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一卷目錄

 淮安府部彙考一

  淮安府建置沿革考

  淮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淮安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七百四十一卷

淮安府部彙考一

[編輯]

淮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禹貢》揚、徐之域,兼入青州。春秋屬吳,後屬越,後屬楚。漢初為楚,後隸臨淮、東海、瑯琊東漢屬廣陵郡、東海、下邳國,三國屬魏,為臨淮、廣陵二郡地,後又於贛榆置武陵郡。晉為下邳國、臨淮、廣陵二郡,又分廣陵置山陽郡,又以淮北為北徐州。劉宋屬臨淮、廣陵、下邳、東海。淮陽既失淮北,於此置北兗州,自是至梁,皆為重鎮,復於鬱州立青、冀二州,後兩淮多入於魏。東魏、齊、周踵置郡縣,或仍舊稱,或標新制,或南名北易,或北號南更,數州之間,煩悉不可覼紀。所署州縣,歷今不改者,東魏置海州。北周置邳州,置沭陽。隋開皇間,廢山陽郡為楚州。大業初,又併淮南為江都郡,淮北為彭城、下邳、東海三郡。唐初號「楚州」 ,天寶初,改淮陰郡,屬淮南道。其隸河南道者,為徐州、彭城郡、泗州、臨淮郡、海州、東海郡。彭城置宿遷縣。唐末為楊吳所有。五代後周取之。南唐陞順化軍。宋以淮陽一軍隸京東東路,其楚、海、安東三州、清河一軍則隸之淮南東路焉,置清河縣。金以海、邳分隸山東東西二路,改置睢寧。元至元中,陞淮安路,轄山陽九州縣,屬江北淮東道,置桃園。其邳州及屬縣,轄河南歸德府,屬河南江北道,統隸河南江北行省。明改淮安府,兼淮之南北,改安東為縣,又以邳州自歸德來屬,領州縣共十一。

皇清因之,隸江南省「江蘇布政使司。」領州二,縣九。

山陽縣:附郭。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晉改置山陽縣,又置山陽郡,以境內有山陽地,故名。南北朝、宋、齊俱因之。梁省縣存,郡屬北兗州。北魏郡縣俱復舊,隸淮州。隋廢郡,置山陽縣,隸江都郡。唐仍為縣,屬楚州,後屬淮陰郡。五代南唐順化軍。宋端平間,置淮安軍,又改縣為淮安,後復山陽,屬楚州,又析置新城縣。元因之,省淮安等縣入山陽,屬淮安路。明淮安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二十里。

鹽城縣

漢鹽瀆縣,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晉義熙間,置鹽城縣,屬山陽郡。南北朝、宋、齊、梁俱因之。北齊改射陽郡,立懷恩縣。陳復鹽城,更立鹽城郡。隋廢郡,存鹽城縣,又立射州,尋廢,縣屬江都郡。唐屬淮陰郡。五代南唐屬泰州。宋初屬淮安軍,後山陽郡。元屬淮安路。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十一里。

清河縣

漢曲陽縣,以在淮曲之陽名。晉至唐,俱泗州清河口地。宋紹興中,屯重兵於此。咸淳末,置清河軍及縣。元至元中,省州存縣,屬淮安路。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安東縣

漢襄賁昌慮縣,屬東海郡。魏晉因之。南北朝東魏置海西郡,襄賁縣如故。隋初郡廢,改為漣水縣,屬東海郡。唐置漣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泗州。宋置漣水軍,尋廢為縣,屬楚州。入金,歸宋,屬寶應州。景定初,升安東州。元安東州屬淮安路。明改安東縣,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桃源縣

漢至五代宿遷桃園鎮地。宋屬淮陽軍。初入於金,後置淮濱縣,屬泗州,後廢縣。元初復置桃園縣,隸淮安路,後訛「園」 為「源。」 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八里。

沭陽縣

春秋郯子國秦郯郡地。漢厚丘、陰平、僮三縣地,屬東海郡。東漢因之。三國魏建陵僮地,又置下城,隨省。晉郯、厚丘地,屬東海郡。南北朝宋置僮縣,屬南彭城郡。梁置潼陽郡。東魏置沭陽郡,轄懷文縣。北周併為沭陽縣。隋因之,屬海州。唐屬。

