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5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十一
肇慶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肇慶府猺獞峒蠻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五十三卷
肇慶府部彙考十一
[編輯]肇慶府古蹟考二 府志
[編輯]陽春縣
慶春亭 在東門外岡上。知縣黃憲清重建。勸農亭 在縣北三里北亭岡頂。宋皇祐二年知州薛利和建。明景泰間知縣李福海重修。今廢。
陽江縣
舊南恩州 ,在縣西二十五步高阜上。唐徙於恩平縣左,為恩州。宋開寶復徙故地,後加「南」 字。明初州廢,即其址設立千戶所。
古西平縣 在縣西三十里虔儒都,基址荒沒。舊《志》:晉屬高興郡。唐武德中,改隸恩州。宋開寶入陽江。按晉《地理志》始有西平,屬高興郡。自宋、齊以迄趙、宋,高涼、南恩等州郡,沿革建省,縣名俱無,西平,蓋立後尋廢。獨《一統志》謂唐改西平曰陽江,屬恩州雲。
古杜陵縣 在縣西一百二十裏白石都,舊南恩州學 。宋慶曆中,建於城南二里。紹聖四年,知州丁璉徙於城內東南「擢桂坊」 遺址。今為演武亭。
舊陽江縣 在縣西,即今察院行臺。
舊陽江學 在縣西南三十步。元末廢,遺址今為民宅。
濂溪書院 「宋建於南恩州北,火。元大德間,復建於縣西二十步。天曆二年,知州張允明徙於州學之東,有光霽堂」 ,元末廢。
使華館 東門外百餘步。紹聖四年,知州丁璉建。元天曆間,知州張允明重修,改「在城站。」 至明洪武元年,改西平驛,後徙於縣東舊址。今為民居。
大墟站 在縣西七十里虔儒都。洪武元年改「太平驛。」 十三年徙丹城墟,舊址荒沒。
稅課局 在今儒學前。景泰三年廢,以其地三之一為總鋪,二為「督備指揮館。」
海口 、《海陵 》《博臘》。
遂訓 已上四寨,見《宋史·地理志》。
梅口場 宋舊採鉛,興廢未詳。
「金冶 」 見《宋食貨志》,今失其處。
王守祠 。州人祠州守王冶,今廢,其址莫詳。留相祠 在縣尉廳之左。宋留魏公初筮仕為陽江尉。嘉定庚申,季子碩知南恩,立祠祀之。孫太子侍講兼修撰元剛記。
西樓 在舊南恩州西城上。宋淳熙間,知州王亙建。
萬象樓 在舊南恩州城上。宋嘉定五年,知州留碩建,自為《記》。
朝宗閣 《一統志》:在舊郡治,宋建。
西園 在舊州治西,周二里。喬木摶陰,怪石爭聳,蕭然出塵,亦名盤玉壑。宋政和間,知州游經作和理堂。鑿濠植蓮,有「橋從菡萏花邊過,人在琉璃鏡裡行」 之句。慶元間,攝州事韋翼建韞玉亭。紹興中,攝州事黃公度作隆蔭堂,知州張登作靜明庵。乾道中,知州李綸磨堂傍大石,刻《西園勝概》。寶祐中,知州黃必昌構講武堂俱廢。東園 在舊州治東,有「瑞蓮亭。」
瑞禾亭 在縣東一里東山之陽。宋咸淳中,南恩大有年,嘉禾三穟。郡守塗久大建亭鑴「嘉禾」 二字於石,字刻尚存,亭廢。
挹翠亭 宋邑人何氏建。
熙春臺 在東山頂西南巨石旁。宋元祐元年,知州徐輔建。
相梅亭 在縣尉廳左,留碩為其父魏公建。「迎恩亭 」 有二,一在東關外,一在北關外。閱江亭 在西門外,明萬曆間同知蔡懋昭建。「翠巖亭 」 在北山。宋知州徐輔建,明萬曆間重構。
望海亭 在北津山。明萬曆丁亥,同知方應時建。
熙春亭 在東山頂西南巨石旁。宋元祐元年,知州徐輔建。
高明縣
舊平興縣 ,在縣西五十里黃村都,劉宋置。開寶五年省入高要,遺址尚存,有民居。
舊清泰縣 在縣東二十里清泰都。梁析平興為梁泰縣。隋改清泰,唐復省入平興,遺址今為民居。
白鹿臺 在縣南五里《上倉》步都。相傳趙佗田獵獲白鹿於此,故名。
種學堂 在文儲山下。宋寶慶間,鄉人麥夢協讀書之所。
福直堂 舊習儀之所。嘉靖間,知縣陳坡遷於延壽寺,堂廢。
接官亭 在北門外。嘉靖間,知縣陳富春建,陳鑣改建。
南津亭 :在南門外,知縣徐純建。
「文昌臺 」 「在文昌塔旁。」
北樓 在北門外
