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7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卷目錄

 永州府部彙考一

  永州府建置沿革考

  永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永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一卷

永州府部彙考一

[編輯]

永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州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

《禹貢》
荊州之域唐虞夏商並為荒服春秋戰國

[編輯]

時,為楚南境。秦屬長沙郡。漢元鼎中,析長沙置零陵郡,隸荊州。三國時屬蜀,後並於吳。孫皓分零陵南部為始安,北部為邵陽。晉初,屬湘州。至穆帝,分零陵南部立營陽,而道州實其地也。劉宋改零陵郡為國。南齊復為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隋罷零陵、永陽置永州總管府。大業初,改零陵郡。唐初,復置永州,隸江南道。天寶初,為零陵。宋為永州,隸荊湖南路。元為永州路,隸湖廣行省。明洪武初,改為府,轄二州八縣。二十四年,割全州清湘、灌陽,隸廣之桂林府。崇禎十二年,分寧遠一十三里另立新田縣,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領州一縣七

零陵縣

西漢本泉陵縣,武帝元鼎六年置,屬零陵郡。東漢郡治於此。三國晉俱因之。南北朝宋屬零陵國。齊屬零陵郡。梁陳俱因之。隋改零陵縣,屬永州。唐初因之。天寶復置零陵。五代因之。宋屬永州。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祁陽縣

西漢泉陵縣地。東漢因之。三國吳置祁陽縣,屬零陵郡。晉因之。南北朝宋屬零陵國。齊屬零陵郡。梁、陳俱因之。隋廢。唐復置祁陽縣,屬永州。五代梁、唐、晉俱因之。宋屬永州。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四里。

東安縣

《禹貢》
荊州之域唐虞夏商周為荒服春秋戰國

[編輯]

時為楚南境。秦為長沙郡地。武帝元鼎六年,析長沙為零陵,屬荊州,統洮陽、零陵等縣。洮陽,即今全州也。置東安驛於零陵,今城東一里許官道旁隙地,尚雲「馬鋪塘。」 三國魏武帝盡得荊州之地。及赤壁之敗,荊州以南屬吳。漢昭烈得益州,乃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零陵、武陵以西屬蜀。及昭烈崩,零陵復屬吳。孫皓分零陵為南北郡。晉穆帝分零陵南郡並為營陽。劉宋改零陵郡為國,南齊復改為郡。隋平陳,置永州,尋號零陵郡。唐武德四年,復析零陵郡置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復立永州,並洮陽入零陵,隸湖南道。五代時,馬殷盡有湖南之地,於此置東安場。宋改為永州軍,屬荊州湖南路。雍熙元年,始析全州、零陵之地各半為東安,屬永州。元仍之,屬永州路。末年兵亂,邑為峒寇李鐵所毀。明洪武元年,平章楊璟克永州,鐵歸附。二年重立縣治,隸永州府。東安,宋名,蓋襲漢之驛,五代之場名之。「清溪」 別名,以邑環清溪,故名。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道州

春秋、戰國並為楚南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而道郡寔屬長沙。漢初,屬長沙國。武帝分置蒼梧、鬱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等郡。是時領縣十,謝沐、馮乘在焉。元鼎六年,分長沙為零陵郡,領縣十:營道、營浦、冷道在焉。後漢因之。三國時,吳與蜀分荊州,於是南郡、零陵以西屬蜀,江夏、桂陽、長沙屬吳。先主沒後,零陵諸郡悉復屬吳,後併入魏。晉零陵郡領縣十一,營道、營浦、冷道皆如故。南宋齊時,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廢郡為永陽縣,悉並其地,置永州,並冷道入營道,並營浦及蒼梧之謝沐入永陽。煬帝廢永州,復為零陵郡,領縣五,始以蒼梧之馮乘隸之。隋末,蕭銑析營道置梁興,唐高祖武德四年平銑,割零陵郡地置營州,徙營道附州城。改梁興為唐興,復治冷道縣,遷永陽於西南八十裏白塔山下,析馮乘置《江華》。武德五年,改《營州》。

