五百六十八頃七十畝四分八釐二毫五絲。又除堤占水沉新荒田地三頃四畝八分五釐四毫。又廬、鳳二屬田地山塘折實成田,計折去田二萬六千三百一十一頃一十八畝八分四釐五毫六絲七忽八微四纖一沙三塵三埃三渺七漠。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並溢額折實田地三十二萬五千三百六十八頃四十畝三分七釐一毫二絲六微五纖三塵八埃八渺二漠。雲霧荒山一十六頃三畝九分;草山二千五百九十三里一分六毫三絲。馬田一百七十一頃畝桑絲一千六百六十三兩六錢。
共該折色起存銀一百三十八萬一千五百五十四兩二錢八分三釐三毫四絲四忽九微五纖七沙七塵三渺六漠。雲霧荒山租鈔銀七錢九分五釐三毫三絲,又不在丁田派徵魚課羨餘廠租抵解正項銀二千九十四兩九錢一分八釐六毫八絲;米四十萬七千八十石二斗四合四勺八抄八撮九圭五粟九顆五粒九穎一黍七稷;麥一萬一千二十六石三斗二升二合六勺七抄九撮一圭八粟五顆一黍三稷;豆二萬三千二百三十五石九斗九升四合三抄四撮九圭四粟二顆一粒七穎二黍六稷。
外,不在丁田、徵解、商稅、魚課、城壕、牧象、草場門。
「攤稅,協濟昌平州黃白麻、翎毛、野味、天鵝、魚線膠鰣鮓、門面、江夫、河篷租更名丁田」 、太僕寺牛犢、熟鐵、生銅、匠班等項,共銀三萬二千四百四十二兩二釐二毫一忽六微五纖六沙七塵七埃一渺四漠。遇閏加銀三百八十三兩一錢六分三釐七毫五絲五忽八微二纖二沙六塵一埃五渺八漠。麥二十五石六斗四升四合一勺四抄八撮五圭二粟二顆六粒六穎四黍二稷;米一千四百五十六石一斗七升九合四勺八抄九撮一圭三顆八粒一穎三黍七稷。《廣惠》庫:銅錢一萬二千七十五文五分,遇閏加錢七百五十八文一分。
額外,歸併省外衛原額並丈增屯田共二萬七千六百六十頃二十四畝五分九釐一毫三絲三忽三纖七沙一塵三埃四渺四漠。內有積荒田地,除節年開墾陞科抵補並清出溢額田地外,仍有荒田四千五百三十一頃六十九畝二分四釐二毫四絲五忽四纖三沙一埃四渺九漠。又節年開墾並清出溢額陞科田五千四百八十六頃八十五畝六分二毫五絲四忽八微四纖五沙二塵五埃二漠。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成熟並清出溢額屯田共二萬八千六百一十五頃四十畝九分五釐一毫四絲二忽八微三纖九沙三塵六埃九渺七漠。
共該額徵銀五萬三千九百七十八兩三錢四分二毫四絲八忽五微一纖八沙五塵五埃九漠二逡六巡。米八萬七千二百四十五石七斗三升九合五勺二抄一撮七圭七粟三顆三粒九穎九黍五稷五糠五秕;麥三千九百四十五石一斗七升五合六勺六抄八撮五圭二粟五顆一粒六穎三稷五糠五秕。《折色豆二千五百九十六石八斗二升九合八勺四抄四圭六粟。每石折銀七錢,共該銀一千八百一十七兩七錢八分八毫八絲八忽三微二纖二沙。
外不在丁田徵解集租火藥、楞木等銀五百四十一兩二錢五分三毫九絲五忽八微八纖三沙五塵。制錢十千文。
屯丁附
[編輯]江南都使司
原額屯丁五萬八千二百三十六丁半,內除遠年逃亡、故絕、審缺屯丁一萬七千三百四十九丁,奉文清出空閒官舍並領佃及各年審增屯丁八千六百二十三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四萬九千五百一十丁半。內除「領佃領運」 等項屯丁三萬九千三百八十八丁半例不徵丁銀外,實該屯丁一萬一百二十二丁,共該銀二千七百三十七兩九錢六分。
又原六安、鳳陽左、前、後、懷遠、壽州、武平、洪塘、高邳、鹽興、泰通、松江各衛所原額屯丁二萬一千四百九十七丁半。內除逃亡人丁五千三百六丁,又邳州衛《三則閒》丁三百二十七丁歸併邳州徵輸外。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併衛屯丁一萬五千八百六十四丁半,俱係領運領佃,屯田納糧,原無丁銀。
蘇州衛
原額屯丁一千三百二十六戶。內樣田一十一戶。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千三百二十六戶,領運納糧,不納丁銀。
太倉衛
原額屯丁一千一百五十三戶。內領運屯丁一百一十八名。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千一百五十三名,領運納糧,不納丁銀。
鎮海衛
原額屯丁九百三十四名。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九百三十四名,領運納糧,不納丁銀。
金山衛
原額屯丁九百二十七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九百二十七丁,領運納糧,不納丁銀。
額外歸併「松江所」 軍丁七百九十一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七百九十一丁,領運納糧,不納丁銀。
鎮江衛
原額屯丁三千九百六十一丁半。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三千九百六十一丁。
半領運納糧,不納丁銀。
淮安衛
