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5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五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八

  肇慶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卷

肇慶府部彙考八

[編輯]

肇慶府祠廟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

本府。高要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明洪武初,立於社稷壇之西,與社稷壇同祭。

社稷壇 「明洪武初,立於府城西三里。每歲春秋仲月上戊祭。」

郡厲壇 「明洪武初,立於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府署西二百步。元至正間,總管潘文郁建。明宣德六年,知府王罃增修廟寢、廊房、儀門、大門。天順八年,縣丞李均增建拜亭二楹。弘治癸丑,知府黃琥撤而新之。歲春秋二仲,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

包公祠 在西門內,祀宋包拯。

濂溪祠 在東門外三里,即天妃廟舊址。明嘉靖四年,知府曾直改建,祠周元公敦頤,以敦頤嘗提點刑獄於廣,乃過化地也。春秋二仲次丁致祭。

忠節祠 在城北門外,即舊淨明寺地。明嘉靖二年,提學魏校毀淫祠,知府曾直乃合「八賢」 而祠之。唐中書令張文貞公柬之、太尉李文肅公紳、宋少師劉忠肅公摯、學士鄒忠公浩、致堂胡公寅、忠簡胡公銓,少師留忠宣公正、少傅張越國公世傑等八人。

陳大尹廟 在府城東河畔,祠明高要知縣陳忠衛。

惠愛祠 在府城東七十里橫查都。明同知張吉嘗築豐樂大堤,高要四會三水,三邑之民皆蒙其利。嘉靖間,西潦泛溢,而豐樂以堤得完。民追思之,建祠祀焉。

吳公祠 :在崧臺書院右,即仰湖書院。門人梁景先,為明都御史吳桂芳建。

總督吳公祠 在府學左,祠明都御史吳華文。五顯廟 在石頭頂。宋寶祐中建,後廢為「崧臺書院」 ,今改建於龍津坊。

江東王廟 在石頭頂。宋郡守朱顯之建,後併為「崧臺書院。」

晏公廟 在城西南景星坊。明洪武間建。天順六年,西賊逼境,以其近城,撤之,後遷水關門左。聖妃順濟廟 在城東擢英坊。宋太守朱顯之建,尋廢為「濂溪書院。」

洪聖廟 明洪武間敕祭,蓋南瀆尊神,今州縣各鄉皆立廟。《舊志》載:小石頂一座。

蘭陵廟 在城東擢英坊,宋郡守李麟建。神姓王氏,居東廂蘭陵巷,性貞烈,宋封「蘭陵明惠夫人。」

明直廟 在城東昇俊坊。宋慶曆中建。神姓梁,兄弟四人以「明直」 稱。元燬於火,今為民居。龍母廟 在龍潭都。宋咸淳中建,以奉蒲媼,居人相繼修葺。明萬曆中,郡守鄭一麟別建於黃江沙,後因西潦衝毀。今鄉人移建隄上。

楊舍廟 在城南濱江,元延祐中建。神廣州人,姓楊名順,溺江水死,屍浮向城南岸推之,復逆流回,如是三四,且數日不朽。郡人以為神,具衣冠葬之,因為立廟。

衙頭公廟 在城西一里,後梁乾道二年建。康王廟 在府治東北隅,即道果無漏康真君也。宋紹興間,郡守李麟建。

石峒廟 在郡北十餘里,宋呂成有《記》。

金花廟 在北門外

十王廟 在城外西北

白馬廟 在西門外

青龍廟 在城外西北

赤水廟 在桂林都,宋咸淳中建。神姓莫行三,平生勇敢,草寇劫掠,有捍禦功,人感祀之。靈龜廟 在長利都,元至正年建。神本都人,姓盧名僧,遇亂能保障鄉里,鄉人祀之。

太上老君廟 :在龍潭都,康熙二年建。

都頭廟 在赤勘都。明萬曆間建。

古洪聖廟 在水坑都。今廟宇所在都有。嶺南人廟祀,惟此最多。

關帝祠 在府治東門內。明崇禎三年,巡道李栻捐俸增高之。郡守陸鏊新其像。

皇清順治十六年,督撫李棲鳳重修,有記。

文昌祠 在城西景星坊。宋郡守包拯建,今為西察院址。明萬曆間,副使王泮又建於石頭岡。崇禎五年,知縣張明熙又建於寶月臺右。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史樹駿又建閣於舊「理刑館。」

總督凌公生祠 在府城西。明總督凌雲翼有平羅旁功,民立祠祀之,有副都御史龐尚鵬記。祠今圮。

孚德祠 在府治西,為明知府鄒光祚建,有提學僉事胡挺蘭《記》,今圮。

王公生祠 在崇禧塔側,為明副使王泮建。祀田歲租七十石。魚塘二口,鋪二所供祭。有按察使李學一「記。」 崇禎五年,制府王業浩偕郡守陸鏊來遊,有詩並記勒石。

思德祠 在府城東百二十里新羅都北港堤上。祀明開港竇知府王泮,善後知府鄭一麟、護堤知府戴禧,港內士民建。

鄭公生祠 祀明知府鄭一麟,原建在晉唐岡,今遷星巖泰山宮右,今改建晉興庵,鄭祀廢。戴公祠 在府治西,包公祠之後,祠知府戴禧。永賴祠 在府治東,府學右,舊為端溪別署。明萬曆戊午,知府陳謨為總督,兩廣軍門周嘉謨並巡按御史田生金,發帑修築高要、高明、四會圩堤,有功改建。御史區大倫有「記。」 祠今踞為鋪舍。

