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五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五十八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五十七卷目錄

 嘉興府部彙考一

  嘉興府建置沿革考

  嘉興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嘉興府星野考

  嘉興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九百五十七卷

嘉興府部彙考一

[編輯]

嘉興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嘉興者,古揚州域。夏少康封無餘於越,遂為越。周武王封泰伯後於吳,更為吳郡西陡門鎮,當吳越之交也。至越滅吳,盡為越地,後為楚所滅,秦又併楚。始皇三十五年,置長水、武原二縣,屬會稽郡。《薛通志》以秦置縣在浙者有由拳、海鹽,初無長水、武厚之名,存以俟攷。三十七年,東巡過長水,惡其王氣,鑿山瀦其水,有山,囚惓而走,因號囚惓山。置囚惓縣而長水廢。或誤「囚惓」 為「由拳」 雲。二世元年,項羽起兵據吳,此為西楚地。漢高帝五年,立荊國,改武原為海鹽縣。十一年國除,明年又立吳國。景帝四年除,仍為會稽郡。《新莽》改海鹽為展武,後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仍名武原縣。東漢建武二年後名海鹽,永建二年,又陷為當湖,移治顧邑山,而海鹽之名不改。四年,分浙江以西為吳郡,統縣二,曰「由拳、海鹽。」 吳黃武二年,割二縣地,置鹽官縣,屬吳郡。黃龍四年,由拳野穀自生,改名禾興縣。赤烏五年,避太子諱,改禾興為嘉興縣,屬吳郡,隸揚州。晉太康元年平吳,分天下為十九州,揚州統郡十八,吳郡隸焉。領縣「三,曰嘉興、海鹽」 、鹽官。建武元年,吳郡改為國。宋永初二年,復為郡,仍隸揚州。大明七年,置南徐州,以吳郡隸之。昇明三年,改揚州刺史曰牧,吳郡隸焉。梁天監六年,以海鹽屬信義郡。信義,今江南地。太清三年,以吳郡置吳州,析海鹽置前京縣,與嘉興、海鹽俱屬吳州。前京者,亦江南地別見。大寶元年,罷吳州為郡,復隸揚州。陳永定二年,割海鹽、前京、鹽官三縣地,立海寧郡,嘉興仍隸吳郡。隋開皇九年,廢海寧郡,改吳郡為蘇州,廢嘉興、海鹽二縣,而以鹽官屬杭州,自後鹽官別見。唐武德七年,復置嘉興海鹽縣,屬蘇州。八年,廢嘉興。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以其地置江南道,而蘇州領縣一,曰海鹽。尋復置嘉興,省海鹽入之。景雲二年,又復海鹽縣。先天二年又廢。開元五年,又置。二十一年,蘇州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蘇州改為吳郡,仍領嘉興、海鹽二縣。十三載,吳郡復為蘇。大順元年,以海鹽屬杭州。乾寧四年,吳越王錢鏐平嘉興,盡有兩浙。後唐同光二年,吳越改元寶大,陞蘇州為中吳府,別於嘉興置開元府,仍以海鹽屬之。長興二年,元瓘奉藩於唐,罷開元府,嘉興、海鹽二縣仍屬中吳。「中吳」 ,今江南地別見。晉天福三年,析西鄙義和鎮為崇德縣,明年,以嘉興為秀州,另立嘉興縣,與海鹽、崇德屬之。宋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納土,吳越國除秀州仍領縣三。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秀州屬兩浙路。熙寧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九月合,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分時秀屬西路。政和七年,陞秀州為嘉禾郡。宣和三年,改為州。紹興二年,分浙為東西二路,西路治臨安府,嘉禾州屬焉。慶元元年,以孝宗毓聖地,陞嘉興為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為嘉興安撫司。明年,改為嘉興路,隸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元貞元年,陞海鹽、崇德為州,屬本路。明吳元年,改路為府。洪武元年,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嘉興府屬之。二年,復以海鹽、崇德為縣。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嘉興府隸焉。領縣三,曰嘉興、海鹽、崇德。」 宣德四年,分嘉興西為秀水,北為嘉善、海鹽,東北為平湖崇德,東為桐鄉。而嘉興府領縣凡七,曰嘉興、秀水、嘉善、海鹽、平湖、崇德、桐鄉。

皇清因之。康熙元年,改崇德縣為《石門縣》。

嘉興縣:附郭。

秦,長水縣,又改為由拳,屬會稽郡。漢由拳縣屬吳郡。三國吳改名禾興縣,後改為嘉興,屬吳郡。晉、宋、齊、梁、陳因之。隋廢嘉興縣。唐復置嘉興縣,屬蘇州,尋省,尋復。後五代嘉興縣屬中吳府,後置秀州,即以縣屬之。宋,嘉興縣屬嘉禾郡,後屬嘉興府。元,嘉興縣屬嘉興路。明,嘉興縣屬嘉興府。

皇清因之。

秀水縣

明析嘉興縣之五福等鄉置秀水縣。相傳北關外有秀水,天和景明則陸離五色,故名。屬嘉興府。

皇清因之。

嘉善縣

明析嘉興縣之北境,置嘉善縣,屬嘉興府。

皇清因之。

海鹽縣

秦,武原縣,屬會稽郡。漢改名海鹽縣。新莽又改為展武。展武陷,移治武原鄉,仍名武原。東漢復名海鹽縣,屬吳郡。三國吳、晉、宋、齊因之。梁海鹽縣屬信義郡,尋又屬吳州。陳,海鹽縣屬海寧郡。隋廢海鹽縣。唐復置海鹽縣,屬蘇州。後五代,海鹽縣割屬杭州,後屬秀州。宋海鹽縣屬嘉禾郡,後屬嘉興府。元陞海鹽為州,屬嘉興路。明復為海鹽縣,屬嘉興府。

