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2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二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七卷目錄

 鎮江府部彙考三

  鎮江府城池考

  鎮江府關梁考

職方典第七百二十七卷

鎮江府部彙考三

[編輯]

鎮江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木府:丹徒縣附郭。

鎮江府城池 :「土城,周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吳時為京城,孫韶嘗繕治之。唐乾符中,周實再加修築。太和中,觀察使王璠鑿壕深數尺,東西夾城,高三丈一尺。明洪武元年,指揮宋禮請於朝更築,甃以磚石,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萬曆十二年,知府吳撝謙於府後附城築垣,與城齊,以衛府治。二十一年」 ,周迴城垣復加高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虛臺一,與北固山相對。門四:東曰「朝陽」 ,西曰「金銀」 ,南曰「虎踞。」 夾城向北,增設一小門,北向曰「定波。」 水關二。

外縣

丹陽縣城池 《祥符圖經》云:「雲陽故城,周迴五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四面無壕,即古簡州城也。」 《咸淳志》云:「周迴三里,上多古木。東門在斜橋,西門在縣前,南門在草堰,北門在觀音山,代遠傾圮。元以後久廢。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內地,知縣陳奎始築內城,周迴九百七十九丈,徑三百三十三丈有奇,高二丈二尺,下」 闊三丈,上半之。四面各開一門,上施樓櫓。東曰「通漕」 ,西曰「朢京」 ,南曰「迎薰」 ,北曰「鎮湖。」 又於通漕門之右開水關石閘一。嘉靖三十五年,倭船艤孟瀆口,突犯河莊城下,內地戒嚴。時城既築,市民遺於外者十之七,居人患其隘。巡撫張景賢令於城外稍壘土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史永壽請增築焉,建城門五座:東門在麻巷,小東門在運河,南門在草堰,小南門在新巷,北門在倉橋,西門在縣治,仍其舊。敵臺二座,水關二座,接內河,跨漕渠,延袤九里,壕闊八丈餘,始合內外城為一。雲陽驛先在邑內,漕艘官舫悉經城外水關,至晝夜不得閉。萬曆戊子,知縣周應鰲深濬外隍,令通舟楫,而移驛於西門外,邑民便之。自南迄西,深一丈五尺,廣十一丈,亙八里。

金壇縣城池 ,唐長壽元年築萬歲通天中,甃以甓,週七百步,高一丈五尺,門十有一,歲久湮廢為平地。明正德壬申,流賊至江上,知縣董相率眾廣之,修築土城,週一千二百四十二丈,高二丈,下闊三丈,上半之。城門六:東曰通吳,南曰平湖,西南曰迎蹕,西曰望山,西北曰丹陽,北曰望潮,並水關,皆甃以石。上各有樓,下各跨壕為橋。乙亥,知縣劉天和以關基不固,又改築之。嘉靖甲寅,倭警,知縣趙圭始甃以甓,疊石為基,週一千二百三十四丈六尺,高二丈六尺。為門者六:東曰景陽,南曰「弘化」 ,曰「興元」 ,西曰「望華」 ,北曰「拱辰」 ,曰揚武。外各有橋,為關者二:南曰「會龍」 ,北曰「會潮。」 萬曆庚辰,知縣劉美易城門,「興元」 曰「文明」 ,拱辰曰「拱極」 ,揚武曰「朝天。」 萬曆乙酉,知縣許弘綱復改築兩水關,高廣於昔。天啟四年,大水,東城圮百餘丈,知縣楊錫璜修之。

皇清順治三年,北城圮二十餘丈,知縣胡延年修之。

康熙十三年,以歲久多傾圮,知縣康萬寧修之。十五年,城西北圮二十餘丈,知縣李暽修之。按舊《志》:「隍週城東廣二丈,深一丈;西廣一丈五尺,深八尺。潦則周流,少旱乃涸。」 今築城後,水關既溢,西壕復淺。上流四十八汊之水,唯賴東壕分洩。又以朝天、景陽、弘化三門浮橋石垛塞壕之半,故時雨則城北之水高於城南者五六尺,而歲歲被澇。大加開濬,尤恤民之急務也。