為南營州。太宗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道屬江南道。八年,改南營州為道州,省永陽入營道。十七年,州復,併入永州。高宗上元二年,州復置。武后文明元年,江華更名雲溪。天授二年,復置永陽縣。長壽二年,唐興更名武盛。中宗神龍元年,武盛復曰唐興,雲溪復曰江華。明皇開元二十一年,分置十五部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名道州為江華郡,改營道為弘道,改唐興為延唐,改永陽為永明。代宗大曆二年,析延唐西北地,置大曆縣。四年,永明徙今治。五代朱梁以後,湖南大都屬楚馬氏周廣順初,元邊鎬入楚,盡遷馬氏之族於金陵,尋為周行逢所㨿。宋太祖建隆中,行逢之子保權舉族內附,而其地悉歸於宋。建隆元年,復弘道為營道。乾德三年,改延唐為寧遠,省大曆入焉。神宗熙寧五年,省永明之六鄉入營道,一鄉入江華,廢縣為永明鎮。哲宗元祐二年,復置永明縣。時江華郡領縣四,曰營道,曰寧遠,曰永明,曰江華。元時為道州路。明吳元年,平章楊璟克永州,郡人吳友遜以地歸附。洪武元年,改為道州府。九年,裁革《營道縣》,改為州,屬永州府,領縣三,即今之寧遠、永明、江華是也。崇禎十二年,以寧遠稱巖邑,難治,分南北等鄉置新田縣,以分其任。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一里。領縣四:

寧遠縣

漢武帝時,始置冷道縣,屬零陵郡。後漢、三國、晉因之。郡在宋、齊為營陽。梁為永陽縣,隨隸之。隋置永州,並冷道入營道隸之。煬帝復零陵,營道如故。隋末,簫銑析營道置梁興。唐武德中,改為唐興,隸營州。後州改為南營,入道州或入永州,或州復置唐興悉如故。長壽中,更名武盛。神龍中,復名唐興。天寶中,改唐興為延唐。大曆時,析延唐置大曆,朱梁改為延昌,後唐復為延唐,晉改為延喜,至宋改延喜為寧遠,省《大曆》入焉,仍隸道州江華郡。元隸道州路。至正二十二年,兵亂,土民李文卿率眾據守。明楊平、章璟克復永州,文卿歸附,縣隸道州府。後府改為州,遂定為寧遠縣。今如故。然縣之民素黠悍難治,而田賦又倍於他邑。故當事者議割其一二都里,別置縣治以分屬之,名曰《新田》。蓋崇禎十二年所創建也。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一里。

永明縣

縣,本漢營浦、謝沐縣地。營浦自漢至晉,屬零陵郡,至宋、齊郡為營陽,梁為永陽,營浦如故。謝沐在漢屬蒼梧郡,晉屬臨賀郡,皆古南越地也。隋廢永陽郡為縣,併營浦、謝沐入焉,隸永州,此越地入楚之始也。煬帝廢州,復為零陵郡,永陽隸之。唐武德中,遷永陽於白塔,隸營州。後改州為南營,為道州,或州入永,或州復置縣,皆隸之。貞觀中,省永陽入營道。天授中,復置永陽。天寶元年,改為永明。大曆四年,徙縣今治。宋太平興國五年,頒新鑄印。熙寧中,用漕使議,命推官應經緯、營道,縣令吳登度具事以聞。以允山、允平、文德、謝沐、永川、崇福六鄉入營道,興化一鄉入江華,廢縣為永明鎮。元祐中,縣復置。元因之。明洪武元年,邑人蔣齊賢、尹子盟等以地歸附,遂定為永明縣,隸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七里。

江華縣

漢之馮乘,屬蒼梧郡。晉屬臨賀郡,皆古南越地也。隋改隸零陵。唐武德中,以零陵之馮乘置賀州,又析賀州之馮乘置江華,隸營州。後改州為南營,復為道州,或州入永,或州復置縣,隨隸之。文明元年,更名雲溪。神龍元年,復曰江華,隸道州江華郡,宋、元因之馮乘縣舊治在今縣西南六十里,賀州之富川縣地有馮「乘市」 ,是也。明洪武元年,邑人劉仲興以地歸附,定為江華縣,隸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新田縣

明崇禎十二年,割寧遠之南北鄉置新田縣,即唐時延唐所析大曆縣之故墟也。其地舊有「新田營」 ,因以名縣,屬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三里
考證

