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9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九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九十三卷目錄
邵武府部彙考七
邵武府驛遞考
邵武府兵制考
邵武府物產考
邵武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九十三卷
邵武府部彙考七
[編輯]邵武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邵武縣附郭。〉
樵川水馬驛 在城東鐵冶街。明嘉靖六年燬,改建「下水寨。」 萬曆十九年再燬。
皇清順治四年,建於今所。後併歸縣治,其驛遂廢。留
設贍夫三十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林墩馬驛 在縣東六都。明洪武四年建,萬曆間裁去。今改為公館。
拏口水馬驛 即拏口站。明洪武三年建,今廢。留設贍夫三十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府前總鋪 在府治西。中為郵亭,後為官廳,兩廊為司兵寓宿處,外為大門,各鋪規制倣此。東路鋪 凡八,自行春門至長春橋,分為二路,直行凡八鋪。一百二十里抵延平之順昌。銅青鋪 在二十九都,距府前鋪二十里。新埠鋪 ,距銅青鋪一十五里。
新屯鋪 距新埠鋪一十五里。以上二鋪,俱在二十七都。
官墩鋪 在二十六都,距新屯鋪一十五里。《拏口》鋪 在二十二都。距官墩鋪十五里。《沙口》鋪 在十三都。距拏口鋪一十里。
黃溪鋪 在十五都,距沙口鋪一十五里。王坊鋪 在十六都,距黃溪鋪一十里。自本鋪行五里,抵延平府順昌縣界,通計一百二十里。已上八鋪,俱弘治九年創建。
「東北路鋪 」 「出行春門,過長春橋五十里,抵於建陽。」
玉堂鋪 在五都,距府前鋪一十里。
灑溪鋪 在六都,距玉堂鋪一十里。
官源鋪 在五都,距灑溪鋪一十里。
丁字鋪 在六都,距官源鋪一十里。
梅裏鋪 在六都,距丁字鋪一十里。自本鋪行五里,抵建寧府建陽縣界,通計四十五里。《城南》鋪 在二十九都,距府前鋪一十里。《香林》鋪 在三十都,距城南鋪一十里。
山口鋪 在三十一都,距香林鋪十里。弘治十三年,郡守夏英重建。
山心鋪 在三十一都,距山口鋪一十里。邢家鋪 在三十二都,距山心鋪一十里。河源鋪 在三十三都,距邢家鋪一十里。自本鋪行一十里,抵泰寧縣游源鋪,通計六十里。以上六鋪,俱屬南路。
頒春鋪 在五十三都,距府前鋪里許。
藥村鋪 在五十一都,距頒春鋪一十里。《漠口》鋪 在五十一都,距藥村鋪一十里。以上三鋪,俱弘治十六年夏守重建。
龍鬥鋪 在五十都,距漠口鋪一十里。
破石鋪 在四十九都,距龍鬥鋪一十里。《大乾》鋪 在四十九都,距破石鋪一十里。自本鋪行五里,抵光澤縣通津鋪,通計五十五里。以上六鋪,俱屬西北路。
光澤縣
杭川驛 在西門外。順治年間燬,止存空基。驛官於順治十七年正月裁,併歸縣治,供應留設瞻夫三十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杉關驛 在縣西大寺寨巡檢司西。元元統元年建,至正二十年辛丑燬。洪武間,驛丞何祖堅建,弘治十六年夏英重新。二驛正德十二年,令鍾華修,嘉靖二十一年,令紀穆重修。杉關馬驛,順治十六年裁歸縣供應,留設贍夫三十名,走遞公文等夫三名。
縣前總鋪 舊名「財演」 ,在縣東五十步,燬。正德十二年,令鍾華重於舊址創建。
直阜鋪 去城十里,在三十都。
