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6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六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一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九

  江寧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一卷

江寧府部彙考九

[編輯]

江寧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上元、江寧二縣附郭。

靈谷寺 在鍾山東南,舊於獨龍阜建道林寺,梁改開善,宋改太平興國,後改蔣山。明洪武初,徙山之東偏,改名靈谷。自山門入松徑五里乃至寺。其中路履之有聲,鼓掌則聲若彈絲,俗呼「琵琶街。」 梵王宮殿,不施一木,皆壘甓空洞而成。其殿廡規制彷彿。大內後有浮圖,即梁寶誌幻身,改葬於此。塔前有石泉回曲,僧曇隱所得八功德水也。石旁有古松偃幹,明高帝月夜掛衣於上,蟲蟻不生。方丈扁以「青松堂」 ,牓明高帝《山居詩》於上。寺左有梅花塢,寺有明高帝《大靈谷寺記》及徐一夔奉敕撰《靈谷寺碑》,今廢殿獨在。

皇清順治十六年,僧羽南重修,募種桃花萬樹。

棲霞寺 在攝山南。齊明僧紹故宅,永明七年捨為寺。陳江總有碑。隋造舍利塔於寺,後唐改為功德寺,高宗製《明隱君碑》。南唐改妙因寺,宋改普雲寺,仁宗賜《金寶方碑》。明洪武初仍名棲霞寺,寺有王世貞《記》。按:攝山一名繖山,中峰屹然卓立,左右山環抱如拱,天王、大雄法堂諸殿,接於中峰之麓。隋舍利塔前中峰澗水,從石蓮孔中噴出,為「品外泉。」 倚山石佛千身,為千佛巖、紗帽峰、明月臺。循中峰而上,有白鹿泉、珍珠泉、疊浪巖。再上為天開巖,為明徵君故宅,後有白乳泉。僧寮倚山架壁,各擅其勝。白雲庵、紫峰閣尤稱幽峻,歷來高僧棲息,明開法覺浪禪師塔在焉。笑峰、竺庵繼起,山門重新,今禪堂創建於中峰之下。

雞鳴寺 在雞籠山,與覆舟臺城相接。晉永康間,倚山為室,始創道場。明初,為普濟禪師廟。洪武二十年,改創雞鳴寺,置門三,曰「祕密關觀」 ,由所出塵徑,皆賜額也。遷靈谷寶誌公法函,瘞於山麓,建浮圖五級。山廣數畝,規制盤折,高下若數里。山門之右,有施食臺。寺中有憑虛閣、望湖亭,登覽最勝。吏部尚書王㒜有《重修記》,釋道果有《施食臺記》,刑部郎呂律有《憑虛閣記》,今閣圮。

皇清康熙癸卯,塔燬,重修葺之,並易山門而湖山煙

景猶見六朝勝概

清涼寺 在石城門內,崇山之阿,極幽邃。登望則城郭樓觀、江上諸山,一覽而盡。吳順義中,為興教寺。南唐為文益禪師道場,號法眼宗,最盛。後主嘗留宿寺中,有詩云:「未能歸去宿龍宮。」 宋太平興國間,改清涼廣惠寺。蘇軾嘗捨彌陀像於寺中。明洪武初,周王重建,賜今額。左上為清涼臺,俯視大江,即南唐翠微亭舊址,登覽最勝,秋高氣爽,遊人來其地者,多徘徊不能去。鐵塔寺 在朝天宮後,劉宋泰始中建,名延祚寺。梁王僧辯討侯景,景使其黨宋長貴守延祚寺,即此地。唐有僧靈智,生無目,能通曉經論,時人稱有天眼,為建塔於寺。宋熙寧中,賜寺名曰「正覺」 ,改塔名曰普照。王荊公嘗於寺西作書院,有軒名「籜龍。」 建炎三年,以法堂西偏為元懿太子攢宮。明建文中,嘗募修,今寺廢,獨塔存。永慶寺 在北門橋之西,梁永慶公主建,又名白塔寺。明洪武中重建,賜今額。萬曆間修,太史顧起元為《記》。其地深僻,林竹蒼翠,蕭然野曠。出寺數十武,即謝公墩。

吉祥寺 在清涼山之北。元時為天妃廟,明永樂初改寺。按《金陵志》:「宋有吉祥寺,治平二年賜額。」 疑即此。萬曆間,焦竑讀書於寺,建華嚴樓,為重修吉祥寺碑記。後有古梅,虯枝鐵榦,扶疏十畝。新安鮑元澤見梅拜之,建拜梅庵。

金陵寺 ,在馬鞍山。唐沙門貫休建。明正統中,內使金普英重修,賜額。崇禎中,廬山僧融城居此墓,塔在山後。今其徒隱明嗣法南澗,開禪於此。山門重新,寺後遂有亭。晉安董崇相所建。弘濟寺 ,在觀音門外燕子磯。明洪武初即山建觀音閣。正德間因閣建寺,賜名「弘濟。」 禮部侍郎呂柟《記》之。殿閣皆緣崖構成,危石半空嵌絕壁,上以鐵繩穿石繫棟。俯臨大江,咫尺望磯頭。

下瞰江水,如燕怒飛,波濤噴激,歷歷如畫。今禪堂新構,金綺交錯,而江山益為之增麗矣。靜海寺 在儀鳳門外,盧龍山之麓。明永樂間,命使海外,風波無警,因建寺,賜額「靜海寺。」 中有危石,下空洞,相傳虞允文三宿於此,有宋人題字於上,是時石臨江滸也。潮音閣傑出殿表,寺有禮部侍郎楊廉重修碑。

幕府寺 在幕府山。晉元帝渡江,王丞相導嘗建幕,駐軍於此。梁天監中,武帝與寶公來遊,始建寺,因名「幕府。」 明萬曆間重修。山有達摩洞,傍有蘆,相傳達摩折以渡江之餘。

嘉善寺 在鐵石山。明正統中,僧法通建,寺賜今額。山椒有「石佛閣、蒼雲崖、一線天」 ,奇石綺錯,崖壑幽勝。

崇化寺 與嘉善寺相連。古高峰院。明正統間重建,賜額有《吏部尚書魏驥碑》。崖下有泉,沸起水面若散花,故名「梅花水。」

草堂寺 ,在鍾山鄉,臨大江,舊建鍾山西麓。明洪武七年,以其地為開平王墓,徙寺於此。佛國寺 ,在太平門外,鍾山之西,古華嚴庵。明景泰間,僧募建,賜今額。今復重修。

三塔寺 在神策門外,明永樂間建。舊有「寒光亭」 ,今廢。

興善寺 在太平門內,明內使建。

皇清康熙五年,寺僧重修。

普緣寺 ,在城北隅,晉名「耆闍寺。」 明成化間,僧能智重修,賜額。

祈澤寺 在高橋門外祈澤山。劉宋時建。梁即寺置龍堂、龍池在焉,世為祈禱之所。明嘉靖間重修。寺去城遠,遊人之至者亦少。其北入山五里有天寧寺,在青龍、彭城二山之間,最幽勝。定林寺 在方山。宋乾道末年建。鍾山舊有上定林寺,寺廢,請其額徙此。明弘治五年重建。有昭明讀書臺、石龍池諸勝。

