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二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二十三卷目錄

 贛州府部彙考五

  贛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贛州府驛遞考

  贛州府兵制考

  贛州府物產考

  贛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贛州府部藝文一

  章貢臺記         宋趙抃

  虔州學記         王安石

  重修贛縣記       元郭建中

  新建定南縣記      明殷從儉

  會昌漢仙巖記略      周元暐

職方典第九百二十三卷

贛州府部彙考五[編輯]

贛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通志[編輯]

本府。贛縣附郭。

社稷壇 在西津門外北,《贛縣附》。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鎮南門外南贛縣附「郡厲壇 在府北。」

城隍廟 在府治右

旗纛廟

江東廟 在貢水東雷岡之上。祀土神,姓石名固。宋嘉祐賜額「顯慶」 ,紹興加昭烈,元加封王號。廣濟廟 在府北二十里,章、貢二水合流東下,匯為儲潭,山之麓為廟。相傳晉咸和二年,州刺史朱瑋提兵會討蘇峻,次儲潭,彷彿神人告曰:「我為儲君,奉帝命司此土,釣弋多年,人無知者。府君能為廟祀我,當有以報。」 瑋如其請祠之,乃行,果克敵而反。宋紹興賜今額。

潛靈廟 在府治南空同山西麓。祈雨最有靈應。宋賜今額。

靈山廟 :在府治北,舊為陸氏所居。後唐應順間,有名平遠者,奉道唯謹。遇異人言「其宅當為神宇」 ,於是捨宅創為都天廟,極其宏麗,祈求無不嚮應。

漢壽亭侯廟 在萬壽宮右,舊係縣學。明崇禎辛巳,遷學於西街,遂移廟於此。

開平忠武王廟 在府治南。明初,平章常遇春提兵至贛,克城有功,詔立廟祀之。

路公祠 在府南,祀唐江西都團練使路嗣恭。顏真卿《記》。

濂溪祠 在鬱孤臺,祀大儒周敦頤。又一在雩都縣羅田巖。

清忠祠 在府治宣明樓右,祀宋州守趙清獻公抃、文信國公天祥。

東坡澹菴祠 在府光孝寺左。祀宋端明學士蘇軾、祕書郎楊芳,今廢。

玉巖陽先生祠 在通天巖,祀宋祕書郎郡人陽公孝本。

王文成公祠 舊在府城南,今在府學之右。大學士張位有「記。」 又雩都、信豐、寧都、瑞金四縣俱有。

北川陸公祠 在府學之右,祀都御史陸公穩、尚書張鰲「記。」

繹梅謝公祠 在府北玉虹塔前,祀都御史謝公傑。

盧公祠 在府館右,祀邑令盧宇。

海忠介公祠 祀前令海瑞。

岳武穆王廟 在府城南景德寺右,祀宋都統制岳飛。

雩都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城隍廟

雩山廟 在宣義鄉率禾里。宋淳熙丙午,州守周必正創建,祀雩山之神。

文昌閣祠 在紫陽觀左,又一在寧都縣。「何善山祠 」 在北門壕背,門人建,祀邑人何廷仁。

信豐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雙節祠 在儒學東,祀元縣尹李廉、李敬。

興國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名賢祠 在安湖書院講堂左。宋慶元乙卯,通判黃渙、縣令解僖建,以祀程大中明道、伊川先生。後遷徙興廢不常。明萬曆己亥,何應彪仍舊址鼎建三祠,中祀三程先生,左祀文信國公,右祀王文成公,顏其門曰「名賢。」

會昌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安遠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報功祠 在縣治西。明嘉靖癸丑建,祀都御史陽明王守仁、東崖虞守愚。隆慶元年,同知李多祚新為二棟,前為永恩堂,後列神座,又前為坊牌。又從合邑士民之請,添祀都御史堯山、吳百朋,並為三主,以報平寇之功雲。

長寧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報功祠 在鎮山樓。祀督府江一麟、藩參張士佩、副使朱茹、知府葉夢熊。

寧都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瑞金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忠令祠 在縣北衢。明正德己卯建,祀死事知縣萬琛。