皇清因之。

石門縣

後五代晉錢元瓘析嘉興之義和市及崇德七鄉,置崇德縣,屬秀州。宋崇德縣屬嘉禾郡,後屬嘉興府。元陞崇德為州,屬嘉興路。明復為崇德縣,屬嘉興府。

皇清改名《石門縣》。

平湖縣

明析海鹽置平湖縣,以其縣治即武原《陷為湖》處,言「與湖平」 也,屬嘉興府。

皇清因之。

桐鄉縣

明析崇德之梧桐等六鄉,置《桐鄉縣》,屬嘉興府。

皇清因之。

嘉興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嘉興府疆域圖

嘉興府疆域圖

本府

東盡平湖嘉善界,至江南松江府華亭縣之楓涇市六十里。

西盡桐鄉界,至湖州府德清縣之含山,一百一十五里。

南盡海鹽界,至寧波府慈谿縣之黃牛山,一百三十里。

北盡秀水,界至江南蘇州府吳江縣之「柿涇鋪」 三十里。

東南盡平湖,界大海,接江南金山衛,一百五里。東北盡嘉善,界至蘇州府長洲縣之章練,八十里。

西南「盡石門界,至杭州府仁和縣之金鵝鄉」 ,一百里。

西北盡桐鄉界,至烏城縣之烏鎮五十里。自府至省 ,水路一百八十里,陸路一百七十餘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一百里,陸路三千五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嘉興縣》:

嘉興,附邑也。東至平湖縣界白馬堰五十四里,西至城內秀水縣界一十步。

南至城內秀水縣界,一十步。

北至城內秀水縣界,一十五步。

東南至海鹽縣界五十四里,自界首到海鹽縣九里。

東北至嘉善縣界三十里,自界首到嘉善縣五里。

西南:至城內秀水縣界一十三步,自界至秀水縣治三里,至桐鄉縣界三十六里,自界首到桐鄉縣一十八里。

西北至城內秀水縣界二十步,自界首到秀水縣一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四里。

秀水縣

秀水亦附邑也。東至嘉興縣界三里。

南至嘉興縣界十五里

西至桐鄉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蘇州府吳江縣界三十里。

東南至嘉興縣界五里

東北:至嘉善縣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桐鄉縣界,三十里。

西北至桐鄉縣烏鎮界四十五里。

達省城二百里達

京師,水行四千一百三十里,陸行三千六百二十

東西廣三十八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嘉善縣

府南三十六里為「嘉善」 ,東抵華亭縣界一十八里。

西至秀水縣界,約一十八里。

南至嘉興縣界,約十里。

北至青浦縣界,約三十六里。

東南至平湖縣,約二十四里。

東北至長洲縣界,約三十六里。

西南至秀水縣界約三里,嘉興縣界五里,西北至吳江縣界約四十里。

東西廣三十六里,南北袤五十八里。

海鹽縣

府東南八十里為海鹽。東至海半里。

西至海寧縣界,六十三里。

南至海寧縣界,四十八里。

北至嘉興縣界七十里

東南至海二里

東北至平湖縣界,五十四里。

西南至海寧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嘉善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六十四里,南北袤一十八里。

石門縣

府西南九十里為「石門。」 東至桐鄉縣募化鄉二十里。

西至德清縣金鵝鄉,二十五里。

南至海寧縣昌亭鄉十里。

「北至桐鄉縣保寧鄉」 二十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一百九十里。陸路三千六百七十

東南至海寧縣元吉鄉十里。

東北至桐鄉縣清風鄉,三十里。

西南至德清縣金鵝鄉二十五里,至省城水陸俱一百十里。

西北至歸安縣太一鄉,三十里。

東西廣五十二里,南北袤二十七里。

平湖縣

府東五十四里為「平湖。」 東至海三十六里,西至嘉興縣三里。

南至海二十七里

北至江南華亭縣,二十九里。

東南至海

東北至江南華亭縣,二十九里。

西南至海鹽縣四十里,至省城二百四十九里。西北至嘉善縣十五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一百五十四里。陸路三千六百三

十八里

東西廣三十九里,南北袤六十六里。

桐鄉縣

府西六十里為「桐鄉」 ,東至嘉興縣嘉會都界一十八里。

西至石門縣玉溪鎮,二十五里。

南至杭州府海寧縣昌亭鄉界三十里。

北至蘇州府吳江縣澄源鄉界三十二里,東南至海鹽縣長水鄉界四十五里。

東北至秀水縣思賢鄉界三十八里。

西南至石門縣崇德鄉界二十七里。

西北:至湖州府歸安縣太原鄉界三十七里。自縣城至省城,上河水陸路各一百七十里,下河水路一百九十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一百三十里。陸路三千七百一十

二里

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府志》:「浙西首藩,左杭右蘇,襟溪控湖,海濱廣斥,鹽田相望,鎮海諸山,隱隱列拱,旁接三江,百川環繞。而巨海環其東南,具區浸其西北,亦江東一都會也。」

《縣志》:一派平陽,並無壯險可據。明嘉靖三十三年,建敵樓覘倭扼要。於嘉興地海鹽塘築一座,名「鎮海。於漢、魏二塘築二座,一名鎮漢,一名鎮魏。於秀水地杉青閘築三座,名上青、中青、下青,鼎峙相倚,頗稱險扼。」

