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2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卷目錄

 南雄府部彙考三

  南雄府風俗考

  南雄府祠廟考寺觀附

  南雄府驛遞考

  南雄府兵制考

  南雄府物產考

  南雄府古蹟考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三卷

南雄府部彙考三

[編輯]

南雄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

本府。保昌縣附郭。

《譚大初舊志》:「士恥奔競,賈憚遠商,農多鹵莽,工無技巧。疾患斂貲相恤,死喪鼓吹雜哀,信巫覡,重淫祀。男無親迎,女有歸寧。」邇來鼓吹漸革,親迎多行。文學科第,保昌視始興差勝;服用居室,始興視保昌差樸。

始興縣

始興《丁酉志》:「始興僻在眾山之中,夏秋極熱,隆冬不甚寒,惟二三八九月瘴癘為甚,然亦間歲有之。凡疾病崇巫覡,近稍遵岐黃,然亦不勝巫覡也。冠儀不講,婚禮無納采、納幣、親迎,即城中婿家張筵中道交錯而飲,喪不衾,斂不魂帛,大作鼓吹,盛饗奠客,自三日以至七七之期,皆用浮屠設道場,至百日稍止。貧者」 亦倣為之葬助路祭,無陰碑。邑鮮宗祠,時祭為缺。上塚率於清明前後。時令惟重端陽競渡,梵宇題緣,竭蹶廣施,以利福田。服多綿葛,少絲絹。庖廚儉約,居室樸素。無臺榭池沼遊娛賞心之地。於貴賤尊卑上下略無差等,亦少爭訟。凡相競者,多質里正鄉約,必不得已而控官。田夫紅女,頗勤耕織,商不貿遠,工不淫巧。下鄰韶、廣,風尚迥異,獨上接大庾,頗相埒焉。蓋縣中居民,土著者十之三四,豫章人十之五,閩人十之二,故俗尚不齊若此也。

立春 先一日,五里山迎土牛至郡門。次日鞭牛取土,置豬食槽下,俗云:「易長而肥。」 是日各官簪花鼓樂,用妓女演故事前導,回至堂上公宴,禮生俱簪花被緋,騎馬回東廳設宴,仍令妓女侑觴。此明季舊事,今不用妓女。

元夕 鬧花燈,少年子弟鮮衣炫服,擎龍舞獅。所到人家,俱送酒餚銀錢。取龍鬚線繫小兒帶上,雲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炬照床下,雲「生貴子燈。」 事畢,熂龍,收其首,懸之梁上。里人有未舉子者,親友備酒榼送,花燈懸賀。得子後,主人設宴酬謝,未舉送至三稔止,即外舅亦有贈婿者。二月上日 ,鄉有彭公會,每家值一載。是日舁神至某姓坐鎮,祝禱極顯,鄉愚驚異。

凍《蟲節 》以石,灰灑屈戍磉。請幫助識別此字。及一切器用之物。蟲蟻不侵。

五戊日 ,亡人淺葬及新葬地者,家人載牲舁酒,往靈丘祭拜,親友亦備物從之,歸則留飲,謂之「醮官社地。」

嘉會節 ,弱溪有龍虎福主會。士民迎神入祖祠祭奠,幢幡旗蓋,璀璨耀日。鄉間自戊日起,每月二、六值社,先祭坊神,後先穡,謂之「賽社。」 各鄉俱有坊神,彌月神會不絕。

《寒食 》婦女相約上丘壟,以烏糯飯置牲口。祭墓露田亂草間,黑的粉題嬉笑成群。

五月上日 ,各街備子孫酒,供養天符太子宮。是年,生子家多共值一會。若止一家生子,雖竭貲產亦為之。諺云:「賣了大兒辦小兒。」

天中節 ,以燈火爆嬰兒腹,雲「除疾。」 又以銀硃書白字,倒粘牆壁間,驅蚊蠅,蚊最多,冬月不絕。是日製茅船,舁天符神壓船送河去,雲「遣瘟。」 金鼓殷雷,齊唱船歌,惟闤闠如此。

