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6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六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六卷目錄

 延平府部彙考二

  延平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六十六卷

延平府部彙考二

[編輯]

延平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編輯]

大田縣

雙髻山 在城北。高聳圓秀,二峰並峙,為縣名山。

簪纓山 在京口,去縣二十里。高聳圓頂,如朝冠然。一名「寶山。」

文筆山 ,在京口,壁立河中,圓聳如筆。水口鎮山。

鸕鶿山 :在城東。其山三面牆立,下有灘湍急,傍一徑可達山巔,人多避難於此。

銀瓶山 :其狀如瓶。明初於此開辦銀課,後礦窮乃止。

甲榜山 下有《戴學士墓》。

《大素山 》山有羊蹇嶺、飛龍峰,緌垂蠖落,突而為新寨,折而為梅山,每冬雪,千林為白

白鶴山 ,層巒疊嶂,高矗萬仞,山形昂然,如一鶴獨立雲霄間,故名。

東屏山 :蒼峭壁立,方正如屏。南引而為旗山、筆架山 ,三峰並峙,一名「三台。」

醉翁山 ,以形似名。西有伏虎崖。

金屏山 屹立如平障,其下石洞方廣二丈許,雅潔可居。上五山俱在四十五都。

雪山 延袤十餘里,高千仞,臘月積雪,經十日凝結不消。上產草芋,可以和藥,人多採之。象山 高千仞,群峰連蜷秀屹,危岩怪石,深林密樹,上有望軍洋、楊家寨及小庵在焉。

臺閣山 頂平如砥,有石池,泉水不涸,山下田數百畝,皆資灌溉,民多於此禱雨。上三山俱在黃認團。

大仙峰 在縣南巨鎮,兩峰並峙,高入雲表。五臺峰 ,五峰並峙,突兀天表,惟二峰最高。自山下望之,縹緲如雙鬟,一名「雙髻山。」

「遊龍峰 」 蜿蜒如龍,故名。

鐘峰 形如覆鐘,上有亭。俱在四十五都。石峰 高丈餘,末銳若石筍。已上俱在聚賢里。大詰峰 兩峰屹峙,高插雲霄。

「筆連峰 」 二山連並,尖聳如筆,俱在黃認團。「赤巖 」 ,在城左,隔溪與白岩對峙。

「《高峰》巖 」 頂有佛寺,巖泉湧出數丈。

獅子巖 與德化縣界。石聳若獅,佛宇在其下,一名「白馬峰。」

郎官巖 山石險惡,舊名不典。尤溪知縣李文兌勦寇,駐兵於此,易今名。已上俱在四十四都。靈惠巖 巖壁峭拔,去地千丈許,內若廳事,可環坐百人。洞外群峰森立如筍,其中產米石,有泉出石罅間,隨飲者多寡為盈縮,號「聖泉。」 舊名「師姑巖」 ,又名佛窟巖,鄉人結庵其間。山陰為沙縣界,土泥極腴,每三大斗可糞田百畝,農民經百里來市之。

九湖巖 在靈惠巖之陽,大雲峰下。山前後天湖凡九,故名。

太虛巖 下有冰壺洞,可容二三百人,流乳積洞壁間,高廣二丈許,如素鸞騰翥。中有一石如麒麟。右一窟正黑,以石子投之,洞然有水聲。巖背有「望鶴臺,高平可坐數十人,下有四瓣石、屏風石、金牌石、碁盤石焉。」

太和巖 巖石嶙峋,上有仙人趺坐跡下有二懸石,其聲如鐘磬,故名。

「太元巖 」 ,洞穴幽窈,遊者秉炬而入,如行。隆冬深夜,中多蝙蝠,洞石有玉乳泉出崖根後。竅間有石屏,高四丈許。

東巖 懸崖阻峭,惟一徑通巖嶺。鄧茂七之亂,鄉人結砦於此。一穴深黑,以脩綆縋而下,戰骨狼藉,捉石堆埋其崖壁,聲如《鐘鉦》。巖根一臺,屹峙洄波間,可坐而漁,名「釣魚臺。」 巖壁流乳,結成二龍水滴滴自龍頭下。相傳其一風雨化去,今惟一存。

