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0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三卷目錄
桂林府部彙考五
桂林府驛遞考
桂林府兵制考
桂林府物產考
桂林府古蹟考〈陵墓附〉
桂林府猺獞峒蠻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三卷
桂林府部彙考五
[編輯]桂林府驛遞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臨桂縣附郭。〉
東江驛 在遞運所右
蘇橋驛 在府西七十里。
南亭驛 在府南七十里。
興安縣
白雲驛 在萬里橋北,今廢。
靈川縣
大龍驛 在縣北。驛丞一員,月支米二石。鋪舍 明洪武三年,知縣劉延奉勘合立。在城有巡鋪。東二所,一全家巷口,一太平橋南。一所在按察分司前。北二所一在察院行臺之前,一在養濟院之東。每十里立鋪舍。
北至興安小溶江為界,共三十五里。
初十里曰甘沙鋪
二十里曰滑石
南至臨桂界四十里
初南門外曰南門
次十里曰豔棠
次二十里,曰「甘棠。」
次三十里,曰《善政》。
次四十里,曰「烏金。」
陽朔縣
古祚驛 原在縣北一十五里。明正統二年,移於北郭龍頭山下。
驛丞一員,皂隸二名,每名額銀六兩。
額編銀一千零二十三兩。俱納在官,支應科場什物。年編銀五兩,支給銀八十兩。
《船夫》三十八名半,每名編銀七兩二錢,共銀二百七十三兩六錢。
館夫四名,跟官夫二名、書手一名,每名額銀七兩二錢,共銀五十兩零四錢。
快船五隻,造船工食銀五十六兩。
本縣水陸夫馬船隻、人夫、水手共銀二百九十五兩。
本縣縣後堡馬三十匹,每匹價銀四兩,該銀一百二十兩;養馬草料銀一百二十四兩二錢,共銀二百四十四兩二錢。
《皇清》照原額編銀一千零二十三兩。因除荒徵熟支。
用不敷,又撥上思州協濟驛站銀二百兩,遇閏加銀一十六兩六錢零。後又奉文「此項協濟站」 銀即於本縣地畝項下扺兌
以上驛站連扺兌共銀一千二百二十三兩,遇閏加銀八十五兩二錢五分,每年除荒徵熟。順治十六年更定經制,諸項俱廢。奉按院田某題定,每馬一匹,應夫三名。額設水陸夫三十名。每名每日給坐糧銀四分,歲共支銀四百三十二兩,遇閏加銀三十六兩。小差船八隻,因本縣衝繁,前設夫船答應不敷,陳令於康熙六年內具文為「乘送差使日繁」 等事,詳請蒙撫憲具題,奉
旨「依議,允添本縣站船六隻工料價銀十兩,共銀六。」
十兩。「三年一修艌」 ,每隻銀一兩七錢,共該修艌銀十兩零二錢;五年一換,每隻銀十兩。遇修遇換之年,通融支用。又允添水手十二名,每名照給坐糧銀四分,歲共支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遇閏加銀十四兩四錢。如遇答應勘合火牌,每名每日給行糧銀一錢。除支給坐糧及支應火勘廩給口糧,年終奏銷,造冊報銷外。其餘支剩銀兩、仍解司庫充餉
鋪舍
縣前鋪 ,白沙鋪 ,龍沙鋪。
都歷鋪 ,七板鋪 ,「翠屏鋪。」
永安鋪 ,橫山鋪 ,塘郡鋪。
以上路通省城
高車鋪 ,巖寺鋪 ,平朔鋪。
以上路通平樂、昭潭驛,共六十里。
龍城鋪 界牌鋪 以上路通荔浦、永寧州。
城北至安息鋪十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右兩哨抽撥。
至牛河塘十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右兩哨把總抽撥。
「至小蕩」 ,十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哨把總抽撥。至「興隆塘」 ,十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哨把總抽撥。
至大長江十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右二哨把總抽撥。
至都狼嶺項七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哨把總抽撥。
至都狼堡,八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哨把總抽撥。
至兩江十里塘兵三名。永寧營左哨把總抽撥。兩江至省六十里,係臨桂縣塘兵抽撥,緣非通衢,並無額設驛站。
永福縣
義寧縣 俱無額設驛站。
全州
城南驛 舊在州治之南。洪武二年,知府章復遷於廣山,去治十里。正統間,周守健請改置朝京門外江次。
庫子四名,每名支應銀二十七兩。今省館夫四名,舊每名工食銀三兩。今省一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山角驛 明洪武四年建。嘉靖六年,州守沈尚經移建黃沙。
驛丞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除荒外,實徵銀二十兩零三錢七分四釐有奇,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零;除荒外,實徵閏銀一兩七錢九分零。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遇閏各加銀五錢;除荒外,實徵連閏共銀八兩四錢四分零。庫子四名,每名支應銀十八兩。今省館夫二名,舊每名工食銀二兩五錢,今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柳浦驛 在昇鄉。明洪武元年建。