翼善寺 ,在土山,即謝安東山高臥處。梁名「資福院」 ,武帝時,寶公說法於此。宋元改「淨名寺。」 明正統間,始賜今額。

天寧寺 在高橋門外,宋治平間建,明正統重修。山淋幽迥,野泉散落,人跡罕到。

莊嚴寺 在高橋門外。按《建康實錄》,謝尚永和四年捨宅造莊嚴寺。宋大明中,路太后另建莊嚴寺於西藥園。按《金陵新志》,「謝尚莊嚴寺改興嚴寺。」 考謝尚宅在城中竹格渡,不知何年徙此。明永樂間,僧真常重建,仍前名。江總舊有寺碑。龍潭寺 在龍潭。

本業寺 在麒麟門外,按《建康實錄》,「梁天監九年建,有唐乾符年寺碑尚存。」

紫竹林 在城北耆闍山麓。明崇禎間,禪師顓愚建。師初開堂江西青源雲居,稱雲居顓愚和尚。嘗露坐傘下,入定如木石,又稱傘居。愛城北靜僻,結茅茲山,自題曰「紫竹林。」 徒妙明增修。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陳開虞構一閣一亭於《山巔閣》

曰「攬勝亭」 ,曰「共賞」 ,作《紫竹林碑記》。

文昌庵 在白塔街,舊有昭慶寺,其地多荒圃敗池,旁迤大陽溝、紅花地一帶,閴無居人,建塔鎮之。宋易「昭慶」 為「龍翔」 ,而塔附焉。至元寺燬,不復建,而塔獨存,祈禱多應。里人殷一桂、司馬逵等,購屋為庵,延僧居,司香火,以奉文昌。

隆昌寺 在府治六十里寶華山。梁寶誌公開創,故稱「寶華。」 明初久廢。嘉靖間,僧普照斷臂祭虎,梵林建寶公庵。萬曆三十六年,僧妙峰奉旨供銅殿於巔,建「聖化隆昌寺。」 崇禎十年,三昧律師住錫為律堂,始十五年,奉旨改向增修。

皇清順治二年,律師見月,恢弘其制,建受戒壇,四方

欽仰。有御史陳丹衷《碑記》。

慈應庵 ,在麒麟門外龍潭大道,為寶華山隆昌寺往來下院。康熙六年,居士薛必科建。古林庵 ,在吉祥寺左。明萬曆間,律師古心創建。今藏林,恢弘舊規,輪奐一新。

《華嚴堂 》:在城北《紫竹林》之南。西江頭陀華嚴海玉建。

棲賢庵 在謝公墩。廬山高僧樂予結茅於此,余大成額其亭曰:「編覆,白毫凌世。韶」 又題曰:「橋巒新蔭,林壑深秀,棲禪勝地。」

文昌閣庵 即文昌書院,傑閣三層,以奉帝像。大殿鐵佛、羅漢,相傳「古草堂寺宋像。」

金剛經塔 ,在天界寺禪堂,以經名為塔門之額。接以全經,演為七級,委折迴旋,盤曲而上。每層欄楯上皆巧值佛字,鍾惺所書,人爭搨之。惺自記碑末云:「萬曆庚申,惺病,自七月至十有一月,幾殆。夢若有人教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天。」

啟辛酉六月。自書《塔經》。刻石。於天界寺禪堂供養。夢登金塔。光明遍照。足之所至。塔隨身長。塔至今存。

大隱庵 :在耆闍寺西,順治十七年建,一名「祗陀嶺。」

菩提場 在鐘鼓樓西北隅。明永樂間,常侍劉瑞建,名「普光庵。」 萬曆,釋真洪易今名。

濟生庵 在石城西隅,烏龍潭之南。大中丞余大成建。

「唱經樓 」 在北門橋北,明仁孝皇后建。

藥師庵 在復成橋之北。明崇禎間,御史郭維經、胡接輝建,後廢。

皇清順治十年,僧完璞重建,規制勝前。

《古觀音庵 》在府治前板巷。

華嚴庵 在武學後,里人章如意、施僧達如募化重建。

水草庵 在通濟門外,明萬曆間建,為放生接眾之所。

觀音庵 ,在西華門之西,工部侍郎周天成修。《普濟庵 》,在大中橋,僧妙峰募建。

朝天宮 在城西全節坊,即吳冶城。晉西州城,劉宋國學皆其地。楊吳時建為紫極宮。宋改名「祥符」 ,尋改天慶觀。元名「元妙觀。」 天曆中,為永壽宮。明洪武十七年重建,賜今額。殿後有萬歲亭,凡大朝賀行禮,於此習儀。西偏有西山道院,又有東麓亭,眺覽踞城中之勝。山後有吳王夫差鑄劍池,晉改西園,建冶亭其上,卞「忠貞墓在焉。」 郭文舉故臺亦此地。宮之制,前為大通明殿,又前為三清正殿,疊拱層簷,琉璃閃映,備極雄觀。山門徑道折而為九,有飛霞閣、景陽閣諸勝。西山道院者,明初建以館劉真人。雲林叢蔚,居然松壇芝府。成化間,大學士商輅奉敕勒碑。神樂觀 ,今改為「真武行宮」 ,在洪武門天壇西。明初舉郊廟之祀、合用大樂、選樂舞生習教其中、名「神樂觀。」 後遷都北京、止祀

先師孔子歲大祭,奉常先日集宗伯官寮至觀試

樂,朱干絳節,白羽黃冠,猶列兩階,而陳九奏焉。今觀廢,樂猶存,有亭曰「醴泉。」 明文皇在觀,結壇溢出。庶子胡廣奉敕撰《瑞應醴泉碑》。

天妃宮 在獅子山下。明文帝遣使海外,颶風黑浪,賴天妃顯護。永樂十四年敕建。宮枕城,城半在山,當時龍江經其下,宮殿華峻,廊廡繪海中靈異。玉皇閣,高可見江,與遠近帆檣相映。宮後有娑羅樹亭,有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 之碑。盧龍觀 在盧龍山,與儀鳳門相接。洪武初建,景泰間重修。明高帝剋偽漢陳友諒,親樹旌麾,督戰於此,嘗欲建閱江樓,不果。山初名「盧龍」 ,今改獅子山,觀仍舊名。

洞神宮 在淮清橋西,宋建,明正德間修,相傳為江總宅。《金陵志》云:「宋景定四年,制使姚希得創蜀三大神廟於青溪側」 ,即此。

靈應觀 在靈應山,與石城門近。宋名隆恩祠。明正統間,住持俞用謙奏賜今額。山下有潭曰烏龍潭,可百餘畝。祈雨有驗,故以「靈應」 名。今為都人士放生之所。

朝真觀 ,在長壽山淳化鎮東。明正統間建,道士葛可澄請《道藏》敕賜。

洞元觀 在天印山之麓。葛仙公白日飛昇處。吳大帝赤烏二年建。唐貞觀中併入巖棲觀。宋改崇真,元因之。明重建,賜「洞元」 額。群峰迴合,萬木蕭疏,真仙都福地。仙公洗藥池、煉丹井猶存。仙鶴觀 在仙鶴門外。漢時建,明萬曆間重修。玉虛觀 在上方門外。吳時建茅屋。南唐保大間構殿宇,明萬曆十三年重修。