忠烈祠 在縣治右。明隆慶五年,知縣李若愚為諫議大夫劉鵬、北靖州劉舉夔父子建。英顯廟 在羅溪,為唐義勇馮祥興、祥禎、祥兆建。宋紹興賜廟額。

龍南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忠節祠 在縣儒學左,為死事縣令陳泰建。《石城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詳所在

陳少師祠 在縣西郭二里,軼其名。

定南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城隍廟 「俱未詳所在。」

寺觀附[編輯]

本府。贛縣附郭。

景德寺 在府城內東南隅,劉宋建,舊名「安天。」 慈雲寺 在府城南,唐建。

光孝寺 在府城

玉虛觀 在府城東二里,唐建。

光孝觀 在府城東

蓮花觀 在府城

至德觀 在府城東

雩都縣

明覺寺 在縣內

紫霄觀 在縣內

信豐縣

寶塔寺 在縣後,有石塔,無影,影見則火。奉真觀 ,在縣內。

興國縣

大乘寺 ,在縣內。有《飛來石佛》。

延壽寺 在縣內

治平觀 在縣治西北,晉建,即葛洪煉丹處。陽明觀 在縣內。

會昌縣

六祖寺 在縣內

安遠縣

海印寺 在縣內

考證

靈寶觀 在縣內

長寧縣。無考。

寧都縣

崇福寺 :在縣治南,晉建,舊名「寶林。」

龍山寺 在縣內

瑞金縣

聖恩寺 在縣內

南塔寺 在縣內

龍南縣

東山寺 在縣內

東明觀 在縣內

石城縣

永福寺 在縣內

太極觀 在縣內

定南縣。無考。

贛州府驛遞考        通志[編輯]

本府

水西驛 在府城內

攸鎮驛 在雲泉鄉

水西遞運所 在府城內。

驛站項下,除順治十四年並康熙八年裁減外,原額「連受」 協走遞人夫一百二十八名,差馬八十四匹半。烏兜驛原額協馬三十匹,因山路崎嶇,設立代馬旱夫九十名。攸鎮驛水夫五十名,府差船六十隻。原編《驛站》各款,共銀一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兩二錢三釐五毫,內已復存設支解銀一萬二十二兩五錢六分二釐八毫。「見候復還補足原額」 銀二千五百五兩六錢四分七毫。

贛州府兵制考        通志[編輯]

本府

南贛鎮標 駐防贛州府,原額經制總兵官一員、遊擊三員、守備三員、千總六員、把總一十二員,馬步戰守兵丁三千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一千八百九十名。

贛州城守營 ,駐防贛州府,原額經制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丁六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寧都營 ,駐防寧都縣,原額經制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丁一千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六百名。

興國營 ,駐防興國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丁五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三百名。」 永鎮營 ,駐防瑞金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

橫岡營 ,駐防定南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

羊角營 ,駐防會昌縣。原額經制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丁三百名。今奉文新定經制,止留馬步戰守兵丁二百名。

贛州府物產考        通志[編輯]

食貨屬

銀 :「會昌」 瑞金出,今無。

鉛 「寧都出」 ,今無。

《錫 》「宋時有,今無。」

「葛布 多聯機」 者,出《會昌縣》。

「金橘 」 ,出《寧都縣》。

《扶桑花 》,贛縣、雩都、信豐皆有之。

茉莉 ,各縣有重臺者名「茉莉」 ,單臺者名「素馨」 ,其香一也。

蘭 ,贛縣信豐產。黃山谷云:「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曰蘭,一幹數花而香不足者曰蕙,皆宜佩。《傳》曰:『德芬芳者佩蘭』。古之佩者,各象其德故也。」 漢宮秋 ,贛縣出。