文昌塔 在城東一里。萬曆十五年,知府王泮建。
龜峰塔 在都含海口外。萬曆辛丑,副使陳濂建,有侍御區大倫《銘》。
恩平縣
古恩平郡 唐天寶為郡,後改恩州。宋慶曆八年,改南恩州。明天順二年,自陽江縣東二十五步徙此,名雖屢更,郡址尚在。按天順時已改為州,猶稱「郡」 者,蓋通稱也。
古恩平縣 ,《通志》及府縣志皆言在縣東北二十里,今為恩平鋪,俗呼木棉鋪是也。《通志》又言即今恩平縣治,成化十五年以前為恩平堡。又言:「唐徙恩州治於恩平縣左。」 考《舊唐書》,恩州治海安縣,至德改為恩平,則州縣固在一處,但未知在今縣治,在恩平鋪耳。
古《海安縣 》在水東都,即古《恩平縣》。
古新安郡 。《通志》:「縣北一百里靜德都,新興城之舊治也。」 考《晉書》,廢帝太和中,置新安郡,即高涼、合浦二郡地。臨允屬合浦。新興亦臨允所分者,故郡在此。
古清海軍 《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 《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皆水東都潭流水渡旁,東向。唐至德間,置戍兵三千人。宋開寶間廢。今遺址在焉。《縣志》又言:「潭流渡在仕峒都」 ,蓋二都之間也。雲岫營 在縣北八十餘里,副使毛吉遇害處,遺址尚存。
溫泉亭 :知縣毛鳳彩建。
拱北樓 在北門外
「鎮遠」 樓 在蓮塘墟。
文塔 在城東二里文昌閣左,分守嶺西道張茂頤、知縣孫光緒同建。
廣寧縣
舊南綏州 。按《明一統志》:廢南綏州,在府城西六十里,唐初置,領四會、化蒙二縣,貞觀初廢。舊《府志》則書南綏州於四會,而於廣寧又書綏州云:在橄欖都石澗村,劉宋時置。宋熙寧六年廢,併入四會,今為民居。《通志》亦兩書之,而移南綏州於高要,蓋誤執《一統志》「府城西六十里」 之文也。考劉宋所置,乃綏建郡,領縣則首新招,疑治於此,與石澗相近,皆橄欖都也。《舊唐書》:武德五年,於四會縣治北至南綏州廣寧石澗,正在四會縣治之北,而西南與高要壤界。繇府治視之,乃西北隅也,計里不止六十,惟此有差,遂至分而為三,可謂繆以千里矣。
舊新招縣 在橄欖都新招村。劉宋時置,後省,故址尚存。
舊化蒙縣 在太平都東鄉水口。劉宋時置,後廢。遺址尚存。
舊化穆縣 在縣東南五十里大圃都康谷村,後省。故址今為民居。舊《志》有成化縣,謂劉宋時置,唐改為化穆,非也。
舊化注縣 在縣西四十里橄欖都祿水村。化注為縣,見《南齊書》。《宋書》云:綏建領縣七,而闕其一。疑即化注亦劉宋所置也。後省,遺址尚存。舊志有樂成縣,謂劉宋時置,唐改為化注,非也。相堂 在橄欖都黎峒村。宋時鄉人有郭姓者,富而好士,梁克家嘗館其家,後入相,因名館曰相堂,舊址尚存。《明一統志》:「在四會簿尉」 廳之東。得一亭 在圓嶺山九十九坑。《讖》云:「九十九坑還少一,若還得一是名邦。」 知縣羅彥霄建亭其上。
接官亭 在官埠
無敵樓 在福星山巔
都巷塔 在都巷坪。明天啟六年,知縣黃夢瑞。
建
開平縣
塘宅堡 在城東半里。今為堡村。
蜆岡驛 在縣南四十五里。明末驛廢。今營兵守汛於此。
獨鶴驛 在尖石墟
德慶州
古城 ,即今州治四圍垣基是也。宋建災己酉,郡守陳熙修置,臺榭甚麗,左有教場,有省倉。廳前兩廡為東西序,上設樓臺,下列諸庫,中堂燕寢。廳之東為凝清堂,前臨方池,中植芙蓉,架以飛橋。西有靜治堂,有嘉蔭堂。庭階古木二株,其枝連理。乾道間,吳興沈清臣為之記。堂之東有梅臺,環以梅竹,轉階而東向,有同樂堂。慶元二年,趙師璱改燕寢為燕喜府城,以土其巔,樓櫓環匝,南曰角樓,北曰晉樓,東曰覽洲,西曰跋錦。又設女牆,繞之以壕,水窮冬不涸。紹興四年,郡守傅文修之。淳祐二年,黃良臣重修,馮光易晉樓名「高遠」 ,元俱廢。
廢端溪縣 在州治東八十步,儒學之左。漢置。元為德慶路附郭。明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省端溪。今為軍營。
廢端溪縣學 在州東城隍廟左。明洪武九年,省端溪學廢。
