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三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三十九卷目錄

 杭州府部彙考五

  杭州府城池考

  杭州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三十九卷

杭州府部彙考五

[編輯]

杭州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

本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杭州府城池 ,「三代時為吳越荊蠻地,東南沿海,陸少而水多,相傳大佛頭為秦皇東遊纜舟之處,而官巷口、羊壩頭,故洋壩頭也。漢封吳王濞國於吳,斯地煮海為鹽,絕無所為扞蔽者。隋開皇時,楊素創築州城,而城墉由是始立。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唐因之。隋時築城,胥山猶在城外,西北鑿石為棧道,東南江」 海,陸地一衣帶水耳,故曰「立子胥廟於江上。」 後唐大順元年閏九月,錢鏐築新夾城,環包氏山,洎秦望山而迴,凡五十餘里,皆穿林駕險而版築焉。鏐常親勞役徒,因自運一甓,由是驂從者爭運之,役徒無不畢力。景福二年秋七月丁已,又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餘萬,築新羅城。自秦望山由夾道東亙江干,薄錢塘湖、霍山、范浦,周七十里。其城門凡七:南曰「龍山」 ,在今六和塔西;東曰「竹車」 ,在今望仙橋東南;《南土》在今薦橋門外,《北土》在今舊菜市門外,「寶德」 在今艮山門外,無星橋;北曰「北關」 ,在今夾城巷內;西曰涵水西關在今雷峰塔下。其時城垣南北展而東西縮。唐乾寧間,楊行密將攻杭州,攜僧祖肩。密來瞰城,祖肩曰:「此腰鼓也,擊之終不可得。」 又聞鼓角聲,曰:「錢氏子孫當貴盛,未可圖也。」 後唐同光二年,錢鏐開慈雲嶺,建西關城宇。城中又有門曰朝天,在吳山下,即鎮海樓,曰炭橋新門,今炭橋。東曰鹽橋門,在今舊鹽橋西。後又築通江候潮門子城南為通越門,北為雙門。俶納土後,雙門猶存。宋以國為州治,改雙門為「國之臺門。」 至和元年,知州事孫沔重立雙門,命判官羅隱為之記。宋仍吳越舊城。建炎三年,高宗以杭州為行在。紹興二年,霖雨城壞,詔以修內司所集湖、秀五州役卒就築之。二十八年,增築內城及東南外城,附於舊城。為門一十有三,東曰便門、候潮門、保安門,又名小堰門。新門今為永昌崇新門,俗呼薦橋門,今為清泰。東青門俗呼菜市門,今為慶春艮山門。西曰錢湖門,今塞清波門,俗呼晴門。豐豫門舊名湧金門、錢塘門。南曰嘉會門,今正陽門。《三朝政要》云:「韓震部曲以大刀砍嘉會門」 ,即此。北曰餘杭門,今為武林水門五,曰保安水門、南水門、北水門、天宗水門、餘杭水門。宋亡,元禁天下修城,以示一統,而內外城為民間漸毀,封守幾廢。至正十六年,張士誠陷姑蘇及浙西五郡。十九年,發民夫數十萬築城,晝夜併工,三月而完。樂郊《私語》曰:「張氏既歸,命兄弟相繼拜太尉平章。」 乃於十九年秋七月,大城武林,起平、松、嘉、湖四路官民以供畚築海鹽一州,亦發徒一萬二千,分為三番,以一月更代。皆裹糧遠役,死者相望,至十月訖工,凡費數十百萬。城周六千四百丈有奇,高二丈,厚視高加一丈而殺其上。舊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長,至是自艮山門至螺螄門以東,視舊則拓開三里,而絡市河於內;自候潮門以西,則縮入二里,而截鳳山於外。故東西廣門仍一十有三,東無便門,保安二門,北增天宗、北新二門,南嘉會門,改曰和寧門。二十六年十一月,明太祖命曹國公李文忠取杭州,守將潘原明以全城附,遂因之為省城門。省為十,東城五門:曰候潮,內屬錢塘,外屬仁和;曰永昌,舊名新門,俗呼草橋門,內屬錢塘,外屬仁和;曰清泰,舊名崇新門,俗呼「薦橋門」 ,又呼「螺螄門」 ,內屬錢塘,外屬仁和。曰「慶春」 ,舊名「東青門」 ,俗呼「菜市門」 ,又呼「太平門」 ,內外俱屬仁和。曰「艮山」 ,以東北隅有艮山故名,俗呼「壩子門」 ,內外俱屬仁和。西城三門:曰清波,內外俱屬錢塘。曰「湧金」 ,舊名「豐豫門」 ,以吳越將曹杲開湧金池而名,內外俱屬錢塘。曰「錢塘」 ,內屬仁和,外屬錢塘。南城一門曰「鳳山」 ,宋名「嘉會門」 ,元名「和寧門」 ,以其當地之南,俗呼「正陽門」 ,屬錢塘。北城一門曰「武林」 ,舊名「餘杭門」 ,今俗呼「北關門。」 內屬仁和,外屬錢塘。為水門四,在鳳山、候潮、艮山、武林各門之旁,每門二。

