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4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卷目錄

 安陸府部彙考九

  安陸府驛遞考

  安陸府兵制考

  安陸府物產考

  安陸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卷

安陸府部彙考九

[編輯]

安陸府驛遞考      各州縣志

[編輯]

鍾祥縣

石城驛 舊在南門外馬頭上。明末驛館燬,基為民居。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程起鵬改建於石城門外。

驛丞一員,編馬八匹,每匹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十五兩八錢三分四釐有奇,帶閏銀二錢六分,共銀二百六十兩九分四釐有奇。郢東驛 在縣東七十里。

驛丞一員,編馬四匹,每匹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又零銀十二兩帶閏銀二錢,共銀一百三十四兩二錢。

接站排夫一百名,該工食銀七百三十二兩;水夫一名,正閏銀六兩一錢。

館夫三名,正閏共銀十五兩二錢五分。

豐樂驛 在縣北九十里。

驛丞一員,接站排夫一百名,該工食銀七百三十二兩。

郢州舊有二驛,宋淳熙戊申,郡守張公置三驛:曰「郢東」 ,曰「石城」 ,曰「漢皋。」 後郢中、漢皋廢。

長壽縣舊驛二:曰田城,曰馬安,俱廢。後安陸州改為承天府,設驛三,曰石城,曰豐樂,曰舊口,設所一,曰富水。遞運所在南津河岸。後舊口驛並遞運所俱廢。

急遞鋪 在陽春門外章山街。

清平鋪 去城二十里

梅子鋪 去城三十里。以上「通京山」 二鋪,俱在府東。

直河鋪 去城十五里

新添鋪 去城四十里

官橋鋪 去城六十里

豐樂鋪 去城九十里。以上通宜城,俱在府西北。

花港鋪 去城四十里,在府治南,通潛景河。西鋪 ,去城十里。

鷂子鋪 去城二十里

冷水鋪 去城三十里

百頃鋪 去城四十五里。

新市鋪 去城六十里

伯壹鋪 去城七十五里。

七里鋪 去城八十五里。以上通荊門,俱在府治西。

各鋪司兵共一百七十一名,工食銀四百四十二兩五錢八分一釐零。

京山縣

《縣廒》驛 驛丞一員,馬戶陋規,奉文永革。餵養差遣,久歸正官,支用取給額賦,例不旁及。《郢東驛 》驛丞一員,居京山鍾祥之中。

本邑驛站,原編腳馬一百二十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銀五錢,共銀三千六百六十兩。順治七年奉「更定協濟」 一案,裁馬四十匹,裁工食、草科等銀,共一千一百八十九兩五錢,撥協鍾祥縣荊、建、麗石、豐郢等驛內,又除減存五百七十五兩三錢遞年起解外,於順治十五年內奉《廣詢利弊》一案,開設馬八十匹。又於康熙五年內「遵按冊酌裁」 一案,裁馬十四匹,共裁草料、鞍屜、藥餌、馬夫工食,除醫獸不裁外,共裁銀三百三十兩四錢。存馬六十六匹,該支給工食、草料等銀一千五百六十四兩八錢。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二兩五錢七分九釐有零,實支銀一千五百六十二兩二錢二分三釐零。又於康熙七年奉「查復原驛」 一案,於六十六匹之內裁馬二匹,協濟荊州府巴東縣巴山驛馬雖裁去,仍在本縣前項銀內關領。

急遞鋪 :鋪房數間,在縣治前。又數間,在三里橋社稷壇旁。《徭編》四名,永充五名。

東十五鋪 :《徭編》四名,《永充》三名。

歸厚鋪 :《徭編》七名,《永充》一名。

石橋鋪 :《徭編》五名,《永充》二名。

更化鋪 :《徭編》五名,《永充》一名。

本邑鋪遞,原編設排夫二百九十名,每名銀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內除守道應役夫六名,知縣應役夫六名抵經制外,存走差排夫二百七十八名,該銀二千三十四兩九錢六分。於順治七年奉裁一百七十八名內,裁撥工食銀一千三百二兩九錢六分,協濟鍾祥、石城、豐樂、郢東等驛,止存排夫一百名,連閏共該工食銀七百三十二兩,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一兩二錢零外,實徵銀七百三十兩七錢九分三釐二毫。又於康熙五年酌裁夫二十名,共裁工食銀一百四十六兩四錢;止存排夫八十名,該支工食銀五百八十五兩六錢;內除豁免運夫丁銀九錢六分零,實支銀五百八十四兩六錢五分三釐零。