嘉興縣

《府志》:「距天目之趾二百里,而石脈至此盡伏。距東南海百餘里,而海潮至此盡平。四望如砥。誠澤國之佳境,全吳之腴壤。」

太平橋扼為險要,上構崇樓,足瞭烽警,下嚴門扃,可恃捍圉。亦屹然一關隘也。

隍池南引鴛湖水,西引漕渠水,並周羅城,會於望吳門外,亦形勝所聚。

秀水縣

東會滬瀆,西控語溪,無崇山贔屓之鎮,而「具區天目。」 苕霅之原,獨攬其秀,

邑故居澤國,非有名山望嶽,標幟方內。而其水多委宛,其材柔嘉。廣衍四望平原,膏沃衣帶,幾遍天下。

「高城深池,以固其圉。陂塘污庳,以鍾其美。」 《嘉善縣》

北枕長洲,東接吳淞,西連震澤,地當浙、直之交,為古吳奧區。

邑之形勢,南境高亢,北境最卑。

潢汙屈曲,以舟楫為車馬,素號「水鄉」 ,地非四達之衢,而海徼在東南,吳關在東北,壤道所接,亦稱「要衢。」

海鹽縣

大海環其東南,諸山峙乎左右,西引苕霅,北接吳淞,溪流百折,縈迴甫田,一望如掌,形勢亦東南之勝。

吳之陲,越之首,地脈結局於入海之處,故地氣高厚。觀境內秦溪、麻涇、長湖諸水,皆從北流,一由東北松泖趨滬瀆入海,一由西北過吳江趨白茅港入江,則海鹽高於諸郡邑甚明。

吾邑諸山,自杭州天目歷海寧分支而來,其勢皆東趨秦駐縣主山獨秀聳,而長牆、「石帆」 、「紫雲」 、「金粟」 又參差環列。每登樓高望,翠屏青戟,奇峭千狀,而俯瞰雲濤,浩然無際,一碧萬里,亦吾鄉大形勝也。

《寰宇記》曰:「廣斥鹽田相望,即海鹽、鹽官之地是也。」

東為大海。海自金山、乍浦度縣境,至澉浦、黃灣、海寧縣界岸,皆斜侵而南。過赬山、錢塘,歷臨觀以及四明,復斜出北,東向大洋。故此縣雖遠睨窮髮,而寔《內屏》越堧,紆迴曲島,風氣包函,與他海不同。

東與明越二州相對

《天霽時》,東岸山歷歷可數。深夜籟絕,雞犬聲亦相聞。

舊有海月亭在縣東五里,望海鎮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寧海鎮在縣東一里。又有九塗、十八岡、三十六沙洲,漂蕩日久,淪於滄波浩渺之中。劉伯溫云:「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霅,直至此州長牆秦駐之間而止。於是以平、松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泗之水,以慶、紹諸山為虎,右」 繞以浙江、曹娥之水,諸水皆朝拱於此州,而後復乘潮出,前復以朝鮮、日本為案,此南隴最大地也。

石門縣

南枕皋亭,北通震澤。左「玉灣」 ,右「金鵝」 ,居山澤之界,孔道四出。

三吳古稱澤國,而語溪「發源天目,委注苕川」 ,乃三吳澤國中之支節腠理也。

支港縱橫分布,迴環七白圍之間,彷彿井田遺象。

《崇、桐之交》,所稱吳越戰場者,大蕩二,小蕩五六,曠闊極目,林莽不生,實稱雄壯。

平湖縣

湖介三山九水之間,坦遠疏紆,視他邑尤秀。而東南薄海,蔽金山於右,翼海鹽於左,乍浦其綰轂雲。

面數九峰背環三泖

考證

梁莊海門要,衝風艎易泊。

桐鄉縣

左顧夾山,右俯笠澤,東接秀水,西連禦溪,洵為名區。

「山澤之介」 ,「孔道四出。」

四望如砥

環邑皆平田沃壤,圍以支港,無山林川澤之險,平林流澮,掩映縈旋。

秀之青墩,與湖之烏墩,二市相望,為會鎮,實邑之輔弼焉。

嘉興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屬總

舊《志》云:「嘉興府,揚州之域。」《周禮》保章氏註云:「斗、牛、女三舍,為吳、越分星。」《爾雅》云:「星紀,斗、牽牛,吳分野。」《春秋緯書》:「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前漢天文志》:「牽牛、婺女,揚州。」又《地理志》:「吳地,斗分野也。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費直分星次云:「起斗十度,至女五度。」蔡邕分星次云:「起斗六度至須女二度。」一名《婺女》。為吳越分野。《晉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女七度為星紀,屬揚州。」《唐·天文志》:「吳越星紀分。」《宋天文志》:「吳越當天文南斗須女之分。」《元史》云:「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吳越分,星紀之次,揚州之分。」此該揚州疆域而言也。析而言之,於經星為鬥牛,於緯星為女史,為天弁,於次為星紀,於度為斗六至須女三;於十二辰為丑,於五星為熒惑,於占為「朱鳥。」劉青田分嘉興為斗十一度,較諸家之論為詳且核焉。五星為緯至於女史天弁等皆星紀定部座經星也志言緯誤《天文志》:「北斗第四星天權為魁,又文昌第六星在北斗,故吳越試多取大魁。女史主女功,故俗尚蠶織,重女紅。」此據《志》傳星躔之明驗也。論曰:嘉郡為吳越間一隅,吳越屬鬥牛女,則以鬥牛女占之,未有指郡所屬者。按宋建炎初,占者望鬥牛間有紫氣,是歲冬十月,孝宗生於嘉興,此其為屬在鬥牛之驗歟?然即吳「越所配之分,理亦未明。或以吳越受封之日,歲在三星之次,故以歲星所在為其分;或以吳越之分主三星之祀,故以祀星所在為其分。」一行謂「星紀丑位得天漢下流,而吳越正當淮海,為南紀之終,故為吳越之分。蓋天官家言紛紛不齊,亦有未足據者,君子修其人事,以迓天休而已。」陳英按:群書及舊志所載,皆謂嘉興屬揚州府,以牛、女三舍為其分。而《明一統志》謂「嘉興府天文斗分。」又劉伯溫《清類分野》謂「牛二度入吳,嘉興府屬斗十一度。」