廢悅城縣 ,在州東八十里。晉置樂成、悅城二縣。劉宋改「成」 為「城。」 隋以悅城省入樂城,屬端州。唐改樂成曰悅城,屬康州。宋省入端溪。
廢濱江縣 在州東夫號水口,晉置,隋廢入端溪。
廢冗溪縣 在州東悅城鄉。晉置,隋廢入端溪,今舊縣是也。考晉及宋、《齊書》,皆有元溪,而無冗溪,恐誤。
舊貢院 在州北二里香山下,侍郎岡之南。宋元豐間,運使李熙載建。元初廢,其址存。
濂溪書院 在州東七十里三洲巖畔。宋熙寧中,濂溪先生經此。淳祐戊申,縣令許鑒因創書院。今址尚存。
五先生祠 宋淳祐辛卯,郡守陳夢龍創祠於明倫堂東,以祀濂溪、明道、伊川先生。元至正甲申,郡守孫振武增祀朱文公、張南軒,謂之「五先生祠。」 明洪武九年,從祀兩廡,其祠遂廢。
永慶軍雙門 。宋以康王潛邸,升康州為永慶軍。
豁然亭 在香山,宋慶元州守趙師璱建。「沉香亭 」 、「松關亭 」 、「漱玉橋 」 ,俱在香山,宋建。
橫翠亭 在舊府門之南。宋建,今廢。
葛仙園 在州東一百三十里。社山絕頂有花園,相傳葛仙煉丹之所。今在東安縣。
舊社稷壇 在州東四里。明洪武二年,通判孫文顯徙於城西二里,基址今為民居。
舊壽康驛 在州西四十步。明洪武七年,知州趙鼎改創於光孝寺前,其址今為軍營。
振遠樓 在州治東。明正德戊辰,知州王璽建,遷禁鐘於上。《州志》作「鐘樓。」
「覽秀」 樓 在香山。明永樂間,知州秦鈜建。「《永寧》樓 」 在城東門內。
皆春樓 在太平橋西
壽康樓 在驛前瞰江。都御史韓雍、布政使陶魯有《倡和詩》。
錦波亭 在州南瞰江。宋進士陳序建。初名「壽康」 ,後改今名。
《仁壽亭 》在通津巷。
登瀛亭 舊名「登雲」 ,在城東五里登雲橋上,明永樂八年建。每賓興勸駕及飲餞送迎,皆於此。嘉靖間,知州方用改今名。
百歲亭 :在州治東二百里。
萬壽亭 在忠景祠之前。
迎恩亭 在州東四里水濱。宋元豐五年進士石處道建。
九曲亭 在州東一里壕側。壕水通於萬壽橋下,南入於河。駕木橋以通往來。明正統間,州民張孟曙建亭其上,橋下水流九曲,故名。
太平亭 在城東六里獨樹廟巷口。明正統間,同知阮敬建。
得月亭 在西廂得月橋上。明永樂間,州判徐行建。
三元塔 在州東五十裏白沙山上。明萬曆二十七年,知州沈有嚴建。
封川縣
「江山一覽」 亭 在麟山驛前。明天順間,指揮王
英建
開建縣
舊縣治 ,宋、元以前在開江鄉,遷徙歲月無考。舊儒學 ,宋、元以前在縣東三里,今一都大岡是也。前有田一片,俗名「學門田。」 明洪武八年,遷於縣北里許,明初科第繇此。宣德八年,又遷於縣東南百餘步。成化二十二年,又遷於城東隅舊守備官軍房地。
舊城隍廟 在縣東百餘步。明洪武初建。讀書堂 、片玉堂 在錦衣鄉金縷村。唐狀元莫宣卿讀書之所。
舊縣倉 、學倉 俱在城東半里。後因「西寇」 ,移入今所。
環秀樓 在開江門外禦戎臺。明成化三年,知縣陳琳建,今廢。
禦戎臺 在開江門外臨江。明成化三年,守備聶聰、知縣陳琳建。洪水衝崩,今作「子城。」
嚴陵臺 在嚴橋之東一里,故址見存。
慧光閣 :在龍灣三台麓,為通邑鎖鑰,官民協力鼎建。
平林臺 :在縣治東五里開江鄉。
《府志》未載古蹟
[編輯]《高要縣志》
[編輯]舊察院 原在分守道西,舊為分巡嶺西道。明弘治十年,副使胡富創建。隆慶四年,僉事羅向辰徙於舊分守道,遂以此為察院。
皇清順治十三年,總兵侯襲爵,駐劄肇府,改為總兵。
署康熙元年,副總兵韋進忠協鎮肇府,改為城守署。
舊分守道 在舊分巡道東,即斗南書院。明隆慶四年,改建,今廢。
舊監軍道 在明察院署西,即舊分巡嶺西道。明萬曆初,僉事李材復買民地益之,建「端溪書院。」 後為「聚樂亭」 ,翼以號舍,聚諸生肄業其中。明督府殷正茂改為「監軍道。」 今廢。
舊西察院 在西城外,今為民居。
舊清軍館 在南城內。明成化間,同知張吉建。正德間,同知白鸞重修。嘉靖二十年,同知趙重建,今為民居。
舊理刑館 在府署南舊集郵館地。明弘治十年,推官尹頌建,後廢為民居。正德間,推官覃偉復其地,又圮。嘉靖三十年,知府彭參改建「會通鋪」 ,餘地列肆,與民居之。
舊督儲館 在倉內。明嘉靖四十年,通判劉用章建。今為房舍。
《四會縣志》
