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8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卷 |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卷目錄
靖州部彙考一
靖州建置沿革考
靖州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靖州星野考
靖州山川考〈水利附〉
靖州城池考
靖州關梁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八十五卷
靖州部彙考一
[編輯]靖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本州
《禹貢》荊州之域周成王封熊繹於楚為黔中地
[編輯]秦改黔中郡。漢改武陵郡,尋改牂牁郡,屬益州,《三圖》隸蜀。晉復武陵郡。南北朝蠻播、漵二州之境。隋因之。唐改置雞翁縣,尋革,置誠州。五代間,湖南馬希範有其地。後周楊正巖以十洞稱徽、誠二州。宋復置誠州。元祐二年,改渠陽軍。三年,改為寨,隸沅州,尋復誠州。崇寧間,改靖州,領永平、會同、通道三縣。元至元十二年,改散州,隸江陵府,荊湖置制司。十七年,割屬辰州路,後隸沅州路。至治二年,改靖州路。至正十年,改靖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改靖州府。九年,改府為州,裁永平縣,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領會同、通道、綏寧三縣。萬曆二十五年,增設天柱縣。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領縣四
天柱縣
明洪武二十四年始置天柱所。萬曆二十五年,改為天柱縣,割會同、遠口、興文一里附之,屬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漢民六里,苗民三里。
會同縣
秦黔中郡。漢武陵郡,尋改《牂牁郡》,屬益州。三國隸蜀。晉武陵郡。南北朝蠻播、漵二州之境。宋浪江寨。元祐三年,改置會同縣,屬靖州。元因之,屬靖州路。明因之,屬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通道縣
秦黔中郡。漢武陵郡,尋改牂牁郡,屬益州。三國隸蜀。晉武陵郡。南北朝蠻播、漵二州之境。唐恭水縣,屬朗州。貞觀中,改羅蒙寨省入遵義縣,屬播州。宋元祐間,改羅蒙縣。崇寧間,改通道縣,屬靖州。元因之,屬靖州路。明洪武九年,革通道縣。十三年,復置通道縣,屬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漢民一里,苗民三里。」
綏寧縣
秦黔中郡。漢武陵郡,尋改牂牁郡,屬益州。三國隸蜀。晉武陵郡,南北朝蠻播、漵二州之境。唐屬谿洞、徽州。宋元豐間,仍徽州,屬湖南卲州。三年,改徽州為蒔竹縣。熙寧中,革。崇寧中,復置,改綏寧縣,屬武岡軍。元因之,屬武岡。明洪武三年,隸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靖州疆域考 州志
[編輯]靖州疆域圖
本州
東至寶慶府武岡州界,二百六十里。
西至貴州黎平府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廣西懷遠縣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辰州府沅州黔陽縣,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城步巡檢司,二百六十里。
東北至綏寧青坡司,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黎平府洪州司二百里。
