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5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八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六

  建寧府關梁考二

  建寧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八卷

建寧府部彙考六

[編輯]

建寧府關梁考二       府志

[編輯]

浦城縣

高泉關 在東鄉,距縣九十里。界龍泉。

大石鄭坑小關 在東鄉,距縣八十里,界松溪。翁源關 在東南鄉,距縣八十里,地名「上原里」 ,界松溪。

太平關 在西鄉,距縣八十里,地名通德里,界永豐。

二渡關 在北鄉,距縣一百二十里。地名安樂里,界永豐。

楓嶺關 在北鄉安樂里,界江山。

金竹關 :在東北鄉,地名「畢嶺」 ,距縣八十里,界江山。

安民關 在東北鄉畢嶺,界江山。

柳營關 在東北鄉安樂里,距縣七十里,界永豐。

南浦橋 江淹《別賦》:「送君南浦」 ,即此。在縣治南隅,舊名縣南橋。宋慶曆中,權縣事上官端儀建,又呼為上官橋。後圮於水。淳熙中,知縣曾慤增修。元燬於兵。明洪武中,主簿馮英、耆民潘至善等募民重建。成化初,知縣張昺令耆民黃孟珪募眾重修。正德中,知縣孫懋命耆民徐希勉重建。萬曆二十年,邑紳徐維賢復葺新之。

萬安橋 在金鳳門外。舊名清遊橋。明洪武中,道士邵允石募建。宣德中,僧善定募眾重修。火。成化中,知縣顧恆、主簿吳安令義民張文行等募眾改建。嘉靖七年,知縣陳思謙令耆民張世境等募眾重建,更名「萬安。」

迎遠橋 在迎遠門外。明正統十四年,縣丞何俊架木為之。成化十三年,知縣張昺易之石。正統七年,圮於水,知縣孫懋重建。

新溪橋 在縣治迎遠門外。明正統九年,知縣甘綮令耆民林士美、葉孜達募建。正德間壞。嘉靖六年,邑人吳泰懷募建。

大官橋 在德星門外。明洪武十六年,邑人黃中美建。

三里橋 在拱北門外。「明洪武十五年建。景泰四年,知縣何俊重建。成化十四年,知縣張昺增修。嘉靖十九年,僧成瑀偕弟張一仕重建。砌官路,自北門外至湖山塘。」

臨江橋 在臨江嶺。明正統十二年,僧善義募眾建,後圮於水。嘉靖七年,里人王嶅等募重建「南谷橋 。」 明成化五年建。

藿村橋 明嘉靖間建

慶遠橋 明成化二年,里人王仕諤募眾建。俱郊陽里。

烏橋 明正統十年,知縣甘綮建。嘉靖五年裡人周允諒募建。萬曆三十二年圮於水,諒孫周鳳、周松重建。

白馬橋 明正統十年裡人黃慶「募眾建。」 高巖橋 明正德八年裡人江成旺「募眾重建。」 南口橋 「明弘治十年建,嘉靖間邑人潘鐸倡募增建。」 俱在大石里。

花橋 明景泰二年裡人徐敏募建。嘉靖七年圮於水,里人朱暠募眾重建。

橫櫪橋 明宣德六年裡人葉友諒募建。後圮於水。正德五年裡人沈神養「募眾重建。」

雙廟橋 明宣德五年知縣周原慶建,後圮於水。正德五年僧定權募眾重建。俱在高泉里。「人安橋 」 「明洪武五年裡人季子祥建,後壞。正德六年裡人潘仍祐募眾重建。萬曆三十四年知縣黎民恆改建浮橋。」

濟川橋 明正德八年裡人徐曾寧募眾建。俱在泰寧里。

錦江橋 在大石溪。宋朱文公書「錦江」 二字於石壁,墨跡猶存。後建橋名「錦江」 ,因圮改為「渡。」 明嘉靖間,邑人張鑑募眾復為橋。萬曆元年,知縣詹全覺更名「錦工」 ,又圮。三十三年,里人梅一揚、蘇職、吳文元重建。今廢。

太平橋 明永樂十八年裡人龔賓郎募建。正

德八年,邑人黃林受等募眾重建。

余回橋 在余回鋪前。明洪武十五年,里人謝俊民募眾建。俱在孝悌里。

永濟橋 原名「古湫」 ,後名「萬寧」 ,橫跨古湫潭上,元時建。明洪武十七年,知縣李顯道重修,後燬。天順八年,知縣顧恆重建,復燬,石址尚存。正德十四年,邑人沈守真募眾重修。嘉靖間,邑人梅瑾、僧成瑀增修。