永州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永州府疆域圖

永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衡州府界二百里

西至廣西桂林府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廣西平樂府界,四百二十里。

北至寶慶府界一百七十里。

自府治至本省,一千八百里。至

京師六千八百八十里

東西廣五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零陵縣》。

東至寧遠縣石流鋪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廣西全州黃沙河界,九十里。

南至道州單江界,八十里。

北至祁陽縣王公嶺界六十里。

自縣至本省,一千八里《至》。

京師水路六千八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祁陽縣》。

南至本府零陵縣王公嶺界三十五里,自界至零陵縣六十五里。

西至東安縣李家橋界九十里,自界至東安縣六十里。

東至衡州府常寧縣土陂石壕界一百里,自界至常寧縣四十里。

北至衡州府衡陽縣排山驛界一百里,自界至衡陽縣九十里。

西北至寶慶府卲陽縣羅甸鋪界一百里,自界至卲陽縣一百二十里。

東至衡陽縣畫鼓嶺界,九十里。過界左至中鄉,係卲陽縣界。右至長樂,係衡陽縣界。

西南至本府零陵縣黃楊堡,界水路六十里,自界至零陵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河州江西岸衡陽縣界,水路一百八十里。江右岸即常寧縣界。

東安縣

東至零陵縣界竹撘橋五十里。

西至新寧縣界牌三十五里。

南至廣西全州淨界鋪,二十里。

北至祁陽縣金紫嶺,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全州柳浦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全州梨子凹,一十五里。

東北至卲陽縣界田心鋪,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新寧縣界雷霹嶺五十里。

自縣至本府陸路八十里,水路一百七十里,至本省陸路一千七百里,水路二千八十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三百一十里,水路七千八百八十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道州

東至本州小社岡,界四十二里,自界至寧遠二十八里,自寧遠至衡州府桂陽州楊林鋪,界七十里,自界至桂陽一百二十里,共二百六十里。西至本州藤口,界四十里,自界至永明三十里,自永明至廣西平樂府恭城縣鎮峽寨,界八十里,自界至恭城六十里,共二百一十里。

南至本州九子母岡界三十五里,自界至江華三十五里,自江華至廣西平樂府賀縣「遶嶺」 界一百五里,自界至賀縣一百五十里,共三百二十五里。

北至零陵縣流灘界九十里,自界至零陵縣一百一十里,共二百里。

南自本州鑿溪源,界九十里,自界至廣東連山縣三百一十五里,共四百五里。

西南至廣西平樂府冨川縣界一百七十里,自界至平樂府四百三十五里,共六百五里。東北至衡州府常寧縣白水界二百里,自界至常寧三百一十里,共五百一十里。

西北至廣西全州灌陽縣下陂村界五十里,自界至灌陽八十里,共一百三十里。自本州至

京師三千三百六十里

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五里。《寧遠縣》:

東至桂陽州楊林鋪界,七十里。

西至道州小社岡界,二十八里。

南至本縣九疑山界,六十里。

北至本縣上流山龜洞界,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桂陽州藍山縣紫水橋界三十里,自界至藍山三十五里。

西南至道州白泥岡界三十里,自界至道州七十里。

自縣至本府三百六十里,至省城二千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七千一百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永明縣》。

東至道州藤口界二十五里,自界至道州四十里。

西至廣西平樂府恭城縣鎮峽山界八十里,自界至恭城縣六十里。

南至廣西平樂府冨川縣鬱塘界四十里,自界至冨川一百二十里。北至本縣三峰嶺,界四十里,自界至廣西全州灌陽縣三十里。

東南至本縣龍外嶺,界三十里,自界至江華三十里。

西南至廣西平樂府恭城縣平川源界三十五里,自界至恭城一百里。

東北至道州田光洞界三十五里,自界至道州四十里。

自縣至本府二百二十里,至省城二千二百里,至

京師水路七千一百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七百里。

江華縣

東至本縣西嶺界二百四十五里,自界至廣西平樂府賀縣九十五里。

西至永明縣枇杷界三十五里。自界至永明縣六十里。

南至廣西平樂賀縣遶嶺界,一百五十里。北至道州「九子母岡」 界,三十五里。

東南至本縣開山界一百里,自界至廣西平樂府賀縣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廣西平樂府冨川縣靈亭鄉界七十里,自界至冨川九十里。東北至衡州府藍山縣「早禾」 界二百九十里,自界至藍山七十里。

西北至永明龍外嶺,界三十里。自界至永明三十里。

自縣至本府,陸路二百二十里;「至省城」 ,陸路二千里。至

京師陸路五千七百餘里:

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新田縣》:

東至桂陽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嘉禾縣一百里

北至常寧縣,一百五十里。

西至寧遠縣一百里

東北至衡州府常寧縣白水界一百三十里,自界至常寧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本府零陵縣新洛界一百三十里,自界至零陵一百二十里。

東南「由秀岡」 至鄧家村四十里,過此即芹溪、桂陽界。

西南由古牛岡至夏營四十里橋下洞即寧遠縣界。

自縣至本府一百八十里,至省城二千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四百里,水路七千一百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