原額軍丁六千七百二十名,內除逃亡故絕軍丁五千七十四名,清出空閒官舍三百七十四名。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二千二十丁,內,除運糧軍丁一千五百八十八丁、門軍五十八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清出軍丁三百七十四丁內,每丁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邳州衛原額屯丁六千七百八十三戶。內除逃亡故絕軍丁五千三百六戶,又三則納銀軍丁三百二十七戶,奉文歸併邳州徵輸外。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一千一百五十丁。內領運軍丁一千一百二十丁,門軍三十丁,俱不徵丁銀。
大河衛
原額軍丁八千九百七十戶,內除逃亡故絕軍丁四千八百七戶。又於順治十四年編審,除故絕軍丁四十二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四千一百二十一丁內,除領運軍丁三千二百六十三丁、門軍四十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軍丁八百一十八丁,內每丁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揚州衛
原額軍丁三千二百九十九名。於各年清出,審增官舍閒丁一百五十名。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三千四百四十九丁內,除領運並領種屯田軍丁三千二百九十九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官舍閒丁一百五十丁。內每丁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高郵、鹽城、興化、泰州、通州五衛所原額軍丁五千一百六十五名。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五千一百六十五丁,俱係領種屯丁,領運漕船,並無編派丁銀。儀真衛
原額軍丁三千三百五十七名。奉文清出《空閒》軍丁五百一十八名。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軍丁三千八百七十五丁內除領種屯田、領運漕船軍丁三千三百五十七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空閒軍丁五百一十八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安慶衛
原額屯丁一千九百一十一丁,內除逃亡屯丁三十八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三百五十一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二千二百二十四丁,內除領運屯丁一千八百七十三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三百五十一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新安衛:
原額屯丁四千五百七丁,於康熙二十一年審,增「中則人丁」 一百八十五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四千六百九十二丁,內除領佃屯丁四千五百七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中則人丁一百八十五丁。每丁科銀三錢。《宣州衛》:
原額屯丁三百丁,按撥屯丁一百三十二丁。於康熙十六年審增中則人丁一百一十七丁。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五百四十九丁內,除領佃屯丁四百三十二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中則人丁一百一十七丁。每丁科銀三錢。建陽衛
原額屯丁二千五百一丁,於康熙十六年、二十一年審,增人丁六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二千五百七丁,內除運糧屯丁一千二百八十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屯丁一千二百二十七丁。每丁科銀二錢八分。
廬州衛
原額屯丁二千八百四十九丁,內除逃絕屯丁一千八十一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二百七十八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二千四十六丁內,除領運屯丁一千七百六十八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二百七十八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六安衛屯丁六百六十七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六百六十七丁,俱係駕運,原無編派丁銀。
風陽衛