樓,城門樓一十有九,湧金門無月城樓止一,每門守廨二,武林門四,共二十有二,水門樓二。武林、艮山,雉堞九千八百三十三垛,將臺五十座,警鋪一百七十一所。城周五千五百丈,高三丈六尺,下廣四丈或三丈七尺,上廣三丈二尺有差。陳善又云:「周六千四百丈有奇。」 成化十一年,左布政使甯良議於錢塘門左「湧金門,右開九渠之一,為河以導湖水。」 鎮守太監李義上其事,從之。於是開為水門,闊七尺,高九尺,入深四丈九尺。嘉靖三十三年,巡撫都御史李天寵清附城馬路之侵沒者,自鳳山門迤西北至清波門,闊凡三丈餘,長不可計。三十四年二月,倭犯杭州,提學副使阮鶚增築錢塘門月城,雉堞高二尺。八月,督撫都御史胡宗憲令於北關外登雲橋築東西敵樓二座,俱高六丈,闊四丈,周二十二丈,上有雉堞,下為門。二十二月,又於清波門南城上築帶湖樓、東南城上築「定南樓」 、鳳山門西城上築襟江樓各一座,高二丈八尺,周一十二丈。三十五年三月,巡撫都御史阮鶚令於白塔嶺、兵馬司,銀杏樹、月塘寺各築敵樓一座,高五丈,闊三丈,周一十六丈。三十六年正月鶚。又令於東新關、沈塘灣、沈婆橋、陸家橋各築敵樓一座,丈尺如登雲橋敵樓之制。湧金、錢塘二門相去數里,中舊有磴道,以便守城者上下。頻年盜賊踰城,夜劫城中,多由於此。隆慶五年十月,巡撫都御史鄔璉令於城之西上築嚴警樓一座,丈尺如帶湖諸樓之制,分營兵直宿。萬曆二年二月,巡撫都御史謝鵬舉令所司平毀磴道。三十一年,巡撫尹應元、布政范某、錢塘令朱光祚議大修城。明年,錢塘令朱去,聶心湯代,復請增工覈實,期無窳惰。凡二年竣役,堞堵樓鋪,煥然一新。三十六年,大水入城,有未修者,心湯復請增修,並請雲居要害處增直宿兵。崇禎十五年,巡撫董象恆用督學副使王應華《形家》言,塞十門城穴十分之二。

皇清順治十五年,總督李率泰併女牆二垛為《一康》

「熙初,以東城永昌門為李自成號,改曰望江門。」 二十四年,巡撫趙士麟以城久頹壞,樓櫓俱圮,因捐俸委府倅靳襄、宋德深等修造。而雉堞既崇,翬彩復麗,屹然稱天險焉。郎中丁澎為《記》:「城南邇浙江西,即以湖水為險。其東起永昌壩並清泰至慶春門止,中廣二十餘丈,長一千丈九尺。自慶春門歷艮山,廣三十餘」 丈,迤北至武林錢塘門止,長二千六百二十三丈二尺。明嘉靖三十五年,武林、錢塘二門外,各濬池甃閘,上構弔橋,環城皆有深池。是年四月霖雨,湖溢錢塘門北城,衝圮三十餘丈,乃塞池,並毀橋閘焉。按《仁和縣志》,「有城斯有池」 ,杭郡之池。東南自渾水閘河流至候潮門東,循門而北,經艮山水門轉西,直至武林水門。西南自清波門北抵錢塘門,因近西湖,以西湖為池。自錢塘門遶城至武林門西,乃導西湖之水以為池焉。自清波南上至鳳山門一帶,有鳳凰山限之,石不可鑿,為是無池。

八旗駐防城 在府城內。順治七年春,滿洲、漢軍八旗兵駐防杭州,屯紮城西一帶仁和西壁坊,在營內。至冬月,乃築營城於省城內。其門四:東南由花市,東北由弼教坊路,北由並字樓路,南由廟心寺巷路後又開便門於車橋,以便樵採出入,凡五門雲。

外縣

海寧縣城池 ,隋大業十三年築,在今縣西北四十一里。唐永徽六年,改築今治。城周圍九里三十步,入元圮。至正十九年,張士誠命其屬陳元龍築,高一丈五尺,周七里九十步。明洪武二十年,沿海設衛所備倭,信國公湯和增高五尺。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雉堞三尺,計高二丈五尺,上廣一丈八尺。城門五:「東春熙,南鎮海,西安戍,北拱辰,東北宣德。每門有樓,樓左右翊以箭樓,而環列窩鋪者四十有九。每門有官廨。廨之外,繚以月牆。門之側有水門三:一在拱辰門西,一在宣德門北,一在安戍門南。門外各有板橋,以通水陸。嘉靖三十四年,令蔡完以倭警增高五尺,增添女牆及敵樓二十四座,巡警鋪四十五所。又浚城壕闊五丈,加深五尺,共深丈有五尺

皇清順治十一年,令秦《嘉系》繕城濬壕,又構層樓於

「拱辰門」 ,以飾壯觀雲。

富陽縣城池 ,周六百步,高一丈,壕闊一丈五尺。唐咸通間,縣令趙訥修築。先是吳黃武五年,置東安郡城,在縣北十八里,周七百六十步。舊

志云:「郡守全琮築,後廢。」 《志》又謂:「古城在榮國寺西北隅,即今永寧寺。」 《臨安府志》云:「城周十二里,高二丈一尺,闊二丈,有屋七百一十九間,警樓一十二座,鋪舍一百十九所。五代時,土城在縣東南,錢氏以地逼江,乃壘以磚石。元至正十六年,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重築,周三里。元末燬於兵。明嘉靖三十五年,令」 桂軏築城於古城東南,廣六里,延袤一千丈有奇,厚二尋,高一丈四尺,內外俱甃以石。有馬路。譙樓四,各三間,雉堞一千二百。門四:東昇平,南萃和,西康阜,北達順。又闢小門三,以便出入供汲水,開水門以疏奔湍。東跨觀山,西臨莧浦,南俯大江,北帶後河。隆慶五年,參政李淑於儒學前城闢門曰「文明門」 ,上有石亭。按《縣志》

