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0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六

  長沙府封建考

  長沙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卷

長沙府部彙考六

[編輯]

長沙府封建考        通志

[編輯]

上古

少昊氏 。《路史》。少昊金天氏。胙土長沙。

有苗氏 ,《輿地考》:「三危山有三峰,漢燉煌即其地,宋為沙洲。三苗本有苗氏之族,在長沙、衡陽之間,徙居於此,分氏為三,故云三苗。」

濮 ,周武王伐紂,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俱以師至牧野。孔安國以濮為西南裔,以其種類多,故云百濮,在長沙、武陵之間。

西漢

衡山王吳芮 ,高祖時徙封長沙。芮,秦鄱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 項羽立為衡山王。高祖攻南陽,遇芮將梅鋗,偕攻析酈德。芮徙封長沙,都臨湘,諡曰文。子成王嗣。成薨,子哀王嗣。哀薨,子共王右嗣。右薨,子靖王嗣,孝文二十二年薨,無子,國除。

《長沙定王發 》,景帝唐姬子也。景帝召程姬,姬飾侍女《唐兒薦》。請幫助識別此字。遂幸生子,因命曰「發」,封為長沙王,今縣後有定王臺舊址。定王薨,子戴王庸嗣;庸薨,子頃王鮒嗣;鮒薨,子刺王建德嗣;建德薨,子煬王旦嗣。元帝時,立旦弟宗為孝王。凡七傳至光武中興,則王之。十二子:春陵侯買之後袁侯煬,  茶陵侯訢,  彝陵侯義。

舂陵侯買 俱定王子元朔二年封。

《湘鄉侯昌 》《孝王子》。哀帝時封。

醴陵侯越 ,帝后時封。

《路陵侯章 》,元光四年封,《長沙定王》子。

《夫彝敬侯》義 「《長沙定》王子元光五年封義薨子節侯禹嗣禹薨子頃侯奉宗嗣奉宗薨子釐侯慶嗣慶薨子懷侯福嗣福薨侯裔嗣王莽篡位絕。」

《都梁敬侯遂 》,長沙定王子。元光五年「封。遂薨,子頃侯徯嗣。徯薨,子節侯弘嗣。弘薨,子原侯順懷嗣。順懷薨,子煬侯容嗣。容薨,侯佗人嗣。」 王莽篡位,絕。

昭陽侯賞 長沙刺王子元始五年封。

東漢

湘南侯黃龍 ,順帝時封。

長沙厲王乂 《武帝》第六子太康十年封長沙公陶侃 明帝時以平蘇峻有功封爵長沙。

長沙王道憐 高祖中弟九年改封竟陵公後遷封長沙王。

長沙王義欣

湘東王彧

長沙王晃

《湘東王子建 武帝》二十一子。

湘鄉侯《呂安國 》,《太始二》年封。

《湘東王繹 》,《梁武帝》少子。十三年封,都督荊州,太清三年,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戊子,侯景平,冬十一月,即位於江陵,改元為「承聖宣武王。」 懿 ,武帝兄,追封長沙王。子業,子《孝儼》嗣。

《瀏陽公大冶 》,《簡文帝》十二子。

長沙王叔堅 宣帝第四子。

湘東王叔平 宣帝第二子。

後唐

楚王馬殷 。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人。唐將秦宗權遣劉建鋒、孫儒略地,殷為儒裨將,乾寧元年,入湘南,次醴陵,建鋒為陳瞻所殺,遂領其眾。後張信復殺瞻,推殷為帥。乾寧三年,拜殷潭州刺史。殷將秦彥暉攻連、邵、郴、衡、道、永六州,皆下之,湖南俱為殷有。梁太祖即位,拜殷中書令,封楚王。殷改潭州為長沙,建國置,屬袁州。刺史呂師

考證

周謂殷仁者,待士有禮,迯死歸之。殷開天策府,以廖光圖等十八人為學士,又鑄鉛鐵錢,十文當銀一錢,以茶通商旅,收其算,由是地大。力寬。卒,諡武穆,立廟,子希聲立。聲卒,弟希範、希廣相繼立。希萼殺廣自立,希崇囚之,後皆送款李景宋。

醴陵開國男丁仁

寧鄉開國男易祓

潭國公楊完者 ,武岡人。至正十六年封。明

湘獻王柏 ,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四年八月生王。建康十一年受封為湘王,建國於荊州。論古兵制,有老將所不及。時常德降賊判王受命征之,敗其前鋒於虎渡,追殲焉。建文初,有譖之者,闔宮自焚。成祖《靖難》,聞之,嗟悼不巳,諡曰「獻」 ,置祠官以守塚焉。