庫子三名,每名支應銀十四兩。今省館夫二名。舊每名工食銀二兩五錢。今省一名工食銀五兩。
建安驛 明洪武二年建於建鄉江右。成化十年,知州汪鏞移置江左,與巡司並。今革。
庫子三名,每名支應銀十四兩。今省館夫二名。舊每名工食銀二兩五錢。今省一名工食銀五兩。
山棗驛 在宜鄉,舊隸臨桂縣。明正統二年,知州周健請改隸本州。
驛丞一員,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除荒外實徵銀二十兩零三錢七分四釐零,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零,除荒外實徵閏銀一兩七錢九分七釐零。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遇閏各加銀五錢,除荒外實徵連閏共銀八兩四錢四分一釐零。庫子三名,每名支應銀十四兩。今省館夫三名,舊每名工食銀三兩,今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驛站存入額銀三千零四十四兩七錢三分四釐有奇,遇閏加銀二百五十三兩七錢二分零。除荒外,實徵連閏共銀二千一百四十一兩七錢七分零。
鋪舍
州前鋪 鋪司兵舊六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今省一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上路十里鋪 ,珠塘鋪 ,覺山鋪。
赤蘭鋪 ,白沙鋪 ,鹹水鋪。
板山鋪 、石梓鋪 ,每鋪司兵舊五名,每名工食銀三兩。今各省一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下路:太平鋪 ,深溪鋪 ,石月鋪。
黃沙鋪 、安道鋪 ,每鋪司兵舊五名,每名工食銀二兩五錢。今各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
東林鋪 、宜湘鋪 、凈界鋪 ,每鋪司兵二名,每名工食銀二兩。
臺山鋪 ,龍益鋪 ,木葉鋪。
大田鋪 ,每鋪司兵四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五錢。舊由東門過渡,歷三鋪至灌陽;今更從南門過渡,另設德橋、賢家二鋪,每鋪司兵各二名,每名工食銀四兩。
《猺遞》鋪 兵六十九名,工食共銀四百三十二兩四錢,遇閏加銀三十六兩零三分有奇。除荒外,實徵連閏銀三百零四兩一錢六分六釐有奇。
灌陽縣
縣前鋪 在縣治右
馬渡頭鋪 去縣北一十里。
板橋鋪 去縣北二十里。
新墟鋪 去縣北三十里。
馬梯鋪 去縣北四十里。
小冨水鋪 去縣北五十里。昭義鋪 去縣北六十里。
老婢塘鋪 去縣西六十里。
巨岩鋪 去縣東南七十里。
陳伯鋪 去縣南八十里。
桂林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本府
設桂林城守營
城守副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撥陽朔縣分汛。
把總二員
步戰兵一百五十名
守兵三百五十名
共兵五百名,內撥防陽朔城汛兵四十名,月共應支餉銀五百七十五兩。
月共應支米一百五十石。
官自備馬一十八匹
春冬二季例,每匹月支穀一石二斗,每匹月支草四百二十斤。
夏秋二季例,每匹月支馬乾糧銀九錢。
臨桂縣
設各堡分汛
《撫標》撥分防各堡官一員。
《撫標》撥各堡分汛兵共三百名。
現設蘆田市巡檢一員,弓兵十七名。
興安縣
設分防汛
《全州》營撥分防官一員。
全州營撥防守兵一百名。
現設「融江陸岡」 巡檢二員,弓兵六名。
靈川縣
設分防汛
《撫標》營撥貼防七都口官一員。
《全州》營撥分防官一員。
《撫標》撥防守七都口兵五十名。
全州營撥防守兵一百名。
陽朔縣
設分防汛
「撫標」 撥貼防官一員。
「桂林營」 撥分防官一員。
衛署哨兵俱廢,惟城池隘口仍設官防守。於康熙八年內,將軍標左營遊擊一員,率把總四員、部兵七百名,移鎮本縣並各隘口地方。
遊擊一員
把總一員,駐劄縣城內。
守城兵二百名
「撫標」 撥防守兵三百名。
桂林營撥分防兵四十名。
現設伏荔市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
永寧州
設永寧城守營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內撥防「永福」 、「義寧」 官二員。
步戰兵二百三十八名
守兵五百五十四名
共兵七百九十二名。內撥分防永福、義寧共兵三百四十七名。
月共應支餉銀九百一十一兩。
月共應支米二百三十七石六斗。
官自備馬二十二匹
春冬二季例,每匹月支穀一石二斗,每匹月支草四百二十斤。
夏秋二季例,每匹月支馬乾銀九錢。
永福縣
設分防汛
永寧營撥分防官一員
永寧營撥防守兵二百九十八名。
義寧縣
設分防汛
永寧營撥分防官一員
永寧營撥防守兵四十九名。
現設桑江口巡檢一員,弓兵十五名。
全州
設全州城守營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內撥「靈川、興安、灌陽」 分汛官各一員。
步戰兵三百名
守兵七百名
共兵一千名。內撥分防靈川、興安、灌陽共兵三百九十名。
官自備馬二十二匹
春冬二季例,每匹月支穀一石二斗,每匹月支草四百二十斤。
夏秋二季例,每匹月支馬乾銀九錢。
現設「西涎司巡檢一員,土著弓兵,不入經制《灌陽縣》。」