傅巖 上有石穴二,可登眺,巖根有人結廬居之。

「黃龍巖 」 ,兩巖對峙,中相距僅丈許,流水出其

間,鑿巖根為逕,行里許有洞谽谺臨道旁。晉開運二年,有羽士構堂其間,今廢。

虎跳巖 水口。兩巖對起,峭拔百餘尺,相距丈許,俗謂虎可跳而過,故名。其下潭為「虎過潭。」 白巖 石崚嶒危立,下有洞窟深邃,在四十八都。

虎符巖 距縣五里

龍口洞 在三十一都巖坑山。有一孔,氣吐吹葉,至今猶然。

蒼玉洞 ,在穹窿山,逶迤而入,有小口,口有一巨石,三小石支之,內有「懸鐘、觀音二廳,石乳凝結,泠然若蒼玉。」

龍門洞 山峻絕萬仞,四面無徑,可登。一小羊腸通洞中,可容二三百人。在三十五都。

浮竹洞 在黃認團,與漳平縣和睦里連界。嘉靖四年,賊首鄧新等屯營於此。

陳平章嶺 在四十都。元至正中,偽平章陳友定開此,嶺通尤溪。

師姑嶺 自趾至顛,縈迴數里,即靈惠巖,通沙縣,半嶺有庵。

山後嶺 在東屏山背。自屏山麓至尤溪縣界,後漈崎嶇,迤邐約十五里,松杉夾道,水聲淙琤通尤溪。

魁星嶺 上有二石,若印若盤,在四十八都。跡石 在城西,方平二丈餘,石上有巨人馬跡,故名。

棋盤石 在城西,相傳有仙奕於此。

牛石 :「有母子二石。」

《仙踏石 》,上有禽獸跡。

塔兜潭 在縣前。古傳崖上有寺、塔,故名。夾劍潭 ,在鎮東橋下三十二都水來會合,若夾劍然,故名。

螺旋潭 在橋東。大石屹立,潭水旋若螺,故名。「鼎潭 」 形如鼎,兩岸石山壁立,深不可測。「雷潭 」 ,在城西四、五里。隱入深林中,兩岸石山壁立如甕。上五小潭,匯而下為大潭,亙五里。相傳有龍居之,禱雨有應。

青龍潭 在和睦里界。潭闊一里許,有石百丈,俯瞰潭中,上有「青龍潭」 三字,至今隱然。世傳龍乘仙人所書,非人跡所能到,民於此禱雨。在黃認團。

大井潭 石堰、茭洋二水會處,山峻水深,為龍潛之窟。

合劍潭 在縣前。溪至京口與仙豐溪會為大潭。

雙龍潭 石山峻突而下如龍鬥,下有深潭。在三十二都。

五龍潭 在三十五都後坑。小澗支流匯為潭。上有石如龍頭,民禱雨必應。

觴溪潭 在三十六都。水口間有龍潭旋繞九曲,故名。

大、小鼎潭 :二潭相聯,形如鼎。

石花潭 ,巖瀑飛流,衝激崖石,水花如雨,散布沉潭中,深不可測。兩岸皆石壁陡絕,人跡罕到,有龍居之。

七星潭 由東巖而下,七潭相屬,曲折如北斗。七龍潭 兩山夾澗,亙石為底,其中凹為七潭,上下相綴,水節級而下。以上俱在四十五都。石鼓潭 、石獅潭 俱在四十七都。兩岸壁立,中僅橫舟,延亙三里許。

九溪潭 上流九支,下匯為一。

「通天潭 」 兩岸壁立,旁一孔深不可測,四時源泉下滴。

「米櫃」 ,潭 中一石如櫃 。倉潭 俱在集賢里。縣前溪 源出德化縣小尤中,經林柄坑,會黃認團、宋坑、小壺溪,經小田匯為塔兜潭,東過鎮東橋至京口,會仙豐溪,過杞溪,經高才坂下達尤溪縣二十九都,會四十八都大溪,匯為七里潭,至尤溪入鐔水達省城。初,大田未縣溪堙,明嘉靖乙巳,知縣謝廷訓率民疏導,鑿石決堤,始可行舟。又一支在縣東北隅七十里,源出三十六都觴溪,過因果花橋,經朱坂,會渡頭橋,東過四十八都,會二十九都溪。一支在渡頭橋,溪源出永安,合三十九都四十五等都水,匯為大溪,會朱坂溪。皆可舟。其集賢里溪源自本里,入於漳平縣溪。

後湖 在四十八都。內有巨魚若舟。

後坑 山深谷邃,中有石室,可坐數十人,車馬不通,民嘗阻險負固。在三十五都。

牛牯坑 在三十九都水尾。地僻而險,深林茂竹。中有石室,可列數十人。往時盜嘗集於此。

考證

葛藤坑 在四十六都。盜賊舊嘗出沒。

《林柄坑 》《深林陰翳》在黃認團。

龍源漈 在縣北雙髻山麓。高百仞,三潭匯下為龍潭。

「九重漈 ,高百仞」 ,水流九層而下。

楊柳漈 在三十九都。極高峻,水如懸練。下有潭,其深莫測,有龍居焉。

《秋陽漈 》,三級而下,高百餘尺,其半有陂堰水碓。

桃洲 在四十五都,去牛牯坑一里許。居民數被盜侵凌。

三十都灘十七 。曰《松柏》,曰「粗石」 ,曰《石碑》,曰《合劍》,曰《陳莊》,曰《築牆》,曰「巖頭」 ,曰《鷺鷥》,曰《大牛鈴》,曰《大攬》,曰「小攬」 ,曰《小姨》,曰「大姨」 ,曰《大漲》,曰《牛皮》,曰「牛厄」 ,曰「雄崎。」