皇清順治四年,寇燬,知縣李葆貞重建,改今名。

下沙橋 明永樂十五年,知縣陳潼建,歲久圮。景泰五年,僧道員募眾重建。嘉靖四年,仍圮於水,邑人吳貴等復建。

蓮墩橋 「明宣德二年建。景泰間,知縣何俊重建。」

馬公橋 明永樂十三年建,成化三年易以石。俱在登雲里。

虹橋 在西村。明洪武十六年建。正統十年,里人李道募眾重修。嘉靖元年朽,邑人余天祐募建。崇禎間,知縣楊鶚、邑紳梅應明重建。

下洋橋 在新嶺下。明成化十四年,主簿孔碩廷甃石,共七洞。

南峰橋 今廢

等覺橋 在夢筆山前。明弘治年間,里人金祿建,今廢。俱上相里。

朴樹橋 明洪武三十年建。景泰四年僧普行募眾重建。

祖源橋 明洪武十一年間建。景泰四年僧普衍募眾重建。

新橋 明永樂三年建。成化二年,邑人蘇甘泉易以石。

浦湖橋 明永樂間,僧成瑀刱造,改名「豐年橋」 ,圮於水。崇禎間,知縣楊鶚、舉人梅彥驥重建。俱太平里。

揖仙橋 舊名「裴通橋。」 明洪武八年建。正統五年,里人蕭老募眾重建。正德八年圮於水,里人蘇松等募眾重建。

官橋 明洪武四年,僧圓通募眾建。

鎮仙橋 明洪武八年,里人蕭德恭募眾建。正德十五年燬於火。

交溪橋 明正統三年,里人蘇汝文募眾建,在長樂里。

鎮安橋 初名「臨江橋。」 洪武元年重建,改今名。正統十一年,縣丞何俊復建,圮於水。嘉靖八年,知縣陳思謙重建。順治四年燬。

石碑橋 在石碑嶺。明成化十四年,里人張森、柳榮募眾,以石為之,在清湖裡。

澄湖橋 明洪武九年,上官一明募眾建。正統四年,知縣周元慶重建。

槎溪橋 在隴下。明正統八年,里人余文濟募眾建。

蓮花橋 在張山凹。明正統十四年,里人葉以成募眾建。以上俱在新興里。

順政橋 在通德里。明弘治八年,僧孜良募眾建。

五平橋 梁溪源出其下。明洪武八年,里人徐震募眾建。

平遠橋 柘嶺溪源出其下。明洪武十年建。正統十二年,里人詹應善重建,舊名「溪東橋」 ,今廢。人力橋 在官田裡。元時建。明成化九年,知縣楊惇重建。

過山橋 明洪武三十一年,知縣倪勝建。永樂二十一年,米敬重建,今廢。

甘源橋 「明正統十二年知縣甘綮重建,今廢。」 新橋 「明宣德九年陳覺建。」

珠淵橋 今廢。在登俊里。

漁梁橋 明正統七年,里人蔣巽建。

將家橋 明正統八年,里人季敬惇建。

雙板梁橋 明正統十年,縣丞何俊建。

龍草橋 明成化間里人胡康募建,圮於水。山坊橋 明正統間建。正德間里人重建「三寶橋 」 ,界於安樂。明正統十二年縣丞何俊建,後圯於水。正德間安樂里人丘璽募眾重建,在樂平里。

下洋橋 明正統十二年裡人林杏童「募眾建。」 大洋澗橋 「明宣德十年裡人季仲吉募眾建。」 永安橋 「在游村。明正統十年裡人陸壯募眾建。」

毛橋 明景泰二年,里人毛仲恭募建。

翁八橋 明正統三年裡人章景募建,在雁塘里。

鴈塔橋 在黃龍庵上,路通遂昌。明萬曆三十

年,邑人徐應籌募族眾創建。

大通橋 南北要路。其橋興廢未考。正統元年,里人何迪募眾建,燬於火。弘治八年,知府劉璵經此,值山水泛漲,幾危。里人丘容募建,劉去、張宏繼成之。仍於橋隙地立庵三楹,召僧居守,歲簽橋夫二名。

