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0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七卷 |
第一千四百七卷目錄
柳州府部彙考一
柳州府建置沿革考
柳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柳州府星野考
柳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卷
柳州府部彙考一
[編輯]柳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本府
秦桂林郡地,屬鬱林郡。三國吳復屬桂林郡,置馬平郡。梁大同中,兼龍州,治龍江。隋開皇中,廢郡,徙州治江北,尋廢,以馬平縣置象州。大業初,州廢,以其地屬始安郡。唐置昆州,治馬平縣,尋改南昆州。貞觀八年,始改柳州謂地當柳星雲。天寶初,改龍城郡。乾元初,復為柳州。光化後,為楚馬氏所據。五代時,屬南漢。宋仍為柳州。咸淳初,徙治柳城之龍江。元至元中,改置柳州路。明改柳州府。
皇清因之。
馬平縣
本漢潭中縣地,屬鬱林郡。三國吳置馬平縣。隋屬象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始安郡。唐屬昆州,後為柳州治。宋、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雒容縣
本漢潭中縣地。唐貞觀中,置雒容縣,屬柳州。宋嘉祐中,省象縣入焉。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羅城縣
本,《桂林》之州峒地。宋開寶中,置羅城縣。熙寧中,省入融水縣。明洪武初,復置縣,屬融州。十年,州廢,改今屬。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
柳城縣
本漢潭中縣地。梁置龍城縣。隋初屬桂州,後屬始安郡。唐初,以縣置龍州。貞觀間州廢,以縣屬柳州。宋景德中,改為柳城縣,治龍江。元移置龍江東。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懷遠縣
本牂牁、夜郎之境。宋至和中,置三江寨。崇寧間,於寨置懷寧軍,尋改平州,及置懷遠縣。政和初,州縣俱廢。宣和初,復置州。紹興中,州廢,復置縣,屬融州。元仍舊。明洪武十年,縣廢,置三江鎮巡檢司。十四年,復置縣,改今屬。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里。
融縣
本漢潭中縣。南齊改齊熙縣,又置齊熙郡。梁兼置東寧州。隋廢郡,改為融州,又改縣曰義熙。大業初,州廢,以縣屬始安郡。唐復置融州,又改縣曰融水,為州治。天寶初,改州為融水郡。乾元初,復為融州。宋置清遠軍節度。元改置融州路,尋改為州。明改為縣,以融水縣省入。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里。
來賓縣
本秦桂林郡。唐乾封間,置嚴州,領來賓、循德、歸化三縣。宋廢州,省歸化二縣入來賓,隸象州。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象州
本秦桂林郡地。漢為鬱林郡中溜、潭中二縣地。陳置象州治馬平。大業中,廢州,別置象縣,屬始安郡。唐復置象州,治陽壽縣。天寶初,改為象郡。乾元初,復為象州。元改置象州路,後復為州。明以陽壽縣省入為州,隸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
武宣縣
本隋始安郡之桂林縣地。唐析置武僊縣,屬象州。乾封初,省桂林縣入焉。宋、元仍舊。明改為武宣縣。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賓州
本秦桂林郡地。漢置嶺方縣,屬鬱林郡。吳改臨浦縣。梁於縣置嶺方郡。隋初廢郡,以縣屬尹州,後屬鬱林郡。唐初屬南方州。貞觀間,析置賓州,治嶺方縣。天寶初,改安城郡,後改嶺方郡。乾元初,復為賓州。宋開寶間,州廢,尋復置。元改置賓
州路,後復為州。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遷江縣
本唐邕州地,大曆間,置思剛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天禧中,改為遷江縣,隸賓州。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上林縣
本嶺方縣地。唐初置上林縣,屬邕州。宋改屬賓州。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按《明一統志》,上林本嶺方縣地。
唐初,析置上林縣及南方州。貞觀初,改澄州,仍治上林。宋初州廢,以上林縣屬融州,尋改屬賓州。元、明仍舊。
柳州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柳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桂林府脩仁縣界二百三十里。
西至慶遠府天河縣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南寧府宣化縣界四百里。