四十八都灘七 :曰「竹洲湆,曰楊梅,曰朴溪,曰小松,曰小渭,曰大界,曰小界。」

湯池 注「為三池,刱屋覆之,泉湧如沸。」 在四十都。

瑤池 池勢環抱,周圍里許,積水不涸,在集賢里。

公母泉 兩岸相對,清泉湧出,在三十一都。「蛟龍泉 」 在三十六都。天將雨,則水先渾。毒泉 在翠雲潭路側,行人飲之輒死。

沙縣

馬笠山 在十都。高出群山,蒼翠可掬。

吳早山 在十三都。宋給事中張致遠居其下,自號「吳早山人。」

將軍山 在十七都。山勢高峻。宋紹定間,山寇嘯聚其中,招捕使陳靴擣破之,故名。

「羅公山 」 與「羅灘」 對,故名。

鳳凰山 :山形如鳳,故名。多產梧桐。

虎丘山 :在鳳凰山之側,形如虎踞。上三山在縣治溪南。

天湖山 其巔有泉,遇旱不竭。在一都。

勒馬山 在縣東隅,山勢如攬轡然。

玉山 在五都。下有玉山寺。

鐵缽山 與玉山寺對峙,狀如缽盂。在五都越王山 ,相傳越王嘗屯兵於此,俗呼「越王寨。」 山頂有石棋局及越王墓,下有漈峽。

武仙山 山勢高峻,其頂夷曠,可容十餘人。《山揖》縣治,俗呼「報衙。」 山上二山在八都。

插笏山 在十都。形如插笏。上八山俱在縣東。補陀山 下。有觀音寺。

虎頭山 在二十二都。名虎峰,狀如虎之蹲踞。下有瑞雲院。

普賢山 在二十四都。山形如人騎象,故名。上四山俱縣西。

赤珠山 在縣治東北隅。其山上石皆赤,所謂「丹山碧水」 ,七閩之勝。

淘金山 在洞天巖之下。昔嘗有人淘金其下,故名。又昔人嘗屯軍於此,亦名「屯軍山。」 山頂巨石可坐百餘人,俯瞰井邑,俱在目睫。有泉自山頂飛下,清澈如鑑。勝國時,遍山樹桃,春花盛開,遊人壺觴無虛日。

《獬豸山 》,昔鄧將軍《光布》云:「百年後,縣當出忠義之士,為國觸邪。」 後邑人為臺官者相踵彈擊奸宄謂此山之應。

幼山 。《寰宇記》云:「孤峰上聳,約三十里,周圍三百里。山中魅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長丈餘,逢人而笑,鄉人謂之山大人。」 又云:山魈或野人也。《爾雅》云:「狒狒如人披髮,迅走,食人。」 即此。山之上有普照寺、宴坐峰、鐵碪石、聚星石、忘憂石、降魔石、藏雲塢、歸雲洞。又有風洞,廣徑尺餘,風生洞中,清爽可愛。山下有龍峽,宋羅畸詩:「殿角纔餘一握天,我來神骨自飄然。影移隱隱煙霞裡,身在亭亭日月邊。腳底擁青寒樹杪,面前凝翠亂峰巔。卻疑銀漢餘波溢,浪滾黃金山畔泉。」

龍山 與幼山並峙,自下而望,似高於幼山,及《上幼山》,則俯視之矣。上二山俱在十都。以上四山俱在縣西北。

呂峰山 在二十一都。山頂有泉,俗呼呂七塘。明陳山詩:「山落鴻濛外,名傳呂七家。寒光侵玉女,瑞彩散瑤華。荷沒添新水,梅橫失故花。」 七峰 ,《寰宇記》謂之七朵山。石壁峭立,各異情態。宋丞相李綱謫官於此,各易以名,曰朝陽峰、碧雲峰、妙高峰、真隱峰、桂華峰、凝翠東峰、凝翠西峰,各賦以詩。其一曰:「先得朝陽一段紅」 ,何年鳴鳳在梧桐。行舟若到灣環處,知是沙陽第一峰。