原額屯丁一千一百一十七丁,內除遠年逃亡故絕屯丁五百六十七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 二百七十五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八百二十五丁內,除領運屯丁五百五十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二百七十五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鳳陽左懷遠衛,共屯丁三千一百二十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三千一百二十丁,俱係輪流駕運,並無編派丁銀。
鳳陽右衛
原額屯丁八百三十九丁,內除遠年逃亡故絕屯丁一百七十三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四百九十三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千一百五十九丁內,除領運屯丁六百六十六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四百九十三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鳳陽前衛洪塘所,共屯丁八百四十一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八百四十一丁,俱係輪流駕運,並無編派丁銀。
鳳陽中衛
原額屯丁一千三百一十七丁,內除逃亡故絕屯丁六百八十二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二百五十一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八百八十六丁內,除領運屯丁六百三十五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二百五十一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鳳陽後衛屯丁四百三十四丁。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四百三十四丁領佃駕運,原無編派丁銀。
長淮衛
原額屯丁七百三十七丁,內除逃亡故絕屯丁四百九十七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三百六十一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六百一丁,內除領運屯丁二百四十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三百六十一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額外歸併壽州衛屯丁二千六百二十六丁半。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二千六百二十六丁半,輪流駕運。原無編派丁銀。
宿州衛
原額屯丁二千七百八十五丁,內除逃亡故絕屯丁一千七百八十三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並領佃人丁一千三百七十三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二千三百七十五丁,內除領佃屯丁一千五百四十二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八百三十三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額外歸併武平衛屯丁一千七十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千七十丁輪流駕運,原無編派丁銀。
泗州衛
原額屯丁四千一百八十二丁,於各年清出,審增「三則閒丁」 二千四百五十七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六千六百三十九丁內,除領運屯丁四千一百八十二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二千四百五十七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徐州衛
原額屯丁三千八百四十九丁,內除故絕逃亡屯丁二千二百三十丁,於康熙二十一年審增「三則」 人丁二百六十六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千八百八十五丁內除領運屯丁一千六百一十九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二百六十六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滁州衛
原額屯丁五百六十三丁,內除故絕屯丁三百七十五丁。奉文清出三則閒丁一千一百六十八丁。
康熙二十二年,實在屯丁一千三百五十六丁內,除領運屯丁一百八十八丁例不徵丁銀外,實該「三則閒丁」 一千一百六十八丁。內,每丁上則科銀五錢,中則科銀三錢,下則科銀二錢。
鹽法附
[編輯]兩淮鹽運使司所屬
通州分司 所屬「豐利、馬塘、石港、西亭、金沙、銓、西餘、中餘、東呂、四掘港,共十場。」