《寔竹 可筆,四月始有筍》。

《方竹 可杖。出贛縣》。

斑竹 種自湘江,猶有湘江淚痕。《唐詩》云:「斑竹舊痕思帝子。」

杉 類松,勁直,而葉附枝生,多資用之,以作宮室。

茶芽 :《爾雅》謂之「檟苦茶。」 芽則穀雨前採取者,香味佳。

按《府志》:「虔在五嶺之北,田多秔稻,山多材,水澤多魚鮮,以土所宜也。其諸瓜、蔬、藥、果、羽毛介蟲之屬,皆所常有,與他州邑同。郡中居人間蒔花,花有各種而多茉莉,利病蓋相半,亦時有更業者。城南人種藍作靛,西北大賈歲一至,汎舟而下,州人頗食其利。」 贛儲茶入貢,而寧都之豆、瑞金之瓜、信豐之茄瓠,與龍南、安遠之小豬,在屬邑中擅佳名,不可言奇。至於地無蠶桑,女不織紝,人尟技巧,一切服食器用之具,皆取給於四方負販,即葛薴間一為之。其精者猶當中品,其粗者止供僮豎傭佃之用耳。所謂民生在勤,當如是耶?《文獻通考》載:「宋銀場五十有一,虔州曰寶積」 ,而銀冶、銅冶、鐵冶各一,今皆亡有。豈地愛其寶邪?鄧德明《南康記》云:「雩都土壤肥沃,宜甘蔗,味色最勝。一節數十,碎郡以獻御,名一節蔗。」 問之雩人,罔知所出,豈土膏時有變遷邪?土之所產,菫菫如是,乃謂虔為饒郡,誤矣。生物由天,用物由人,奢儉豐耗之故,蓋可忽乎哉?

贛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通志[編輯]

本府。贛縣附郭。

贛故縣 ,劉宋徙縣於贛水東,梁又徙贛水南,唐始遷舊治。

章貢臺 在府治西北。宋郡守趙抃建。據章、貢二水之會,憑高眺遠,城址水光山色,盡出乎幾席舄履之間。形勝與鬱孤對峙,而甲乙稱雄。蘇軾詩:「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臺前暮靄寒。倦客登臨無限意,孤雲落日是長安。」

八境臺 :在府治東北。

魁星臺 在府學門外,宋建。

鳳凰臺 在府內東隅龜岡。郡人周永有詩。鬱孤臺 在府治西南,即賀蘭山右。隆阜鬱然,孤起平地因巔為臺,故名。莫詳所始。按舊志載:唐李勉刺州時,登臺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心在魏闕一也。鬱孤豈令名乎?」 遂易望闕。宋州守趙時逢即臺麓之東北建一洞天,中有蓮池,跨以飛橋,環池萬條陰翳,最為清曠。後改為道院。明正德丙子,知府邢珣始復舊基。然崇峻之勢,業已削平。嘉靖乙卯,汪巡撫尚寧稍加培築,終不能如前矣。

塵外亭 在府貢水東馬祖巖巔。蘇軾、文天祥有詩。

御風亭 在府城西五里。宋郡守曹訓建,明洪武初間重修。

雷岡亭 在府貢水東。元參政全普安撤里建。明成化間,知縣何文縉修。正德戊寅,知府邢郇重修。萬曆庚寅,王巡撫敬民植松於上,改名「萬松亭」 ,又扁曰「水雲深處。」

大觀亭 在府西西隱山,知縣何文縉建。何常與貢士廖森、呂楨同遊,有《聯句》一律:「地僻蹄輪少,雲深草樹平。落花千萬點,啼鳥兩三聲。石磴緣春綠,山樓倚暮晴;林皋下寒日,煙黯百層城。」 亭今廢。

凌雲亭 有「金精山」 ,明正統間建,蓋漢女仙張麗英飛昇之處。

愛蓮堂 在府治前,臨方池。宋太守羅願取周濂溪「愛蓮之意」 為名。

清獻堂 在府治內,明洪武初建。宋趙清獻公抃常守虔州,故取以名。

議道堂 在府學內。宋紹聖中,提點刑獄程筠建。左為松軒,右為「竹軒。」 李朴為《記》。

雲外煙林樓 在府卻月觀右。取蘇軾「風花亂紫翠,雪外有煙林」 之句,以為名焉。

武寧樓 在贛州衛前,明洪武初建。

宣明樓 在府治前。宋嘉定丁丑,州守留元剛建。明洪武初,知府婁仲修扁今名。東偏為石級以登,亭覆之,扁曰「一覽。」 臨街為扁,曰「拱仰」 ,歲久傾圮。正德乙亥,知府邢珣重修,改「拱仰」 曰「章貢偉觀。」 嘉靖壬午,知府羅輅又改「宣明」 曰「宣化。」 萬曆辛亥災,知府陳宗愈、楊瑩、鍾相繼鼎建,仍署「宣明。」