泗州,後復屬海州。五代宋因之。南渡入於金,尋復。金屬海州。元屬淮安路。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九鄉。

海州

春秋郯子國。秦朐縣,屬薛郡。漢朐、東安二縣地,屬東海郡。後漢分置瑯琊國。三國魏為郯縣下城。晉因之。南北朝宋僑立青、冀二州於此。東魏改青、冀二州為海州,置瑯琊郡,海安縣屬之。北齊徙海州治瑯琊,置東海郡、東海縣。隋廢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唐復海州,又改東海郡。宋復為州。建炎初,入於金,隨復。景定初,置西海州。元陞海州路,尋改海寧府。後復為海寧州,屬淮安路。明以州轄朐山、贛榆二縣。後省朐山州,屬淮安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里。

贛榆縣

《春秋》「魯東夾谷境。」 魯會齊夾谷,即此。又為莒子國。秦鬱州之地。漢置贛榆縣,屬瑯琊郡,又為東海郡祝其、利城二縣地。東漢因之。三國魏改東海,又置武林郡。晉復贛榆,屬東海郡。南北朝宋因之,省祝其、利城。齊屬青州、北海郡增置廣饒。梁復屬東海郡。東魏隸海州,廢武陵又置義塘郡,置懷仁、歸義二縣,隸南青州。隋省歸義,仍懷仁,屬東海郡。唐復贛榆,隨省入東海縣,屬海州。宋又稱懷仁與東海縣復屬東海郡。金復贛榆,屬海州。元屬海州。明如故。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六里。

邳州

古少皞氏遺墟。夏邳國。周郯子國。春秋良邑。晉會吳於此。秦下邳縣,屬郯郡。漢因之,析置良城,又取慮在其西南,屬東海郡。東漢屬下邳國。晉因之。南北朝宋置下邳郡。北魏南徐州。梁改東徐州。陳改安州。北周置邳州。隋置下邳郡,縣屬之。唐初以下邳、剡、良城置邳州,尋廢為縣,隸泗州。元和中,屬徐州。宋建淮陽軍,仍存縣,更以宿遷來屬。金復邳州,屬下邳、蘭陵、宿遷、睢寧四縣。元併三縣入州,以州屬歸德府,後置睢寧、宿遷兩縣,屬淮安路,繼還屬州。明初,改屬鳳陽府,後改屬淮安府。領縣二: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社五關廂。

宿遷縣

周春秋鍾吾子國,亦宿國所遷地。秦下相縣,屬郯郡。漢併置,併猶司吾、泗陽凌縣。東漢省泗陽、司吾為侯國。晉屬下邳國。南北朝宋省下相,置宿豫甬城屬淮陽郡。齊屬齊郡,省甬城。陳屬安州。東魏置宿豫郡,屬東楚州。北周屬泗州。隋廢郡存,縣屬下邳郡。唐置宿遷縣,隸泗州。寶應中,更隸徐州。宋隸淮陽軍。元初廢,尋復屬邳州。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九里。

睢寧縣

春秋鄫國地,附郯。戰國宋薛地。漢睢陵縣,屬臨淮郡。東漢因之。晉屬蘭陵郡。南北朝宋睢寧縣先屬濟陰郡,後屬盱眙縣。齊屬濟陰郡。陳因之。北魏屬彭城郡。東魏晉陵屬臨潼郡。北齊池南屬濟陰郡。北周《招義》隋廢睢陵,立夏丘,屬下邳郡。唐改承寧,屬沂州瑯琊郡。宋省入淮陽軍。金復置睢陵縣,改「陵」 為「寧」 ,屬邳州。元初廢,尋復原,屬泗州。至元中,改屬邳州。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社。

淮安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

淮安府疆域圖

淮安府疆域圖
考證

本府

東至海二百三十里

西至虹縣堠鋪三百二十里,至虹縣二百五十里。

南至揚州府三百二十里。

北至莒州五百九十里。《至》

京師,水路三千一十里,陸路一千九百五十里。

東南至海二百三十里

東北至海二百一十里

西南至鳳陽府四百四十里。

西北至山東兗州府郯城縣,三百里。

東西廣五百四十里,南北袤五百一十里。《山陽縣》。

山陽,附邑也。東至海濱界二百三十里,又一百里至海。

西至清河縣界七里,墩三十里,又二十里至縣,南至寶應縣八十里。

北至安東縣界練湖屯,三十里。

東南至鹽城縣,二百三十里。

東北由練湖屯,又六十里至安東縣治。

西南至盱眙縣,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沭陽縣,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鹽城縣

