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7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七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六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四
安慶府公署考
安慶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六卷
安慶府部彙考四
[編輯]安慶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本府。〈懷寧縣附郭。〉
府治 。明初,知府譚啟宗、趙好德重建。舊中堂為大節堂。元季,郡守韓建拒賊完城余闕,因以「大節」 名其堂。堂東為經歷司,西為照磨所。堂之後為川堂、學道堂、燕喜堂。堂之東為讀易堂、學優祠。燕喜之後為知府宅。經歷司之南,為吏、戶、禮房及勘合科,皆西向。照磨所之南,為兵、刑工房及承發司、架閣庫,皆東向。其南少西為吏廨大堂,前有甬道,前有儀門。門東首土地祠,祠之南有理刑廳,前有軍器庫。明季城潰庫燬,今即舊址為倉。儀門之西為司獄司頭。門高建譙樓,環以方堡。樓東有「寅賓館。」 乙酉,城破,悉焚,僅存「燕喜堂」 及同知廳宅、「通判廳宅。」
皇清順治丁亥,知府桑開第因舊址建大堂,推官李
崇稷因舊址建廳。己丑,知府王廷賓建譙樓及曹吏諸房,又建寅賓館及後宅。乙未,知府李自禎建內二堂。康熙六年,知府趙世禎建川堂於譙樓前,東建旌善亭,西建申明亭,重建大坊曰「綏鎮皖江。」 康熙辛亥,知府姚琅增建前柵門,榜曰「雄峙上游。」 康熙乙丑,知府劉橒立屏設門,左曰「正本」 ,右曰「清源。」
江防廳署 在正堂東
督糧廳署 在正堂西
理刑廳署 在江防廳前,今裁。
經歷署 在正堂南
知事署 在正堂東
照磨署 在正堂西南
巡撫察院 在府治之東。舊為巡江察院。明季丁丑年設皖撫,遂為撫治。
《皇清》仍立巡撫,駐節安慶。五年戊子,移駐池州。六年
己丑奉
旨歸併操江都察院。康熙元年仍為巡撫。察院。中為
大堂前為儀門,堂左右為吏書房,又前為班房。儀門之前為大門,大門之西為中軍旗鼓公署。東為東轅門,西為西轅門。大堂之後為川堂,為後廳,為東、西廳。中為內署,有樓,周以垣,垣外環以營房。康熙二十四年,巡撫薛柱斗捐修川堂、大堂。儀門大門,捐建「東轅門外牌坊一座、鼓樓一座,西轅門外牌坊一座。」
按察使司署 ,舊為防皖副總兵官署,後遷鎮潛山。康熙五年,改按察使司,移皖,駐劄於此。中為大堂,前為儀門、大門,堂後為川堂,再進為後亭,中築月臺,環以垣,而列吏號房。大門東為關帝廟、三聖庵,西為照廳,為捕廳、照磨所。照磨衙舍在司署東南,移司駐皖,買故宦崔名世房屋為之。司獄司在司署東南樅陽門內,即舊小箭廠造司監並司獄衙。
公衙門 在城中隅。係前巡撫操江李日芃建,為「演《武場》」 者。康熙十六年,安撫部院徐改建供奉
龍亭,凡朝賀令節,咸於此習儀焉。前為門,門內為「迴」
廊進而為門三楹,列東西朝房,中為大殿,後為堂,規模甚崇鉅焉。
「將軍府 」 ,在城東北隅,仍舊衛基也。康熙十三年,因舊署改造,旁作營房二十五間。
協鎮都督府 ,舊在康濟門內,為守、遊、參、副駐劄公署。康熙十六年,詳請改建於將軍府前之右。其府坐西面東,前設屏牆、轅門。大門三楹,前廳三楹,川堂二楹,後廳五楹。
督學察院行臺 在府治東。舊無棚廠。順治庚寅,操撫李日芃檄府縣建。東西文場各六楹,甃以甓,覆以瓦。中為大堂,承以捲廳,進而為退食堂。堂後建「蘭臺新署,左右列上房號舍。」 東北隅建芳桂亭,周以垣。大門三楹,前設屏門、龍旂、墩二、鼓臺。因大堂歷年甚久,朽蛀傾圮。康熙十二年十月,知府姚琅重新建立。
操江廠 在西門外大江之濱,今改為公署。有大廳、後廳。操撫李日芃捐修,今前廳改為「講約亭。」
南察院 在操江廠後,操撫李日芃捐修。舊北察院 ,在北門內。舊為「近思書院」 ,今改水師公署。
