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7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卷目錄
永州府部彙考五
永州府封建考
永州府公署考
永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五卷
永州府部彙考五
[編輯]永州府封建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虞
《有庳 》舜封弟象於有庳,即今道州地。道州北五十里,地名有庳亭。「庳」 與「鼻」 同。今其地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禱。
漢
長沙定王發 長沙析為零陵,乃封定王子買為舂陵侯,國於冷道縣之舂陵鄉。《傳》至孝侯,以舂陵地形卑濕,上書求徙南陽。
明
《南渭榮順》王音。 恭王第二子。景泰四年封。成化十五年封永州。弘治五年薨。子懷簡王膺。嗣薨,子安和王《彥濱》嗣。薨,子《譽播》嗣。薨,亡子嫡弟《譽摐》封鎮國將軍。
祁陽王定煠 ,康王第七子。嘉靖三十二年封國,不嗣。
永城王載圻 ,莊王第三子。嘉靖四十四年封,不嗣。
祁陽王禋鉒 ,崇禎十一年,詔分岷王支子《禋鉒》為祁陽王,住祁陽縣。
永州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永州府治 ,近北倚山,唐、宋遺址,洪武十四年,知府余彥誠修。正德、崇禎間,皆復修理。中為正堂,堂後為穿堂,為和衷堂,為知府廨,堂東為清軍、理刑二廳,堂西為捕盜廳,堂右舊有管糧廳,今廢。堂左為興濟庫,為經歷司,右為照磨所,六房列於兩翼,前為儀門。儀門內左為經歷廨,為知事廨,右為靈孚祠,為照磨廨。左右僻地為吏舍。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頭門外有「申明」 、「旌善」 二亭,今廢。
「清軍廳 」 在府堂之左。
捕糧廳 舊在前街,嘉靖二十五年,通判蕭文佐改入府堂右。
理刑廳 :在府堂左軍廳之東。康熙六年奉裁,公署遂廢。
「分守上湖南道 」 ,在府治西。中為大堂,後為穿堂,左為官廨,右為吏書房,前為東、西序,又前為儀門。儀門外為寅賓館。康熙六年奉裁,九年復議改分守衡永郴道,駐劄衡州。
永州衛 明洪武間設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奉裁。
總鎮府 康熙初,協鎮彭世勳建,治於府城北。巡按察院司 在府治北。成化十一年,知府楊崇建,今廢。
布政分司 在文昌宮右。萬曆壬寅,燬於火,未復基址猶存。
按察分司 在府治東,今廢。
連山公館 在府東北,今廢。
南司 在縣治後
北司 即「《溪濂》書院。」 順治十四年,魏紹芳建。遞運所 在湘口,今廢。
司獄司 在縣前大街
醫學 在府治東,今廢。
陰陽學 在府治西,今廢。
僧綱司 在「高山」 、「太平」 二寺內。
「道紀司 」 在文昌、萬壽二宮內。
廣益倉 在府治東南。嘉靖二十五年,通判王宗尹建,大廒五間。
零陵縣治 在南門內。宋縣,今呂行中建。中為正堂,堂後為知縣廨,前為儀門,儀門外為鼓樓。鼓樓之建,自嘉靖甲寅年知縣潘濤始,今仍改為儀門。門內左有迎賓館,右有獄。儀門東為主簿廨,今主簿廨廢為吏舍。兩翼為六房,堂後為庫。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康熙五年知
縣李如芳於署後建「殫心樓」 ,凡五楹,傍又建「退思亭。」
縣丞署 在大堂左
主簿署 在儀門右,今廢。
典史署 在儀門內左
公館 在縣治內
府館 去縣二里