嘉興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嘉興秀水縣附郭。

胥山 府治東二十五里。高一十五丈,周二里。《宋志》一名張山。昔伍子胥屯兵於此。右有吳王磨劍石。《水經》云:子胥死於吳,吳人憐之,立祠江上,故名胥山廟。左有石龜,凝望涇水,作趨赴狀。風雨中,老農見其行,疑為怪,潛命土人鑿其目,石龜,蓋碑趺古。胥山碑語有「石棧自錢塘抵禦兒之胥口」 凡十一字,惜不得其全文。其巔即子胥墓。《括異志》云:「宋隆興間,守臣請撥隸郡學,不果。鄉人陳煃鑿石結廬,名讀書堂。元至正間,少府監丞項冠、淮西廉訪使項衢,作粥漢塘賑飢,因葬其父於山下。」 今有項八一公墓碑。按:胥山發源臨安之天目,由海鹽硤石蜿蜒而來,至胥山始盡。平地突兀,廣尋數畝,遊覽者甚眾。瓶山 府治東北。相傳宋時置酒務於此,元廢積缶而成。又嘉善縣南亦有瓶山。

五臺山 府治西北,有宋秀王祠。水紋觀音殿,石刻《法華經》,及東西二塔。

天星湖 在治東北二里,一名「天心湖。」 中水草不生,大旱不竭。舊傳秦始皇發囚所掘。旁有古碑,漶漫不可讀。

范蠡湖 治西南一里金明寺前,中有「西施妝臺」 遺址。產異螺,陰雨輒紓五采。

鴛鴦湖 在治南三里,一名南湖,中多鴛鴦。或云:以其東南西湖相接如鴛鴦,故名。宋從事郎聞人滋嘗為《南湖草堂記》云:「檇李,澤國也。」 東南

皆陂湖而南湖尢大,稽其故履,當百有二十頃。東郭湖 一名東瓜湖,一名宋郭湖,以其在郡城東北,故名東郭。「東瓜」 者,音之訛,「宋郭」 者字之訛也。舊置堰其上,以蓄西湖之水,今開堰置橋幽湖 ,在治西四十里,支流環錯,匯為深源,因以為名。

運河 在治西北四里。舊《志》:「隋大業中,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里,以通龍舟。」

月河 在治北一里。其水環繞城北,故名。亦名「月濠。」

韭溪 在府城內,即南湖支流,經府城而達運河。舊《志》:在府城南八里。按《川瀆記》,「太湖東通嘉興韭溪水。」 今按運河西北接太湖,則當雲東南通韭溪為是。

穆溪 在治東北四里,接上谷,入太湖。水中多龍骨,俗傳龍蛻於此。

芝溪 :在治西北五里。

錢溪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相傳,舊有富室錢氏居其上,因名。

麻溪 :在治西北三十里。水通太湖。

澗溪 :在治北三十四里。一作「爛溪。」

青龍港 :在治南三里。通海鹽塘。

白龍潭 在治西南四里。有白龍穴,風濤間作,輒飄溺舟楫,居人作三塔以鎮之。宋淳熙初,歲大旱,知縣李時習用攪龍法求之,雨即應。螺潭 在治南五里,有白色細螺生其中。九觔潭 在治東北思賢鄉,南接天荒、許家二蕩。

六百里蕩 在治東北二十九里,廣袤六百里。鴈蕩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趙志》:「鴈蕩名鴈門蕩,旁有海雲樓。」 今廢。

天荒蕩 在治東北思賢鄉,南接許蕩,西接毛頭、菜花等蕩,皆有茭芡之利。

和尚蕩 在治西北二十八里。

學糧蕩 在治東北十五里。

秋涇 在治東北六里

爽溪 在府西北,有水西寺。唐宣宗為光王時,嘗隱於此。

秀水 在北麗橋東。世傳天和、景明時,水漾五色。

《吳陸瑁池 》,即今南湖。

滮湖 在治南二里。一名馬場湖,俗稱南湖。《宋志》云:「闊五十丈,深三丈。」 西有濠股塔,東接放生池。遠市千家,背城百雉,擅一邑之勝。宋有柳園、會景亭,並尚書潘師旦園地。

雙溪 在治東六里,以其近漢塘、魏塘,故名。舟之達於松江者皆由此溪。

練浦 在城南二十五里。西通長水,東接橫塘。世傳吳王練兵於此。又名練塘。《趙瀛志》:「其西北十里有槁壤,圍環八里,地廣萬畝,相傳為吳越戰場。土人墾地,往往得敗甲朽鏃雲。」

馬塘涇 在城東南七里。始皇東巡至此,遏水為堰,以厭水市之謠。堰成,斬馬以祭,故名漢塘 ,在治東十五里。按《新唐書地里志》海鹽註云:「西北六十里有漢塘,泰和七年開。」 然自海鹽西北,直通嘉興,總名漢塘。

