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2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二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六卷目錄

 鎮江府部彙考二

  鎮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職方典第七百二十六卷

鎮江府部彙考二

[編輯]

鎮江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府志

[編輯]

本府。丹徒縣附郭。

漕渠 按舊志不載渠所自始。按《王志》而參攷之,「秦鑿丹徒曲阿。隋大業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蒜山河 。宋慶曆中,鄭向為兩浙轉運副使,疏潤州蒜山漕渠抵於江,人便利之。」

夾岡河道 宋治平四年七月,都水監言:「兩浙相度到潤州至常州界,開淘運河,廢置堰閘,乞候今年住運,開修夾岡河道。」 從之。

《西舊河 》宋政和六年八月敕:「鎮江府旁臨大江,舟楫往來,每遇風濤,無港河容泊,以故三年之間,溺舟船凡五百餘艘,人命常十倍其數,甚可傷惻。訪聞西有舊河,可以避急,歲久湮廢。宜令發運司計度,深行浚治,以免沉溺之患,委官處畫,早令告功。」

關河 《舊志》未詳所始。自北水關達南水關,穿城計一千二百丈。

皇清順治十六年,因海警,閉南北兩水關,於是河為

《糞土瓦礫所淤》。康熙十一年,知府高得貴、同知孫汝謀募工開浚,早暮按視,凡三月工告竣。啟兩關通行舟楫。

市河 有三:「其一城西諸山之水匯為澳,合永安寺聖井泉,由水西門經唐頹山後至關門橋、小圍橋達京口港,以入於江。其一發源真珠泉,由鶴林門經西園橋,過道人橋,分流,右折者經社稷壇橋至右軍寨,與澳水合;左折者經皇祐、大圍等橋,亦達京口港,以入於江。其一自清風橋至朝真橋,北流與皇祐橋水合」 者,則漕渠之溢水也。舊《志》:折橋受漕水,折旋而入於石䃮橋。今石䃮廢,漕水不復入矣。宋南渡後,類多湮塞,每加疏導。慶元四年,守臣萬鍾隨宜浚導。越十六年,淤土壅閼。嘉定甲戌,郡守史彌堅嘗募官軍疏濬之,今復淤塞甚矣。

海鮮河 在京口閘外。宋嘉定八年,郡守史彌堅請於朝,開「海鮮河」 以泊防江之舟。

歸水澳 在中閘之東。長二百丈,水面廣狹不等,廣至五十丈,狹亦不下十丈,深丈有五尺。宋元符間,漕臣曾孝蘊置閘。崇寧間,設官管幹。乾道以來寖廢。嘉定中,郡守史彌堅重濬,又刱開護倉壕,與甘露港接。仍創造石閘、水閘二所於港口,以便轉輸。

京口閘 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許。唐漕江、淮,撤閘置堰。開元中,徙漕路由此。

腰閘 在京口閘東南,有石刻云:「腰閘」 至轉般倉前拖板橋,長一百九十丈,河面闊十丈。上閘 在妙覺庵側。《嘉定志》云:在程公橋團樓北。是時橋已廢,樓亦壞矣。

中閘 ,在香糯倉後。舊《志》:在大軍倉後。河側石刻云:中閘至上閘,長三十九丈,河面闊十七丈。下閘 ,在程公下壩東。宋淳祐中,郡守許堪重修。閘口石柱刻云:「漕閘敝漏」 ,郡守許堪以石易木,始工於淳祐癸卯之秋。河側有石刻云:轉般倉東南牆口至下閘,七十九丈五尺,河面闊九丈。