黃陽巡檢司 在北水程一百一十里。原在高溪市,隆慶元年,知府史朝富改今處。
預備倉 「在文昌宮前。」
「僧會司 」 ,入於《僧綱司》。
「道會司 」 ,入於《道紀司》。
養濟院 在北關外。按舊制,有室、有門、有垣、有廳堂三間,以備縣官臨視存卹。蓋以養民之老,而「鰥寡廢疾無歸者。月有糧,歲有薪,季有帛,冬有綿,病有藥,死有棺。」 近錢糧多奉裁。
外州縣
祁陽縣治 ,在長樂門內,明巳前無攷。洪武七年創,置正堂三間,東西司房各五間。後堂為正廨,東為架閣庫,庫前立米廠,前為儀門三間,又前為大門。門外東南為譙樓三間,建於簿廳。王孝廉嘉靖辛酉夏五月知縣鄧汝相重造縣頭門及儀門,癸亥春又重造正廳。有《記》。
縣丞署 在堂東
主簿署 「在堂西,洪武八年裁。」
典史署 :在縣治右,順治十五年重修。
察院司 在縣南。順治十一年,知縣董欽承建。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景泰七年,知縣王原覲置。後改為察院。今廢。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渡春橋左。嘉靖二十七年戊申,知縣胡介置。今廢。
按察分司 在縣東。洪武間,知縣鄭祥置,今廢。府館 在縣治東城隍廟右。通判杜英立。正德十三年,通判賀位重建。今廢。
歸陽巡檢司 在縣東一百里。
永隆巡檢司 在縣西北一百里。
排山巡檢司 ,在縣東北,即江湘巡司,移置。白水巡檢司 ,在縣東南五十里。
江湘巡檢司 在縣北六十里。嘉靖八年,巡檢丘傑申請,改置排山。
道會司 在縣署後懸真觀,舊設道官一員。明萬曆時,道士劉祐賓赴京襲授。
僧會司 在縣署北甘泉寺,舊設僧官一員。陰陽學 在縣前。舊設訓科一員。
醫學 在縣前,舊設訓科一員。
預備倉 在縣署後
《祁字倉 》今廢,無攷。
常平倉 康熙辛酉春,知縣王靄設立。
養濟院 在縣治西南二里許。今廢。
東安縣治 ,正堂三間,耳房二間。右為庫,元末為峒寇所燬。明洪武初,知縣吉岳建。弘治間,知縣路譓於庫置石窖,又置後堂三間,耳房二間。陳祥麟則建內衙耳房、書房、戒石亭、儀門、幕廳各三間。朱應辰建示我軒,後廢。
皇清康熙三年重建「申明亭」在譙樓東,洪武十三年
建。旌善亭在譙樓西,洪武十八年建。土地祠在儀門外東監房前後各三間。明萬曆九年,知縣鄭來翔重建。正屋三間,書房二間,六房東西各五間,六房。吏舍在堂西,譙樓上下各三間。知縣陳祥麟置有銅壺滴漏一副,日天池一座,夜天池一座,分水壺一座,平壺一座,萬水壺一座,水海一座,「樓景真人一軀,洞浮一」 枚,玉嘴三個,銅葉荷漏三個,籌箭二十四枝,明末盡矣。
布政分司 正廳三間,後廳三間,大門、二門各六間,在縣東南,今廢基存。
按察分司 正廳、後廳各三間,大門、二門各三間。舊在縣前,洪武間遷於城外,通判蕭幹改建今處。
守鎮百戶所 正廳、後廳各三間,大門、二門各三間,在縣西。洪武二十六年,百戶張得山、喬林建。嘉靖二十一年,副千戶喬爵重修。
蘆洪巡檢司 官廳三間,大門、二門各三間,巡檢宅三間,在縣北十里,明洪武五年建。
結陂市巡檢司 在縣北六十里。久革。
永豐倉 在縣西。洪武十一年,知縣張彥良建,萬曆元年重修。左右共十廒,官廳三間。
預備倉 舊制八鄉俱有,久廢。本縣積有稻榖,並貯於永豐倉內。
龍岩公館 在蘆洪司右,萬曆三年建。
白牙公館 :在本市。知縣劉三錫建。
鹽廠 在縣北馬跡潭,明萬曆四年建。
陰陽學 ,在縣治左,明洪武十八年建。
醫學 在縣治南,明洪武十八年建。
僧會司 在縣城南,明洪武初,設於福昌寺側。道會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初,設於壽昌觀。惠民藥局 在南門內,久廢。
養濟院 :在縣城南,知縣李信建。