潛江縣

白洑驛 「明萬曆九年革。」

縣前鋪  ,陶朱鋪  ,錐頭鋪。

楊湖鋪  ,七丈鋪  ,白洑鋪。

三條鋪  、車老鋪  、瑜潭鋪。

白湖鋪  ,祝家鋪  ,班家鋪。

總口鋪  ,柳樹鋪  、永興鋪。

北池鋪  土鋪

鋪司兵五十九人,內徭編四十二人,人四兩帶閏銀六分六釐六毫;「永充」 一十七人,人一兩八分,帶閏銀一分八釐。迎送皂隸,實供役五人,人三兩六錢,帶閏銀六分。本役額載十名,除裁五名扣抵經制五人舉實數也。

排夫九十四人,人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本役額》載一百四十四人,於順治十二年奉撥協濟衝裁四十四人,扣算三百二十二兩八分,協豐樂驛馬價。康熙元年改協辰沅驛夫馬,又扣抵本縣經制。轎、傘、扇夫六名,九十四人,其實數也。

馬四十匹,價料一千五十八兩八錢。內本縣原馬二十七匹,每匹二十四兩帶閏銀四錢,共銀六百五十八兩八錢。於順治十四年加馬十三匹,減石城驛馬六匹,豐樂驛馬二匹,郢東驛馬二匹,共該馬價正閏三百零五兩,又減石城支應銀九十五兩。二項俱永留本縣接濟。

沔陽州

漢津驛 在州東北渡口。明正德中,知州李濂建,後革。

候埠驛 ,去州東六十里。正德中,都御史秦金奏復置,省「深江驛」 入焉。俱知州濂建。嘉靖二十一年徙建京山東廊驛,設丞各一員,吏各一人,白家橋鋪  、新興鋪  、裴家鋪。

濯纓鋪  ,滄浪鋪  ,候埠鋪。

佘家鋪  ,左洑鋪  ,拖船鋪。

橫堤鋪  ,馬王鋪  ,下查鋪 ,以上諸鋪,俱東往漢陽路。

「潘老人堤鋪  ,朱家橋鋪  ,鐵櫃鋪,新開鋪  ,採桑鋪  ,剅河鋪,新淵鋪  ,南黃鋪 」 ,以上諸鋪,俱西北往景陵縣路。

磚子鋪  ,石牌鋪 以上二鋪俱西往潛江路。

景陵縣

乾灘驛 在縣東六十里。成化十六年,巡撫奏設驛丞官一員,並吏一人。知縣姜綰建宇,周端修舊基廢,今遷彭城河。書辦一名,皂隸二名,館夫二名,站船二隻,水夫四名,俱裁。

縣前總鋪 ,城內更鋪十,曰《明教》,曰《興仁》,曰《孝義》,曰《復善》,曰《正俗》,曰《明政》,曰《叫鴈》,曰《敦本》,曰《登庸》,曰《清政》。縣前鋪兵二名。

《新開鋪 》鋪係新開,不載《全書》。

趙家罾鋪 ,司兵四名。

洪仕鋪 司兵三名

漁泛浲鋪 ,司兵四名。緊水口鋪  、牛漕鋪  、桐柱鋪 ,司兵各三名。以上三鋪,俱往沔陽州路,知縣姜綰重立,李東改修。

利涉鋪  、柳家鋪  、皂角鋪 ,司兵各四名。「以上三鋪俱北往應城路知縣李東立。」 觀橋鋪 、橫官鋪 ,今司兵各四名。「以上二鋪俱西北往京山路知縣李東立。」

舊額排夫一百五十三名,每名工食七兩二錢,帶閏一錢二分,共一千一百一十九兩九錢六分。內本縣應役轎傘夫六名工食抵作經制外,實排夫一百四十七名,該銀一千七十六兩四分。內除驛鹽道撥銀七百一十兩四分,協沅州、安陸、雲夢、應山等縣工料外,本縣議設長養夫。

五十名,該工食三百六十六兩,減故夫丁銀七兩八錢一分一釐零。

舊設腳馬四十一匹,每匹銀二十四兩,帶閏銀四錢,共一千兩零四錢。內除撥銀七十二兩四錢減故夫丁銀一兩五錢四分七釐零,解驛鹽道請抵、減存銀兩外,實該工料、鞍屜、藥餌銀九百二十八兩,減故夫丁銀一十九兩八錢二分八釐零。