北至桂林府永寧州界一百五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七百三十二里。
馬平縣
東距雒容界二十里
南距來賓界八十里
西距宜山界一百五十里。
北距柳城界二十里
雒容縣
東去城十里至大汾塘,十里至桐木塘,十里至永福縣界。
「西去城十里至新鋪塘,十里至高嶺塘,十里至三門塘」 ,過三門江則馬平地界。
南去城十里至南廂,十里至白浪,十里至桂灘,十里至盧灣,十里至江口、馬平地界,俱係舟楫往來,設有塘兵防汛。
《北俱》層山疊嶂,不通官路,
羅城縣
東北距融縣界七十里
東南距柳城界五十里
西距天河四十里
西南距宜山八十里
北至本縣通道鎮一百五十里,山路險峻,與貴州黎平府交界。縣境山多田少,地瘠民貧。柳城縣
東南抵柳郡界六十里
北抵融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北抵《羅城》界一百三十里。
西抵慶遠府界一百三十里。
廣闊約三百餘里
懷遠縣
在府北三百一十餘里
東界湖廣綏寧
西界貴州黎平
南界融縣
北界湖廣通道
融縣
東至永寧
南至柳城
西至羅城
北至懷遠
東門近河、上通懷遠、下通柳城。四面高山峻嶺、道路崎嶇、民獞雜處。原建立哨官、及十三堡目、彈壓防禦。
來賓縣
四面層山,地惟豐草,與馬平、遷江、武宣、貴縣連界。
象州
《地界》。脩仁馬平武宣雒容等縣。
東南環山
西北臨河,疊嶺層嶂,一望《童禿》。
武宣縣
東界武靖
南界貴縣
西界來賓
北界象州,其上里地方與茅狼、新慶接壤,嘗渡河擄掠鄉村。古雖設有安永鎮,然巡司駐縣,不能彈壓,後立崖頭堡,以鄉兵禦之。
賓州
東至古辣墟永淳縣界,四十里。
西至巷賢鄉上林縣界,四十里。
西南至思隴驛,上林縣界六十里。
南至社流山宣化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鄒墟、遷江縣界四十里。
東北至安城鄉梁村墟貴縣界一百二十里,《遷江縣》。
與賓州上林、來賓、貴縣接壤,地窄民稀,上下二里悉係狼、猺、獞三種雜居錯處。下里山坡頗平坦,民亦淳。上里山多田少,層巒疊嶂,叢木茂林,民每依山為勢,刁頑難馴。
上林縣
東距賓州七十里,馬鞍山分界。
西距思恩府一百五十里,大明山分界。
南距南寧府二百五十里,崑崙關分界。
北距遷江縣一百二十里,新城分界。
東北古設南丹衛「思田參將衙門。」 內有六營,外有八堡。
皇清改為三里守備。又有古蓬、思吉、周安三鎮土舍。
至羅脈渡高陽站,慶遠府分界。
形勝附
[編輯]本府。〈馬平縣附郭。〉
《圖經》:「地近桂林,俗號無瘴,且山水清曠。」
《寰宇記》:「山石奇秀,平地忽崛起數百,韋曲鄠杜蓋無之。」
《虞衡志》:「鎮壓諸蠻,安靜邊境。山有靈巖洞,有真仙,不下桂林。」
《象郡志》:「嶺西以南,連屬桂林,外接交、邕,控扼番洞,往來要衝。」
《象郡志》:象古名郡,跨三邑之封,當牂牁、龍江之沿流,封疆不啻千里。
《新井志》「居嶺嶠之表,接蠻貊之疆。」
《元志》:「西接建武,北距慶遠、欽象、橫貴皆擬其境,在越駱為都會。」
翼軫區分越駱。都會山名駕鶴。又有鵝山。《水泛柳江》。更傳《靈壽》。
西南二山,路險箐密。東北二面稍平坦,山多田少,頗稱險阻。
雒容縣
地本潭中,別名「神女」 ,考形稽勝,無足紀載。《羅城縣》。
古稱融水槃瓠遺壤形與「勝」 無稽焉。
柳城縣
地接越駱,獞蠻荒徼。古號《龍州》,今傳鸞潭。懷遠縣。
夜郎邊境西粵要地
融縣
古號「潭州,僻處邊荒。」
來賓縣
蕞爾微區無,所為《形勝》者。
象州
荊州西南,「荒服外地,山谷高深,叢林險隘。《武宣縣》。」
「負山」 阻險以成形,仙巖大河以標勝。
賓州
《古地嶺方》,山川環繞。
遷江縣
猺獞土壤山林阻深
上林縣
縣治叢山環抱,江流南北瀠洄。
柳州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府總
柳州府,古百粵地。《天文翼》,「軫荊之分野,鶉尾之次,於辰在巳。」
柳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編輯]本府。〈馬平縣附郭。〉
僊奕山 在天馬山麓,有覆石枰可奕,旁有仙跡。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山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始登者得石枰於上。其石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奕,因名。」
立魚山 在龍潭上。玲瓏虛透,內多名人題詠。按「縣志」 ,江之南與仙奕山對,深邃奇怪,內有三洞相通。山腰有魚峰寺。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南,山小而高,形如立魚。
駕鶴山 舊有駕鶴書院今燬。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旁臨大江,聳立如鶴,古州治負此。鵲山 按《縣志》,「在城北。」
鵝山 對江,山半有二水噴出,宛如雙鵝。按《通志》,有峨水出焉,又名深峨山。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山巔有石如鵝。」 唐柳宗元詩:「荒山秋日午,獨上意悠悠。如何望鄉處,西北是融州。」
東臺山 按《縣志》在城東隔江