益陽安僖王貴烰 ,簡王第九子。永樂二十二年封。薨,子康懿王豪壧嗣。薨子恭簡王恩鍖嗣。薨子端靖王寵湳嗣。薨子榮惠王致梠嗣。薨子《憲熽》嗣。

善化康簡王譽桔 ,靖王第二子。正德九年封。嘉靖三十年薨。子定峻嗣。

潭王梓 ,太祖第八子,封潭王。十五年之國。長沙王幼而好學,善屬文。洪武二十年坐妃家犯法,召至京,王懼,同妃自焚,國除。

谷庶人橞 ,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建谷藩於宣府,二十八年之國。建文初,削諸王護衛,王遁還,廢為庶人,令守金川門。《靖難》師至,庶人開門迎謁。上賜《雅樂》七奏,衛士三百人及金綺、寶鈔、鎗劍、輿馬,增歲祿至三百石。徙封長沙。後忠誠伯茹瑺道經藩服,不朝。有司奏聞,上遣御史歐陽謙偵之,謙告有逆謀,庶人自焚,國除。寧鄉王祁鉦 ,憲王第三子。正統八年封,成化十三年薨。子僖順王《見沔》嗣。薨,子榮肅王《祐楒》嗣。薨子《厚燭》,以鎮國將軍進封棗陽王。長子載請幫助識別此字。嗣。薨,不嗣。吉簡王見浚, 睿宗第五子,天順元年封,乙未之國長沙,年七十有二薨。世子祐枎,弘治三年封長山王,正德四年進封世子。五年薨,諡曰「悼莊王。」庶長子厚𤊻,以悼王早薨,封為世孫,嘉靖八年進封吉王。十八年薨,諡曰「定。」庶長子載均,嘉靖十五年封安化王,十八年進封吉王,四十年薨,諡曰端。子翊鎮嗣,四十二年封,隆慶五年薨。端王庶長子翊鑾嗣。翊鑾初封龍陽王,萬曆元年進封吉王。初,吉王見浚懋德樂善,遊嶽麓書院,訪古賢哲遺跡,命工梓先聖圖及《尚書》,以時觀誦。暇則揮藻搦翰,披賈太傅《新書》。其後嗣端王庶子曰宣王。宣子早逝,天啟七年追諡曰「憲王。」憲子立二十三年,至崇禎癸未,張賊破城,王先期遁去,後死於西粵,國滅。

長沙王翊鋌 ,「端王庶二子。」 嘉靖三十五年封。

長沙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偏沅軍門 :在府城北門東。

皇清順治十四年,「經略洪」「駐劄」起建。康熙三年,部議

以偏沅撫院移鎮長沙,耑治湖南長沙、寶、衡、永辰、常、岳七府,郴、靖二州,遂為節鎮之所。本年八月,巡撫部院周修整。十八年二月,巡撫都院韓重修轅門、頭門、二門、大堂、川堂、中堂、寢室、茶房、求莫樓、集思亭、書吏房、文武官房、聽差承舍房、捕巡官房、寅賓館、旗鼓臺。

布政司 ,在府城東。康熙三年,部議以布政使司分駐長沙,耑理湖南七府二州糧餉。前任藩司余刱建大門、二門、大堂、川堂、寢室、左右六曹房、左右辦事房、庫房、賓館、土地祠、理問所按察司 ,在府城東。康熙三「年,部議設按察使司,駐劄長沙,耑理湖南七府二州刑名,以巡道舊署為司。康熙七年六月,臬司趙議遷於」 府治後察院司而東,署為察院。康熙十年,前任臬司馬重修頭門、二門、六曹房、大堂、川堂、中堂、內堂、寢室。

驛鹽糧儲道 :原因督學道舊署。康熙二十二年,驛鹽糧儲道趙捐資起建頭門、二門、大堂、中堂、內堂、寢室、書室、書吏房、官廳。

長沙協鎮 舊署:在府南門。副總兵韓孟之鼎建,今改遷於瀏陽門。副總兵胡重修。

長沙府治 舊治,前代無考。宋嘉定中,在南門內右西山祠,德祐初遷德潤門內太乙寺前,隨

「燬於元兵。明洪武初,厥制未備。」 五年改潭州為長沙府,知府滕楫仍建於德潤門太乙寺址,制亦未盡備也。永樂二年三月,知府林達就署於南門之守門官廳。十五年八月,知府茹連向謙即孝順坊東,調指揮周文廨舍建焉。經制始大具,中為堂。至嘉靖甲子鼎新之,則知府蔣弘德、推官李翟台也。後為孚真堂,再後為內室若干楹。中有樓,則知府張邦政建。堂左右為幕職署,兩翼列十二曹。中為甬道,戒石坊。前為儀門,設六棖。門外東戎廳、糧廳。東前理刑廳,推官張廷對撤故從新。壬午,蔡道憲以形家言易置,鼎建之,視昔較豁。西為撫民廳,今總為糧捕廳,經歷、照磨衙附焉,如知事、檢校,久奉裁。偏西而盡,又犴狴處也。頭門三楹。門之前左右有攩眾,中有門啟閉。萬曆元年,易門以牆。知府吳道行久不遷,議撤之,仍其屏門。隨報,擢大參。去東西,設榜房,通衢介焉。衢左右豎承流宣化坊。衢南設官廳二,以延官紳之趨謁者。衢中建「題名」 坊,左右為「申名」 、「旌善」 二亭。極南而盡,有屏牆,歷經崇飭,稱雄郡雲。崇禎癸未,獻逆陷城,門堂廨舍俱燬,僅存內堂與樓。