陸公生祠 在府城北寶月臺右,即宣公接武書院。士民為明知府陸鏊建,有《去思碑》。其祠今圮。

劉公生祠 在崇禧塔之東。祀明督府劉公繼文。萬曆十九年建。有廣利渡一隻,鋪四間供祭。渡今廢。鋪歲佃供祭。有黃鳳翔《記》。

張公祠 在府學右數十武。明崇禎十四年,士民為督府張鏡心建祠,今踞為鋪舍。

熊公祠 在星巖水月宮右。明崇禎九年,為督府熊文燦建。歲租一千石供祭。

督府三公祠 :順治十一年,李率泰開府兩粵,多善政,民感之,為立祠於閱江樓右。後王國光、李棲鳳皆有德於民,並附祀。

閔公祠 在天寧寺禪堂左,士民為郡守閔子奇建。

四會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貞山都,去縣十里。社稷壇 在東門外社山都。明正德二年,知縣張思齊建。

「《邑萬》壇 」 在城北漏澤園旁。

旗纛廟 :在城西邊,今為關帝廟。

城隍廟 在縣署西。明洪武二年立。

土地祠 :在縣治儀門外之左。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晏公廟 在興賢都。明洪武十八年,立神顯應於江湖。知縣姜真一赴任,道經鄱陽湖,風浪大作,祝神得免蒞任,乃立廟祀之。嘉靖四十三年,鄉民葉與等重修。

五顯廟 在縣治東。明嘉靖三十四年重立。東嶽廟 在城南一里興賢都。明萬曆八年重建。

陽山廟 在縣西二十里隆湖都。宋皇祐時,陽山人,姓徐,失其名。山賊流刦,公因父病,代父統兵禦之。力戰,奮不顧身,賊刃去其首,猶能執旗押障,竟敗其賊。嘗有護國功,今合祭於旗纛。朱文公祠 在縣治西。丁後一日祭。

惠愛祠 在縣之左。明正德間,知縣蕭樟、隆慶間知縣俞文達,皆有惠愛,民祀之。

陳公祠 在金雞山。明萬曆間,為同知陳露立,今廢。

貞烈祠 在貞山下。祀「文仙。」 宋主簿陳公奉有祀。

烈女祠 在縣龍華寺之左。明崇禎間,奉旨建祠,祀烈女梁氏。

包公祠 舊在縣儀門左。明嘉靖二年,知縣蕭樟建。後知縣金齡改建縣東一里。三十七年,知縣張文光遷於縣治之左。

濂溪祠 在城東二里。明嘉靖初,知縣蕭樟以龍母廟改建。

懷德祠 在綏水南大洲上。明嘉靖三十六年,為提督都御史談愷、王鈁建,配以參政王國禎、同知呂天恩。

新興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半里上寨地。明洪武初,知縣程希灝與社稷壇同建。

社稷壇 在城外西北二里。明洪武五年,知縣程希灝建。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

旗纛廟 :在縣治西參將府旁。今擬遷於教場,以便出師祭旗行禮。

關帝廟 在縣城內十字街。深三丈七尺,闊二丈八尺。外鋪四間,千戶所收租奉祀。明萬曆二十四年,千戶康集、陳瑚等創閣於廟門。

東山廟 在縣東南二十里仁豐都邏陳村。舊名「陳將軍廟。」 唐武德二年建,宋熙寧十年敕封。明依額。

佐隍廟 在縣治西南

真武廟 在城北河東峽山。明萬曆十五年,邑人募緣鼎建。廟前為大坊,入為來青閣,右為「正冠亭」 ,有《碑記》。

五顯祠 在縣治東。元至順二年建,至正間重修。明成化五年,遷建新昌驛南。深二丈二尺,闊二丈。

岳王廟 在縣治一里

長生廟 在縣南城外。明隆慶庚午,鄉人鼎建。今分為上下二廟。

洪聖廟 在縣東南朝岳坊,宋紹興辛卯建。龍母廟 在縣北城外登雲坊,元延祐二年建。天妃廟 在縣西一里,有井清洌。

碧岡廟 在縣西錦水坊,深五丈,闊三丈一尺,《鄉約》寓焉。

梓潼廟 在縣北峽山。舊廟久廢,明萬曆丙辰,邑人募緣重修,歲就傾圮。崇禎十二年,重新創建,尋又圮。邑恩貢生馮燧重修。

蘭陵廟 ,在縣治南,深三丈,闊一丈八尺。舊祀胡澹庵公,因前有白馬廟,圮附「蘭陵祠」 並祭。當為正之。

龍貴廟 在照會都。元至正間建。

洞口廟 在照會都,宋紹興中建。

錦山廟 在寧化都錦山。

松山廟 在縣東四十五里。廟前一潭,中有巨石,禱雨輒應。

金靈廟 在照會都

白馬廟 在照會都,元至正間建。

康公廟 在縣北夾岡。明萬曆十八年建。五賢祠 在縣城外東南隅,祀宋學士胡公銓。後增入唐張公柬之、宋胡公寅。明萬曆十九年,復入宋鄒公浩、劉公摯,為「五賢。」

王公祠 在縣東城外水東岸坊,明萬曆年間建,祀知縣金谿、王民順,並置。有田塘,在於布夏村。

《姚公德惠祠 》在縣東街按察司之旁,城隍廟之左。初為府館,明萬曆四十五年為知縣姚舜牧建,共祠堂二座。其前座左右共鋪四間,賣入城隍廟,為香燈之需,其餘地一畝,崇禎年間奉旨變賣於民間,至

皇清順治十一年,西寇將後座及前座與左右鋪並。

原餘地與祠後「魚塘」 一口一概拆填,造為行宮。今為「上司行臺。」 而姚公與王公、楊公、周公合祀於「筠城書院。」

楊公祠 在縣北郊,即蓮池書院。明萬曆三十三年,為知縣楊成喬建。地深二十餘丈,廣十丈,有田租一百六十五石,載米二石七斗五升。新興鄉正斗初,新興儒學收之。崇禎二年,邑舉人蘇宇元呈縣,「取出此田,以供祀典。租穀本學正貢收貯,其錢糧正貢在於學糧項下輸納,春秋備祭。今祠拆毀,其地址租銀四錢」 ,仍屬「正貢」 輪收主祭。