元真觀 ,在中和橋北。明永樂十八年,為敕封妙慧仙姑建,名「元真堂。」 正統八年,賜觀額並《道藏》。

大報恩寺 ,在聚寶門外古長干里。吳赤烏間,康僧會致舍利。吳大帝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江南塔,寺之始也。晉太康間,劉薩訶得舍利於長干里,復建長干寺。晉簡文帝敕造三級塔。梁武帝詔修。宋改天禧寺,建聖感塔。元改天禧慈恩、旌忠寺,後燬。明洪武間,黃立恭請修。永樂十年,敕大建之。」 梵宇悉準宮闕造九級琉璃塔,賜額「大報恩寺。」 嘉靖間,大殿燬,惟塔存。

皇清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建大殿,規制宏麗。殿左:

為禪堂,有三藏殿,唐三藏法師石塔在焉。有修藏社,僧松影修藏十年藏成。塔後為無梁殿、萬佛閣,僧休然建。閣後有放生池,濠上亭,皆與塔前後相映。塔高百餘丈,五色琉璃合成,冠以黃金寶頂,照耀雲日,夜篝燈百二十有八,數十里。

風鐸相聞。鍾山大江,悉在憑眺中。萬曆間塔頂偏僧洪恩修正。

皇清順治十七年,雷火損塔,寺僧重修。

天界寺 在聚寶門外善世橋南。舊在城中大市橋北,元名龍翔集慶寺,學士虞集有記。明初,改天界寺。洪武戊辰,寺災,徙建今所,榜寺門曰「善世法門。」 永樂間,增置毘盧閣、栴檀林三十六庵。天順間,重建觀音、輪藏諸殿。成化中,益廊廡,規制宏敞,僧廬幽邃。寺中萬松庵、半峰亭、最勝。庵有王問題額。崇禎間,博山艤禪師開法於此,大振宗風。其後,覺浪盛禪師繼之,樸庵倪嘉慶、蒼舒凌世韶、涉江陳丹衷,俱有詩記。

皇清康熙六年,嗣法石潮重修禪堂,廣其規制。

弘覺寺 ,在牛首山。梁天監間,司空徐度建,名佛窟寺。唐大曆元年,代宗因感夢,敕修浮圖,七級相峙,東西峰頂。宋太平興國二年,更名崇教寺。明正統間,改賜今額。茲山為唐法融禪師開教處。入門,有白雲梯,石磴百級,銀杏一株,蔭蔽天日。緣石徑而上,為觀音閣,為兜率崖。又上,為文殊洞,旁有閣。明羅洪先題曰:「含虛閣,隘且圮。」

皇清康熙丙午,太守陳開虞拓而新之,巒壑萬狀,踞

牛首之勝,勒石為記。按《新志》,舊傳牛首山下有辟支佛窟。宋大明中,移郊壇於山之東峰,執事者導從百餘人,遊西峰石窟,見一僧趺坐,問之,忽無所有,但遺錫杖香爐、瓶盂而已。至徐度建寺,因名佛窟。舍利塔在文殊洞前,影入禪堂,隙中倒掛佛幾,陰晴不改。西峰又有方塔,在文殊洞前。寺據雙峰之間,俯臨眾壑,「紺殿雲浮,丹樓霞起,巒容樹色,高低隱見,陰晴異狀,四序皆宜」 ,圖畫莫能及也。

幽棲寺 在牛首、花巖之間。宋孝武時建。寺在幽棲山,故名。唐貞觀初,法融禪師居此,更名「祖堂。」 明屢經修建。修撰焦竑、顧起元,中丞余大成、禮部沈匡濟各有《記》。茲山自融祖開山,代不乏人。前明如海天、天竺、雪浪、覺浪,後先掩映。今石谿住錫山中。

皇清康熙六年重修。

花巖寺 在幽棲山陰,即古獻花巖。唐高僧懶融居此,有百鳥獻花,因名。明成化間建寺,賜今額。寺中巖洞臺閣最盛。寺在芙蓉峰之半,上有芙蓉閣、翠微房、澄江臺、大觀堂,極佳。巡撫林天擎建庵,名「滴翠軒」 ,踞花巖之勝。

能仁禪寺 在聚寶門外天竺山。舊在古城西門。宋元嘉中文帝建。唐會昌中廢。楊吳太和中,改「報先院。」 南唐昇元中,改興慈院。宋開寶中又廢。太平興國間更建,改承天寺。政和中,改「能仁禪寺。」 建炎中兵燬,慶元間重修。明初寺災,洪武戊辰改建今地。嘉靖初復災,萬曆間重修。

皇清順治間復修。按《景定志》,「寺在南廂嘉瑞坊。」按:游

《九言記》:「寺南接秦淮數百步,其地古青溪之濆也。自宋始建,至南唐改興慈,無鑴識可考,獨據」

《圖經》
所載然中間興廢誰所繼續院之老僧僅

[編輯]

能記本朝之言。院故在西門雙廟之東。至道中,有圓覺律師德明者,際遇太宗,召見,賜御容及羅漢像以歸。咸平間,重賜院基田產,更律院為禪寺,寵以詩章,寺復顯。至崇寧,賜名承天。政和七年,改能仁。今之寺基,咸平所賜而遷也。碧峰寺 ,在聚寶門外。晉瑞相院,永嘉中為寺。唐貞觀中敕褚遂良重建,改翠靈寺。宋淳化改「妙果寺。」 元至元中,改「鐵索寺。」 明洪武中敕建,居異僧金碧峰,因名。

皇清順治十三年,翰林鄧旭重新之,建「華嚴寶閣」,廓

「然改觀」 ,為之碑記。

高座寺 在雨花臺梅岡。晉永嘉中建,名甘露寺。西竺僧屍棃蜜據高座說法,因名。按高座舊志,有僧號高座道人,葬此,故名。或曰竺道生所居,曰高座,皆不可辨。明洪武中重修,弘治間復加恢拓。

皇清順治十五年,更建大殿,寺中《觀音羅漢像》最古。

《舊志》
寺有誌公手植松有中孚塔永寧泉甘露

[編輯]

「井」 「安隱院」 總秀堂今永寧,分為二,並峙梅岡,有然理庵、木末亭、看竹軒,皆遊賞勝處。中孚李供奉白之從子,披緇止高座寺。今中孚井在松風閣旁。

永寧寺 在梅岡,古名剎。按高座亦名「永寧」 ,今為二僧古淵重建。後有方正學祠、景大夫祠。其地高敞,下瞰數仞,群峰環繞。後有嘯風亭,南對雨花,北眺鍾陵,據南岡之勝,永寧泉出於其間。寶光寺 ,在梅岡東南。舊名天王寺,宋大明中建,梁廢為昭明太子果園。楊吳時為徐景通園。南唐保大間,更建奉先禪院。後葬曇師起塔名。