新北察院 在北門內。前建大坊,頭門三楹。東建鼓臺一座,進為儀門,為大堂,捲棚相承。後有二堂,有東西廳,有上房、書舍,環以牆垣。康熙六年,知縣馬剛督建。
陰陽學 在府學南,基存。
醫學 在府之東
僧綱司 在天寧寺
道紀司 在佑聖觀
萬億倉 在康濟門內。舊有會儲堂,後堂環以倉,凡六聯,二十有八楹。久圮,知府王廷賓重修。順治八年,操撫部院李日芃重建九間於會儲堂左。
府倉 :知府王廷賓建六楹於儀門外賓館後。育賢倉 舊在府庠,久廢。操撫李日芃重建十楹,貯書院學田租穀。在書院後,即府學址。今重修約為六楹,名「積穀倉。」
新建社倉
懷寧縣治 在府治之西,即元朝淮西分司故址。明洪武丙辰建。舊中為平易堂,堂後為川堂,進階為四知堂,知縣賈壯改「無倦堂」 ,再進為知縣宅。兩翼,面西為架閣庫、吏戶禮房,又南為獄,面東為承發司、鋪長、司兵刑工房。南下為吏廨,堂下甬道前為儀門,儀門外東為土神祠、寅賓館,西為大廠,設頭門三楹,門左右為榜房,東旌善亭,西申明亭,前有坊柵,左曰「平政」 ,右曰「親民」 ,前有坊,有屏。
皇清順治丙申,知縣周霖建大堂、儀門。康熙三年,知
縣馬剛續建門坊甬道,擴數丈地,規制宏敞。縣丞署 在正堂東,後毀廢,併入知縣宅內。主簿裁其署,改丞署。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改為丞署。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觀音港巡檢司 在縣東郭。明洪武己酉建,今裁。
長楓夾巡檢司 在鎮南。吳元年創,今廢。張葭港、楊槎洲河泊所 在城西,今燬。
山口鎮,曹顏《二》。河泊所, 今裁。「段塘《後江洑》河泊所, 今裁。」
小塘等處河泊所 ,在受泉鄉,今裁。
東河石牌河泊所 舊各所皆設「旌善」 、《申明》二亭,今俱廢。
五城兵馬司 在各城門內,有堂有砲,今廢。養賢倉 在縣儒學內西,今廢。
便民倉 在縣治東南鎮海門內。舊在樅陽門外迤東二里,明洪武癸亥建,歲貯運兌稅糧。今改建此,以便水次,故名曰「便民。」 乙酉,城潰,燬。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賈壯約建兩聯共二十二倉米。
三千餘石。續建周完,亦如舊制
預備四倉 統七鄉,久廢未行。
備用倉 在樅陽門外,亦備賑者,今廢。
歲增倉 新建在康濟門內,萬億倉之右。預備倉 ,本縣以罰鍰積穀,備凶年賑濟之用。常平倉 常平者,舊係巡撫項下罰鍰積穀,以備凶年賑濟。後在縣宅門東。
新立社倉 四,一東倉,一西倉,一南倉,一北倉。康熙十二年,奉安撫部院靳檄行各屬設立備賑,餘在各鄉。
養濟院 在城東樅陽門內。有門有堂,東西各數十楹,以養鰥寡孤獨者。月有廩,季有薪,歲有布。旁有隙圃,可以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劉橒捐俸增建。
漏澤園 在府西郭太平寺後,葬無主者。義塚 二,俱在北關外,係知府劉橒捐俸購置,募人撈江上浮屍,收暴露遺骸瘞埋。
外縣
桐城縣治 在縣之中。明初甲辰創於元故址。知縣劉定建,中為子庶堂,堂後為川堂,又後為「思補堂。」
皇清康熙二年,思補堂災,知縣鄔汝楫小構三楹。康
熙八年,知縣胡必選重建,再進為「知縣宅。」 宅內有夜告堂及書室。川堂之東有庫樓,樓前典史廳。大堂之東為茶房、承發房,大堂之西為招房,又西為儀仗亭、戒石亭在甬道中。其東則吏、戶、禮架閣房,其西則兵、刑、工鋪、長房。又西為內獄,前為儀門。門外東有土地祠,有班房,有賓館。西有外獄,有班房。儀門之前為譙樓,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又前為「綏仁」 、撫德坊。康熙二年,知縣鄔汝楫重建。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署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行臺 「舊為撫按行臺。」 明洪武初建。其制有大堂,堂後有九思軒,有嘉樂堂,堂之西有書舍,其廂為庖廚。大堂東西有班房,前有儀門。又前有大門,有憲臺。坊門東有官房。成化二十一年,知縣陳勉重修,仍備床帳、桌椅、庖湢所需什物,令門夫看守,以備應用,不須假借。明末俱廢。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胡必選倣「陳勉遺意,捐資重加。」