維新祠 在縣北城外。明天啟二年,為知縣謝偉建。地深十六丈,廣十丈。中堂三間,前軒三間,左右列為廊舍。大門前鋪四間,後地有荔枝圓眼數株,魚塘一口。其租銀作本祠祀典,邑庠諸生為會館。

陳公司寇祠 在縣治南觀洞村。明萬曆十三年建。兵道王泮扁曰:「盛世良臣。」 知縣姚舜牧給示祠前,使地方供掃除之役。至崇禎十一年,知府蔡秋卿又行榜申飭。《府志》:言「圮」 者非。

朝天祠 在縣治北,東西各長三丈,南北各一丈。貢生黎皞如、顧子享修。

五仙祠 在縣城西門外。

陽春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北一里。明洪武三十年,知縣黃

景明建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二十步。

關王廟 在縣治南五十餘步。明洪武三十年,千戶鐘良建。

射木神祠 ,在縣東南十五里射木山南。漢封儲休侯。唐侍郎姜晦貶春州司馬,遇旱,禱於射木山輒雨,故立神祠。

東嶽行祠 在城東南隅官倉邊,深三十四步,闊十六步。一廳二廂房,規模小而有氣概。明萬曆八年,巡檢蔣伯崇作倡重修。

陽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北一里。明洪武間知縣張翼建。邑厲壇 在城北二里。明洪武間知縣張翼建。城隍廟 在縣西南。元天曆間,知州張允明建。明洪武三年知縣張翼改為「縣城隍廟。」 萬曆七年署縣事同知蔡懋昭改建門廡寢室。萬曆十五年圮於水,知縣宋良木鳩工修復。

澹庵祠 在學後之東,祀胡公銓。

海壇 在頓缽山上。明嘉靖中,知縣吳煥章以本邑近海為壇,春秋望祭。久廢。

東關帝廟 在崇善坊。明萬曆間建。

皇清康熙十八年,改建。

西關帝廟 在宣化坊。明洪武二十七年,千戶張君德建。後千戶仇俊增建。

皇清康熙十八年,副將王嘉賢修。

真武廟 :在濂溪坊。順治十八年,知縣楊澤培重修。

五顯廟 在宣化坊。明泰昌元年建,供華光之神。

天妃廟 在南門內,曰「祖廟」 ,以城內外之廟尚多也。相傳宋朝建,祀五代時,閩、莆神女林航海者多蒙福祐,如觀世音,聞聲應感。粵東多祀之。慶元五年,敕封「助順」 ;嘉平二年,再封《顯惠》,又加「英烈天妃。」 明萬曆二年,賜額廟曰「靈慈」 ,遣使致祭於莆。永樂初年,加封為弘仁普濟、護國庇民、明著天妃。

北廟 在北門外半里北山之陰。

皇清順治八年,士民重修,即「靈德廟」「善應王行祠」也。

林木清華,郊坰僅有。康熙十三年,百總李超等修葺塑像,廟祝昊國藻管收贍廟田租,以奉香燈。

頓缽廟 顯祐王李公神祠,立廟已久。崇禎戊辰,邑人張秩倫倡捐重修。去城三里,在山之阿,頗為幽勝。門前望海,山麓臨江,圓椒浮水如缽,故曰「頓缽」 也。東對石覺禪林,正鎖恩江門戶。顯應廟 在北津城內。嘉定間,敕封顯應王,又封靈祐王,姓何,諱永泰邑馬曹村人。又配祀感應大德。舍人姓杜,諱統,統邑杜村人也。《津城既徹》,巋然獨存。

東嶽廟 在文政坊。宋嘉定中建,今廢。

靈著廟 ,在縣西四十步。宋至道年敕額,元末廢。

金雞廟 在城北半里許涌陽巨石間。宋開寶初,金雞集巨石,有趨捕之者,雞入於淵,傍復有三異人隨入候之,俱不出。州人以是立廟祀「三聖。」

洪聖王廟 在北津城左隅,扆山臨海。

白沙廟 在城西南白沙之陽。明萬曆中建。三山廟 在福城岡。舊傳廟面大海,諸船望之立沉,嗣易廟向,遂無恙。

太傅祠 在西城外,祀宋太傅張世傑。

濂溪祠 在城隍後坊,即「濂溪書院」 ,為宋周元公建,原在濂溪坊,久廢。

皇清康熙十三年,士民重建,今地規制始備。

忠勇祠 在太平城內。明萬曆三年,為戰死將士建,有電白,知縣王許之「記。」 祠久廢。《舊志》載:祭田在虔儒四都溫德戶內,坐落良平坡,稅米五斗,歲收穀四十石,以十石納糧三十石供祭祀。今僅存十五石。

忠蹟祠 在崇善坊,即借山亭。明萬曆丁丑年,郡丞蔡懋昭為明沈公思孝建。有樊玉衡記。舊《志》載祭田二處:一名丹黎,係文政劉漢引田,歲租四十五石;一名麻干,係平地鄭良田,歲租四十四石五斗,以供祭祀修葺,今僅存二十石。其祠久廢,今並祀濂溪祠。