西北至湖耳司一百里
東西廣三百七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天柱縣。
東至會同縣,一百二十里。
西至貴州湳峒司七十里。
南至銅鼓衛,一百八十里。
北至沅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外界皮所一百里。
西北:至貴州鎮遠界外革溪,八十里。
東南至本州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會同縣界蒲文,九十里。
自縣治東南至本州二百里,北至省城水路二千三百三十里,陸路一千六百八十里。至
京師,水路七千三百里,陸路五千八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會同縣。
東至綏寧縣青坡司界一百五十里,自界至綏寧一百里。
西至天柱老黃田界六十里。自界至天柱八十里。
南至本州土溪界四十里,自界至州六十里。北至沅州楊秀交界八十里,自界至沅州城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綏寧縣品溪界一百里,自界至綏寧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黔陽縣界牌交界七十五里,自界至黔陽縣城二十五里。
自縣治西南至本州一百里。
廣袤俱一百五十里
通道縣
東至綏寧界五十里
西至貴州黎平府潭溪司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廣西融縣界佛子嶺八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里,至州九十里。
東南至綏寧縣臨口司,九十里。
東北至本州倒水坡交界二十里。
西南至洪州長官司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歐陽長官司二百二十里。
自縣治北至本州一百里。
廣袤俱一百八十里
綏寧縣
東至武岡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本州界五十里,至州一百二十里。
南至「廣西義寧縣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會同若水司,二百四十里。
東南至城步縣巡檢司,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武岡州界廖溪司,一百里。
西南至通道縣,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會同縣界一百二十里。
形勝附
[編輯]本州
《圖經》據夷播漵三州之境
[編輯]東通於邵南通於融
北接武陵東亙長沙
魏了翁《觀亭記》「南距廣西,東障湖南。」
《平蠻記》:「郡據辰沅之上流,山連湖湘之絕徼。」 《鶴山書院記》:「五老在其左,飛山屬其右,而侍郎嶷立於前,岡巒錯峙,風氣融結。」
《蘇坡公劄子》:「山谿重複,道路險絕。」
《惠愛堂記》:「西連施黔,南抵交廣,東接都梁,正湖右四塞咽喉之邦。」
《勳績碑》:「辰沅障其東北,思播控其西南,左鈐五開,右轄銅鼓。」
《皇輿攷》百蠻襟喉,辰沅寶武之藩籬。
天柱縣
上控黔東,下襟沅、芷,囊百蠻而通食貨,順江流而達辰、常。山川聳峻,樠水東流,界在黔、楚之交,尤為峒苗砥柱。
會同縣
重山疊翠,迤遞南來,融為平曠。南有大河,流入於治西。金龍控其東,青坡繞其西,崖屋、硝石聳其南,「雲盤層疊」 障其北,此會同形勝之大概也。
接五老之雄峙,據九江之上遊,東亙湖南,西連雲、貴。天馬控而「金龍按其脊,旺溪聯而洪江匯其渚。重山羅嶺為郛郭,若水汶湍為溝渠」 ,殆兼渠陽之勝而雄視五城者矣。
通道縣