修葺民間不擾
府署 舊呼為「南察院」 ,在縣治南城隍廟東。明洪武初建。中為大堂,堂北為川堂,為後堂;其南有班房,有大門。崇禎末,知縣張利民以頹甚,許奉東嶽神;後移東嶽於高廟。此地廢為丘墟,民多隱占以為畦圃。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胡必選悉清理之。
皇華館 ,在城東隅。明崇禎辛巳,知縣楊爾銘許奉「關帝」 ,今為關帝廟。
練潭館 在練潭。順治七年,知縣龔景運重建六百丈巡檢司 在老洲縣東一百里,明洪武甲寅巡檢苦木建。
馬踏石巡檢司 在樅陽下鎮,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戊申,巡檢郭運建。
源子港巡檢司 在湯家溝,縣東八十里,明洪武巡檢友海建。
北峽關巡檢司 ,在北峽關,縣北四十五里。初為北峽驛,明洪武辛亥,改置巡檢,伍寶鈔建。以上四司,俱有堂室,有警樓,弓兵三十名。
陰陽學 ,在鳳儀坊。明洪武甲子,訓術李茂芳開設。
醫學 在指廩坊。明洪武甲子,訓科黃希曾創建。
僧會司 在天寧寺。明洪武壬戌,僧會道泰開設。
皇清順治戊子,僧會《通愷》將原司更換《大寧寺地藏》。
閣
道紀司 在太霞宮。康熙十年,道會陳子霖重修。
在城鄉,約所 五:東所大寧寺,南所五印寺,西所大霞宮,北所五顯廟,中所城隍廟。
際留倉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知縣洪以和建六廒,貯夏秋稅糧,支給本縣及闔屬官吏俸及養濟糧。今改名「預備倉。」 知縣胡必選積穀於此,高攀桂增置二十廒。
便民倉 在樅陽下鎮,明正統三年建,六聯五十楹,歲貯兌運漕糧。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初重建,有堂,有門,左右設磚廒,後有小樓。
康熙庚午,錢塘高攀桂以「徵兌時文案繁多,乃於樓左增置書室一間,樓後增置五間,復建廒房二十間,環樓之左右以貯積穀。」
社倉 康熙十一年知縣胡必選力為修舉。凡遇鎮市建倉一座,鄉村則附近朋修勸輸,貯穀九百石存冊。
養濟院 在縣南太平坊。明成化間,知縣陳勉創。
漏澤園 在北門外
潛山縣治 在縣西門內,明洪武甲申建,知縣張仁鼎新舊有譙樓。萬曆乙丑,署縣事推官王夢陽建。內為儀門,門之外東為寅賓館、土地祠,西為獄房,門之內東北為吏、戶、禮鋪、長架閣房,西北為兵、刑工承發房,中有戒石碑。由亭而上為正堂,東為贊政廳,堂北為燕省堂,又北為忠愛堂,又北為知縣宅,宅西為靜山堂,王安石詩有「皖城終日靜如山」 之句,因摘以名堂。知縣李新改為清斯堂、披衣軒,崇禎癸酉陳周政建。西南為吏廨、譙樓。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按:縣治自崇禎乙亥至壬午,屢經寇燬。
皇清順治壬辰,知縣鄭遹元建前堂三楹,照廳一座。
左右班房四間,儀門一重,土地祠三間,獄房三間。十年癸巳,又建後堂一重,左右廂房庖湢周圍築牆,曲折數百丈。十七年,知縣常大忠建後廳一重,又磚庫樓一座。康熙五年,知縣周克友建川堂、內省堂。八年,建補過堂,東建「心遠齋。」 增修牆垣,規模漸復舊制。
縣丞署 在正堂東少南。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新察院 在縣左。順治辛卯,知縣鄭遹元改建「操撫部院。」 李日芃生祠。
正察院 在縣左。順治辛卯,知縣鄭《遹元》重建。
遊擊府 建於「徐方伯」 舊址。順治五年,以副總梁大用平賊有功,移鎮潛邑。康熙三年,改遊擊府。前為照牆頭門、鼓亭、甬道、大堂、後堂、宅門、內衙、東西從屋、花園、射圃、兵士倉廒、大馬房東、南兩大街。營房東首建立關帝廟,東門外設有教場。