吳墩橋 在吳墩。明正統二年,吳彥英募建。弘治十二年圮於水,里人丘容募眾重建。

龍口橋 在九牧鋪。明永樂二年,里人丘彥章建。年久壞。嘉靖九年,族孫丘琴重建。

慶豐橋 舊名盤亭官橋,興廢未考。明正德六年,知縣孫懋命里人丘容募眾重建,改今名。規模與《大通》同,而修廣過之。嘉靖八年,圮於水,架木橋以渡,在安樂里。

桂林橋 乃元節婦徐彩鸞投溺處。節婦死,有《詩》云:「惟有桂林橋下水,年年照見妾心清。」 久廢。明嘉靖六年,里人尹蘭重建。

馬西橋 舊名「魏司馬西橋」 ,久廢。明成化間造,址未就。嘉靖六年,里人謝元賜募眾成之。下洋橋 今廢在招賢里。

黃村橋 明正德十四年裡人祝鼎重建。赤巖橋 「明永樂二十年裡人鄭通募建。」 湖頭橋 在上元里馮墩口。明正統九年裡人丘子餘「募眾重建。」

莽嶺橋 在峽尾西。明宣德間,僧虛中募建。象口橋 在象口鋪前。明永樂二年建。正統十二年裡人方林九重建。

羽林橋 明萬曆三十五年,知縣黎民範建,在東禮里。

永興橋 在永平里,原係牛場渡。明萬曆二十五年,蔣漴捐貲,架木為橋。陂下渡 在東隅白雲潭。

游辣溪渡 一名「游獵」 路。通處州、龍泉,在慕泰里。

大石溪渡 在孝悌里。宋朱熹嘗書「錦江」 二字於石壁,墨蹟尚存。後建錦江橋,續廢為渡,路通松溪、甌寧,今復為橋。

九石渡 即九石潭,在孝悌里,往松溪、甌寧者渡此。明萬曆三十年,里人吳文元捐貲建浮橋鐵纜,往來便之。崇禎間,知縣楊鶚重建。

北水渡 在上元,往松溪渡此。

鋪前渡 :在總章里南岸。

渡頭渡 :在總章里陳源。

政和縣

關隸鎮 在西里十七都,舊在天王寺北,宋陞鎮為縣,別設鎮於此。

苦竹寨 在長城裡西津,界政、松二邑。

嶺腰隘 在感化下里,距縣治三十里界慶元。壩頭隘 在感化下里四都,距縣一十五里。迎恩橋 在皇華館前,舊名「步瀛。」 明正統五年,知縣江顯建,改名「通津。」 嘉靖十九年,主簿李廷良重建,改名崇德。二十五年,知縣余時歆改今名。萬曆三十七年水,知縣楊起龍修。

天香橋 在水西門外。舊在折桂亭下。明正統五年,知縣江顯建,後圮。萬曆二十一年移上數十步。二十五年,知縣車鳴時「率耆民王道章等重建。」

星溪橋 在縣南。宋時建,名縣前橋。元至正間,邑人范同重建,改名「德政。」 明永樂間,知縣傅玉潤重建。正統間燬於寇,知縣顧讓重建。天順間又燬,知縣王鑑復建。成化間圮於水,知縣柴曦復建。萬曆二十七年,知縣車鳴時始易以石。三十七年又圮於水,知縣楊起龍重建。

皇清順治五年,署事通判侯《拱乙》重建。

東峰橋 明崇禎十四年,邑民胡世桂建。桐坑橋 ,有二座,從姜屯灣轉至鳳口。

水村橋 古名「萬歲橋。」 里人魏淶等募建峽裡橋 。兩邊崖險,傳為仙人造。

江山水尾橋 :里人吳朝享獨建。

官橋 里人吳佛德募建。

周弄橋 邑人項慶等募建。

洋屯橋 :邑人吳希等募建。

鹽慕橋 路通松溪,疑是《煙霧》二宇。

西坑水尾橋 吳耀等募建。

橫林花橋 倪愷等募建。

院前小橋 ,周昺等募建。

涼傘橋 周岩募建

下山應龍橋 周宅邦募建。

鎮東仙橋 里人周文言募建,圮於水。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何其義重建。

佛殿坑橋 「吳道敷建。」

魏屯瑞香橋 徐湘募建。

新琔尾橋 里人徐伯福獨建。觀定橋 舊名「都護橋」 ,乃元政和尉馬哈麻別石八里遇害之所。明天順間,邑人張惟信、僧普贊重建。

朝天橋 凡赴京者必經此,故名。明天順間,邑人張惟信建。弘治三年,信子倫重建。萬曆二十六年,張宗囊重建。

熙寧橋 古係官壩渡。明嘉靖乙卯,鄉民陳修捐金創建為橋。萬曆二十三年燬,知縣車鳴時,耆民趙桁等重建。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歲久未復。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李國璋「捐俸,率民陳士鈺募。」

砌石墩,架屋四十餘間,規模煥然,又名「倪屯橋。」 《松溪縣》

鐵嶺隘 在東關里,距縣治二十里,界浙江慶元縣。

寨嶺隘 在東關里,距縣治二十里,與政和縣界。

巖下隘 在皈伏里東北距縣治四十里,與慶元界。

黃沙隘 在永和里,距縣治五十里,與慶元界。山莊隘 在永和里,距縣治六十里,與浦城界。荷嶺隘 在豪田裡,距縣治八十里,與浦城界。翁源隘 在慶原里,距縣治四十五里,與浦城界。

黃土隘 在永和里,接豪田裡,南距縣治八十里,與慶元界。

紅門隘 在杉溪里,距縣治四十里,與政和界。惠政橋 在縣治南門外。宋紹興間,邑人李叔安、李自南建,名平政橋。後圮僧圓端募眾重建。淳熙丙午又水,邑人劉符信倡復之。淳熙乙巳李授之增修益固,乃請郡人徐清叟,改書《惠政》。明永樂七年,邑人徐文錫重建。正統六年主簿王偉、邑人嚴孔章相繼修治。嘉靖辛酉,流寇犯境,列營橋東,眾懼乘襲,乃焚橋以守。隆慶丁卯,楊普惠偕其子相獨力捐貲,下葺六址,上備閣道。至於水東,闢地築臺,扁曰「拱月」 ,環豎樓櫓,以為橋衛。知縣萬鈞扁曰「普濟。」 萬曆十七年火,知縣諶士觀屬耆民陳時昇等募建。民德之,就臺址祠諶,易名「萬觀」 ,後燬。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董良檟架造六墩,更名今名。

十六年,知縣馬雄俊捐俸蓋屋三十間,名曰《廣蔭》。

西山橋 在縣治西門外。元至正間建,圮於水。明永樂乙巳,邑士夙均亮募眾重建,復圮。嘉靖十五年,知縣黃金、縣丞鄭廷綬督眾同建。迎恩橋 在縣南門外。舊名「南門橋。」 明洪武三年,知縣常欽祖建,圮於水。永樂十三年,邑人艾仲完以舊址當水之衝,移置上流,即今所也。正統三年,邑人夙希達創建石址。弘治間,邑人黃賜募眾重建復圮。正德間,知縣黃仕率眾修復。隆慶三年,義民楊景麟捐貲重建。