皇清康熙十年,重加修葺,計城周圍一千四百四十

六弓。內東門至文明門五十六弓,城樓五弓;文明門至南門七十九弓,城樓七弓;南門至西門三百四十一弓,城樓七弓;西門至北門三百十三弓,城樓七弓;北門至東門六百二十四弓,城樓七弓。知縣牛奐自為記,尋復多頹圮。二十年春,築東門、南門二城,又作南門大觀樓。知縣錢晉錫捐俸為之,自為《記》。縣壕東南恃長江以為險,東至觀山,西至莧浦。斗門二,宋宣和四年開,今湮塞,尚存縣後一帶。

餘杭縣城池 舊城在溪南,周六里二百步。周赧王時,城在縣北三十六里,周回五里二十六步,內有赧王廟,相傳赧王南遊所築,今不可考。東漢時,令陳渾徙於溪北,周五百四十一丈,高一丈三尺,下廣一丈五尺,壕闊五丈五尺。唐錢武肅王重築,周六里二百步,門四:東曰榮春,西曰迎波,南曰朝光,北曰永豐。後復徙溪南,號清平軍。宋雍熙初,再徙溪北,入元圮。至正十六年,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楊完者,仍於溪南築城,周三里,後毀。明嘉靖三十五年,令吳應徵因倭亂築城,自西迤北至東,五百丈,高一丈八尺;自東迤南至西,二百二十丈,高三丈二尺,周廣一丈六尺。城樓四,雉堞一千三百四十三堵,警鋪十所,門四:南對薰,北拱極,東賓陽,西秋成,臨溪。南城有水門二:一在縣前,一在學前。城內外有馬路,可通走馬,惟南城臨溪無馬路。萬曆五年,令濮陽棐重築南關、東關各一座,皆石甃為臺,下為門。三十二年,令程汝繼以四門相對,形家言不利,徙北門過西三十丈,東門過北三十丈,東外則增築月城,曰「啟秀。」 萬曆四十二年,東南城圮三十餘丈,令戴日強修,後復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令宋士吉議築功未竟。康熙十年,

令張思齊重葺城,南臨苕溪,恃以為險。

臨安縣城池 。舊城依太廟山,周五千五百六十步,池在東北,錢武肅王所築,唐昭宗賜名「衣錦營」 ,後升「衣錦城。」 天復元年,淮南將李神福由宣州入寇,以衣錦城堅,不可猝拔,赫然稱巨鎮焉。城門四:東迎恩,西惠政,南望錦,北拱辰。城雖圮而址存。明洪武初,遷縣治於今所。嘉靖五年,令廖瑜仍立四門:東會錦,西聚金,「南迎薰,北拱極」 ,街坊各豎木柵。至三十四年,令魏希古設土垣,以資防禦,周五里,高一丈。土垣內外俱民產,各隨業修葺,歲以為常。

皇清因之,壕環如城。

「於潛縣城池 舊在今縣北二百四十步,隋開皇十三年楊素築,周四百五十二步,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八尺,深四尺,久廢。元至正十七年,楊完者重築,自金鵝嶺西由石龍口,扺縣後山,周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壕闊一丈,為門三:西錦江,南迎恩,北仰山,東以山勢阻逼,不置門。明洪武後,城毀壕湮,門雖存,而城壕」 故跡不復考。新城縣城池 古城,唐徐敬業起兵時築。大順二年,吳越王鏐所部都將杜稜領兵鎮東安時,因山而城之,築為保障。周圍二千五百七十一步,高二丈二尺,給事中邑人羅隱記。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浙,城圮不治,令范永齡重修之。周三里,計六百餘丈,高一丈六尺,厚倍之。門五:東曰元始,東之偏曰「東安」 ,西曰「利遂」 ,南曰「嘉會」 ,北曰「貞成。」 沿城有壕,距門有橋,門各有樓。南樓以形家言,不利於學宮,撤改平房。崇禎辛未年,邑令吳徵芳議遷學宮於北樓,復舊。吳越時,杜棱築城鑿隍,引新堰水注之。堰去城遠,水不得達。明天順六年,郡守鉛山胡公行邑,命築塔山堰,開溪導流以入壕。壕內地多民產,邑人袁穟捐地為倡,眾效之,遂鑿渠引水,接通城河。崇禎初,令吳徵芳躬親勘視,清其侵塞。

皇清初,議者以南門逼近淥渚,萑苻竊發,加砌磚石

以備不虞。邑庠生袁度等言於邑令張某,以「南方文明之地,不宜填塞。」 立令撤之。士民稱便。康熙十一年壕淤漸平,令張瓚重濬之。

昌化縣城池 。宋《咸淳志》:「因山為城,因溪為池,歲久盡圮。」 元至元十七年,楊完者遣部將築土城,自登隴東轉唐山,西抵滸溪,凡七里,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八尺,門三:東趨京,西三瑞,南登龍,北負唐山,不設門,後復圮。明隆慶三年,令周易始創東西二關。萬曆二十年,令周洛都因島逆告警,於關內充拓舊規,各建城樓三間,加以埤堄,女牆臨溪屹立。今東西郭及城東門毀堞僅存。

杭州府關梁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石關 在龍門山

松關 在龍山南下

北關 先年置北關水兵,至嘉靖四十二年尚存一千,節經裁革,寖盡。萬曆三年,湖盜夥起,駕船數十隻,南自謝村,北至塘棲,橫肆劫掠,旁及鄉村,民不安藝。提督軍門徐拭,設兵船十隻,分地防守,於是舟行無阻。