道州治 在城西南隅。按舊志,東扺廣濟倉,西扺寧遠衛,南至官街,北至旗纛廟後街。唐設刺史廳,元結作《廳壁記》,呂溫作《廳壁後記》:「宋天聖丙寅,辛若濟改建廳署,及後小廳、鼓角樓、廊廡、倉庫。淳熙中,趙宣言作漫齋於廳之北。慶元丁巳,郡丞張煥卿重建鼓角樓。嘉定壬申,徐杞作平易堂於漫齋之後,又作宅生堂」 於廳事西,方信儒作九疑、環觀閣於正堂之東,自為《記》。元至正壬寅重建,廨宇久廢。明洪武元年,同知蓋𢘆弼、通判張元湜開創之。正統八年,知州盛祥復修之。成化十五年,知州黃𤩰題其廳曰「牧愛堂。」 嘉靖三年,知州葉文浩重建鼓角樓。十四年,知州陳大濩建儀門六房。二十四年,知州王會重建「牧愛堂。」 萬曆戊子,知州張安慶重建六房,極其軒敞。牧愛堂五楹:東為銀庫,西為儀仗庫,北為穿堂,又北為後堂。堂之北為圃,南為儀門,又南為鼓角樓,東西為六房,凡二十四楹。儀門外之東為土地祠,祠東為吏舍,又東為獄戒石亭,在正堂之右。申明、旌善二亭舊在州道西,北向,今左旌善,右申明,俱南向。然兵燹者屢矣,舊制百無一存。至
皇清順治間,前後州守稍新葺之。康熙五六年間修。
葺尤多。如治之後堂、穿堂,皆煥然一新,東西兩楹,六曹吏舍及皂隸亭,皆復整飭,儀門重加修理,鼓樓重為創建,規度皆復舊制。
同知署 在堂東
州判署 在堂西
吏目署 在土地祠西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東,今毀。
中千戶所 在衛西,久廢。
後千戶所 在衛東,久廢。
廣濟倉 ,在州治東。原立倉大使一員,久廢。康熙五年,改立常平倉。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州治東,久廢。
僧正司 在報恩寺
道正司 在開元觀
養濟院 在州城東。嘉靖中,州守王會建。後萬曆中,州守李發重修,今廢。
寧遠縣治 舊在冷道故城,明洪武二年乃遷今治。中為正廳,扁曰「仁民堂」 ,左為尉廳,右為庫藏。甬道中為戒石亭。東西廂為吏廊,前為儀門,門外東為土地祠,為獄,直南為譙樓,樓下為大門。門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正廳後為中和堂,堂東為洗心軒,後為退思軒,後為寢室,旁有耳房,最後有園有池。
縣丞署 在堂東
主簿署 在堂北
典史署 在治南
布政分司 在儒學西。正堂五間,左右為隸兵舍。後堂五間,中為穿堂,左右為膳廚,為書吏舍。正堂南為儀門,右為大門,三間西向。今廢。守鎮千戶所 在縣治西,屬寧遠衛。
府公館 在縣治西北。寢室三間,串亭一間,正堂二門各三間,廚舍二間,後廳三間,今廢。魯觀巡檢司 在縣南五十里,原屬江華縣,名濤墟巡檢司。明隆慶五年,知府史朝富改設本縣九疑、魯觀二洞口地方。
北面巡檢司 在縣北八十里下漕洞。明洪武間建。今屬新田縣。
稅課局 明洪武初設,隨奉裁革。
預備倉 在千戶所後
廣積倉 在水南門內
陰陽學 在縣北
醫學 在縣西
僧會司 在勝因寺
道會司 在九疑觀
惠民藥局 今廢
養濟院 在文昌門外
永明縣治 。洪武二年,縣丞彭德謙建,知縣梅叔度增修。中為琴堂,扁曰「忠愛廳」 ,左為冊房,廳右為幕廳,東廊為吏、戶、禮三房,糧房附之;西為兵、刑、工三房,承發附之。嘉靖庚子,知縣楊時舉建。明季兵燬。
皇清順治壬辰,知縣尹足法重建。康熙三年,復建正
堂三間,後堂一座,本縣庫在堂右,架閣庫在堂左。竹樓一座,譙樓三間,儀門三間,戒石亭一間。寅賓館在儀門外。土地祠在寅賓館後。旌善亭在譙樓外左,申明亭在譙樓外右。煥然壯觀焉。典史署 在縣堂右。明季兵燬,今暫將黃、劉二公生祠改作衙署。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
按察司 在縣東。明知縣梅叔度建。丁亥,兵燬。