皇清順治丁亥,知府張弘猷鼎建內堂及衙舍十二。

曹、吏書房、寅賓館,知府孔延禧又建川堂、大堂及頭門二門。康熙甲寅,吳逆竊據,復為兵燬。巳未,知府任紹爌損資修葺。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蘇佳嗣重修。賓館則知府錢奇嗣新建也。清軍廳 同知蔣應泰建,後因吳逆兵燬,同知熊中鶴重葺。康熙二十三年,同知趙寧以廳事湫隘,闢東偏隙地,撤竹屋而易以木,作堂三楹,額曰「鏡水」 ,並吏書公廨及私宅俱捐貲刱建糧捕廳 。通判孔貞來改建後,通判李蔚復建門屏。康熙二十四年,通判王駿重修。

理刑廳 推官袁天秩改建《門路》,甲辰年胡景曾復改建,今裁。

經歷司 新建

照磨所 照磨俞成龍捐貲鼎建於糧廳之右,至今如舊。

醫學 在府治東

僧綱司 在鐵佛寺

道紀司 在壽星觀

陰陽學 在府治東

逓運所 在南城外。稅課司 在德潤門外。

永豐倉 在府治北

廣備庫 在川堂左。萬曆間,知府吳道行甃石為窖。

長沙衛 洪武五年,創衛暑於德潤門外。三十五年,指揮殷鈺復創於新開門。崇禎癸未燬於兵。

皇清順治初,因舊址建立。後以地方僻處,民稀兵眾,

乃借宦宅居之。後守備王翮移於「屈賈祠」 之右。康熙十三年,吳逆踞城,拆毀衛職,悉借民房以居。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內守備胡德麟查訪舊基,新為建造。

長沙縣治 。漢為臨湘縣,在大西門。宋為長沙,置郡城東。元以其地建廉訪司,徙城東北。洪武十三年,移建北門。十八年,知縣王銓即北門外「元妙觀」 址改建之。成化中,知縣艾旻重修。萬曆辛卯,知府申詳仍改入城內舊地,不果。壬辰,知縣鄧雲龍重修。以時事多艱,至三十三年,知縣趙彬力請於院司、道、府,將朝宗門內便民倉改建焉。崇禎中,知縣史《記言》、楊觀吉等相繼加修。癸未,燬於賊。

皇清順治初,知縣朱明魁擇「衛右瞿都司」宅址鼎建。

康熙元年,知縣胡壯生移居廢藩宅。十三年,「吳逆」 陷長沙,署復燬。十八年,知縣蔡鵬初住民房,後督百姓復卜築於廢藩地。二十年,知縣王基昌申詳上司,將錢局修建為治,停鼓鑄,旋復仍為錢局。二十二年,知縣朱前詒赴訴院司、道、府,仍於朝宗門內捐貲鼎建。

縣丞衙 在縣治西

典史衙 在縣治東

榔梨稅課司 久裁

喬口鎮巡檢司 ,在縣西九十里。洪武元年設。便民倉 舊在朝宗門內,今改為縣倉,仍在縣右。

社倉 知府吳道行立倉積穀,今廢。

義倉四 一在新塘縣東八十里,一在榔梨縣西三十里,一在新康縣北六十里,一在水渡縣東三十里。知縣鄧雲龍建,今廢。

王倉 ,在廢藩府後宮。經略洪建倉廒於內,以

貯庫米謂之「王倉」 ,因故王府而名也。今本縣《米糓》貯此。養濟院 在縣西,知縣鄧雲龍建。

桑棗園 今廢

漏澤園 今廢

義塚 在開福寺前

善化縣治 舊治在郡城南。元季燬於兵。洪武四年,知縣孟吉移置府城內舊茶課提舉司。十四年,知縣張居仁移置城南門外趙宣慰宅,即今高峰寺前。十六年,知縣莫如輔繼修之。成化十六年,知縣盛時請於府移置城內府治東。萬曆中,知縣馮應鰲等前後修葺。崇禎乙亥,知縣馮挺衡繼修之。癸未,燬於兵。