六部橋 一名「錦雲橋」 ,原名「通惠橋。」 南出鳳山水門,至浙江驛河。

安和橋 原名「聖安寺橋。」

州橋   、「黑橋   」 、「通江橋。」

望仙橋  新宮橋 舊名「宗陽宮橋。」

鐵佛寺橋 舊名「祐聖觀橋。」

府橋 原名《榮府橋》。

三聖橋

柴垛橋 舊名「太和橋。」

薦橋 一名「清泰橋。」

積善橋 俗呼「回回新橋。」 以上屬錢塘。

豐樂橋 北屬仁和,南屬錢塘。

油局橋 舊名「新橋。」

鹽橋 一名「惠濟橋」 ,上有惠濟廟。

仙林橋

登雲橋 貢院在其北。棘闈榜發,獲雋者由貢院赴布政司宴,鼓吹導引,必登此橋。取「登青雲」 之義,故有是名。

西橋 一名「扇坊橋。」

平安橋  「梅東」 ,高橋 ,「東橋。」

鷺鷥橋

梅家橋 舊名「通濟橋。」

小梅家橋 今廢

白洋池橋 河通白洋池,今廢。

「田家橋  」 、「小新橋  」 、「洗馬橋 」 「以上屬仁和。」

中宮橋 或作「鍾公。」 東南通新宮橋、大河。清泠橋  。熙春橋  。灌肺橋。

金波橋  普濟橋

寶祐橋 橋北有「巧兒橋」 、享橋,久廢。

貓兒橋 原名「平津。」

方便橋 原名「平安。」 南有舍人橋,今廢。

永清橋 俗呼「水巷橋。」

日新橋 以上屬錢塘

炭橋 原名《芳潤》,北屬仁和,南屬錢塘。

李博士橋 《李性傳》:「字成之,宋嘉定四年進士,遷武學博士,居此,故名。」

新橋 舊名「新安」 ,上有千勝廟,亦名千勝橋。鵝鴨橋 ,原名「渡生」 ,亦名「清寧」 ,康熙二十六年建。

棚橋

安國橋 又名「北橋。」

詬辱橋 舊名軍頭司橋,俗呼「偶辱」 ,一名「有玉。」 貢院在東,北坊在西,臨大街。大比三場,不合式者榜此。

清遠橋 觀橋東北

倉橋 舊名「仁和倉橋。」

胭脂橋 舊名「葛家橋。」

天水橋

破倉橋 舊名「百萬倉橋。」 以上屬仁和。

施家橋 「舊龍翔宮後。」

侍郎橋

《三橋 》俗呼《三橋子》。

溜水橋 疑即舊「曲阜橋。」

「軍將橋  」 ,「施水坊橋 以上屬錢塘。」

井亭橋 以「相國井」 得名。南屬錢塘,北屬仁和。洪福橋  。鞔鼓橋。

馬家橋 至此與三橋合而北。

八字橋 舊名「洗麵橋」,與「清湖橋」成八字形。請幫助識別此字。學士橋 以學士江曉居此得名。「石湖橋」, 宋相范成大號「石湖」,居此,又名石虎橋。以上七橋,俱圈入滿城。