山巒疊障,鳥道芊綿。襟羅濛而帶芙蓉,控煙墩而連佛子。扺黔、粵之窮邊,壯渠陽之右臂。綏寧縣
南連百粵,東抵都梁,峰巒萃嵂而外環,溪澗漣漪而逆折,為苗峒之要地,據洪江之上流。山多峻削,水復湍急,人情輕躁,易動難安,此其宜也。勿論鄉都無里許之平壤,即城郭亦如箕形傾仄,古稱「飛鳳徽」 ,誠所以家無積貯,終鮮蓋藏。況城雖彈丸,亦黔滇之便道,交廣之門戶。南控苗穴,北鎮猺巢,為全邊之上遊乎。
靖州星野考 州志
[編輯]州總
《漢書》目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楚之分野,屬荊州。班固曰,長沙入軫十六度,靖隸星沙之域。當屬於軫之十七度。
《晉天文志》:楚零陵,入軫十一度。靖近零陵,當軫十七度。
《文獻通考》:「翼、軫則楚之分野」 ,靖在楚境內,亦屬軫分。
舊志:「天文軫分野。」
靖州山川考 州志
[編輯]本州
飛山 在城西五里。突出雙峰,四面斗絕。五代時,楊承磊據此山,楚將呂師周討滅之。大觀元年,建飛山堡。元末,丁伸仔復據洪武,改元平之,建方廣寺於峰下。永樂間,詔改元「天宮。」 左廠有米穴,世傳古屯糧處,其米黑而成石,至今猶存。後有三清殿三楹。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督撫韓率師過靖,捐俸重修。舊
有亭曰《望虛》。明參將詹廷傑建,今廢。
金龍山 :在飛山之左,俗訛為「雞籠山。」 距城十五里。
香爐山 在飛山之北,平阜上兩石天然,相駢而峙,宛若鼎狀。
後山 自貫保邐三支若瓜蔓,抵於城北,臨澗水,州治枕之。
寶山 在城東,瀕於渠河,距城十五里。
五老山 自寶山復起,巨陵,愬江而上,逶於城東,五峰相次。
鴻陵山 ,自金紫嶺委而南,峻拔千雲,冬春雪凝,玉立天表,距城四十餘里。
九疊山 自鴻陵亙而南,九峰駢列,雲林古木,蒼翠如畫。距州二十五里。
「侍郎山 」 宋侍講程敦厚,以言事忤秦檜,謫靖愛,遊此山。
青蘿山 自古城峙,城西南二十餘里,攢峰突起,一名「大青山。」
鶴山 在城東北城堞界,其脊舊名純福坡。自魏文靖寓居於此,取其家理宗所賜御書「鶴山書院」 四字額於其上,遂更今名。
九龍山 山有九峰排列,因名。相傳有神龍,歲旱禱雨即應。距城西北五十餘里。
艮山 距城十五里
飛珠巖 在飛山之腹,上有飛泉瀑布。
龍分巖 :在城西南三十里,最深邃,水源出自巖,中流為潩溪。
中洞巖 在中洞鄉,極深邃,有石類幾床。白雲洞 ,在飛珠巖左,中有亭。萬曆間,郡司馬吳文宗鑴其石壁曰「白雲洞天。」
「翠雲洞 」 ,即艮山口香山寺。翠柏夾道,內有茂林奇石,天造地設。郡守湯價倅楊恕建亭於中,為迎候之所。
煙墩坡 在飛山之右。突然一峰,距城十里老丫坡 形如蜿蜒,峙五魁之左,而上愬於渠江,俗為「老鴉坡。」
交椅坡 距城五里
渠江 ,源自佛子嶺,道羅濛濴水湧,歷大石門,匯五龍潭,遶城東。
潩溪 自古城遶青蘿帶城西南,匯於渠江。後山溪 自飛山之麓邐拱辰門,今更「安樂門」 ,東入於渠江。
老丫溪 自汕村遶侍郎山入渠江。
古松溪 :在城南學宮之右。
清水溪 在城北
文家溪 在城東
六王溪 :距城六十里。
五龍潭 ,渠江上遊,距州二十五里,五山插入,水次淵深,碧色,中有大石如寶。
銅鑼灘 在城西潩溪中流石樑下。舊傳,楊文廣妺討儂智高經此,墜鑼其下,遂名。潭水夜鳴若鑼聲,則郡災。
白豹潭 :在銅鑼灘之上。有石如豹,蹲立潭滸。夜深水氣隱若霧騰。舊名「白泡潭。」
石櫃 在城東二十里
龍井 在州北五里。石隙若門,水湧而出。義井 ,在鶴山之麓。
安樂井 在城內安樂坡下。水清味甜,病者飲之多愈,故名。
白鶴井 ,在純福坡下文靖居。靖鑿此,仍以其家泉名之。
「玉泉 」 在玉泉寺前左。
俸井 在州治內,今廢。
星泉 昔人鑿此得石如星,因名。在飛山之麓。宋守許成之作亭其上,今廢。
雞公塘 在州北十五里。
羅塘 在州南五里
洗馬池 ,在飛山之後,舊屯兵飲馬於此,因名。汴河池 ,在迎恩門外,今更正西門,即城之隍。《天柱縣》。
金鳳山 高數百丈,亙數十里。