永鎮橋 即永泰橋。在縣治南門外,舊名關口橋。宋嘉定間,縣令何宗稷建。明永樂十三年,邑人胡仲達募眾重建,又圮。正統二年,夙希達就石址復建,覆屋十餘楹,呼為「新橋。」 弘治間,黃仁徽、楊恩玉等重建。

恩報橋 在縣東。明洪武二十年,邑人範文正重建。

獨石橋 在縣東。明洪武間,僧本祥募建。西山橋 在縣治西北門外。明隆慶元年節婦楊門陳氏獨建。

武定橋 舊名「坡塘。」 明洪武二年,邑人範文正建。

水口橋 明正統十一年,僧吉祥募建。

師姑橋 明洪武八年,邑人夏二建。正德間,趙斌等重建。

山頭橋 「明洪武三十二年縣令常欽祖建。」 葉墩橋 「明永樂九年,邑人艾完重建。」

中峰橋 明洪武九年,僧有銘建。永樂十五年,僧志清重建。

化成橋 明洪武三十一年僧有銘募建。新坑橋 明洪武八年邑人葉彥白建。

慶遠橋 明萬曆七年,邑人陳起閩建。

樂士橋 明萬曆七年,邑人陳起松建,在皈伏里。

通濟橋 舊名「故縣橋」 ,古渡也。宋慶元二年,潦水暴漲,渡者多溺,邑人葉元之請於縣令林俊卿,創建,後圮於水。明洪武己丑,龍泉人沈仲善、楊象重建。永樂間燬。正統間復建。至弘治間,鄉

民游文珍、楊澄募葺,嘉靖間復圮。知縣陳輔率游應隆、楊孟富等募建。萬曆己酉圮於水,仍濟以渡。

長演橋 一名「通霄橋。」 元至正三年邑人龔得甫募建。明嘉靖十五年邑人陳騰等募眾重建。萬曆己酉圮於水。庚戌年寡婦董氏重建。龍溪橋 一名「庵溪。」 明宣德間邑人嚴景沈復建。嘉靖間義民黃仁德、邑人金文淵募眾重建,改今名。

桐源橋 「明洪武二十一年,邑人連子和建。」 官橋 「明永樂八年,邑人張旺四重建。」

杉溪橋 宋邑人李思建。建炎末,燬於火。明洪武十五年,僧翁肅募建,後廢。永樂十四年,邑人范伯砥、魏覺成募建,尋圮於水。弘治間,義民黃賜募建。嘉靖間,賜子黃公彝等募眾覆亭於上。萬曆己酉,水亭址蕩廢,知縣劉一燦屬義民葉鍾瑞等募建。

錢園橋 舊廢。明弘治十七年,僧善慶募建。東梨橋 「明洪武二十六年建,圮於水。永樂十七年,邑人張琅募建。」

兆麟橋 在張屯。明萬曆戊申,邑人葉世忠鼎建。己酉,圮於水。在杉溪里。

聚寶橋 在遂應場。宋咸淳十一年,劉能定建,後廢。永樂六年,孫劉和重建。

會春橋 在遂應場。明洪武五年,僧永壽募眾建於故址。

萬石橋 在遂應場。元至治三年,邑人葉德盛建,後廢。明永樂間,孫葉廷堅重建。弘治間,曾孫葉經仲修。

德政橋 在遂應場。元至正元年,邑人葉德盛、李定功同建。

潦橋 元至正十八年,邑人張必泰建。明洪武八年,邑人黃正甫重建。

樂平橋 在遂應場。元至元三年,邑人葉仕榮建。明永樂四年,邑人劉和募建。

凌清橋 在遂應場。元至正十八年,邑人張必緣建,後圮。明永樂七年,邑人張義募建。

乘駟橋 又名「峽橋」 ,宋建炎間建,後圮。紹興末,黃明俊建。明宣德二年,縣丞蔣繼成復創石橋。越四年頹壞。正統間,夙希達復建。

范山橋 明洪武間建,後圮於水。弘治元年重建。

魏屯橋 舊為水圮。明正統間,夙希達重建。槃澗橋 明景泰二年,邑人陳伯忠建。

後宅橋 舊在縣南二里餘,後圮於水。明正統六年,邑人夙希達移建今所。

龍津橋 明正統八年建。

窯場橋 元至正十六年,範文正建,後圮於水。明正德間,邑人李寧重建。

登雲橋 元至正十五年,範文正建,後圮於水,主簿錢軾募眾重建。明萬曆丙子,邑民魏鏘偕其子淶重建。

通泗橋 在遂應場。元至正九年,邑人葉彥祥鼎建。

黃淡橋 元至正間,薛居州、範文正同建。大洋橋 元至正十七年,道士謝德山建。鎮平橋 明永樂十八年,道士呂仲章募建。茭陽橋 明正統十二「年,邑人魏道順、劉希傑、魏宗育建,魏輔重建。」 以上俱在東關里。