結縛橋

眾樂橋 跨東西河,路通南北,舊名「下瓦後橋。」 眾安橋 南北跨大街,上有施全廟,全常伏此橋下刺秦檜。以上屬仁和。

觀橋 跨大街南,北河自北而西。

寶帶橋 疑即「青蓮寺橋。」

闊板橋 疑即舊志「貢院橋。」 橋上石板二,每板約闊丈許。

藩封橋 疑即今之小橋。《舊志》作「藩蔚庫橋」 ,恐訛。

祥符橋 宋北煮庫在此。

迴龍橋 疑即《舊志》所載之小新莊橋。以上屬仁和。

清湖橋 八字橋河西跨街南北,自北而西一帶名「清湖河。」

黑橋 今廢

左藏庫橋 宋時左藏庫在此,今廢。

安濟橋  、安福橋  、丁家橋。

紀家橋 西堍為按察司西監。

監橋 與車橋相接。監橋上築滿城,為軍民分界。以上諸橋,今俱圈入滿城。

車橋

長壽橋 又名《楊四姑橋》。

教場橋 舊名「大新莊橋。」 東達觀橋。大街。師姑橋 亦名「獅虎。」

大斜橋 原名「中正。」

小斜橋 《舊志》有弔橋,亦名便橋,在武林水門裏,疑即此。以上屬仁和。

湧金橋 運司後。其水從西河水口來。

渡子橋 原名「轉運。」

永安橋  、如意橋  。臺後橋。

木龍橋 又名「太常後橋。」 以上四橋,舊俱入織染局,今惟臺後一橋在織染局前,其餘三橋俱廢。

惠仙橋 原名「金文橋」 ,水自湧金橋來,至此入三橋河。以上屬錢塘。

宣化橋 舊名「淨因」 ,俗呼「懊來。」

戒子橋

樓店務橋 舊址在今水溝巷對「甘泉巷」 地,今廢。

安定橋 入府學

流福橋 舊名「閘兒頭橋。」

凌雲橋 俗呼「廟橋」 ,舊名「凌家橋。」

福寧橋 舊名「福壽。」 東達油車巷,入織染局。轉運新橋 入運司。以上屬錢塘。

壩子橋

新橋 一名「廣積倉橋。」

太平橋

菜市橋 舊名「慶春橋。」

萬安橋 以上屬仁和

西橫河橋 舊名「橫河第一橋」 ,跨東街。

東橫河橋 舊名「橫河第二橋。」

土橋 舊呼「泥橋」 ,向逢淋雨,行者裹足不前,里人李茂玉改「石橋。」 以上仁和、錢塘兩界。

淳祐橋

《章家橋 》原名「春熙。」

安樂橋

平安第三橋 俗呼「豆腐三橋。」

平安第二橋 俗呼「豆腐二橋。」

平安第一橋 ,俗呼「豆腐一橋。」 豆腐亦曰「鬥冨。」 以上屬錢塘。

駱駝橋 跨東街,其下淤塞。

南壩子橋 南折而東,入候潮水門,而北轉西達通江橋。

諸家橋 一名「車駕。」

閘橋 :原名《保安閘橋》。

保安橋  水門橋

普濟橋 原名「過名橋。」 以上屬錢塘。

「蒲橋 」 「鹽橋」 ,東平為街。

升仙橋 望江門內

小永安橋 在俞家園,湖水由此經石橋注西河。

「石橋 」 ,「畏吾兒」 寺前湖水,由此東出曲阜橋入

西河

阜民橋 通江橋東

紅蓮花橋

白蓮花橋 並《俞家舊園》。

珍珠橋 錢塘門內,通西湖水口。

青龍橋 「車橋,側連珍珠橋。」

雲涇橋 白洋池張家寺前。

鳳山弔橋 、慶豐橋 :並在鳳山門外。

普濟橋 俗呼「炭橋。」 在鳳山弔橋南。

嘉會弔橋 在候潮門外。

新橋 去城八十步

南新弔橋 去城一里,通南新街。

渾水閘橋 舊鯗團前

清水閘橋 、望江弔橋 俱在望江門外。大通橋 去城一里,通大路。

四板橋 ,去城東北一里二十步,今為石橋。「攀龍橋 」 ,在黃姑山北。順治十二年,何大俊建。「盧江橋 」 ,在青林廟北。

吳家橋 在興教庵東

太平橋 在旋轉港東

河間橋 在吉祥院北

東街橋 在秀水塢東。康熙十五年,何鳴謙建。北街橋 黃姑山北,並城東北六十里。

凌家橋 漳塢口

清泰弔橋 清泰門外

蔡胡橋 去城百步。宋時為省倉,後改為「豐儲東倉。」

利津橋 原名「利涉」 ,在南新橋北。

海鮮橋 宋大內蓮花池有石水潤之,見魚蝦形,因名。

上泥橋 在大郎巷東南,接錢塘界。

下泥橋 延聖寺後。上並附郭。城南城東。慶春弔橋 慶春門外。

資福橋 舊名「跨塘廟」 橋。在走馬塘東。

石陡門橋 在大佛頭東。

麥莊廟橋

姚陡門橋 在石陡門北。

平安橋 太平鄉。上。並附城東北。

霍家橋 筧橋北

筧橋 在橫塘東

桂芳橋  、安樂橋 並橫塘南。

義橋 在霍家橋北

無星橋 艮山門外

應家橋 在筧橋東

昇平橋 無星橋北

編福橋 東塢橋西

張橋 李家橋北

李家橋 江橋西北

西塢橋 西塢村

興福橋 舊名「潮王。」 得勝橋東。

鮑家橋 五里塘東

昌泰橋 橫塘東

東塢橋 東塢村

東新橋 興福橋東

雋堰橋 沈塘灣東

胡家大橋 胡塔橋東

袁家橋 鮑家灣

長生橋 壽聖寺前

崇福橋 吳山驛西

上陡門橋 上閘南

中陡門橋

天宗棧庫橋 陸家場北。

新橋 崇福橋南

下陡門橋 在得勝橋北。

得勝橋 在夾城巷東。宋韓世忠擊苗劉敗之,因名。

長板橋 得勝橋街北通楊婆橋。

黑橋 夾城巷東北

東楊婆橋 長板橋北

眾善橋 在駱家村北

西「楊婆橋 東,楊婆橋西。」

江漲橋 香積寺西,南跨官河,東屬仁和,西屬錢塘。宣德間,僧覺微重建。

通市橋 ,在江漲橋南。宣德間,僧覺微重建。吳家橋 ,在江漲東。

通駟橋 香積寺東

會安橋 北,新橋西。正統初,僧覺微重建通水橋 ,舊名「甑橋。」 香積寺西北。

杜公橋 香積寺東北

倉橋 仁和倉去縣治十五里,倉後小河有跌馬橋,由小河出官河則四逵,諸鄉民輸租,舟自

大河入,次橋下,上河滸,由倉大道數步抵倉下。成化間,橋圮河淤塞,香積、浮圖茭牧其中,而大道為民姚氏屋,更七十年,轉僦數主民租,乃自關入行。既回遠,而關法日一再放,舟鱗比不得入,常後期。嘉靖間,關中桑蓁判杭,謂「國重漕而入賦淹速,視河通塞,橋不建,舊道終廢,民病不已。」 且閼者衡才數丈,縱為弓二千,疏而決之,甚易。乃與郡守李冕上議,御史令縣尹陳中視畚臿,橋成道通,民稱便焉。