鎮江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丹徒縣附郭。

千秋橋 在府治西。晉王恭作萬歲樓於城上,其下有橋,因名「千秋。」 宋嘉定間,郡守史彌堅重建。明永樂中,更名「永安橋。」 弘治十四年,與城南虎踞橋俱圮。知府王存中皆重建。

綠水橋 在千秋橋西,唐以來有之。唐杜牧之詩云:「青苔寺裏無鳥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宋乾道中,郡守蔡洸重建,仍舊名,俗呼為高橋。明洪

武初重修,更名「鼎新橋。」 弘治壬子,知府鄭傑重修。萬曆辛巳圮,知府徐桓重建。

嘉定橋 在千秋橋南,舊名利民橋。宋淳熙間,郡守錢良臣甃以磚,覆以亭,邑人呼為「錢公橋。」 嘉定初,郡守復甃以石,易今名。俗呼「鎮方橋。」

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清風橋 在嘉定橋南。宋景祐間,郡守范希文重建,俗呼為范公橋。蘇子瞻《懷刁景純》詩有「傷心范橋水」 之句。嘉泰開禧間,郡守辛棄疾甃石長橋 ,在清風橋南。宋嘉定乙亥重建。

通濟橋 在南水門上。元延祐二年,守臣太平因水門舊址創建。蜀楊如山《記》:「後圮。」 至順二年重建。今名南水關。

虎踞橋 在虎踞門口,為郡孔道。明萬曆丙子,知府張純易之以木,春運時撤,民大不便。後知府蘇兆民易以石,更名「泰運。」

迎恩橋 在金銀門外。明成化己丑,知府翟敬重建。弘治乙卯,知府鄭傑重修。

鎮西橋 舊名「拖板橋」 ,在今社稷壇前,大曆二年廢,至順二年重建。明正統中,侍郎周忱、郡守郭濟重建,太常少卿鄭雍言《記》。

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通阜橋 當金銀門口。舊為板橋,因係衝道。明萬曆時,易以「石橋。」

程公橋 在上閘南。宋嘉定前,已廢。

嘉泰橋 在市東紫金坊。宋嘉泰間造,故名。俗名「真子橋。」 後廢重建,更名「中市橋。」

張公橋 在中市橋北,舊名「湯家橋。」

柏家橋 在張公橋北

懷德橋 在綠水橋南

水䃮橋 ,在丹陽館西。斜橋 ,在積善坊。元名「登瀛橋。」 舊縣儒學東北。大圍橋 ,在乾元萬壽宮北。

小圍橋 在大圍橋西。大圍、小圍以近江,圍岸大小名市河之水皆由此二橋出江。

韓氏橋 在嘉泰橋南

染皂橋 在市南旌孝坊,今刁家巷,上有亭。宋景定中,郡民重建,俗呼「觀音橋」 ,亭廢。明正德六年,楊少保家重建。

火炭橋 在養濟院西

真珠橋 在火炭橋南,俗呼「西橋。」

皇祐橋 在市南坊。明初得《斷碑》於橋下,乃宋皇祐間所建,故名。

朝真橋 ,在皇祐橋東南,以近東觀故名。「石䃮橋 」 ,在元妙坊口,舊橋下有石䃮,今廢。壩子橋 ,在石䃮橋東,舊名「壩子頭」 ,里人建。「折橋 」 ,在清風橋側,受漕水折旋而入市河,今名「小橋。」