[編輯]對岡塔 在縣東五里。明萬曆辛亥年,知縣楊人翹同士庶創建,為通邑捍門。華表高七級,下立「三元祠。」 戊子年被陽山賊攻城不克,率黨拆毀。
下茅塔 舊傳仙建,其形甚斜,久而不頹,今半廢。
「何賴塔 」 、法城塔。
《新興縣志》
[編輯]法性禪院 ,在縣東白村四十里龍境山。為贊聖禪師圓寂道場。
龍境塔 :在縣東白村,為贊聖禪師建。
文昌閣 在文昌橋中。明知縣王民順建。「阜民樓 」 在縣治前。明知縣胡如孟建。
作新樓 明萬曆己丑,署知縣通判余相建,以「縣宅後低洼,培土建樓,接天王堂,使地脈連絡焉。」
安樂窩 在縣南城外,為邑鄉官潘游書屋。明知縣王民順、姚舜牧、鄧應平,每堂事畢,即造廬講道。姚舜牧採邵堯夫安樂窩以顏其堂,鄧應平又採陶彭澤《逸趣》以名其亭。樸齋先生自聯於其旁曰:「窩叨安樂之名,必有邵先生之德,乃可居也;亭取逸趣之義,須希陶處士之風。」 斯無愧乎。
報恩塔 在國恩寺左。按《壇經》《五燈會元》:唐太極元年壬子,六祖命門人還新州造報恩塔,仍令促工。至次年夏末落成。七月八日,辭曹溪,歸新州,八月初三日涅盤入塔後,肉身又返曹溪。宋開禧二年,朝奉大夫馬晞驥、陽江進士彭吳、郡守黃朝請重修。《明崇禎志》作「開禧二年建」 ,非。香燈岡 在上盧村之下,溫泉旁,去龍山五里。六祖圓寂後。廣州韶州新州三郡官僚及門人爭迎真身。乃於此岡燒香。以煙所指處決師所歸。故名。
夏院 ,在邑城外東南隅擢秀坊,乃六祖禁足之地。自唐中宗敕建國恩寺,即置此院,即今五
賢祠舊址
夏院塔 夏院原有木塔三層,宋淳熙間,湯邦彥、梁萬頃創建磚塔時,撤舊基及土三尺,得銀匱,中有舍利,奉而閟之公帑,及九尺,得金沙焉。土皆五色,光映奪目。越四年落成。塔高十五丈三尺,凡九級。今廢。
《陽春縣志》
[編輯]舊陽春縣 ,在縣西八十里思良都銅石山之南。宋景德中,本道轉運使以州之水土惡弱,移徙於此。未幾,復於舊基。今為民舍。
舊勤州 ,在縣北八十里順陽都。唐武德中,置浮雲郡。宋開寶五年,廢為民居。
舊銅陵縣 ,在縣北八十里思良都。隋開皇中置,後隸端州。唐武德中,改隸春州。宋熙寧六年,始併入陽春縣。
舊羅水縣 ,在縣西南九十里太平都。唐天寶末置。宋開寶五年廢,併入陽春。
舊傅林縣 ,在縣北八十里思良都。隋開皇中置。宋開寶五年廢,併入陽春。今為軍屯。
舊流南縣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順陽都,隋開皇中置。宋開寶五年廢,併入陽春,今為民居。舊西城縣 ,在縣西七十里太平都,隋開皇中置。宋開寶廢,併入陽春。
梅花塢 在南門外一里許舊學岡上。扁曰「梅占百花春。」 明正統三年因遷學而廢,今為民居。白蓮池 亦在南門外舊學岡後,扁曰「花中君子。」 明正統三年因遷學而廢,今為民居。
招商院 在南門外,宋景祐二年,知州薛利和建。
《陽江縣志》
[編輯]光霽堂 「在舊濂溪書院」 ,元末廢。
皇清康熙十三年重修。
望海臺 在縣南六里文筆峰東岡之陽。宋紹興三年,知州王冶建。有《胡澹庵詩》。
借山亭 在崇善坊。明萬曆年間,府丞蔡懋昭為遷客沈思孝建,今廢。
「金雞閣 」 ,出北門半里。明萬曆庚戌,知縣陳即登創建。城北一望平疇,惟恃此卷石砥柱。後傾圮殆盡,所以譽髦鮮高掇,而循良不大展。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周玉衡倡捐重建。
《恩平縣志》
[編輯]恩平驛 宋開寶中於縣東二里建,所謂「舊站村」 是也。明成化十六年置縣,乃徙北郭。正德間徙城隍廟右,尋又徙南門內。萬曆七年,驛遷滿溝,遂改為守備司。
舊儒學 在縣治西
恩平堡 :其故址即今縣治。
潭流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潭流村之側。傳雲「住僧三百人」 ,後為蛟精所沒。
開元寺 ,在縣北一百一十里靜德都。遺址尚存。
印岡河 僉事陶魯,嘗自城南印岡鑿河,抵那龍連陽江,遇石令移別道,亦不堪費,續而成之,便舟楫而省輿馬,亦萬世之利也。
《廣寧縣志》