皇清康熙五年重建。
府館 在縣前,萬曆二十年重修。
桐口公館 在縣東三十里。
白象巡檢司 在縣西南四十里。知縣梅叔度建。嘉靖二十八年裁革。
桃川巡檢司 在縣西四十里。知縣梅叔度建。白面墟巡檢司 在縣西十五里。知縣梅叔度建。歲久傾圮,今賃民房居住。
枇杷倉 在枇杷所
桃川倉 在桃川所。今俱屬流官千總管。永慶倉 ,在儀門右。久廢。
預備倉 在縣堂東北,久廢。康熙三年秋,重建「預備倉」 一座、三間;亭一座,在縣堂左。
陰陽學 在縣東街。舊宇頹廢。萬曆二十年,知縣胥從化重修。今又倒塌。
醫學 在縣東街後。倒塌,與陰陽學同署異舍,今傾圮。
僧會司 在縣西西經寺,今與寺並廢。
養濟院 在厲壇左邊,今廢。
江華縣治 ,天順六年建置。中為正堂,左貯儀仗冊籍,右為庫房,堂下東設吏、戶、禮、承發四房,西設兵、刑、工、架閣、鋪長五房,堂下為甬道,兩旁建皂隸亭各一所。堂後為陽春堂,堂左為書樓一座,堂後為寢室,室前大門一座,左耳房一所,室後有思政樓,高四丈許,週圍磚石包砌,儀門三楹,大門三楹。寅賓館在儀門外,前廳三楹,左旁耳房一座,為抄案所。右樹大門。後屋三楹,左右耳房各一座。福堂在儀門之右。旌善亭在大門外左。「申明亭」 在大門外右。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南,萬曆三年建。正廳五間,東西兩廊各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後堂三間,串堂一間,東西耳房各三間。
府館 在縣東。嘉靖辛丑創建。通判周子恭《記》。錦田巡檢司 在縣南九十里,明洪武間創。錦岡巡檢司 在縣南六十里,原係軍堡,洪武十九年改為司。
濤墟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里。洪武十三年創。隆慶四年,知縣蔡光申革。今衙舍無存。
廣積倉 在縣治東
預備倉 「在府館後。」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東。
僧會司 在法隆寺
道會司 在重元觀
養濟院 在縣東
新田縣治 在北門內,左右四望,諸山遙向,群峰環拱,形家所謂「前有天馬,後有翠屏」 ,居高臨下,誠莫善於此也。司馬張恂定基於此,中立三楹為堂,內為直堂,為後堂,寢室三楹,耳房、火室各三楹。堂前重立三楹,以代捲棚及皂隸房。甬道左右各三楹,六房吏書居之。前為儀門,門左三楹為福德祠,又前為頭門。外則蔽以屏壁,繚以周垣,其費皆出自民間。不數年而鼎革,止存敗瓦。順治丁亥,掃蕩,湖南縣始平。至丙申,知縣沈維垣始為葺治,重修儀門三楹,扁其堂曰「修巳愛民」 ,又曰「天鑒在茲。」 堂後左旁立三小楹,為靜理案牘之堂,顏曰「來青軒。」 久之頹廢。康熙丁未春,知縣鍾運泰重建頭門三楹,左右六房各五楹。自堂及後衙諸務整理,皆自捐俸;題堂曰「親民。」
典史署 在福德祠左。為門、為堂,為後堂寢室。因兵燹半圮,順治辛丑,典史石進表漸次修葺,復設火室、草房三間,藩以土牆,而規模略就。巡檢司署 距治三十里,額設於白面寨,原編有「弓兵二十五名。」 自明末己卯分設新邑,其寨轄在南鄉境內,因屬焉。時巡檢員缺,遂將俸食改給典史。兵燹鼎革,節奉裁汰,雖具文屢請,未蒙允行,至今巡檢官存而俸役實闕。康熙己酉,巡檢黃在中遷地自建,
公館 在縣治東北隅。門堂各三楹,後為寢室,左右耳房,周翼以垣。康熙庚戌夏,知縣鍾運泰創建,以備經臨駐節。
儲積倉 在東門內。初止二楹,康熙丁未,知縣鍾運泰復建三楹。以逼處文廟,嵐氣蒸薰,不堪。
堆貯。因於己酉之秋,捐俸買縣治南老營地一區,庀材鳩工遷之。
僧會司 。在十五寺中。選舉有行,高僧司之。故無定所。