《六月清暑日 曝書》。請幫助識別此字。衣服。是日,漿田鄉有白馬神會,殺牛迎禜,謂之「牛神會。」費特侈,宜易雞豚,毋僭享天之禮。

七夕 ,士女陳酒果於室,望蔚藍拜供,謂之「乞巧。」

中元節 盛造糍餅,祭祀饋遺。端正月 用籩實鶩腳肥羜,首相饋遺。市上用大柚子剔刻成燈,造駁腳故事。又以紙面造長和尚,沿街戲耍,唱木魚歌,婦女列坐而觀,或相邀茶會,粉黛成行,由城內外出入,雖遠亦步行。是夜婦人設茶酒果於月下,罩以竹箕,用青帕覆之,取一箸倒插箕上,左右二人扶之作書,問事吉凶。又畫花樣。謂之《踏月姊》。令未嫁幼女拜唱請歌。且拜且唱。箕重時即來矣。

九月 ,取金鵝蕊搗去汁,合兒茶、毛茶為香茶。是月上日,延先天師人建九皇會,謂之「朝皇」 ,至九晝夜止。齋戒沐浴至壇,禁言笑,有不潔者,非死即病。往往曖昧事,對神信誓,吉凶如響。九日 ,請茅山教師建王母會。少年婦女求嗣者,常聚數十人,巫師皮冠緋衣,唱舞,吹牛角,謂之「海角。」

長至 ,各備花紙衣服,往墳墓焚化。名曰《送寒衣》。

臘月念四日 ,名為「小年。」 凡初適嫁者,舅家盛備齋筵、油糍,饋送婿宅,雖貧儉者亦不能缺,謂之「謝竈飯。」

南雄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保昌縣附郭。

山川壇 在州案山麓。明洪武己酉,知府李廷貴建。正德甲戌,知府李吉修。

社稷壇 宋在州案山側,兵燬。紹興中,知州盧楚遷南市。慶元庚申,知州宋價取其地為凌江館,移河南聞韶亭下,教授朱仲河記。明洪武己酉,知府李廷貴建於城西北四里。嘉靖甲午,知縣劉嶅遷北關外曉真寺故址。郡厲壇 在小北門外,明洪武己酉,知府李廷貴建。正德甲戌知府李吉修。

張文獻公廟 一在儒學講堂東。宋嘉熙己亥,教授翁甫建,《自記》。寶佑丙辰,教授趙若銛遷學西,《自記》。明宣德甲寅,通判鄭建修。正統丁卯,知府鄭述修。成化丙申,知府江璞遷大中書院西。弘治戊申,知府林符遷七松堂。嘉靖癸未,知府黃偉遷關王廟,丙戌,知府伍箕遷「率性社學」 ,即舊東嶽廟。今俱廢。

皇清康熙癸卯,知府陸世楷建「天峰書院」與王文成。

合祠,春秋致饗焉。一在梅嶺雲封寺,元至正丁酉,達魯花赤密里沙建,宣文閣監書博士金華王餘慶記。明成化癸卯,知府江璞遷寺後。正統壬申,知府張嵿修。嘉靖丙午,巡撫張岳修。

皇清順治間,南安副將董大用重修。

四先生祠 在儒學東。宋寶慶丁亥,教授陳應龍建,以祀周、程、程、朱四先生。

蕭使君祠 在斗城北隅。宋皇祐間建,以祀知州蕭渤,今廢。

潘太守祠 在儒學。宋紹聖間建,以祀知府潘遘,今廢。

梁侯祠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大黃團。宋嘉定間建,以祀戍將梁滿。今廢。

忠孝祠 在縣後。宋嘉定間建,以祀知州趙善偰父子及參軍黃樞。明正德乙亥,知府李吉遷府學右梵雲寺。嘉靖癸丑,知府丘道隆遷德政社學。

黃太守祠 在雲封市西。宋端平乙未建,以祀知州黃𡷫,今廢。景德祠 在府學。舊名「忠義」 ,以祀知州劉實,歲久傾圮。嘉靖壬寅,知府胡永成即大中書院隙地重修,並祀知府江璞,今廢。

陽明祠 :在東義倉前,即正學書院,今廢。知府陸世楷移祀於天峰書院。

忠節祠 舊在東關門外,以祀宋韶州僉判丘必明,歲久,廢為社學。明嘉靖癸巳,虔撫錢宏、唐冑先後檄本府重修。甲午,知府何巖即舊址改建,仍歲免其子姓人二丁祭田二十二畝徭差。德星祠 在府南門右,以祀知府周南。萬曆丙戌,知府周保將各廢祠併入德星祠合饗。今廢。張公祠 在府學前,以祀知府張斯盛。