魏塘 在治東十里,達嘉興運道。

華亭塘 在治東一十五里,通華亭。

鳳凰洲 :在治東南七里。舊名龍舌頭。

麒麟塘 :在治東十九里,通漢塘。

伍子塘 :在城東二十五里,接胥山。

梅溪 在治南四十里。溪旁村落多樹梅,故名。吳涇 在治東六里。

白薴堰 在治東三里

盛家堰 在新行鎮北

長水 ,在城南三里。自由拳至硤石,亙五十餘里。

嘉禾墩 在城東北四里杉青閘後。即吳時生嘉禾之地也。

望虎墩 在嘉興縣東南一十五里。

讀書堆 在治東七里,俗名「顧節墩。」 相傳陳顧野王讀書於此。

烈女河 在城內,即錢子順二妹投河處。見《烈女傳》。

雋李池 ,陸廣微《吳地記》:「在嘉興縣北三十里,是吳造戰艦處。」 「雋」 即檇。《史記》《漢書》同。

金魚池 在府治西北二里。唐刺史丁延贊得金鯽魚於此。

瑤池 在嘉興縣里仁十一都正來字圩。里人曾得殘碑,有「大宋殷澄」 數字,餘漶漫不可讀。飲馬池 在顧節墩南。相傳野王讀書時飲馬。

鳳凰池 在府學前。嘉定中,郡守鄭定表為「鳳池」 ,今廢。

谷水 ,在嘉興縣南四十五里。

「嚴將軍井 」 一在天寧寺毘盧閣後,一在大雄殿殿左,水皆甘冽,大旱不涸。

靈光井 在精嚴寺右

葛仙井 在天慶觀。晉葛仙翁常煉丹於此,丹浮水面,吸之療疾。

嘉善縣

胥山 在治西南十二里半,屬嘉興縣。相傳伍子胥伐越,嘗駐兵於此,故名。上有磨劍石。其麓舊有陳氏書堂,久廢。今為平湖陸氏墓山,乃硤石山之餘支。杭州諸山盡於海鹽。北一支至硤石山,本府地脈自此發來。東北行至胥山。瓶山 在治南洞虛道院,相傳宋時置酒務,元廢,積缶成山,今訛為「平山。」

文水 在儒學,後環繞黌宮。

鶴湖 在縣西北三十里。中多蓴菜蘆葦,風景幽勝。或雲「舊嘗產鶴」 ,故名。

分湖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其半為吳江縣地,故名。中產巨蟹,風味殊絕。

茜溪 ,在縣北一十二里。嘗出茜草,故名。松溪 ,在縣西北二十四里。

祥符蕩 在縣北二十四里。荷芰鵁鶄,舊為祥符之產,蕩亦產此,故名。

查家蕩 在縣東北三十六里。產蒲葦芰荷,居民以為遊覽之所。

許巷蕩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波流澄澈,洞見水族,旁多良田,歲旱資以灌溉。

平川 在縣北二十四里。一名西塘,又名斜塘。張練塘 在縣北三十里。按《宋志》云:「吳王權於此造戰艦,張帆練兵。」

蘆墟 ,在縣西三十六里。舊惟蘆葦極望,今市廛駢集。

甓竈塘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舊時居民以陶冶為業。

蓮花涇 在縣東十八里,中多菡萏。清風涇 在縣東二十四里,舊名「白牛涇。」 相傳陳舜俞跨牛往來,即其故處。

《東菖蒲涇 》、西菖蒲涇 :俱在治東北三里,兩漘多產菖蒲,故名。

王秀涇 在縣西北二十四里。東有甎塔。夏墓蕩 在縣西北四十里。

幽瀾泉 在景德寺之右。大旱不涸,烹茶無滓。盛夏經宿而味不變。

文水泉 在斜塘文水漾中,有泉清澈縈迴,煮茗作釀並隹。

《憂懽》石 在西塘南湖中,上有刻限,水止限下則懽,過限則憂。

壄墅井 按《一統志》:「在縣西北三十里,井久湮塞,明正統間,居民鑿得之,味甚清冽。」

得錢井 在風涇。居民顧文昺墾地得錢,見旁有湮井,因濬以利鄉人。

海鹽縣

秦駐山 在縣南一十八里。《晉九州志》:「縣有秦逕山,秦始皇經此,美人死,葬於此。山下有美人廟,故名。」 魏酈道元《水經注》:「海鹽縣南有秦望山,秦始皇登以望海。」 《吳地記》:「秦駐山,有五百童女,避秦於此,後井得仙。」 山之東海口有巫子山、雲。嚴家山   、潘家山   、荷池山。

《羊頭山 上四山,皆秦駐山》支派。

白塔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嘉禾縣志》:「山上有白塔,因名。舊有港通魯浦,名曰白塔潭,海舟多泊焉。」 《北戶錄》:「唐至德初,徐正字嶷於白塔山沙渚之上,得一桃核片,可貯米一升。」 《永樂志》:「宋建炎四年春,賊將徐大刀艤舟山下,見兩道人奕棋登岸,就之不見,遂不擾。」

望虞山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舊《圖經》:「隔海可望會稽、上虞」 ,因名。

青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宋志》澉浦鎮之主山也。明董穀曰:「其山磅礡蒼翠,隱若龜形,亦名龜山。山上置烽堠瞭海。」

土山 :在治南一十一里。

大步山 在治南二十里。《澉水志》:「上有山神廟,蓋潮神也。」

小步山 在治南二十里。《澉水志》:「與大步山相連,溪流一道間之。其旁有音樂墩,每陰雨夜靜時,聞其中有音樂聲,故名。」

長牆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舊《圖經》:秦始皇東遊望海,以山形橫截,濤若堵牆然,故名。

篠山 :在澉浦鎮東南六里。

石帆山 在縣西南三十餘里。《澉水志》:「石帆在長牆山外,水中有立石如帆,潮水往來,不為增減。山下有靈潭,白龍母所居。」 《宋志》:「石帆在靈潭,古時有神人現其上,月霽則吐蚌珠,陰晦則耀神火,舟觸必碎,人莫能涉。」