「白鵲樓 」 在府八境臺北。《蘇軾有詩》。

翠玉樓 在府後,舊名「逍遙。」 淳熙間,州守留正

重建取蘇軾「山為翠浪湧,水作玉虹流」 之句以名。

月華樓 在府左。郡守胡矩建,下有朝徹堂。皂蓋樓 在翠玉樓左,蘇軾、文天祥有詩。望江樓 在府東北隅。舊名「合江」 ,章貢二水合流。虔州守留元剛建,文天祥有詩。

東樓 在府東,州守趙抃建,榜曰「思賢閣。」 嘉定間,趙時逢乃改今名。文天祥有詩。

文奎樓 在府學內,宋建,以藏高宗御書,名「御書閣。」 元改今名。

石樓 去府一百里許。蘇軾、文天祥有詩:天一閣 在府治南面江東火燄山。閣下鑿井取水制火之義。明正德初,閣廢井塞。丙子,知府邢珣重建。初名「元虛」 ,又名「太陰」 ,布政使蔣曙改今名。

雩都縣

雩都故縣 有二,一在縣西北五里,漢建;一在縣東南大昌村,陳永定間建。

望需亭 在縣城西隅。邑令張宗諤招邑人王鴻於需巖,不能致,乃作是亭以抒望之意。《信豐縣》

石塔 :在縣治北。塔高九層而無影,影見則災至。

興國縣

石佛 在大乘寺,俗謂之「飛來佛。」 宋慶元中,寺燬,唯佛座不及火。

石龜 在縣之儒林鄉。石圓如龜,頭背俱備,彷彿八卦形像,逐月隨斗杓旋轉。土人疑其怪,移置他所,翊日復歸其處,累驗皆然,因時祀之。銅鐘 在縣大乘寺。唐末鑄。宋紹興初,一夕忽失之。未幾,有客言:「北渚文潭漁者得一鐘,鬻於天寶寺,扣之無聲。僧詣天寶寺物色得之,贖之,不許,乃相約曰:『扣之不鳴即非寺中物』」 ,扣之鳴即寺中物也。天寶僧屢擊無聲,大乘僧一擊即鳴,遂載以歸,至今尚存。

尊經閣 在興國縣內,宣德七年建,以貯明朝頒降之書。祭酒胡儼《記》。

安遠縣

萬壑臺 在縣治內。唐貞觀中,郡守路應建寧都縣。

寧都故縣 有三,一在縣治南五十裏白鹿營,吳建;一在縣北陽田營,晉建;一在十二都徐觀之地,劉宋建。

熙熙臺 在縣南,一名「印山。」 宋縣令彭鉉樹碑其上。明知縣陳大倫修。

思莊樓 在縣後,以知縣莊濟翁去後,人思之,故名。今改為「亭」 矣。

按贛屬古蹟甚少僅從通志所載甚著名者採入其府縣志濫收者悉不錄餘縣俱無

墳墓附[編輯]