寶光塔院,元改為寺曰普光,明初賜今額。瓦官寺 ,在城西南隅。按《建康實錄》,晉哀帝興寧二年,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陶所施僧慧力建寺,故名瓦官。內有晉義熙中獅子國所獻玉佛。先有徵士戴安道手製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圖》,世號三絕。南唐昇元中,改寺曰昇元寺,閣曰昇元閣。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為院,額曰「崇勝戒壇。」 明初,寺廢。嘉靖中,杏花村建積慶庵,掘地得昇元石像,云:此即瓦官寺故地。遂改為古瓦官寺,建閣曰「青蓮。」

鳳遊寺 在鳳凰臺之右。初名「叢桂庵。」 明嘉靖間,因積慶庵,改為古瓦官寺,庵與寺相對,遂名「上瓦官。」 萬曆乙未,焦竑易今名,立石為《記》。臺屬寺內,顧起元鑿池,立放生碑於臺下,後廢。

皇清康熙六年,守道周亮工、知府陳開虞因「紳士」請。

復其舊,為《金陵勝事》雲。

鷲峰寺 在鈔庫街南。齊為東府城,梁為江總宅。唐乾元中,刺史顏魯公置放生池,東接青溪。宋淳熙間,待制史正志移於青溪之曲。明天順間,即其地建寺,賜額曰「鷲峰。」

迴光寺 在城南隅。梁天監間創。蕭子雲飛白大書寺額,名「蕭帝寺。」 南唐保大中,改法光寺。宋大和中,改鹿苑寺。明永樂間,有迴光大士自西域至,重建,改今額。

「護國庵 」 ,即「關帝殿」 ,在驍騎營鳳遊寺北,僧法俊重修。

普惠寺 在三山門外。明永樂間,為唱經樓。天順年重修,賜額。

封崇寺 ,一名「臥佛寺」 ,在三山門內。

淨覺寺 在府治三山門內。明洪武間,敕賜。宣德年重修,鄭和題請,其子孫世守之。

安隱寺 在雨花臺,即古「安隱院。」 明永樂初重建,奏賜今額。北接高座,南連寶光,東對永寧。岡隴之間,林木森鬱,南朝舊蹟。

寂照寺 ,在慧光寺東。路自樹杪而下,極幽邃。靜明寺 ,在寂照寺西,有玉華泉出山下。西天寺 ,在報恩寺後,虢國公墓右。明洪武中,西域僧班的達居此,示寂敕建,賜今額。

永福寺 ,在天竺山前,能仁寺東。明正統中建,賜額「有孔雀臺。」 弘治辛酉重建。

德恩寺 ,在西天寺東。晉普光寺基。明正統間重建,奏賜今額。嘉靖間燬,惟殿存,今重修。永興寺 ,在梅岡西南。明成化初年賜額,「林壑幽閴,規制甚麗」 ,今重修。普照寺 ,在永興寺旁。元至大間僧無盡建。明成化間僧定瑀重修,賜額。

普德寺 在聚寶門外,明正統間創建。前後山蒼翠環繞,松林深茂,旁接雨花之勝。焦竑有《建華嚴樓記》。

華嚴寺 ,在安德門外。寺本古蹟,久廢。明永樂間重建。其寺僧以植花果為事。

慧光寺 在新亭鄉。宋治平間建,賜「古光宅寺」 額。創制極古佛宇後山石如掌,雲光法師講經於此。明洪武重建,賜今額。

祝禧寺 在安德門外,明正德間建,賜額「大山寺 」 ,在牛首山之西。

江心護國烈山寺 在烈山上。

天隆寺 ,在鳳臺門內。重岡邃嶺,有「古林律師塔」 在焉。

三山寺 在三山之麓。明洪武十三年,工部侍郎黃立庵建。其地三峰相連,中隱孤寺,有磯頭懸江中,登者豁目。

永泰寺 ,在吉山,梁建。南唐葬淨果禪師,因名「淨果院」 ,後復改寺。

外承恩寺 在郭外南城大北鄉,東南去聚寶門三十里。明正德間創。

通善寺 在郭外南城東,去聚寶門三十五里。舊名龍泉寺,唐鶴林素禪師說法處。明初,鏡中禪師重建,奏改今額。

廣緣寺 ,在郭外南城建業鄉。東去聚寶門三十五里。

圓通寺 ,在郭外南城光澤鄉,東去聚寶門三十五里。

佑聖庵 在郭外南城孝義村,東北去聚寶門三十五里。

資福寺 ,在郭外南城建義鄉,西北去聚寶門四十里。

均慶院 在聚寶門外二里。按《舊志》,在金陵坊,晉名天寶寺,唐開元改天保。宋紹興初,移其額於雨花臺,下有宋故三藏法師塔銘。

月印庵 ,在城南雨花臺址,西北去「聚寶門二。」

里,歲久荒頹。明弘治間,僧淨俊重修。

永寧院 在聚寶門外二里。

寶林庵 ,在聚寶門外三里,徐魏國公創。覆地松陰,古苔新徑,雨花欲盡,忽復得此。

瑞相院 在南城外西北,去聚寶門三里,羽林二郎岡。晉尼剎。至宋改為鐵羅寺,又改鐵索羅寺。齊為翠靈寺,又改妙果寺。宋改瑞相院,明因之。按《志》:「瑞相有二,此為太平興國二年,僧請其地重建。」 又碧峰寺,亦係瑞相,不知孰為舊基。惠應寺 在聚寶門外三里,明正德間建,今圮。崇因寺 在城南十里,石馬山之陰。宋時名曠野寺,齊廢,梁大同中復。唐開元中,以懶融嘗居,改禪居院。太和中改崇果院。宋改寺額曰崇因。明嘉靖間重修。此地舊為新亭,有王、謝遺跡。陳軒《金陵集》:劉誼詩云:「十里崇因寺,臨江水氣中。」 寺有觀音畫像,東坡頌。李端叔跋曰:「東坡南遷,嘗禱而應,遂作頌。前人已為刻石。後有詔所在,東坡文皆」 燬,人不敢違。余問石所在,曰:「幾碎矣。」 索之力,乃得於庫中米廩後,塵土深數寸,稍曳出,加湔洗,而燦然如未嘗毀者。蓋先是龐居士用其餘刻頌像,已斷裂,而頌獨全。

英臺寺 在南城外安德鄉,去聚寶門外十五里。按《乾道志》,「舊在新林市」

慈善寺 在南城外安德鄉。

興福寺 在南城外安德鄉,東去聚寶門外二十五里。

外永寧寺 在南城安德鄉北聚寶門外十里。明正德間創建。

德勝寺 ,在南城安德鄉西,聚寶門外三十里。《廣興寺 》,在南城安德鄉北,聚寶門外十里。明景泰二年,僧會興刱建。

智安寺 在南城新亭鄉北。明初,僧曇周塔院。景泰間燬,僅存僧院。

德壽寺 ,在南城安德鄉西,聚寶門外十里。天隆極樂寺 ,在南城安德鄉西,聚寶門外十里,明宣德間建,為天然和尚塔院,今漸圮。建初寺 ,在秦淮西南,即吳祗園寺。赤烏四年為天竺康僧建。唐曰「長慶」 ,南唐改「奉先。」