北新橋 香積寺北。弘治辛酉,鎮守太監麥秀、監察御史陳銓重建。

拱辰橋 明末,商人夏木江施銀三千倡募建,尋圮。今惟橋址石尚存。

白雲橋 陸家橋西

吳沈婆橋 雋堰西

丁家橋 陸家橋東

陸家橋 雋堰西

登雲橋 北新橋北

茶湯橋 蔡家橋西

南石橋 舊堰西北

仁壽橋 胡家壩北

積善橋 胡家壩下

像光橋 城東,吉祥寺前。

永清橋  。俞家橋  。康家橋。

滅渡橋  、保寧橋  。金家橋。

「攀鞍橋  」 、「丘家橋  」 、「端平橋。」

「陳家橋  。」 「興善橋  。」 「先生橋。」

嚴家橋  。鄒家橋  。幹家橋。

安穩橋  。鄧家橋  。丁公橋。

「安民橋  」 、「沈公橋  」 、「胡沈橋 」 ,以上並在「芳林鄉。」

蔡家橋 雋堰北

黃家橋 蔡家橋北

沈家橋 在黃家橋北

《莫婆橋  廟泉》橋 在孤山後。

北石橋 舊名「洪福」 ,在杜家橋北。

曹家橋 在魚行村

方家橋 范店橋南

李家橋 方家橋西

孫巷橋 謝家橋南

范店橋 孫巷橋南

監綱橋 曹家橋北

禮佛橋 在監綱橋西

螳螂橋 在禮佛橋西

馬家橋 車家橋東

謝家橋 永興橋南

廟橋 李家橋東

紅橋 廟橋北

車橋 螳螂橋西,謝村南。

筭塘橋 在永和東橋南。

梅徑橋 吳家墩橋西

劉家橋 河廟橋南

永興橋 劉家橋南

永和東橋 永和村北

永和南橋 在劉家橋北。

永和西橋 永和村西

永和北橋 永和村北

河廟橋 梅徑橋東

永陳橋 獨陳村南

橫港橋 在永陳橋北。天順間,里人李致忠重建。

吳家墩橋 橫港橋東

杜家橋 永陳北

義橋 謝村三里漾東

青龍橋 義橋東

小義橋 義橋南。宣德間,里人聞功懋「重建」 「集慶寺莊」 橋 在東馬斜橋北。

南馬村橋 青龍橋北。天順間,里人李致良、陸孟恭建。

東馬斜橋 南馬村橋北,獨山東。

橙村廟橋 小義橋西。景泰間,里人郁維學重建。

白鶴渡橋 集慶寺莊北。

橫溪老馬橋 淳熙橋東,新運河西。

淳熙橋 昇平橋北

昇平橋 淳熙橋南

下新橋 北新橋北。天順間,里人馬文重建。上新橋 橙村橋西北。

大周橋 吳家橋東

永平橋 大周橋西北

寧國橋 永平橋東北

眾和橋 寧國橋西北

泰和橋 永平北

昇平橋 眾和橋北

慶豐橋 通濟永安橋東。

永豐橋 慶豐南

周師長橋 永豐南

東新橋 東塘橋東南

諸家橋  。金店橋  。陳家橋。

柴公橋  。渡子橋  、「安福橋。」

保安橋  。「成龍橋  。」 石家橋。

金家渡橋 。獨陳橋  。庫頭橋。

江家橋  。「榆木橋  。」 郎家橋。

烈開橋  。翁家橋  、風橋。

永清橋  。「碧潭橋  。」 「賀家橋。」

《上花橋  》,「下花橋  」 ,《老鴉橋》。

周家橋  、永方橋  、獅子橋。

巧山前橋 ,王店橋  ,蔣家壩橋 以上並「肇元鄉。」

青雲橋 舊名「豆腐橋。」 成化二年,里人夏孟儒重建。

餘慶橋 原名「後丁。」 成化十年,里人夏孟儒重建。

磚橋 餘慶北

東塘橋 東塘村。里人張誼重建。

擔萬橋 青雲橋西南。里人施海重建。

唐家橋 上粟橋西

染店橋 擔萬橋北。成化間,夏孟儒重建。上粟橋 正統初,歲饑,里人夏誠出粟二十餘斛賑濟,一方,旌表其門。是年更新此橋,故以「上粟」 名。

石灰橋 南,三峰山後。

通濟永安橋 陳婆橋,北接德清界。

勞家《陡門橋 》:勞家村。

鳳口陡門橋 鳳口村

陸郎橋 永泰里

永川橋 。觀音橋 。宋家路橋。

三家村橋  。「鴨闌橋  。」 「莫杓橋。」

毛家橋  俞公橋  、北馬莊橋。

「上委新橋 。」 「木容橋  。」 「三山橋。」

保福橋  。「獐山橋 。」 「吳山橋。」

楊塾橋  莊家橋 以上並「大雲鄉。」

中興永安橋 上陡門西。宋紹興丁巳,耆民陳德誠、僧梵海等募緣重建。

永康橋 臨平鎮

曹公橋 蓮花鋪北

報恩橋 臨平鎮北

通泰橋 博陸村南

洪福橋 博陸村東

太平橋 博陸村

永興橋 博陸村南

興福橋 、壽安橋  並博陸村東。

普安橋 博陸村

長春橋 博陸村西

德星橋 博陸村

永豐橋 惠日寺右

永壽橋 永安橋

萬壽橋 並博陸村北

五福橋 萬壽橋西

豐年橋 博陸村西

五里橋 佛日寺前

轉塘橋 明月橋東

《六安橋 》《落木村》。

梅墅橋 葉家橋東南

通清橋 博陸村

通濟橋 在塘棲鎮,一名「碧天橋」 ,俗名「長橋。」 「永福橋  」 、安橋   、「橙橋。」