鐵山 在縣西十里。石色如鐵,入黔大道。茨嶺山 在縣東四十里,兩山對立,長數里,中闊丈餘,樹木蓊鬱,雲鎖其嶺,為柱邑扼要。黃少山 在縣南七十里,與黔屬茅坪接壤,對山有五龍嶺,相傳唐王巡行至此。
大靈山 ,在縣東七十里,上有佑聖宮。
春花山 在縣南三十里,下有寨,寨畔有池半畝,清光夜發,四時晦明皆然,因以名山。
黃花坑 去縣四十里
觀音巖 :在城北。渡江數百步,累級而登,旁為閣。由閣入洞,洞門高敞,稱奇觀焉。
鐘鼓洞 :在城外,邑令朱梓開。內有石如鐘鼓,因名。
江東巖 在縣東六十里。其巖高敞,若慈雲普覆。舊立梵宮於其下。
清水江 在縣境。源自黔屬苗界,曲折數千里,由岔處至托口與渠水合,至黔陽與沅水合,併入辰河。
北門江 在縣北。源出新溪,至城北百餘里,遶城而下,三十里至小江,與清水江合。
文溪 在縣南
白水沖 發源於南坡腳,四時不涸,郭外屯田賴所灌者五、六百畝。
龍泉 在城中,冬暖夏涼,灌田百餘畝。
龍塘 去城東十里,中有龍。舊遷縣治於此,易名《龍塘縣》。
會同縣
天馬山 在縣東三里
金龍山 ,在縣北一百里。
亂雲山 ,在縣東七十里。
白社山 舊傳李白流夜郎過會同結社處。崖屋山 ,在縣北三里,一方勝境。
尖山 在縣西十五里
旺溪山 在縣西六十里。
雲盤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普庵祖師建寺其上,以杖插地,湧泉灌溉,古跡猶存,峰巒旋轉,故名。
圭雲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有分石,為沅、靖之界,沅以西則石西向,靖以東則石東向。
梁山 ,在縣東四十里。唐李太白遊其巔,手引一泉,清涼甜美,久旱不涸,俗名「涼山。」
雪峰 在縣東北四十里,冬後雪積不斷。魏了翁遊其上,賦《詩》曰:「雪峰高大沖霄漢」 ,
華峰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魏了翁遊此,手植桂樹於左,今五合抱。
巖江 :在縣治北一百里。
朗江 ,自湖耳山會於三江,至托口與沅江合,即唐之「朗溪」 ,遶縣西南。
洪江 、合渠河、潭溪、朗江、沅江、若水,距縣百里,即五溪中之雄溪也。
若水 ,一出於檀木山,一出於關峽,合流匯於洪江,在縣東八十里。
清波湖 在縣東十里
玉山潭 在縣境內。會渠河遶朗江。
藕塘 在縣東一里。成化九年,縣令劉永建「愛蓮亭」 於上。今廢。
通道縣
佛子嶺 在縣東南百里,界乎楚粵,即渠江發源處。
福湖山 在縣南六十里。道通西粵,林木森蔽,最為蒼翠。
壽字山 在縣南三十里,支脈迂迴,狀若壽字。犁嘴山 ,在縣西。
月山 在城東,黌序面之形如半月。
玉柱山 在縣東三里。前人立南嶽廟於上煙墩坡 在縣東南半里。形峙峰峻。
水湧坡 在縣北半里。有哨亭於上,迴瀾旋於山下,西流。
多星江 在縣西。宋元豐間,置多星堡於此。芙蓉江 ,在縣南七十里。
鑿字江 去縣二百里。宋元豐間,土人於溪傍得古碑,乃唐將王思齊率兵征蠻過此,溪石險礙,負舟而濟,乃鐫石以記。
白巖潭 :在城西二里。
大魚潭 :在城西十五里。
寶門潭 :在城北一里。
五虎潭 佛子嶺下五石相對,狀如虎,因名。《綏寧縣》。
雲霧山 ,自粵西鸚哥山歷二百八十餘里,入縣南境。
文筆山 :在雲霧山左。嶒崚奇峻。
獅子山 在縣一百六十里,地名蘇家洲,山形宛如獅,因名。
高功山 :在雲霧山前。
金釵山 在縣西北
龜山 在縣西南
藍溪山 :距縣八十里。
漕漕山 :距縣四十五里。
蓮荷山 :距縣九十里。
金紫山 :距縣六十里。高聳秀拔,與靖之「飛山」 對峙。
鑽字巖 :距縣六十里。在官道傍。石壁立如屏。觀音巖 :在縣東八十里,地名「關峽山。」 頂有石狀如之,故名。
六鰲洞 ,在縣南三十里,水簾十丈,內有白龜綠蛇。天旱取之輒雨。
七星坡 在雲霧山右
楓門嶺 《與武岡分界》處。
磨石嶺 在縣東五十里。
鷺鶿嶺 在縣南百里
天堂嶺 在縣西
退田嶺 距縣三十里。昔有佃者苦於上下,悔而退田,故名。
菖蒲嶺 :距縣六十里。
薴坡嶺 :距縣八十里。
關峽河 ,在縣東七十里。