皇清順治中,知縣孫國泰鼎建。康熙十三年,「吳逆踞。」

城衙門拆毀無存。恢復後,知縣皆借民房。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滕天御於舊址復建。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孫謙重修。

縣丞衙 今建

典史衙 未設

暮雲巡檢司 在縣南五十里,今廢。

巡道司 在縣西南。今居民隱占。

學道司 在德潤門內

皇清順治甲午,中堂洪經略《楚粵》等七省,駐劄長沙。

以軍興繁費,借開官店。後進取滇南時,馬鷂子隨征,暫寓家口,遂久假之,亦曰「官店。」 至今為偽弁隱占,竟無文場。

察院司 在縣西南,今廢。

布政分司 在縣北,今廢。

稅課司 、河泊所 、遞運所 俱在縣西河街,今裁。皆為民居。

儀衛司 在縣西北。改為巡道司,後裁。今為按察司公署。

《陰陽學 》,《今居民隱占》。

醫學 在縣西,今為民占。

便民倉 在縣南上關,舊建廒二十四間,今廢。預備倉 ,在縣南三里。知縣呂廷爵建。近河,知縣黃丞中改入縣二門內。

義倉 在濚灣、暮雲、道度、石壁四處,久廢。社倉 ,吳知府建,在白箬、暮雲、白田、卯田、小埠港、之字港等處。今廢地存。

養濟院 ,在高峰寺前。萬曆庚寅年,被火。四十年,知縣唐源鼎建屋二十四間。崇禎三年,知縣黃承中重修,久廢。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蘇等捐資新造。

桑棗園 、漏澤園 今俱廢。

義塚 :知縣李仕亨設於龍王廟左。

外州縣

湘潭縣治 舊治在錦灣之北。元季兵燬,洪武初,知縣莫玉創之。嘉靖三年,知縣高應禎增修。萬曆間,形家謂「新樓太崇,舊堂太深」 ,徙堂就陽,還樓為門者,知縣何起升也。隆慶元年,寇以無城窺公帑,堂後建保安樓,資守望,知縣鄢仁卿也。崇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知縣閻安邦、劉應泰漸次修建。康熙甲寅

吳逆竊據,前制悉廢;恢復後,知縣姜修仁捐資重建。

縣丞衙 「在正衙左。」

主簿衙 在正衙右

典史衙 「在正衙右。」

行署 舊凡五區:一藩司、一臬司、一府館、一對江公館。今俱廢。錄其新建者於左:

姜蕃市公館一所 ,係寶慶路。

城內公館一所 ,知縣劉見龍建。

《黃茅鋪》公館一所 ,係衡山接界。

「茶園鋪」 公館一所 。係衡山往來路。

「下攝司」 公館一所 ,係衡山接界。

嵩塘鋪公館一所 係長沙往來路。俱知縣鄭有成鼎建。

下攝司巡檢 ,距縣治三十里。今廢。

暮雲巡檢 ,距縣治四十里。今裁,後屬善化稅課司 。河泊所 二稅,皆屬於縣。其官裁而其司址廢為民居久矣。原址在官店之右。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南。

僧會司 、道會司 ,俱在西禪寺。

常平倉 四區在縣治內。

預備倉 在演武場右,今廢。

水次倉 在城東門內,今廢。

備運倉 在縣廨西貯每歲縣里額外糓包。縣令建,以備運官,有舟楫風波之虞者。今廢。養濟院 在扳龍街,今廢。

桑棗園 在縣西二里,今廢。

漏澤園 在縣治北瞻嶽門外九里,今廢。湘陰縣治 古治在白烏潭,後周許可崇遷今治,即羅縣東白茅村也。宋紹興初,胡昭攝縣事,避楊麼亂,遷於赤竹城,知縣李植旋復之。乾道七年,宋朋創建。明洪武二年,知縣黃思讓拓廣之。中為堂,內為衙,兩翼為吏舍,前為戒石儀門;東為丞、尉衙,西為主簿衙,前為樓,為申明、「旌善亭。」 天順間災,知縣汪讓前後左右備創之,夏瑄有記。嘉靖中,知縣蔡金撤樓為門。三十一年,知縣張燈復重新之。天啟、崇禎,漸次頹圮。