設分防汛
《全州》營撥分防官一員。
《全州》營撥防守兵九十名。
現設崇順里巡檢一員,弓兵二十名。
《通》省現共設民壯二千五百七十一名。
本府九屬,每屬民壯五十名。
桂林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府總
穀屬
稻 秔糯二種,秔有七:曰「香柏,曰烏節,曰早稻,曰晚稻,曰白粘,曰紅粘,曰早禾。」 糯亦有七:曰「鵓鳩,曰銀絲,曰泥糯,曰魚包,曰飯糯,曰紅糯,曰香糯。」
黍 俗名粟米
稷 俗名明禾
麥 :有大小二種,又有蕎麥。
菽 俗名豆,有黃、黑二種。又菉豆、蠶豆、皂角豆、龍爪豆、虎斑豆之類。
山薯 即山藥
蕷 有二種:曰「旱蕷」 ,曰「水蕷。」
芝蔴《蔬屬》。
蘿蔔 有紅、白二種,又有胡蘿蔔。
藤菜 按《通志》「一名紫果。」 東坡詩:「可以敵蓴羹。」 生菜 形似萵苣。
菠菱 出西域種
苦蕒 即采芑。解蟲毒。芹 一名「水英。」
筍 竹種不一,有靈巖貓竹、黃竹、苦竹、金竹、豬蹄筍數種。
莙薘 汁可洗衣
甕菜 種水口
菌 :有香菌、紅白菌數種。
珍珠 、西瓜 、斑瓜
青瓜 王瓜 。甜瓜。
水瓜 、冬瓜 、《苦瓜》
稍瓜 葫蘆
果屬
香櫞 色黃味香
櫻桃 一名倉桃
蓮蓬 、楊梅 、桃。
《李 石榴 》:有紅、白二色。
芭蕉 :有紅、綠二種。
枇杷 、《白果 》《鏇錐》
《米錐 》芡 ,即雞頭菱也。
橙 香者為貴
柚 有紅白二種
橘 、梅 、梨
栗 、柿 、杏。
竹屬
筋竹 至堅,利可為矛。
貓竹 大者可屋,嫩者可紙。
苦竹 節疏體勁可代鎗。
箭幹竹 :節密,肉厚。
木屬
杉木 、《柏木 》《槐木》
《樟木 》《柳木 》《楓木》
《棗木 》,《梨木 》。《榕木》。
羊矢木 、山桃 、《凍青木》
桐木
禽屬
燕 鷺 《野雞》。
竹雞 、斑鳩 、鷓鴣
《喜鵲 》:《杜鵑 》·《畫眉》。
野鴨 《黃鶯 》《山鵲》。
《啄木 鴉 》。《子規》。
黃鸝
獸屬
虎 、豺 、豹。
狼 :狐 猴,
猿 、鹿 、獐。
麂 ,《兔 鼠》
蟲屬
烏蛇 ,出藤縣,浸酒可治風。
烏梢 箭。幹 壁虎。
筍籜斑 ,雞冠 青竹標。
蜘蛛 、蜈蚣 蚊。
蠅 :《螳蜋 蟬》。
蟋蟀 、《螢 蟻》
《蝴蝶 蜻蜓 》。《蚯蚓》
蝦蟆
鱗屬
鯖魚 膽可為眼藥
鱔魚 鏈焦 鰍魚。
黃尾 草尾 草魚
䱐魚 斑魚 金鯉石屬。
青石 、白石 。磨刀石。
藥屬
桂皮 、桔梗 、決明子。
荊芥 、苦參 、益母草。
萆麻子 、巴豆 、《五倍子》。
柴胡 、木通 、金銀花
良薑 、地黃 、半夏。
薄荷 、紫蘇 、青皮
山椒 、葛根 、皂角
楓乳 槐花 。《天門冬》。
史君子 。黃芩 。馬鞭草。
豬腰子 、《五加皮》
貨屬
葛布 、《苧麻布 》。《青麻布》。
青布 、竹簟 、竹籠
「桂酒 」 、「豆酒 」 、「黃酒。」
水白酒 、《竹葉酒 、蜜》
棕 茶 麵。
鮓 粉 、醋。
醬 筍果
桂林府古蹟考 府志
[編輯]本府。〈臨桂縣附郭。〉
子城 在灕江西。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唐李靖築,有門四:南曰騰仙,東曰東江,西舊揭「靜江」 軍額,西南曰順慶,舊揭「桂州」 額。見《風土記》。古外城 周三十里,高三丈二尺。唐蔡襲築,有門八:曰懷威,曰肅清,曰朝京,即夾城之一門也。曰龍堂,曰陽亭,曰通波,曰伏波,曰洗馬。今遺址尚存。
夾城 在外城之北,周六七里。唐光啟中,都督陳環築「獨秀峰」 及今謂「桂嶺」 ,皆在此城之中。廛市亦盛,大略包山並江以為固。遺址今多不存。漢城 在臨桂縣,遺址尚存。
外城 方六里,宋余靖平儂寇後築。有門六:南曰寧遠,北曰迎恩,西二曰平秩,曰利正,東二曰行春,其一即子城之東江門也。王安石有《記》。榕樹門 即古南門,在總府東、府學前。楊基詩「榕樹城門卻倒垂」 ,即此也。相傳為唐時所築。門上植榕一株,歲久根蔕生,跨門外,盤錯至地,若天成焉,因得今名。元至正間,其樹忽憔悴,平章唐元公祭之,旬餘,枝葉復茂,人以為異。明洪武十八年屠城,凡舊南城皆毀,惟此門至今獨存。按《通志》:「郡人祀關壯繆侯於上。」
廢「始安郡基 」 在桂林府學。
蒙古字學 在字民坊。宋延祐丁巳,總管梁國棟以廨為學,設教授、學正各一員,明罷之。「宣成書院 」 額宋理宗御書。在桂林縣學。按:明
《一統志》:「在府治北。」 宋景定間,經略朱祀孫以、張栻、呂祖謙俱嘗遊此,因請於朝祀之。理宗書額賜焉,蓋合二公之諡以為名。洪武初,以其地為臨桂縣學。正統間,復建於學之西。
廢貢院 按《通志》:即舊學地,居騰仙門之西南,鮑同有記。
靖江王宮室 在府東城內。明洪武三年建,封其兄南昌王之子朱文正。
皇清康熙二十年,改為「貢院。」
顏延之故宅 ,在獨秀山下,又有「讀書亭」 ,後為「興福寺」 ,今廢。
宋之問故宅 ,在府城南二里,即元山觀,後名真山觀。按柳開《元山觀記》以為之問左遷,愛其清致,卜為軒榭。之問歿,夫人孫氏以為觀。後五十餘年,夫人族弟倉部郎中成來為御史,命開作記,大略如此。
趙觀文故宅 ,在石城西,舊址為臨桂縣學。虞使君故宅 ,在雉山下。虞諱沇,字叔子,管守雷州,蓋北客也,避地於此。桂人東方彥以其地畀之卜築。尚書孫覿詩有「萬山環立,二水交流」 之句,一時士大夫留題甚眾,如副使陳兗、經略李彌大、樞密路允迪,酬唱凡四篇。考詩意,則虞氏已北歸,而茅廬尚存。後為榛莽地,仍主於陳矣。
漱玉亭 在龍巖後,宋守黃仲建,以巖泉琤。如漱玉,故名。
超然亭 在西峰,今廢。按《通志》,折彥質詩有「疊峰斷續天容缺,高喦縈紆地勢慳」 之句。
拱北亭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府城都司後,景泰五年建。」