《協編》:《鍾祥》馬十匹,每匹銀三十兩,帶閏五錢,共銀三百零五兩。

荊門州

荊山馬驛 在北門城外。南至江陵縣一百八十里。

驛丞一員 ,驛馬一百匹 ,馬夫五十名。建陽馬驛 ,在州南九十里,北至宜城縣二百一十里。

驛丞一員 ,驛馬一百匹 ,馬夫五十名。石橋馬驛 在州北六十里。

驛丞一員 ,驛馬九十匹 ,馬夫四十五名。麗陽馬驛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去石橋之北六十里。

驛丞一員 ,驛馬一百匹 ,馬夫五十名。當陽縣

本驛無驛站,惟協濟「郢東驛」 支應銀四十二兩,無閏。

《代編》沔陽州、原編「豐樂驛。」 支應銀十兩。

清水鋪  桑林鋪  馮橋鋪 以上三鋪俱在縣東北,通荊門州。

金沙鋪  河溶鋪 以上二鋪在縣東南,通江陵。

黃沙鋪  玉泉鋪  蓮花鋪 以上三鋪在縣西南,通彝陵。

梯子鋪  ,陝口鋪  ,分水鋪。

馬家鋪 以上四鋪,在縣西北,通遠安。

排夫二百五十名,內扣除本縣轎傘夫六名抵經制外,餘二百四十四名,每名歲支銀七兩二錢,帶閏銀一錢二分,共銀一千七百八十六兩八分。

腳馬四十五匹,每匹銀二十四兩,帶閏銀四錢,共銀一千九十八兩。代派沔陽州原編鍾祥縣。除新增價銀派鍾祥編徵外,本縣實編銀十八兩四錢二分有奇,帶閏銀三錢七釐二毫。

安陸府兵制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明制設安陸衛。後因豐樂河至沙洋、長江一帶盜賊時有,又委哨官、哨兵沿江上下巡緝。

皇清革除官軍。順治十八年,將原額「屯田」附近所屬

者俱並所屬

顯陵衛、原荊州左衛,嘉靖十八年奉文調改。離府城十里建營住劄。但本衛原係調護,其官軍田宅猶在荊州

《皇清》削去衛名,仍將官軍田宅返還荊州。

順治二年,設總兵官一員、兵三千名。五年,改設副總一員、兵一千名。十八年,移副總兵鎮九溪衛,止設城守守備一員、兵三百名。

沔陽州衛原屬興都留守司,額設一衛官。有指揮衛鎮撫、經歷司,統屬左、右、中、前四千戶所。又有正副千戶所鎮撫司,左、中千戶所百戶,下有總旗、小旗隊伍,捕巡、江哨。順治三年,奉文一概裁汰,改設守備一員,千總四員。百總未選經歷一員,兼攝衛事,一如前制,遞年領運。遇守備、千總員缺,則裁汰,各官中逐年遴選委任。

荊門州 「舊設捕盜通判,住劄沙洋。」

順治二年,委投誠副將張文富鎮守荊門,至順治五年裁。八年,分安陸府協鎮標下守備孫光哲督兵五百防守荊門,至十一年撤回。十八年,將荊州府正總兵移鎮荊門。康熙五年裁撤,改設城守營遊擊。

五營遊擊府 五營守備府 ,總府既裁,止留遊擊、守備各一員。

安陸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穀屬

稻 其種不一

稬 :其種不一,芝麻 黑、白二色。

羊眼豆  、泥鰍、黃  薥、秫   、蔓豆、赤豆   、茶豆。

蔬屬

油菜   ,苦菜   ,莙薘   ,飄菜,萵筍   ,蔞蒿   ,荻牙   ,薺菜,竹筍   ,苜蓿   ,葫蘆   ,莦瓜,白瓜   ,木瓜   ,芋    ,荇菌    ,茭