皇清鼎建以來,治因舊址。知縣冉應奇、唐懋淳先後

增修

縣丞衙 在堂左

典史衙 在堂右

營田巡檢司 在縣北六十里。

河泊所 在縣治內

稅課司 在縣南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南。

僧會司 在興化寺

道會司 在東明觀

際留倉 在縣西北

預備倉 、惠民倉 俱在縣東。

水次倉 在縣西北

常平義倉 知縣祖守節建,今改為公館。新倉 二十間在際留倉內,嘉靖四十四年,分巡道苟新增。

養濟院 在縣北湖上橋。

桑棗園 在望江嶺下

《義塚》三 :一在文昌橋西,一在和尚橋,一在周家嘴。

寧鄉縣治 舊治在香林山之南,通安街之北。宋建隆間,知縣蔣文炳創建。元毀於兵。明洪武初,知縣薛德昭鼎建。宣德中,知縣朱節新之。成化元年,知縣孟祥復建。十四年,知縣晏鐮以譙樓東向不正,以桑棗園易「民黃鎮」 住址為門。弘治十一年,知縣張翔塞之。嘉靖二年,知縣胡明善乃拓大其地而重構焉。崇禎癸未,為兵所燬。

皇清順治初,知縣蔣應泰捐資鼎建。康熙四年,知縣。

權持世增修

主簿衙 裁今廢

典史衙 ,康熙九年修,今如舊。

稅課司 、「陰陽學 」 、醫學 ,今俱廢。

僧會司 在香山寺,今廢。

道會司 在白鶴觀,今廢。

便民倉 在縣東

和平倉 在縣西

預備倉 在縣治南白鶴觀前。嘉靖三年,知縣胡明善改立儀門之右,譙樓內之左。

東倉 距縣治東南八十里,在八十一都。前臨雙江口,近湘潭界。

南倉 :距縣治南一百里。在十三都。

西倉 距縣治西七十里,在十七都安化路旁;「北倉 」 在縣治北十里,三十三都新康路旁。秋糧倉 在雙江口,與東倉相隔。俱知縣楊武立,後移道林。

新建糧倉 知縣蔣,借民楊惠公曹家橋屋基,建草倉五間。因本民取還,復措價十五兩給之,立契在官,歲加修葺。

常平倉 ,賤則收糴,貴則平賣。

倉場 在東門外側,石橋臨江。其地寬敞,為倉,東西二十一間,垣週專貯南漕二糧。今廢,改建於曹家橋,與常平倉同。

瀏陽縣治 ,舊治在十三都居仁鎮。洪武初,改遷縣治,今在城西隅,知縣史希賢營立而未備也。洪武三年,知縣趙貫復營之,制始備正堂凡三楹,左庫,右土地祠,西縣丞衙,東北為主簿衙,庫左為典史衙。弘治初,添設管糧主簿一員,建衙於知縣衙之後。堂西北為囹圄露臺,中為戒石亭,兩旁列六房,次儀門,次譙樓。宋楊時令是邑,後,知縣張才邵因民思之,於儀門外之左,立飛鴻閣,塑像以慰民。後廢為際留倉,為預備倉。縣堂後為川堂,為後堂,為知縣衙。嘉靖己酉,知縣路雲衢遷於管糧衙左。未幾,知縣鄭汝清復其舊處。先是,知縣蘇志皋徙土地祠於儀門外左,以其地重立飛鷃亭。原龜山作令峕,立亭為憩息之所,取「飛鷃」 以自喻,因其舊名也。於囹圄外立空虛樓,於譙樓外立榜亭。嘉靖甲寅,知縣鄭汝清創立報亭三間於露臺之上,以蔽群下風雨。萬曆己丑,知縣楊一桂照舊《志》「傾者植之,圮者修之」 ,復改觀焉。萬曆癸丑,知縣萬建元進飛鷃亭於川堂之西側,而以原地作賓館添茶。

堂於大堂之西側,以會僚屬。崇禎五年,知縣馮祖望內衙增修一雪洞以避暑。崇禎十六年,知縣陳允揆以疾卒於署。自是之後,縣署常多疾戹,從行人多不利,官不樂就舍。改革之際,兵民傾垣壞壁,肆行無忌。順治丁亥,瀏陽初隸版圖,知縣徐宣諭遂借居民房。徐罷去,知縣郝尚仁仍自民居蒞政,而縣治竟片瓦無存,寸木皆燬矣。後疊奉上臺文移,修建官署,知縣郝委邑人陳宗禹督修,今治較前規模弘闊焉。

皇清康熙十三年,吳逆陷城,署治悉燬。恢復後,知縣

曹鼎新捐貲增修

縣丞衙 在堂東

主簿衙 久裁

典史衙 在堂西

按察分司 ,在南臺嶺司門右,原有賓司二棟,參謁所止。明末悉經兵燬,止留正廳一棟三間。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宋時亨命屯丁修為「倉儲地。」

《濕米》壞,今依其廢廳。誅茆結草,添廬舍三間,典史借居。

布政分司 在縣治橫街。嘉靖十九年,巡撫改立社學。崇禎八年,知縣馮祖朢換民間「儒學」 前地,以廣學宮。

《燕寧館 》在北街內,因布、按二司燬,往來悉借民居,殊為不便。今縣令韓捐買民居,鳩工庀材,撤故更新,民皆戴德。

本府公館二所 一在城隍廟左,今廢,厥址嘉靖七年官賣。一在城隍廟右,館廢址存。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宋時亨起立「常平倉。」