黃石河 在縣東四十里。
白水頭溪 在縣南五十里。巖洞高峻,水瀉石亂,浪湧如雪。
大金溪 :在縣東五里。
大凍溪 :在縣西十里。
雙溪 在縣東五十里。源自大水,會於黃石。茶溪 ,在縣南五里。
石牛塘 在縣西二十里。舊傳「有石牛常出沒其中。」
洞塘 在縣東五十里
龍塘 在縣北一里。舊有龍居之。
楊家橋井 去縣一里,味甘。
《州志》未載山川
[編輯]《天柱縣志》
[編輯]涼傘山 在縣東十里。其形如傘,為柱邑秀峰。愨頭山 在縣西三十里。山形下覆有霧,籠罩即雨,農家占之屢驗。
疊山 在縣北五里。峰巒層折,迤𨓦而南,故名「疊山。」
尖山 在縣北五里。如浮圖插天,高不可極。筆架山 在縣北十里。形如掌指,櫺星向其處。
似筆架然
柱石山 ,在縣北十五里。上有石如柱,乃縣所由名也。
蓬萊山 在縣北八十里。三山列峙,如蓬萊三島,因名。
林排山 ,在《二圖》巖門寨,縣東三十里,下有流泉,山勢排闥,如木壁削成。
急溜山 ,在《三圖》,縣北三十里,前後有溪,山當急溜,故名。
簸箕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形如箕。
白雲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上有梵剎,四圍環以村寨,晨暮炊煙如雲生其麓。
岑朗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形如垂趐,溪水暗流其下。
高雲山 在興文縣東六十里。山最高,而雲生山下。
元正山 ,在興文縣東六十里,林木蓊翠,朝煙暮靄,如米家圖畫。
新舟山 在縣東五十里。山形如舟,水環流其下,層層梵剎,蔥蔚可觀。
蓮花山 在縣西六十里。其形似蓮花。
寶林山 在縣北七十里。有庵在其上。
金剛山 :在城東六十里。相傳遠口羅漢寺有金剛二神飛昇其上,土人異之,為立寺。
邦峒崖 在縣北十五里。峭壁臨水,鑿石路以通行人,往來如走廊廡下。溪橋遶麓,梵剎踞巔、鐵山坪 ,其地寬敞,可容萬馬。三面環山,一面遶水。山隈積雪,至春不消。
「紫雲巖 」 ,舊立真武堂於上,前有三石,峙立若儀門,去城北里餘。
得勝嶺 在縣東二十五里。
分水凹 在縣北七十里,沅州交界處。從山之嶴,一水往沅,一水歸天柱。
西江 發源於鬼拈寨腳,順流從西而下,至城北五十餘里至小江,與清江合。
仙姑井 在縣東二十五里。
白龍井 在縣東二十里。
金溪井 在縣南二十里。
金沙塘 在縣東四十里。
相公塘 在縣北三十里。
古木塘 在城北三里。塘有「一木,不知流自何年,半浮牛沉,合抱不止,青絲旋遶,望而畏之。土人暮夜時見其露形,江岸百餘年穩載如故。」 石牛塘 在城北三里,昔有善水者入淵而見其形,前足仰而立,後足俯而伏,青絲飄遶,冷氣襲人,不敢近焉。
荷花池 ,在縣南門外,中有臺,圍十餘步。滑石灘 、長灘 、門坎灘。
敗灘 。《石牛》灘 。《蔣公灘》。
「《梗洞》灘 。」 「《橫巖》灘 。」 《雷打灘》。
「沸水灘 。」 《長喉灘》。
《會同縣志》
[編輯]煙墩山 在縣南城外,即治之「朝山。」
香爐巖 在縣西二十里,高聳二十丈,乃邑之水口山也。
雷坡 在縣東三十里。二十八峰之間,常有紫雲覆其上,故菴名「紫雲。」
八仙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八仙曾遊於此,上有圍棋跡。
蓮花洞 ,在縣西北半里許。石山突兀,頂似蓮花,喦谷崆峒,雲龕天構,有泉穿石罅而出,涓涓不竭。
沅江 ,去縣一百五十里。源出西南番界,過長潭、雲潭、深溪、金溪,與朗江合流。
竹瓦溪 在城東七十里。兩塹如竹瓦,故名。七溪 ,在城西二十五里。大小七溪合為一,出浪江。
平川 發源金龍、排欄二山,西流城北,入浪江。中多寬平膏腴,水漲時一望如湖,三里人民居焉。
水利附
[編輯]《天柱縣志》
[編輯]朱公堤 在南坡之麓。澗水出其右。居民爭水利以灌田坵,往往鑿之,令以此為邑脈過峽之處,因築堤數丈,以均水利。
巖寨壩 三座,灌田一千二百畝。
雷寨壩 二座,灌田二百八十七畝。