諸葛亭 在寶積山絕頂,或曰「珠合。」 明都指揮使耿良建,塑武侯像於中,所據最高。桂城之景,一覽可盡。明成化二十一年,太監劉昶重修。仰高亭 舊樓祀關侯,在府學南榕樹門上。明正德間,御史張鉞題為「應奎樓。」 嘉靖四年,御史謝汝儀與提學僉事唐胄改今名。
朝陽亭 在水月洞上。宋乾道間,僧了元建,張孝祥《記》。
梅雪亭 在府園中。宋韓廷玉建,張南軒扁今名。
拱極亭 舊名「粵亭」 ,在疊綵巖石洞之北,久廢。至元丁丑,憲司經歷郭思誠仍故復構。明正德間,太監傅倫復建,宗璽《記》。
望江亭 在風峒山疊綵樓右。太監傅倫建。有詩:「山色拂雲青,溪光照空碧。構亭倚風峒,超然意自適。惟有江南趣,怪石生奇特。公暇一披圖,萬物皆默默。」 楊銓詩:「亭開半山青,佇看一江碧。雲水相縈涵,魚鳶各自適。明眸縱遐觀,徐步立孤特。宇宙春茫茫,欲語成默默。」 劉穎詩:「長天瑩如藍,大江靜澄碧。迥若元化初,杳」 然眾心適。周覽際八荒,俯視藐孤特。欲語無是人,雲歸山默默。
訾家洲亭 在城東二里。唐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行立建,柳宗元《記》。
南熏亭 在府城北虞山之左。宋張栻建。楊銓詩:「春郊積雨霽,日夕山氣佳。攬衣擷芳芷,陳詞在重華。寂寂鳳鳥聲,盈盈桃李花。韶音間稀歇,空洞臨水涯。隔葉鳴黃鸝,大澤生龍蛇。九疑望巉絕,蒼梧雲正賒。僻壤遇神化,六合千載家。風氣藹文物,雨露深桑麻。腐儒謬行役,繫處真匏瓜。良材竟何濟,率物身且遐。臨夏問豺狼,焉能化蟲沙。舉目瞻北辰,日月行西斜。陟亭上高峰,貫月隨虛槎。南風一時發,聊解吾民嗟。」 按《明一統志》,亭後毀於兵,元平章也兒吉尼重建。怡雲亭 在龍隱巖左。成化庚子,御史戴中、梅江副總兵白玉建,久廢。正德壬辰,御史舒晟重建。
禊亭 在雉山之下。宋經略使張南軒建。有《詩》:「一曲清江正可憐,隔江新竹露涓涓。好風吹我曲肱夢,起看飛雲渡碧天。」 今廢,故址尚存。瑞蓮亭 在醫學西院。廉訪司經歷郭思誠建。至元乙亥,學前蓮池開,有並頭者,因以名亭。爛柯亭 舊在隱山棋盤洞前,今廢。
陽亭 舊在陽城,瞰陽江,今廢。南軒《仲春過陽亭》詩:「亭古危臨岸,林幽巧近城。煙容隨雨住,花片著溪清。春色已如許,客懷誰與傾。亭前幾株樹,滿意欲敷榮。」
桂林館 在府治西。汪應辰記。
譙樓 在陽橋北大街中。
儲書樓 在府城西南隅,「桂林書院後。」
逍遙樓 在府城東。《寰宇記》云:「軒楹重疊頫望。」
山川。唐考功郎王俊《登樓》詩云:「勝日登樓望,山川一半春。」 即此也。顏魯公大書「逍遙樓」 三字,石刻尚存,舊在城東路。中元乙亥,憲司經歷李思誠命錄事段堯移其樓前楹。平章也兒吉尼《新城》牌亦在樓下。洪武三十年,為風雨所壞,後復於故基。元憲副伯禿魯丁詩:「身世雲霄上,飄然思不窮。晴山排翠闥,暮靄閟琳」 宮。牧笛殘雲外,漁歌落照中。《蓬萊》凝望眼,隱隱海霞紅。
湘南樓 在東江門上,宋李彥弼記。
南樓 在轉運使便廳前。宋張栻《記》。
疊彩樓 在風峒山,去城北二、三里許。
明遠樓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元建,虞集作記。五詠堂 在讀書巖下,觀察使李昌夔建,今廢,基尚存。按《明一統志》在獨秀山前。以劉宋顏延之有《五君詠》,故名。宋守孫覽有記。
安樂堂 在城東,蓋元時所置,以療病軍者。內設司病官並醫士,歲給官價買藥修製。凡軍有疾,皆醫治於內。
八桂堂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宋守范成大建,李彥弼有記。」
平易堂 清簡堂 「按《明一統志》」 :「俱在府治。」
雪觀 在城上東北隅,今廢。宋長卿有記。無倦齋 在經略使廳事西,今廢。張南軒有記。馬王臺 ,在疊綵山頂,五代馬賨建,遺址尚存。獨秀臺 ,在城上府治西北。
熙春臺 舊在《八桂臺》後。
望月臺 舊在《訾家洲》。以上四臺,今廢。
圓通閣 ,在東江門外,今為「觀音堂。」
青蘿閣 在雉山寺。宋孫覿詩:「蠻村避謗三年過,野寺尋僧半日閒。小樹吹香花漠漠,斷崖漱碧水潺潺。桄榔樹底秋聲滿,柏子煙中午夢還。便擬買舟隨釣叟,一蓑煙雨繫蒼灣。」
藏圭閣 「舊在宣成書院」 ,今廢。
淪漪閣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宋陶弼詩:「談笑淪漪閣,藤花竹葉間。易醒江上酒,難畫雨中山。」
棠陰閣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上。」
泛淥閣 按「《明一統志》在府治。」
奎文閣 按《明一統志》:「在府學後,元時建。」 石棋坪 在隱山朝陽洞內。孫抗詩「片石充棋局」 ,即此也。
《仙人跡 》一在劉仙巖,一在伏波巖。
興安縣
興安古城 在縣治西北隅,址尚存。縣東二里亦有古城。柳子厚《全義縣北門記》即此地也。今居民亦以「全義」 名坊。又縣北三十里,亦有古城,曰上城、東城、西城、北城,今莫知所始。
秦城 在縣西,周四十里。旁有秦王廟,蓋始皇二十三年築,以限越者。今城廢廟存。曹輔詩:「海窮山盡尚南征,髀肉消殘只自驚。回首長安八千里,此中那得有秦城。」
臨源城 在縣南鄉廖僊井旁,遺址尚存。黃城 在縣西五十里,遺址尚存。
唐承裕宅 在縣北。五代時,承裕避地,因家於此。舊有山市數十家,里人呼其處為「唐家宅。」 清風亭 在縣西三里橋側。
聽松軒 在城中
素位軒 在縣治內,知縣周鳳翔建,解縉《記》。靈川縣