蓮花峰 在縣西二十三都。宋經略使鄧柞居。

其下因號為《蓮花居士》。

蓮花三峰 在縣東北十都。遙望三峰,如蓮花然。

尖峰 在西北二十都。其峰尖峭,上有普濟寺。「龍泉峰 」 其山自尤溪縣界分三隴而來,至此崛起三峰,中有龍泉寺,故名。在縣東南八都。「蒸餅峰 」 以形似名,上有「馬仙祠」 在縣東八都。「鐵碪巖 」 以形似名,一名「羊蹄巖。」

龍噴巖 屹立大溪之中。傳昔嘗有龍蟠其上雲,至今鳧鶩無敢集者。歲旱,則於沙磧中築壇,斬鵝祭之,輒雨。上三巖俱在九都。

洞天巖 在縣西和仁坊。石壁峭絕,依險架閣,祀定光佛。宋羅薦可居其下,因自號「巖阿老人。」 巖上有小天地,邑人鄧佑文因葬母,得泉,一脈甘冷,可給數百人。巖下有愨頭石,又有漈,飛瀑下注數十丈。其下舊有漱玉亭。

豪峰巖 巖石峭拔,其上平廣,可容千餘人。上三巖俱在二十七都。

蕉皮巖 縣東南七都。下有蕉皮洞,深廣可一里,清泉怪石,樹木蔭翳,四時如春。

天台巖 在十四都西巖之巔,界南平順沙。巖石高聳,雲霧時濛。內多古洞仙蹤,祀張、蕭四真人。又有石庵,時或米穀自飛而來。春秋三縣祈禱者,日不下百人,輒有靈應。元至正間,南平人林明大建。

涵清洞 在縣西瓊山亭之下,俯臨溪水,中可容十人。

三崎嶺 在十八都。嶺峻而遠,路通將樂。嶺下有一潭,水極清,相傳有龍居焉。上六嶺俱縣北。佛子嶺 在縣南九都。舊有泗洲亭。

棲雲嶺 在九都,上有「棲雲亭。」

禪山嶺 下有「禪山關。」

桐岡嶺 古有桐岡驛並鋪,在縣東南八都。試劍石 長約三丈,相傳昔仙人嘗試劍於此,故名。截為兩叚,後鑿為迎仙橋,至今橋石有肝膽痕。

虎跡石 俗呼「蔣公石。」 宋紹聖中,蔣道者棲禪於此。上二石俱在五都。

蝦蟆石 在高山巖下,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在縣東。

瓊臺石 在縣治西瓊臺山之下。

愨頭石 在縣西洞天巖之下,狀如愨頭。朝冠石 在太史溪東,狀如朝冠,故名。嘉靖三十年,大水流來,石上有「馬小十一子。」 「政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記」 十六字,亦一奇也。

黃砂 在縣北十五都。舊為黃氏別業,故名。今為墟市。

高砂 在縣東五都九曲水之傍,即高砂市。多民居,宋樞密使曹輔故宅在焉。

白砂 在縣西二十一都,大溪之濱。

湖源潭 小坑中。石潭深碧,土人傳為「龍窟。」 歲旱禱雨輒應。

高山巖潭 水光澄碧,一巨石屹立潭心,相傳嘗有龍潛其中。上二潭俱在縣東。

蛟潭 在縣南二十四都中村。昔傳其潭有蛟潛之,又名「均竹龍潭。」

漁溪潭 在縣東三都牛穴灘之下。兩旁石壁屹立,其中為灘潭,深不可以尋丈計。

屈溪潭 在縣北五都梅花漈之上。四面皆石,水清澈。土人相傳雲「有龍居焉」 ,旱禱必應。大淘口潭 在縣西大淘口石巖之下,其深莫測。

呂七塘潭 在縣西二十一都呂峰山上。水清,四時不竭。

太史溪 在縣治前七峰下,十里澄碧。宋李綱初以太史謫居此,因名。綱嘗賦詩:「平溪綠淨見遊魚,十里無聲若畫圖。但道曾經太史愛,不須汙染自為愚。」 又有「七峰倒影蘸晴碧,十里平津流向東」 之句。溪發源汀之寧化、連城及漳之龍巖,皆會於吉溪。自是合三溪為一。東流會梅溪、左板溪、鬱溪、固發溪、黃沙溪、荊山溪、館前溪、碧湖、龜溪、洋鄉溪,至縣治東朝陽峰下,會北鄉溪。自是又合二溪為一,經縣南門,會洛溪、洛陽溪、高沙溪、九曲水、玉溪、楊溪、丹溪、漁溪、下湧溪、篔簹溪,至沙溪口,與順昌、將樂溪合流,直抵延平府下,郡人謂之「西溪。」