薄皮寨壩 二座,灌田一千九百畝。
伍家寨壩 一座,灌田二百畝。
烹寨壩 一座,灌田七十畝。以上係一啚度。馬寨壩 二座,灌田三百八十畝。
江東寨壩 一座,灌田三百畝。
汶溪寨壩 二座,灌田三百五十畝。
巖門寨壩 一座,灌田四十畝。
新舟寨壩 一座,灌田一百畝。
長團寨壩 一座,灌田三百畝。以上係二啚楞寨壩 二座,灌田六百五十畝。
平地寨壩 一座,灌田一百二十畝。
都甫寨壩 二座,灌田二百三十畝。
金子寨壩 一座,灌田一百五十畝。
王家寨壩 一座,灌田二百畝。
「地鎖寨壩 一座,灌田四百畝。以上係三啚。」 「劉家」 寨壩 一座,灌田二百畝。
攞頭寨壩 一座,灌田二百畝。「邦洞寨壩 二座,灌田一百九十畝。」
賴洞寨壩 一座,灌田一百三十畝。
三團寨壩 一座,灌田一百六十畝。
陂頭寨壩 一座,灌田二百一十畝。
高野寨壩 一座,灌田一百二十畝。以上係四啚。蕭家壩 一座,約灌屯田五、六百畝。
小溪壩 二座,約灌屯田六七百畝以上係天柱所。
《綏寧縣志》
[編輯]布市 塘一口,堰二座。
「楓香」 一 塘二口,堰二座。
楓香二 塘、二口堰二座。
黃石里 塘二口堰二座。
上里洞 塘二口堰二座。
下里洞 塘三口堰三座:
東山一 塘二口,堰二座。
東山二 塘、三口堰二座。
東山三 塘、二口堰二座。
夏柳 塘二口堰二座
止田 塘三口堰四座
「武陽」 一 塘、二口,堰二座。
武陽二 塘、四口堰三座。
武陽甲 塘四口堰五座。
三都一 塘、三口堰四座:
三都二 塘、二口堰二座。
「岳溪」 一 塘二口,堰二座。
岳溪二 塘「一口」 堰一座。
「扶叢」 一 塘一口,堰一座。
「扶叢」 二 塘一口,堰一座。
太平里 塘三口堰四座。
青坡里 塘一口,堰一座。
本州會同、通道三州縣水利,《州縣志》俱未載,無考。
靖州城池考 州志
[編輯]本州
靖州城池 石城九里三分。舊楊氏城在渠江上游,宋元祐間,徙渠陽。崇寧元年,舒亶於純福坡下創築新城,今治是也。明洪武三年,改州為府,增築城垣,包以磚石,壯以樓櫓。周圍九百四十二丈有奇,門五座:東曰「觀瀾」 ,今改正東;南曰「南明」 ,今改正南;小南曰「解阜」 ,今改《小南》;西曰「迎恩」 ,今改正西;北曰「拱辰」 ,今改「安樂。」 串樓九百七十三間,敵樓一十二座,月城三座,今俱廢。譙樓五座,嘉靖庚申,洪水傾圮,郡守吳淞增修,易以方石。
皇清康熙元年,州守梁浩然重修。
天柱縣城池 土城,係天柱所,原額「三里三分。明宣德二年,為蟲蝦苗所圍,幾陷,委平溪莫指揮平之。」 自朱梓改縣後,展城一百八十餘丈,上覆串樓一百八十三間,門樓四座,東為迎恩,西為懷遠,南為迎薰,北為拱極,別號「鳳城。」 崇禎丁丑年,知縣王良鑑申詳改治,遷至龍塘。後知縣何為苗所害,仍改回舊治。今民苗各照原額,城垣自為增築。
會同縣「城池 磚城。宋崇寧間,肇立土城。明洪武初增築。正統十四年,苗賊衝壞。天順四年,知縣張昌奏允修築,立串樓三百間,東、西南門三座。成化四年,知縣陳翰詳允開擴,移東城於河岸,視舊規廣百餘丈。成化二十一年,知縣薛敬承以土城非經久之計」 ,申允重修,甃以磚石周
圍約三里,高一丈八尺,歲久傾圮。正德三年,知縣尹詹復加修葺。十三年,復行通修。崇禎十三年,知縣周麟內外俱砌以磚。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何林增修。十二年,知縣曹興隆
「增以《女牆》」 ,復加修葺。
通道縣城池 土「城,明洪武十四年立。成化八年,知縣周鑑易以磚,立串樓。」 嘉靖三十九年,洪水衝圮,知縣李良翰重修。萬曆二年,知縣陳嗣光復修,歲久盡傾。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杜毓秀捐修土城串樓,復助民。
入城修房,住居乃成。縣治二十一年,洪水衝決,土城串樓去半,縣令殷道正捐修如舊。