葫蘆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裏海中。潮汐消長,此山如葫蘆出沒之狀,故名。

荊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在永安湖閘北,占湖山之勝,下有悟空寺。」

颺山 《澉水志》:「在永安湖南山上有宋常氏墳、華表墓道。現存蔡翀有《颺坡石馬記》。」

葛母山 在澉浦鎮南五里,永安湖東南。下有渾水閘,洩湖水入海。

伏獅山 在澉浦,永安湖東北。

雞籠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其地名徐灣,俗傳有金雞見,故名。《一統志》云:山以形似名。

大山 在永安湖上。左有蓮花峰,右有合掌石,頂際有望牛石,山前地名「唐家灣。」

麂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在中湖塘西,與譚山相連。」 《一統志》:「山以形似名。」

鷹窠頂山 在治南三十里,有鷹窠頂山,一名南陽山。山頂可觀,日月並出。山背黃沙塢,有開元庵。《澉水志》:「仰天塢在鷹窠山下。」

譚山 在治西南四十二里。《澉水志》:「南唐仙人譚峭得道處。」

金牛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澉水志》:「山在永安湖西北,上有金牛洞,深不可測。」 《吳地誌》:「昔有牛糞金民皋伯通與弟隨之,牛穴山而入,二人鑿山,山崩,兄弟俱死穴中,故名金牛洞。其山一名會骸山。」 唐陸廣微《吳地記》言:「海鹽西五十里會骸山,是陸華兄弟尋金牛處。」 其說不同。

邵灣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澉水志》亦名邵灣嶺,在黃巢衖之南。

紫雲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舊《志》:茶山之南,唐德宗時,有村女為兄嫂所惡,嘗出耕,紫雲覆其上。朝廷聞之,詔入宮,因名。

茶磨山 在縣西南三十七里。《宋志》:「山在黃巢衖側,山下周迴有港,港外周迴有塹,昔人避兵結寨處。」 《澉水志》:「山在獨匯涇前,落星浜上,下有石,相傳隕星所化,因謂之落星浜。」 石屋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宋志》:「山與茶磨山相接,上有石壘成屋,舊傳黃巢時民避兵處。山下有黃巢衖,夾道陰翳,石壘濠塹猶存。」 金粟山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嘉禾志》:「山周迴六里,亦名六里山。」 《吳地誌》:「孫吳天冊元年,拾得青石璽符文『吳真皇帝』,共三十八字,皆作古篆。」 夾山 ,在治西南三十五里。舊《圖經》:「山居金牛、金粟二山之間,故名。」

「甪里山 」 在茶院市北。

竇家山 在澉浦西南三十八里,山後有慈竹灣。

鳳凰山 在治西南三十九里。《澉水志》:「在吳家山側,形似鳳之展趐。」 《明一統志》云:「鳳凰與竇家山、小山、澤山、颺山相近,俱列峙於澉浦鎮之西南。」

月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在六里堰下,鳳凰山側,與小山相接。」

澤山 在澉浦西南五里。《澉水志》:「山在泊櫓山前,與鳳凰山相對。」

小橫山 在澉浦西三里。《宋志》:「在柵橋。」

泊櫓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澉水志》:「澉鎮惟此山最高,在六里堰東。」 《輿地誌》:「秦始皇東遊,候潮渡海,泊櫓此山,因名。」

羅漢山 ,其陰曰翠屏山。《澉水志》:「山與泊櫓山相連,東抵」請幫助識別此字。頭門路山下,地名「羅漢灣。」請幫助識別此字。頭門山 一名廟山,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山有」請幫助識別此字。王廟,故亦名「廟山。」與羅漢山相對峙,中為大路,山下有洗馬池。

沈氏山 與「半潮山」 相近。

半潮山 在治西南四十五里。《一統志》作半湖山。

請幫助識別此字。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澉水志》:「山與翠屏山相對。」

吳家山 在澉浦南三里,山後有慈竹灣。陸墓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宋志》:「山以姓得名,墓未詳何人墓也。」

石馬山 ,一名飲馬山,在澉浦西北。《澉水志》:山與請幫助識別此字。頭門山相連,宋時官給亭戶煎鹽之所,至今謂之「官山。」

東石屋山 在澉浦西北五里。《澉水志》:「山在陸墓山西,非前石屋山也。」

楊山   、《石塔》山  、馬鞍山。

碧里山 四山並在海鹽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四山相連,東北去澉鎮八里。馬鞍山旁黃毛山 ,在澉浦西北四里。」

葛山   、龜山 二山,並在澉浦東北。《澉水志》:「葛山東有石屋龜山,其形低小。」

管山 在治南九里

豐山 在治西南十八里。《永樂志》:「上有石屋三所,舊傳秦始皇屯兵於此。東南有九母塚。」 黃山 ,在治西南三十六里。《一統志》:有高王山,與此山相接。

大橫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嘉禾志》:「顧況所居,在峽石山北。」

沈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徐泰《志》:「海寧縣峽石鎮西有紫微山,東有沈山,夾水並峙,故名峽石。沈山,俗名東山鹽轄也。」 舊《圖經》云:「宋臨海、南陽二郡太守沈景葬於此,因名。」