永州府學校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永州府學 。唐韋宙因「紅蕖亭為夫子廟,後遷愚溪。宋慶曆中,詔天下立學,柳拱辰移建郡東山麓,嘉定郡守趙善謐徙下之,刱講堂於左,上為御書閣。郡守王佐請於朝,乞監書藏之。」 講堂前列四齋,別立一齋於東,以待宗子。西南為射圃,郡守趙希楙復增廣之,教授皮龍榮增刻文籍於閣,廟門有石如雙鳳,皮龍榮建亭於臺下,張栻有記。永嘉木天駿來分教,立先賢祠。開慶間兵火,書籍焚失。景定間,教授吳之道增置總管毛伯帖木兒、教授徐思敬,始置樂器殿,前刱亭臺。至正間,殿堂頹圮,同知野先海涯、教授黃雷孫繪塑聖賢像。未幾兵荒。丁未,平章阿思蘭從教授胡鑑之撤而新之。明初,詔天下皆建學。辛亥,知府劉泰重修禮殿齋舍。戌午,僉憲曹衡闢天梯臺故基,創堂屋三間,為教授宅,左右翼以齋舍。壬戌,撥入膳學田糧一千石,復興春秋丁祀,新置祭器,創米廩祭器庫及公廚、宰牲房。成化間,明倫堂火,僉憲張輗復建。弘治癸丑,殿堂就圮,知府姚昺重修,次年復修。嘉靖戊午,又重修焉。右為大成殿,左為明倫堂,下為東西廡,為戟門,為泮池而橋焉。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前為櫺星門;堂下為四齋: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前為儒學門。正殿左為教授廨,為儀門,右為訓導廨,殿後為啟聖祠,為敬一亭,為射圃,為杏壇,後復就圮。萬曆乙未冬,知府林士標再遷今址。右為大成殿,下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櫺星門,為泮池,左為明倫堂,下為齋,前為儒學門,而儀門居左焉。殿東為鄉賢名宦祠,為啟聖祠,為敬一亭,為土地祠,為訓導廨。堂西為教授廨,為太極亭,為「訓導廨。」 射圃則在廟後,然皆殘缺不整。至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府柯弼重修,極其美富,勒石。
記之
濂溪書院 順治十四年,知府魏紹芳鼎建。社學 在濂溪書院左,順治十四年,魏紹芳建。義學 ,在濂溪書院右,亦魏紹芳建。
府義學 在分守道司前,即永州衛經歷司舊署。康熙二十五年,郡守柯弼改建。
學田 :寶香寺田,二十五畝。
祖江橋田七畝
高凌塘田七畝
接履橋大業塘田三十五畝。
祁陽縣「白水司車田」 三十畝。
范家鋪磨刀橋山背田三十畝。
龍慶里過路塘毛沖田十五畝。
接履橋大葉塘田,十七畝。
黃陽堡田七十畝
寧遠縣毛家洞白表樹腳沙洲田三十畝,原係「江邊水洗沉洲。」
隆慶里雷家町田十五畝。
金剛渡田十五畝
林塘田五畝
《竹皮町》「雷家門前田四畝。」
竹皮町斗嶺腳、水埠頭田六畝。
陳公沖蕭家門前,栗山、下山背田,二十四畝。寶香寺田,又四十八畝。
平頭町田四十一畝
石山腳田六畝
青山觀田六十畝五分六釐八毫。
零陵縣學 在城東南。宋嘉定初,在黃葉渡、愚溪橋,後移置城東。其地嘗產玉芝。元至正庚子燬於兵。洪武三年,知縣馬裕改創城南。弘治庚戌,避水徙之城北。嘉靖乙巳,巡撫姜侑溪相度城東百戶康莊宅,易置創建,前為左、右東西廡,又前為戟門,下為泮池,為櫺星門。廟左為明倫堂,下為二齋,曰興賢,曰育才,為儀門,門外有青雲橋,又前為儒學門,殿右為名宦祠,為鄉賢祠,殿後為啟聖祠,為敬一堂,左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廨。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十四年丁酉,知縣劉方至重建。康熙己酉
冬重修