[編輯]仙塔 ,在甫三「化成寺」 ,唐時仙女所作,一夕而成。
文筆塔 在縣南。明天啟五年,知縣黃夢瑞建。崇禎九年,知縣劉蘇毀之。
《德慶州志》
[編輯]府館 係守備公署,即今司,生祠乃其舊址。廢都城縣 ,在州西都城鄉,晉設。宋開寶四年廢都城址尚存,為都城巡檢司。
廢晉康縣 ,在州南七十里。本隋遂安縣,唐改曰晉康,屬康州。宋省入端溪。
廢樂城縣 在州西都城鄉,隋時廢。
古郡 在州南晉康鄉黃昭村,距城三十里。古傳雲,「昔有神到此,一夕作城,天曙則去,不知所在。」 明日人觀之,但見䂓模製度及爐竈之類,至今尚存,因名其地為古郡。
會講堂 在香山「東嶽行祠」 前,知州凃鉉建。明萬曆丙午年,知州歐陽東白重修。
皇清康熙丙午年,知州秦世科移其物料建「大士殿。」
故址今為二門
西廟 在州西三里孝通坊龍武行宮,今廢。浮香亭 舊在州北二里香山。宋郡守余梧岡見石上有佛跡,西有泉,聲潺湲,因創其亭,久廢。登雲亭 在州東五里登雲橋上。賓興大典,飲餞及遊送使者皆此,今廢。
夜飲亭 在州東二里,地名「馬欄塘。」 基四面環水。進士梁智建,以娛詩酒。今廢。
《封川縣志》
[編輯]廢封州 梁置成州,隋改封州,省。各志俱謂在縣北六里,但明洪武初,以州治為縣治,則今縣治是也。何謂六里?《舊唐書》云:「封州所治,在封水之陽,隋移州於封川,即今縣治。」 然則六里者,隋以前之封州也。
舊封川縣 在縣西一里。明洪武二年,革封州,入封川縣,知縣郝清即州署為縣署。古柏八株,尚存其五,而舊縣今為民居。
舊三舍學 在東山。宋大觀元年,編三舍陞貢次第。宣和三年詔罷。
大誥巡司 在文德鄉大誥村。元末,同僉行樞密院事李質保障封川,遣土人楊政立寨守之。明洪武十五年裁革。今址尚存。
「荔枝莊 」 在靈州。見《知州田開詩》。
望雲臺 在登高山,宋州守曹覲築,以寄《思親》之意。
五友堂 在縣西四十步。宋嘉祐末知州沈清臣建。取「江山風月與己為五」 而名。今為民居。三星堂 在縣西十里。舊名「天遠堂。」 宋州守曹覲建,後以兩部使者交承於此,因易今名。金墉亭 、愛山亭 、吸江亭 俱在舊封州治東。宋建。
致爽樓 在縣西,宋皇祐知州曹覲建。
拱翠樓 在縣東
「齊雲樓 」 「在縣北」 ,皆宋建。
宅生堂 在縣北,知州李允建。
浣花亭 在城外西園,宋封川守沈清臣建。又有「桂巖」 、「知津」 二亭。
舊賀江巡檢司 在賀江口,今為市廛。
舊河泊所 在西廂
莫宣卿「讀書堂 」 在麒麟山下。
孔訓堂 「在縣西。」 宋州守孔延之建,以教其子文仲、武仲、平仲。
陵墓附
[編輯]本府。〈高要縣附郭。〉
宋郡守王泊墓 在新江都。元豐間,王泊為端州守,卒於官,因葬此。所謂「王侯峰」 是也。
廉州通判嚴挺臣墓 在雲秀臺。
贈比部郎中李英墓 在橫石都祿村,與妻南恩、陳氏皆以死難,招魂合葬。
光祿寺丞梁頵墓 在歸仁鄉。有《丞相余靖墓表》。
毛提刑墓 在大湘山。相傳為廣西毛提刑,有人於山麓見石人馬者。
明春坊贊善梁敏墓 在水坑都。
大理寺正鍾瑛墓 在冠蓋鄉官井山。
禮部郎中程文墓 在「都幕」 都「金鈿嶺。」
江西參議李魁墓
順天府治中。何經墓 皆在寶查鄉。
光祿寺少卿吳赴墓 在烏石都鄧坑山。布政使梁廷振墓 在黃岡都峽山。廷振,南海人。
溫州府同知贈大理寺少卿區益墓 在右耶甲橫岡。
刑部郎中譚大寧墓 在劉村都黃麖湖。按《舊志》載:「陳高祖霸先陵在城南狗逕山。」 宋、元時嘗有發者,視其穴,惟甃石在焉。山口有碑,坐石龜,大盈丈,非百人不能舉,今尚在。狗逕已屬東安。但陳高祖其先吳興人,葬萬安陵。安得陵在此?不知何代何人墓也。
四會縣
宋「十九君李公墓 」 在清塘村。翰林學士李積中之祖,十一世孫李宗霖重修。
翰林學士李積中墓 在清塘村。
陽山徐公墓 ,在隆湖都。宋皇祐時,流賊寇縣,公家陽山,因父病,時方弱冠,代父統兵禦之,與賊戰死,後因葬此。眾為立廟祀之。
江駙馬墓 、公主趙氏墓 俱在社山都社山下社稷壇之左。公諱日新,丞相江萬里後。宋為元所逼,公以國戚輔楊太后,至崖門,國亡,家於四會,後因合葬於此。
明御史林賁墓 在鳳翔岡。
蘇州知府林世遠墓 在陶唐。