林侯祠 在城東里許,接官亭右。邑人為邑令林恭章建,今廢。舊《志》稱《江城碑亭記》舊令者不乏,祠而祀之。

《皇清以來》,一令而已

李侯祠 在東山寺左,即桂香書院。明崇禎二年,邑人為邑令李右讜建,今廢。

烈女祠 在朗星坊。明天啟元年敕建,馬恭姐之祠也,有傳。

「貞女祠 」 在德行坊。杜庚姐之祠也,即其舊居。

皇清康熙十三年,改建。

高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北門外。

社稷壇 在城外東南一里。

邑厲壇 在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 在西門內

旗纛神 ,每歲秋霜降日,縣長官同首領官列旗纛於教場,致祭,禮儀如制。

關帝廟 :在東門內。每歲春秋武官祭。

觀音廟 在大南村

天妃廟 在城東一里。明嘉靖十九年,知縣徐純建。

真武廟 七在東郊外,一座清泰,一座第村,一座大南村,一座青塘,一座良村,一座幕岡,一座北帝廟 在高田風門凹山。

金花廟 在郊東

「石廟 」 在茶田村。田中聳出一石,有一仙掌印於石上,澗水四面旋繞,茂林森鬱。

高鎮廟 在高村

鳳池廟 在布社村

鎮城廟 在城村

護塘廟 在白洞村

水仙廟 在部洲村

祖廟 在鐵岡村

鎮龍廟 在鐵岡村

聖堂廟 在泥滘村

迴龍廟 在鐵岡村

金城廟 在蛇塘村

龔海廟 在龔村

飛來廟 在羅格村

八角廟 在范州村

獨岡廟 在芙蓼村

延慶廟 在良村

《關帝廟 》二一在倫埇村,明萬曆戊午年建。一在良村。

龍母廟 二倫埇村一座。三洲墟下馬頭岡一座。

洪聖廟 ,仙村四座,鐵岡一座,泥滘一座,孔堂四座,蘇村一座,「清泰」 一座,「黃泥塘一座,第村一座,岑水」 三座,山坪一座,陳村一座,羅塘一座,宋坑一座,各村皆一座。

象珠廟 在阮埇鄉。元至正十七年,鄉人巡尉區源清等建。在村邊隔水墩。後學道魏校毀拆,遷建於村西圩堤上。

靈龜廟 在清溪都龜峰山之下。

天妃廟 :《扶麗》一座,《幕岡》一座。

遊羅廟 在羅俊都

「康公廟 」 ,在蘇村內,二座。

石龍廟 在羅俊都

文昌祠 :在東門外,每歲春秋生員祭。

義士祠 在縣治東,祀義士楊楚。楚原入「府鄉賢。」 明嘉靖二年,郡守曾直、奉學道魏校、令伊孫捧回立祠,被颶風毀。三十八年,知縣徐純修復。今無。

忠義祠 :在小峒都。鄉民建,祀慶遠同知葉禎。扁曰《忠義大夫祠》。今圯。

永賴祠 在阮埇都石洲上。祀兩廣軍門周嘉謨、巡按御史田生金,並祀軍門許弘綱、御史王命璿。

報德祠 在清溪都龜峰山下。祀軍門許弘綱、周嘉謨、巡按田生金、王命璿「四賢。」 以其發帑銀數百兩修築圩堤,為有大功。

陳大夫祠 :在儒學之左。士民為陳振陽建,今圮。

熊公生祠 在延壽寺之左。明萬曆三十八年,士民為知縣熊德揚建,今圮。

嶺海具瞻祠 。明郡太守陞嶺西道陳濂,清介為民。萬曆三十一年,上差太監李鳳採珠,到處殘害。有奸勾引指邑大戶盜珠,差官到縣捉解,士民聯控於道,即申文監察御史李時華,立拏差官,其禍乃已。通邑受恩,建祠祝祀。至崇禎十四年,為有勢力者改陳公祠為「三清觀」 ,安其主於座右。

輔仁文昌祠 :在清溪都內。康熙七年,邑人通判何三復等建。

廣利祠 在良村

恩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北石神山下。

邑厲壇 在城北石神山下。

城隍廟 在儒學右。明嘉靖間,知縣李河圖重修。

二忠祠 在縣南。祀明副使毛吉,布政兼副使陶魯。

關帝廟 在按察分司之右。明萬曆癸酉,知縣沈重修,自為「記。」 武官以時舉祭。

靈德善應王廟 在水東都龍鼉山南。水旱疾疫,禱之皆驗。

大王廟 :在鎮遠樓內。

二王廟 在朝陽坊

天妃廟 三:一在崇文坊,一在振武坊,一在仕峒。

鎮武廟 在城外西北隅。

龍王廟 :在西門河邊。

洪聖廟 在靜德都火燒岡。

三忠祠 在縣東南,祀按察司副使毛吉、湖廣左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司副使陶魯。魯多平寇功,恩平立縣,實繇於魯,人德之,立祠。毛吉討賊,至恩平雲岫山,死之,乃即雲岫立祠。明正德末,監察御史毛鳳遷於縣,與陶並祀,謂之「二忠。」 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馮仕復祀豐城見羅李公材,以平定十三村立屯殲賊之功,謂之「三忠。」 歲春秋二祭。