靈川舊縣治 ,在縣東南五里,今為民居。舊學基 在縣西呂仙山東。至元二十一年,遷於縣南大象山之西。至元二十九年,復徙今地。銀江馬站 舊名東江站,在縣東。元至元間,鎮南王征交趾所設者。今半為民居,半為學舍。梳流亭 ,在滑石鋪十里。按《通志》,今圮。
陽朔縣
陽朔古城 在縣西十五里。父老傳雲,「農隙時,嘗教閱民兵於此。」 今廢。
古樂州城 在縣南二十裏白面村山下。唐武德間,置樂州於此。今遷於平樂。
古歸義縣 ,在縣西十五里。
壩州古城 ,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鄉民農隙常教閱其中。」
舊儒學 按《縣志》,「隋唐及宋初皆在縣西獨秀山下」 ,即今俗呼學宅是也。
白竹寨巡司 按《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嘉靖四十五年裁。」
舊古祚驛 在縣北十里古祚堡。明洪武間,知縣韓政甫建。正統二年,知縣萬霽遷分司左。新林驛 在縣南十五里獨秀巖之後。相傳分
隸歸義縣。《貞觀》初,併入陽朔。尋裁。
葡萄驛 按《縣志》「在縣北四十里,明洪武二年建,正統二年裁。」 即今葡萄墟是也。
河泊所 按《縣志》,「在縣東二里,明洪武十四年設,尋裁。」
金鰲洲 按《縣志》,即東洲,在縣治對江,即學前。一字文星案:其形似金鰲,因以名洲。
唐曹鄴宅 在縣北一里。詳《讀書巖》。
曹公書院 曹祠部故宅,在縣治北鹿山下,後即故址建立書院,尋廢為「慈光寺。」
文昌閣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元時建。」
鑑山閣 在縣南一里許。
讀書樓 按《通志》:「在黌宮左,今廢。」 按《明一統志》:「即萬雲亭遺址,明洪武間建。」
凌虛亭 按《通志》,在縣治北溪邊。
仙人亭 在都滿村孨山頭,舊有仙人亭,亭內列石桌。唐時劉道人嘗於石桌彈琴,後仙去。曹鄴有《聽琴》詩云:「曾於清海獨聞蟬,又向空庭夜聽泉。不似齋頭人靜處,秋聲長在七條絃。」 仙人棋 ,在棋巖山。相傳仙人嘗對局手談。今巖內猶置棋盤,有棋子可奕。徐禎卿嘗言:「仙人好博奕,時下幽巖中一片蒼苔石,落花長」 自紅。蜻蚨泉 ,在北極宮旁。故老傳云:「明萬曆間,蜻蚨湧出,流於溪石之上。」 如淳曰:「錢乃財源,利於民也。」 宿老云:「為豐登之兆。」 其後果應。
鑼鼓石 在思明里古羅山下有石鼓山,高數百丈,中少紆。又有石鑼山,壁立雲端,每陰雨則聞山中有鑼鼓聲。山上有「西南彝莫氏墓。」 《永寧州》。
古田古城 ,在州南三十里。父老傳云:「四山灣抱,若城壘然」 ,因名。
永福縣
理定廢縣 在縣境。陳興安縣,隋省理定,乃唐復置也。宋遷治於青音驛。元遷治於權塘驛。明省入,置永福。
王世則宅 在縣鳳巢山之陽,詳鳳巢山下。陶澄故宅 按《縣志》,在龍溪村,遺址尚存。七賢書院 按《縣志》,在錦橋里星江洞。相傳宋進士七人,一時皆登顯宦,遺址尚存。
秧清書舍 按《縣志》,在馬芒山下。
西園 按《縣志》,邑人張守約建,在城外西隅。月山巖 按《縣志》,在錦橋里羅錦墟。
甘泉 按《縣志》:「在東郊外,泉水清沁甘美,烹茗香味獨異。舊有甘泉亭遺址尚存。」
狀元井 按《縣志》「在儒學前。水清味美,為邑城風水攸關。常須疏通,勿使淤塞。」
李公馬蹄跡 按《縣志》在毛峒里馬潭廟河畔石上,今蹄跡尚存。
鳳山玉液 按《縣志》:「隋大業間,雙鳳來巢山上,宋初復至,事聞於朝,鑿巢下石,得美玉,遂成液池,至今瑩潤不竭。」
《鶴沼金蓮 》按《縣志》「在縣西城外。舊傳池產黃邊蓮,花時有雙鶴來栖,人以為瑞。」
文明塔 按《縣志》「在縣西南五里鎮縣水口,邑人張守約刱建。」
義寧縣
屐齒痕 在縣智惠江口石磯上。江口有英顯公之廟,石磯高丈餘,長闊各五、六尺,其上平坦瑩潔,屐痕宛然可觀。
全州
越王城 ,按《通志》:在州西南。吳交州刺史賴恭兵出零陵,憩越城以卻步騭,即此。《水經》云:湘水南五十里謂之始嶠,為越城嶺雲。按《明一統志》,在興安縣越城嶺西南。
零陵郡故城 ,在州北七十八里,今全州三十里,地名「梅潭」 ,城址壕塹尚存。
湘源縣城 ,在郡西七里。天福四年改名「青湘」 ,周顯德三年遷於城內,即今柘橋舊城。
洮陽縣城 ,在州北三十五里。漢屬零陵,隋開皇九年廢,今改「州灘。」
清湘縣 在零陵郡城北。明洪武九年省之,今「長盈倉」 即其址也。
「背山亭 」 在州治旁。
甲亭 在湘山嶺,城西二里許。
欣欣亭 按《通志》,「宋李天異有詩三首,今廢。」 靜觀亭 在育德亭左。
詠歸亭 在柳山育德亭上。按《明一統志》有清湘書院,在北二里。宋守林岊因柳開讀書之地,築室館上。後守程渝請賜額,趙必願增大之。魏了翁「記。」 明永樂間重修,又創講堂及育德、詠歸、杏壇、有本四亭,為士子遊息之所。
熙熙亭 在率性堂右,宋嘉定郡守林岊建。又有「晚靜亭」 ,在蓮池上。
《秋高亭 》在柳山陽。
濯纓亭 在盤石。按《明一統志》在州西。宋折彥質詩:「澄練正縈檻,高屏近擁門。偏宜雲慘淡,更好月黃昏。」
《有本亭 》在柳山中。
露勝亭 在湘山半峰間,全之最佳處。明正德甲戌,郡守顧璘建。
甲峰亭 在學明倫堂後,宋王禹偁建。
寸月亭 在學左。張礦詩:「石梯百摺雲氣間,髯龍飛舞松聲寒。高堂虛迥庭草綠,一池天影浮琅玕。山中寸月在何許,人指江灣淺淺處。更無圓缺任陰晴,炯炯孤光自朝暮。」
俟賢亭 在柳山之陽。光瑩高爽,石壁巉巖。明正德間,郡守顧璘修建。有詩:「古人不可作,高亭難復俟。赭衣供弁稅,寂寞循良事。白日照閭閻,憑高墮清淚。春風雜花底,何因見馴雉。」
朝京館 在州城北十里。寶祐五年,郡守梁均建,趙希《記》。
「桂山草堂 」 :在桂山之麓。明弘治六年,宗室靜庵規聰建。
夫子燕居堂 舊在柳山,宋郡守趙必願建。元初燬於兵,明州守韓忠復建。