通津鋪 去城二十里,舊在溪北勛溪西,成化十六年,郡守劉元改建三十都。以上二鋪俱屬東路。
石岐鋪 去城十里
高田浦 去城二十里
黃溪浦 距高田十里。萬曆三十六年修。
長山浦 距黃溪十里。以上四鋪俱坐二都。官山鋪 舊名「半山」 ,坐四都,距長山一十里。止馬鋪 舊名「清化」 ,坐十都,距官山十里。杉關鋪 在九都,過關抵江西新城縣界,計七十里。以上七鋪俱屬西路。
泰寧縣
《縣前》總鋪 在鼓樓西。規制俱與府前鋪同。《山夾》鋪 在福山保。距縣前鋪一十里。
宜坑鋪 在福山保。距山夾鋪一十里。
朱口鋪 在朱口保,距宜坑鋪一十里。
石鼻鋪 在梅林保,距朱口鋪一十里。
交溪鋪 在交溪保,距石鼻鋪一十里。
龍湖鋪 在龍湖西保,距交溪鋪一十里。游源鋪 在龍湖東保,距龍湖鋪一十里。自本鋪行一十里,抵邵武縣河源鋪,通計八十里。以上七鋪俱在東路。
白土鋪 在南會保,距縣前鋪一十里。
長灘鋪 在南會保,距白土鋪一十里。
梅口鋪 在梅口保,距長灘一十里。
挽舟鋪 在梅口保,距梅口鋪一十里。自本鋪行一十里,抵建寧縣袁莊鋪,通計五十里。以上四鋪,俱屬西路。
黃溪鋪 通南路。自本鋪抵將樂縣七十里,原非舟車孔道,又轄於南劍,檄傳者寡,昔曾設鋪,今已廢焉。
建寧縣
縣前總鋪 在縣署左
分水鋪 距縣十里
源口鋪 距縣二十里
袁莊鋪 距縣三十里。以上三鋪,俱東路往泰寧,達本府。
楓演鋪 距縣十五里
官橋鋪 :距縣三十里。
都境鋪 距縣四十五里。
綏來鋪 距縣六十里。以上四鋪,俱南路往寧化達汀州府。
舊額鋪舍七所。總鋪及東路三鋪,設司兵五名。南路三鋪,每鋪設司兵四名。明嘉靖二十四年,邑令何孟倫見南路文移稀少,將「楓演」 等鋪減去一名,添設綏來鋪司兵各三名。
邵武府兵制考 府志
[編輯]府總
總鎮府 鼎革初,仍以邵武衛為之。順治十四年,堂屋焚燬,鎮將馬士秀重建。
協鎮兵餉:自設防以來,每年兌解四縣銀二萬六千七十四兩有奇。
邵武原無營房,所以民兵雜處。康熙八年內,總督劉有廣諮利弊之原,因檄廳縣官員、紳衿、里民擇空閒善地捐助創建,計八百四十餘間,以為之居。
教場二 一在城南,一在水北,即舊威果營地。邵武城守左右二營。
左營副將一員、中軍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共九百五十名。餉有定額。
右營遊擊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撥桐山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共六百名。餉有定額。初設邵武衛守備、千總、經歷等員,管理屯田餉務。未幾,奉裁,屯餉歸縣徵解。
《泰寧縣志》
[編輯]設駐防武弁領兵三百五十員於泰。每年費餉六千餘金。順治十三年八月,邑令王《譽命》奉
旨詳撤。非謂泰不必有武備也。鄉勇保甲足以固圉。
歷有成效。且地居邵、建之間,兩路勍兵,犄角雄峙,相去匪遙,呼吸易應故也。至於在官之民壯,例所有者明曰「民兵」 ,然更變不一。弘治五年五百二十一名,正統四年減至四百名,十五年又減至二百五十名。分為鼓吹手者五十,守四門者各二十五,守安仁、梅口、大田、開善四隘者各二十五,每名工食七兩二錢。此皆《四差》內之機銀也。設演武場於西郊,俾之習武,後則只勾攝於鄉,直宿於堂,守禦之事全不與焉。想非先王立法意也。故裁至一百二十名。
皇清更名曰「民壯。」順治十八年,裁至六十名。康熙年,
間經制,只准八名,旋復至六十六名。《泰》之名為「鄉勇」 者,因丙戌以後,數年草寇蜂起,駐防之兵,
不欲戰,援𠞰之兵則難待。民自冒死衝鋒,屢屢收功,有事則農為兵,無事則兵歸農,各自為衛,不支工食,祗以固圉,亦不聽調。泰之武備修矣。古謂「得一賢令,如得勝兵三百。」 於戲!賢令豈僅三百勝兵足擬之也哉!