中軍廳 原在天寧寺書臺旁,後為中軍張大貴移於營中府前。前有照牆、儀門、甬道、廳堂、庖湢、書舍。中軍張大貴捐俸修葺,不取辦於兵丁;故士卒咸美焉。
北察院 在北門後街。明弘治間,同知顏祿壽刱。萬曆戊辰,知縣陸元錫建。明末寇焚。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常大忠改為「三立書院」中祠。
皖伯周大夫
巡檢司 在天堂山,去縣百里。有堂有室,有戍樓。明洪武辛卯刱。
陰陽學 在縣東朝天坊。
僧會司 在縣東天寧寺。
道會司 在縣北元妙觀。明洪武壬戌創,額設道會一員。
便民倉 ,歲貯運兌稅糧,以其近水次,故云「便民。」 自明正統以前,倉在懷寧山口鎮,輓輸艱難。後邑令藍章割潛之裴家溝,易懷之黃土潭,建倉其上,故命茲名。然舊以木為之,歲久圮壞無存,致改府兌,民甚苦之。崇禎間,改建黃土潭。知縣李新乃易磚倉,東西各四十四間,前警樓,後衙署,如縣治規。屢經寇焚,倉猶存,至今免府兌之勞,省修繕之苦。
預備倉 四東倉在玉照鄉朱家沖,南倉在堯年鄉薛家湖,西倉在清朝鄉天堂寨,北倉在玉照鄉彰法龍山。
新倉 一在西廂,一在堯年之青山渡,一在潛嶽之羅漢山,一在清朝之塘埠,一在清朝之黃蘗山,一在玉照之長園坂,一在玉照之分水嶺,一在玉照之鸕鶿岡,俱奉戶部之劄,以備賑者。後並廢。
濟留倉 在縣治東。明洪武丁巳,知縣葉德厚建。六廒,貯官吏俸及養濟糧。明末寇燬。
養濟院 在縣西塔後,有堂、有室、有門。明洪武三年創。萬曆壬午,推官王夢暘重修。
漏澤園 在縣北三里彭家嶺,陳大獻所施地。明萬曆辛亥,知縣衷允元定界勒碑。
同及園 明崇禎間,知縣柯友桂為創建城垣,啟舊城址,古塚及寇疫無主骸骨,並取木匣葬之。在縣東二裏白沙庵,豎碑,題為「同及園。」 太湖縣治 ,近來春門。明洪武甲辰建。知縣孫均壽、李祿章相繼成之。成化間,知縣許英重建。中為堂,堂後為川堂,為知縣宅。堂之東為贊政廳、承發司吏戶禮房、為倉、為土神祠,迤南為獄堂,之西為庫,堂之右為架閣庫、兵刑工房。迤西為吏廨、為賓館;堂之前為戒石亭。又其前為儀門、為譙樓。按縣署自崇禎乙亥至壬子盡經寇燬,涖任者或居「音山寨」 、或居「四面寺。」
皇清順治戊子,知縣李世洽始居城中,構小堂聽治。
辛丑,鄒應錫重建大廳、衙舍、儀門、班房。典史曹遴重建「典史宅。」 康熙丙午,知縣羅綺重建譙樓。丁未,知縣羅綺及縣丞王之德重建,規模大備。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 在縣東。知縣李承勛建。中為堂,堂後為軒,為後堂,「兩翼有廡,堂之東西序為宿隸舍,其前為儀門」 ,為門今燬。
府署 :在縣西清泰坊。知縣張葵重建。中為堂,堂後為後堂,兩堂之東西咸有序。前為儀門、為門。今燬。
監軍道署 即舊察院址,明崇禎辛巳設。是時五營流賊盤踞諸山,兵部職方主事楊卓然招撫之,加道銜,駐太湖。卓然舊為太湖令,賊尋叛,邑民苦之。有堂,有後堂,有室、有廚,有序,有書吏房,有班房,有儀門,有中軍廳、旗鼓廳,有轅門。今盡燬。
新察院 在縣北門內。順治庚寅年間,知縣李世洽創建。此係民獻基址,後傾圮殆盡。知縣方人龍重建,規制一新。
後部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白沙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俱有堂、有室,有戍樓。
陰陽學 在縣北大街,有亭有門。
醫學 在陰陽學之右,中有「惠民藥局」 ,有亭、有門,俱明洪武年創。
僧會司 在真乘寺
道會司 在元妙觀
十便倉 舊在石山潭東。明季賊燬,知縣楊卓然詳請改建城內縣治側。
皇清順治戊子,知縣李世洽重建。
北糧縣倉 康熙二十年,知縣章時化以舊倉傾圮,重建。正中為廳,廳前有屏、有門,門外有柵,柵內西旁為土地祠、為鋪,環廳皆倉,計五十一間,南北糧皆貯於此。
北糧鄉倉 在石山潭舊基。知縣鄒應錫建,知縣章時化因舊倉傾圮,繼縣倉重建。中為廳,廳前有門,左為土地祠。倉共計二十五間。縣倉,知縣章時化思為費不貲,而又不敢輕用民力,乃謀諸鄉耆,共相捐輸,並捐俸以成之,有碑。南糧倉 舊在縣東一里,知縣楊卓然改建於主簿宅前。壬午年毀,今併入北糧倉。