洛溪 源出尤溪縣界,北流與卜洛溪會,又會雙溪、程溪入大溪。

洛陽溪 ,源出尤溪縣濁水,西流過漕溪,出漈峽,遶洛陽溪,入於大溪。

玉溪 源出大竹下,大源經百丈漈,南流入大

考證

楊溪 源出窟溪潭,出梅花漈,入大溪。

漁溪 源出南平縣大源里,入大溪。

下湧溪 :源出天湖之南,流入大溪。

篔簹溪 源出南平縣界,出湖光橋入大溪。北鄉溪 發源將樂縣界,南流會湧溪、庇口溪、幼溪、傑溪,至縣治東入太史溪。

庇口溪 源出順昌縣界,自湧溪下與赤溪、黃沙溪會,出化劍里龍興寺山,流十里,會庇口溪上龍湖 ,四面皆石壁,其中積水為湖,相傳有龍居之。

蛟湖 相傳嘗有蛟潛其中。上二湖在五都,上三湖俱在縣東。

玉溪漈 在玉山寺之右。飛流約二十餘丈,其上有石橋,中有石窟如井,名「黃金井」 ,在縣東三里。

陳公漈 在二十一都。瀑流數十丈,下有陳氏居焉。

莘口銀河漈 在縣西二十三都。飛流百餘丈,如銀河下注。下有石橋,跨兩山之間。

梅花漈 瀑流飛注,巖石數十丈,石激潵沫,如梅花然。下有石窪為潭,名「窟溪。」 潭極深而清,相傳有龍居焉。歲旱,鄉人禱雨輒應。

百丈漈 在縣東北五都。飛流約百餘丈。小洛漈 在縣東南八都。兩山崇峙,泉飛其間。洞天巖漈 在縣治西洞天巖飛瀑下注數十丈,其下舊有漱玉亭。

西漈 在縣西南二十四都。其漈高險百餘丈,漈頭有橋,名「福西橋」 ,有堂名曰「如意堂。」

東漈 在縣東南二十都。其漈高三五丈,漈下有人居焉。

五潭漈 在縣南二十四都。其漈高有數丈,其中有潭,水極清澈。

山洲 在縣治東門對岸,一名「仙洲」,一名「崇安洲。」溪旁三面皆阻水,昔唐時崇安鎮在焉。樂灘沙洲 在樂灘之旁,其上多樂姓者居之。西溪上流諸灘 :曰牛角、曰上黃石、曰張司空、曰荊沖、曰斑竹尖、曰三姑巖、曰弦瀨、曰請幫助識別此字。峽此灘最險,遇暴雨濁漲,舟不可行。曰「三花」,曰「牛濟」,曰「黃石」,一名黃龍。一巨石橫亙中流,隱於水底,轟濤掣浪,最能覆舟。曰「火劫」,曰「歌月」,曰水磨。此下至縣治前七峰,下接太史溪。

西溪下流諸灘 曰「窮灘。」太史溪下曰「騰龜」,曰湓,曰「大磯」,一名「大姨。」明進士羅明祖有《賦敘略》是灘以請幫助識別此字。「而增險」云云。曰「小磯」,一名「小姨」,曰「小四」,兩旁皆巨石,水勢奮激,舟行甚艱。曰「池倉」,曰「雷霹靂」,曰「張婆」,曰「排港」,曰「石鶴」,曰「青龍」,曰「將軍」,曰「龍港」,曰「鸕鶿」,曰「張判官」,曰「雷濺」,俗呼「螺紋灘。」灘港彎環,若螺旋然。巨石亙於中流,舟行返折,多覆溺之患。曰「王山」,曰「胡師曲。」曰白薴沖,曰「弦沖」,曰「王陂」,曰「牛穴灘。」灘之下,石壁夾峙,潭匯其中,一名漁溪,潭曰「佛子」,一名囝仔灘。中流一巨石,狀如蟾蜍。相傳每遇暴漲,有二小豎格鬥石上,篙師見之,舟往往溺於迴洑。後有異人經此,繪金仙像於石,其怪遂滅。上書「佛子灘」三字,行舟以見金佛為候。諺云:「水浸佛肩,不敢行船。水浸佛足,舟行宜速。」曰樂灘、曰烘角、曰三涉、曰伊周、曰水噴頭,曰「刀劈石」,曰「金砂。」此下出砂溪口,接南平縣界。