率性堂 在柳侯祠後。其地高廠三面,遠眺數里,此山水之極佳處也。宋守趙必願建。
雙松堂 在州治中。黃山谷詩:「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鳴琴。我登雙松堂,時步雙松陰。中有寂寞人,安禪無古今。」
《讀書堂 》《在柳山》之陽。
楚南偉觀樓 又名高秋樓,宋陳峴建,有詩:「平生足跡窮遐陬,一覽寰宇湘南州。西樓懸崖玉溪曲,南望耿極蒼梧愁。夾崖牢落孰慰意,千峰倒影三江流。千里脈絡茲要地,志趣端與江山投。群峰四遶立碧玉,輝映林薄如雕鏤。龍蟠虎驟互起伏,天作地湧非凡儔。蛟蚌依約半洲渚,遠明天霽來歸舟。湖南素號清絕地,一旦呈露如神謀。作成奇英易舊觀,俗化遂與鄒魯侔。寄語後來牧民者,共保佳致遺千秋。」 《柳開》詩:「洗盡蠻煙几案空,登臨直見楚山雄。坐當鴻鵠高飛處,身在乾坤灝氣中。木落有情瞻北闕,霜輕無夢入西風。憑欄自是蓬瀛客,獨對瀟湘興未窮。」 湘門樓 即州城南門樓,先郡守蔣季仲建,後壞,郡守彭傑重修,宋吳泰《記》。
水月樓 舊在城西二里慈恩寺傍,宋端平甲午,徙於恩德鄉古雷峒,去城一十五里。
全寧樓 舊名「逍遙」 ,在州學後,僉事袁凱移置於城上。
萬象閣 在州境中,宋王次張有《記銘》。
背山閣 在州治之傍。楊萬里記。
「碧梧臺 」 在湘山書院。《林岊記》。
璜溪書院 按《通志》:「在恩鄉大田,有石刻孔聖遺像。」
明經院 按《通志》,在建鄉,宋知州鄧公立。盍簪亭 按《通志》,在北關外,今廢。
攬翠亭 按《通志》「在鎮湘門,今廢。」
翠光亭 按《通志》「在能仁寺,今廢。」
雩亭 按《通志》「在鎮湘門外,今廢。」
魁瑞亭 按《通志》,「在洮陽驛蓮花池,今圮。」 昇平亭 按《通志》,「在昇鄉文家橋,今圮。」
聚賢亭 按《通志》「在昇鄉宜湘市,今廢。」
田心亭 按《通志》「在平塘」 ,今廢。
廣濟亭 按《通志》「在黃沙渡」 ,今圮。
鎮湘亭 按《通志》,「在宜湘渡」 ,今廢。
雙梅堂 按《通志》「在治北。」
仁壽堂 按《通志》,「在燕堂中」 ,今圮。
中和堂 按《通志》:「在廳事西」 ,今廢。
近民堂 按《通志》:「在廳事東」 ,今廢。
翔鳳樓 按《通志》:「在郡學北,明天順間僉事袁凱建,正德甲戌顧璘重建。」
鎮湘樓 按《通志》:「舊名湘春樓,即郡城大南門。」 宋州守陳峴詩:「極目渺寒嶺,蔚起矗雲露。千巖聳翠碧,兩水橫練素。古寺帶林薄,漁艇依野渡。」 卷煙閣 按《明一統志》,「宋守劉學裘建。」 柳開詩:「疏箔卷煙霧,明眸望泬寥。漁翁江上立,指我在丹霄。」
稽古閣 按《明一統志》「在州學。」
湘春樓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西。」
環秀堂 按《明一統志》:「在州圃中,宋王安中書額,劉岑作記。」
萬桂堂 按《明一統志》「在州學東。」
依綠亭 按《明一統志》:「在州圃中。宋守陳峴詩:『修林平沼久荒埃,招領春風一笑回,凈掃莓苔分徑岸,賸添桃李結亭臺』。」
登春臺 按《明一統志》:「在柳山側,上有熙熙亭,宋守林岊建」
朝京館 按《明一統志》:「在州北門外,宋守梁均建。」
宜湘館 按《明一統志》在州東。
孝誠齋 按:「《明一統志》在州學。」
灌陽縣
四友堂 在縣治西隅。宋淳祐中,縣令黃子成建。江萬里《記》,今圮。
愛道亭 按《通志》在臺山頂,今圮。
觀瀾亭 按《通志》「在愛道亭南」 ,今圮。
皆春亭 按《通志》「在觀瀾亭南」 ,今圮。
北亭 按:《通志》「在縣北二里」 ,今圮。
玉樓山亭 在縣西。州守顧璘建,今廢。
陵墓附 通志
[編輯]本府。〈臨桂縣附郭。〉
明靖江諸王墓 在府城東北堯山麓。
興安縣
宋安撫使蔣允濟墓 在縣南鄉八十里,元都事趙元隆墓 ,在縣藍田弄山。
靈川縣
宋太宰李邦彥墓 ,在縣西三里。
陽朔縣
晉征南將軍薛翊墓 ,在縣威南山下。征交趾班師,道卒,葬於此。
都督諸葛齊囂墓 在縣《白沙律郎》。
唐奉使毛公墓 ,在縣護國寺東。貞觀中,使交趾道卒,葬於此。
莫氏基 ,在都樂山下。五代中,竊據南丹州,莫公晟、延葚皆其後。宋時入貢,襲封銀青,持節南州事。
黎氏墓 在白面寨江東一里。五代中,遁入交趾為酋長。宋初,有大校黎桓者,篡而廢之,偽作其王上表,令桓代之。宋太祖封桓為王,安南為黎氏所有始此。三傳二十年,為李氏所奪。至孝宗朝,李天祚奉貢,封為安南國王,八傳絕嗣,而為甥陳日焜所有。至明洪武,黎季犛篡其王陳日焜而立其子顒,復弒顒而立其子。尋殺:而奪其位。
賜紫金魚袋、朝請大夫莫知微墓 在進賢里下村。
進士諸葛文庚墓 在蜜蜂巖山背。
元達魯花赤墓 在縣治之後栗樹下,有《墓碑》存。
明參議諸葛平墓 在蜜蜂巖山背。
永寧州陵墓未載無考
永福縣
宋狀元王世則墓 ,在縣東十五里。
宋陶博士墓 在縣西五里,地名「頭坡」 ,斷碑尚存。
宋防禦使李珙墓 在毛峒里,地名「舞鵝。」 土人常於地中得兵器,因不敢畊,畊則為祟。義寧縣陵墓未載,無考。
全州
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刑部尚書唐承裕墓在城西官道「覺山」 鋪下。
宋太監陶公墓 在昇平鄉安道鋪。公諱崇,寶慶初因論事忤旨,黜知信州,終於全,諡「文肅。」 明太子少傅、兵部尚書張燦墓 在城西勝全山。諭祭葬。
明大學士諡「文定」 蔣冕墓 在尹家塘,諭祭葬。明少傅、戶部尚書蔣昇墓 ,在城北七里橋,諭祭葬。
明工部侍郎蔣淦墓 在昇鄉官道「深溪」 鋪,諭祭葬。
明工部侍郎蔣曙墓 在昇鄉柳鋪對河。諭祭葬。
明右通政黃驥墓 在柳山之原。
明監察御史陳瑤墓 在能仁寺南。
明工部侍郎陳琬墓 在湘山寺北仁壽山陽。諭祭葬。