濟留倉 :在縣治東,知縣李承勛建。
備用倉 在縣堂後。知縣翁溥建,今廢。
預備倉 四,東在興化鄉城頭坂,西在永福鄉九村坂,南在太平鄉郭公店,北在景寧鄉陶家園,明末俱廢。
義倉 九一在真乘寺,一在上太鄉得雲寺;一在棋盤石小池驛鋪內;一在安定寺;一在寒場嶺;一在白沙巡司,一在後部徐家橋;一在無相寺,並知縣王大謨建,明末並廢。
備用倉 舊設,以貯本縣贖鍰積穀,備賑濟之用,今廢。
常平倉 舊設,貯巡按察院,贖鍰積穀,以備荒歉。今廢。
仁惠倉 巡按察院舊設。囚田三頃,在田家橋地方。每年租八十石八斗貯倉,用給獄囚口糧。亂後籍焚,田荒。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李世洽召墾。康熙九年,知縣王
崇曾丈量清界,歲登入冊。
養濟院 在城東門外,明季廢。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李世洽「招聚孤貧入院贍養。」知
縣王崇曾亦矜惜焉。舊僅茅屋三間,風雨不蔽。康熙十九年,知縣章時化捐俸造瓦屋五間,孤貧乃獲安集。又歲時出資給賞,無告窮民咸歡祝不置雲。
「漏澤園 」 原設二處:一在城西北一里李家山,一在小池驛大路旁,以葬無主者。路旁有碑。順治八年冬,知縣李世洽擇鄉約老成者八人,分遣相八鄉空地置園。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章時化捐俸買縣東郭外生員余繩直山一片,並馬柱桂民地,以備義塚。又捐俸建塔於其上,命耆民陳雲龍、黃一喜董其事。塔高一丈一尺,旁有門,虛其中以藏枯骨。行僧通泰發願日撿拾焉。有《界壩碑》石。
宿松縣治 ,梁宣帝大定庚子輔國上將軍僉事、樞密院事王鼎建。元至正甲辰,知縣戴昌鼎新。中為大堂,東為左庫樓、黃冊庫,西為常盈庫,又西為右庫樓、文卷庫,堂後有清風軒,軒後有子來堂,堂北為知縣宅,堂東為承發司、吏戶禮房、上下倉;西為架閣庫、兵刑工房、吏廨。堂前戒石亭,亭前為儀門,門東為糧廳,東南為土地祠,西南為儀仗庫。庫前之東為獄,西為馬廄,為賓館。明萬曆丙辰,知縣萬希堯改建賓館於東,獄房於西。正南為譙樓,樓之前有循化坊,左右有榜房,扁曰「榜諭亭」 ,有旌善、申明二亭。明末俱焚燬。
皇清康熙癸卯,知縣王民皞建大堂,建幕廳、自譙樓。
以逮衙舍庫藏,悉如舊制。九年己酉,知縣朱維高重修。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 在縣治東半里。前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廳五間,廂房六間。廳後有亭,亭東有軒三間,亭後有堂三間,堂後復有軒三間,東有庖室三間,西有浴室二間,俱係明初建,末年燬,知縣孫繼文仍舊址重建。
府署 在縣治西半里。即知府李遜所建書院,後改為署,旋廢為礫場。知縣朱維高捐俸開基,漸次建造:外門三間、二門三間,正廳三間;廳前左右直房六間;廳後有亭三間,亭東有庖室三間,西有浴室三間,亭後有堂三間;堂後有軒三間,軒後有池。
陰陽學 在縣東修文坊。正廳三間,儀門一間,直房東西各一間。明洪武七年建,弘治庚申修。今俱廢。
醫學 在縣東修文坊,中有惠民局。正廳三間,東西直房各一間,儀門一間。明洪武七年建,弘治庚申修。今俱廢。
僧會司 在東禪寺。明令施溥給僧惠堅,修方丈三間,以待四方賢士。明季兵毀。
皇清康熙二年,僧會海募修。
道會司 在靈泉觀內,今廢。
小孤山巡檢司 正廳三間,直房二間,儀門一間。明初,巡檢鄭仕賢建,今廢。
涇江口巡檢司 正廳三間,儀門一間。明初,巡檢徐綬建,今廢。
歸林灘巡檢司 正廳三間,直房二間,儀門一間。明初,巡檢葛乘仁建,今廢。
便民倉 明正統時,建於望江曹家山下,道遠,民甚苦之。後徙本縣祝家山,不利,復遷今埠。距縣七十里,船直抵岸,軍民兩便。
備用倉 四在譙樓東。順治十六年,知縣王民皞建。康熙七年,知縣朱維高修。
常平倉 四在廳事東。康熙八年,知縣朱維高鼎建,積穀備賑。