果屬

石榴 紅白二色

葡萄 其種不一

銀杏   ,蓮實   ,枇杷   ,棠梨,茨菰   ,《橙子》。

竹屬

漢湘竹  、鳳尾竹  、觀音竹  、鳳翔竹、筀竹   、斑竹   、慈竹   、山竹、紫竹   、扁竹   、苦竹   、水竹、澹竹   、煙竹   、叢竹。

木屬

松 名數不一

皂莢   ,烏𣓌   ,蠟,榆   ,荊條,黃楊   檜    椿    ,楮,榆    ,梓    ,荊    ,楝,櫟    ,棕。

花屬

菊花 名類不一

《金錢 》「午開夜落。」

《繡毬 》:「有方有圓。」

木筆 即辛夷

瑞香 有二種

千葉榴  《送春歸  》、錦屏風  、郢蘭、四季榴  、翡翠桃  、五心桃  、金桂、觀音蓮  、《藏經》花  、夾竹桃  、銀桂、金絲桃  、《十姊妹  》、十樣景  、紫荊百合   ,石竹   紅花   木槿、紫薇   、迎春   蘆叢   枌桃、絳桃   、羅丹   ,金盞   映山金鳳   木香。

草屬

《老少年  》,菖蒲   ,芭蕉   ,《吉祥水》,《慈   虎耳   》,蒲    ,蓼,蒿    ,茅    ,莎    ,萍,艾    ,藻    葦。

禽屬

叫天雞  ,白頭翁  ,鴝鵒   ,戴勝山鵲   ,竹雞   ,《百舌   》,布穀鸕鶿   雲雞   ,秧雞   ,啄木野鵝   ,鬼車   鶖    雉,鸛    鴿    翠    ,鷂鶻    ,鷹    鶴。

鱗介屬

龍 東西深山各洞有潭,幽深不測。相傳龍蟄其中,盛夏出入,必有雷雨,多去來無常。

蛟 ,雉蛇之類,多年伏山穴化為蛟。每遇閏年出江湖,必大雷雨。

《三尾朱魚 》,有金管、銀管之異。

鯪鯉 即穿山甲

白絲魚  、《草魚》。

蟲屬

衣魚 蠹書魚

蝶 有五色

烏稍蛇  ,土蜂   ,螻蟈   ,螂蛆,桑白   斑貓   ,蝎虎   ,水蛭,藥屬。

《王不留行 》:「黑白牽牛 ,山茨菰  ,槐角,葳靈仙  ,絃湖索  ,青木香  ,射干,龍膽草  ,馬兜鈴  ,金嬰子  ,黃精,馬鞭草  ,蒲公英  ,牛蒡子  ,青皮,石菖蒲  ,天花粉  ,商陸   ,瓜蔞三稜   ,南星   ,蒲黃   ,地榆,萆麻   ,香薷   ,萆薢   白蘞葶藶   ,茵陳   ,大戟   決明,布帛屬。」

土紬   :薴布   、葛    絹貨屬:

蠟 黃白二色

棉子油  菉、豆粉  、米糖   、𣓌油、松板   、米粉   、夾酒   請幫助識別此字。酒,橡殼、   《棉花   炭》,    靛靛、    麻    椒    蜜。

安陸府古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鍾祥縣附郭。

竟陵故城 在府城南。漢為縣,屬江夏郡,後廢。石城 在府城西北。晉羊祜鎮荊州,立石城以為固。明築城浚池,以為城垣。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江人依舊棹舴艋,江岸還飛雙鴛鴦。百年前,漢水繞其腋。」 今漢去城五里許,而波痕浪跡猶彷彿想見焉。

漢城 在府城南七十里,濱大江。舊傳蜀漢將關羽嘗屯兵於此。

長壽廢縣 在府城內。劉宋置長壽縣,西魏改長壽。唐於縣置郢州。今元祐宮即其舊基也。莫愁村 ,在漢江西石城盧家有女子名莫愁,善歌唱,嘗進入楚宮,後人以其名名村。宋項安世詩:「冉冉水上雲,曾聽屈宋鳴。娟娟水中月,曾照莫愁行。」 王璜詩:「村近莫愁連竹塢,人歌《楚些》下頻州。」 宋周美成作《西河曲》,乃以為金陵故事,蓋誤以「石頭城」 為「石城」 也。