明贈太僕卿、前廣東監察御史曹學程墓 在湴塘,諭祭葬。
明欽表「孝子」 曹正儒墓 在湴塘。
明總兵武教墓 在長鄉玉桂巖之側。
明工科都給事中海虞姚伯善墓 在湘山寺門內。《左方公》天順間奉詔釆木嶺表,道卒湘源,因葬於此。
明監察御史蕭珪墓 在飛鸞橋南卸水嶺。全登進士自珪始,久蕪沒。嘉靖戊申,知州王瑩之始為立「神道碑,瘞《墓誌》。」
灌陽縣
明監察御史楊鏊墓 ,在丁塘,去治西十里。明監察御史李高墓 ,在綿谷莊,去治西二十里。
桂林府猺獞峒蠻考
[編輯]唐
代宗大曆二年,桂州山獠反。
按《唐書代宗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大曆二年,桂州山獠叛,州陷,刺史李良遁去。」
宋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徙撫水蠻於桂州。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蠻夷傳》:「撫水州在宜州南,其酋皆蒙姓,大中祥符六年,首領指揮使蒙但挈族來歸,徙於桂州。」
明
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平川等六十六源猺反,命湖廣、廣西都司討平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桂林自秦置郡。明興,改桂林府為廣西布政使司治,所屬內地,不當列於土司。」 然廣西惟桂林與平樂、潯州、梧州未設土官,而無地無猺。獞。桂林之古田,平樂之府江,潯江之藤峽,梧州之岑溪,皆煩天兵大征而後克,卒不能盡草薙而獸獼之。設防置戍,世世為患,是不得而略焉。洪武二十七年,全州灌陽等縣平川諸源猺民,聚眾為亂。命湖廣、廣西二都司發兵討之,擒殺千四百餘人,諸猺遁去。置灌陽守禦千戶所。初,灌陽縣隸湖廣,因廣西平川等三十六源猺賊作亂,攻擊縣治。詔寶慶衛指揮孫宗總兵討平之。縣丞李原慶因奏灌陽去湖廣遠,隸廣西近,遂以灌陽隸桂林府千戶所。命廣西都揮指同知陶瑾領兵築城守之。
成祖永樂二年,命總兵韓觀撫歸化蠻。
按《明外史土司傳》:「永樂二年,總兵韓觀奏,『桂、柳、潯三郡蠻寇黃田等累行劫掠,殺擄人畜。已調都指揮朱輝追勦,斬獲頗多。尋蒙遣官齎敕撫安,其黃田等猺皆已向化,悉歸所擄人畜。帝命觀善撫卹之』。」
宣宗宣德六年,從廣西都督山雲請,詔流官毋輕入土司勘事。
按《明外史土司傳》:「宣德六年,都督山雲奏:廣西左右兩江,設土官衙門,大小四十九處。蠻性無常,讎殺不絕。朝廷每命臣同巡按御史三司官往理。緣諸處皆是瘴鄉,兼有蠱毒,三年之間,遣官往彼,死者凡十七人,事竟不完。今同眾議,凡土官衙門,軍務重事徑詣其處,其餘爭論詞訟,就附近衛所理之。」 詔從其議。
代宗景泰五年,詔總督馬昂勦廣西古丁等峒賊。
按《明外史土司傳》:「景泰五年,苦丁等峒賊首藍伽韋萬山等,糾合諸蠻,劫掠南寧上林、武緣等處地方,鎮守副總兵陳旺以聞,詔令總督馬昂等勦捕之。」
孝宗弘治五年,古田賊據縣作亂。
按《明外史土司傳》:「初,桂林、古田獞種甚繁,最強者曰韋、曰閉,曰白,而皆並於韋。賊首韋朝威,據古田縣,官竄會城,遣典史入縣撫諭,賊烹食之。弘治間,大征,殺副總兵馬俊、參議馬鋐等。」 按《通志》:「明初有湖北獞者,由黔中入柳桂,性剽悍。其後黨類日滋,寖肆摽掠,村落之間,幾無寧宇。弘治五年,賊首覃萬賢等據古田」 縣,都御史閔珪調兵討之。兵至三厄,為賊所襲,副總兵馬俊、參議馬鋐皆遇害。賊益驕,居民轉徙,僅存城內外三十餘家。省城百里之外皆為賊壘。由桂林以南為陽朔縣,由桂林以西為永福縣。二邑叢岡環亙,民夷錯居。陽朔、「莊頭、鬼子、金寶頂諸巢,逼近府江。永福理、定邊山諸堡距古田尤邇。自古田煽亂,江道為梗,二邑諸巢,無不響應。」 武宗正德十四年,官軍討古田猺,不克而罷。按《通志》:「正德十四年,先是古田賊韋朝威㐲殺總兵馬俊、參議馬鋐,其後賊鋒益熾,古田及永福邊山靈川七都百餘里,皆其巢穴。至是巡按御史曹理、廣西鎮巡三司奏調軍大征。時鎮守太監傅倫、副總兵張祐奉」 敕調集三廣漢達官軍、土兵、民壯凡四萬七千三百有奇,分為五大哨而進,竟莫有深入者。而浴容哨、洛清一鄉平民良獞亂,洛容縣竟從招撫而罷。
十五年,賊殺指揮朱鎧。
按《通志》:「正德十五年,賊入近郊,殺指揮朱鎧。官軍征之不克,賊遂攻陷洛容縣,據西鄉、托定、洛斗諸村,江道多梗。」
世宗嘉靖 年,征古田猺,指揮舒松死之。用僉事茅坤策,破賊巢穴。
按《明外史土司傳》:「嘉靖初,再征猺,殺指揮舒松等。時韋銀豹與其宗父朝猛攻陷洛容縣,還據古田,分其地為上下六里。銀豹出掠,挾下六里人從行,而上六里不與焉。」
按《通志》:「嘉靖初,賊剽村聚,掠帑金,陽期令張士毅、百戶曹恩俱為所害。都御史應檟命都指揮鍾坤秀戍其地。時僉事茅坤備兵府江,密陳其可取狀。應檟從之,因部戍土漢兵,搗其穴,破鬼子莊頭等一十五巢,斬獲四百餘人,賊勢因之稍戢。」
九年,總兵張經議築堡於都狼等隘,募兵守之。按《通志》:嘉靖九年,鎮守總兵官張經議立都狼等各隘一十三堡,募土舍莫崎領兵守之。無何,經改官,崎亦死,兵日耗而賊愈熾矣。
十二年,平古田、興寧蠻。
按《通志》:「嘉靖十二年,古田興寧蠻亂,提督兵部左侍郎兼僉都御史陶諧,總兵咸寧侯仇鸞討平之。先是古田有魯奔、鳳凰山窠廖鑑寧,興安有富江、金盆竹窠韋朝奉等,義寧有易金嶺、大竹山窠林銀漢等,臨桂有南鄉盤銀豹等,各集黨羽為患,阻絕江道,剽掠鄉村。鎮守副總兵張經議,謂可急撲滅,後必愈肆猖獗。」 於是諧等調發防守省南丹州等目兵民討鑑寧等,出其不意勦平之。
三十二年賊入靈川