永居楚粵之要,踞水陸之衝,遙控百粵,橫接五嶺。衡岳鎮其後,梅庾護其前,瀟水南來,湘江北會,此形勢大都也。乃若群山秀傑,眾水清漪,昔

考證

「賢品第,洋洋巨觀。」 若近眺零陵,則崳峰毓秀,翠靄遙臨;北望祁陽,則祁山、祁水,環拱獻秀;西顧東安,則文璧、清溪,著奇南服;南俯道州,則瀟水夾兩山而流,逶迤百里,陸瞰不測之淵,水多錯陳之石,合郡金湯,良在於茲。若寧遠,則九疑、三江,崒嵂紆折,永明之都龐瀑帶,江華之白芒沱洑,並稱壯麗奇險。而郡城巋然居中,雄㨿州邑之勝,故以之用兵則易守而難攻,以之生聚則種植樵漁無所不宜,而揣剛柔,度燥濕,因地興利,依勢設防,在守土者之變通矣。

零陵縣

九疑峙其南,衡岳鎮其北,西控百粵,東接五嶺,而瀟水、湘流,襟帶城郭。《太史公》曰:「楚、粵之接,零陵一大都會也。」 不信然哉?

祁陽縣

南憑玉嶺,北距排山。西聳四望,東南迤𨓦於金峒、樂山之隈,手足腹背之勢具,而水陸之形險備於是矣。

東安縣

清溪襟其前,唐帽枕其後,象山控其左,金峰峙其右。東北有《高霞獬豸山》以為屏,西北有雷霹嶺諸險以為阨。南通兩粵,北達雲貴,乃全楚之邊疆,湖南之保障。

道州

北極襄沔,東極江漢,南極郴桂,西極百粵,又居五嶺之衝,亦永郡之一大都會也。蓋嘗詳而攷之,「北自零陵界,入道瀟水,夾兩山之間,逶迤百餘里,山勢峻險,懸岸千仞,僅通鳥道一徑。行者逆攀而登,俯瞷不測之淵,則目眩骨竦。其負載重貨者,必釋輿馬,資舟楫,始可得計。大約其水勢,則皆自高瀉下,石嶄嶄錯出,有以舟溯沿逆上者,必投便利以進」 ,非土人習於水利者,萬不敢嘗試,以幾一倖。若由道赴永,則為順流而下,勢險而疾,觸石乘灘,聲如雷吼,非運篙操舵,捷如鬼神者,曾不得展一技,雖瞿塘三峽,不過是也。然則道之為郡,實扼水陸之會,居楚越之要,可謂得地形矣。又北枕瀟、宜諸山,東西南三面繞營沱諸水,正合兵家所云「山陵水澤」 之義矣。其東則為寧遠之勝,山則有九疑之連綿,水則有三江九源之分布。其西則為永明之勝,山則都龐為雄,水則瀑帶為會。其南則為江華之勝,山則白芒為峻,水則沲洑為遠。三邑之山川環拱羅列,而道巍然居乎中,真形勝之最者。是故以之用兵,則易「以守而難以攻也;以之利民,則山可樵而水可漁也;以之登覽,則可展文人學士之奇,而發幽人遷客之思也。」 猗歟盛哉!《寧遠縣》。

地脈,自衡岳絡繹數百里,東南踰瀟湘,入縣北境,分為四大支。二支自陽山寶閣發軔,高者如舞鳳騰空,卑者如飛龍回伏,遞沿於大谷,連捲起伏,不可名狀。至大當山下卸為逍遙峰,平陂蜿蜒,若牽絲曳縷。少東復突為四朝岡,風氣聚會,山水拱顧,南北十五里,東西五里皆良田沃野。東別為金榜山,北連為霧露嶺,南絕於巽溪。一支自樂山西折,挾東西二鄉,巒崿奮迅,如奔駛走湍。以趨於虎山,則端靜雄踞,以受巽溪之下流,而不顯其西去之跡。又前為黃嶺,似睠然回顧。自此而梧溪,而冷水,極於鶴鳴、黃邨,則皆陣列星拱,初不見其背違之狀。餘支東起於上流,西首於響石,左右輻輳為外垣,而瀑水下合大平、仙政二水及太唐山坡下,繚繞其前,若瀉瓊漿、傾玉液。外障為九疑諸峰,如萃玉笏於几案。而三峰矗其離位,如珊瑚玉筍,高插雲漢。縹緲中為南境巨嶂,瀟源清泉,脈脈下瀉。晴霽望之,如瀑布垂練,極目皆奇觀也。