邵武府物產考 通志
[編輯]府總
穀屬
稻 、粟 、黍。
麥 、豆 、脂麻
貨屬
薴布 四縣俱出,而泰寧為多。
葛布 出建寧縣永城、開山二保。
石衣 即蕈也。生於石壁,沿藤取之,又名𢬵命菰。
銀 出光澤、泰寧、建寧三縣,宋時有銀場,今廢。銅 出邵武縣,今無。
鐵 出邵武、光澤二縣。罏,今廢。
綠豆皮 以綠豆成屑而為之,曬乾出境貿易。竹紙 楮衾 即紙被,俱出邵武縣。
薴 漆 俱出泰寧縣
茶 光澤、泰寧二縣為多。
茶油 邵武、建寧、泰寧三縣尤多。
蕨粉 按《泰寧縣志》:「鄉人冬月於深山中挖蕨根,用力最艱,取歸搗爛成粉,可度饑。貿易出境,性最冷。」
㯶毛 光澤、邵武二縣為多銀硃 。舊《志》云:「故老相傳,潭山出朱紅,得三樵水濯之,其色尤鮮。今無煎煉者。」
白磁器 ,出邵武青雲窯、泰寧際口窯、建寧蘭溪窯,而以泰寧際口者為勝。按《泰寧縣志》:「在安仁保,較饒,器質稍麤。」
「活石 」 ,出揭源馮家塅,土人挖山,曲折成洞,燃燈鋤入,人亦受傷,性涼墜下。合天水散,必用薑黃 ,出邵武縣一郡。
蔬屬
筍 按《閩書》:「建寧縣館前洲,其樹多竹,可以為紙,其萌鞭筍。又有江南筍,色瑩白,可生啖,亦稱玉版筍。」
蕈 :按《閩書》:「光澤縣筆架山有草曰蕈,生於朽楓樹。」
菌 :一名地蕈,熟可食,生則毒人,中其毒者,用生脂麻擂酒服之即愈。按《閩書》:光澤縣筆架山有草曰菌,生腐草中。
果屬
桃 有三種:紅桃、白桃、水蜜桃,味最佳,亦少有也。
李 有五種:「麥李,與麥同熟」 ,「胭脂李,赤皮李,《黃蠟》李,《青蔥》李,色青。」
梨 有四種:枕梨,大而長;糜梨,消梨,鐵裏蜜,其色黑而肉甜,味極長。
藥屬
五味子 春初引赤蔓於高木,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小蓮花,七月成實,如豌豆大,生青熟紅紫色。
蒟蒻 ,苗、葉酷似天南星,但莖斑花紫為異耳。蜀人取以作醬,味極美。
風蛤 類蝦蟆,峨嵋峰麓之數村,每春初東南風起,則此物滿床廚間,土人取而脯之。性溫煖,治瘋。
川山甲 ,遍身皆甲,穴居食竹根,食蟻,土人鋤見而不動。肉可食甲,可除風癢。
竹屬
貓竹 :冬筍不出土,味最佳,春筍乃能成幹。方竹 按《泰寧縣志》:「有棱且最小,可為杖。」 黃蠟竹 最堅實,筍味亦佳。
《江南竹 筍》可生食。
花屬
蠟蔕 花,深紅,頗似紅梅,先花後葉,隆冬開。玉蘭花 ,出安仁保,春時滿山馥郁,土人摘其萼,售作香料,最佳。
《碧雪 》叢,可一二尺,花細而色白。
獸屬
玉面狸 類狐,喜食果,口銳面白多脂熟其汁如油,停冷,脂仍滲入肉內,味最佳。
竹䶉 :俗名土豚。按《泰寧縣志》:「蒼色如鼠,穴居,食蘆葦、竹根、竹刺入肉不可出者,啖此肉立消。」
《山牛 》毛如小牛,角短如黃牛。
《飛虎 》似貓而翼亦少。
「九節狸 」 :似玉面狸,其尾黑白相間,有九節鱗介之屬。
紫蟹 :在山澗中生,解漆毒,土人燃炬取之,炙食,亦可用椒、鹽、酒浸熟食。
草魚 仲春取子於江,曰「魚苗」,畜於小池,稍長入《塘》曰:可尺許。徙之廣池。飼以草。九月乃取。
鱒 《爾雅》曰:「鮅鱒,似鯉而鱗細眼赤,魚之美者。烏鰡 似草魚,頭與口差小而異色,食螺。又有色黃者,曰黃鰡。」