本府。贛縣附郭。

宋直祕閣陽孝本墓 在贛縣「通天巖」 ,淳熙己亥葬此。

尚書曾楙墓 在贛縣崆峒山。

侍郎兼直學士院曾開墓 在贛縣崆峒山。登崇憲進士常師游酢。

明監察御史陸載墓 在贛縣章水鄉。

布政使李旭墓 在贛縣西門外。旭由太學生政惠及人。

雩都縣

漢柴侯墓 ,在縣南七十二里。漢靈帝時,劉叔喬避地於此,卒,俗呼「柴侯。」

唐監察楊筠松墓 在藥口,今稱為「楊公壩。」 萬曆初年,太守葉公夢熊豎《碑》表之。

五代漢高祖墳 ,在凌雲山南。漢劉龑祖。明主事何廷仁墓 ,在城東之東嶽廟後。主事黃弘綱墓 ,在西門外生佛寺右。

都御史李淶墓 在水頭里中城湖。

信豐縣

宋團練副使呂大防墓 在南山寺之右。明副都御史甘士價墓 在縣境。

興國縣

唐國公鍾紹京墓 在長信里石亭西。鍾繇十世孫也。

檢校戶部尚書謝肇墓 ,在衣錦鄉黃口。宋中書令李潛墓 ,在長信里,木石。

明孝子呂叔素墓 在長信里。

大理評事呂敬春墓 在屋山下春口。

太常卿呂復墓 在縣南隅九峰山。

寧都縣

漢高帝祖墳 在縣之凌雲山。

唐禮部尚書衷愉墓 在石城宋江。

教授胡埜墓 在萬斛里。埜以孝友績學稱。明都御史陳勉墓 在寧都歸仁里豪富坪。景泰時,賜祭葬。

尚書董越墓 在河東山。賜進士諡「文僖。」 給事中胡易墓 在延春谷。弘治進士,學者宗之。

新會縣丁積墓 在縣南一里。成化進士大理卿董天錫墓 在松山里橫坊。

龍南縣

宋安撫使鍾伷墓 在縣西北「雷公堂」 紹京之後。

元龍南知縣陳泰墓 在馬鞍山。

石城縣:按餘縣俱無考。

宋承宣使陳敏墓 在石城陂陽鄉浮溥源。敏精騎射。

贛州府部藝文一[編輯]

《章貢臺記》
宋·趙抃
[編輯]

江右,遐陬南康古郡,水別二泒,來數百里。貢源出新 樂,章出大庾,合流城郭,於文為贛。奇峰怪巖,環視萬 狀。予嘉祐六年夏四月以言出守,仲冬始至視事,屬 歲穰盜息,渝劇成,簡英僚佳賓,間為觀遊。望闕鬰孤, 軒豁於前。皂蓋白鵲,瞰臨左右。治西北隅有野月野 景亭,舊址隳圮,於是斸榛翦蔓,復屋其上。前所謂「二 水離合,氣象左右擁抱,一舉目無毫髮遺處。既而命 儔舉觴,援筆為記,以新其名章貢雲,蓋不失實也。明 年六月二十三日記。

《虔州學記》
王安石
[編輯]

「虔州,江南地最曠,大,山長谷,荒翳險阻,交、廣、閩、越銅 鹽之販,道所出入,椎埋盜奪,鼓鑄之姦,視天下為多。 慶曆中,常詔立學州縣,虔亦應詔,而卑陋褊迫,不足 為美觀,州人慾合私財遷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 於聽訟,而不暇顧此,凡二十一年,而後改築於州所 治之東南,以從州人之願。」蓋《經》始於治平元年二月, 提點刑獄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時,而考之以十月者, 知州事錢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謂才吏,故其就 此不勞,而齋祠講說,候望宿息,以至庖湢,莫不有所。 又斥餘財巿田及書,以待學者,內外完善矣。於是州 人相與樂二侯之適已,而來請文以記其成。余聞之 也,先王所謂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數在乎俎 豆鐘鼓管絃之間,而常患難知。故為之官,師為之學, 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辨說,誦歌絃舞,使之深知其意。 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則彼不知者驅之爾。 然士學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則奈何先王於 是乎有政矣。夫政非為勸沮而已也,然亦所以為勸 沮。故舉其學之成者以為卿大夫,其次雖未成而不 害其能至者以為士,此舜所謂「庸之」者也。若夫道隆 而德峻者,又不止此,雖天子北面而問焉,而與之迭 為賓主,此舜所謂「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與有言, 則撻之以誨其過,書之以識其惡,待之以歲月之久 而終不化,則放棄殺戮之刑隨其後,此舜之所謂「威 之」者也。蓋其教法:德,則異之以智、仁、聖義忠和;行則 同之以孝友睦婣任恤;藝則盡之以禮樂射御、書數。 淫言詖行、詭怪之術。不足以輔世,則無所容乎其時。 而諸侯之所以教,一皆聽於天子。天子命之矣,然後 興學。命之曆數,所以時其遲速;命之權量,所以節其 豐殺。命不在是,則上之人不以教,而為學「者不道也。」 士之奔走、揖讓、酬酢、笑語、升降、出入乎此,則無非教 者。高可以至於命,其下亦不失為人用。其流及乎既 衰矣,尚可以鼓舞群眾,使有以異於後世之人。故當 時婦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後世老師宿儒 之所惑而不悟者也。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後 世豪傑名士之所憚而愧「之者也。」堯、舜、三代,從容無 為,同四海於一堂之上,而流風餘俗,詠歎之不息,凡 以此也。周道衰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學, 而樂於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惡夫非之者,乃燒《詩》 《書》,殺學士,掃除天下之庠序,然後非之者愈多,而終 於不勝,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 理出於人心,《詩》《書》能循而達之,非能奪其所有,而予 之以其所無也。經雖亡,出於人心者猶在,則亦安能 使人舍己之昭昭,而從我於聾昏哉?然是心非特秦 也。當孔子時,既有欲毀鄉校者矣,蓋上失其政,人自 為義,不務出至善以勝之,而患乎有為之難,則是心 非特秦也。墨子區區不知失者在此,而發《尚同》之論, 彼其為愚,亦獨何異於秦?嗚呼!道之不一久矣。楊子 曰:「如將復駕其所說,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蓋有 意乎辟雍學校之事。善乎其言,雖孔子出,必從之矣。 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幾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實 古之諸侯,其異於古者,不在乎施設之不專,而在乎所受於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無所於教,而 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義之材虔。雖地曠 以遠,得所以教,則雖悍昏嚚凶、扺禁觸法而不悔者, 亦將有以聰明其耳目而善其心思,又況乎學問之 民?」故余為書二侯之績,因通今古之變,及所望乎上 者,使歸而刻石焉。