府城隍廟 舊在南門內。明洪武庚戌,知府葉景龍遷縣西。隆慶丁卯,知府周思久修復。

皇清燬於兵,順治庚寅,知府鄭龍光重建。己亥,知府

陸世楷修,康熙癸卯,增建寢殿。

縣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庚戌,知府葉景龍修。嘉靖癸亥,知縣楊士中修。

皇清順治知縣閔三元修。

關帝廟 在賓暘門外。明萬曆辛卯,同知王應麟修建。

皇清順治丁酉,副將畢科重修。

旗纛廟 在千戶所西。明洪武戊申,指揮王璵建。永樂己亥,千戶李榮修。正統乙丑,千戶李純修,今廢。

考證

五忠侯廟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一里,宋紹定中建。」 五侯,謂周、劉鋹及二鍾,亡其名,俱洪州人。嘉定中,李原竊發,郡守趙善偰禱於祠下,賊遂遁,境賴以安,賜額曰「孚應。」 正統十一年重修。

何公廟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三十里,亡其名,後周時為廣東參軍,往征南海,死於賊,鄉人為立祠。宋熙寧間,贈侍御清海軍使。」

嚴塘廟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北六里,後周時陳將軍討南海賊,戰死,人為立廟。洪武中重建。」 始興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二里。明洪武己酉,知縣張仕國建。

山川壇 在東門外一里。明洪武己酉,知縣張仕國建。

邑厲壇 在北門外二里。明洪武己酉,知縣張仕國建。按《縣志》,在城東五里官山。

唐張文獻公祠 「在舊學講堂東。宋嘉定己卯,知縣趙彥偃建。明正統丁卯,訓導黃綬修。嘉靖甲申,知縣高輔即文獻公書堂遺址,搆祠八楹,置祭田一十八畝。」

宋十大夫祠 在舊學講堂西,與文獻祠同時建。按《丁酉志》稱「十大夫者,許彥博父子同顯,鄧戒、鄧闢兄弟並貴,許牧以八行舉甲科,鄧酢、萬言至祕閣,同時錦旋,閭里盛事,故祠之。」

譚公祠 在舊學址右,以祀宋譚煥。明萬曆壬辰,知縣蔣希禹奉文改建於墨江書院之前、元氣坊之後。今移於社學右、訓導署左。

楊公祠 在儒學右,明萬曆辛卯建,以祀知縣楊大潤。

蕭公祠 在縣治左。明崇禎己卯建,以祀知縣蕭琦。

錢公祠 即舊《嶺南道》基址。

皇清順治戊戌建,以祀知縣錢升。

楊守府祠 在東門外元妙觀門側,以祀守備楊。按崇禎辛未,流寇破城,邑令被執以去,楊領兵血戰,突圍而死,故祠之。

歇馬廟 在縣西三十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洪武庚戌,知縣張仕國建。正統乙丑,典史侯絅修。

關王廟 在城北。先是,知縣胡寅賢祀神於南城,鼓樓尋燬。遷元妙觀,亦如之。萬曆丁丑,知縣楊應隆遷之城北,遂少火災。癸巳,知縣蔣希禹捐俸修葺,廟貌一新焉。

五顯廟 在縣西南。明洪武二年建。正統丙寅,典史侯絅,嘉靖丙申,知縣汪慶舟修。

皇清戊戌,知縣錢升修。凡遇大水,鄰居深數尺,獨此。

廟浮出水上,相傳為古「釣魚臺。」

九姑廟 按《縣志》,在九姑山下。

曹公廟 按《縣志》,在羅所。

麻公廟 按《縣志》,在南塘。

寺觀附

[編輯]