廣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外西南二里。

社稷壇 在城外東南一里。

邑厲壇 在城外東北二里。

城隍廟 在城內東南

盤古廟 在森峒

關帝廟 在永坪墟

朱文公祠 在義學後新倉前。知縣黃金從捐建。

巡宰廟 在城內西隅。知縣黃金從典史孟魁聖改建。

顧江廟 在東郊

北帝廟 在雲集墟

指揮廟 在厚街

都督廟 在折石扶黎洞。

龍陽廟 在射圃水村

六曹廟 在扶留坊

四子廟 在官埠

知府廟 在潭布

伏虎廟 在烏石坊,有記。

歐陽巡簡廟 在城西

開平縣

山川壇 在東門外烏石岡。

城隍廟 在縣右北原馮聯聖房舍。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俞夔龍塑繪城隍神像。

土地祠 在縣前左衙,原勞卓廉房舍。

關聖廟 在縣後北,擬遷。

洪聖廟 在東門外,南臨河。

德慶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西四里。明洪武間,通判孫文顯建。

社稷壇 在城西四里。明洪武二年,通判孫文顯建。十年,知縣介壽重修。

邑厲壇 原在城北,明洪武十七年,知府趙鼎建。正德間,遷於西廂,後復舊。

城隍廟 明洪武初,建於州治東二百步。嘉靖間,遷於元妙觀。後以觀地建學,遂以舊學為城隍廟。萬曆二十九年,知州沈有嚴遷復儒學,仍以觀地為廟。

旗纛廟 在舊所後。每歲霜降,本所掌印官先日迎演軍器,至日舉祭。明季,廟圮。

皇清設城守官祭於「教場《演武亭》。」

關帝廟 在州治北三百步。明洪武九年,千戶邵成建。天順五年,知州周剛、守備徐昇重建。有正堂,有拜亭,有大門,有左右廊,周圍以牆。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秦世科同城守方弘剛重修。

大忠祠 在香山嶽廟後,祀漢陸賈。

中景祠 在東瀕江萬壽橋之上,祀宋趙師目。興化祠 在金林鄉,祀明州人陳頵。

楊都御史祠 在州東北百餘步。祀明都御史楊信民。

惠德祠 在香山東嶽廟前,祀明御史張嶽。《孝邇廟 》在州東一百里靈陵水口,即程溪龍母蒲氏廟。

東嶽廟 在州治北二里香山寺,創自宋乾道間,郡守莆陽吳公重修,教授黃適記。明洪武二十九年,鎮府常有安、吏目徐孟惠改創。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秦世科重建。

北帝廟 在三元塔西,今廢。

「五顯廟 」 二:一在城內澄清坊,一在城外迎恩坊。

忠顯廟 在州北四百步,今圮。

西廟 即永濟行宮,在城西五裏白石泉,今毀。「天妃廟 」 在州東五里登雲橋左,唐天寶建,今圮。

東勝廟 在東勝門外,康熙十一年重修。獨樹廟 在州東九里,亦龍母行祠,今圮。金定廟 在州東五十里金定村。亦龍母行祠。忠勇廟 在州東一里,元建,祀陳元帥。

兵馬廟 即興化祠,在四都馬墟。

洞主廟 在六都九龍洞。

康王廟 在城內州治東,宋建。

洪聖祠 在州東十里,順治丙戌重建。

沈公祠 在三元塔西畔,今圮。

錦石祠 在州西五十里,今圮。

先正祠 明成化間,州判莊楷建,今圮。

熊公祠 在城隍廟左。明嘉靖間建,祀州判熊文綬。

劉公祠 在學宮左

土地祠 :在州治頭門內東。春、秋二仲月上戊日,正官蒞祭。

封川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社稷壇少南。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三里。明洪武十年,知縣安璵建。

邑厲壇 在社稷壇北

城隍廟 在縣東三十步。明洪武元年,知州薛明理建。弘治間,知縣莫扞修。

東嶽行祠 在光孝祠東,今廢。

五顯廟 在城東三十步。明嘉靖二年毀。今為「旌善亭。」

真武廟 在縣西六里

開建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北一里。

社稷壇 在城北一里。明洪武二年,主簿羅名廣建。

邑厲壇 在城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十五步。明成化初,知縣陳琳遷建。嘉靖間,署縣事推官趙琳修。

關帝廟 在縣南龍吟橋之北埠。

天妃廟 在縣南隔溪龍吟橋之南埠。

龍母廟 在縣南里許一都。康熙九年,邑令張沖斗重修。

盤古廟 在縣東北一里一都。日久傾圮。康熙十年,典史相君業捐資重修。

解元廟 在縣東北一里二都。

五顯廟 在縣北二里一都。

禹浪廟 在縣北二里一都。

龍山廟 在縣東七里一都。

城西廟 在縣西二里一都,臨江,官民船槳往來,於此祈禱。

南山廟 在縣東十五里三都。

德勝廟 在縣南八里二都。

朝侯廟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

石鼓廟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

大梁廟 在縣東北六十里四都。

行軍廟 在縣南五里二都。

功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三都。

都斛廟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

廣勇廟 在縣東六十里四都。

金富廟 在縣東北六十里四都。

金山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四都。

莫羅廟 在縣東北一百里四都。

上林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四都。

中林廟 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四都。

桂林廟 在縣東北三十里四都。

總鎮廟 在縣東北二十七里四都。合上中林而祀之,謂之「總廟。」

思降廟 在縣東二十五里三都。

孝子祠 在縣南門西街口,今圮。

節婦祠 在縣南門西街口,今圮。

狀元祠 在三都金鏤村狀元井之上。

寺觀附

[編輯]

本府。高要縣附郭。

天寧寺 在城東一里,舊名「安樂寺。」 宋崇寧三

年改「天寧寺。」 明成化六年定為「習儀之所。」 嘉靖間,郡守盧璘、徐鷁相繼增修。

淨明寺 在城北,宋紹興年間建。明嘉靖二年,郡守曾直改前殿為忠節祠,後仍為寺,歲久頹塌。天啟七年,邑人譚勝祖於祠左剏復,仍稱「淨明。」

慧日寺 在城東北,宋至道年建。

寶光寺 在城東,臨江。宋康定間,郡守包拯建。後併為「濂溪書院。」

嶺山寺 舊名「峽山寺」 ,在羚羊峽口,唐天寶二年建,後為巢寇所毀。明天啟七年,縣令汪漸磐建復。崇禎四年,郡守陸鏊增建香雲閣。

白雲寺 在城東頂湖山上,宋建。石壁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八大字尚存。寺僧解種茶,名白雲茶,與黃山爭勝。