《重修贛縣記》
元·郭建中
[編輯]

贛縣:漢隸豫章,吳隸廬陵,由晉迄陳,隸南康,隋、唐隸 虔州。宋紹興改虔為贛。皇朝建邦,縣秩六品,為贛附 庸。厥山崆峒,厥水章貢。厥戶二萬四千五百七十有 奇,厥賦糧石六千一萬三十有四,厥稅合中統八萬 二千緡。地重而物富,邑之雄也。縣治昔在白家嶺,始 興歲無考。嘉定乙亥重修,具載姚瑤《記》。代革以後,陵 「穀日變,非復製錦之舊矣。於時上而分省,次而行院, 文臣武將,各率其屬,聚若雲屯,去若星散,郡府且避 席,何有於邑哉?」嗚呼!百里之治,民社所寄,茲猶不常 寧或分治公廨,或共寓民居,紛紜錯雜,多歷年所。大 德己亥,時清俗美,改卜於古稅務之基東與舊治相 接,徙明弼堂以為廳事,復因陋就簡。曾幾何時,簷楹 之前傾後仆,棟宇之左支右撐,入者摧壓,方且視如 傳舍,弗加修理,文移簿書,獄訟又寄他治。世運循環, 無往不復。至順壬申秋,總管教化的來牧茲郡。下車 之後,以附邑為先務,召官若吏,曰:「昔卜吉之地,曠而 弗居,必反之,其永於茲邑。」乃捐金為之倡,令撤而新 之。梓匠陶埴之工,無「敢不善;畚築垣墉之役,無敢不 逮。內為正廳三間,北為堂,東為佐幕,為樓庫,列左右 吏舍十有二。街之中為門,又築二室,以安神棲。浚雙 井以便民汲。外為重門,以嚴出入。」規模軒豁,視昔有 光。竹木瓦石匠夫之費,通計中楮九千四百七十緡 有奇。工既畢,縣尹宗榮祖請記之。余唯古者諸侯卿 大夫士,其宮室以命數為之等,示有尊也。今之縣,雖 僚佐皆受命於朝,其勢故不得居卑陋如閭閻氓然。 世以石木為難事者,或憚而不為,則壞而不可支。今 也工多而民不勞,費廣而民不擾,居處之崇,燕息之 安,不出於下之奉乎上,乃出於上之愛乎下,豈大道 為公之意乎?雖然,賢太守視邑如子,先有「以庇之。」邑 之長貳,其能視民如子,大有以庇之乎?