本府。保昌縣附郭。

延祥寺 ,宋大中祥符建,內有浮圖九層,傳異人建,前有三影堂。

曉真寺 在世顯街,唐咸通間建,今為社稷壇。仁壽寺 在城東二里,宋景定間建。

雲封寺 在梅嶺上,唐建。

石橋寺 在太平橋北,今為「明善社學。」

祗霖寺 在楊歷巖

洪山寺 在樂善街

蓮花寺 在修仁一都

花林寺 在石前都

光孝寺 在城東三里,唐武德建,內有三松臺。今為湞江社學。

報本寺 後唐咸通建

梵雲寺 在縣北,宋祥符建。

覺真寺 在「世顯街」 ,宋太平興國建。

西山寺 元泰定建,今為兵備道。

塔院 在水口橋

青蓮庵 僧智一建

《蓮社庵 內有》僧《智一》肉身。

天符宮 宋祥符建

始興縣

崇惠寺 唐建,舊名「龍江。」

上封寺 按《縣志》:「在城南一里,景德四年建,初名觀石寺,元末廢於兵火,洪武三年重建,二十五年改為叢林,即僧會司署事所。」

連城寺 ,按《縣志》,在縣北五里,宋建,元廢。金鰲寺 ,按《縣志》,地名寶峰,距縣四十里。東林寺 ,按《縣志》,在清化下水,距縣一百里。

吉祥寺 按《縣志》「在清化上水,距縣九十里,宋建,元廢,成化辛丑重興。」

禪林寺 按《縣志》:「在縣東一百里躍溪都,宋開寶三年建,初名躍溪禪院,端平二年改禪林教院,今又改為禪林寺。」

因果寺 按《縣志》,「在縣南四十里,宋建,元廢」 ,今復。

龍龕寺 按《縣志》,「在縣東一百里,宋建,元廢。」 太平寺 按《縣志》,「距縣五十里。」

南峰寺 按《縣志》:在沿溪,距縣四十里。

永興寺 按《縣志》,在都安水,距縣四十里。白雲庵 按《縣志》,在大坑山,縣南三十里。清勝異常,而山泉湧出,環抱庵中,薄五里許,曲碨紛葩,盤鬱交響,俗謂桃花源逕。

迴龍庵 按《縣志》在縣南新村,距縣五里。里人建之,以迴一鄉龍脈。

善福庵 按《縣志》,地名蛇水舌,距縣四十里。丫義山庵 按《縣志》,萬曆年間建。

西竹庵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地名夾腳山,萬曆二十年建。

長明庵 按《縣志》,「在破塘,萬曆二年建。」

密雲庵 按《縣志》,在羅陂,萬曆二十四年建。西竺庵 按《縣志》,在花山,萬曆年間建。

弘卲庵 按《縣志》,在玲瓏巖前山,萬曆十七年建,後改白芒庵。

真覺庵 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

廣生庵 按《縣志》:「在塔岡嶺下。庵前有水繞合縣江山俱石,樹木皆從石縫中出。緣磴而上,四望皆空。」

柯樹山庵 按縣志,在清化上水,萬曆年間建。羅渡庵 按《縣志》,在清化下水,萬曆年間建。黃牛洞庵 按縣志,在清化下水,萬曆年間建。元妙觀 按縣志,在縣東,宋治平初建,元季廢於兵火。嘉靖十三年縣令汪公慶舟重修,習儀於此。觀常清靜略寬,餘士多於此肄業焉。隆興院 按縣志,在姚村,康熙八年建。

西苑教院 按《縣志》:在縣西五里,宋政和初建,今廢。

觀音堂 按《縣志》:「在城東,頗勝,士常讀書其中。」

南雄府驛逓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本府。保昌縣附郭。

《驛傳》原額銀二千二百五十七兩五錢一分五釐一毫。

《保昌》二千四百七十八兩一錢七分六釐一毫,《始興》七百七十九兩三錢三分九釐。

皇清順治十四年,於保昌、始興二縣留各驛及巡檢。

司支應銀二千六百九十三兩五錢九分七釐五毫,遇閏加銀二兩二分五釐。又二縣雇馬及雇過山夫銀六百三十一兩五錢,遇閏加銀一兩九錢五分。

南雄府《驛傳》,康熙十一年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一千二百六十一兩零七分四釐三毫。又奉文復回凌江、黃塘各驛衝繁,節裁銀二千零六十四兩零二分三釐二毫,共銀三千三百二十五兩零九分七釐五毫。內除原荒銀二十九兩三錢零四釐七毫九絲六忽,尚實存銀三千二百九十五兩七錢九分二釐七毫零四忽。遇閏加銀三兩九錢七分五釐。

保昌縣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六百五十兩零四錢五分四釐三毫。又奉文復回凌江驛,節裁銀一千四百九十七兩八錢九分四釐一毫。內除原荒銀二十兩零六錢八分七釐七毫九絲六忽,尚存徵銀二千一百二十七兩六錢六分零六毫零四忽。遇閏,加銀一兩九錢五分。凌江驛 在南門外,宋為館,元為「站。」 明洪武庚戌刱。