泰州分司 所屬「富安、安豐、梁垛、東臺、何垛、丁溪、草堰、小海、角斜、拼茶共十場。」
淮安分司 所屬「白駒、劉莊、伍祐、新興、廟灣、莞瀆、板浦、徐瀆、臨洪、興莊共十場。」 以上設運使一員。通州分司運判一員。泰州分司運判一員。淮安分司運判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廣盈庫大使一員。及各場大使俱統屬於兩淮巡鹽御史。」
正課 淮南、北額行綱鹽一百四十一萬三百六十引,淮北派消二十二萬九千一百二十三引,淮南派消一百一十八萬一千二百三十七引,共南北正課銀九十五萬二千五百九十兩。查明季原額引價銀三十四萬六千二百四十兩。
《皇清》引不邊中、俱赴該運司上納。一例五錢、增銀六
「千三百五十兩,實共引價銀三十五萬二千五百九十兩。又餘課銀,淮南每引八錢,淮北每引六錢,共銀五十二萬八千九百一十二兩八錢。又不論淮南北,每引加帶割沒鹽二十觔,納銀一錢,共徵銀七萬一千八十七兩二錢,以足餘課六十萬兩之額。合引價餘鹽,通共銀九十五萬二千三百九十兩為定額,不」 立餘鹽名色。總曰「引淮。」 南北一例,無分輕重。
雜課 :「一倉鹽折價銀五千兩。一潮包銀二千七百兩。一桅封銀八千九十兩六錢。一巡鹽贓罰銀四千六百兩。一運司裁扣經費銀一千六百四兩七錢八釐。一裁省京書廩費銀一百八十八兩。一更名食鹽變價銀三千九百四十六兩六錢二分五釐。一衡、永、寶三府代納粵西雜稅銀一萬五千兩。」
竈課 :一、額徵水腳銀一千七百五十三兩九錢;一、額徵折價銀六萬八千三百四十九兩。又順治九年清出草蕩銀一百六十兩六錢五分。二共徵銀六萬八千五百九兩六錢五分。一、新漲沙蕩銀四千二十一兩四錢三分二釐三毫九絲五忽六微五纖四沙九塵五渺。一紙硃銀四千七百六十兩七錢三分九釐。「一罪贖銀」 ,係緝獲私鹽犯人贖鍰,每年一千七八百兩不等。「一《鹽物變價》」 ,係緝獲私鹽船隻車驢等物變價,每年約一千三四百兩不等。一滷稅銀,六十兩,係滴滷般底船戶括賣,每石納稅五釐。
新加雜項 綱食加課八萬一百兩六錢五分,食鹽加課二萬一千六十七兩八錢,加丁加課一千三十七兩一錢。贛缺鹽稅一千兩,因贛州改食淮鹽,隨入淮課代納加觔課銀四十萬五百三兩三錢五分,加丁加觔五千一百八十五兩五錢,加丁桅封六十三兩七錢九分八釐。行鹽地方 查行鹽各有地方,所以杜私販,防攙越也。但戶口今昔不同,時歲豐歉各異,又不能不隨時酌派,以濟其窮。今止載原額,存舊例也;不載現派,因時宜也。要總不失年額年消之數而已。故每年考核,大約以原派為準。
《淮南》綱鹽 「行江南省地方,安慶府除桐城一縣外,額行鹽四萬九千二百四十六引池州府額行鹽二萬三千六百九引太平府額行鹽一萬七千四百七十引。行湖廣省地方,武昌府額行鹽一十七萬七千一百三十引漢陽府額行鹽一十一萬五千九百引黃州府額行鹽一十萬九千四百七十引安陸府額行鹽三萬二千二百引,德安府額行鹽二萬二千五百九十引,荊州府額行鹽五萬九千六百一十引,襄陽府額行鹽二萬九千八百引,鄖陽府額行鹽六千四百八十引,岳州府額行鹽四萬八千二百八十九引,長沙府額行鹽三萬二千二百七十引,常德府額行鹽三萬八千六百八十引,辰州府額行鹽一萬四千五百引,靖州額行鹽一千六百引,衡州府額行鹽二萬四千二十六引,永州府額行鹽二萬八千一百二十引,寶慶府額行鹽二萬九千五百六十引。行江西省地方,南昌府額行鹽一十二萬五千一百二十五引,瑞州府額行鹽一萬五千二百四十四引,袁州府額行鹽一萬三千七百七十三引。臨江府額行鹽一萬九千一百六十五引,撫州府額行鹽四萬七千五百五十三引,建昌府額行鹽五千六百四十三引,饒州府額行鹽六萬七千一百三十七引。南康府額行鹽一萬三千四百七引。九江府額行鹽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引。」 吉安府額行
鹽五萬一千三百二引。查吉安府原食淮鹽八萬四千九十一引一百八十二觔四兩。明時因軍需未充,立廠贛州,抽分廣鹽,許袁、臨、吉三處發賣。起明正德六年至九年止,及嘉靖三十四年以南,贛、吉行廣鹽,袁、臨二府仍行淮鹽。萬曆年間,屢請食淮鹽,未果。天啟五年,始議覆吉安歸淮行鹽八萬五千引,未幾仍還粵。
《皇清》因海禁場遷,無鹽到吉。吉民既苦,淡食又且虛。
賠粵課康熙五年,巡鹽御史奏准:招商照廣額課之數,配以《淮鹽則例》,該引五萬一千三百二引,在前兩淮總額引之外。
「淮北綱鹽 行江南省地方,廬州府額行鹽六萬一千引,鳳陽府除宿州額行鹽七萬九千三百二十三引,滁州、來安額行鹽四千五百引,安慶府、桐城縣額行鹽九千引。行河南省地方,開封府額行鹽八千三百引,南陽府舞陽縣額行鹽八百引,汝寧府額行鹽六萬六千二百引。」 「淮南北行食鹽 行江南省地方,江寧府除溧陽縣外,額行鹽八萬九千一百八十五引,滁州全椒縣額行鹽七千五百一十五引,寧國府額行鹽九萬六千五百引。淮安府額行鹽二萬六千七百一十引。揚州府高泰等九州縣係出鹽之地,例不消鹽。止江都一縣額行鹽二萬六千七百一十引,和州額行鹽一萬七千四百七十八引。按」 行鹽地方「消鹽額數」
皇清以來,歲各不同。然因時制宜,酌盈濟虛,總以「疏。」
《通》足額為主。蓋裒多益寡。究不甚懸,便民即所以裕國也。
外,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五府,廣德一州,江寧府溧陽一縣,俱食兩浙鹽,徐州食長蘆鹽,鳳陽府宿州食河東鹽。其鹺規引課,自載「直隸」 、浙江、山西等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