宗濂書院 舊在高山寺右。嘉靖壬戌,知府黃翰等同建。萬曆丁巳,知府林士標重修。崇禎己卯,分守曾纓、推官萬元吉復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丁酉,知府魏紹芳鼎建「濂溪書院。」
於鎮永樓之下前為督學校士之所,置社學於大門左,置義學於大門右,有記。
東丘書院 在太平寺內。漢相蔣琬之宅,舊名「龍興寺」 ,故立「東丘書院」 以祀琬,今廢。
社學 有六,一在預備倉右,一在分司後,一在譙樓前左,一在北關外,一在里長局內,一在太平寺。明隆慶四年,知府史朝富建。
學田 上里九甲,大嶺腳下早田十畝五分,屋山頭,麥地長頭坵早、晚田三十六畝。
楊林沖西塘、夏公公塘、瓦廠塘、顏口沖、曹頭嶺、菉頭嶺等處,共田一百五十一畝。
牛頭灣又塘下共田二十九畝。
「寨子腳車田」 五十畝。
金剛渡山田十二畝
梁村早田六畝
郭塘早田八畝
臘源口早晚田十畝
楊江早田九畝
白沙江晚田一畝
進賢鄉教場坪早田五畝。
「湘口河邊地一條 」 以上學田通共一十四處,共田三百二十九畝五分。又地一畝,共折學租銀三十五兩七錢三分。每年賑濟貧生支用外,州縣
祁陽縣學 宋建於縣治東五里,即今小東江。元徙近城東一里許,尋毀。明洪武三年,始創大成殿、堂廡及齋號、「射圃。」 主簿王孝廉建,歲久傾圮。正統十年,知縣王公敬重修,又圮。弘治五年,同知徐璉、通判汪浩等移建於舊基之北。成化八年,僉事秦和、蕭禎重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守憲黃中通念「祁士科名不盛」,因
改建於縣署之左,知縣孫斌力成之。康熙十三年,吳逆盤踞,學宮燬廢。庚申,縣令王靄捐資修葺。改明倫堂於大成殿左,建儒學門於堂前,置啟聖祠於堂舊址,豎「敬一」 、「尊經」 等亭於堂後。堂左為蒙養、明道二齋,堂右為「明德」 、修德二齋。名宦祠建於戟門左。鄉賢祠建於戟門右。東則有青雲橋,西有蟾步橋。射圃在啟聖祠右。庫廩廚、宰牲房,一一備具。教諭宅在櫺星門外。訓導宅,在教諭宅右。自修葺之後,人文蔚起,科名亦較盛於前矣。
三吾書院 在漫郎宅之左。元至元中,廉訪使姚紱與零陵尉曾圭謀作祠宇。前為三門,周以崇垣,下臨浯水,規制宏偉。又割私田三百畝,以供學者之費。
梅莊書院 自王公華狀元及第後,邑人咸以「書院」 稱之。
文昌書院 在縣東,緣江三里。萬曆戊子年,邑進士鄧球募塔成,並建此院。院右為景賢祠,祀濂溪、明道、伊川三先生,前代寓賢與鄉先達名流。《郡舊志》誤以學前文昌祠為書院,非也。今正之。提督學政管大勳有記。
社學 在縣治東,今廢。
義學 康熙六年,知縣伊起莘捐造義學於舊學明倫堂後。後吳逆焚燬。庚申冬,知縣王靄捐貲復建。
學田 明洪武十五年壬戌,撥賜「贍學田。知縣王敬、王原覲、吳謙以次拓修殿宇。」
一、宋家町福塘等處,早田大小一百零九坵,晚田大小四十一坵,魚塘大小九口,早晚共計田塘七十六畝。上自新塘嶺脊起、至宋家門首井坵止,東至牆外,南至新塘右邊、下石塘右邊屋,西至嶺脊分水,北至禁山嶺脊分水,直至石頭塘為界。
一、五里牌楓木塘田塘一十二畝,上抵汪家田,下抵陶家田,左抵熊、黃二家田,右抵業主田。一、後町等處田塘四十畝,東至湖家田,南至許家田,西北至費家田。
一、黃土鋪、堡子町、洪橋三處,共田塘二十畝。以上四處,共田一百四十八畝,該租穀一百四十八石。舊管糧米二石八斗六升,在於上和平鄉四甲劉志亮戶內。
一、牛欄舂民王樺鄧願輸荒熟田塘三十二畝,該納租榖三十二石,糧米四斗五升九合。在於上歸陽鄉八甲王元富戶。康熙元年十二月,奉督學道李批允入冊。
二項共田塘一百八十畝,共租穀一百八十石,共糧米三石三斗一升九合。康熙七年九月十三日造冊報明。
儒學鋪地二十六間 ,在泮池邊,賃人住本學收租公用。