天山 按縣志,水南山後壁有「天山萬里」 四字。獨靜山 按縣志,在城東山腰有廠,可居。龍壁山 油榨村對岸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一十五里,中有石壁峭立,下臨灘。宋陶弼詩:「曾看柳侯山水記,信知龍壁好煙霞。」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西南隅,隔江
文筆峰 按縣志,在城西隔江一都地界。屏山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二里,其形方正類屏。」 宋陶弼詩:「一峰高起塞天關,堪作皇家外屏山。可惜化工安著遠,半遮中國半遮蠻。」 四姥山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五里,其山四面對峙,故名。
新洞山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南一十里,與鵝山相望,有洞可坐百人,石乳融結,有穴,上見天。其山石以杖觸之,如鐘鼓聲。」
夾道雙山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北一十里,東山曰桃竹,西山曰雀兒。」
甑山 ,按《明一統志》:「在龍壁山南,廣百尋,高五丈,下上若一絕水無麓。」
銅鼓嶺 按《通志》,「在府城東。」
相臺嶺 按《通志》,在府城東北。
走馬嶺 按《通志》:「在城西,綿亙二十餘里,又一峰特起,名曰金山。」
柳江 ,一水自古泥出,一水自慶遠府出,經柳城縣合流至郡入於海。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門外,一名潯水,源出懷遠縣,流經象州,歷潯藤至廣州界入於海。唐柳宗元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覆地,聳榦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偏。」 鵝江 按《縣志》:出文筆山下,會大江。
大龍潭 按縣志:在立魚巖之南,雷水出焉,旱則祈雨於此。有張忠簡公釣臺、羅象三龍隱洞。小龍潭 ,潭水清碧,游鱗尾尾。按縣志:在立魚巖下。陸鴻漸《茶經》:「名為圓泉。」
飛瀑 即鵝山二水,按《縣志》在鵝山後,遠望宛若雙鵝飛
鷓鴣堆 在縣學前。按《縣志》謠云:「鷓鴣堆,鷓鴣起,狀元歸。」
放生池 對江,有石壁,俯出江面,上鑴「放生祝聖之池」 六字。
黃波水 ,按《通志》,「在城西三十里,入柳江。」 白蓮池 ,按《通志》,在北關外,池有竅,九泉出其中。
羅池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水可溉田,有柳宗元祠,名羅池廟。」
鵝水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流入柳江。」
甘井 按《通志》「井有」 柳銘按《明一統志》,「在僊奕山下,隨江消長,雖旱不涸。」
雒容縣
如來山 ,在城西南六十里,高聳百餘丈。昔有神女出現,故名。頗稱勝地焉。
雙童山 按《通志》,在縣後。
聚講山 二山為縣治,風水所關。按《通志》:「在上羅鄉。」
白象巖 在城西南七里許。巖有石,白如象形,王世則常讀書於此。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一百里。上有兩字如篆,不可識。有石如象。又有石鼓、石鐘,擊之鏗然。昔張鑑、王之才、王鍔嘗讀書於此。」
屏石山 按《通志》,在舊縣西北十里有泉。雞跕山 按《通志》,在洛斗鄉。
平頭山 按《通志》在托定鄉。
會僊巖 按《通志》,「在縣南五里,有潭。」
白龍巖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二十里,中有小佛羅漢像,上有龍頭形,歲旱鄉人於此禱雨。」 思微山 按「《明一統志》,縣治北頂有泉穴,四時不涸。」
隱巖 按《縣志》,巖內有小龍潭,潭面掛藤如曬麪線。洛崖巖 ,按《縣志》,距縣四十里,在融江河邊。狗頭寨 按《縣志》,在北鄉村,形似狗頭,項下有峒,可容千人。
馬鞍寨 按《縣志》,在北鄉峒村,山形似馬鞍。穿龍寨 按《縣志》,在東鄉北和里。
洛青江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自桂林府,流至縣界,入於柳江。
三門江 按《通志》,「在洛清鄉。」
龍鼻江 按《通志》,在舊縣西十五里。
羅城縣
鳳凰山 按《縣志》:在城北山之半有巖,內塑佛像,路徑陡峻,稱為曠觀。山麓多建古寺,石壁峭立如屏,古稱為「丹鳳銜書。」 四景之一。
直滿山 在縣東北二里許。山峰矗立,聳出群山之表。縣治龍脈發源於此。
馬山 在縣南十里。平地聳立,群山圍繞,其形如馬。新建學宮方向取此。
硯山 在縣西里許。卓立端正,方平如硯,從旁小山如水注,後山環列如筆架,故名。
青陵山 按《縣志》:「在縣山勢綿亙,遠通黔楚,僊人多寄跡於此。古稱土人入山採筍,迷徑,遇一老人坐桃樹下,老人摘實啖啖,歸已旬餘,自此身輕神健,復往不識所在。」
黃泥巖 按《縣志》:在直滿山半。高聳,攀援而上,俯瞷不啻百尺。有兩層,上塑佛像。巖口宏敞,內深邃,涼氣逼人,夏可避暑。值雨,巖口瀑布如珠簾,壁多題詠,四景之一。