兩淮運使李津墓 在清塘。
雲南布政使盧宅仁墓 在龍山頭。
御史李檗墓 在「清塘。」
新興縣
唐盧氏墓 ,在龍山。六祖之父,唐神龍間賜題。「明刑部侍郎陳鼎墓 」 ,在延壽都索水山。有「學士王英《志銘》。」
馮孝子墓 在南城外義塚岡上。有《學憲羅公祭文》《陳善碑文》。
柯老官墓 在南城外義塚岡尾。明隆慶年間,賊劫關廂,柯殺敗賊眾,回至南城外,飲水立死。蓋殺賊火盛,渴極,猝飲遂死。邑人義而哀之,塑其像於「長生廟」 祀焉。
陽春縣
宋知南恩州王亙墓 在縣西北漏澤園邊。壘土高聳,今為民竊沒。
譚學士墓 在縣西南八十里大王嶺。《碑》雲「宋學士譚公墓。」 其人無考。
陳學士墓 在縣西八十里。其人無考。
鍾郎中墓 ,在縣西七十里。其人無考。
薛大夫墓 ,在縣北八里。《瀧江碑》云:「中順大夫墓。」 其人無考,今為民竊沒。
陽江縣
唐馮盎墓 在東山之陽。按《寰宇記》:電白縣界馮家村,乃盎家於此,得名,有碑雲「馮府君之墓。」 未知盎否。
劉王女墓 :在縣東。王女名素馨,葬於此。其塚上生《那悉》茗花,因名「素馨。」
宋太傅張世傑墓 在壽文都平章山。按《宋史》謂世傑死平章山下,《元史》謂死海陵港口,平章即海陵之東也。相傳世傑死時,諸將焚其屍,函骨葬於潮居里之赤坎村,於是遂謂陽江世傑葬處為赤坎村矣。明弘治己未,知縣柯昌始大封其墓,陳獻章以詩賀之云:「大封赤坎墓,昭昭愜眾聞。」 是也。黃佐則謂潮居里赤「坎村」 乃在香山,陽江無此,以為疑墓。竊謂諸將即焚世傑何不就近葬之?元兵時尚如林,而乃間關香山之遠。考今平地都有赤坎村,但在縣東,亦無所謂「潮居里」 者,誠有可疑。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煥章再修其墓。
尚書李喬木墓 在紗帽山。尚書征黎,道經南恩,卒葬此。群山萬壑,四面迴環。
元南恩學錄陳應鼇墓 在飛鵝山,地仙厲伯韶之所卜也。
刑部尚書李梅國墓 ,在澗水梅花洞、花洞村。明知府徐季墓 ,在牧賚村、朝霧山。
東昌知府劉源墓 ,在那貢里朝屏山。
工部主事陳衡墓 在南河都渴山村。
南寧知府劉芳墓 在鳳凰山。
戶部郎中李天培墓
光祿寺丞劉鈜墓 在王母岡之陰。
高明縣
宋禮部侍郎麥夢協墓 在新會界。
進士提刑譚惟寅墓 在「阮涌」 ,《一圖》新村。駙馬都尉楊鎮墓 在官逕交椅山。
元都監劉青墓 在良村都萼塘山。
明贈廣西參議葉禎墓 在小峒都大朗山。縣丞譚南昌墓 在官逕嘯天獅山。
同知楊以智墓 在楊梅都麥塘山。
開平縣
南漢劉王墓 在縣東白柱坪。
德慶州
秦蒲媼墓 《晉康志》:「昔有溫氏媼者,端溪人,於水滸得一卵,大如斗,持歸置器中。經數日,忽有一物如守宮,長尺餘,穿卵而去,能入水捕魚。媼一日治魚,誤斷其尾,遂去。數年乃還,始知其為龍也。媼死,瘞於江陰。龍子嘗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成墳。『蒲』」 誤作「溫。」 舊志:墓在州東一百里悅城之南。一夕,五龍移於北岸,凡洪水淹沒,周圍皆濁,而近墓數尺獨清雲。按:蒲媼,龍母也,本蒲姓,秦始皇時人,見《孝通廟注》。《明萬曆志》以為晉蒲媼,誤也。
隋潘夫人墓 在州東七十里三州巖之東,隨烈女也。開皇十年,嶺南行軍總管王續南征,夫人至軍,貢米七十斛,馬五十匹,杖四十具。十六年,敕授黎陽郡夫人。唐貞觀四年終葬於此,今已夷沒。
李夫子墓 在州西五十里都城鄉。元豐八年,李熙載登進士,仕廣西運使,朝請大夫,致仕。鄉人稱為「夫子」 ,偕其妻葬此。
肇慶府猺獞峒蠻考
[編輯]明
孝宗弘治四年,瀧水蠻亂,總督右副都御史秦紘等討平之。