栲栳閘 在演武場西南。宋淳祐中,郡守何元壽置,後更以「石橋。」

大瀆山閘 在城南三十五里。閘當水勢旋衝處,舟過多覆沒。

減水閘 在程公下壩之東。下閘之西,上為石橋。宋咸淳中,郡守趙潛建。閘有石刻,「咸淳六年七月十六日立。」

甘露港閘 石一,《木一》。宋嘉定中,郡守史彌堅置。以上八閘俱久廢。

新閘 在南水關外,即滅渡橋舊址。明天順己卯,浚漕河,作閘以殺水勢。

丹徒鎮閘 漕河分渠通江,築閘以引蓄江水,最為便利。丹徒縣界內舊閘以時置廢,今修置仍因明季四閘。

京口閘 今名「大閘。」

小閘 在新河

新閘 今名南閘

丹徒鎮閘

水䃮 在郡城高橋東。漕水溢,則此䃮受之,入市河而達於江。今廢。

黃水䃮 在丹徒鎮江口。宋紹熙間,郡守陳居仁創,張縉有《記》,不存。

丹徒澗壁二石䃮 ,宋慶元年間,總領朱晞顏以漕渠乾涸,刱二䃮引江潮入渠,當時便之。後廢。

程公壩 上下二:上壩在甘露港,下壩在京口港,相去二里許。宋咸淳六年,郡守趙溍立溍以啟閘洩渠,水不便,故改立二壩,民甚便之。明改甘露壩曰「新港壩。」 甘露今廢。

鱔魚壩 在城西北鱔魚港上。今廢。

大塘壩 在洞仙鄉塔山下。

鸕鶿堰 未詳何地。唐僧皎然《送楊山人往京口買藥歌》:「夜驚潮沒鸕鶿堰,朝看日出芙蓉樓。」 丁卯埭 ,在城南三里,晉司馬裒立。《輿地誌》:「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於丁卯港立埭。」 今廢。

經函 在郡城東南四十里。蔡祐《雜記》:「京口漕河西有良田數十頃,地勢低於河底,若不置經函泄水,田即為湖。經函高數尺,闊亦如之,皆巨石磨琢而成,自運河泄水,東入於江。」

風雲路水巷 宋寶祐三年,郡守印應飛築。自上河街至普照寺沿河一帶,因民居湮塞,舟行阻滯,闢而築之。置水巷以便防虞,扁曰「風雲路、下鼻塘 。」 明時為民間隱占。萬曆中,知縣龐時雍清出,濬深丈餘,給穀增堤,植柳千株,可備旱潦,眾民便之,仍為立石。今半為田塘,僅存半。京口港 在城西北江口。

金線港 去甘露港一里,宋武帝微時居此。新港 在京口甘露之間,明弘治十二年濬。鱔魚港 ,在通津門外。

丹徒港 二:在鎮之東西。

澗壁港 在縣東三十里。《南史》作「諫」 ,《南唐盧絳傳》作「澗。」

沿江圩岸塘堤 自炭渚起,上接江寧府句容縣界,下至匡家橋港丹陽縣界,長一百三十里。「沿漕河 ,上自江口起,下至辛豐、丹陽縣交界止,計長四十五里。」

炭渚港 在二區十三都二圖。至司馬橋止。高資港 在二區十三都三圖。至香山口止。黃泥港 在二區十三都一圖。

馬步橋港 在二區十三都一圖。

樂亭鋪港 在二區三都,七圖。

七里港 在一區三都四圖。通至三都七圖止。錢永港 在一區三都三圖。

費家港 舊名二里港,通下鼻塘,在一區三都。三圖至四圖止。

下鼻港 在一區三都,《四圖》。

斷妖港 在一區三都七圖。

洪信港 在一區,二都七圖。

新閘口 通浮橋內運河,在雲山坊。

掘港 在雲山坊

甘露港 通城內河,出便益橋,在雲山坊,大一都一圖各半。宋轉般倉在此,史彌堅嘗濬之。明萬曆初,猶通鳳凰池。春夏船泊石壁下,今漸淤矣。

斗門港 在大一都。一圖。

倒流港 :在大一都。一圖、三圖各半。

青山港 在大一都三圖。

木杓港 在大一都,三圖。

侯家港 在大一都三圖。

范家港 在大一都三圖。

楊家港 在大一都三圖。

渡泥小溝港 :在諫壁鎮。通半舟橋,止係一《五圖》地界。

洩溝港 在十三區八都《二圖》。

鐵錨港 通尤家橋,在十三區八都二圖歷六圖至崇七圖止。

孩溪港 在十三區、八都、七圖,通至十區、八都、八圖、九圖、古竹止。

柳港 在十區十一都,一圖至趙家山止。大港 在十區十一都,一、二、三圖至戴家村止。韓家港 在十區十都,二圖至圌山後止。善家港 在十區十都十一都。吳沙四圖,俱通沙腰河,南通劉仙港,北通山北港。