皇清巡撫都御史劉秉權重修山門及護法殿,自為

智度寺 在橫石都

勝果寺 在馬鞍都。俱宋至道建。

清禪寺 在小洲都新田村之左。

龍山寺 在金西都,宋建。

普濟寺 在傍湖都,舊名「崇陸臺。」

興元寺 在陶山都。明崇禎二年,邑人梁挺芳等建。

龍華寺 在宋崇水口,與嶺山寺相對,明崇禎三年建。

大興寺 在蓮塘都,枕神符巖,明崇禎四年建。元妙觀 在城西景星坊,宋至道間郡守朱顯之建。

白鶴觀 在新江都,宋景祐年建。

慶雲寺 距城三十里許,鼎湖山上。明崇禎間,僧道丘始建茅室一舍,尋修尋廣,今至百餘間。叢林勝概,甲於闔郡。

法輪寺 :在城西百步。康熙元年,總鎮侯襲爵郡守楊萬春創建。

梅山寺 在寶查都。宋咸淳間建,以祀梁氏「五孝女。」

白衣庵 在城西牛眠岡,原在景星坊晏公廟後。明洪武間,郡守周子成建。有齊氏節婦,歲租五十石供祀。初,郡守建晏公廟,工竣,夢白衣大士送麟,因建大士閣於廟後。天順間,西賊逼境,以其近城,遷於水關門。

皇清順治四年,西賊犯城,巡道李光垣令遷於今所。

改今名。康熙九年,邑令王有芳重修。

法華庵 在寶月臺右。明崇禎九年,謫官沈棨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總督李率泰鎮府侯,襲爵張國勳

紫林庵 在城北慧日寺右,明崇禎十七年建。

皇清順治十年,毀於《西寇》,尋建復。十二年,總督李率

泰重修。十五年,總督李棲鳳復建「大悲閣」 、「長青庵 」 即石頭庵舊址,原有齊氏歲租八十石供祀,在閱江樓右。順治十五年,總督李率泰復建。

天成庵 在水坑都鼎湖山之東麓。康熙七年,知縣王有芳建。

青蓮庵 在樟村都羅坑,逕山水,搆架幽麗,都人士歲時遊息之所,相傳有《青蓮八景》雲。普慶庵 在朝南塘,康熙甲午年建。

華嚴庵 在古壩都。明崇禎間,紳衿李應星等同僧汝定建。

梅庵 在城西四里,宋至道二年建,以奉六祖。

皇清康熙十年,郡守史樹駿重修。

西石頭庵 在城北富安坊,舊名「石庵」 ,亦名「菩提臺。」 宋至道間建。

雲秀庵 在桂林都,宋祥符間建。

隄庵 在黃岡都,宋紹定間建。

金粟庵 在馬鞍都。宋咸平中建,僧祖泰歸真處。

青雲庵 在長利水口,宋建,尋廢。明萬曆間復建。

祖臺庵 :在小洲都虎山上。明天順間,有六祖及靈通使者像,各高二尺許,石柱二、銅鐘一,不知何處飛來。居民見而異之,為立庵奉焉。今祈禱、晴雨皆應。

廣生庵 :在城東。總督周有德建。

天王堂 「在郡治東五十步」 ,枕衛西畔,唐貞觀中建。

觀音堂 郡郭鄉落皆有,《舊志》所載,乃城北富安坊,建自勝國者。

擊竹堂 在城西二里,宋淳祐中建。

「西竺尼堂 」 「在慶雲坊」 ,宋景定中建。

朱帥堂 在城內東北

醫靈堂 在東廂。宋慶曆間,郡守朱顯之建。「崇真堂 」 在府東百步。郡守朱顯之建。

報恩堂 在城隍廟側,宋建。

真君堂 「在城西三台岡」 ,宋慶曆中建。

淨土堂 在龍潭都,宋咸淳中建。

「善慶堂 」 「在桂林都。」

福德堂 在布院都,俱元建。

寶峰堂 在白諸都,宋景定年建。

寶蓮堂 在蓮塘都,寶蓮臺之隅,宋開禧中建。金頂堂 在桂平都。宋咸平中建。

道果堂 在頭溪都,宋咸淳中建。

「梅山堂 」 :在寶查都。宋咸淳中建,以祀梁氏五孝女。

寶積堂 在古壩都,宋咸平中建。

集福院 在依坑都,唐開元中建。

資福院 在良村都,宋至道中建。

崇教院 在樟村都

金溪道院 在金利都。俱元建,今廢。

文昌閣 :「在理刑廳東。」 康熙十二年,知府史樹駿建。

大士閣 :在理刑廳東。康熙十一年,同知韓世琳建。

紫微宮 在龍潭都,宋建。

東嶽行宮 在七星巖。明萬曆間,郡守鄭一麟建。

玉虛宮 在七星巖

佑聖殿 在城西景星坊。

玉皇殿 在星巖絕頂。明萬曆四十六年,邑人潘昕建。雕梁刻柱,皆石為之。

「真武殿 」 ,在巖前最高處,登眺者徑從左方稍級其石以納足。

四會縣

龍華寺 在城西二里倉岡山下,宋建。前臨大江,後枕岡阜,為習儀之所。

般若寺 在縣西半里。晉永康間建,今廢。眾緣寺 在橄欖都。

隆復寺 在隆復都,宋建。

南禪寺 在城西五里隆湖都。

盧峰寺 在舟官圃都盧峰山,俱宋建。

定慧寺 在貞山都,南漢建。

法流寺 在隆復都,明嘉靖間建。

金齡觀 在城東一里,為迎春之所。

六祖庵 ,在扶盧山下。六祖常避難,隱獵人中者十五載,後人因建庵祀之,每禱雨輒應。「元真堂 」 ,在社山都大睦岡南。宋元嘉中建,明景泰中重修,地頗幽雅。

飛昇堂 在隆湖都。宋端平四年建。舊《志》作「明洪武間建。」

迎仙堂 在寺山都,明洪武元年建。

崇真堂 在舟官都堂東北有預備倉。

鳳山堂 在社山都

「玉虛堂 」 在黃岡河畔。

「真武堂 」 二一在鴉岡下,一在縣治北,明嘉靖三十二年建。

天妃宮 在泮橋之東,明嘉靖間建。

新興縣

龍興寺 在縣東北,唐建,為習儀之所。

龍山寺 在仁豐都,古國恩寺也。唐太極元年,六祖在南華,命門人歸本寺建塔。次年夏末落成。七月八日,師歸新州。八月三日,圓寂於本寺。十一月,韶州官僚迎師回曹溪,本寺惟塑像奉焉。宋紹興、明永樂、景泰間,皆嘗修之。