漢上茅屋 在縣西漢濱。宋河南張伯常寓郢築。司馬君實、曾子固俱有詩。

「梅福」 宅 在縣城南。即福煉丹處。

白雪樓 在府治石城西邊,下臨漢江。取宋玉對楚襄王問客有歌於郢中,為《陽春白雪》之辭為名。唐劉賓詩:「江上樓高十二梯,梯梯登盡與雲齊。人從別浦經年去,天向平蕪儘眼低。寒色不堪長黯黯,秋光無奈更淒淒。闌干曲盡愁無盡,水正東流月正西。」 樓有五客堂,唐李昉守郡時,繪五禽於壁間,鶴曰仙客,孔雀曰「南客」 ,鸚鵡曰「西客」 ,鷺鶿曰「雪客」 ,白鷴曰「閑客。」

楚望樓 在府城內,舊與廣盈倉相對,今不存。陽春臺 在縣治西北,蓋取宋玉辭以名之。高聳平衍,煙雲竹樹,陰晴異狀,一邑偉觀也。明睿宗嘗率侍臣登之,因製《北望賦》,繼作《陽春臺賦》以自儆,遂不復登焉。

子胥臺 在縣東。伍員入楚,屯兵於此。臺甚高,南望漢濱如指掌。登其上,有「江上丈人、瀨中女子」 之歎。

梅臺 在城東。漢梅福昇仙所築,傍即煉丹井,又有梅福宅。梅既上書言外戚之禍,又屢言宜封孔子後以為湯祀。漢帝因其言,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後王莽專政,福棄妻子仙去。其後有人見於會稽,變名姓為吳門市卒雲。

蘭臺 在府治東。昔楚王與宋玉游於臺上,清風颯然而至,王披襟當之,即此。一名「南臺。」 今譙樓建其上。

放鷹臺 有二,「一在府城南五十里藪澤間,四壁空闊,極目千里,而臺居其中。一在荊門州北一百二十里,相傳皆楚襄王放鷹之所。」

讀書臺 在子陵洞側。相傳漢嚴子陵讀書處。浩然亭 在白雪樓側。王摩詰過郢,畫浩然像於亭,題云:「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後皮日休改為孟亭,久廢。明萬曆間,郡守孫文龍重建,併畫像亭中。兵燹後,疊經增葺。

解珮亭 在城北十里漢濱,即鄭交甫遇仙女解珮處。旁有漢皋亭,事甚奇,而唐宋諸公未見有詠者。今偶記詩一首,不知出於何人何代。題曰《漢皋別意》,聊附於此:「征帆初下碧煙波,極目秋空奈若何。惆悵弄珠人不見,相思忍聽莫愁歌。」

「寶香亭 」 在府城龍興寺之北,蘭臺之西。皮日休《記》。

陽春亭 在府治通判廳,與白雪樓相望。「挹漢亭 」 ,在鍾祥當從岵山東北四圍山色如屏,長江如帶,圜折於前。

蓮亭 在鍾祥龍山寺之陰。東西兩山,相對鬱起。中有池,廣數十畝,蓮葉凝碧,菡萏敷紅。夏月憑闌,遙望長堤,行旅宛如畫圖。今廢。

楚望亭 在東山太平,頂有塔尚存。暇時登眺,全楚山川,俱在目中。

五客堂 在白雪樓後。宋李昉守郡時,畫五禽於壁間,鶴曰「仙客」 ,孔雀曰「南客」 ,鸚鵡曰「西客」 ,鷺

鷥曰「雪客」 ,白鷴曰「閑客。」 明萬曆間,郡守孫文龍撤而新之。乃繪五禽於屏門,更孔雀曰「文客」 ,昭其彩也;鸚鵡曰「辭客」 ,為其能言也;鷺鷥曰「俊客」 ,美其潔也;鶴曰「仙客」 ,鷴曰「閑客。」