新觀橋 在光孝觀西,舊名「社壇橋。」

觀東橋 在光孝觀東

七獅橋 在舊丹徒縣治西,上有石狻猊七枚,故名。俗呼「道人橋。」 橋下有石翁仲二,若道士然。利涉橋 ,在城西。知府潘一桂建,尋易以木,後甃以石,又名「浮橋。」

西園橋 在放鶴門內

關門橋 在登雲坊西。城西舊有西坊門,是橋介二門間,取「關通」 之義為名。

三折橋 在關門橋北,今名「洪濟橋。」

師姑橋 在《三折橋》西北。

紅門橋 在紅門子寨內。

龔家橋 在博馬務巷

圓通橋 在唐頹山後,舊名「土橋。」

水西橋 在水西門

夢溪橋 在朱方門外。水源自圓通溝入漕渠,以沈內翰括居夢溪,故名。宋嘉泰中,郡守辛棄疾重修。舊呼「小橋。」

烏盆澳橋 在嘉定橋東南。

菜市橋 在市南坊,舊「菜市」 所在,故名。

古老橋 在清風橋東北。

蘇公橋 在范公橋東南。

林大師橋 在蘇公橋南。林仁肇廟在橋東,因名。

通吳橋 在長橋東南

臭橋 在通吳橋南

雙寨門橋 在臭橋東,水源發京峴山,過臭橋入長河。

捲蓬橋 在欽賢門外北固山埂下。

得勝橋 在朝陽門口。年久傾圮,順治間重建。「青龍橋 」 ,在雜造局前。

縣橋 在製錦坊。丹徒縣治在此,故名。

胭脂橋 在後「百禮堂」 ,今縣學西。

小橋 在胭脂橋南

西城橋 在府治西。宋嘉定十五年,郡守趙善湘建。北通郡治,南通餉臺。「官府行其上,行人往來其下。」 今廢。

便民橋 在南水關外,明弘治中建,今為木橋。「昇仙橋 」 ,在城南鶴林寺。相傳緋衣杜鵑花神自橋騰空去。

洗馬橋 在京口驛西。唐太子洗馬陳翌建,故名。

金盞橋 在城西陽彭山下。

柳溪橋 在平等寺前,今廢。

東鴻鶴橋 在仁和門外,俗呼「孩兒橋。」 石欄作孩兒狀,故名。

西鴻鶴橋 在放鶴門外。

香花橋 在鶴林寺前

樂昌橋  、程道橋  、鮑家橋 並在登雲門外。

螽斯橋 在南門外土城下,里人為祈子建。雙和橋 在城西運河邊,邑人程可聘建。太平橋 在北水關內新察院左。係木橋。戴港橋  、柳港橋  、大港橋。

黃泥橋  。「向家橋  。」 韓渡橋。

杜家橋 並在丹徒東鄉。

樊橋   、「澗壁橋  。」 「徒兒橋。」

倒流橋  、洩港石橋 並在大慈鄉。「澗壁」 下濞橋  、「羅木橋  」 、「七里橋。」

樂亭橋  。炭渚橋  。「都里橋。」

蘆定橋 並在義里鄉,下濞樂亭、炭渚,見《圖經》。高資橋 在義里鄉。元延祐五年,邑人蔡杞等重建,吏部主事俞庸記。

皇清順治戊戌,邑人重建,今名「東方橋。」

觀音橋 在澗壁鎮,其上有亭,弘治辛酉修建。「上會橋  」 、烏莫橋 並在高平鄉。

馬公橋 在新豐鎮,跨漕河。舊為明知縣陸夢祖建,名「陸公橋。」

皇清康熙十年傾圮,里人募重建。巡撫都御史《馬公》

祜捐貲以助,因易名《馬公橋》。

永寧橋 在崇德鄉丹徒鎮,跨運河。康熙十九年重建。

東橋 在崇德鄉。內通白兔高山之水。濬河須高築官壩,以防山水陡發。

丁卯橋 在城南三里。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後人構橋,因名。唐許渾築別墅於其側,渾有《歸丁卯港》詩。明楊文襄一清有「丁卯橋別業。」