九杞山 在永安湖北。九杞翁姓許,翁之友太白山人,居南屏山,蓄一鶴,置鶴田,歲供鶴糧。在書院之南。

大旗山 :在澉浦西八里。相傳劉裕勝孫恩於此。

談家嶺 在縣西南四十二里,與杭州海寧縣分界。

分金嶺 去澉鎮八里,馬鞍山旁。

隱馬石 在石馬山。舊傳,有馬隱入山中,今山石多有人馬隊仗形。

望夫石 在永安湖仰天塢之右。山巔有石盤,其旁有石立如人形。相傳有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石盤泣望,因化為石。

穿山洞 在長牆山下,臨海,有石巖如洞。谷水 ,《水經注》:「縣南有秦望山,谷水出為澉浦,以通大海。」

殷水 《吳地記》:「海鹽縣在吳郡東南二百二十里,地名殷水。」

天仙湖 在縣西五里,與賁、橫諸湖相通。賁湖 ,在縣西三十里,一名宋坡湖。週圍四十餘里,南與黃道、彭墩二湖通。

橫湖 在縣西三十五里。週圍六里。徐泰《志》「璵城西有柴莊湖」 ,即此。

鸕鶿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週圍四十餘里,上有黃道神廟,俗稱「黃道湖。」

永安湖 在澉浦鎮西六里。《嘉禾志》:「本田濬為湖,以瀦水資灌溉。置閘蓄洩,雨久瀰漫,東入於海。」 《澉浦志》:「湖上四圍皆山,號小西湖。」

上谷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水通賁、橫諸湖。秦溪 在縣西南三十六里。通豐水港,接運河。法喜寺舊有石碑,刻「秦溪」 二字。

橫浦 在縣東二里。東北通故邑,西通賁湖,南入於海。

藍田浦 在縣南三里。浦上有藍田廟。宋咸平中,知縣魯宗道重開,以通海潮入運河,又名「魯公浦。」

澉浦 在縣南三十六里。《水經》:「谷水於縣出為澉浦,以通巨海。」 晉光熙初,嘗有三毛人集於此,蓋泛於風也。元至元間,宣慰楊耐翁居此,構屋,招集海商,居民貿易,遂成聚落。明洪武中,築城浦上。

鮑郎浦 在澉浦西北一十二里。古通東浦後塞。

海 在縣東二里平湖,治東南三十里,皆濱海。海有九塗、十八灘、三十六沙洲。海潮東北自金山西南至浙江,為上潭。自浙江回歷海寧黃灣,至澉浦、海鹽,為下潭。海岸與明、越二州相對,深夜籟寂,雞犬聲相聞,天日晴明,東岸山歷歷可數。

白洋湖 在縣東沿海塘下。

烏坵塘 在縣西三里

招寶塘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夾塘閘 在縣東南六里。明洪武間,海寧衛指揮僉事趙鎧開置。

孟姥泉 ,在麂山之麓,自鷹窠頂來。山厚源深,故有瀑布如疋練。

龍眼潭 在治南二里。舊傳白龍窟,客舟泊此石屋 。一在縣南一十八里豐山,相傳秦始皇屯治之所。一在縣南三十六里茶院之南,相傳為黃巢之穴。

《柏泉 》泉上有樹,故名。

長水澗  、雪竇泉 俱在鷹窠頂山下。「花婆井 」 在康氏墓前。水甚甘洌。

淡井 在天寧寺南。邑水多鹹,惟此水淡,故名。

石門縣

龜山 ,在沙渚塘東二十七里,其形如龜。陳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三丈,週迴一里。昔有陳氏居此,因名。

涵山 一名含山,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山上有浮圖,山外有龍潭,五河、涇水出其下。舊《志》:山介兩州,名含。又四水涵之,名涵。

文璧山 在泮池東。正德中,李尉滋運土成之。桂山 在明倫堂後。明萬曆中,建魁星亭於上。走馬岡 在縣東北四十九里永新鄉。其地有官窯,相傳吳越分疆之地。岡有洗馬池。

《紀目》坡 在千乘鄉。高十丈,週二百步,吳王養兵屯牧之地。邑人朱天麟於坡側見斷碑,大略云:「吳王夫差募兵五千,教養於此,築土置亭,以候烽火。」 《紀目》者,主紀綱而有條目也。

白社墩 在瓜宅村,即衛富益書院舊址。篁墩 在十八都,俗呼「黃泥墩」 ,高數丈。

羔羊堰 在治北九里

石門堰 :在治北一十八里。

車口堰 :在治東北三十六里。

白馬岡 在縣西北六里。宋康王南渡,乘泥馬於此。

石門 在縣北二十里。春秋時吳越分疆,壘石為門,以作界限。唐有石門驛,今改名玉溪鎮。語溪 ,在石門縣東南,一名「語兒中涇」 ,又名沙渚塘。吳越時為吳棲兵之地。

陣溪 ,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餘里,流入太湖。

包堰 在治南一里

玉灣 ,在縣北一十八里。其形如帶,故名。「清白池 」 ,在千乘鄉。

游屯涇 在《紀目》坡西北,吳王夫差駐兵之所,俗呼「牛墩。」

平湖縣

雅山 ,在縣南二十七里,高五十丈,週六里。《嘉禾志》俗呼為請幫助識別此字。山又呼為「瓦山。」《地中得磚記》,知是雅山。雲石黑產鐵,冶者傷鑿童無草木,而遠望蒼翠,意會氣使然。

故邑山 ,在縣東二十七里。《唐志》:「海鹽舊縣治,漢順帝時,陷為當湖,移治此山下。後縣治復徙馬嗥城,因名故邑。」 今淪於海,無可考。

祐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有「秦小娘祠」 ,晉人也。

苦竹山 ,在縣東南三十裏海上,去乍浦城二里。每歲防汛船泊其下。

龍湫山 一名陳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一統志》:山半有靈湫,是白龍所窟。又有龍母塚,相傳白龍以三月十八日生於吳之陽山,歸藏其母於此。故每歲是日陽山及此山多雲霧晦暝雷雨之變。宋大觀中,建祠,賜額「顯濟。」