府東南二百三十里為鹽城。東至海浦裏港,一里。

西至射陽湖中流界一百四十里,又六十里至寶應縣治。

南至興化縣界首鋪六十里,又五十里至縣,北至安東縣二百里。

東南至海一百里

東北至海三十里

西南至高郵州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清河縣》。

府西五十里為「清河」 ,東至山陽縣。

西至桃源縣張家溝界二十五里,至天長縣二百一十里。

南至山陽縣三角村,九十里。

北至沭陽縣,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寶應縣,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安東縣練湖屯,九十里。

西南至泗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自張家溝至桃源縣六十里。

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安東縣

府北九十里為安東。東至淮河,五十里至廟灣場鹽課司,瀕海一百二十里。

西至清河縣界桑園莊五十里,至桃源縣一百六十里。

「南瀕淮河」 ,一百二十五步,至山陽縣姜家莊九十里。

北至海州二百八十里

東南至鹽城縣,二百里。

東北至海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清河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沭陽縣,一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桃源縣

府西一百一十里為「桃源。」 東至清河縣張家溝界四十里,又二十里至縣

西至宿遷縣衡家莊七十里,又五十里至縣

南至泗州梅家道口界七十里,又一百二十里至州。

北至沭陽縣李家莊八十里,又四十里至縣,東南至清河縣沙疆嘴六十里。

東北至沭陽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泗州安河村,八十里。

西北至宿遷縣界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沭陽縣》。

府西北一百八十里為「沭陽。」 東至安東縣丈八寺界四十里,又一百二十里至縣

西至宿遷縣,一百二十里。

南至桃源縣赤鯉湖界四十里,至清河縣一百二十里。

北至海州寨河界五十里,至贛榆縣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海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桃源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山東兗州府郯城縣,一百六十里。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海州

府北三百七十里,為海州。東至東海一十五里,西至山東兗州府郯城縣界馬嶺山,一百六十里,又十里至縣

南至安東縣界首河一百五十里,又一百三十里至縣

北至贛榆縣界臨洪鎮四十里,又七十里至縣,東南至海二百里。

東北至海一百里

西南至沭陽縣,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山東沂州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贛榆縣》:

府北四百八十里為贛榆。東至海一十五里,西至山東沂州小福村六十里,又一百二十里至州

南至海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莒州日照縣分水嶺界七十里,又九十里至縣。

東南至海八十里

東北至海八十里

西南至山東沂州郯城縣,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莒州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邳州

府西北三百三十里為「邳州。」 東至宿遷縣皁河界六十里,又三十里至縣

西至徐州「雙溝」 界八十里,又一百里至州,南至睢寧縣「木社」 界三十里,又三十里至縣,北至沂州「魯防」 界一百五十里,又一百三十里至州。

東南至桃源縣,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郯城縣,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靈璧縣,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嶧縣,二百一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宿遷縣:

府西二百四十里為宿遷。東至沭陽縣高河社一百二十里。

西至睢寧縣周家莊七十里。

南至泗州「草堰社」 五十里,又一百九十里至州;北至郯城縣劉馬莊一百二十里,至邳州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桃源縣,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虹縣,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海州三百里

西北至郯城縣,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睢寧縣》:

府西三百九十里為睢寧縣。東至宿遷縣梅村橋界四十里,又三十里至縣

西至靈璧縣保林界,九十里。

南至虹縣益道界三十里,又六十里至縣,北至邳州「泗河南岸界五十里,又十里至州,東南至泗州二百里。」

東北至郯城縣,二百里。

西南至靈璧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徐州二百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山陽縣附郭。

考證

舊《志》:「淮蓋江北大都會也。」 二城雄峙,輔車相依。跨淮南北,沃野千里,淮、泗環帶於西北,湖、海設險於東南,左襟吳、越,右引汝、汴,水陵交通,舟車輻輳。鹽、安瀕大海,即維揚之藩屏也。沭、贛枕沂、莒,則齊、魯之門戶也。海州東望無際,乃秦皇立石處。高麗、百濟、日本諸國,風帆可達。孤嶼絕島,環列後先。東西二城,足備守禦。清口、桃源、宿遷、睢寧皆近下邳,下邳近彭城,晉、唐以來英雄必爭之地,運道必經設文武重臣,開府駐節,規模弘遠,淮真南國之襟喉,天下之控扼哉!