瑤池 在縣溪南,俗呼「月池」 ,水清澈,四時不竭。龍池 一在縣東二十里,泉溫,相傳嘗有龍潛其中。一在縣治前,其水九曲,故名其池為「九曲龍池。」

熱水池 ,在洛陽里,其水夏冷冬溫。

王母池 ,在東岳行祠內。

琅溪泉 在八都琅口,興明堂前。砌以石欄杆,其泉甘美可愛。

聖泉 在七都。其泉有三青膽瓶:一基口巖中,一大基頭巖穴中,一八都泡烏山巖中。鄉中歲旱禱雨,必齋戒登山啟視,瓶中有小紅蛇即雨。相傳昔有何姓者為處州龍泉尹,夜夢三美婦人入縣廳。及旦,縣民禱雨於馬仙飛昇處得三瓶泉,爭取之,不得,訟於官。尹知為神物,悉收之。官滿攜歸,藏山巖中。泡烏一瓶,為鄉人所竊,失其所在基口大基頭二瓶遇旱禱之,其泉洶湧盈山澗,或噴起一、二尺,見青蛇即雨。上三泉俱在縣東南。

沙源 在縣東九都舊縣治之濱。按舊志云:以縣有沙源,故名沙縣。又雲「沙溪之源。」 縣人今指舊濱為沙源。而《明一統志》則謂源出汀之寧化,水險巇如龍門,過縣東合建溪,下福州。蓋指沙。

縣也未知孰是

尤溪縣

伏獅山 :自兩髻山南隴逶迤起,㐲行三十里為貴人峰。峰迴突聳而起,狀如伏獅,為縣之鎮山。

雙髻山 ,兩峰峭拔千仞,如劍倚天外,又名雙峰山。昔陸道人祈雨曬身於此。山巔山腰雲暝雷轟,四郊大雨滂沱,而峰頂曰色如常。有堂祀觀音。山之巔生異草二種,一如婦人束髻篦,一如蠟燭灌油,可燃照夜。

公山 在青印溪南。其麓即鄭氏故宅,今為南溪書院。文公產於此。後人以「山似」 二字,乃名董山 。上有石室,廣丈餘,相傳為董真人煉丹之所。上七山俱縣北。

仙靈山 ,唐末有王道人者,結廬煉丹其上,後不知所終,人皆以為仙,以此山為仙靈窟宅。上有十奇,曰雙鑑池、靈泉井、飛昇壇、卓筆峰、宿雲洞、鷹觜巖、白雲庵、碁盤石、獅子石、仙樂臺,俱在峰頂。

龍門山 高聳千餘丈,其嶺有石穴,泉極清澈,歲旱不涸,相傳有龍居焉。上六山俱縣南。應仙山 ,其山極秀麗,好遊者凌歷絕頂,群峰一覽在目。舊名雞心山。山之半有亭曰「應仙」 ,因改今名。

參拜山 在縣湖頭溪之東。山勢蜿蜒起伏若參拜然。上二山俱縣東。

屏帷山 :在縣治西,自貴人峰旁出,環抱縣之西北,如屏帷然。

仙山 其山勢聳絕雙峰山之巔一石穴,吐吞雲氣,深不可測。相傳有牧豎擲石其中,聲隱隱若雷,即有異禽飛出。牧豎病死,鄉人戒勿褻,因以仙名。

登高山 在縣西北二百步許。屹起群山之間,邑人士多於此登眺。

鸕鶿山 其山三面壁立千仞,《鸕鶿灘》環其下,一徑盤旋至山巔,如羊腸然。寇亂,鄉人多攜家避此。

《金樓山 》翠聳雲間,狀如樓閣。

九仙山 峰巒秀拔,人跡罕到。上有金鯽池、石碁局,黑白二石馬煉丹竈,時有仙往來髣髴,聞鼓樂音。「昔鄉人林五入樵山中,見二人奕,從旁觀之,二白鶴喙楊梅,墮一顆於地。奕者令拾之,因挽拾以食,遽失奕者所在。抵家遂辟穀,不火食,頗知人休咎。」 上三山俱縣治西南。

蓮花峰 以形似名,峰之頂有天湖,宋時每見五色雲,開並蔕蓮,則歲大稔,鄉人以是占之,屢有應。宋朱文公有詩,見《南溪志》。

卓筆峰 高數十丈,尖聳如卓筆然。上二峰俱縣北。

毓秀峰 在縣溪南。宋朱文公熹生於此峰之下,故名。下有南溪書院。

皇華峰 在縣東北十一都。下有亭,名仙亭。宋宣和六年旱,邑人禱雨於此。忽香火楮錢墮地,有神降於巫體,自稱神姬,馬姓第五,欲托跡山下,致霖雨以甦此方。語畢,雨隨霔。白鶴巖 在縣南二十三都,與石梯嶺相望。銅盤巖 懸崖峻峭,竹樹蔭翳,鳥道縈紆,流泉濺沫如雨。巖下有潭,廣可四五丈,歲旱,鄉人禱雨輒應。