中寨巖 按《縣志》:在縣西南。山玲瓏有巖口內深不可測,巖高難躋,土人脩石橋,從平地蜿蜒而上,塑三寶十殿,閻君羅漢。古有雌雄二鐘,擊雄則雌應,擊雌則雄應。土人驚異,只懸雌鐘。歲旱多禱雨於此,禱輒應。中產鴛鴦石。
回龍巖 按《縣志》:在縣東南。巖徑幽邃,土人避亂山中,幸遇巖如桃源,思入而踞。內有蛇盤踞,大如蟒,不識為何物,聚眾傷之,棄皮骨於溪中。嗣時平,土人復脩圳,需溪水灌田,圳不能成。眾曰:「前蛇或龍也。」 悔甚,乃謀塑佛像於巖,因是名曰回龍圳。乃成功,土人利之。
葵山 青雲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西。東黃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有淵秀巖。覆鐘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十里,形如鐘覆。
冰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西門江 按《縣志》在縣西。水從西一里發源,邑田資溉。經西七至西九山,潛地而行,至慶遠思農里,出合慶遠江。若霪雨漲溢,水壅難消,九里之田多被浸沒,冬涸。橋北深處,露方石如倉,上鐫字曰「太平石。」
龍潭 按《縣志》:在縣東門外,潭水清澈可愛,與西門江水地脈相通,秋冬不竭。上有雷王廟舊地,禱雨響應,古稱龍潭。《晚照四景》之一。
《聖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九十里,出石硯山下。
武陽江 《府志》無。按《縣志》:在縣北六十里。從四堡發源,經平西高懸二里,邑人脩壩,用水車灌田。又布政里小溪至寨登會合,灘險路狹,大船
不能行,至「沙拱」 ,入融江。
柳城縣
烏蠻山 在縣左,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三里,高聳臨大江,下有潭,澄湛徹底,其山石黑,故名。勒馬山 ,縣南對江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五里,其形曲轉如勒馬狀。
青鳳山 按《通志》,「在縣朝案,高百丈餘。」
伏虎山 在縣後
龍船山 在縣北
曬網山 在縣北
覆磬山 在縣西
紗帽山 在黃道村
西山 覆釜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西。甘棠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
造化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
修仁山 《府志》無。按縣志在北鄉。
小東山 《府志》無。按《縣志》在北和里,山形最秀。三馬山 《府志》無。按《縣志》:在思營里。三山並峙如馬。又名菩薩山。
穿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治西,高百餘丈,上有一竅通明。」
銅磬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雲蓋山。
筆架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一十里,平地卓立,形如筆架。
文筆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五里。尖銳而秀,有如卓筆。
轎頂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二十里,山頂圓如轎蓋。
龍江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源出慶遠府天河縣,與融水合流,來會於柳江。梁大同間,龍見於江中,因置龍州。」
鸞州 ,在縣西北河中,漁舟皆泊於此。
龍潭 按《縣志》:「在北鄉,四面皆尖秀矮石,崚嶒環列,形如蓮瓣。中瀦一潭,深不可測,水由底暗洩,約有半里許,水從巨石吐出,其石如龍頭樣。」 龍頭江 即龍潭之水。清縈澄碧,灌溉民田,永無旱祲。
馬跑水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七十里。按《明一統志》,又名湧珠泉,相傳諸葛亮南征過此,馬跑其地,泉遂湧出,故名。
古清河 《府志》無。按《縣志》:源出里團里泥浪,至古城村會融水。
洛澰河 《府志》無。按《縣志》:源出雒容黃泥,至白沙村會融水。
懷遠縣
蒼帽山 在縣北
珠玉山 在縣西
天馬山 在縣東南
武牢山 在縣西北。按《縣志》,今呼武洛山。貓兒山 在合水。
九曲山 在下石門西。按《通志》,唐朝山與楚接界。
太白山 ,唐李白謫夜郎,築石放詠,在下石門右。〈按:「夜郎」 在滇中,此恐有訛。〉
石門 在四江左右,兩山夾峙。按《縣志》,「崖石峭壁若門。」 一在馬家洲,一在大溶江口,一在竹林漕,一在沙泥。
案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南。
古尼山 《府志》無。按《通志》:「峰巒環抱。」
大耀山 大桂山 《府志》無,按《通志》俱在縣北。平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五里。宋建平州潯江 ,按《縣志》,義寧、城步二縣之水,出自老堡東北。
大溶江 ,按《縣志》,古州青水江之水,出自老堡西北
丹陽洲 即縣治