東安縣儒學 :明倫堂三間,耳房二間,大門三間。二門一間在南門外折東二百餘步。宋時始建。元至正間燬於峒寇。明洪武三年,知縣吉岳建,初撥學田,置祭器。景泰改元,知縣卞同奏遷入城。正德癸酉,教諭余珵因累科乏才,復建城外,然僅成一堂及大成殿。明年,教諭楊鏊復募建東西廡及戟門。本府同知馮濟捐俸助建櫺星門及儒學門。知縣李信、周繚以垣、教諭程奎光刻文文山所書「忠孝廉節」 四大字石碑於堂之左右。
射圃 在城外學後,直二十丈,橫九丈四尺。東南至田及水圳,西至唐家牆,北至學塘。
鳳山社學 、龍合社學 、靈泉社學、石期社學 以上四學,俱係明時知縣陳祥麟建,今廢。
周家鋪社學 知縣朱應辰建,久廢。
崇正社學 在壽昌觀側。
學田 :金鳳寺田,大小六十三坵,計二十畝。嘉靖間,知縣蔣錄查撥送學,後為佃人侵沒,教諭黃鍾查復。每年折納租銀四兩六錢三分四釐。
皇清逐年奉文賑濟貧生。又田十一畝土名「石背明。」
萬曆四年,教諭程奎光節縮學租及公堂買生員周杲田。後因年久失沒,教諭吳虞廷、訓導余燕貽查復鄧景文佃種,每年納租銀一兩零五分,以為諸生月課之資。
學塘 二口在城外學後。
道州學 在州西郭外營川門西。唐刺史薛伯高遷建,柳子厚為之記。規制備於宋元。至正間,判官吳芾復新之。明洪武初,僉事曹衡於狀元山之麓建狀元樓,下為會饌堂,又置祭器、倉庫。後學舍火,有司修葺,歲久復頹。正統間,知州盛祥重修。成化間,僉事張輗再修明倫堂,蕭楨改建尊經閣,知州方璟改櫺星門,黃𤩰建儒學門,僉事馮鎬建「希賢閣」 號房。嘉靖間,復撤而新之,學正曹宏督其事。乙卯,錢兌又大修,瞿景淳「記。」 萬曆間,知州韓子祁鼎建聚奎堂、東壁樓、博文齋、約禮齋、志學齋、社學呂繼梗重修之。崇禎末年,焚於兵,一切皆廢,無有存者。
皇清順治八年,本府同知馮洪英因舊址建。
先師廟訓導程之龍督其成。時地方初定,材木匠
斲俱艱,庳隘弗稱,僅蔽風雨而已。十三年知州高攀龍復因舊址建東西兩廡為戟門,縮其左為「名宦祠」 ,右為「鄉賢祠」 ,刻
先聖、先賢木主並四配十哲,各載以龕,規模初備。
釋奠舍菜,始有其所。十八年,知州王希聖始因舊址建明倫堂,重修「啟聖祠」 ,改「儒學門」 先門西南向。自是改為東南班,於廟而稍遜焉。訓導王世俊等各輸俸助之。康熙三年,仍舊制於櫺星門外建崇正坊,西建育英坊,中建「泮宮坊。」 其
先師廟、三楹向南、自南為兩廡。廡各五楹、再南、為
戟門: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再南為櫺星門,而濂水繞其外,為泮水。由學門入,為明倫堂三楹;堂西北為啟聖祠;堂後為學正宅。康熙五年,署學正舉人余增逵建。宅舊為敬一亭基,明世宗刻《敬一箴》,並視、聽、言、動、心為六箴刻石。今在宅內。
濂溪書院 在州學西,奉元公先生也。宋景定間,守臣楊允恭援九江書院例,請額於朝,賜御書「道州濂溪書院」 《允恭謝表》,在《濂溪世家井》。《石刻》俱在。元至正間,判官吳肯山、蔣通等修葺。明弘治、正德間,知州方瓊、知府曹來旬相繼修葺。嘉靖壬寅,御史姚虞檄通判金椿重建,知州王會嗣修之。其制:正祠三楹,前為禮廳三楹。又前為御碑亭,即所賜書院額。亭之前有石刻,陽為元公像,陰為《愛蓮說》。又前為儀門,門外為櫺星門,舊用木,正德間易以石。門外二坊,左光風,右霽月。其奉祠宗子居於書院之右,扁其門曰「文獻世家。」 前為仰濂樓,後為太極亭、愛蓮亭。後又特建一亭於禮廳之左,以憩賓客,為味道亭。嘉靖間,宗子周繡麟於櫺星門內建樓,藏《濂溪志》書刻板。今一切皆廢,僅存祠堂禮廳而已。義學 ,康熙五年,周召南立知州張大成於州治之東,擇地鼎建。堂宇齋舍,極其弘敞,每月親督諸生考課,士風丕變,文學振起。
寧遠縣學 創自唐,在漢冷道舊縣治東五十里。宋乾德間,改縣寧遠,遷於今所,建學於西南。