蔡家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朋七圖》至善家村水洞止。

郭家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二圖、三圖至南八蕩止。

中新港  蔣家港

何家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一、五圖》至向家橋止。

任家港  煙墩港  宗莊港。

朱秀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九圖。

祁家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十圖通「朱秀港。」 莫家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十三圖。通徐府莊。

唐家港 通蕭家港在十一區二十二都《六圖》。劉仙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十一圖,至丹陽縣界止。

太平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十二圖》至丹陽縣止。

羅家港 在十一區二十二都,又十二圖至丹陽縣陸路界止。

三汊河 通內河,出便益橋,北通甘露港,在大圍雲山坊大一都一圖地界。

西城腳下,娃娃橋港 引內市河水出運河。在城內市西「寶城」 等坊。城外岳祠坊。

關門橋港 至莊前止,水出運河,在岳祠坊地界。

西城腳下流水洞 引內市河水出運河。坐落城內「善濟」 一等坊。城外岳祠。虎踞坊。

便益橋港 通內河至三汊河,北通甘露港,在虎踞大圍坊大一都《一圖》。

丹陽縣

漕渠 在丹徒界者四十五里,在丹陽界者九十里,地勢如建瓴。上置京口閘,下置呂城閘,每冬閉閘蓄水,以濟漕艘,不足則以湖水助之。又去呂城十八里,設奔牛閘以防水洩。明嘉靖之季,此制漸弛。時改冬運河水淺阻,輒驅百姓開濬,隨濬隨淤,歲以為常,民不堪命。知府吳撝謙、曹一鵬、范世美始修復舊制。

新開運河 明嘉靖間,知縣李學道鑿演武場,北達內城西門城壕,經南門合簡瀆,出東門橋,復入運河。蓋引江潮襟帶城郭,且徙運道於城外,公私船隻,不復經行城中。又自長樂鋪至六里橋,約半里,河岸易崩,每歲開濬。萬曆十八年,知縣周應鰲議開內支河,以避沙壤未成。博望閘 ,在九曲河口。

陵口閘 陵口與黃泥壩、丹徒大瀆山三閘,俱知府吳撝謙造本,議時啟閉蓄水,以省開濬之勞。久之利少害多,水漲覆舟殺人,水涸行旅阻滯,僉言「早去一日,則早紓一日之害也。」

黃泥壩 ,在丹陽縣北二十里,以塞北岡也。呂城、夾岡二斗門及石䃮 ,宋紹興七年,兩浙運使向子諲置。

博望堰 在九曲河口,舊有閘。

麥埤堰 在縣南二十里。《相傳》云:取范忠宣「麥舟」 之義。

橫塘、珥村兩堰 並在珥瀆河相距十八里。草堰 、木陂堰 並在簡瀆。

黃塘堰 在縣南二十里。

《雲陽九里埭 》,宋鮑照有記,未詳所在。

中丘埭 在縣東二十四里。《輿地誌》:埭西有齊梁陵庱亭,埭在縣東四十七里。《元和郡國志》:「晉蘇峻將攻晉陵郗鑒以此地東據要路,北當武進,故遣督護李宏築壘拒之。」 元時置埭,今廢。破岡瀆、上埭 、上容瀆十六埭 ,並在延陵界。浦里塘 在縣南五里。按《祥符圖經》,吳孫權時作,或雲嗣主時。《吳志》:「嗣主休,永安中用都尉」 嚴密議而作。陸凱臨終諫吳主勿作《浦里塘》。吳塘 在縣東七十里,周迴四十里,半入金壇境。梁吳遊造。