金臺寺 在城南半里許,古剎也。後圮人侵為圃。明萬曆二十四年重建。

光孝寺 在城東南擢秀坊,舊名「天寧」 ,唐天寶賜額,今廢。

延明寺 在寧化都寶蓋山。唐貞觀賜額,今廢。臨允寺 在寧化都儀峒山。唐天寶賜額,元末廢。

岱山寺 在仁豐都天露山頂,唐貞觀中建,後移在南路社墟村。

永寧寺 在縣正南蓢村五里,相傳為六祖辭母之處。初,六祖往黃梅參五祖時,其母李氏送至蓢村而別。後人於此建寺,旁有「慈母石」 ,時有顯跡。

寶蓋寺 在仁豐都寶蓋山,唐太和三年建。極樂寺 ,在仁豐都。舊名薦福院,唐武德年建,明永樂元年改名永樂寺,萬曆間重修,改「極樂寺。」

鶴山寺 在延壽都鶴山。宋天禧中重修。仁義寺 在城東一里仁義坊。宋紹興中建,今廢。

永光寺 在延壽都,宋紹興中建。

報恩寺 在照會都熙隆山,以奉六祖,宋紹興中建。

秀羅寺 在照會都秀羅山麓,舊名「寶覺院」 ,唐武德年建。

福興寺 在照會都雲石山,唐貞觀中建。元妙觀 在西城外,舊名「白鶴」 ,唐改名「開元」 ,宋改「天慶」 ,明嘉靖間重建。

祿地庵 在仁豐都

祠山庵 「在朝嶽坊。」

夏院庵 在「擢秀坊。」 俱宋紹興中建。

福勝堂 在延壽都,元至治初建。

覺真院 在照會都鳳華山。

福臻院 在照會都慈雲山。

曉真院 在照會都。俱宋紹興年賜額。

六真院 在縣東南。宋蔡確貶新州,嘗寓此。《陽春縣》。

龍興寺 在南廂,宋淳熙年建,元末廢。

萬壽寺 二:一在南廂,元建,今廢;一在西門外,明成化間建,嘉靖元年毀,八年復建。

淨慧寺 在思良鄉,舊名「樂山禪院。」 明洪武元年重建,改「峒石寺」 ,今廢。

南岡寺 在思良都。明洪武元年建,今廢。龍泉寺 在順陽都。

道堂 在太平都。明洪武元年建,今廢。

陽江縣

寧壽寺 在東南一里甘泉之陽。唐武德四年創。宋崇寧三年敕改今額,為「習儀之所。」

寧國寺 在北山,唐武德初建,有銅像,禱雨浴之即應。

報恩光孝寺 在縣治南,唐武德初建。

圓明寺 在北山,宋咸淳中建,元廢。

花果寺 在城西四十里,舊名「延福」 ,宋至道年建,尋圮。

六祖寺 ,在海朗城東隅。其籤靈驗,祈求者不絕。

石覺寺 在城西南三里恩江之湄,為江口捍門,近唐開元寺舊址。

皇清順治甲午,僧如津募邑人陳於聖、陳奇兄弟,寺

前館地,拓復「觀音堂。」 康熙三年,僧德章一著募金買寺右塘地,添建大佛殿、準提亭及放生池。邑人蔡長祥監造。康熙十年,眾置寺田,米二石三斗,在木賚村。

白沙寺 在城南一里,明隆慶四年建。

皇清順治九年增修,平疇彌望,寺門閴寂,令人意遠。

近僧成真,手植橘百株於後圃,數年間,木奴百頭,有贍寺田,供米三斗。

東山寺 在城東半里,明天啟四年建,為送往迎來之所。堂前花木頗陰森。

皇清順治十四年,遊擊徐恩盛置。寺田共米一石六。

元妙觀 在城東南,宋至道年建。元末廢於兵火。

妙法庵 ,在王母岡西。宋至道年建,元廢。彌陀堂 ,在東山。宋景德二年建,元廢。

觀音堂 二:一在城內,一在海朗。在《海朗》者一山。渾石廟在其巔,俯瞰外洋。其傍一石壁,豎鐫「第一峰」 三字。

彌陀庵 即《濂溪書院》舊址。

觀音堂 在崇善坊。明嘉靖年間創建。崇禎癸未,貢生李恕行、施地,知縣馬之瑛增修。

皇清康熙二十年重修。

《甘泉庵 》康熙十三年,戒僧成俶募建。城南附郭,精舍蕭疏,遶砌池塘荷花甚盛。

高明縣

延壽寺 在治東北下堡岡。宋至道二年建,原名「福祐院」 ,明洪武間,歸併叢林。嘉靖七年,知縣陳坡修,為習儀之所。

延祥寺 在塘華村,宋至道二年建,舊名「尚安寺。」

東洲寺 在東郭外洲上。明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徐純建,以鐍水口。

羅塘寺 在羅塘

歲足寺 在大幕都,久廢。

飛來寺 ,在仙村內。因北帝飛劍至仙村聖堂岡,降伏小童,能先言禍福,故眾建寺於岡頂,扁曰「飛來。」

圓明寺 在宋坑村

圓明堂 在羅塘都

養真堂 在劉村都。俱元至正二年建。

延慶院 在城北一里,舊名「恩惠院」 ,宋至道間建,久廢。今多植松以護縣治。

山臺院 在文儲都。宋景定二年建。今移太平巡司於此。

白業庵 在南河之東壕基。譚喬桂等建。「瑞石庵 」 在太康村。康熙五年邑舉人譚良泰建。