按《通志》:「賊入靈川城,劫帑金以去。」
四十五年,賊首韋銀豹等入桂林,參政黎民衷死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嘉靖四十五年,提督吳桂芳以間遣典史廖元入上六里,撫諭之,諸獞復業者二千人。銀豹度勢孤請降。未幾,復猖獗,嘗挾其五子據鳳凰、連水二寨,襲殺昭平知縣魏文端,更自永福入桂林,劫布政使庫,殺署事參政黎民衷,縋城而去,官軍追之不及。久之,臨桂、永福各縣群起兵捕賊,始得賊黨」 扶嫩、土婆顯等三十餘人於各山寨中,而首惡猶未獲。
穆宗隆慶三年,以殷正茂為都御史,巡撫廣西。議征「古田八寨諸賊。」
按《明外史土司傳》:「隆慶三年,朝議廣西專設巡撫,推江西按察便殷正茂為僉都御史以往。正茂至,奏請勦賊,合土漢兵十萬集眾議。時八寨助逆,眾議先勦,敕書亦有『先平八寨,徐圖古田』之語。正茂先給榜諭八寨,八寨果聽命。」
按《通志》:嘉靖四十四年,𥳑俞大猷為廣西總兵官,以討賊大猷作討賊二議,用兵三議。指陳甚悉。隆慶初,按臣朱炳如以大猷議具疏聞,上俞之。廷議征古田,非設重臣不可,因以殷正茂為巡撫,發內帑金四萬供兵需。正茂至,以餉事屬之方伯郭應聘,以兵事屬之總兵俞大猷。二公夙有成算,遂別勦撫,定屯守,酌「兵期、度地形,分析條縷,繪圖以進。」 正茂從其議。乃會督府李遷疏陳《可取狀》。
四年大發兵征諸蠻平之。
按《通志》:「四年冬十一月出師,各軍汛地分為七哨,以參將梁高、盧奇領兵一萬三千,入屯古田,以備策應。總統總兵官俞大猷、參將王世科領軍兵一萬九千,由龍坑進;黃應甲領軍兵一萬三千二百,由三門隘進;都指揮錢鳳翔領兵一萬九百,由都狼進;總兵門崇文領兵九千八百,由總甫進;遊擊丁山領兵一萬」一千四百,由思管進;都指揮董龍領兵一萬二千五百,由風門進;魯國賢領兵七千九百,由蓮塘進;都司李懋元領兵七百,截永福江道;守備金策領兵二千把守懷遠;守備王德茂把守融縣;參將馬良匯守〈闕二字。〉洛容,守備凌文明守義寧,都司張啟漢把蘇橋,湖廣參將祝明領湖、貴兵守鄰近隘道。十二月壬子朔,進攻賊巢。自初一日起至十九日止,攻破東山壁、龍口、車田、上下雙塘、平江、低塘、艾寨、托江、羊徑、鳳凰山、良山峽、深寺、飛蛾渠、嵅龍角、思鵝、龍豆、芒、峒碑、大巖、澗水、古丹、石村、麻竹、桐壺、黃寨、西陽、擔江等。又二十日起,至二十四日止,各哨漸次深入,攻破豬牢、明苦累、洛要、十皮、移馬、三千、藤浪、菉里、馬蝗等。又二十五日起,王隆慶五年正月初五日止。又破龍旋、四寨、石山、古城、馬嶺、鴨峒等,各賊敗散,奔合馬浪
潮水、苦利等巢,據險拒敵。正茂檄大猷親督七哨官兵,於初六日齊起潮水,併力夾勦。賊勢窮死守,矢石交擊,相持半月未下。各哨官軍,一面分勦扶台、馬浪、苦利諸巢,一面挑選死士,乘高奪隘,於二十二夜出賊不意,乘雨透上,絕頂埋㐲。黎明賊眾驚潰。山下諸兵接應攻擊,各賊盡被擒斬。馬浪諸巢相繼俱下。自「本月二十九日起至二月十六日止,分捕搜勦碎江、合江、京境、天井、上笑、視斷、利、學、理、定、南鄉、豐執諸巢,古田以平,計斬賊七千四百六十六名級,俘獲一千三十三名口,安撫良獞六百六十五村,牛馬器械有差。」 五月癸酉,械送賊首韋銀豹及其孫韋扶獞於京師。先是,主簿廖元、把總王綱用計誘斬韋朝猛,銀豹料不能迯,乃誘獞人同貌者醉殺之,取其首,以己平日所戴黑猿皮帽並常所佩刀獻。元等以為銀豹已死,人心大快。未數日,報銀豹猶在,正茂懸千金購之,檄金柱門崇文唐執中,委遷江典史張材購用獞人廖東貴及豹兄銀站,設計擒之,解送京師,磔於市。
五年,古田平,以古田為永寧州。
按《明外史土司傳》:「古田平乃並八寨與龍哈、咘咳為十寨,立長官司,以黃昌等為之。敕蕭紳、陸雲騰充土舍名目,聽守禦調度,更陞古田為永寧州。」
神宗萬曆元年,永寧賊韋《狼要》等復叛,巡撫郭應聘平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永寧獞韋狼要與其黨黃銀成有隙,相仇殺。常安巡檢欲窮治之,狼要遂與右江、荔浦、山灣諸獞稱亂,命指揮徐民瞻兵捕之。民瞻伏兵執狼要,而諸猺大訌。總制殷正茂、巡撫郭應聘乃檄徵田州向武、都康諸土兵,屬參將王瑞進勦,斬廖金鑑、廖金盞、韋銀花、韋狼紀等。」
按《通志》:萬曆元年,古田賊韋狼要叛,廖金鑑等乘機應之,圍大水田堡,殺哨守千戶楊繼宗。邊山諸巢叛者四起,據海灣,越理定,殺傷官兵。尋復與上宋托定賊襲洛容,殺其尉,勢張甚。時撫臣郭應聘檄總兵李錫大征懷遠,密召兵萬人,分戍近地。應聘謀之憲臣吳一介曰:「陽永密邇省城,輟西師以專事於此,固不可,然緩之亦非計。今諸賊聞主帥西行,必不吾備,度諸戍卒可萬人,乘其不意擊之,誠便。」 遂會督臣殷正茂,屬一介視師,而先事陽朔。二年春,一介分諸道兵會金寶頂,大破碎江右隘巖塘、涼境、廟門、猺山諸巢,誅首賊廖金鑑、廖金盞等,俘獲一千二百五十有奇。未幾,懷遠賊平,一介密遣把總李英諭永福諸巢,賊弛不為備。應聘復檄李錫撤懷遠之兵,潛攻永福,連破海灣、白竹、黃累、恩位及黃源、六斗諸巢,所至披靡,共俘斬一千二百四十有奇。遂議分兵屯守陽朔縣金寶頂、遇龍、翠屏、傘山各堡,共戍兵三百九十四名。永福縣大嶺陂角堡共屯兵六百四十七名。海灣等堡屯兵二百一十名。覈賊田一萬一千八百一十畝給兵,且耕且守。復設哨船三十隻,分番哨護,以為常。
六年,總制凌雲翼等大征諸猺,大破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六年,總制凌雲翼、巡撫吳文華大征河池、咘咳、北三諸猺,斬首四萬八百餘級,嶺表悉平。」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