詹陽橋 《縣志》作「詹源。」 元至正間建,明宣德間,僧正因修。

西山橋 明永樂九年,李思敬募建。正統十二年,邑人劉紹、李善殷重修。

溪東橋 元至正三年,巡檢毛明建,後燬。明正統初,僧正因、邑人嚴敏募建。

鐵驄橋 元至正間創建。明永樂十年,邑人謝榮宗重建。

後村橋 「明洪武十九年邑人嚴均疇建。」 東門橋 「明正統五年邑人游紹建。」

黃塚橋 明洪武三十年建。正統九年,僧正因募眾重建。

下保橋 元至正六年,邑人吳谷華建。明正統二年游紹重建。俱在豪田裡。

官門橋 「明洪武十二年邑人孔鹿募建。」 「高路橋 」 「明永樂六年邑人孔師古建。」

杉坑橋 明洪武十七年邑人孔鹿「募建。」 高倉橋 明永樂五年邑人孔牛「募建。」 俱在永和里。

德濟橋 在縣南。明嘉靖四十三年,范承喬母陳氏建。崇址覆屋,其元孫范其質捐金重葺。後圮。

坡塘橋 在縣東門外。明洪武中,邑人範文正建。

皇清康熙辛亥,諸生陳又實募建中為《漢壽亭侯祠》。

更其名曰武定

關鎮橋 即大西門浮橋。以其為松城鎖鑰,故名。

皇清康熙戊辰,邑人江溥募建浮橋。甌寧縣義民林

國宇捐鐵六千五百餘斤以鎔鐵練,併給工匠,共計助銀一百餘兩。近募葺未竣。

樂平橋 在遂應場。元至元三年,邑人葉仕榮建。明永樂四年,劉和募修。

艾墩橋 在皈伏里。明永樂九年,邑人艾完募建。

皇清順治間,範文大等募緣重建。丙寅圮於水嚴臨

捐貲建

庵溪橋 在杉溪里。明宣德間,邑人嚴景、沈復同建。嘉靖中,黃仁德、金文淵等募眾重建,改名「龍溪。」 康熙丙辰,陳寅、陳其瑛、黃錫奇等募貲重造。

歇馬橋 在杉溪里南坑村口。楊雷重造石橋 ,在慶原里。元至正十七年,薛居州、範文正同建。

龍首橋 在永寧里。明洪武十二年,邑人嚴文盛建。

詹源橋 在豪田裡。元至正間建。宣德五年,僧正因修。

船坑橋 元至正五年,僧有通建。明永樂九年,魏覺成重建。

峰尾橋 明洪武間,邑人范希德募建。

橫山橋 明洪武二十五年,邑人葉進山募建。「一宿橋 。」 元至正二十五年,道士薛居州、邑人範文正建。宋益王經此一宿,故名。

一口橋 元至正十七年,薛居州、範文正同建。俱慶源里。

龍首橋 明洪武「十二年,邑人嚴文勝建。」 「化龍橋 明洪武十七年,邑僧本祥募建。」 「渡頭橋 明洪武十二年,邑人蔡貴三募建。」 李墩橋 明洪武「十二年,邑人程游義募建。」 「大仙橋 明洪武三十年,僧本祥募建。」

南山橋 明洪武二十年,僧本祥募建。

峽口橋 明正統四年,邑人程文立建。以上俱在永寧里。

大布渡 在皈伏里,范村前。

溪乾渡 在濟美廟前

水南渡 :在水南。每年編渡夫一名。

新興渡 舊為濟美橋,宋淳熙間建。後為水圮,仍復為渡。

龍津渡 在杉溪里

東平渡 舊名「新興渡」 ,去縣五里。庠士范智等呈移東嶽廟前,每年編渡夫一名。

壽寧縣

峽頭隘 在政和里,距縣八十五里,界慶元。榧子欄隘 在政和里,又名白巖隘,距縣四十五里,界慶元。

楊婆墓隘 在政和里,距縣七十里界。「慶元院洋」 隘 在三都,距縣八十里福安縣界。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戴鏜重新修葺。今廢。

箬坑隘 在十都三圖。距縣二十五里,界慶元。下黨隘 ,在八都三圖。距縣九十里。

葡萄洋隘 在七都一圖距縣一百四十里。杉坑隘 在十都,距縣七十里。

青草隘 在坊四圖,距縣一百里,界景寧。石門隘 在八都一圖,距縣五十五里,界政和。雙港隘 在十都三圖,距縣五十里,界慶元。黃楊隘 在一都,距縣八十里,界泰順。

碑坑隘 在政和里八都,去縣西南八十里,與慶元縣界。

西溪小青田隘 在北隅《四圖》去縣西三十里,界慶元。

白巖後隘 在政和里十都,去縣西九十里,界慶元。

三坑隘 在政和里十二都,去縣西北一百里,界慶元。

青草坳隘 在政和里十二都,去縣西北一百里,界慶元。

壽寧縣

子來橋 在縣治前。明天順間主簿史立建,名惠愛,後燬。萬曆間知縣李應重建,改今名。昇仙橋 按《縣志》作「昇平。」 明天順間邑人葉伯銘建,名東成,圮於水。隆慶間知縣梁元杲重建。永清橋 在城西。明正統間邑民吳永忠建,名。