獨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孤峰崷崒,不與諸山相接,故名「獨山。」 其上置烽堠以防海寇,又置鹽場於此。

蒲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萊薺山俱瀕於海。李天植《九山志》云:「有外蒲山、裏蒲山,在高公山南。」

萊薺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舊《志》:高二十五丈,週四里,瀕於海。李天植《九山志》云:「萊、薺兩山如門,中名萊薺港,戍海舟出入於此,最險。」 乍浦三關,此其一也。俗呼其大者為大莽山,然兩山甚卑。舊《志》誤。

高公山 又名高宮山。舊《志》:在觀山南一里,山有海會庵。山南產沙虎,味最美,他處無之。王弇州云:「廣州人呼曰沙狗。」

觀山 ,一名官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九山志》云:「山有兩頂,故名。」 內觀山、外觀山。

湯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俗名「龜山。」 上有瑞祥寺,宋令李直養置叢塚於此。

車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一統志》:「山形如車,故名。」

龍尾山 :在治東北五十里,山以形似名。《九山志》:此山首不甚高,而尾頗長,諸山之結尾。蓋山 在治東北四十五里。

黃盤山 :在海中,與獨山對。

鬥牛山 在乍浦海中,與獨山相對。黃盤舊與海岸相連,後淪於海。二山乃漁人捕魚處,鬥牛山蜃氣不絕,漁者言其狀甚可怪也。

飛星石 按《括異志》:「在觀山觀音殿後,相傳兩石從半山鬥墜,一從殿後壁滾入大士座下,一墜殿之西,屋瓦不損,不知何因得入。」

《一片石 》在苦竹山麓,有盤石當海潮衝。

考證

當湖 又名東湖,在縣治東三百步。舊《志》云:「週四十餘里。」 《括異志》云:「南北十二里,東西六里。」 今湖日狹,土日廣矣。《吳地記》:武原縣陷為當湖。晉隆安五年,改名東武洲,或曰鸚鵡。《後漢志》云:「大旱湖竭,城郭之處猶可識。初陷之時,有婦人產蛟,遂陷為湖。」 《一統志》云:「有白沃使君躍馬走不及,以馬策指湖,留東南一角不沒。」 其事尤異,民至今祀之。又聞漁人於湖中獲一鐵鏈,長不可計,及舟滿幾覆,懼而棄之。或曰「即繫蛟者。」 《括異志》又云:「庚子歲夏旱,湖竭,可以通軌。有於湖中得石刻,乃唐陸府君墓銘,葬於蘇州海鹽縣齊景鄉當湖,則其名舊矣。」 今按:水自海鹽塘北入陶涇,又自郡城雙溪橋東過漢塘各十里,並會於茲,分為九派:北自魚騎塘,由新帶抵華亭東北:一自北小港由白沃廟扺《廣陳》。一自廟港由石柱頭抵新倉鎮東一自倪莊港,由蒹葭圍抵錢公亭。一自運港塘由徐家帶抵獨山塘。《東南》:一自麪杖港由聖塘關抵乍浦南。一自廣行橋由轉塘抵海鹽西南:一自平家港由朱車橋抵海鹽界。一自新橋港由漢塘抵嘉興縣界,合得九焉。至西北一支為北城河,西南一支為南城河。中兩支,一為大東水門,一為小東水門。此湖流之大概也。

柘湖 週五千一百二十頃,中有小山,山多柘樹,故名。

西市湖 接漢塘

清溪 ,在縣東南一十四里。

乍浦 在治東南三十里,亦曰「乍川。」 其水舊自官河出,達於海。歲久浦湮,每以海溢為患。元至正間,番船皆萃於此。明洪武中,築城浦上,以備禦焉。

蘆瀝浦 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宋元祐中,提刑羅適於此浦掘得古尼寺碑,移置松江白牛寺。今浦有鹽場。

海 :在治東南三十里。

泖 在治東北三十里。按《祥符圖經》,「谷泖南出泖橋,東南至廣陳,由廣陳西至當湖,由當湖東南至捍海塘而止」 ,此谷泖故道也。谷泖之分為長泖、東泖。按當湖東北有泖港,蜿蜒至橫泖為泖上流,此本邑泖也。出東泖為泖橋。三泖則在華亭界。

吳其塘 在縣北徐家帶。

《新開》河 自運鹽河新倉閘橋起,至舊衙止,計一十二里,又名「顧公河。」

楊樹港 在福臻寺

泖港 至廣陳

倪莊港 在當湖東

玉泉池 在縣東北大乘寺中,泉色澄澈。「聯珠池 」 在學宮東北,三池相連。

桐鄉縣

殳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有道士殳基隱居學道,屍解於此,故名。山有兩峰,東峰號「史山。」 甑山 在縣北十七里,山形如甑。

東山 在縣東三里許。高五丈,廣十餘畝。王家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千人坡 在千金鄉,越王屯兵之所。

走馬岡 在永新鄉吳越分疆之地,旁有洗馬池。相傳吳王禦越時,曾洗馬於此,故名。

范蠡塢 在千金鄉,中有小島。相傳范蠡平吳之後,曾挈西子泛舟於此。

橫河 在縣東南三里。舊《志》稱「積水橫闊,成一大陂。」

瀾溪 在永新鄉北

車溪 在清風鄉。自皂林堰扺青鎮南北二十里,兩岸腴田車戽不絕,故名。

「鮑涇 」 在殳山,「鮑學士宅」 在涇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