永明縣

「北接灌陽,南連冨川,西聯恭城,三面皆廣西地,惟東一線路通舂陵」 ,今不隸始安,而隸芝城。蓋芝為楚之藩籬,永為芝之藩籬。嶺右居我上游,所屬如桂平一帶,猺獞雜處,叛服靡常,卒或蠢動入犯,永其發難之始乎?所仗縣治,四顧皆山,八望俱水,掛榜案於前,都龐屏於後,瀟江環諸左,桃川繞諸右,縱非天府,亦是金湯,守土者苟以時而綢繆之,永可坐而安也。永安而楚城亦安,此犬牙相制,《隸芝城》之深意也。

江華新田二縣,《形勝》無考。

永州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周禮》:「翼軫荊州」 ,於辰為巳,楚之分星,荊州之分土。

《爾雅》鶉尾曰「鳥帑。」

《左傳》:「鶉尾為楚。」

《火》曰「熒惑」 ,主南嶽荊揚二州。

《史記》:「二十八舍,主二十州,斗兼之。吳楚之疆,占於鳥衡。」

「太微為衡」 ,衡主平也,又為天庭。

翼軫荊州

軫為車,主風。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 ,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中,主兵。

《天官書》:「南宮七宿,其應周秦、楚。」

《星經》「熒惑星,主吳楚越分。」

《春秋元命苞》,「軫星為荊州。」

《象緯書》:北斗七星,在太微之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元本。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斗星:一天樞為天,二天璇為地,三天璣為日,四天權為時,五玉衡為音,六開陽為律,七搖光為星。石氏曰:「一主天主秦,二主地主楚,三主火主梁,四主水主吳,五主土主燕,六主木主趙,七主金主齊。」

《西漢志》:「翼、軫,楚之分野。」 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皆楚分。

《漢書》:「軫南眾星天庫,庫有五車。」

《九天元女書》,「翼軫在天四十度,在地十四度,零陵入軫十一度。」

張衡《東漢志》:「軫四星,中一星名長沙,亦曰玉衡斗玉衡第四星,主荊州,以五卯日候之,乙卯為南陽,丁卯為武陵,己卯為零陵,辛卯為桂陽,癸卯為長沙。」

《長沙》星,在太微宮端門左下。

班固《三統曆》:「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費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屬荊州。費直,起張十三度。蔡邕起張十二度。」

《諸葛亮占》:「彗星犯軫、翼,楚地大兵,人民災。」 《晉天文志》:「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為巳,楚之分野,屬荊州。」

《唐書》:「翼軫鶉尾。」 翼與咮張同象,當南河之北,軫在天關之外,當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逾嶺徼而南,為東甌、青丘之分。

《新唐書》一行《天文志》:「鶉尾直建巳之月,內則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

《宋志》:「天市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南第十星曰楚。」

《宋天文志》:「器府三十二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三十七度半,入軫八度半。」

《五車》五星,在畢東北,司空,其中星也,主楚司空。星明,其地歲豐。

《步天歌》:「女宿下有十二諸國,第九星主楚。歌曰:『楚之一國魏西屯』。」

按《左氏傳》,「歲星淫於元㮙。」 梓慎曰:「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 釋者曰:「帑,尾也。」 此明鶉尾之為楚分無疑矣。永郡於次為鶉尾,於北斗為衡星,於南斗為玉衡第四星,於三台為司命下星,於五星為司空,為熒惑,於辰為巳。舊志乃曰:零陵兼牛女之分。蓋以永、江二邑,原謝、沐、馮乘之鄉,皆蒼梧故地,故謂「零陵兼之。」 然《記》稱「帝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 ,今舜陵實在永屬之寧邑,則蒼梧之地,又不僅馮乘、謝沐矣。牛女之分野,吳越揚州所包者廣,豈彈丸兩邑遂足以概之乎?大抵星氣各有所屬,神而明之,非紙上陳言,可以臆說也。夫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而或雨或不雨,其故何也?星孛大辰,四國同災,驗矣。而《瓘斝》、玉瓚之弗禱,裨竈之言亦不售,抑又何耶?善夫,胡安國之言曰:「竈之所言,蓋以象推」 ,非妄也。而鄭不復火者,則以子產當國,方有令政,此以德弭災之明驗也。若然,則五石隕宋,六鷁退飛,內史叔興以為非吉凶之所生,而妖不勝德,誠探本之論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