西成。嘉靖二十四年,知縣張鶴年重建,改今名。仙宮橋 在城南懿政行祠前。

東鎮橋 在城東。明嘉靖間知縣張鶴年建。西扼橋 在城西城隍廟前。明天順間,知縣沈能重建。

濟川橋 在縣西七星巖後。明正德間,鄉民王鑑等募建。

步雲橋 在坊一圖,一名「後墩橋。」 明天順間,縣丞李貞、耆民吳永忠募建。

翠屏橋 在城南一里。天順間,韋炤恭募建。「七星橋 」 在坊四圖。鄉民王進等募建。今改「石橋。」

南鎮橋 在縣南二里。三峰寺。僧建。

北鎮橋 在縣北三里。吳永忠募建。

會雲橋 去縣五里,劉嵩等募建。

坐雲橋 在縣東三里,童義九募建。

通仙橋 在坊二圖。張懷九等募建。

大寧橋 去縣三里,王鑑募建。

韶華橋 在坊三圖。鄉民許餘八建。

飛虹橋 在九嶺下。黃彥疇等建。

瑞星橋 在芹洋嶺下。黃普耀建。

丹溪橋 在政和里。黃普耀等建。

里仁橋 在尤溪。黃彥疇等建。

臥龍橋 在平溪。周憲九等建。

平津橋 在靈巖寺前。周清時等建。

仁政橋 「在長洋。」 林進易等建。

南源橋 在政和里。許文養等建。

通政橋 在柯洋。許文養等建。

南城橋 在南溪公館上。李源長建。

公正橋 在尤溪鋪。黃普耀等建。

文明橋 在尤溪上村。黃彥疇等建。

高峰橋 在上坪峰。葉添等建。

明春橋 在上黨。黃進通等建。

鸞峰橋 在下黨,王祖明等建。

西澗橋 在下黨,葉春等建。

雙鳳橋 在下坪峰。葉養等建。

通濟橋 在芹洋仙山下。黃普耀等建。

萬安橋 在許洋坑。李永昌等建。

博濟橋 在修竹。李永昌等建。

正陽橋 :「在大韓。」 陳軒三等建。

春蘭橋 在西塘。陳和九等建。

建德橋 在東坑,余《金八》等建。

成天橋 在梅嶺洋。林宗達等建。

廣濟橋 在余坑。林良十等建。

深渡橋 在過石步頭。林淑仁等建。

旅眾橋 在漁溪洋。龔志忠等建。

清風橋 在亭頭下

翠華橋 在亭頭上。俱龔志忠、龔秀一等建。通明橋 在花嶺。龔十二等建。

遇仙橋 在東家洋。龔乾三等建。

龍聚橋 在新豐。謝繼良等建。

壽春橋 在翁坑

西浦橋 在犀溪。俱繆昌等建。

安寧橋 在李場坑。李球等建。

望星橋 在石井,葉善敬等建。

修德橋 在深洋坑。張欽等建。

春深橋 在烏石嶺。陶文隆等建。

普濟橋 在九都。李球等建。

歸善橋 在九都新安。葉善祐等建。

長虹橋 在九都。李俊三等建。

大通橋 在五都長洋。陳進興等建。

會林橋 :在長洋下壟。陳進興等建。

公濟橋 在五都大石。張《玉四》等建。

福源橋 在六都轉水。詹興隆等建。

衡陽橋 在六都。陳洋、范世英等建。

仁惠橋 在六都豪洋。詹德茂等建。

萬春橋 在三都望洋。葉志慶等建。

登仙橋 在四都符口。蘭四等建。

衡政橋 在福安里。張餘八等建。

雲衡橋 在三登。葉滔九等建。

見龍橋 在龜潭。江志達等建。

福壽橋 在犀溪水口。繆則邦等建。

隆興橋 在彭門。范達六等建。

永春橋 在東溪頭。孫鍾等建。

廣豐橋 在庫坑。繆則邦等建。

公安橋 在碑坑。魏賢九等建。

忠孝橋 在安昌。張士一等建。

謝平橋 在孤嶺。張遠等建。

清平橋 在麻竹坪。張管九等建。

公政橋 在姑羊西溪。張遠三建。

二島橋 在三島坑。葉芳等建。

普濟橋 在溪南。龔志和等建。

《鳳凰橋 》在立茂村。金伯蘭等建。

南安橋 在赤麟洋。黃周十等建。

章源橋 在章坑,童廣一等建。

大安橋 在坊二圖。金軒等建。

官田橋 在官田場。劉世和等建。

華蓋橋 在局下。劉伯賢等建。

大寶橋 在小東下,僧惠明等建。

雲谷橋 在小東前

普熙橋 在後溪腰。俱吳宗孝等建。

懷陰橋 在長嶺。吳宗裕等建。

坑底橋 在東山。吳宗光等建。

火燒橋 在後溪頭。吳宗孝等建。

小東石橋 在小東寺前。吳宗裕等建。

歡喜橋 在李豐前。吳葉長等建。

西濟橋 在西溪洋尾。朱懷三等建。

天湖橋 在黃壇口。王仲冨等建。平政橋 ,在北溪。劉清四等建。

翠源橋 在平坑。劉萬允等建。

雲際橋 在漈頭,夏恭十等建。

安石橋 在圈石。吳欽一等建。

順德橋 在漈頭丁村。夏十一等建。

三頂橋 在三溪尾。許敬鑾等建。

太平橋 在和溪村頭。朱積等建。

中觀橋 在可乾。許鑾等建。