鯊 魚:大如指,狹圓而長,身有黑點,常張口吹沙,故又名「吹沙。」
蟲屬
鼃 黽 又有田雞石鯩。按《泰寧縣志》:「石鯩在山石中藏蟄,能吞氣,飲風露,不食雜物。小兒癆瘦及痢,食之良。」昔人呼為錦綳子蚰蜒 。《爾雅》曰:螾。《疏》曰:象蜈蚣,黃色而細長,喜入人耳,俗曰「飛揚蟲。」
邵武府古蹟考 府志通志合載
[編輯]本府。〈邵武縣附郭。〉
濂溪周先生《太極圖》,刻 在郡學內。
朱文公手書碑銘 ,在縣東銅青山下。「朝議大夫黃中美墓道」 ,成化間,郡守馮孜建亭覆之。東坡《連昌宮詞》草書石刻 ,在郡學明倫堂,萬曆二十九年燬。
烏阪城 在縣城東北,即今故縣地也。蕭子開《建安記》:「昔越王築城六以拒漢,此其一也。」 吳處厚詩又云:「邵武古閩縣,隋為烏阪營。」
白鼠村 在郡城南。父老相傳,此村昔常有白鼠、白蛇相鬥,因名。今名「白渚。」 萬曆四十三年,村民掘地栽種,於地得白鼠,七母一子。五雄者逸去,皆寶眼銀爪,身如白玉,俱為賈者所貨。乃始信父老,非浪傳也。
丹臺 在郡城南門外。世傳隋盧道者、唐樊道者暨宋黃希旦,皆常煉丹於此。
「書堂 」 在同仁堂東南。
吟室 在同仁堂西南,二扁皆宋朱熹書,王氏石銘 。宋大觀二年,邵武人有葬其親於郡西塔院旁,踰月雨過,視墳側有痕,掘之得銀杯二,銅水缶及鏡銘一。又得《墳銘》石,其文曰:「瑯琊王氏女,江南熙載妻。丙申閏七月,葬在石城西。」 諸器皆古,制度精巧,非世工可及。
「禮義廉恥」 四字 在石岐上,宋張南軒書。石壁「魁」 字 在城東十里,銅青石壁,謝紹祖信齋書。
《王鐵帶 》,玲瓏紐合,極人工之巧,皆近世所絕無。說者以為王鎮邵時唐文宗所賜,傳留至今六百餘年。萬曆初,為人所盜去,後得之,竟失其二片。
瑞榴軒 在邵學內科,歲結榴若干,則登甲者應若桴鼓。宋熙寧三年,結榴二十四枚,頂二枚大異常榴。是枓葉祖洽第一,上官均第二,同登甲者共二十四人。葉祖洽有《記》。後移於城外水北。紹興中,令葉邃請即其地為縣學。明嘉靖二十年,遂易其地為九龍觀。隆慶四年,改為分守道,即今新道。
北岩寺古木 ,在北岩寺佛殿後。高大異常木。中空如暹螺而上,頂開一竅,日照之若星。旁有孔,可俯而入,內可容十餘人,時聞異香。枝幹扶疏,皮殼皺若龍鱗,鳥銜雜木叢生於其上,歷年不知幾許。相傳永樂間,郡遭洪水,溪北人民淹沒幾盡,巢是樹者得免。有功於郡甚大,遊人多題詠焉。
「觀瀾有本」 四字 ,在縣東北石鼓溪中石上,水涸則見。不知何氏所書。
烈女臺 在縣東王堂香嚴寺後,小岡圓起。宋龔慎儀為歙州寇盧絳脅降,慎儀拒罵,遂舉家遇害。絳取其二幼女以行,二女縊死於此,草為之不生,人因名。去臺百步許有雙烈墓。
「繡溪石 」 ,宋尚書謝源明書,在繡溪溪中石上。「釣魚臺 」 ,在熙春臺西北。
《慈惠老人堂 》在郡城西熙春山下,經歷郭英。
建,又置田若干,以養老而無後者。
舊軍器庫 在倉背,謂之老庫。及建於今,地,為火所焚,轉若大利。惟不宜挖敗,恐有傷耳。樂野宮 在府城東三十五里。《建安記》:「越王無諸以七百里山澗之地,畋獵縱樂,故邑有樂野宮。」 其地今為民居。
司法廳 在府治東南。元為醫學,宋時建。蒙古字學 寓學前之舊書閣。
尉司 樵川站 俱在水北,元時建。