寧海寺 在聚寶門外三十里。明正統間,中使至西洋諸國,船回遇海風,作念佛,號「解脫。」 奏聞,賜建。

靜居寺 在南城江寧鎮東北。按《乾道志》:「本唐天福寺基,會昌中廢,南唐復為淨住院,宋治平改今額。明如之。」 按《實錄》,「梁天監五年,置淨居寺,歙州刺史劉威造」 ,即此。

清福寺 在南城安德門外,秣陵鎮北。

棲隱寺 在南城泰南鄉東,明洪武間創。葛塘寺 ,在南城泰南鄉東。

真如寺 在南城葛仙鄉昝巷北。明洪武間創,隆慶間重修。

妙明寺 ,在南城葛仙鄉北,聚寶門外四十里天竺山福興寺 ,在南城天竺山下,聚寶門外八十里。梁大同二年袁平造,唐上元二年僧道融移舊額改創。明初重修,唐碑在焉。

後陽寺 在南城祁門鄉西聚寶門外七十里,係萬回道場。宋開寶八年賜額,在後陽村,因名。後黎寺 ,在南城銅山鄉西聚寶門外六十里。舊名淨相院,唐天祐中建,南唐為泗州塔院。宋崇寧中改淨相院,俗呼今名。明洪武間重建。建昌寺 在南城山南鄉北聚寶門外九十里。按《乾道志》,「名建昌院。」

西林寺 在南城山北鄉西南聚寶門外六十里,宋紹定間建。

般若寺 ,在南城天王山南,聚寶門外九十里。元大德中,有法秀禪師止此。明太祖渡江,聞師名,入山,與語相契,敕建。其山形若蓮華,二水環繞,翠華臨處,荒林野麓,悉成靈區。

明性寺 在南城山南鄉南聚寶門外九十里。衲頭庵 在南城山南鄉南聚寶門外九十里。高臺寺 在南城山南鄉南。按《舊志》,「本高公臺院,宋景平中建。」

延祚寺 ,在冶城後。宋太始中,都人捨宅建寺。湘宮寺 舊在青溪橋北,本宋明帝故宅,費極奢侈。虞願曰:「陛下起此寺,皆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極慈悲。」 帝怒曳去。

開善寺 梁天監十三年,以定林寺前岡獨龍阜葬誌公。永定公主以湯沐資造浮圖五級。十四年即塔前建寺。今靈谷寺是其地。

百福寺 在石灰山東。梁武帝與誌公同遊此山,建寺曰「同行」 ,亦名「聖遊。」 宋嘉祐中易名寶林寺。明洪武中重建,易今名。法堂前有奇樹。

同泰寺 ,梁大通元年造。在後宮建大佛閣數重,梁帝捨身之所。

「大愛敬寺 」 在鍾山。

永建寺 ,在宣義鄉,近鴈門山。梁天監二年置光宅寺 ,梁武帝捨故宅為寺,雲光法師講《法華經》,天雨花之所。

帝師寺 ,在保寧寺北,宋延祐七年建,今廢。法王寺 按舊志,在烏衣巷白塔寺東。晉龜茲國沙門鳩摩羅什以道聞於時,隆安三年,遣使往迎致之。帝出朱雀門迎之,施地建寺,賜額「法王」 ,尊為三藏國師。寺久燬。元至順間,天禧主僧復構寺,今併入報恩寺。按三藏塔院或即此地,今訛為元奘塔,未可知也。

宋興寺 一名興教寺,在南門外。按《慶元志》,興教院即宋興寺,故基在蔣山寶公塔西二里有誌公洗缽池。按《乾道志》,徙長干寺南,亦名宋興。按《景定志》,「在南門外劉裕故居者。非。」 按宋興熙寺名相近,故或疑一寺二志,所載不同。

正覺寺 按《金陵志》:「在炳靈公廟西,今廢。」 華光庵 在城內斗門橋南中城地。明成化間創建,年久頹廢。萬曆三十三年重創,有亭閣,臨秦淮,可以眺覽。

一葦庵 在城內上浮橋中城地。明萬曆初年,創常平茶庵。今重修,易名「一葦庵。」

五雲庵 在聚寶門外中城地,建自明初,萬曆三十三年重修。

驍騎衛千佛庵 在城內驍騎右衛左所地東「普利寺 」 ,在三山門內,明景泰間建,天順間賜額。萬曆戊戌災,山門圍牆,基址僅存。

千佛庵 在聚寶門內水軍所,明洪武初建。「大中正覺庵 」 在城內中城大中橋南。

承恩寺 在三山街舊內旁。明御用監王瑾故宅。景泰間,改宅為寺。成化三年重修。寺袤五百有四十尺,廣殺其袤二百尺有奇。其東北皆附禁垣,南闢山門。門側列肆七十餘楹,連欐以達於西,皆臨通衢。歲入僦費,以資焚修,而復其廛租。由山門入,施重門,以次為殿者六,而翼以鐘樓,繚以廊廡。他凡禪堂、丈室、僧廬,以至齋庖庫庾之所,又百二十有四楹。

接待寺 在江東門外,東去三山門六里。明洪武三十一年敕建,後圮。嘉靖間重建。

積善庵 在郭城江東門外,典牧所新河岸西,明洪武初建。

中和庵 在門外西城地,明正統間名「觀音庵。」 報國庵 在郭外西城典牧所小圩地。東去三山門七里。

殊勝寺 按《金陵志》:「在城南,今廢。」

均慶尼寺 在武定橋下馬道街內。宋咸淳中建,今廢。

何城寺 在何湖側,去城八十里。今廢。

廣興寺 在石子岡祝禧寺旁。

大悲寺 在炳靈公廟側。古係崇勝寺。宋乾道中重建,改上「國安寺」 ,今廢。

百福院 梁天監中置,名「解脫。」 南唐葬證寂禪師,起塔為最樂院。宋為樞密王綸功德寺。崇福院 在南門外。宋元嘉中建,太平興國中修,今廢。

無相塔院 在城南。南唐葬清禪師,起塔因名。韓熙載作《記》。

歸寂塔院 按《乾道志》,「在城南,齊太始中建,南唐保大中修。」

福昌院 按《乾道志》,「在牛頭山前,古常樂寺基,與延壽院鄰。唐天祐中置,南唐後主改今額。」 看經院 按《乾道志》,「在城南四十里,建隆二年置,地名任村。」

廣教院 按《乾道志》,「在城西南六十里。」

大仁院 按《乾道志》:「在城南七十里,近慈湖界,唐有僧結茅於此,給額為仁王院。宋治平,改今名。」

「小淨覺堂 」 在武定橋東,邑文學馬允襄、馬迅、伍之芳、馬齡公建。

黃鹿觀 在通濟門十五里。

三官堂 在城內武定橋地。明永樂九年建,弘治十四年重修。

四聖堂 在城內長春巷,明天順間建。

太元庵 在鳳臺門外桃紅地,明成化間建。敬思庵 在鳳臺門外南城西京村,宋朝建。陽堂庵 在鳳臺門外南城西林寺,宋朝建,明嘉靖六年重修。

移忠觀 在安德門外南城木龍亭。《宋乾道志》:「移忠報慈禪院,有秦熹所造鐘,迄明多經兵燹。」

院廢,為道家所居,遂名「移忠觀」 ,古塔尚存。園林庵 在鳳臺門外南城小丹陽地,元順帝三年建。

梁塘庵 在安德門外南城牛首山,隆慶元年建。

半山寺 東門至鍾山半道各七里。宋王安石故宅,捨為寺。中有謝太傅像,顧長康所畫。古汴趙希概云:「行都所見長康筆,縑腐色剝,幾不可觸,而阿堵瞭焉。有朱氏刻石,維揚後摹刻於此。」 萬歲寺 在鳳臺門外,太監丘岳建,今廢。磨田寺 在鳳臺門外翠屏山。