按《通志》:「弘治四年,瀧水後山賊亂,總督右副都御史秦紘,總鎮太監王敬、總兵官伏羌伯毛銳討平之。先是後山諸賊為患有年,乍服輒叛。監司議謂彼速天誅,罪不可宥。紘等乃調取漢達官軍、土兵、義勇、民壯,行委湖廣按察使陶魯統領。時魯帶管嶺西道,用事軍門。魯誓於眾曰:『先平瀧水,而後後山可破也』。」 即行參將陳皞,都指揮白玉、馬義,統督各官兵進攻瀧水,捨舟登陸,深入石狗、紅豆、雲陽、白梅、火燒、風門、鐵場諸山,分守要害。擒斬首從賊徒五百三十九名顆,奪回被擄男婦三十一名口,俘獲賊屬一百四十名口,賊從器仗三百六十七件。瀧水悉平。自是順流而東,駐劄太平營。魯行廣州府知府林泮「勘畫地圖,給領旗榜。魯遣都指揮馬義、李敬、何清率領指揮孫璧、李寅、謝謙、楊玉等官軍並土官、目兵,分為四哨,攻破野鴨山、員魚坑、藍糞山、青芒、黃峒、鐵峒、白雲、木谿、乍坪、小長江、金坑、黃竹、長坪等山,擒斬首從賊人首級一千八百七十四名顆,俘獲賊屬一百五十七名口,奪回被擄男婦二百零」 七名口,脅從盡釋,地方始平。十五年,猺賊劫掠縣城,總旗徐洪死之
按《通志》:「十五年,猺賊八十餘,竊入城中,燒燬縣治,劫掠庫藏。總旗徐洪奮身出戰,死之。其後賊勢益猖獗,鄉村被害尤甚。」
武宗正德十四年,恩平賊作亂,都御史楊旦等討平之。
按《通志》:「正德十四年,恩平賊蘇萬里等亂,總督都御史楊旦,總鎮太監王堂,總兵官撫寧侯朱麒討平之。先是,萬里與陽江縣賊馬文廣等合夥數百,流劫恩平、陽春、陽江、新寧諸縣地方,屯聚蓮塘、樂安之間,道梗不通。守巡該道右參政章拯、僉事陳綱,調肇慶、陽春、新興、開平府縣民壯,打手鄉獞兵,委知府黃瑗、都」 指揮卜玉、通判毛鵷、佘龍、推官金鶚、指揮黑明、費銘、知縣黃寬等督領,分道勦之。擒斬九百七十名顆,俘獲賊屬二百八十四名口,地方始平。
世宗嘉靖二年,陽江賊嚴阮聚眾掠境,兵備王大用擒之。
按《通志》:「嘉靖二年,陽江賊首嚴阮,聚眾侵掠本境。十一月,兵備副使王大用追於龐峒,擒之。十二月,監督參政羅喬率兵繼至,斬獲甚眾。嗣後屢犯屢遁,卒無寧歲。」
十二年,陽春、新興等處賊亂,僉都御史陶諧、總兵仇鸞討平之。
按《通志》:「十二年,陽春、新興、德慶賊亂,提督兵部左侍郎兼左僉都御史陶諧,鎮守總兵咸寧侯仇鸞討平之。先是,陽春縣西山、雲廉、參峒、湖峒、坐羅下雙茶場,賊首趙林花、唐觀政、唐朝用、盤勝富、郭安富、何總管、褟文安、黎廣雄,德慶州東山、南鄉葵嶺,賊首鳳二全、師安、盤僧堂、新興黃山坑、石壁等巢,賊首盤晚太、鄧」 太弟盤世寬皆恃山險,聚眾剽掠鄉村,殺擄男婦。嘗攻高州城庫,敵殺官兵,居民被其騷擾已數十年。至是諧等調兵六萬三千,分為三大哨,分道並進,攻破巢寨一百二十五處,擒斬三千七百九十九名顆,俘獲賊屬三千七百二十名口,殘黨悉平。三十三年,浪賊麥長裾劫陽春,知縣謝復生討擒之。
按《通志》:「三十三年,浪賊麥長裾攻劫陽春縣,知縣謝復生討擒之。先是,長裾及黎汝誠、顏本通等越劫思良等村,知縣謝復生躬自督捕,奪回被擄男婦五十餘人。復立賞約,計令招主嚴群玉同猺人藍光眼等抵巢擒獲長裾,送軍門誅之。當道各加勸獎。三十四年,顏本通等仍從黃三坑越劫順陽、思良等村,復生」 仍督南韶兵追捕。復請兵備道發遣指揮舒煥,帥狼達官軍勦散。
三十五年春,新恩賊亂,都御史談愷、總兵王瑾討平之。
按《通志》:「三十五年春,新恩賊亂,提督軍務左僉都御史談愷,總兵安遠伯王瑾討平之。先是,新恩、黎源、沙峒諸猺賊,糾結浪賊,剽掠要明新恩地方,勢極猖獗。巡按御史郭文周疏其罪以聞,命討之。至是愷至,決策調集漢土官兵萬計,以兵備僉事林應奎為監軍,分守參政王國禎督糧餉。既而應奎聽調去,國禎兼」 領之。諸將分布哨道,咸有成畫。正月,克黎源、沙峒等巢,餘賊走
雙石頂,據險以拒。厓石壁立,兵不敢入。忽嵐霧四塞,眾兵攀厓援磴,直搗巢穴。二月,克塘茶。四月,攻良塘,拔之。凡斬獲以數千計,兵威大振。眾兵乘勝欲盡勦,背招諸賊,勒兵以請。乃檄通判呂天恩、知縣陸湯臣詣營,議勦撫方略。天恩、湯臣誘解青藍布平十四村賊首,僭號靖江侯朱奀、遊天王鄭仕明、鐵蛇將軍馮貴等以城降。六月,振旅還,而新興平。
三十六年,都御史談愷發兵討扶溪、大羅山諸賊,大敗之。