顏洲橋  、「開禧橋  。」 波查橋。

車村橋  ,黃水䃮橋 並在崇德鄉丁甪鎮上下二橋   。千秋橋

「張部橋  。」 「劉偃橋  。」 「都灣橋。」

「曲陽橋  。」 《小時橋  》。《蕭子橋》。

呂家橋  、萬歲橋  、臥龍橋 並在洞仙鄉。此鄉舊隸延陵,惟丁甪一橋見《圖經》。

埤城南北二橋 :寨橋  、草村橋 :並在平昌鄉。

上塘石橋 。彭橋   。「白露橋。」

「官塘橋  。」 「楚墓橋  。」 「大地橋。」

「畫師橋  」 、「棧岡橋  」 、劉公橋 ,並在長樂鄉。

西津渡 去府治九里,北與瓜洲對岸,舊謂之蒜山渡。唐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於蒜山渡嚴勒渡邏,即今西津渡也。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五艘以禦風濤之患,各置旗一,以「利涉大川吉」 五字為識,其受有數,發有序,又別浮輕舸,以送郵傳,遂鮮有風波之患。元延祐中,以總管段廷珪言,增船十五,官收船資,以免脅勒。泰定中,革去濫設排岸監渡人吏,尋以船資不便,罷之。明正統間,巡撫侍郎周忱作艦二,僉水工三十餘以濟渡。又甃石堤三十餘丈,直抵江皋,人免病涉。萬曆中,知縣龐時雍遇風禁渡諸船,各立號限,以人數懸榜立石,人鮮覆溺。

石公渡 在定波門外,去府治九里石公山下,渡江至開沙。

高資東西渡 在縣西四十里。東達儀真,西至鐵錠橋。

大港渡 在大港鎮西北渡至揚州苑林村。韓橋渡 在丹徒鄉。宋朱倬詩:「陽溪人喚漁樵動,江上潮平船欲行。」 即此渡也。

甘露港渡 ,唐孟浩然詩:「愁殺渡頭人」 ,指此。焦山渡  。諫壁渡  。丹徒渡。

柳港渡  、大港渡  、水東堡渡。

馬師橋渡 。段固渡  。當江渡。

莫家港渡

丹陽縣

雲陽橋 在縣東漕渠上,舊名清化橋,俗名「賢橋。」 宋嘉熙中,劉宰重建,王遂《記》。明成化中,知縣蔡實重建。弘治中,濬河拆毀,知縣李循重建。

皇清康熙十三年,復圮,邑宰管承基重建。

來秀橋 在儒學采芹池上。

孔家橋 在草巷南市河上,俗名「板橋」 ,因有孔氏所居,故名。宋咸淳間建,明成化間重建。寺前橋 在普寧寺前市河上。元至正間建,明景泰中圮,成化四年裡人孫思孝等重建。三思橋 又名「再思橋」 ,在縣治前直街河上。元大德間重建,上有偉亭。

廣濟橋 在三思橋南,舊名「冰清橋」 ,俗呼「居家橋。」 宋咸淳間,邑人孫士元建。

安鎮橋 在雙井巷南,俗呼「南橋。」 宋咸淳間,磚匠胡永興建。明成化中,里人梅文節募鄉人重建。

太平橋 在縣治東。一名廣濟,又名市西橋。元泰定間建。按舊志,名富家橋。宋寶祐甲寅,邑宰胡夢高重建,故又稱胡公橋。

民安橋 去縣東一里。元泰定間建,俗呼「王家橋」 ,即廣濟橋北,妙覺寺西之橋也。

紀家橋 在民安橋北,去縣東一里,因宋進士紀霖所居得名。元至正間重建,又呼「孫家橋」 ,又名「花橋。」

洪家橋 在南河上。宋學士洪興祖居此,故名。元泰定間重建,今廢。

仁智橋 在南河上,北通太平橋,宋咸淳間建。「掩龍橋 」 ,在妙覺寺前。

慶豐橋 在縣東北凝真觀西。因近土地陳司徒廟亦名「土地橋。」 宋淳熙間建。

仲家橋 在慶豐橋北,今廢。

惠政橋 在雲陽橋右,因民不病於徒涉,故名。俗名「斜橋。」 明成化乙未重建。弘治丁巳復建。簡橋 ,在簡瀆上,去縣南五里。因晉諶姆元君擲簡於此,為橋以度許、吳二真君,故名。明永樂中重建。