渠城界巡檢司 在南鄉舊二十九都,距縣七十里。萬曆初年,議設官,至今仍存。

稅課司 原在縣治南臺嶺左。洪武丙辰改遷平政橋,今縣治河邊。十四年奉例裁革,厥址猶存。嘉靖三十八年,知縣梁可柱奉公賣銀,解布政司。

僧會司 在縣治北。洪武十五年,縣丞馮完立司廢,厥址並沒。

道會司 在縣治東。洪武十五年,道士王坦然立。天順癸未,道士彭思偉重修,今廢,厥址並沒。陰陽學 在縣治北。洪武十七年縣丞馮完立。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洪武十七年立,今廢,厥址並沒。

際留倉 洪武十九年縣丞王《姒》方立。原在縣治西南,後改遷儀門外左,即《飛鴻》舊址也,今廢。預備倉 洪武二十七年知縣蔡常德立,在典史衙左,後改遷儀門外右,今廢。

白米倉 在縣治北正街,今廢。

常平倉 :在城隍廟右。順治十五年,知縣宋時亨建。

楓林倉 在南鄉二十八都吳田市,距縣三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知縣蔡常德立。嘉靖十二年重修。萬曆甲寅又修,今廢。

東豐倉 在舊東鄉十五都塘田市,距縣五十里。倉廢址存。

南盈倉 在縣南市

西滿倉 在舊西鄉四十二都鎮頭市,距縣七十里。

北瞻倉 在舊北鄉五十八都黃泥江,距縣六十里。

養濟院 在縣北門外。洪武十七年,縣丞馮完立。明時屢經修理,未幾燬。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徐維岑捐資復立正屋一棟。

耳房二所,前門一座,近又火。其居就養者一二人,結茆廬以棲息。

桑棗園

義塚 一在北門嶺,一在教場後。

醴陵縣治 舊治在淥江北。洪武二年,知縣黃彥正建。成化中,知縣汪道修。萬曆五年知縣黃學增特刱。正堂、川堂,左附新廳,後為內室。清軍捕衙居東,管糧居西,兩翼為六房,東西兩庫,東南贊政廳,西南儀仗所,中為甬道,豎戒石亭。萬曆十九年,知縣晏朝寅重修堂舍,易「戒石亭」 以坊,仍修儀門之外兩翼建里長收銀房。東為土地祠,西為獄,正南為譙樓。萬曆四十五年,知縣林建月明樓於堂後。崇禎元年,知縣梁建行生亭於堂東。六年,流賊竊據。十年十一月復至縣署,悉燬於賊。

皇清順治初,知縣蔣德秀等漸次修葺。十一年,知縣

於建望江樓於川堂東。康熙四年,知縣張建清嘯樓於堂後。十三年,吳逆盤踞,復為兵燬。恢復後,知縣王光世等增修之。

縣丞衙 、主簿衙 俱裁。

典史衙 在治右,今裁。

藩司 ,在治西,久燬,康熙二十二年,重建。臬司 ,在治東。

新司 在大街,今俱廢。

淥口巡檢司 距治西一百里。崇禎元年,改為巡檢司。今廢。

稅課司 ,在治右十字街西。隆慶元年,署掾昌應時將一間作殼冊紙戶,一間送儒學。後知縣晏清出還官,變價助工。

陰陽學 、醫學 俱裁。

僧會司 在西城內,布政司右。萬曆二十三年,知縣晏改建「西城社學。」

道會司 在西城外金華館門左旁。

預備倉二 ,一在治西,一在淥口。萬曆間,知縣晏朝寅申刱新倉六楹。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縣令陳建「備賑倉」三間於大堂。

西

常平倉五 一在治西,一在淥口,一在明蘭,一在泗汾,一在黃梁。萬曆六年,知縣黃學增捐俸買穀,每都給一十五石,每年加二出息。

義倉一百零九所 在縣治十一所,各鄉九十八所。萬曆二十八年,知縣晏朝寅捐俸買穀,分給各里。後因兵燹,社倉俱廢。

便民倉二 ,一在縣西,一在淥口。

社倉 二十七處

養濟院 在縣南

桑棗園 在縣南,今廢。

《漏澤園 》知縣游改「南城外。」

益陽縣治 舊在城南,臨澬水。三國魯肅建於儒學後,遺址存焉。唐移今治。明洪武二年,知縣楊哲創基。十二年,知縣王貫更建正堂、內室,丞、簿、尉衙、吏舍、門亭。正統中,知縣王淮重修。弘治甲寅,知縣趙時中繼修。嘉靖壬子,知縣劉激、萬曆丁丑,知縣鄭思孟再重修焉。崇禎癸未,悉燬於兵。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張行忠、徐我達就居民舍十五。