舊預備倉 四,知縣孫衍建,吳拱辰重建,邑人吳泰「有《記》。」
東倉 、西倉 、南倉 俱在「讓清」 下鄉。
北倉 在儀鳳上鄉
備用倉 二知縣陳恪建。
上倉 在廳事東
下倉 在譙樓東
學倉 在儒學內
濟留倉 在縣治西
驛倉 在楓香驛。明末俱燬。
廳東邊倉 二座各四間原設名「積穀倉」 ,倒塌。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硃卷捐俸重修。
養濟院 舊在大東門內,有堂有舍,有外門。明季賊燬。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孫繼文鼎建。康熙己酉,知縣朱
維高捐俸增修,年久全圮。康熙二十六年重修,較舊宏敞。
漏澤園 :在東北郭外。
義塚 在大西門外。順治三年,知縣孟瑄價買王家墩,聽貧民營葬。康熙二年,郡守劉橒倡率各屬邑捐貲,購買知縣硃卷,價置沖高地一所,又於四鄉再置高原,以給夫遠人之貧者,就近安瘞。俱勒碑誌,以垂永久。
望江縣治 在縣之南。晉郭璞所卜,有「赤岸沙洲,萬年不休」 之讖。宋末,遷於江南之香口。元初,尹張魯瞻復於江北舊址作邑。明洪武己酉,知縣徐煥建。宣德間知縣馬賓、正統間知縣王原、周鏞、丞周文受修。正德戊寅知縣周欒重建。己卯,宸濠兵掠,邑治悉燼。庚辰知縣趙鴻重建。有正堂舊址,知縣楊雲梯建。堂前有戒石亭,堂後有協恭堂,後改清白堂。堂左為幕廳,為架閣,庫前左為吏、戶、禮、承發房,堂右為庫前,右為兵、刑、工房前為倉堂,後為知縣宅。宅門內有正廳,有後堂,有樓。宅左為縣丞宅,今廢。主簿宅,天啟間裁革,今改為典史宅。宅前餘地有漕、倉。禁坊之前為儀門,門內左右為吏廨,門外左為寅賓館、土地祠,右為獄邑門。舊有譙樓,今無,惟左右有亭。門之左有旌善、「申明」 二亭,有羈候所。屏牆在門外中道。
縣丞署 在正堂東,廢。
典史署 主簿署改建
察院 在邑治東。有廳,有東西序,有堂,有照廳,有班房,有儀門,有頭門,有周垣。門外有屏,左右有東西轅門,有旗竿二。前後建。「修者:明知縣吳建忠、馬賓、劉溉、朱軾、羅希益、朱允恭。」
皇清順治辛卯,鼎新重建,則知縣王世蔭也。
楊灣口巡檢司 在縣南三十里。
陰陽學 在縣西興賢坊。
醫學 在縣北賢孝坊,有「惠民局。」
僧會司 在青林寺
道會司 在崇會觀
新漕倉 在邑署東。順治六年,知縣王世蔭建。有廳有序,東西分列倉三十八楹,專儲漕糧。有《碑記》。
濟留倉 在縣堂之前,東西各四楹,專儲積穀。預備倉 二:一舊在邑前,今遷邑堂前;一在邑東十五里,明初建,久廢。
新設社倉 三:一在蘆薪橋,一在水雲庵,一在崇惠觀。知縣劉天維建。
新增漕倉 二,一在邑署東,計十六楹。一在縣
堂西計六楹。康熙二十二年,知縣伊巘建,有碑記。
便民倉 在邑西南二里。舊儲漕糧於此。明末燬於賊。
東倉 在邑東十五里
西倉 在邑西四十里
南倉 在邑西半里
北倉 在邑北六里。俱明正統間建,久廢。雷港驛倉 在驛內。明宣德間知縣馬賓建,今廢。
養濟院 在邑北青林寺左,有堂、有舍,有門。舊在邑西「治民坊」 ,明洪武間,邑令王復禮徙此。萬曆戊子災。
皇清順治八年,王世蔭重建。康熙十五年,陳柿祚重。
修
漏澤園 二一在南臺山,邑南半里;一在邑厲墩,邑北一里。
新增漏澤園 五:一在土岡寺,邑北三十里;一在泉塘寺,邑西五十里;一在太慈寺,邑東北十五里;一在十里寺,邑西北十里;一在南臺寺,邑西五十里。
安慶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本府。〈懷寧縣附郭。〉
安慶府儒學 「在督學察院東。」 中為
先師廟、兩翼為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為
泮池。廟之後為明倫堂兩翼。其東為志道齋、依仁齋,西為據德齋、游藝齋。堂之後為啟聖祠,西齋旁為教授宅,東齋旁為訓導宅,俱廢。今教授暫以文昌閣為署,訓導以明倫堂旁四齋為署。堂之前,左為土地祠,為儀門;儀門東為鄉賢名宦祠。其外為學門,為昭代文明坊。東偏為書院,為文昌閣、修學祠。西為起敬坊,前為泮宮坊。廟之西為射圃,久廢。康熙二十六年,通判謝璽捐俸鼎建,郡學壯觀。「按學舊在正觀門外,兵燬。明洪武壬子,知府趙好德以山谷書院創建。正統知府王璜重建;成化知府陳雲鶚立櫺星門,知府王璠作泮池。明末城潰,舊觀僅存十之有四。」