山陽縣 東跨滄海,西枕石鱉,南襟射陽,北倚河瀆。雄峙半壁,扼吭中原,「實東南之鎖鑰,固西北之金湯。」

鹽城縣 東控渤海,西帶諸湖,北距射陽,南蔽通、泰,鹺場相望,土地肥饒,源泉潤沃。島寇避險,居民阜安,固海禺之岡陵,實淮陰之屏障。清河縣 雄據大河之口,曠沿平楚之隈,遠控濠梁,近臨淮浦,扼邳、徐之門戶,屆南北之要津。自晉唐以來,往往駐重兵,立屯田,「乘吳距楚,為控扼之勢。況在近代黃河設險,三面環抱」 ,淮水,千里朝宗,為漕運必經之地,其為形勢又加勝矣。

安東縣 東濱渤海,西帶沭河,三漣繞北,長淮襟前,為淮陰之負扆,齊魯之屏障。「昔稱邊徼雄軍,今屬水陸要地。」

《桃源縣 》坂沓平原,河環三岔,膏壤廣畝,水陸通衢。淮、泗東縈,邳徐西倚,「四無夷險,一望樂郊。設非河伯之侵陵,定比華胥之景狀。」

沭陽縣 東瀕漣、海,西枕徐、邳,南襟淮、泗,北控齊、魯。境土衍平,墳壤膏沃。元季宿兵,四郊營壘;洪永設備,八方軍屯。青州舊疆,沂、郯劇路,信淮揚之保障,古川武之奧區。

海州 「東濱渤澥,西綰徐、郯,北控齊、魯,南通江淮,滄海渺瀰,茫無涯際。高麗、日本諸國,遇東風揚帆可至。高嶼絕島,環列後先,但無關隘可守。明朝東西二城設有兩所,官軍世司守禦。贛榆縣 負山傍海,扼險延岡。東瀕大洋,北綰青郡,西枕沂、郯,南引漣水,固門戶於東省,實鎖鑰於全淮。」

邳州 東聯淮海,西接彭城,南臨黃河,北接琅琊。新城環其東,《大陵》橫於背,引領群峰,交匯澴流,南北之衝襟,江淮之保障。

宿遷縣 北倚馬陵,西瞰泗水,東鄰榆、沭,南引清口。山橫繡障,河透瑤環。蓋淮、楚之上流,邳、沂之左翼也。

睢寧縣 平原周坦,德水元纏,枕鳳凰、仙掌諸峰,挹龍泉、白塘諸浸,拱揖明陵,經略運道。淮東上游,淮西夾輔。

淮安府星野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府屬總

《禹貢》:「淮海惟揚州。」

《周禮》:「鬥牛女揚州。」

《史記天官書》:「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為鳥衡。」 《晉書天文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地理志》:「吳地斗分,越地女分。」

《唐書天文志》:「南斗在雲漢下流殷。」蔭也。《佛經五蘊》義同。又作「當。」 「淮海間」,為吳分野。

唐僧一行所分星次分野,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度,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西濱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古吳、越及東南百粵之國,皆星紀分。」

《舊志》,臨淮入牛四度。邳海入奎一度。屬徐州。大抵《淮表》東抵大海,西接鳳陽,南通高、寶,北距兗、青,跨有徐、揚之域。邳、宿州縣接徐州,分奎二度,去極十四度接御女星,睢、源二縣,近虹界,分心六度。又遠近西垣,列肆星,沭、贛二縣,近莒州,分女三度。東海,海州分女五度。自海州之南,安東清河,分斗初度。去極十六度接女史星。大淮橫縱,占斗五度,去極十八度,接天柱星。山陽接泗州,在斗七度之交,去極二十度,近筐扶星。淮東入海鹽城,乃牛女初度之分,去極又遠,近天桴星。至江淮之南為牛斗天淵,九坎之次,淮泗之