板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源自扶勞山,入斗江 《府志》無。按《通志》。水源發大地,入潯江。古州江 《府志》無。按《通志》,出黎平,合容江。田寨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三十五里,由田寨入大江。
蕉花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出蕉花村,入大江。
西波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四十三里,自白雉山會合入江。
軍聽潭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三里。
融縣
銅鼓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西二十里,舊傳諸葛亮嘗埋銅鼓以魘獠蠻,後有得於是山者,故名。」 又「武宣縣西一十里,亦有銅鼓山,下有銅鼓。」
灘或謂馬援鑄銅鼓於此,或謂灘聲如鼓。真僊巖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五里。仰視高遠,青白石錯雜,如列仙靈壽谿,貫串中出玲瓏清響,如環珮聲。中有白玉石,巍然如天尊像。舊名靈巖山,又名老君洞。宋咸平中,改為真仙巖。太宗頒御書百二十軸藏於內,張孝祥磨崖大書:「天下第一真仙之巖。」
鐵船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三十里,遙望其形,彷彿船尾。
寶積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五十里。其山兩峰相連,產鐵及盧甘石。
石門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北,崖石峻削如門。
雲際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十里。出雲必雨,有翠玉、寒碧二泉。
聖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治北四十里,有舜廟。
天堂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北,有泉不涸。老人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南四里。登者俯視萬象如在雲際。」 又按《明一統志》:「舊傳嘗有老人拄杖悠揚其上,山半有洞,高峻不可登,旁有一穴,人因其勢增建屋閣,憑欄一視,如在半天。大江橫其前,支流遶其下。」
德巖 《府志》無。按《通志》,彈子巖產石甚圓。玉葉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西北四里。下一石如虎,上一石如龍,謂之龍吟虎嘯。
劉公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南四里。紹定間,都守劉繼祖命寺僧智性闢之,因名。
採藍洞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東北石上有硃書「採藍洞」 三字。
靈壽溪 ,在縣南五里。舊傳僊人投丹於中,飲者皆得延年,故名。
古鼎潭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西南。
靈潭 《府志》無。按《通志》:在真僊巖後。
藍洲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水漲不沒。都博塘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西南十五里,寬百畝。
《長塘 府志》無。按《通志》:在上團。冬不涸。
潭江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又名融水。源出懷遠縣,下流與背江、思回江、玉華江、丹江、靈壽溪水合歷城縣,入於柳江。
《清潭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七里,其深叵測,流入靈壽谿,通真僊巖。」
來賓縣
古叢山 按《縣志》「去南三里界。」
龍鎮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治北一里。賈利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昔有賈人到此,與烏蠻貿易。
石牙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里,平地有石,峭拔如象牙。
金峰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六十里,下有泉。
居松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五里,頂有一石如盤,可貯水。