中政橋 在溪尾。許志亮等建。

朝北橋 :在竹嶺。許韜三等建。

昌安橋 在竹嶺前。許敬宗等建。

泗洲橋 在溪尾。陳亨八等建。

蓬萊橋 在周墩,周洪九等建。

周平橋 在周墩下,周管八等建。

建章橋 在陳家莊。周良等建。

梅溪橋 在北源尾。吳廣八等建。

安和橋 在吳闌坪。吳文等建。

壽政橋 在西溪口。陳環等建。

鶴亭橋 在。請幫助識別此字。壟。許景鑾等建。引仙橋 在淳池溪邊,徐亮三等建。

院林橋 在淳池般若庵前。徐金三等建。雙澗橋 在溪尾。許陳八等建。

永康橋 :在大頭溪。李垣等建。

永壽橋 在下老,范、榮二等建。

雙溪橋 在石馬。陳瑞昌等建。

溪源橋 在丹溪。張瑚一等建。

托口林橋 在烏石嶺尾。李邦四等建。

中流橋 在六都。詹洋等建。

龜橋 在六都。詹成六等建。

觀稼橋 在六都,詹康四等建。

錢塘渡 在水北

黿潭渡 在公館前

上坑渡 在江氏門外

斜灘渡 在巡檢司市前。

南澳渡 :在林家門外。

正陽渡 在大韓

西塘渡 在鄭家門外

成天渡 在林家門外

武曲渡 在陳家門外

溪口渡 在張家門外

建寧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建寧府治 在府城從化坊。宋為提舉司,元為肅政廉訪司。按舊《志》,吳永安三年,王蕃為太守,建治溪南覆船山下。宋元嘉初,太守華瑾之遷黃華山麓。梁末為長樂侯蕭基所焚,太守謝竭立木柵於溪西為治所。陳刺史駱文廣復移覆船山下。唐大曆中,以州城多故,寄治建安縣,即明行都司。建中初,陸長源復於其地築城建第,自是縣為州治。宋建炎初,葉儂叛,移寓建陽。紹興初,范汝為叛,移寓崇安。明年,寇平,復舊治。元至元十七年,改為建寧路總管府。至正末,改建寧分署。明洪武元年,改為建寧衛,尋改行都司,而府治寓於從化坊之建安縣。八年,知府胡禎始移建今所。

皇清順治五年,燬。十四年,知府謝祖悌重建正堂後。

堂。「儀門」 大門,順治戊子燬,康熙二年知府高攀龍建。左右二坊,扁仍舊名。六房在正堂兩廊,承

發房勘合科附

經歷司 「在正堂左。」

照磨司 「在正堂右。」

同知廨 ,在知府廨左。戊子燬,今移後街。通判廨 ,在府治右。戊子燬,今移後街。

推官廨 在通判廨南,舊在正堂之左。明弘治間,知府劉璵移建居右。

皇清順治五年,燬,康熙六年裁。

僧綱司 、道紀司 ,俱順治五年燬。今址存建安縣治 ,在府治西從化坊,即宋通判廳故址。按舊志:漢末析置建安縣,治黃華山下,即今行都司。唐大曆中為建州,寓治縣治,改遷莫知其處。或雲在府城平肆坊大葛巷內,舊為茶場。元改都稅務,今為民居。宋熙寧中,甌寧縣省,即其故址為縣治。紹興二年,知縣石廉仍舊址重建。惟尉司在寧遠門外。元至正二年,縣尹徐屬移建今所。明洪武元年重建。萬曆十五年火,知縣鄭兆芝重建。三十七年水。掌縣事本府推官商之相重修。

皇清順治五年燬,知縣劉幬重建正堂、後堂、儀門、大

門六房

常豐倉 康熙十九年,知縣張大典捐貲重修;「義倉 、社倉 」 ,知縣張大典「捐貲重修。」

義塚 在吉苑東安源。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大典捐俸置。

甌寧縣治 在府治西從化坊,即宋白公主衙故址。舊《志》:「宋治平二年,始析置甌寧縣,建治於寧遠門側。熙寧中省,以其址為建安縣治。元祐四年,縣復置,乃別建治於城北朝天門外」 ,其地今包城中。後燬於兵,寓治於丘坑寺數載。紹興四年,知縣范璿重建,移其址近南,以便坊市。元徙於譙樓內宋西通判廳之故址。明洪武初,知縣展鑑即朝天門舊地重建。十二年,知縣王迪遷今所。萬曆十五年火,知縣顧允元重建。三十七年水,知縣易應昌重修。

皇清順治五年,燬。六年,知縣江中楫重建正堂,有後。

堂、儀門、大門、六房。

典史廳 :康熙三十一年,知縣鄧其文捐俸重建。

知縣廨 在後堂東

縣丞廨 ,主簿廨 ,今俱裁

常豐倉 康熙十八年知縣張世偉「重修。」 「義倉 」 社倉三所:一在宣化坊,一在豐樂里葉坊,一在禾供里水吉街。以上三倉,康熙三十年俱知縣鄧其文捐俸建。

義塚 在敬客坊凈慈庵後。知縣鄧其文新設。《外縣》:

「建陽縣治 舊在三桂里。晉大元中在建忠里,今保大寺基。唐嗣聖中移建今所。宋建炎初,范汝為作亂,縣燬。紹興二十一年,知縣傅員重建,朱熹書額。」 乾道以來,增建堂廓樓閣,悉燬於兵。至正十四年,達魯花赤黃火兒不花重建。明洪武「初,知縣吳義重加修葺。永樂十四年圮於水。宣德間,知縣張光啟重建」 正堂、後堂、儀門、六房、戒石亭。

譙樓 在儀門外。明成化十七年,知縣海登重建。左右有二坊,曰《絃歌》,曰《愷悌》。隆慶間燬,萬曆辛卯年,知縣吳天洪重建。

養濟院二所 ,《漏澤園》一所。

崇安縣治 ,舊在溫嶺鎮,即營嶺也。宋淳化五年,陞鎮為縣,即就嶺建治。至道中,始建今所,在崇溪之右。舊《志》云:在黃石山麓。考之,本白華巖,自西蜿蜒而東,融結。今治黃石山為西溪所隔,直借之為負山耳。紹興六年,知縣蔡傳素重建。淳熙以後,增建堂宇。元末燬於兵。明洪武間,知縣陳觀重建。正堂、後堂、六房、戒石亭、儀仗庫、架閣庫、縣庫,俱在堂右。儀門、清軍冊局、縣獄、寅賓館、土地祠,譙樓,俱明洪武十三年知縣邵文昂重建。

巡檢鎮四所 一在將相里星村,一在五夫里七市,一在豐樂里黃亭,一在石臼里墟頭,俱元置,後省。內星村鎮,明初設巡檢司,後亦省。崇安遞運所 在長平驛,後今裁革。

大安遞運所 今裁革

稅課局 今裁革

常平倉 舊《志》俱已載廢。康熙十八年,知縣金章奉文捐修四倉。中區倉一所,常平倉一所,義倉一所,社倉一所。除際留、預備、義社等倉,共三十六所。

浦城縣治 在光祿街之東。漢建興中,析置漢興縣,建治於此。唐天寶間改今名,紹興四年燬。

於寇,知縣吳中美重建。元至正十一年,達魯花赤倚南海岸葺而新之,又圯。明洪武元年,知縣張鵬舉復建。正統十二年,增建「撫民縣丞廨。」 十四年,處州賊至,悉為所燬。知縣張鏞建未就。景泰二年,縣丞何俊成之。萬曆三十一年火,知縣儲昌祚重建。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李葆貞增修正堂、後堂、儀門六。

房,譙樓、縣獄、縣庫、吏舍、《土地祠》

縣丞廨 明正統十三年增建,亦在後堂東。正統己巳燬於寇,後官裁,廳廢。

預備倉 康熙十三年,燬於兵。二十年,知縣魏嶠重建。

「義倉 」 年遠倒塌。康熙十九年,知縣魏嶠捐貲重建。

政和縣治 在感化上里。舊為關隸鎮,在西里天王寺北。咸平三年,陞鎮為縣,自西里遷治今所。建炎末,燬於兵。紹興四年,知縣張民彝重建。元至正間再燬,主簿楊濬新之。明洪武初、景泰間,兩經寇燬,知縣顧讓、縣丞楊啟重建。

皇清康熙十五年,燬於寇。二十年,知縣李國璋捐俸。

重建正堂、儀仗庫、戒石亭、六房,儀門、譙樓、縣獄、土地祠、申明亭、旌善亭。正堂左右為東西二庫,吏舍東西各二十間。

際留倉 在譙樓東

常平倉 在縣左、右二門外。康熙十五年,燬於寇。二十年,知縣姚鳳鳴捐俸重建。

社倉 舊址在城隍廟左。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姚鳳鳴倡建。

義倉 舊在龜峰寺西廊。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姚鳳鳴倡建。

松溪縣治 本「處州東平鄉,五代時,王審知奪而有之,以為松源鎮。南唐保大九年,陞為松源縣,在皈伏里,去縣一十五里。宋開寶八年,始遷東關里」 ,即今治也。建炎燬於兵,紹興二年,知縣林敏元重建。元至正己丑,達魯花赤阿思蘭增修。明洪武二年,知縣常欽祖鼎建。正統戊辰,黃坑寇亂燬。景泰辛未,知縣張紳重建正堂、後堂、六房、儀門、戒石亭、譙樓、縣庫、儀仗庫、架閣庫、縣獄、土地祠。

縣丞廨 :康熙二十九年,縣丞江文運建。際留倉 在縣治後,今改為常平倉。康熙二十一年,奉文勸各官紳士捐榖,以備凶荒。

預備倉 在縣治南。今改為「義社倉。」 康熙十八年,奉文倡捐穀稻。

稅課局 正統六年裁革,故址改為社學。養濟院 在縣治西。康熙十三年燬於兵,十六年,知縣馬雄俊捐造,較舊寬廣,以居無告義阡 。一在縣治北棗嶺左。一在縣治河東,臨水宮右。一在河東。康熙十六年,知縣馬雄俊捐置。

壽寧縣治 在武鎮山南蟾溪之北,地名「楊梅村。」 明景泰六年刱。建正堂、六房、戒石亭、儀門、儀仗庫、縣庫、縣獄、吏舍、譙樓、土地祠。

後堂 :在串樓北。順治七年,知縣饒崇秩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