《新建定南縣記》
明·殷從儉
[編輯]

贛治以南,信豐、安遠、龍南三邑之間,高砂下歷二保, 與嶺東岑岡接壤,皆重巒複嶺,盤谷邃峒。頑獷之民, 多負險裂據,自相犄角為三巢。弘治以來,屢勦屢叛, 竟反側不定者,非其地去諸邑遠,政教有不能及與? 嘉靖末年,督撫吳堯山公深為此慮。一日集議戡定 諸峒之策,將官曰𠞰,有司曰「撫。」乃並用其謀,檄參將 蔡汝蘭勦滅,下歷知府黃扆撫定高砂、岑岡三巢以 馴,隨議建縣而善後圖,而堯山公時以遷去,未遑也。 隆慶元年之明年,張鶴樓公繼總鎮,首以此事謀之 監司,余與董君右坡牒下有司議。有司遍召諸父老 詢之,僉曰:「三巢向與下浰橫水為聲,倚下浰橫水之 土,非建崇義、和平二縣,民可得至今安乎?三巢地若 循二縣故事,又何足虞焉?」有司采所言以陳。張公甚 是之,移會撫臺應谷劉公、巡臺直齋顧公疏其事以 請。制曰:「可。賜縣名定南縣,即龍南、高砂、下歷、橫江三 保,安遠割大小石伯洪三保,信豐割南方上里員魚、 逕腦及津慶上保,龍頭嶺、內坑諸鄉,共分為里,凡四, 丁凡六百二十有奇」,糧凡六百七十石有零。適地里 之中,蓮塘之區創立縣治,繕修城垣凡四百三十餘 丈,公廨、學宮、鋪舍以次舉建,約費工料七千八百餘 金。設知縣、典史、教諭各一員。凡官吏俸薪、馬丁門皂, 取諸贛、興等邑之裁減冗員;生儒廩糧齋膳及祭祀 鄉飲之費,取諸沒官田稅;一切徭役,取諸龍南、信豐 二縣之裁革機兵,其殘氓散去四方者,招復其故土; 餘孽仍舊窟者,則休息之。不盡其力,首率其徒聽撫 者,悉令徙居於郭內,凡子弟之俊秀者,掄而群之於 學。又疏濬溪河以通惠、潮之商賈往來。越三年春夏, 諸務底緒,新民稍輯,而余亦以轉秩行,迄今僅歲餘。 余復承簡命,叨總此鎮,新民父老率諸子弟稽首轅 門,具結邑里,無復有雞犬盜其俊秀。群之學者,恂恂 然若素習經業之儒生。余訝而嘆曰:「朝廷政教能化 導人之速,有若是哉!」監司大參施君,率有司請為之 記。餘思建縣設官,得非為弭盜安民乎?然漢時渤海 下里之盜,一刺史治之,盜息且化,卒為善鄉,何俟分 邑分民,而專轄之以一令耶?況近日郡縣,往往盜發 城市,又可諉之政教之所不及耶?然則民之理亂,亦 視有司何如人耳。使有司匪其人,縣固徒設也。此鎮 舊多盜窟,自陽明公議建和平、崇義、鶴樓議建定南, 則盜窟盡民廛矣。余今日與監司、守令,詎復有他議 哉?唯原二公所以建縣之意,撫新民而生養之,使自 厭為渤海之民下也;不爾,建縣之議,將為民厲者耶? 余故記之,與司民牧者共勖焉。

===
《會昌漢仙巖記略》
周元暐
===乙未春季,予有嶺南之行,次贛城,邑令刁君為予言:

漢仙巖最稱奇絕,宜一登覽。予頷之。及抵湘鄉,去巖 僅三十里。予時從輿中詢巖所而佇目焉。從人遙指 示處,嵐霧鎖之,峰尖微露,其奇未見也。既歷山趾,尚 阻一澗,乃東折百武而渡。緣澗而西,望松陰中隱隱 露石,徑躡之而升。又小谿中盤巨石,上題雲「僧帽」,取 其似也。盡石磴餘級,則峭壁入雲,奚翅千尺。壁間標 曰「漢僊巖」,又曰「小蓬萊。」石隙闢一洞門,僅可容一人, 傴僂而入,石獅石龜,相對蹲踞於左右,若拱護其門 者然。其他嶔巇礧磈,殊形異狀者,不可枚數。上覆以 巨石,不復見天日。北望微有光射,入作偃月狀。循光 而行,至則兩石相倚,右直左曲,中開小徑,乃洞第二 門也。既出門,奇峰卓立於左,崒嵂可愛,而無由可登。 及右顧,則石坡平衍,可半畝許。坡上石痕凡六,圓皆 徑尺,深得其半。相傳「昔人立柱駕橋,用渡左峰者,似 亦茲巖所不可少者也。更前十餘武,石岡橫亙,僧立 木欄其上,就石鑿級,以通往來。入此北行,廣庭中。啟 翹首仰望,第見三峰鼎列,高出天外;東西兩峰,壁立 萬仞,若刀削斧劈,而其勢咸朝拱於中峰。中峰嶐嵷 特起,厥形唯員,面南屹峙,隱然露獨尊之象。三峰俱 石壁,不產艸木,獨中峰丈餘地,望之有樹叢生,乃其 巔皆迥絕,非人跡所能及者也。」小樓三楹,正據中峰 下,而左傍東峰,制雖不甚宏敞,而明潔軒爽,足供遊 客憩息。樓之陽有石甚偉,形類覆釜,下可容百人。僧 依之建香積,其勝頗為所掩。庭之西南山隅露一石 門,頗與第二門相類。穿門稍折而北,皆疊石為梯,僅 容半趾。行百餘步,左開小徑,勢極峻拔。僧引而入,呼 曰「小天台」,即向所望見樹叢生處也。廣不滿數弓,而 俯瞷庭除,已懸絕可畏。上視峰頭,猶餘十之六七。循 故道北下,愈下愈深,道益愈窄。行可半里許,覺陰風 習習襲人。回望小天台,疑身墜絕壑中,似不覺更前 矣。而鳥道委蛇,猶堪容足。宛延而進,路絕復通,兩峰 相夾,若斷若聯。仰睇青天,真同一線。奇觀哉!奇觀哉! 過一線天復寬坦,石壁當前,鐫「龍洞」二字。洞亦兩崖 高聳,中間視一線天隘。遊人不能入,唯探首遙望,見 左崖之巔,儼若一龍蜿蝘長數丈,垂首南顧,其色瑩 白,人遂以玉龍呼之。出龍洞,復折而東,巨石橫跨於 兩崖之上,狀若飛梁。逮抵其下,則空曠平夷,等於廣 廈。好事者題仙人奕樂於上,僧云:「此即漢仙煉藥所。」 予詢仙人姓字歲月,而茫無可考,為慨慕者久之,復 前而索其別洞,則曲徑傾仄,藤蘿糾紛,攀援躡登,幾 致顛蹶。其洞口僅僅若斗大,下又鮮階級,洞中唯亂 石縱橫而已。出洞,得石室一區,倚兩峰為牆,上覆石 板,乃僧楊明圓開山與其徒何真寧所刱者。聞僧初 卓錫時,山頭屢拋飛石,僧坐不為動。石出其左右者 積如壘,而竟弗能傷。意者山靈靳此勝地,不欲與僧, 或以試其心堅否何如耳。屋既建,而前有巨石阻路, 不便上下。僧募工鑿而通之,堅不可破。僧時時向巨 石作禮,虔誠默禱。忽一日當午,有聲若雷震,響動林 壑。眾奔視之,則石自劃開五尺許矣,係隆慶五年五 月十四日未時也。僧建閣石前,以侈其事,名曰「天開 閣。」前有七星石,中露泉眼,方可「三尺,淺碧溶溶,雖天 旱弗枯,斯又一奇也。出洞將別,僧忽指門左右壁之 上,斜懸降香一枝,去地將二十丈許,上下俱陡絕,何 緣而得置於此?且香大不盈握,而山風狂吼,終不墮 落。此殆仙靈幻化,不可理推者乎?」相與一笑而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