狀元坊 在縣南郭內。宋政和六年,進士黎亨繼坊。蓋亨繼以進士上疏陳時務,帝偉之,有旨賜同狀元恩例,故里中建坊以榮之。弘治時尚在安陸州,今不存。

唐時,釋迦佛 在鍾祥報恩寺,其左右二像,則後人所摩而增也。

龜鶴池 在縣東南郭內。漢梅福養龜之所。曲水池 ,在威武門外。梁太清間,邵陵王綸守郡,雅好賓客,樂於詩酒,慕右軍《蘭亭》,流觴曲水,故效之。

青泥池 在樠木山下,《三國志》:「樂進與關羽相拒青泥山」 ,即此。

方城潭 潭在東門外方城下。相傳,有龍窟其中,能致祟,故郢、梁二國相繼除。後興獻用方士符咒驅龍去,乃誕世宗。潭遂淤為平地。

金花灘 在縣北六十里。俗傳唐時土人於此淘金,今成阡陌。

遺寢 在城內,明睿宗分封藩府、「世宗發跡」 處。舊有宮殿及設有守備太監護衛,今廢。

「宋玉石 」 有二,宋李昉守郡時得之榛莽間,後移白雪樓側,今廢。

雷打石 在縣東八十里孤樓巖北。巨石層疊而下,其高千仞。相傳山麓有寺,一夜風雨大作,雷劈半山壓之。至今陰雨之夜,尚聞鐃吹聲。龍鳳港 在城南四十里。楚王嘗乘彩舫載嬪御遊戲於此。

姨娘井 在縣西門內,近石城,小泉甘冽。煉丹井 在縣東南郭內。漢梅福煉丹於此。「宋玉井 」 在府學泮池側。相傳澤宮即玉之宅。泉清冷湛冽,異於他水,其上有亭。

王㜑井 在縣南二十里。俗傳有仙過此,化井水為酒,王媼鬻之,遂致富焉。

京山縣

富水廢縣 在縣北七十里。其地坦平,可容千餘家。唐置縣。宋併入京山縣。由宋乾德二年逮明嘉靖已六百餘載,而城南《門甕》猶存富水寺左偏,疑即縣治。

新市城 在縣南三十里。漢光武起兵討王莽,嘗聚於此。後置縣曰南新市,西魏改曰富水。然按《後漢書帝紀註》云:「新市故城在郢州富水縣東北。」 今縣去富水廢縣七十里,則去新市更遠。舊雲在縣南三十里,非是。

「三王城 」 即王匡、王鳳、王常起兵處,遺址尚存,有臺在太陽山東。

城子山城 在縣東二十里,山巔不審所由名,頹基宛然,東西有壇壝。數十年前,土人猶掘得窖粟。

曹武市 在縣東四十五里。舊傳魏武征孫權過此,故名。然按孟德始由襄陽破荊州,即治水軍順流而下,至赤壁,為周公瑾所敗,引軍從華容道步走,復由南郡北還。其後屢出與吳人爭,皆在合肥、濡須間,不聞其經此也。此必傳者之謬耳。

辦頓市 在縣西六十里。相傳漢光武頓宿於此。

豐谷街 :相傳元季偽夏主明玉珍曾於此駐兵,壘址猶存。

桃源 在白鶴觀之西,地高而土肥。舊傳漢人於此植桃甚盛,張楷嘗遊焉,今廢。按:此白鶴觀在會仙橋南,今白鶴觀也。

晉柏 在縣南三十里,近大雲寺,高百丈,廣數圍,晉人所植。嘗有僧題絕句云:「柏芽誰為晉時栽,深夜寒聲遍九垓。只見蒼然摩碧漢,不知靈種劫初來。」

攝曇廢寺 ,舊時攝曇寺址也。尹璞《頌》云:「舍利之塔,因空生相。階列九級,堂開方丈。風搖金鐸,聲滿天上。我疑鬼工,不可名狀。於萬斯年,永共瞻仰。」

土牆湖 在縣南七十里寶香山畔。城處水濱,半淪於湖,壇廟廛市猶可辨識。漁人間有得其遺物者,俗呼為呂主城。而劉習之《興復邑治記》又謂之府牆湖。劉雲「即古溫治。」 然梁之新州即宋之新陽,後周之溫州即梁之新州,皆因舊治而易其名,未嘗他徙。其後唐復置溫州,亦襲周之故耳。湖側有金雞塚,昔有金雞鬥其上,樵牧皆見之,其旁忽生金蓮數枝。

花苑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有泉出其上。或云:

荊平王之別苑

《古文臺 》,「香苑東峙,回鳧南繞」 ,相傳昔人藏書處。

塚子臺 在縣西南八十里。高數丈,相傳古侯王塚也。

曬書臺 在縣北八十里。孔子輿書過楚,車覆書濕曬於此。

子陵臺 是嚴光讀書處,旁有帝星井,雲「子陵讀書,至夜半有帝星臨焉,光芒燭天。」 後光武至此,果應之。

武臺 在縣北六十里。枕山臨水。相傳魏武習兵於此。

石鏡臺 :在空山洞。高廣如屋,有石鼓,擊之鏜然。

放鷹臺 在縣西南八十里。「藪澤泱漭,而臺居其中。」

《甫柏臺 》柏為方伯李師孟手植。

天階閣 郝楚望著《九經解》於此,今圮。

「洗墨池 」 ,「在帝星井側。」

《羊祜亭 》即今穴河寺故址。

董仲符石 在縣南五十里。本處多蛇虺之毒。漢董永子仲過此,書二《符》於石上,其害遂絕。卓刀石 ,在縣西南九十里。俗謂雲「長過此,卓刀於石」 ,遺跡尚存。

帝星井 在縣北八十里子陵山相近。漢嚴子陵隱此讀書。夜分有帝星臨於井上,光芒燭天。光武起兵南征至此,因名。

八角井 在縣西南八十里。梁高僧演教之所,曾有綠毛龜。

韓丞相井 在縣西南六十里趙橫寺前。俗傳寺本韓丞相故第,昔有高僧乞地為安禪之所,韓不與,僧夜以杖指麾,明晨韓宅盡徙火門山外,惟井獨存,僧遂建寺,至今猶謂移韓就火。漢王節妃井 去邑東六十里,土人方可啟土,得斷碣,上勒《漢王節妃井記》,又曰「五九百年方可來淘。」 地理楊恆襄識「方可」 即土人名恆襄,本境地師別識之。

潛江縣

舊縣基 在豆子湖,去城西四十里。

侴潭城, 在裳林岡。侴潭鋪溪關:將軍曾屯兵於此。

洛江河 ,河通范溉市。《韓詩外傳》:「鄭交甫遊於江漢,過漢皋,遇二女妖服,佩兩珠如雞卵。交甫與言曰:『願請子之佩』。」 二女解佩,以與交甫懷之,去十步,探懷中則亡矣。回顧二女,亦不見。相傳沔陽州城西四十里,瀕漢江范溉市,即交甫遇二女處。或曰:二女者,湘洛妃也,洛之名由此。僊人隄 ,五代高季昌築隄,濱洛江,仙妃之所常遊,故名。景沔之「古隄」 、古垸其名皆始於此。白鳩壁 宋度宗咸淳十年,元伯顏侵郢州,潛入漢,破沙洋,與新城,壁兵白鳩寺中為詩曰:「水戲輕提百萬兵,大元丞相正南征。舟行漢水波濤息,馬踐吳郊草木平。千里陣雲時復暗,萬山營火夜深明。上天有意亡殘宋,五日連珠破兩城。」

萬元書屋 ,知府郭之幹置,在城北。

此君廬 ,分巡道婁鎮遠置,在城南五里,中有竹萬竿。

《一枝齋 》「歐陽東鳳別業」 ,在城東河裡許,今沈為潭。

宋「狀元」 坊 為狀元畢漸立,在縣學前。

石橋書院 在龍淵寺。元泰定間,學士林仕淵建。

白鶴樓 在舊縣北,元姚燧藏書之所,有白鶴巢其上。

畢家樓 在儒學前狀元畢漸故里。萬曆元年,火燬。

焦穫寓樓 在「忠義廟」 左。

梅花樓 ,漫園中之樓也,舊曰「香雨樓。」 環水而居,夏月菡萏吐芳南浦,遊人如泛雲霞。上中有橋,名曰「替舟」 ,可坐百人。

「得樹草堂 」 在縣廨左。縣令王又旦建,以讀書處。

《指鴻軒 》《漫園主人讀書處》。

秀野園 通政司。劉道隆別業,在西郭外,今廢。蠡園 劉若金別業,在城西里許。

幽賞園 ,別駕郭鋕置,在城南五里許。

紺珠園 歐陽璿置,在東沙港城東河十五里,漫園 郭鋏垂緡其中,通以板橋。中有四面閣,閣外古梅百株。園為鋏祖給諫嵩墾植,故壽藤喬木錯列樓榭間。

「止園 」 朱宗望別墅,今沈為潭。

松雲閣 在縣東城南

「四營」 臺 在南湖。《關羽屯兵》處。

「匯清亭 」 在萬元書屋中。

覽秀亭 在縣廳後。成化三年,知縣呂文刱立。二十二年,知縣胡璘改立後堂三楹。

東門草亭 在縣治東。天順五年,知縣呂文刱今廢。

冰玉堂 在縣治東,知縣胡璘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