巽水環繞其前。明洪武二年,知縣朱慶復鼎建於舊址,賜「贍學田」 糧六百石。永樂戊戌,燬於火。洪熙初,知縣劉童重建。成化十一年,知縣唐惟善撤而新之。弘治六年,梁元振重修櫺星門。嘉靖十五年,徙於郭之東。清流環合,如泮宮形。與邑士合謀遷學,殿堂、齋廡、廚庫、門戟、衙號,皆合其制度。至二十六年,知縣劉孔愚因士類反異,仍復遷於城內舊址。羅洪先作《復學記》。中為大成殿,前為東、西應,為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泮池,左為登聖坊,右為步賢坊。殿左為明倫堂,為兩齋,曰進德、修業,為儀門,為儒學門。門外三坊:曰青雲,曰丹桂,曰成德。殿。後為啟聖祠,為尊經閣,為敬一亭。堂後為學倉,右為教諭廨,左為訓導廨。櫺星門舊以木楯,隆慶六年易以石,後萬曆十三年,副使孫珮重建。崇禎末,燬於《兵燹》,而學宮遂鞠為茂草矣。至
皇清康熙七年,遣宗人府高珩祭「《九疑》、舜陵」,經其地。
捐銀二十四兩,發縣議建。十八年知縣徐經董理未竣,卸事。於二十年知縣沈仁敷捐貲,協同教諭吳大本、訓導陳鐸重建。
濂溪書院 宋縣令黃大明建,今失其處。會濂書院 ,萬曆二年,靖守蔡光來管縣事,乃謀諸教諭唐之儒,鼎建於學基。
崇正書院 在西門,萬曆四年建。
申義書院 在北門外
志道書院 在南林寺後。嘉靖三十八年,知縣白世徵重修。為唐李郃、宋樂雷發祠。
射圃 舊有射圃,因遷學價賣,自後遂以「習射」 為虛文矣,今止存其名。
社學 舊在縣治西,今廢。
學田 在黃嶺腳。中則田七畝,大小共十坵。學鋪 有二處:一在迎薰門外望仙橋下,計地十間。一在文昌門外雨亭橋下,計地十八間。每年收租銀一十二兩。
永明縣學 在縣治西。洪武三年,縣丞彭德謙建,規模狹隘。七年,知縣梅叔度重建「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戟門、泮池,周圍磚牆百堵。丁卯落成。成化九年,僉事蕭禎增修。弘治四年重修。嘉靖十年,知縣楊秀輔又修。嘉靖十九年知縣楊時舉,三十九年知縣何朝珮,皆相繼增修。」 萬曆四十三年,知縣季忠重建。明季兵燬。
皇清順治十年,知縣尹《足法》、教諭張鵬率諸生唐欽、
明陳學恭等捐助重建廟殿、兩廡、櫺星門、戟門、啟聖、名宦、鄉賢祠,不半載而煥然重新焉。至明倫堂,則仍季令所建之舊,因而重葺之,然近亦大加丹艧矣。江華縣學 《舊志》:「唐神龍元年創在縣東。宋崇寧元年遷於縣北。建炎三年復移縣治之東。紹定元年丁亥,縣令許洞重修。元末廢圮。洪武三年,知縣楊守禮仍創」 舊基,中建大成殿,東西列以兩廡戟門,門外為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東西二齋,曰「崇德」 ,曰「廣業。」 洪武十五年,撥賜學糧六百石。永樂十四年,知縣姚林重修,置祭器。正統間,知縣胡璉復加修葺。天順遷縣建學於縣治之前,率皆草刱。成化六年,巡撫吳澄命分巡僉事張計畫更新,知縣唐惟善繼成之。廟學始備,歲久復圮。嘉靖四十四年,知縣陶鑾將積餘糧銀四百兩,申請修理,俱全。隆慶二年,知縣蔡光又重新之。萬曆年間,知縣俞頤吉、李英材等先後復加修葺。崇禎五年,知縣彭弼薇移於縣治之西,建立大成殿,東廡、西廡、戟門、櫺星門、泮池、泮宮、名宦祠、鄉賢祠、敬一亭、文昌閣、明倫堂、崇德齋、廣業齋、大門、儀門、教諭宅、訓導宅、啟聖祠、學倉、土地堂、碑牌、鐘鼓,一一完備。
射圃 :在縣治東,橫十一丈,直二十一丈,東至倉前,西至縣衙,南至養濟院,北至城壕。
新田縣學 :初,張恂擇於東門內肇建大成殿一座,上起層樓,啟聖祠、明倫堂及儒學衙舍各三楹。明末及
皇清初盡為賊燬,止餘大成殿一座。至順治戊戌,縣
令沈維垣率諸生定議,於舊基之下,遷今地而建焉。制悉如舊。
射圃 在南郊利涉橋外。知縣鍾運泰捐俸建置,顏其額曰「觀德。」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