府門總鋪 在縣前

東槳鋪 在政教都

修仁鋪   長亭鋪 俱在修仁都。

長逕鋪   沙水鋪 俱在迎春都。

石塘鋪   裏東鋪   、火逕鋪。

小嶺鋪   紅梅鋪 俱在靈潭都。

始興縣

本縣《驛傳》存留,除節裁充餉外,尚銀六百一十。

兩零六錢二分。又奉文留復黃塘驛節裁銀五百六十六兩一錢二分九釐一毫,共銀一千一百七十六兩七錢四分九釐一毫。內原荒銀八兩六錢一分七釐,尚實徵銀一千一百六十八兩一錢三分二釐一毫;遇閏加銀二兩零二分五釐。

黃塘驛 舊在黃塘江口。明洪武辛酉刱。正統甲子遷黃田,隆慶辛未遷江口。

斜潭鋪 縣東十里

瓔珞鋪   、都塘鋪   、古祿鋪 俱在南岸一都。

黃田鋪   ,圓嶺鋪   ,楹塘鋪。

喈口鋪   ,七里鋪   ,馬眼鋪。

正富鋪 俱在北岸都

南雄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副將一員     ,都司二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四員

保昌縣千總一員

始興縣千總一員

官兵一千六百員名,歲支俸餉二萬七千有奇,糧米五千七百六十石,馬料米一千八百四十餘石,分列左右兩營,其餉銀米料,逐月解發民兵。保昌縣三百六名,今抽革一百一十一名,始興縣一百六十名,今抽革四十一名。舊十年一編,糧多者為正戶,每役工食銀七兩二錢,外閏月六錢,衣甲二錢,合屬《一條鞭》。遞年人戶照丁糧編銀,在官衣給雇募。五十人為隊,隊有總,十人為甲,甲有長,視舊額當誠妥便也。

旗軍一千一十三名,陸續逃絕六百九十七名,見在三百一十六名。今裁汰,惟存屯軍

軍餉每《引目》一道、照鹽一十四包。其抽銀四錢。鹽價賤則商人趨利必多而軍餉增益。價騰踴則商人改業而軍餉必損。是以不能以數定也。

《通志》
未載兵制

[編輯]

《始興縣志》

[編輯]

善後營 在城北關帝廟右。明崇禎辛未,流寇破城後,知縣周之士議詳:土著守城兵二百名、領兵把總官一員,俱食本縣士民樂輸銀並茶山、牛頭等稅。壬申,把總梁國垣捐資買田,創造營署。