蕭港 在縣東二十七里。梁簡文帝莊陵有港名「蕭港」 ,直入陵口。

蕭塘港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包港 在縣東七十里。北通大江,東連嘉山。左墓港 在縣南四十五里。

吳陵港 :在縣西十五里。

呂瀆港 在縣東南五十四里。明萬曆間重濬。北引運河,南通白鶴溪,凡二十里。沿河民田,資以灌溉,舟航徑達,貨物流通,亦一方之利也。馬嘶港 在縣東北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富莊賊作亂,信國公湯和討之,屯兵於此。賊謀夜半劫營,忽村雞於二鼓時鳴,和令整束待敵。適賊至,一戰而勝。賊遁去,和追之,阻此港有神馬前嘶引渡,竟滅賊,因名焉。年久淤塞。隆慶二年,同知馬豸督濬通江,旱澇有濟,民立祠祀之。

金壇縣

建昌圩閘 明正德十年建。知縣劉天和《記》略曰:「金壇西北有圩曰建昌,其上流全受茅山、丁甪、長山諸水,每夏秋霖潦,則水汎濫而下,乃環圩築土為堤以禦之,週八十餘里,分諸水為二派,南北環堤而流,以入於運河。圩之內皆平壤,以畝計者近十萬。中為天荒蕩,溪流旁達積水以備旱,畝與田稱。舊於圩南置閘」 以司蓄洩。都圩垾閘 ,明正德十一年造。知縣劉天和《記》略曰:「金壇之地,惟四區為最。下區有閘,名都圩,其上流分受茅山、方山,全受丫髻山、青龍洞、黃金山、白玉澗四源之水,南北分流,入長蕩湖,介兩河之間,田皆窪下,隨地形築土為圩為垾。中曰蕩,東曰邵家,曰東莊,曰岳家,凡垾四:北曰大蕩,曰張」 家,曰蕩景,曰「伏草」 ,凡垾三圩一。南曰蕩垾,曰上葑,曰中葑,曰下葑,曰張祥,曰戴圩,凡垾五圩一。其間復有枝河二,導水自閘以達於運河,瀦於湖。

長新垾閘 在二十四都。明萬曆六年,知縣劉美建。

莊家棚閘 在平湖門南右,即今大南門,更名《弘化》。

柘蕩閘 在縣北十里

岸頭閘 在縣東十五里。

三河口閘 在縣西北七里,即三里岸橋。七里橋閘 在縣北七十三里,接丹陽境,為本縣運河上流。以上諸閘,俱明萬曆年間,巡撫都御史宋儀望令縣創建,所費不貲,欲省築壩撈淺之勞,然霖潦一至,水被阻截,遂為上流緣河田害。冬餘水涸,仍藉撈淺,民始病之。今皆廢壞矣。

荊溪官坊埭 《寰宇記》云:「在縣西北四里,舊為節水處。」 齊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鄭、劉、師四族,並有官,因名。

思湖下口埭 在縣南十八里。溪水出長蕩湖口,深淺不常,故置「埭」 以節之。今廢。

縣南壩 在南水關下。元至元間,耆舊張桂等言:「本縣河道,西北高仰,東南低窪,水勢趨下,實難灌輸,宜於太虛觀前置壩官。」 從之,至今便焉。莊家棚壩 ,在平湖門南,右更名弘化。

莞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梁大同中,侍御史謝賀之種莞其中,故名。

單塘 在縣東北二十八里,跨丹陽境。

陳塘 與柘蕩相連,約百餘畝。

「寄秧塘 」 在塘上,約三十餘畝。

洋塘 在西莊,約六十畝。以上俱七都。

「官塘 」 即「大塘」 ,在大塘村西。

前塘 在路莊,約二十餘畝。

萬年塘 :在東南莊,九十六畝。

上疁堤岸埂 ,在八都大路東,長八十丈。觀東堤岸埂 ,在八都大路北,長一百丈。大雲橋岸埂 ,在九都大河南,長四百十丈。後莊堤岸埂 ,在十都徐村北,長四百五十丈。後堰塘岸埂 ,在十一都大河南,長一千二百丈。