楊坊寨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
拏口寨 在府城東八十里。
同巡寨 在縣南五十五里。上三寨俱宋紹興年建,元改為巡檢司,明洪武十一年省。
萬石倉 在熙春山麓,宋時建。
貢士莊 宋有內莊、外莊,後為清涼、臨江二寺所占。
登雲莊 宋咸淳中,郡守廖邦傑撥漿源沒入田創。
行用庫 在府城南隅太平坊。元時置,後燬。明洪武八年復置,尋省。
東堂 在樵嵐積善山,宋呂季克所隱處也。堂凡九景:曰《野塘小隱》,曰「敬義堂」 ,曰《方拙寮》,曰「吟哦室」 ,曰《愛蓮》,曰《月臺》,曰《菜畦》,曰《海棠屏》,曰《橘堤》。季克為九詠,朱文公屬和之。
汲清堂 在「隆孝坊,知府夏英建。萬曆四年重修,增之以樓。」 四十五年重修,仍復其故。
雅歌堂 在郡齋,宋時建,有詩。
味道堂 在縣東七臺之麓。宋辰州判何兌、何鎬讀書之所,朱文公有記。元燬於兵,明成化間,里人貢士丘福捐地重建。郡守劉元致祭,有碑文。萬曆三十年,生員丘九河、丘九棘等重修。安淮堂 在城南壕上仁壽寺。宋杜杲有安淮功,歸老,理宗即書「安淮」 二字賜之,因以表其居第之堂後為仁壽寺,萬曆三十四年燬。
尊道堂 在五都九里屯。晦翁七世孫所居之堂也。吳與弼題扁。
海棠亭 在縣治內。宋張仕遜宰邑時,嘗即聽訟之所,手植海棠,因以名亭。後登台袞,邑人封植以方甘棠雲。
斯美堂 在西塔山,元祐間知軍方澤建。憇亭 在斯美堂西北,宋郡守李勉建。鐘樓 舊在元妙觀,今為縣學,在明倫堂之東北,建自漢。元至大元年構,六角重樓,高聳雲霄,《惠娘鉗記》名「卓金鎗」 ,鎮郡華表,禁鐘懸焉。弘治十二年,守夏英重修,尚書劉璋記。正德九年燬,守王鈁重修。萬曆十七年,令王應昌誤信堪輿家議,移鐘縣治之新樓,而民間火災頻見,樓及禁鐘俱燬焉。守李之用從眾請,增修舊樓,仍募工範金為鐘;火災始寢,而民始寧。
望江樓 在東城上。故老言,未成城先建此樓,與西城三樓相望。高十餘尋,簷牙三重,俗名「三滴水樓。」 下瞰大溪,登之可望十里。萬曆三十五年,圮揮同曹大器重建。
平翠樓 在石鼓廟前。宋建,今廢。
《平楚臺 》在登高山麓,今為「崇元道院。」
越王臺 在城東北。世傳越王駐獵之所,今廢。樵牧時得古瓦痕,皆羅紋鴈翅,扣之鏗如金石。熙春臺 在登高嶺平冢。宋至和中,知軍張師忠創建。左臨大溪,右連廛市,群峰遠列,層屋冠其巔,危亭曲檻環其外。治平初,守吳夢得搜材展楹,花木名列,為郡壯觀。元祐五年,守方澤徙建於山南麓。建炎間燬。紹興間,守田伯強復建於山上。元大德三年,總管張祐重修,後燬。黃通有《詩》載「石屏。」 方澄孫俱有詩。循臺而北,下瞰大溪,有磯可坐垂綸,是為「釣魚臺。」 弘治十二年,守夏英即熙春臺南建「醒翁亭。」 嘉靖二十一年,守邢祉、同知曹金即熙春臺址建熙春亭。
文昌閣 在會景閣右。萬曆四十四年,庠生募眾守韓國藩助建。
會景閣 在「《熙春》惠應行祠前。」
《六虛》亭 在釣魚臺。萬曆四十六年,學憲岳和聲建。
天香樓 在西塔。萬曆三十六年,守周之基「重修。」
「果、育」 二亭 在蒙谷。黃簡肅公建,朱文公書扁。「翠微閣 」 在福山上。官祐有詩。
敕書樓 在縣西大乾廟內。藏宋代以來封《福善王之誥》。