皇清順治辛卯,七都捐銀始買縣治後黃宅房屋一。

所為防守公署。嗣奉功令,「凡各屬防守兵,俱食經制錢糧。」 原議樂輸牛頭,概不行徵。

東廓營 :在躍溪。同時設立領兵哨官一員、土兵五十名,以守其地。旋廢焉。

水哨營 在江口。舊設江道哨官一員,稽查塘兵,以伺上司往來。

皇清改為「水塘。」稽查傳遞,以防疏忽。

塘角塘 :距縣六十里。

都安水塘 :距縣四十里。

黃塘塘 :距縣三十五里。

三口塘 :距縣二十五里。

斜潭塘 :距縣十五里。

天子地塘 :距縣十里。

羅圍塘 :距縣十五里。

江口水塘 :距縣二十里。

高基嶺塘 :距縣三十里。

羅碑塘 :距縣四十五里。

總鋪塘 距縣五十里。以上每塘俱撥本縣防守兵輪流守之。又委一把總時常稽查,以防疏忽。

南雄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穀屬

早稻    、晚稻    ,中稻

早糯    、晚糯    、小麥

黍、稷    、黃豆    、黑豆

菉豆    芝麻

蔬屬

芥菜    、《白菜    、芥藍》

蘆菔    茼蒿    。莙薘。

葫荽    、苦藚    、菠薐。

生菜    、蓊菜    、苦瓜

黃瓜    、甜瓜    、冬瓜

葵     、莧     、茄

芹     、蔥     、蒜

《韭     瓠     薯》。

筍     芊

果屬

石榴    、楊梅    、銀杏。

香櫞    花:《紅    葡萄》

枇杷    《金橘    》。《紅菱》。

山核桃   、香瓜    、西瓜

藕     、《蓮子    桃》

李 有「《紅心》珍珠,鵝膏、《胭脂》。」

棗     、梨     、橙

柑     、櫻桃    、土瓜

花屬

「長春    」 茉莉    、芙蓉。

木樨    :珍珠    鳳尾。

山茶    、棠梨    、朱槿 紫、白二種。

葵     蓮 紅、白二種。

梔子    、《杜鵑    菊》。

《金鳳    蘭 》:「有樹蘭、山蘭、風蘭。劍蘭。葉蘭。」 「賽蘭。」

月桂    、臘梅    、《瑞香》

海棠    、《碧桃    夜合》。

《扶桑    月》,「月紅   木蓮」 ,

《紫金鈴   寶相》。

藥屬

黃連    、蒼耳    。香薷。

當歸    、扁豆    、紫蘇

仙茅 ,出保昌。張以寧《雜說》:「庾嶺之巔,折而東,有峰奇秀,稍下為嫦娥嶂,相傳葛洪煉丹地,洪上昇,棄餘丹生仙茅,葉似蘭。采以八月,濯以嶂下流泉,其白如玉。煉丸食之,補益真氣。」

竹屬

苦竹    、黃竹    、單竹

竻竹    、《水竹    》。《斑竹》。

紫竹

木屬

松     、柏     檜。

榕     、樟     、楠

《楓     柯     杉》

《桐     梓     》,《苦楊》。

酸棗    烏桕    ,赤梨,山桂    油桐。

羽屬

白鷴    ,鷺鷥    ,鸕鶿。

「鵓鳩    」 ,《黃鶯    》,《白鴿》。

「青鷥    」 「杜鵑    。」 《百舌》。

雉雞    ,鷹     、《鶴》

鵲     :鴉     ,《雀》

鵝     ,雞     、鴨

毛屬

麖     :「獐     熊,虎     ,豹     ,鹿。」

《猿     猴     狼》。

狐     :驢     騾。

羊     、豕     :馬

牛     「禿尾」 犬。

鱗屬

鯉     :鰱     鯽。

鯇     ,鱔     鯰。

介屬

龜     鱉     螺:

蜯     :蝦     、蟹蟲屬。

「蛇     蛙     」 《螳蜋》。

蛤     :《蜂     蝶》

蜉蝣

貨屬

葛布    莞布    麻布 《宋志》有水綢、花綢、焦布、蒸紗布,今無。

考證

南雄府古蹟考        府志

[編輯]

府城:保昌縣附郭。

孔林書院 在平林村。唐孔戣為嶺南節度使,卒於任。季子溫憲扶櫬至雄,聞安祿山亂,遂家焉。宋建隆七年,裔孫閏因刱書院。

廢貢院 在延祥寺西。兵燬後,試士於僧舍。紹興元年,知州趙伯珒即城東教場地改創。每歲大比,兩邑就試者三千餘人。後知州張友修,元初廢。

八使行衙 在城南隅。宋淳熙間,知州韋能建。寄梅驛 在城南,取《庾嶺折梅逢驛使》詩語也。宋紹熙間,知州李岐重修。

貢士莊 莫詳所在

舊縣治 在清平坊,元遷刺史坊,即今治。舊儒學 在光孝寺東,淳祐間遷縣東。

沙角巡司 在沙水鎮

懷德驛 在懷化。嘉定辛未,知州鄒孟卿建。沙水驛 ,今沙水鎮。嘉定辛未,知州鄒孟卿,即「漢節亭」 ,改刱。己卯,知州孫崇修。

大寶場 在三角嶺下

「二仙壇 」 在梅嶺下。

六祖塔 ,在大庾嶺上。

聽雨軒 在府城內

瑞香堂   。靜春堂   。瑞蓮堂。

四並堂   。清簡堂   。槐堂。

《植萱堂   》《媚漣堂》。

種玉亭 宋章得象建。環池植白蓮,為遊息之所,今俱為紅蕖矣。

聚遠亭 俱在府治內

「聞韶」 亭 在社稷壇後。

「飲仁亭 」 在太平橋南。

三松臺 嘉定間,吳人張震謫雄,寓光孝寺,見三松蒼翠,因作臺登眺,故址尚存。

大庾嶺酒家 宋盧多遜南遷,度庾嶺,憩一酒家,見老嫗問其姓,嫗曰:「我中州仕族,有子官亦顯為宰相,盧多遜挾私竄以死。多遜罪惡貫盈,當犯法禁,且留此以俟其來。」 多遜窘甚,即倉皇避去。