七里橋 在縣東南七里漕渠珥瀆口,宋元祐中建。明成化乙酉,知縣蔡實復建。嘉靖間,知縣來汝賢改名麥舟橋。汝賢作《箴序》,略曰:「橋何以名麥舟?志義也。橋去邑治七里而近,南受麥溪之水,會珥河東入於孟瀆。而麥溪也者,以昔范忠宣公遇石曼卿於此,聞其三喪未舉,以所載麥舟付之,因以名也。」 予既畢治橋之役,爰易之名,亭其東隙地,而為之《箴》,以風邑人云

嘉成橋 在縣南四十里珥村鎮。宋嘉定中,漫塘劉宰重建。

黃堰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珥瀆上。亦名「通德橋。」 宋咸平中建。

左墓港橋 在縣南四十五里,以有唐左恢墓,故名。宋咸平中建。嘉定間,劉漫塘又建。

左莊橋 因尚書左恢「莊居」 得名。

越。《越》,讀為「掘。」 塘橋 在左港西。宋祥符間,邑人陳誠建。

忠顯橋 在越塘村後漢王廟側,俗名「越塘石橋。」 宋祥符中,二橋並建。按:越塘為少陽陳公故居,迄今故跡依然,二橋如故。

寨橋 在縣北七十里

寶慶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大河上,俗呼「延陵市石橋。」 宋寶慶間建。

望仙橋 在延陵鎮南橋畔,地有名「董陂」 及「董墓」 ,俗傳董永妻仙去之處。

分金橋 在延陵鎮西,又名「破培。」 或雲「管鮑分金處。」

登雲橋 在滕村。明萬曆癸未,尚書姜寶建。萬年橋 ,在延陵縣放生池上。唐貞觀中建。泰定橋 在呂城鎮漕渠上。元泰定間里人龐舜舉建。舊呼為「大橋。」

青龍橋  、「處落橋 」 俱在呂城鎮。青龍以清微觀左得名。

馬林橋 在辰溪上。長山八十四派水皆由此入練湖。宋嘉定間,里人馬萬里建。

新河橋 在縣東便民倉後九曲河口岸上。陳家橋 在倉橋南一里。舊名「朝陽。」 明洪武間僧滿繼建。成化間里人任鈿重建。

華店橋 在縣東十里。宋景定間,里人華福成建。明洪武間,里人徐義重建。

挽角橋 在縣東十五里挽角村後。

荊村橋 在縣東十五里荊村。元至元間,里人束崇文建。明永樂中,僧一慧重建。

山城橋 在九曲河上。元至正間,束崇文建。三成橋 在縣西二十里。明永樂間建。

蕭塘橋 在縣東二十二里蕭塘港,又名「顏橋。」 元泰定間建。

東陽橋 在縣東二十八里。

小利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小利村。宋時建。博望橋 ,在縣東四十里博望村。

曲水橋 在縣東五十里。明洪武間建。

龍巷橋 在曲水橋北五里。明正統間,包港巡檢黎某重建。

馬嘶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在馬嘶港上。大泊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大泊村。元延祐間,中峰和尚建。

丁橋 在縣南七十里丁橋鎮。或雲「以丁令威」 得名。

下琴橋 在縣南五十里下琴村。

李莊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李莊村。

楊西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楊西村丁義瀆上。亦名「安豐橋。」 元至正間建。

德新橋 在縣南五十里竹塘南,亦名竹塘橋。先有「竹塘橋」 三字,類歐陽率更書法,乃真隱孫淑真之筆也。今無。

道士橋 在縣東南六十裏白鶴溪上,近太霄觀,故名。明洪武中建。

太華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太華村白鶴溪上。宋祥符間建,明洪武中重建。

迎仙橋 在縣東七十里十四都歸真觀。前唐開元間建。

後亭橋 在歸真觀後,宋祥符中建。

鴻鳴橋 在延陵鎮北,唐中和間建。

虎溪橋 在妙果寺前,明景泰中建。

奈何橋 在九里廟前,又名「九里橋。」

皇甫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皇甫冉居此,因名。蔣墅橋 ,在縣南七十里蔣墅村。

閭塘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元符宮莊。東泄橋 在縣西十里,以練湖蓄洩得名。元泰定間建,明成化庚寅重建。