賴巖 其上怪石萬數,巨者如屋,綿亙可三里,宛然一洞府也。洞口緣梯而上,石室連屬,皆有竇如戶俛而入,其中,流泉可愛,石罅如窗牖者數百所。宋時嘗有怪孽為鬼,為蛇,為美婦,變態百出,鄉人患之。僧智將寓巖中,趺坐九晝夜,怪遂息。紹熙初建,寇葉亮犯縣,鄉人民匿其間,保全者千餘人。

流溪巖 在縣西二十九都。高約百餘丈,其上不毛,其崖石皆鐵礦,鑿之可以煽鐵。

虎窟巖 懸崖陡峻,前逼流水,中有一窟,可列坐數十人。《八景》曰「虎嘯東窟」 ,此其一也。

彭坑巖 有巨石疊其巔,或雲有物憑之,夜發火光,間出虛響如鼓角聲。

蓮莒巖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巖石峭絕,時有猿數百為群經此。

觀音洞 雙髻山之陽。昔有陸道人者,廬山間歷覽其勝,得一石室,見其泉石可愛。他日偕一僧,由石室旁捫蘿而上,至高崖極峻處,崖罅中有一小石塔。驚異之,遂謀募眾建閣。洞前方鑿石為址,深及尋尺,得一佛像,如世所謂「觀音」 者。眾俱駭愕,因以名。洞旁有泉一脈,深可尺許,未嘗見其溢,終歲汲之不竭。

龍門洞 在縣南二十六都。洞口廣纔四尺,而其深莫測,中有石龍狀,及碁局棋子狀,石竇滴水如雨,又名「滴水洞。」 其水流入石穴,莫知所之。百步許,蝙蝠百千為群,其大如鴉,撲人面,不可得入。宋朱韋齋先生有詩。見《南溪志》。

凌霄洞 在縣西三都。山厓壁立,惟一竇可躋。宋紹興十年寇亂,居民皆即以避亂,自後僧廬其間。

丹溪嶺 又名桃木嶺,界南平縣,縈迴可五里。自嶺址至巔凡三疊,皆數百丈。回視數十里之中,溝塍棋布,如在霄漢間。宋朱韋齋先生有詩:「分枝嶺 」 南臨泉州德化縣,嶺居二縣界,上有大樹,南北二枝,分二縣境,故名。又其上有關,俗呼大嶺關。

《黃坑嶺 》「黃茅苦竹,澗水潺湲。」

松山嶺 下有「松山院」 ,其山多松。

《戴公嶺 》「嶺道紆迴」 ,凡三十二摺,

棗嶺 縈迴可五里,有瀑布泉瀉其嶺。

「杉嶺 」 山崖峭絕青,印溪一源發於此。

安州嶺 石山巋然臨於潭上,俗呼「虎頭山。」 上三嶺在六都。

佛仔嶺 嶺道有石梯,旁有僧伽祠。

小王嶺 通泉、漳二府,嶺道難於躋攀,邑人朱紱別開嶺道,嶺遂廢。上二嶺在七都。

黃砂嶺 在縣西五都。山多黃砂,故名。

《藍嶺 》:嶺之石階皆藍色。

新嶺 嶺下有寺,宋淳熙中寺僧新開。上二嶺俱在五十都。以上十嶺俱在縣西。

褒溪嶺 縣八、九都,縈紆約六七里。

大帽嶺 十五都。以形似名。上二嶺俱縣東北。馬軍嶺 縣西南二十九都。昔人嘗屯兵禦寇於此。

石牛石 在小演村,狀如臥牛,天欲再則汗。「龍爪石 」 在西華村,有池,方廣約六丈。池中一巨石,青色,高七尺許,龍爪痕入石者。

寶珠石 在縣西五都山澗中。相傳嘗產異珠,光彩夜發。

《三龜石 》三石狀如龜,屹起溪中,俗謬呼為「三姑石。」

仙人石 縣沅潭巖側。昔嘗有人鑿之,其聲轟然,懼而止。上二石俱縣東北八九都。

《石魚》,《石 連》莒溪之左,狀如魚,長丈餘,大可三尺,首尾鬐鬣畢具。

石龜石 連莒溪中。天將雨,此石輒潤如汗,鄉人占此為雨候。上二石俱二十九都。

青印石 宣化門外平水灘。唐異僧黃涅槃過於此,留偈云:「塔前青印現,家家親筆硯。水流保安前,尤溪出狀元。」 先是,尤溪未有登第者,自宋慶曆年中,林積登進士第,邑人始知學。逮宣和中,士風漸盛。南渡後,青石如印,則比屋絃誦矣。上三石俱縣西北,出《舊誌》。