落星寺 :在落星岡,城南三十里。

清風寺 在小山。廖太監建。

國勝寺 ,在落馬澗,即所稱「南澗寺」 也,今廢。幽巖寺 ,在青山。梁太清中置,今廢。

大悲寺 在「炳靈公廟巷」 ,今廢。

壽寧寺 即舊廣孝寺基。《圖經》云:「本在欽化橋西,江寧縣治南。南唐張洎捨宅。瓊花一本,內翰張瓌手植,今廢。」 乾明寺 ,尼所居。《乾道志》云:「在翔鸞坊。」 今發禮拜寺 ,在聚寶門外。明洪武七年敕建,弘治五年重修。

祗陀林 在城南隅,鳳凰臺之南。崇禎間,巡撫余大成建。徑山、雪嶠、天童、五峰住錫於此。鳳嶺寺 ,在鳳臺門外。

圓覺庵 ,在馴象街,明萬曆間建。律僧白齋燃指臂備諸苦行,拓修殿宇,蔚為叢林。

《大慧庵 》:在西天寺之南,下臨赤石磯。今為放生善地。

經廠庵 在馴象門內。明永樂仁孝皇后建,賜「碧玉石鎮」 殿西洋槐二株,刻《藏經》板。明末俱廢。

皇清順治六年,僧默如重修。

清修院 在郭外南城皈善鄉。宋治平間賜額,俗呼為「青山寺。」

佑國庵 在淮清橋,即明初逍遙樓,永樂初建。清源觀 在雨花臺側,宋名「清源廟」 ,元至正重修,明成化十三年又修,賜觀額。按:清源君,蜀三神之一,祠據層阜,依山帶江,廟貌靈爽。

慈光寺 在山南鄉橫水橋。

普化寺 在石子岡北,今廢。

太岡寺 在西善橋

隱仙庵 在清涼山虎踞關之麓。相傳宋陶弘景隱居於此,故名。明初冷鐵腳、尹蓬頭諸真人,多遊戲其間。嘉靖間重修,崇禎二年復廣其基。魏國公徐弘基、工部王思任立有碑記。

全真堂 在清涼山之陽,原朝天宮缽堂。明萬曆戊午,禮部尚書沈漼議改於此。先是,漢名「開化堂」 ,晉名「育真」 ,元改「全真」 ,明祀五仙於此。

皇清康熙五年,巡撫林天擎、部院趙廷臣捐俸重修。

為之碑記

明覺寺 按《乾道志》,「在菜園務,今廢。」

棲真觀 在安德鄉。明正統中建,賜額。

衡陽寺 在清風鄉,舊名衡陽資福禪院,古寶城寺基。唐天祐三年,徐溫重建,易今額。按《慶元志》:寺舊有齊己、牟儒二上人《重開衡陽寺古蹟》詩刻云:「古蹟重聞一朗興,劚煙尋得寶階層。只應雲鶴知前事,為問齊梁舊住僧。廢井荒池猶浸月,短松低柏欲遮燈。淳于道士真高達,拋卻林泉便上昇。」 今無存矣。

延祥寺 ,在湯山西,一名「聖湯院。」 唐韓滉小女有瘡疾,浴於湯而愈,為建此寺。

白塔寺 在縣西北鐵塔寺後。

清真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

慈仁寺 在慈仁鄉

普緣寺 在神策門內

外鷲峰寺 在小安德門外,北去聚寶門五里。明宣德間,為善世鷲峰禪師塔院,今殿宇多圮。《句容縣》

興教寺 在縣治東北。晉咸寧間建。明永樂中重建,僧會司在焉。

崇明寺 在東北隅。晉咸熙中建,名「義和」 ,梁昭明太子書額。唐會昌中廢,天祐二年重建,宋太平興國間改今額。寺有浮圖,甚峻。明隆慶大學士李春芳修。鐘樓有趙子昂題扁,崇禎間再修。

皇清順治四年告成。殿後有「毘盧閣」,輪奐莊嚴,極稱。

雄偉

金華寺 ,在縣治東南隅。晉咸康三年,尚書令李邈捨宅造「靈曜寺」 ,宋改今額。

崇熙宮 ,在茅山華陽洞南門東,即舊崇禧院,元延祐中改為宮。

元符宮 ,在茅山積金峰下。宋嘉祐中,蜀人王

略結廬煉丹於此,後道士劉混康居之。哲宗詔以為元符觀,徽宗賜額「元符宮。」 明重建,置華陽洞靈官正副各一人。

祠宇宮 在中芽峰西。唐天寶中,敕於廟下立精舍,度道士焚修。

青元觀 在治西南,葛洪故宅。梁天監中建。宋皇祐中重建,有葛公井,陶弘景《記》。道會司在焉。五雲觀 在華陽洞西五雲峰下。宋天聖中,王欽若建庵於此。景祐初,賜今名。

聖祐觀 :在大茅峰頂。

德祐觀 在中茅峰

禪心寺 在縣治東三十里來蘇鄉。

正覺寺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瑯琊鄉。

寶林寺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瑯琊鄉。

宋熙寺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瑯琊鄉。

明慶寺 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望仙鄉。般若寺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移風鄉。宋紹興間建石溪捨山重建。

小《金山寺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上容鄉。《華藏寺 》,在縣治北七十里鳳壇鄉。

前光寺 :在縣治南十里福祚鄉。

東大泉寺 在縣治東北五十五里望仙鄉。西大泉寺 在縣治東北五十五里移風鄉。玉泉寺 在縣治北五十五里鳳壇鄉。

寶山寺 :在縣治北四十里鳳壇鄉。

光宅寺 在縣治東十里移風鄉,乃宋進士江適道、江賓王同建。

慈恩寺 :在縣治南七十里政仁鄉。

慶和寺 在縣治南三十五里上容鄉。

均慶寺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望仙鄉。

奉聖寺 :在縣治東四十里,望仙鄉。

龍華寺 在縣治西南三十五里臨泉鄉。聶行寺 ,在縣治西五里通德鄉聶行山,今廢。戌山尼寺 ,按《乾道志》「在縣治北六十里。」 彭山庵 ,在縣治七里西南福祚鄉。

善應庵 在縣治東五里句容鄉。

圓通庵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望仙鄉。

勝潭庵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平泉庵 在縣治西北五十里瑯琊鄉。

普度庵 在縣治北四十里。

奉祠庵 在縣治東四十里望仙鄉。

《顧雲庵 》在縣治東三十里來蘇鄉。

顏墳庵 在縣治東三十里,來蘇鄉。

敬德庵 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句容鄉。

許村庵 在縣治西二十里通德鄉。

華嚴庵 :在縣治南十五里福祚鄉。住山許德明、孔如通募建。

仁祐觀 在小茅峰

玉宸觀 在大茅峰下。自高辛時,展上公得仙術,相繼修煉,陶弘景隱居之所也。有古柏,左鈕若虯龍異狀。齊梁以後,碑記甚多,連毀於火。崇福觀 在中茅峰西,白雲峰下。華陽宮道士王景溫退居此。宋紹興間,詔即所居建崇福觀。乾元觀 在茅山大橫山下。梁天監中,陶隱居刱鬱堽齋。天聖間賜今額,有《觀妙先生碑》。明萬曆間重葺,閻希顏、李徹度皆修煉於此。