花垾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花垾鋪,明初建。楊巷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

劉泰橋 在縣西十里,明洪武間建。

吳陵橋 在縣西十五里高陵。明洪武間建。成化戊子重建,在吳王墓側,故名。

方瀆橋 在縣東北十八里漕渠東岸。宋皇祐中建。明永樂中重建,後壞,成化間以木為之。福安橋 在縣東北大同寺前。宋延祐間建。福緣橋  、善慶橋 並在縣東石潭村。新橋 在便民倉側漕渠上。明正統間知縣陳誼建。弘治十年知縣高謙復建。

尹公橋 在縣東門外。明知縣尹良任建。天寶橋 在太霄觀西。宋開禧間建,元時重建。芮家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元至元間建。西門橋 在西水關外。今圮。

小東門橋 :在東水關外。

大南門橋 :在大南門外。

北門橋 在北門外

草堰南門橋 在草堰南門外。

麻巷門橋 在麻巷門外。

軍家渡  。李莊渡  。何家渡。

《周家渡  》。花家渡。

金壇縣

觀光橋 在儒學前泮池上,又名泮橋。以行者至此得瞻聖賢遺像而景仰其風度,故名。「去思橋 」 在譙樓外。上為陂陀,下為石函,以通行潦。相傳邑人至此則思名宦遺愛名以諷後賢。一名「再思」 ,令訟者至此再思之,可止即止。三思橋 在縣前街南百步許。就街心為陂陀,下為石函,以通行潦,令訟者赴縣至此三思之。文清橋 在縣治東百步,舊名行香橋。宋淳熙中,甃石,改名「惠政。」 淳熙末,知縣張佐率眾重修。端平中,劉文清宰,撤而新之,改名端平橋。後人仰文清之風,因改名文清橋,俗呼「新橋。」 明嘉靖四十四年,橋圮,邑人於未重建。廣二十尺,崇倍之,袤又倍於崇。兩翼以欄與袤稱。下峙樁木,令深密交固,而後臥石為足,洞石為門,層石為垛。清河橋 舊名安定橋。宋端平中甃以石,改今名,俗呼為「大橋。」 元至正間圮,邑人史俊輸千金新之,並甃東南市街。明弘治中又圮,知縣周楫重修。嘉靖間又圮,知縣黃縉重建。

鳳詔橋  、澄源橋 俱在縣城內。澄源廢。醋庫橋 在縣治東。

鍾秀橋 在縣北三里,舊名「懷德橋。」 明成化間。

邑人史澄重建。嘉靖中,邑人於未甃以石,又名「鐘橋。」 相傳古有銅鐘,流至此得名。今其鐘在慈雲寺,聲特洪大,以為異製雲。

聯秀橋 在縣北五里。俗呼「小橋」 ,邑人於未建。鄭家橋 在丹陽門外三里。武安侯鄭亨故居。沈瀆橋 在縣北三里瀆口。

三淹橋 松子垾橋 俱在縣北三洞鄉高湖。下口橋 在縣北八里。明永樂間廢為渡。弘治間,縣丞毛信重建。

濯纓橋 在縣北九里,北通丹陽之要道,舊名「三里岸橋。」 明永樂初,知縣孫時重修,改今名。弘治癸丑,知縣周楫始甃以石,下為三洞。

覲龍橋 在縣西南二里。舊名社橋,又名「顧龍。」 明太祖經此,改「顧龍。」 永樂間,典史楊孟貫重修。萬曆三十九年,橋復圮。邑人于孔兼捐貲易之以石,改名「覲龍」 ,自為《記》。