保釐閣 在城東石岐山水南,豐應廟前。「樵溪亭 」 在石岐山麓。樵溪之濱,跨於衝衢,為東行迎送之所。
濯泉亭 在樵溪亭西數步,有泉一泓,殊甘寒。宋臨流建亭,可用汲。今亭廢,泉猶不竭。
清風亭 在惠應廟後。成化十二年守馮孜建。「紫雲溪亭 」 在郡城北紫雲溪上。郡士詹藥圃建。
採芹亭 在縣城外舊儒學前,今廢。
官亭 有四,一在沙籠口,一在泉山窠口,一在垓嶺,一在南阪曹源。
文會軒 在府儒學東廡後。正統間,訓導葉興建,名「會文。」 成化二十年,守劉元重修,改今名。官廳 有五,一在察院行臺東,舊為社學。一在行臺西。一在布政分司東。一在分司南。正德十五年,守張羽改三王廟為之。一在教場東,亦改三王廟為之。
《城南小隱 》,在丹臺山之陽,鄒文靖公四世孫總管鉉藏修所。
「在軒 」 宋黃公紹讀書軒也。
聽雨軒 在福山。元黃清老讀書之室也,今廢。飛龍閣 在拿口五通嶺。舊祀張睢王,威靈甚著。三十二年,里人鄧朝聘、廷煒、廷煌等,募眾重建,複閣守嚴,澂扁曰「飛龍。」 三十七年,令宋良翰以祀張王故,乃於閣後扁曰「天付完節」 ,祠左復建文昌祠。初道從嶺表度,及建閣,乃從山麓,行者便之。
回龍閣 :在拿口街尾。萬曆三十二年,里人吳深、陳之美等募眾鼎建。郡守嚴澂扁曰「奎耀。」 己酉,大水衝圮。四十三年,兵憲呂純如、同知鄔若虛各捐貲十兩,給義民吳胥募眾重修。
靈傑塔 在城東十里許北石岐之巔。明萬曆間建。
光澤縣
尉司 在縣治西
稅務 在縣治東。上二署俱宋時建。
玉佩隱居 在烏佩山。後唐光州鄧據以僕射鎮邵武,居於此,子孫家焉。
鍾秀樓 在縣東交溪之涯。舊為迎恩亭,元建。明洪武六年,令盧充閭重建,後圮。永樂十八年,改建為樓,為使客往來迎送之所。參政楊鼎書扁。
半空煙雨亭 在縣南雲巖山上。宋建。諸山屹立,秀麗可愛,邑人以為勝遊。元至正十五年燬。瑞竹亭 在縣治中。宋元祐初,上官均以直諫謪宰茲邑,有竹生於庭,一株四榦十八節。元至元二十四年,朱萬初由館閣出宰光澤,竹復生。因構亭扁曰「瑞竹」 ,繪圖刻石。
《杭川勝概》:亭 在縣東二里,跨於通衢,令鍾華建扁今名,左曰「送往」 ,右曰「迎來」 ,有詩。
勸農亭 在縣西五里,令鍾華建,有《勸農歌》。玉虛閣 在止馬市萬安橋西偏。正德八年縣丞程履建。
《環翠亭 》在杭頭市。
八角亭 在縣西門外,跨於通衢,內即關帝廟。明崇禎年間建。
回龍閣 在縣東交溪之前。地勢如龍環顧,下臨龍潭,故名「回龍。」 翠竹煙霞,頗稱奇勝。萬曆十一年,知縣劉一中建閣,閣外建亭以憩行人。推官濮應瑞書扁,知縣汪正誼有題詠。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金鳴鳳「糾倡紳士李師綱,危」
樞等募僧海亮化眾,跨路為樓,高入雲漢,雄麗視昔有加。
泰寧縣
樂野宮 ,閩越王遊獵之所也。「舊《志》」 云:在縣西隅街前,今為民居矣。
《高平苑 》,亦為無諸畋獵之所。
青雲閣 在罏峰之巔。弘治十七年,郡守夏英建,自為《記》,今燬。
南谷亭 :在水南。鄒應隆歸休,宋理宗書「南谷」 二字賜之,因建亭揭扁。今廢。
讀書樓 宋丞相忠定公李綱在瑞溪保丹霞寺讀書,因有此樓,有詩。
「讀書處 」 宋理學文公朱熹避地所寓,在水南五里之小均坳,有詩。