萬善庵 「在部州村。」

五龍庵 在崇步一都內。

準提庵 在仙村

觀音堂 三:一在儒學之右;一在布社都內;一在清泰二都內。

福真堂 「在清泰村。」

「三真堂 」 在范州村。

「朝元堂 」 在《丙州村》。

「集福堂 」 在范州都。

「懽喜堂 」 在范州都。

「三益堂 」 在范州都。

總真堂 在清溪都

佛跡堂 在羅俊都。有仙人大跡,在神座下,可容水一大罎。慧真堂 在羅俊都。

福善堂 在羅俊都

元帝宮 在東郊外

北帝宮 在陀程村

馬公水大士閣 在唐際村。

恩平縣

雲松寺 在寧壽坊,今習儀之所。舊有松七株,又名「七松寺。」

開元寺 在靜德都

鵬岡寺 在仕峒都鵬岡村右山。

潭流寺 在潭流村側

廣寧縣

福壽寺 ,在城南外半里許。習儀之所,舊名「福民。」

《無礙寺 ,在東城外。迎春之所,原在永義都》。《眾緣寺 ,在橄欖都》。

永豐寺 在橄欖都永泰村。

龍龕寺 ,舊訛「龍含寺」 ,在橄欖都容村。六祖嘗避難於此,構庵居之,年深庵廢。明萬曆初,村人祈雨山麓,忽白雲起自山隈,遙見白衣人影響雲際,眾望雲羅拜。俄而雨,爭歸,荷鋤及晴,躡向雲起處,摧崩少許,獲一古碑。師自述在龍龕始末甚備,鄉人因建寺奉之。今碑字已磨滅不可辨,或云為侵寺田者所去。然土人猶傳碑中二語曰:「龍龕藏錫杖,衣缽在南華。」

彌勒寺 在橄欖都扶雷村。

化成寺 在太圃都

慶真堂 在官埠大巷口。

觀音閣 在福壽寺北

白衣庵 在城東門外,明崇禎年建。

如來殿 :在城東門外。

準提庵 在福壽寺之西,庵後。

寶勝寺 在大由

水月營 在第八

聖堂 在第八

佛堂 在平岡水

真武廟 在黃坪

德慶州

雲山寺 在晉康鄉羅洪寨,今存。

三賢寺 在九都金郡東一里。明崇禎十四年修。

觀音堂 在晉康鄉三洲巖。郡人李逢陞建《三元宮》。

文昌宮 俱在三元塔西畔,今廢。

金花宮 :在城隍廟東。順治十六年,知州饒崇秩建。

光孝寺 在州西七十餘步,宋嘉祐間建。開元寺 ,在州治東,唐建。

慈力寺 在城東廂九曲橋內。

華嚴寺 在城東六里

乾明寺 在香山

錦石寺 在錦石山麓

興福寺 在《金林卿》。

無著庵 :在州北門五十餘步,今遷於養濟院東,郡人李一韓重建。

《非庵 》,在香山寺北四十餘步,順治壬辰,郡人李一韓建。康熙七年,知州秦世科增飾之。最上一層有雪坐,而環以牆垣,畫欄花石,次第布置。

考證

庵門,松陰之畔添石橋一道,引水入庭,迂迴達門外,下石臺而入蓮池。石臺在朝殿亭窗之下,甃以半欄,右有小門,下一級,又小臺一座,流泉繞其臺足。臺上有幽篁數十株,中設二石磴,可容五六人棋酒其間。蓮池大小二區,為景雖小,而曲徑松風,鳴禽竹韻,別有一洞天也。況俯臨城郭,錦水月明,煙巒雨霽,四時登眺,曷有窮也。是不但山靈生色,而四方遊客亦與有分焉。故記之。

三教庵 在四都馬墟,今存。

中澗寺 在悅城鄉八都。

元妙觀 在州東百七十步。舊名「天慶。」 創於宋元間,明洪武初,李質修。今為城隍廟。

慈濟堂 在城內東北

道果堂 在東勝門內

崇福堂 在金、林鄉二都。

恩波堂 在金林鄉三都。

古臺堂 在金林鄉五都。

思夫堂 在晉康鄉富豪里。

封川縣

光孝寺 在城西五里仁壽坊,宋熙寧中建。今為習儀之所。

西山寺 在縣西山,宋建,今廢。

景星寺 在縣北登高山,今廢。

靜嚴寺 在城西仁壽坊,今廢。

寧壽寺 在縣東德寧鄉,今廢。

麒麟寺 在歸仁鄉麒麟山。

雲巖寺 在文德鄉,今廢。

白雲剎 五代時僧實性建。

天慶觀 在仁壽坊,今廢。

安慶堂 「在賀江口」 ,今廢。

興福院 在德寧鄉

景福院   金錢院   安福院 俱在修泰鄉。

德寧院   、保福院   、靈山院 俱在文德鄉。

靈澗院 在歸仁鄉,今俱廢。

開建縣

光福寺 在縣南十五里二都。元至正十七年,僧月庵開創,後圮。明天啟七年,邑人侯用釆捐銀二百兩修復,改為「金珊寺。」

天福堂 在縣東十五里三都。

元都觀 在縣西四里一都。

丈昌閣 二一在二都,邑人侯應遴倡建。一在三都,黃燧倡建,為邑士肄業會文之所。

光福院 在縣南十里。元時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