年,知縣唐朝宣即舊址而鼎建之。康熙十八年春,吳逆潰亂,縣內堂、後樓盡歸烈焰。知縣王福舜即後樓故址,更置竹屋三間,作內堂。十九年,知縣江闓捐資鼎建,規模始備。

縣丞衙 「康熙二十年增修。」

典史衙 至今未修

稅課司 在治內

「河泊所 」 以上久裁。

陰陽學 在治南

醫學 在治西

僧會司 在廣法寺

道會司 在招仙觀

平秩倉 在縣內

預備倉 一在興賢街,一在太平街。

雜儲倉 在縣南

養濟院 在縣北

桑棗園 在縣江南

湘鄉縣治 舊治在舊太平街。元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吳顯即遺址鼎建。正德十年,知縣趙漢增修之。萬曆戊子、丁巳,兩罹水災,形家謂縣治有「水洗左脅」 之嗟。知縣楊棟朝將大堂改作後堂。嗣後屢圮屢修,至崇禎癸未,燬於兵火。

皇清順治初,知縣就民舍以居。十五年,知縣葉良禮

仍之,即舊址建門堂衙署。今知縣劉履泰增修,復舊觀矣。

捕衙 原在正衙左,今移居右。

戎衙 在正衙左

糧衙 在正衙右,今俱裁革。

布政司 舊在縣衙東,燬於兵,今改為「防守營房。」

按察司 在縣衙西南橫街。

察院司 在漣溪書院,故址,今俱燬。葉縣令乃於鎮湘樓左買蕭氏民房,改建「察院司」 ,以待上官駐次。劉履泰重修。

府館 在縣西今廢

武障司 在縣南五十里。縣令王國柱重建。虞塘司 、永豐司 俱燬於兵,堡官戴應祥買民房重建。

稅課司 舊在縣衙西錢家巷,今裁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衙屏牆外,今皆廢。僧會司 舊在慈雲寺。

道會司 舊在「顯真觀」 ,今俱廢。

便民倉 在縣南,收南漕二糧。舊倉在治西鸕鶿橋側,有官廳三間,各里自為一倉,列左右為

考證

兵火所燬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葉良禮捐買民舍重建於《三》

官殿右,始惟六間,後續增置。今共十間。

預備倉 在縣南

社倉 一在縣東北社學旁,各鄉凡十六處。一在城北門,一在石頭寺,一在城南門,一在望南庵,一在潭市,一在新陽寺,一在宜城觀,一在長樂寺,一在洞中觀,一在吉祥寺,一在天王寺,一在元靖觀,一在太平寺,一在永豐堡,一在武障司,一在雲溪寺。

存留倉 在儀門內

惠民藥局 舊在縣衙右畔,今廢。

養濟院 舊在「按察司」 側,今廢。

桑棗園 在迎恩橋下。明初立,今廢。

漏澤園 今廢

攸縣治 舊治在城南門內。元燬於兵,洪武二年,主簿王公範開刱。正統二年,知縣孫哲重修,未竣,知縣吳貴、典史林崇福完之。成化初,知縣方佑重修。正德中,知縣趙奉鉞繼修。萬曆五年,知縣徐希明鼎新。崇禎癸未,再罹流賊之變,縣署半為兵燬。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朱英幟漸次增修。康熙十八

年知縣張潛重修之

縣丞衙 在堂右。萬曆五年,主簿沈增修。今官裁革,衙亦廢。

典史衙 在堂左

「陰陽學 」 在醫學左。

醫學 在社學側。今俱廢。

僧會司 在證果寺

道會司 ,在《洞靈觀》。

按察分司 在縣東,今廢。

布政分司 在北門外,今廢。

巡檢司 洪武三十一年,巡檢熊開設於淥田。後改置鳳嶺知縣,楊璧又改置西門城外。明崇禎時,奉裁,司亦廢。

預備倉 在北門外。嘉靖年間,知縣范志文立。今移置縣治內西。

便民倉 在縣西

社倉 舊五十二處,今俱廢。

養濟院 在北門外,明嘉靖知縣范志文立。桑棗園 在縣治東門外,今廢。

義塚 在養濟院左

皇清順治丁酉,知縣朱英幟重建。

安化縣治 舊治在北橋之東伊溪。宋熙寧壬子,攝縣事寧鄉令毛漸《刱形家》謂「六十年後當有兵火。」 建炎庚戌,果燬於鍾祥之亂,遷清塘鄉北岸伊溪西。元至正辛卯,復燬於兵。明洪武元年,主簿羅謙亨開設縣治,創立廨宇,知縣海源善繼修。景泰元年土峒苗賊,復燬。天順二年,知縣管達重修。嘉靖、萬曆屢經恢廓,規制弘廣