紫陽觀 在大茅峰崇禧宮左,方士王全交修。太平觀 在茅山側,即陶隱居華陽館也。宋元符中改額。

抱元觀 在茅山柳谷泉上,舊名柳谷庵。宋政和八年,因陳希徵修行於此,敕賜「抱元」 為額。清真觀 在茅山大羅源中。宋政和中,吳德清始建,為道人棲泊之所。徽宗朝,賜以觀額。紹興間,每歲三月十八日,四方道人皆會於此,多有鶴至,謂之鶴會。

觀音庵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望仙鄉。

任墳庵 在縣治北三十里孝義鄉。

興谷庵 :在縣治北三十里鳳壇鄉。

相王庵 在縣治東北三十里孝義鄉。

寶積庵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瑯琊鄉。

興古庵 在縣治南六十里上容鄉。

北圓通庵 :在縣治北二十里鳳壇鄉。

觀音庵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句容鄉。

華嚴庵 在福祚鄉缺巷村,僧人如性募建。「廣惠院 」 在縣治南三十里崇得鄉。

接待院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句容鄉。

大聖院 在縣治東四十里,望仙鄉。

招慶院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望仙鄉。

證聖院 在縣治北六十里仁信鄉。

觀音堂 在縣治南三十里崇得鄉。

《坊市》觀音堂 四所一在馬疲岡,一在上察司。

一在「白塔」 ,一在「江家巷。」

永新庵 在縣治南門內青元觀右,僧興蓮建。居民王化捐貲倡始,其徒了悅。庵前仍構別室。庵名乃尚書王忠銘題扁,戶部郎陳思偉書。「城南精舍」 揭於庵門。

圓通庵 :在縣治南兆文橋側。僧明心、徒真弘募建,祝給諫題扁名庵。太史蘭嵎朱復書「兆文精舍」 以畀之。

集慶庵 :在縣治小南門鳥翅岡。

《地藏庵 》在西門外五里許杜家山麓。

觀音庵 在西門外一里許官路旁。

菩提庵 在縣南上容鄉西庫村,僧人真喜建。《范家堰庵 》,宋居士江濟川建,在縣西三里許通得鄉。

經藏院 在縣治東崇明寺前。舊有轉輪藏殿宇,工麗雄傑,貯佛經一藏,相傳「北斗神降書」 ,字畫端楷莊重。明嘉靖丙子,殿厄於火,斗書佛經遂散逸無存,邑中猶有家藏者。

葛仙公庵 在縣治西一里許青元觀側,仙公瘞劎之處。寨河庵 在縣治南六十里承仙鄉。

延壽庵 :在縣治南五十里承仙鄉。

唐陵廟庵 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承仙鄉。衍慶庵 在縣治南七十里承仙鄉。

上真庵 在縣治東北十五里移風鄉。

趙村庵 在縣治南六十里承仙鄉。

朱莊庵 在縣治南五十里上容鄉。今增建「澗南庵」 、「澗北庵」 、「許墓庵。」

三官院 在縣治

孃孃廟 :在縣治北七十里瑯琊鄉。

龍王廟 在縣治北七十里瑯琊鄉。

武岐元帝觀 在縣治北七十里仁信鄉。盧君觀 在縣治北七十里瑯琊鄉。

慶真觀 在縣治北七十里瑯琊鄉。

崇寧觀 在縣治西北四十里瑯琊鄉。

靈濟道院 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移風鄉。龍源道院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五渚村。唐天寶間道士湯應崇建。峰巒環拱,洲渚縈迴。明洪武初,外史周易初讀書於此,愛其幽雅,遂撤舊圖新,結屋終老。成化五年,道士孔應元建真武樓、三清殿、山門、丈室,參差竹樹之中,風致頗雅。崇真道院 在縣治五十里臨泉鄉。以上俱屬「青元觀道會司。」

華陽宮 在茅山西茅峰。

燕洞宮 ,在茅山柳谷,《汧東》宮之東南。

昇元觀 ,在茅山中,茅峰西。

崇元觀 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茅山鄉溧陽縣。

法興寺 ,在縣東北三十七里。唐法常寺。宋開寶間徙雷公山,治平初,改今額。僧時雨自款修普門寺 ,在洮湖中大壞山上,唐元和五年僧鐵牛建。

冶山寺 在縣西四十里。有《雲版》,唐時物也。明洪武末,以明義、「從善」 二庵併入,後歸併泰安院。看經寺 ,在屏風山,唐人置。舊有徐浩詩碣,亦曰「屏風寺。」

法昌寺 在縣東十五里。唐咸亨中建,明洪武末併入「廣教寺。」

潘城寺 在縣西九十里。唐中和間建。相傳周末有黎姓者結廬其地。漢明帝時名潘城道場,或雲史氏別業,捨為伽藍。今屬高淳,曰「淨行寺。」 聖塔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落霞山,有石佛鑴,雲乾符間造。或言霞山舊有廟,祀多妄殺,因改為寺,號塔院。

妙如寺 在縣南三十五里舉善鎮。宋宣和七年,請唐隆寺廢址改建。明洪武末併入看經寺,里人陳獻策碑額。

崇德寺 在看經寺之右。宋紹興間賜額「學士秦梓功德寺」 也。久廢不存。明萬曆中,僧道明開山重建,名法輪寺,即崇德舊址。

龍興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宋咸淳初賜額。明洪武末併入「報恩寺。」

松山寺 在縣南七十里。宋太平興國間建。治平初賜額曰「明惠院。」

報恩寺 在縣東門外。梁天監中建。宋宣和中為神霄宮,後改為寺。李綱書額,僧會司在焉。廣教寺 在東門外。唐長慶初金吾長史倪筠捨宅建,賜額「資聖禪院。」 宋太平興國初改今額,明宣德初重建。