「北為心星」 ,太子帝位,又在淮之南北焉。

《清河縣志》:清河在淮之北。㨿郡舊志,於分野屬徐。《周禮》及《漢天文志》:奎婁、胃,徐州。《晉天文志》:「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之次,於辰在戌,魯之分野。」 《文獻通考註》:「東海入奎一度。」 按此則清河在降婁之次,而分野屬之矣。乃邑治四鄉,南過泗水一百二十里,接盱眙,抵山陽,則亦兼有揚州之分星焉。《周禮》:鬥牛女揚州。《漢·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晉天文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也。清其以百里而並繫之與?」 又稱「《郡志》載韓氏考清河安東分,斗初度去極十六度,接女史星。若然,則清河分屬揚,不應略而止屬徐矣。蓋大淮橫縱占:斗五度,去極十八度,接天柱星雲。」

《安東縣志》:「安東海,沭在淮之北,屬徐州。」 考《晉天文志》:「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徐州。」 《文獻通考》:「東海入奎一度,瑯琊入奎六度。」 安東在秦為東海郡,東接海州,入奎一度。《晉志》:「淮揚入心一度,魯國入心三度。」 又《文獻通考》:「東海海州分女五度。自海州之南,安東清河,分斗初度,去極十六度,接女史星。」 古今天文家互有異同,特兼採而備考焉。

《桃源縣志》:桃隸淮安,淮屬揚州之域。天文斗女分野。按《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桃源在淮北,邑介徐泗,於古屬徐之分野。據《周禮保障氏》及司馬遷《天官志》,「奎、婁、胃,徐州。」 《晉天文志》: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辰在戌,魯之分,屬徐州。《唐書天文志》曰:「婁為大澤,在陬訾下流,當鉅野之東,至於淮泗婁胃之墟。」 按此,則桃之分野。當在降婁之次。

《邳州志》《禹貢》徐州之域,在星分降婁之次。夫降婁為戌之辰,而主星為婁,其次則自壁至奎五度,由婁至胃六度,皆降婁也。徐固屬三星分野。按邳屬淮安,淮之他邑皆屬揚州,惟清河邳州屬徐揚之界,邳視清河尤近徐東似亦在降婁之次矣。又㨿《文獻通考註》,東海入奎,度屬徐,邳距海三百餘里,又似專在奎五度之降婁矣。由是而語吉凶,十二辰之次,皆附天左旋,常度不移不顯吉凶。惟七政行乎十二辰之次,緯天右轉,一躔其次倘有薄蝕、《脁朒》、「蠃縮、留守」 之異象,則人事變於下矣。驗人事者,固於天星之躔以徵之。然則處斯土者,宜何如慎審也!

《宿遷縣志·地里志》云:「魯地,奎婁之分野,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郡之下相、睢、僮、取、慮,皆魯分也。」 宿遷在古屬徐州,在漢屬臨淮,歷代雖屬東楚州、泗州、河東、河南,皆在徐州幅𢄙中,則其為奎婁之分野明矣。且以星野考之,《晉天文志》十二次,班固取《三統曆》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詳。如雲「自奎五度至胃」 六度為降婁,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徐州。費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諸志及諸家所說,微有不同,惟陳卓、范蠡、譙周、京房、張衡所云躔次,有所折衷。徐州之下列雲東海入奎一度,㨿此推之,可知略已。《睢寧縣志》《禹貢》淮海維揚州,海岱及淮維徐州。今淮郡跨揚徐二州之域,而睢邑隸之。考自山陽鹽城屬揚,清河至邳州屬徐。揚之介睢寧,在河以南,淮以北,則專係於徐,為魯之野。如《文獻通考註》,「臨淮入牛四度,東海入奎一度,屬徐州。」 《周禮》及《漢天文志》,「奎婁胃,屬徐州。」 《晉天文志》「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屬徐州。」 徐之辰在戌,名閹茂,律中夾鐘,斗在卯,北連太室,西達陽城,天之巽維也。夫河漢自坤抵艮,曰地紀,北斗自乾扺巽,曰天綱。徐魯分野,與帝車相直,在微宮為五帝之墟,在東海為岱宗所轄,歲星位焉。其行木,其德仁,躔次奎、婁、胃,主所分之野,兵革不入,犯之者先受其殃,則睢麗徐魯不特禮義文學之鄉,且為中原形勝之區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