思玉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北四十里。相傳昔人有得玉於此,後再求不獲,故名。雙泉巖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北一百里。下有泉,冬溫夏涼,士人多於巖中肄業。舊傳山中常患無水,忽一日雙泉湧出,因名。
白雲洞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二十里,山水極佳,為邑人遊賞之地。」
白牛洞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南六十里,中有白石,狀如牛。」
雷江 ,毛雷捕魚於此。
蓬萊洲 按《縣志》「居河近南五里界。」
定《清江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北。
牂牁水 《府志》無。按《通志》《水經》縣合大江。白馬溪 ,《府志》無。按《通志》,在縣南
大江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縣南。源自遷江都泥江,流合賀水,至此又合雷江,入柳江。唐柳宗元詩:「瘴江南去入雲煙,望盡黃茅是海邊」 ,謂此。
象州
東剛山
鳳凰山 按《通志》,在州東
雲鴈山
貴人山
白面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南七里,石壁屹立,橫截大江,中多白石,俗名掛榜山。」
獅子山
象山 按《通志》:「在州西五里,山下有石刻象真。」
巖三字深處有白石如象。按《明一統志》,又時有雲氣結為象形。其北為貓兒山,形像肖貓,下臨大江。《風土記》云:「貓兒山對鹿兒灘。」
龍山
五馬山 ,按《通志》,在州東
青山
雷山 ,按《通志》:在州東六十餘里,下有僊女池,按《明一統志》雲,「《風土記》雲,天欲雷雨,則此山先有雲霧。」
聖塘山 按《通志》:「熱水出其下。」 按《明一統志》:「在州東百餘里,高峻不可登。相傳昔有猺人攀藤而上,見一池清冷,內有魚鱉桃李環繞,且多猿猴。」
象臺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西北三十里,其山平正如臺。
居鹿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北四十里,上有鹿池。
金雞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
石門嶺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東南。
二:僊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北。
鷺鶿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州南十里,有石如鼓,呂景蒙名曰石樂巖。
石牛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州東四十餘里,上常有雲霧,天色晴霽,遙見如牛形。」
象江 按:《通志》:「即柳江,繞州城西。」
七里江 ,按《通志》:在州東,出天堂嶺,入象州十里江。
熱水江
凌田江
牛角江
東泉 源出城東北門濟侯祠山下。東方之田賴以灌溉。
溫湯泉 源出聖塘山,在熱水村,平地湧出,初如滾湯,下流漸冷,即曰「熱水江。」 至城北第四澗入大河,取溉東里之田。
濮泉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州東四十里,松檜森羅,水石清秀,邑人以為遊賞之地。」
武宣縣
高立山 又名獨秀山。按《通志》,在縣北,係縣治主山。
三台山 即「筆架山」 ,在學前。
魁山 在學前隔河
文筆山 、恩照山 :俱在縣南。
馬鞍山 在縣東,內有深巖,巖門有一石鐘懸壁,名「鐘巖。」
掛榜山 按《通志》在縣西,隔河
勒馬山 按《通志》在勒馬堡。
石羊山 按《通志》在西鄉大河邊。按《明一統志》,在縣西六十里,峭壁上有石如羊,俯瞰大江,舟過見之。
僊人山 按《通志》:「在縣西十里,唐賈山人居此。」 按《明一統志》,「上有石,形似僊人。」 唐柳宗元詩:「寒江夜雨聲潺潺,曉雲遮盡僊人山。」
仙巖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南四十里,巖高一丈,深十丈,石壁上有僊人影,中有泉滴成乳。雙髻山 按縣志,在東鄉上里金龍山左,山下有巖,巖內有二謝石書案,常有雲霧繞其巔。金龍山 按縣志,與雙髻山並峙居右,上有飛來古廟,蒼松蓊鬱,下有石洞,常有霧遮其巔。大河 發源古泥按縣志,「上水」 中條上柳慶古泥,左條入來賓,出自黃河水。黃右條小河上桂林。下水由潯州通南雄等處。
斷藤峽水 在勒馬紅石磯下。按《明一統志》「在縣東,源出潯州,中有四灘,灘有巨石,水勢迴旋,其聲如雷,下與程即、都泥、甘蘭諸水合流入廣東界。」
靈湖 《府志》無。按《通志》:在左廂。由大河伏流,民間採漁不禁。按《縣志》:陌上有古樹五株,閱百千年,四季常青。古以為靈氣所鍾,故名。
白沙塘 《府志》無載,《縣志》。
《廣塘 府志》無。按《縣志》在臺村後,下畔即梁黃黃戶田,俱儒學管業。
《龍塘 府志》無。按「縣志」 ,在西鄉平畚村。
鬨塘 《府志》無。按《縣志》在西鄉上趙村,入趙賜戶。
大定塘 《府志》無。按「縣志」 在西鄉大定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