見龍橋 在顧龍山南,俗呼為「九里橋。」 明萬曆庚辰,知縣劉美建,自為《記》。

騰蛟橋 在見龍橋西。明萬曆庚辰,知縣劉美建,自為《記》。

周公橋 在縣南十五里,跨錢貲蕩,即舊刁莊渡。明弘治間,知縣周楫始建木橋於上,往來便之,因名。萬曆四十一年,巡按薛貞、邑人史弼、史樹德助貲易以石。

陳塘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元至正間,有陳某居柘蕩,出貲建橋,故名。

蓮渚橋 在縣東北八里北渚蕩上流。東通陳塘,東北通柘蕩。舊為渡,人有溺死者。明萬曆三年,里人湯涵春建橋以濟。

皇清康熙八年,其孫諸生湯勵行增築南北岸圩埂。

高四尺許,甃石六十丈,遠近便之。

樂莊橋 宋紹興間,有樂莊頭肇建,因名。思墓橋 在縣東八里,地近左思墓,因名。舊架木為之。明萬曆間,土人易以石。

橫堰橋 在縣東十五里。因灌漕時,築橫堰於此,故名。

下塘橋 在縣北五里

路莊干橋 宋嘉定十五年鄉人臧實建。下墟橋 在縣南一里。宋紹興中李昇建。南戴莊橋 在縣南三里。宋嘉定間臧實建。彭公橋 在縣東五里。鄉人趙禮於宋政和七年建。明萬曆壬午重建,因三水合流,故更名曰「三元。」

通濟橋 在縣南,路接濟川坊。

岸頭橋 在縣東南十里小墟村。明成化中,知縣王和重修。弘治六年,知縣周楫重建。萬曆末圮。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高種之重建,李巽臣《記》。

陸家莊橋 在縣東南金山鄉。

史莊橋 在縣東三都,地有史遷莊,故名。晝錦橋 在縣東八里石碑村。宋紹興中建。時知樞密院湯鵬舉為浙漕,邑人建是橋以榮之。俱在縣東唐安鄉。

許段橋 在縣東三十里堯塘村。宋紹定間,邑東毛庸病,延醫許傳正治之,未效,更延段康年用藥,與許同病,良已。庸具金幣為謝,傳正曰:「某無功,願歸康年。」 康年復辭曰:「某所用劑,不能加於許君,顧病劇則其愈以漸,某適當其時耳。」 亦堅讓不受。乃相與謀曰:「堯塘徒涉者眾,曷以為橋?」 庸建橋,因名為許段橋。劉宰為記。元至元甲午,康年傳正之裔段德潛、許及辰捐貲修之。大息橋  、小息橋 俱在縣東三十里。張巷村。以上俱縣東禮智鄉。