花園橋  、「南廟橋  、北廟橋。」

期堂庵橋 。「秀才橋  。」 「史家橋。」

張家壩橋 、「楊鬍子橋 。」 「西塘橋。」

「眾安橋  」 、「丁養浩橋 」 、「倪橋。」

東高橋  、「西高橋  。」 戚家橋。

浪蕩橋  、「東壩橋  、西壩橋。」

《中壩橋  》,上壩橋  ,下壩橋。

長壩橋  、五杭橋  、堂子橋。

化人橋  、百花橋  、「興置橋。」

柴墩橋  、塔橋   、長橋 。以上並豐稔鄉。

相家橋  亭溪村

姚店橋  ,亭溪村  豐年。長壽橋 亭溪村東南。

普潤橋 報安橋東北

丁橋 倪家村

《月輪橋 》,「赤土匯。」

尤家橋  丁橋北  ,永寧橋。

長壽橋  並亭溪村東。

普濟橋  餘慶橋  並亭溪村西。

普寧橋  亭溪村  。樂善橋 亭溪村之北。

聖永橋  通濟橋 並亭溪村東。

萬安橋 亭溪村

清泰橋  純一院西

「柘枝橋  。」 「《木審》橋  。」 「《戴夏》橋。」

「太保橋  。」 「千金橋  。」 「顧謹橋。」

太公橋  。潘家橋  。黑橋。

盛家橋  、大橋   。宗家橋。

通鎮橋  、湯家橋  。餘福橋。

餘壽橋  。油車橋  。李公橋。

大力橋  、長港橋  。楊家橋。

顧家石橋 龍興橋 以上並「長樂鄉。」

通濟橋  俗名「下家石橋。」

豐禾橋  、安橋   、「長橋。」

三橋   窯漰橋  並干墩村。

王家橋  ,赤岸村  。李爛金橋 ,赤岸村。東北。

北范石橋 ,桐扣山前。

桐扣橋  臨平山西 。《西》楊木橋 方馨村南。

黃金橋  桐扣橋東

戴家橋 在芳梅村

桂芳橋 舊名「茅橋。」 宋時,里人徐宣與弟寅垓,同太學數十人,伏闕上書攻賈似道。後同登進士,垓居榜首,鄉人榮之,更橋名「桂芳橋。」

葉家壩橋 戴家橋南

華嚴橋 黃村橋北

大華橋 華嚴橋東北

小華橋 華嚴橋東

姚公橋 華嚴橋東北

福寧橋 眾和橋北

陳婆橋 橫溪馬老橋北。

長生橋 姚公橋北

南鮑橋 大慈橋西

大悲橋 南鮑橋北

清店橋 大悲橋東

泉井橋 下環橋西

下環橋 保林里

積善橋 舊名「新橋」 ,下環橋東北。

永和橋 積善橋東

彌陀佛橋 五行村北

張三橋 永泰里

衣錦橋 半山前,俗名《半山橋》。

赤岸橋  。「安豐橋  。」 葉家橋。

土山橋  。「章家橋  。」 「姚家壩橋。」

「張婆橋  。」 「莽墩橋  。」 「白栗山橋。」

丁公橋  ,接壩橋  。張家小壩橋。

《三十橋  》、「和尚橋  」 、「廣濟橋。」

「孟道橋  。」 「沙子橋  。」 「竿橋。」

「古橋   」 、「李官橋  。」 「小環橋。」

西毛橋  、小塔橋  、管家橋。

壩兒橋  丘家橋 以上並永和鄉。

明月橋  、「夏前橋  。」 「安國橋。」

國慶橋  、唐公橋  。竹店橋。

歸家橋  。茅家橋  。錢家橋。

施家橋  、「丁叩橋  」 、「一姑橋。」

「二姑橋  。」 「柘樹橋  。」 「後河橋。」

達家橋  ,東陳橋  ,良墊橋 ,以上並安仁鄉。

屠家橋 舊名「小資福橋。」 屠家村。

錢下廟橋 、打鐵橋 張家橋北。

福德橋 舊名「太平寺橋」 ,在豬坊橋北。

王家橋 福德橋西

八字橋 鴨舍橋西

豬坊橋 打鐵橋北

鴨舍橋 福德橋北

「徐家橋  。」 「斯家橋  。」 「諸葛廟橋。」

「姚店橋  。」 「孫家橋  。」 銅錢橋。

「新塘橋  。」 「焦家橋  。」 「青石橋。」

「米粞橋  。」 「升明橋  。」 「蓮花橋。」

「夏新橋  」 ,「黃湖橋  」 ,浦家橋 以上並太平鄉。

《姚馬四橋 》高塘灣。

普濟橋 橫塘北

里人橋 橫塘南

李家橋 橫塘北

獨托廟橋 良熱村北

丁家橋 黃家橋東  。淨信橋 ,丁家橋東。樟木橋 ,在新安里  ,「板石橋。」

濮家橋  。「蘇家橋  」 、「章橋。」

「黃陵橋  」 、「董家橋  」 、「飛橋。」

蛤蟆橋  ,連橋   。槎渡橋。

井店橋  、「方家橋  。」 「阿媽橋。」

孤靜橋  、豐登橋  。汪家橋。

大板橋  蕭家橋  馬家橋 以上並「廉德鄉。」

餘杭橋  上堰橋 天宗水門外,俗呼「司家橋。」

下堰橋 餘杭橋側

《糖餅橋 》俗稱「小木橋。」

過軍橋 即渡船橋。以上附郭西北。

《普濟弔橋 》,候潮門外。

《渾水閘》《小弔橋》:

跨浦弔橋 通浙江,與渾水閘、普濟二弔橋相連。

蕭公橋 今名「慶豐關。」

《外橫河》橋 今名「炭橋。」

裏橫河橋 今名「南新橋。」 以上在城南下隅。「梁家橋  。」 「諸家橋  。」 美政橋。

洋泮橋  、海月橋  、化仙橋 。舊抽分木橋,人多溺死,里人徐原甃以石,其患始免。小橋 、龍山上閘。大橋。

進隆橋  。夏郎橋  。獲浦橋。

楊婆橋 通徐村橋。以上並城南北隅。

徐村橋  。「牌山橋  。」 「范村橋。」

萬年橋 范村南十里,原名「上諸橋」 ,一曰「大諸橋。」 萬曆戊子,杭守余良樞建。丙申,錢塘人葛廷祿修。

梁婆橋  ,凌家橋 以上通富陽驛道。「石函橋  」 ,放生亭址下。

溜水橋 霍山路西

九曲昭慶橋 通舊九城昭慶寺東,原係小渡廣濟橋 ,昭慶寺前。

羊坊橋 石函橋北。以上並錢塘門外。

《斷橋 》一名「段家橋」 ,在孤山路口。

涵碧橋 孤山路中。宋轉運陳堯佐重建。「處士橋 。」 孤山

西泠橋 孤山西,舊延祥觀側。

映波橋 西通赤山步

鎖瀾橋 西通小麥嶺

望山橋 蘇堤南頭,西通花家園。

壓隄橋 西通茅家步

東浦橋 西通麯院港,小新隄。跨虹橋 西通耿家步。自映波而下,即湖隄六橋。

袁公橋 舊先賢堂前

小新堤橋

「東行春橋 」 ,宋麯院大路。「西行春橋 」 ,「九里松。」

集慶寺橋 集慶寺北

合澗橋 《飛來峰》路口。

《回龍橋 》飛來峰下。

《瀑雷橋 》冷泉亭下。

歸隱橋 龍井。東坡易名「過溪。」

新河橋 麥嶺口

孝義橋 麥嶺西

善安橋  永安橋

永福橋 並麥嶺、龍井路。

雙井橋  「丁家山橋。」

惠因橋 高麗寺前

《丁家小山橋 並茅家步》,「丁家山路。」

飲馬橋

長橋 淨慈寺東。明吏部虞淳熙建。

清化橋 錢塘門外

相國井橋 湧金門外

流福橋  、木路橋 清波門外。

「顯應觀橋 。」 「《策選》寨橋。」

教場橋 並昭慶寺西

崇福橋 教場橋北

保安橋 霍山路口

小溜水橋 舊精進寺北。

沈家場橋 溜水橋西北。

安民橋 沈家場橋前

古塘橋  西堰橋  、方公橋 並古塘橋東。

上泥橋  ,下泥橋  ,八字橋 西,馬塍西。

烏盆橋 即西隱橋,又名「富春」 ,在西馬塍。馬軍橋  。閻家橋  。崇壽橋 並羊角梗。惠橋 ,古塘西。

《步人橋 》,「《羊角梗》西。」

試院大通橋

王家橋 並舊試院前

道院橋 試院東

清水橋 試院西

西觀音橋 惠安橋 以上並西湖南北。西山,沿城北至羊角梗、古塘,東西馬塍。

新河橋  。陡門橋  、「上閘橋。」

中閘橋  、下閘橋 中下二橋,今廢。

浴堂橋 武林門外西

聖堂橋 魚堂巷橋

望佛橋 在候祠東,妙行寺南。

米市橋  黑橋 米市裏。

《採蓮橋 》《麻線巷》。

唐家橋 一名「壽安」 ,中閘橋西。

范婆橋  、左家橋  。寶慶橋。

賣魚橋

歸錦橋 在左家橋北

請幫助識別此字。安橋 俗作「互安。」梭櫓橋。  康家橋。  高橋。

木橋

板橋 「城北二十里。萬曆二年,僧通本重建。」 萬年橋  。宦塘橋 城北四十里。

良畎橋 俗呼《狗葬》。

良諸橋 以上並武林門外大河。

西新橋  。「觀音橋  。」 「吳家橋。」

「楊家橋  。」 「女兒橋  。」 「蔣公橋。」

老人橋 以上並餘杭塘河界。

「三子橋  」 、「崇明橋  」 、「吳橋。」

葉婆橋

「永慶橋  」 、「定山橋 並定南、定北。」

無私橋 在安吉鄉  橫溪橋。

邵家橋  。「雲洞橋  。」 周家橋。

姜婆橋  。「六畝橋  。」 杜家橋。

沈朴橋  、柴家橋 並長壽鄉。

楊家橋  、馮家橋  、東石橋。

章家橋  全家橋  ,「中五郎橋。」

鍾家橋  。「仰家橋  。」 「金四媽橋。」

「鄭家橋  。」 「葛家橋  。」 「荊山橋。」

「娘娘母橋 」 、道人莊橋 並欽賢鄉。

毛家橋  保安橋 並履泰鄉。

印墓橋  。康家橋  。浦家橋。

余家橋  、「祥符橋  」 、「護塔橋。」

相望橋  、古路橋  、東橋。

西行橋  、破塘橋  。卸子橋。

大港橋  、興福橋  、下河橋。

安橋 以上並調露鄉

東陳橋  、「白陳橋  。」 「後陳橋。」

吳家橋  。良犬橋  。傳家橋。

新橋 並靈芝鄉   化灣橋。

長明橋  、興福橋  、萬慶橋。

「杜甫橋  。」 「七賢橋  。」 王家橋。

「蔡家橋  」 、「白塔橋  」 、「山西橋。」

北沈橋  、「義和橋  」 、「和樂橋。」

《八字橋  》「章家陡門橋。」

「舊人橋  」 、「太平橋  」 、《和藏橋》。

官柵橋  。「老人橋  。」 「李墓橋。」

斷橋   、新橋   、廟橋。

馮家橋  。「曹家橋  。」 「草鞋橋。」

太婆橋 一作《太僕  貝家橋》。

一郎橋 一曰「挹浪。」

楊家陡門橋

曹家陡門橋 、觀音橋 並崇化《八上八下》。安溪。廣濟橋 在孝女鄉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