綏寧縣城池 石城,世傳諸葛武侯所築,明時始拓之。周圍約二里,土門三座。正統間為苗賊攻破,後增高丈餘,厚五尺。成化庚寅,都憲吳琛按屬,命甃以石,高一丈五尺,廣五百餘丈,立串樓三百間。丙寅冬,知縣麥春芳更以方石。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楊九鼎重修,並建西南二樓。
靖州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編輯]本州
《渠西雲》路 在迎恩坊,通會同。
「鎮遠分逵 」 在迎恩坊,通銅鼓。
《安邊正道 》在福善坊。通五開。
「演武通衢 」 在崇教坊通教場。
《耕鑿康衢 》,在渠河北岸。
綏來孔道 在渠河東岸。
渠陽古鎮 在舊渠陽軍,通綏寧。
遙瞻象魏 在老丫坡上。郡守湯價題一坊為「俯視衡湘」 、通綏寧,今俱廢。
通濟橋 在正南門外,跨潩溪,舊名「馬王橋」 ,以馬希範經此而建也。
永濟橋 在小南門外,跨潩溪上流,俗名「新橋。」 天順六年建。
明月橋 在元妙觀前
凌雲橋 在儒學泮池上。今廢。
文昌橋 在城東,跨後山溪。隆慶二年建,後圮。今重修。
南薰橋 在城南,跨古松溪,出渠河,俗名「土橋。」 正統間建。
迎恩橋 在西門外,跨荷花塘,《洪水》衝圮。康熙元年重建。
永安橋 在城西二里,跨安樂溪,舊名「石工橋。」 郡守湯價修憩亭。今亭廢橋存。
蔣工橋 跨潩溪上流
地陸橋 在城西五里,通三鄉。
橋頭木橋 :在城西三十里,通銅鼓。
諸葛橋 在城北二十里,通洪江。孔明徵蠻過此,因名。
浮橋 跨渠河。成化間,郡守伍璣創。下置小舟,上覆木板,鎮以鐵索繫之,兩岸每年取綏寧臨口木鐵修之。萬曆五年,郡守祕心傳創平底船,革綏寧木鐵之擾,每年修葺,額曰「利涉」 ,曰「弘濟。」 二匾今廢。以浮橋類蜈蚣,置鐵雞以鎮之。今見存。
城田橋 跨城田鋪溪,州北二十里。
啟後橋 在城東十里,跨一渡水。參將史春建。中央橋 在州西南七里。
安樂橋 在北門外
溪口橋 在白豹潭上
迎仙橋 在飛山麓
永寧橋 在城西北四十里,地名「龍寶」 ,通洪江,舊名「石坡橋」 ,因洪水衝圮,今重修。
株水橋 去州城二十里,通洪江大路。
渠河渡 即浮橋之滸。水泛則撤橋,用官船渡之。
「特袍渡 」 即「啟後橋舊渡。」
貫保渡 在州北三十里。有官船。
天柱縣
遠口橋 在縣東五十里。
寶帶橋 在縣東五里。一名「保泰橋」 ,又名「伍家橋。」
西流橋 在縣東八十里。
永勝橋 在縣北三里
紫雲橋 在縣北門外。康熙八年,更新創焉。西江「嗣壽」 橋 舊以木為之。康熙二十四年,知縣王復宗捐俸甃以石。
擺頭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王家寨橋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楞寨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
三叉塘橋 在縣北五十里。今廢。
聚溪沖橋 在縣北六十里。
邦洞橋 在縣北十五里。
瀨洞橋 在縣北二十里。
社學橋 在縣東十里
小江渡 在縣東三十里。
鸕鶿渡 在縣東四十里。
江東渡 在縣東五十里。
會同縣
步雲橋 在縣東門外
吉朗橋 在縣西
木榛橋 在縣東二十里。
伍招橋 在縣東三十里。
攀龍橋 在南門外
通濟橋 在縣南七里許。
聚仙橋 在崖尾山麓
三眼橋 去縣東七十里,若水司下。
木橋 在縣東五里
渡頭河 在縣南五里許官渡。
楊家渡 去城南三十里。
朗江渡 在城西四十里。
通道縣
江口橋 去縣四十里
通城橋
道濟橋
犁嘴渡
蕭家渡
綏寧縣
通津橋 在縣南八里
通濟橋 在縣西,久廢,今架木橋。
十豐橋 在縣東
蓮荷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康熙九年重建。金溪橋 在縣東六里。
大凍橋 在縣西十里。康熙七年,知縣楊九鼎重建。
幸家橋 在東門外
楊家橋 :距縣一百里。以石為之。
楊安橋 :距縣一百四十里。
雙溪渡 在縣東五十里。
黃石渡 在縣東四十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