皇清順治辛卯,操撫李日芃重修。知府王廷賓、李士
貞。相繼增修,規模大備。
懷寧縣儒學 在正觀門迤東,即「天寧寺」 故地。中為
文廟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周以石闌。
跨以石橋一座。巡撫薛柱斗建。後為明倫堂。堂之兩翼東為日新齋,西為時習齋;堂之後為啟聖祠,為敬一箴亭、為五箴碑亭。齋東為教諭宅,齋西為訓導宅;廟西隅為土地祠,祠前為應沙閣,久經傾圮無存。郡守劉橒捐建櫺星門外,勒石對聯曰:「泮澄揚子江心水;文起龍山頂上雲。」 環圍花牆正中照壁牆一座,高二丈許,闊四丈餘。東西戟門二。廟東隅文昌閣、明倫堂。東儀門外為學門,門外義路禮門牌坊一座,照壁牆東「德侔天地」 大牌坊一座,照壁牆西「道貫古今」 大牌坊一座。以上俱巡撫薛柱斗建,不勞民力,不減市價,士子欣感。四月告成,復建問奇亭、經義堂二層。
青陽書院 即青陽余先生祠。前為正氣樓,樓東為感恩亭,亭北為仰高亭,南為求是堂,堂東為書舍,舍北為烈夫人祠,祠後為「余忠宣墓。」 二良書院 在府治東,中為第一堂,旁為書舍,前為儀門,為大門,又前為坊。
近思書院 在府治北。中為聚奎堂,前為主敬堂,旁有書舍,又其前為門。
山谷書院 在懷寧縣學前。中為山谷祠,左為德星堂,旁為書院,前為儀門,前為大門。
龍山書院 在府治北。前為坊、為門,中為堂,左右為號舍。
培原書院 順治壬辰年,操撫部院李日芃創。芃號「培原」 ,因名。在府學東,舊奎星樓並風憲行臺地基為之。大門三楹,東向,扁曰「培原書院。」 進而南向,為中門,扁曰「聖域賢關。」 內為堂五楹,扁曰「禮讓堂。」 兩翼各七楹,為書舍。東曰「敬業」 ,西曰「樂群。」 堂後為過門。外扁曰「入室」 ,堂內扁曰「升堂。」 後為樓五楹,扁曰「經正閣。」 樓後為宗儒祠,中立木主,祀周、程、張、朱。祠前東西各九楹,為六齋:東曰「懷德」 、「潛心」 、「宿學」 ,西曰「同文」 、「太和」 、「望道」 ,從六邑。
得名惟「同文」 扁闕,且於「桐邑」 字面未當。安徽撫院靳易以桐瑞新置扁,祠後為譽耄堂,為培原講學處。
外縣
桐城縣儒學 在縣治南。中為
文廟。其戟門、泮池及櫺星門,規制俱同。門之東為
文昌祠,西為土地祠,殿後為明倫堂,東為崇德齋,西為廣業齋,迤南為聚奎坊,迤西為敬一亭。堂之後有存存堂、教諭宅,其東隅為鄉賢祠,環書舍及庫房。迤南為名宦祠、訓導宅,又東為啟聖祠。尊經閣旁有橫廳,前有啟聖坊,迤西為省牲堂,中為門環,東南有廛舍。學門外射圃,深百步,闊二十六步。前開洙泗溝,瀠遶明堂東南流入城外。「洗硯池」 舊在桐溪橋東。宋元祐初,知縣溫子謙、武子春相繼創立,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翟那海移於縣治東南「佑文坊,歷二百餘年。知縣孔希善、嚴頤、陳勉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石朗、教諭沙衍中署印訓導。
解詵,次第重修。康熙八年,儀門及櫺星門圮,知縣胡必選捐俸重建,又周設柵欄於門外。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劉橒、知縣王凝命教諭王立極、訓導丘五典各捐俸重建「明倫堂。」 前知縣李文雄、教諭王立極、訓導丘五典重造「存存堂」 ,教諭王立極、訓導丘五典修東廡。
桐溪書院 在縣西北隅,即「靈泉」 故址。明嘉靖年間,知府胡繼宗、知縣沈教移寺於西,以其基建書院。中為近思堂,後為聚奎祠,旁為書舍,前為儀門,為大門。
桐楊書院 在縣東郭外。明萬曆年間,知縣王廷試建於學田之前。今廢。
潛山縣儒學 在縣治東。中為
文廟,其東西廡戟門、泮池、櫺星門,規制俱同《明倫》。