迎恩亭 在縣南二里。永樂年間圮。
「留雲亭 」 在邑西梅口保挽丹嶺。
避暑亭 在大田金龍山。文靖公歸老,夏月常憩於此。
建寧縣
舊縣治 在今縣治西南三里許。
丞廳 在舊縣左,宋改震午,有記。
主簿廳 在舊縣治北。吳七德有記。
尉廳 在舊縣治東,胡雲龍有記。
下營 在舊縣北
朝京館 在縣西
綏城驛 在縣西熊家嶺。黃鎮有《記》。
鳳山驛 在縣東
洛陽驛 在縣東洛陽橋。
濉江驛 在縣北街
都溪驛 在縣南都溪保。
永安倉 在縣西里心保永安寨傍。
瞻用鹽倉 在縣治西舊鹽厫之南。「西峰堂 」 在縣東三十里西峰下。
水明樓 在縣北,宋建,今廢。
越王臺 在縣北藍田保,百丈均。世傳「越王無諸遊畋臺於此」 ,故址猶存。
止戈亭 教場中亭也
流綠亭 亦名「環綠亭」 ,在北城上,挹西北諸山之秀。令宋秉孫建,今廢。
跨鰲亭 在東山之巔,宋建。下瞰城邑,一覽可竟。
斗角亭 在縣東潭堤上。宋淳祐十二年,令廖邦傑建。取「河潭流斗角,此地出三元」 之語命名。濉城亭 在縣東一里。宋嘉熙三年,令祝沂建,為迎送之所。
青雲亭 在縣北青雲嶺。上凌高峰,下覆古道,凡有遠行,祖餞於此。
濬川閣 在縣治東鎮安橋頭。宋玥建,名「圓應閣。」 十一年,令廖邦傑改今名。
「凌虛閣 」 在鳳山。邑人余志有詩。
龍湖堂 在縣東洛洋保。
「復道亭 」 在縣治北街顯功坊五忠廟前。「尊恩亭 」 在縣休谷書院內。
安靜室 在縣治內,今廢。
平遠閣 在縣南濉江南。宋時建,廢址猶存。江月亭 在縣東。
駐馬亭 在將屯保朱家隔。
四拜亭 在縣南濉江濱。
迎恩亭 在水東。明嘉靖十八年己亥,令梁隨建。三十九年庚申,令吳公金重建。
竹洲亭 在竹渡側。嘉靖十三年甲午,邑人徐世忠建。
南津亭 在水南大街。舊《志》名「四柱亭。」 弘治十年丁巳,郡守夏英建,後圮。嘉靖年間,邑令何孟倫、皮志文相繼修葺,後又圮。萬曆二十八年庚子,令葉夢熊欲復建此亭,召集水南耆老等,謀所以舉事。而義民吳自軒願獨力創復。乃伐木鳩工,易四柱而八之,頗稱壯麗。
憩馬亭 在瀾頭嶺上。明嘉靖間邑人建,為迎送之所。
望君樓 一在排前保,一在冨田保,雷缽嶺上。練江亭 在城西青山上,今廢。
《雨我亭 》在青雲嶺上。
平遠閣 在南津
來儀閣 在鳳山
陵墓附
[編輯]本府。〈邵武縣附郭。〉
隋泉州守歐陽祐墓 在縣西五十里之乾山。宋嘉定五年,守陳彭壽乃按王者儀式重修。周圍築牆,方廣三丈有六尺,左右畔百餘丈,四面築闕,六事具備。外立華表,墓旁有王廟,曰「惠應。」 唐監鎮廖懋夫婦墓 ,卒於官,民留葬於石鼓山之右。
五代泉州牧陸大巖墓 「道經昭武」 ,以邑溪山之勝,因卜居焉。卒葬「石岐。」
宋上官洎墓 在城南和平里之暖水窠。上官凝墓 在平和里之張源。
「榜眼上官均墓 。」 龍圖孫諤墓。
朝請致仕朱蒙正墓 在城東永城將善之原。朝議黃中美墓 在城東寶隆山之原。朱文公有《手書碑》。弘治十八年,郡守夏英重建亭覆之。辰州判龜津先生何兌墓 ,在城東臺溪鄉之水尾。
尚書呂祉墓 在郡城西樵嵐積善山。宋紹興間,以祉死於國,妻吳氏與夫奉敕合葬於此。正議黃永存墓 在城東之新屯。
簡肅黃中墓 在縣東一都,故縣黃氏居第之北,曰「石岐原。」 朱文公有墓銘。
謝尚書源明墓 ,在城東十五都謝坊。