按《通志》:「三十六年,都御史談愷發兵討扶溪、大羅山諸賊,大敗其眾。夏,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王鈁繼至,平之。四會縣扶溪、顧水等山寨,與清遠縣大羅山相連接,巖峒深峻,林木翳險,延袤數百里。西北通湖廣,東南達廣西,峒落綿亙,星分棋布,人不敢入。成化、弘治間,眾未盈千,歲一流劫,謂之借鹽布,民久苦之。」 嘉靖中,生齒日繁,歸附漸盛,恣出為患。壬子冬,賊首馮天恩、李汝端詐稱天書降,遂移檄自號「羅、扶二山應天承命」 左右都元帥,指斥乘輿,諭民從亂。以陳汝高、李子厚、羅國相、陳日進為副,以陳仕魁、蘇朝泰為破陣先鋒。大羅山酋長則莫天亮、鄧祖勝、龍國育、歐勝清等,皆稱公侯將軍。先有渠魁陳世豪者,居龍潭大巢,嘗僭號「中山王」 ,後陽就招撫。然性實桀黠,陰則招集徒眾,督府諭令自新。負固不服,擁眾萬餘,劫迴岐巡檢楊慶、驛丞戴以文,而擄殺其家屬。屠掠之慘,無月無之。於是知州李道全及里耆士民朱正色等數百人聞於守巡,申請軍門。時都御史談愷奏調廣西各府州土官目兵「併兩廣漢、達官軍。嶺西則參將鍾坤秀、朱昇分領兵三萬六千有奇,僉事鄭東白監之,分十小哨,以攻扶溪、磨刀等寨;嶺南遊擊鄒繼芳、都指揮王麟分統兵四萬六百有奇,僉事賀鏤監之,分十小哨,以攻大羅山、龍潭等寨。」 巡按御史徐仲楫至,復委參政王國禎、張英督餉,按察副使林懋舉《紀功》,肇慶府通判呂天恩協理軍務,兼把截儹運。三月甲子,四哨並發,會東白調任,以僉事經彥寀代之。各哨攻破巢峒,斬獲甚眾,而愷亦報罷。詔以南贛都御史王鈁代愷。鈁至,申嚴號令,督責成功。於是經彥寀報二哨近日斬獲二百餘級,合前凡二千二百有奇。賀鏤躬督二哨,分兵窮追,斬獲凡一千六「百有奇,嶺西左哨斬獲一百八十餘級,右哨一百五十餘級,肇慶府通判呂天恩等共擒斬賊級並窩主共二百九十九。」 大羅山陳世豪陽稱願招,鏤知其詐,亦陽聽之。賊乃立柵四重,屯聚十餘里。知縣何應宿誘世豪擒之,其黨未知也,乃密示「刻期分遣馬鎮衝其前,陶金遏其後,鄭金翼其左,楊寬」 擊其右。丁丑,入大羅山。己卯,攻龍潭。賊聞銃聲乃覺,出戰皆敗。於是連破芋峽塘、仙姑蓢、石榴花等柵,獲賊首歐勝清、龍國育,斬之。鏤與繼芳誘陳汝高至,又斬之。官軍歷克二百七十餘巢,並清遠撫猺湯紀等生擒賊首何南陽及各把截,擒斬一千四百有奇,凡嶺西俘馘三千有奇,嶺南俘馘四千有奇,奪回被擄人口及獲賊牛馬器械無算。所至巢穴擒絕,賊屬殘黨悉平。
三十七年秋八月,官兵破賊於德慶、高要等州縣。
按《通志》:「三十七年秋八月,遣官軍及那地等州狼兵往勦德慶、高要等州縣,賊首盤永賢、劉世正、梁德業等,至雲扶大山平之。興寧四會諸邑賊已平,所遺德慶、瀧水、陽春、高要、高明、新興、開平等州縣,連界黃三坑、鐵場、石人、背山、棗坪等巢,盤踞萬山中,巖谷險峻。賊首盤永賢、劉世正、梁德業等皆稔惡渠魁。嘉靖癸」 未、壬辰兩次大征,官兵失利,故久不征勦。是年調廣西那地等州狼兵往潮州勦倭。同知呂天恩蹤跡得賊所在,因言:「狼兵自高要入,惟一百餘里;自德慶入,亦不滿二百里。銜枚疾走,一夕可到,出其不意,賊可成擒。」 軍門行嶺西道,會同總督參將鍾坤秀、都指揮蔡禎、胡有名、指揮張機分三哨,仍起鄉夫、打手、民壯、猺丁、獞夫,剋期撲勦。時賊疊石插箛,據險迎敵。官兵攻破之,擒斬七十七名顆。賊奔集雲扶大山,豎柵自衛。又督兵併勢攻之,斬獲賊首盤永賢、劉世正等二百六十九。俘獲賊屬,乃奪回被擄男婦,奏凱而還。
穆宗隆慶六年,恩陽、會寧等賊伏誅。
按《廣東通志》:「隆慶六年,恩陽及會寧賊伏誅。初,四邑交界懷寧、苔村三巢,賊首羅紹清、侯惟貞、林翠蘭、李天存、蘇茂松、戚碧潭、杜勝奇、譚權伯。」
伍弘海、馮月明、丁龍泉、李業勝、恩平十三村,賊首陳金鶯、新寧、藤峒、九逕、白石等十巢,賊首黃飛鷹、丘勝富、諸可行、黃朝富、陳雲梯、黃允盛、黃高暉等久為地方患,至是提督殷正茂議誅之。兵備僉事李詗忖知賊情,報於正茂,遂督副總兵梁守愚、遊擊王端屯兵恩平,若常戍者。一夕出賊不意,掩其巢,斬林翠蘭等四百七十有奇,焚死與俘獲者不計。會嶺南兵備僉事何子明亦報「藤峒十寨賊可乘。」 即子明監總兵張元勳進勦,一鼓蕩平。賊首羅紹清、伍弘海、譚權伯、黃高暉、陳金鶯、黃飛鷹俱生致磔於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