皇清知縣汪濂重修。康熙十三年為兵所燬,恢復後,

知縣吳兆慶捐資修之

典史衙 丁應錫建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

陰陽學 在縣治東正街左。

醫學 在縣治東正街右,今俱廢。

僧會司 在報恩寺

道會司 在寶臺觀

預備倉 在縣聞絃街。知縣王丕振新修。水南倉 在十二都。

廣儲倉 、廣盈倉 、廣豐倉 俱在歸化鄉。養濟院 在縣北,明嘉靖間,知縣鄒山齡復之。今大半侵於民,現存。

桑棗園 在東門外常豐、伊溪、清塘、中山、常安、豐樂等三十三所,今俱廢。

「漏澤園 」 在演武場前。

義塚 在五里牌。知縣蔡士芹置。

茶陵州治 。按《史》,炎帝狩於長沙之茶鄉,比井牧未衍,猶以鄉名。漢元朔節,侯欣於東五十里為茶王城,宋祥符鄧宜於北十里為金州城,宋紹定劉子邁遷建聚星門內,即今治。元末兵火,明洪武元年,知州吳即舊址畫宮,陳蔀以治。三年知州成麟建。正統八年知州徐亨增補。弘治十年知州董豫乃撤其故制而拓大焉。治東舊為按察行署,復別遷之,取其地以益役,始集郡之能而命之曰:「鳩材斲石,陶甓與埴,維某任之。度基址,揣厚薄,平板幹,具畚鍤,維某任之。均稍食,省勞逸,㪺財用,維某任之任惟恪毋怠成,毋濟貨,民乃趨事,不紀而具。」 中為堂,堂凡五楹,南北二筵,東西九筵,崇二筵。右為庫,庫穴地為窖其中而巨石覆其上,發則絞之,後為退堂吏目。

廳在堂左,東西六曹序列。「南為儀門,門六棖。門中各一道,左右若矩,中甬道,道樹戒石,覆以亭。門之外數武,復橫絕一門,門二棖。門之內左右為獄,獄凡若干楹。門之南為譙樓、崇視堂,修廣殺三之一。樓內之左右為榜房,凡若干楹。退堂之後為知州廳舍,又後為佐貳首領廳舍,凡四區。又後為吏舍若干楹。」 今吏舍已廢。萬曆丁亥,知州陳情重修「申明亭」 於譙樓西,修「旌善」 亭於譙樓東,各三楹。

布政分司 舊在州治南右二十步。弘治中,知州董豫遷廣濟倉右,其地即成化時學基也。中為堂,後為退堂,又後為寢室,旁夾以胥吏廚湢之舍。堂之前為門,門六棖。又前復為門,外周以垣,牆復以棘垣,左為官吏候館。館舊為文昌祠,後改創焉。今廢。

按察分司 舊在州治左十步。弘治中,知州董豫遷之,與布政分司並列,規制亦如之。後廢,遂以光岳書院改為按察分司,在關王廟之右。其與布政分司並列署舊基猶存。

行府 舊在州北城隍廟右,成化中遷廣濟倉左。前為堂,後為寢室,胥吏廚湢之所咸具。今廢。視渡巡檢司 ,弘治中知州董豫立,今廢。稅課司 在城南大街,今官裁革,局址猶存。陰陽學 在州治南,今廢。

醫學 在州治南。明正德中,典科羅炳修,今廢。僧綱司 在崇明寺。

「道正司 」 ,在青霞觀。

廣濟倉 在州治西。初名「廣聚」 ,明正統間改今名。其地元萬戶府廨舍也,今廢。

水次倉 在州西

社倉四 一在板橋鋪,一在東山市,一在馬皇城,一在陶水,知州陳情建。

便民倉 舊有二,一在城北郊五里,一在城西門外水次。明正德九年,知州張萱併於城西,以便民看守,民宜之。今廢。

預備倉 明初四鄉俱有之,久而廢,地亦沒於民家,所存者惟在城一區耳。舊在廣濟倉,成化後,屢遷西水次倉右。正德中,知州張萱復遷入廣濟倉。

惠民藥局 在州治前

養濟院 在按察分司後,知州黃豫建。

桑棗園 在城西濠上。知州林廷玉因建「洣江書院」 ,取羅炳地以入,遂以園易之。

漏澤園 在縣北

義塚 在西郊外五里

茶陵衛 舊在州治右,創於吳元年指揮范谷保,洪武中指揮趙才重建。弘治十七年指揮王廷爵撤故制而修之。至崇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庚子,守備周維藩買廢宅,改建於城之南。

康熙二十年,守備宋逢春復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