善化令臺溪先生何鎬墓 在臺東碭之原。《宋志》載:俗傳在危坊,華表石柱猶在。
文簡劉爚墓 在城東三都焦屯之桂林原。爚本建陽人,朱文公高弟也,卒葬於此。《神道碑》真德秀撰。
直龍圖閣、司農卿、祥符縣開國男趙善恭墓在聚水丘山隴。善恭在時,嘗結庵於其上,名曰「吉祥。」
趙善佐墓 ,在城西南樵嵐山。
黃崇墓 ,在城東銅青山下。
謝師稷墓 ,在縣西三十里龍鬥之原,有庵在焉。
贛州知軍州事趙公墓
雙烈墓 ,在玉堂香巖寺後。
右朝請大夫任公宜人王氏墓。
夫人張氏墓 在一都黃屯之源。張氏,李忠定公夫人也。成化初,巡撫都憲滕照屬郡守馮孜重修。
建安郡黃夫人游氏墓 在石岐之原。夫人,黃簡肅公之母也。朱文公為撰《墓誌》。
任宜人王氏墓 在長樂之原。任希夷之祖母也。朱文公為撰《墓銘》。
饒夫人呂氏墓 在思順里。夫人,饒幹之母也。朱文公為撰《墓誌銘》。
元翰林黃清老墓
文林郎江南等處儒學副提舉黃鎮成墓 在金泉山。
明,都給事《周文通墓》:
行人王定墓 在香林寺之陰。
戶部侍郎吳璽墓 在藥村窯上。
戶部主事官琯墓
運使龔斆墓監察御史李得全墓 在八都石壁溪口。都御史陳泰墓 ,在城西覆舟灣,有墓表。誥封湖廣道監察御史謝斆墓 ,在城北象山。監察御史徐溥墓
光祿寺朱濬墓
淡軒周處士墓 ,在鳳書山之陽。
廣東左參政湖廣監察御史謝燫墓 ,在樵嵐「悟空」 之原。
都御史李欽墓 在三十都「曾坑。」
光澤縣
唐金紫光祿大夫危全諷墓 在縣西龍興寺之後。唐會昌中人,迄今子孫繁盛,猶歲祀焉。宋李西山先生郁墓 在縣水東黃嶺之原。《墓表》朱熹撰。
李果齋先生方子墓 ,在縣西五都管蜜村。「李炯齋先生閎祖墓 」 ,在縣西三都回龍源。李巽墓 ,在縣北二十五都。
宋翰林院學士龔文愷墓 在十六都庵窠。翰林院學士龔文科墓 在十六都社頭灣。二家遺有祭田,迄今子孫歲時致祭。
惠應靈濟侯墓 在縣西惠濟坊,姓陳,諱思孟。為泉州通判,挈家之官,夫婦暴卒。後多靈應,敕封「惠應靈濟侯。」
明御史黃伯珪墓
翰林院侍講劉璡墓 在十都。
「貞烈女」 郭正玉墓 在龍興寺後,與夫儒童何國權合葬。
泰寧縣
漢閩越王塚 在縣西五里,高十餘丈。
宋狀元鄒文靖公應隆墓 在縣南南禪寺左,有亭曰「南谷。」 下有神道碑。
解元江廷賓墓 ,在梅口保江家嶺之蘭臺,明翰林檢討鄒安墓。
翰林黃回祖墓
僉事提學鄒昌墓
御史鄉賢何道旻墓 在城東蒙窠車頭。太僕寺卿鄉賢江日彩墓 在梅口保黃家坊。工部員外江振鵬墓 在井坑。
知縣定定墓 在水南集福庵右。
建寧縣
唐陳觀察使巖墓 ,在縣東南百餘步,舊「廣福寺」 即故址也。今為城隍廟。墓宋時猶存,今湮沒,不知所在矣。舊有亭,後為「靈順廟」 ,今亦廢,故址猶存。
宋謝彥章墓
劉剛中墓 在客坊保堆穀峰中。
縣尉謝近古墓 在縣東黃舟保。近古,建州人也。宋時為縣尉,後歿於官,貧不能以柩歸,因葬於此。
俞豐墓 在縣治水南,貞節坊謝宅屋後。張行可「敦義墓。」
明戶部主事吳琬墓 在縣南長吉保羊角源。南京吏部員外余隆墓 在縣北鳳山坑尾之源。
江西道監察御史《張誠墓》:
陳順墓 在鐃村保水西梘下橋頭,旁有祠,今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