藏劍峽 相傳張真人斬蛟溪上,匣劍藏峽中。保峰潭 在縣西四十九都。有龍居之,禱雨輒應,旁有保峰山。

鬼坑潭 昔鄉老有陳歸者,見黑龍橫亙水面,奔告鄉人,皆見之。「士人王度狀其形,刻於潭側,以表靈異。後人禱雨,以鐵攪潭,有赤蛇見雨即霑。」 沛上二潭,縣之東。

曲尺潭 :石壁嵌巖,臨於潭上,瀑泉瀉下,如飛練然。潭中多產鮪魚,而不可漁釣,形如曲尺,故名。

虎跳潭 寶城門外青印溪,水澄碧,深不可測,有龍潛焉。宋賜額號「豐潭。」 潭之上雙崖相逼,俗以虎可跳而過,故名。

苦竹潭 ,在鑿柄潭下流。有五龍潛其中,人嘗見之。相傳嘗有人見龍,疑其非是,投以石。少頃,波間電起,風雨暴作。

莒溪潭 其深莫測,有龍潛焉,歲旱禱雨輒應。潭上多莒水,故名。

「鑿柄潭 。」 潭側峭壁萬仞,登臨者攀蘿捫石,方少進跬步。山多猿猱,每千百為群,遇之或以石投人上。二潭在二十九都。已上五潭俱在縣西。落星潭 在縣東南十八都。其水深碧,有龍潛焉。宋佳郎陳暘自閩清來致奠禱雨,雨隨霔。青印溪 在縣南。其源出縣西九十里沙縣界,東逶迤會山坑溪、王衛溪、牛皮溪、新坑溪、渡源溪、胡鱉溪、飛溪、戴公溪、杉溪、杉嶺溪、莒積溪凡十。又一溪經縣前入湖頭溪。

湖頭溪 即尤溪,在縣東。其源出泉州德化縣,至尤溪境西北迤邐會陽泉溪、巖下溪、牙坑溪、上踝溪、上下池溪、小湖溪、黃乾溪、石堰溪、茭洋。

溪、莽蕩洋溪、石圳溪、枕村溪、陽溪、白石溪、上斤溪、漈頭溪、蓋竹溪、橫當溪、黑藤溪、青印溪,凡二十源,自是轉北流,是謂湖頭溪,至尤口涵會劍津。按《太平寰宇記》謂「尤溪之源,發於雙髻山下」 ,殊不知一源出德化縣白石上斤,一源出龍巖縣,源流之長幾三百里。雙髻山在縣北二十五里,細流濺濺,深不逾尺,或當時記者考之不審。忱溪 兩山崇擁,石壁如削,瀑水下注,高千餘仞。山氓放木筏至此,躡石磴循山而行,其筏則釋,令其隨水射潭底,移時自浮出,或了無寸木可尋者。

胡鱉溪 溪有龍潭,深不可測,鄉人刱龍祠其上,歲旱禱雨即應。

沅湖 兩岸巉巖怪石,綠波泓渟可五里。天湖 在縣北蓮花峰頂,水色紺碧,不知泉脈所自,歲旱不竭,其源莫測,魚鱉充牣,人不敢取,雲有神物憑藉焉。

百丈漈 在縣北十都。高凌雲際,林木蔭翳,水極清澈,飛瀑百餘丈。

洗馬洲 在永豐門外。方廣平坦,宜洗馬。應龍洲 在縣治東水口。堪輿家以為縣山行龍處,故名。

尤溪洲 在縣東。洲多尤姓,故名。

湖頭溪諸灘 曰大截占。湖頭溪小流上踝,上下二池二溪會小湖溪激而成灘。德化縣於此截界,故名曰「側枕。」 有石狀如側枕,故名曰春牆。兩旁石壁如牆,水衝其間曰「帶」 ,延袤七里如帶下。此為樟木潭。潭下流凡六灘,聯屬曰魚煎,曰鸕鶿、曰樟根、曰大連興,曰小連興、曰大石頭。下三十里為莽蕩。洋洋之下凡八灘,曰「吳令」 、曰大覽、曰小覽、曰大昌、曰小昌、曰三夷、曰「鐘山」 、曰「連乾。」 由是疏為張四谾。下流又八灘:曰猿、曰白洋、曰大極盡、曰沖、曰沉、曰黃坑、曰牛角、曰繪。以上諸灘俱在湖頭上流。下一百一十里,為灘三十,注尤口《函》。

放生池 在縣東積善坊。舊以保安寺後廣莫亭前之塘為之。宋慶元中,知縣詹丙以為淺不深,移就縣溪。東自峽頭,西至湆坑口,下至小村坑口,禁捕漁。於東、西門外立石,鐫「放生池」 三大字識之。

長坑泉 :在縣治南。發源毓秀山,四時滔滔不竭。朱文公詩所謂「源頭活水」 ,即此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