尹干橋  戴莊橋  、陸家莊橋 俱在縣東南金山鄉。

南洲大橋 在南洲村,當白龍蕩下流之衝。明弘治甲子,巡檢陳用明募民蔡方等易石重建。南洲小橋 在南洲埂之盡處。巡檢陳用明重建。

成家橋 在縣南二十里孫莊之前。宋建炎間邑人成氏建,歲久圮壞,明崇禎十年重建。學田橋 在縣南二里近下塘村。地側有府學田,故名。

文昌橋 在縣南三十里王母觀村東。明嘉靖間建,久圮。

皇清康熙五年,兵備僉事,邑人許熙宇捐千金。《里人》

捐四百金重建

新河橋  。「周瀆橋  。」 張店橋。

小孃橋

紙錢標橋 在縣南三十里,地近周侯廟側,過者以紙錢標之,因名。或曰:明以前東壩未築,茲

地為瀨陽江,舟行至此,標紙錢以祀神,故名。「陳師田橋 」 ,唐貞觀間建。

古瀆橋 在縣南十八里長蕩湖東北。宋朝散郎陳亢開瀆,因建橋其上。

儀龍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明永樂間,鄉人萬子方率眾建以石。

東長橋 在縣南二十七里,舊名「方洛橋。」 以上俱縣南登榮鄉。

青培橋 在三十二都,縣西北四十里朝茅山登陸之地。

烏干橋 在縣西十五里。元至正間,邑人鄒正叔建。

史蕩橋

大亭橋 在縣西二十里。

鄧思橋 在縣西七里。順治二年六月,里人防突騎往來,毀之。事平,架以木。

吳干橋  洪靈橋 在縣西十里後時干村。元至正間,邑人鄒正叔並甃以石。

東塘大橋 在縣西二十里大溪上。元至正間,邑人鄒正叔重修。明正德十五年,知縣任佃「重建。」

皇清順治二年六月,里人防遊騎衝突,撤其橋。三年

乃架木以通往來

定塘橋 在縣西六十里。旁曰定塘,故名。後陽干橋 在縣西十里。舊名為「西城橋。」 宋宣和間,邑人張原建。元至正間,鄒正叔易以石。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社干橋 以上俱縣西三洞鄉。

大雲橋 「舊為彭期渡,在縣東南四十里,宜興、溧陽皆取道焉。」 元大德間,里人尹萬里築長堤,建大橋,後因湖浪衝擊,未久輒壞。天曆中,其子輔甃以磚石,行者便之。

下田橋 在縣東南三十里。

大林橋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通池橋 在縣南四十里,近管莊村,今名「大雲。」 上疁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上疁村。曹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通《五葉》及常州。甘棠橋 在縣東三十里,往常州要道。

白橋 在縣東四十里。宋端平間,潘樞建。馬鞍橋 ,在縣東四十五里。溧陽分界。

後疁橋 在縣東五十里。宜興、溧陽三縣分界潘樞建。

永濟橋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湖頭村。

生塘橋

後干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今改名「尹干橋。」 葉瀆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近後臧村。今改名「永儲橋。」

店基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橋之南即宜興界。儲村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以上俱縣東南大雲鄉。

紫陽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西陽橋 :在縣治西五十里西陽鎮。

直里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傍直里,故名。莊城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為唐儲光羲故居。井莊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望仙橋 在縣西四十里。並載丹陽縣。

吳期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去呂墟一里。新亭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近陶村半里。太平橋 在縣西四十里新河村。明成化七年曹上募修。

磻石橋 :在城西三十五里。

永思橋 舊名「環壁」 ,一名「北橋。」 明邑人鄧楨、鄧揭移建。以上俱縣西孝德鄉。

下仗橋 在縣西四十五里,近下仗村。

紡車橋  、「下豐橋  」 、「既村橋。」

張橋 在城南五十里,近東浦村。

白塔橋 在縣西四十里。其側有塔,故名。印橋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施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昔有施氏居於橋側,故名。

唐王橋 在縣西四十里唐王村,為二木橋,又名「雙橋。」

順成橋 在縣西南薛埠村。橋當山水之會,木植易壞。宋建康通判張宗泌屬邑人重甃以石。洛公橋 ,在縣西四十里,近唐王村。

上沈橋 在南沈莊

下城橋 在縣西七十里,近薛埠、句容交界。許莊橋  、「徐二史橋」

樓莊橋 在縣西四十里。

蔣巷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蘆培橋

楊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趙莊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工家垾橋石閘橋 在十八都。

墅山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王問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邢鄔村。

石馬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谿凌澗。

崑崙橋 在縣西二十里三十六都。邑人范崑、范崙兄弟二人建,故名。

後溪橋 在縣西三十里。

西岡橋 在縣西三十里。

板橋 以上俱縣西遊仙鄉。

彭期渡 今建,在大雲鄉。

馬塘渡 在大雲鄉,今建橋其上。

蔣家渡 在縣北十里,界運河東西。

官載渡 在縣北十五里。跨運河,接壤丹陽界。始自明初。於備用項內官給造船工食七兩二錢,因名「官載。」 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趙為造城乏資,裁汰銀兩。其修船募夫撐擺,皆保下自備,不動庫支歷蠲一應差徭軍需雜項。

周家渡 在縣南十八里岳陽村西。

馬口渡 在縣東十里小塘東北。

龍宿渡 在縣東石牌村北。明武宗南巡,宿於橋左旅店,故名。今橋廢為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