堂之東為居仁齋,西為由義齋,堂右為教諭宅、訓導宅。殿之東為射圃,西為省牲所。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寇焚未建。學門東為啟聖祠,後為敬一亭、尊經閣門外左右有天衢、「雲路」 二坊,今圮。東阜有文昌閣。明洪武知縣張仁刱建學宮。萬曆間知縣鄒守、王玉汝重建。崇禎乙亥至壬午年,流寇陸續焚燬,所有惟明倫堂及東齋亦將圮。
皇清順治癸巳,知縣鄭遹元、教諭潘煜如、李思伯重。
修。己亥,訓導蕭汝榮建宅三楹,祀「啟聖公。」 康熙六年,知縣周克友鼎建「明倫堂」 於舊址。
皖山書院 在潛山舒王臺上,即天寧寺故址。中為明誠堂,東西皆為書舍,前為儀門、大門。「三高書院 」 在三高亭,今廢。
「山谷書院 」 在山谷寺中,知府胡纘宗移府之西。
「三立書院 」 在皖伯祠後,即北察院故址。知縣常大忠建,延生員陳衷赤講讀其中。
太湖縣儒學 在縣治西。中為
文廟。其東西兩廡及戟門、泮池、櫺星門,規制俱同
廟後為明倫堂,為尊經閣,廟東北為奎星樓,後為訓導宅。廟西北為啟聖祠,後為教諭宅。廟東南為崇聖祠,前為土地祠,廟西為講堂,前為省牲所,為射圃亭。戟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啟聖祠西皆學堂。明洪武初,知縣章通鼎建。嘉靖癸丑,知府李遜、知縣羅汝芳改建。崇禎壬午,悉經寇焚。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李世洽建「明倫堂。」十五年,知縣
王廷舉重建明倫堂並戟門。十八年,知縣鄒應錫建啟聖祠及兩廡。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崇曾、訓導業惺心建奎星樓。十六年,知縣方人龍改建兩廡及櫺星門。二十二年,知縣章時化見啟聖祠規制褊狹,改建尊經閣舊址,重建奎星樓、文明坊一。
宿松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中為
文廟。其東西兩廡及戟門、泮池、櫺星門,規制俱同
廟後為啟聖祠。戟門東為省牲所,為鄉賢祠,西為名宦祠。櫺星門東為魁閣,廟,東為奎星樓,樓前為射圃,西為明倫堂,堂之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堂後為教諭宅、訓導宅,今俱廢。宅後為神器庫,堂前為「敬一箴亭」 、「《五箴》碑亭。」 儀門東為土地祠,祠東為謁聖門。元尹戴昌刱建學宮。明正統己巳,知縣謝驥重建,知縣孫衍、顏敏、施溥,推官王孫昌相繼修葺。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孟瑄,十一年知縣孫繼文。康熙
二年知縣王民皞,八年知縣朱維高相繼修葺。望江縣儒學 在縣治北崇寧坊中,為
文廟。其東西兩廡、及戟門、櫺星門、規制俱同戟門
東為神廚,西為「王幼學祠。」 櫺星門外為泮池,左
為聖域,右為賢關廟,後為明倫堂。舊在廟西,知縣王澤隆、教諭姚見龍移建。堂左右有序,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堂,後為啟聖祠,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王澤隆移建文昌閣在廟之東,訓導宅在廟之西,宅後極西有觀德亭。教諭談志新建學門,在廟之東,建坊曰「麟鳳騰祥。」 宋季學隨縣遷江口,元至正間復故址。明洪武甲辰,知縣徐煥鼎建。嘉靖初,同知魏文象、知縣余絃更造堂齋門垣。後知縣朱軾復葺之。
皇清順治己丑,知縣王澤隆、教諭王見龍移建《明倫》
堂於廟之後,次移啟聖祠於堂之後,移名宦於祠之東,移「鄉賢」 於祠之西。康熙壬寅,教諭談志移建觀德亭,修文昌閣,砌泮牆,甃石橋。庚戌,訓導方至樸復加修葺。康熙十七年,教諭胡鼎重修西廡。十九年,又重修,建敬一亭。二十一年,知縣伊巘重修明倫堂。
來仙書院 :在東郭外。康熙十九年,知縣陳柿祚鼎建。康熙二十二年,知縣伊巘重葺。捐俸置田,以供寒士之就學者。延生員韓學爽、方日暄講學於其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