「叱馭樓 」 在大庾嶺上。

來鴈亭 在大庾嶺北

放生池 舊在城北,宋紹興間,移春熙門外,秋冬易涸。淳熙初,即平政門外五里江水上下,禁民網罟。

珠璣巷 在沙水寺前。入世傳廣州府屬顯宦望族,如梁、霍、方、何、黃、陳、李、容諸姓,俱發源於此。蒙古學 在南門內。元設官生,習蒙古字,進奏表箋,儒學撰文,蒙古學校勘書之。

《畦桑》園 在舊縣學西。洪武初,知府左孟誠創。大黃巡檢司 在烏逕村。

方物庫 ,在仁壽寺左。

作賢樓 在大中書院後,知府江璞記。

懷遠樓 在凌江驛右

三楓亭 在修仁水北。齊太守范雲建。

文獻鄉邦亭 按《通志》:「在迎春亭右。弘治辛亥,嶺南兵備道僉事袁慶祥,重樹文獻公開鑿嶺道碑於此,大學士丘濬撰碑。」

麗譙樓 按《通志》,「即斗城鐘樓。王師克城,兵火焚燬。」

鐵杖樓 按《通志》,「明成化戊戌知府江璞刱,嘉靖丙戌伍箕修。」

屏翰樓 按《通志》,在鐵杖樓下,今改名保定。玉虹樓 按《通志》,在太平橋南,今廢。

樂育堂 按《通志》,在正學書院東義倉前,今圮。觀頤堂 按《通志》,在府學尊經閣左,今圮。始興縣

梁昭明太子書堂 在縣治南。舊傳太子講經於傅大士寓此。

《文獻公書堂 》,在清化鄉。公未仕時建。其地山環水秀,花木長春,瀑布飛空,情景幽絕。

棲霞樓 在城西百餘步,下臨羅公洲,「果竹交映,長楊旁密,高柳前疏,雖即城隍,趣同丘壑。」 煖水鋪 ,在城南一百四十里。

階口驛 在城西南十五里。

舊儒學 在縣治東一里。

文獻公故宅 按《縣志》在桂山下,距縣一百里。縣故址 ,按《縣志》在縣東四十里北岸都陸源村。

老縣背 按《縣志》「在城北,宋嘉定丁酉知縣趙彥偃建。」

瓔珞巡檢司 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北岸都瓔珞鋪,洪武十六年徙於黃塘。」

舊厲壇 按《縣志》:「在北門外二里。知縣張仕國建。比年牆屋傾頹,北門路荒塞,知縣江慶舟修理,比年復圮。有民謝錫計,餂城東五里官山易為壇場,即於原壇地開種,邇成腴業。士民至今唶之。」

釣魚臺 按《縣志》,即今五顯廟地。凡遇大水,鄰居深數尺,獨此廟浮出水上,相傳為古釣魚臺龍池。

石壇 按《縣志》俱在白牛山上。

水滸樓 按《通志》,在縣南,知縣李自白建。鎮江樓 按《通志》,在縣東南,知縣李自白建。水雲樓 按《通志》,在縣西,今圮。

陵墓附

[編輯]

本府。保昌縣附郭。

隋宿國公《麥鐵杖》墓 在百順都。

唐御史張徹墓 在縣境,死難韓愈銘其墓。宋忠節韶州僉判丘必明墓 ,在蓮、溪二都園圃村。

明都御史陳德文墓 在「滿湖塘。」

知府褟明德墓 在大禾坑。

行人朱子福,墓 在喚爺嶺。

僉事蔡愈濟墓 在城南百里插禾塘。

知府蕭守中墓 在五里山。

贈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譚昇墓 在五里山。贈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譚驥墓 在北門「世顯坊。」

漏澤園 在五里山官路旁。

義阡二所 一在五里山,一在太平橋外,始興縣。

鼻天子陵 在縣南二十里,不知始何代。昔人掘地,見銅人數十,擁笏列侍。俄聞墓中擊鼓大呼,懼不敢啟而返。間日重往,掩封如故。地出鉛,銅有毒,鉛可為藥。

唐文獻公張九齡墓 ,在縣南一百里清化鄉。宋朝散大夫許致墓 ,在許塘村。

贈奉直大夫鄧酢墓 在大夫村。

明南京戶部尚書莊懿公譚大初墓 在楊坡逕。

三品將軍墓 按《縣志》在縣西官石歇馬祠上,距縣二十里山巔巖洞空靈,三將軍墓至今存焉。蓋宋時澶淵之役,護國忠君受封伊始,褒錫「石上飛雲三品將軍」 ,後塑像建祠。自宋及今,靈赫顯應,士民禱祀不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