翟莊橋岸埂 在十二都大河北,長一百二十丈。

蓮陂 在縣西八里,宋嘉定中廢。

萬束陂 在縣東三十五里。《祥符圖經》:「陂宜稻,頃收萬束,故名。」

《杏甘塘 》在杏甘村,約二十餘畝。

下衣塘 :在路莊,約三十畝。

黃塘 在後莊村東北,週四百七十丈。

東塘 在薛家村西。週一百九十丈。明洪武間新開灌田,民賴其利,歲旱無憂。以上俱三都。鵝毛莊塘 在四都橫堰西。週四百二十丈。東禪寺塘 在寺前官路旁,長週二百丈。小塘 在六都垾頭,約二十餘畝。萬建塘 在七都呂洪村東。週一萬八千丈。茅頭塘 在朱港村北。週三百七十丈。

謝塘 在東謝村。梁謝法崇造,約百畝。

北干塘 在斜橋村,東週二千一百五十丈。「方基」 塘 在李家涇,西週三百五十丈。

西長塘 :在野田村東,週七百五十丈。

東長塘 在蓮荷村北,週一千二百五十丈。黃塘 在八都潘莊,約三百畝。

時塘 在八九都,共之,約百畝。

鶴塘 在九都鶴莊,約百畝。

大塘 在十一都莊家田。西週一千二百丈。神塘 在十三都史家田。北週一千一百丈。梁塘 在十三都湯家田。西週一千一百丈。

官塘 在十八都廟基西。週二百五十丈。楊樹塘 在二十都唐王山下。週一百三十丈。南塘 在二十都山下。

西塘 在二十一都山下。

練塘 在二十三都,約一百三十畝。

牛塘 在二十六都。久塌。明萬曆八年修築。官塘 在二十六都水澗東,週六十丈。

白水塘 在二十六都,約二十餘畝。

孔家塘 在二十六都山下,週四十丈。

景塘 在二十九都,約千畝,即景家灣垾。以上俱見存。

南北謝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梁普通中,謝德威造,隋廢。唐武德中謝元超重開,灌田千餘頃。白馬塘 在金山鄉。

大湖塘 在登榮鄉

小湖塘 在登榮鄉

西塘 在縣西二十六都,與東塘同開。

強塘 在遊仙鄉

列塘 以上俱堙廢

燕子港 在縣東四十里十都,通湖之處。下湯港 在縣東三十里十一都,通湖。

溫瀆港 在縣東二十里十三都,通湖。

方洛港 在縣南二十五里錢資蕩通湖之口。明萬曆七年大水,知縣劉美濬下流以泄水。徐莊港 在方洛港下。

新河港 在湖溪上。五里運河通湖。

大浦口港 :在湖溪下。

抱村港 在湖溪北,與大浦口相對。

白石瀆港 :在大浦口下。

黃婆港 ,在白石瀆下。

清水瀆港 :在黃婆港下。

後瀆港 :在清水瀆下。

白龍蕩 在縣南六里,即思湖。舊最寬衍,蓄水以紓下田之澇。近為居民築埂,擅菱藕之利。遇旱開復為宜。

錢資蕩 在縣東南五裏白龍之東。西通南洲,南注速瀆入湖。旁多良田,水產獨美,灌溉漁採之利,一方賴之。

天荒蕩 在建昌圩中。一名銅馬湖,俗有「十萬天荒九萬田」 之語。溪流旁達圩內,田疇賴其灌溉,有禽鳥魚蟹之饒。蕩本積水,因堤捍水而始有蕩。故禁開私函,增修圍埂之令,不可不嚴也。滕湘蕩 ,在縣西四十里,介紫陽、西陽二渠之間,廣五百餘頃,二十七都,民賴之。

鮑蕩 在直溪南三十五都,民賴之。

柘蕩 在北渚之北,河埂有新閘,通水入內,積蓄灌田三十,都民賴之。

北渚蕩 在縣北五里。上通運河,東入錢資蕩,停泓里許,二三都民賴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