廣法寺 ,在西門外,唐名「零陵寺」 ,楊吳號「資福院」 ,宋改今額。

淨土寺 在東南五十里丁山側。唐初建為「雲泉院。」 宋治平中,賜今額。宣和中,更為禪院,後復為寺。

勝因寺 在西五十里,晉義熙初建,唐改「唐興」 ,宋改今額。

法慧寺 ,在北六十里。吳丞相萬彧建,梁名「安靜」 ,宋大中祥符初賜今額。明洪武末併法興寺。法會寺 ,在西南六十里社渚。吳時建,唐名「資善院」 ,宋改今額。

白龍寺 ,在西七十里,晉建。舊有三塔,名「三塔寺。」 或云:「僧伽大聖化行之地」 ,故又名「大聖院。」 長春寺 ,在縣北門外。康熙初年,戶部費達施地建,僧朗微開山。今大拙住持。

永成寺 在縣西五十里。宋乾道間,移溧水廢額建。明洪武併泰安院。

大雲寺 在縣西之九龍山。順治間建,邑人吳穎《碑記》。

崇福寺 在縣西北六十里陶莊。

山前寺 ,在𠙶山下大橋左有舊畫壁。千華寺 ,在縣南三十里。崔𡵚中,貫師智頊新建,以蓮吐重冰而名。

雲泉寺 在東南五十里,唐名雲泉院,許堅詩所云「前朝恩賜雲泉額」 也。宋治平初,改為淨土院。按《慶元志》,一名雲泉精舍。

崇福觀 在縣西北四十里。梁普通間,道士譚名芝建。明洪武末併入「幽棲觀。」

崇德觀 在縣西南六十里。唐名陵陽觀。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觀側有水,環西北而流,曰「蘭溪。」 溪有墩,曰「掛魚臺」 ,傳為陵陽竇子明之蹟也。靈寶觀 在縣西六十里芝山下。相傳梅福遊隱於此。唐咸通初修,太平興國中重建。

幽棲觀 在北三十里。梁普通初,有隱士號「幽棲伯」 ,煉丹於此,舉家昇仙,後因以宅為觀。泰清觀 在縣東南。宋淳熙中建。道會司在內。紫霄宮 在縣西門外。宋趙葵建。道會司王關龍建玉皇閣,徒韋德璣繼之。今蔣玉階復修。佑聖觀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宋建。

衍慶觀 在縣東門外一里,元建。

《白雲庵 》,在𠙶山優曇𡵚,優曇禪師駐錫之地,唐建。

法華庵 在縣東十五里。唐咸亨中建,明萬曆間修。以地名「蓮花圩」 ,俗訛呼為「蓮花院。」

佛華庵 在縣西五里。唐建,明併入廣法寺。致敬庵 在縣北四十里,宋建,明併入法興寺。黃山觀 在西四十里黃山下。舊傳西晉時有黃鶴真人修道成仙,唐天寶中建為觀。

泰虛觀 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晉盤白真人成道處。梁建,有九井真人藏丹處,明賜「道藏。」 圓通庵 在縣南五里。宋建,明併入報恩寺。廣法庵 在縣南三十里。宋建,併入報恩寺。三茅庵 在縣南三十五里。宋建,明宣德間修。通濟庵 在縣南五十里。宋建,明併入聖塔寺。永福庵 在縣北二十里。

胡村庵 在縣南六十里。宋太平興國初建。明洪武末併入「泰安院。」

鍾山庵 在縣西南六十里。宋元祐初建。太平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宋乾道間建。明洪武末併入「報恩寺。」

延壽庵 在縣西五十里古文橋。宋嘉定初建,明正統間修。

上廟庵 在縣西六十里。宋寶慶初建。明洪武末併入「泰安院。」

棠渚庵 在縣西六十里,宋嘉定初建。一曰唐渚。《狄志》作「黨」 ,非。

龍岡庵 在縣西六十五里。宋寶慶中建。明洪武末併入「泰安院。」

明義庵 在縣西北六十里。宋太平興國初建,併入冶山寺。

鷲峰庵 在縣西北五十里,宋建,明修。

余巷庵 在縣西北八十里,宋嘉定初建。福慶庵 在從山鄉。

泓口庵 在縣北十里。宋太平興國初建。明洪武末歸併法興寺。正統初徙東嶽殿,改額「文昌」 庵 在縣北三十六里。

從善庵 在縣北二十里,宋建。後併入「冶山寺。」 廣惠庵 在縣北三十五里,宋建。

報恩庵 在露笪里

嗣壽庵 在縣西八十里,宋建。

龍潭大庵 在邑南三十里。吳赤烏年間故址。「明覺庵 」 在縣東十四里。元建。

永成庵 在縣南戴埠

萬壽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元至正初建。明洪武末併入「報恩寺。」

白石庵 在縣北八十里黃鳥山。元建。

圓通北庵 在縣東北十五里,元建。

萬壽庵 在城東門外萬泰村。

普覺庵 在縣南

嵐瀑庵 在縣南戴埠,宋之繩額。

萬善庵 在縣北三十六里。

法寧庵 在縣西。俱元時建。

「慶雲庵 」在。請幫助識別此字。山,樹木扶疏,神靈顯赫。雲鶴庵 在縣南八里燕山。

慶雲庵 在縣南

雲岫庵 在縣南七十里青山。

福成庵 在縣南三十里姚墅。

寶心庵 在縣北趙莊里。

湖塘庵 在縣北二十里。

菩提院 在奉安鄉湖山岡,順治三年重建。「永寧庵 」 在縣西門外,去青安橋二里。

天福庵 在縣北十里。後有「三義閣」 ,祀漢昭烈帝及關、張二侯。

「法寧庵 」 「在週城。」

甘露庵 在縣南門外,或雲「即廣生亭故址。」 「紫雲庵 」 ,在縣西南四十里荊山。

竹林庵 在縣南

歷山庵 在縣西南二十里。

社庵 在縣北十五里

長善庵 在縣西七里,道人謝真聚建。道人苦行無飾,凡邑中大營造,多以屬之。世居秦橋寺,此其修靜之區也。

龍華庵 :在靈山周岡𡵚,達心禪師卓錫之地。己亥建。

大蒻庵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大蒻山。又小蒻亦有庵。

廣善庵 在縣北十里。側有善泉亭。知縣林命建,或謂之「茅場庵。」

《借景庵 》在《靈雨亭》之西,背城向北。

淨土禪院 在惠得區。吳山。任定甫樂善好施,湯茶濟人。年老無嗣,捐產建立。合邑義之。當事旌獎。

鎮谷尼院 在縣東南隅。唐天祐中建,明洪武初改曰「觀音庵」 ,併入報恩寺。

雲棲院 :在奉安鄉。巴愛、周元等捐建。

龍祠院 在縣北四十五里。宋太平興國初建。泰安院 在縣西五十里強埠。宋紹興末,移溧水廢額改建。明洪武末,以胡村、上廟、龍岡諸庵、冶山一寺併入。

鎮龍院 在縣南三十五里。陳一如等建。白石道院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建。

永福院 在社渚

佑聖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元至治二年,道士張守柔建。

白龍道院 在縣北三十里獨秀山,明時建。大聖院 在埭頭。

寶華院 在縣西六里。舊為《蘧蘧苑》。

聖壽院 ,在燕山。二院俱明萬曆末,僧道明建。應心院 ,在大蒻山,僧了空開山,聖自圓成。淨土院 ,在從山鄉,邑人任定甫施地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